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铁凝《七天》的艺术特色

时间:2019-05-12 16:39: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铁凝《七天》的艺术特色》,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铁凝《七天》的艺术特色》。

第一篇:论铁凝《七天》的艺术特色

论铁凝《七天》中现代科技文明对传统女性的戕害

学院:文学院

班级:2012级4班

学号:201201440803

姓名:代奎

摘要:本文通过对文本中几位女性在变异的现代科技文明洪流的大力挤压下的生存状态以及由此所受到的戕害入手,还原文本,再结合女性角色的特殊性联系现实,从而引出理性思考,进行积极的人文反思。

关键词:现代科技文明女性戕害人文反思

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现代科技文明在一个接一个的领域取得突破并为人们带来意想不到的好处的同时,却很少有人注意在这样的变异文明发展洪流中一个特殊群体——女性的生存状态以及她们所受到的戕害。

(一)变异的现代科技文明催生了变异的人性

无论是代表着现代科技文明最高成就的“人体感应服务”,还是“绝对无污染的蓝莓果浆”,或者是在偏远小山村开的工厂,小说无不在提醒着我们现代科技文明的发展速度之快!甚至于在我们看来是一种变异的发展速度以及变异的发展成果!而正是这样的变异科技文明催生了变异的人性。

小说中“阿元”和“大嫂”在一个宣称实现了人体感应服务的酒店所遇见的囧事:滑稽的“大嫂”体验到了所谓的人体感应服务,但是夜不能寐;可怜的“阿元”来回往返厕所与洗面台龙头,马桶里飘着玫瑰花瓣的和谐气氛被摧毁的一丝不剩,现代科技文明的成果就在两个女人倒霉的遭遇中可见一斑。然而在这种变异的科技文明洪流中,人的劣根性便慢慢凸现出来。变异的现代科技文明,高度畸形的物质世界,“大嫂”看“阿元”的脸色极尽谄媚之能事,因为“穷亲戚对阔亲戚总归有那么几分下意识地看脸色的习惯的 ”;而“阿元”的劣根性则在其高度重视物质金钱享受,日渐迷醉物质忽视精神素养;正是这种变异的人性才有了“布谷”父亲两天两夜把未成年的“布谷”送到“阿元”家当保姆的狠心与无情,也正是变异的现代科技文明才会使“冯妈”即便一个保姆也不愁吃穿,敢于欺凌“布谷”所显现的骄横与跋扈;甚至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也与物质金钱挂钩。

显然,作者铁凝在表现这种变异的人性时集中表现在“布谷”七天长成了巨人的过程中保姆“冯妈”和女主人“阿元”对其的态度和情感变化。当听说“布谷”长高时,她立刻忘却了记忆里“让人心生莫名的柔情和神性”的额尔古奈何的假期,只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以及作为“太太”的优越感,因为“她愿意俯视着她们发布命令”,好像这种“美好品德”与生俱来?继而回家发现“布谷”的身高还未触及作为“太太”的优越感时,她便暗暗舒了一口气,索性放任“布

谷”,等到发现“布谷”确实骇人的一天长一寸,并且狂吃海河时,突然发现作为“太太”的优越感荡然无存,变异的人性驱使她要强行赶走“布谷”,期间她想表现一点人文关怀却被人的劣根性左右。

至于小说中另一名女性“冯妈”则极端的表现出由变异的现代科技文明催生的变异人性被扭曲后的可怖与可耻。作为一名保姆,她虚容,欺软怕硬,甚至虐待“布谷”,对“布谷”美好淳朴爱情憧憬泼冷水。。她做得越过分,她的人性劣根暴露得越充分,正是在一波接一波的暴露中,唱出了一曲美好人性的挽歌。

(二)传统女性在变异现代科技文明下的生存状态及戕害

小说中几乎不涉及男性,主要围绕几个女性角色展开,独特的女性弱势群体在这种变异的科技文明洪流下所受到的戕害却是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女主人“阿元”从前还是一个充满传统女性良好品格的代表,她和丈夫通过自己的双手开厂,并且当“大嫂”的资金链有缺口时,她也毫不吝惜,不过这种“赠与”在后来“大嫂”通过物质金钱来加以报答,可以说这种变相的“赠与”便暴露了“阿元”的劣根性:在酒店的倒霉遭遇却更让她在意的是符合个人身份地位的托辞,常年旅行却难以为自己的心灵和灵魂找到一个安稳的栖身之所,甚至“自从大学毕业后,她已经多年不读书了”,记忆中充满神性和柔情的地方便与她渐行渐远。变异的现代科技文明催生的高度发达的物质世界使她丧失了做人,特别是作为一个女人应有的道德良知。她雇佣未成年的“布谷”,她渴望作为“太太”的优越感,从她对待“布谷”长高的态度发展变化可以看出她思想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从刚开始的“突然”感,到“她想试试布谷,也想表现一点人文关怀”,再接着想赶走“布谷”,然后便是她动了恻隐之心,留下了“布谷”,紧接着不堪忍受而哭泣示弱,最后小说又写到她惦记着“布谷”如今的生存境遇。这过程既是女性在变异的现代科技文明的大力挤压下所做的挣扎与妥协的过程,又是一部女性受到戕害的过程。她看似拥有一切,却又什么都没有,连最亲的“丈夫”都不对其抱有信任,以至于她只有和下人“冯妈”相依为命,偌大的房子里,女人的性格弱性和渐渐消失的人性唱出了一曲人文挽歌。小说最后写到“阿元”多出的两个习惯可以看出,变异的现代科技文明不仅伤害了可怜的上位者,而且还留下了难以弥补的精神创伤和道德谴责。

