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宏观经济因素是影响证券市场长期走势的唯一因素。宏观经济因素对投资领域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对证券市场产生的影响;二是经济运行周期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一. 宏观经济的政策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1.利率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利率水准的变动对股市行情的影响最为直接和迅速。一般利率与股票反向。利率下降时,股市上涨。利率上升时,股市下降。利率上升公司借贷成本增加,公司因融资能力相对减弱不得不选择缩小缩小生产规模,导致公司利润下降股票价值因此下降。同时,利率的上升使得场内资金转向银行和债券,也是导致股市下跌的原因。
2.汇率变动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开放,证券市场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证券市场受汇率的影响也越来越大。汇率下调,人民币升值,对于股市来说,本国产品竞争力减弱,出口型企业利润受损,股市自然下跌。
3.货币政策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国家的货币政策对证券市场的影响非常大。自金融危机以来,我国采用扩张性货币政策。这意味着一方面社会货币供给总量扩大,使更多资金进场,对证券市场交易有着积极的影响。另一方面,货币政策宽松,利率降低投资者成本也相对降低,上市公司运营成本也降低。
4.财政政策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财政政策对证券市场产生一定的影响,金融危机以来政府不断提高转移支付水平,创造更多的社会福利条件。这些政策会使一部分人的收入水平和购买力水平提高,从而增加社会总需求,带动经济的发展,从而间接促进证券指数上升。
综上,证券市场受到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二. 经济运行周期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在我国股市10余年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几次熊市和牛市的交替,其证券市场周期初露端倪。而证券市场的周期与经济运行的周期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如07年CPI指数和GDP达两位数时,股市形式一片大好,而08年两个指数下降时,股市也陷入下跌。
当经济周期进入衰退期时,CPI,PPI指数双双下降,引起通货紧缩,通缩造成工厂利润减少,工厂倒闭,失业人数增加,消费减少,导致更多的工厂倒闭,这样恶行循环,导致公司的股息,红利分配随之不断下降,持股的股东也因收益下降纷纷抛售,使股票价格下跌证券市场也随即陷入衰退期。反之亦然。这是经济周期对证券市场影响之一。
经济周期与证券市场的周期并不一致,证券市场的反应相对宏观经济要慢一些。可以通过对先行指标,同步指标,后行指标,以及GDP对证券市场的走势进行预测。
第二篇:我国宏观经济政策及对证券市场影响
我国宏观经济政策及对证券市场影响
张黎斌JS074214707金融5班
摘要:源于美国次贷危机的全球性经济危机已对世界各经济体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中国也不例外,但在我国政府正确的宏观调控下,我们经济已经在全世界领先反弹,取得了让世人惊叹的成绩。当然,我国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也有很多不确定性,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挑战。另外,对于证券市场的发展,宏观经济政策对其影响也是多方面的,证券市场受到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关键词:宏观经济政策 证券市场 影响
一、当前我国宏观经济形势特点
1、总体经济复苏速度出乎意料
2009年我国经济发展速度远在人们尤其是各国的预期之上,中国GDP一季度增长6.1%,二季度增长7.9%,三季度增长8.9%,一条“V”形反转曲线逐步呈现在人们面前,增长速度在世界主要国家中排名第一。
2、投资持续性增长
在国家四万亿元投资计划下,固定资产投资成为了国内宏观经济形势止跌反弹的核心,全年增速将达到33.4%,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将达到86.4%,其中我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3%。
3、内需不断增长
在国际经济危机的影响下,我国出口受到严重阻碍,但我国有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内需市场,而且其消费需求在各项政策的刺激下真实性地在不断增长,尤其是我国的农村市场,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3181亿元,增长15.5%,农村消费连续7个月快于城镇。
4、支柱产业之汽车行业和房地产快速回升
全国各房地产商今年销售量在不断增加,1-8月,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增长42.9%;汽车市场中,汽车增长逐月加速,连续6月超过100万辆,连续8月新车销售世界第一。
二、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演变在90年代前,由于没有实行市场经济,所以宏观经济政策主要以行政性干预手段为主。
从90年代后,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我国开始逐渐利用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为主的宏观调控手段:
1993-1997年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旨在抑制通货膨胀与经济过热;
