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比”字句研究综述
八十年代以来“比”字句句法、语义、语用的研究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
宋
华
学号:200402008
摘要:本文对八、九十年代学者们对“比”字句的研究进行综述,主要从句法、语义、语法三个平面的角度来看前人的研究成果,以期理清其对“比”字句研究的脉络,发现尚存在的仍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从而将对“比”字句的研究引向深入。
关键词:“比”字句
句法
语义
语用
“比”字句是指由“比”字短语充当状语的一种比较句,一般记为“X比YW”,其中“X、y”是比较项,“W”是结论项。吕叔湘在《中国文法要略》中曾指出,两件事必须同中有异,异中有同,才能有比较关系。“比”字句就是对两件东西进行同中有异的比较,表示前者胜过后者。丁声树(1979)说,“比”字说的是程度差别,而不是异同或近似。“比”字的用法有两组:一是同类事物的比较,二是程度的差别随时间而变。作为汉语句式中的一种特殊句式,八十年代以后,不少研究者先后对其进行了研究。本文主要从“比”字句的三个平面着手,对八十年代以来“比”字句的研究状况进行总结。
一、句法平面的研究
本时期对“比”字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对“比”字句的构成、比较内容、“比”字句的结论项、动词性“比”字句的分化、比较项的不对称结构、形谓“比”字句的比较项等方面,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分类;二是对“比”字句的省略问题进行了探讨。
(一)关于“比”字句的句式分类方面其表性的成果如下:
1.范晓(1995)认为“比”字句由比较项、比较点、比较值构成。将其分为前段、中段、后段。前段是句子的主语,一般由名词性短语充当。中段和后段是句子的谓语。中段的“比”字短语作状语修饰后段。“比”后的短语一般是名词性短语。后段是句子的谓语中心,一般由形容词性词语或动词性的词语充当。
2.刘月华(1983)从“比”字句表义不同分成两类:
(一)“A(主语)+比B(状语)+谓语”表示同类事物的比较,情况比较复杂。可以用来充当谓语的有:(1)形容词,(2)“有”+抽象名词,(3)表示心理状态的动词,(4)一般动词前有“早、晚、先、后、难、好(易)、多、少”等状语,动词后还可以带受事宾语。(5)一般动词后有形容词充任情态补语,(6)能愿动词+动词,(7)表示增加或减少,提高或降低之类的意义的动词。
(二)“主语+A比B(状语)+谓语”这类句子往往表示:同一事物在不同时间或不同处所情况有所不同。如“你的发言比上次好多了”“他身体一天比一天好了”。
3.任海波(1987)明确提出了“比”字句的结论项AP(谓词只有形容词)、VP(谓词只有动词)、AV(谓词既有形容词又有动词)、NP(以名词短语,包括名词为修饰成分)等四大类。由于程度副词、助动词、数量短语、动词短语、“了”等与谓词的组合不同,又可划分出十三种形式。在对各组合形式展开具体分析时,着重论述结论项中不同成分造成的各种形式在意义上的细微差别。比如,结论项中有“了”,句子往往强调相比较事物的相对差异经历了一个变化的过程,是动态比较,如“你现在比我重要多了”。但如果相同的时间是“现在”,比较项中就不出现表“现在”意义的词语,4.吴继光(1990)讨论了比较句的基本格式“X比YZ”中,比较项X、Y分别为“N1+V”和“N2+V”的比字句(N1 N2都指名词性词语,V指动词和动宾短语),并把它称为动词性“比”字句,这些句式从表面上看格式是相同的,都可以写作:N1+V+比+N2+V+VP,其中VP表示构成结论项的谓词性成分,但是它们实际上是有区别的可以构成三种构造。如下面三个例句:(1)老张出面比小李出面好。(2)老张下棋比小李下棋快。(3)老张打人比小李打人狠。
例(2)和例(3)的“N2+V”可以被“N2”替换,而例(1)却不能做这样的替换;同样例(2)例(3)“N1+V”可被“N1”替换,而例(1)不行。因此本文认为动词性“比”字句,可以分化为例(1)、例(2)、例(3)所代表的三种格式。其中例(1)和例(2)、例(3)的差别在于比较点的不同;例(2)例(3)差别则在于例(2)有“N1的N+比+N2的N+VP”的变换式,例(3)却不能做同样的变换。
5.刘慧英(1992)将句法、语义结合起来,把比较项的不对称结构归纳成三种:一是句法类型不一致,语义类型一致,如“大城市的平房比楼房少”;二是句法类型一致,语义类型不一致,如“他的眼睛比秋水明亮多了!”;三是句法类型和语义类型都不一致,如“他看球比打球的时候多”。他还比较全面而客观地指出导致这种不对称的原因有省略、任指、隐含、比喻等,其中省略是最主要的原因。
6.李临定(1986)考察了形谓“比”字句比较项的类别:(1)名1+比+名2+形,名1和名2是代词或一般名词短语,二者直接相比较。“她比我还可怜!”(老舍)(2)主谓/动+比+动+形,“学骑自行车,下车比上车难”;(3)主谓+比+名+形,“他办事比我认真”;(4)名1+比+名2+名3+形,“他比我书多”;(5)名1+比+名2+形+名数,如“他心中比石榴花还红着一些”(老舍);(6)名+名数+比+名数+形,“远山灰蒙蒙的,一重比一重远”(杨朔)。他对“比”字句的完全式和简略式进行了探讨,完全式是指“比”前后都是完整的偏正短语或主谓短语,他们所含成分是相等的。简略式是指完全省略了某个或某些成分。并进而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实际语言中的大部分“比”字句,都是由完全式省略而形成的,“比”右项的简略不能快于左项,“比”左项要大于或等于右项。
(二)关于“比”字句省略方面的研究尚存在争议,其中大多数人支持省略说,少数人不同意省略说