而小说中的保姆“冯妈”则是依仗人势,欺凌弱小的代言者。在变异的现代科技文明的历程中,她很好的诠释了一个女性乖张,跋扈的一面,同时又是作为一名可怜的牺牲者,为文明的洪流所大力挤压。小说中多次提及她对“布谷”的虐待以及作为女人的多疑善猜的性格特征。比如她强迫“布谷”量身高,小说用一个“摁”字形容她的粗暴与野蛮;少不经事的“布谷”刚来到女主人家里时,她“笑里有幸灾乐祸,和一点儿欺生”;她巧妙的让“布谷”知道自己才是“布谷”面前的保护神,这种无聊的虚荣心更是变本加厉催生了其扭曲的人性劣根。她无情嘲讽“布谷”的美好爱情憧憬,并且嘲笑“布谷”为纯真爱情所做的努力;同时她人性中的“窥伺欲”更是将她的无耻暴露得彻底,她急于撵走不断挑战她权威的“布谷”。种种迹象都让人对其嗤之以鼻,然而这种性格缺陷和人性劣根的女性却是不断发展向前的现代科技文明下的一角,女性受到的戕害正慢慢地由上层转向下层。

特别是小说中“布谷”的遭遇更是让人惋惜。小说中她第一次出场便已打上不符合这个时代的烙印,在高度发达的现代科技文明的当下,“是爹领她冒着大雪出村走八里路,摔50个跟头,坐汽车,乘火车,两天两夜才送到了北京”,如此疲于奔命的过程将偏远农村地区的面貌赤裸裸的展现在我们面前。如果说“阿元”和“冯妈”早已被变异的现代科技文明所灼伤并沉沦,那么“布谷”则是作者对女性在此过程中所存有的一点寄托和愿景。“布谷”刚来到雇主家里时,企图用传统女性的贤惠博弈现代科技文明,可惜却被“冯妈”嘲讽,“阿元”轻视;一无所有不得不背井离乡的“布谷”与看似什么都不缺的“阿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布谷”的身上有着传统女性优良品德的一面。她对于“冯妈”的威胁无动于衷,明辨是非,即便被“冯妈”虐待也毫无怨言,女性特有的沉默忍让在她省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她怀有一颗对纯真爱情憧憬的心,渴望爱,期待被爱,在一个人的幻想中将爱情进行到底并为之而努力;当她在亲情和职业操守之间选择时,她毫不迟疑的选择了作为一个保姆应有的职业操守。然而,这种传统品德却与变异的科技文明格格不入,加之女性性格的懦弱,所以注定这是一出悲剧。爱情理想的破灭,无家可归的无奈。。小说最后写道“布谷”自愿出走,并且“在这个高度上,看见了她从来都看不清楚的景物,够着了她从来都够不着的东西”,此情此景聊以安慰。显然作者安排这样的结局别有深意,“布谷”的出走既是对变异的现代科技文明的一种无声抗议,又是对美好人性的一点保留与寄托。当然造成“布谷”全村人长高的罪魁祸首便是那打着现代科技文明进程的小工厂,明面上是帮助村里人解决就业问题,然而却是这出悲剧的祸源。偏远山村都出现了现代工厂的身影,不得不说现代科技文明进程之快,之深入,然而这看似不断进步的文明却戕害了一个又一个女性,“布谷”最终无奈出走,“布谷”两个姐姐被厂不要了,婆家也退了亲,“弟弟”考上大学急需钱。。一切的一切都与小工厂脱不了干系。豆蔻年华的“布谷”的生存 状况与“阿元”的两个儿子锦衣玉食的生活形成强烈的反差,让人深感现代科技文明进程的残酷,同时美好人性在此进程中不断被其抹杀淡化的事实也无不让人扼腕叹息。

(三)现代科技文明进程的理性思考和人文反思

作为一名当代女性作家,特别是处于一个权力中心的位置,作家铁凝用自己女性的思维对不断进步的现代科技文明进程进行了积极的理性反思和人文思考。小说几乎不涉及男性,主要是围绕几个女性的言语和遭遇来讲诉这样一个故事,在此过程中,作者对变异的现代科技文明成果进行了辛辣的讽刺,比如“人体感应服务”中飘着玫瑰花瓣的马桶,绝对无污染的蓝莓果浆。。让人感觉很高端的科技成果却并没有给人带来享受和愉悦,只是徒添笑话而已。

时代不断进步,科技文明进程也马不停蹄的加快,然而这样导致的结果便是人们只重物质享受,忽视精神涵养和人文关怀。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正渐渐丧失,正如小说中“阿元”的“丈夫”不相信七天中“布谷”发生的一切,这也许可以看做是现实生活中一小部分人对这种文明进程盲目的信仰。现实生活中极度重视物质享受,毫无人文关怀的人群大有人在,我们要探究的是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一名女性,或者说是作为一名现代文明进程的受害者,我们该怎样避免小说中“布谷”的悲剧?不可否认,小说与现实总要一层隔膜,但是现实生活中怎样的悲剧或许正在我们不知道的某个角落上演,传统农村妇女在这样的文明洪流中又是处于一种怎样的地位?

