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段落字句

时间:2019-05-12 16:28:4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经典段落字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经典段落字句》。

第一篇:经典段落字句

经典段落字句

(文首短诗)原始流浪的热望在跳动, 对著习惯的锁链焦灼地挣扎, 从冬眠之中, 唤醒了奔放的野性.在无情的生存竞争中,道德心不但无益而且有害.在南方爱与友谊的法律之下,尊重私有财 产和个人情感原是再好不过的事,但在这棒棍和牙齿法律之下的北方,谁考虑到这些,谁就 是蠢才,谁遵守这些道理,谁就要吃大亏.虽然它的神智已经昏昏沉沉,但是,对於虐待它的人,它还是尽一切力量来反抗他们.当北极光在天空里冷冷地照耀,而流星在寒天里舞蹈,同时大地在白雪的笼罩下麻痹而且冰 冻了的时候,这些哈斯基狗的歌声应该是对生命的挑战,不过那些歌曲被唱成低音,拌合著 拉长的叹息啜泣,便更像是哀诉生存的苦恼的音节了.那是一支古老的歌曲,古老得跟狼种 本身一样--是在世界还比较年轻,而歌曲是悲惨的那个时候,初期的歌曲之一.7

松树的浆液茂了出来,柳叶和白杨都发著嫩芽,灌木和蔓草都披上了鲜绿的衣裳,蟋蟀夜夜 鸣唱,啄木鸟在森林理咕噜咕噜的叫著.无言地,他的心从他的眼里辉耀出来,跟巴克的心辉耀出来一样.正如巴克明白那些恶骂不过是些疼爱的字眼,因此那个人也明白这种假咬不过代替一种拥抱 罢了.「先生,」他对那个司古堪的贩狗大王说了「我不卖,先生.去你的,这就是我对你最好 的回覆.」 巴克和那群狼兄弟肩并肩一面跑一面叫著,他们的噑叫声逐渐隐没在森林深处.踏过那灰冷的月色或闪烁的北极光,他跳跃著的巨大身躯都在他所有同伴之上,从他那宏亮 的喉咙唱出的一首原始世界的歌,那也就是狼羣之歌.8

作品

「有一种恍惚的境地划出了生命的绝顶界线,是生命不能超越的.而这也就是生活的矛盾的 现象.」

在《野性的呼唤》中,作者用巴克——狗的观点贯串全文,没有经过爆破画面增添紧张 感,却能将每个章节铺陈紧合又不失高潮迭起,杰克˙伦敦火一般的豪情和雷霆万钧的笔 力,让巴克的身影跃於读者面前,奔在身旁,甚至在入神之间,可以听见那充满野性的狂嚎 声.整部以狗的角度来摹写,狗的世界写实而残暴,人类看著这个「动物世界」,而人类, 也是动物.当时十九世纪的社会,充斥著淘金者跟开拓者的野心,也许是亲身经历,并且身 处在那时代的洪流之中,作者在时代的脉络上切合,在不知不觉中,带领了读者走进历史的 篇章.文章中,在文字的群体构造围绕出当时的社会状况,城乡的差距(巴克认为非都市人都 是野蛮的),淘金的狂潮,人人都想一圆发财梦,好高鹜远的心态(为了赶路掉入冰川,明 知无人成功找到黄金却仍要探险),利益来往的人类们,在文中,作者用不同个性的狗来叙 述了人类的行事下场:比利的个性良善,因此总是受欺负且变成懦弱的,即使他很友善跟任 劳.而司皮兹强势,凶狠,阴险,却成了狗群中的领导者,在这里,显露出了好听点的是 「适者生存」而用动物观点看待便就是「弱肉强食」了.在那个人和动物一样残忍和邪恶的 社会里,生存的危险时时威胁著巴克.迫使它不得不把自己变得更强,不断地向社会的更高 层攀爬,成为同类的领导者,把原来的领导者踩在自己脚下.柯利之死使巴克意识到“生活 就是这样,没有公平可言,一旦倒下,就是生命的终结”.在身经百战之后,巴克对生存法 则做了一个总结……没有中间道路可选.要麼取得支配权,要麼被支配.仁慈是懦弱的表 现.仁慈不存在於原始生活之中.仁慈可被误解为恐惧,一旦被误解就会导致死亡.杀死敌

