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语》使动句和使字句的比较研究
《论语》使动句和使字句的比较研究
【摘 要】在古代汉语中,使动句是一种普遍的语法现象,它的动词和宾语之间关系虽然是“动宾”关系,但是较为特殊。而使字句是兼语式最主要的一种类型。此二种语法现象在语法意义上是相通的。本文主要从古代经典名著《论语》中广泛撷取论据,在比较的基础上阐述使动句和使字句的本质特点及二者间的关系。【关键词】《论语》;使动句;使字句
一、引言
在古代汉语中,使动句是一种普遍的语法现象,而使字句在古籍著作中也是较为常见的语法现象,现结合孔子经典著作《论语》中有关语法现象的比较分析,对古代汉语中使动句与使字句的比较谈一点我的粗浅的认识。
二、使动句在古代汉语里是一种普遍的语法现象
“使动”又叫“致动”,“使动”(和意动)的名称是1922年陈承泽先生在《国文法草创》中提出来的。这个名称很快就得到了语法学界的公认。
使动就是“使宾语动”,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是主语表示的人或事物并不施行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施行这个动作,具有某种性状,成为某种事物,从语义特征上看,动词具有“是宾语怎么样”的意思,这是和一般动宾结构中动词支配宾语的情况是不同的。
使动用法中的谓语动词有的本来就是动词,有的是由形容词、名词变来的。由于原来的词类不同,活用为使动用法的时候它们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也不完全相同。使动用法又分为:动词、形容词和名词的使动用法。
(1)则德修文,以来之,即来之,则安之。《论语·季氏》(来:使……来)(2)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论语·子路》(劳:使……劳)
动词的使动用法是使宾语做出这个动词所表示的行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是使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状态;名词的使动用法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由此可知,使动用法是含有“致使”意义的用法。
三、使字句是兼语式的一种
在古代汉语里,使字句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语法现象。它与现代汉语里的使字句一样,是作为兼语式的一种而存在的。兼语式最早是由王力先生提出来的,王力先生叫他做“递系结构”。王力先生在《中国语法理论》中说“凡句子包含着两次联系,其初系谓语的一部分或全部即为次系主语者,我们把他叫做递系式,取„递相联系‟之意。”
最先使用“兼语式”名称的是丁树声等在《现代汉语语法讲话》中提出来的。
“使”在句中是“致使、让”之意,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使字句。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才构成使字句,即表示由主语所代表的施事一方指派命令或致使受事者发出或具有某种动作。在这种情况下,“使”可以直接带动词性宾语,即构成兼语式。可以说,使字句是兼语式最为常见的一种类型,它在先秦著作中最为常见,而且兼语式是由“使令”类发展到其他方面的。(1)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论语·为政》(2)周人以栗,曰使民以栗。《论语·学而》
四、使动句能否转化为使字句
关于使动句能否转化为使字句的问题,我参考了几本古汉语语法书,笔者认为,使动句可以转化为兼语式,即可以转化为使字句。
(一)动词的使动用法是否可以转化为使字句
(1)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论语·为政》(2)子曰:“先之劳之。”《论语·子路》
以上的例子使动用法都能转化为兼语式,即可以转化为使字句,变成“使宾语动”的格式(动:动词)。我们将其转化的对应关系描写出来:(1):齐之→使之齐(2):劳之→使之劳
(二)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能否转化为使字句
(1)既庶矣,又何加焉?子曰:“富之”。《论语·子路》(2)公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
以上的例子中形容词的使动用法都可以转化为使字句,即都能转化为“使宾语形”(形:形容词),其转化的格式是:由动宾→使宾语形(形:形容词)(1)富之→使之富(2)利其器→使其器利
(三)名词的使动用法能否转化为使字句(1)饭疏食,没齿无怨言。《论语·宪问》(2)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论语·卫灵公》
以上的例子中名词的使动用法都可以转化为使字句,其转化的格式:
名词活用为动词→动宾 →使宾语成为名(名:名词)
(1)饭疏食→ 使吃疏食(2)后其食→使其食后
综合使动用法的三类都可以转化为使字句,而且使动用法如果翻译出来的话必须翻译成使字句。总结其转化规则是:
动词的使动用法: 动宾 →使宾语动(动: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动宾 →使宾语形(形: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 动宾 →使宾语成为名(名:名词)
五、使字句能否转化为使动句
关于使字句能否转化为使动句的问题,我们来仔细分析一下:
即当“使”在使字句中有“致使、令”的含义时,表示由主语所代表的施事一方指派命令或致使受事者发出或具有某种动作。我们分析一下使字句能否转化为使动用法: 看下面的例子:
(1)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论语·学而》(2)比及三年,可使民足。《论语·先进》
