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发展对策分析

时间:2019-05-13 16:30: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发展对策分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发展对策分析》。

第一篇: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发展对策分析

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存在的主要问题

及发展对策分析

摘要: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我国生育率明显下降,导致学龄人群逐年下降。同时伴随学龄人口的不断流动,农村中小学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表现出小班数量急剧增加,师生比例严重失衡,教育资源浪费等特点,有甚至在许多地区出现“空巢学校”的现象。针对这些变化,对农村中小小学进行布局调整、撤点并校也就成为必然举措。通过观察与调查研究,本文就当前我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现状进行分析,并就布局调整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探讨,找寻农村中小学的发展对策。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 布局调整 问题 发展对策

2011年9月9日,湖南邵阳学生沉船事故与2011年11月16日,甘肃正宁市幼儿园校车事故引起了全社会的极大关注。这些惨痛的经历也许不能简单的规责于渡船与校车安全问题,漫长的上学路也许更应该引起我们注意。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渐渐地进入大众的舆论圈。自2001年提出因地制宜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以来,撤点并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其所导致的消极后果也不容忽视。

在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过程中,有的地方在工作中存在简单化和“一刀切”情况,脱离当地实际,撤销了一些交通不便地区的小学和教学点,造成新的上学难;有的地方盲目追求调整的速度,造成一些学校大班额现象严重,教学质量和师生安全难以保证;有的地方寄宿制学校建设滞后,学生食宿条件较差,生活费用超出当地群众的承受能力,增加了农民负担;有的地方对布局调整后的学校处置不善,造成原有教育资源的浪费和流失等。这些问题,造成一些地区农民群众子女上学的不便,违背了布局调整的初衷,需要认真加以解决。

一、国内外对布局调整研究简况

(一)国外学者关于学校布局调整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 1.国外进行学校布局调整的主要原因

学校布局结构调整属于教育地域结构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表现为增加班级、新建班级、减少班级、关闭学校。人口规模、人口年龄结构、人口分布、人口流动等变动都将导致学校数量和分布的变化。生育率下降使学龄人口减少是学校布局调整的主要原因之一。

2.国外进行学校布局调整的标准

一般而言,学校布局调整主要考虑两个问题:一是便于学生入学,二是有利于提高教育投资的效益。在二者可能相矛盾的情况下如何兼顾是重要的抉择,一般情况下是在保证学生便利入学的情况下尽可能提高教育投资的效益。学校布局调整的标准通常有两个:一是学生上学的距离,二是学校覆盖的服务人群的数量。世界银行全民教育资助项目专家塞尼克特别强调学校布局标准的重要性,主张学校布局标准应该集中在以成本效益的原则覆盖所有孩子。对学校布局调整中关闭学校的原则,耶格尔提出三条标准:(1)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上学距离,对交通工具的吸取等),将学生转到新学校的不适最小化;(2)将关闭学校对社会的影响降到最小化;(3)原学校建筑可作为其他用途。这三个标准可用计算机模拟,为那些要关闭学校的“问题地区”提供决策参考。

3.国外关闭学校带来的后果

关闭一所学校,看似简单,但其影响十分复杂。从国外的研究看,关闭学校至少带来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①影响到学校入学率、巩固率②影响到维持学校正常运转的投资。③产生多米诺效应。在城市中心区关闭学校,会使一些地位较高者和较富裕者更倾向于搬离该地。④学校的社会功能减弱。⑤使学校附近居民心理产生震荡。⑥社会弱势群体受到影响。关闭 学校的地方往往是一些不同种族居住临近和地位低人群集中的地方,因此,关闭学校对社会地位低的人影响更大。

4.国外关于如何减少学校布局调整带来的不利影响

①加强教育规划②在人口密度小的地方保留必要的小规模学校。塞尼克主张,为保证儿童入学,学校应该靠近学生居住点,在农村地区,多年级同班上课和只有一个教室的小学是必要的,但这些小的学校需要有特别的设计和教学方法。③对小规模学校的教育组织方式和学校建筑结构进行创新。④加强剩余教师的转岗培训,帮助教师顺利实现职业转换。

(二)国内关于学校布局调整的研究现状

国内学者关于中小学布局调整的相关文献资料,又大体可分为两种:第一种是学术性研究,这方面的成果数量不多,优秀成果很少。其中,云南省教科院《关于小学布局的分散与集中模式效益比较研究的报告》有代表性。第二种是报纸期刊中看到的由地方主持中小学布局调整官员(教育局长等)所撰写的经验性介绍,主要包括调整的合法性、调整的思路、调整中遇到的问题以及策略等。此类文章结合本地区实际,介绍了他们调整学校的经验、做法以及取得的成绩等。总之,不论是研究性成果还是经验性成果,对于学校布局调整问题,许多研究者达成了一定的共识:

1.在学校调整的必要性方面:刘茗,雷彦兴认为:调整中小学布局,符合提高义务教育办学效益和质量的长远要求。

2.在布局调整的基本原则方面:麦昭阳认为:一是科学性与合理性相结合原则;二是计划性与可行性相结合原则;三是坚持适度集中和适度超前相结合原则;四是坚持校产不流失和资源优化相结合原则;五是坚持学校布局调整与巩固“双基”两不误、双促进的原则;六是效益性原则。甘元亮在《中小学管理》2002 年第 2 期《学校布局调整“三原则”和“三结合”》一文中指出:在具体调整工作中应坚持以下几点:一是小学适度就近,初中相对集中。二是优化教育资源。三是有利于调动多方的积极性。四是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五是统筹规划,分类指导,分步实施。

3.在布局调整中应该注意的问题方面:刘茗、雷彦兴、谈松华认为:学校布局调整是一个方向,但是学校布局调整一定要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与城镇化建设的需要结合起来,一定要和学生受教育的需要、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结合起来。并且符合以下要求:①保证适龄儿童、少年就近上学。②小学、初中设置的网点要达到全面覆盖。③注意发挥整体效益。④注意发挥农村小城镇的优势。综上所述,关于布局调整应注意的问题,上述研究从体制、结构等方面做出比较深入的探讨。