1.与李临定看法类似,多数学者认为“比”前后两个比较项在句法结构上的不对称是省略或替换所致。刘月华(1983)也提出,一般来说,“比”前后的词、词性是相同的,“比”前后的短语内部结构是相同的。如果“比”前后词语中有相同的部分,为了语言的简练,可以省略(多数情况是在“比”后的成分的中省略),省略的原则是以不改变原句句义为准。有下列几种情况:(1)省略中心语,“小英的布娃娃比她的(布娃娃)好看”;(2)省略中心语与结构助词“的”,“他的字比我潦草”;(3)省略定语,“他家的老二比老大爱学习”;(4)省略定语中心语相同的部分,“他们(前进的脚步)比我们前进的脚步快”;(5)省略主谓短语中的谓语或主语 “我(吃饭)比她吃饭香”;(6)“A比B”作状语时,一般省略“比”前成分A,“今天我们比第一次谈得好”;(7)A、B两项都是动词短语或都是形容词短语,即使有相同成分,也大多不省略。如“长一点比短一点好”。
2.于富堂(1987)针对朱德熙先生在《关于“比”字句》一文中,以“我(的)年纪比他大”一句为例,关于“他”之后是否有“年纪”的省略问题,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陈述了自己的观点。
就内容而言,认为“比”作介词的“比”字句,基本上是由比较双方、比较点和比较结果三部分组成的,并认为“比”的一方与具体的比较点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省略的。朱先生说的“我(的)年纪比他大”的句子,作者认为“我”与“他”是比较双方;两个的“年纪”是具体的比较点,“他”的比较点“年纪”是被省略的;“大”是比较点比较之后的结果。又从“比”字句格式方面作了分析,认为“比”字句有完全式与简略式两种格式。并对完全式和简略式作了定义,区分了省略式和简略式,把“我比他重”之类称为简略式而不叫省略式,是因为有一些“比”字句的比较点是隐含的,他们没有必要说出,因而在字面上不出现。如“他比我白”可以有完全式“他的皮肤的颜色比我的皮肤的颜色白”,但人们实际上一般不这么说。再如“他比我能吃”就不好找出相应的完全式。2 VP中的V如果是动词(表增加减少的动词除外),往往没有完全式。其中“N1+比+N3+V”我比你大,可以有完全式,但除了N1与V能直接搭配,并且不致引起歧义的方可变换。如“我(的)脾气比你倔”——我比你倔。如果N1不能与V直接搭配,或虽然搭配,但容易引起歧义的,则不能变换成上面的格式。例如:“我的经验比你丰富”——不能转换成“我比你丰富”
3.对于普遍认同的省略说,朱德熙(1983)最早表示了质疑,他对于“我(的)年纪比他大”中的“他”字后头省略了“年纪”表示质疑,从结构上看,“我的年纪比他大”只能分析为:(1)我的年纪/比他大,主语是“我的年纪”。“我年纪比他大”实际上代表两种不同的构造:(2)我年纪/比他大,(3)我/年纪比他大。(2)的主语是“我年纪”,谓语是“比他大”;(3)的主语是“我”,谓语是“年纪比他大”。从语义上来看,不管是(1)、(2),还是(3),说话的人拿来相比的不是“我”和“他”两个人的年纪,而是“我”和“他”两个人。并指出“我孩子比他大”有歧义,可能是比较孩子和“他”,也可能是比较“我”和“他”。在此基础上将所讨论的句子概括为两种格式:(1)N1(的)+N2+比+N3+VP,(2)N1的+N2+比+N3的+(N2)+VP 4.包法莉(1993)也不同意普遍认同的省略说,指出删除法存在严重缺陷,其基本假设“比”前后的比较项在结构上必须完全一样的说法站不住脚的,比较项没有必要相同,在很多情况下,那些假设未经删除的原句往往是不正确,或完全错误的,如“他今天比(他)昨天高兴”。他主张用C——控制关系解释结构上的不对称,即在一个正确的比较句中,第一个比较项必须循环C——控制比较标准。上句中,“今天”可以正确地C——控制“昨天”,但加了“他”之后,“今天”就无法C——控制“昨天”了,所以带“他”的完全句是错误的。他在这种理论的指导下,探讨了名词词组作主语、宾语,与时间副词比较等多种不对称的情况。该文理论性强,在众多重列举、重描写的文章中独具一格。
刘月华(1983)、陆俭明(1980)、黄祥年(1984)都对“比”字句多种经常出现的限制性成分“还”和“更”进行了考察,指出来二者虽然都能表示程度比较,但在意义和用法上仍存在不少差别,指出在少数情况下可以互相替代。
概括地看“比”字句的句法研究,首先是刘月华根据“比”字句表义不同将“比”字句分为两大类,对充当谓语的成分进行了全面的探讨,任海波对充当结论项的成分进行了探讨,吴继光对动词性“比”字句的分化进行了研究,李临定对形谓“比”字句的比较项作了分类,范晓、刘慧英也从不同方面对“比”字句的句法方面进行了研究,可以说他们分别从不同侧面进行了研究,体现了对“比”字句句法研究方面的重要研究成果。同时,刘月华、李临定、于富堂、吴继光等人都从不同侧面分析了“比”字句的省略问题作了分析,在众多的学者中,只有朱德熙和包法莉对普遍认同的省略说分别从不同侧面提出了质疑。在句法研究中关于省略的研究是一个重点,这体现了句法研究中的静态研究和动态研究相结合的趋势,已成为众多学者的共识。
二、语义方面的研究
随着语义研究的发展,对“比”字句语义平面的探索也逐渐多起来。
1.马真(1986)最先从语义关系的角度着手,全面探讨了“N1的N+比+N2的N+VP”中比较项Y的替换规律。她提出“N2的N”能否被“N2的”和“N2”替换,最主要的原因是N1/N2跟N的语义联系。这种语义联系可概括为八种:(1)领属关系,如“我们的狗”;(2)亲属关系,如“他的朋友”;(3)隶属关系,如“他的眼睛”;(4)属性关系,“老张的精力”;(5)质料关系,如“木头的桌子”;(6)时地关系,如“今天的报纸”;(7)类属关系,如“千年的树”;(8)准领属关系,如“你的围棋(下得不错);当N1/N2与N为领属关系时,一般“N2的N”只能被“N2的”替换,如“我们的狗比你们的听话”;是属性关系时,只能被“N2”替换,如“老张的精力比老李充沛”;是隶属关系时,两种替换都成立,如“他的眼睛比你的大”;是亲属关系,且N为N1/N2的长者、上级时,两种替换都不成立,如“小红的爸爸比小刚(的)级别高”。除了N1/N2与N的关系外,3 N1、N2以及N的性质也是影响替换全局的因素。VP的情况、社会心理、句子重音也对替换起局部影响,使得一般规律外出现特殊规律。虽然这种语义关系的研究对于研究语义关系在句法中的作用有参考价值,但是因为缺乏形式标准控制,所以使人不得要领。
