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中小学信息化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农村中小学信息化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2009-07-01 20:01:18
我国教育事业的迅猛发展,促进了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加快了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程度的步伐,信息化教育建设正在全国积极推进。《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中指出:“实施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促进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和效益”。我作为基层信息技术教育人员,目睹了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发现在推进农村信息化教育过程中存在着许多问题,有很多难题制约着信息化教育的发展,需要找出推进信息化教育发展的对策。1.农村中小学信息化教育存在的问题
由于农村地区地域广阔,社会经济发展相对缓慢,信息化教育水平较低,尤其是处于偏远地区的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虽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城市及经济发达地区相比,困难重重,具体表现以下诸方面:
1.1对信息化教育建设熟悉不足、熟悉不到位
信息化教育建设熟悉不足、熟悉不到位,制约信息化的发展。上至政府、学校领导,下至学校教师都应彻底改变观念,加深熟悉。传统的教育观念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模式,对教学环境信息化的要求不高。部分政府领导对信息化教育不关心,只顾搞经济建设;有些学校的领导和教师认为信息技术是摆样子,可有可无,对当前教育起不到多大的作用,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效率低;有的学校领导甚至公开说:“讲课用什么课件,不用就讲不好吗?把课讲好,来实际点,用不着搞什么花花样!”有的教师也公然说:“我制作水平低,运用能力差,跟不上当前的形式需要,慢慢适应吧!”如今应试教育仍在社会广泛延伸,造成广大农村学校“以考试成绩论学校教学质量”、“以升学率高低论学校教学水平”、“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教学”的现象还依然普遍存在。在思想上存在种种畏难情绪,他们大多数认为信息技术离农村还很遥远,师生学无所用,有的学校只给信息技术教师订书,学生不订或两人合用一本书,这种现象在我校还真实存在。信息化教育始终处在“打字、排版练习”和“各学科课堂演示辅助教学”的低级阶段徘徊。1.2资金投入不足,比例失调,设备老化
信息化教育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注入,资金投入的确是个叫学校领导头疼的大难题,尤其是农村贫困地区更为突出。我县由于经济不发达,财政困难,中小学信息化建设经费主要来源于学校自筹,财政投入几乎为零(只有对县政府规划的极个别重点新建学校投入)。在对信息化教育的资金投入中,普遍存在着重视硬件、轻视软件、忽视教师培训的现象。从硬件环境上看,绝大多数学校不但计算机数量较少,不足30台,而且机器配置档次低:CPU是赛扬600,硬盘5-10G,内存只有32MB;达不到各市教育部门关于中小学师生微机配置的基本要求,急需更新,根本无法满足正常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需要。相关教育资源配置上,国家还存在资源配置不平衡性、不公平性:投资向大、中城市学校倾斜、条件较好的学校倾斜、向重点乡镇学校倾斜,完全忽视一般农村中小学的信息化建设投入,人为的造成教育资源的配置不合理(在我县村小学有微机室的学校屈指可数)。从软件环境上看,我县“校校通”工程处于起步阶段,教育资源局域网刚刚建设,教育资源未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共享,从网上获取教育教学资源十分有限。学校已拥有的教学软件,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无法满足教育教学的需要,甚至还有个别学校根本没有教学软件。已有的软件质量也较差、实用性不强,且盗版软件占有率几乎为100%,可以说,真正符合学校师生课堂需要的软件数量微乎其微。
1.3信息化教育队伍薄弱,教师信息技术水平有待提高
由于信息化建设在农村刚刚兴起,还不完善,与之相匹配的信息化教育师资队伍也相对薄弱,信息化教育队伍严重影响着农村信息化教育建设进程,阻碍着信息化教育的发展。我县信息技术教育的师资水平普遍低。一是信息技术治理人员和信息技术任课教师还没有达到知识标准化、技能专业化,现在学校由师范院校计算机教育专业毕业的教师极少,绝大部分都是由其它学科教师转行经过培训或从社会上招聘而来的,他们的理论水平、治理水平、教学水平与专业教师相差较大,许多人还是兼职。所谓“治理”,大多只是局限于计算机的日常性的保管与软件的整理,很少有人会维修。其教学水平只不过是按照课本讲,一边讲一边操作;二是学校教师的信息技术技能水平较低,大约90%的教师不能熟练操作计算机,只是会简单的打字、排版,不能对计算机操作自如。有的即使是通过省中小学教师教育信息技术二级水平考核,也不过是获得“一张纸”而已,更谈不上熟练应用计算机与网络设备等进行教学;能够制作教学软件的教师只有极少数,每个学校只有1或2人,且制作水平不高;三是学校缺乏信息技术骨干教师,对其它教师起不到骨干带头作用,这就造成在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课堂教学时缺乏指导;四是大多数城镇教师信息技术水平明显高于农村教师、重点学校教师信息技术水平高于非重点学校教师。
信息技术教育需要更多地教师去参与,只有这样信息化教育才能和谐的发展,在和谐发展中完善。1.4信息设备利用率低,未能实现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真正整合
目前各农村中小学的现代教育信息技术设备数量虽然在逐渐增加,但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师资队伍的相对薄弱,造成设备使用率很低。学校学生上微机课,每周只有一节。教师课堂教学主要采取信息技术为主的课堂演示型教学模式,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其学习的主动性得不到充分体现,基于网络资源的自主性学习、协作学习那更谈不上了。对于运用,是以教师操作为主,学生观看屏幕(与电脑相连的电视屏幕)的教学形式,其强大的网络功能、超文本功能和交互式功能尚未得到合理开发;一些学校投资近万元的资金,只能供领导或个别教师作为一般上网服务使用,没有在教学发挥应有的作用。有的学校学生气之间虽然相连,但不能与因特网构成一个网络共享资源系统。这些都表明信息技术的应用还远远没有发挥它独特的魅力,还需要提高其效能。
2.面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推进农村信息化教育的对策 2.1端正思想、转变观念、提高熟悉
它对于解决、推进信息化教育进程至关重要。任何事物的发展都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首先在思想、观念上转变,然后提高熟悉,最终得到应用,对于信息化教育建设也是如此。2.1.1基层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及相关教育工作者要转变观念、提高熟悉
一是县、镇两级党委、政府的主要领导要在注重经济建设的同时,把信息化建设视为经济建设同等重要,要宣传实现教育信息化的意义及它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二是组织教育局机关干部和各学校领导进行培训、参观、学习,使他们充分熟悉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是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需要;三是组织全体教师进行学习,加深他们对信息化教育的熟悉,使他们熟悉到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是适应信息化社会教育方式根本转变的需要。通过培训、宣传、学习,大家要普遍熟悉到:教育信息化是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基础,又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加快教育信息化,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并能够突破教育环境的时空限制,有助于加强课堂与现实世界的联系,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加快教育信息化也是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需要。2.1.2应用有效的评价机制强化观念
