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时间:2019-05-12 16:38: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我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现状及对策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我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第一篇:我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我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作者:王泽德 赵上帛

来源:《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09年第02期

摘要: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是我国近年优化农村教育资源配置,促进农村义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项重要政策。这项政策对于改变我国农村教育的弱势地位,促进我国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当前部分地区在对该项政策的理解与推行上出现不少问题。笔者分析了我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现状及部分地区进行布局调整所产生的问题,并对如何更加科学、合理地调整农村中小学布局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教育公平

中图分类号:G5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09)02-0004-03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在我国长期以来的城乡二元经济条件下,无论是教育的普及率与教育质量,还是办学条件与师资水平,农村都无法与城市相比。教育公平要求社会必须保证每个人都“有学可上”,必须保障弱势群体对公共教育资源的平等享有权。因此,对学校布局的调整应该进行统筹规划、区别对待、合理布局,从而兼顾、体现和促进教育公平。为了保障农村义务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党和政府先后采取了多项政策与配套措施推进农村中小学学校建设,促进农村义务教育质量的提高。其中,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就是一项为了优化农村基础教育结构,合理配置农村教育资源,以进一步促进农村义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政策。

一、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政策与现状

农村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是党和政府长期高度关注的重要问题。保障农村义务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不仅直接关系到亿万农民的切身利益,而且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基础与前提。2001年5月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对于学校布局调整的指导意见为:因地制宜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按照小学就近入学、初中相对集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原则,合理规划和调整学校布局;农村小学和教学点要在方便学生就近入学的前提下适当合并,在交通不便的地区仍需保留必要的教学点,防止因布局调整造成学生辍学;学校布局调整要与危房改造、规范学制、城镇化发展、移民搬迁等统筹规划;调整后的校舍等资产要保证用于发展教育事业;在有需要又有条件的地方,可举办寄宿制学校。同年,国务院召开的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也将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列入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当前要重点抓好的六项工作之一。因此,自2001年起各地政府纷纷制定本地区的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地广泛展开。2002年和2003年,国务院和财政部分别下达了《关于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通知》和《中小学布局调整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进一步推动了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各地政府也都加快了布局调整的步伐。据2005年初教育部发布的《2004年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状况报告》显示:2004年全年我国撤减小学

3.17万所,初中973所。共计减少中小学4万多所。

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是针对基础教育,特别是农村中小学长期以来存在的高投入、低产出,学校布局分散难以管理,低水平重复建设,以及近年来出现的生源萎缩所造成的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而做出的慎重抉择。旨在通过学校布局结构调整,在宏观层面上,缩小教育发展的差距,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在中观层面上。实现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与优化重组,扩充优质教育资源。提高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质量与效益;在微观层面上,节省人力、财力、物力,促进教师队伍的优化组合,提高资金、设备及校舍的使用效益,实现规模效益。因此,从这些方面来看,学校布局调整的出发点是好的。自2001年全国大规模的农村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开展以来,部分地区,尤其是一些经济较为发达的农村地区通过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地合理调整中小学布局,集中力量改善了一批乡镇中心学校的办学条件,使合并后的中心学校实现了一定的规模效益,当地的教师队伍质量与教育教学水平也得以提高。

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在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过程中,一些地方政府由于没有正确理解中央关于学校布局调整的政策,没有遵循“循序渐进,分步实施,区别对待”的原则,没有依据当地实际、因地制宜地开展,盲目地撤并和减缩当地农村中小学校,因而伤害了群众,尤其是弱势群体的利益,损害了教育公平。

二、部分地区不合理的布局调整所产生的问题

近年来,部分地区不合理的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所产生的各种问题及其消极影响已经日益显现出来。据2002年东北师范大学农村教育研究所对6省14县17所农村初中历时两年的调查表明,初中学生的平均辍学率超过40%。研究者认为,随着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的推进,农民对教育付出的成本加大。如住宿费和交通费的增加等,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辍学率的上升。当前部分地区不合理的布局调整不仅严重影响了当地农村义务教育的普及,给农村学生带来了新的求学困难,而且还制约着农村义务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甚至对当地的社会稳定造成了一定威胁,因此,迫切需要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关注。

1、不合理的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使得上学的费用剧增,加重了农村家庭的负担。布局调整后通常会带来部分学生远距离上学,更多学生须上寄宿制学校。由此产生了一笔费用,包括住宿费、餐费、交通费等,使得农村家庭经济负担加重,从而加剧了农村辍学现象。

农村中小学生上学路程遥远、困难重重。不合理的农村学校布局调整,使得许多农村学生上学路途遥远,就近上学成为奢望。一些农村中小学生一天往返要步行十里甚至二三十里崎岖的山路到乡、镇中心学校上学。特别是在一些偏远山区。山坡陡峭、河道纵横,学生的人身安全无法保障。布局调整使得部分地区学生学前教育机会被剥夺。在偏远农村,学前教育主要依靠附设于小学的学前班完成,在实行撤点并校之后,已有部分学龄前儿童失去接受学前教育的场所。此外,布局调整中产生的新的教学点的存在也是暂时的,据当地的教育官员说,这些小的教学点在今后的几年内都可能被撤点,到那时,会有更多学前班的孩子们无法接受学前教育。

2、盲目地撤并和减缩当地农村中小学校,加重了教师工作量,教育质量难以有效保障。部分地方政府不顾当地情况,盲目合并,使得有些中心小学不仅没有因为合并而实现教育质量的提升,反而因为学生人数陡然增加、住宿和后勤配套无法跟上、财政经费状况没有改变、教师教学管理压力过大等沉重负担,学校教育质量难以得到切实提高。目前,不少合并后的中心小学班额都在70人以上,有的甚至达到百人,如果按照标准班编班又会出现校舍紧缺,教师编制不足等情况。班额的陡增不仅给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沉重负担,同时也加大了教师的心理压力,使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难以得到保障。