1998-2004年实行经济的财政政策与稳健的货币政策,目的在于扩大内需; 2005-2007年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注重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2008年开始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与稳健的财政政策,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物价由结构性上涨转为全面的通货膨胀。
三、宏观经济的政策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我国是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虽然30年的改革开放成绩斐然,但是许多方面还没有完全市场化。国家的宏观调控仍然是发展经济的主要动因。通过中国股市10余年的发展经历,我们看到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对证券投资市场有着重要的影响。
1、利率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利率水准的变动对股市行情的影响最为直接和迅速。一般利率与股票反向。利率下降时,股市上涨。利率上升时,股市下降。在08年10月9日,央行存款利率为5.58%(5年年利率),当时沪市指数为2100点左右,而后央行存款利率一调再调08年10月30日为5.13,11月27日为3.87,12月23日再次调整为3.60。那么股市中表现出明显反应,股市从最低点1600点左右涨至今天的近2900点。从这一变化,足以证明利率对股市直接的影响。究其原因,利率上升公司借贷成本增加,公司因融资能力相对减弱不得不选择缩小缩小生产规模,导致公司利润下降股票价值因此下降。同时,利率的上升使得场内资金转向银行和债券,也是导致股市下跌的原因。反之,利率下降,股市上涨也是同样的道理。
2、汇率变动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开放,证券市场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证券市场受汇率的影响也越来越大。2005年7月至今,人民币汇率一直在下调,从人民币汇率走势图来看,2007年12月至2008年12月汇率下调幅度最大,2007年12月的汇率为美元兑人民币7.3:1,当时的上证指数为5200点左右。一年后,2008年12月,汇率为6.83(之后汇率一致在6.83附近)而大盘在1600左右,大盘缩水3600余点。不得不承认其中汇率下调是大盘大跌的原因之一。
汇率下调,人民币升值,对于股市来说,本国产品竞争力减弱,出口型企业利润受损,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其中一驾陷入困境,股市自然下跌。
3、货币政策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国家的货币政策对证券市场的影响非常大。自金融危机以来,我国采用扩张性货币政策。如3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信贷结构调整,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指导意见》(银发[2009]92号),要求人民银行系统和各金融机构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当前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08]126号)精神,认真执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这意味着一方面社会货币供给总量扩大,使更多资金进场,对证券市场交易有着积极的影响。另一方面,货币政策宽松,利率降低投资者成本也相对降低,上市公司运营成本也降低。自2009年3月以来,股市明显上涨近30%,可以说得益于宽松的货币政策。
4、财政政策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财政政策对证券市场产生一定的影响,金融危机以来政府不断提高转移支付水平,创造更多的社会福利条件。如出口退税,家电下乡政策。这些优惠政策会是一部分人的收入水平和购买力水平提高,从而增加社会总需求,带动经济的发展,从而间接促进证券指数上升。
在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政府出台了庞大的4万亿投资计划,国务院批准了十个重点产业的调整和振兴规划。这样宏伟的计划对社会总需求产生的乘数效应和挤出效应,可以直接刺激经济。从而刺激股市,4万亿计划带动水泥、钢铁、建材等行业的发展。其中一只题材股600293三峡新材,自计划出台后已经上涨近一倍。由此可见,财政政策对证券市场影响深远。当然,某些政策也会使证券
市场受到负面影响,比如2007年被称之为530的大跌,就是因为出台上调印花税的政策。
综上,证券市场受到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以上是我对宏观经济政策对证券市场的影响的一些理解,在进行证券投资时关注国家出台的宏观经济政策,把握国家的宏观经济运行状况,就会减少不必要的风险,产生更大的收益。
参考文献:
[1]高辉清.当前我国宏观经济形势与政策分析[M],2009
[2]河北财政信息网.当前我国宏观经济形势讨论综述[M],2006
[3]中华商务网.我国宏观经济政策效应和趋势分析[M],2003
第三篇:宏观经济政策对证券市场的影响及未来证券市场的走势(推荐)
宏观经济政策对证券市场的影响及我国未来证券市场走势
1、货币政策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国家的货币政策对证券市场的影响是直接而迅速的。
其一,货币政策操作直接作用于货币市场,影响货币市场资金供求状况,由此使企业和居民持有的货币市场工具发生变化,从而改变企业和居民对证券市场的投资决策。
其二,货币政策工具的使用(包括公开市场操作和其他贷款便利)可直接增加经融机构的可贷资金,促使其降低贷款利率,放松贷款条件,增加对企业和居民的贷款发放。贷款利率一旦降低,也使一些原来处于边际开发的项目变得有利可图,使企业对银行贷款需求会相应增加。