4.在调整后的负面影响方面:袁显荣认为:由于受旧体制的影响,部分群众甚至村干部都一方面认为学校办在家门口,上小学、不出村,初中不出镇,既方便小孩,又方便家长,何必舍近求远,甚至有的地方为了不让本村学校被撤并,还自发集资按照本村意志建校,形成既成事实,让办学热情成了布局调整的阻力。另一方面觉得既然是分级办学,我想怎么办就怎么办,学校选在哪里,别人管不着。蒋夫尔指出学校布局调整,一方面可能造成边远学生上学不方便,加重家长和学生的负担,造成失学。另一方面有的单纯追求办学集中从而造成合并后的班级规模过大,不利于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时增加了老师的负担。学校布局调整除了考虑政府的意愿或指示,还必须尊重群众的意见,应注重学校的自然环境、交通、人口、文化传统、社区环境等。

5.在加强调整后的保障措施方面:杨平指出,学校布局调整后必须注意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对学校领导班子进行重新调整。二是对撤并学校原有的老师进行优化组合。三是撤并后的空余的原校舍做妥善安排。四是保障撤并后的办学经费来源。这些保障措施考虑比较周全,为各地采取措施提供了理论基础和保障。总的看来,专家们对学校布局调整的必要性、调整原则、注意问题以及调整后的教学资源如何管理等问题都做了比较详细的探讨。为各地进行 2 学校布局调整提供了较好的理论依据。但是学校布局调整在如何与信息化、城镇化密切结合、采用多种投资形式等方面探讨得还不深入。

二、我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现状

(一)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必要性

长期以来,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形成了村办小学,乡办初中,县办高中的办学格局,这对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入学需求,顺利渡过小学初中入学高峰,实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促进农村义务教育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是,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人口出生率明显下降,学龄人口降中趋稳,农村中小学校规模随之缩小,办学效益降低。同时,广大农民群众希望子女接受优质教育的愿望日益迫切,对学校教育质量的期望值不断提高,对教育的需求已开始从“方便”转向“优质”。面对农村小学的新情况、新问题,有必要对农村小学校布局进行合理调整,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二)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政策依据

1.1986 年颁布施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后,我国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通过调整,初步整合了当时的农村教育资源。2001 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将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列为一项重要工作,指出应“因地制宜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按照小学就近入学、初中相对集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原则,合理规划和调整学校布局。”农村小学和教学点“要在方便学生就近入学的前提下适当合并,在交通不便的地区仍需保留必要的教学点,防止因布局调整造成学生辍学。”

2.2001年,国务院召开的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也将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列入展农村义务教育当前要重点抓好的六项工作之一。因此,自 2001 年起,各地政府纷纷制定本地区的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在全国范围内又一次大规模广泛展开。2001年起,中国为了优化农村教育资源配置,全面提高中小学教育投资效益和教育质量,促进农村基础教育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对农村教育资源进行整合;摒弃“村村办学”的方式,对临近的学校进行资源合并。

3.2002 和 2003 年,国务院和财政部分别下达了《关于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通知》和《中小学布局调整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进一步推动了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各地政府也都加快了布局调整的步伐。在调整中,部分地区,尤其是一些经济较为发达的农村地区通过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地合理调整中小学布局,集中力量改善了一批乡镇中心学校的办学条件,使合并后的中心学校实现了一定的规模效益,当地的教师队伍质量与教育教学水平也得以提高。但是,在全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初见成效的同时,部分地区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失当所带来的各种问题及其消极影响已日益凸现。

4.为防止在中小学布局调整过程中出现新的学生失学、辍学和上学难问题,切实解决农村边远山区、交通不便地区中小学生上学远问题,2006 年 6 月 7 日、9 日,教育部先后发出《关于切实解决农村边远山区交通不便地区中小学生上学远问题有关事项的通知》和《关于实事求是地做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立足本地实际,充分考虑教育发展状况、人口变动状况和人民群众的承受能力,按照实事求是、稳步推进、方便就学的原则实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确保适龄儿童少年顺利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同时,要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高度,把解决好农村边远山区、交通不便地区中小学生上学远问题作为贯彻科学发展观,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办人民满意教育的重要保证,放在重要议事日程抓紧抓好。加强领导,明确职责,健全制度和完善工作责任制,确保此项工作落到实处。

(三)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存在的主要问题

自2001年国家提出对农村中小学进行布局调整,撤点并校整合教育资源以来,不可否 3 认相关举措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优化了教育资源的配置,调整了农村中小学师资与软硬件配备,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推动了我国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满足了人民大众对高质量教育的需求。适应了城镇化水平提高后学龄人口流动与计划生育导致的在校人数大量减少的特点等等。但是对农村中小学进行布局调整,由于具体环境、工作方法等因素的影响而导致了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一下六个方面:

1.经济负担和生活压力加重,进而导致辍学现象

从财政角度看,撤点并校后成本是降低了,但对农民来说成本却增加了。主要表现在:一是并校后许多原来就近上学的学生因寄宿产生了住宿费、伙食费、生活费、交通费等合计每年数千元的开销。二是学生年龄太小,异地就学家长不放心,不少家长选择了陪读。这样又增加了租房费等开支。三是由于寄宿费用太高,一部分学生选择了走读上学,但由于路途较远,又要承担交通费等费用。上述这些支出对于不少贫困家庭来说,是难以承受的,这些原因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出现辍学现象。

2.就学路途较远,存在安全隐患。

一些地区在布局调整时没有充分考虑当地的人口分布、学生密度和地理环境等问题,盲目撤减农村中小学和教学点,导致部分农村中小学生上学路途较远,有些学生往返要步行十几里甚至二三十里。有些地方虽然家校直线距离并不远,但是学生到学校要爬崎岖的山路、趟过深长的塬沟,既费时又危险。有些地方交通虽然便利,学生能够乘坐交通工具走读上学,但是很多乘用车都是农用车,即使是客车,不少也没有达到安全要求。安全问题成为家长和学生的一块心病。

3.新校问题复杂,教学质量不高。

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初衷之一是通过资源整合,提高中小学的办学质量,但一些学校合并后教学质量仍难尽如人意。一是在调整过程中由于部分地方资金投入不足,不少学校并没有相应地扩建新校舍、新实验室、新宿舍等。这导致班额过大、教学资源紧缺,不少合并后的学校班额都在50人以上,有的甚至达到七八十人。过大的班额势必影响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二是布局调整并没有从根本上提高农村教师的教学水平。很多教师都来自被撤并学校。由于编制限制、不合格教师清退难,优秀师资补充依旧困难。三是农村教师负担过重也是导致教学质量难以提高的重要原因。以往人事部门核定学校教师编制都是把生师比作为惟一参考标准,农村学校的生师比是23,较城市学校的19为高。这种核定方式显然没有考虑农村学校尤其是寄宿学校、小规模学校的特殊性。这导致农村教师负担过重,很多老师要上4—5门课,周课时在20节以上。在寄宿学校很多教师还要承担或参与学生生活管理。