3、盲目地撤并和减缩当地农村中小学校,增加了政府负担,而且造成了新的浪费。为确保学生安全与健康,政府必须尽量满足学生食、宿条件。因此,必须投入大量资金扩建学生宿舍、食堂、澡堂等,还要增加小学生各种学习和活动器材,而撤并和减缩的中小学原有用房和设施则被闲置,这正是盲目撤并带来的新的浪费。

4、不合理的布局调整使得一些地区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与感情受到伤害,产生社会稳定的隐患。目前。一些地区不合理的布局调整所带来的农村学生求学困难与广大农民子女受教育的强烈愿望之间产生了矛盾,经济、生活负担的加重使得这些地区的农民群众对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产生怀疑。尤其是部分地区盲目追求急速撤减,撤并后的中心小学校舍、师资和教学质量与一些较好的村办学校差异并不大,农民看不到撤并的优势,更是对布局调整工作产生不满,导致当地干群关系紧张,多次发生农民群众因不满撤并当地学校而集体上访、静坐,甚至扛着锄头包围镇政府等事件。

三、对我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反思

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是为了优化农村教育资源配置,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促进农村义务教育持续、健康的发展,直接关系到亿万农民的切身利益。但是,从近年部分地区布局调整工作中凸现的问题及其严重影响来看,一些地方政府对布局调整工作的理解与实施存在着不少失当之处,这已经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当地农村义务教育的倒退,伤害了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我们认为,地方政府在推进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过程中,应当始终把广大农民群众及其子女的根本利益与受教育权利放在第—位,坚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的原则,科学、合理、积极、稳妥地切实做好布局调整工作。

首先,各级政府要深入、正确地理解国务院关于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政策的内涵。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决不等同于简单的“撤并”或“收缩”,而是应该以促进当地农村义务教育的健康发展,保障农民子女尽可能接受到高质量的基础教育为根本出发点,对于中小学应科学合理地或“撤”或“并”,或“调”或“增”。各地方政府必须全面、科学地理解中央的调整政策,深刻地领会中央政策背后深层次所代表的广大农民群众及其子女的根本利益,并真正认识到衡量布局调整成功与否的关键,是各项调整工作与措施的结果都必须围绕着与有利于在确保农村义务教育普及的基础上,最大程度地优化和整合农村教育资源,以保障更多的农村学生能接受到优质的学校教育。

其次,中央要加强对地方各级政府在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过程中的有效监督。中央要聘请一些有农村实际工作经验的专家、学者组成专项调查小组,深入地调研本地的地理、人口、经济和原有学校的设置与质量等实际情况,认真听取农民群众的意见,根据当地社会、经济、地理等客观实际合理地规划调整工作,始终把广大农民群众及其子女的根本利益与受教育权利放在第一位,在一些条件适宜、成熟的地区可以适当合并,而在一些交通不便的地区仍需保留必要的教学点,实事求是地做好有关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同时向地方政府提供合理化的建议,有效监督地方政府在布局调整过程中的所作所为,防止一些地区伤害农民群众切身利益和感情的事情再次发生。

再次,政府要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的经费投入,保障布局调整后各项配套设施与管理制度的健全与落实。从当前布局调整中所产生的问题来看,一些地区寄宿制学校后勤保障和配套设施条件的严重不足和管理力量的缺乏已经成为制约调整工作有效开展和效果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各地政府应充分重视撤点并校后寄宿制学校的配套建设与管理。对一些已经合并或计划合并的寄宿制学校要加大经费投入,积极落实学生吃、住等生活的配套设施,从最基本的改水、建厕、建食堂和澡堂等工作做起,完善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切实保障学生和教师的最基本生活。同时,当地教育和人事部门必须要从实际出发,核定农村寄宿制学校的专职主管教师编制,以保证对寄宿制学校学生生活、学习与心理的正常、有效的管理与引导。

最后,农村中小学教师要主动适应新形势,加强自己的专业素质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当前,不少合并后的学校班额都在70人以上,有的甚至达到百人,班额的陡增不仅给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沉重负担,同时也加大了教师的心理压力,使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难以保障。整合后的农村中小学教师应该主动适应新形势,及时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加强自己的教育理论学习,在认真研究农村学生的学习要求和学习的内在规律的基础上,进而把握农村学生的学习需要,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

四、结束语

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是党和政府长期高度关注的一件大事,它关系到农村义务教育能否持续、健康发展,也关系到亿万农民的切身利益,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然而。当前我国部分地区农村中小学在布局调整过程中产生了一些问题,带来一些负面的、消极的影响,已经为我们敲起了警钟。一方面,我们要尽快采取措施,制止一些地方不合理的“撤并”行为,并对已经造成的不良后果给予积极有效的调整;另一方面,中央政府应尽快对各地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及其工作进展进行监督与评估,确保各地能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科学合理地稳步推进布局调整,保障农村义务教育持续、健康地发展。

第二篇: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

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不仅仅是撤并校点,而是在于优化校点布局,调整的目的是要保证孩子就近上学的权利和公平接受教育。

布局调整的再审视再出发 《 中国教育报 》 2012 年 8 月 14 日 4 版

话 题 缘 起 或新建或改扩建,在江苏省徐州市相对偏僻的农村地区,121个中小学校点不久将以全新的面貌开放,缩短孩子的上学路。今年,名为百所农村中小学新建、改扩建的工程被徐州市摆放到重要位置,将解决近13000名家校距离5公里以上学生路途远的问题。

在不少地方还在继续撤并小规模学校的情势下,徐州市为什么作如此选择?市教育局副巡视员徐保卫介绍,数年之前的大规模布局调整压缩了不少农村校点,不少农村孩子深受上学路途远、交通安全等系列问题的困扰,而本地小学新一轮入学高峰近在眼前,无疑令业已存在的农村学校布局问题越发突出,这促使当地重新考虑学校布局。