3.邵敬敏(1990)弥补了马真的不足,把语义句法结合起来寻找比较项Y的替换规律。他认为,“N2的”能否替换“N2的N”关键在于二者有无替代关系。凡“N2的”可以变为“N是N2的”,“N2的”就能替代“N2的N”,否则就不能如此替代。比如,“李军的猫”能变换为“猫是李军的”,所以可以说“张华的猫比李军的跑得快”,而“老李的精力”不能变化为“精力是老李的”所以“老张的精力比老李的充沛”是错误的。“N1的N比N2VP”中的“N2”不是“N2的N”的替换式。主谓谓语句“XG比YVP(G为共比项,且X与G存在领属关系)”加“的”变成了一般谓语句“X的G比YVP”,即“N1的N比N2VP”,N2比较项。这种句子成立的关键在于VP是否同时适用于N和N2。当VP只适用于N而不适用于N2时,就不致引起误解或歧解,该句在原则上成立,如“张华的猫比李军多”。但“鲜肉的丸子比虾仁的丸子好保存”,“保存”可适用于“虾仁”和“丸子”,所以原句不能说“鲜肉的丸子比虾仁好保存”。邵文自始至终运用变换检测法,贯彻句法研究与语义研究相结合的原则,抓住众多语义关系中的本质关系,即VP同N1和N2的关系,具有较强的说服力。邵敬敏(1992)还研究了语义对“比”字句中助动词的制约。他根据主动词语依次范畴(主观意志、客观情态)、助动词的位置(“比”前和Y前)、Y的性质(动词、形容词)之间的不同组合,提出谓语内部动词和形容词在词性语义范畴上的差异,以及助动词内部语义次范畴的差异直接影响到助动词在“比”字句中的位置及句式的合法性。“比”字句成立的关键是结果项中必须拥有可供比较并显示程度差异的成分,除了性质形容词、心理动词外,主观意志动词和程度副词“更”也能充当。
3.殷志平(1995)认为“X比Y还W”具有两种语义功能:一是比较,如“山东队比河南队还快”;二是比况,如“我们的大‘蜻蜓’仿佛比飞机还飞得高”。其不同表现在:
一、从Y的性质讲,预设不同。比较类预设Y处于W所表示的性状、程度的两极之间的某一位置,如预设“山东队快”,但不是最快。比况类预设在特定环境中,Y处于W所表示的性状、程度的极端位置,如预设“飞机飞得最高”;
二、从X与Y的关系看,比较类的X与Y比较是现实的,比况类的比较是不现实的,常带有夸张色彩或褒贬色彩。二者意义上的差别可以从形式上得到验证,比较类“比”字句,可用“Y超过X”替代“X超过Y”,以“——W”替代“W”,去掉“还”句子仍成立。比况类不符合这三个条件。
4.邹韶华(1992)研究了“比”字句的积极性特征,“比”为动词的“比”字句有,(1)比+名,如:比干劲;(2)比+动,如:比干活;(3)比+形,如:这就要比机智了。从上面的分析,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比+X”的这种结构,X是褒义(或体现褒义)为常态分析,X是贬义(或体现为贬义)为变态分析,在量上往大里比。这就是“比”为动词的“比”字句的积极性特征。“比”为介词的“比”字句,(1)肯定式
他的心比金子还亮。(2)否定式
我不比他们坏。其中对某些作品中的比字句经过统计得出:在21例比字句中,积极意义的14例,占67﹪,消极意义的7例,占33﹪。可以看出:“比”为介词的“比”字句中评价项的绝大多数为积极意义。“比”字句中还有一类,X比Y有N,N必须隐含评价色彩,而且是积极意义的评价色彩。
5.范晓(1998)从语义结构上来看,“比”字句有四种语义成分:主体、客体(比较对象)、比较点、比较值。主体出现在前段,从主体事物和后段动词、形容词所表现得动核间语义关系来看,主体可以是系事、施事、受事、起事、工具等。客体是比较对象,是主体事物比较时的参照物,在语义上和主体应该是协调一致的关系。客体事物跟后段的动核的语义关系也可以是系事、施事、受事、起事、工具等。在同一个“比”字句里,如果主体是系事,比较对象也是系事;主题是施事,比较对象也是施事等等,依此类推。比较点是主体同客体进行比较的内容,比较点是主体同客体共 4 同存在的某种属性,比较点一般包括性质、状态、行为、数量等。比较值在后段是由形容词语或动词性词语表示的,比较值一般可分为性质、状态、行为、数量四种语义类型。
此外,近年来确立比较范畴的下位语义类型也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例如黄晓慧(1992)认为比较范畴包括四种下位语义:平比、差比、极比和反比。储泽祥(1999)则另外建立了“通比”这个语义小类。王国胜(2000)把大治方言的比较句分为差比、极比、递比和等比四种语义类型。
三、语用平面的研究
“比”字句的语用方面的研究也有涉及,其中相原茂和周小兵主要集中在否定式的研究上。1.相原茂(1992)认为“A不比BX”和“A没有BX”都是“比”字句的否定式,但二者在意义、用法和功能上存在差别。“不比”型句是存在一个预设“BX”,如“女的不比男的好过”,有个预设“男的不好过”,并且“不比”型句在语流中常会有辩驳语气,辩驳对象是“A~X”如上一句就有对“女的好过”进行辩驳的意味。“没有”型句不存在这样的预设和辩驳意味。“没有”型比较句表示A与B在形状、程度上的类别,表积极方面的形容词通常由肯定的、积极地来承担,如“姐姐没有妹妹漂亮”“不比”型比较句表示的中心意义是“A、B之间并无大的大差别”,没有必要特地提示,如“小王也不比他好多少”,意思是“两人差不多,都不怎么样”。