4.学校条件有限,影响学生学习。虽然布局调整后学校条件得到改善,但仍难以满足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需要。一是很多学校生活设施不健全,给学生生活带来困难。如小学生寄宿面临洗衣服、洗澡、就餐等难题,但很多学校相关设施并不完善,一些学校甚至连热水都无法提供。二是很多学校缺少专门的运动场、语音室、实验室、微机室等设施,不能满足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需要。三是一些学校校舍简陋,存在安全隐患;有些学校周边网吧、歌舞厅较多,治安环境较差,也使学生和家长产生畏惧心理。

5.家庭教育缺失,影响学生正常社会化

家庭是个体出生后接受社会化的第一个社会环境,家庭的教育和影响对个人早期社会化甚至一生都具有重要意义。家庭肩负着对儿童感情和爱的培养,家庭环境对孩子个人观念、心理和行为习惯发生着潜移默化地深刻影响。由于学校的布局调整导致许多学生上学距离变远,更多选择寄宿在学校。亲情接触的时间减少,学生住校,与家长共同生活和见面的机会大大减少,减少了他们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减少了互相之间的接触,有的家庭甚至为此造成了亲情关系的疏远。并且学生到其他村落上学同时会受到当地同学的欺负与排斥,使孩子幼小的心灵受到一定伤害。父母对他们的影响时间会急剧缩短,其中的教育也相应明显欠缺。

6.深层的乡村文化断裂和乡土认同的迷失

在中国传统的乡村文化中,学校是文化传播的中心,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教师是乡村的知识分子,学校和乡村不可分割,乡村会因为有学校变得更加完整,村民也会因为自己的学校而感到自豪。学校和村民、和乡村文化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文化群落。大量的农村学校撤并,使得农村孩子过早的离开生养自己的乡土社会与家乡隔绝,导致对乡土感情的缺失,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变成了离农教育。乡村学校是乡村文化的中心,是新知识新思想的最初入口,是改变和提升乡村品质的重要基地。学校的裁撤导致乡村文化中心的缺失,严重影响乡村的精神品味,导致乡村文化传承的断裂和迷失。

三、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发展对策

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是我国当今社会发展的直接后果,在政策规划实施执行环节必须充分考虑到可行性、全面把握撤点并校后的后果与影响,权衡利弊得失。针对出现的问题,我们必须查找分析原因,采取相关对策将其消极影响降到最低,最大效度地发挥其政策作用,真正使农村撤点并校布局调整到达我们所期望的目的与良好出发点。针对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该采取措施予以解决,具体对策如下:

(一)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地规划农村中小学布局

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它随着经济发展、人口变迁和空间分布的不断变化而变化。所以必须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一要正确处理集中办学和分散办学的关系。既关注集中办学的适度规模效益,又要兼顾分散办学能解决就近入学和上学难的优势;二要正确处理布局调整中公平和效率的关系。既要看到撤点并校对于实现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教育资源利用效率的重大意义,又要关注撤点并校后偏远地区的学生因上学难而接受不到优质教育的问题。三要正确处理布局调整和学校均衡发展的关系。既要注意通过布局调整实现地区内教育资源优化配置,实现强强联合,又要注意中心学校和偏远地区小学和教学点均衡发展。

撤并学校,既要考虑区域内的人口数量、人口结构、经济条件、地理环境,还要考虑地方的文化特点、民族状况、人口流动和产业结构等,不能搞“一刀切”。各地在推进“撤点并校”的同时,也应该在农村适当保留一些初小和教学点,以方便低龄人口入学,彰显教育部门在“撤点并校”决策过程中的人性化理念。

(二)明确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原则标准

一般而言,学校布局的调整要考虑两个问题:一是便于学生入学,二是有利于提高教育投资的效益。但现实生活中,这二者似乎存在着矛盾:从学生入学的方便考虑,学校越分散越好;从提高投资效益看,学校应具有一定的规模。这就涉及到二者兼顾的问题,即在不致学生失学的前提下,尽可能提高教育投资的效益。学校布局及调整的标准通常有两个:一是学生上学的距离,二是学校覆盖的服务人群数量。可以借鉴有关学者提出衡量儿童入学距离3种方法:一是物理距离,即实际的空间距离,用公里来衡量;二是文化距离,当儿童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社区到另一个把他们当作外人并对他们不友好的社区上学,从而导致辍学的距离;三是时间距离,考虑诸如山地、河流、森林等自然条件的阻碍而延长上学途中的时间。

努力强调学校布局标准的重要性。没有标准不行,没有标准,学校可能建在不恰当的地点,或导致学校资源闲置。没有弹性的标准也不行,刚性的标准会影响到入学。最小量的人口的需求也应得到满足,学校应该靠近学生居住点,在农村地区,多年级同班上课和只有一个教室的小学是必要的。学校布局的标准应该集中于以成本效益的原则覆盖所有的孩子。

(三)加大对农村寄宿制学校的投入,积极改善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办学条件

事实证明,寄宿制学校是解决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后学生路程远、上学难最好的途径之一。所以各级政府在继续加大对义务教育投入时,要把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纳入整体规划 5 中,列入单独资金预算,各市县也应有配套资金支持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各地区要充分利用上级政府的专项经费,结合新机制改革中的校舍危改资金,新建或改建一批农村寄宿制学校。同时,各寄宿制学校要妥善安排好学校公用经费,积极改善寄宿生的住宿条件。此外,寄宿制学校要配备一定数量的生活管理教师,实行单独核编,专门负责寄宿生的生活起居和宿舍管理。同时要加强寄宿制学校的日常管理,严格卫生制度,防止流行性疾病的发生。

(四)努力优化农村中小学师资结构,大力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

首先,积极实行非重点师范院校师范生免费政策,可以采取“三定向”(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就业)的模式,让大批的优秀师范生毕业后直接到农村中小学任教,给农村学校补充新鲜血液。这样做既能解决农村中小学教师年龄偏大、知识老化等问题,又有利于形成农村教师长期稳定的补充机制。其次,实施农村教师特殊津贴制度,改善农村教师的待遇。要按照《教师法》规定,在待遇上建立面向农村、边远和艰苦地区中小学教师优惠制度。设立农村、边远和艰苦地区中小学教师特殊津贴制度,以吸引和稳定教师在该地区任教。第三,加大对农村教师培训力度,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