手或者被敌手杀死,吃掉敌手或者被敌手吃掉,这就是法则……巴克战死司皮兹,在残酷的 现

实中掌握了自然环境,而在同样的自然环境中,三位探险新手为环境所淘汰,因为他们不 是“适者”.这就是生存规则.这个世界上只有两种人,他们不是好人与坏人,而是强者与 弱者.至於巴克,它用它的强权来统治它的世界,如果有一天更强壮更年轻的狼出现,巴克 也不能避免被撕碎的下场.所以,人类在残酷的自然社会中,永远都不是胜者,优胜劣汰的 自然规律永远不会改变.生存的本能一步一步改变了巴克的处世态度.作为狗,巴克有著狼的血统,它跟随自己 的本能,最终回归了野性的生活.巴克本来生活在温暖的南方,养成了文明而高雅的特性, 但是很快它的自尊就被无情的棍棒打倒了,它不得不学会了服从.在北方这个凶险的环境 中,谁要遵守所谓的文明道德,谁就是傻瓜,谁就会迅速地死去.而后生活的残酷让它意识 到,这个世界没有公平「经验给了他一个不能忘记的教训」,只要谁在生存的战斗中失败, 就只能面临死亡.它很快学会了各种邪恶及不择手段的本领.狗领队的挑衅和欺淩使巴克产 生了对权力的欲望,它要争夺领队这个代表最高荣誉的位置,在狗队中煽动其他的狗违抗司 皮兹的命令,甚至合夥对付它,最后巴克用它学来的凶狠残忍和智慧打败了司皮兹.在这样 的斗争中,巴克埋藏在内心深处的本能的野性被一一唤起.在故事的结尾,巴克冲进荒野, 加入狼群.巴克出於求生的本能,不畏艰难困苦,勇於直面困难,战胜自我,自强不息的精 神是人类的精神财富.人类在与自然界的斗争中,在争取社会进步的过程中需要有一种出於 本能的顽强意志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克服来自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种种压力,获取生活资 料和生产资料,求得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即使精神可贵,但巴克的心态不正是人们本来是为 了生存,却渐渐发展出欲望与追求权力的变相生存意义了吗 作者通过对自然法则下原生态生命的赞美,表达了对主人公巴克生命中狼性的钟爱,同 时也揭示出了故事背后真正的主题:人类的文明的腐朽面.小说中先后出场的人类形象都是 相貌丑陋,心居叵测的,其在生活中的表现远不如雪橇狗们令人满意.《野性的呼唤》当 中,多次提到了北方的蛮荒,南方的文明.然而就是在这个文明的社会,小说的主人公狼狗 巴克被拐卖了.在艰苦的旅程中,它受尽了虐待,嘲弄和侮辱.那提著棍子的红衫人给了巴 克一顿残酷无情的毒打,几乎让它死去.然后,他拍著巴克的脑袋,抚摸他并殷勤地拿来水 和肉,说:「巴克老兄,我们有一点小小的不愉快,现在,最好算了吧.你已经明白你的地 位,你也知道我的.做一条好狗,前程无量,一切都好;做一条坏狗,我会将你的五脏打出 来,知道吗 」鞭子与糖果,既是虚伪又是做作.在文中有句话叙述难得出现的女性角色竟

是如此形容:「她是一个家族的动物.」将女性的地位完全的低下化,把抱怨跟任性说是女 性自认为是最基本的特权,这岂可以出现在文明社会的观点呢 而巴克的第三任主人们之一 的哈尔更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一个庸俗,狭隘,虚伪和自私的文明人的丑态.而如此无能又只 会抱怨的人对待动物却是非常冷酷的,「哈尔有一套只用在别人身上的理论,就是:一个人 必须心狠手辣」.为了向他姐姐,姐夫宣传这套理论,他竟然凶狠地把一根削尖的木棍插进 一条雪橇狗的心脏.这一切无不说明,这个社会表面祥和,实质丑陋,虚伪,腐朽,散发著 铜臭味.否定了资产阶级的文明,对资产阶级的虚伪道德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作者用 具有人性的动物之间的争斗,撕咬影射现实社会中人和人之间的争夺和不择手段.社会的表面就如糖果纸一样,用文明包装,人类批判著彼此,用虚伪的态度对待他人, 而糖果纸的下方呢 同一个社会,每个人看到的不可能一样,或者是装作没看到,但是如果 不正视,不思考包装下的社会,那麼人类与其他动物,有什麼差异呢

第二篇:字句

S版三年级语文小册“的”字词汇总

红色的雨伞

甘甜的乳汁

大地的乳汁

美妙的声音

晶莹的玉荚 大地的芬芳

美丽的图画

盛开的花朵

收获的季节

丰收的喜悦 红色的小爪子

橄榄色的头巾

翠绿色的花纹

浅绿色的外衣 赤褐色的衬衫

透亮灵活的眼睛

又尖又长的嘴

锐利的目光 陡峭的石壁

美丽的羽毛

光闪闪的小眼睛

活跃的生命 生命的欢愉

清清的淡水

青色的鲜虾

透明的天空 海鸥的鸣 漫长的期待

漆黑如墨的阴云 顽皮的眼光 风雨的侵袭 雷电的恫吓 恶浪的阻拦

意想不到的事情

细小的工具

蚂蚁的救助

争功的机会

湿漉漉的泥土

正常的活动 感动的故事

小小的触角 落难的同伴 忙碌的时候

柔和的呼声

杂乱的脚印 爽朗的笑声 杰出的科学家 不祥的征兆 骗人的玩意儿 卓越的贡献

伟大的发明 笨重的铁牛 结实的木料

结实的身体 熟悉的声音 巧妙的办法 精致的宝剑

车厢的宁静 夜晚的宁静

浓浓的尘雾 先进的机器 倔强的生命 慈祥的母亲 所有的时间 苦闷的样子 缤纷的彩蝶

采花的蜂儿 欢快的小河 轻巧的炊烟 美丽的彩裙 远远的脸蛋 厚厚的白雪 黑白相间的小动物 有趣的企鹅 奇异的植物世界 清脆柔和的笛声 可爱的燕子 又黏又稠的石油 弯曲的鼻子 畸形难看的嘴唇 难忘的事情 难忘的经历 倾斜的牙齿 明亮的眼睛 金光闪闪的头发 不一般的故事 感人的故事 温暖的阳光

手上的心灵 幼小的心灵 人生的看法 过年的乐趣 细碎的小花 木质的底座 发红的双手 豆大的泪珠 最美的灯 伟大的父爱 2 热情洋溢的表扬信 真诚的歉意 特别的礼物 聪明活泼的儿子

健康的身体 密切的合作 辛勤的努力 滚烫的骨髓 生命的桥梁 生命的意义 金色的沙滩 小小的脚印 碧蓝的海水 细细的汗珠 善良的姑娘 焦急的神情 火辣辣的太阳 美丽的贝壳 羡慕的眼神 可爱的小姑娘 内心的悲伤 良好的习惯 童年的故事 疑惑的神情

与众不同的事情 充满想象力的思维 炫目光彩的气体 文静的女孩 历史的发展 广阔的土地 勤劳的人民 悠久的历史 富饶的物产 优良的传统 热烈的掌声 热闹的教室 清明节的由来 春节的由来 感人肺腑的传说 贤明的国君出征的勇士 别开生面的赛牦牛会 崭新的一天 崭新的坐垫 激动的喊叫 粗大的蹄子 洁白的哈达 威风凛凛的样子 商量的口吻 欢乐的歌声