其三,在传导渠道畅通的情况下,货币市场利率的下调,会促使资金向转移证券市场,致使证券市场的资金成本有所下降,资产价格趋于上升。因此,企业的重置成本相对降低,证券发行价格趋升,从而产证券市场扩容的动力,相应的增加企业的资金来源。
上述影响过程的各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的,最终对实体经济产生作用。当货币市场和银行体系资金增加时,通过金融中介,最终通过企业、居民相应增加证券市场资金;当证券市场收益上升或资金增加时,会反过来促使有关企业减少对银行信贷资金的需求,甚至增加企业存款或货币市场投资。
2、财政政策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国家的财政政策对证券市场的影响是缓慢而低效的,但也是深远的。其一,国家预算是财政政策的主要手段,可以对社会供求的总量平衡产生影响,财政的投资力度和投资方向直接影响和制约国民经济的部门结构。国家预算的重点支出项目的行业的发展前景较之一般行业更具有优势,在企业内部的表现就是企业的经济效益更好,在证券市场的表现就是该公司的股票一般会上涨并伴随着大成交量。另外,财政赤字还具有扩张社会总需求的功能,可以让证券市场的资金供给相对充裕,促进证券市场的繁荣发展。
其二,税收是筹集财政收入的主要工具,税收制度可以调节和制约企业间的负税水平,税收还可以根据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的不同对象设置税种或在同一税种中实行差别税率。税收主要通过两方面影响证券市场,企业和消费者。如果一国的税负增加,将会影响企业经营的积极性,影响居民的投资热情,进而影响证券市场的发展,如果一国的税负减少,直接引起证券市场价格上涨增加投资需求和消费支出又会拉动社会总需求,而总需求增加又反过来刺激投资需求,从而使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增加企业利润;利润增加,又将刺激企业扩大生产规模的积极性,进一步增加利润总额,从而促进股票价格上涨。
其三,国债是国家按照有偿信用原则筹集财政资金的一种形式,也是实行政府财政政策、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国债可以调节国民收入的使用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固定资产投资结构,促进经济结构的合理化。政府通过发行国债调节资金供求和货币流通量。另外,国债的发行对证券市场资金的流向格局也有较大的影响。国债是证券市场上重要的交易券种,国债发行规模的缩减使市场供给量减少,从而对证券市场原有的供求平衡发生影响,导致更多的资金转向股票,推动证券市场上扬。
其四,财政补贴对证券市场的影响可以通过对发行债券、股票公司的影响来实现。财政补贴是公司实现扭亏的捷径从而影响该公司的股票,再者财政补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扩大社会总需求和刺激供给的增加使整个证券市场的总体水平趋于上涨。
财政政策主要通过以上手段对证券市场产生一定影响,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宏观调控的日趋成熟,财政政策对证券市场的影响也日益明显。
3、汇率政策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汇率政策对外资投资我国证券市场有影响,汇率风险是证券市场主要系统风险之一。
其一,汇率政策通过影响证券市场决策行为来影响资本流动,最终影响证券市场价格。外汇市场对本国货币形成升值预期,将在短期内吸引国际资本流入,以获得以本币计值资产升值的收益,导致证券资产价格上涨;并吸引更多国际资本流入,进一步加大升值压力,推动证券价格上涨。加上证券市场助涨助跌的特点,极易形成市场泡沫。反之,如果外汇市场产生本币贬值预期,则资本大量流出,造成证券价格剧烈波动,并加剧货币贬值。
其二,汇率政策通过影响上市公司进出口及收益水平。本币贬值短期内可刺激出口,限制进口。同时,为避免本币大幅贬值,政府则会提高利率以支持本币汇率水平,公司经营成本就会上升,利润将会减少,证券价格也会下跌。反之,升值则可提高本币购买力,降低进口成本,可以较低价格收购国外企业,扩大对外投资;同时,会抑制出口,造成通胀。总之,相关企业业绩将因此受较大影响,上市公司资产价值变化,促使国际投资者调整投资策略。
其三,通过公开市场、外汇市场等领域操作影响证券市场。本币贬值时,为稳定汇率水平,政府可动用国际储备,抛售外汇,减少本币供应量,导致证券价格下跌。另一方面,也可利用债市与股市的联动关系进行操作,如抛售外汇,同时回购国债,使国债市场价格上扬;既抑制本币升势,又不减少本币供应量。总之,汇款政策通过汇率变动影响本币,进而影响净出口,从而影响国民生产总值,致使证券市场价格发生变化;或通过汇率变动影响外商对我国货币需求量的变化,从而影响资本流向,致使证券市场价格变化。
对于未来中国证券市场发展,我们以“前景光明,道路曲折,风险仍大,机会较多”来概括。中国证券市场发展10多年来,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也积累了较多的问题,随着中国证券市场了不断发展壮大,中国证券市场未来仍将是充满生机的,国内优秀企业的不断登陆市场,将使证券市场资源优化配置功能更加体现出来,具体到今后市场发展,我们具体总结如下:
(一)市场规模将更加壮大,层次更加多级
目前为止我国证券市场上市企业已超过1300多家,但从长远发展角度来看,其未来仍将有更多的公司与企业上市,比如四大国有银行、保险公司等大型企业,2004年5月18日,中国证监会批准深圳市场设立中小企业板,这为民营中小企业融资上市提供了较好的通道,中小企业板的开设为未来创业板市场的建立奠定着扎实的基础,未来市场将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证券市场体系。
(二)机构队伍仍将扩大,证券市场开放大势所趋
目前为止,在证券市场上已形成券商、证券投资基金、中小投资者、QFII(合格境外证券机构投资者)等组成的投资体。在今后中国证券市场上,对外开放是大势所趋,国外资本不仅可以投资中国证券市场,国内投资者也可通过QDII(合格境内证券机构投资者)到国外资本市场去投资,2004年6月1日,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已明确表示近期《QDII管理办法》将出台实施,这说明国内投资者多年企盼的投资境外市场的时间离投资者已再遥远。