纵观全文,我们发现作者在揭示女性这一弱势群体在变异的现代科技文明洪流下的种种生存状态和由此受到的戕害,结合现实,为我们深入女性的内心世界,小说更多的是在叙述故事的过程中进行理性思考和人文反思。可以说作为一名女性作家,她在小说中处处流露出女性意识,在塑造悲剧性的女性人物时用更多的笔墨进行细致入微的人文反思:在变异的现代科技文明进程中,女性只有不断觉醒,和命运进行抗争,才能摆脱性格缺陷,从而减少其所受到的戕害。

第二篇:论《子夜》的艺术特色

论《子夜》的艺术特色

摘要:矛盾的《子夜》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成功的现代主义作品,这部作品无论在艺术上还是在思想上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本文从典型主义形象的塑造,人物心理状态的刻画,高潮巧妙的结构艺术,象征主义手法的运用和色彩,声音美,个性化的语言和讽刺艺术等方面,对《子夜》的艺术特色进行分析。关键词:矛盾《子夜》艺术特色

《子夜》在中国现代长篇小说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矍秋白曾评价说:“这是中国第一部写实主义的长篇小说。”“已久三三年在将来的文学史上,没有疑问的要记录《子夜》的出版。(1)”《子夜》是矛盾创作的一个高峰,在思想内容上,《子夜》展示了30年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广阔画卷,描绘出一部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的衰败史。作品围绕吴荪甫这个典型人物表现了民族和社会的矛盾及各个阶级各个阶层之间错中复杂的社会关系,指出了在帝国主义,买办资产阶级和统治阶级几重压迫之下中国名族资产阶级必然的悲剧命运。艺术方面《子夜》也获得了巨大的成就,其艺术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立体化的形象塑造

作者以鸟瞰时代的气魄,坤乾宽阔的视角最大限度地描绘了社会的广阔面貌和时代的本质特征,并善于在广阔的社会背景和复杂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塑造典型形象,从而使艺术形象充满立体感。

“子夜”是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候,二十年代是中国黎明前最黑暗的年代,二《子夜》正是中国黑暗社会的时代的一面镜子。作品以二十年代上海为背景,围绕着工厂,农场,公债市场三条线索的斗争,通过名族资本主义吴荪甫的抽出满志到奋力苦战直至彻底失败的命运描写,以及吴荪甫为中心所构成的错综复杂的关系,真实而形象的反映了三十年代初期复杂的阶级关系和社会风貌,鲜明而有力地显示了整个时代的发展趋向。

吴荻甫作为我国第二次国内革命时期名族工业资本家,他有着十八世纪法国自查阶级顽固向上的性格,也有着自己鲜明的阶级,名族时代个性。他刚强坚毅而富有自信,有着创业精神,有着发展名族工业的勃勃雄心和理想,幻想有一日“轮船在乘风破浪,汽车在驰过原野。”他的财力,管理才能,魄力为其他名族资本家所“久仰”,他希望在振兴名族工业方面有所作为,做一个正派的名族工业家,这都反映了名族资产阶级的进步性;他岁帝国主义和买办自查阶级不甘屈服,勇于抗争,但面对强大的帝国主义金融,财大气粗的买办资产阶级,特别是买办金融资本家以联合作为公债多拉拢他下水,来显示对他的吞噬,虽尽力奋斗,但也流露出畏惧。他在军阀混战,城乡经济破产,商业失去时常二使资金周转不灵。双桥镇农民暴动后,他人骂国民党不杀戒,红军是匪,反映了她作为民族资产阶级,仍与中国封建主义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从工农运动的发展形势展示了中国革命的深入发展及美好前景。资本主义小鱼吃大鱼,小鱼吃虾米的现实,甚至在他与家庭的关系中,反映了中国资产阶级的不顺心与不景气,封建势力与资本主义生活方式的格格不入。总之,作者通过吴荻甫如何对待工人,农民,对待大买办,小资本家,对待胜利,失败,对待事业,家庭,个人所表现出来性格上的坚韧,暴躁,求实又迷信,正经又荒唐的矛盾混合体,特有的心理状态,使人们看到吴荻甫这样有魄力,有胆识散文人最终也只得走上破财的道路,更突出的反映了中国资产阶级的必然命运。正因如此,小说《子夜》表现生活,社会矛盾复杂,人物关系纷繁,以及吴荻甫形象所包含的巨大社会内容,是前所未有的。吴荻甫也成为现代文学人物画廊中一个不可多得的典型形象,他在环境求生而形成的性格的多重性,使得人物形象有多侧面的立体感。

二 多样化的心理刻画

矛盾是现代文学史上出色的心理描写的高手,他善于在广阔的背景下,通过复杂的矛盾冲突,用心理描写的各种手法,将人物的心理活动,精细地层层展开,刻画人物的复性格,展现他们的历史命运。在吴荻甫形象的塑造上表现尤其突出。吴荻甫作为名族资本主家,要发展名族工业,希望“国家像个国家,政府像个政府”;他有勇气,敢于同资本主义支持的买办资本家较量。第七章中把吴荻甫放在工厂,交易三个方面的斗争中,刻画他动摇沮丧或挣扎遗憾,写出他在三面夹攻之中,不甘心失败,发展“事业”的雄心,着都表现了她要发展名族工业的进步的一面。但同时,他又与工农群众有矛盾,听到工农革命运动,在他的“紫色脸泛出青色苦闷与失望。”吴荻甫脸上青带紫,他的眼睛上两道眉毛在动,“又暴露了他反动的一面。当他听到林佩瑶告诉雷鸣已到天津之事,立刻就联想到军事的进展,由此联想到邮政的变化。这一系列神速的连锁反应,写出了吴荻甫全身投机在公债心理状态。作者就是在众多矛盾中,把人物放在生活的激流里,使他在失败的波澜里时而振奋,时而忧虑,时而焦躁不安,使他统一的性格和四面楚歌的逆境表现的充分而深刻。

不仅如此,作者还善于吸取古典小说的手法,透过人物行动,对话,展示人物心理的变动过程。第五章写吴荻甫与林佩瑶第一次对话的心理描写:

“佩瑶!——你怎么了?——哼,要来的事,到底来了!”