根据广大农村地区的信息化现状,评价体系上可以适当倾斜。对所在地区的党政主要领导、教育主管部门负责人,非凡是中小学校长,在对他们进行考核时,学校信息化建设纳入考核制度之中,年度考核时,达不到要求的要给予批评指正。对于教师参评优质课、做示范课,课堂教学没有课件可实行一票否决制,用来击退那些顽固的落后意识,从思想熟悉上对信息化教育建设加以引导。2.2拓宽信息化教育投资渠道,注重硬件与软件共同发展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明确指出:落实农村义务教育“以县为主”治理体制的要求,加大投入,完善经费保障机制。由于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相对落后,国家的教育主要靠政府投资。要改变政府单一的投资行为,要建立政府投资为主,社会投资为辅的方针。
我国农村地区信息化教育建设资金的筹措决定了农村信息化建设发展的道路,我认为应注重几点:一是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要设立专项资金,建立合理、健全的机制,须做到资金专款专用;二是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节省开支,使更多的资金用于信息化教育建设,保证信息技术投入比例逐年增长;三是鼓励社会知名人士、知名企业向教育投资,给他优惠政策,并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加以保护。四是动员全社会关注教育事业的发展,搞以“献爱心”为主题的社会募捐活动,让全社会投入到支援信息化教育的洪流之中。信息化教育建设必须坚持“软硬件共同发展”的方针,在积极对信息技术硬件设备进行建设的同时,对软件环境的建设要加强。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建设是推进信息化教育的基础,加快教育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教育信息化的关键。我们应清醒地熟悉到:硬件是基础,软件是关键,应用是目的。硬件通过软件来体现它的价值,软件通过硬件来展现它的丰采,两者缺一不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才能达到完美无缺。在推进信息化教育过程中,我们要通过各种形式获得软件资源,对硬件进行优化整合,发挥它们的最大潜能,一定要克服软件与硬件发展比例失调的现象。2.3加强农村信息化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
适应信息化教育的师资队伍对推进信息化教育起着重要的作用,对农村信息化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已迫在眉睫,要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建立完整的培训体系主要是设置专门的培训机构,配置专职培训人员,建立专门培训基地。二是要因地制宜选择培训专题,根据农村教师现有的技能水平和实际要求制定培训内容。确定不同层次的培训,培训内容涉及面要广,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常用教学软件的培训(flash、PowerPoint、方正奥思、金海航课件制作系统等)。三是坚持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原则,在培训中注重针对性、灵活性和实用性,多采用案例教学,以满足不同层次教师的需求。四是采取形式多样的培训形式。县级教育信息部门(或县计算机协会)负责基础知识培训,市级以上信息化教育部门(或相关院校)负责层次提高的培训。还可采取教师自学、集中面授、远程教育、等多种形式的培训。五是充分发挥各级电教部门和教研部门的优势,加强对教师信息技术的指导、交流,在交流、研讨中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学校信息技术治理人员不但有治理、教学、科研能力,而且还应具备指导其他教师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设备和开展信息技术教育资源的能力。要在年龄结构、专业结构、技能结构、素质结构上改变目前信息技术队伍的组成体系,使学校的信息化教育队伍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为学校的信息化建设提供重要的人力资源。2.4以教学改革为契机,促进信息化技术在农村中小学的普遍应用,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不是简单地把计算机作为教师演示的工具,也不是教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而是用信息技术构建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环境,提高学生自主获取信息和加工和整理及应用信息的能力。推进信息技术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信息化教育的根本目的。信息技术设备使用效益的好坏,对学校办学整体效益会产生重要的影响。要挖掘与学科教学整合相适应的教学模式,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进行有效整合。要鼓励教师把信息技术融合在学科的教学中,有目的地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为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创造良好地环境,让学生结合自身学习需要,利用先进的信息手段和技术去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积极开展教学研究,结合新课程的实施标准,探索学科教学的新方法、新思路,更好地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为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我们要主观上创造机会,多角度的交流,达到网络资源共享,为师生创造更多的活动空间。各省、市、县电教馆要进行广泛地课件制作评选、网页制作评选、网站建设评选、师生教育信息技术技能的比赛,通过现代教育技术示范课、优质课、公开课、师生作品的评选,激发广大师生积极应用信息技术的热情,提高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步伐。面对当前的教育形式,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既面临着机遇,又面临着挑战,学生要广泛地获取知识,必须促进农村信息化的发展,加快农村信息化的建设步伐,只有这样才会推动教育体制改革和谐、健康的发展。
2.5落实领导职责,优化、均衡教育资源配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中指出:“切实加强领导,动员全社会力量关心和支持农村教育事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建立健全农村教育工作领导责任制,把农村教育的发展和改革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抓紧抓好”“要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本地农村教育发展和改革的规划,精心组织实施”、“加强对农村教育的督查工作”。
这说明党和国家对农村教育的高度重视,农村地区信息化教育建设,要结合本地区教育发展的特点和经济发展趋势及学校的实际情况,使教育资源配置尽可能合理化,使教育资源配置政策向条件较差的学校倾斜,向偏远、落后的农村中小学倾斜。
推进信息化教育,领导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农村信息化教育取得一定成绩的学校,大都是所在地区的党政领导、教育主管部门负责人,非凡是中小学校长对信息化教育都有着深刻熟悉和紧迫感。因此,必须明确领导在信息化教育工程中的职责,促进他们在建设发挥不可替代作用,并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作为保障。
农村中小学信息化教育之路是艰难曲折的,但又是布满阳光的。
第二篇:农村中小学艺术教育存在问题及对策[范文]