(五)认真贯彻国家“两免一补”政策,减轻家庭经济负担

以前,学校办学,政府投入很少,全靠向学生收取学杂费来运行,在义务教育阶段,每生每学期收取学杂费仅 30 元,勉强维持运转,根本无力添置教学设备、维修校舍,更不用说搞基建建设。学校为了发展,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不得已向学生收费,于是出现“乱收费”现象。国家为了制止乱收费现象,于 2002 年秋季开始,在农村实行“一费制”,即小学每生每学期收 80 元,初中每生每学期收 130 元,除此以外不准收任何费用。但由于政府投入不足,“一费制”治标不治本,乱收费现象依然存在,甚至愈演愈烈。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实施,对西部投入逐年加大,从 2005年秋季开始,国家对西部农村中小学实行“两免一补”政策,即免课本费,免学杂费,给困难家庭学生给予生活补助。而且明确政府投入责任,小学每生每年生均公用经费为 210 元,初中每生每年生均公用经费为 230 元,生均公用经费由政府投入保证。这样,哪个学校人多,得到的公用经费就多,办学成本就低。2006 年国家又把“两免一补”政策扩大到西部所有地区,真正实现了“义务”教育,如今学生念书不用交费,家庭困难学生还可领取生活补助。“两免一补”政策的实行,为布局调整的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证。

实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需要,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需要。对农村中小学布局进行调整,有利于节约人力、物力、财力,发挥有限资金作用,提高农村义务教育的办学质量和效益,符合广大群众对义务教育的长远要求。对巩固农村教育水平,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城镇化进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都具有重要意义。但是我们不能凭一时头脑发热,盲目撤并所有农村小学和教学点,要根据学龄人口的变化、学生上学路程的远近和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情况等因素综合考虑。如果单纯以学龄人口变化为依据,而不考虑后两种因素,势必会造成农村学生上学难问题。为此,我们必须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综合学生、家长和学校教师的意见,在偏僻地区适当增设规模较小的小学和教学点,充分满足当地学生就近入学的需求,最终实现学校布局调整社会效益的最大化,真正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见鸣.山区农村撤点并校应因地制宜[J].中小学管理,2004,(9).[2]斯琴.呼和浩特市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现状调查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 ,2008.[3]万明钢,.以促进教育公平和教育均衡发展的名义——我国农村“撤点并校”带来的隐忧[J].教育科学研究,2009,(10).6 [4]吉芸,.让“撤点并校”少走弯路——中美农村学校合并的比较及其启示[J].教育探索,2010,(8).[5]张西流,.“撤点并校”不应让农村孩子上学难[J].教育,2010,(34).[6]谢晓文,.农村基础教育布局调整研究——撤点并校的利弊及借鉴措施[J].职业时空,2011,(8).[7]郭为立,.当前农村中小学布局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基于湖北省农村中小学的调查研究[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0,(18).[8]杨贵平,.“撤点并校”对贫困农民、农村的影响[J].生活教育,2010,(1).[9]“撤点并校”挥别“一刀切”[J].中小学管理,2010,(3).[10]杨卉.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人文关怀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 ,2011.

第二篇: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

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不仅仅是撤并校点,而是在于优化校点布局,调整的目的是要保证孩子就近上学的权利和公平接受教育。

布局调整的再审视再出发 《 中国教育报 》 2012 年 8 月 14 日 4 版

话 题 缘 起 或新建或改扩建,在江苏省徐州市相对偏僻的农村地区,121个中小学校点不久将以全新的面貌开放,缩短孩子的上学路。今年,名为百所农村中小学新建、改扩建的工程被徐州市摆放到重要位置,将解决近13000名家校距离5公里以上学生路途远的问题。

在不少地方还在继续撤并小规模学校的情势下,徐州市为什么作如此选择?市教育局副巡视员徐保卫介绍,数年之前的大规模布局调整压缩了不少农村校点,不少农村孩子深受上学路途远、交通安全等系列问题的困扰,而本地小学新一轮入学高峰近在眼前,无疑令业已存在的农村学校布局问题越发突出,这促使当地重新考虑学校布局。

最终,徐州市决定因时而变,尽快采取行动。去年底,市政府明确:今后布局调整不仅仅是撤并,调整的重心在于优化,最终目的是要保证孩子就近上学的权利。当地重新研究和完善了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方案,决定在问题较为突出的地方恢复一批、新布点一批农村中小学,同时改善一批薄弱农村中小学的办学条件,逐步满足群众就近上学、上好学的强烈需求。

专 家 视 角

我们能有勇气恢复和建设农村学校,意味着我们对农村学校布局调整认识的成熟和实践理性化水平的提高,值得赞许。

恢复和建设是布局调整的重要内涵 邬 志 辉

东北师范大学农村教育研究所所长、教授

自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因地制宜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以来,县域学校数由2001年的464962所减少到2010年的241010所,减幅达48.17%;县域教学点由2001年的113656个减少到2010年的66736个,减少41.28%。10年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实践让部分人形成了一个错误的认识,即学校布局调整等于撤并学校,这样的认识需要纠正并在行动上矫正。

首先,学校布局调整并不等于学校撤并,它有完整内涵。

应该说,学校布局调整针对的是现实中“不合理”的学校布局。那么什么是学校布局呢?学校布局是指在一定的人口聚落范围内,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的数量、地点、规模、层次、功能等所作的规划设计以及对教育要素资源所进行的配臵安排。它既涉及学校的空间分布,还涉及学校的结构与功能构造,即在一定空间范围内办多少所学校、办什么层次和类型的学校、办多大规模的学校、办在什么地方,如何定位学校的功能、如何对办学的要素资源(人力、物力、财力等)进行配臵与使用等。那么,当经济社会发展和学龄人口数量结构和流动状况发生变化的时候,原有的布局就会出现“不合理”的状况,地方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应就这些变化对一定空间范围内的学校布局进行重新规划,这一过程就是学校布局调整。布局调整既包括撤销学校、合并学校,还包括恢复学校、新建学校、扩建学校、改变学校功能(如由学校改为教学点)、改变学制结构(如由小学六年制改变为“学前教育与小学前三年一校制”、“小学后三年与初中一校制”等),更包括因学校空间和结构改变而对教育要素资源所进行的重新配臵。

