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周强同志在中国共产党湖南省第十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周强同志在中国共产党湖南省第十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http://www.xiexiebang.com/ 时间:2011-11-28 9:29:36 来源:湖南领导人
才网
为加快实现全面小康而奋斗(2011年11月18日)
周 强
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中国共产党湖南省第九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
中国共产党湖南省第十次代表大会,是在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启新世纪第二个十年科学发展新征程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四化两型”建设,为加快实现全面小康而努力奋斗。
一、在科学发展富民强省伟大征程上阔步前进的五年
省第九次党代会以来的五年,是全省上下在克难攻坚中奋力前行、勇创辉煌的五年,是综合实力增长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实惠最多的时期之一。五年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环境,面对百年不遇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和严重洪涝干旱灾害,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和影响,全省各级党组织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带领全省广大党员和各族人民,紧紧抓住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扩大内需、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试验区建设等重大机遇,有效应对各种重大挑战,大力实施“一化三基”战略,全面推进“四化两型”建设,胜利完成了省第九次党代会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谱写了科学发展、富民强省的新篇章。
经济实力迈上一个大台阶。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着力转变发展方式,实现了经济又好又快发展。2010年,全省生产总值由2006年的7689亿元增加到16038亿元,四年翻了一番多,人均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出口总额等主要经济指标也实现翻番。新型工业化强力推进,形成了机械、食品、石化等7大千亿产业,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和企业集团迅速崛起,一批发展前景看好的中小企业快速成长,一批具有世界眼光的企业家脱颖而出,工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由2006年的47.5%提高到2010年的55.8%,全省人民梦寐以求建设工业强省的愿望正在成为现实。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巩固,粮食生产实现连续8年增产,总产量突破600亿斤,现代农业加快发展,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金融、信息、商贸、物流等服务业快速发展,旅游业迅猛增长。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建设迈出重大步伐,洞庭湖区关停排污不达标的234家造纸企业,湘江流域综合治理顺利启动,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全面完成,节能减排目标全面实现。新型城镇化快速推进,城镇化率由2006年的38.7%提高到2010年的43.3%。城乡统筹和区域协调发展呈现良好态势,环长株潭城市群、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和大湘西武陵山区三大区域纳入国家发展战略。长株潭城市群成功实现通信并网同号升位,并成为全国“三网”融合试点的唯一城市群,长沙地铁、三市城际干道和轨道交通、湘江长沙航电枢纽、湘江风光带和长沙国家超算中心等一大批城市功能设施建设,使三市的功能品位大幅提升,核心增长极作用进一步发挥,环长株潭城市群特别是省会长沙的辐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湘南开放开发势头强劲。湘西地区脱贫致富步伐大大加快。
基础设施实现大跨越。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着力打基础、增后劲,办成了一批多年想办而未能办成的大事。能源、水利、信息、环保、城建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相继建成,城镇气化工程和第二轮农网改造顺利实施,交通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已建和在建高速公路里程达6450公里,改造农村公路14.8万公里,武广高铁开通运营,洛湛铁路建成通车,沪昆高铁和长沙高铁枢纽工程建设进展顺利,长沙黄花国际机场改扩建后跻身全球大机场行列。覆盖全省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基本形成,使我省区位优势明显提升,发展后劲显著增强,带来了大量人流物流资金流涌向湖南的可喜局面。
思想文化和社会建设成效显著。高度重视精神文化的引领作用,大力推进文化强省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宣传普及党的创新理论。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积极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全社会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加强和改进宣传思想工作,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广泛开展形势政策宣传教育和主题宣传活动,舆论引导能力进一步加强。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建成省群众艺术馆、省青少年活动中心、省科技馆、湖南华强文化科技产业基地、里耶古城遗址公园等标志性文化工程,推出了《湖湘文库》等一批精品力作。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产业蓬勃发展,形成了一批在国内外有重大影响的文化骨干企业和知名品牌,201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2%。深入实施科教兴省和教育强省战略,城乡九年义务教育全面实现免费,职业教育快速发展,高等教育质量进一步提高。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取得重大进展,建设了一批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及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全省五年内获国家级科技奖励105项、位居全国前5位,发明专利批准量增长2.3倍,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51.5%,特别是“天河一号”超级计算机、高性能炭/炭复合材料、百亩片亩产926公斤超级杂交稻等一批重大科技成果,抢占了世界科技的制高点,为国家乃至全人类作出的贡献将不可限量。健全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强食品药品监管。全民体育健身蓬勃发展,人民健康水平得到提高。人口和计划生育、关心下一代以及老年工作等进一步加强。
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不懈地为民办实事,建立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长效机制。2010年,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达到16566元、5622元,分别比2006年增加6061元、2232元。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五年累计新增城镇就业335.1万人、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400万人,实现县以上城镇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扩大城镇居民养老保险覆盖面,积极推进新型农民养老保险试点,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加快棚户区和农村危房改造,实施洞庭湖和“四水”流域渔民上岸定居解困工程、少数民族地区高寒山区贫困农民解困工程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立并适时启动低收入居民生活补贴与低收入居民基本生活费用价格指数联动机制,完善城乡社会救助和救灾应急体系,提高优待抚恤标准,有效解决了部分困难群体的突出民生问题。扶贫开发成效明显。
改革开放不断深化。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改革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资源环境、土地管理、财税、价格、国资监管、投融资等重点领域改革顺利推进。行政管理体制和政府机构改革深入推进,政府职能进一步转变。农村综合改革进一步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基本完成。省以下财政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省直管县”改革成效明显。省属国有企业改革阶段性任务全面完成。成品油税费改革取得重要成果。金融改革不断深化,资本市场加速发展,五年新增上市公司31家,创造了全国资本市场的多个第一,形成了独具魅力的湘股板块。医药卫生改革取得重大突破,科技、教育、文化等领域改革取得新进展。对外开放全方位扩大,区域合作、部省合作、对外经贸合作和社会领域合作不断深化。与央企对接合作取得重大进展,五年内与23家央企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与68家央企对接合作项目223个。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迅速,民间投资持续活跃。招商引资和承接产业转移成效显著,一批世界500强、中国500强企业和重大战略投资者进驻湖南,一批优势企业成功“走出去”,在实现跨国经营上取得历史性突破。
民主法治建设迈出新步伐。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大地方立法、依法监督、决定重大事项等工作不断加强,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和人大代表的作用有效发挥。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政协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有效发挥,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水平不断提高。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进一步落实。宗教、对台、侨务工作得到加强,爱国统一战线发展壮大。基层群众自治机制不断健全,基层民主不断发展,社会组织管理不断加强。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制定实施《湖南省行政程序规定》、《湖南省政府服务规定》等一系列重要规章,法治政府建设取得积极进展。进一步深化司法体制机制改革,促进公正司法。特别是制定和实施《法治湖南建设纲要》,开启了全面建设法治湖南新征程。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工作取得新成绩。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国防教育和“双拥”共建取得新进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有效化解社会矛盾,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
党的建设不断加强。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和创先争优活动,大力加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党员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能力明显提高。深入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加强干部监督管理,顺利完成市县乡党委换届工作。加强对市级领导班子管理,高度重视县委书记队伍建设,注重从基层选拔干部。认真落实大规模培训干部任务,干部队伍素质进一步提高。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实施人才强省战略,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坚持抓基层、打基础,全面加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落实基层干部待遇保障,改善基层工作条件,党的执政基础进一步巩固。坚持开展深入群众、服务群众的作风建设主题活动,干部作风和机关效能建设继续加强。加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完善权力运行监督机制,切实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严肃查处了一批重大违纪违法案件,反腐倡廉建设取得新成效。
五年来,我们不仅在经济社会发展上取得了辉煌成就,更为可喜的是,全省人民的精神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在科学发展伟大实践的推动下,广大干部群众的市场经济意识、开放合作意识、民主法治意识、现代文明素质空前提高,昂扬向上、奋勇争先的精气神充分展示。全省上下风清气正、政通人和,专注干事、齐心创业、砥砺奋进的氛围日益浓厚,同心同德、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共谋发展的合力不断增强。三湘大地到处充满发展活力,展现勃勃生机,湖南的吸引力、影响力、竞争力大幅提升,人民群众在亲身感受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中对湖南的发展前景更加充满信心,满怀豪情地迈向富民强省的新征程。
五年的历程极不寻常,五年的成就来之不易。这些成绩的取得,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在历届省委奠定的良好工作基础上,全省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和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结果,是各方面热情关心、大力支持的结果。在此,我代表中共湖南省第九届委员会,向辛勤工作在各条战线的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向始终关心支持全省工作的离退休老同志,向同我们长期合作、荣辱与共的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向为我省改革发展稳定作出积极贡献的人民解放军驻湘部队指战员、武警官兵,向中央驻湘单位和中央企业,向所有关心和支持湖南现代化建设的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和国际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谢,致以崇高的敬意!
五年的丰富实践,使我们深刻地体会到,做好湖南的工作: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始终坚持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折不扣地执行中央的各项决策部署,把中央精神与湖南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创造性开展工作,努力走出一条符合湖南实际的科学发展路子。必须紧紧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不动摇,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抢抓发展机遇,有效应对各种复杂局面和挑战,努力化挑战为机遇,不失时机加快发展步伐。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大力推进改革开放,着力破除阻碍科学发展的一切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不断创新发展举措,增强发展的动力与活力。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始终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凝聚各方面力量和智慧,形成改革发展的强大合力。必须大力推进依法治省,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统筹协调各方利益,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注重运用法律手段解决矛盾、推动工作、促进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必须高度重视精神文化的作用,坚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手抓,促进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共同发展,为改革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必须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切实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不断提高各级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为全省改革发展稳定提供坚强的政治保障。这些在实践中积累的成功经验,是我们继续前进的宝贵精神财富,必须倍加珍惜、长期坚持、不断发展。
回顾过去的五年,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省经济发展总体水平还不高,经济总量还不大,人均水平还比较低,综合竞争力还不强;发展方式仍然比较粗放,资源环境约束趋紧,要素制约仍然突出,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十分艰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体系还不够完善,社会矛盾还比较多,市场秩序还不够规范,一些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还需要下大力气解决;民主法治和党的建设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仍不同程度存在,党员干部队伍中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的危险摆在我们面前。对此,我们务必保持清醒头脑,以科学务实的态度、坚决有力的措施,切实加以解决,团结带领全省人民不断开创全省工作的新局面。
二、全面推进“四化两型”建设,加快实现全面小康目标
今天的湖南已经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上,展现出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未来五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的攻坚时期,也是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当前,世界经济形势复杂多变,但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潮流,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趋势没有改变,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正孕育新的突破,国际资本和产业加速转移;国内经济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不少,但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经济发展方式加速转变,产业加快转移,中部崛起面临新的机遇;我省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和结构转型升级时期,虽然前进道路上还有不少困难,但发展的势头强劲,多年形成的发展能量蓄势待发,新的竞争优势正在形成,进一步发展的潜力巨大。这些表明,我们既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更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必须因势利导,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坚定不移加快发展步伐,坚定不移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努力在新一轮发展的时代潮流中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
未来五年的总任务是:坚持以科学发展富民强省为主题,坚持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全面推进“四化两型”建设,加快建设全面小康,加快建设两型社会,努力在中部崛起中实现新跨越。确定这一任务,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全省人民的共同愿望和根本利益所在,是我们这一代湖南人必须担当的政治责任。
加快建设全面小康,就是要努力在中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目标。按照这一要求,要努力实现“六个更加”:经济发展更加科学,发展速度保持全国前列,人均生产总值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科技投入大幅增加,科技创新综合能力进入全国先进行列;民主法制更加健全,民主进一步完善,法制进一步完备,法治湖南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基层民主不断发展;社会更加和谐,社会事业加快发展,社会管理全面加强;文化更加繁荣,文化事业加速发展,文化产业进一步壮大,社会文明程度和公民道德素质全面提升;环境更加优美,绿色湖南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城乡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宜居水平明显提高;人民更加幸福,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人民生活大幅改善,生活质量稳步提高,幸福感明显增强。
加快建设两型社会,就是要在全国率先走出一条两型社会建设的路子。要把两型社会的理念、目标、方法全面融入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全面完成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试验区改革建设第二阶段的目标任务并向第三阶段推进,引领带动全省各地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产业优化、科技创新和土地管理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先行先试、率先突破,为全国发挥示范作用。全省生态文明观念牢固树立,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能源消耗强度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大幅降低,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明显减少,国家下达的节能减排目标全面完成,湘江治理取得明显成效,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各类指标进入全国先进行列。
全面推进“四化两型”建设,是实现未来五年任务的总战略。基本思路是: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方向和目标,以推进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和信息化为基本途径,着力调整经济结构、加快自主创新、推进节能环保、深化改革开放、保障改善民生,努力实现优化发展、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人本发展,加快建设绿色湖南、创新型湖南、数字湖南、法治湖南,争做科学发展排头兵。
“四化两型”建设是历届省委发展战略的继承和发展,是立足我省发展的阶段性特征、顺应国内外发展大势,在全球经济结构大调整和科技大发展中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的必然选择,是对历史机遇的准确把握和对时代挑战的科学应对。“四化两型”建设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体现了主题与主线的有机统一,体现了加快发展与加快转变的有机结合,是科学发展观在湖南的具体实践。推进“四化两型”建设,本质是加快科学发展,关键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根本目的是创造全省人民更加幸福美好生活,归根结底是要走出一条符合湖南实际的转型发展、科学发展道路,实现全省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
