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杜文清同志在县工商联第十次会员代表(最后缩稿)
杜文清同志在县工商联第十次会员代表
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
(2012年3月31日)
各位代表、同志们:
今天,县工商联第十次代表大会隆重召开。在此,我谨代表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向大会的胜利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向莅临大会指导工作的市政协副主席、工商联主席郑凌同志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向出席大会的各位代表、并通过你们向全体工商联会员及全县广大非公有制经济人士致以亲切的问候!
县工商联第九次代表大会以来,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扣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的基本任务,在参政议政、招商引资、扶贫济困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绩。异地商会建设和非公党建工作积累了成功经验,得到了省市领导的充分肯定。近四年来,通山重点项目的60%、一般项目的80%为商会会员承建,投入建设资金近28个亿,为县域经济注入了强大活力。目前,非公有制企业缴纳税收占全县税收总额的83%,就业人数占就业总数的92%,非公有制经济日益成为我县经济增长的主力军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力量。刚才,郑凌主席作了重要讲话,对此次换届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对工商联未来发展提出了指导性意见。过会儿,县政协副主席、工商联主席、总商会会长珍喜同志将代表第九届执委会作工作报告,请大家会后认-1-
真贯彻落实会议精神。下面,我讲几点意见,与工商界的朋友共勉。
一是要争当经济发展的“排头兵”。工商联和工商界的有识之士要抢抓机遇,主动投入到“六型通山”建设的实践中来,争做经济发展的“排头兵”。一要解放思想。要敢为人先,敢走“与众不同”的新路,不怕失败。要树立取人所长、补己所短的理念,敞开胸怀接纳各类所需人才、吸收各家成功经验为我所用、助我发展,壮大实业。二要谋划未来。要冲破“内陆意识”的屏障,跳出县域、市域、省域界线,谋划企业的发展。三要加快转型。要担当起创新之责,以自主创新为着力点,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四要提升管理水平。要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彻底改变传统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全面提升市场竞争力。
二是要争当参政议政的“好助手”。工商联既是党委政府联系各界的桥梁和纽带,也是党委政府决策的参谋助手。一要发挥“参谋”作用。要围绕我县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深入调查研究,为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出谋划策。二要发挥“桥梁”作用。要加强与县外工商社团的联系与交流,为我县扩大开放、招商引资搭建平台,吸引更多的工商界人士到通山投资兴业。三要发挥“服务”作用。要主动配合党委、政府研究采取更加有效的政策和措施,积极破解非公有制企业发展中存在的融资难、用工难、用地难、产业结构调整难等问题,使工商联真正成为企业的“娘家”。
三是要争当和谐社会的“推动者”。一要在自身建设上取得新进展。通过工商联换届大会,要换出良好的风气、换出团结的和气、换出蓬勃的朝气、换出新生力量,始终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健康发展。二要在行业自律上取得新成效。
要通过行业自律和约束,维护企业和职工双方的合法权益,促进企业员工队伍的稳定。三要在承担社会责任上取得新突破。非公业主作为先富群体,要致富思源、回馈社会,担当反哺之责。企业也只有回报社会、造福人民,才能久胜不衰,立于不败之地。
各位代表、同志们,工商联工作是县委、县政府全局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县委、县政府将一如既往地支持县统战部、县工商联的工作,一如既往地支持企业的发展。县委也相信,县工商联新一届领导班子一定能够带领全体会员和工商界人士,进一步改革创新、锐意进取,为促进我县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加快“六型通山”建设贡献力量!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预祝大会圆满成功,祝各位代表和同志们工作顺利、事业发达、阖家幸福、万事如意!
谢谢大家!
第二篇:陆昊同志在中国青年企业家协会第十次会员代表大会上的
陆昊同志在中国青年企业家协会第十次会员代表大会上的讲话
(2009年10月16日,根据录音整理)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召开中国青年企业家协会第十次会员代表大会,这是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议。近年来,全国各级青年企业家协会在共青团组织的指导下,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围绕青年企业家的成长发展,积极开展了大量丰富多彩、扎实有效的工作,不断帮助广大青年企业家提高自身素质,投身经济建设。特别要指出的是广大青年企业家在抗击雨雪冰冻灾害、抗震救灾工作过程中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借此机会,我谨代表团中央书记处向即将卸任的王晓会长,向其他各位副会长和协会全体会员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青年企业家队伍是我国经济社会建设中一支非常重要的力量,它不仅直接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着重要的贡献,很大程度上还是决定着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因为经济发展到最后拼的就是企业的水平,企业的水平归根到底拼的就是企业家。在我们的协会中能不能为中国在未来的世界经济竞争格局中培养出最优秀的企业家人才,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战略任务,所以共青团组织要高度重视青年企业家协会工作。兆国同志非常关心中国青年企业家的成长,亲自出席了开幕式并为我们做了非常重要的讲话,特别是对青年企业家寄予了殷切期望,希望青年企业家要把个人事业发展融入国家建设大局,要积极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做贡献,要履行社会责任、促进社会和谐,要不断加强自身修养、不断提高综合素质。这些讲话是兆国同志认真考虑以后提出来的,我个人感到思想性、时代性、针对性都是很强的,希望大家能够认真学习领会。
中国青年企业家协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组织,在某种程度上讲,它是当代中国青年人参与国家经济社会生活、在经济社会建设主战场发挥作用、直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有着不可替代作用的代表性组织。同时我们也深刻地感受到,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中介、协会等社会组织有着极其重要的功能,市场经济发展的深化程度跟社会组织的功能发挥有着紧密的正相关关系。当前市场经济不断深化,政府职能不断转变,为社会组织开展工作、发挥作用创造了很宝贵的条件和机会。为此,团中央书记处决定借助第十次会员代表大会的召开,要在过去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中青企协整体工作水平,进一步为中国青年企业家的成长创造更多条件。
借这个机会,我想结合书记处对协会工作的总体考虑和我们过去学习实践的一些体会,跟大家交流三个问题的认识,供同志们参考。
一、关于协会的组织功能设计
现在社会上各类协会很多,在座的很多同志有不少都是各个方面的代表人物,或者都已经参加了不同的协会组织。市场经济条件下中青企协组织功能设计,我们初步考虑主要强调四点。
一是沟通交流问题。协会组织成员之间合理的、重要的、有价值的信息沟通交流是促进组织实现功能的最基本条件。这是最低层次的功能,但要把最低层次的功能做好也不是很容易的事情,关键要把握交流信息的价值含量。我们特别强调,宏观经济信息、行业发展信息的交流,企业管理最新技术、工具和方法的交流,以及提高青年企业家综合素质所需要的与有关特定的外部组织间的交流,与行业协会组织、政府相关部门针对性的交流等等,都是极其重要的,评价这项工作归根到底要看交流时间和有效信息的比例关系。为什么我们这次会议时间没有安排那么长,不是准备的不充分,而是因为大家所在的领域很宽,集中起来开这样综合性会议,不宜占用大家太多的时间。每次开会不在于来多少人、开多长时间才表明这个会是否重要,而在于价值含量跟时间的关系。企业的经营领域不一样,发展路径不一样,关心的市场条件也会不一样。比如,做钢铁的跟做食品的能坐在一块儿讨论的除了共性的财务问题和企业管理的新的工具、方法、思想之外,我想不会有太多的共同语言。虽然沟通交流是一个最基本的职能,但是专业化的重要行业信息交流应该通过什么方式实现,对我们各类协会组织都提出了挑战,秘书处要在交流的问题上下很大的工夫,要好好做设计,要把交流的内容专业化、行业化,要突出实效。
二是促进发展问题。协会组织如果做不了单个企业自身能用较低成本、较短时间完成的促进发展的事情,基本上就没有存在的必要性。会员为什么要加入协会?这与共青团组织遇到的挑战是一样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成员加入组织的根本性原因是协会组织和共青团组织都要思考的问题。促进发展总体上有两个目标相辅相成,一个是企业家自身素质的提高,另一个是促进会员企业的发展,两者间的关系并不是必然的。有的企业家本人的素质高,但企业并不一定很大,这里有商业机会问题;有些企业家管理的企业很大,别人内心里却未必对你很尊敬,这里面有企业家自身素养问题。但在大多数条件下两者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所以协会有一个很重要的任务是要探索好如何通过行业主管部门帮助我们的会员企业家和会员企业有效提高自身素质、促进企业发展。这个任务更高、更难一些,但不是没有路径。市场经济发展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这方面工作我们可以有效借鉴国际经验,结合中国国情,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层面做新的探索。
