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公正原则思考师道尊严

时间:2019-05-12 16:48: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结合公正原则思考师道尊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结合公正原则思考师道尊严》。

第一篇:结合公正原则思考师道尊严

结合公正原则思考师道尊严

010661040 王志坚

自己以前从未认真的站在学生或老师的角度上去思考师道尊严的内涵。从幼儿园到医学研究生总共23年的求学生涯,历经老师无数,有令人尊敬的,也有令人不齿的,有严如父的或慈如母的,也有让人轻蔑不屑的。今天,有幸参加北京高校教师岗前培训,即将成为众多高校教师的一员,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工作的我将来也会有双重的身份,一个是医生,一个是教师。即将面对很多求知若渴的学生,也会面对对老师充满不敬的轻浮少年。怎样成为一位令学生尊敬的老师就成了一个绕不开的思考题。

在百度上简单的搜索了一下,师道尊严正宗来源出自《礼记·学记》——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大致意思是:教师受到尊敬,然后学问才能受尊敬,学问受尊敬,才能使人重视学习。这里所说的“师道尊严”是独立的四个意识:“师”——老师,“道”——知识,“尊”——尊敬,“严”——严厉。“师”和“严”相对,即“师严”,指老师对学生的态度,要严厉、严肃;“道”和“尊”相对,即“道尊”,指学生对待知识的态度,要尊重、要恭敬。最后追求的目标是:“民知敬学”——全民尊重知识。现在语境的“师道尊严”中的“师道”已经不再是“师”和“道”两个独立概念,而是“为师之道”的含义。“尊严”也不再分别对应“道”和“师”,而是作为一个整体对应“为师之道”。这样“师道尊严”就有两层意思:第一层含义指向内——教师本人——教师要树立自己的尊严神圣不可侵犯;第二层含义指向外——除教师之外的整个社会和所有人——社会要承认教师的尊严神圣不可侵犯。

现在社会分两种看法,师道尊严可以休矣和重拾师道;

尊严一是师道尊严可以休矣,理论在于所谓师道尊严是封建王朝维护统治的一个思想文化禁锢工具,是一套纯粹的行为规范,目的在于维系国家机器运转。统治阶级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人民学习这种程序、适应这种规范、认同这种思想,最终臣服于他们的统治。把“师”拉近天地君亲的伦理序列当中。与君相对的是臣,与父相对的是子,与师相对的就是学生了。臣对君要忠,子对父要孝,学生对教师当然就是尊啦。如此这般一演绎,尊师边是天经地义、顺理成章的了。因为要反对封建统治,所以就要颠覆他的工具——师道尊严。

第二种看法是重拾师道尊严。原因显而易见。简单搜索一下网上新闻,师道沦落、师道沦丧的说法比比皆是,例子也是比比皆是。例子一:中国青年报》报道,教育部在2009年8月曾颁布《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还引起一片哗然。舆论认为,老师有权批评学生还需要教育部出规定太雷人了。但在老师们看来,这是无奈,更是现实。例子二:《郴州一教师挥刀自伤折射困惑的师道尊严》新闻曝光后,在很多中小学教师中产生的共鸣让人始料不及。一个学生因为没穿校服又不服老师管,引发的师生冲突,后又变成了老师和学生家长的直接冲突。而之后,在学校和教育局的处理中,老师何海滨认为不公而用刀划伤了自己的手臂。例子三:上海某中学是一所知名度很高的重点中学。上课的老师对一名不停讲话的学生进行了批评,这个学生“忽”地站起来,指着老师大声问:你一个月挣多少钱?还没有我一个月的零花钱多,你当这么个破老师有什么意思,还来管我?例子四:“你不必知道我是校长,但你要看得见我的斑斑白发。”这是在大学新学期开学典礼上,我第一次听到校长的训示——秋天多雨,校园小路上,一名男生跟“不认识”的老校长“狭路相逢”,那老兄竟坚持前行,老校长只好退身泥泞让路。如要一一罗列简直十本书多写不完。

为什么冲突那么大?对什么对立那么尖锐?看起来是传统教育观念和现代教育思想的矛盾,其实是目前整个中国缺乏信仰,缺乏敬畏,缺乏底线的社会现状的冰山一角。同样的事情也是发生在我们医生身上,一方面是白衣天使,医生拯救生命,抢险救灾跑在第一线,另一方面是白眼狼,收红包,滥用药,遭暴打,遭鄙视,没地位,没人权。