“四化两型”建设是湖南未来的希望之路。只要我们坚定地沿着这条路子走下去,不动摇、不徘徊、不折腾,一步一个脚印,一环一环紧扣,我们的任务就一定能如期完成,我们的目标就一定能如期实现,三湘大地就一定会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加快实现全面小康,最重要、最根本的是加快经济发展。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牢牢扭住发展第一要务不放松,实现发展速度、质量与效益的统一,奋力推动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
1.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是现阶段我省现代化建设的中心任务。坚持把新型工业化作为第一推动力,实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两手并重”,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信息化“四化联动”,加快构建具有湖南特色、富有核心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大力发展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文化创意、生物、新能源、信息、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扩张和集聚集群发展。加速推进“四千工程”,促进传统优势产业向两型化、高端化、品牌化、集群化发展。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全面提升生活性服务业,培育发展新兴服务业,推进服务业规模化、品牌化、网络化经营。推动旅游与文化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加强旅游精品项目建设,壮大旅游支柱产业。引导产业集群发展,着力培育大企业、大产业、大集群、大园区、大品牌,发展拥有国际知名品牌和核心竞争力的大企业。大力支持中小微型企业发展,促进中小微型企业转型升级,走“专精特新”的发展道路。加强产业园区建设,把产业园区建设成为新型工业化的示范区、经济转型升级的先行区、现代产业的集聚区。
2.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以保障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推进农业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标准化、机械化为重点,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实施粮食高产增效工程,建设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建设一批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和示范园区。实施农产品加工业振兴计划,发展农产品加工集群,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和附加值。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全面推进现代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产品物流体系建设,健全农业综合服务体系,强化农村金融服务,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大力扶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构建农民培训体系,着力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善管理、会经营的现代农民。认真落实强农惠农政策措施,加大强农惠农力度。加强村镇布局规划和村庄整治,全面提高乡村规划建设水平,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有序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努力建设美好宜居新农村。进一步加快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加大扶持力度,以武陵山区、罗霄山区为重点,以湘西自治州为主战场,打好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加快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步伐。
3.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统筹城乡发展。新型城镇化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驱动力。坚持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社会和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城乡互促共进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构建科学的城镇体系。坚持以大城市为依托,着力提升长株潭城市群发展水平,充分发挥长株潭城市群的核心辐射作用和省会长沙的龙头带动作用,加快市州中心城市和省际边界地区中心城镇发展,积极发展小城镇。坚持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在重点做大做强环长株潭城市群的同时,培育发展一批区域性城市群。加快县城和中心镇扩容提质,支持有条件的县城和中心镇逐步发展成为中小城市。加强城市规划,凸显城市人文个性和特色,提升城市品位和发展质量。强化城市管理,完善城市功能,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改善市民出行环境,预防和治理“城市病”。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把符合落户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转为城镇居民。进一步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大力推进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和公共服务一体化,构建新型城乡关系,促进城乡互动发展、共同繁荣。农民工是“四化两型”建设的重要生力军,要高度重视和热情关心农民工,采取有效措施逐步解决他们在城镇的就业和生活问题,促进农民工融入企业、子女融入学校、家庭融入社区,切实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保障他们享有更好的公共服务。
4.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数字湖南。坚持把推进信息化作为抢占发展制高点、提升长远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和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战略举措来抓。大力发展信息产业,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强长株潭和省级“两化”融合试验区建设,促进信息技术在传统产业的推广应用,提高工业信息化水平。推动“三网融合”,加快发展云计算和物联网,推进智能交通、智能电网、智慧城市建设,构建信息技术公共服务平台,提升软件服务、网络增值服务等信息服务能力,提高信息化建设的整体质量和效益。坚持以集约共享为方向,推广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深度应用,积极推进党务、政务、商务、生产、生活、社会管理的信息化。认真抓好国家农村信息化示范省试点工作,提高农村信息化水平。
5.大力推进科教兴省,建设创新型湖南。创新是转变发展方式、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创新的核心是科技,基础在教育,根本在机制,关键在人才。全面落实中长期科技、教育、人才规划纲要,大力推进科教兴省,建设教育强省和人才强省。加快科技体制改革,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大财政对科技投入的力度,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支持创新型企业上市融资,培育和发展创业风险投资,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的科技创新投融资体制。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和重大科技工程,突破制约产业发展的核心关键技术,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市场竞争力强的高端品牌和产品。进一步整合科技资源,依托重点园区、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项目引导,积极推动协同创新,加快科技创新创业和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大幅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加快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全面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和创新水平。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健全人才评价、选拔、使用和激励机制,加大各类人才特别是创新型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力度,广纳各方人才,大胆使用人才,以良好的环境吸引、留住和用好人才,促进各类人才特别是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和青年人才脱颖而出,造就新的湖湘人才群,构筑中部人才高地,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生动局面。
6.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加快环长株潭城市群城市提质和产业升级,统一规划区域内资源开发、产业布局、设施配套和市场建设,创新合作机制,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环长株潭城市群率先发展、融合发展,建成中部乃至全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和具有国际品质的现代化生态城市群。加快建设洞庭湖生态经济圈。推动湘南加速崛起,以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为契机,以开放开发为抓手,进一步加强与粤港澳、北部湾经济区和东盟对接合作,在更大规模、更高水平上开创承接产业转移的新局面。以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试点为契机,加大大湘西开发开放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特色产业,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建成全国扶贫攻坚示范区和国际知名生态文化旅游区。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是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支持各地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和比较优势,大力发展县域特色产业。支持劳动密集型产业、农产品加工业以园区为载体,向县城和中心镇集聚,提高县域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水平。推进扩权强县改革,扩大县域发展自主权,加大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扶持力度,优化县域发展环境,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活力,重点培育一批特色鲜明的经济强县,争取更多的县进入全国百强县行列。
7.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形成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按照适度超前、优化布局、完善网络、综合提升的要求,加快构建现代化的基础设施体系,全面提升支撑保障能力。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构建高效、便捷、安全的综合运输体系。加快电网、电源点、输送通道、储备基地建设,优化能源结构和能源布局,破除能源瓶颈制约,强化能源安全保障,构建安全、稳定、经济、清洁的现代能源供应体系。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防洪、排涝、防灾、灌溉、供水配套完善的现代水利体系。把项目特别是重大项目建设作为重要抓手,实施“三个一”行动计划,努力扩大投资总量,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益,充分发挥投资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作用,增强投资对调整结构、扩大就业、改善民生、促进消费的带动能力,促进投资消费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
8.深入推进改革开放,增强发展的动力和活力。改革是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动力源泉。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方面特别是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加快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加快财政体制改革,扩大公共财政覆盖面,健全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财政体制。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积极引进各类金融机构来湘设点、开展业务,培育壮大地方金融机构,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建立完善土地、技术、人才和劳动力等要素市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加快资源和要素价格形成机制改革,推动形成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和环境损害成本的价格机制。继续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深化国有企业改革,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转型升级。深化社会领域体制改革,促进社会事业发展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促进土地经营权依法自愿有偿流转,加强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
扩大开放是内陆地区加速崛起的必由之路。积极实施开放崛起战略。推进外贸扩总量转方式,促进进出口均衡发展、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协调发展,提高经济开放度。抓住国内外产业转移的机遇,继续大力承接产业转移,优化投资环境,着力引进战略投资者,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鼓励和引导省内优势行业和企业积极有序开展跨国并购、境外工程承包、劳务合作和设立境外工业园区。努力扩大开放领域,加强社会、文化等领域的对外交流合作。拓展和深化与东亚、东盟和欧盟各国的经贸合作,加强与港澳台、泛珠三角、北部湾经济区、长三角和中部地区等区域合作,实现互利共赢、共生崛起。以更加开放的思维、更加广阔的胸襟、更加高远的眼光,学习借鉴境外一切先进的管理方法和技术,学习借鉴先进地区和兄弟省市区一切好的经验和做法,不断提高开放发展水平。
四、加快建设两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
建设两型社会是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是创造美好幸福生活的重要内容。必须把两型社会建设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建设绿色湖南。
1.以长株潭试验区建设引领带动全省两型社会建设。强力推进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第二阶段的改革建设,加速实施以两型产业振兴为主导、以两型项目建设为重点的八大工程,加快形成改革突破、科技创新、生态建设、两型产业和民生保障等五大支撑体系,努力实现率先形成有利于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新机制,率先积累传统工业化成功转型的新经验,率先形成城市群发展的新模式的目标,带动和促进全省发展方式转变和两型社会建设。
2.大力发展两型产业。两型产业是两型社会建设的重要标志。抓紧建立健全两型产业的体制和技术支持体系,严格资源承载力和环境容量两大边界限制,优化企业布局。坚持环保优先,严格环境准入,切实做到新上产业项目不放松环保要求,承接产业转移不降低环保门槛,扩大产业规模不增加排放总量。大力发展绿色环保产业,积极发展太阳能、沼气、风能和生物质能等新能源产业,加强节能降耗新技术、新工艺的引进、研发和应用,创建两型产业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的公共服务平台,加快形成两型技术体系和生产体系。
3.强化能源资源节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落实节约优先战略,推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推进重点行业和用能大户节能技术改造,推广先进节能技术和产品,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实施重点节能减排工程,抓好工业、建筑、交通运输等重点领域节能减排。加强耕地保护,厉行土地集约节约利用。加强水资源节约,推进水利综合改革,建设节水型社会。加强矿产资源保护性开发和高效利用。以提高资源产出效率为目标,推行循环型生产方式,促进资源循环利用、再生利用产业化。加快建设一批循环利用模式的产业园区,重点抓好国家和省级循环经济试点,加快推进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
4.加强环境治理和生态建设。以解决饮用水不安全和空气、土壤污染等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加大综合治理力度,明显改善环境质量。加强湘江流域综合治理,以重金属污染治理为重点,实行全流域、全方位、多功能综合整治,建设美丽繁荣的湘江生态经济带。切实保护好东江、柘溪、五强溪、江垭等重要水源地,确保洞庭湖及湘资沅澧四大流域的水环境、水生态安全。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加大农业面源污染防控力度,有效防止城市和工业污染向农村转移。青山绿水是我省巨大优势和巨大财富,要像爱护眼睛一样保护好。加强对林地、湿地、风景名胜区及生态脆弱地区的保护和修复,大力植树造林,巩固提高退耕还林成果和森林覆盖率,提高森林碳汇功能,维护生物多样性,构建生态安全屏障。以绿色、环保、生态为主题,创建一批宜居城市、宜居城镇、宜居乡村。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上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
5.健全完善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制度和机制。抓紧制定和完善保护环境、节约能源资源、促进生态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地方性法规规章。加强资源环境执法,推进资源环境执法体制改革,创新执法方式,依法推动和保障两型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建立生态补偿机制,逐步在饮用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重点生态功能区、矿产资源开发和流域水环境保护领域实行生态补偿。完善资源环境有偿使用制度,建立多元环保投融资机制,全面推行主要污染物排污权交易。建立健全两型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综合评价体系,完善考评机制。培育文明健康消费方式,开展两型社会创建活动。
五、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法治湖南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努力扩大人民民主,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不断巩固和发展全省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
1.推进人民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支持和保证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职能,提高人大代表素质,支持和保证人大代表依法履行职责、发挥作用。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支持和保证人民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职能。加强同民主党派的合作共事,充分发挥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和各族各界人士的作用,加强宗教、侨务和对台等工作,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凝聚各方面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认真落实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扩大基层民主,健全城乡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充分保障基层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各项权利。完善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业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拓展厂务公开、民主管理的内容和形式,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加强对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及各类群众团体的领导,更好地发挥其组织群众、引导群众、服务群众和维护群众合法权益的作用。
2.提高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的能力和水平。改革和完善党委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加强对地方立法工作的领导,完善立法机制,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提高地方立法质量。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组织和公民都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全体党员要模范遵守宪法和法律。高度重视互联网民意表达,积极推动网络问政。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推进政企、政资、政事、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深化政务公开,规范政府服务行为,创新政府管理方式,加快建设法治政府。深化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加强司法规范化建设,建立健全司法保障机制,推进公正司法,维护司法权威。加强司法救助和法律援助,拓展和规范法律服务。
3.提高全社会的法治意识,形成人人守法的良好风尚。认真实施“六五”普法规划。加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培养法治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加强公民意识教育,增强全省公民的主体意识、权利意识、责任意识、义务意识和规则意识,引导人民群众依法表达诉求、维护合法权益、履行法定义务。国家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带头学法守法用法,企业要依法经营,社会组织要诚信自律,在全社会形成人人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的氛围。
4.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与监督。完善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构建全方位监督体系。加强党内监督,认真贯彻执行党内监督条例,完善党内监督程序,严格执行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述职述廉、诫勉谈话、函询、经济责任审计等制度。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照宪法法律开展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支持人民政协按照章程开展民主监督,加强政府层级监督和审计监察专门监督,强化司法监督。进一步发挥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以及各群众团体的监督作用。高度重视舆论监督,畅通群众监督渠道。健全问责制度,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受追究、侵权须赔偿,确保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
六、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加快建设文化强省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综合竞争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走在全国前列。