这是吴荻甫看见报纸上双桥镇失守的消息,这句话的简短,语气的转折,恰好透出他此刻的心态——愤怒。痛惜,抱怨······更妙处是他一语双关,触痛了林佩瑶的隐痛和幽怨,他抑制不住“心头扑扑地又抖又跳”“色在灰白以后又转红了”,然后“立刻又变成苍白”,乃至“神色变得异常难看了。”这是没有语言,只有神色的笔墨,造成了以形传神的效应。似乎不在写神,课形色的变化恰恰体现出内心世界的悲剧冲突,因而显示出此处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作者还善于制造各种环境气氛来衬托人物心理,刻画吴荻甫心情的变化,以雨过天晴作衬托,以惊雷骇电相伴。当吴荻甫无限郁闷时,几次出现都在天色晦暗的黄昏。这样描写加强了人物心理的显现。

矛盾不愧是写作的高手,他非常善于运用各种手法来描写人物。他善于抓住关键性的动作和道具来刻画任务的心理。描绘吴老太时,仅用一双时开时闭的眼睛和当护身法宝的《太上感应篇》,就揭示了这给“维新派”一生经历而形成的内心矛盾。描写林佩瑶和雷鸣的暖昧关系,以一片干枯了的白玫瑰和一本《少年维持之烦恼》,点破了他内心的秘密。洪云请教唆女儿去用美色套取赵博的消息。由于公债场上亏本,被逼无奈才干此事。“女儿漂亮可爱,”欲行又止,欲止又行“这种内心的矛盾斗争,通过他由笑而泪——由泪而产生由煎外功的感觉描写,惟妙惟肖的刻画出这个愚蠢又冷酷的地主的复杂心理,使人物的内心清晰展现在读者面前。

不仅如此,作者善于通过肖像描写来刻画人物。吴荻甫的“绛紫色的一张方脸,浓眉毛眼睛,脸上有许多泡”,这与他,这与他冷酷的性格适应。作品也从人物视角来刻画人物。林佩瑶在老太爷眼里,她那“一头蓬松的头发,乱纷纷的披在白中代青的圆脸上,一对发光的圆溜溜的眼睛,下面是红的可怕的嘴唇”,简直就是母夜叉,然而在雷鸣眼里,是“窈窕的身材,脸上没有胭脂粉,很自然的两道不浓不淡的眉毛,眼眶边微微有点红,眼睛却依然那样发光,滴溜溜的时常转动,放射出无限的光辉,无限的爱娇。”不同的心理在对同一个人的观察中展现的淋漓尽致。

作者还善于人物之间的比较,进行侧面描写,使人物形象显得格外鲜明。通过与多疑的杜竹斋的对比,展现了吴荻甫果敢的性格特征;用林佩瑶的幽怨,落寂,写出了吴荻甫对家庭生活的冷视;无公馆上下人对他的屏息恭敬,为而远之,衬托出吴荻甫的专横。

三 全景式的结构设置

《子夜》的结构线索分明,层次清晰,背景宏阔,展现出全景式的格局,表现了作者复杂宏伟的生活有高度的组织能力。

第一,主线有力而总众目。作者以自己的艺术擅长和生活基础,把代表名族资产阶级吴荻甫与代表资产阶级矛盾,作为贯穿情节始终的主线,而把人物刻画,人物关系的表现,社会图景的描绘,紧紧拧在这条情节的主线上。小说共十九章,作品开头,借吴老太爷引出中心人物,既交代了他的身份,又暗示了小说背景。二,三章借吴老太爷的丧事,让多数人物总亮相,并付下消失情节发展的各因素。四写农民暴动。五---七章写由承接暴动写到办银团,人工总工,秘密公司线索写吴等建起了益中公司,又利用巧妙地平息了第一次工人罢工,和公债上的首次胜利。八到十章由吴的大计划引出赵的计划,吴与赵的斗争成了这一部的主要情节。十二——十五章写由于吴在公债上的失利而加强对自己的末路。十七章——十九章写吴赵公债市场上背水一战,直至小说结束,构成小说的高潮和结局,有头有尾,连贯完整。

第二,线索分明,环环相扣。全书十九章,人物将近一百个,重大的社会矛盾,纷繁的社会故事。只压缩在一九零三年五月到七月两个月内,以此表现出小说巨大的内容容量,小说一二章通通过五老太爷的出场和为他办丧事,几乎出现了全文的主要人物,并埋下了工人运动,农民运动和公债斗争这三条线索。以后各章,这三条线索随着吴赵矛盾的发展,时合时分,做到一环扣一环,层层推进,做到小说人物多却有条不乱,虚实得体,各有侧重但服从中心,恰当地反映中国当时社会面貌及过去和未来的发展脉络。

第三,首尾呼应,前后照应。开头是全篇的基础,结构安排的立足点。《子夜》的开头比具匠心,作者并没有把笔力放在吴赵的矛盾斗争,而是详细写了五老太爷从农村到上海的原因,经过,感受,遭遇,下场,以及死后亲朋好友吊丧的情景,通过这句封建僵尸,在花红酒绿的上海很快“风化”,让本来隐伏的人物同时出现舞台,成为重要角色,形成众多线索。这种处理及推动了情节发展,又使整个情节严密无缝。

四 象征主义手法的应用

矛盾在《子夜》朝文版序中说:“这部小说以上海为背景,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进行长期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中的一个阶段;这个阶段斗争是残酷的,情况是复杂的,从整个形势看来,这是黎明前的黑暗,所以题为《子夜》。(2)可见,这是借助自然景观暗示通过黑暗走向光明的社会意义。小说中看见西洋小孩的帆船翻到的情景,作者这样写:

“蓦地风转了方向,又加强,池子里的小帆船向左一侧,便翻了。”

这一意外的恶化,范博文的吃惊和失望,实在比几个放小船小孩失望的多!这些话的象征意味,在此时此情此人身上恰到好处得到了点燃。

吴公馆里的关在笼子里的鹦鹉,和少奶奶之间也使人产生某种联想。五老太爷的那本《太上感应篇》作为理念化的“道具”不时在文中出现,通过反复的重现,不断强化着这道具的象征意义。林佩瑶手中的那本破旧的《少年维持之烦恼》和枯萎的白玫瑰也正是幻灭的爱情象征。

矛盾在《子夜》的提纲中特别强调“色彩与声浪在此书中占地位,且与全书心理过程相结。“

“太阳刚刚下了地平线······苏州河的水幻成了金绿色,轻轻地,向西流去······薄雾笼罩了外百度桥的高松的钢架,电车驶过时······爆发出几朵碧绿的火花,·····霓虹电管广告,射出火一样的绿光!光,热力!