是重拾师道尊严还是师道尊严可以休矣,结合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中教师公正性原则来看这些问题,答案是明显的。

人之间行为是相互的,人与人之间的尊重、尊敬也是相互的。从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来思考的话,学生之所以发自内心尊敬、尊重老师,我想就像书上说的那样,公正对待学生是教师最重要品质,不管你的学生笨也好,聪明也好,高富帅也好,矮丑穷也好,都公平对待,因材施教,不歧视,不讨好。尊重受教育者,关心受教育者,但应避免家长意识,居高临下,干涉学生私人空间。一方面要因材施教,做到教育差异化,另一方面要平等对待,做到教育平等化。教育公正是教师确立威信的重要来源,威信一方面源于权力性影像,另一方面来自非权力性影响,其中最重要的也就是公正。只要老师做到公正,师道自然尊严。

第二篇:如何结合工作实际贯彻落实严格公正文明执法要求

如何结合工作实际贯彻落实严格公正文明执法要求

(一)建立健全民警教育机制,提高法治意识,这是增强劳教民警队伍公正、文明执法水平的重要基础。在广大劳教民警中积极开展法制教育,可以进一步提高全体劳教民警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增强依法办事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一是要大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在转变劳教民警执法理念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劳教民警确立符合现代司法价值取向、体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先进执法理念,切实把全体劳教民警的思想统一到“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国家法律重于生命”上来。做到以执法理念的更新,主导和规范民警的执法行为。二是通过专题讲座、广泛讨论等形式,教育广大民警从思想上对劳教场所工作的宗旨、性质和作用有一个新认识,在行为上严格按照司法部提出的“三个绝不能”、“四个绝对不允许”的要求,把劳动教养执行过程中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三是结合工作实际,根据复杂多变的所情动态,经常举办管教民警培训班,讲授各项管教业务知识,分析劳教人员的心理变化和应采取的措施,为增强民警的业务能力,提高执法水平奠定基础。四是要利用多种形式,开展警示教育。有重点地选择一批负面典型,特别是因执法不规范而导致出现重大问题的案件,引导劳教民警从执法思想、执法观念、执法作风等方面进行深入剖析,使广大劳教民警解决好管理者与被管理者,文明执法与严格执法的辩证关系,进一步增强公正、文明执法的主体意识和责任意识。五是深化民警的岗位教育培训,努力提高民警的实际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着力解决当前民警队伍中思想不纯、纪律不严、业务不精、能力不强、作风不硬等问题,走一条行之有效、符合客观实际需要的提高民警综合素质的成功之路,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培训内容,创新新的教育培训方式和方法。

(二)建立健全法律保障机制,提高立法质量,这是提高劳教民警队伍公正、文明执法水平的必要前提。劳教机关内部的管理工作和各项执法行为必须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活动,不能以主观意志行使职权,因此必须尽快建立科学、完善的劳教法规体系。一是要进一步提高立法规格,重点建成以《人民警察法》和《违法行为矫治法》为主体,以劳教工作管理法规、组织人事法规、警务保障法规、监督法规为主要门类,由劳教法律、法规、规章和地方性法规、规章组成的比较完善的劳教法规体系,基本上实现劳教工作和队伍建设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把劳教工作和队伍建设全面纳入法制化轨道。二是应当着手进行劳教法律法规的系统化工作,要由有权制定或修改劳教法律法规的国家机关,根据国家改革、发展的实际情况,以宪法和法律为依据,以坚持教育与处罚相结合为原则,加强对劳教法律、法规、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文件的清理、修改、和废止工作。要通过对劳教法律法规的清理活动,形成劳教法律制度的和谐与统一,促进劳教法律制度的有机结合和实施。

