第一篇:浅谈新会计准则对证券市场影响
新会计准则中的一些规定将使我国股票市场市盈率和市净率平均水平降低到一个新的均衡水平上,投资者仍可以根据市盈率和市净率来判断上市公司价值。会计准则不会,也不可能改变企业的经济现实或增加经营风险。新准则将更有利于投资者理解企业的价值,从而提高证券市场的效率。
随着我国上市公司2007年第一季度财务报告的开始披露,2007年1月
1日起实施的我国新会计准则对上市公司财务汇报的影响将逐渐显现出来。毋庸置疑,会计准则中会计科目计量和汇报方法的改变将对企业的财务报告数字产生一定的影响,使其与以前年度可比性减弱。但是,要正确认识新准则的影响,我们需要对以下若干问题有一定的了解,避免出现错误评价新会计准则影响的情况。
首先,新会计准则中的一些规定将改变我国股票市场的市盈率和市净率平均水平。基本来讲,市盈率和市净率的平均水平将降低到一个新的均衡水平上。要认识到这一点,让我们先看看市盈率是怎样决定的。企业股票的价值是其未来现金流的折现值。会计准则的一个基本特征是虽然在短期内,如一年,现金流和盈余因为应计原因可能有差别;但是从比较长的期间来看,如十年,现金流和盈余基本上是相同的。这就是为什么现在投资界使用的投资价值评估模型既有现金流折现模型,也有基于盈余的剩余收益评估模型。两者在较长的衡量时间内评估结果基本应该一致,因此,我们可以用盈余来构建模型评估企业价值。
新准则的重要特点之一是比以前的准则更多地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方法。这样,如果上市公司持有金融资产,其盈余当中就包含了金融资产在期间内公允价值的变化。我们设想一个企业,它的资产完全是金融资产,这样,金融资产期间内公允价值的变化即是企业损益表汇报的盈余。但是,金融资产,如股票的价格变动是很难预测的。我们只能预测金融资产未来期间的盈余都等于股权资本成本。例如,一个股票现在每股价值是1元钱,股权资本成本是10%。那样,现在预测未来各个期间的盈余都应该是0.1元。对于这个企业来讲,其股票价值是0.1元每股净盈余除以折现率(股权资本成本),结果正好是1元。市盈率则是折现率的倒数。例如这个企业的折现率是10%,其理论上的市盈率将是10倍。
2007年1月,**证券交易所a股平均市盈率是38.36倍;深圳证券交易所a股平均市盈率是39.91倍。之前两市的平均市盈率曾长期徘徊在40倍以上,甚至曾达到60倍左右。为什么我国上市公司以前的平均市盈率水平总是很高呢?再看前面的例子。假设企业的折现率还是10%,但是企业资产并不全是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而是50%金融资产,50%生产性资产。金融资产按公允价值计量,而生产性资产按历史成本计量,并遵守稳健性原则。历史成本和稳健性原则导致生产性资产产生的盈余倾向于保守,平均来讲低于实际经济利润(企业价值增加)。这样,企业本期间汇报的盈余中既包含了历史成本、稳健性原则的影响,又包含了公允价值的影响。其结果是在企业价值相同的情况下,企业盈余水平低于完全公允价值计量方法下的盈余水平。这样,市盈率公式的分子不变,分母变小,市盈率水平自然大于完全公允价值方法下的市盈率。
依次类推,如果同一个企业完全没有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即所有资产的计量都基于历史成本原则和稳健性原则,企业的市盈率水平会进一步提高。同样的道理适用于市净率。相对于历史成本与稳健性原则下的净资产值,公允价值方法下的净资产值自然会增加,在企业价值不变的情况下,市净率在完全或部分公允价值计量方法下会降低。所以,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新会计准则要求按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项目的范围的扩大,必然会降低我国上市公司的平均市盈率和市净率水平。因此,最近股票市场整体价格水平的上升并不一定意味着上市公司的平均市盈率和市净率水平要上升。正好相反,随着公允价值方法被更多的上市公司的采用,市场平均市盈率水平将下降,而不是上升。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新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计量方法的引入是很慎重的,适用范围和标准都有严格的规定,同时,一部分公允价值变动是直接记入股东权益项目的,而不经过损益表项目,所以,公允价值方法对证券市场平均市盈率和市净率水平变化的影响应该是比较小的。
在认识新准则影响中需要正确理解的第二个问题是投资者是否还可以根据市盈率和市净率来判断上市公司价值。有评论人士认为在新准则引入公允价值计量方法后投资者再依赖市盈率和市净率来判断股市是否过高、是否出现泡沫将会发生非常大的问题。这种看法是一种误解。从最简单的逻辑来说,对于大部分上市公司来讲,因为它们持有的金融资产属于有活跃交易市场的股票或债券,因此新准则的要求并没有向投资者传递新的信息。即使不使用公允价值计量,投资者自己也可以从交易市场上轻易了解到这些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也就是说,这部分公允价值信息是投资者原来就有的。这样,一方面,企业
价值不因为是否采用公允价值方法而改变;另一方面,投资者的信息所有量也不因为是否采用公允价值方法而有差异,从而,说公允价值引入会削弱市盈率和市净率的作用是没有道理的。更重要的,新会计准则改变了盈余和净资产的计量和汇报方法。两个完全相同的企业,经营活动相同,企业价值相同,一个采用原准则,另一个采用新准则,它们的市盈率和市净率必然不同。
如上面所论述的,使用新准则汇报的企业市盈率和市净率会低于使用原准则汇报的企业。但是,我们没有理由说新准则汇报的企业市盈率和市净率就失去了判断企业股票是否出现泡沫或股价过高的作用。就像两条道路,一条道路限速是每小时20公里,另一条限速是每小时80公里。我们不能因此说我们就无法在第一条道路上判断一辆汽车是否超速了。
因此,在新旧准则转换之际,投资者要做的是调整他们通过市盈率和市净率来判断市场行情的坐标,而不是放弃对市盈率和市净率的应用。就像我们在两条不同限速道路上要使用不同的判断汽车是否超速的标准一样。当投资者正确调整了通过市盈率和市净率来判断市场行情的坐标后,股票市场上就不会出现自我解释的现象,即上市公司的股票价格不会因为其持有的其他上市公司股票价格的变化而发生超常的变化。即使上市公司盈余因为持有的股票价值上升而提高了,但是投资者现在使用一个较低的市盈率,因此上市公司的股票价格就不会循环推动,出现自我解释的现象。
第三个认识新会计准则中的问题是新会计准则是否会加大金融类资产或投资性房地产类资产占资产主要部分的企业的风险。有评论人认为新准则的实施将导致应用公允价值方法较多的企业的净利润和净资产大幅度波动,并因此认为新准则导致了企业风险的增加。这也是一种误解。会计准则问题从来都是一个如何汇报企业经济现实的问题,是一个如何帮助投资者理解企业经济现实的问题。会计准则不会,也不可能改变企业的经济现实或增加经营风险。因此,以上三个问题是投资者需要加以深入、透彻理解的问题。对这些问题的理解可以帮助投资者正确吸收即将大批到来的上市公司根据新准则准备的一季度财务报告中包含的信息。事实上,从市场对包含了新准则部分信息的2006年年报的反应来看,新准则的实施效果是比较平稳的。一方面的原因是投资者能够充分、正确地理解新准则对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影响,包括本文提到的对市盈率、市净率、及经营风险的影响。另一方面,应该看到,大量的上市公司甚少涉及应用公允价值的项目,所以公允价值对整体市场的影响并不大。