这里用油彩的涂抹,充分地比五光十色的上海点染了出来。《子夜》的色彩艺术,在人物性格同环境的关系也得到了都市生活的社会光谱。《子夜》的色彩艺术,在人物性格同环境的关系也得到了体现。“汽车发疯似的向前飞跑,五老太爷向前看。天哪!几百个亮着的灯光像几百只怪眼睛,高耸的摩天建筑······长蛇似的一窜黑怪物,头上的一对大眼睛放射出叫人目眩的强光——,····他眼睛是红的,黄的,绿的,黑的,放光的,·····他耳朵里灌满了轰,轰,轰!轧,轧,轧猛烈嘈杂叫人心跳出腔子似的。“这是写五老太爷守旧的,封闭的心理状态,对现实大都市喧闹的,开放的,色彩万千的光色世界的反映。这种光怪陆离的物世界和他古久封闭的心理世界尖锐的冲撞着,使他不能自己。

总之,作为中国现代长篇小说及其现实主义的成熟作品之一《子夜》无疑在艺术性方面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作品在人物描写,艺术结构,环境气氛以及语言运用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参考文献

(1)矛盾·矛盾精品作品选· 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2)庄钟庆 ·矛盾的创作历程·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第三篇:铁凝主要作品

作家简介:

铁凝(1957年—)当代作家。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主席,河北省作家协会主席。主要著作有:《玫瑰门》《无雨之城》《大浴女》《麦秸垛》《哦,香雪》《孕妇和牛》以及散文、电影文学剧本等百余篇、部,300余万字。

作品目录

·《笨花》

这是作者潜心六年写出的一部与她过去任何作品均无可比性的大书。该书一改作者以往作品中关注女性命运、专注个人情感世界的基调,而是截取了清末民国初至上世纪四十年代中期近五十年的那个历史断面,以冀中平原的一个小乡村的生活为蓝本,以向氏家族为主线,在朴素、智慧和妙趣盎然的叙事中,将中国那段变幻莫测、跌宕起伏、难以把握的历史巧妙地融于“凡人凡事”之中。其时代风云的繁复波澜,世态风情的生动展示及人物命运在偶然中的必然,必然中的偶然……均被作者精巧地揉为一体。好看而不流俗,耐看而不艰涩,大气而不磅礴,扎实而不沉赘,雍容壮美,堪称铁凝迄今为止最具分量的长篇力作。·《大浴女》

《大浴女》在社会的大背景和家庭的小环境中,描写了女主人公尹小跳备尝艰辛的成长过程与情感历程:因母亲的红杏出墙和小妹的失足丧命,她背负了学生的精神负累,并疏远了与母亲的关系;妹妹尹小帆事事与她较劲,与其说是亲人,不如说是对头;她一往情深地痴恋着的大明星方竞,走近了之后才发现是一个只图占有不愿付出的大俗人——作品像是用一个高倍显微镜,细切而又精微地透视了一个中年女性在各种因素羁绊下事倍功半的一生,并通过女主人公的经历与感触,重新审视并扣问了亲情、爱情与友情,深入揭悉了女性与男性、女性与时代之间难以谐和的内在矛盾。将思想深度和艺术力度合而为一。·《玫瑰门》

玫瑰门以一个童年女孩儿在喧嚣混乱不平衡的岁月中,生涩迷茫地穿越生命之门为线索,用她善良纯真的眼睛见证了婆婆司绮纹“永不定格”的嬗变的一生。司绮纹受过“五·四”自由平等风气的感染,追求过爱情婚姻的自由,但最终仍未摆脱封建家庭的压力而成了庄家大少奶奶。

中篇小说

《麦秸垛》《对面》

《永远有多远》

《汉城的事》《午后悬崖》《棉花垛》

《短篇小说、散文随笔》

短篇小说 小格拉西莫夫小黄米的故事嫦娥

省长日记

树下

小郑在大楼里四季歌

安德烈的晚上B城夫妻哦,香雪有客来兮晕厥羊

第十二夜

巧克力手印逃跑

谁能让我害羞与陌生人交流世界

你在大雾里得意忘形门外观球 那时我在《花山》火车开往冬天

小嘴不停

散文随笔

书的等级

擀面杖的故事想象胡同风筝仙女

《哦,香雪》赏析一件小事河之女母亲在公共汽车上的表现女人的白夜草戒指

岁末的期待共享好时光闲话做人

罗丹之约怀念孙犁先生面包祭

一千张糖纸

第四篇:论李白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

论李白 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

李白与杜甫所代表是二种截然不同的艺术风格形式,李白的诗歌运用奇特的夸张和想象,往往所表达是一种超脱自然的盛世情怀,而杜甫运用写实的手法,在意的是对于客体的一种真实的再现,所以在后人面对这样的二种风格的时候,在他们所取得的成就相当的时候,总是想去比较一下谁代表的是盛唐诗歌的最高的艺术成就。

其实,面对二位天才级的诗人,我们后人这样的比较实际就存在着不适当,他们所代表的二种的不同的艺术风格,而且在历史的长河里,经过了几千年的栓选已经证明了他们二人共同所代表的一座后人无法仰及的高峰,对于我国的诗歌的发展做出了独特的,无法替代的贡献。一.李白