三是在现有的政治体制框架下如何解决协会组织合法有效的维护权益问题。维护权益总体上要注意三个结合。一是要善于把会员群体的普遍性利益诉求结合起来。维护权益,个案的问题是重要,在帮助协调的同时更多的是要关注普遍性利益诉求。二是要注意与法规的贯彻实施,甚至是与重要法规的制定过程有效结合起来。法规在制定或实施过程当中个人声音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而组织整体的声音就有可能引起决策机构的关注和考虑,这在任何国家都是一样的。在这个问题上秘书处和各个产业委员会都要给予特别的重视。客观地讲,中国青年企业家协会是有清晰而明确的、权威性的反映青年企业家整体利益诉求渠道的,协会整体声音要用简洁、便捷的方式反映给中央有关部门。三是要注意与有序的政治参与相结合。这里要特别强调政治参与的有序性问题,很多意见可能都是对的,但总要在一定的合理制度框架内去反映和表述,意见才会被合理有序的听取和采纳。所以从这几点考虑,协会维护权益的工作要重点围绕青年企业家群体的成长环境问题、成长条件问题、重要产业领域的行业政策变化问题、不同所有制体系的利益平衡问题、准入机会问题等等。同时,更多的注意力要放在以青年人为企业管理者的企业群体的发展问题上。协会这次吸收的会员企业当中,中国企业500强和民营企业500强有近六十家,实事求是地讲,就企业家年龄这一点我们比很多发达国家好很多,这跟我们的发展阶段、文化环境和青年企业家所具备的战斗力都相关。如何维护好这个群体的成长,为这个群体的成长环境创造条件,这是各级青年企业家协会都要共同思考的重大问题。
四是青年企业家协会还肩负着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如何支持和参与党的青年工作。这个目标是不能回避的,而事实上多年以来各级青企协一直在有力的支持共青团和党的青年工作。这是共青团的组织属性和角色任务所决定的,也是协会由优秀青年企业家组成的特点所决定的。如何更好地把青年企业家团结在党和政府的周围,引导会员在促进企业发展的过程当中有效支持和参与党的青年工作,并在这个过程当中促进好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关键在于找准结合点。每一个组织在多数情况下都不是只有一个目标,而是多元目标的组合。考验我们在座的同志、考验我们新的会长班子、常务理事会的本领就在于找准结合点,而不能简单的偏向于某个目标,只偏向于某个目标工作就很难持久,也很难成为机制。能不能找到结合点要靠智慧,要靠对问题的本质把握。所以协会新一届理事会成立以后要把握好沟通交流,促进发展,维护权益与支持青年工作的结合点。分别看这些目标的实现都不是轻松的事情,要把它结合好是要费一点脑筋的,特别是担任会长、副会长的同志要有这样的准备。我看协会组织发挥作用好不好,影响力大不大归根到底也在于这几项重要职能结合点的把握上。事实上有许多类似组织作用发挥得就很好,比如中国美国商会,日本商会,欧盟商会等等,他们提出的白皮书意见都会引起企业界和政府的足够重视。我们还有一些民间的协会组织作用发挥得也非常出色,比如中国时装设计师协会就很有权威性,每年的时尚周有一二百场活动,都是最权威的、经典的时尚发布展示,社会影响很大。所以说,事在人为。
本次换届书记处一方面根据企业规模和在行业当中的基本地位对副会长的组成做了一些考虑,同时也请秘书处的同志很慎重的推荐了人选,并征求了当事人的意见。每个人的性格是不一样的,有人在做好自身事情的同时有开放性的心态,愿意把自己的智慧外部化给其他社会组织,有的人却没有这样的愿望和目标,都应该受到尊重。不愿意外部化的我们就不一定请他参加这个组织,他获得的成就同样令我们尊敬。发挥协会功能要花一些心思,在多数情况下花心思就要花时间,不一定是来开会的时间,是想问题的时间。这是我想跟大家讨论的第一个问题,关于功能设计问题,大家下午还有机会发表意见,我也不一定说得对,如果大家拿出更好的意见,我看还可以完善。
二、关于协会肩负的重要任务
中国青年企业家协会所肩负的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努力探索在协会的组织框架下,如何促进青年企业家综合素质的提高,这是团中央书记处对中国青年企业家协会所肩负的历史责任的判断。十年、二十年之后,如果在我们青年企业家协会当中不能够产生一批在中国最有影响力的企业家,那是协会工作的失败。所以有一些事情可以用短期效果来评价,有一些事情就不能用短期效果做评价,就像我们尊敬的、世界级的顶级企业成长一样,它们从来不用形容词表达自己,而是用时间的长度证明自己。所以我们这个协会成功与否,既要看当前做哪些更有效的工作,更要看在我们的会员群体当中能不能成长出一批在中国未来最有影响力的优秀企业家。优秀不仅体现在企业规模上,还要体现在企业家综合素质上,把握好经营企业和做人的基本原则和底线。所以兆国同志特别强调综合素质,不光看知识本领,心态也很重要。对企业来讲,有一些看准的事该做不做,就会丧失发展机遇;有一些事不能做的时候着急了,就会动作变形乃至用非正常手段,结果就会出问题。企业家的素质提高,一方面是靠企业家学习与实践的结合、靠理论与实际的结合、靠个人努力与组织功能的结合,但还有一方面是要靠组织对人的才能增长的激励机制设计,从这个方面我想谈三点认识供大家参考。
(一)关于素质的标准问题。这个问题仁者见仁,但是我想有一个方向要明确。青年企业家在未来成长当中要注意两个方面的素质结合,就是一般性的管理能力素质与企业经营者特定的素质的结合。我们不能简单的把人跟人进行比较,有些方面这个人很擅长,有些方面这个人不擅长,正是这样的各种擅长和不擅长的相互结合构成了我们社会进步的基本逻辑,这是亚当斯密1789年讲的,社会分工对效率的创造问
题。关于企业家或者管理者的一般性素质的问题,大家有普遍的看法,大致包括学习研究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表达能力、人事工作能力等。这些都是基本层面的,作为一个管理者可能是够的,但作为优秀企业家还不够,还有较高层面的要求。例如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出思路、出思想的能力,群众工作能力或者说非权力带来的领导能力。很多人的能力是权力给你的或者是制度权力,或者是继承性的权力,但是优秀的、杰出的企业家一定要有非权力带来的影响力,靠你对员工内心的、深刻的影响来获得这种领导能力。当然这是大家一般的看法,或者还会有其他的看法,仅供大家参考。
我今天主要想谈一下企业家的一些特殊素质。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工程技术性的知识和管理类知识。企业家的特定素质要求跟党政干部不一样,跟共青团干部也不一样。例如共青团干部都去学EMBA不是必要的要求,但是对企业管理者来讲类似于MBA、EMBA的知识结构就是基本要求。像工厂的团委书记,如果没有认认真真念企业管理的知识,怎么能找到工作载体呢?企业运行最基本的知识不熟悉怎么跟经理、技术人员对话呢?怎么引导职工认同企业,接受管理呢?为什么企业要严格管理?道理很简单,接受严格管理的规则主要来自于企业的组织化程度高,企业生产流程是高强度的组织化过程,严格管理才能保证企业正常运转。为什么企业要有激励?道理也很简单,就是做到物质的与精神的结合,不能否认人的价值。因为企业中有一些岗位是不宜监督的,有一些岗位是比较好监督的,可监督的可以多强调约束,当然也要激励,但是不宜监督的岗位怎么办?只能多强调激励,当然也要约束。所以我想工程技术类的知识、跟企业生产产品类的知识,管理类的知识,这都是企业家所需要的特定素质、特定的知识和理论要求。另一方面是综合性素质要求。一是创新意识。我看这一点大家没有分歧,因为熊彼特先生讲了之后还没有什么企业家或经济学家对他提出挑战,都是在引用,就是所谓的“创造性破坏”的引用。我们把它称之为第一条最重要的意识,叫创新意识。这里强调的创新意识是在我们系统的、深入的掌握好经典的、传统东西的基础上的真正意义上的创新,而不是一般意义的、你过去没说过的创新或者你认识的人没说过的创新。这样的例子不仅在企业里存在,在我们的政府里也有很多,我们能简单的拿1998年的金融危机跟这次的国际金融危机比较吗?能简单的拿1998年被金融危机冲垮的马来西亚跟现在的中国做比较吗?根本就不能比,我们国际收支平衡下面经常性项目是放开了,资本项目是有条件的、较少的放开。所以我特别想说创新意识是对经典的、传统的有效把握基础上的新的创新。我们企业激励制度设计是不断在创新的,股权激励制度、期权激励制度,这些都是有其发展历程的。二是风险意识。这是企业家跟很多体系优秀人才完全不同的特定素质要求,这是那种能够有效应对不确定性的一种特定素质要求。大家如果有兴趣可以查一查,对风险意识讲的最深刻的是耐特在1921年的《风险不确定性与利润》当中的表达,进一步强化了“如果没有不确定性就可以不要企业家,也就没有企业存在的必要”。企业是一种社会组织,因为有风险和不确定性所以产生了企业家这个特殊群体。他们要向其他人支付有保证的工资,而自己承担经营的风险和不确定性,这样使敢冒风险的人承担风险,并得到相应的回报,而不敢冒风险的人得到固定工资。所以评价企业经营者的收益高低是很难的事情,本身就是不确定的事情,不能看人家挣了钱就眼红。所以说有些事情我们要看得再深入一些,企业家的高收入主要源自于风险意识,源自于应对不确定性的那种必然的过程。所以风险意识我个人认为是企业家特定素质当中极其重要的,他要求我们用平缓的心态看待别人致富,也要求我们用平和的心态看待企业家自己的谋利过程。三是决策意识。决策是一个非常系统、科学的过程,大家可以看看1978年的诺贝尔奖获得者西蒙对于经济组织内决策程序所进行的开创性研究。决策程序要面对复杂、多元的决策目标。所以有些人说企业家可以不在乎员工,但经典理论不是这样表述的,经理人只对股东负责,经典理论也不是这样表述的,美国也不是这么做的。我们学市场经济学什么?西蒙在1955年的一篇文章中,对合理选择的厂商行为模型讲得很清楚,厂商是目标冲突的结合体,是经理、股东、工人的结合体。为什么坚持强调正职的作用,严格意义上讲副职称不上企业家,最多能算企业高级管理者。因为只有正职才会面临生产、库存、利润、市场、工人收入等各目标的相互关系、冲突关系。用什么方式解决,厂商追求令人满意的总成就,而不完全是特定的最大利润。所以对我们企业经营者决策能力的要求不是简单地“定个什么事”,而是一个系统过程,是一种理性的选择判断过程。四是竞争意识。有些经济学家对竞争的最新研究成果很深刻,中青企协的顾问里面有的做出过这样的研究,通过世界社会整体财富创造的历史进程发现,市场机制产生几百年创造的财富大概占到有史以来财富总量的90%以上,或者高达96%,这不一定很准确,但是高比例是肯定的。这里除了技术进步的因素之外,很重要的一条是跟这个制度的本质特征有关,这个制度有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竞争,竞争鲜明表现有两个方面。第一你的产品好坏由别人评价,这跟我们自己评价自己的工作不一样,评价是由别人决定的,根本上是由消费者决定的,所有企业的产品和劳务最终的评价权力不在自己。第二在高度充分的竞争体系当中,好企业与坏企业,好产品与坏产品,有的时候相比较就差一点,但是差一点的就卖不出去,好一点的就会供不应求,这是竞争制度的本质内涵。当收入达到一定水准的时候,在每一个收入层级里都会竞争性的选择那些“更好”或“更多一点”的产品和服务。同时,新的产业组织理论里面有一个重要的结论,就是很多行业当中只有位居最前列的几个企业和厂商才能保持持久盈利能力,这也说明竞争的残酷性和极端重要性。当然每个行业格局不同,结果也不完全一样,至少对垄断竞争跟寡头竞争当中这个结论一定是对的,而对完全竞