S版三年级语文小册“地”字词汇总

紧紧地抓住 一动不动地注视 悄悄地露出水面 斩钉截铁地说

无比兴奋地说 微微地笑平静地回答 静静地观察 小心翼翼地试探 迅速地逃离 安祥地躺着 自言自语地说 袅袅地上升 好奇地问 开心地笑 伤心地哭 快速地跑 急促地响 有礼貌地说 惊奇地发现 面带微笑地询问 面带微笑地说 深深地打动 声泪俱下地说 入神地听着 情不自禁地说 认真地思考 仔细地观察

声调柔和地说 温文尔雅地站起来 不以为然地摇头 语重心长地说 狼吞虎咽地吃 3 S版三年级语文小册四字词汇总

象声词咕噜 叽叽喳喳

想方设法

春回大地

春光明媚

穿暖花开

春风化雨

春色满园

春满人间

春潮涌动

春意盎然 春雷滚滚

小巧玲珑

灵活透亮 又尖又长

斩钉截铁

漆黑如墨

声势逼人

小心翼翼 忠心耿耿 饥饿难熬

皮开肉绽

夺眶而出

气喘吁吁

造谣生事

议论纷纷

不慌不忙

转来转去

自言自语

精疲力竭

怨声载道

哈哈大笑

与众不同

兴高采烈

终生难忘

招手示意

余怒未息

热情洋溢

声泪俱下 为之动容

无缘无故

聪明活泼

晴天霹雳

苦苦哀求

思来想去

马不停蹄

七嘴八舌

又细又长

成千上万

四面八方

一望无际

情不自禁

受益无穷

不以为然

温文尔雅

声调柔和

艰苦卓绝

仁人志士

无忧无虑

完好无损

独一无二

缅怀历史 悼念先烈

姿态各异

栩栩如生

千姿百态

奋不顾身

闻风丧胆

身先士卒

感人肺腑

头昏眼花

狼吞虎咽

语重心长

治国安邦

荒山野岭

井井有条

安居乐业

精神抖擞

别开生面

威风凛凛

山清水秀

风调雨顺

秋高气爽

集思广益

同心协力 聚精会神

千变万化

五彩缤纷

争先恐后

老老实实

收集资料 认真思索 设计科学

造型美观

组建军队

严格训练

纪律严明

滴滴答答 叮叮咚咚 哗啦哗啦 啪啦啪啦 咕噜带有反义词的

东逃西窜 此起彼伏 左顾右盼 大惊小怪 明察暗访 前因后果

争先恐后 将功补过 大公无私 以身许国 为国捐躯 精忠报国 4 忧国忧民 国泰民安 安国兴邦

此起彼伏 左顾右盼

明察暗访 前因后果争先恐后 将功补过 大公无私

表示深情的成语

手足之情

鱼水情深

情深意重

情满人间

同心协力

同甘共苦

朝夕相处

携手并肩

爱国名言

1、捐躯赴国难

2、天下兴亡

3、读书不忘报国

4、先天下之忧而忧

5、为中华崛起读书。

国不忘读书。

关于学习的名人名言

1、知识就是力量。

2、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勤奋。

3、天才在于积累

4、少壮不努力

5、学而不思则罔

珍惜时间的名人名言

1、抛弃时间的人

2、完成工作的方法是爱惜每一分钟。

3、世界上最快而又最慢 5

古人名句

1、三人行

2、学而时习之

不积跬步 AABB

老老实实 清清楚楚 快快乐乐 开开心心

平平安安

大大小小 多多少少 许许多多 老老少少

ABB: 笑眯眯 笑嘻嘻 笑呵呵 绿油油 紫莹莹 亮晶晶 光闪闪

黑乎乎 笑盈盈 乐呵呵 黄澄澄 灰蒙蒙 白花花 金灿灿

ABAC:一心一意 一五一十 一板一眼

一朝一夕 一张一弛

AABC :翩翩起舞

依依不舍 金光闪闪 虎虎生威 栩栩如生

井井有条

重重包围

团团围住 彬彬有礼

ABCC:生机勃勃

星光熠熠 得意洋洋

气喘吁吁 喜气洋洋

小心翼翼

一朵白云

一叠波浪

一道闪电

一座山峰 朵朵白云

叠叠波浪

道道闪电

座座山峰

运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

1、整片树林仿佛成了一座音乐厅。

2、时时来一阵风

3、粗笛声音浑厚

4、清晨

5、风一如

6、翠鸟蹬开苇杆

7、早晨像个刚睡醒的女孩儿。

8、大自然是多才的画家

9、还有一种企鹅

10、它们彬彬有礼

近义词

仿佛—好像

常常—经常

着急—焦急

美丽—漂亮 机灵—机警

开心—高兴

特地—特意

立即—马上

试图—尝试

救助—帮助

温和—温柔

慢慢—渐渐

凶猛—凶狠

勇猛—奋勇

急忙—赶忙

突然—忽然

逼近—靠近

附近—旁边

杰出—著名、有名、闻名

安静—宁静

奇异—奇特

顿时—马上

厌恶—讨厌

嘲笑—讥笑、取笑

敬慕—敬仰

测验—测试

抚慰—安慰

执意—固执

寻思—考虑

思索—思考

延误—耽误 补偿—弥

第三篇:把字句 教案

小组成员:宋云颢

杨历艳

周秋晗 公翠云 松泳隆汰 把字句的教学教案

一、课型:初级汉语语法课

二、教学对象:18-34岁 零起点

三、教学内容:把字句的基本使用方法

三个基本句型:

“S+(没)把东西/人+V在+地方” “S+(已经)+把东西/人+V到+地方” “s+(要)把+东西/人+V给+人”

四、教学目标:

1.通过“把”字句的学习,掌握把字句的语义特征、句式特点、准确用法,正确率达到90%以上。

2.能够自然流利地使用“把”字句描述自己的经历和愿望。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1.正确运用句型:

“S+(没)把东西/人+V在+地方” “S+(已经)+把东西/人+V到+地方” “s+(要)把+东西/人+V给+人” 2.了解“没”、“已经”、“要”使用位置

3.结合“把”字句的教学,区分“把”字句中“了”的用法。

六、教学方法:

1.按照先引入再操练的顺序,讲解三个基本句型。2.运用直观手段,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3.设计互动形式的小组活动,鼓励学生合作学习。4.设计趣味游戏,在游戏中熟练运用“把”字句。

七、教具准备:

1.实物类:书、字典、苹果、包、椅子、钱 2.媒体类:学生提前录制的视频。

八、教学时间:

总时长:40分钟 1.引入:13分钟 2.操练:12分钟 3.练习:12分钟 4.总结:3分钟

九、教学步骤

(一)引入1(5分钟)

1.看动作回答问题

例子一:

(1)动作:拿起一本书(2)问题:“这是什么?”

“书在哪?”

“老师在做什么?”

“现在书在哪了?”

“老师做什么了?”(3)老师提问,学生逐个造句 如果学生给出正确答案,可继续教学;

如果学生没有给出正确答案,老师说“这些句子都不合适”老师给出正确答案。

(4)句子展示:“老师把书放在桌子上了。”(5)让大家重复正确句子(集体朗读)例子二:

(1)动作:拿起一个包(2)问题:“这是什么?”

“包在哪?”

“老师在做什么?”

“现在包在哪了?”

“老师做什么了?”(3)老师提问,学生逐个造句

(4)句子展示:“老师把包挂在门上了。”(5)让大家重复这个正确句子。例子三:(引出把字句否定形式)

(1)问题:“老师把包放在桌子上了吗?”(2)老师提问,学生逐个造句

(3)句子展示:“老师没把包放在桌子上”(4)让大家重复这个正确句子 2.总结:(1)重复引入的三个例句,引导学生总结句型 “老师把书放在桌子上了。” “老师把包挂在门上了。” “老师没把包放在桌子上。”

(2)展示句型,用不同颜色的字体分别标明把字句的组成部分: “S+(没)把东西/人+V在+地方”(3)重点说明“没”要在“把”的前面。

(二)操练1

(4分钟)1.看视频回答问题 播放提前录制的学生视频(注意:适时纠正学生出现的错误,语音 词汇等)第一组:

(1)展示视频,提问: “他是谁?”

“表在哪?”(2)看视频提问:“他在做什么?”

(3)逐个提问,总结句子:“琼英把表挂在墙上了。”(4)老师领读一遍正确句子。第二组:

(1)展示视频,提问: “他是谁?”

“地图在哪?”(2)看视频提问:“他做什么了?”(3)逐个提问,总结句子:“奎东把地图贴在墙上了。”(4)老师领读一遍正确句子。

2.第三组

(1)展示视频,提问:“地图在哪?”

(2)看视频提问:“琼英把地图贴在墙上了吗?”(3)逐个提问,总结句子:“琼英没把地图贴在墙上”(4)老师领读一遍正确句子。2.总结操练的三个例句 “琼英把表挂在墙上了。” “奎东把地图贴在墙上了。” “琼英没把地图贴在墙上”

(三)引入2

(4分钟)1.看动作回答问题

例子一:

(1)动作:把椅子搬到同学旁边(2)问题:“椅子在哪了?” “老师做什么了?”(3)老师提问,学生逐个造句

(4)句子展示:“老师把椅子搬到秀玲的旁边了。”(5)让大家重复正确句子(集体朗读)例子二:(1)动作:翻书

(2)问题:“老师现在在做什么?” “现在书是第几页?”(3)老师提问,学生逐个造句

(4)句子展示:“老师把书翻到第31页了。”(5)让大家重复这个正确句子。例子三:

(1)问题:“老师已经做什么了”(2)老师提问,学生逐个造句

(3)句子展示:“老师已经把书翻到第31页了。”(4)让大家重复这个正确句子 2.总结:

(1)重复引入的三个例句,引导学生总结句型 “老师把椅子搬到秀玲的旁边了。” “老师把书翻到第31页了。” “老师已经把书翻到第31页了。”

(2)展示句型,用不同颜色的字体分别标明把字句的组成部分: “S+(已经)把东西/人+V到+地方”

(3)重点说明“已经”要在“把”的前面。

(四)操练2

(4分钟)1.看视频回答问题 播放提前录制的学生视频 第一组:

(1)展示视频,提问:“他是谁?”(2)看视频提问:“他做什么了?”

(3)逐个提问,总结句子:“奎东把桌子搬到客厅里了。”(4)老师领读一遍正确句子。第二组:

(1)展示视频,提问:

“这是谁?”

“他在哪?”

“这是什么?”

“这是在哪?”

(2)看视频提问:“秀玲做什么了?”

(3)逐个提问,总结句子:“秀玲把信寄到法国了。”(4)老师领读一遍正确句子。第三组:

(1)看视频提问:“秀玲已经做完什么了?”

(2)逐个提问,总结句子:“秀玲已经把信寄到法国了。”(3)老师领读一遍正确句子。2.总结操练的三个例句 “琼英把表挂在墙上了。” “奎东把地图贴在墙上了。” “琼英没把地图贴在墙上”

(五)引入3:

(4分钟)1.看动作回答问题

例子一:

(1)动作:把一支笔递给同学(2)问题:“这是什么?” “老师做什么了?”(3)老师提问,学生逐个造句

(4)句子展示:“老师把笔递给松田了。”

(5)让大家重复正确句子(集体朗读)例子二:

(1)动作:做一个将要把一个苹果递给同学的动作(2)问题:“这是什么?” “老师要做什么?”