李白是盛唐文化孕育出来的天才诗人,非凡的自负和自信,狂妄的独立人格,豪放洒脱的气度和自由创造的浪漫情怀,充分体现了盛唐人士的时代性格和精神风貌。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他的家世至今还是个谜。大约五岁时,随家碎叶迁居蜀之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县)。其家非常富有,因而他早期受过很好的教育。少年时代,游历青城、峨嵋等地,可想道教给他的一生是有着深刻的影响。18岁时,他往来旁郡,游剑阁、梓州。20岁游成都等地,就是在漫游,任侠中李白度过他的一生。

李白诗歌继承了自《楚辞》以来的浪漫主义传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感情热烈,气势宏大,想像丰富,语言清新,富有浪漫主义色彩。李白诗歌形成于唐朝最强盛的年代,以抒发个人情怀为中心,咏唱对自由人生、个人价值的渴望与追求。李白的人生理想既是超脱的又是积极入世的。比如,蜀道雄奇险峻,难以表述,李白却能以变幻莫测的笔法,在《蜀道难》中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用“五丁开山”“六龙回日”等神话传说,写出了历史上蜀道不可逾越之险阻;写黄鹤不得飞过、猿猱愁于攀援,映衬出人在其上行走难上加难;摹写神情、动作(“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险危之状如在眼前;借景抒情(“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使人闻声失色,烘托了蜀道之难;运用夸张(“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了惊险的气氛。他在《蜀道难》中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从中透露了对社会的某种忧虑。他说“黄鹤之飞尚不得过”“剑阁峥嵘而崔嵬”,这可能是对当时政局混乱或个人抑郁不得志的一种隐喻。写愁“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作者的愁不是停留在伤秋悲春之中,而更多的是作者的积极的态度上的基础上的一种豪迈之愁,愁中更有豪气十足。

在诗体上,李白擅长古歌行体,擅长五言七绝,他性格自由奔放使他不囿于格律音韵,他的《蜀道难》长短参差。而杜甫精于音律,擅长铺陈排比,因此律诗尤其是七律是他的长处。李白直抒胸臆多,乐则大笑,悲则大号。

李白推崇“清真”。“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圣代复元古,垂衣贵清真。”(《古........风·其一》)。这种“清真”,应该是一种自然朴素而又炉火纯青的美。“览君荆山作,江鲍堪动色。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王安石评价道:“诗人各有所得,‘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此李白所得也。”(《渔隐丛话》)与之相对,李白反对字雕句琢的模仿,认为那样便丧失了诗歌的“天真之气”:“丑女来效颦,还家惊四邻。寿陵失本步,笑杀邯郸人。一曲斐然子,雕虫丧天真。棘刺造沐猴,三年费精神。”(《古风·其三十四》)因此,李白的诗作多为感情真挚随口道来之作,读李白的作品,最大的感受就是李白的古诗喷薄而出,一泄不回;李白的近体诗清新朴素,了无杂质。这些都是对他“清真”的美学追求的体现。

二.杜甫

杜甫则是由盛唐转衰的一位伟大诗人。

杜甫(712~770),字子美,京兆杜陵人(今陕西西安市西南)人,生于巩县官宦之家。其家庭有奉儒守素的文化传统,给他很深的影响。他经历唐由盛转衰的过程,使他历尽人生辛酸,看尽生民疾苦,因而关心国家安危。

杜甫的诗歌表现为格律严谨、情感内敛、沉郁顿挫、充满现实主义的艺术风格以及他忧国忧民、悲天悯人的性格特征。他的风格逐渐在苦难的生活中形成,特别是安史之乱时期和晚年的生活。杜甫终身的愿望是“致君尧舜上,再使民风淳”,这种愿望有如“葵藿倾太阳、物性固未夺”(《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又加上自身一生的穷困潦倒,使他有博大的圣人情怀和济世救民的执著“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尽欢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对国家民族的强烈责任感“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蜀相》)。杜甫对现实有深刻的认识和揭露,对百姓有深切的同情。他的“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和《兵车行》都是这样的作品。《兵车行》为历代所推崇,揭露了唐玄宗长期以来的穷兵黩武,连年征战,给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在艺术上寓情于叙事,诗人激切奔越、浓郁深沉的思想感情,都自然地融汇在全诗的始终,诗人那种焦虑不安、忧心如焚的形象也仿佛展现在读者面前。

在诗体上,杜甫的诗歌各体兼工,以律诗和绝句为主,另外的一方面杜甫突破了乐府旧题的束缚,创造了不少的“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新题乐府,例如“三吏”“三别”。杜甫的律诗的代表作有《月夜》《春望》《望岳》《秋兴》八首,《登高》《登岳阳楼》诗文无不以沉郁稳健建昌,凝重精美著称,杜甫善于用充沛的感情驾驭精炼奇绝的文字,同时,与李白的浑然天成,不讲究炼字相比,杜甫始终坚持“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风格,其诗歌讲究的是遣词造句,语句常能推陈出新,别开生面,其诗歌精炼严整非常人之能所几页及也。