1.筑牢全省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基础工程和根本任务,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党员、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广泛搭建平台,利用各种载体、途径和资源,扩大宣传教育覆盖面,扩大核心价值体系的知晓率和认同感,吸引人们自觉践行。密切关注社会思潮动态,多元中立主导,多样中谋共识,多变中把方向。充分发挥我省优秀传统美德底蕴深厚、红色资源十分丰富的优势,大力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和诚信文化建设,加强对青少年的德育培养,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加强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大力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在全社会形成扶正祛邪、惩恶扬善、见义勇为、诚实守信的社会风气。大力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以坦诚打动人心,以真诚赢得群众。加强理论研究,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集中广大干部群众的意志,进一步丰富和提升湖湘文化的内涵,努力使之与现代文明、时代精神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凝聚、鼓舞、激励全省人民的作用。
2.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进一步完善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加大公共文化投入,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加快省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等标志性工程建设。加快推进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坚持眼睛向下、重心下移,深入实施广播电视户户通和无线覆盖提质、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社区和乡镇综合文化站、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重点惠民工程,推动文化资源更多地向农村、基层倾斜,向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倾斜。提高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多给低收入群众和生活困难群众提供文化服务。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让广大群众在文化建设中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加强和改进新闻舆论工作,牢牢把握正确导向,强化媒体社会责任,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加强重点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推动古镇、古村落、古民居的保护和传承。
3.在创新体制机制中做大做强文化产业。按照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增强活力的要求,抓住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着力深化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改革,深化公益性文化单位改革,深化文化管理体制改革,推动文化内容形式、生产方式、传播手段的创新,做大做强文化产业。在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产业的同时,加快发展创意设计、数字媒体等新兴文化业态,推动文化创意产业与信息及高端科技产业的融合,加快文化产业园区建设,推进文化产业聚集发展。加快建设长株潭城市群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湘西民俗文化发展试验区和大湘南文化创意生产基地,培育壮大一批有实力、有竞争力、有影响力的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进一步扩大湖南广电、出版、动漫、演艺、网络等品牌优势,增强湖南文化产业竞争力。积极引导农村文化消费,培育和开拓农村文化市场。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提升外向型文化产业发展水平。
4.努力创作更多的文化精品,培育更多的文化人才。文化繁荣兴盛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有影响广泛、传之久远的文化精品。支持引导文艺工作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生活,不断推出更多反映时代要求、具有湖湘特色、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优秀文化作品。高度重视优秀文化人才培养,努力培育一批年轻人才、高层次人才、复合型人才,培育一批乡土文化能人、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要特别重视文化名家的培育,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使一批文化领军人物脱颖而出。
七、加强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和管理,构建和谐社会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加快实现全面小康的根本要求。坚定实施富民优先战略,深入推进“八大民生工程”,把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突出重点与统筹兼顾、解决现实问题与解决深层次问题结合起来,促进民生工作持续健康发展。大力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协调发展,开创全省人民共建共享和谐社会的新局面。
1.努力扩大就业。坚持把促进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实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和小型微型企业,大力支持自主创业,引导个体经济、民营经济加快发展,构建更多的创业平台,着力为每一个有劳动能力的人创造就业机会。重点解决好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就业问题。健全就业援助制度,加强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和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城乡劳动者就业能力。加强劳动执法,完善企业职工工资集体协商机制和劳动争议处理机制,改善劳动条件,保障劳动者权益。发挥政府、工会和企业作用,努力形成企业和职工利益共享机制,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2.加快发展教育事业。强省必先强教。按照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要求,进一步完善政策措施和工作机制,加快教育强省建设步伐。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加强合格学校建设,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学前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面向市场的职业教育,完善现代国民教育和终身教育体系。增加教育投入,完善教育投入保障监督机制,推进公共教育资源合理配置,鼓励规范民办教育发展,健全教育资助体系,探索建立充满活力的教育体制机制,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3.促进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实施居民收入倍增计划,建立健全包括企业、机关和事业单位职工在内的工资正常增长机制,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拓宽居民增收渠道,切实提高工资性收入,着力增加经营性收入,逐步增加财产性收入。重点突出农民、企业职工、中低收入者和困难家庭的增收,尤其要确保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在不断创造社会财富的过程中更加公正地分配社会财富,合理调整收入分配格局,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和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缩小不同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努力实现农民收入增幅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幅、职工最低工资标准增幅高于生产总值增幅、低收入者收入增幅高于平均收入增幅,促进共同富裕。完善价格临时补贴与物价上涨联动机制,保障困难家庭不因物价上涨而降低生活水平。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完善垄断行业、国有企业负责人收入分配规则和监管机制。着力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
4.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城镇职工和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加快实现新型农村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完善城镇职工、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推进城镇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从业人员、灵活就业人员和农民工参加城镇职工医保,加快实现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全覆盖。完善工伤保险制度,扩大失业、生育保险覆盖面。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和“五保”供养水平,加快实现城乡社会救助全覆盖,发展社会福利和养老事业。加大以公租房、廉租房等为重点的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管理力度,搞好公平分配,推进棚户区改造,加大农村危房改造力度,努力实现住有所居。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5.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和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建立全科医生制度,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提高重大传染病、地方病等疾病的预防和医疗水平。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合理配置医疗卫生资源,完善基本药物制度,改善医疗服务,让人民群众看病更方便、治病更便宜。全面做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加强优生优育服务,稳定低生育水平,优化出生人口结构,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相协调。发展妇女儿童事业,加强未成年人保护。大力发展公共体育事业,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和健康促进行动,提高人民体质和健康水平。健全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立完善困难群体解困救助机制,着力解决困难职工、贫困林农、水库移民和残疾人等困难群体的生产生活困难。
6.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构建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和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全面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加强基层社会管理服务体系建设,突出抓好流动人口、特殊人群、信息网络、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的服务管理。认真做好老干部服务和关心下一代工作。推进基层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城乡社区建设,增强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把城乡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积极培育发展各类社会组织,支持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健全群众权益维护机制,切实解决群众合理诉求。依法逐步建立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大力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建立健全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加大对失信行为惩戒力度。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完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的监测预警机制和应急处置机制。强化食品药品和安全生产监管,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保障食品药品和生产安全。加强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健全完善多元化的矛盾纠纷解决机制,努力把矛盾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加强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加大平安创建力度,积极预防和依法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全面提升社会治安防控能力,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
八、全面加强党的建设
实现本次大会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加快建设全面小康,关键在党。认真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全面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和反腐倡廉建设,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1.深入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各级党组织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把学习作为一种精神追求,真正做到学以立德、学以增智、学以致用。特别是要加强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习,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不断提高理论素养,坚定理想信念,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面对知识经济、信息社会带来的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新情况,要加紧学习和掌握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科学的新思想、新知识,用心研究和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着力破除一切束缚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不断探索科学发展的新思路、新办法、新举措,努力取得领导科学发展的主动权。立足世情国情党情省情的深刻变化,加强对国内外发展动向特别是给我们带来的新问题、新挑战的研究,切实增强忧患意识、风险意识、责任意识,积极应对“四个危险”,始终保持对党愈久弥坚的赤胆忠心,对党的事业炽热如火的热情,坚守共产党人的本色,担当起历史赋予的使命。
2.着力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决定因素。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围绕推进“四化两型”建设选干部、配班子、建队伍、聚人才,把全省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为推动科学发展的坚强核心,把广大干部培养成为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骨干。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坚持重品行、重实绩、重基层、重公认的用人导向,注意在关键时刻、完成重大任务、应对重大事件、推进重大工作中考察和识别干部。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形成充满活力的选人用人机制,真正把那些德才兼备、一心为公、敢抓敢管、埋头苦干、老实正派的优秀干部选拔任用起来,不让老实人吃亏,让肯干事的有机会、能干事的有舞台、干成事的有激励。从战略高度重视培养选拔年轻干部、妇女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和党外干部,健全完善领导干部交流机制,不断优化领导班子整体功能。坚持党管人才原则,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加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能力建设,全面提高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动科学发展、协调利益关系、驾驭复杂局面、促进社会和谐的能力和水平。重视提高各级领导做意识形态工作的能力,尤其是同媒体打交道、运用和应对网络媒体的能力,既把网络作为一种社会资源、履职工具和管理手段,上网访民意,下网解民忧,又注意加强和改进对网络的科学管理,特别是导向管理,做到善待善用善管媒体。
3.切实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全面落实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创新基层党建工作,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统筹抓好农村、企业、城市社区和机关、学校、科研机构等领域的基层党组织建设,加大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等新领域组建党组织的力度,扩大党组织的覆盖面。加强基层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提高基层党组织带头人和党员队伍的整体素质,使每一个基层党组织成为一个坚强战斗堡垒,每一名党员成为一面闪光的旗帜。各级党委要把工作精力和注意力更多地放到基层,把人力物力财力更多地投到基层,健全完善基层党组织工作运转保障机制,加强基层阵地建设,努力夯实基层组织,整合基层资源,强化基础工作。广大基层干部处于工作第一线,肩负的任务重、面对的矛盾多,对基层干部要真正重视、真诚关怀、真心爱护、大力支持,要进一步加大从基层选拔干部的力度,努力为他们开展工作创造良好的条件,营造干事创业的环境。
4.大力加强作风建设。群众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也是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根本着力点。各级党员干部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落实党员干部调查研究、住村(社区)入户、结对帮扶、接访下访以及乡镇(街道)民情台账等制度,坚持领导带头,用更多的时间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特别是多到条件差、困难多、矛盾多的地方去,多与群众零距离接触、面对面沟通,体会群众冷暖诉求,感受群众喜怒哀乐,掌握群众所思所想,进一步增进对群众的感情,赢得群众的信任,提高做群众工作的能力。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认真总结这次党代会前广泛开展的“迎接党代会、迈向新征程”“三问”活动的成功经验,建立凝民心、集民智、聚民力的长效机制。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始终保持和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良好作风,时刻警惕不良作风侵蚀和脱离群众的危险。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力戒形式主义、空谈阔论,力戒不思进取、因循守旧,集中精力谋划发展思路、抓工作落实、抓具体矛盾的化解、抓重点难点问题的突破。
5.切实加强民主集中制建设。加强党的建设,制度建设是根本。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不断推进党的建设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坚持以党章为根本,以民主集中制为核心,以明确责权为重点,健全完善党委领导制度和工作机制。发展党内民主,推进党务公开,建立健全党内情况通报和党内事务听证咨询、党员定期评议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制度,拓宽党员意见表达渠道,保障党员主体地位和民主权利。完善党代表大会制度和党内选举制度,实行党代表大会代表任期制,落实党代会代表提案、提议、询问制度,积极探索党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发挥党代表作用的途径和形式。完善党内民主决策机制,健全党委重大决策程序,加强党委决策咨询工作,提高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水平。发挥全委会对重大问题的决策作用,推行和完善党委讨论重大问题和任用重要干部票决制,健全和规范党委常委会向全委会定期报告工作并接受监督制度。完善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常委会成员特别是主要负责人要做执行民主集中制的表率,善于听取不同意见,坚决克服个人独断和软弱涣散现象。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都要自觉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严格遵守党的纪律,严格执行党的制度,令行禁止,坚决维护党的集中统一。
6.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坚决惩治和有效预防腐败,关系人心向背和党的生死存亡。必须以更加坚定的信心、更加坚决的态度、更加有力的举措惩治和预防腐败。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切实加强和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各级领导干部要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坚持严于律己,自觉接受监督,带头管好配偶、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始终把法律法规党纪党规作为不可逾越的红线。加大治本力度,加强廉政制度建设,大力推进反腐倡廉体制机制和制度创新,坚持把监督和制约权力作为反腐败工作的重点,确保权力公开透明规范运行。严肃查处违法违纪案件,对腐败分子发现一个,坚决查处一个,不论什么人,不论其职务多高,只要触犯党纪国法,都要受到严肃追究。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各种不正之风,认真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支持纪检监察机关、司法机关依纪依法办案,形成预防和惩治腐败的合力,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
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各级党委要高度重视青年工作,关注青年、关心青年、关爱青年,倾听青年心声,鼓励青年成长,支持青年创业。广大青年要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坚定理想信念,增长知识本领,锤炼品德意志,发挥聪明才智,在科学发展富民强省的伟大事业中建功立业!
驻湘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是促进地方建设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要积极关心和大力支持国防和部队建设,不断提高履行使命任务的能力。坚持党管武装原则,加强国防动员和全民国防教育,推进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坚持走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大力发展军民融合产业,深入开展双拥共建活动,增强全民国防意识,不断开创军政军民团结的新局面。
同志们!推进“四化两型”,实现“两个加快”,其势已成,其时已至。在二十一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进行这样一场伟大变革和创业,具有光荣传统的湖南人民将再一次书写自己的光辉历史,为国家和人类作出自己的贡献。能够参与这样一场伟大变革和创业,是我们这一代湖南人、这一代湖南共产党人的幸运。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同心同德,奋发图强,为开创科学发展富民强省新局面,谱写全省人民幸福美好生活新篇章而努力奋斗!