(三)证券市场与国际市场联动将趋强
在过去10年多的发展过程中,中国证券市场与国际证券市场联运性非常之弱,甚至经常性的出现相反的、独立的走势特征。进入2004年以来,中国证券市场与国际市场形成了较联动的局面,特别是与香港恒生指数的联动性较强。我们研究们认为在一个时期阶段,由于国内市场发展中积累的较多的股权割裂问题,其与国际证券市场可能还会出现明显的反向特征,但从一未来长期发展的角度来看,联动性趋同将非常明显。
(四)国有股减持仍将时刻左右市场神经
近几年来,证券市场的大幅波动及下跌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国有股问题,2000年6月份的见顶大跌,2002年6月份不再二级市场上减持政策带动股市全线涨停,2004年2月《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使人们对国家慎重国有股减持,保护投资者利益的政策看好,股市连续性上涨,但好景不长,国有股减持无下文,股指见顶下跌,许多投资者损失较大。从未来市场发展趋势来看,国有股减持是大势所趋,解决时间及方式同样左右着未来市场神经,但有一点一些投资者利益将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失是不可避免的。
(五)证券品种将更加丰富
目前中国证券市场品种主要集中在股票(A、B股)、债券上,未来市场随意创新机制的完善,与股票和债券相关的新品种及其衍生产品将不断丰富市场,资产证券化品种也将以各种形式出现。中小企业板品种在完善过程中,创业板的推出同样为投资者选择投资品种增加了选择性。
(六)企业融资渠道多元化
长期以来,我国企业在证券市场融资的主要方式为股票融资,但从未来发展趋势上看,其融资渠道将更为广泛,从国务院证券市场发展规划来看,企业通过发行债券融资的方式将会顺利实施,并且在债券的市场品种上将增加。过去上市融资一直以来是国有企业的“专利”,从未来市场发展来看,特别是中小企业板及未来创业板市场的推出,将为更多民营企业、中小型公司上市创造宽松的条件,企业融资多元化趋势将会非常明显。
(七)宏观经济为证券市场发展构成了良好的发展平台
近日,国家统计局展望未来中国经济形势情况时指出:未来中国在10年内仍将保持稳健的增长趋势。中国经济近几年来始终保持7%以上的经济增长速度为证券市场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经济基础,经过宏观调控后的中国经济未来如果仍然保持较快及稳定的增长,将为证券市场发展构成良好的发展平台。
(八)部分基金机构将可能淘汰
在2002--2003年中国证券市场上,券商运作出现危机,以新华证券、鞍山证券、富友证券等为主的券商出现破产淘汰,2003年以基金为主的基金机构出现了较好的投资回报,但进入2004年及今后一个时期,部分基金将可能被淘汰,主要原因是在不确定性因素和投资价值高估时仓位过满;从市场技术指标特别是长线指标处于高风险区时大力满仓,加之未来市场可能出现的系统性风险,部分证券投资基金机构未来将面临淘汰出局。
(九)证券市场部分品种风险加大,机会增加
未来中国证券市场特别是股票市场,由于历史问题的积累,其解决过程中必将出现利益碰撞,解决方式与时机将直接影响市场的波动,对于部分优质类公司品种来讲或许风险较小,但对于许多扭曲价格,业绩平平的公司来讲同样是风险较大。长期以来,国债做为最为安全的投资品种,为稳健证券投资者首选,但进入2004年以来,国债市场以出现了暴跌,比如以上海市场中010213国债为例,其价位从100多元最低跌至71.40元,这说明未来中国证券市场品种均有风险,只是品种不同,其风险程度不同而已。未来证券市场伴随着风险同样是机会的增多,特别是机构投资者、QFII机构的投资理念及投资方式,将为介入证券市场的投资者提供多重投资机会。
中国证券市场是一潜力较大,发展前景非常广阔的市场,证券市场做为我国资本市场重要的组成部分,为越来越多的企业和投资者创造了非常好的投融资机会。国家鼓劲和支持证券市场发展壮大的方针,为市场的健康、规范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前提,把握投资机会,回避市场风险应成为每一位投资人应铭记在心的,愿中国证券市场规范健康的发展,为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而做出应有贡献。
第四篇:宏观经济政策
2014年宏观经济政策八大走向
一、深化改革:
经济政策的总纲
当前我国改革的难点在于利益调整,改革涉及面宽,触及利益层次深,风险比较大,改革难度越来越大。为在改革中防止改革设计的“碎片化”,防止改革目标“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应急化”,防止推动主体的“部门化”。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在强化顶层设计的背景下,可以预计2014年的各项宏观调控政策将紧紧围绕制度建设、体制改革,即将短期政策融入长期改革之中,注重短期宏观调控与重大制度建设相结合。
2014年,为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决定性作用,政府部门将进一步转变职能尤其是下放权力落实好“三个一律”:凡是市场能够调节的经济活动,政府一律不再审批;凡是企业投资项目,除了关系国家安全、生态安全、涉及重大生产力布局、战略性资源开发和重大公共利益的一律由企业依法依规自主决策,不再审批;对必须保留的审批项目,凡是直接面向基层、量大面广、由地方管理更方便有效的经济社会事项,一律交由地方和基层管理。
二、稳中求进:
宏观调控政策的主基调
2013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7.7%,高于7.5%的预期目标,国民经济企稳住并逐步向好,说明中央宏观调控政策的科学和中央推动改革、调整结构来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增长的举措是及时和有效的。因此,可以预计2014年的宏观调控仍将保持稳中求进的基调,即“明确区间,稳定政策,重在改调,长短结合”。
“明确区间”是指中央仍可能会明确要守住稳增长、保就业的下限,守住防通胀的上限,以增强社会信心,稳定社会预期。为改善民生,确保人民的就业、收入能够增长,为改革创造良好的经济社会环境。