农村中小学艺术教育存在问题及对策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进新课程改革的今天,目前,很多学校强调学生的考试成绩,并以此作为衡量一个学生优秀与否的重要条件。这使得学生重视文化课,囫囵吞枣般消化书面知识,而忽视了自身艺术素质的培养。而农村中小学艺术教育仍旧是教育的一个“盲区”,艺术教育发展依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抓艺术教育大多停留在应付比赛、评比、庆典等活动的层面上,很难从实质上深入艺术课程改革和从根本上实施素质教育。因此,应试教育升学模式不改变,艺术教育不被重视的问题也就很难从根本上得到改变。现在就这问题存在的原因及采取的对策谈谈看法。
一、存在问题
1、受应试教育负面影响,艺术教育被忽视。
虽然我国早已倡导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但在高考的“指挥棒”下,中小学教学目标仍然是一切以高考为中心,艺术教育在中小学中的地位,一直是一个“争而未决”的问题。尽管教育大纲有着明确规定:“中小学体、音、美课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一门必修的艺术文化课程,是学校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它对于陶冶情操,提高美术文化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实际执行却不尽如人意,长期以
来,艺术教育处于一个最不显眼的位置,相对于“主课”来说,它是“副课”;相对于升学的“硬任务”来说,它是“软任务”,正由于对艺术教育的认识不足,所以形成了中小学美术课“小学凑合,初中压缩,高中取消”的局面。学校虽然开设有美术、音乐等课程,但大多是作为副课的形式存在,大多是每周安排一次艺术课,而在这仅有的一节课程中,教师只是简单地介绍书本知识,教会学生唱一首歌或画一种动、植物。这种做法使得学生缺少艺术的熏陶,缺乏对艺术的喜爱,更重要的是缺失了提升素质的重要手段。很多艺术师范专业的学生,毕业分配到了中小学任艺术教师,却根据学校的安排都改上了其他课程。尤其是农村学校仍然把音乐、美术课看成是“杂课”,将艺术课变成自由活动课,艺术课变成随意唱歌、“涂画”课,甚至被语、数、外等课占用,音乐课、美术课形同虚设。加上学校领导长期的不重视,打击了艺术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教师拔苗助长、家长急功近利,只重技能,不注意孩子综合艺术素质培养的不良状况普遍存在,孩子学习艺术的兴趣与热情被挫伤甚至逆反的情况时有发生。
2、农村艺术专业人才缺乏,教师对新教材不熟悉。受乡村经济、生活条件、文化氛围、个人发展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农村学校多数教师来源、年龄相对老化,水平较低,因上不好主要科目,学校就安排他们上艺术课,有的还让语、数教师兼任。由于没有艺术专业教师正确引导,学生无法学习新教材的思想精髓,不利于培养个性和创造才能。尽管相对前几年有所改善,但状况仍不容乐观,城市中学还有一些高校毕业的专业美术教师,小学几乎全部是“师范”毕业的兼职教员,而农村中小学基本是空白。而且,这些教师中很大一部分人是既没有在理论上上升到美学教育的高度,在实践上又没有较强的实际美术创作和教学能力。所以,中小学生普遍无法接受系统的审美艺术教育,因而缺乏较好的审美意识。我们也必须认识到:艺术教育工作如果要上档次、上水平,就要求老师们具有相应的理论水平、知识、能力、专长、经验、基础,既要考虑教师的研究热情,又要考虑教师的研究能力。
3、受传统观念影响,学生家长认识不足。
农村学生家长大都见识少、文化低、思想封闭、观念陈旧,加上长期受到升学考试负面影响,因此只是关心升学率,关心语文、数学等主要科目的成绩,更为严重的是认为自己子女根本不是“艺术家”的料,音乐、美术课开不开、上不上、学不学无关紧要。
4、学校教学设备严重缺乏
农村中小学校艺术教学设备的配置,虽然在“普九”中得到一定改善,但还达不到真正实施新的课程改革艺术教育教科书所需要的完整教学设备。一些学校为了提高学生的成绩,取消音美课,一些设备只能作为应付上级检查的摆设,还有的闲置,几个月甚至一个学期没用过,特别是村级以下小学,艺术教育教学设备还远远达不到配备要求。学生说 “我们很喜欢音乐,但不喜欢音乐课”。这其中存在着诸多原因,有教师教学方面的原因,有教材、教法的原因,有教学条件的原因,也有来自社会影响的原因,但不可不提到的是,在应试教育升学的压力下,来自学校、“主课”教师及家长的阻碍,也是造成学生欲喜爱而不能的重要原因,这种状况在小学、初中学生中尤为普遍。
二、采取对策
1、实行艺术教师先培训,后上岗,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
教育行政领导和学校领导要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重视对艺术教师和有特长教师的选拔和培养,从大中专艺校选拔艺术人才充实到教师队伍中。加强美术教师队伍的培养,首先是加强师范类艺术专业的建设。师范类美术专业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师范类学校中的艺术术教育专业,二是综合类大学中艺术系美术教育专业或美术学院中的美术师范专业。一是从师范类学校抓起,师范学校是培养教师的摇篮,我们培养的这支队伍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所辐射的受教人群,影响到中小学生的全面成长。二是抓好综合类大学中艺术系或美术学院中的艺术师范专业的建设,培养艺术教育人才队
伍作为补充,弥补目前美术教育人才队伍的不足。同时,学校要选送有特长的教师到艺术学校或教育学院去培训,以适应新教材的教学需要。
2、开齐、开足、开好艺术课,提高艺术教师待遇。农村中小学校要严格按照规定的课程计划,开齐、开足音乐、美术课。同时各学校要拿出一定经费支持艺术教师开展各种教研活动,给予参加观摩一些大型的文艺表演和优质课比赛,扩大艺术教师的视野。各学校还要注意提高艺术教师待遇,克服歧视艺术教师的不良风气。
3、加强硬件设施建设。
农村中小学设施普遍简陋,没有专门的教室,更谈不上音、美器材的配置。大多数连已被淘汰的风琴也不具备,教学音响设备、多媒体音乐教学设备对大多数学校的音乐教师来讲,仍然是“赖蛤蟆想吃天鹅肉”的梦想。教育行政部门应从每年的教育费附加中拔出一定的经费,给农村中小学校逐步建立各种功能室,配置音、美教学器材,让学校的音、美器材配备上规模、上档次,以便顺利地实施新教材的艺术教育。
4、开展丰富多彩文艺活动,营造良好艺术教育氛围。艺术本身来源于生活,直接影响人的身心健康发展,学校要通过艺术展示等方式,争取社会、家长的支持与配合,营造良好的、广泛的艺术教育氛围。要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鼓励学生发挥艺术才能,通过体验艺术美中发现美、欣赏美,从而主动去探索美,并创造美。
第三篇:我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现状、问题及对策
我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现状、问题及对策
所谓教育信息化,是指由传统教育向信息化教育的转变过程。教育信息化的主要特点是在教育过程中广泛应用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信息技术,即在教育技术上实现数字化、多媒体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教育信息化的目标追求,是达到一种新的教育形态一一信息化教育,这种教育具有教材多媒体化、资源全球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任务合作化、环境虚拟化、管理自动化等显著特点。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潮流,是国家、社会发展的趋势。信息化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提高国民的信息素养、培养信息化人才,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根本。教育信息化则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基础。因此,开展教育信息化研究,以指导和促进教育信息化的进程,在当前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教育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的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进程虽然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但在实际的建设与应用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教育信息化认识不够深刻
随着信息技术与通讯技术的发展,人类社会进入到了前所未有的信息化时代,它给教育带来了一场新的革命,在这种形势下,教育的目标、结构、内容、手段和评价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等都将发生重大的变革,教育的质量和效率也将大幅度提高。