最终,徐州市决定因时而变,尽快采取行动。去年底,市政府明确:今后布局调整不仅仅是撤并,调整的重心在于优化,最终目的是要保证孩子就近上学的权利。当地重新研究和完善了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方案,决定在问题较为突出的地方恢复一批、新布点一批农村中小学,同时改善一批薄弱农村中小学的办学条件,逐步满足群众就近上学、上好学的强烈需求。

专 家 视 角

我们能有勇气恢复和建设农村学校,意味着我们对农村学校布局调整认识的成熟和实践理性化水平的提高,值得赞许。

恢复和建设是布局调整的重要内涵 邬 志 辉

东北师范大学农村教育研究所所长、教授

自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因地制宜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以来,县域学校数由2001年的464962所减少到2010年的241010所,减幅达48.17%;县域教学点由2001年的113656个减少到2010年的66736个,减少41.28%。10年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实践让部分人形成了一个错误的认识,即学校布局调整等于撤并学校,这样的认识需要纠正并在行动上矫正。

首先,学校布局调整并不等于学校撤并,它有完整内涵。

应该说,学校布局调整针对的是现实中“不合理”的学校布局。那么什么是学校布局呢?学校布局是指在一定的人口聚落范围内,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的数量、地点、规模、层次、功能等所作的规划设计以及对教育要素资源所进行的配臵安排。它既涉及学校的空间分布,还涉及学校的结构与功能构造,即在一定空间范围内办多少所学校、办什么层次和类型的学校、办多大规模的学校、办在什么地方,如何定位学校的功能、如何对办学的要素资源(人力、物力、财力等)进行配臵与使用等。那么,当经济社会发展和学龄人口数量结构和流动状况发生变化的时候,原有的布局就会出现“不合理”的状况,地方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应就这些变化对一定空间范围内的学校布局进行重新规划,这一过程就是学校布局调整。布局调整既包括撤销学校、合并学校,还包括恢复学校、新建学校、扩建学校、改变学校功能(如由学校改为教学点)、改变学制结构(如由小学六年制改变为“学前教育与小学前三年一校制”、“小学后三年与初中一校制”等),更包括因学校空间和结构改变而对教育要素资源所进行的重新配臵。

判断一所农村学校究竟应该撤并、保留还是恢复的依据,不能只看经济社会发展和学龄人口变化这一点,还要看学生的年龄特点、学生的上学远近、学生的家庭背景,甚至还要看政府的经济承受能力。所以,当前徐州等地恢复和新建农村完小和教学点的做法,本身就是对以往片面学校布局调整观的一次纠正,同时也是在“试误—反思”基础上对学校布局调整认识的一次升华。换句话说,不仅“撤并”是布局调整,“恢复”也是布局调整,甚至是更科学合理的布局调整。我们能有勇气恢复和建设农村学校,意味着我们对农村学校布局调整认识的成熟和实践理性化水平的提高,值得赞许。

其次,提高教育质量与方便就近入学并不矛盾,两者可以兼得。

过去10年,我们之所以快速度、大幅度地进行农村学校撤并,其中一个重要的前提假设就是“只有集中办学,实现办学的规模化,才能提高教育质量、优化资源配臵、提升办学效率”。正是在这一前提理念下,部分地区认为那些学龄人口有所减少的村小和教学点不是今后的办学方向,所以采取了“不投入、不建设、不发展”的“三不政策”,导致这些学校破败不堪,许多家长由于看不到村小和教学点的发展希望,不得不被迫走上进乡进镇甚至进城的择校道路,而农村家长进城择校陪读反过来又成为我们加速撤并这些学校的理由和借口。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石,教育是社会底层群体实现向上流动、改变身份命运的最后机会。在农村社会存在许多老弱病残等弱势群体,当身边的学校被撤并的时候,他们没有能力选择到更远的学校去上学。可以说,就近上学不仅是儿童身心发展特点的要求,也是实现教育公正的需要。那么,小规模学校真的就没有办法提高教育质量吗?以陕西省缓德县义合镇党家沟教学点的胡永锋老师为例,由于她的教学素养高、教学态度认真,她所教23名学生(包括小学一二年级和幼儿班)的考试成绩连续多年在全榆林市排在前三名。农村小规模学校能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关键在于是否能吸引优秀教师任教,而不在于规模的大小。

再其次,适度恢复和建设乡村学校不仅可以实现就近上好学,还有助于降低交通风险、节约教育经费。

过去,地方政府撤并学校的重要动力之一就是可以节约教育开支。但是近年来,随着学生上下学交通事故频发带来的社会压力以及增加校车引发的经济压力,让人们重新发现恢复和建设一批乡村学校的好处。一方面,恢复和建设一批乡村学校可以大幅度降低学生的上学距离,如果控制在2.5—3公里的范围内,学生只要步行上学即可,无需乘车,因而也就永久性地杜绝了校车事故的问题。另一方面,如果不恢复和建设乡村小学而是采用购车的方式满足学生的上学需求,可能花费会更大。我们以1万名学生需要乘校车上学为例,按每台校车乘载学生45人计算,那么至少需要220辆校车,按每辆校车40万元计价,则至少需要投入8800万元;司机工资、汽油、维修保养等运行费用每年约1500万元,合计要1亿元以上。所有这些都是以乡村公路符合校车行驶条件为前提的,且这些投入并不是投在了能直接提高质量的教育资源要素上。但是,如果恢复乡村学校,就可以利用原来因撤并而闲臵的校舍,除了恢复乡村学校的基本维修费和新建校的基本建设费外(平均每校50万元—500万元不等),即使按每校500万元计算,三年建设40所学校就基本可以解决就近入学问题,花费也只有2亿元左右,但政府提供的却是就近入学的便利、根除校车风险的烦恼和减轻农民负担的实惠。