争的产业领域这个结论不一定对,但是它能够反映竞争的极其重要性。我们结合学习和思考可以看出,创新意识、风险意识、决策意识、竞争意识是企业经营者或者企业家素质当中非常重要的特殊需要的素质。这完全不同于其他一些岗位,特别是不同于一般的党政领导岗位。
(二)关于学习的问题。学习对于青年企业家成长极其重要,是根本不可能替代的路径。学习要特别强调:一系统性,二经典性,三前沿性。学习,一是要系统,只有系统的知识结构才能产生出重要的工作力量,知识结构合理就意味着要系统,只知道某一个角度的真理,不注意真理之间的关联,就不能相互支撑、融会贯通。二是要经典,在部分文献当中、讲话当中、讨论会当中有“伪真理”、“半真理”的现象,所以要有判断力,要靠对经典的掌握来判断。大家要多看教科书,有些企业家写的书也很好,但是我一直主张在训练MBA、EMBA的时候多看经典教科书。因为,主流教科书里的理论都是经过反复论证和实践检验的。青年企业家时间是非常宝贵和有限的,学习的时候要强调经典的东西。三是要学习前沿性的东西,有一些最新的、对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的总结,可以全方位影响我们的经营思想,这些知识是要掌握的。比如,我在念大学的时候没有清晰的博弈论概念,产业组织的很多理论并不成熟,没有写到当时的教科书中。现在不了解产业组织理论就当不好董事,更当不好董事长,因为董事会在定发展目标时要对行业问题做出重要判断。
我想协会工作要有侧重,重大的学习任务肯定不能主要由协会来完成,主要靠企业家自己努力,协会可以集中最优秀的企业家和经济学家的智慧,提供学习框架,提供学习要点,提供经典书籍,并且请最权威的学者做高效率、经典性的辅导。什么叫高效率,一本书很厚,很短时间内看不完。而学者效率高,他读了二百本书,给你讲一本书,讲的就快。商务部当时有一个很好的方法,有一套读书机制,就把最经典的经济学著作和世界最知名的著作读薄,一本书50万字,他只给你几万字的东西,帮你读,这样可以大大提高效率。协会要思考这样的方式,框架好不好,要点好不好,权威性够不够,专家能不能做最好的学术辅导?教授之间也存在很大差距,有的教授你问问题能把他问住,有的教授可以用他高强度的知识积累梳理出最重要的思想和方法线索。这次协会邀请的顾问不多,协会不需要很多人挂名,但是这些顾问无论从实践和思想层面都可以为青年企业家提供帮助和支持。我们请的学者有三位,主要是中青年的代表。林毅夫先生在世界银行任职,有规定不许兼职,但是他本人很愿意为我们协会做工作。樊纲教授在宏观经济方面有权威性和代表性;张维迎教授在企业理论方面有权威性和代表性;钱颖一教授在比较经济学、制度经济学和转轨研究方面有权威性和代表性。部委的顾问和企业家顾问也将结合所从事的工作,为协会做一些工作,真正为青年企业家发展提供指导和帮助。
大家下午讨论还可以提出来,在学习方面协会能干什么。不知道大家怎么学习,我经常是要跟同志们讨论这个问题。因为一方面我们的知识量、信息量不够,另一方面信息时代知识爆炸,垃圾信息也很多。如何判断和选择?所以,仅靠协会秘书处承担这样的任务是不行的,但如果各方面的顾问进行知识推荐,秘书处可以做程序性的判断,并向大家推荐。因此,要建立与顾问的定期沟通机制,协会的网站要做好,沟通的办法要畅通。协会要为中国整体的青年企业家成长服务,我们的使命超过所有的商学院。完成这一使命,要靠集体力量,借助大家的智慧。
(三)关于实践的问题。在实践方面,协会能够提供的帮助是有限的,主要靠大家自己,但是在实践当中要注意一些问题。一是要树立自己能力结构的目标和知识结构的目标,发挥优势,弥补劣势。我接触到中国第一流的企业家都在这个方面有极强的本领,最短的时间内要判断出自己哪方面强,哪方面弱,学的东西都不一定是大学时候学的,也不是第一专业学的。二是要弥补能力缺陷。三是要敢于否定自己,企业家敢不敢否定自己的不足,那直接决定盈利能力。敢说哪里决策错了,怎么变成对的或者可能对的,首先要的是勇气,特别是企业干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我们是真的要向有些领导同志学习,说错了我就纠正,公开纠正。当然还有一点要注重向高手学习,注重实践锻炼中的规律总结。协会要给会员提供机会,怎么向高手学习,怎么在实践锻炼后形成新的规律认识,这都关系到企业家自身素质的提高。
三、关于协会工作的方法和原则
不仅团中央书记处对协会给予极大的希望,社会发展到今天,国家、民众对企业家群体同样寄予了希望。政府并不直接创造社会财富,是管规则、管秩序,发挥促进二次分配的作用。改革开放三十年的伟大进程当中,通过企业和企业家不断的创新发展,为社会提供新的产品、服务,极大的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改变着我们跟自然的关系。手机、家电、交通都发生了革命性变化,这其中企业的作用极其重要,企业家在社会进步中的作用不可替代,所以公众在社会进步当中对企业家寄予很大希望。当然政府也起到推动和促进事业发展的作用。因此,要形成尊重企业家,认同企业家,支持企业家发展的氛围。针对这方面我对协会的工作再提一些意见。
第一,要在感情纽带基础上建立理性认同。现代的社会组织很多,很多是联谊性组织,泛化了组织基本功能。人有社会交往的需要,需要认识一些自己组织体系之外的人,但这个不能成为协会的宗旨。协会还是要首先强调它在感情纽带基础上的理性认同。比如说,首先要真正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同我们的基本政治制度和社会制度,这个都不认同,就会在困惑中工作和生活。第二要认同中国青年企业家
所肩负最重要的历史责任和社会责任。青年企业家受益于改革开放政策,成长于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有能力也应该担负起惠民报国的责任。再比如说理性认同当中,科学发展观的很多重要思想跟企业发展是一致的,自主创新的重要思想战略,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思想战略都是与企业发展的本质要求完全一致的。这些理性认同要培养,要在协会当中确定,因为大家代表着重要的力量,可以发出声音。认为有问题可以交流,什么地方不准确,什么地方需要丰富,什么地方便于让更多的人接受,可以在协会这个平台中达成共识,统一思想。
第二,要努力形成协会组织化的整体力量。我们充分相信新一届常务理事会和领导机构有这样的智慧和能力,能够给广大青年企业家提供新的发展机会和发展的条件,从而形成组织化的整体力量,也就是经济学上讲的外部性的规模收益。如果协会组织力量很强、影响力大,在跟本组织之外其它体系交流的时候就有权威性;如果组织力量不够,整体战斗力不强,水平不高,就难以产生影响力和话语权。人以类聚,彼此尊重,相互协调,这是社会生活基本准则。因此,协会开展工作和举办活动,要充分尊重协会会员的意愿,不搞轰轰烈烈、不切实际的形象性工作。要本着有利于青年企业家成长,有利于青年家企业家交流合作,有利于企业持续发展的原则,通过服务协会会员个体的发展,实现协会组织化整体力量的不断提升。我刚刚访问越南、马来西亚、朝鲜,这几个国家都提出要跟中国青年企业家协会交流,包括现在很多省也提出这样的要求,但是交流要以经济发展为目标,建立在能够产生经济效益的基础上。协会秘书处在组织到各地的考察、交流活动中,要慎重细致,要把存在的商业机会、产业结构变化、新的经济增长点了解清楚,然后用最便利的方式广泛发给全体会员,根据大家自己的判断进行选择。另外一点是要考虑用共青团的整体优势集中褒扬有作为、优秀的青年企业家,为他们创造成长环境。可以考虑出版中国优秀青年企业家人物系列传记,把青年企业家最经典的思想和智慧集中起来,向广大青年人宣传这些值得整个民族为之自豪的人。企业家个人出书影响力是有限的,但通过组织化整体力量来褒扬这些群体,就会有更大的影响力。同时,要在其他的传媒上广泛宣传,下一步中国青年发展论坛要以青年企业家创业为主题,以大家的创业历程、创业经验和创业方法为主要内容,激励更多的青年人尊重企业的创造,尊重企业家的才华,学到那些最本质的成功经验。同时,在条件成熟的时候,要探索建立中国青年企业家调查系统,发表每年一度的中国青年企业家发展报告。当协会整体力量越来越强的时候,就要特别的彰显这个重要群体对一些重大经济问题的判断、认识、看法。下一步我们将请中国青年企业家群体讨论应对危机的哪些措施是非常有效的,哪些措施是需要下一步注意和观察的,哪些产业领域现在遇到了竞争当中的问题,哪些遇到来自外部的挑战。秘书处要在有关部委的指导下确定选题,如果到了一定层面一起讨论重大问题并产生认识,就会互相启发。在达成共同认识、共同意见的基础上,形成对产业发展的意见和判断,就可以协会的名义上报有关部委,为相关职能部门决策提供依据,从而积极服务政府决策过程,同时为青年企业家发展创造更加有利和有针对性的条件和空间。青年企业家协会组织化的整体力量是互相促进的,当我们的份量越来越重,就表明中国青年企业家群体对一系列重大问题的直觉判断越有价值,只要是整体化的直觉和判断有价值,就能够影响宏观决策,所以我们的会员不在于多,而在于精,到一定程度再讲多还是少的问题。第三,要特别坚持专业化的工作方式。这是较大的挑战,但是中青企协一直以来十分重视这方面的工作,建立了专业委员会。本次大会根据协会会员的整体情况和协会发展需要,将专业委员会调整为产业委员会,就是更加科学合理的分配会员界别,发挥专业化的作用,提高协会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当前,市场经济的分工越来越细化,分工创造效率,专业化分工的程度,标志着市场经济深化的程度。因此,要进一步加强产业委员会的建设,把真正热心于协会工作的同志选任为产业委员会的领导和秘书处人员,不断丰富和活跃各产业委员会的工作和活动,使行业相同、业务相联的企业之间加强沟通,交流经验,共享信息。同时,以各产业委员会工作的日益活跃,推动中青企协工作的整体提升。
我就代表书记处讲这些意见,不对的地方请大家批评指正,供大家参考。
(2009年11月6日印发)
第三篇:在市工商联(总商会)第十次会员代表大会上的讲话
在市工商联(总商会)第十次
会员代表大会上的讲话
(2006年10月31日)
各位代表、同志们:
值市工商联(总商会)第十次会员代表大会隆重召开之际,我谨代表中共**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对大会的胜利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向亲临大会指导的中共**市委统战部、衡阳市工商联的领导及各位来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向出席大会的全体会员代表,并通过你们向全市广大工商联(总商会)会员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致以诚挚的问候!