目前,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大多局限于多媒体辅助教学、网络资源的检索等方面,而对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趋势、战略意义和我国教育信息化的政策并不了解,也没有理解教育信息化的真正含义。因此,虽然教育行政部门近几年加大力度对学校进行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力求早日实现多媒体进每一间教室,实现校校通。但在调查中发现,投入与产出之间存在很大的差距,尤其是信息技术与网络在教学中的应用方面,设备的利用率较低,并没有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实际作用。
2、教学资源及软件建设滞后
一方面学校教学软件数量较多,另一方面教师使用的积极性不高,使得这部分资源被闲置起来。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四方面,一是学校宣传力度不够,很多教师不知道学校有这些资源;二是这些资源一般由学校的资料室集中管理,教师使用时可以去借,很多教师没有时间或是嫌麻烦;三是有些教学软件实用性较差,教师使用时感觉效果不好,不愿意用;四是多数教师不会对购买来的教学软件进行再加工或者没有时间加工等等。这些情况既造成了资源和资金的浪费,也影响了教师在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教学软件的积极性。
3、信息技术培训重技能轻应用
这几年,由于教育行政部门及人事部门对教师专业化的要求(评职称时必须有计算机应用能力合格证书),所以中小学信息技术培训搞得轰轰烈烈。但是从培训内容上看,都只停留在技术层面。导致目前广大教师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基本上大多都是单一模式一一课件,对于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的理解也只是课堂中播放课件,使得信息技术真正的优势与作用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不仅仅是教师的演示工具,这是信息技术应用的初级阶段,属于最低的层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中指出,要利用信息技术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学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因此,仅有技术的培训是远远不够的,要针对教师的实际情况,开展面向教学应用、面向课程整合的培训,使教师对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有更深理解,能在更高的层面上使用信息技术,从而为教学服务、为教师自身学习与科研服务。
4、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有待提高
通过前几年的“扫盲式”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广大中小学教师都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信息技术技能,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5、对信息技术的应用研究不够重视
绝大多数中小学教师对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的研究意识不强,我们说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学校教育信息化的一项核心任务,目前还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仍处于研究与实践阶段。在信息化大潮不断涌来之时,学校如果不抓住这个机遇,就有可能被时代所淘汰。因此,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研究,是促进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一条必经之路。
二、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对策
通过对我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现状及问题的分析,笔者认为应该结合具体实际采取以下对策,促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加快教育信息化的进程。
1、提高认识,转变观念
我们不应当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学习的对象,而应当作为学习的工具,要努力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实现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因此,学校领导和广大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与实质进行重新认识,深入理解教育信息化的内涵,并在实际工作中积极探索。
①在信息化环境中进行新课程的实践
信息化的教学环境主要是指以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教与学活动要在信息化环境中进行,包括多媒体计算机、多媒体课堂网络、校园网络和互联网络等,教与学的活动包括在网上实施讲授、演示、自主学习、讨论学习、协商学习、虚拟实验、创作实践等环节,这也是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条件。
②将教学内容变成信息化学习资源
首先是通过教师开发和学生创作,把学习内容转化为信息化的学习资源,并提供给学生共享,而不仅仅是教师用来演示。即可以把课程内容编成电子文稿、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等,作为师生的学习资源;其次,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视频资料、图像资料、文本资料等作为教师开发或学习创作的素材;最后,利用共享的信息化资源与教学内容融合在一起,供学生评议、分析与讨论。
③利用信息技术让学生构建知识
利用文字处理、图像处理等数字化工具,对所学知识进行重组、创作,使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仅是让学生获得知识,而且,能够使学生进行知识重构和创造。
2、完善硬件环境,提高设备利用率
①完善硬件环境
目前,我国还有较大部分的学校的信息化教学环境仍然不能满足日常教学的需要,尤其是一些城郊和经济条件相对较差的学校,很多学校的部分年级没有多媒体进教室;由于网络教室缺乏,其他学科教师很难有机会开展网络教学。另外,早期配置的设备故障频频,需要升级换代。总之,硬件设施的不断完善是一个长久性的问题。
②提高设备利用率
虽然每所学校都配有至少一间多媒体网络教室,但其主要用途是学生上信息技术课时使用,其他学科几乎不用,而教室中的多媒体设备也都是教师上课时使用,一直不允许学生使用;几乎每所学校都配置有摄像机(或数码摄像机)、数码照相机、打印机、扫描仪等设备,但调查显示,这些设备只是在公开课、大型活动时才使用,而且一般是信息技术教师在用,其他学科教师和学生基本没有机会使用。
因此,一方面要提高现有资源的利用率。学校应对信息化教学设备统一管理、合理安排,充分发挥现有设备的利用率。另一方面,要不断完善硬件环境建设,使多媒体设备进每一间教室,同时增加网络教室、电子阅览室等公共教室的数量,尽量创造条件,使师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计算机与网络,利用计算机与网络开展教学和学习活动。
3、有计划地建设区域性教学资源库
一直以来,信息化建设中重硬件轻软件问题就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资源建设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重要保证。而资源的严重缺乏也正是影响目前校园网应用的主要原因之一,这种情况造成了校园网只用于信息发布。因此,资源的建设迫在捷眉,并且是一个持续性的工作。
资源库的建设要针对本地区的实际情况,有计划、有步骤地从不同渠道进行。首先,充分利用网络中已有的资源,将各类网站中对教学有用的资源收集起来,分类整理,为教师的教学服务;其次,可以根据实际选择购买由专业公司开发出来的教学资源库,但要注意不能重复。可由上级主管部门统筹规划、合理采购、资源共亨。另外,收集教师自制的教学软件,虽然数量较少,但实用性强。