2.周晓兵(1992)认为“不”在“比”字句中有四种位置:(1)A+不+比+B+VP;(2)A+不+比+B+VP+数量;(3)A+比+B+不+VP;(4)A+比+B+VP+不+数量。“不”的位置和数量宾语的有无,会是句子的预设、蕴涵、否定的类型、范围和焦点发生变化。(1)式预设“有人认为A比BVP”,如“我不比你坚强”。(2)式预设“照理说A比BVP很多”,如“我虽是你叔父,其实并不比你大多少”。(3)式预设“B不VP”,如“他比银行经理并不少费心血”。(4)式预设“A比BVP”,比如“我这文字上的马虎,比文盲强不了多少”。他把句式、语义、语用综合起来考察。
3.范晓(1998)提出“比”字句的语用价值是用于关于比较,即表述主体事物在某一点上超过比较对象。在“比”字句中,前段是句子的主题,中段和后段是对主题进行述说的述题。比如有这样的事实:小王个子高,小李个子矮。如果要想表述“小王”如何,则应以“小王”为主题,以小李为参照点,述题就是“比小李高”,说成“小王个子比小李高”。如果以“小李”为主题,则应说“小李比小王矮”。在言语交际中,必须根据语境和表达需要选择适宜的主体事物作为主题,组成合理的“主题——述题”语用结构。“比”字句的焦点在后段,即在比较值上。例如“小王比小李更聪明”一句里,后段“更聪明”便是焦点。
4.唐曙霞(1995)利用了语用学和语篇学的方法剖析了“A还不如B”句中“还”的“预设”“会话含义”以及“蕴含与推断”等,比传统的仅就“还”的性质、结构分析与语义类型的研究有所发展。
总的来说,八十年代以来“比”字句研究以句法平面最为突出,观察入微,分析全面。语义、语用平面则研究得不够充分。尽管语法学界关于“比”字句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绩,但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比较项的语义身份,结论项中动词、形容词的语义特征,结论项中补语、状语的语义指向,比较点的隐含,“比”字句的主题、述题,表达重心、焦点、移位,比较项与比较点的判断,语义对“比”字句对比较结果有什么样的强制要求?类似的问题还很多,总起来说,对比较的本体问题的认识较模糊,对其内部组成成分特点的探索还不够。此外静态描写较多,动态解释不足,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尽管研究者已经开始有意识的加大动态解释的力度了,但总的来说,还是偏重句法功能的描写,动态的分析还需进一步加强。语言研究的最终目的是对语言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比较属于“语义·句法”范畴,应以语义为核心,始终不忘语义的决定作用。谈句法,目的也是为了显示语义的制约作用。只有将语义、句法、语用三者紧密结合,其中尤其要重视对语义的研究,将动态研究和静态研究相结合,才可能真正将对“比”字句研究引向深入。
参考文献:
[1]丁声树.现代汉语语法讲话[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2]刘月华等.实用现代汉语语法[M].北京:外语教学研究出版社,1983.[3]朱德熙.关于“比”字句[C].语法研究和探索
(一)[A],1983.[4]李临定.现代汉语句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5]任海波.现代汉语“比”字句结论项的类型[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7,(4).[6]黄晓慧.现代汉语差比格式的来源及演变[J].中国语文,1992,(2).[7]殷志平.“X比Y还W”的两种功能[J].中国语文,1995,(2).[8]刘慧英.小议“比”字句内部结构项的不对称结构[J].汉语学习,1992,(5).[9]马真.“比”字句内比较项Y的替换规律试探[J].中国语文,1986,(2).[10]邵敬敏.“比”字句替换规律刍议[J].中国语文,1990,(6).[11]邵敬敏.语义对“比”字句助动词位置的制约[J].汉语学习,1992,(3).[12]相原茂.汉语比较句的两种否定形式:“不比”性和“没有”型[J].语言教学
研究,1992,(3).[13]周小兵.“比”字句否定形式[C].现代语法讨论会论文[A],1992.[14]吴继光.动词性“比”字句的分化及其他[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0,(1).[15]许国萍.《“比”字句研究综述》[J].汉语学习,1996,(6).[16]于富堂.也谈“比”字句.北方论丛,1987,(5).[17]邹韶华.“比字句的积极性特征[C].语文研究与探索
(六)[A],1992.[18]包法莉.“比”字句删除法的商榷[J].语文研究,1993,(1).[19]范晓.汉语句子类型[M].上海:书海出版社,1998.[20]刘焱.现代汉语比较范畴的语义认知基础[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4.6
第二篇:比字句教案
语法:“比”字句教案
教学对象:汉语中级留学生(泰国)教师:郝雲鹏 课时:十五分钟
教材:《汉语教程》,杨寄洲,北京语言大学出版
一、教学内容:本课主要讲解“比”字句的基本结构和用法,进而理解课文《北京比上海大吧》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
1、掌握课文中的语法点及特别是比字句,理解透彻
2、能够掌握课文重点内容,运用简单的比字句
三、教学重难点:
在交际中正确使用“比”字句
四、教学方法:
主要按照精讲多练、讲练结合、师生互动的原则来进行。归纳法:先举出课文中的一些例子,再总结语法规则。化繁为简的解释法:比较句的格式用公式表述。练习方法:机械性练习、交际性练习。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组织教学,课堂问好,从“骑车比开车快”的玩笑开始。
2、让学生找出文中带“比”字的句子,将这些句子抄写下来。
(二)具体教学
1、展示出文中的出现的“比”字句:(1)北京比上海大吧?