由于过去10年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存在过快过度的问题,因此适当恢复和建设一批乡村学校是必要的,但是在“恢复型”布局调整问题上,要加强预测、科学规划,全面考虑新农村建设、城镇化推进、学龄人口变化等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同时要把加强已恢复和没有撤并乡村学校的教育要素资源配臵和内涵建设放在重要位臵上,仅“恢复”而不“建设”,乡村学校仍然是没有吸引力的。

局 长 声 音

全市民族学校撤并的权限上划市教育局;全市教学点不再撤并,同时进一步改造校舍,优配教师,切实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重心从撤并转到强化建设上来 宝 丽 华

内蒙古通辽市教育局局长

最近,媒体报道了徐州市改建濒临撤并边缘的农村中小学并恢复部分撤并的办学点的做法,我不禁为之叫好。徐州市的做法切实体现了教育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也代表了当前中小学布局调整的新趋势:布局调整的工作重心从撤并转移到强化后续建设上,努力办好老百姓家门口的学校。

中小学布局调整是教育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一个重要问题。中小学布局不是一成不变的,由于受人口年龄结构、城乡发展变化等多方面的影响,总是阶段性地处于动态变化之中。教育的公益性决定了衡量中小学布局调整成功与否的指标,并非是撤并中小学的数量多或合并后的学校规模大,而是能否为当地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提供切实保障及教育质量的提高。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在完成“两基”达标的背景下,我国各地陆续开始了新一轮中小学布局调整。10多年来,布局调整对于巩固义务教育普及成果,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产生了积极作用。但由于个别地区违背校点布局的科学规律,过于强调集中办学,大幅度撤并中小学、教学点,对于学生就近入学、健康成长带来了不利影响。其实,只要是有利于学生就近入学、接受高质量教育的学校,我们就应该想尽办法办好,让老百姓的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上好学。

中小学布局调整关系到千家万户,各地区、各学校的情况又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从实际出发,既积极推进,又稳步实施。规划学校布局,应重点考虑人口及学龄儿童增减趋势、学生上下学交通安全、方便就近入学及控制辍学。“适应城乡发展需要,合理规划学校布局,办好必要的教学点,方便学生就近入学”这是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明确要求。撤并学校要分类进行、严格程序、先建后撤。就当前实际情况看,加强中小学标准化建设要比撤并更为紧迫。如果不加强建设,既无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让子女接受优质教育的需求,更无法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近几年,通辽市在做好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方面,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今年,我们下发文件对全市中小学校撤并标准、工作程序做出新的规定;全市民族学校撤并的权限上划市教育局;全市教学点不再撤并,同时进一步改造校舍,优配教师,切实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全市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的重心从撤并学校转移到强化后续建设上,即以加快中小学标准化建设、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重点,努力使广大学生快乐学习、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我们还将继续有计划地按照校安工程建设标准改扩建校舍,进一步为广大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条件。今年全市规划建设中小学校舍33.8万平方米。在去年新建83所幼儿园,率先实现一镇一所标准公办园基础上,今年再建100所中心行政村标准公办园。“十二五”期间,全市中小学、幼儿园校(园)舍将全部实现安全达标,义务教育阶段民族学校率先实现标准化。

当前,我国中小学布局还远没有达到科学合理的状况。深化布局调整改革,还需要我们不断探索。

编 辑 连 线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范 先 佐:

这是对实事求是精神的敬畏

针对布局调整后,偏远农村地区孩子上学远、上学难的问题,一些地方或新建或选择恢复被撤并的农村校点,并对已有村小、教学点提升改造,为农村教育“补点”,这在学校布局调整已大规模实施推动10余年的大背景下,是大有必要的明智之举。

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不仅仅是撤并校点,而是在于优化校点布局,调整的目的是要保证孩子就近上学的权利和公平接受教育。但一段时间,布局调整更多追求的是效率目标,偏远农村地区一些成班率不足、校均人数未达标的校点很快便被撤并,这就必然出现在效率目标的追求下对公平的牺牲和对孩子就近上学权利的侵害。尽管撤并校点可以增加偏远地区孩子接受优质教育的机会,但问题恰恰是,边远地区的孩子很可能因为上学远、上学难而失去或不能更好地接受教育,甚至加大了辍学和失学的风险。因此,为边远农村地区教育“补点”,是对实事求是精神的一种敬畏。

第三篇:我国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

我国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

王晓红

作者简介:王晓红 性别:女 籍贯:贵州毕节 学校: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

学院:艺术学院 研究方向:音乐教学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音乐教育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但是在这一大好的形势下我们忽略了乡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这一块短板。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农村基础音乐教育存在着众多急需解决的问题,农村的音乐教育水平已远远满足不了学生们对音乐教育的迫切追求,本文根据调研结果分析制约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水平发展的五方面原因并根据这些原因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解决建议。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对策建议

音乐是人的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音乐对于人的意义丝毫不亚于我们极度重视的数理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水平显著提升,人们发展的多样性也逐渐显现出来,随着人们对于个人发展方向探索范围的不断扩大,音乐教育的重要性开始被提上议程,但是与此同时音乐教育的问题也逐渐展现在人们的眼前,其中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音乐教育城乡发展的严重不均衡。在探讨如何将音乐教育发展的更好之前,我们需要深入了解一下我国当今的音乐教育现状,其中我们重点关注的是乡村音乐教育。本文调查研究了重庆市北碚区歇马镇下属的几个农村中小学,通过调研数据对乡村音乐教学现状做出分析指出导致这种现状出现的原因并给出解决问题的建议。