第二篇:中国共产党湖南省第十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为加快实现全面小康而奋斗
周强同志在中国共产党湖南省第十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011年11月18日)
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中国共产党湖南省第九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
中国共产党湖南省第十次代表大会,是在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启新世纪第二个十年科学发展新征程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四化两型”建设,为加快实现全面小康而努力奋斗。
一、在科学发展富民强省伟大征程上阔步前进的五年
省第九次党代会以来的五年,是全省上下在克难攻坚中奋力前行、勇创辉煌的五年,是综合实力增长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实惠最多的时期之一。五年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环境,面对百年不遇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和严重洪涝干旱灾害,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和影响,全省各级党组织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带领全省广大党员和各族人民,紧紧抓住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扩大内需、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试验区建设等重大机遇,有效应对各种重大挑战,大力实施“一化三基”战略,全面推进“四化两型”建设,胜利完成了省第九次党代会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谱写了科学发展、富民强省的新篇章。
经济实力迈上一个大台阶。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着力转变发展方式,实现了经济又好又快发展。2010年,全省生产总值由2006年的7689亿元增加到16038亿元,四年翻了一番多,人均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出口总额等主要经济指标也实现翻番。新型工业化强力推进,形成了机械、食品、石化等7大千亿产业,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和企业集团迅速崛起,一批发展前景看好的中小企业快速成长,一批具有世界眼光的企业家脱颖而出,工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由2006年的47.5%提高到2010年的55.8%,全省人民梦寐以求建设工业强省的愿望正在成为现实。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巩固,粮食生产实现连续8年增产,总产量突破600亿斤,现代农业加快发展,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金融、信息、商贸、物流等服务业快速发展,旅游业迅猛增长。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建设迈出重大步伐,洞庭湖区关停排污不达标的234家造纸企业,湘江流域综合治理顺利启动,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全面完成,节能减排目标全面实现。新型城镇化快速推进,城镇化率由2006年的38.7%提高到2010年的43.3%。城乡统筹和区域协调发展呈现良好态势,环长株潭城市群、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和大湘西武陵山区三大区域纳入国家发展战略。长株潭城市群成功实现通信并网同号升位,并成为全国“三网”融合试点的唯一城市群,长沙地铁、三市城际干道和轨道交通、湘江长沙航电枢纽、湘江风光带和长沙国家超算中心等一大批城市功能设施建设,使三市的功能品位大幅提升,核心增长极作用进一步发挥,环长株潭城市群特别是省会长沙的辐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湘南开放开发势头强劲。湘西地区脱贫致富步伐大大加快。
基础设施实现大跨越。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着力打基础、增后劲,办成了一批多年想办而未能办成的大事。能源、水利、信息、环保、城建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相继建成,城镇气化工程和第二轮农网改造顺利实施,交通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已建和在建高速公路里程达6450公里,改造农村公路
14.8万公里,武广高铁开通运营,洛湛铁路建成通车,沪昆高铁和长沙高铁枢纽工程建设进展顺利,长沙黄花国际机场改扩建后跻身全球大机场行列。覆盖全省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基本形成,使我省区位优势明显提升,发展后劲显著增强,带来了大量人流物流资金流涌向湖南的可喜局面。
思想文化和社会建设成效显著。高度重视精神文化的引领作用,大力推进文化强省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宣传普及党的创新理论。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积极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全社会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加强和改进宣传思想工作,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广泛开展形势政策宣传教育和主题宣传活动,舆论引导能力进一步加强。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建成省群众艺术馆、省青少年活动中心、省科技馆、湖南华强文化科技产业基地、里耶古城遗址公园等标志性文化工程,推出了《湖湘文库》等一批精品力作。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产业蓬勃发展,形成了一批在国内外有重大影响的文化骨干企业和知名品牌,201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2%。深入实施科教兴省和教育强省战略,城乡九年义务教育全面实现免费,职业教育快速发展,高等教育质量进一步提高。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取得重大进展,建设了一批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及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全省五年内获国家级科技奖励105项、位居全国前5位,发明专利批准量增长2.3倍,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51.5%,特别是“天河一号”超级计算机、高性能炭/炭复合材料、百亩片亩产926公斤超级杂交稻等一批重大科技成果,抢占了世界科技的制高点,为国家乃至全人类作出的贡献将不可限量。健全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强食品药品监管。全民体育健身蓬勃发展,人民健康水平得到提高。人口和计划生育、关心下一代以及老年工作等进一步加强。
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不懈地为民办实事,建立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长效机制。2010年,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达到16566元、5622元,分别比2006年增加6061元、2232元。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五年累计新增城镇就业335.1万人、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400万人,实现县以上城镇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扩大城镇居民养老保险覆盖面,积极推进新型农民养老保险试点,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加快棚户区和农村危房改造,实施洞庭湖和“四水”流域渔民上岸定居解困工程、少数民族地区高寒山区贫困农民解困工程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立并适时启动低收入居民生活补贴与低收入居民基本生活费用价格指数联动机制,完善城乡社会救助和救灾应急体系,提高优待抚恤标准,有效解决了部分困难群体的突出民生问题。扶贫开发成效明显。
改革开放不断深化。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改革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资源环境、土地管理、财税、价格、国资监管、投融资等重点领域改革顺利推进。行政管理体制和政府机构改革深入推进,政府职能进一步转变。农村综合改革进一步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基本完成。省以下财政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省直管县”改革成效明显。省属国有企业改革阶段性任务全面完成。成品油税费改革取得重要成果。金融改革不断深化,资本市场加速发展,五年新增上市公司31家,创造了全国资本市场的多个第一,形成了独具魅力的湘股板块。医药卫生改革取得重大突破,科技、教育、文化等领域改革取得新进展。对外开放全方位扩大,区域合作、部省合作、对外经贸合作和社会领域合作不断深化。与央企对接合作取得重大进展,五年内与23家央企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与68家央企对接合作项目223个。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迅速,民间投资持续活跃。招商引资和承接产业转移成效显著,一批世界500强、中国500强企业和重大战略投资者进驻湖南,一批优势企业成功“走出去”,在实现跨国经营上取得历史性突破。
民主法治建设迈出新步伐。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大地方立法、依法监督、决定重大事项等工作不断加强,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和人大代表的作用有效发挥。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政协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有效发挥,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水平不断提高。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进一步落实。宗教、对台、侨务工作得到加强,爱国统一战线发展壮大。基层群众自治机制不断健全,基层民主不断发展,社会组织管理不断加强。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制定实施《湖南省行政程序规定》、《湖南省政府服务规定》等一系列重要规章,法治政府建设取得积极进展。进一步深化司法体制机制改革,促进公正司法。特别是制定和实施《法治湖南建设纲要》,开启了全面建设法治湖南新征程。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工作取得新成绩。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国防教育和“双拥”共建取得新进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有效化解社会矛盾,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
党的建设不断加强。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和创先争优活动,大力加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党员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能力明显提高。深入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加强干部监督管理,顺利完成市县乡党委换届工作。加强对市级领导班子管理,高度重视县委书记队伍建设,注重从基层选拔干部。认真落实大规模培训干部任务,干部队伍素质进一步提高。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实施人才强省战略,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坚持抓基层、打基础,全面加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落实基层干部待遇保障,改善基层工作条件,党的执政基础进一步巩固。坚持开展深入群众、服务群众的作风建设主题活动,干部作风和机关效能建设继续加强。加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完善权力运行监督机制,切实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严肃查处了一批重大违纪违法案件,反腐倡廉建设取得新成效。
五年来,我们不仅在经济社会发展上取得了辉煌成就,更为可喜的是,全省人民的精神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在科学发展伟大实践的推动下,广大干部群众的市场经济意识、开放合作意识、民主法治意识、现代文明素质空前提高,昂扬向上、奋勇争先的精气神充分展示。全省上下风清气正、政通人和,专注干事、齐心创业、砥砺奋进的氛围日益浓厚,同心同德、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共谋发展的合力不断增强。三湘大地到处充满发展活力,展现勃勃生机,湖南的吸引力、影响力、竞争力大幅提升,人民群众在亲身感受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中对湖南的发展前景更加充满信心,满怀豪情地迈向富民强省的新征程。
五年的历程极不寻常,五年的成就来之不易。这些成绩的取得,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在历届省委奠定的良好工作基础上,全省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和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结果,是各方面热情关心、大力支持的结果。在此,我代表中共湖南省第九届委员会,向辛勤工作在各条战线的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向始终关心支持全省工作的离退休老同志,向同我们长期合作、荣辱与共的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向为我省改革发展稳定作出积极贡献的人民解放军驻湘部队指战员、武警官兵,向中央驻湘单位和中央企业,向所有关心和支持湖南现代化建设的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和国际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谢,致以崇高的敬意!
五年的丰富实践,使我们深刻地体会到,做好湖南的工作: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始终坚持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折不扣地执行中央的各项决策部署,把中央精神与湖南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创造性开展工作,努力走出一条符合湖南实际的科学发展路子。必须紧紧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不动摇,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抢抓发展机遇,有效应对各种复杂局面和挑战,努力化挑战为机遇,不失时机加快发展步伐。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大力推进改革开放,着力破除阻碍
科学发展的一切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不断创新发展举措,增强发展的动力与活力。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始终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凝聚各方面力量和智慧,形成改革发展的强大合力。必须大力推进依法治省,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统筹协调各方利益,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注重运用法律手段解决矛盾、推动工作、促进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必须高度重视精神文化的作用,坚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手抓,促进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共同发展,为改革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必须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切实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不断提高各级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为全省改革发展稳定提供坚强的政治保障。这些在实践中积累的成功经验,是我们继续前进的宝贵精神财富,必须倍加珍惜、长期坚持、不断发展。
回顾过去的五年,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省经济发展总体水平还不高,经济总量还不大,人均水平还比较低,综合竞争力还不强;发展方式仍然比较粗放,资源环境约束趋紧,要素制约仍然突出,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十分艰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体系还不够完善,社会矛盾还比较多,市场秩序还不够规范,一些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还需要下大力气解决;民主法治和党的建设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仍不同程度存在,党员干部队伍中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的危险摆在我们面前。对此,我们务必保持清醒头脑,以科学务实的态度、坚决有力的措施,切实加以解决,团结带领全省人民不断开创全省工作的新局面。
二、全面推进“四化两型”建设,加快实现全面小康目标
今天的湖南已经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上,展现出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未来五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的攻坚时期,也是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当前,世界经济形势复杂多变,但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潮流,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趋势没有改变,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正孕育新的突破,国际资本和产业加速转移;国内经济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不少,但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经济发展方式加速转变,产业加快转移,中部崛起面临新的机遇;我省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和结构转型升级时期,虽然前进道路上还有不少困难,但发展的势头强劲,多年形成的发展能量蓄势待发,新的竞争优势正在形成,进一步发展的潜力巨大。这些表明,我们既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更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必须因势利导,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坚定不移加快发展步伐,坚定不移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努力在新一轮发展的时代潮流中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
未来五年的总任务是:坚持以科学发展富民强省为主题,坚持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全面推进“四化两型”建设,加快建设全面小康,加快建设两型社会,努力在中部崛起中实现新跨越。确定这一任务,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全省人民的共同愿望和根本利益所在,是我们这一代湖南人必须担当的政治责任。
加快建设全面小康,就是要努力在中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目标。按照这一要求,要努力实现“六个更加”:经济发展更加科学,发展速度保持全国前列,人均生产总值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科技投入大幅增加,科技创新综合能力进入全国先进行列;民主法制更加健全,民主进一步完善,法制进一步完备,法治湖南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基层民主不断发展;社会更加和谐,社会事业加快发展,社会管理全面加强;文化更加繁荣,文化事业加速发展,文化产业进一步壮大,社会文明程度和公民道德素质全面提升;环境更加优美,绿色湖南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城乡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4
态宜居水平明显提高;人民更加幸福,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人民生活大幅改善,生活质量稳步提高,幸福感明显增强。
加快建设两型社会,就是要在全国率先走出一条两型社会建设的路子。要把两型社会的理念、目标、方法全面融入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全面完成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试验区改革建设第二阶段的目标任务并向第三阶段推进,引领带动全省各地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产业优化、科技创新和土地管理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先行先试、率先突破,为全国发挥示范作用。全省生态文明观念牢固树立,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能源消耗强度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大幅降低,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明显减少,国家下达的节能减排目标全面完成,湘江治理取得明显成效,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各类指标进入全国先进行列。
全面推进“四化两型”建设,是实现未来五年任务的总战略。基本思路是: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方向和目标,以推进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和信息化为基本途径,着力调整经济结构、加快自主创新、推进节能环保、深化改革开放、保障改善民生,努力实现优化发展、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人本发展,加快建设绿色湖南、创新型湖南、数字湖南、法治湖南,争做科学发展排头兵。
“四化两型”建设是历届省委发展战略的继承和发展,是立足我省发展的阶段性特征、顺应国内外发展大势,在全球经济结构大调整和科技大发展中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的必然选择,是对历史机遇的准确把握和对时代挑战的科学应对。“四化两型”建设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体现了主题与主线的有机统一,体现了加快发展与加快转变的有机结合,是科学发展观在湖南的具体实践。推进“四化两型”建设,本质是加快科学发展,关键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根本目的是创造全省人民更加幸福美好生活,归根结底是要走出一条符合湖南实际的转型发展、科学发展道路,实现全省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
“四化两型”建设是湖南未来的希望之路。只要我们坚定地沿着这条路子走下去,不动摇、不徘徊、不折腾,一步一个脚印,一环一环紧扣,我们的任务就一定能如期完成,我们的目标就一定能如期实现,三湘大地就一定会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加快实现全面小康,最重要、最根本的是加快经济发展。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牢牢扭住发展第一要务不放松,实现发展速度、质量与效益的统一,奋力推动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