杜甫则强调“传神”。这个“神”,很多文论家思想家都给予很高的评价。《庄子》讲“神.........遇”,刘勰讲“神思”,而杜甫则明确把“神”的概念用到了诗歌创作上。杜甫的“神”当是指诗歌所蕴含的深厚的精神风韵:“将军善画盖有神”(《丹青引赠曹将军霸》)“书贵瘦硬方通神”(《李潮八分小篆歌》)。罗宗强也在《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中为这个“神”定义道:“惊警而不流于刻板,在惊警中流露神韵”。杜甫讲传神,同时也讲究写实,他最推崇“形神兼备”的境界。为了实现这种传神之美,杜甫一方面强调锤炼,炼字,炼句,苦思,苦学。“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孰知二谢将能事,颇学阴何苦用心。”(《解闷十二首》)黄庭坚则赞杜诗:“无一字无来处”。另一方面,从自然和生活中提炼真实而自然的素材,在作者辛勤的钻研锤炼之下,方能写出传神之作。此外,杜甫讲传神,也讲写实;讲苦学与功力,也不反对一蹴而就的天赋;既赞成感情的自然抒发,又提倡比兴规整;既赞美自然清新的美,也追求悲壮的美。可见,杜甫的诗既反映了盛唐人追求壮美和风骨的倾向,又表现出了中唐人关心时弊提倡美刺比兴的要求。罗宗强的《文学思想史》就认为杜甫总结盛唐,开启中唐,而李泽厚在他的《美的历程》中则认为杜甫的“盛唐”不同于李白的“盛唐”,李白和张旭的盛唐冲决了旧的范式并形成了内容上的创新。

李白与杜甫分别代表着盛唐诗歌浪漫派和现实派的二座高峰,无分伯仲,至于其艺术风格的不同也不是一篇文章所能阐述得清楚,他们的政治理想,生活态度,表现技巧,所受思想的影响等等都存在着很多的不同.总结:李杜文章在,光焰万古长。

—— 模具092班

秦艺

第五篇:论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

论李白诗歌的艺术特点

摘要:李白在青年时代,沐浴的盛唐时的时代氛围,具有豪迈、乐观、昂扬的感情,希冀在政治上有一番作为,及时建功立业,完成平生的远大抱负。后又有在居之不易的长安的光荣历史与痛苦回忆,最后被迫离开了繁华的帝都,走向民间,使他认清了上层统治阶级,以至度过了漂泊流离与沦落不遇的不幸的晚年,带着深深的遗恨而又留下光耀千古的优秀诗篇,离开了人世。

关键词:李白 浪漫主义 艺术特色

唐代的诗歌有着独具魅力的时代风格与时代精神:博大、雄浑、深远、超逸、充沛的活力,浓郁的激情,不息的生命力,崭新的生活体验,以及壮阔为美的审美情趣,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这一切合起来就成为唐代诗歌与其他朝代诗歌的区别特色。

综观李白诗歌的作品,我们不难看出:李白是个艺术个性非常鲜明的一位;在中国诗歌史上,他的作品艺术个性也是独一无二的。

从李白创作的诗歌来看,主要表现为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物象和具体事件做细致的描述。李白的抒情方式最具鲜明的特点是,它往往是喷发式的,一旦感情兴发,就毫无节制地奔涌而出,宛如天际的狂飙和喷溢的火山。与喷发感情表达方式相结合的同时,他的诗歌想象变幻莫测,往往发想无端,奇之又奇。诗歌中的意象多为:大鹏,大江大河,沧海雪山等壮美雄奇之物,有更多更广阔的想象空间,制造了更多的浪漫。李白诗歌语言风格,具有清新明快的特点,明丽爽朗是其词语的基本色调。他那些脱口而出,不加修饰的诗,常呈现出透明纯净而又绚丽夺目的光彩,反映出其不肯苟同与世俗的高洁人格。

一、李白诗歌的主观浪漫主义色彩强

李白的诗具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魅力。正如许多伟大的作家一样,在李白的全部作品中,也包含着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两方面的因素,但就他的主导倾向而言,他却是一个积极浪漫主义的大师。作为一个浪漫主义者,他虽然也接受了《诗经》现实主义的影响,但对他影响更深的却是《楚辞》中屈原的作品。李白和屈原有相似的政治理想和不幸遭遇,同样有着不满现实的反抗精神,也有着可以媲美的高贵品质和艺术天才。以这些共同的特点为基础,他必然会走上屈原所开辟的积极浪漫主义的道路,并根据他自己的生活实践和艺术实践对它有所丰富和发展。在表现手法上,他也继承了屈原的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并使之发展,特别是汲取了民间诗歌中的夸张手法,在创造性地运用中加以提高,使这一表现手法益臻完美。在描写对象上,他所接触到的题材也比屈原更为广阔,因之,他对于浪漫主义手法的运用范围,也就更加广泛。他不仅在抒写“自我”和寻仙、梦游等易于施展浪漫主义手法的主题上采取了这种手法,就是在反映战争以及描写日常生活和自然景色的主题上也常常采取这种手法,以驰骋他“想落天外”的想象力。

二、李白诗歌以大气贯注,有鲜明的个性

李白是一个满腔济世之志的具儒家思想的人,他常以鲁仲连.范蠡.乐毅.谢安等人自许,要求自己像他们那样施展才能“济苍生”,“安社稷”。他希望自己有所作为。他一生没有放弃对理想的追求,也没有丧失信心。“天生我材必有用”,“东山高卧时起来”,这种强烈的自信心和使命感,使他的诗气象非凡。他的诗歌还有一种突出自我,张扬个性这种强烈的主观色彩。在他的诗篇《江上吟》中,李白写道:“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突出自我,张扬个性这种强烈的主观色彩。很多诗歌都是重激昂豪迈而少细致描述,有一种奔腾回旋的动感。《蜀道难》大气磅礴,一气呵成,而又回旋往复不能自己。《将进酒》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开头,整首诗势如万里黄河奔流不息,每次诵读总是荡气回肠。