通过上述二种渠道建设的资源库,具有内容丰富、实用性强等的特点,且可以通过资源共享等方式,使广大一线教师都能够在教学中随时选用所需的教学资源,节省更多的精力进行教学研究。
4、探索新型培训模式,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
以往的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只关注技能,基本不涉及应用层面。培训方式也都是单一的讲授式,即讲解——示范——模仿——做题目,使得教师在培训中都是模仿操练,没有自己的主动创造,这也是纯技能培训的一个弱点。
新的培训模式应该是一种面向课程整合与应用的新型培训模式,更多地协调如何把理论、技术与课程教学融为一体的培训内容。通过互动参与,将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资源等进行整合,通过理论学习、案例分析以及案例设计等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和信息化教学能力。
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培训
要实现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必须要加强教育理论的学习,尤其要加强现代教育技术与教学设计理论的培训。课程整合不是机械地把信息技术强加在课程内容中,而是要综合考虑课程的具体内容、学生特点和媒体的特性,以实现优化组合。真正把信息技术融入到各个学科的教学中去。
②信息技术高级培训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中规定,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包括以下内容:信息技术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操作系统、文字处理、因特网基础、文稿演示、电子表格、网页制作、课件制作等。
中小学教师经过了信息技术初级培训后,多数教师已经比较熟练地掌握了教学中常用的工具软件,但随着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教师想要学习新的技术;另外,部分教师意识到网络安全的重要性,提出网络安全方面的培训需求等。我们可以将这些信息进行汇总分类,制定出分级培训计划与不同层面培训内容,由教师自主选择。
③面向课程整合的培训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已经从单一的多媒体辅助教学发展到网络,发展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因此培训部门也应探索面向课程整合、面向网络的新型教师培训模式。
面向课程整合的信息技术培训可以把先进的教育理念、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机地结合起
来,使教师了解如何在本学科课程中恰当地使用信息技术,体验如何将信息技术合理地融入到教学活动中,促进学生的学习。
④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实现资源共享
信息技术与互联网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工作、生活和学习的方式,极大地拓展了教育的时空界限,使教育资源的共享得以实现。
在教师培训中应充分利用各级各类教育网、城域网、校园网,将各种学习资源放在网上,通过网络交流平台组织教师进行自主学习和交流讨论,教师的学习成果如教学案例、教学录像、学习体会等都可以通过网络上传到相应的网站中,既省时省力,又达到高效产出。
⑤开展多样化的培训模式
在开展面向整合与应用的信息技术培训的同时,应立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努力探索多种形式的互动式的新型培训模式。
任务驱动式:在培训中将所要学习的技术融入到真实的教学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使用信息技术,在解决具体任务的同时学习技术,做到技术与应用并进。
主题探究式:根据学科内容选择培训的主题,在设计主题教学的过程中,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其中的问题,如资源的搜集与加工、学习成果的汇报等。
项目活动式:将培训与科研项目相结合,一般为小组合作的形式。如,参加同一科研项目的教师集中起来进行理论学习与交流研讨。或者由参加培训的教师共同讨论或分组协作,根据需要生成个人或小组的项目。
此外,还要积极探索校本培训模式,发挥学校的在教师培训中的主体作用。各级培训部门、大专院校可以协助学校共同开展教师的培训工作,切实解决教师与学校的实际问题与需要,并能够在科研方面进行引领。
5、加大科研力度,促进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教学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
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被提到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已成为信息技术教育及其他学科课程的主要目标之一,利用信息技术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实现四个变革,需要我们不断的实践,反复的尝试,这些都要在教学研究中进行。
总之,教育信息化是一项系统工程,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与模式,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研究与探索。教育科研是学校进行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师素质,培养研究型教师的重要手段。因此,学校应以教科研为先导,组织教师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课题研究,探索信息化环境下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将校本培训与教科研相结合,是学校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一项行之有效的发展性策略。
第四篇:农村中小学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农村中小学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要: 健康教育是联系健康信息和健康实践的桥梁。学校健康教育就是有计划地将有关健康和疾病的防治知识传播给学生,使他们建立健康的生活行为方式,坚持和巩固有利健康的行为,从而提高身体健康素质和生命质量。关键词:健康教育 农村 对策
一、问题的提出
过去,由于受到山区经济条件的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缓慢,学校卫生工作不被重视,学校健康教育更是一片空白,导致学校学生传染性肝炎、痢疾、麻诊、乙脑、水痘等传染疾病时有发生或流行;学校卫生设施建设严重滞后,部分学校环境卫生面貌脏、乱、差;学生群体性食物中毒事故时有发生;学生常见病患病率居高不下,学生卫生行为问题、心理问题发生率呈上升趋势,严重影响学生身心健康,学校疲于应付!尽管教育、卫生部门也采取了一些措施,但收效不明显。以解决学校健康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开展学校健康教育的有效模式、提高中小学健康水平的方法和途径。
学校健康教育自开展以来,一直没有完整的模式和经验可供借鉴,国际国内学者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比较多,作了较多的探索,也有一些比较成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作法和经验。
二、研究的意义:
1、开展农村中小学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能够针对山区学校在学校卫生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通过实施学校健康教育和综合干预手段,找到一条改变山区学校卫生工作面貌,提高中小学生身体健康状况的有效方法和途径,从而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效益。