判断一所农村学校究竟应该撤并、保留还是恢复的依据,不能只看经济社会发展和学龄人口变化这一点,还要看学生的年龄特点、学生的上学远近、学生的家庭背景,甚至还要看政府的经济承受能力。所以,当前徐州等地恢复和新建农村完小和教学点的做法,本身就是对以往片面学校布局调整观的一次纠正,同时也是在“试误—反思”基础上对学校布局调整认识的一次升华。换句话说,不仅“撤并”是布局调整,“恢复”也是布局调整,甚至是更科学合理的布局调整。我们能有勇气恢复和建设农村学校,意味着我们对农村学校布局调整认识的成熟和实践理性化水平的提高,值得赞许。

其次,提高教育质量与方便就近入学并不矛盾,两者可以兼得。

过去10年,我们之所以快速度、大幅度地进行农村学校撤并,其中一个重要的前提假设就是“只有集中办学,实现办学的规模化,才能提高教育质量、优化资源配臵、提升办学效率”。正是在这一前提理念下,部分地区认为那些学龄人口有所减少的村小和教学点不是今后的办学方向,所以采取了“不投入、不建设、不发展”的“三不政策”,导致这些学校破败不堪,许多家长由于看不到村小和教学点的发展希望,不得不被迫走上进乡进镇甚至进城的择校道路,而农村家长进城择校陪读反过来又成为我们加速撤并这些学校的理由和借口。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石,教育是社会底层群体实现向上流动、改变身份命运的最后机会。在农村社会存在许多老弱病残等弱势群体,当身边的学校被撤并的时候,他们没有能力选择到更远的学校去上学。可以说,就近上学不仅是儿童身心发展特点的要求,也是实现教育公正的需要。那么,小规模学校真的就没有办法提高教育质量吗?以陕西省缓德县义合镇党家沟教学点的胡永锋老师为例,由于她的教学素养高、教学态度认真,她所教23名学生(包括小学一二年级和幼儿班)的考试成绩连续多年在全榆林市排在前三名。农村小规模学校能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关键在于是否能吸引优秀教师任教,而不在于规模的大小。

再其次,适度恢复和建设乡村学校不仅可以实现就近上好学,还有助于降低交通风险、节约教育经费。

过去,地方政府撤并学校的重要动力之一就是可以节约教育开支。但是近年来,随着学生上下学交通事故频发带来的社会压力以及增加校车引发的经济压力,让人们重新发现恢复和建设一批乡村学校的好处。一方面,恢复和建设一批乡村学校可以大幅度降低学生的上学距离,如果控制在2.5—3公里的范围内,学生只要步行上学即可,无需乘车,因而也就永久性地杜绝了校车事故的问题。另一方面,如果不恢复和建设乡村小学而是采用购车的方式满足学生的上学需求,可能花费会更大。我们以1万名学生需要乘校车上学为例,按每台校车乘载学生45人计算,那么至少需要220辆校车,按每辆校车40万元计价,则至少需要投入8800万元;司机工资、汽油、维修保养等运行费用每年约1500万元,合计要1亿元以上。所有这些都是以乡村公路符合校车行驶条件为前提的,且这些投入并不是投在了能直接提高质量的教育资源要素上。但是,如果恢复乡村学校,就可以利用原来因撤并而闲臵的校舍,除了恢复乡村学校的基本维修费和新建校的基本建设费外(平均每校50万元—500万元不等),即使按每校500万元计算,三年建设40所学校就基本可以解决就近入学问题,花费也只有2亿元左右,但政府提供的却是就近入学的便利、根除校车风险的烦恼和减轻农民负担的实惠。

由于过去10年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存在过快过度的问题,因此适当恢复和建设一批乡村学校是必要的,但是在“恢复型”布局调整问题上,要加强预测、科学规划,全面考虑新农村建设、城镇化推进、学龄人口变化等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同时要把加强已恢复和没有撤并乡村学校的教育要素资源配臵和内涵建设放在重要位臵上,仅“恢复”而不“建设”,乡村学校仍然是没有吸引力的。

局 长 声 音

全市民族学校撤并的权限上划市教育局;全市教学点不再撤并,同时进一步改造校舍,优配教师,切实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重心从撤并转到强化建设上来 宝 丽 华

内蒙古通辽市教育局局长

最近,媒体报道了徐州市改建濒临撤并边缘的农村中小学并恢复部分撤并的办学点的做法,我不禁为之叫好。徐州市的做法切实体现了教育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也代表了当前中小学布局调整的新趋势:布局调整的工作重心从撤并转移到强化后续建设上,努力办好老百姓家门口的学校。

中小学布局调整是教育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一个重要问题。中小学布局不是一成不变的,由于受人口年龄结构、城乡发展变化等多方面的影响,总是阶段性地处于动态变化之中。教育的公益性决定了衡量中小学布局调整成功与否的指标,并非是撤并中小学的数量多或合并后的学校规模大,而是能否为当地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提供切实保障及教育质量的提高。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在完成“两基”达标的背景下,我国各地陆续开始了新一轮中小学布局调整。10多年来,布局调整对于巩固义务教育普及成果,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产生了积极作用。但由于个别地区违背校点布局的科学规律,过于强调集中办学,大幅度撤并中小学、教学点,对于学生就近入学、健康成长带来了不利影响。其实,只要是有利于学生就近入学、接受高质量教育的学校,我们就应该想尽办法办好,让老百姓的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上好学。

中小学布局调整关系到千家万户,各地区、各学校的情况又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从实际出发,既积极推进,又稳步实施。规划学校布局,应重点考虑人口及学龄儿童增减趋势、学生上下学交通安全、方便就近入学及控制辍学。“适应城乡发展需要,合理规划学校布局,办好必要的教学点,方便学生就近入学”这是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明确要求。撤并学校要分类进行、严格程序、先建后撤。就当前实际情况看,加强中小学标准化建设要比撤并更为紧迫。如果不加强建设,既无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让子女接受优质教育的需求,更无法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近几年,通辽市在做好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方面,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今年,我们下发文件对全市中小学校撤并标准、工作程序做出新的规定;全市民族学校撤并的权限上划市教育局;全市教学点不再撤并,同时进一步改造校舍,优配教师,切实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全市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的重心从撤并学校转移到强化后续建设上,即以加快中小学标准化建设、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重点,努力使广大学生快乐学习、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我们还将继续有计划地按照校安工程建设标准改扩建校舍,进一步为广大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条件。今年全市规划建设中小学校舍33.8万平方米。在去年新建83所幼儿园,率先实现一镇一所标准公办园基础上,今年再建100所中心行政村标准公办园。“十二五”期间,全市中小学、幼儿园校(园)舍将全部实现安全达标,义务教育阶段民族学校率先实现标准化。