(3)老师提问,学生逐个造句

(4)句子展示:“老师要把苹果送给高迪。”(5)让大家重复这个正确句子。

例子三:

(1)动作:把苹果递给同学(2)问题:“老师做什么了?”(3)老师提问,学生逐个造句

(4)句子展示:“老师把苹果送给高迪了。”(5)让大家重复这个正确句子 2.总结:

(1)重复引入的三个例句,引导学生总结句型 “老师把笔递给松田了。”

“老师要把苹果送给高迪。”

“老师把苹果送给高迪了。”

(2)展示句型,用不同颜色的字体分别标明把字句的组成部分: “S+(要)把东西/人+V给+人”(3)重点说明“要”后不能带“了”。

(六)操练3:

(4分钟)1.看视频回答问题 播放提前录制的学生视频 第一组:

(1)展示视频,提问:“他是谁?”、“钱在谁的手里?”(2)看视频提问:“他做什么了?”

(3)逐个提问,总结句子:“奎东把钱交给售货员了。”(4)老师领读一遍正确句子。第二组:(1)提问: “钱在谁的手里?” “她要做什么?”

(2)逐个提问,总结句子:“秀玲要把钱交给售货员。”(3)老师领读一遍正确句子。第三组:

(1)看视频提问:“琼英做什么了?”

(2)逐个提问,总结句子:“琼英把礼物送给奎东了。”(3)老师领读一遍正确句子。2.总结操练的三个例子: “奎东把钱交给售货员了。” “秀玲要把钱交给售货员。” “琼英把礼物送给奎东了。”

(七)练习一:做游戏 “你说我做”

(6分钟)1.准备道具:字典 苹果 包 椅子 钱 2.练习目的:

(1)一个讲一个做(既锻炼口语,又锻炼听力)(2)学生自己造句(增强趣味性)

(3)每做完一个动作都会提问全班“谁要谁做什么了”(增强了全班参与度)3.练习流程:

(1)教师说明规则:同学在所示物品中挑一件物品来说出“把”字句指令,让另外一个同学按指令做动作。(2)教师示范,让同学理解游戏规则: 指令:“松田,请把书递给我” 提问全班:“松田做什么了?” 规范句子:“松田把书递给老师了。”(3)给时间两两讨论:两分钟(4)操练

(八)练习二:准备生日晚会

(6分钟)1.设置一个情景,让同学们根据情景造句 2.练习目的:

(1)拓展练习,让同学在情境中实践所学句型(2)重复练习加强记忆的作用 3.主题:为松田同学准备生日晚会

4.图片内容:桌子、椅子、饮料、水果、生日蛋糕、生日礼物、鲜花 5.练习流程:

(1)老师介绍情景,讲解游戏规则

(2)分两组讨论,根据图片提示,用“把”字句描述准备步骤。(3)请同学逐一回答

(4)老师作示范,用“把”字句对该情境做一个完整的陈述 “今天是松田的生日,我们一起为松田准备生日晚会。我们要把桌子和椅子搬到客厅里,把生日蛋糕放在桌子上,把生日卡放在生日蛋糕旁边,然后我们把水果和饮料放到桌子上,最后我们把鲜花和礼物送给可爱的松田。”

(5)请同学尝试模仿老师,做完整陈述。(6)全班同学跟老师一起复述。

(九)小结

(3分钟)1.复习所学语法:看图说句子,老师提问,学生回答(1)问:“琼英做什么了?”答:“琼英把表挂在墙上了。”(2)问:“琼英把地图贴在墙上了吗?”答:“琼英没把地图贴在墙上。”

(3)问:“奎东做什么了?”答:“奎东把桌子搬到客厅里了。”(4)问:“秀玲已经做完什么了?”答:“秀玲已经把信寄到法国了。”(5)问:“琼英做什么了?”答:“琼英把礼物送给奎东了”(6)问:“秀玲要做什么?”答:“秀玲要把钱交给售货员。” 2.总结句型,并强调“没”、“已经”、“要”的使用方法。“S+(没)把东西/人+V在+地方” “S+(已经)+把东西/人+V到+地方” “s+(要)把+东西/人+V给+人”

第四篇:“得”字句综述

关于“得”字句的综述

现代汉语“得”字句一直以来是汉语研究的热点之一。学者们分别从句法(“得”前成分和“得”后成分的句法关系,“得”字句主语,“得”前谓词,“得”后补语的构成)、语义(补语的语义特征和语义指向,“得”前谓词性成分的语义)、语用(焦点)、“得”字句与语体的关系、“得”字句与其他句式的转换等方面对“得”字句进行了研究。

一、从句法上进行研究

(一)“得”前动词或形容词与“得”后成分的句法关系

1、“中心语+附加语”(前正后偏的偏正结构)说

黎锦熙(1924)最早提出“得”后成分是“附加语”。持这一看法的还有吕叔湘、朱德熙(1952《语法修辞讲话》)和吕叔湘(1953《语法学习》),他们都采用了“附加语”的说法。

2、“主语+谓语”(主谓结构)说

王力(1943)把“得”字句称作“谓语为主语”的“递系式”,如“他走得很慢”,“走”是初系,“很慢”是次系,“走”既是“他”的谓语又是“很慢”的主语。赵元任(1979)虽把“得”后成分看作谓语性补语,但他又认为大多数“得”字句可切分为“S1+S2P”(主语+谓语)。龙果夫(1958)认为“X 得”是体词性成分,作全句主语,“得”后成分作谓语。李人鉴(1981)把“得”前的动词或形容词看作主语,就把“得”字句看作主谓谓语句。

3、“‘得’后谓词性成分为结构中心语”(前偏后正的偏正结构)说 聂志平(1994)从整体的语法功能、状语的受限性、句中停顿、移位和提问方式等方面研究,认为应该把“得”后的谓词性成分看作结构核心。屈承熹(2005)从语法、语义和语用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他也认为“得”字句的“得”后成分才是真正谓语。