近几年来,市工商联(总商会)工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认真履行职能,积极做好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思想政治工作,努力推动光彩事业;发挥自身优势,主动参与招商引资工作,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新农村建设;深入开展调研,积极参政议政,圆满完成了第九次会员代表大会 确定的各项目标,为我市改革发展稳定特别是非公有制经济的健康发展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对此,全市上下有目共睹,市委对工商联(总商会)的工作是非常满意的,也是充分肯定的。下面,我就如何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的工商联(总商会)工作讲三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进一步增强做好工商联(总商会)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工商联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具有统战性、经济性、民间性的人民团体和民间商会,是人民政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和政府联系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桥梁和纽带,是政府管理非公有制经济的助手。随着政府行政职能的转变,工商联和总商会在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管理非公有制经济、维护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合法权益、沟通企业与政府的联系,以及在为企业提供经济、技术、信息、服务等各方面所发挥的作用,都是其他任何社团组织所无法替代的。去年2月,国务院颁布出台了《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最全面、最系统的关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性文件,必将为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和舞台,也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 期工商联和总商会工作指明了方向。近年来,非公有制经济在全市经济建设中发挥着愈来愈明显的作用。做好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工作,对于我市加快经济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创建全省经济强市和构建和谐耒阳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立足自身优势,勤奋工作,把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组织起来,充分发挥工商联和总商会作为党委和政府的参谋助手作用,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努力促进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大发展、快发展。
二、扎实工作,进一步推进我市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大力促进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工商联和总商会工作的第一要务。市工商联和总商会要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履行职能,发挥作用,推动我市非公有制经济再上新台阶。
一要在促进我市非公有制企业扩大总量和提升档次上下功夫。近年来,虽然我市非公有制经济有了长足发展,但仍存在总量少、规模小、科技含量低等问题。对此,市工商联和总商会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引导广大会员转变观念,抢抓机遇,按照我市“十一五”发展规划,选择适合自身的 产业发展方向,扩大我市非公有制经济总量,促其上规模、上水平、上档次。同时,市工商联和总商会要积极组织、引导会员企业,通过组织网络,扩大对外交往,广传商贸合作信息,促进地区间、行业间、企业间的经济联系,将引进外资与自身发展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引进资金、技术、先进管理方式,借力发展、借资扩张。要真诚地和广大企业家交朋友,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增强企业家立志家乡、创业发展的信心。
二要在推动非公有制企业创新经营管理机制上下功夫。非公有制经济最大的优势和潜力在于机制灵活,这种活力源于永不停步的创新。因此,市工商联(总商会)要审时度势,大胆开拓,坚定不移地引导支持非公有制企业走机制创新之路。要创新经营机制,加快股份制改造,加快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大力发展外向型民营企业;要创新管理机制,建立面向市场、快速反应、科学决策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要创新技术研发机制,通过多种措施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为企业健康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三要在培养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上下功夫。人是发展经济的第一要素,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素质关 系到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方向。要进一步把我市广大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思想统一到科学发展上来,把力量凝聚到全面建设小康耒阳、和谐耒阳上来。要按照“团结、帮助、引导、服务”的方针,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人士走“爱国、敬业、诚信、守法、贡献”之路,不断增强他们先富帮后富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推动他们积极投身“光彩事业”、公益事业,并自觉履行职责,塑造民营企业的良好形象。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和作用,通过开展“八荣八耻”和争做“优秀建设者”、“光彩企业家”等教育活动,帮助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牢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义利观、信誉观和法制观,积极培养和造就一大批优秀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
三、强化领导,不断加强工商联和总商会组织的自身建设
新世纪、新阶段、新形势对工商联和总商会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市工商联和总商会要切实履行好各项职能,迫切需要加强自身建设。一是要加强领导班子建设。要在市委统战部的领导下,通过换届进一步加强工商联和总商会领导班子建设。这次代表大会将选出新一届工商联(总商会)领导班子,希望新的领导班子团结奋进,扎实工作,带领全市广大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在加快自身企业发展的同时,在招商引资中,充分发挥好自己的优势,为耒阳三个文明建设作出新贡献。二是要加强工商联(总商会)干部队伍建设。努力培养一支既会做思想政治工作,又会做经济工作的干部队伍。要加强代表人士队伍建设,重点发展那些政治表现好、参政能力强、社会贡献大、品质形象佳、有实力、有代表性、热心工商联事业的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不断壮大代表人士队伍。要建立和完善工商联和总商会组织各种工作机制,确保工商联和总商会工作的顺利开展,确保“桥梁”的“纽带”作用的发挥。工商联和总商会干部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加强理论学习,重点要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当前尤其是要加强对《江泽民文选》和党的十六届十六中全会精神的学习。要努力做好发展会员、为会员服务、经济联络、教育培训等工作,以扎实有效的工作赢得市委、市政府的重视和有关部门的支持,进一步树立工商联和总商会的良好形象。三是要提升服务水平。市工商联和总商会要切实发挥职能作用,勇为民企撑腰,勤为民企办事,乐和民企交友,敢为民企维权,把企业的愿望作为第一信号,把企业的满意作为第一追求,把促进非公有制经 济健康发展作为第一目标。做到企业有所呼,我们有所应;企业有所急,我们有所救;企业有所困,我们有所助,把党对非公有制企业的关爱与温暖及时送到企业家的心坎上。通过服务凝聚人心,通过服务壮大队伍,通过服务激发活力,通过服务提高影响。
各位代表,同志们,“十一五”时期是耒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打造中等城市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市非公有制经济大发展的重要机遇期,市工商联和总商会肩负着繁重而光荣的使命。市委相信,这次会员代表大会即将选举产生的工商联和总商会新一届领导班子,一定能够团结和带领全体会员,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落实科学发展观,紧密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任务,努力工作,发奋图强,不断开创工商联和总商会工作的新局面,为促进我市社会经济发展,争创全省经济强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最后,预祝大会圆满成功!祝各位领导、各位代表、各位同志身体健康、事业兴旺、万事如意!
第四篇:史文清同志在中国共产党赣州市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坚持加快发展 推进转型发展
为建设创业宜居平安生态幸福赣州而努力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赣州市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史文清(2011年9月17日)
同志们:
我代表中共赣州市第三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请予审议。
中国共产党赣州市第四次代表大会,是赣州加快发展、转型发展进入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臶,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加快发展,推进转型发展,为建设创业、宜居、平安、生态、幸福赣州而努力奋斗。
一、过去五年工作回顾
市第三次党代表大会以来,在省委的正确领导下,市委团结带领全市人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战胜雨雪冰冻、洪涝和干旱等自然灾害,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新成绩。“十一五”规划顺利完成,“十二五”规划开局良好。
综合实力稳步提升。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1119.5亿元,财政总收入128.3亿元,钨、稀土和脐橙等优势产业发展壮大。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8.9∶44.4∶36.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和服务业增加值分别比“十五”期末增长2.4倍和1.2倍,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提高10.2个百分点。
城乡发展步伐加快。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综合交通网络初步形成。城镇化率提高9.4个百分点,达42.5%。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扩大一倍,人口达74.3万。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和省级卫生城市、文明城市、生态园林城市。“治脏、治乱、治堵”取得实效。造林绿化“一
大四小”工程深入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村庄环境整治项目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改革开放继续深化。政府机构改革、国有企业改革以及财税体制、医药卫生体制、林权制度改革扎实推进。开放型经济、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成功申报建立国家级出口加工区,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升格为国家级开发区。
人民生活日益改善。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加,财政民生支出比重逐年提高,科教文卫体、人口计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公共教育资源布局进一步优化,城乡医疗卫生条件不断改善。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开展,荣获“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城市”称号,现代采茶戏《快乐标兵》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统筹城乡就业工作被列为国家试点,保障性住房建设走在全国前列。在全省率先启动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社会救助体系覆盖城乡。
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新成效。积极支持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充分发挥市政协在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中的重要作用。民主党派作用进一步发挥。人民群众有序政治参与不断扩大,依法治市稳步推进,连续四届荣获“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市”称号,连续两届荣获全国综治“长安杯”奖。工青妇、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对台、老干部等工作取得新成绩。党管武装工作不断加强。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市”称号。
党的建设进一步加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创先争优活动扎实开展,基层党组织建设得到加强,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更加彰显。干部下基层“送政策、送温暖、送服务”活动、干部队伍“治庸、治懒、治散”扎实有效。成功举办中央苏区革命传统主题展览。县乡换届工作得到中央领导同志充分肯定,实绩公示和“五差额”①选用干部等做法创出特色。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不断完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取得新成效。
五年的成绩来之不易。这是在中央和省委正确领导下,在历届市委打下的坚实基础上,全市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团结拼搏、锐意进取的结果,是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和无党派人士风雨同舟、群策群力的结果,是驻市中央、省属各单位和解放军指战员、武警官兵、公安干警共同奋斗、积极奉献的结果。在此,我代表中共赣州市委,向所有为赣州发展作出贡献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必须清醒认识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产业结构不优,发展方式亟需转变;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偏低,大企业、大项目少,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力不强,县域经济较为薄弱;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任务依然艰巨;基层党组织建设存在薄弱环节,少数党员干部的工作作风、能力水平不适应形势发展要求。这些问题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切实加以解决。
五年发展的实践启示我们:必须坚持发展为先。把发展作为最大的政治、最硬的任务和最重的责任,在加快发展中推进转型发展、结构调整,在转型发展中实现加快发展、进位赶超。必须坚持生态为重。把绿色生态这一赣州最大的财富保护好、最大的优势发挥好、最大的潜力挖掘好,促进经济与生态协调、融合发展。必须坚持创新为魂。把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作为第一驱动力,通过理念、制度、技术和管理创新,为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持。必须坚持民生为本。牢固树立人民至上理念,把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全市人民过上幸福而有尊严的生活。
二、未来五年发展思路和奋斗目标
未来五年是赣州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期。赣州加快发展、转型发展面临难得机遇。全球经济总体复苏,我国经济继续向好,发达国家和地
区经济转型升级,产业梯度转移加速;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支持海西经济区发展,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战略深入实施;中央扶持革命老区力度加大,国家从战略高度重视钨和稀土资源产业,为赣州发展提供了更多有利条件。同时,我们有坚强的党员干部队伍和坚实的群众基础,全市思发展、谋发展的氛围更加浓厚。赣州加快发展、转型发展也面临诸多挑战。世界经济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多;国内资源环境约束更加严格;与全国、全省相比,赣州主要经济指标人均水平仍有差距,后发展、欠发达仍然是基本市情。面对各地竞相发展态势,赣州经济社会发展不快不行、不转不行、不好不行!省委对赣州发展寄予厚望,全市人民对赣州未来充满期待。我们使命在肩,务必负重前行、奋力拼搏,大力促进人口地域大市优势加速转化为发展优势,资源优势加速转化为产业优势,区位优势加速转化为竞争优势,生态优势加速转化为经济优势,闯出一条符合赣州实际的科学发展新路。
今后五年工作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臶,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加快发展,推进转型发展,牢固树立发展为先、生态为重、创新为魂、民生为本理念,大力实施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生态化战略,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为建设创业、宜居、平安、生态、幸福赣州而努力奋斗。
今后五年,是赣州经济社会发展提速、提质、提效,发展规模、发展层次和发展水平加速跨越的五年。发展定位和奋斗目标是:全国重要的稀土产业基地、钨产业基地和世界最大的优质脐橙产业基地实力提升,国内重要的新能源汽车及配套产业基地、铜铝有色金属循环经济产业基地初具规模;赣粤闽湘四省通衢的特大型、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地位基本确立,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和区域性金融中心、物流中心、旅游中心基本建成;全省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建设成效显
著,新农村建设迈向新阶段;江西绿色崛起的重要一翼和生态经济、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经济实力更强。主要经济指标总量和人均水平在全省排位前移,增速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到2016年,生产总值突破300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突破3000亿元,财政总收入突破500亿元。
——发展方式更优。二产、三产对经济发展的带动力明显增强,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明显提高,资源节约利用和节能减排水平明显提升。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9∶51∶40。
——城乡环境更美。基础设施日臻完善,统筹城乡发展取得阶段性成效,城镇化率提高到52%以上。生态环境保持全国领先,全市主要河流水质达标率达到90%,森林覆盖率稳定在76%以上。
——人民生活更幸福。城乡居民收入翻番,财政民生支出比重提高到58%以上,五年累计超1300亿元。就业、就医、就学、住房、养老等民生保障体系更加健全,人民群众幸福指数明显提升。
——社会发展更和谐。社会事业全面进步。赣州地域特色文化繁荣发展,全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显著提升。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新进展。公众安全感和满意度进一步提高。
——党的建设更富活力。各级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明显增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不断提高。党群干群关系更加密切,凝心聚力、风清气正的干事创业氛围进一步浓厚。
上述奋斗目标的确立,汇聚了全市人民的共同愿景。只要我们团结一心、艰苦奋斗,就一定能不辱使命,让赣州这片红土地焕发出新的时代风采!