“稳定政策”是指稳定宏观经济政策,坚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为市场主体创造一个可以预期的平稳的政策环境,防止政策不当变动对市场机制的干扰。在保持政策弹性的基础上,尽量避免宏观政策的波动。
“重在改调”就是在稳定宏观政策的前提下,向改革要动力,向开放要活力,向结构调整要发展的潜力,把改革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各个环节,以改革促创新发展,完善调控方式手段,强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生动力,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加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稳定。
“长短结合”是指政策要既着眼于解决当前问题,更着眼于为长期平稳可持续的发展打造基础,全面认识持续健康发展和生产总值增长的关系,抓住机遇保持国内生产总值合理增长、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化解产能过剩,着力防控地方债风险,努力实现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得到提高又不会带来后遗症的速度。
三、结构性色彩更浓
积极财政政策的新内涵
2014年虽然也强调政府的作用,也将继续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但是,其目的、内涵和做法上将发生一些根本的变化,结构性色彩将更浓,将从总量性的政策转向结构性的政策,从单纯的经济政策转向经济社会政策。结构性减税以及支出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力度会越来越大,政府将更多地提供公共服务,通过促进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来提升社会的公平正义,财政政策更注重短期和中长期结合,服务全面深化改革大局。
一是加强和改善财政宏观调控,促进稳增长、调结构、转方式。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全面深化改革紧密结合,激发中小企业发展活力,调整优化国内需求结构,支持产业结构调整,支持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二是支持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前提下,支持农业“休养生息”,提高国内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增加农产品国际供给能力,完善农产品价格和市场调控机制,支持精准扶贫。三是完善财政投入体制机制,有效保障改善民生。按照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的思路,完善机制,堵塞漏洞,规范运作,公开透明,千方百计把民生资金管好用好。四是积极推动城镇化进程,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支持建立多元可持续的资金保障机制,按照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要求,完善相关财税政策,并支持开展试点示范工作。五是切实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修明渠、堵暗道,有效防控债务风险。六是大力推进政府购买服务工作,促进政府职能转变。
同时,加快现代财政制度的建设,一是改进预算管理制度,建立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管理体制。预算编制和审查的重点由现在的收支平衡状态向支出预算和政策转变。税收将不再是预算确定的任务,而是转为预期目标,从而克服以往预算执行中的“顺周期”问题。建立跨预算平衡机制,通过实行中期财政规划管理,强化其对预算的约束性,增强财政政策的前瞻性和财政可持续性。实施全面规范的预算公开,推进政策公
开,增强预算的透明度,让公众更好地了解预算。二是完善税收制度。全面推进增值税改革,建立符合产业发展规律、规范的消费型增值税制度,消除重复征税问题。调整消费税制度征收范围、环节、税率,进一步发挥消费税的调节功能。加快房产税立法和改革步伐,减少房产建设和交易环节税费,清费立税,提高保有环节的税收。推进资源税从价计征改革,推动资源环境保护费改税,进一步发挥税收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作用。加快完善个人所得税征管配套措施,逐步建立健全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完善国税、地税征管体制,特别是征管职能划分,充分发挥中央、地方两个积极性。三是建立事权与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在明晰政府间事权划分的基础上,界定各级政府间的支出责任,明确划分政府间收入,再通过转移支付等手段调节上下级政府、不同地区之间的财力分配,补足地方政府履行事权存在的财力缺口,实现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
四、增强前瞻性、针对性和协同性:
稳健货币政策的基本取向
从本次审计署债务审计结果看,今明两年是地方政府性债务偿还的高峰期,到2015年末需要偿还的债务占比达到53.9%,这意味着地方政府借新还旧、再融资的压力较大,加之地方融资平台自身产生现金流的能力较弱,将不可避免导致流动性风险上升。虽然债务总体可控,但局部信用风险不排除一触即发的可能,这就使央行面临两难局面。央行既希望通过信用事件来降低金融领域风险偏好,又要防控局部信用风险上升成为全局风险的可能,因为一旦引发系统性信用风险,资产价格的大幅收缩必将刺破金融泡沫。今年的目标既要保持经济增长平稳,又要化解金融领域风险,还要为改革留出充分的空间。因此,央行工作会议对货币政策的定调是“增强调控的前瞻性、针对性和协同性”,替换了2013年强调的“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2014年,预计央行将通过综合运用存准率、正逆回购、央票、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等货币政策工具,保持合理的流动性状况,稳定市场主体预期,满足实体经济资金需求。