综合上面的例子,“使”后都带有宾语,是兼语式的典型句式。表达的意义和使动用法一致,即“使宾语怎么样”,但是使动用法是用动宾结构表示了兼语式的内容,而在这种使字句中,“使”是介词,是由动词“使”做“派遣”之意讲时虚化而来的,二者的词性不同;而且这类使字句本身就是使动用法翻译过来的格式,所以这类使字句也是不能转化为使动用法的。也有使字后面省略宾语的情况,宾语能补充出来,也是不能转化的。
综上所述,使字句是不能转化为使动句的。虽然在使字句中“使”表示“致使、让”的含义,在语法意义上与使动用法具有相通性,但是使字句是“使”后面必需有动词或形容词,而使动用则是用动词加宾语的形式表达使字句的内容,即表达兼语式的内容。使动用法翻译成现代汉语后便是使字句的格式。
使动用法和使字句的结构对应关系即:
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体词 使字句:使+体词+动词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体词 使字句:使+体词+形容词 名词的使动用法:名词+体词 使字句:使+体词+成为名词
六、综述
综上所述,使动句是以动宾结构的形式表达了兼语式的内容,也可以说是表达了使字句的内容。使字句是兼语式最为常见的类型之一,使字句表示由主语所代表的施事一方指派命令或致使受事者发出或具有某种动作。使动句和使字句在意义上存在着一定的对应关系,二者在句法结构上都是动宾结构,使字句是使动句翻译成现代汉语后的格式,使动句可以转化为使字句,但是使字句无法转化为使动句。【注释】
①引自李林著《古代汉语语法分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51页。② 引自李林著《古代汉语语法分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75页。③引自李林著《古代汉语语法分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78页。【参考文献】
[1]孔子.论语[M].书海出版社,程昌明译注.1998.[2]郭锡良.古代汉语[M].商务书局,1999.[3]王力.古代汉语[M].中华书局,1987.[4]马汉麟.古代汉语语法提要.增订版[M].陕西人民出版社,1995.[5]杨伯峻、何乐士.古代汉语语法及其发展.修订本[M].语文出版社,1986.[6]张文国、张能甫.古代汉语语法学[M].巴蜀书社,2001.[7]李佐丰.古代汉语语法学[M].商务印书馆,2004.
第二篇:使动用法教案
使动用法
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之怎么样”的意思,即此时谓语动词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发出的,而是由宾语发出的.实际上,它是以动宾的结构方式表达了兼语式的内容。
使动用法中的谓语动词,有的是由名词、形容词活用来的。由于原来的词类不同,活用作使动之后,它们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也不完全相同。
孟子朝王(《孟子·公孙丑下》)武丁朝诸侯(《孟子·公孙丑下》)
(一)动词的使动用法
动词的使动用法,是指主语所代表的人或物不施行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动作,而是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发出这个动作。
如:
(1)项伯杀人,臣活之。(鸿门宴)
(2)先生举手出狼。(中山狼传)
(3)广数言欲亡,忿恚尉。(史记·陈涉世家)
(4)庄公寤生,惊姜氏。(郑伯克段于鄢)
不及物动词用作使动时,其后的宾语有时省略。理解或翻译时,一般要把省略的宾语添加出来。
如:
(1)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天论)
(2)远人不服而不能来[ ]也。(季氏将伐颛臾)
古代汉语及物动词也有用作使动的,但为数不多。如:(1)外连衡而斗诸侯。(贾谊:过秦论)
——“斗”是及物动词,后面带宾语“诸侯”。这里用作使动,因而“斗诸侯”不是秦国去斗争诸侯,而是秦国使诸侯自相争斗。
(2)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齐桓晋文之事)
(二)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所谓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就是当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后,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如:
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触龙说赵太后)
(1)今君有一窟,不得高枕而臥也。(冯谖客孟尝君)
(2)于是梁王虚上位,以故相为上将军。(同上)
(3)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论语·子路)
(4)恃王国之大,兵之精锐,而攻邯郸,以广地尊名。(战国策·魏策)
(5)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贾谊:过秦论)
形容词用作使动,它的宾语有时也省略。如:
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天论)
(三)名词的使动用法
所谓名词的使动用法,就是当名词活用为动词后,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
(1)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中山狼传)
(2)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史记·项羽本纪)
(3)然得而腊(xī)之以为饵。(捕蛇者说)
(4)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诸侯。(毛遂自荐)(5)霸主将德是以,而二三之,其何以长有诸侯乎?