三、坚持加快发展,推进转型发展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加快发展、转型发展核心要求,大力实施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生态
化战略,在“加快”上着力,在“转型”上突破,切实增强经济综合实力。
(一)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加快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融合,构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导向、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现代农业为基础的产业体系,在进一步做强二产基础上,推动经济向三次产业协同发展转变,实现经济增长的多元支撑。
主攻新型工业。推动矿产资源产业高端化、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化、承接产业品牌化、传统产业高新化,发展高技术、高效益、低消耗、低污染产业,在做大工业总量、优化工业结构中提升工业主导地位。主攻优势产业集群建设。坚持资源整合与高端矿产产业发展相结合,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与传统产业改造相结合,形成主导产业突出、同类行业集聚、配套企业完备的产业集群。重点培育稀土和钨及其应用、新能源汽车及其配套、铜铝有色金属等三个主营业务收入分别超1000亿元的优势产业集群;加快发展电子信息、现代轻纺、食品工业等三个主营业务收入分别超500亿元的产业集群,氟盐化工、生物制药、新型建材等三个主营业务收入分别超200亿元的产业集群。依托优势矿产资源,建立稀土、钨交易中心和集散中心,发展产业投资、风险投资和股权投资基金,成立再担保公司,促进优势产业加速集群。主攻产业基地建设。以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出口加工区为龙头、特色产业园区(基地)为支点,强化园区产业规划与功能定位,形成特色鲜明的园区发展格局。重点建设世界知名的稀土磁性材料及永磁电机、发光材料及绿色光源、硬质合金及刀钻具产业基地,以及国内重要的新能源汽车、铜铝有色金属循环经济产业基地。主攻重大产业项目建设。着力引进、建设一批投资10亿元以上产业项目,培育一批主营业务收入超100亿元和利税超10亿元的龙头企业。推进一批企业 6
上市,创出一批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品牌。扶持中小企业做精做专,形成大中小企业协作配套、上下游产品协调发展的企业体系。
繁荣现代服务业。构建与新型工业相配套、与城市发展相协调、与民生需求相适应的现代服务业体系,推动服务业总量扩大、结构优化、业态创新、产业升级,提高服务业占GDP比重和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着力打造区域性金融中心。规划建设“金融商务核心区”② 和金融信息平台,优化金融生态,发展基金管理、金融租赁、财务管理、信托管理以及后台服务等新兴金融业态和金融产品,引进域外金融机构;组建赣州金融控股公司,整合赣州银行、赣州农村商业银行等本地金融资源,壮大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建立金融资产、稀贵金属等金融交易市场,完善金融中介服务体系,形成区域性资本运营、产业金融、金融服务、金融研发、金融信息、金融人才集聚中心,五年内力争金融业增加值翻两番,占GDP比重提高到5%以上。着力打造区域性物流中心。加快建设与先进制造业紧密联动的现代物流基地和项目,依托产业基地和交易市场建立物流信息平台,引进和壮大骨干物流企业,培育物流市场,发展第三方、第四方物流③,加强区域运输体系对接,形成以赣州为中心、辐射周边四省八市的“三小时物流服务圈”。着力打造区域性旅游中心。整合红色、客家、宋城、生态等特色旅游资源,培育精品线路和旅游品牌,建设著名旅游目的地和粤闽、港澳台地区的休闲养生后花园。推动旅游与文化深度融合,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挖掘,探索建立文化产权交易中心和艺术市场,建设一批有特色、有影响的文化旅游产业项目和文化旅游区。大力发展总部经济④、会展经济、研发设计、软件服务、信息咨询、服务外包⑤等生产性服务业和新兴服务业,加快发展商贸、家政、社区服务、休闲娱乐等生活性服务业。
发展现代农业。稳定粮食生产,巩固提升脐橙、生猪、花卉苗木、蔬菜、油茶、工业原料林等六大农业主导产业,发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特色农业,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推动农业发展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品牌化。建设赣南脐橙产业科技示范园,发展脐橙精深加工,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和市场话语权的优质脐橙产业;建设粤港澳优质商品猪供应、南国特色花卉苗木、精品蔬菜、高产油茶等生产加工基地,培育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加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发展力度,扩大赣南农产品品牌效应,努力把赣州打造成全国知名的“放心食品”生产示范区。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立健全农业科技创新、农技推广服务和市场营销体系。加强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的抗风险和防灾减灾能力,实现人水和谐。
(二)打造赣南城市群,推动城市发展转型。坚持外延扩张和内涵增长并重、政府主导和市场引导协同,促进城市发展由速度型、粗放型向质量型、集约型转变,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形成较为密集的城市群体和完善的城市体系。
推动城市集群发展。加强城市与区域的经济联系,优化城市资源配臵和分工体系。以提高中心城市首位度为核心,优化“一核两廊三圈”⑥空间布局,着力推动特大型中心城市和瑞金、龙南都市区建设,支持信丰、兴国、于都、宁都等卫星城市建设,提升赣南城市群综合实力和承载能力。有序推进特大型中心城市行政区划调整,促进赣县、南康、上犹与中心城区同城化发展,实行快速交通联接、生态屏障隔离、功能合理分工、组团联动发展,力争建成区面积达到200平方公里、城市人口达到200万。全市形成6个城区人口20万至50万、5个城区人口10万至20万的中小城市。
加快建设品质城市。坚持科学规划引领,提升规划水平,实现城乡规划全覆盖。加强城市形态和功能设计,精心规划建设标志性建筑、主次干道、重点片区、特色街区和配套设施。注重地下空间合理开发利用、综合交通体系和防灾减灾工程建设。注重城市的差异性定位、功能性区分和个性化特色,打造高品质、可识别城市。保护开发历史街区、客家围屋、七里窑、宋城等文化古迹,延续城市记忆,彰显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特质。深入开展“治脏、治乱、治堵”,推进城市管理精细化、数字化、人性化。
强化城市基础支撑。建设昌吉赣客专并争取延伸至深圳,加快鹰瑞梅、赣韶铁路建设,推进赣龙铁路扩能改造;建设城际快速通道和城市连接线,实现县县通高速公路,改造升级国省道和县乡公路;抓好黄金机场扩建和航线加密,建设支线航空枢纽,打造四省边际区域乃至我国东南地区的综合交通枢纽。加快华能瑞金电厂二期、500千伏赣州东输变电工程、城乡电网改造、数字赣州⑦等能源、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三)加快城乡统筹发展,推动城乡结构转型。坚持以城带乡、城乡互动,深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省统筹城乡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促进城乡二元结构向城乡一体化转变,实现发展规划城乡一体、基础设施城乡对接、公共服务城乡共享、就业保障城乡均衡、社会文明城乡共建。
统筹城乡一体化建设。推动公共资源城乡均衡配臵、生产要素城乡自由流动,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户籍制度、产权制度等农村综合改革。推进县城扩容提质,强化中心镇建设,实施城市带动式和农村突变式相结合的双向开发模式。先行先试,抓好储潭、三江等一批统筹城乡发展试验区建设,打造产业功能聚集、公共服务完善、基础设施健全、生态环境良好,集城市现代气息和乡村秀美风光于一体的示范区。
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科学编制县域经济发展规划,引导各地因地制宜、科学定位、差异竞争、错位发展。鼓励突破行政区划限制,开展区域合作,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积极推动“中央苏区振兴规划”列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进一步扩权强县,健全利益分配机制和
差异化考核体系,增强县域经济自主发展能力,实现县域经济主要指标三年翻番。支持有条件的县(市、区)跻身全国百强县(市)、全省10强县(市)行列,扶持贫困县和基础较薄弱的县加快发展。到2016年,力争各县(市、区)财政总收入均突破10亿元。
(四)壮大绿色生态经济,推动发展模式转型。加速生态优势转化,促进发展模式向低碳、绿色、集约发展转变,推动资源循环式利用、产业循环式组合、社会循环式消费,着力打造江西绿色崛起的重要一翼和生态经济、生态文明示范区。
推进生态资本化⑧。环境是最稀缺的资源,生态是最宝贵的财富。把生态资源作为重要的资本来经营,培育发展林权交易市场,鼓励林权依法有序流转,提升林业资源综合效益;推动生态效益评估、碳减排指标有偿使用,积极开展碳交易⑨试点,大力发展碳汇林业⑩;建立排污权交易市场,推进水资源市场化改革。落实国家、省主体功能区规划,推动建立章江、贡江、东江源头生态补偿机制和生态环境共建共享机制。
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推广绿色技术应用,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速工业生态化进程。培育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建筑业、生态旅游业、节能环保产业,开发利用太阳能、水电、风电、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加速生态产业集群化。合理规划设计园区生态产业链条,推行企业清洁生产、企业间废物交换利用,创建国家、省级生态园区。建立覆盖城乡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推动资源县(市)转型发展。
推进节能减排。强化节能减排目标考核,万元GDP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削减量达到国家、省要求。严格控制“两高一资”行业审批,推广应用先进适用节能技术,淘汰落后产能,着力构建节能型产业发展模式。建立健全环境保障机制,切实控制工业点源污染、农业面源污染,减少存量污染,杜绝新增污染。
(五)深化改革开放,推动体制机制转型。加快改革创新,扩大对外开放,促进增长动力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创新驱动转变。
加大改革力度。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法治政府、责任政府、服务政府。深化经济领域改革,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创造各类市场主体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的环境。加快投融资、财税、国有资产管理等体制改革,整合政府资源和国有资产、资本,组建和做强城建、工业、旅游、报业、广电等国有控股投融资集团,搭建投融资平台。积极稳妥地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大力推动社会领域改革,探索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机制,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推动开放对接。积极实施“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开放战略。建立与沿海发达地区及国际惯例同步接轨的发展环境,打造周边省市最具活力、最富商机、最低营商成本的开放高地。加强与港澳台、珠三角、长三角和长株潭经济区的对接互动,发挥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海西经济区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坚持引资与引智、引技联动,产业链招商、基地化招商、精细化招商并举,大力承接产业组团式转移和产业链整体转移,着力引进世界500强、央企和大型民企。推动优强企业走出去参与全球产业链分工,优化出口产品结构,提高外贸增长质量和效益。
建设创新型城市。以重点园区和产业基地为依托,以大学和科研院所为核心,完善创新体系,集聚创新要素,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建立科技创新孵化平台,促进优势企业、支柱产业集群,高校、科研院所、服务中介集聚,公共服务集成,形成各类产学研联合体。加快国家级钨、稀土工程研究院、中国(赣南)脐橙研究院、国家级脐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培育创新型示范企业。
坚持加快发展,推进转型发展,项目是载体和关键。坚定不移地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有效破解土地、电力、资金、劳动力等制约瓶颈,加快建设事关长远发展的重大交通、能源项目,支撑区域性中心城市崛起的重大城建项目,加速产业转型升级的重大产业项目,发展生态文明和生态经济的重大生态环保项目,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大社会事业项目,为赣州又好又快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四、建设创业、宜居、平安、生态、幸福赣州
坚持富民与强市有机统一、财富增长与民生需求均衡协调,让全市人民共享加快发展、转型发展成果。
推动全民创业,建设创业赣州。创新提升创业,创业促进创新。努力建设充满生机活力的投资兴业乐土、创新创业之城,使人民家业更加殷实,企业更加兴旺,干部群众事业更加有成。培育创业主体。弘扬创业精神,分类引导大学毕业生、科技专业人员、外出返乡人员、下岗失业人员、失地农民等群体投身创业。完善创业培训体系,大力培养创业带头人和高素质劳动者。拓宽创业领域。降低准入门槛,放宽登记条件、出资限额、经营场地等限制,激活民间投资需求,实现民间投资和公共投资互动协调。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市政工程和其他公共服务领域,参与国有、集体企业改制重组。强化创业扶持。落实政策性补贴、小额贷款等政策,设立创业奖励基金,扶持发展中小企业、微小企业。建立健全市、县创业项目库,建立创业指导服务网络。构建创业平台。整合工业园区、高教园区、专业市场等资源,建设创业孵化基地、大学生创业园、农民工创业园和农民工综合服务中心。
优化人居环境,建设宜居赣州。优化公共空间,完善服务设施,增进文明程度,提高市民居住舒适度、环境优美度、生活便利度、服务满意度,着力建设安居、康居、乐居之城。促进住有所居。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改造农村危旧房、“城中村”、棚户区、红军烈士遗
属和在乡老复员军人遗孀的土坯房,切实将房价控制在合理水平,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有序发展,构建全覆盖、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改善公共环境。有效增加公共开敞空间,力争300米至500米服务圈内有城市绿地、小游园、小广场。建设好峰山国家森林公园。完善公益性文化体育设施,向社会公众开放高校体育场所。加快城乡商业服务设施、水电气网配套设施建设,抓好“菜篮子”和“放心早餐”工程。实行公交优先。加大公共交通投入,优化公交网络,发展廉价公交,提高通达性、便捷性。科学规划建设停车场、停车位。加快发展农村客运。建设宜居社区。优化城乡社区布局,强化社区服务功能,完善社区娱乐、养老、医疗、家政等综合服务平台,建设一批社区服务中心。