一、农村音乐教育现状

我国是一个典型的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的一个明显特点便是城乡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大,农村区域总体经济的落后也自然反映到教育上来制约了教育的发展,这其中音乐这类“不受重视”的学科影响最深。乡村教育本就更是偏重语文数学这些传统“重要”学科,老师家长们因为思想认识的局限更是放纵学校将“浪费时间”的音乐课占位他用,再加上音乐课对教育经费的高标准更是打击了本就经济实力薄弱的乡村教育的激情。通过更加深入的调查走访,我们发现农村音乐教育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师资力量十分薄弱,相对于我们常说的“数学是体育老师教的”,那么农村的音乐课程就基本上都是由语文老师、数学老师等兼职教授,甚至有的小学从未开设过音乐课。通过实地考察我们发现93%的农村中小学并未配有专业的音乐老师,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有多方面,主要有这么几点:农村学校教学资源短缺,没有开设音乐课的基本条件;乡村学校教育经费不足,学校建筑破旧,老师工资低;农村学校地理位置偏僻而专门的音乐老师能够留在城市不愿意在乡村工作。这些因素导致学校没有能力、没有条件也没有必要聘请专业的音乐老师,而能够有能力教授音乐课程的老师也大多不愿意无条件的放弃城市的便捷和繁华,将自己的人生奉献在简陋的乡村,这样的局面的产生是双方共同因素影响的结果。

(2)音乐课时严重短缺,根据国家教委1981年颁布的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教学计划(初稿)规定,我国中小学生每人应接受567个课时的音乐教育,但是由于教师资源的短缺以及教育部门的不重视,实际上根据我们的调查在歇马的42所小学中,各年级每周开设2学时音乐课的学校有10所,占24%,而在8所中学中这一比例更是低至7%。通过我们更加深入的了解,在开设了每周2学时音乐课的学校当中,64%的学校的音乐课有名无实,尤其是中学,这些所谓的音乐课实际上被占用继续上数理化等主流课程,在剩下的36%的学校中音乐课也是时断时续很难保证课程的完整性。即使有国家法律的保障,但是农村的音乐课程开设情况仍是很不容乐观,几乎完全难以保障的课时是音乐课开始的基础,音乐课课时被占用被荒废,由此可见音乐课教学在农村开展的落后性。

(3)课堂教学质量特别差,通过对开设了音乐课的学校学生的调查,我们得出农村音乐课教学质量差的论点。农村学校音乐课的普遍教学方法是老师带着学唱流行歌曲,在我们调查的学生当中对五线谱简谱等基本音乐知识有初步了解的一个也没有,问他们对音乐课的看法也只是说音乐课是他们逃离数理化牢笼的一个短暂的休闲时光,至于音乐知识则是完全没有任何的提升,学期末他们的音乐素养也就只是能够完整的记住几首流行歌曲,但是这样的音乐教育完全不是我们所需要的,也远远达到不了我们既定的目标。乡村的音乐课程因为简陋的设备,辅助上课乐器的完全没有,合适教学资料的缺失等原因让老师的教学安排也是毫无头绪,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我们对老师的要求从来不能太高,客观条件的限制让农村学校音乐课难以有好的质量,音乐课程在乡村可有可无。

(4)教学设备基本没有,音乐课教学中音乐教室、风琴、钢琴、录音机等是教学必不可少的辅助工具,但是从我们对开设了音乐课程的中小学了解来看,这些基本的音乐课设备农村中小学基本都没有,只有近乎18%的中小学购买了设备开辟了教室,但是这一比例实在是太低并且所采购的设备也是种类单一,质量一般,总体很不完善。农村学校经费不足,音乐课教学用琴价格太高,开辟专门的音乐教室成本太高等是导致这一问题的最主要因素。即使我们具有最高的学习音乐知识的觉悟但是物质基础的匮乏却是制约音乐教育发展的最重要阻碍。

(5)家长老师对音乐课的重视程度太低。从我们调查和访谈中发现对于音乐教育农村和城市的中小学老师和家长有着截然不同的两种极端看法。一种是城市家长和老师极力鼓励孩子学习音乐课程,了解音乐知识,甚至希望能够将孩子培养成为音乐大家。但是因为家长老师们对待音乐的狂热的态度也让孩子不堪重负,城市中小学生有较大比例的出现了厌恶音乐的情绪。相对于城市,另一种则是农村的家长和老师完全反方向的遏制孩子们对于音乐的爱好,因为农村生活的相对艰辛,父母一方面没有足够的经济基础供给孩子的音乐学习,另一方面又希望能够通过扎实的数理知识的学习让孩子通过好的学习成绩走出一条不同于自己的人生道路,对于农村学生,数理知识能够让他们改变贫苦的现状而音乐没有这个功效。精神层面上的不支持是农村音乐教育发展不好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改善农村音乐教育的对策研究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了解了我国农村音乐教育的发展现状,在我国全面重视起音乐教育的现在,我们需要发动力量来改变这种落后的现状,因为经济根基薄弱的影响,农村的音乐教育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变成高水平,但是我们可以努力从思想,从策略,从局部,从小处来分析方法,发展农村音乐教育。

第一,教育部门必须要重视起音乐教育,大力宣扬音乐教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最重要的是改变农村人民对于音乐教育不看好不支持的态度。通过思想意识上的宣传让全社会都重视起音乐,音乐不仅仅只是城市人的玩物;让农村的孩子们对音乐产生兴趣,并且大力支持鼓励培养他们的这一兴趣;让乡村中小学的音乐课老师对音乐教育产生责任心,让老师意识到保卫孩子全面发展的权利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意义。只有首先从思想上重视起来,让音乐教育变得不再那么高不可攀不可触碰,让农村人民有足够的意向去主动学习音乐知识,现在农村音乐教育的不作为现状才有可能慢慢得到根治。

