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们为什么需要差生》读后感
《我们为什么需要差生》读后感
长期以来,“差生”都是老师和家长心中抹不去的痛。他们有这样或那样的毛病:有的品德行为不良,让老师感到头痛;有的不遵守纪律,影响了正常的课堂教学;有的学习成绩糟糕,拉了班级成绩的后腿……
我们的老师,我们的家长,恨铁不成钢,想尽各种方法去改变差生的落后面貌,却从没有想过,其实没有天生的差生,只有天生有差异的学生。
有标准,才会有差异。从评价的角度来看,差生是与成绩优异的学生相比得出来的结论。在课改的今天,虽然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也实行了多元评价,但好象都不如考试来得直接,分得清楚,因此,名目繁多的考试依然搞得轰轰烈烈。好象不考试,就评价不出学校的优劣;不考试,老师分不出个三六九等;不考试,学生也分不出个好中差……因此考试依然是评价学校、教师、学生最最重要的手段。
众所周知,评价分为终结性评价和相对性评价。所以,我们的教育未必要用同一标准。但是评价要注意尊重学生的感受,尊重学生的渴望,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一群活生生的人。面对一个班几十位思维性格不同、发展速度有差异的学生,统一标准能测出差距,而未必能为学生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什么有效的帮助。所以教师必须重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要给他们足够的鼓励,点燃他们进步的希望。所谓的因材施教,也需要教师恰当地使用不同的激励方式,其中也应该包含灵活地使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和方式。
我曾读过这样一个故事,笔者回忆自己的小学生活。他在小学时数学学得一塌糊涂,可是每次作业做错,老师批改时用红笔打叉——那个叉叉都很小,稍微大意一点,还看不太清。而如果做对了,老师笔下的那个勾勾可就是大大的了。我想,那位老师是个有心人,他是用心在批改学生的作业。
真的,教育中需要老师们摘掉有色眼镜。就像王开东老师说的那样,没有差生,只有差异生。我们不必忌讳差生,躲避差生。我们所需要做的只是用真诚的心态、朴实的工作态度去教育他们,让他们在今后人生的长河中能找到属于自己发光发亮的方式。
第二篇:我们需要行走读后感
很难有今天这样的冲动,让我为一篇文章去写一篇读后感了,我们需要行走读后感。
说实话,我是坐在卫生间里看到这篇文章的——《读者》上的《我们需要行走》,读到题目还没来得及往下看就让我联想了很多:我想到了天边的青海湖,想去看看那里的蓝天是不是还是那么的湛蓝;我想到了南边村庄上的那口水塘,我想去看看夏天里的那群小鱼是不是还是那样自在地游泳,我想到了歙县的深渡,我要从那里出发,沿着新安江,穿过桐江和富春江,抵达钱塘江,看看两岸的连山和汹涌的潮水,我要边走边画,边走边拍。。。然而,对于一个工薪阶层来说,这一切都是妄想,我们需要考勤,需要工资,需要随时听候老板的召唤,真的是身不由己。所以正是这种无法行走,才让我们如此的渴望——我们需要行走。
而作者似乎比我理性的多,他说:“人在一个环境太久了、太熟悉了,就失去他的敏感度,创作力也难以激发,所以需要出走。”我想这应该算是我们对需要行走的理由的最完美的补充吧。
作者在欧洲读书期间,专注研究文艺复兴的艺术史,老师问他:“你有没有去过意大利?”作者说还没有。老师说:“你没有在米开朗基罗的雕像前热泪盈眶,你怎么敢写他?”正是这个怀疑,让作者有了一个很重的背包和很长的旅程。相比之下,我自然自惭形愧,我没有遇到让我如此行走的一个如此充足的理由。
作者拿柳永打比方,说他当初不知“今宵酒醒何处?”。确实古人要比我们逍遥的多,嵇康的放浪形骸,王子猷的 雪夜访戴。可是、可是 “今天年轻人的生命力没有了,生命力消失了,读后感《我们需要行走读后感》。”