当前,我国中小学布局还远没有达到科学合理的状况。深化布局调整改革,还需要我们不断探索。

编 辑 连 线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范 先 佐:

这是对实事求是精神的敬畏

针对布局调整后,偏远农村地区孩子上学远、上学难的问题,一些地方或新建或选择恢复被撤并的农村校点,并对已有村小、教学点提升改造,为农村教育“补点”,这在学校布局调整已大规模实施推动10余年的大背景下,是大有必要的明智之举。

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不仅仅是撤并校点,而是在于优化校点布局,调整的目的是要保证孩子就近上学的权利和公平接受教育。但一段时间,布局调整更多追求的是效率目标,偏远农村地区一些成班率不足、校均人数未达标的校点很快便被撤并,这就必然出现在效率目标的追求下对公平的牺牲和对孩子就近上学权利的侵害。尽管撤并校点可以增加偏远地区孩子接受优质教育的机会,但问题恰恰是,边远地区的孩子很可能因为上学远、上学难而失去或不能更好地接受教育,甚至加大了辍学和失学的风险。因此,为边远农村地区教育“补点”,是对实事求是精神的一种敬畏。

第三篇:全省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中存在的部分问题3

全省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中存在的部分问题

各审计调查组:

以下是青海省教育厅关于全省农村牧区中小学布局调整调研报告中存在问题部分的摘要,请各审计调查组在组织实施中关注以下问题,并做好取证工作,取证尽量运用数据支持或用典型案例说明。

1.学校布局调整造成教育新的不均衡。通过布局调整,各地城乡学校办学条件有了较大改善,但是牧区中小学布局调整项目大部分集中在县城学校,对保留的乡镇学校投入较少,校舍及配套设施建设相对薄弱。城乡之间、学校之间办学条件产生新的不均衡,县城学校明显优于乡镇学校。与此同时,县城学校出现班额超标、生均占地和建设面积不达标、专用教室、功能用房不满足需要等问题;部分学校食堂、医务室、厕所、浴室和洗衣房等配套生活用房建设急需扩建。以海南州为例,全州49所小学中有乡镇初小19所,占小学总数的38.8%,学生数为7361人,仅占小学生总数的15.74%,有乡镇小学日益萎缩、县城学校持续扩张的趋势。同时,乡镇政府对教育的管理责任有所弱化;乡镇学校在发展群众文化方面的功能有所弱化。

2.教职工队伍建设问题突出。一是教师队伍结构出现新变化。由于学生数、班级数增加,班容量扩大,学生在校时间延长,教师课时量、工作量加大;开齐开足国家规定课程和课时后,小学体、音、美,初中政、史、地,高中语、数、外以及民族学校双语教师等学科教师紧缺;学校教学管理中

随着仪器设备的增加和教学工作逐步规范,专业教师的教学能力明显不足,突出反映在音体美以及小学科学、中学理化生实验等方面,教学水平亟待提高;为加强后勤管理工作,一些学校调整教学人员到后勤管理岗位工作,部分专任教师兼职后勤管理工作,不仅给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沉重负担,同时也加大了教师的工作量,难以保证全身心投入教学工作。二是学校后勤团队建设滞后。布局调整学生大规模寄宿后,一方面使本应由社会和家庭承担的部分责任转嫁到教育部门和学校,后勤服务及安全管理工作量大,责任重,隐患多。另一方面,大量的后勤管理和服务工作由教师兼任或由外聘人员担任,管理队伍力量不足,整体素质和管理水平不高。同时由于后勤管理工作强度大、薪酬低等原因,队伍很难稳定,流动性大,缺乏水、电、暖、气等设施维护、安全保卫、心理疏导等方面的专业人员。三是寄宿制学校安全管理压力和风险增大。一些教师由于在校工作时间长、压力大,无力顾及家人和孩子,造成家庭不和谐;一些年龄偏大,但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长期超负荷工作,体力透支,体质下降;一些教师从乡村学校调整到县城学校后,适应能力较差,心理压力过大,工作信心不足,申请退休的年龄有年轻化趋势。

3.学校经费补助仍有缺口。布局结构调整后,寄宿制学校增加,与非寄宿制相比,学校成本支出新增了宿舍及食堂等基础设施建设与维护成本、宿舍与食堂工作人员成本、宿舍与食堂的管理成本等。同时,寄宿制学校水费、电费、采

暖费等大幅增加,造成学校办学经费紧张。一是布局调整后寄宿生大量增加,按照国家规定标准,寄宿生生活补助资金仍有缺口。新增寄宿学生不能及时享受生活费补助政策,原有的生活补助平均享受后标准有所降低。今后几年东部农业区寄宿生还将有较大幅度增加,这一问题还会持续反映。二是由于寄宿制学校学生食堂、宿舍、浴室、晚自习使用的教室等均需取暖,和非寄宿制学校相比,取暖成本提高很多,按现行标准下达的取暖补助无法满足寄宿制学校取暖需求。三是国家即将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需要及早研究相应配套措施,统筹安排和使用好营养膳食补助和寄宿生生活费补助,部分学校食堂需扩建或改造,就餐条件有待进一步改善。

4.教育教学管理难度增加。一是中小学布局调整后,部分县城学校用地面积和功能教室不能满足需要,音体美器材没有场地进行安装,配备的器材无法正常使用。二是后勤管理中食品卫生安全缺乏有力监管,存在一定隐患。三是大量的学生寄宿后,路途较远的家庭或多或少的增加了学生上下学的交通费负担,同时也存在交通安全隐患。四是各学校根据实际均制定了内容详细、涵盖学校工作各方面的多项规章制度,但一些学校落实缺乏力度,监督不到位,离精细化、科学化管理的要求尚有一定差距。五是对寄宿制学校如何弥补家庭教育和亲情教育缺失问题尚无有效措施和成功经验,对学生特别是低龄学生的健康成长将产生一定影响。

省厅综合组

第四篇:中小学布局调整情况

中小学布局调整情况

一、2002年学校布局及学生、教师数

全县共有中小学幼儿园269所,其中:完全中学1所,职业中学1所,初级中学6所,九年制学校1所,民办初中1所,县重点小学1所,乡镇中心小学12所,完全小学62所,初小170所,民办小学1所,儿童育智学校1所,幼儿园12所。中小学幼儿园在校学生27023人,其中:普通高中1913人,职中500人,初中6594人,小学16094人,儿童育智学校6人,幼儿园及学前班1916人。有教职工1615人,其中:普通中学446人,职中51人,小学996人,幼儿园118人,儿童育智学校4人。