三、李白诗歌奇特的想象和喷发式的情感表达方式

李白的一生是孤独的。因为他一生都处在一种怀才不遇、生不逢时的景况中。因此他的的诗歌总是伴随着是政治上的遭弃感和无归依感。李白少时就有很强的功名事业心,“以当世之务自负”。这强烈的济事观念,显然是来自儒家的治国平天下的思想。不过,李白不是一个普通的本分的读书人,它的豪侠性格以及作为浪漫主义诗人所特有的非凡气质,即丰富的想象力和脱离实际的异想天开。如《梦游天姥吟留别》是李白所写的一首记梦游的诗,也是一首游仙诗,这首诗作于天宝三年,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离开长安后,虽在东鲁家中居住,怡情养性,虚度时光,但李白有一个不安定的灵魂,他有更高更远的追求,所以在诗中发出那样激越地呼声。而诗中的求仙访道,正是他想用远离现实的办法来表示对权丞贵戚地鄙视和不妥协,是他不肯趋炎附势的高贵品格的体现。

四、李白诗歌壮美和优美的意象

唐代山水诗词作为古典文学的奇葩,不仅生动描绘了华夏山川的风光,汇成千古江山的历史艺术画卷,而且深刻表现了山水诗人崇高的思想情怀。它洗濯心灵,陶冶性情,蕴蓄着宝贵的审美价值。在这一过程中,唐人自我陶冶而形成的风景诗心和意象诗兴,最终影响到唐诗总体上注重景象生动的时代特征。而李白诗歌豪放,飘逸的美学特征具体表现为:

第一,瑰奇宏廓之美。李白诗歌的美首先表现为瑰奇的美。丰富的比喻,大胆的夸张,迥落天外的想象为瑰奇之美涂上了一层光怪陆离的色彩,而其内蕴则有远大的理想,宽阔的胸怀,雄伟的气魄和渊博的知识充实其中。

第二,奔腾浩荡之美。他的诗歌汹涌澎湃、一泻千里的气势和力量。这种一泻千里的气势实质上主要是指李白诗中爆发式的抒情。

第三,纵横变幻之美。李白是最富有想象力的。他的诗发想无端,纵横变幻,非常人所能预料,显示出极大的创造性。李白诗歌的意象组合具有很大跳跃性。第四,清水芙蓉之美。李白诗歌的语言任情真率,似随口而出,毫不经意,却能出神入化,清新自然。

五、李白诗歌清新明快的语言风格

李白和王昌龄的七言绝句同是唐人七绝的冠冕,在语言上实得力于民间诗歌的学习。正由于李白在这种学习中得出宝贵的艺术经验,在语言上,他主张自然,反对雕琢。他也根据这样的主张,批判地汲取了魏晋以来优秀诗人的语言技巧。他说过:“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他于摒弃六朝华靡诗风的同时,却又继承了陶渊明、谢灵运、鲍照、谢朓和庾信等人的语言艺术。由于他在汲取民间诗歌语言艺术的同时,又批判地继承了诗人制作的优良的艺术传统,所以他的语言,在生动、自然之外,又具有明净、华美的特点,加上他浪漫主义的想象力和豪迈奔放的热情,又使他的语言具有如前人所说的“高华”和“豪放”的特色。

总之,李白留给后人的九百多首诗篇,表现了他一生的心路历程,是盛唐社会现实和精神生活的艺术写照。真的情感,洒脱的气质,不肯苟同于世俗的中那种人格意识,无疑有着巨大的魅力。他的诗歌的豪放飘逸的风格、变化莫测的想象,清水芙蓉的美,对后人也有很大的吸引力。由于他以才写诗,凭气质写诗,他的诗风事实上是无法学习的。但只要我们多阅读,多欣赏李白的诗歌作品,我们就会被他的人格力量和个性魅力所感染。这对提高我们的个人文化修养和思想品德修养,人生价值是大有益处的。

下载论铁凝《七天》的艺术特色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铁凝《七天》的艺术特色.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论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

    论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 摘要:李白在青年时代,沐浴的盛唐时的时代氛围,具有豪迈、乐观、昂扬的感情,希冀在政治上有一番作为,及时建功立业,完成平生的远大抱负。后又有在居之不易的......

    论郭沫若《女神》的艺术特色

    内容摘要 《女神》是郭沫若的第一部新诗集,1921年8月上海泰东图书局初版发行,以其强烈的反帝反封建的时代精神和鲜明的积极浪漫主义特色轰动于世,开创了一代革命的诗风,是中国白......

    论老舍戏剧的艺术特色

    论老舍戏剧的艺术特色 内容摘要:老舍先生作为当代中国文化的巨人、唯一的话剧“人民艺术家”,无疑他对中国现代话剧的贡献是巨大的。他的语言运用的别具风格,形成独具魅力的语......

    论《子夜》的艺术特色(5篇)

    论《子夜》的艺术特色 长篇小说《子夜》是茅盾小说的代表作。也是“五四”以来革命现实主义的力作。无论在茅盾60多年的文学生涯中,还是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都具有里程碑式的......

    论李商隐爱情诗的艺术特色

    论李商隐爱情诗的艺术特色 作者:吴新华 摘要:对诗歌艺术的延伸、探讨既能体现诗人独有的创作个性,又能见其在文学史上的特殊地位。在传统的可见的艺术手法上翻出更高层次的文化......

    论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色

    论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色 摘要 朱自清先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很重要的作家。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他以长诗《毁灭》奠定了他新诗人的地位,以小说《笑的历史》显示他文学......

    论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

    论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 李白是盛唐文化孕育出来的天才诗人。其非凡的自负和自信,狂傲的独立人格、豪放洒脱的气度和自由创造的浪漫情怀,充分体现了盛唐士人的时代性格和精神风......

    论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

    让人怎能不爱“他” ——李白诗的艺术特色浅析 云安县镇安中学 谢丽兰 摘要:李白的一生,经历了唐最繁盛的时期,他乐观、昂扬,希冀在政治上有一番作为,实现抱负;后在“居之不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