2、少年儿童时期在人的一生中,是接受能力最强、可塑性最大的时期,比成人容易形成动力定型,是形成各种行为模式的时期。这种行为模式一经建立,就不容易改变,甚至影响终生。经验证明,对少年儿童从小就开始进行卫生知识教育和卫生习惯培养,不断重复、充实和巩固,并使其系统化,建立牢固的动力定型,形成各种良好的行为模式,这就为新一代公民的身心健康打下了牢固的基础,终生受益。反之,若在此期间养成不良的卫生习惯,改也比较困难。这说明抓住这个时机,进行学校健康教育和培养良好的行为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3、开展学校健康教育课题研究,寻求开展学校健康教育的最佳模式、管理方法、问题的解决途径,这对于提高学校健康教育效果,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家庭和社会的卫生活动,以实际行动改变家庭和社会卫生面貌,这不仅使学生自身受到教育,而且对家庭和社会也是一种良好的启示和推动,因此,学校健康教育必将对建设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三、研究的内容:
1、学校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2、探索建立学校健康教育区域管理模式;
3、探讨学校健康教育的实施方法和途径;
4、提高中小学生卫生意识和身体健康水平。
四、研究的目标:
1、建立一套适合农村中小学健康教育管理模式和机制。
2、全面改变山区学校卫生工作面貌。
3、中小学生卫生知识知晓率和健康行为形成率分别达到85%和80%以上。
4、学生常见病患病率下降,中小学生健康水平得到提高。
五、研究方法:
采取行政研究方法,运用教育行政管理手段,针对在学校健康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逐个采取行政综合干预办法,达到研究目标。
六、研究步骤研究过程。
研究过程。县教育局党委决定成立中小学卫生保健所,具体负责全县学校卫生管理、体检调研与卫生保健服务工作。保健所通过深入中小学校开展中小学生健康检查和学校卫生工作调研,初步摸清了造成我县学校卫生工作落后的主要原因:一是学校领导不懂得学校卫生知识,更不懂如何去从事学校卫生工作管理;二是学校卫生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普九”硬件主要建设了教学楼,而学校卫生设施,食堂建设未列入建设规划;三是学校健康教育从未开展,师生不懂得卫生保健知识;四是学校卫生保健工作无人抓,疾病防治工作更无从谈起。四项原因中的关键在于学校健康教育,据我们的问卷调查表明:90%以上的学生不懂得基本的卫生保健知识,但学生表明了强烈渴望学习卫生知识的愿望以学校健康教育为龙头,带动整个学校卫生工作的全面开展,根据局党委的决定,保健所主要开展了如下具体工作:
1、建立学校健康教育教学常规模式
(1)、落实学校健康教育课,规范学校健康教育教学工作。
我们将学校健康教育纳入基础教育管理范畴,明确规定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各年级,每周在科技文体活动课中安排0.5课时,开设健康教育课,高中学校开设专题讲座。并对学校健康教育课程标准及教案、考试都作出了明确规定。要求各校把健康教育纳入学校总体教学计划,纳入课堂教学,排入课表,保证课时,为解决学校无专职健康教育教师问题,我们在学校健康教育工作会议上,要求各学校逐步配齐专职健康教育教师,暂时不能配齐的,小学由班主任兼任,初中由生物课老师兼任,高中由心理健康教育课老师负责,防止学校健康教育搞形式主义和走过场。(2)、开展学校健康教育校本课程建设,因地制宜开设健康教育课。
如何抓好学校健康教育工作,没有完整的模式可寻,又没有配发统一教材。为此,我们根据上级文件精神,每年拟定一个健康教育教学要点,由学校针对本校实际进行安排,各学校先后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禁毒教育、环境教育、艾滋病教育、重点疾病预防等五个主旨教育专题,在抓好专题教育的同时,我们在小学重点抓好卫生养成教育、合理营养、预防疾病教育,初中抓好青春期卫生知识教育、养成教育、防病知识教育,高中以知识讲座、心理健康教育为主。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健康教育的重要方面。抓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的迫切要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升学就业压力的加大,特别是留守家庭的子女,父母不在身边,长期在外公、外婆、爷爷、奶奶、亲戚家成长的孩子,厌学、早恋、自杀、逆反心理等心理障碍比较突出,为此,我们根据上级文件精神,在高中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我们注重课堂教育与直观教育相结合,心理咨询与个别辅导相结合,利用学校健康教育室的挂图资料,让学生直接了解一些在课堂上没有弄明白的卫生知识;学生有些问题可以和教师面对面交流,从而解开心理迷团,迎接新的挑战。石门一中、石门五中、石门六中开设了每二周一节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辟了心理健康教育阵地和心理咨询室;石门一中聘请了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编印了校本教材,开设了咨询热线;石门一中、石门六中针对学生心理问题开展课题研究,成效明显(3)、狠抓卫生知识宣传,搞好“三个结合”。
抓好卫生知识宣传是学校健康教育的重要一环,为使中小学生通过健康教育逐步形成良好的卫生行为,达到树立健康的生活观,人生观的目的,我们在学校健康教育工作中注重“三个”结合:一是将学校健康教育与学校德育教育相结合。思想品德教育实际上也是一种行为养成教育,我们通过学生生活技能训练,锻炼青少年的自主、自立意识;通过讲文明、讲礼貌、不乱扔垃圾、不随地吐痰、争当文明小公民和开设道德银行活动,鼓励学生多做好人好事,培养健康的行为方式,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二是将学校健康教育与学校卫生知识宣传相结合,我们要求各学校利用学校宣传厨窗、教室后面的黑板每月出一次卫生知识宣传板报、墙报、手抄报。
2、建立学校健康教育长效管理机制(1)、建立学校健康教育管理机制。
为抓好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规范化管理,教育局构建了以保健所为龙头,以中心学校卫生专干为纽带,各中小学校校级负责人为支点,学校卫生保健教师为依托的较为完整的学校健康教育管理网络。保健所配备了专门人员具体负责学校健康教育工作,明确乡镇学校教育专干为兼职学校健康教育专干,各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健康教育与学校卫生工作第一责任人,分管校长为直接责任人的学校健康教育领导小组。
(2)、建立学校健康教育评价机制
学校健康教育评价实质上是对学校卫生工作的全面评价,它涵盖了学校卫生工作的各个方面,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的整体工作情况,只有通过评价才能体现。从1998年开始,我们严格按照《湖南省学校健康教育评价表》的36项指标,对各中心完小以上学校的健康教育工作进行评价,要求各学校每年自评一次,并写出自评总结,教育局根据实际情况不定期进行抽评,并将评价结果通知学校。通过评价,看到了成绩,发现了问题,也使各校校长对本校健康教育工作有了一个客观的认识,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对整改不力的学校由教育局下发整改通知书,责令整改,从而提高了学校卫生工作的整体水平(见附件材料之四)。(3)、建立学校健康教育教师培训机制 为提高学校健康教育师资水平,我们主要抓了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抓健康教育教师的业务培训,每年利用寒暑假,县里举办健康教育师资培训班、学校卫生管理人员培训班,请教育、卫生部门的领导和专家讲授健康教育方面的业务知识。二是利用省、市举办培训班的机会将县城大型学校的的健康教育骨干教师送到省、市培训,拓宽他们的知识面,提升他们的理论素养。三是抓教研,各学校积极利用新课程改革的机会,大力开展教学比武活动,制作健康教育课件;学校健康教育老师积极撰写论文,参加学校健康教育论文、示范课评选活动,交流学校健康教育心得与体会。
(1)、建立学生健康体检服务机制
开展中小学生健康体检是学校卫生工作的重要方面,也是卫生保健所的职责所在,通过学生体检和体检数据统计分析,能够掌握中小学生常见病发病规律,为进一步开展学校卫生工作提供依据;同时,在学生体检工作中发现的带普遍性问题,也可通过有针对性地开展学校健康教育来解决。因此,我们把中小学生常规体检作为保健所的常规工作来抓,成立了专门的学生体检队伍、制订了《学生健康体检标准》、《体检医务人员职责》、《体检医务人员管理制度》,在学生体检工作中,通过给每个学生建立健康档案,发放学生健康体检通知单,将体检结果和疾病治疗方法以及保健知识都写在上面,使学校健康教育辐射面扩大到了家庭。同时,我们充分利用体检资源免费为学校附近群众、教师免费体检,对特困学生减免体检费,使山区学生享受到最基本的卫生保健服务,保健所的体检车被当地师生、群众誉为“流动医院”、“健康教育的宣传车”。(2)、建立学生常见病防治服务机制