4、“述语+补语”(述补结构)说

目前这种说法的影响最大。中科院语言所语法小组(1952)的《语法讲话》把“得”后成分叫做补语。张志公(1953)的《汉语语法常识》把“得”后成分称作“动词的补足语”。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汉语编辑室主编的《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1956)采纳了上述观点。朱德熙(1982)《语法讲义》明确地称之为述补结构。吕叔湘(1999)在《现代汉语八百词》里称“‘得’是连接表示程度或结果的补语”。

(二)“得”字句的主语S 李亚丽、满江红在《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第3期第60页《“得“句中主语S的构成》中认为:从句法结构方面考察和分析“得”字句中“得”前的主语S。根据主语S是否出现,“得”句可分为主语未省略句和主语省略句两类,其中,主语省略的情况比较普遍。在主语未省略的情况下,主语大多由体词和体词性短语充当;在主语省略的情况下,主语承某一句省略占了相当的比例。

(三)“得”前谓词(哪些词能充当“得”前谓词)

1、从词类的意义上看

赵家新在《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第136页《“得”字句的前段》认为:从类的意义上说,先导动词、判断动词、能愿动词和一部分使令动词、行为心理动词不能进入“得”字句的前段充当谓词。一些单音节和双音节的动词较容易构成“得”字句,但是能否进入“得”字句的前段充当谓词与合成词的构成方式没有绝对的因果关系。形容词,凡是能用“很”修饰的都能进入“得”字句的前段,所以“非谓形容词”、“形容词的重叠式”和“带有强式字眼修饰的偏正式形容词”一般很难进入“得”字句前段。基于对“副+名”结构的认可,本文认定名词也可以进入“得”字句前段。

2、从谓语动词的价数和语义特征来看

陶端云在《黄山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第123页《“得”字句动词和补语的语义指向》认为:从谓语动词的价数和语义特征来看,谓语动词进入“得”字句的可能性的大小依次排列是:动作动词、性状动词和心理动词、关系动词。不同价的动词随着价量的升高,所带“得”字补语的能力越来越弱。

3、从动词的音节和句法功能上看

张豫峰在《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第47页认为:字句中“得”前的v(谓词性成分)位置上多数是单音节的动词或形容词,但也不能忽略在v位置上还有多音节(包括双音节)的动词性词语和形容词性词语。根据v的句法功能,把V分为及物动词性词语、不及物动词性词语、形容词性词语三大类。

4、形容词充当“得”前谓词 陶端云在《黄山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第123页《“得“字句动词和补语的语义指向》中认为:凡是能用很修饰的形容词基本上都能进入得字句的前段,一般不能进入得字句前段的形容词正是包括了区别词状态形容词和一些偏正式构成的带强势字眼的双音节形容词如通红、雪白、冰凉、贼亮等。

(四)“得”后补语的构成

1、张豫峰在《井冈山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1年第3期第34页《说“得”字句的补语》中认为:“得”字句补语位置上的词语大多是动词性词语、形容词性词语和主谓短语,但也有表程度或情状的副词性词语,在某些特殊的语境中还有名词性词语。

2、吴怀成在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准定语+N+V得R”句式及其产生机制研究》第14-18页认为:此句式充当“得”后补语有单个的性质形容词、“副词+性质形容词”构成的状心结构、“性质形容词+副词”构成的述补结构、性质形容词构成的联合结构、单个的动词、“(程度副词)+动词+名词“构成的述宾短语、代副词“怎么”或“如何”、几种类型。

二、从语义上进行研究

(一)“得”字句补语的语义特征

1、同称说

张志公(1953)、林焘(1957)、李临定(1963)都把它称作程度补语。胡裕树(1962)将之通称为情态补语。王还(1979)将其称为结果补语。

2、二分说

王邱丕、施建基(1990)把它分为程度补语和情状补语。缪锦安(1990)把带“得”的补语分为依从补语和描述补语。

3、三分说

《现代汉语八百词》(1980)认为“得”后连接的是“表示程度、结果和可能的补语”。唐启运(1980)把它分为结果、程度和形容补语。马庆株(2004)将其称为结果、状态、程度补语。

陈虎在《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08年第1期第43页认为:“得”字句可以按照补语的语义范畴大致归为三类,即描述性“得”字句,结果性“得”字句以及可能式“得”字句。在此构架下,“得”字句的语法结构与语义功能之间存在着系统的对应关系,补语的语义指向也可得到系统描写。

4、四分说

徐丹(2004)认为,“表结果”和“表可能”是“得”字结构里的“得”的两种最基本的语义功能,其余的还有“表程度”和“描写性”的“得”字结构。

5、其他语义特征 ①评价义

吴怀成在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准定语+N+V得R”句式及其产生机制研究》第14-18页认为:此句式除了补语了由代副词“如何”和“怎么样”充当的以外,都具有一个共同的语义特征[+评价义],也就是说补语表示的是对行为主体所做事件的结果的一种评价。②致使义

韩丹在《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第59页《“主事居后‘得’字句”的构式义及其认知解读》认为::“主事居后‘得’字句”构式,具有致使含义,致使处于“得”后面的“主事”产生心理或情状改变。进入该构式的动词经过构式义与动词义的互动,在构式的压制下,可产生致使义;而意义上对“主事”无法控制的动词则不能进入该构式。

宛新政在《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第28页《试析“主事居后‘得’字句”》中认为:“主事居后‘得’字句”具有重要的语义特点,该句式在语义上表达的是一个致使关系串。

(二)“得”字句补语的语义指向

1、补语指向V 范晓(1992)的《V 得句的“得”后成分》总共概括了六种“得”后补语的语义指向:补语指向V、补语指向V的主体、补语指向V 的主体的一部分、补语指向V 的客体、补语指向V 的客体的一部分、补语指向主体和客体之外的第三者。范晓(1993)还认为“得”在句法平面是结构助词,是动补结构的标志词;在语义平面“得”有两项意义:一是显示动作或行为的“已然”,二是表示“肯定”;在语用平面“得”可表示动作所引起的境相。