(三)建立健全组织领导机制,深化职能作用,这是强化劳教民警队伍公正、文明执法水平的关键环节。在实现依法治所的过程中,公正、文明执法能否取得实效,关键在于劳教系统的各级领导干部的重视程度和组织领导水平。一是要不断增强自身的公正、文明执法意识。在各项工作中带头严格依法办事,要从大事着眼,小事着手,处处体现执法的公正与文明。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带动和影响更多的劳教民警树立公正、文明执法的意识和观念。二是要不断加强对公正、文明执法工作的领导,确立公正文明执法工作在劳教执法工作中的应有地位,把加强和改进公正、文明执法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定期研究分析,总结经验教训,切实解决公正、文明执法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实施正确的决策指挥。三是要把公正、文明执法工作纳入行政执法责任制和工作目标责任制的考核体系中,确立其相应的作用和相应的分值,使公正、文明执法的各项工作指标成为刚性指标,实行定量考核和定量分析并落实到人。同时,各级领导要支持职能部门按规定和制度进行督查,当职能部门的工作遇到困难和阻力时,要敢于为他们助威、撑腰,提高公正、文明执法的执行力度。

(四)建立健全队伍管理机制,强化队伍建设,这是改善劳教民警队伍公正、文明执法水平的组织保证。贯彻党的劳教工作方针,坚持依法、严格、科学、文明的管理原则,必须注重提高劳教民警队伍的综合素质和履职能力,大力推行劳教民警队伍的职业化进程。一是要运用多种手段,积极搞好民警队伍的结构调整、素质教育,并针对不同部门、警种和执法岗位的实际需要,实行民警执法资格考试制度,促使他们不断加强学习,更新观念,使他们的知识素养能够不断适应劳教工作发展的需要,进一步提高公正、文明执法的水平和能力。二是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进一步调动民警工作的主观能动性,把干警的工作实绩、个人利益与改造工作成效挂钩,特别是对那些在教育改造工作中能够坚持公正、文明执法并取得显着成效的干警给予重奖,不断激发他们的工作动力。三是建立健全竞争上岗、风险抵押、目标考核、优胜劣汰的用人机制,进一步营造爱岗敬业、公正执法、文明管理、科学改造劳教人员的工作氛围,调动广大劳教民警公正、文明执法的积极性。四是进一步强化劳教场所的执法职能,弱化其经济功能,减轻一线劳教民警的经济指标压力,改变其既要管教育改造又要管经济生产的现状,推动劳教民警队伍职业化建设进程,为劳教民警公正、文明执法创造良好的执法环境和氛围。

(五)建立健全日常监督机制,推行所务公开,这是加强劳教民警队伍公正、文明执法水平的可靠保障。劳教场所应在大力推行和完善“两公开一监督”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执法监督机制。一是要紧密结合自身特点,坚持“以公开执法促公正执法,以公正执法促文明执法”的思路,把所务公开作为一项制度长期坚持下去。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公开执法依据、执法权限、执法程序和执法情况,不断增强执法工作的透明度,促进公正、文明执法的落实。二是要充分发挥内部执法监督机制的职能作用,明确各执法监督部门的职责,理顺工作关系,形成监督合力。特别是警务督察部门要时常进行现场督察,纪检、监察、政工部门等要按照分工,各司其职,互相配合,认真落实执法检查、执法考核评议、查处重大执法过错等工作。三是要建立特邀监督员制度和领导接访制度,完善外部监察机制,不断畅通外部监督渠道,自觉接受人大、政协、检察院、人民群众和新闻舆论的广泛监督。通过全方位、多角度的有效监督,做到让社会重视,让人民关注,才能使执法活动更加严格、更加公正、更加文明。

(六)建立健全权益保障机制,树立人权观念,这是体现劳教民警队伍公正、文明执法水平的重要标志。树立人权观念,保障劳教人员的合法权益不仅体现了劳教民警公正、文明的执法观念和执法水平,更是实现依法治所,积极应对国际“人权”挑战的有效措施。一是要充分认识到,明确劳教人员的法律地位,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给予他们以人道主义待遇和关怀,可以使他们感受到国家和社会对他们关心和挽救之情,这对于调动劳教人员改造的积极性,提高教育改造质量,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二是在实际工作中,对于劳教人员的生命权、健康权、人格权、个人合法财产不受侵犯权这些权利,劳教场所及其民警要坚决主动给予保障;对于不知道自身权利的,要主动告之;对于行使权利存在困难的,要设法给予无偿法律援助。绝不能以法律地位的不平等来取代法定权利的平等,以职业特权限制或剥夺劳教人员正当权利的行使。三是在工作中每个劳教民警都要充分把握执法与维权的辩证关系,理解好自身的角色、行为规范和职业要求,确保公正地对待每一名劳教人员,处理好每一件事情。绝不能将职务行为与个人行为混淆不清,凭个人好恶从事,随心所欲,以致违法侵权并造成恶劣影响。四是公正文明执法要求劳教民警在规范化管理中充分体现人文化。既要针对劳教人员的行为特征,坚持规范标准,充分发挥执法功能,又要从社会人的基本需要出发,积极创造条件,尽可能的满足劳教人员各个不同层次的需要,使劳教人员在严格管理下享有适度自由。五是要积极构建劳教人员权益保障机制,通过开展司法救济(劳动教养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等工作,认真受理劳教人员及其家属的投诉、申诉、控告、和举报,通过为他们切实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提升劳教民警公正、文明执法的职业形象。