我有一位书坛的朋友,他叫阎安,每次想到他,都很羡慕他,无论是翻阅他博客里那些行走的照片,还是在我家面对着他,我都感觉到他活的很从容,他总是那样背个大包,握个相机,不停地行走,走到天南海北。到一站,也没有什么企图和私念,就是会会朋友,喝喝酒。离开我这里的时候,我问他,下一站去哪,他说还不知道。是的,去哪里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要行走,要有行走的动机。
前不久去了趟越南,在去之前,我对越南真是没有什么好感的,朋友还调戏我说:“你带一箱黄球鞋去,就可以到那换一堆老婆回来。”言下之意,就是说那边很穷很穷。去了之后才发现,其实不然。越南人不但富有,而且有良好的教养,有良好的饮食习惯,有坚定的政治信仰。作者说“人不可能不主观,在旅游中慢慢修正自己的偏见跟主观,才是最好的旅游。”
当下,我们活的都很僵化,甚至很庸俗。我们的生活其实一直就很丰富,比馆子的半径要大的多,然而我们还“坚持”每天下馆子,每天喝的酩酊大醉、不省人事,每天开着车子不断地烧油。所以我很感激作者的提醒,我需要每天去叩问自己:“有多久没抬头看看天,看看路边的小花小草,听听行道树上小鸟的叽喳?”
恕我高攀,在这篇文章里,我读到了和作者的许多共鸣,也读到了来自我本身的自信,我读到了一片广袤的草原,也读到了“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精神。自此,我还不知道作者是哪方贤达高士,但我要感谢他,他的名字叫蒋勋。
第三篇:《差生》读后感
《差生》这本书是我从网上买到的,我记得当时我被“差生”这个词吸引住了目光。觉得差生有何地方可写?
可是,从我翻开这一本书时,我发现,我错了。有时候,有些事,往往与人们所想的是有差异的……
《差生》这本书用平实的语言勾勒出了会骂脏话、打架、抽烟、喝酒,上课不认真,偷卷子甚至打老师的主人公草鱼在高中生涯中青涩迷茫的心路历程和青涩年华。草鱼莫名地步入重点高中,与旧友老歪相遇,后又结识扒手东子。两年内,草鱼三上高一,两次步入社会,好友老歪因杀人入狱,东子因失手也被捕入狱。最后,他在一所普通的高中里上学,重新出发。
看完这本书,心情不免有些压抑,不知是为 “差生”坎坷的往事还是自己一直对于“差生”的误解。
不过,我也有一些庆幸,因为我总算明白了这个世界上并没有差生,只是他们有些方面不太理想,或是他们成长的环境促成他们无所事事,亦或是他们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愈发自卑……
“所有不麻木的心都是一颗金子,需要的只是不一样的平台。”一个人,不会十全十美,毕竟“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会犯错。同样的,也没有哪一个人是毫无是处的,“天生我材必有用”。我的一位同学在初一初二打架、早恋,而经过老师两年的讲解下,在初三她不断地拼搏,她说,她浪费了两年的时间,现在,既然她清醒了过来,她就
不会再回头,她要做的就是努力、前进。
“谁说我只有昨天?心中的梦我也能够实现。”我相信,只要“差生”不放弃心中的梦,即使如辽阔无垠沙漠的困难,即便自己被炎热的阳光灼伤又如何?有梦为我们导航,咬紧牙关不断地前行,我们总会走出这一片沙漠。即使途中有迷茫、无助,但是只要我们勇敢坚强地捍卫我们的梦,我坚信,即使那些“差生”也可以冲破磨难的阻隔,用自己的价值丈量世界。
其实,我觉得并没有真正的差生。但是由于社会的误会与不承认,那些原本同样美丽灿烂的青春面孔,走向了完全不同的两端……他们只是一些被骄阳灼伤的青少年,他们只是害怕旁人轻视的目光而徘徊在青春的阴影中的孤独少年。他们需要的是治愈的膏药,而不是再度地烫伤他们的高温。
第四篇:其实我们不懂差生
其实我们不懂差生
“差生是我们心中抹不去的痛。”一位执教十几年的老师曾这样告诉我。苏霍姆林斯基深有感触地承认:“在我们的创造性的教育工作中,对„差生‟的工作是最难啃的„硬骨头‟之一,没有哪一位老师不这样认为。”
“天生没有差生,只有有差异的学生”,“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教学实践中,教师们抛弃了陈旧的教育策略,积极投身于“用爱转化差生”的行动中,开始赋予差生相当多的关爱和理解。
可是,我们准确定义“差生”了吗?我们真的了解差生的心理了吗?什么样的学生才是真正的“差生”?