创新社会管理,建设平安赣州。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最直接、最根本的平安需求,着力建设政治安定、社会安稳、经济安全、人民安康的法治、平安城市。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推进社会管理重心下移,加强对流动人口、重点特殊人群、复杂场所和虚拟社会的管理。化解人民内部矛盾。用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落实领导分类接访、部门联合接访、干部下访、信访听证等制度,畅通群众诉求渠道,引导群众依法理性表达诉求。落实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等制度,实现矛盾纠纷源头预防、基层化解。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开展平安创建,完善治安防控体系,整治社会乱点,依法打击黑恶势力和其他违法犯罪活动。健全公共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加强生产、交通和食品药品安全监管。
保护青山绿水,建设生态赣州。促进经济建设和生态建设协同推进、产业竞争力和环境竞争力同步提升,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着力建设绿色家园、生态之城。实施生态工程。推进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加强“三江”
源头、中小流域、饮用水源地等治理与保护,抓好废弃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推进城市生态绿肺、生态隔离带、绿色廊道建设,加强道路、街巷、庭院等区域绿化美化,努力实现绿化无盲区、全覆盖。强化民生环保。完善城镇和工业园区排污管网、污水处理、雨水收集利用等设施,建立城乡统一的垃圾分类回收、集中处理系统,提高污水、垃圾无害化处理水平。专项治理废气、烟尘、噪声等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培育生态文化。普及生态保护知识,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鼓励“步行/自行车+公交”出行模式。开展生态创建活动,省级以上生态县(乡)比例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发展社会事业,建设幸福赣州。人类一切努力的目标在于获得幸福。编制赣州民生幸福指数,各项工作更加注重人民群众的需求意愿和心理感受,着力建设物质富足、精神愉悦的幸福之城。实施收入倍增计划。建立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挂钩、劳动所得与企业效益挂钩、工资与物价水平挂钩的机制,不断增加工资性、经营性、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实现机关企事业单位职工收入逐年增长,帮助中低收入者和困难家庭稳步增收,实现农民和城镇居民人均收入翻番。保持物价基本稳定。促进教育公平惠民。加快发展学前教育、继续教育、特殊教育和民办教育,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普及高中教育,实现教育均衡优质发展,支持驻市高校发展;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建设职业教育园区,促进职业教育与产业、市场和实际需求对接,办好社会需要、充满活力、人民满意的教育。提高全民健康素质。深化医学院校与基层医疗机构合作对接,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村卫生所规范化建设,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办好省第十四届运动会。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城乡社保对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继续实施高龄老人生活补贴制度。加强公益性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支持发展社会化养老,形成以居家养老为
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的多元化养老格局,让老年人都能颐养天年。加大扶贫济困力度。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建立低保与物价联动机制,保障低收入群体基本生活。做好优抚安臵工作,加快发展社会福利、慈善和残疾人事业,加强困难职工和农民工帮扶工作,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加大扶贫开发攻坚力度,加快边远山区移民步伐。建设和谐精神家园。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培养崇尚科学、崇尚人文、崇尚实践、崇尚创新的高素质公民,营造文明为荣、操守为重、行为规范、和谐共融的人文氛围。总结丰富“赣州精神”,增强赣州人民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荣誉感、责任感和归属感。推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为全市人民提供更多优质的、富有地方元素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让人民群众在酣畅的文化熏陶中,精神更充实、情操更高尚、生活更幸福。
建设创业、宜居、平安、生态、幸福赣州,就是在追求物质财富增长的同时,更加注重政治清明、文化繁荣、社会和谐,更加注重人的精神塑造、文化提升,更加注重发展的成本、质量和效益,更加注重社会民生建设、维护和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让生活和工作在赣州的每一个人,生活更有保障、人格更有尊严、身心更为健康,在加快发展、转型发展中共享民生幸福,沐浴和谐阳光!
五、提升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事业成败,关键在党。要认真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提高执政能力这条主线,积极防范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危险,全面提升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为加快发展、转型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
筑牢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把思想政治建设放在首位。强化理论武装。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武装头脑,引导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和政治自觉。注重现代媒体,加强舆论引导,唱响主旋律,凝聚发展合力。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丰富学习内容和方法,创新学习载体和途径,健全述学评学考学机制。加强党委中心组学习,开展主题学习教育活动,推动党员干部全员性学习。弘扬崇学美德,促进知识更新,建设学习型班子,争做学习型干部。抓好教育培训。整合各类教育培训资源,实行党员干部普遍轮训。注重学习成果转化,增进各级党员干部党性修养、道德修养,培养良好从政品格,提高科学决策、长于谋划、精于操作、善做群众工作、驾驭复杂局面以及运用和应对现代媒体等能力。
造就堪当重任的干部队伍。发展之要,首在得人。树立正确用人导向。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开阔视野,选贤任能,把经过重要考验、实践经验丰富、善于做群众工作的优秀干部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让埋头苦干、善于创新、大胆负责、敢于碰硬、破解难题、廉洁自律、品德高尚的干部有为有位。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规范干部任用提名制度,完善实绩公示、“五差额”、民意调查、家访考察等做法,加大竞争性选拔和干部交流力度。匡正选人用人风气,健全干部选拔任用监督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加强对干部的跟踪考核和监督管理,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加强领导班子建设。选优配强党政正职,优化班子结构。健全科学的领导班子考核评价办法。采取机关与基层双向挂职、岗位交流锻炼等方式加强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妇女干部和党外干部。在政治上关心、生活上照顾老干部,为老干部发挥余热创造良好条件。创建“人才特区”。贯彻党管人才原则,推进人才兴市战略,创新人才培养、引进和激励机制。探索“院士工作室”、“星期天科学家”、“博士后流动站”等促进人才柔性流动的实施办法。大力引进带技术、带项目、带资金的领军型
人才。高度重视企业家队伍建设,积极营造适合企业家队伍成长与发挥作用的政策环境和人文环境,使赣州成为各类人才荟萃的区域性高地。
建设坚强有力的战斗堡垒。根固而枝荣,本强则业兴。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进一步夯实基层基础。推进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建设。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变化,创新基层党组织设臵和活动方式,增强组织服务功能,提升党员服务能力。推进党支部和党小组规范化建设,大力发展党员特别是农村年轻党员,加强流动党员管理和“两新”组织党建工作。健全基层党员干部帮扶机制。真正重视、真情关怀、真心爱护基层党员、干部。加强对基层党员特别是生活困难党员的生活关心、创业扶持。逐步改善基层办公条件,提高基层干部工资报酬和社会保障水平,稳定基层干部队伍。实施基层党组织“头雁”工程。大力选用“双带”能力强的优秀党员担任村(居)党组织带头人。加大从优秀村(居)党组织书记招聘乡镇(街道)事业干部、考录公务员、选拔进乡镇(街道)领导班子力度,加强对大学生村干部的培养锻炼。构建城乡统筹的党建新格局。整合城乡党建资源,建立健全城乡基层党组织双向开放、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相互促进机制,实行城乡一体的党员动态管理,实现基层党建工作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
发展健康和谐的党内民主。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加强党内制度体系建设,积极推进党内民主,最大限度地激发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健全常委分工负责制,增进班子团结,增强班子合力。完善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完善“三重一大”事项民主决策机制,提高运用民主方法形成共识、开展工作的本领,促进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和依法决策。落实常委会向全委会定期报告工作并接受监督制度。完善党代表大会和党内选举制度。扩大党代表大会常任制试点,推行党代表大会代表任期制,拓
宽党代表参与党内重大问题决策的渠道,探索党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党代表发挥作用的途径和形式。完善党员民主权利保障机制。尊重党员主体地位,注意倾听党员的意愿和呼声,扩大党员参与党内事务的途径。深化群众评议党员、党员评议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制度,加大党务公开力度,完善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
弘扬亲民务实的干部作风。深怀爱民之情,常思为民之举,把开展创先争优与弘扬苏区干部好作风、争创新时期第一等工作有机结合,使“苏区精神”发扬光大。深化干部下基层“送政策、送温暖、送服务”活动。以维护和发展群众利益为根本,以密切党同人民血肉联系为目标,实现干部联系服务群众全覆盖、常态化,形成干部受教育、群众得实惠、社会更和谐的长效机制。深入开展干部队伍“治庸、治懒、治散”活动。加强机关效能建设,强化责任追究,切实解决干部队伍中存在的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等问题,形成真抓实干、为民造福的作风,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多做得人心、暖人心、稳人心的好事实事;形成埋头苦干、狠抓落实的作风,踏石留印,抓铁有痕,在提高执行力中干事成事;形成艰苦奋斗、负重拼搏的作风,做到条件差干劲不差,基础弱斗志不弱,甘于吃苦、乐于奉献;形成锐意进取、敢于担当的作风,以无私无畏的勇气、坚韧不拔的毅力,不断开创工作新局面。
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切实加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坚定不移地推进反腐败斗争,以良好的党风促政风带民风。加强党风廉政教育。深入开展党性党纪党风教育,强化警示教育和岗位廉政教育,培育廉政文化,筑牢党员干部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做到警钟长鸣、防患未然。确保廉政制度落实。严格执行《廉政准则》及述德述职述廉、报告个人事项、问责等制度,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用制度制权管事。强化监督制约惩处。把党内监督与党外监督、专门机关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结合起来,确保权力公开透明、阳光运
行。开展廉能风险防控,加强对重点领域、关键岗位干部的监督。坚决查处违纪违法案件,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各级党员干部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做到立身不忘做人之本、为政不移公仆之心、用权不谋一己之私,永葆共产党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政治本色。
大力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充分发挥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职权,支持人民政协履行职能,支持民主党派、工商联加强自身建设,发挥好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作用。强化党管武装责任,提高双拥共建水平。做好统战、对台、党史、民族、宗教、外事、侨务等工作。扩大基层民主,保障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推进“六五”普法,增强全民法制意识。加强政府依法行政,推进依法治市,确保司法公正,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同志们,新目标赋予新使命,新起点开启新征程。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臶,在党中央和省委的坚强领导下,同心同德、励精图治,为建设创业、宜居、平安、生态、幸福赣州而不懈奋斗!