第二,努力吸引优秀的师资队伍,要达到这一目标首先在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培养上就要开始下苦功夫,国家需要大力培养中小学音乐老师,大力建设艺术师范学校和中师音乐班,为中小学音乐教育提供充足的师资力量,音乐课老师的极度短缺现状不仅仅是因为音乐人才培养的高成本,还有音乐专业人才招收额度过小这一问题。当然,这一问题不是可以立刻解决的事,我们国家教育部门需要意识到音乐教育人才越来越紧俏的这一现状,从而逐渐的扩大高等院校招生名额,有层次的培养未来的音乐老师,从而缓解师资紧缺问题,老师的问题解决了,音乐教育的顺利开展便有了根基。

第三,国家拨款添置教学设备,当地政府可以适当加大对中小学生音乐课程学习的扶持力度,为学生们的音乐教学购买必要的乐器等设备,政府如果也不能够有足够的能力解决这一部分的问题那么可以借助社会力量,把农村音乐教育的贫乏现状在社交网络上公式或者是求助于慈善团体,从而尽可能的让整个社会帮助解决设备问题。除了政府和社会的扶持之外,学校也应该加强对音乐课的重视,将教学经费的适当一部分用于音乐课程的改进,运用到教学方案的改进,教学设备的购入以及专业教师的引进上来。我们有思想上的支持和社会的帮助,客观上的物质资料能够让中小学音乐教育更加快速的发展起来。

第四,组织编写适合农村中小学运用的音乐教科书,针对农村学校学生音乐基础差,音乐素养低的特点,专门编写适合农村学生的书。在教学过程中不适用的教科书同样是导致农村音乐教育水平低的一个重要因素。农村的教育资源远不比城市,城市学生在音乐上广阔的接触面也是农村学生难以想象的,因此农村城市使用统一的教科书并不合适,分层教学让农村中小学用上更加符合学生水平的教科书对农村音乐教学水平的提高大有帮助,因此我们应该组织专家老师实地了解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根据这一现状制定符合实际的专门的音乐教材,让农村学生用上可以学得懂得教科书。

三、结论

从调研的结果上看,农村中小学音乐课教学水平远比我们想象的更要差,导致这一结果的因素有很多,我们很难在短时间内将这一问题彻底解决,但是既然意识到了问题,我们就必须要有解决的决心。首先,让全民在意识上认识到音乐教育对健全人格培养的重要性;其次,加强中小学基础音乐教育教师的培养,让音乐老师不再是“稀缺资源”;然后,国家和政府要加大对农村音乐教育的扶持力度,在硬件上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让孩子们有的学,感兴趣;最后,编纂合适的教科书,给农村中小学学生提供他们真正用的上的书目,让音乐课本不再因为难理解变成废纸一堆。改革开放已经快四十年,全国的音乐教育发展水平总体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加大力度发展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让它的发展水平能够尽快接入全国音乐教育发展的轨道,让农村和城市的差距不要再进一步扩大,让农村的中小学生能够得到尽可能完备的音乐教育,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使命。

参考文献:

[1]姚思源.中国当代学校音乐教育文献(1949—1995)[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12月第1版

[2]李少元.农村教育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1版 [4]方萌.积极解决农村音乐师资问题[J].人民音乐,1983(5)

第四篇:浅析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浅析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一、农村经济发展的整体特点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发展,农村经济一直发展相对平稳。农村经济在多年的发展中其成果表现如下:

(一)经济主体趋向多元化

大部分的生产资料掌握在农户手里,一些农户开始掌握了一定的生产经营权,农户开始以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的身份出现,并具有独立财产权和经营权;对于农村的集体所有制企业,生产资料和产品主要由集体控制并拥有,企业的经营计划和生产经营活动主要由集体来决定,国家对其的控制变得越来越弱;此外,农村还出现了很多私人企业和“三资”企业,它们为了实现其独立的经济利益,对行使商品生产经营者的主权有很高的要求。

(二)农村经济成份与产业结构逐渐转向多元和复合经济体制在不断的改革下,农村经济原有的自给经济逐渐转变为商品经济,农村经济原有的单一经济形式已逐渐转变为多种经济形式,单一的经济结构也变成了一体化经营的复合经济结构,以公有制为主导、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新格局逐渐形成。

(三)农村经济关系开始走向市场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原来计划经济下的指令性特点逐渐消失,农村里面的生产经营活动已经逐步市场化,完全由市场经济的市场机制、价值规律来自由调节,由市场去优化配置农业各种资源。

二、当前农村经济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一)农产品质量跟不上

目前,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产品供给出现了结构性、地区性和阶段性的过剩。我国农产品产量增长趋势过快,但是由于农业科技发展滞后,人均资源匮乏,导致产品质量没有跟上,一直处于较低水平,导致大量产品处于积压状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产品的质量提高迫在眉睫,但我国对农业的科技投资存在着严重不足,导致农业技术进步受阻,从而影响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

(二)农业对生产的投入严重不足

农村投资出现的问题,一方面是受到资金的限制,另一方面投资动力相对缺乏、缺乏优越的投资“技术”,投资引诱也严重不足。过度安逸的农村生活使得农民缺乏生存和竞争的压力,从而导致其抗风险能力不高,因此农民通过投资来进行改善生活和生产条件的动力相对缺乏。主要是由于农业投资尤其是基础设施建设周期过长,规模较大、风险较高,而且盈利水平还相对较低,缺乏对市场资本吸引力,导致很多企业不愿意去农村投资。

(三)农村集体经济薄弱

目前在我国,还存在着相当大比例的薄弱村集体经济,相对落后的农业基础设施,这些不足严重阻碍了高速发展的农村经济,农村基础设施的滞后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由于集体经济薄弱,使党支部缺乏履行领导职能,缺少为群众提供多种服务的能力,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得不到更好地服务,因此他们的凝聚力、号召力、战斗力就很难得到有效的发挥,给社会带来了很多不安定因素,从而导致农村经济不能持续、稳定、全面发展。