1.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是现阶段我省现代化建设的中心任务。坚持把新型工业化作为第一推动力,实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两手并重”,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信息化“四化联动”,加快构建具有湖南特色、富有核心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大力发展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文化创意、生物、新能源、信息、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扩张和集聚集群发展。加速推进“四千工程”,促进传统优势产业向两型化、高端化、品牌化、集群化发展。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全面提升生活性服务业,培育发展新兴服务业,推进服务业规模化、品牌化、网络化经营。推动旅游与文化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加强旅游精品项目建设,壮大旅游支柱产业。引导产业集群发展,着力培育大企业、大产业、大集群、大园区、大品牌,发展拥有国际知名品牌和核心竞争力的大企业。大力支持中小微型企业发展,促进中小微型企业转型升级,走“专精特新”的发展道路。加强产业园区建设,把产业园区建设成为新型工业化的示范区、经济转型升级的先行区、现代产业的集聚区。
2.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以保障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推进农业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标准化、机械化为重点,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实施粮食高产增效工程,建设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建设一批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和示范园区。实施农产品加工业振兴计划,发展农产品加工集群,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和附加值。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全面推进现代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产品物流体系建设,健全农业综合服务体系,强化农村金融服务,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大力扶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构建农民培训体系,着力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善管理、会经营的现代农民。认真落实强农惠农政策措施,加大强农惠农力度。加强村镇布局规划和村庄整治,全面提高乡村规划建设水平,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有序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努力建设美好宜居新农村。进一步加快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加大扶持力度,以武陵山区、罗霄山区为重点,以湘西自治州为主战场,打好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加快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步伐。
3.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统筹城乡发展。新型城镇化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驱动力。坚持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社会和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城乡互促共进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构建科学的城镇体系。坚持以大城市为依托,着力提升长株潭城市群发展水平,充分发挥长株潭城市群的核心辐射作用和省会长沙的龙头带动作用,加快市州中心城市和省际边界地区中心城镇发展,积极发展小城镇。坚持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在重点做大做强环长株潭城市群的同时,培育发展一批区域性城市群。加快县城和中心镇扩容提质,支持有条件的县城和中心镇逐步发展成为中小城市。加强城市规划,凸显城市人文个性和特色,提升城市品位和发展质量。强化城市管理,完善城市功能,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改善市民出行环境,预防和治理“城市病”。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把符合落户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转为城镇居民。进一步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大力推进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和公共服务一体化,构建新型城乡关系,促进城乡互动发展、共同繁荣。农民工是“四化两型”建设的重要生力军,要高度重视和热情关心农民工,采取有效措施逐步解决他们在城镇的就业和生活问题,促进农民工融入企业、子女融入学校、家庭融入社区,切实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保障他们享有更好的公共服务。
4.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数字湖南。坚持把推进信息化作为抢占发展制高点、提升长远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和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战略举措来抓。大力发展信息产业,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强长株潭和省级“两化”融合试验区建设,促进信息技术在传统产业的推广应用,提高工业信息化水平。推动“三网融合”,加快发展云计算和物联网,推进智能交通、智能电网、智慧城市建设,构建信息技术公共服务平台,提升软件服务、网络增值服务等信息服务能力,提高信息化建设的整体质量和效益。坚持以集约共享为方向,推广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深度应用,积极推进党务、政务、商务、生产、生活、社会管理的信息化。认真抓好国家农村信息化示范省试点工作,提高农村信息化水平。
5.大力推进科教兴省,建设创新型湖南。创新是转变发展方式、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创新的核心是科技,基础在教育,根本在机制,关键在人才。全面落实中长期科技、教育、人才规划纲要,大力推进科教兴省,建设教育强省和人才强省。加快科技体制改革,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大财政对科技投入的力度,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支持创新型企业上市融资,培育和发展创业风险投资,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的科技创新投融资体制。实施一6
批重大科技专项和重大科技工程,突破制约产业发展的核心关键技术,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市场竞争力强的高端品牌和产品。进一步整合科技资源,依托重点园区、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项目引导,积极推动协同创新,加快科技创新创业和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大幅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加快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全面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和创新水平。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健全人才评价、选拔、使用和激励机制,加大各类人才特别是创新型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力度,广纳各方人才,大胆使用人才,以良好的环境吸引、留住和用好人才,促进各类人才特别是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和青年人才脱颖而出,造就新的湖湘人才群,构筑中部人才高地,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生动局面。
6.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加快环长株潭城市群城市提质和产业升级,统一规划区域内资源开发、产业布局、设施配套和市场建设,创新合作机制,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环长株潭城市群率先发展、融合发展,建成中部乃至全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和具有国际品质的现代化生态城市群。加快建设洞庭湖生态经济圈。推动湘南加速崛起,以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为契机,以开放开发为抓手,进一步加强与粤港澳、北部湾经济区和东盟对接合作,在更大规模、更高水平上开创承接产业转移的新局面。以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试点为契机,加大大湘西开发开放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特色产业,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建成全国扶贫攻坚示范区和国际知名生态文化旅游区。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是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支持各地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和比较优势,大力发展县域特色产业。支持劳动密集型产业、农产品加工业以园区为载体,向县城和中心镇集聚,提高县域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水平。推进扩权强县改革,扩大县域发展自主权,加大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扶持力度,优化县域发展环境,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活力,重点培育一批特色鲜明的经济强县,争取更多的县进入全国百强县行列。
7.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形成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按照适度超前、优化布局、完善网络、综合提升的要求,加快构建现代化的基础设施体系,全面提升支撑保障能力。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构建高效、便捷、安全的综合运输体系。加快电网、电源点、输送通道、储备基地建设,优化能源结构和能源布局,破除能源瓶颈制约,强化能源安全保障,构建安全、稳定、经济、清洁的现代能源供应体系。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防洪、排涝、防灾、灌溉、供水配套完善的现代水利体系。把项目特别是重大项目建设作为重要抓手,实施“三个一”行动计划,努力扩大投资总量,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益,充分发挥投资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作用,增强投资对调整结构、扩大就业、改善民生、促进消费的带动能力,促进投资消费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
8.深入推进改革开放,增强发展的动力和活力。改革是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动力源泉。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方面特别是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加快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加快财政体制改革,扩大公共财政覆盖面,健全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财政体制。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积极引进各类金融机构来湘设点、开展业务,培育壮大地方金融机构,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建立完善土地、技术、人才和劳动力等要素市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加快资源和要素价格形成机制改革,推动形成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和环境损害成本的价格机制。继续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深化国有企业改革,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转型升级。深化社会领域体制改革,促进社会事业发展和基本公共
服务均等化。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促进土地经营权依法自愿有偿流转,加强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
扩大开放是内陆地区加速崛起的必由之路。积极实施开放崛起战略。推进外贸扩总量转方式,促进进出口均衡发展、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协调发展,提高经济开放度。抓住国内外产业转移的机遇,继续大力承接产业转移,优化投资环境,着力引进战略投资者,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鼓励和引导省内优势行业和企业积极有序开展跨国并购、境外工程承包、劳务合作和设立境外工业园区。努力扩大开放领域,加强社会、文化等领域的对外交流合作。拓展和深化与东亚、东盟和欧盟各国的经贸合作,加强与港澳台、泛珠三角、北部湾经济区、长三角和中部地区等区域合作,实现互利共赢、共生崛起。以更加开放的思维、更加广阔的胸襟、更加高远的眼光,学习借鉴境外一切先进的管理方法和技术,学习借鉴先进地区和兄弟省市区一切好的经验和做法,不断提高开放发展水平。
四、加快建设两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
建设两型社会是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是创造美好幸福生活的重要内容。必须把两型社会建设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建设绿色湖南。
1.以长株潭试验区建设引领带动全省两型社会建设。强力推进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第二阶段的改革建设,加速实施以两型产业振兴为主导、以两型项目建设为重点的八大工程,加快形成改革突破、科技创新、生态建设、两型产业和民生保障等五大支撑体系,努力实现率先形成有利于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新机制,率先积累传统工业化成功转型的新经验,率先形成城市群发展的新模式的目标,带动和促进全省发展方式转变和两型社会建设。
2.大力发展两型产业。两型产业是两型社会建设的重要标志。抓紧建立健全两型产业的体制和技术支持体系,严格资源承载力和环境容量两大边界限制,优化企业布局。坚持环保优先,严格环境准入,切实做到新上产业项目不放松环保要求,承接产业转移不降低环保门槛,扩大产业规模不增加排放总量。大力发展绿色环保产业,积极发展太阳能、沼气、风能和生物质能等新能源产业,加强节能降耗新技术、新工艺的引进、研发和应用,创建两型产业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的公共服务平台,加快形成两型技术体系和生产体系。
3.强化能源资源节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落实节约优先战略,推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推进重点行业和用能大户节能技术改造,推广先进节能技术和产品,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实施重点节能减排工程,抓好工业、建筑、交通运输等重点领域节能减排。加强耕地保护,厉行土地集约节约利用。加强水资源节约,推进水利综合改革,建设节水型社会。加强矿产资源保护性开发和高效利用。以提高资源产出效率为目标,推行循环型生产方式,促进资源循环利用、再生利用产业化。加快建设一批循环利用模式的产业园区,重点抓好国家和省级循环经济试点,加快推进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
4.加强环境治理和生态建设。以解决饮用水不安全和空气、土壤污染等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加大综合治理力度,明显改善环境质量。加强湘江流域综合治理,以重金属污染治理为重点,实行全流域、全方位、多功能综合整治,建设美丽繁荣的湘江生态经济带。切实保护好东江、柘溪、五强溪、江垭等重要水源地,确保洞庭湖及湘资沅澧四大流域的水环境、水生态安全。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加大农业面源污染防控力度,有效防止城市和工业污染向农村转移。青山绿水是我省巨大优势和巨大财富,要像爱护眼睛一样保护好。加强对林地、湿地、风景名胜区及生态脆弱地区的保护和修复,大力植树造林,巩固提高退耕还林成果和森林覆盖率,提高森林碳汇功能,维护生物多样性,构建生态8
安全屏障。以绿色、环保、生态为主题,创建一批宜居城市、宜居城镇、宜居乡村。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上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
5.健全完善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制度和机制。抓紧制定和完善保护环境、节约能源资源、促进生态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地方性法规规章。加强资源环境执法,推进资源环境执法体制改革,创新执法方式,依法推动和保障两型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建立生态补偿机制,逐步在饮用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重点生态功能区、矿产资源开发和流域水环境保护领域实行生态补偿。完善资源环境有偿使用制度,建立多元环保投融资机制,全面推行主要污染物排污权交易。建立健全两型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综合评价体系,完善考评机制。培育文明健康消费方式,开展两型社会创建活动。
五、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法治湖南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努力扩大人民民主,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不断巩固和发展全省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
1.推进人民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支持和保证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职能,提高人大代表素质,支持和保证人大代表依法履行职责、发挥作用。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支持和保证人民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职能。加强同民主党派的合作共事,充分发挥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和各族各界人士的作用,加强宗教、侨务和对台等工作,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凝聚各方面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认真落实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扩大基层民主,健全城乡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充分保障基层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各项权利。完善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业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拓展厂务公开、民主管理的内容和形式,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加强对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及各类群众团体的领导,更好地发挥其组织群众、引导群众、服务群众和维护群众合法权益的作用。
2.提高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的能力和水平。改革和完善党委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加强对地方立法工作的领导,完善立法机制,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提高地方立法质量。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组织和公民都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全体党员要模范遵守宪法和法律。高度重视互联网民意表达,积极推动网络问政。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推进政企、政资、政事、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深化政务公开,规范政府服务行为,创新政府管理方式,加快建设法治政府。深化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加强司法规范化建设,建立健全司法保障机制,推进公正司法,维护司法权威。加强司法救助和法律援助,拓展和规范法律服务。
3.提高全社会的法治意识,形成人人守法的良好风尚。认真实施“六五”普法规划。加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培养法治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加强公民意识教育,增强全省公民的主体意识、权利意识、责任意识、义务意识和规则意识,引导人民群众依法表达诉求、维护合法权益、履行法定义务。国家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带头学法守法用法,企业要依法经营,社会组织要诚信自律,在全社会形成人人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的氛围。
4.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与监督。完善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构建全方位监督体系。加强党内监督,认真贯彻执行党内监督条例,完善党内监督程序,严格执行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述职述廉、诫勉谈话、函询、经济责任审计等制度。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照宪法法律开展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支持人民政协按照章程开展民主监督,加强政府层级监督和审计监察专门监督,强化司法监督。进一步发挥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以及各群众团体的监督作用。高度重视舆论监督,畅通群众监督渠道。健全问责制度,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受追究、侵权须赔偿,确保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
六、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加快建设文化强省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综合竞争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走在全国前列。