会计信息是一种商业语言。新会计准则就像是一种语法更通顺、词意更精确、表达更完整的语言,它可以把同样的企业经营的状况更及时、准确地转达给投资者。所以,新准则将更有利于投资者理解企业的价值,从而提高证券市场的效率。但是,我们不能期望语言本身直接参与企业价值的创造,因此,我们也不能说语言本身会影响企业的价值风险。
第二篇:我国宏观经济政策及对证券市场影响
我国宏观经济政策及对证券市场影响
张黎斌JS074214707金融5班
摘要:源于美国次贷危机的全球性经济危机已对世界各经济体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中国也不例外,但在我国政府正确的宏观调控下,我们经济已经在全世界领先反弹,取得了让世人惊叹的成绩。当然,我国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也有很多不确定性,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挑战。另外,对于证券市场的发展,宏观经济政策对其影响也是多方面的,证券市场受到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关键词:宏观经济政策 证券市场 影响
一、当前我国宏观经济形势特点
1、总体经济复苏速度出乎意料
2009年我国经济发展速度远在人们尤其是各国的预期之上,中国GDP一季度增长6.1%,二季度增长7.9%,三季度增长8.9%,一条“V”形反转曲线逐步呈现在人们面前,增长速度在世界主要国家中排名第一。
2、投资持续性增长
在国家四万亿元投资计划下,固定资产投资成为了国内宏观经济形势止跌反弹的核心,全年增速将达到33.4%,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将达到86.4%,其中我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3%。
3、内需不断增长
在国际经济危机的影响下,我国出口受到严重阻碍,但我国有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内需市场,而且其消费需求在各项政策的刺激下真实性地在不断增长,尤其是我国的农村市场,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3181亿元,增长15.5%,农村消费连续7个月快于城镇。
4、支柱产业之汽车行业和房地产快速回升
全国各房地产商今年销售量在不断增加,1-8月,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增长42.9%;汽车市场中,汽车增长逐月加速,连续6月超过100万辆,连续8月新车销售世界第一。
二、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演变在90年代前,由于没有实行市场经济,所以宏观经济政策主要以行政性干预手段为主。
从90年代后,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我国开始逐渐利用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为主的宏观调控手段:
1993-1997年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旨在抑制通货膨胀与经济过热;
1998-2004年实行经济的财政政策与稳健的货币政策,目的在于扩大内需; 2005-2007年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注重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2008年开始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与稳健的财政政策,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物价由结构性上涨转为全面的通货膨胀。
三、宏观经济的政策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我国是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虽然30年的改革开放成绩斐然,但是许多方面还没有完全市场化。国家的宏观调控仍然是发展经济的主要动因。通过中国股市10余年的发展经历,我们看到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对证券投资市场有着重要的影响。
1、利率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利率水准的变动对股市行情的影响最为直接和迅速。一般利率与股票反向。利率下降时,股市上涨。利率上升时,股市下降。在08年10月9日,央行存款利率为5.58%(5年年利率),当时沪市指数为2100点左右,而后央行存款利率一调再调08年10月30日为5.13,11月27日为3.87,12月23日再次调整为3.60。那么股市中表现出明显反应,股市从最低点1600点左右涨至今天的近2900点。从这一变化,足以证明利率对股市直接的影响。究其原因,利率上升公司借贷成本增加,公司因融资能力相对减弱不得不选择缩小缩小生产规模,导致公司利润下降股票价值因此下降。同时,利率的上升使得场内资金转向银行和债券,也是导致股市下跌的原因。反之,利率下降,股市上涨也是同样的道理。
2、汇率变动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开放,证券市场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证券市场受汇率的影响也越来越大。2005年7月至今,人民币汇率一直在下调,从人民币汇率走势图来看,2007年12月至2008年12月汇率下调幅度最大,2007年12月的汇率为美元兑人民币7.3:1,当时的上证指数为5200点左右。一年后,2008年12月,汇率为6.83(之后汇率一致在6.83附近)而大盘在1600左右,大盘缩水3600余点。不得不承认其中汇率下调是大盘大跌的原因之一。
汇率下调,人民币升值,对于股市来说,本国产品竞争力减弱,出口型企业利润受损,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其中一驾陷入困境,股市自然下跌。
3、货币政策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国家的货币政策对证券市场的影响非常大。自金融危机以来,我国采用扩张性货币政策。如3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信贷结构调整,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指导意见》(银发[2009]92号),要求人民银行系统和各金融机构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当前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08]126号)精神,认真执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这意味着一方面社会货币供给总量扩大,使更多资金进场,对证券市场交易有着积极的影响。另一方面,货币政策宽松,利率降低投资者成本也相对降低,上市公司运营成本也降低。自2009年3月以来,股市明显上涨近30%,可以说得益于宽松的货币政策。