一、读懂差生的含义
对差生普遍的理解是,考试分数长期低于及格线,就是“绝对”的差生;品行差的学生是“相对”差生;两者都差那就是不可救药的“双料”差生了。但这样解释差生是否准确?很多教育学家已经对“差生”的概念进行了现代性意义上的拓展。认为差生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学业不良”,还包括“学习失能”(这是另一种原因造成的学业不良)。两者的共同点是:智力属正常范围,但由于各自不同的原因,不能适应普通学校教育条件下的学习生活,最终导致“学业不振”或“学力不良”。但这种“不振”或“不良”是可逆的或基本可逆的,在一定的补救教育的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这些特点使差生有别于其他特殊教育的对象,诸如弱智生、道德品质差的学生等。
二、读懂差生的成因
(一)外在原因将差生推向更差的深渊 孩子是由一百组成的,孩子有一百种语言,一百只手,一百个念头,一百种思考问题的方式,还有一百种聆听的方式,惊讶和爱慕的方式。而我们的学校和文明,将孩子和身心分离。过去的我们告诉孩子,不需要用手操作,无须用脑行事,只要听,不必说,理解世界不必伴随快乐。这曾经是我们教育的悲哀。在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为什么不能俯下身子,正视他们存在的差距,倾听他们的心声,帮助他们保持一份对学习的兴趣,使他们享有能够终身学习的本领呢?形成差生的因素有很多,如“素质因素”、“人格因素”、“环境因素”、“身体因素”等,他们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彼此复杂交织在一起,构成导致差生的总体因素。懂得差生首先就必须要了解具体学生的差的成因,以求对症下药,尤其是要多在外界寻找问题的症结。我班有这样一样同学,她进入初三后成绩急速下滑,成了所谓的差生。我没有急于批评她。我知道她父母早已离异,父亲重组了家庭,她和母亲独立生活,母亲给她的学习压力不是很重,在初
一、初二阶段学习任务比较轻松的情况下尚能适应。那么突变的原因是什么呢?原来进入初三后,她母亲对她的要求陡然上升,加上她自己的心理上加剧成熟,因此对家庭环境的叛逆加剧,长时间和母亲冷战。怎么办?我首先和她谈心,让她对自己的情况有了一个清醒的认识,明白自己性格上的优缺点;然后我和她的父亲取得了联系,请他和孩子多做些交流,并也请她母亲要逐步提高要求,给孩子一个成长的时间和空间。现在她和母亲之间基本上能进行平等的交流了,两人之间的坚冰正逐渐融化,我相信她一定会走出青春雨季的阴影,走向成熟,迎来成功。
(二)内在原因是差生变差的诱因
当然,不能充分发挥潜能这一性格上的缺陷也是差生形成的内部障碍之一。法国教育家加尔倡导的差生性格学分析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关注,他认为学生的性格类型同学业成败有相当大的关系。今天,学业不良的治疗教育已为人们接受。就是通过补充基础学力,使学业不良学生逐步改变自己的性格,达到补救的目的,使他们从不正常的学习状态恢复到正常、健康的状态。我校的“阳光工程”其实就是一种非常好的方法。记得在初一入学时我班的不少农村学生在学习英语上普遍存在压力,和实验小学等城区小学的毕业生相比,他们无疑输在了起跑线上,怎么办?按照学校要求我们采用了多鼓励、适时补课、个别辅导等方式,补充他们学习上的先天不足,到期中考试的时候他们之间的差距就已经明显缩小了。现在学校领导未雨绸缪,在暑假里就完成了英语学习的基础学历的补充,对学生的起始学习就更加有利了。但也有这样一部分学生无论花多大功夫费多少时日都无济于事,这就不能不考虑他们身上存在着某种能力的缺陷及其神经生理学的因素。这种学生我想在我们实验初中是不存在的。