(2)上海没有北京大,不过人口比北京多。(3)上海比过去变得更漂亮了。
(4)上海的冬天是不是比北京暖和一点儿?——上海不一定比北京暖和。(5)上海的气温比北京高得多。
2、讲解句型 1.A比B +形容词
(1)A比B+副词+形容词
的错句分析 2.A比B +动词+宾语
(1)顺带复习重点词“更”的用法
(2)动词后如果接状态补语,“比”可以放在动词前,也可以放在补语前。
3.事物比较的程度可以用“A比B+形容词+‘多了’‘得多’‘一点儿’‘一些’”来表达。
4“比”的否定
直接告诉学生“比”的否定是“没有”,尤其在书面语中,不是“不比”。“不比”只用在不同意对方的说话时才用,侧重于口语中。如: A:我看你比麦克高。
B:我不必他高。我们俩差不多高。
第三篇:“比”字句教学
案例编号:TC-0534
浏览次数:15
案例名称:比较句的教学——“比”字比较句
案例作者:黄一苇
学校名称:大阪产业大学孔子学院
教学对象中文水平:零起点
教学对象背景说明:社区成员
教学环境:汉语作为外语教学(母语环境)
案例内容主题:教学法;;;
适用课程: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案例;课程设计案例;;;
案例简介:
由于大阪产业大学孔子学院的学生主要是以中老年学生为主,而且一周一般只有一次课,所以教学中,循序渐进、适当重复、反复讲解非常重要。有些老年人容易前学后忘记,所以通过适当重复帮助他们记忆;有些日本学生即使不明白也不会直接说,所以反复讲解能帮助他们更好的理解。选用身边的材料做例子,能让学生更快地理解例句和例句结构,用图片做练习,扫除了学生造句时的紧张心理。
案例入库时间:2012/3/1 0:00:00
案例正文:
2010年9月起我在大阪产业大学孔子学院工作,担任的课程层级多、课型多。大阪产业大学孔子学院主要面对社会招生,学生以中老年为主,因此与一般的学校教学不同,教学速度不宜偏快,同时需要多练习,以巩固教学要点。
日本学生学习汉语时有一个显著的特点,阅读能力较强,听说能力较弱。因此在教学中可以利用学生的阅读能力帮助其学习,同时又要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帮助提高听说能力。
我院当前汉语初级阶段教学使用的教材是《长城汉语》(北语版)和《综合教程2》(上外版),比较句是初级阶段中比较常用也比较重要的语法点,课堂教学中需要通过多种联系帮助学生掌握比较句的用法。因为我院在初级阶段的教学中基本使用全汉语教学,因此需要通过各种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语言点。
在初级阶段的教学中,都会遇到比较句。在日语中,有相近的表达结构,“AはBより„„”结构,因此对学生来说,理解句型并不难,但是要正确使用仍然需要较多练习。
第一部分:讲解最基本的“比”字句
在讲解该语法点时,可先从我们身边的事物开始举例,帮助学生直观理解。我选择的第一组例子是“西瓜和苹果”。在一般情况下,西瓜一定比苹果大,因此不会让学生产生误解。教学中可使用图片或者教师在黑板上简单绘画。我的经验是教师直接绘画的课堂效果较好,容易引起学生兴趣,如果老师画得好,能吸引学生注意,学生会十分尊敬老师;如果老师画得不是很好,学生一般也会善意地笑一笑,这也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减轻学习的紧张感。讲解时,先给出两句描写西瓜和苹果的基本句子:
西瓜很大。苹果不太大。
同时问学生:“哪一个大?”学生一定会回答:“西瓜大。”然后再写一句句子:
西瓜比苹果大。
再指着这句句子问一遍学生:“哪一个大?”学生一般也能回答出:“西瓜大”。此时需要在例句上做上标记:
西瓜比苹果大。
以此告诉学生“大”指的是“西瓜”,借由易于理解的例句形式帮学生大致了解“比”字比较句的结构关系。
第一个例句之后,第二个例句选用同学们可以参与的例子。在同学中选择两位身高差别较明显的同学,最好是一男一女,以防同性别的学生之间产生一些负面的情绪。请两位同学起立,帮助老师上课。问一下他们大概的身高,在黑板上写下基本句:
同学A身高1.76米,同学B身高1.60米。
同时问学生:“哪一位同学高?”这个问题的作用第一,然学生听到形容词“高”,以便以后造句,第二,为说出比字句做准备。学生一般都可以说出:“同学A高。”随后,指着刚才做过标记的“西瓜比苹果大。”问学生:“用‘比’怎么说?”在思考后,会有一些学生回答出正确的句子,此时可将正确的句子写在黑板上(“西瓜”句的下面)并做标记:
同学A比同学B高。
通过上述两句例句,学生应该基本能了解简单比字句的结构关系了。此时需要在黑板上给出比字句的结构并做标记:
A + 比 + B + 形容词(怎么样)
结合之前的例句,再强调一下A和形容词的关系。
完成基本结构的讲解后,给学生一组练习,请学生两人一组用比字句说一说,老师听各组同学的练习,及时予以指导。此时例句的内容可以离生活比较远,让学生自己考虑一下。
练习:北京今天最高气温0度,海口今天最高气温26度。
长江有6397千米(公里)长,黄河有5464千米(公里)长。
第三大楼有32层,第一大楼有11层。(本孔院位于第三大楼。)