4、财政政策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财政政策对证券市场产生一定的影响,金融危机以来政府不断提高转移支付水平,创造更多的社会福利条件。如出口退税,家电下乡政策。这些优惠政策会是一部分人的收入水平和购买力水平提高,从而增加社会总需求,带动经济的发展,从而间接促进证券指数上升。
在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政府出台了庞大的4万亿投资计划,国务院批准了十个重点产业的调整和振兴规划。这样宏伟的计划对社会总需求产生的乘数效应和挤出效应,可以直接刺激经济。从而刺激股市,4万亿计划带动水泥、钢铁、建材等行业的发展。其中一只题材股600293三峡新材,自计划出台后已经上涨近一倍。由此可见,财政政策对证券市场影响深远。当然,某些政策也会使证券
市场受到负面影响,比如2007年被称之为530的大跌,就是因为出台上调印花税的政策。
综上,证券市场受到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以上是我对宏观经济政策对证券市场的影响的一些理解,在进行证券投资时关注国家出台的宏观经济政策,把握国家的宏观经济运行状况,就会减少不必要的风险,产生更大的收益。
参考文献:
[1]高辉清.当前我国宏观经济形势与政策分析[M],2009
[2]河北财政信息网.当前我国宏观经济形势讨论综述[M],2006
[3]中华商务网.我国宏观经济政策效应和趋势分析[M],2003
第三篇:关于对宏观经济形势及其对证券市场的影响的分析
关于对宏观经济形势及其对证券市场的影响的分析
2013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国内经济运行环境,我国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国民经济运行总体良好:虽然经济增速有所放缓,但仍保持相对稳健的步伐;工业生产平稳增长;居民消费持续增长;投资增速虽回归常态,但依然保持较快增长;外贸仍保持增长,但增速放缓;货币信贷运行回归常态;城镇新增就业稳步增长。
未来经济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更趋复杂,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不断增加,通过多方了解,我对2013年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如下:
一、有利因素
(一)国际方面
1、世界经济总体上保持着复苏态势,经济格局的变化将提升我国的国际影响力。总体上看,2013年世界经济仍将呈现低速增长态势,预计2013年世界经济的年均增长率为4.5%左右,发达经济体的增长率为2.5%,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率为6.5%。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将进一步提升我国的国际影响力。
2、美国经济再次陷入衰退可能性不大。美国消费者信贷按年率一直保持正增长,有利于促进消费需求扩张。工业生产一直保持扩张态势,工业生产指数和产能利用率提升都较为明显。美国货币政策继续保持宽松态势,就业出现稳健增长态势。如果这些好转能够持续下去,美国经济将有所改善。
3、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导致欧洲金融体系崩溃和欧元区解体的可能性很小。欧元区一旦解体,整个欧洲将陷入停滞,各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也将明显下降,并将严重危害世界经济的复苏。因此,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导致欧洲金融体系崩溃和欧元区解体的可能性很小。
4、日本经济将缓慢复苏。虽然今年日本经济出现负增长,但在灾后恢复重建的带动下,日本经济有望逐步缓慢复苏。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今年日本经济将下降0.5%,但明年有望实现2.3%的增长。
5、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速将保持较快增长。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经济今明两年仍将分别增长6.4%和6.1%,其中,俄罗斯分别
增长4.3%和4.1%,印度分别增长7.8%和7.5%,巴西分别增长3.8%和3.6%,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分别增长5.2%和5.8%。
6、美元国际地位削弱为人民币国际化带来机遇。美元国际地位削弱刺激国际储备货币进一步多元化,将为人民币成长为国际货币提供更大的空间。另外使我国等新兴大国在国际货币体系方面话语权和影响力不断提高,有助于我国加快实施人民币国际化战略。使许多国家和地区更加重视加强区域货币金融合作,为人民币首先实现区域化带来新机遇。
(二)国内方面
1、我国经济仍处于增长“长周期”。从短期来看,房地产行业和制造业仍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从中长期来看,企业设备升级等投资需求势头不减,国内较高的储蓄率对拉动内需仍有很大空间,我国经济将长期处在一个增长通道中。
2、宏观经济政策主基调不会变化。2011年在紧缩政策和外需回落双重夹击下,装备制造业、钢铁产业出现停产现象,许多中小企业资金链紧绷,尤其是沿海地区的一些外贸制造业企业,停失业率开始上升。2013年宏观调控政策从整体政策框架和总基调上,不会有太大改变,可能仍是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3、“十二五”期间我国将不断加强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将成为经济发展的强大驱动力。
4、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健康增长。金融危机正在倒逼中国经济从“出口”转到“内需”上来。2013年,我国将充分利用本轮金融危机和经济增长降速的有利时机,倾力培育战略新兴产业和科技含量高、市场需求潜力大的产业,尽快形成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5、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空间大。我国经济发展在区域间的不平衡,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相比,在资源、能源、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供应条件上,具有更大的比较优势,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市场需求潜力有更大的增长空间,经济发展有更大的增长前景。
6、国内市场消费增长潜力巨大。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消费结构也进入全面升级阶段。在进一步调整收入分配体制,提高劳动者收入报酬,逐步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有效解决居民消费增长的制约瓶颈之后,国内市场的消费增长仍具有十分巨大的潜力。