与此同时,金融市场化改革将进一步深化。中国金融市场化改革在2013年取得实质突破,2013年7月,中国全面放开了人民币贷款利率管制,这是近年来国内利率市场化改革取得的重要进展。目前,中国货币市场利率、债券市场利率、外币存贷款利率已先后实现市场化,只有人民币存款利率有上限管理。也就是说,在利率市场化方面,今后改革剩下的问题在于如何推进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目前来看,业界呼吁多年的存款保险制度有望于2014年推出。目标是通过利率、人民币汇率市场化以及开放资本账户来建立市场导向型的金融价格体系。
五、区别对待、公平竞争:
区域政策的特点
我国一系列区域战略与政策的实施促进了区域协调发展,增强了经济整体活力,区域增长格局已出现重大转变。2014年,实行区别对待仍是完善区域政策体系的基本方向,完善并创新区域政策,缩小政策单元,重视跨区域、次区域规划,提高区域政策精准性。
为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2014年,将加快制定优先推进西部大开发的政策性文件,启动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扩大退牧还草范围。加快出台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统筹推进全国老工业基地和城区老工业区更新改造,促进全国资源型城市和独立工矿区转型发展。全面落实中部崛起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和产业园区建设。支持前海、南沙、横琴、平潭等重大平台建设,抓紧制定促进海洋经济发展的政策。同时,我国将打破行政区划限制,推进沿海、沿江、沿边、沿路桥的轴线开发,带动更大范围的腹地发展。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建设中国经济新支撑带,推进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支持武汉、长株潭、环鄱阳湖等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发展。促进中原经济区加快发展。深入推进首都经济圈一体化发展,加快环渤海地区转型升级。推动云南、广西等地向南亚、东南亚开放,支持西北地区向西开放,着力培育中西部地区新的经济支撑带。为增强欠发达地区发展能力,还将推进对口支援,支持西藏、新疆和四省藏区等跨越式发展,落实扶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规划和政策,实施好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
在注重区别对待的基础上,也将更加注重公平,即将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作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内容。通过体制创新和法律保障,实现不分区域、城乡、工农、公私、贫富,一视同仁地实施财政、金融等公共政策;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基本公共服务投入力度,推进教育、卫生、就业、社保等公民享有的同权化;加大水、电、路、气、房等民生工程建设投入,让不同地区的人民群众享有大体相当的公共基础设施服务。
与此同时,税收优惠将与区域规划脱钩。据统计,目前已出台实施的区域税收优惠政策共有30项,同时还有一些正在申请的区域性税收优惠政策项目。还有一些地方政府和财税部门执法不严或者出台“土政策”,通过税收返还等方式变相减免税收,制造税收“洼地”,严重影响了国家税制规范和市场公平竞争。下一步,财政部门将扎实推进清理规范税收优惠政策工作,清理已出台的税收优惠政策,对执行到期的将彻底终止不再延续,对未到期限的将明确政策终止的过渡期,对带有试点性质且具有推广价值的,将尽快转化为普惠制,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今后原则上不再出台新的区域税收优惠政策。
六、激活民间力量:
扩大内需的着力点
扩大内需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既是短期的政策着力点,也是中长期的战略选择。
就扩大消费而言,要扩大居民消费规模,优化居民消费结构,提升居民消费质量,关键在于增强居民消费能力、改善居民消费预期。这就意味着需要推动实现稳定充分就业,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建立居民收入持续增长长效机制,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和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规范收入分配秩序,逐步形成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努力缩小城乡、区域、行业和社会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2014年,扩大消费的重点将在信息消费领域。信息消费具有结构层次高、绿色无污染、带动作用强的特点,是近年来各个国家重点培育的新兴消费热点,也将成为我国扩大消费的重要着力点。
着力保持投资稳定增长,重点将调整预算内投资结构,大幅压缩用于一般竞争性企业项目投资,适当减少可利用社会资金的经营性基础设施投资,停止建设楼堂馆所等投资,压缩小型分散投资,重点支持全局性、基础性、战略性的重大项目,集中力量办大事。合理确定投向,主要是棚户区改造和保障性住房配套基础设施,高标准农田和农村民生建设,水利、中西部铁路等重大基础设施,重大节能减排和环境治理工程,核心关键技术开发应用等重大自主创新和转型升级工程,教育、医疗、社会养老、食品药品安全等社会事业和社会管理,少数民族、边疆地区发展等领域。在管好用好政府投资的同时,为民间投资拓展更大的市场空间,为民间投资创造更好的市场环境,有效释放民间投资潜力。
七、以人为本:
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核心