张豫峰在《山西师大学报》2002年第1期第116页《“得”字句补语的语义指向》中认:补语的语义指向有“指向V1的主事”(包括指向施事、系事、准施事),“指向V1主事的一部分”(包括指向施事的一部分、系事的一部分),“指向VI的客事”(包括指向受事、成事、使事、准受事),“指向V1客事的一部分”(包括指向受事的一部分、使事的一部分),“指向V1”。

赵家新在《淮北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3-4期第130-133页《“得”字句后段的语义》中认为:“得”后的“R”可以指向谓语动词。

李亚丽在《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10期第179-181页《“(S)+V得+NP+VP”句补语的语义指向》认为:“ NP+VP”可以指向V(把“NP+VP”根据NP论元角色的不同,分为NP为施事或系事、受事、使事、当事、时间、处所、成事或伴随物几种情况)。

2、补语指向主语S 赵家新在《淮北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3-4期第130-133页《“得”字句后段的语义》中认为:“得”后的“R”可以指向主语。

李亚丽在《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10期第179-181页《“(S)+V得+NP+VP”句补语的语义指向》认为:“ NP+VP”指向“得”前成分时,可以指向主语S(其中NP与S具有领属关系,NP是S的一部分,或者NP复指S)。

4、补语指向介词宾语O 李亚丽在《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10期第179-181页《“(S)+V得+NP+VP”句补语的语义指向》认为:“ NP+VP”指向“得”前成分时,可以指向介词宾语O(其中NP与介词“把”的宾语O具有领属关系)。

5、补语指向其他成分

张豫峰在《山西师大学报》2002年第1期第116页《“得”字句补语的语义指向》中认:补语可以“指向第三者”,“指向处所和工具”等几种类型。补语有双重的语义指向和两个指向对象语义重合的情形。

赵家新在《淮北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3-4期第130-133页《“得”字句后段的语义》中认为:补语可以指向“N+v+de”整体。

6、特殊“得”字句的补语语义指向

聂志平在《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5期第85页《“得”字句研究札记三则》中认为:“得”字句的语义、结构中心在“得”后成分上,所以“把墙刷得白”不能说.是因为“把” 字句表示一种处置,其后的谓语必然蕴含着实现这一时体意义,而作为有“把”的“得”字句中心的“白”是单十性质彤客词,本身不包含实现这一时体特征。

吴怀成在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准定语+N+V得R”句式及其产生机制研究》第14-18页认为:此句式的补语的语义无一例外地全部指向V和N构成的述宾结构代表的事件。

(三)“得”前谓词性成分的语义

张豫峰在《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第47《“得”字句中“得“前谓词性成分的考察》页认为:字句中“得”前的v(谓词性成分),根据V所联系的主事动元的性质,把V分为动作谓词、经验谓词和性状谓词三类;根据v所联系的动元的数量,把v分为一价谓词、二价谓词和三价谓词三类。

三、语用

吴怀成在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准定语+N+V得R”句式及其产生机制研究》第14-18页认为:句式的语用功能为:凸显其焦点补语的评价义,这种独特的语用功能只有在与其语义相近的动词拷贝句式进行比较才更加显著。

宛新政在《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第28页《试析“主事居后‘得’字句”》中认为:“主事居后‘得’字句” 在语用上具有保特话题同一性的功能。这种句式意义和语用功能,正是“主事居后”的决定因素。

张豫峰在《井冈山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1年第3期第37-39页《说“得”字句的补语》中认为:焦点(补语)在“得”字句语用意义中的形式特征有:第一,在句子的表达中,重音是强调信息焦点的重要手段;第二,“得”字句中的“得”原是实词,它的本义是行到和获得。虽然现在的“得”已虚化为结构助词,但它在结构中起着映射动作发生后出现某种情状的作用。“得”在语用表达上可以凸显人们所关注的新信息;第三,“得”字句只能用疑问代词“怎样”提问,回答时充当补语的词语必不可少,如“她笑得怎样?”回答“他笑得很甜”,可省略“他笑”,说成“很甜”。这从侧面说明“得”字句的补语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从语用学角度看,汉语中的状语只能为谓词的表述起个增添信息的作用,而补语是全旬的表达焦点,也就是强调的重点。

四、“得”字句与语体的关系

张豫峰在《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1期第105-108页《“得”字句与语体的关系》中认为:“得”字句出现频率最高的是文艺语体,下面依挺为政论语体、科技语体和公文语体,同时作家个人语言风格的差别,也影响作品中“得”字句数量的多寡;“得”前谓词大多数是及物动词、不殛物动词和形容词,其中噩转动词“得”字句在各粪语体中出现的次数最多;“得”后补语分表描述、评论和描述/评论,它们由于受语体的制约,根据表迭需要进八各种语体,各尽其职。

五、“得”字句与其他句式的转换

1、变为重复动词“得”字句

齐荣(1954)认为:“得”字句一般都可以变换为重复动词的“得”字句,如“他走得慢”可以变换为“他走路走得慢”。谭永详(1957)认为:“她哭得眼睛都红了”仍可以变换重复动词的“得”字句“她哭儿子哭得眼睛都变红了”。

2、与被字句、把字句进行转换

李临定(1963)认为:“得”字句多数可以与“把”字句和“被”字句相互变换。

聂志平(1992)把“动1+得+名+动2”与“把+名+动1+得+动2”两类句子作了细致地分析和描写,指出了“得”字句、“把”字句和“被”字句变换的句法及语义限制条件。

3、“得”字句是否能变形的原因

张豫峰在《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1期第105-108页《“得”字句与语体的关系》《“得炒字句句式可变换的原因探析》认为:“得”字句是否能变形原因有:动词前后名词的施受事能力及语义上的选择与制约力的强弱有无,“得”后部分与“得”前部分的是否被相互选择与制约。