此外,方位名词也可以用作使动。如: 筑室百堵,西南其户。(诗经·小雅·斯干)练习动词使动用法
动词和它的宾语不是一般的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产生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
例1:行仁义而怀西戎,遂王天下。(《五蠹》)
怀:
例2:直可惊天地,泣鬼神。(《〈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惊:
泣:
例3: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
止:
例4: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赤壁之战》)
走:
二、名词使动用法
名词用作使动词,是指这个名词带了宾语,并且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变成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翻译时要采用兼语式的形式。
例1: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诸侯。(《毛遂自荐》)
臣:
例2: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鸿门宴》)
王:
在古代汉语里,名词用作使动词比较少见。
三、形容词使动用法
形容词带上宾语以后,如果使得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和状态,那么这个形容词则
活用为使动词。
例1:既来之,则安之。(《季氏将伐颛臾》)
安:
例2: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廉颇蔺相如列传》)
急:
例3: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小石潭记》)
凄、寒:
三.如何分辨使动用法还是意动用法
形容词、名词可以用作意动,也可以用作使动,它们在结构形式上基本相同,这就有必要区分这两种用法。区别的主要方法是依靠上下文,从语义上进行分析。使动用法是使宾语怎么样;意动用法是认为宾语怎么样或者把宾语当作什么。这可以分别用格式表示:
使动用法的格式:
意动用法的格式:
步骤是先把各个词在现代汉语中的意义对应着写出来,找出难以理解的地方,然后用活用为动词或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的格式来理解,用哪种活用来理解句子的意思通顺,就说明是属于那种词类活用。例如:
(1)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史记·货殖列传序)(2)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而摩厉之于义。(国语·越语)
狼
蒲松龄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浪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文中是怎样写狼的狡猾的?
2、屠户的机智表现在哪些地方?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2、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3、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4、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第三篇:词缀的使动动词
使动动词的用法
一、en前缀
1.用于某些名词或形容词之前构成动词,有使动含义 encage
把······关在笼中 encase
把······装入箱中 encave
把······关入洞中 entomb
埋葬 enroll
把·······记入名册 entrain
使上火车 enplane
使上飞机 enthrone
使······登上王位 endear
使······受喜爱 enslave
征服,使······成为奴隶 encode
把······译成电码 ennoble
使高贵,抬高 enroot
使根植于 enrage
使激怒 encompass
包围
注意:如果形容词的开头是m,b,p,前缀en变为em 如embitter(使受苦,使怨恨)
empower(授权)
embody(使具体化)