7、通货膨胀压力减缓。经济回落降低通胀压力、输入性通胀逆转以及国内食品价格进入回落周期促使我国通胀回落,预计2013年CPI在3.2%左右。PPI也将出现快速回落,预计2013年继续回落至3.5%左右。
8、绿色产业在全球兴起为我国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新契机。发展新兴绿色产业,有利于我国保护环境、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和推动产业升级。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等绿色产业发展潜力巨大,为我国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市场需求提供了重要机遇。
二、不利因素
(一)国际方面
1、欧债危机正演变为经济金融全球化后世界经济所面临的最新挑战。国际金融市场更加动荡、金融监管压力更大和金融体系更为脆弱;削弱了各国政府对宏观经济的调控能力;全球正在进入一个借新债、还旧债和央行印钞票的阶段,新债只能靠有剩余储蓄的国家来购买,一旦新债无人购买,必将导致国家破产、债务违约和印钞,后果必然是恶性通胀。
2、美国经济增速下降。受通胀率上升影响,居民实际收入增速下降;受经济整体不景气影响,投资者信心不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9月对美国经济2011和2013年的增速预测,从6月的2.5%和2.7%分别下调至1.5%和1.8%。
3、欧元区经济下行风险加大。受全球经济经济影响,欧元区各国经济走势分化更加明显,就业形势依然严峻。2013年欧元区经济增速较2011年将明显回落,甚至可能出现负增长。
4、日本经济逐渐呈现好转迹象,但仍未走出通货紧缩。地震、海啸及核泄漏造成日本生产设施严重损坏和电力供应短缺,出口大幅下降,对外贸易顺差减少,经济仍未走出通货紧缩态势。
5、新兴经济体增速将继续放缓。新兴经济体由于全球产业链遭受冲击和发达国家经济形势恶化以及国际资本市场大幅震荡,经济增长将继续放缓。巴西、俄罗斯等国家和国际机构纷纷下调明年经济增长率预期。
6、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措施干扰我国对外经济发展。未来美国等发达国家针对我国的保护主义措施势必增多,是我国的经济受到影响。
7、应对气候变化对我国提出更高要求。经济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硬约束会增大,对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出了更高要求。
8、大宗商品价格仍将高位剧烈震荡。欧债危机等不确定因素使大宗商品的价格波动幅度加大。
(二)国内方面
1、我国经济增速继续放缓。2013年世界经济极具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也使内需增长有限,经济增速呈现逐渐回落趋势。
2、经济结构失衡问题严重。国内消费严重不足,居民消费率持续下降,过度依赖投资,不仅影响消费,也存在生产能力过剩和闲置,加大金融风险的隐患;依赖出口,国际贸易长期失衡,不仅具有较大的风险,也导致贸易磨擦加剧。
3、投资增速将继续下滑。2013年拖累我国固定资产投资的主要因素为房地产投资及其相关投资。
4、出口风险加大。欧债危机影响不断深化,正开始由边缘国家向核心国家蔓延,由国债市场向银行业蔓延,未来我国对欧盟出口的风险会进一步增加。
5、通货膨胀的潜在风险加大。在全球货币宽松的情况下,通胀预期短期难以轻易改变;当前经济内在扩张压力依然存在;收入分配体制的改革,提高普通劳动者收入,必然导致劳动力成本提高;资源税的改革,使得土地和资源等的要素成本提高。
三、宏观经济因素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宏观经济因素对投资领域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对证券市场产生重大影响。二是宏观经济的运行决定了证券市场的总体运行态势。
一、宏观经济的政策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对证券投资市场有着重要的影响。
1.利率对证券市场的影响。利率水准的变动对股市行情的影响最为直接和迅速。一般利率与股票反向。利率下降时,股市上涨。利率上升时,股市下降。利
率上升公司借贷成本增加,公司因融资能力相对减弱不得不选择缩小缩小生产规模,导致公司利润下降股票价值因此下降。同时,利率的上升使得场内资金转向银行和债券,使股市下跌。反之,利率下降,股市上涨也是同样的道理。
2.汇率变动对证券市场的影响。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开放,证券市场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证券市场受汇率的影响也越来越大。汇率下调,人民币升值,对于股市来说,本国产品竞争力减弱,出口型企业利润受损,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其中一驾陷入困境,股市自然下跌。
3.货币政策对证券市场的影响。国家的货币政策对证券市场的影响非常大。自金融危机以来,我国采用扩张性货币政策,执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促进了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一方面社会货币供给总量扩大,使更多资金进场,对证券市场交易有着积极的影响。另一方面,货币政策宽松,利率降低投资者成本也相对降低,上市公司运营成本也降低
4.财政政策对证券市场的影响财政政策对证券市场产生一定的影响,金融危机以来政府不断提高转移支付水平,创造更多的社会福利条件。财政政策对证券市场影响深远。
综上,证券市场受到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二、经济运行周期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在我国股市10余年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几次熊市和牛市的交替,其证券市场周期初露端倪。而证券市场的周期与经济运行的周期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当经济周期进入衰退期时,CPI,PPI指数双双下降,引起通货紧缩,通缩造成工厂利润减少,工厂倒闭,失业人数增加,消费减少,导致更多的工厂倒闭,这样恶行循环,导致公司的股息,红利分配随之不断下降,持股的股东也因收益下降纷纷抛售,使股票价格下跌证券市场也随即陷入衰退期。反之亦然。这是经济周期对证券市场影响之一。
但是,经济周期与证券市场的周期并不一致,证券市场的反应相对宏观经济要慢一些。
以上是我对宏观经济政策和宏观经济运行对证券市场的影响的一些理解,在进行证券投资时关注国家出台的宏观经济政策,把握国家的宏观经济运行状况,就会减少不必要的风险,产生更大的收益。
第四篇:新会计政策对公司业绩的影响-毕业论文
上市公司的年报将浮出水面。2001年,上市公司伪造财务数据、制造虚假财务信息的案例频频曝光;与此同时财政部证监会接二连三出台新规章制度,对上市公司进行严格的制度约束和外部监管。而最近出台的“关联方之间出售资产等有关会计问题暂行规定”更使一些T族公司感到日子难过。面对2001年众多的新会计政策,上市公司会给广大投资者交上怎样一份答卷呢?