二、2005年学校布局及学生、老师数

全县有中小学、幼儿园156所,其中:高级中学1所,民办完全中学1所,职业中学1所,初级中学5所,九年制学校2所,民办初级中学1所,县重点小学1所,乡镇中心小学9所,完全小学2所,初级小学117所,民办小学3所,儿童育智学校1所,幼儿园12所。中小学、幼儿园在校学生22631人,其中:高中3238人,职中290人,初中7906人,小学9735人,儿童育智学校7人,幼儿园及学前班1455人。共有教职工1552人,其中:普通中学709人,小学686人,儿童育智学校10人,幼儿园147人。

第五篇:我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我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作者:王泽德 赵上帛

来源:《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09年第02期

摘要: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是我国近年优化农村教育资源配置,促进农村义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项重要政策。这项政策对于改变我国农村教育的弱势地位,促进我国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当前部分地区在对该项政策的理解与推行上出现不少问题。笔者分析了我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现状及部分地区进行布局调整所产生的问题,并对如何更加科学、合理地调整农村中小学布局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教育公平

中图分类号:G5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09)02-0004-03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在我国长期以来的城乡二元经济条件下,无论是教育的普及率与教育质量,还是办学条件与师资水平,农村都无法与城市相比。教育公平要求社会必须保证每个人都“有学可上”,必须保障弱势群体对公共教育资源的平等享有权。因此,对学校布局的调整应该进行统筹规划、区别对待、合理布局,从而兼顾、体现和促进教育公平。为了保障农村义务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党和政府先后采取了多项政策与配套措施推进农村中小学学校建设,促进农村义务教育质量的提高。其中,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就是一项为了优化农村基础教育结构,合理配置农村教育资源,以进一步促进农村义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政策。

一、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政策与现状

农村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是党和政府长期高度关注的重要问题。保障农村义务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不仅直接关系到亿万农民的切身利益,而且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基础与前提。2001年5月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对于学校布局调整的指导意见为:因地制宜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按照小学就近入学、初中相对集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原则,合理规划和调整学校布局;农村小学和教学点要在方便学生就近入学的前提下适当合并,在交通不便的地区仍需保留必要的教学点,防止因布局调整造成学生辍学;学校布局调整要与危房改造、规范学制、城镇化发展、移民搬迁等统筹规划;调整后的校舍等资产要保证用于发展教育事业;在有需要又有条件的地方,可举办寄宿制学校。同年,国务院召开的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也将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列入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当前要重点抓好的六项工作之一。因此,自2001年起各地政府纷纷制定本地区的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地广泛展开。2002年和2003年,国务院和财政部分别下达了《关于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通知》和《中小学布局调整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进一步推动了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各地政府也都加快了布局调整的步伐。据2005年初教育部发布的《2004年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状况报告》显示:2004年全年我国撤减小学

3.17万所,初中973所。共计减少中小学4万多所。

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是针对基础教育,特别是农村中小学长期以来存在的高投入、低产出,学校布局分散难以管理,低水平重复建设,以及近年来出现的生源萎缩所造成的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而做出的慎重抉择。旨在通过学校布局结构调整,在宏观层面上,缩小教育发展的差距,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在中观层面上。实现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与优化重组,扩充优质教育资源。提高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质量与效益;在微观层面上,节省人力、财力、物力,促进教师队伍的优化组合,提高资金、设备及校舍的使用效益,实现规模效益。因此,从这些方面来看,学校布局调整的出发点是好的。自2001年全国大规模的农村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开展以来,部分地区,尤其是一些经济较为发达的农村地区通过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地合理调整中小学布局,集中力量改善了一批乡镇中心学校的办学条件,使合并后的中心学校实现了一定的规模效益,当地的教师队伍质量与教育教学水平也得以提高。

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在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过程中,一些地方政府由于没有正确理解中央关于学校布局调整的政策,没有遵循“循序渐进,分步实施,区别对待”的原则,没有依据当地实际、因地制宜地开展,盲目地撤并和减缩当地农村中小学校,因而伤害了群众,尤其是弱势群体的利益,损害了教育公平。

二、部分地区不合理的布局调整所产生的问题

近年来,部分地区不合理的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所产生的各种问题及其消极影响已经日益显现出来。据2002年东北师范大学农村教育研究所对6省14县17所农村初中历时两年的调查表明,初中学生的平均辍学率超过40%。研究者认为,随着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的推进,农民对教育付出的成本加大。如住宿费和交通费的增加等,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辍学率的上升。当前部分地区不合理的布局调整不仅严重影响了当地农村义务教育的普及,给农村学生带来了新的求学困难,而且还制约着农村义务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甚至对当地的社会稳定造成了一定威胁,因此,迫切需要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关注。

1、不合理的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使得上学的费用剧增,加重了农村家庭的负担。布局调整后通常会带来部分学生远距离上学,更多学生须上寄宿制学校。由此产生了一笔费用,包括住宿费、餐费、交通费等,使得农村家庭经济负担加重,从而加剧了农村辍学现象。

农村中小学生上学路程遥远、困难重重。不合理的农村学校布局调整,使得许多农村学生上学路途遥远,就近上学成为奢望。一些农村中小学生一天往返要步行十里甚至二三十里崎岖的山路到乡、镇中心学校上学。特别是在一些偏远山区。山坡陡峭、河道纵横,学生的人身安全无法保障。布局调整使得部分地区学生学前教育机会被剥夺。在偏远农村,学前教育主要依靠附设于小学的学前班完成,在实行撤点并校之后,已有部分学龄前儿童失去接受学前教育的场所。此外,布局调整中产生的新的教学点的存在也是暂时的,据当地的教育官员说,这些小的教学点在今后的几年内都可能被撤点,到那时,会有更多学前班的孩子们无法接受学前教育。

2、盲目地撤并和减缩当地农村中小学校,加重了教师工作量,教育质量难以有效保障。部分地方政府不顾当地情况,盲目合并,使得有些中心小学不仅没有因为合并而实现教育质量的提升,反而因为学生人数陡然增加、住宿和后勤配套无法跟上、财政经费状况没有改变、教师教学管理压力过大等沉重负担,学校教育质量难以得到切实提高。目前,不少合并后的中心小学班额都在70人以上,有的甚至达到百人,如果按照标准班编班又会出现校舍紧缺,教师编制不足等情况。班额的陡增不仅给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沉重负担,同时也加大了教师的心理压力,使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难以得到保障。