注释:
①“五差额”:即在干部选拔任用中实行差额提名、差额推荐、差额考察、差额酝酿、差额表决。
②金融商务核心区:金融机构相对集中、以提供金融服务为主的中心商业区。
③第三方、第四方物流:第三方物流指企业把属于自己处理的物流活动委托给专业物流企业的物流运作方式;第四方物流指专门提供物流规划、咨询、物流信息系统、供应链管理等服务,并不承担具体物流运作活动的物流运作方式。
④总部经济:以特有优势资源吸引企业总部集群布局,形成总部集聚效应,辐射带动制造基地所在区域发展,实现不同区域分工协作、资源优化配臵的一种经济形态。
⑤服务外包:指企业将非核心的业务流程剥离出来,以信息技术为依托,外包给企业外部专业服务商来完成的一种管理模式。
⑥“一核两廊三圈”:“一核”即以赣州市中心城区为核心,包括章贡区、赣州开发区、赣县、南康。“两廊”即由中心城区向南北延伸的赣粤产业走廊、向东西延伸的赣闽产业走廊。“三圈”即以中心城区为核心的“半小时城市圈”和分别以瑞金、龙南为次中心节点的“半小时城市圈”。
⑦数字赣州:以地理空间框架为定位基准,集成城市自然、社会、经济、人文、环境等综合信息,基于网络基础设施实现赣州信息的广泛共享,包括赣州地理空间框架和赣州城市信息化管理等内容。
⑧生态资本化:将生态资源转化成生态资产,进而通过生态市场转化为生态资本,实现生态资源价值货币化。
⑨碳交易:用经济手段推动环保的国际通行办法,合同的一方向另一方购买二氧化碳减排额,以实现减排的目标。
⑩碳汇林业:利用森林的储碳功能,通过植树造林、加强森林经营管理等活动,吸收和固定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按照相关规则与碳汇交易相结合的过程或活动。
排污权交易:是以市场交易为基础的控制污染物排放策略,即建立合法的污染物排放权利,并允许其像商品一样买入和卖出。“两高一资”行业:即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性产品出口的行业。“两新”组织:即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新经济组织指各类非国有集体独资的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是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的统称。
“双带”:即党员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
“三重一大”事项:“三重”指重大决策事项、重要人事任免事项、重大项目安排事项;“一大”指大额度资金运作事项。
第五篇:杜昌文同志在 2010年厅党组理论学习(推荐)
杜昌文同志在 2010年厅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读书会上的总结发言
(2010年 9月 29日)同志们:
我们这次读书会的主题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转方式、调结构,加快推进经济文化强省建设对水利工作提出的新要求,研究探讨实现全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思路和措施,以支撑和保障全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从九月中旬开始,与会全体同志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学习了省委九届十次全会精神和水利部关于建立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一系列文件资料,邀请水利部孙雪涛司长来山东作了专题报告,现场参观了临沂、日照、潍坊、青岛和淄博的部分水利工程项目,两个处、两个厅直单位和三个试点市作了交流发言。在此基础上,着眼于《山东省用水总量控制管理办法》的实施,大家 1
集中研究讨论了《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水资源管理的意见(草稿)》,对实现我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极端重要性和异常紧迫性有了更加充分的认识,进一步增强了依法管好水资源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进一步明确了加快建立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思路和办法,取得了丰硕成果,达到了预期目的。现对读书会作一总结,并就做好当前工作提几点要求。
一、这次理论学习中心组读书会的主要收获 大家普遍反映,这次读书会收获很大。从各组讨论交流的情况来看,最主要的收获是对于为什么要建立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怎样建立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在三个关键问题上达成了高度共识。
(一)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前提水资源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必需的资源要素、生态基础和安全保障,既不可或缺,又无以替代,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前提。在可用水资源总量不足而用水需求又不断增长的情况下,离开这一前提,经济社会就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人类生存安全也将因此受到威胁。可以说,能否保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是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 2 的重大战略课题。就我省而言,有效解决水资源供需矛盾、保障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面临的形势极为严峻。大家都知道,我省年均可补充、可循环、可持续利用的水资源总量仅有 303亿方,人均334方,不到全国人均水资源量的 1/6,仅为全球人均水资源量的 1/25,相当于世界上最缺水的以色列的水平,而且时空分布严重不均。按目前用水方式测算,全省年缺水 40多亿方,且水资源开发利用已接近极限。全省地表径流开发利用率已超过 50%,远远突破了国际公认的开发利用上限;地下水年均可开采量为 125亿方,目前每年开采已达 120亿方,开发利用率高达 96%;地下水已占到全省总供水量的 46%,而同为国家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地区的广东省仅为 4.6%、浙江省仅为 2.4%。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经济社会发展用水需求的持续增长,不少地方由于连年过度超采地下水,已导致地下水位持续下降、漏斗区面积不断扩大,甚至造成了地面沉降、河道断流、湿地萎缩、海水倒灌等一系列生态问题,全省水资源和水环境已不堪重负!照此下去,不仅无法保障水资源的持续供给,而且将导致更为严重的生态“灾难”。在我省连续 7个丰水年的情况下尚且如此,一旦遇到干旱、连续干旱年份必将难以为继。许多有识之士早就提示,水资源短缺将是山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最大制约“瓶颈”,这决不是杞人忧天。3
根据省委、省政府实施重点区域带动战略、加快经济文化强省建设的总体部署,特别是随着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建设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规划的实施,全省供水需求还会大幅增加,水资源缺口还将不断加大,供需矛盾势必进一步加剧。这就迫切要求我们研究探讨转变用水方式、调整用水结构、提高用水效率、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思路和措施,彻底打破水资源短缺这一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瓶颈”制约,为经济文化强省建设提供可靠的水资源保障。
(二)建立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是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根本保障从一般意义上说,解决缺水问题不外乎“开源”和“节流”两个途径。根据山东水资源现状,必须下大气力作好“开源”的文章,但能够新增的水源是有限的。黄河水每年分配给山东的 70亿方指标不但不会增加,随着全球气候变化,上游降雨量减少和用水量增加,对山东的实际供水量还会因此减少,就连 70亿方也难以保障;南水北调东线山东境内工程总投资达 510亿元,占地约 10万亩,2013年通水后每年也只能为全省增加供水 15亿方;省内洪水资源利用的潜力也极其有限,经测算,现阶段能开发利用的只有沂沭泗河的 4 4
亿方水和大汶河的 1亿方水,即使连同调用的长江水,全省也仅能增加 20亿方供水。不要说满足新上项目和新增取水需求,即使与现状 40亿方的用水缺口相比,仍相差 20亿方。当然利用淡化海水也是一个途径,但就目前技术水平而言,成本和生态问题都是尚未解决的难题,至少近期保障发展用水还不能完全寄希望于海水淡化。解决山东缺水问题、实现全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根本出路,无论是当务之急还是长远之计,都在于“节流”、在于转变用水方式。在努力“开源”增加可用水量的同时,必须眼睛向内,大力推行节约用水、循环用水,提高用水效率。全省上下对此早已形成共识,并作出了不懈的努力,我省的用水效率在全国也是比较高的,但缺水的现状仍令人堪忧。不少地方一方面喊缺水、抓节水,另一方面还在大量浪费水;一方面抱怨漏斗区扩大、地面下沉、海水入侵,另一方面仍在深井取水、竭泽而渔;一方面投巨资花大钱调水买水、淡化海水,另一方面却在侵占湖泊坑塘,大量放水出境、“入海为安”;一方面对水体污染危及健康、有水不能用的状况痛心疾首,另一方面又在大量排污,人为破坏水生态、践踏水环境。导致以上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会对水资源有 5
限性、缺水严峻性认识不足的问题,也有水价政策不合理,导致节水不增效的问题;既有水利投资跟不上、工程措施不配套、节水技术难普及的问题,也有领导重视程度不够,贯彻科学发展观不自觉,急功近利对长远发展不负责的问题,等等。要解决这些问题,除加大科学发展观学习教育和水利宣传力度外,最根本也最有效的措施是加强制度建设。在当前社会整体自觉程度不够高的情况下,只有建立起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依靠制度将区域取用水总量控制在可补充、可循环、可持续的范围内,并真正使浪费水资源、破坏水生态的受到惩罚,让保护水、节约水的得到实惠,才能实现全省水资源的有效保护、合理开发和永续利用。着眼于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建立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必须把住“三关”。一是把住用水总量关,把区域实际取用水量控制在以为周期可补充、可循环的范围内,严禁超采地下水,保障地下水采补平衡,对突破区域可用水量控制“红线”的地方行政首长要进行“问责”。二是把住用水效率关,超过行业用水定额标准的新增取水一律不予审批。通过限制用水需求促进节约用水,提高用水效率,对违法许可、非法取水的要依法追究责任人的相应责任。三 6
是把住纳污容量关,引导中水回用、循环利用,实现达标排放,避免因过度排放加重污染,影响水质安全,导致可用水量减少,真正使造成水体污染者付出相应代价。只有把住这三个关口,才能从制度上促进和实现“两个转变”,即用水方式和发展方式的转变,进而保障区域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三)严格新增取水许可审批是建立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关键环节建立和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许多环节的协调配套,其中最关键的环节是新增用水许可,抓住了新增用水许可就抓住了整个制度发挥效能的关键。从发挥制度的导向功能上说,只有严格按不同产业的用水定额标准审批用水许可,才能有效引导各地“自觉”地转变发展方式,调整布局结构,发展节水型经济,使当地经济社会布局和总体发展战略与水资源禀赋条件相适应。从发挥制度的约束功能上说,也只有把住新增用水许可关,才能真正控制住取水总量,从而形成“倒逼机制”,引导各地眼睛向内挖潜力、找出路,通过节约用水、循环用水,转变用水方式,拓展发展空间。这就要求新增用水许可制度的设计要严密、执行要严格。申请新增 7
取水许可至少必须具备以下条件:一是必须符合用水计划。二是必须符合产业政策和布局规划。三是必须符合用水定额标准。四是必须通过“三项论证”,即水资源论证、水土保持论证和防洪论证。五是节水和污水处理必须符合“三同时”要求,即与工程建设同时设计、同时建设、同时运行。六是必须使用符合技术标准的节水和计量设施,并据实统计报告取用水量、如数缴纳水资源费。这样才能通过取水许可审批制度的约束,从根本上避免突破区域用水总量、过度超采地下水、超定额用水和超标准排放污水等违法现象的发生。这里必须特别强调的是,对过去已审批用水许可的项目,凡许可到期的须按上述规定重新办理用水许可审批;未到期的应对超定额标准用水实行水资源费累进加价制度。这样既有利于促进用水户节约用水、提高用水效率,也有利于构建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更有利于地方政府统筹配臵水资源,引导和促进接近或超过区域用水总量的地区作“存量”的文章,通过淘汰高耗水项目和抓好现有项目的节水增效臵换新增用水空间。从这个意义上说,抓节水增效就是为新上项目创造新增用水条件,就是拓展当地的发展空间,就是转方式、调结构,促进科学发展,8