这时一般学生都可以按照正确的语序进行比较。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受到日语的影响,有时候学生会不小心说出一个“は”,另外学生在自己说比字句时,对选择哪个形容词会有一些疑虑,这时需要老师给予提示。最后需要请几位同学说一下答案。
第二部分:表示具体差异
学完最简单的比字句后,要进入相对复杂的表示具体差异的比字句教学。之前学习简单比字句时给过学生几句练习,这几句练习中都涉及到具体的差异,所以在讲解具体差异时,首先用这几句句子做例句。先把原句中的差异计算出来:
例句: 北京今天最高气温0度,海口今天最高气温26度。(26-0=26)
长江有6397千米(公里)长,黄河有5464千米(公里)长。(6397-5464=933)
第三大楼有32层,第一大楼有11层。(32-11=21)
给出第一个例子的比字句:
北京今天的最高气温比海口的低。
再给出表示具体差异的比字句,并作记号:
北京今天的最高气温比比海口的低26度。
在给出该句例句后,问学生,“4度”应该在什么地方?一般学生能够回答出在“高”的后面。随后,可请同学说出后两个例子的具体差异比较。完成上述练习后,老师给出表示具体差异比字句的格式,并作记号:
A + 比 + B + 怎么样 + 具体差异
随后结合之前的例句再做讲解。
第三部分:表示差异大小的“比”字句
学完表示具体差异的比字句后,要进入相对复杂的表示差别程度的比字句教学。选用例句仍然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出发。我们选择两组物品,第一组是西瓜和苹果,第二组是红苹果和黄苹果(在黑板上画的时候选择彩色粉笔,红苹果画得略大一些)。分别问学生:“哪一个大?”并要求学生用“比”回答。一般学生可以较自然地说出答案,然后把答案写在黑板上:
西瓜比苹果大。红苹果比黄苹果大。
随后再问学生:“西瓜和苹果的大小区别大吗?”因为“区别”是新HSK4级词汇,可能学生不太明白,可以再问:“它们的大小有一点儿不一样还是很不一样?”,一般学生都能说出两组之间的区别,然后在刚才的句子后面加上“得多”、“多了”、“一点儿”,并做标记。
西瓜比苹果大多了。西瓜比苹果大得多。红苹果比黄苹果大一点儿。
通过上述三句句子,可以告诉学生,如果差异很大可以在形容词后加上“多了”、“得多”,如果差异不太大,可以再形容词后加上“一点儿”。然后问学生:“前面和第一种比字句一样吗?”学生一般能够回答出“一样”。随后给出表示差异大小的比字句形式,并做标记:
A + 比 + B + 怎么样 + 多了/得多/一点儿
结合刚才的例句,再强调一下句子的结构。
完成结构讲解后,给学生一组练习,请学生两人一组说一说,老师一边听给予指导。
练习:北京今天的最高气温0度,大阪今天的最高气温4度。
黄浦江有114千米(公里)长,长江有6397千米(公里)长。
我今年25岁,我的表弟今年3岁。
第三大楼有32层,第一大楼有11层。
在练习中,有些学生会用错“一点儿”的位置,有些学生会在“得多”后带出一个“了”,另外在形容词的原则上也会有些差错,比如比较气温时,有些学生会用到“冷”、“热”,而正确情况下应该说“高”、“低”。最后老师要结合大家的错误,再次强调一下句子的结构和常见的问题。
“比”字比较句的第一部分大致讲解结束后,给学生提供一系列图片,请学生根据图片用比字句造句。
左边这幢楼400米。
右边这幢楼500米。
男孩儿1.30米。
女孩儿1.20米。
北京今天0°C。
上海今天4°C。
在下课前,最后再向学生重复几句典型例句,要求学生记住,下周听写(听写的句子完全不改动例句,主要为了让学生熟悉典型例句。):
1)西瓜比苹果大。
2)长江比黄浦江长多了。
3)第三大楼比第一大楼高21层。
对于程度差异的比较,具体程度先讲还是程度大小先讲可以有两种不同的方式。不一定只限于先具体后程度。“西瓜、苹果”因为代表一大类物品,可以不用确指形式。但这对教学可能会有一些影响。如果使用“这只苹果”、“那个西瓜”可能更好一些,但是在最初的讲解时,就有些麻烦。如何选择也是一个问题。
大阪产业大学孔子学院主要面向社会招生,学员的平均年龄偏大,因此教学中需要缓慢讲解,逐步引导。选择的词汇和例句内容应尽量简单、便于理解。比字句的结构和内容并不难理解,但对于形容词的选择、程度差异的位置等需要通过多次练习帮助学生记忆。对于差异大小和具体差异的教学,孰先孰后可以讨论。
我觉得课文讲解尽量放慢,对句子结构的解释可以多说几遍,用图示指导。不同类型的比字句,讲解语法时,可以尽量使用相同或类似的例句,便于学生理解内容。在练习时,可以使用图片,当学生选择形容词出现困难时,教师应该及时予以帮助。看图做练习时要注意,比较的事物应该是确定的。学生在这一点上常常出现问题,所以看图练习的图片边上,可以故意写上“一支笔”、“一本本子”等不确定的形式,在学生回答时,强调应该转换成确定的形式“这支笔”、“我的本子”等等。这样做同时还能帮助学生掌握和熟悉物品对应的量词。
第四篇:对外汉语比字句教案
比字句教案
一、教学对象:有一定汉语基础的留学生。
二、教学内容:本课型教学内容以讲解“比”字句的语法点为主,并辅以课文《今天冷还是昨天冷》加以理解。
1、掌握词语:习惯、凉、低、容易、油腻
2、掌握语法:“比”字句
3、理解课文内容,分析记叙文的写作方法