我国证券市场中会计信息不对称的情况较为突出,这严重损害了在信息占有上处于劣势的广大投资者的利益,2001年出台的众多会计政策即是要求上市公司按照真实、公正、充分、可比等原则作出加工和提供会计信息,从而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传递、顺利流通和有效使用,保障投资者的利益。2001年是上市公司实施新的《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和《企业会计制度》的第一年,也是开始执行新出台及重新修订的无形资产等8项会计准则的第一年。2001年12月财政部又出台了《关联方之间出售资产等有关会计问题暂行规定》。这些新政策的实施,会对年报业绩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笔者试图对这其中影响力度较大的几项会计政策作一些分析。
债务重组、非货币交易不再计入损益
在我国,上市公司与其大股东之间的关联交易比较普遍,特别是在上市公司与其母公司、关联公司进行债务重组、资产交换等交易中,交易价格缺乏公允性的情况时有发生。上市公司通过与关联方以少量的资产抵偿大量债务或者进行不公平的置换交易从而产生大量的利润,为当期扭亏、摘帽或增加盈利提供了工具。
对于企业资产重组、债务重组、资产交换等企业资产、负债等方面的整合和再安排的事项,因其并不创造新价值,整个过程就不应当实现利润。为了规范信息披露,减少因会计规范不恰当而形成的泡沫,《企业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对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性交易作了重新规定。
对于债务重组,旧准则中债务人以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或债转股时,以债务的账面价值与资产公允价值或股份公允价值的差额为基础计算确认损益,增加本期利润。而新准则要求将其间产生的收益确认为资本公积,直接计入净资产,不以损益为过渡。全景网络数据中心据此进行的最新统计分析表明,在1999年至2000年间至少有45家上市公司进行了近60起债务重组,涉及总金额超过80亿元人民币。尽管其中大多数债务重组案尚无法确切判断重组产生的损益情况,但债务重组收益不能如期进入利润,将不可避免地影响一些公司的业绩。
对于非货币交易,旧准则规定,非货币交易以换入资产的公允价值入账,并可计入收益。新准则则首先将交易分为不产生补价的非货币性交易和产生补价的非货币性交易。不产生补价的非货币性交易不计算损益,只对产生补价的部分确认收益。新准则淡化了“公允价值”的概念,摒弃了“同类”与“非同类”的区分,因之置换收益寿终正寝。
新准则的实施对上市公司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一、上市公司通过关联交易以不支付现金的资产置换和债务重组进行账面重组以*纵利润的情况将大大减少。这两项政策的出台,让一些T族公司和绩差公司无法故伎重演,象ST海洋、ST黎明、海泰发展等尽管进行了资产重组,但可能仍然无法改变其年报利润状况,二级市场表现也是每况愈下。
二、由于这两
项会计准则规定了衔接办法,即对于该准则施行之日以前发生的债务重组和非货币交易,其会计处理方法与新准则规定的方法不同的,应予追溯调整。根据该条规定,所有涉及该两项收益的上市公司,要在2001年年报中对以前的会计报表进行追溯调整,这将使上市公司以前通过债务重组或非货币交易获得的巨额帐面收益还原。并且,按照市场惯例,监管部门在考核有关指标时也会考虑追溯调整的因素,这将导致一些严重依赖这两种手法“死里逃生”的公司并将因此可能被追加上ST和PT的“桂冠”。
在原有四项计提的基础上,新增四项计提
新规定要求上市公司从2001年1月1日起,在计提短期投资、长期投资、存货、应收账款等四项减值准备的基础上,增加对在建工程、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委托贷款等四个项目的计提。新增的四项计提无疑会对2001年报产生较大的影响,其中影响程度最大的是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其次是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在建工程和委托贷款减值准备影响较小。
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对资金密集型公司影响较大。该项计提对业绩产生较大影响的上市公司主要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点行业如电力、路桥、高速公路、能源、生产设备,这类企业属于资本密集型企业,固定资产占总资产比例较大。由于固定资产的市价持续下跌或技术陈旧、损坏、长期闲置、折旧等原因,根据固定资产价值与可收回价值之间的差额提取减值准备。如英豪科教于2002年1月4日,就2001年业绩大幅下滑事宜发出预警公告,称将对公司的化纤部分资产计提5352万元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这项计提将导致公司2001年年报净资产和净利润减少5352万元。又如纵横国际在其年报预亏公告中解释,原因之一是“机床等相关资产减值准备数额较大”。
笔者对2001年中报统计,固定资产总额占总资产比例超过80%的公司有11家(见表
1),比例超过70%的有41家,比例超过50%的有210家。这些固定资产占比较高的上市公司,此项减值准备对2001年报业绩的影响程度也相对较高。
计提无形资产减值准备主要影响对象是高新技术企业以及在收购兼并过程中产生商誉较大的上市公司,同时从事专业软件的IT行业的企业也面临无形资产减值的可能。如信联股份中报显示,公司累计影响2859万元,主要是调减了当年新的大股东入主时置入有线电视网的“无形资产”。伤筋动骨之下,信联股份不仅2000年报公布的佳绩大打折扣,在2001发布的更正公告中,2000年净利润的“扣除前”和“扣除后”在原来由公布的6115万元及6037万元重新“扣除后”仅1724万元的基础上再度调整为3264万元和-1127万元,分别缩减了一半和近一倍,与此同时,2001年中报“扣除前”和“扣除后”原为878万元和735万元,亦更正为878万元和510万元。又如东盛科技,因对已被其他新技术所替代的无形资产需一次性全部摊销,公司在2001年中期计提无形资产减值准备2435万元。
笔者对2001年中期上市公司无形资产科目统计显示,无形资产占总资产比例超过20%的有20家(具体见表2),超过10%的有82家;无形资产总额超过10亿元的有6家(分别是现代投资、宁沪高速、吉林化工、东方航空、东方明珠和中国石化),总额超过5亿元的有18家,超过1亿元的有144家。这些无形资产数额较大的上市公司同样面临较大的计提风险。
计提在建工程减值准备对大部分上市公司的年报影响较小,但是对于长期亏损、停业