三、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对策

(一)加大对农村经济投入力度

政府要采取硬性财政预算政策,保证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投入充足并准确到位;政府还要使农村信贷管理机制不断得到完善,加大农村信贷投入的力度,要确定好支农资金的比例和额度,并疏通供应渠道,确保资金及时到位,这样才能保证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资金启动。另外加大对农村商贸和农产品加工业的投入,对农产品价格改革不断深化,使得农产品价格进一步提高,使国家能更合理地安排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以此使农民收入不断增加,促进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

(二)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要想使农业产量不断增加、农民收入不断提高,农村经济就必须紧跟市场经济的变化,不断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首先要使农业生产多元化,将各种农业资源进行整合并运用到农业发展中去,使各种农产品的产出得以增加。还要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需求生产各种农产品,同时还要提高农产品的质量.从而增强市场竞争力。

(三)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

目前,我国许多地方的农村经济已具备了推进农业生产适度规模经营的客观条件,因此,下一步进行农村改革就是围绕市场和资源优势发展农业产业化。产业化可以帮助农产品抗御市场风险;可以增加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可以解决农业比较效益低的问题,从而使农业能

持续发展;产业化有利于农业科技的不断推广与应用,这种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的,因此,这种产业化必然推动农业生产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从而使农业的生产效率与经济效益得到很大的提高。

四、结论

农村经济的发展在国家经济发展中占有很重要的基础地位,随着农村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农村农业发展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仍然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农产品质量跟不上,农业生产性投入不足,农村集体经济薄弱,基层党组织对农民的有效引导相对缺乏,农业劳动生产率相对低下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农村经济的发展,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经济投入力度,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大力发展集体经济。给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活力,从而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消费水平,促进农村经济全面持续的发展。

第五篇:农村中小学阅读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

《农村中小学阅读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实验方案

主研单位:平昌县云台小学

阅读教学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主要渠道,因此,阅读教学的重点是:第一、懂得如何教学生阅读,即阅读教学方法;第二、教学生如何阅读,即培养学生阅读方法。长期以来,人们针对这两个方面的要求,在实践中进行探索,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重视阅读教学,在科学研究中重视阅读教学研究,取得了很多成果。譬如,二十世纪末,西方国家从‚接受美学‛、‚阐释学‛等美学理论出发,研究阅读对象,认为阅读是主体的一种主观活动。后来教育心理学领域兴起构建主体心理学,人们进一步接受了阅读的主体原则,认为阅读是对材料的主观建构,是个人经验基础之上的重新建构过程。在中国,自‚五四‛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以来,阅读研究也三直颇受重视。但是,由于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都局限于应试教育的模式,重视的是教师对阅读教材的理解并把结果告诉学生,以及交给学生一些应试阅读的技巧,忽视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近年来,语文教学领域在对以往的阅读教学进行总结反思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取得了一些新的成果。

一、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随着知识经济的出现和信息时代的到来,阅读已成为人们接受教育、发展智力、获得知识信息的最基本途径。阅读是适应生活的需要,是个本心理发展的需要,是社会的进步的需要。阅读关系整个社会的文化品质和可持续发展的潜力问题。阅读能力作为一个人生存和成功的基本特质,已经受到全世界的普遍关注。而我国目前农村中小学生的阅读现状却十分落后,这与现代社会对阅读能力的要求矛盾突出。我们认为深入研究农村中小学阅读教学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不断优化阅读教学策略,是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途径。本研究对提高农村中小学阅读能力、构建学生终身受益的阅读方法有极其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二、课题论证

语文教学大都是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阅读理解的过程,教学的目的主要在于通过语言训练,提高语文能力,培养人文素养。阅读教学是以文章教学为中心,组织学生学习文本解读的教学活动。懂得如何教学生阅读——阅读教学方法、教学生如何阅读——培养学生阅读方法是中小学语文教师教学必须,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关键。

1、研究目的从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师生所处地位(阅读教学方法)入手,审视阅读主体、阅读文本系列关系,不断优化阅读教学策略,唤起学生内在的力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阅读品质,让学生动起来,提高中小学生阅读兴趣、阅读能力和阅读效率,开拓学生的知识和文化视野,切实提高农村中小学生的语文水平,进而培养其创新精神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2、基本内容

(1)阅读教学中教师地位(本体)的研究

(2)阅读教学中学生地位(客体)的研究

(3)阅读教学中环境(客体)的研究

(4)阅读教学研究

3、重点和难点

(1)阅读教学中教师地位(本体)的研究:长期以来,人们有一种错觉,认为发挥主导作用就是教师滔滔不绝地讲解,学生安安静静地听讲,教师连珠炮般地提问,学生如流水般应答。在大力推广新课改的今天,这种‚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已被摒弃,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这一教学方式成了课堂教学的新宠,但仔细一听课,虽然不再‚满堂灌‛、‚填鸭‛了,但似乎又走入了另一个极端,教师好像只是课堂的组织者,旁观者,没什么自己的语言,生怕一多说就违备了新课改的理念。老师们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往往显得力不从心,不知道怎样才算是‚主导‛。那么,如何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还学生以真正的主体地位呢?这一问题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和难点之一。

(2)、阅读教学中学生地位(客体)的研究: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实施新课程标准的关键。通过课前活动,师生互动,感知课文,研读赏析,延伸阅读,课外实践等途径,达到激发兴趣,畅谈体验,感悟深意,拓展视野,提升语文素养的目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人,应该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新课程倡导以人为本,它试图创造这样一种境界:学生好学、喜学、乐学。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教学是让每个学生享受到人生最初阶段的快乐,而绝不是‘劳役’,更不是‘苦役’。‛让每一个学生都快乐,这既是新课程的理念,又是每一位从教者孜孜以求的教学理想。只有心中有学生,才能被学生所认可,教学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确保中小学生主动地去读书,独立地去思考,个性化地去感悟,尊重他们的独特体验,真正调动学生的主动意识,合作精神和探究意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它关系到语文阅读教学的成败