三、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
1、掌握课文中的主要词语及语法,理解透彻。
2、能够掌握课文重点内容,并能够复述课文。
3、在给定素材的情况下,学生能够仿课文写作
(二)重点目标
充分理解并掌握语法点,完成课后练习题
四、教学方法:
主要按照精讲多练、讲练结合、师生互动的原则来进行。归纳法:先举出课文中的一些例子,在总结语法规则。化繁为简的解释法:比较句的格式用公式表述。练习方法:机械性练习、交际性练习。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问答总结法】
A:杰克:你今天几点起床的?答:8点 杰克:你昨天几点起床的?答:7点 那我们总结出:他今天比昨天起床晚。B:迈克:你多高?答:180cm 迈克:他多高?答:185cm 那我们总结出:他比你矮。
C:马里:今天多少度?答:零下10度
马里:昨天多少度?答:零下20度 那我们总结出:昨天比今天冷。
大家注意我刚刚总结的这三句话,它们中都有一个“比”字,而且每句话都表明比较关系,这节课我们就来重点学习一下“比”字句。
(二)课文学习
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出带有“比”字的句子:
1、早晨和夜晚比中午凉多了。
2、有时候早、晚的温度比中午的低10℃。
3、现在觉得比昨天好点儿了。
(三)语法点讲解
我们管这一类的句子叫“比”字句,下面我们来总结一下“比”字句的基本句型:
1、A比B+形容词
2、A比B+形容词+一点儿/多了/数量补语
第一类比字句是可以和其他句子相互转换的,如: A比B+形容词←→A没有B+形容词/B没有A+形容词
(四)练习语法点 I、连词成句
1、苹果、好吃、桔子、比
2、太阳、地球、的、大、体积、的、比、体积
3、这本书、厚、比、书、那本
4、洞庭湖、一点儿、小、面积、的、比、青海湖
5、大多了、伊藤、李五轮、比
6、金、五岁、歌博特、小、比 II、句型转换
1、今天没有昨天冷。(转换成“比”字句)
2、我比她学习好。(转换成普通句式)
3、汉族人口比满族的多。(转换成普通句式)
4、中国的领土面积没有俄罗斯的大。(转换成“比”字句)Ⅲ、选择题
1、他()李强高一点儿。
高 不多 矮 比
2、哈里的中文()他说的好
比 没有 可能 确实
3、她的衣服()我的漂亮。
没有 比较 一点儿 的多
4、今天比昨天_____________。
A.热极了 B.热得很 C.热得多 D.很热
5、儿子_____________爸爸长得差不多一样高。A.比 B.像 C.跟 D.有
6、我打篮球_____________。
A.不如他打得那么不好 B.不如他那么打得好 C.不如他打得那么好 D.不如他那么打得不好
7、经过锻炼,_____________。
A.他一天比一天跑得快多了 B.他一天比一天跑得快了 C.一天比一天他跑得快了 D.他跑得快一天比一天了
8、这个城市的人口_____________。
A.不比上海的那么多 B.比上海的那么不多 C.有上海的那么一样多 D.没有上海的那么多 Ⅳ、修改病句
1、北京的水果比广州的很贵。
2、我的汉语比他说的不好。
3、他的书法好一点儿比他哥哥的。
4、上海比沈阳没有繁华的多。
5、坐飞机没有坐船快的多。
6、这块布没有那块布长十公分。
7、我比你英语说得非常流利。
第五篇:比字句的教学教案
比字句的教学教案
一、课型:初级汉语语法课
二、教学对象: 零起点
三、教学内容:比字句的基本使用方法
三个基本句型: “NP1+比+NP2+adj”
“NP1+没有(不比)+NP2+adj” “NP1+比+NP2+数补短语”
四、教学目标:
1.通过“比”字句的学习,掌握其语义特征、句式特点、准确用法,正确率达到90%以上。
2.能够自然流利地使用“比”字句描述自己的家乡和中国的差别。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1.正确运用句型: “NP1+比+NP2+adj”
“NP1+没有(不比)+NP2+adj” “NP1+比+NP2+数补短语”
2.了解“没有”、“不”的使用位置
3.结合“比”字句的教学,能够比较“比”字句中两个“NP”的不同。
六、教学方法:
1.按照先引入再操练的顺序,讲解三个基本句型。2.运用直观手段,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3.设计互动形式的小组活动,鼓励学生合作学习。4.设计趣味联系和游戏,在娱乐中熟练运用“比”字句。
七、教具准备:
1.实物类:苹果、核桃、铅笔、圆珠笔 2.媒体类:老师提前录制的视频和拍的照片。
八、教学时间:总时长:40分钟
1.复习:5分钟 2.引入:12分钟 3.操练:10分钟 4.练习:10分钟 5.总结:3分钟
九、教学步骤
(一)复习(5分钟)
PPT展示几组反义词,每组配上图片和拼音 大小、多少、长短、轻重、高矮、贵便宜、冷热
(二)引入1
1.看实物回答问题
大小—— 苹果、核桃;高矮—— 老师、宋云颢;多少—— 铅笔、圆珠笔
例子一:
(1)动作:分别拿起一个苹果和一个核桃
(2)问题:“这是什么?” “那是什么”“哪一个大”
“这两个不一样,我们可以怎么说”
(3)老师提问,学生逐个造句