就能在不突破用水总量控制“红线”的前提下,保障水资源的可持续供给,实现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我们这次读书会达成的上述三点共识及相应的基本观点和基本理念,集中构成了保障全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总体思路,为尽快建立和推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奠定了至关重要的思想基础。可以说,这次读书会是贯彻科学发展观,践行新时期治水方略,开拓山东统筹治水、科学用水和依法管水新局面的一个新起点。
二、实施《山东省用水总量控制管理办法》的基本要求
为有效解决山东缺水的突出矛盾,加快建立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进而为全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的水资源保障,省政府常务会议通过了《山东省用水总量控制管理办法》,并将于明年 1月 1日起施行。这是我国有史以来第一部区域用水总量控制的政府规章,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用制度保障人水和谐的自觉行动,充分体现了省政府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高度自觉和对山东未来发展的高度负责,在全省、全国乃至全球水利发展史上都具有里程碑意义。以此为标志,我省作为在全国先行先试、率先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省
份,坚定地迈出了具有历史意义的第一步。为确保这一《办法》从明年开始正式实施,有几项基本要求必须明确:一是抓紧建立控制指标体系。《办法》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用水总量控制工作负总责,并将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保护的重要控制性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据此要求,省对市、市对县要依据省及各市政府批准的《水资源综合规划》和划定的水功能区,确定全省及各市、县的用水总量指标、用水效率指标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容量指标,年底前报省厅备案。在用水总量指标中,应依据区域可用水量和今年实际取用水量,测算出明年的计划新增用水控制量,并分别明确新增取用地表水、地下水和外调水的指标;在用水效率指标中,应分别计算和核定万元GDP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和农业节水灌溉率;在明确水功能区限制纳污容量控制指标的同时,还应明确市、县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上述各项指标是一个完整的体系,缺一不可。在确定指标时必须着眼于地下水采补平衡、水源地水质达标和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切实把实际取用水量控制在可补充、可循环、可持续的范围内,不是凭感觉、拍脑袋分指标,更不能超越各地水资源和水 10
环境承载能力定指标。指标确定之后要正式向社会公布,接受社会监督,同时还要纳入当地“十二五”发展总体规划和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并作为考核各级政府政绩的重要依据纳入科学发展综合考核内容。二是尽快完善取水许可制度。按照《办法》规定,用水许可审批必须限定在区域用水总量控制指标内,并明确设定否决条件,包括超过控制指标的、超出行业用水定额标准的、未通过“三项论证”的、不符合“三同时”要求的等,以使区域限批制度得以严格执行。在完善用水许可审批制度的过程中,要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在确保人民群众公平用水权益的前提下,统筹安排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最大限度促进用水效率的提高。要加强与发改、经信、环保等部门的沟通合作,对未获用水许可的一律不予批准立项,不予通过环评报告。同时,对违规审批许可、未经用水许可而批准立项和环评,以及擅自非法取水的责任人,要明确设立处罚条款。对负责许可审批和水政执法的人员要进行资格审查和系统培训,避免失职渎职、执法犯法现象发生。三是切实健全取水监测系统。全省区域用水总量监测由水文部门统一负责,各地用水户用水计量监测由批准取水的地方水行 11
政机关负责。从建立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实际需要出发,各级都要下大气力建立完善监测系统,对监测程序、技术标准、设施配套、数据统计、绩效评价结果要制定统一规范的操作方案,保证监测方法简便易行、监测结果真实公平,同时还要明确规定操作规范和工作纪律,对违规操作影响监测效果的要严肃追究责任。目前,监测系统建设最为突出的问题是设施配套滞后、技术手段落后。要把水文监测设施和数据平台建设作为水利信息化建设的突出重点来抓,争取政府投资支持,并纳入规划、列入预算,必要时也可先融资建设再逐步还账。对用水户的用水计量设施各市、县都要督促配套并加强监管。今后要坚持走“工程带水文”的路子,结合水利工程建设加强水文监测设施配套。包括农业用水工程建设项目和水土保持项目都要配套安装相应的监测设施,否则将不予申报立项和验收,有关处室要把好关。在此基础上,还要按照预警管理的要求,尽快设定 35个城乡重要供水水源地地下水位警戒线、190个重点水功能区限制纳污警戒线和 36个大中型水库可供水量警戒线,分别建立黄、橙、红色预警机制,并相应制定预警管理办法,明确预警的发布权限、解除条件和响应措施,以防止地 12
下水超采,促进水功能区水体修复与改善,有效保障水安全。
四是严格建立考核奖惩制度。考核制度既包括对政府履行水资源管理职责情况的综合考核,也包括对用水户节水计量的监督考核。要根据各市、县水资源管理控制指标,制定统一的考核标准、实施办法和奖惩措施,并把考核结果作为核定区域用水量和评价各级政府执政能力及发展实绩的重要依据。对突破总量控制指标、用水效率指标和水质保护指标的,要对政府和水利部门有关责任人进行“问责”。对超出用水定额的用水户要累进征收水资源费,对违规取水的要依法吊销用水许可证。
对于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建设,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都高度重视。中央正在组织起草加强水利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加快建立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文件也已完成部门会签。我省按照先行先试的要求,拟于近期筹备召开全省水资源管理工作会议进行全面部署,我们水利部门的工作要尽量往前赶。按照明年 1月 1日起正式在全省实施《山东省用水总量控制管理办法》的要求,对上述四个基本环节规定的措施,各市都必须在今年年底前落实到位,为明年实施《办法》 13
做好准备、打好基础、争取主动。在抓好上述四个环节工作的同时,还要注重研究六项配套措施:一是规范水政执法,二是深化水价改革,三是强化科技支撑,四是加强工程建设,五是完善管理体制,六是健全信息系统。淄博、临沂、菏泽三个试点市要先行一步,为全省摸索经验、提供示范,其他各市也都要以责无旁贷的使命感和时不我待的紧迫感,立足实际,积极探索,不遗余力争取政府支持,千方百计加快工作进度,力争早日实现全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目标。
三、年底前必须完成的水利重点任务
今年是“十一五”规划收官之年,现在距年底还有三个月的时间,全省水利工作面临的任务相当艰巨繁重。除要为实施《山东省用水总量控制管理办法》、加快建立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外,各市、各处室和单位都要认真对照年初确定的任务目标,逐项研究落实具体工作措施,确保全面完成“十一五”水利规划目标任务,并为制定实施“十二五”水利规划夯实工作基础。从全省角度考虑,当前要突出抓好以下六项重点任务,确保年底前全面完成。
一是全面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按照国家和
省要求,年底前列入除险加固规划的所有水库要全部完成竣工验收或投入使用验收。目前,大中型水库中只剩下沐浴、门楼两座未达到时间节点要求,列入国家 2010-2012年除险加固规划的 163座重点小型水库中还有 66座没有开工建设,按照省政府要求,今年年底前要一并完成工程建设任务。可以说,这项工作总体上已进入最后决战阶段,任务仍很艰巨,切不可有丝毫的松懈。下一步必须全面加快各项工作进度,尤其是对未实现节点目标的两座水库,要立即组成有关部门参加的联合工作组,进驻工程现场,限期解决影响工程建设的关键问题,千方百计将进度赶上来,确保如期完成建设任务。66座小型水库要立即组织招标,10月底要全部开工建设,年底前要完成主体工程建设。凡已完工工程要集中技术力量,抓紧组织验收,必要时要进行分片打捆,压茬推进,避免到年底扎堆验收。要以对人民群众安全高度负责的态度,严格执行验收标准和程序,实行工程验收终身追究责任制,真正把好竣工验收关,确保影响安全运行的所有隐患得到有效解决。二是进一步加快水网骨干工程建设步伐。着眼实现 2013年建成通水的总目标,进一步加快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年底前两湖段、鲁北段、15
济南以东段要全面开工建设,已下达的58.41亿元投资计划要如期完成,济平干渠工程要通过国家竣工验收。为确保与干线工程同步投入运行,以充分发挥工程效益,要按照配套工程建设规划,尽快研究制定投资建设方案并加快工程建设进程。胶东调水工程要如期完成门楼水库至米山水库段主体工程建设。治淮东调南下工程除湖西大堤力争完成 80%以上的工作量外,其余工程要全部达到竣工验收条件,同时要加快进一步治淮的前期工作。三是迅速掀起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热潮。当前已进入农田水利建设大好时期,要按照“投入多于往年,措施优于往年,效益好于往年”的要求,以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抗御自然灾害能力明显增强为目标,根据全省今冬明春农建规划,尽早部署实施,确保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 1243万亩,新增改善除涝面积 571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 387万亩。要以水毁工程修复、田间工程配套、雨洪资源利用、回灌补源、小水源等五类工程为建设重点,尤其要迅速展开水毁设施恢复重建工作,突出抓好重点河道堤防、重要涵闸以及水库附属项目水毁重建等工程,同时做好冬春抗旱工作准备。在抓好面上工程建设的基础上,要集中力量加 16
大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力度。按期完成 48个小农水重点县和 12个小麦产业示范县建设任务,确保绩效考核继续在全国领先。各重点县在抓好项目建设的同时,要全面推行“三位一体”管理模式,积极推进农民用水组织建设和水价改革,逐步建立农田水利设施运行管理长效机制。全省 26个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投资计划已下达,各地要按照省市签订的责任书的要求,千方百计落实好市、县配套资金,确保明年 3月底前投资计划 100%完成、工程质量 100%合格。四是切实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管理。年底前各市农村饮水安全项目投资计划要全部完成,确保实现全省新增275万饮水安全人口、农村自来水普及率 90%的任务目标。要高度重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管理服务,围绕实施《山东省农村公共供水管理办法》,加快农村供水管理服务规范化、制度化步伐,特别是制定《办法》实施细则、健全管理服务机构、设立工程维修基金和完善供水安全应急预案,以确保全省农村公共供水安全。五是着力强化水利工程运行管理。各市要继续深入开展创建“规范化运行管理工程”活动,以“体制理顺、机构健全、权责明确、运行高效、良性发展”为总体目标,坚持从实际出 17
发,探索建立各具特色的水利工程管理体系。以省级规范化管理试点单位为重点,在全省范围内认真组织开展水利工程规范化管理考核。继续抓好小型水库管理体制改革与小塘坝规范化建设管理试点工作,积极探索经验,及时总结推广。同时要将水库除险加固后的运行管理工作提上重要议事日程,对管理设施不配套的一律不予竣工验收。要尽快制定小型水库安全运行管理办法,落实运行管理经费,配备专职管理人员,确保充分发挥投资效益,形成安全运行长效机制。六是按时完成“十二五”水利发展规划编制。要按照国家和省政府要求,加快推进全省和各市“十二五”水利发展综合规划及各专项规划编制进度,特别是南四湖流域水利发展规划、水系生态建设水利规划等规划要及早完成并提交审查。要抓紧对中小河道治理、水土保持、水资源保护、水利信息化、节水型社会建设等项目进行梳理,尽快形成专项规划成果,争取更多项目纳入全国“十二五”水利发展规划盘子。要尽快启动一批防洪隐患较多的重点河道治理工程规划建设,千方百计争取国家支持,超前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待国家批复后立即实施。同时要认真组织开展第一次水利普查工作,各级水利普查组织机构要 18
尽快建立,为明年全面展开普查做好充分准备。
同志们,建立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保障全省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法律赋予水利部门的重要职责。面对山东水资源短缺的严峻现实,面对转方式、调结构,实施重点区域带动战略,加快经济文化强省建设对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提出的客观要求,面对全省人民群众对保障饮水安全、改善水生态环境的殷切期盼,我们应当不负重望、不辱使命,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和扎实的工作作风,破难攻坚,创新探索,努力推进传统水利向可持续发展的现代水利转变,为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