结语

以上这些文章多从句法的角度,如“得”前成分和“得”后成分的句法关系、“得”字句主语、“得”前谓词、“得”后补语的构成;从语义的角度,如补语的语义特征和语义指向、“得”前谓词性成分的语义;从语用的角度,如焦点、保持话题同一性;从“得”字句与语体的关系的角度;从“得”字句与其他句式的转换角度等对“得”字句进行了分析。

我的文章想试着从语言的经济性、语气、主题与述题等方面来写,目前还没定下来,也想听听老师的见解。

参考文献

[1]李亚丽、满江红.“得”句中主语S的构成[J].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3):第60页.[2]赵家新.“得”字句的前段[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第136页.[3]陶端云.“得“字句动词和补语的语义指向[J].黄山学院学报.2007(6):第123页.[4]张豫峰.说“得”字句的补语[J].井冈山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1(3):第34页.[5]吴怀成.“准定语+N+V得R”句式及其产生机制研究.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14-18页.[6]陈虎.汉语“得“字句的结构语义研究[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08(1):第43页.[7]韩丹.“主事居后‘得’字句”的构式义及其认知解读[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2):第59页.[8]宛新政.试析“主事居后‘得’字句”[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第28页.[9]张豫峰.“得”字句补语的语义指向[J].山西师大学报2002(1)第:116页.[10]赵家新.“得”字句后段的语义[J].淮北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3-4):第130-133页.[11]李亚丽.“(S)+V得+NP+VP”句补语的语义指向[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6(10):第179-181页.[12]张豫峰.“得”字句补语的语义指向[J].山西师大学报.2002(1):第116页.[13]聂志平.“得”字句研究札记三则[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5):第85页.[14]张豫峰.“得”字句中“得“前谓词性成分的考察[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1(2):第47页.[15]张豫峰.说“得”字句的补语[J].井冈山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1(3):第37-39页.[16]张豫峰.“得”字句与语体的关系[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第105-108页.

第五篇:比字句教案

语法:“比”字句教案

教学对象:汉语中级留学生(泰国)教师:郝雲鹏 课时:十五分钟

教材:《汉语教程》,杨寄洲,北京语言大学出版

一、教学内容:本课主要讲解“比”字句的基本结构和用法,进而理解课文《北京比上海大吧》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

1、掌握课文中的语法点及特别是比字句,理解透彻

2、能够掌握课文重点内容,运用简单的比字句

三、教学重难点:

在交际中正确使用“比”字句

四、教学方法:

主要按照精讲多练、讲练结合、师生互动的原则来进行。归纳法:先举出课文中的一些例子,再总结语法规则。化繁为简的解释法:比较句的格式用公式表述。练习方法:机械性练习、交际性练习。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组织教学,课堂问好,从“骑车比开车快”的玩笑开始。

2、让学生找出文中带“比”字的句子,将这些句子抄写下来。

(二)具体教学

1、展示出文中的出现的“比”字句:(1)北京比上海大吧?

(2)上海没有北京大,不过人口比北京多。(3)上海比过去变得更漂亮了。

(4)上海的冬天是不是比北京暖和一点儿?——上海不一定比北京暖和。(5)上海的气温比北京高得多。

2、讲解句型 1.A比B +形容词

(1)A比B+副词+形容词

的错句分析 2.A比B +动词+宾语

(1)顺带复习重点词“更”的用法

(2)动词后如果接状态补语,“比”可以放在动词前,也可以放在补语前。

3.事物比较的程度可以用“A比B+形容词+‘多了’‘得多’‘一点儿’‘一些’”来表达。

4“比”的否定

直接告诉学生“比”的否定是“没有”,尤其在书面语中,不是“不比”。“不比”只用在不同意对方的说话时才用,侧重于口语中。如: A:我看你比麦克高。

B:我不必他高。我们俩差不多高。

下载经典段落字句word格式文档
下载经典段落字句.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被字句教案

    留学生汉语语法课教案 “被字句” 一、教学时长:一课时(45分钟) 二、教学对象:汉语初级阶段的学生 三、教学目标: 1、通过对本课时的学习,让学生能用“被字句”造句,指导学生能够自......

    被字句和把字句定稿

    “把字句”和“被字句”的互换 ____微课教学设计 青龙小学 邓雪莲 教学目标: 掌握把字句和被字句的互换方法,灵活地进行把字句和被字句的互换。 教学重点: 掌握方法,灵活地进......

    把字句被字句(精选合集)

    “把”字 句 什么是“把”字句: 1. 谓语动词牵头用介词“把”引出受事对受事加以处置的一种主动句。 2. “把”字句的语法意义是表示由于某种动作或原因的影响而产生某种结果......

    把字句和被字句

    把字句和被字句互换的方法 关于把字句和被字句的互换练习,我记得在第二册语文练习中已经出现过了,人教版第三册的《语文园地七》再次出现了两种句式的互换练习,可见它的重要性......

    把字句和被字句

    把字句和被字句 把字句: 例句:1、乌云把太阳遮住了。2、妈妈把屋子收拾干净了。 把字句的基本格式是“甲把乙怎么样”。从意义上说,把字句表示对人或事物的处置,“把”后面的宾......

    把字句被字句

    把字句与被字句练习 例: 大 水 淹 没 了 庄 稼。(什么1)(动 作) (什么2)把字句:大水把庄稼淹没了。被字句:庄稼被大水淹没了。 方法1: 先在陈述句中分析出什么1、什么2和怎么样,再按下......

    把字句被字句

    将把字句改为被字句练习1、春风把花儿吹红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把手帕洗干净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把桌子擦得干干净净。____......

    把字句被字句doc

    二、“被”字句与“把”字句 1、了解三种句式的特点: 陈述句:主语+动词+宾语 我们征服了洪水。 把字句:主语+把+宾语+动词 我们把洪水征服了。 被字句:宾语+被+主语+动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