积极稳妥扎实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一是推动规划实施。修改完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并尽快发布实施;二是出台配套政策。推动出台户籍、土地、资金、住房、基本公共服务等方面的配套政策;三是编制配套规划。组织编制实施重点城市群发展规划,各地因地制宜地编制和实施本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四是开展试点示范。围绕建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多元化可持续的城镇化投融资机制、降低行政成本的设市模式、改革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在不同区域开展不同层级、不同类型的试点;五是完善基础设施。提高东部地区城市群综合交通运输一体化水平,推进中西部地区城市群内主要城市之间的快速铁路、高速公路建设,加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与交通干线、交通枢纽城市的连接。强化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六是发展城市群,优化城市布局。着力优化城市化布局和形态,培育并引导城市群发展,完善大中小城市结构,强化综合运输交通网络的支撑,优化城市群内部的城市分工协作。
八、集约用地、保护农民利益:
土地政策的主要方向
2014年,国土资源部将会全面推行节约集约用地政策,用地规模实施总量控制和减量供应,加大存量建设用地供应,减少新增建设用地。全面开展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细化各类用地标准。在全面总结各地征地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完善现行征地制度,缩小征地范围,进一步规范征地程序,着力于建立完善多元保障机制。逐步缩小划拨用地范围,以公平、公开、有偿的方式配置土地资源,全面推进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用地有偿使用,清理存量划拨用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针对不同产业、不同用地类型提供不同的有偿使用方式,弥补一次性收取地价款单一方式的不足。提高工业用地价格,减少工业用地,适当增加居住用地供应。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对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自然生态空间进行统一确权登记,形成归属清晰、权责明确、监管有效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的要求,研究起草《不动产登记条例》、《不动产登记办法》等规章制度,整合建立不动产登记信息管理基础平台,做好国家层面有关不动产登记衔接工作。
特别是,在土地政策中要保护农民的利益。坚持农村土地农民集体所有,不论承包经营权如何流转,集体土地承包权都属于农民家庭。依法保障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利。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保障宅基地的用益物权,完善宅基地管理制度,探索宅基地上的农民住房的财产性收益的路子。(执笔:胡少维)
第五篇:宏观经济政策如何影响证券投资
宏观经济政策如何影响证券投资
内容摘要:证券市场是反映国民经济的“晴雨表”,宏观经济的变化可以在证券市场中 反映出来。宏观经济与证券市场的关系表现为当一国宏观经济趋好时,表明一国经济发 展态势好,整体上微观企业盈利,证券市场上市公司盈利,个股表现好;反之亦然。国家的宏观调控仍然是发展经济的主要动因。宏观经济政策对证券投资市场有着重要的影响。
关键字:宏观经济政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汇率政策
宏观经济政策是指国家通过实行一系列经济政策影响一国的经济运行态势,进而影响资本市场的工具。宏观经济政策的运用是指国家根据现在的经济情况进行调节,干预其运行,使经济运行态势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宏观经济政策的实行势必影响证券市场。
当代市场经济国家对宏观经济的干预主要通过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实行。根据宏观经济的运行状况,政府可采取扩张性的或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以促进经济快速增长,保持价格总水平的稳定,实现充分就业。政策的实施及政策目标的实现均会反映到证券市场上。不同性质、不同类型的政策手段对证券市场价格变动有着不同的影响。另外政府对产业政策的调整也会影响证券市场的格局。
一、货币政策的影响
货币政策对经济的调控是总体上和全方位的,对证券市场的影响是直接而迅速的。中央银行贯彻、调整货币供应量的手段有三个: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当国家为了防止经济衰退、刺激经济发展而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时,中央银行就会通过降低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降低中央银行再贴现率或在公开市场上买入国债的方式来增加货币供应量,扩大社会的有效需求。当经济持续高涨、通货膨胀压力较重时,国家往往采用适当紧缩的货币政策。此时,中央银行就可以通过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通过中央银行再贴现率或在公开市场上卖出国债以减少货币供应量,紧缩信用,实现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大体平衡。