以及工程拖欠问题或者在建工程占总资产比重较大的上市公司来说该计提将有一定的影响。
由于上市公司中采用委托贷款获利的情况不多,更多的会采用投资国债、委托投资的形式等。因此,计提委托贷款减值准备对于上市公司今年年报业绩影响很小(2001年中报中仅振华科技1家计提了委托贷款减值准备)。
从总体上看,新四项计提对上市公司中期业绩的影响程度还没有完全体现,但对2001年报的影响较大,这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其一,2001年是首次执行新的会计制度,很多上市公司对其理解的不深不透,加之大多数上市公司的中报无需审计,难免对新四项计提有疏忽、遗漏或尺度宽松的现象,而在年报中,会计师掌握的尺度比上市公司严格,因而经审计的年报可能比未经审计的中报计提金额要大;其二,由于2001年中报是首次执行新会计制度,大部分公司可以采取追溯调整的方式尽可能调减以前的损益,这样对中报业绩的影响相对较小,但下半年这种利润调减的手段与空间就不多了,新增的四项计提直接反映到年报中,对年报业绩的影响较大;其三,2001年中报中计提新四项减值准备的上市公司只占总数的76.4%,一些公司则只更改了会计政策,基本没有计提准备。而2001年报应该全部执行八项计提,这将进一步挤出上市公司资产的水分,同时公司的业绩也会因此缩水。
待处理资产损失和开办费不再列入资产项目,而计为费用
新的《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将资产定义为“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这一定义从两个方面对原定义作了修正:一是指出资产是过去交易或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而不是由未来交易或事项形成的资源;二是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如果企业某项财产预期不能给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则该财产不能确认为企业的资产,如开办费和待处理财产损失预期不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入企业,则不能为企业的资产。
截至2000年12月31日,可比的1144家上市公司中,共有208家上市公司有待处理固定资产/流动资产损失余额,其中待处理固定资产损失为5240万元,待处理流动资产损失为22458万元,两项合计27698万元。根据新的规定,在2001年报中上述两项不再作为资产列入资产负债表,而是取消其会计科目,并将余额全部列入当期损益。该项政策变更将导致上市公司资产总额锐减27698万元。
根据新制度对资产的定义,开办费属于费用性支出,应在企业开始生产经营当月一次性进入损益,而不再作为资产进行分期摊销。例如清华紫光,2001上半年仅净利润同比下降超过98%,而管理费用却同比激增300%多,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按照新会计政策,公司将前期科研开发费用等开办费由5年摊销改为一次性进入企业当期损益处理,从而导致管理费用增加。据统计,2001年上半年可比的1144家上市公司开办费支出合计为5263万元,比期初的229630万元减少了224367万元,说明大部分开办费已被当期损益或年初未分配利润消化。该项政策变更使上市公司资产总额和净资产同时缩水224367万元,这一影响将在2001年报中继续体现。
关联方交易会计处理的新规定,进一步挤出“泡沫”
为了遏制上市公司利用关联方之间显失公允的交易*纵利润,真实反映上市公司与关联方之间交易的实质,财政部于2001年12月21日推出了《关联方之间出售资产等有关会计处理问题暂行规定》。在该《暂行规定》发布几天后,财政部强调,该规定适用于发布之日(即12月21日)以前已经开始但实质上并未完成的,或者在发布之后发生关联交易的上市公司。该《暂行规定》对上市公司与关联方之间有关交易的会计处理作出了不同以往的明确规定,即如果没有确凿证据表明交易价格是公允的,应按本规定进行处理,对显失公允的交易价格部分,一律不得确认为当期利润,应当作为资本公积处理,此外还规定该部分的资本公积不得用于转增资本或弥补亏损。这些关联交易包括销售商品、出售资产、转移债权、承担债务(非债务重组)、承担费用、委托或受托经营管理、关联方占用资金等方面的内容。
显然,该《暂行规定》的出台是一种补救措施,为了堵塞上市公司关联方向上市公司转移利润的主要渠道,从而缩减上市公司与关联方之间的经济利益流动空间。此《暂行规定》的出台对2001年相关上市公司的年报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关联交易行为分为两种:
一、一次性交易行为。包括销售商品(销售正常商品和非正常商品)、出售资产、转移债权、承担债务(非债务重组)、承担费用等五种交易行为。一般情况下,这些交易行为大部分在2001年12月21日前已经发生,鉴于该规定对此之前已经实施并实质已完成的关联交易行为不具备约束力,且没有规定年报需要对相关的关联交易收益进行追溯调整,因此,已经发生的上述交易行为和取得的收益仍然可以计入年报利润,故《暂行规定》中一次性行为的关联交易对2001年年报的影响较小。
二、一定期间行为。包括资金占用费和委托/受托经营管理两种。其特点是在一定期间结束后,上市公司的关联方向其支付一定的费用。由于上市公司该两种关联行为的协议签署通常都在12月21日之前,并且在此之前费用大都尚未支付。这两种交易处理因为《暂行规定》的出台对上市公司2001年年报的影响取决于相关会计政策的规定。
一、资金占用费,即为“因他人适用本企业现金而取得的利息收入”,其确定方法应在每个会计期末,按他人使用本企业现金的时间和适用利率计算确定。因此,上市公司与其关联方在2001发生资金占用费情况的,已结算的部分除外,均适用于《暂行规定》的条款。一旦按照新的规定,便“应于取得资金使用费时,冲减当期财务费用;如果取得的资金使用费超过按1年期银行存款利率计算的金额,应将相当于按1年期银行存款利率计算的部分,冲减当期财务费用,超过按1年期银行存款利率计算的部分,计入资本公积(关联交易差价)”。这无疑会对上市公司2001业绩产生重大影响。
目前资金占用费已成为许多上市公司的一项重要利润来源,部分上市公司甚至通过该费用来维持公司业绩。例如国际大厦将募集及借贷的3.7亿元资金转借给其参股子公司世贸广场有限公司,而后者则向其支付所谓的“资金占用费”,以维持上市公司的盈利。这些超出正常利率水平的“看上去很美”的资金占用费,绝大部分是以挂帐形式继续转入其它应收款,严重误导了投资者对公司真正的价值判断。统计表明,2000年有140家上市公司在年报中披露向关联方收取了资金占用费,占全部上市公司总数的13%。2001年中期,也有12%的上市公司在其中报中披露了收取资金占用费的情况。如陆家嘴1998、1999年、2000年和2001年上半年的向关联方收取资金占用费分别为5699.52万元、8385.08万元、7736.84万元和4177.37万元,当期的利润总额为17691.57万元、4462.98万元、42052.13万元和7776.66万元,资金占用费占利润总额的比例分别为32.22%、187.88%、18.40%和53.72%;又如太钢不锈从1999年、2000年和2001年中期收取大股东资金占用费分别为2703万元、1905万