3、盲目地撤并和减缩当地农村中小学校,增加了政府负担,而且造成了新的浪费。为确保学生安全与健康,政府必须尽量满足学生食、宿条件。因此,必须投入大量资金扩建学生宿舍、食堂、澡堂等,还要增加小学生各种学习和活动器材,而撤并和减缩的中小学原有用房和设施则被闲置,这正是盲目撤并带来的新的浪费。

4、不合理的布局调整使得一些地区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与感情受到伤害,产生社会稳定的隐患。目前。一些地区不合理的布局调整所带来的农村学生求学困难与广大农民子女受教育的强烈愿望之间产生了矛盾,经济、生活负担的加重使得这些地区的农民群众对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产生怀疑。尤其是部分地区盲目追求急速撤减,撤并后的中心小学校舍、师资和教学质量与一些较好的村办学校差异并不大,农民看不到撤并的优势,更是对布局调整工作产生不满,导致当地干群关系紧张,多次发生农民群众因不满撤并当地学校而集体上访、静坐,甚至扛着锄头包围镇政府等事件。

三、对我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反思

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是为了优化农村教育资源配置,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促进农村义务教育持续、健康的发展,直接关系到亿万农民的切身利益。但是,从近年部分地区布局调整工作中凸现的问题及其严重影响来看,一些地方政府对布局调整工作的理解与实施存在着不少失当之处,这已经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当地农村义务教育的倒退,伤害了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我们认为,地方政府在推进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过程中,应当始终把广大农民群众及其子女的根本利益与受教育权利放在第—位,坚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的原则,科学、合理、积极、稳妥地切实做好布局调整工作。

首先,各级政府要深入、正确地理解国务院关于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政策的内涵。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决不等同于简单的“撤并”或“收缩”,而是应该以促进当地农村义务教育的健康发展,保障农民子女尽可能接受到高质量的基础教育为根本出发点,对于中小学应科学合理地或“撤”或“并”,或“调”或“增”。各地方政府必须全面、科学地理解中央的调整政策,深刻地领会中央政策背后深层次所代表的广大农民群众及其子女的根本利益,并真正认识到衡量布局调整成功与否的关键,是各项调整工作与措施的结果都必须围绕着与有利于在确保农村义务教育普及的基础上,最大程度地优化和整合农村教育资源,以保障更多的农村学生能接受到优质的学校教育。

其次,中央要加强对地方各级政府在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过程中的有效监督。中央要聘请一些有农村实际工作经验的专家、学者组成专项调查小组,深入地调研本地的地理、人口、经济和原有学校的设置与质量等实际情况,认真听取农民群众的意见,根据当地社会、经济、地理等客观实际合理地规划调整工作,始终把广大农民群众及其子女的根本利益与受教育权利放在第一位,在一些条件适宜、成熟的地区可以适当合并,而在一些交通不便的地区仍需保留必要的教学点,实事求是地做好有关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同时向地方政府提供合理化的建议,有效监督地方政府在布局调整过程中的所作所为,防止一些地区伤害农民群众切身利益和感情的事情再次发生。

再次,政府要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的经费投入,保障布局调整后各项配套设施与管理制度的健全与落实。从当前布局调整中所产生的问题来看,一些地区寄宿制学校后勤保障和配套设施条件的严重不足和管理力量的缺乏已经成为制约调整工作有效开展和效果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各地政府应充分重视撤点并校后寄宿制学校的配套建设与管理。对一些已经合并或计划合并的寄宿制学校要加大经费投入,积极落实学生吃、住等生活的配套设施,从最基本的改水、建厕、建食堂和澡堂等工作做起,完善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切实保障学生和教师的最基本生活。同时,当地教育和人事部门必须要从实际出发,核定农村寄宿制学校的专职主管教师编制,以保证对寄宿制学校学生生活、学习与心理的正常、有效的管理与引导。

最后,农村中小学教师要主动适应新形势,加强自己的专业素质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当前,不少合并后的学校班额都在70人以上,有的甚至达到百人,班额的陡增不仅给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沉重负担,同时也加大了教师的心理压力,使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难以保障。整合后的农村中小学教师应该主动适应新形势,及时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加强自己的教育理论学习,在认真研究农村学生的学习要求和学习的内在规律的基础上,进而把握农村学生的学习需要,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

四、结束语

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是党和政府长期高度关注的一件大事,它关系到农村义务教育能否持续、健康发展,也关系到亿万农民的切身利益,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然而。当前我国部分地区农村中小学在布局调整过程中产生了一些问题,带来一些负面的、消极的影响,已经为我们敲起了警钟。一方面,我们要尽快采取措施,制止一些地方不合理的“撤并”行为,并对已经造成的不良后果给予积极有效的调整;另一方面,中央政府应尽快对各地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及其工作进展进行监督与评估,确保各地能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科学合理地稳步推进布局调整,保障农村义务教育持续、健康地发展。

下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发展对策分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发展对策分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对策与建议(精选五篇)

    关于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对策与建议市人大七届一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优先发展教育,优化城乡教育资源配置,建设城乡群众更满意的优质教育体系。”为积极创建全省义......

    农村中小学艺术教育存在问题及对策[范文]

    农村中小学艺术教育存在问题及对策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进新课程改革的今天,目前,很多学校强调学生的考试成绩,并以此作为衡量一个学生优秀与否的重要条件。这使得学生重视......

    中小学布局调整信息

    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审计调查根据审计署统一部署,本次审计调查按照“评价总体、揭露问题、规范管理、推动改革、提高绩效、维护安全”的总体工作思路,以检查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

    陕西省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指导意见

    陕西省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指导意见 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实现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进一步优化农村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促进农村......

    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浅析

    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浅析 摘 要: 最近几年,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发展,人们的消费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传统的实体营销模式已经不能很好的吸引消费者购买相应商品,网络......

    农村医疗卫生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关于农村医疗卫生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摘要:目前, 我国农村医疗卫生状况令人担忧,这关系到农民的基本生存,关系到农村的稳定, 也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为此,针对现医......

    论文农村中小学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论农村中小学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龙井乡中心校:陈平素质教育是以全面培育和提高受教育者综合素质为目的,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德智体美劳全面......

    农村中小学信息化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农村中小学信息化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2009-07-01 20:01:18 我国教育事业的迅猛发展,促进了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加快了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程度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