中央银行实施的货币政策对证券投资的影响表现为当增加货币供应量时,一方面股票市场投资资金增多,另一方面通货膨胀也使人们为了保值而购买股票,从而推动股票价格上扬;反之,当减少货币供应量时,股票市场资金减少,价格的回落又使人们对用购买证券来保值的欲望降低,从而使证券价格回落。其次,利率的调整通过决定证券投资的机会成本和影响上市公司的业绩来影响证券市场价格。提高利率时,证券投资的机会成本增加,同时上市公司的运营成本增加、业绩下降。证券市场价格下跌;反之亦然。最后。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中买进债券,增加流通中的货币,增加货币供应量,促进经济增长,证券价格上涨;反之亦然。
二、财政政策的影响
财政政策对股市价格变动的影响是持久而缓慢的。财政政策通过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的变动来影响宏观经济活动水平。财政政策的主要手段有三个:改变政府购买水平、改变政府转移支付水平和改变税率。当经济增长持续放缓。失业增加时,政府要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提高政府购买水平,提高转移支付水平,降低税率,以增加总需求,解决衰退与失业问题。当经济增长强劲,价格水平持续上涨时,政府要实行紧缩性财政政策,降低政府购买水平,降低转移支付水平,提高税率,以减少总需求,抑制通货膨胀。实行财政政策对证券市场的影响,主要通过以下几个途径:
1.政府购买时社会总需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扩大政府购买水平,增加道路、桥梁、港口等非竞争性领域的投资,可直接增加对相关产业如钢铁、建材、机械等产业的产品需求,这些产业的发展又形成对其他产业的需求,以乘数的方式促进经济发展。
2.改变政府转移支付水平主要从结构上改变社会购买力状况,从而影响总需求。调整
中
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财政平衡格局,形成新的平衡状态,这样将不仅从整体上而且从结
构上影响证券市场。一般地,如果中央政府提高对地方政府转移支付水平,地方政府将拥有
更多的自主财力用于发展地方经济,直接或间接地扶持当地上市公司的发展,从而促进证券
价格上扬。
3.改变税率也是影响财政政策对证券市场发挥作用的一个方面。公司税的调整将在其
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直接影响公司的净利润,并进一步影响公司扩大再生产能力和积极性,从而影响公司未来成长的潜力。个人所得税将直接5居民个人的实际收入水平,因而将影响
证券市场的供求关系。而债券交易税则直接关系到证券交易的成本。所以,一般来说,税率的提高将抑制证券价格的上扬,而税率的下降或减免将有助于证券价格的上扬。
从传导机制上看,财政政策是以实体经济为媒介,通过控制财政收入和支出,经过企业的投入与产出来影响总需求的,因此其传导过程比较长,时滞也较长,其效果也不像货币政
策那样立竿见影。
财政政策对证券市场产生一定的影响,金融危机以来政府不断提高转移支付水平,创造
更多的社会福利条件。如出口退税,家电下乡政策。这些优惠政策会是一部分人的收入水平
和购买力水平提高,从而增加社会总需求,带动经济的发展,从而间接促进证券指数上升。
三、产业政策的影响
国家通过战略调整、产业政策调整促使产业升级换代,以支持或扶持某些产业的方式
促使行业发生变化。例如,国家对能源战略进行调整,支持新能源的发展,对节能降耗环保的支持将促使新型能源的开发和发展,相应的证券价格上涨,而将淘汰的行业或企业其证券
价格下跌。
产业政策包括产业组织政策、产业结构政策、产业技术政策和产业布局政策,以
及其他对产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政策和法规。各类产业政策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交叉,形成一个有机的政策体系。
产业政策的功能主要是弥补市场缺陷,有效配置资源;保护幼小民族产业的成长;
熨平经济震荡;发挥后发优势,增强适应能力。
四、汇率政策的影响
汇率政策的调整从结构上影响证券市场价格。在开发经济条件下,汇率对经济的影响
十分显著。汇率的高低将影响资本国际流动的方向,也将会影响本国的进出口贸易。当汇率
下降,本币升值时,本国产品的竞争力下降,出口型企业将因成本增加而受损,因而此类公
司的证券价格就会下降;相反,进口型企业将因成本下降而受益,从而导致股价上扬。同时,由于本币升值,国际游资涌入,对于本国股市的需求也将增加,从而导致整体价格上涨。
为了消除汇率变动对本国经济的消极影响,本国中央政府常常对汇率的变动进行干预,这种干预政策也会对本国的证券市场产生影响。例如,我国于2007年7月发行的1.55亿元
特别国债,用于购买约2000亿美元外汇,作为国家外汇投资公司的资本金,投资海外债券
市场。这吸引一部分国内资金投资海外市场,它对本国证券市场的发展也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由此可见,汇率的变动和汇率政策的调整与实施主要是从结构上影响证券市场,一方
面引起本国证券市场内出口型企业和进口型企业上市股票价格的相对变化;另一方面引起投
资者对本国股票市场和国外市场投资的相对变化。
综上,证券市场受到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是非常显著的。当然,某些政策也会使证券
市场受到负面影响,以上是我对宏观经济政策对证券市场的影响的一些理解。时刻关注时事
热点,时刻聚焦宏观政策,特别在你进行证券投资的时候,关注身边一点一滴,把握国家的宏观经济运行状况,分析预测未来趋势状况,正确认识宏观经济形势,一、判断宏观经济形势,不仅要看经济增长速度,还要看就业、通货膨胀、国际收支。要全面地看,不能片面地看,防止出现以偏概全;
二、判断经济形势特别是经济增长速度,不能停留在过去的条件和基础上,要看到多年来特别是过去四年来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加快带来的环境和条件的变化,要用发展的眼光看,不能静止地看;
三、判断经济形势,不能只看增速,还要看经济效益、经济结构和民生等方面的改善情况。要从综合的视角看,不能孤立地看。这样才能减少不必要的风险和损失,达到效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1]陈文汉.证券投资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2]赵锡军,魏建华.投资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