如果学生给出正确答案,可继续教学;
(用比字句继续,没有比字句可以说“我们还可以用新的句子说”)
如果学生没有给出正确答案,老师说“这些句子都不合适”老师给出正确答案。(4)句子展示:“苹果比核桃大”
(5)让大家重复正确句子(集体朗读)(老师领读)例子二:
(1)动作:让宋云颢同学上讲台进行比较
(2)问题: “老师和宋云颢谁高”“用比字句怎么说”(ppt展示上一个句子)(3)老师点名提问“他怎么说的”“我们一起说”(4)句子展示:“宋云颢比老师高”(5)让大家重复这个正确句子。(老师领读)例子三:
(1)动作:分别拿起一把铅笔果和一个圆珠笔
(2)问题:“这是什么?” “那是什么”“哪个多”“用比字句,我们怎么说”(3)句子展示:“铅笔比圆珠笔多”(4)让大家重复这个正确句子 2.总结:
(1)重复引入的三个例句,引导学生总结句型
“苹果比核桃大” “宋云颢比老师高” “铅笔比圆珠笔多”
(2)展示句型,用不同颜色的字体分别标明比字句的组成部分:(公式和例句)
“A比B+adj”
(三)操练1
(4分钟)1.看图说比字句(注意:适时纠正学生出现的错误,语音 词汇等)
第一组:
(1)展示图片,提问:
“这件衣服多少钱” “那件衣服多少钱?”(2)点名,哪一个贵用比字句怎么说—他怎么说的—大家一起说。
总结句子:“这件衣服比那件衣服贵”
(3)老师领读一遍正确句子。第二组:
(1)展示图片,提问:
“海南的温度是多少” “哈尔滨的温度是多少”(2)点名,哪一个热,用比字句怎么说—他怎么说的—大家一起说。总结句子:“海南比哈尔滨热”(3)老师领读一遍正确句子。第三组:
(1)展示图片,提问:
“这是什么”—老师的头发 “那是什么”—某某的头发(2)点名,谁的头发的长,用比字句怎么说—他怎么说的—大家一起说。总结句子:“老师的头发比某某的头发长”(3)老师领读一遍正确句子。
2.总结操练的三个例句 “A比B+adj”(公式和例句)
“这件衣服比那件衣服贵” “海南比哈尔滨热” “老师的头发比某某的头发长”
(四)引入2
(4分钟)1.同学们,(ppt展示)“海南比哈尔滨热”那“哈尔滨比海南——冷”,我们还可以怎么说呢?——哈尔滨没有海南热
“这件衣服比那件衣服贵”—那件衣服比这件衣服便宜—那件衣服没有这件衣服贵 “海南比哈尔滨热”—哈尔滨比海南冷—哈尔滨没有海南热
“老师的头发比某某的头发长”—某某的头发比老师的头发短—某某的头发没有老师的头发长
2.总结:
(1)重复引入的三个例句,引导学生总结句型
“那件衣服没有这件衣服贵” “哈尔滨没有海南热” “某某的头发没有老师的头发长”(2)展示句型,“A+没有+B+adj” 用不同颜色的字体分别标明字比句的组成部分:
(图片展示比较区别)
“A+比+B+adj” “苹果比核桃大” “宋云颢比老师高” “铅笔比圆珠笔多”
“A+没有+B+adj” “核桃没有苹果大”“老师没有宋云颢高”“圆珠笔没有铅笔多”(3)重点说明没有的位置。
(五)操练2
(4分钟)1.看图用比字句说话 ppt展示“A+没有+B+adj”
(1)小草没有树高(图片)(2)面包没有火腿重(天平)(3)火车没有飞机快(图片)
(六)引入3:
(4分钟)1.图片展示
例子一:
(1)西瓜(+价格)——苹果(+价格)
(2)问题:“西瓜多少钱”“苹果多少钱”“哪一个贵”“贵多少?”“用比字句怎么说”(3)老师提问,学生逐个造句
(4)句子展示: “西瓜比苹果贵三块钱”
(5)让大家重复正确句子(集体朗读)例子二:
(1)妹妹(+年龄)——哥哥(+年龄)(2)问题:“妹妹几岁”“ 哥哥几岁”“谁大?”“大多少?”“用比字句怎么说”(3)老师提问,学生逐个造句
(4)句子展示:“ 哥哥比妹妹大五岁”(5)让大家重复这个正确句子。
例子三:
(1)今天(+温度)——昨天(+温度)
(2)问题:“今天多少度?”“昨天呢?”“那一天高”“高多少?”(3)老师提问,学生逐个造句
(4)句子展示:“今天比昨天高X度”(5)让大家重复这个正确句子 2.总结:
(1)重复引入的三个例句,引导学生总结句型
“西瓜比苹果贵三块钱” “ 哥哥比妹妹大五岁”
“今天比昨天高X度”(2)展示句型,用不同颜色的字体分别标比把字句的组成部分:(公式和例句)
“A+比+B+adj+数量短语”
(七)操练3:
(4分钟)1.根据所给的词造句(比/没有)(展示三个公式)(1)他的手机 我的手机 新/旧(2)冬天 夏天 冷/热(3)暑假 寒假 长/短(4)这个箱子 那个箱子 轻/重(5)图书馆 商场 安静
(八)做游戏 “我是播报员”
(6分钟)1.准备:天气预报的视频 2.练习目的:(1)一个讲一个做(既锻炼口语,又锻炼听力)(2)学生自己造句(增强趣味性)(3)增强了全班参与度 3.练习流程:
(1)ppt选出几个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城市(2)教师示范,让同学理解游戏规则:(3)给时间两两讨论:两分钟(4)操练
(九)小结
(3分钟)1.复习所学语法:老师提问,学生回答 2.总结句型,(如,哪一个长——长多少)“A比B+adj” “A没有B+adj” “A比B+adj+数量短语”
(十)作业
1.比较自己的家乡和中国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