2.用于某些名词之前构成动词,表用方式或施加动作 enchain
用链锁住 encloud
阴云遮蔽 enframe
给······配以框架 entitle
(书、文章)题名 enlace
捆扎
3.用于动词之前构成新的动词,表示in之意或加强意义 enwind
卷,缠绕 enforce
强迫 enclose
装入 enfold
把······包入 encircle
环绕 enwrap
把······包入 entrust
信任,委托 enkindle
点火 enact
扮演
二、后缀en的构词功能
1.用于某些名词、形容词或动词后面表使动
Shorten
darken
deepen
broaden
sharpen
sweeten
richen
thicken
quicken
soften
blacken
harden
weaken
fasten(使固定)
lessen(减少)
worsen(恶化)
hasten(加快)
lengthen(延长)
2.en作为前缀后缀均出现在单词中
enlighten
启发,开导
enliven(使······有生气)
三、fy-ify后缀
Verify(证实,证明,查清)pacify intensify glorify horrify magnify Identify classify minify mollify nigrify nullify commodify countrify dandriffy decertify devitrify electrify
第四篇:晏子使楚(比较阅读)范文
一、晏子谏杀烛邹
景公好弋,使烛邹主鸟而亡之。公怒,诏吏杀之。晏子曰:‚烛邹之罪有三,请数之以其罪而杀之。‛公日:‚可。‛于是召而数之公前,曰:‚烛邹!汝为吾君主鸟而亡之,是罪一也;使吾君以鸟之故杀人,是罪二也;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以轻士,是罪三也。‛数烛邹已毕,请杀之。公日:‚勿杀!寡人闻命矣。‛
注:①齐景公,姓姜,名杵臼,春秋时代齐国的国君。②烛邹,齐景公的臣仆。③弋(yì):将绳子系在箭上射。
翻译:
齐景公喜欢射鸟,使用烛邹掌管那些鸟,但鸟跑掉了。景公大怒,诏告官吏杀掉他。晏子说:‚烛邹的罪有三条,我请求列出他的罪过再杀掉他。‛景公说:‚可以‛。于是召来烛邹并在景公面前列出这些罪过,晏子说:‚烛邹,你为国君掌管鸟而丢失了,是第一条罪;使我们的国君因为丢鸟的事情而杀人,是第二条罪;使诸侯们知道这件事了,以为我们的国君重视鸟而轻视士人,是第三条罪。‛把烛邹的罪状列完了,晏子请示杀了烛邹。景公说:‚不要杀了,我明白你的指教了。‛
1.晏子的本意是 指责景公,说他重鸟轻人。但是晏子却以 谴责 烛邹的姿态出现。这种以委婉 的语言进行讽谏的方式方法,易于被人接受。
2.景公听了晏子列举烛邹“罪状”的一番话后,说:“勿杀!寡人闻命矣”从这可以看出景公是个能够接受批评,知过能改的人。
3.请简单谈谈景公听了晏子的话后不杀烛邹的原因。
因为晏子的话已经表明,烛邹犯的过失还不至于被杀头,如真杀了烛邹,那景公就是“重鸟轻人”,会失信于天下人,甚至会失掉民心。
4.请解释文中三个“使”的意思。
①使烛邹主鸟而亡之(叫、派)②使吾君以鸟之故而杀人(使得)③使诸侯闻之(让)
5.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主鸟而亡之(死或逃走)②请数之以其罪(谴责)③以鸟之故杀人(因为)
④景公好弋(射)⑤寡人闻命(指教)⑥为吾君主鸟(主管)
6.结合以上两则关于晏子的故事,说说晏子在说理方面的技巧。
晏子没有从正面指责齐王,而是从维护他的根本利益出发,顺着他的话进行劝谏,列出烛邹的五条罪状,指出枉杀无罪之人的荒唐行径将会带来严重后果,从而达到劝谏的目的,由此看出晏子机智有策略。
善于立辞,很会说话
二、晏子使楚
晏子使楚。楚人以晏子短,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晏于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傧者①更道②从大门入。见楚王,王曰:‚齐无人耶?使子为使。‛晏子对曰:‚齐之临淄三百闾②,张袂④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王曰:‚然则何为使予?‛晏子对曰:‚齐使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者使使不肖⑤主。婴最不肖,故宜使楚矣。‛
注:①傧者:接引宾客的人;②更道:改变道路;③闾:古代二十五家为一闾;④袂:衣袖;⑤不肖:不才。