1.筑牢全省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基础工程和根本任务,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党员、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广泛搭建平台,利用各种载体、途径和资源,扩大宣传教育覆盖面,扩大核心价值体系的知晓率和认同感,吸引人们自觉践行。密切关注社会思潮动态,多元中立主导,多样中谋共识,多变中把方向。充分发挥我省优秀传统美德底蕴深厚、红色资源十分丰富的优势,大力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和诚信文化建设,加强对青少年的德育培养,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加强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大力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在全社会形成扶正祛邪、惩恶扬善、见义勇为、诚实守信的社会风气。大力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以坦诚打动人心,以真诚赢得群众。加强理论研究,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集中广大干部群众的意志,进一步丰富和提升湖湘文化的内涵,努力使之与现代文明、时代精神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凝聚、鼓舞、激励全省人民的作用。
2.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进一步完善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加大公共文化投入,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加快省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等标志性工程建设。加快推进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坚持眼睛向下、重心下移,深入实施广播电视户户通和无线覆盖提质、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社区和乡镇综合文化站、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重点惠民工程,推动文化资源更多地向农村、基层倾斜,向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倾斜。提高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多给低收入群众和生活困难群众提供文化服务。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让广大群众在文化建设中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加强和改进新闻舆论工作,牢牢把握正确导向,强化媒体社会责任,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加强重点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推动古镇、古村落、古民居的保护和传承。
3.在创新体制机制中做大做强文化产业。按照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增强活力的要求,抓住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着力深化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改革,深化公益性文化单位改革,深化文化管理体制改革,推动文化内容形式、生产方式、传播手段的创新,做大做强文化产业。在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产业的同时,加快发展创意设计、数字媒体等新兴文化业态,推动文化创意产业与信息及高端科技产业的融合,加快文化产业园区建设,推进文化产业聚集发展。加快建设长株潭城市群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湘西民俗文化发展试验区和大湘南文化创意生产基地,培育壮大一批有实力、有竞争力、有影响力的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进一步扩大湖南广电、出版、动漫、演艺、网络等品牌优势,增强湖南文化产10
业竞争力。积极引导农村文化消费,培育和开拓农村文化市场。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提升外向型文化产业发展水平。
4.努力创作更多的文化精品,培育更多的文化人才。文化繁荣兴盛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有影响广泛、传之久远的文化精品。支持引导文艺工作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生活,不断推出更多反映时代要求、具有湖湘特色、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优秀文化作品。高度重视优秀文化人才培养,努力培育一批年轻人才、高层次人才、复合型人才,培育一批乡土文化能人、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要特别重视文化名家的培育,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使一批文化领军人物脱颖而出。
七、加强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和管理,构建和谐社会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加快实现全面小康的根本要求。坚定实施富民优先战略,深入推进“八大民生工程”,把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突出重点与统筹兼顾、解决现实问题与解决深层次问题结合起来,促进民生工作持续健康发展。大力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协调发展,开创全省人民共建共享和谐社会的新局面。
1.努力扩大就业。坚持把促进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实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和小型微型企业,大力支持自主创业,引导个体经济、民营经济加快发展,构建更多的创业平台,着力为每一个有劳动能力的人创造就业机会。重点解决好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就业问题。健全就业援助制度,加强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和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城乡劳动者就业能力。加强劳动执法,完善企业职工工资集体协商机制和劳动争议处理机制,改善劳动条件,保障劳动者权益。发挥政府、工会和企业作用,努力形成企业和职工利益共享机制,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2.加快发展教育事业。强省必先强教。按照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要求,进一步完善政策措施和工作机制,加快教育强省建设步伐。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加强合格学校建设,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学前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面向市场的职业教育,完善现代国民教育和终身教育体系。增加教育投入,完善教育投入保障监督机制,推进公共教育资源合理配置,鼓励规范民办教育发展,健全教育资助体系,探索建立充满活力的教育体制机制,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3.促进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实施居民收入倍增计划,建立健全包括企业、机关和事业单位职工在内的工资正常增长机制,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拓宽居民增收渠道,切实提高工资性收入,着力增加经营性收入,逐步增加财产性收入。重点突出农民、企业职工、中低收入者和困难家庭的增收,尤其要确保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在不断创造社会财富的过程中更加公正地分配社会财富,合理调整收入分配格局,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和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缩小不同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努力实现农民收入增幅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幅、职工最低工资标准增幅高于生产总值增幅、低收入者收入增幅高于平均收入增幅,促进共同富裕。完善价格临时补贴与物价上涨联动机制,保障困难家庭不因物价上涨而降低生活水平。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完善垄断行业、国有企业负责人收入分配规则和监管机制。着力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
4.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城镇职工和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加快实现新型农村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完善城镇职工、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推进城镇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从业人员、灵活就业人员和农民工参加城镇职工医保,加快实现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全覆盖。完善工伤保险制度,扩大
失业、生育保险覆盖面。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和“五保”供养水平,加快实现城乡社会救助全覆盖,发展社会福利和养老事业。加大以公租房、廉租房等为重点的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管理力度,搞好公平分配,推进棚户区改造,加大农村危房改造力度,努力实现住有所居。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5.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和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建立全科医生制度,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提高重大传染病、地方病等疾病的预防和医疗水平。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合理配置医疗卫生资源,完善基本药物制度,改善医疗服务,让人民群众看病更方便、治病更便宜。全面做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加强优生优育服务,稳定低生育水平,优化出生人口结构,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相协调。发展妇女儿童事业,加强未成年人保护。大力发展公共体育事业,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和健康促进行动,提高人民体质和健康水平。健全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立完善困难群体解困救助机制,着力解决困难职工、贫困林农、水库移民和残疾人等困难群体的生产生活困难。
6.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构建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和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全面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加强基层社会管理服务体系建设,突出抓好流动人口、特殊人群、信息网络、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的服务管理。认真做好老干部服务和关心下一代工作。推进基层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城乡社区建设,增强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把城乡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积极培育发展各类社会组织,支持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健全群众权益维护机制,切实解决群众合理诉求。依法逐步建立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大力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建立健全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加大对失信行为惩戒力度。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完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的监测预警机制和应急处置机制。强化食品药品和安全生产监管,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保障食品药品和生产安全。加强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健全完善多元化的矛盾纠纷解决机制,努力把矛盾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加强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加大平安创建力度,积极预防和依法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全面提升社会治安防控能力,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
八、全面加强党的建设
实现本次大会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加快建设全面小康,关键在党。认真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全面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和反腐倡廉建设,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1.深入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各级党组织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把学习作为一种精神追求,真正做到学以立德、学以增智、学以致用。特别是要加强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习,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不断提高理论素养,坚定理想信念,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面对知识经济、信息社会带来的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新情况,要加紧学习和掌握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科学的新思想、新知识,用心研究和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着力破除一切束缚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不断探索科学发展的新思路、新办法、新举措,努力取得领导科学发展的主动权。立足世情国情党情省情的深刻变化,加强对国内外发展动向特别是给我们带来的新问题、新挑战的研究,切实增强忧患意识、风险意识、责12
任意识,积极应对“四个危险”,始终保持对党愈久弥坚的赤胆忠心,对党的事业炽热如火的热情,坚守共产党人的本色,担当起历史赋予的使命。
2.着力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决定因素。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围绕推进“四化两型”建设选干部、配班子、建队伍、聚人才,把全省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为推动科学发展的坚强核心,把广大干部培养成为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骨干。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坚持重品行、重实绩、重基层、重公认的用人导向,注意在关键时刻、完成重大任务、应对重大事件、推进重大工作中考察和识别干部。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形成充满活力的选人用人机制,真正把那些德才兼备、一心为公、敢抓敢管、埋头苦干、老实正派的优秀干部选拔任用起来,不让老实人吃亏,让肯干事的有机会、能干事的有舞台、干成事的有激励。从战略高度重视培养选拔年轻干部、妇女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和党外干部,健全完善领导干部交流机制,不断优化领导班子整体功能。坚持党管人才原则,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加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能力建设,全面提高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动科学发展、协调利益关系、驾驭复杂局面、促进社会和谐的能力和水平。重视提高各级领导做意识形态工作的能力,尤其是同媒体打交道、运用和应对网络媒体的能力,既把网络作为一种社会资源、履职工具和管理手段,上网访民意,下网解民忧,又注意加强和改进对网络的科学管理,特别是导向管理,做到善待善用善管媒体。
3.切实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全面落实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创新基层党建工作,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统筹抓好农村、企业、城市社区和机关、学校、科研机构等领域的基层党组织建设,加大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等新领域组建党组织的力度,扩大党组织的覆盖面。加强基层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提高基层党组织带头人和党员队伍的整体素质,使每一个基层党组织成为一个坚强战斗堡垒,每一名党员成为一面闪光的旗帜。各级党委要把工作精力和注意力更多地放到基层,把人力物力财力更多地投到基层,健全完善基层党组织工作运转保障机制,加强基层阵地建设,努力夯实基层组织,整合基层资源,强化基础工作。广大基层干部处于工作第一线,肩负的任务重、面对的矛盾多,对基层干部要真正重视、真诚关怀、真心爱护、大力支持,要进一步加大从基层选拔干部的力度,努力为他们开展工作创造良好的条件,营造干事创业的环境。
4.大力加强作风建设。群众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也是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根本着力点。各级党员干部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落实党员干部调查研究、住村(社区)入户、结对帮扶、接访下访以及乡镇(街道)民情台账等制度,坚持领导带头,用更多的时间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特别是多到条件差、困难多、矛盾多的地方去,多与群众零距离接触、面对面沟通,体会群众冷暖诉求,感受群众喜怒哀乐,掌握群众所思所想,进一步增进对群众的感情,赢得群众的信任,提高做群众工作的能力。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认真总结这次党代会前广泛开展的“迎接党代会、迈向新征程”“三问”活动的成功经验,建立凝民心、集民智、聚民力的长效机制。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始终保持和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良好作风,时刻警惕不良作风侵蚀和脱离群众的危险。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力戒形式主义、空谈阔论,力戒不思进取、因循守旧,集中精力谋划发展思路、抓工作落实、抓具体矛盾的化解、抓重点难点问题的突破。
5.切实加强民主集中制建设。加强党的建设,制度建设是根本。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不断推进党的建设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坚持以党章为根本,以民主集中制为核心,以明确责权为重点,健全完善党委领导制度和工作机制。发展党内民主,推进党务公开,建立健全党内情况通报和党内事务听证咨询、党员定期评议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制度,拓宽党员意见表达渠道,保障党员主体地位和民主权利。完善党代表大会制度和党内选举制度,实行党代表大会代表任期制,落实党代会代表提案、提议、询问制度,积极探索党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发挥党代表作用的途径和形式。完善党内民主决策机制,健全党委重大决策程序,加强党委决策咨询工作,提高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水平。发挥全委会对重大问题的决策作用,推行和完善党委讨论重大问题和任用重要干部票决制,健全和规范党委常委会向全委会定期报告工作并接受监督制度。完善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常委会成员特别是主要负责人要做执行民主集中制的表率,善于听取不同意见,坚决克服个人独断和软弱涣散现象。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都要自觉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严格遵守党的纪律,严格执行党的制度,令行禁止,坚决维护党的集中统一。
6.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坚决惩治和有效预防腐败,关系人心向背和党的生死存亡。必须以更加坚定的信心、更加坚决的态度、更加有力的举措惩治和预防腐败。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切实加强和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各级领导干部要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坚持严于律己,自觉接受监督,带头管好配偶、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始终把法律法规党纪党规作为不可逾越的红线。加大治本力度,加强廉政制度建设,大力推进反腐倡廉体制机制和制度创新,坚持把监督和制约权力作为反腐败工作的重点,确保权力公开透明规范运行。严肃查处违法违纪案件,对腐败分子发现一个,坚决查处一个,不论什么人,不论其职务多高,只要触犯党纪国法,都要受到严肃追究。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各种不正之风,认真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支持纪检监察机关、司法机关依纪依法办案,形成预防和惩治腐败的合力,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
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各级党委要高度重视青年工作,关注青年、关心青年、关爱青年,倾听青年心声,鼓励青年成长,支持青年创业。广大青年要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坚定理想信念,增长知识本领,锤炼品德意志,发挥聪明才智,在科学发展富民强省的伟大事业中建功立业!
驻湘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是促进地方建设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要积极关心和大力支持国防和部队建设,不断提高履行使命任务的能力。坚持党管武装原则,加强国防动员和全民国防教育,推进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坚持走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大力发展军民融合产业,深入开展双拥共建活动,增强全民国防意识,不断开创军政军民团结的新局面。
同志们!推进“四化两型”,实现“两个加快”,其势已成,其时已至。在二十一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进行这样一场伟大变革和创业,具有光荣传统的湖南人民将再一次书写自己的光辉历史,为国家和人类作出自己的贡献。能够参与这样一场伟大变革和创业,是我们这一代湖南人、这一代湖南共产党人的幸运。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同心同德,奋发图强,为开创科学发展富民强省新局面,谱写全省人民幸福美好生活新篇章而努力奋斗!