三、读懂差生的关键
读懂差生的关键就是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将差生在变差的过程中积极地转化过来。在医学上有“治疗”与“预防”之说,使患者恢复健康状态谓之“治疗”,而使健康者不致患病谓之“预防”。教学实践中的差生教育也应如此,治疗教育与预防教育应该齐头并进,治疗教育仅仅指向差生,而预防教育则涵盖了所有的学生。在学校和年级组的指导下,我尝试着围绕差生预防教育的两个基本点——正视学生的个别差异和确立旨在发展个性的教学系统,注重眼勤、腿勤、手勤、嘴勤,及早发现问题,及时处理问题,利用班会课、晨会课及语文课堂适时适地地展开教育,抓住个别学生存在的问题一抓到底,以点带面,以小见大,努力将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
印度诗人泰戈尔在他的《阿什拉姆学校》一文中说:我认为,教育的目标是心灵的自由,这个目标只有通过自由的途径才能达到——尽管自由就像生活本身一样是有危险和责任的。阿什拉姆学校的教育成果让我们知道,人与世界的真正联系是人格之爱,而不是机械的因果规律。最高的教育应是:不仅给我们以文化信息,而且要使我们的生命和万物和谐统一。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员工,其实读懂差生也不难,因为我们掌握了科学的方法,正用宽容和理解走进他们的心灵。我想,凭着我们对集团教育事业的忠诚、对所有学生的热爱,我们一定能读懂他们,改变他们,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谱写出壮丽的人生篇章!
我的讲话完了,谢谢大家!
华
兵
第五篇:我们需要怎样的教育读后感
大家都发表了对于该文章的感想,我觉得我不能因为自己的写作能力差就以此为借口而忽略过去,我也是有思想的人,虽然有时候想什么只有我知道,因为表达不出来,对《我们需要怎样的教育》的读后感。我认为,作者说的有的对,有的不对。诚然,活着不是只是为了谋生,但是活着要先学会谋生。物质生活得到满足了,简单的说肚子吃饱了,才能享受精神生活,才有能力思考精神层面的问题。那时候的学习、受教育就不是为了考试、工作,而是为了充实自己,丰富自己,进而丰富社会,读后感《对《我们需要怎样的教育》的读后感》。作者把社会想得很压抑、庸俗、甚至悲惨,的确,现实中确实存在这些问题,但这并不是社会的全部面貌。教育的意义也是希望我们能创造一个更好的社会,但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除非人类已经达到了共产主义的理想化社会,否则,对待教育的目的就应该一分为二的分析,而不能一概而论。所以,在肚子问题还没解决的时候,教育的目的就是传授人们生存的手段,这个是无可厚非的。为什么要去指责那些为了生存而去考试、工作的人们呢?而当人们的物质条件满足的时候,就该教育人们去发现生命中美丽的地方,去探究生命的意义,去贡献社会,去改变世界。这时候教育的目的就是作者所说的发现生命的丰富、深度及可爱和探究什么是真理。以上只是我一小个体的一点小想法,若有不妥,请多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