翻译:晏子出使到楚国。楚国人因为晏子个子矮小,就在大门旁边设臵了一个小门来接见晏子。晏子不进,说:‚出使到狗国的人才从狗门进,现在我出使到楚国,不该从这个门进。‛接待他的人改变了引导的方向,让他从大门进。晏子朝见楚王。楚王说:‚齐国没有人了吗?‛晏子回答说:‚临淄有三百闾的人口,张开袖子能遮住太阳,如同下雨,人们肩并肩,脚挨脚,怎么能说没有人呢?‛楚王说:‚既然如此,那为什么要派遣你来呢?‛晏子回答说:
‚齐国是按国家派遣相当的使者,各自都有所担负的使命,贤者出使君主贤明的国家,不贤者出使君主不贤明的国家,我晏婴最不贤,所以适合出使楚国。‛
7.解释下列句子中指定的词语。
(1)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延:请(2)今臣使楚使:出使
(3)晏子对曰对:回答(4)比肩接踵而在比:并、挨
8.下面各句都有“使”,按意义用法分类。
(1)晏子使楚(2)使狗国者从狗门入(3)使子为使
(4)齐使使各有所主(5)使使贤主(6)何为使子
(1)(2)出使(3)(5)(6)让、派(4)使者
9.翻译以下几句。
(1)张袂成阴,挥汗如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
张开衣袖就形成浓阴,流下的汗水像下雨,肩并肩,脚跟挨脚跟,凭什么说没人?
(2)其贤者,使使贤主。
那些有品德、能力的人,让他们出使有品德、才能的君主。
10.面对楚王的戏弄,晏子是怎样回击的?用原文回答。略
三、《晏子谏齐景公》
原文: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晏子入见,立有间,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晏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公曰:‚善!寡人闻命矣。‛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令所睹于途者,无问其乡;所睹于里者,无问其家;循国计数,无言其名。士既事者兼月,疾者兼岁。孔子闻之曰:‚晏子能明其所欲,景公能行其所善也。‛
译文:景公在位时,连下三天雪还不放晴。景公披着用狐狸腋下白毛做的皮衣,坐在正堂前的台阶上。晏子进宫谒见,站了一会儿,景公说:‚奇怪啊!下了三天雪可是天气不冷。‛晏子回答说:‚天气不冷吗?‛景公笑了。晏子说:‚我听说古代贤德的国君自己吃饱却知道别人的饥饿,自己穿暖却知道别人的寒冷,自己安逸却知道别人的劳苦。现在君王不知道别人了。‛景公说:‚说得好!我听从您的教诲了。‛便命人发放皮衣、粮食给饥饿寒冷的人。命令:在路上见到的,不必问他们是哪乡的;在里巷见到的,不必问他们是哪家的;巡视全国统计数字,不必记他们的姓名。士人已任职的发给两个月的粮食,病困的人发给两年的粮食。孔子听到后说:‚晏子能阐明他的愿望,景公能实行他认识到的德政。‛
四、晏子谏祷鱼
齐大旱逾时,景公召群臣问曰:‚天不雨久矣,民且有饥色。吾使人卜之,祟(鬼怪)在高山广水。寡人欲少赋敛,以祠灵山(山神),可乎?‛群臣莫对。晏子进曰:‚不可。祠此无益也。夫灵山固以石为身,以草木为发,天久不雨,发将焦,身将热,彼独不欲雨乎?祠之何益?‛公曰:‚不然,吾将祠河伯,可乎?‛晏子曰:‚不可。河伯以水为国,以鱼鳖为民,天久不雨,水泉将下,百川将竭,国将亡,民将灭矣,彼独不欲雨乎?祠之何益?‛
译文:齐国天旱已经很长时间,齐景公召集群臣并询问:‚已经很久没下雨了,庄稼干死老百姓都在饿肚子。我命令卜了卦,作祟的鬼怪藏在高山和水里。我准备用些钱,祭祀山神,你们看可以吗?‛众臣没有人回答。晏子站出来说:‚我认为不能这么做。祭祀山神没有益处。山神以石为身,以草木为发,天久不下雨,发将要焦黄,身体也会暑热难当,他就不想下雨吗?他自身尚且难保,祭它又有何用?‛景公又说:‚这样不行,我们就祭祀河神,可以吗?‛晏子回答:‚也不好。河神以水为国,以以鱼鳖为臣民,天久不下雨,泉水将断流,河川也就干涸,这时他的国家将消亡,鱼鳖臣民也会干死,他就不想要雨水吗?祭它又有什么用呢?‛ 【甲】晏子将使楚„„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乙】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妻子入见,立有间。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公曰:“善。寡人闻命矣。”乃令出裘发粟以与饥寒者。孔子闻之曰:“晏子能明其所欲,景公能行其所善也。”
(节选自《晏子春秋》)
【注释】 ①景公:齐国国君。②霁:天放晴。③陛:皇宫的台阶。
3.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时应有的两处停顿。(2分)
其 实 味 不 同
4.解释下列加点的字。(2分)
(1)吏二缚一人诣王()(2)晏子避席对曰()...