学生常见病患病率的升降是衡量学校卫生工作好坏的重要指标。在学生常见病防治工作中,教育局十分注重与卫生防疫部门紧密配合、协调好关系,按照卫生部、教育部“六病”防治方案,我们每年重点抓好2-3种学生常见病的群体预防和矫治工作。由教育、卫生部门联合制定方案,根据部门各自职责,共同开展疾病防治工作。如在流脑、乙脑、麻疹、龋齿、视力低下、肠道蠕虫病的防治工作中,教育、卫生部门召开专题会议,统一思想,达成共识:教育部门负责宣专、组织工作,县疾控中心负责具体实施。通过给每个学生发放告家长书,将该病的相关知识详细介绍在上面,要求家长阅读并签字,从而促进了这些卫生防病知识普及,使健康教育的辐射面扩大到了家庭,同时也推动了相关疾病的预防和矫治工作的开展。
七、分析讨论
要抓好学校健康教育,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是关建。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部分,抓好学校健康教育是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重要基础工程,真正抓好学校健康教育有赖于各级领导真正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转变观念,确立学校健康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建立切合实际的考核和评价机制,加大学校健康教育宣传力度,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生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和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有赖于正确的办学思想和社会、家长的支持。学校健康教育是一个长期过程,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改变和良好生活行为习惯的建立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到的,学生正确的生活卫生行为依赖于长期的持之以恒的健康教育,只有学校真正端正办学思想,家庭和社会都来关心支持配合学校健康教育,才能使学生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与人生观、道德观。要使学校健康教育达到应有的效果,还需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和完善有关配套政策与措施。目前的学校健康教育工作,在实施中,尚存在一些问题还没有得到真正解决,如健康教育师资、教辅资料问题,改变应试教育的某些弊端等。因此,在目前的社会背景和应试教育的环境下,学校健康教育必须获得政策上的支持,形成广泛共识,才能使学校健康教育取得更好的效果。
八、研究成果。
1、建立了一整套学校健康教育的运行模式和管理机制,如学校健康教育教学常规模式、长效管理机制、评价机制、健康教育师资培训机制、学校卫生工作的服务机制等。
2、派生子课题,促进了学校健康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除按要求开设健康教育课外,还开设了心理咨询室,安排专门教师开展咨询活动,并根据本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际,开展了《农村高中生学习心理障碍成因及教育对策研究》,初步掌握了农村高中学生学习心理障碍的表现及成因,探讨了农村高中生心理障碍的教育对策,从而提高了农村高中生的自信心和学习成绩;石门六中开展了《农村高中生心理调适的研究》,针对学生的心理问题,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进行心理调适,使高中生消除了心理紧张、厌学情绪,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3、通过学校健康教育,使全县中小学生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明显增强.一是学生卫生知识知晓率和健康行为形成率显著提高。全县各学校健康教育开课率达到100%。中小学生卫生知识知晓率达到95%以上,健康行为形成率达到85%以上,学校健康教育评价良好率达到100%。
二是学生体质、体能素质得到明显增强。从我县部分中小学上报国家数据库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数据和调研结果表明,中小学生形态发育水平有了显著提高,身高、体重、胸围等指标明显增长,身体素质总体水平呈上升趋势,速度、力量等素质指标有较大提高。
三是学生心理素质得到提高,师生的健康意识显著增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通过帮助,转化差生,感化后进生,开展心理咨询,使学生不良行为,偏激行为得到疏导,为建立和谐学校作出了贡献。同时,学校环境卫生面貌和卫生设施的显著改善,给人以良好心理刺激,促进全体师生养成良好的社会心态,自觉维护社会公德,树立健康的信念,选择正确的生活方式,促进了师生思想道德建设,也提高了学生文化成绩。
四是学生常见病患病率明显下降,学生身体素质得到了提高。由于学校健康教育的持续开展,中小学生掌握了学生常见病防治知识,从而提高了自我防范能力,加上教育,卫生部门对传染病群体预防和服药,从而大大降低了学生常见病的发病率,中小学生体检结果表明:我县学生常见病患病率平均下降了10个百分点,少数多发病下降了40%以上,从而有效提高了学生身体素质。
6、饮食从业人员的卫生知识水平得到提高,防止了食物中毒事故的发生。
通过对学校饮食从业人员的卫生知识教育和检查考核,提高了全体饮食从业人员的卫生素养和卫生防病知识水平,全县饮食从业人员卫生知识知晓率达到95%以上,饮食卫生条件得到较大改善,新建、改建食堂45所、添置配备了消毒、防蝇、防尘设施。多年来,无一例食物中毒事件发生。
九、存在的问题
由于大环境的影响,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依然存在,学生体育活动时间仍然过少,行政干预效果仍不够满意,学生机能素质提高不明显。
我们将加强学校健康教育教学经验交流与学生卫生技能训练,进一步提高中小学生卫生信念,巩固健康行为,提高中小学生身体素质。
建议进一步加强体育卫生干预措施研究,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采取综合干预措施,提高学生机能素质。
第五篇:论文农村中小学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论农村中小学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龙井乡中心校:
陈平
素质教育是以全面培育和提高受教育者综合素质为目的,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公民;从教育的功能看,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精神、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 径。强国必先强教。”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党中央国务院从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出发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也是对教育提出的一项战略性任务,对于提高国民整体 素质,增强创新能力,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步伐等具有重要意义。在农村中小学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不仅有利于促进农村教育事业的快速发 展,也有利于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这对于实现教育均衡化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全面小康目标具有特殊价值。但是教育发展并不均衡,特 别是基本具备或不大具备条件的地方农村教育机构所管辖的各级各类中小学,素质教育还存在着相当多的空白,与培养现代化人才、提高国民素质的要求还相差较 远。本人长期在农村中小学工作,现根据工作实际和经验,对农村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采取的对策作肤浅的表述。
一、农村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从形式上看是素质教育,实质上还是应试教育
(1)抓应试教育风险小:
为了顺利通过教育主管部门的统考、升学考,其他几门不抓或者少抓一点也无大碍,腾出时间与精力去抓考试成绩,不去做 那些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只要保住了饭碗就行了;如果考试成绩不好,本校的教学成绩在统考或升学考试中出现倒挂,而末位就意味着自己的绩效工资、年终考核、职称级别就意味着同样的命运,谁又愿意和自己的切身利益过不去呢?