元和2076万元。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象ST猴王、昌九股份、PT东海、ST银山、浙江震元。这些公司即使扣除期中已结算的资金占用费,年末的金额仍然很高,按照新规定,这些资金占用费所造成的“高额利润”将不能计入2001年利润,而是进入资本公积,这将导致利润的大幅缩水。
二、委托或受托经营。由于信息不对称和托管经营方面缺乏法规及*作规范,实际*作中委托或受托经营常常成为利润*纵的工具。在具体做法上一种是上市公司将不良资产或效益欠佳的被投资单位委托关联方经营,定额收取回报;另一种是关联方将高获利能力的资产或者企业委托上市公司经营,直接增加上市公司的利润;此外,将经营性资产采用租赁的方式交由上市公司经营,也是常用的方法。《暂时规定》的出台则是对前两种行为的规范。那么该规定对委托或受托经营的影响是否会在2001年年报中直接体现呢?“12月21日”约束力度成了这个问题的核心。根据《企业会计制度》和《企业会计准则——收入》的规定,该项收入的确定“应按有关合同协议的收费时间和方法确认”。由于大多数上市公司委托经营协议的收费时间在一个会计期间结束之后,因此,除却2001年中已经结算的部分,其他收益应按照《暂行规定》处理,即超额收益计入资本公积。同样,这对于部分上市公司的年报将产生较大的影响。如PT东海,在大股东支持下的2000委托经营收入则占到利润总额的75%。又如重庆港
九、神马实业、有色鑫光、峨眉山、公用科技等公司,通过受托经营关联方资产并获得较好的收益。新规定的执行,终结依靠委托经营所得的经营收益,并大幅减少2001利润。
第五篇:宏观经济政策对证券市场的影响及未来证券市场的走势(推荐)
宏观经济政策对证券市场的影响及我国未来证券市场走势
1、货币政策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国家的货币政策对证券市场的影响是直接而迅速的。
其一,货币政策操作直接作用于货币市场,影响货币市场资金供求状况,由此使企业和居民持有的货币市场工具发生变化,从而改变企业和居民对证券市场的投资决策。
其二,货币政策工具的使用(包括公开市场操作和其他贷款便利)可直接增加经融机构的可贷资金,促使其降低贷款利率,放松贷款条件,增加对企业和居民的贷款发放。贷款利率一旦降低,也使一些原来处于边际开发的项目变得有利可图,使企业对银行贷款需求会相应增加。
其三,在传导渠道畅通的情况下,货币市场利率的下调,会促使资金向转移证券市场,致使证券市场的资金成本有所下降,资产价格趋于上升。因此,企业的重置成本相对降低,证券发行价格趋升,从而产证券市场扩容的动力,相应的增加企业的资金来源。
上述影响过程的各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的,最终对实体经济产生作用。当货币市场和银行体系资金增加时,通过金融中介,最终通过企业、居民相应增加证券市场资金;当证券市场收益上升或资金增加时,会反过来促使有关企业减少对银行信贷资金的需求,甚至增加企业存款或货币市场投资。
2、财政政策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国家的财政政策对证券市场的影响是缓慢而低效的,但也是深远的。其一,国家预算是财政政策的主要手段,可以对社会供求的总量平衡产生影响,财政的投资力度和投资方向直接影响和制约国民经济的部门结构。国家预算的重点支出项目的行业的发展前景较之一般行业更具有优势,在企业内部的表现就是企业的经济效益更好,在证券市场的表现就是该公司的股票一般会上涨并伴随着大成交量。另外,财政赤字还具有扩张社会总需求的功能,可以让证券市场的资金供给相对充裕,促进证券市场的繁荣发展。
其二,税收是筹集财政收入的主要工具,税收制度可以调节和制约企业间的负税水平,税收还可以根据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的不同对象设置税种或在同一税种中实行差别税率。税收主要通过两方面影响证券市场,企业和消费者。如果一国的税负增加,将会影响企业经营的积极性,影响居民的投资热情,进而影响证券市场的发展,如果一国的税负减少,直接引起证券市场价格上涨增加投资需求和消费支出又会拉动社会总需求,而总需求增加又反过来刺激投资需求,从而使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增加企业利润;利润增加,又将刺激企业扩大生产规模的积极性,进一步增加利润总额,从而促进股票价格上涨。
其三,国债是国家按照有偿信用原则筹集财政资金的一种形式,也是实行政府财政政策、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国债可以调节国民收入的使用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固定资产投资结构,促进经济结构的合理化。政府通过发行国债调节资金供求和货币流通量。另外,国债的发行对证券市场资金的流向格局也有较大的影响。国债是证券市场上重要的交易券种,国债发行规模的缩减使市场供给量减少,从而对证券市场原有的供求平衡发生影响,导致更多的资金转向股票,推动证券市场上扬。
其四,财政补贴对证券市场的影响可以通过对发行债券、股票公司的影响来实现。财政补贴是公司实现扭亏的捷径从而影响该公司的股票,再者财政补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扩大社会总需求和刺激供给的增加使整个证券市场的总体水平趋于上涨。
财政政策主要通过以上手段对证券市场产生一定影响,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宏观调控的日趋成熟,财政政策对证券市场的影响也日益明显。
3、汇率政策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汇率政策对外资投资我国证券市场有影响,汇率风险是证券市场主要系统风险之一。
其一,汇率政策通过影响证券市场决策行为来影响资本流动,最终影响证券市场价格。外汇市场对本国货币形成升值预期,将在短期内吸引国际资本流入,以获得以本币计值资产升值的收益,导致证券资产价格上涨;并吸引更多国际资本流入,进一步加大升值压力,推动证券价格上涨。加上证券市场助涨助跌的特点,极易形成市场泡沫。反之,如果外汇市场产生本币贬值预期,则资本大量流出,造成证券价格剧烈波动,并加剧货币贬值。