(3)叶徒相似()(4)公被狐白之裘()..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译文:
(2)乃令出裘发粟以与饥寒者。
译文:
6.甲文中的“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现象说明了什么?请简要回答。(2分)答:
7.甲乙两文中的晏子、楚王、景公三人都有值得肯定的地方,请选其中的一人,略作评析。(2分)
答:
答案3.其/实味/不同(每处1分,共2分)
4.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捆绑(2)座位(3)白白地(仅仅、只)(4)通“披”,穿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品德高尚的人是不可以跟他戏弄(开玩笑)的,我反而自取耻辱(自讨没趣)了。
(2)(景公)于是命令下属拿出衣服和粮食赐给挨饿受冻的百姓。
6.说明了环境会影响植物成长。人和植物一样,在不同的环境中品质、道德等都有可能发生转变。
7.示例:晏子机智善辩,具有民本思想和强烈的爱国热情。楚王具有自知之明。景公有着民本思想,从谏如流,且知错即改。
[甲]晏子使楚略
[乙]晏子辞千金
晏子方食,景公使使者至。分食食之,使者不饱,晏子亦不饱。使者反,言之公。公日:‚嘻!晏子之家,若是其贫也!寡人不知,是寡人之过也。‛使吏致千金与市租,请以奉宾客。晏子辞。三致之,终再拜而辞。
(选自《晏子春秋》)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4分)
(1)坐盗()(2)其实味不同()(3)生于淮北则为枳()(4)使者反().....
13.请从[乙]文中找出一个与“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中“之”的意义、用法相同的句子。(2分)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齐人固善盗乎?
译文:①②③
(2)景公使使者至。
译文:
15.从[甲][乙]两文中,可以看出晏子是怎样的人?(4分)答案
12.(1)犯罪,(2)它的果实,(3)在(4)同“反”,返回
13.是寡人之过也
14.(1)齐国的人本来善于偷窃吗?(2)景公派使者到了。15.机智、善辩、清廉、简朴。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10-15题。(16分)
【甲】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乙】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10.下面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A.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B.何为者也
人恒过然后能改或异二者之为
C.吾欲辱之,何以也D.要离之刺庆忌也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甚矣,汝之不惠
11.用“/”划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限一处)(2分)
(1)吏二缚一人诣王(2)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12.翻译下面句子。(4分)
(1)吾欲辱之,何以也?