第三篇:田喜荣同志在中国共产党长治市第十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田喜荣同志在中国共产党长治市第十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市九次党代会以来的五年,是长治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城乡面貌显著变化、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党的建设显著加强的五年。五年来,在省委的正确领导下,市委团结带领全市人民,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大以来历次中央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开拓进取、致力求真务实,胜利完成了第九次党代会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
——全力推动转型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牢牢抓住科学发展第一要务,不断培育经济发展新优势,全力推动转型发展。着力加快工业新型化进程,煤基合成油、LED光电子、太阳能光伏、微车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初具规模,煤炭资源整合成效显现,煤、焦、冶、电等传统产业素质稳步提升,我市被确定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和全省循环经济试点城市。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建成37个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和95个农业科技园区,成为全国第一个农业综合标准化示范市,新农村建设连续三年受到省委、省政府表彰。现代服务业、商贸物流、文化旅游等产业发展势头良好,荣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主要经济指标稳步增长,经济运行质量不断提升。201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920.2亿元,财政总收入198亿元,一般预算收入77.9亿元,分别是“十五”末的2.3倍、2.8倍和3.3倍,综合经济实力由全省第四位前移到了第二位。
——不断深化改革开放,发展活力日益彰显。坚持以改革推动全局,以开放促进发展。国有企业改革步伐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创新组织领导机制,成立了“四化”建设领导组和“八个推进办公室”,确保了重点工作的协调、有序、高效运行。继续扩大对外开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参加港洽会、中博会、能博会等大型招商活动,签约重点项目254个,吸纳外来资金640多亿元,开放的长治越来越受到世人瞩目。
——更加注重统筹发展,城乡面貌焕然一新。以统筹城乡发展为战略重点,协调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主城区、大县城的集聚带动功能明显增强。加快“1+6”上党城镇群建设步伐,城市发展的框架逐步拉开。同步推进新区建设与旧城改造,城中村、城边村改造步伐加快,主城区综合辐射带动功能进一步增强。启动了大县城、重点镇、中心村建设,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能力明显提升。集中开展城乡环境卫生整治,成为全省唯一的国家卫生城市,8个县被评为国家卫生县城。坚持不懈狠抓造林绿化,荣获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和全省造林绿化突出贡献奖。市区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连续7年全省最优。
——扎实推进依法治市,政治局面团结和谐。支持人大、政协依法履行职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在各项事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支持政府依法决策、依法管理,“一府两院”依法行政、公正司法水平进一步提升。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全社会法制观念明显增强,我市被表彰为全国法制宣传教育先进城市。切实加强民族、宗教和对台工作,统一战线更加巩固,市政府被表彰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群团工作亮点纷呈;国防后备力量建设迈上新台阶,我市夺得全国双拥模范城“三连冠”。
——大力发展社会事业,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坚持惠民、利民导向,持续改善民生,着力提高群众幸福指数。城乡居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2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960元,分别比“十五”末增长87.6%和66.8%。以落实农村“五个全覆盖”和实施“五大惠民工程”为抓手,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义务教育免学费政策扩大到公办职业高中和普通高中家庭困难学生;城镇新增就业18.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启动了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试点,初步形成了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县乡村三级卫生机构达标,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全面提升;城乡低保对象实现应保尽保,在全省率先实现了“全民医保”;建设保障性住房254万平方米,超额完成省定目标任务。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我市再次荣获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先进城市称号。扎实推进本质安全型城市创建试点工作,安全生产形势在全省率先进入稳定好转阶段。开通市委书记、市长和县市区委书记、县市区长公开电话,民意诉求表达渠道进一步拓宽,连续两次被中央综治委、中组部表彰为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地市。上党“好娃娃”工程扎实推进,人口计生工作在全国介绍了经验。信访、统计、科技、体育、气象、档案、史志、外事、侨务、新闻出版、食品药监、慈善救助等各项事业都取得了新的进步。
——全面加强党的建设,执政能力有效提升。坚持把党的思想建设放在首位,加大干部教育培训力度,各级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进一步提高。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创先争优活动,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坚持正确用人导向,在全省率先圆满完成县乡党委换届工作,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结构得到优化,整体素质明显提升。实施“党建网联工程”,各领域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全面推进,我市“网格化”管理模式被评为全国基层党建创新优秀案例。在全省率先推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率先实现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全覆盖,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和阵地建设进一步加强。创造性开展了干部下乡住村“六个一”活动,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密切,得到省委的充分肯定和推广。惩防体系建设和领导干部作风建设扎实推进,煤焦领域和工程领域反腐败专项斗争深入开展,纠风治乱成效显著,市纪委监察局被表彰为“全国纪检监察系统先进集体”。五年的探索和实践,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一是必须坚持把解放思想作为第一法宝。只要我们按照有利于长治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有利于长治综合经济实力提高、有利于长治老百姓过上好日子的根本标准,大胆冲破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心结和体制障碍,就一定能够不断争创新优势、实现新跨越。
二是必须坚持把加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只要我们坚持发展为先,不争论,不折腾,大干快上,奋力争先,就一定能够在百舸争流、竞相赶超的时代大潮中激流勇进、再创辉煌。
三是必须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第一动力。只要我们大力实施开放引进战略,全方位扩大招商引资,义无反顾地推进体制机制创新,让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我们就能够走出一条超常规发展的崭新道路。
四是必须坚持把改善民生作为第一责任。只要我们始终牢记党的宗旨,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抓起,切实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就一定能够赢得群众真心拥护,为加快发展凝聚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五是必须坚持把真抓实干作为第一要求。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只要我们大力弘扬太行精神、纪兰精神,带领广大人民群众以励精图治、奋发有为的精神干事业,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狠劲抓落实,就一定能够引领长治在全省率先实现转型跨越发展。今后五年的目标任务
未来五年全市工作的总体要求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转型跨越发展为主旋律,以工业新型化、农业现代化、市域城镇化和城乡生态化为载体,牢牢抓住全省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的历史机遇,全面加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团结带领全市人民,解放思想,奋力拼搏,抓好转型跨越,提高民生质量,重振上党雄风,为把我市建设成为全国一流宜居城市而努力奋斗。建设全国一流宜居城市
就是要顺应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美好生活的新期待,进一步发展经济、做大总量、提高收入、增加财富;就是要充分发挥长治东山西水、南秀北美,清凉之都、高山盆景的自然优势,进一步彰显天蓝地绿人和气的独特魅力;就是要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让太行精神、纪兰精神与时代精神交相辉映、绽放异彩;就是要尽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生动演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美好景象;就是要加大力度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和干事创业环境,让长治成为“本地人舒适满意、引以为豪,外地人流连忘返、不愿离开”的创业天堂、宜居城市和幸福家园。
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用五年时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一般预算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等六项主要经济指标翻一番,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经济素质显著提高,稳居全省前列。
改革开放实现新突破。经济管理、行政管理和社会管理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不断深化,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外贸进出口总额5年累计达到25亿美元以上,外来直接投资年均增长20%以上,与国内外友好城市及中原经济协作区、环渤海经济区的交流合作进一步巩固。
人民生活达到新水平。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增长15%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6%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城乡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人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社会和谐创造新局面。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加强,社会公平和正义进一步实现。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公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显著提升。平安建设扎实推进,社会更加安全稳定和谐。
城乡建设展现新面貌。主城区面积达到80平方公里,人口80万人以上。上党城镇群人口达到170万人。全市城镇化率达到55%。区域发展更加协调,城乡一体化进程明显加快。基础设施更加完善,载体功能不断增强。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显著提高,特色品位更加鲜明。
生态环境得到新提升。水土资源有效保护和利用,环境综合整治成效明显,污染减排目标确保实现,森林覆盖率和城市绿化覆盖率进一步提高,人居质量明显改善,生态城市建设取得更大进展。
正确处理好“六大关系”,着力提高“六个水平”
(一)正确处理好转型发展和跨越发展的关系,着力提高经济发展水平。我们所说的转型,既包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也包含社会发展方式的转型;我们所说的跨越,既要求在发展速度上超越常规,又要求在发展水平上对接高端。从这个意义上讲,转型发展是基础、跨越发展是目标,两者体现了更好和更快的有机统一。要以统筹推进工业新型化、农业现代化、市域城镇化、城乡生态化为主攻方向,在转型中求跨越,在跨越中促转型,为把长治建设成为全国一流宜居城市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1.坚持能快则快,持续保持高于全国全省的发展速度。把持续扩大投资作为跨越发展的首要着力点,在今后五年努力形成1万亿的投资规模,确保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保持25%以上的增长速度,拉动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2.坚持调高扶优,构建具有长治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把调整产业结构作为转型发展的核心依托,促进农业由弱变强,工业由大变强,服务业由慢变快,形成以工业为主导、产业链接配套、富有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3.坚持统筹协调,构建“一核双圈”发展布局。把市域城镇化作为实现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承载,着力调整优化市域经济布局,以规划引领、产业化推进、农民市民化为途径,城镇化水平年均提高2.5个百分点以上。
4.坚持生态兴市,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把生态环境作为转型跨越发展的重要保障,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二)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保障民生的关系,着力提高民生幸福水平。经济发展是改善民生的物质前提,改善民生是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在牢牢把握发展第一要务、不断壮大经济实力的基础上,把新增财力更多地投向民生领域,认真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长治人民过上更有质量、更加体面、更有尊严的幸福生活。
1.实施教育优先工程,夯实民生之基。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按照育人为本、普惠发展、改革创新、提高质量的要求,不断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让所有孩子都能“有学上、上好学、学得好”。
2.实施就业增收工程,托起民生之本。要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五年新增城镇就业17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15万人,使人人有活干、有钱挣,让全市人民生活更富足。
3.实施保障扩面工程,巩固民生之依。要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加快建立相互衔接、协调统一、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保障标准,使全市人民生活有保障、无后顾之忧。
4.实施全民健康工程,缓解民生之急。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建立完善全民健康服务体系,让老百姓平时少得病、看病更方便、治病更便宜。
5.实施道路畅通工程,满足民生之需。完善城乡一体、内外畅通的现代交通网络,优先发展公共交通,让城乡群众出行更便捷、更经济、更安全。加快现代交通网络建设,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努力缓解城市交通拥堵和“停车难”问题。
6.实施社会管理创新工程,筑牢民生之盾。加大公共安全和社会治安保障力度,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让老百姓白天出门放心、晚上睡觉安心。
(三)正确处理好经济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的关系,着力提高社会文明水平。当今
时代,文化的经济功能明显增强,经济的文化含量不断提高,文化在区域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推动文化软实力与经济硬实力协调同步发展,为建设全国一流宜居城市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一是以大力弘扬太行精神为重点,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把弘扬太行精神、纪兰精神作为我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品牌工程,贯穿于全市人民的行为意识之中,引领全市干部群众以更大的信心和勇气投身转型跨越发展的伟大实践。把提炼总结长治城市精神和开展市树、市花、市歌、市赋创作评选活动,作为凝聚全市人民思想共识的重要抓手,使城市人文精神逐步内化为人们的价值观念,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把深入推进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作为树立良好社会风尚的有效载体,让广大群众在创建中得到实惠,让市民素质在创建中得到提升。高度重视新闻舆论工作,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扩大对外文化交流,让世界了解长治,让长治走向世界。
二是以培育壮大文化旅游业为着力点,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深入研究和挖掘我市的古色资源、红色资源、绿色资源、民俗资源,进一步把上党特色文化产业化、经济化,把优势文化资源真正转变成现实的生产力。
三是以加大政府投入为保障,大力发展文化事业。以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契机,着力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实现乡镇文化站全覆盖目标,实施万村千乡文化设施建设工程和文化资源共享工程,努力提高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管理和服务水平。深入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向基层延伸,加强基层文化队伍建设,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着力提高“文化惠民工程”实效,加快“农家书屋”建设步伐,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发展。重视本地独特文化资源的保护和挖掘,着力打造一批具有上党特色、具备一流水准的文化力作,推动长治特色文化走向全国。
(四)正确处理好激发内在活力与借助外力发展的关系,着力提高改革开放水平。
改革开放是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不改革开放没有出路。要牢牢抓住国家资源型经济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的历史机遇,把外部有利条件和自身优势更好地结合起来,以改革措施消除发展瓶颈,以招商引资聚集发展要素,形成有利于推动转型跨越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
着力培育充满活力的市场主体。推进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造,促进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流动,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放开领域、放宽条件支持民营经济放手发展。发展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和合作经济,鼓励科技型、都市型、服务型中小企业加快发展。
配套设计和协调推进各项改革措施。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各级职能、执法部门对企业只有服务的义务和责任,没有刁难、干扰和破坏的权利,对企业存在的问题,职能、执法部门没有及时发现,按失职论处,对发现了的问题,不认真帮助企业解决,一罚了之,一关了之,按渎职论处;深化地方金融改革,破解中小企业和农村发展融资瓶颈。积极探索农村土地承包和宅基地改革办法,促进农村土地合理开发、集约利用。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确保实现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树立“长治以外都是外”的开放理念,把招商引资作为各级党委、政府的经常性任务和基本功来严格要求、严格考核,确保引资年均保持50%以上的增长速度。
(五)正确处理好民主与法制的关系,着力提高依法治市水平。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制的前提和基础,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民主的载体和保障。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积极推进民主法制建设,全面提高社会法治化水平,不断巩固和发展我市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
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巩固和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积极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职能,支持和保障人民政协、各民主党派进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进一步扩大基层民主,完善政务公开、厂务公开、农村 “四议两公开”等制度,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的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做好统一战线、民族、宗教、对台和侨务工作,促进各民族、各阶层、各界人士的团结和谐。积极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依照法律和各自章程开展工作。
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大力推进依法治市。认真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坚持依法行政、依法办事,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加快“法治长治”建设步伐。深化司法体制改革,规范司法行为,保证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地行使审判权、检察权;积极开展法律服务,完善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工作,努力使每个参与诉讼的困难群众得到及时有效的法律帮助。加强政法队伍建设,做到严格、公正、文明执法。切实做好新时期“双拥”工作,巩固和发展军政军民团结的良好局面。
(六)正确处理好引进消化吸收与自主创新的关系,着力提高科技支撑水平。引进消化吸收是自主创新的重要基础,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是自主创新的重要形式。要围绕推动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与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坚持引进消化吸收与自主创新并重,加快构建具有长治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切实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由要素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
一要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全面提升持续竞争力。以培育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转化重大科技成果为目标,引导支持企业重点突破生物疫苗、人工心脏、变频成套设备等核心技术,重点掌握太阳能光伏、燃油乳化、纳米碳材料等新兴产业领域的关键技术,重点引进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优良品种、设备设施等现代农业技术,使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投入、技术创新活动、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积极鼓励企业争创品牌和申请专利,努力把优势技术定为国家标准、优势产品做成名牌产品,让优势企业成为行业发展的“领头雁”。
二要突出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全面提升引导推动力。充分发挥市高新技术开发区自主创新的“火炬手”作用,建成全市最具创新活力的增长极。以市级20个百亿元非煤非电项目和其他高科技项目为重点,吸引国内外高端顶尖人才来我市开展技术指导和科研攻关活动。引导大中型企业、民营科技企业建立企业技术中心和研发机构,加快扶持建立一批行业性、区域性创新服务平台,不断提高新技术、新成果、新专利的转化率和产业化水平。
三要加速集聚创新创业人才,全面提升核心支撑力。多渠道、高层次开发人才资源,把我市打造成中部地区的“人才高地”。大力招引高端人才,重点引进一批“两院”院士、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省级以上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来长治创业发展。大量培育紧缺人才,通过招聘大学生“企官”、校企合作定向培养等形式,培养一批急需紧缺技术人才、专业精湛高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科学合理使用人才,加大人才政策创新力度,重点突破人才创新创业的分配制度和激励机制。
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
事业兴衰,根本在人,关键在党。我们要始终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以党的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为主线,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和反腐倡廉建设,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为把我市建设成为全国一流宜居城市提供坚强的政治和组织保证。
(一)突出思想政治建设,凝聚干事创业、开拓奋进的精神力量。要把建设学习型党组织作为首要任务,健全党员干部教育培训体系,强化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牢固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始终坚定理想信念,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水平。全面推进新一轮思想大解放,既要解放“想法”,敢想敢谋,敢破敢立,终结意识上的盲目乐观,打破思想上的条条框框,抛弃实践中的畏首畏尾;更要解放“做法”,敢拼敢打,敢闯敢试,先干不争论,先试不议论,先做不评论,只要符合长治的实际情况、符合长治人民的根本利益、符合增加长治人民的幸福指数,就要一往无前、大胆探索,为长治发展闯出一条新路。
(二)坚持正确用人导向,打造德才兼备、堪当重任的干部队伍。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是推进党的事业发展的关键。以更鲜明的导向选人用人。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坚持重品行、重公认、重基层、重实绩的用人导向,真正把谋划转型跨越有思路、推动转型跨越有力度、实现转型跨越有作为的干部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大规模开展领导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实施能力素质提升工程;健全干部管理监督机制,完善干部召退回制度,及时调整不称职干部。
(三)强化基层组织建设,构筑本固基强、坚不可摧的战斗堡垒。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不断引深创先争优和“三级联创”活动,深化拓展“党建网联工程”,让每一位党员干部都成为一面鲜艳旗帜,每一个基层党组织都成为一座坚强堡垒。创新基层党组织设置方式,创新基层党组织工作内容,创新基层党组织管理模式,创新党内基层民主实现形式,全面深化党务公开,进一步扩大党员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监督权。
(四)弘扬党的优良作风,永葆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政治本色。艰苦奋斗是太行精神、纪兰精神的重要标志,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广大党员干部要以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核心,真正把太行精神、纪兰精神“内化为血肉、上升为灵魂”,发扬优良作风,永葆政治本色。扶民助民惠民生,以亲民爱民的作风践行宗旨,量化细化责任化,以求真务实的作风狠抓落实,苦干实干加油干,以艰苦奋斗的作风创业奉献。全市广大党员干部要始终保持一种奋斗的激情、拼搏的干劲,不怕条件艰苦、不怕矛盾复杂、不怕任务艰巨,敢为人先、敢于碰硬、敢下深水,使艰苦奋斗精神在思想上真正扎根,在行动上自觉体现,不断创造各项工作的新业绩。(五)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良好形象。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着力构建具有长治特色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强化制度的约束力,提高监督的有效性,增强惩治的威慑力。全市各级领导干部要倍加珍惜时代提供的机遇和舞台,倍加珍惜组织的重托和厚爱,倍加珍惜群众的信任和期待,以清正廉洁取信于民,以勤政廉政造福于民。
第四篇:周强同志在北京市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上的讲话
共青团中央第一书记周强同志在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北京市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上的讲话
(2002年4月26日)
各位代表、青年朋友们:
在全团深入学习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迎接党的十六大和建团80周年之际,共青团北京市第十一次代表大会隆重开幕了。我谨代表共青团中央向大会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各位代表并通过你们向工作在首都各条战线上的广大团员青年,向为了共青团事业而辛勤耕耘的北京市各级团干部表示亲切的问
候。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共青团工作的北京市委、市政府领导表示衷心的感谢!