(3)、调查式研究模式

根据研究内容,制订切实可行的研究计划。基本方法是:通过调查研究农村中小学阅读教学现状,然后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

4、本课题研究思路

采用‚调查研究——整理资料——结果分析——原因探讨——研究策略‛这样的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严格遵循教育科学的研究方法程序,对研究内容细致分解,明确研究变量,从而使研究目标集中、研究内容具体、研究程序清晰。同时,根据研究内容,制订切实可行的研究计划、研究实施方案。

5、对课题实施和完成条件的论证(负责人的研究水平、组织能力和时间保证;参加者的研究水平和时间保证;资料设备,科研手段;课题组人员分工)。

课题组负责人王守雄,从事教育工作26年,曾任教小学语文教学10年,任教初中语文教学9年,任片区教研员7年,对语文教育教学具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丰富的实践能力,先后多次在全县教师优质课竞赛中获一等奖,在市级以上报刊发表获奖的论文10篇。作为课题组的负责人,该同志有足够的时间、精力和能力进行课题研究。

主研人杨琼,从事教育工作18年,现任学校教导主任,18年来一直从事中小学语文教学工作。该同志热心教育教学事业,具有较高的业务素质,曾先后在县级教师讲课比赛中获一等奖,现发表的语文教学方面的论文10余篇。该同志有精力和能力进行课题研究。

主研人刘华平,从事教育工作12年,该同志热心教育教学事业,现任初中语文教学工作、负责学校科技工作,语文教学成绩显著,参加市县赛课多次获奖,现发表语文类、科技类论文15篇,具有较强的教科研能力。

课题组成员:杜心满、孙宇、夏宏达、杨希斌、刘晓梅、张映琴、张国、向贤福、孙雪梅、刘军也曾多次参加过区、县级的教学优质课竞赛、教育教学论文评比均获优异成绩,而且他们都比较年轻、精力旺盛,是语文教改的积极分子。通过多年的教育科研实践活动,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和教育科学研究能力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具备了承担具体课题研究任务的能力。

课题组人员分工:王守雄全面组织协调课题实验研究工作及课题研究的总体规划;杨琼负责实验课题的理论构建和研究方案的制定;刘华平负责实验研究的实施和研究论文的撰写;杜心满、孙宇、夏宏达、杨希斌、刘晓梅、张映琴、张国、向贤福、孙雪梅、刘军并收集整理研究资料,提供案例和撰写论文。杨希斌负责经费保障。

三、实施方案(具体操作过程和研究方法)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0年12月)

(1)成立研究课题领导小组和课题研究小组。

(2)制定课题研究方案、实施计划,做好开题论证。

(3)统一课题组教师的思想认识

(4)制定实验研究的各项管理制度

(5)布置好学生阅览室,准备好各种阅读资料,确定一批必读和选读书目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1年1月——2013年3月)

(1)收集资料。

(2):整理资料。

(3)结果分析、原因探讨,形成工作报告。

(4)研究策略,不断检验和修正研究方案、实施计划。

(5)不断撰写各种阶段性总结和理论研究论文

第三阶段——中期评估阶段(2012年7月——2012年12月)

(1)初步评估研究成交效。

第四阶段——总结成果阶段2013年1月─2013年3月)

(1)进一步收集、完善研究的各种资料和素材。

(2)对研究进行全面的终结性评估,并撰写研究报告。

(3)组织课题成果鉴定。

(4)逐步做好该课题成果的推广转化工作。

四、预期研究成果

1、文字成果:各类调查报告、研究成果报告、教师论文集、学生作品集。

2、音像成果:示范课辑,学生体验阅读活动集,其他音像资料专辑。

3、学校阅读环境营造策略成果。

二0一0年十二月十五日

下载我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现状及对策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我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我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具体成效.

    我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具体成效 ———基于中西部6省区的实证研究 郭清扬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湖北武汉430079) 摘 要:本文通过对中西部6省区的调研发现,经过几年的努......

    对我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思考

    对我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思考 上海市教科院智力开发研究所何卓 进入新世纪以来,在全国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在城镇化、农村行政区划调整、学龄人口减少、农村学......

    浅谈当前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现状及策略建议[精选合集]

    浅谈当前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现状及策略建议 阜阳循环经济园学区中心校李树军 【摘 要】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农村人口流动日益频繁,加之计划生育工作的长期开展,近几年......

    中小学布局调整情况

    中小学布局调整情况一、2002年学校布局及学生、教师数 全县共有中小学幼儿园269所,其中:完全中学1所,职业中学1所,初级中学6所,九年制学校1所,民办初中1所,县重点小学1所,乡镇中心小......

    毕业论文:浅谈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浙江广播电视大学农业经济专业专科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浅谈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学生姓名 *** 学 号 ***** 指导教师 *** 专 业 农业经济 年 级 **** 学 校 ****......

    关于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对策与建议(精选五篇)

    关于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对策与建议市人大七届一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优先发展教育,优化城乡教育资源配置,建设城乡群众更满意的优质教育体系。”为积极创建全省义......

    农村中小学教师现状及对策

    农村中小学教师现状及对策 摘要:国家发展希望在教育,教育发展的希望在教师。温家宝总理强调“农村教育尤为重要。我国13亿人口超过半数生活在农村,一半以上的学龄儿童也在农......

    浅谈农村中小学德育现状及对策

    浅谈农村中小学德育现状及对策作为社会生活的人,道德素质是人生最重要的内涵,它决定一个人的尊严、价值和成就。人的青少年时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是形成优秀道德品质的黄金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