(2)受地区环境的影响:首先,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在每一学年中,都要对乡镇学校实施统考排名。这种考试马虎不得,你都必须作好充分的准备参加 考试,不抓应试教育行吗?其次,地区的经济环境条件较差,许多农村家庭因缺乏科学指导,种植收益低,亏损较多,家长希望将来孩子们有一个好的前程。加之一 些经费的管理使用不合理,使基础设施的功能得不到正常的发挥和应用,更是严重地影响着素质教育发展。
(3)校长心理压力大 :随着绩效工资制度、事业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入,我们农村地区乡镇学校的当家人,只是照搬人家的改革做法,教师的业绩要进行量化考核后才能分配绩效工资及岗位的分配。这样一来,校长对自己的部下,既要知人善任又要照顾关系,加重了心理上的压力,一时拿不出过硬的方法进行考核,只有通过考试成绩来衡量。
2、从主观上看,部分教育当家人理论水平低,误把应试教育当作素质来抓
目前,农村乡(镇)政府主管教育的领导基本上是“门外汉”,由于种种原因,被派到乡镇教育主管部门担任中小学教育主管领导工作,抓起了中小学教育,这种现状理所当然地影响着教育质量的提升。同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全国许多地方对教师的考核管理也加强了,有 许多走入了误区,把它纳入了企业效益管理的模式。把工厂制造产品合格率的方法,用来量化教师教学的成绩,用来对教师进行考核,并以此作为教师评优、晋升职 称、聘用或低聘的标准,再加上操作上人为的偏差,使教师积极性的发挥受到严重束缚,严重地扭曲了教师的形象,极大地损伤了教师的自尊心,造成了许多教师心 理的畸形发展,成为影响教育事业发展。于是,什么快乐教学法、现代化教学啦,都得围绕着上级教育当家人的指挥棒转。许多地方,应试教育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狂热,可以说是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甚至 出现了许多不该有的负面效应,甚至有的老师为了应付统考,改变了教学方法,作文指导课变成了背范文课。
二、解决素质教育存在问题的对策
(1)改革人事制度,坚持任人为贤。改革人事制度,特别是改革农村乡镇教育主管部门的干部用人制度,把任命制和公开向校内外招聘和选拔相结合 的招聘制结合起来。加大公开招聘、充分竞争上岗的力度。真正把一些本身教学实绩突出,有文化素养、懂教育理论、会教育管理的行家,推荐到基层领导岗位上,破除封建主义的裙带关系,任人惟贤,不拘一格选人材。
(2)教改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教育改革要因地制宜,从造福子孙后代、实现四化宏伟蓝图的百年大计出发,真正建立一支现代化的教育管理的干 部队伍和教师队伍。正如毛泽东同志三湾改编时倡导的“支部建在连队上”,不从农村抓起,从基层抓起,要完成三步战略的第二步和第三步,谈何容易!只有校长 负责制和集体智慧结晶的结合,才有真正的公正、公平、公开竞争,才能把教改落实在具体工作中。
(3)继续加大教育投入:继续加大对基层中小学的教育投入,彻底根除当前校舍破、旧、险,现代化设备基本空白多的现状,为素质教育提供可靠的物质基础保证。
(4)研究全面的考试与考核的评价方法:必须真正改变单一的、静态的书面考核所取成绩作为质量检查的标准,不仅要有知识掌握的评价,而且要有 学生人格的评价、认知能力的评价、身体器官的发育功能、心理状态的评价。考核应用的方式,不仅要有口试、笔试,不仅要动脑筋思考还应有动手操作等多种方式来进行评价,目前国家的中考政策已有了重大的改进,但是从培养我国现代化 建设的大批技术人才的根本上来说,还需做更多的努力和调整。
(5)提倡全面的教学检查:当然这是一项面广量大的工作。必须由上级的教育主管部门,在平时的例行检查中,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进行全面的 检查与对学生的全面的考核,能够做到像中考、高考一样的考核与测试,才能够全面地评价一所学校的素质教育工作,全面地评价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
(6)优化农村教育的结构,提供实用的职业技术教育是农村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保障。要注重农村小学、初中和高中的协调发展。当前许多地方农 村高中数量偏少,难以满足初中毕业生的升学需求,进一步加剧了入学的竞争,强化了“应试教育”。还要注意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比例。政府要加大对农村职业 技术教育的投入,除了校舍和实验设备、师资等投入以外,还要注意设立助学金、奖学金,积极开展银行助学贷款,保证学生能够接受实用的职业技术教育,从而增 强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的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