其二,汇率政策通过影响上市公司进出口及收益水平。本币贬值短期内可刺激出口,限制进口。同时,为避免本币大幅贬值,政府则会提高利率以支持本币汇率水平,公司经营成本就会上升,利润将会减少,证券价格也会下跌。反之,升值则可提高本币购买力,降低进口成本,可以较低价格收购国外企业,扩大对外投资;同时,会抑制出口,造成通胀。总之,相关企业业绩将因此受较大影响,上市公司资产价值变化,促使国际投资者调整投资策略。
其三,通过公开市场、外汇市场等领域操作影响证券市场。本币贬值时,为稳定汇率水平,政府可动用国际储备,抛售外汇,减少本币供应量,导致证券价格下跌。另一方面,也可利用债市与股市的联动关系进行操作,如抛售外汇,同时回购国债,使国债市场价格上扬;既抑制本币升势,又不减少本币供应量。总之,汇款政策通过汇率变动影响本币,进而影响净出口,从而影响国民生产总值,致使证券市场价格发生变化;或通过汇率变动影响外商对我国货币需求量的变化,从而影响资本流向,致使证券市场价格变化。
对于未来中国证券市场发展,我们以“前景光明,道路曲折,风险仍大,机会较多”来概括。中国证券市场发展10多年来,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也积累了较多的问题,随着中国证券市场了不断发展壮大,中国证券市场未来仍将是充满生机的,国内优秀企业的不断登陆市场,将使证券市场资源优化配置功能更加体现出来,具体到今后市场发展,我们具体总结如下:
(一)市场规模将更加壮大,层次更加多级
目前为止我国证券市场上市企业已超过1300多家,但从长远发展角度来看,其未来仍将有更多的公司与企业上市,比如四大国有银行、保险公司等大型企业,2004年5月18日,中国证监会批准深圳市场设立中小企业板,这为民营中小企业融资上市提供了较好的通道,中小企业板的开设为未来创业板市场的建立奠定着扎实的基础,未来市场将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证券市场体系。
(二)机构队伍仍将扩大,证券市场开放大势所趋
目前为止,在证券市场上已形成券商、证券投资基金、中小投资者、QFII(合格境外证券机构投资者)等组成的投资体。在今后中国证券市场上,对外开放是大势所趋,国外资本不仅可以投资中国证券市场,国内投资者也可通过QDII(合格境内证券机构投资者)到国外资本市场去投资,2004年6月1日,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已明确表示近期《QDII管理办法》将出台实施,这说明国内投资者多年企盼的投资境外市场的时间离投资者已再遥远。
(三)证券市场与国际市场联动将趋强
在过去10年多的发展过程中,中国证券市场与国际证券市场联运性非常之弱,甚至经常性的出现相反的、独立的走势特征。进入2004年以来,中国证券市场与国际市场形成了较联动的局面,特别是与香港恒生指数的联动性较强。我们研究们认为在一个时期阶段,由于国内市场发展中积累的较多的股权割裂问题,其与国际证券市场可能还会出现明显的反向特征,但从一未来长期发展的角度来看,联动性趋同将非常明显。
(四)国有股减持仍将时刻左右市场神经
近几年来,证券市场的大幅波动及下跌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国有股问题,2000年6月份的见顶大跌,2002年6月份不再二级市场上减持政策带动股市全线涨停,2004年2月《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使人们对国家慎重国有股减持,保护投资者利益的政策看好,股市连续性上涨,但好景不长,国有股减持无下文,股指见顶下跌,许多投资者损失较大。从未来市场发展趋势来看,国有股减持是大势所趋,解决时间及方式同样左右着未来市场神经,但有一点一些投资者利益将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失是不可避免的。
(五)证券品种将更加丰富
目前中国证券市场品种主要集中在股票(A、B股)、债券上,未来市场随意创新机制的完善,与股票和债券相关的新品种及其衍生产品将不断丰富市场,资产证券化品种也将以各种形式出现。中小企业板品种在完善过程中,创业板的推出同样为投资者选择投资品种增加了选择性。
(六)企业融资渠道多元化
长期以来,我国企业在证券市场融资的主要方式为股票融资,但从未来发展趋势上看,其融资渠道将更为广泛,从国务院证券市场发展规划来看,企业通过发行债券融资的方式将会顺利实施,并且在债券的市场品种上将增加。过去上市融资一直以来是国有企业的“专利”,从未来市场发展来看,特别是中小企业板及未来创业板市场的推出,将为更多民营企业、中小型公司上市创造宽松的条件,企业融资多元化趋势将会非常明显。
(七)宏观经济为证券市场发展构成了良好的发展平台
近日,国家统计局展望未来中国经济形势情况时指出:未来中国在10年内仍将保持稳健的增长趋势。中国经济近几年来始终保持7%以上的经济增长速度为证券市场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经济基础,经过宏观调控后的中国经济未来如果仍然保持较快及稳定的增长,将为证券市场发展构成良好的发展平台。
(八)部分基金机构将可能淘汰
在2002--2003年中国证券市场上,券商运作出现危机,以新华证券、鞍山证券、富友证券等为主的券商出现破产淘汰,2003年以基金为主的基金机构出现了较好的投资回报,但进入2004年及今后一个时期,部分基金将可能被淘汰,主要原因是在不确定性因素和投资价值高估时仓位过满;从市场技术指标特别是长线指标处于高风险区时大力满仓,加之未来市场可能出现的系统性风险,部分证券投资基金机构未来将面临淘汰出局。
(九)证券市场部分品种风险加大,机会增加
未来中国证券市场特别是股票市场,由于历史问题的积累,其解决过程中必将出现利益碰撞,解决方式与时机将直接影响市场的波动,对于部分优质类公司品种来讲或许风险较小,但对于许多扭曲价格,业绩平平的公司来讲同样是风险较大。长期以来,国债做为最为安全的投资品种,为稳健证券投资者首选,但进入2004年以来,国债市场以出现了暴跌,比如以上海市场中010213国债为例,其价位从100多元最低跌至71.40元,这说明未来中国证券市场品种均有风险,只是品种不同,其风险程度不同而已。未来证券市场伴随着风险同样是机会的增多,特别是机构投资者、QFII机构的投资理念及投资方式,将为介入证券市场的投资者提供多重投资机会。
中国证券市场是一潜力较大,发展前景非常广阔的市场,证券市场做为我国资本市场重要的组成部分,为越来越多的企业和投资者创造了非常好的投融资机会。国家鼓劲和支持证券市场发展壮大的方针,为市场的健康、规范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前提,把握投资机会,回避市场风险应成为每一位投资人应铭记在心的,愿中国证券市场规范健康的发展,为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而做出应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