(2)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
13.【乙】文中秦王对唐雎的态度、情感有一个变化过程,请根据文段内容简要概括。(3分)
14.【甲】文中晏子在回答楚王问话时,“避席对曰”,“避席”写出了晏子的态度,也隐含了他的不满。(2分)
15.唐雎与晏子都取得了外交上的胜利,唐雎主要是靠取胜,晏子主要是靠取胜。(2分)
参考答案:
10.D(3分)
11.(2分)(1)吏二/缚一人诣王(2)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12.(1)我想羞辱他,用什么方法呢?(2)秦王变了脸色,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
(4分,每小题2分)
13. 秦王一开始对唐雎很愤怒,接着威胁唐雎要“伏尸百万,流血千里”,最后害怕(色挠)唐雎杀他(3分,分点给分,大意对即可)。
14.郑重(2分)
15.勇敢智慧(2分,每空1分)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13——16题(16分)
【甲】晏子使楚
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选自《晏子春秋》)
【乙】师旷①撞晋平公
晋平公与群臣饮,饮酣,乃喟然叹曰:‚莫乐为人君,惟其言而莫之违。‛师旷侍坐于前,援②琴撞之。公被衽③而避,琴坏于壁。公曰:‚太师谁撞?‛师旷曰:‚今者有小人言侧者,故撞之。‛公曰:‚寡人也。‛师旷曰:‚哑④!是非君人者之言也。‛左右请除⑤之。公曰:‚释之,以为寡人戒。‛
注释:①师旷:字子野,是春秋后期晋国宫廷中的盲人乐师。②援:执持,拿。③衽(rěn):衣襟。④哑:表示不以为然的惊叹声。⑤除:清除,去掉。
1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1)齐之习辞者也(2)王曰,何坐
(3)晋平公与群臣饮,饮酣(4)是非君人者之言也
14、选出下列划线词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3分)()
A.晏子将使楚/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B.吾欲辱之/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C.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师旷侍坐于前D.故撞之/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1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6分)
(1)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2分)
(2)齐人固善盗乎?(2分)
(3)太师谁撞?(2分)
16、【甲】【乙】两文中,晏子和师旷都长于辞令,你更欣赏哪一个的说话艺术?请说说你的理由。(3分)
参考答案:
13、习:熟练 坐:犯罪 酣:酒喝得很高兴 是: 这
14、C
15、(1)圣人不是能同他开玩笑的,我反而自讨没趣了。(2)齐国人本来就善于偷窃吗?(3)太师撞谁?
16、示例一:我欣赏晏子的说话艺术,他在无法澄清“齐人坐盗”这一事实的情况下。巧用类比进行反驳,片言只语间化被动为主动,既捍卫了国家的尊严,又不失礼节。示例二:我欣赏师旷的说话艺术,他先直话曲说,巧妙地将将晋平公说成是“小人”,引起晋平公的重视,再因势利导,让晋平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达到了劝谏的目的。
第五篇:晏子使楚比较阅读材料
晏子使楚比较阅读材料
[甲]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
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
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乙]晏
子使楚。楚人以晏子短,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晏于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傧者①更道②从大门入。见楚王,王曰:“齐无人耶?使子为使。”
晏子对曰:“齐之临淄三百闾②,张袂④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王曰:
“然则何为使予?”晏子对曰:“齐使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者使使不肖⑤主。
婴最不肖,故宜使楚矣。”注:①傧者:接引宾客的人;②更道:改变道路;③闾:古代二
十五家为一闾;④袂:衣袖;⑤不肖:不才。21.解释下面句子中指定的实词何坐坐:避席避:固善盗乎 固:延晏子延:22.翻译下列句子
(1)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译:
(2)张袂成阴,挥汗如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译:
23.下列加点字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楚之水土 /大门之侧B晏子使楚
/使子为使C 叶徒相似 /徒手而搏D何为无人 /曷为者也24.结合两篇短文,谈谈
外交家晏子的风度体现在哪儿?问题补充:
哪位才子帮我解答一下,感激万分!!
我来帮他解答 图片符号编号排版地图 您还可以输入9999 个字
您提交的参考资料超过50字,请删除
参考资料:匿名提交回答
满意回答
检举|2008-08-04 16:1521.坐:犯某某罪(你可以结合古代的连坐制度理解,现在也有坐牢
之说)避:离开,退离 固:本来 延:请,延请 22(1)难道是出国的水土让人易于成为
盗贼吗?(2)(齐人)张开衣袖就可以使天气转阴,挥洒汗水就如同下雨,(街上之人)肩
靠着肩,脚挨着脚,为什么说没有人呢? 23 选A A:都是助词,当“的”讲 B:前者是出
使的意思,后者是让的意思 C:前者是徒然、只是的意思,后者是“空,没有”的意思 D:
后者是倒装,为是“是”的意思;前者也是倒装,我认为可以当作“何谓”解 24.要点:凭
借智慧与对方周旋,不失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