今天,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贾庆林同志亲自出席会议,并将做重要讲话,这必将极大地振奋全市广大团员青年的工作热情和奋斗精神,有力地推动北京市共青团工作和青年工作的发展,我们
要认真学习贯彻。
北京青年运动具有光荣的传统。伟大的五四运动就爆发在北京,由此揭开了中国青年运动的新篇章。1920年11月,在“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的感召下,率先觉醒的北京青年在李大钊等革命先驱的领导下,建立了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成为全国最早建立的地方团组织之一。80多年来,北京青年在党的领导下,在团组织的带领下,组织发动了一二•九运动等革命运动,发起开展了青年突击队、青年志愿垦荒队等一系列建功育人活动,喊出了“团结起来,振兴中华”、“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的时代最强音,鼓舞和带动了一代又一代青年投身党所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在80多年的奋斗历程中,一代又一代北京青年按照党的要求在团旗下健康成长,光荣的北京共青团组织也在实践中接受考验,经受锻炼,发挥作用。
在过去的五年里,北京共青团组织在中共北京市委和共青团中央的领导下,继承和发扬北京青年运动的光荣传统,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团结带领广大团员青年在首都两个文明建设中团结拼搏,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切实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用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构筑青年一代的精神支柱。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为北京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切实有效的服务。积极组织广大青年参与精神文明建设,充分发挥青年开风气之先的作用。特别是善于把握重大契机,积极组织广大青少年参与建国50周年庆典、纪念五四运动80周年、庆祝建党80周年、迎接香港澳门回归、北京申奥、大运会等大型活动,发挥了首都青年的特殊作用,展示了首都青年的时代风采。可以说,近年来北京青年工作和共青团工作所取得的成绩与北京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和全市广大青年的期望是一致的,所作出的探索与北京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是相一致的,在推动全团工作方面所发挥的作用与北京在全国的地位是一致的,许多工作走在了全团的前列,发挥了示范带头作用。
从新世纪开始,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现在,全党全国人民正在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十六大的胜利召开,全团正在以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纪念中国共青团成立80周年。我们相信,在新的形势下召开的共青团北京市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一定会是一个团结奋进、振奋精神的大会,必将对北京共青团工作产生深远的影响,推动北京共青团各项事业
取得新的更大发展。下面,我代表共青团中央对北京各级团组织提四点希望。
一、要深入学习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全市广大团员青年中掀起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新高潮。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行动纲领,也是新时期加强团的建设、做好团的各项工作的根本指针。要把学习、宣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即将召开的党的十六大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任务抓紧抓好,在广大团员青年中掀起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新高潮。各级团组织要从保证团的先进性、巩固党在青年群众中的基础、保证中国青年运动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发展的高度,认识学习“三个代表”重要
思想的意义,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进一步加强团的建设,全面推进团的各项工作。要引导团员青年积极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做先进社会生产力的推动者,做先进文化的传播者,做人民群众根本
利益的奉献者。
二、要动员广大团员青年在首都两个文明建设中更好地发挥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北京是全国的首善之区,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标准高,任务重。实现北京新“三步走”战略目标,为北京青年提供了更为宽广的创业空间和成才之路。北京各级团组织要紧紧围绕首都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主动服从、服务党政中心工作,团结带领全市广大团员青年积极参与首都两个文明建设,在推动北京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中发挥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特别是在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等领域,更要有所作为,再立
新功。
三、要竭诚为青年服务,加大青年人力资源的开发力度。竭诚为青年服务是共青团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共青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要紧紧抓住培育“四有”新人这个根本,从思想上和政治上加强对青年的引导,帮助青年牢固树立远大理想和坚定信念。要大处着眼,实处着手,动真感情,下真功夫,把服务青年的大目标落实到为青年解决实际问题的行动上,千方百计为他们排忧解难。开发青年人力资源是服务青年的重要内容。要把开发青年人力资源作为服务经济建设、服务青年成长的着力点贯穿于整个工作之中。要努力营造有利于青年人才健康成长、施展才干的良好氛围。要不断完善人才培养的机制,为他们的成长进步穿针引线,铺路搭桥。要帮助广大青年增强创新能力、提高创业能力、提高劳动技能。
四、要高度重视团的建设,为推动共青团事业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要贯彻“三个代表”的要求,坚持共青团组织的先进性,从理想的层次上把广大青年吸引过来,凝聚起来,坚定地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要为党做好青年群众工作,不断巩固党在青年群众中的基础,努力扩大团组织的覆盖面。要坚持“党建带团建”,把基层团组织建设纳入到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整体格局中。要进一步加大团建创新工作力度,开拓进取,锐意创新,以改革的精神研究团建中出现的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给全国其它省市团
组织提供更多的经验和借鉴。
各位代表,同志们,新的形势赋予我们新的机遇,新的时代召唤我们去开拓创新。让我们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脚
踏实地,扎实工作,开拓创新,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六大的胜利召开!
第五篇:周强同志在北京市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上的讲话
共青团中央第一书记周强同志在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北京市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上的讲话
(2002年4月26日)
各位代表、青年朋友们:
在全团深入学习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迎接党的十六大和建团80周年之际,共青团北京市第十一次代表大会隆重开幕了。我谨代表共青团中央向大会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各位代表并通过你们向工作在首都各条战线上的广大团员青年,向为了共青团事业而辛勤耕耘的北京市各级团干部表示亲切的问候。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共青团工作的北京市委、市政府领导表示衷心的感谢!
今天,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贾庆林同志亲自出席会议,并将做重要讲话,这必将极大地振奋全市广大团员青年的工作热情和奋斗精神,有力地推动北京市共青团工作和青年工作的发展,我们
要认真学习贯彻。
北京青年运动具有光荣的传统。伟大的五四运动就爆发在北京,由此揭开了中国青年运动的新篇章。1920年11月,在“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的感召下,率先觉醒的北京青年在李大钊等革命先驱的领导下,建立了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成为全国最早建立的地方团组织之一。80多年来,北京青年在党的领导下,在团组织的带领下,组织发动了一二•九运动等革命运动,发起开展了青年突击队、青年志愿垦荒队等一系列建功育人活动,喊出了“团结起来,振兴中华”、“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的时代最强音,鼓舞和带动了一代又一代青年投身党所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在80多年的奋斗历程中,一代又一代北京青年按照党的要求在团旗下健康成长,光荣的北京共青团组织也在实践中接受考验,经受锻炼,发挥作用。
在过去的五年里,北京共青团组织在中共北京市委和共青团中央的领导下,继承和发扬北京青年运动的光荣传统,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团结带领广大团员青年在首都两个文明建设中团结拼搏,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切实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用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构筑青年一代的精神支柱。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为北京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切实有效的服务。积极组织广大青年参与精神文明建设,充分发挥青年开风气之先的作用。特别是善于把握重大契机,积极组织广大青少年参与建国50周年庆典、纪念五四运动80周年、庆祝建党80周年、迎接香港澳门回归、北京申奥、大运会等大型活动,发挥了首都青年的特殊作用,展示了首都青年的时代风采。可以说,近年来北京青年工作和共青团工作所取得的成绩与北京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和全市广大青年的期望是一致的,所作出的探索与北京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是相一致的,在推动全团工作方面所发挥的作用与北京在全国的地位是一致的,许多工作走在了全团的前列,发挥了示范带头作用。
从新世纪开始,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现在,全党全国人民正在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十六大的胜利召开,全团正在以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纪念中国共青团成立80周年。我们相信,在新的形势下召开的共青团北京市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一定会是一个团结奋进、振奋精神的大会,必将对北京共青团工作产生深远的影响,推动北京共青团各项事业取得新的更大发展。下面,我代表共青团中央对北京各级团组织提四点希望。
一、要深入学习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全市广大团员青年中掀起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新高潮。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行动纲领,也是新时期加强团的建设、做好团的各项工作的根本指针。要把学习、宣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即将召开的党的十六大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任务抓紧抓好,在广大团员青年中掀起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新高潮。各级团组织要从保证团的先进性、巩固党在青年群众中的基础、保证中国青年运动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发展的高度,认识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意义,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进一步加强团的建设,全面推进团的各项工作。要引导团员青年积极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做先进社会生产力的推动者,做先进文化的传播者,做人民群众根本
利益的奉献者。
二、要动员广大团员青年在首都两个文明建设中更好地发挥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北京是全国的首善之区,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标准高,任务重。实现北京新“三步走”战略目标,为北京青年提供了更为宽广的创业空间和成才之路。北京各级团组织要紧紧围绕首都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主动服从、服务党政中心工作,团结带领全市广大团员青年积极参与首都两个文明建设,在推动北京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中发挥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特别是在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等领域,更要有所作为,再立
新功。
三、要竭诚为青年服务,加大青年人力资源的开发力度。竭诚为青年服务是共青团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共青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要紧紧抓住培育“四有”新人这个根本,从思想上和政治上加强对青年的引导,帮助青年牢固树立远大理想和坚定信念。要大处着眼,实处着手,动真感情,下真功夫,把服务青年的大目标落实到为青年解决实际问题的行动上,千方百计为他们排忧解难。开发青年人力资源是服务青年的重要内容。要把开发青年人力资源作为服务经济建设、服务青年成长的着力点贯穿于整个工作之中。要努力营造有利于青年人才健康成长、施展才干的良好氛围。要不断完善人才培养的机制,为他们的成长进步穿针引线,铺路搭桥。要帮助广大青年增强创新能力、提高创业能力、提高劳动技能。
四、要高度重视团的建设,为推动共青团事业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要贯彻“三个代表”的要求,坚持共青团组织的先进性,从理想的层次上把广大青年吸引过来,凝聚起来,坚定地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要为党做好青年群众工作,不断巩固党在青年群众中的基础,努力扩大团组织的覆盖面。要坚持“党建带团建”,把基层团组织建设纳入到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整体格局中。要进一步加大团建创新工作力度,开拓进取,锐意创新,以改革的精神研究团建中出现的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给全国其它省市团
组织提供更多的经验和借鉴。
各位代表,同志们,新的形势赋予我们新的机遇,新的时代召唤我们去开拓创新。让我们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脚踏实地,扎实工作,开拓创新,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六大的胜利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