总之,在新形势下积极探索并建立健全劳教民警队伍公正文明执法长效机制,进一步促进对劳教人员的依法、严格、科学、文明管理水平,做到用公正实现文明,用文明体现公正,对于树立劳教民警队伍良好形象,提高教育改造质量,增强执法威信、应对国际“人权”挑战,实现依法治所,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是我们在新形势下应当抓紧抓好予以落实的一项重要工作。

第三篇:关于法商结合的一些思考

关于法商结合的一些思考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法商结合的时代”这是孙选中院长11月28日在中国政法大学“开创法商管理新时代”论坛中所提到的理念,纵观这个商业竞争激烈的时代,商业行为离不开法律的应用和规范,法律也寸步不离地在影响着商业行为。基于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这种需求,商科院校所培养的法律人才必须是法商结合的人才。那么,什么是法商结合,我们所培养的法商结合人才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高等教育应该怎样构建法商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面将就这些问题展开一些思考与讨论。

1.“法商结合”结合的究竟是什么?

既然叫做法商管理,顾名思义是法学学科与经济管理类学科的结合,这样全新的学科模式尚在摸索阶段,我们所要思考的是如何将这两个截然不同的学科相互结合融会贯通,这种结合不仅仅是知识的结合,更是思维的结合。法律思维讲求按照法律的逻辑来观察、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的思维方式,如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的理念等。商事思维则是指按照商人的理念来观察、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的思维方式,商事思维方式的重心在于成本和收益的比较。

在实际问题面前,仅有法律思维或者仅有商事思维都是不够的。培养法商结合的应用型人才尤其要注重融合“法”和“商”两种思维这样,在具备扎实的经济管理知识的同时要具备过硬的法律知识功底(尤其是与市场经济紧密相关的民商、经济法律知识),在考虑成本与效益的同时要兼顾合法性问题。具备这样法商结合素质的人才才能够适应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要培养出真正的法商结合的应用型人才,必然要求我们的学生在思维、观念层面上有所突破,决不能局限于“法”和“商”两种知识的简单相加。

2.如何处理教师知识结构单一与学生复合能力间的矛盾?

培养法商结合的高级应用型人才,课程教学改革是其中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充分发挥我们政法院校的学科背景,利用现有师资优势,进行法商结合办学特色的课程教学改革,是实现法商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保障。

在现有基础上完善法学教师的商科知识结构。要把学生培养成法商结合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必然要求专业课程的教师具备扎实的“法”和“商”知识结构。胜任法学专业教学工作的教师,在不断提高自己法学专业理论素养、紧跟法学前沿的基础上,还必须充实和完善自己的商科知识结构。相应的,也应将商科教师引入法学学堂,在原有知识体系上不断扩充完善,使其各有侧重所有所长但不至于知识体系过于单一。

商科专业教师与法学专业教师共同完成法学专业课程的教学任务是必要且可行的。引入相关专业教师开展教学的思路应结合我校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模式来实现。比如,以法学教师和相关专业教师平行承担教学任务的模式;以法学教师为主讲教师、以相关专业教师为补充的模式;以法学教师为独任教师、辅以有针对性地举办相关内容讲座的模式,等等。

第四篇:医疗公正问题的伦理思考

医疗公正问题的伦理思考

姓名:黄金健

学号:43211124

所属院系:临床医学院

摘要:由于当今社会医患关系的不平等,医生角色与病人角色在角色扮演中的等级差异,市场经济在无形的支配着医疗机构,医疗公正问题日益明显,其主要表现在:医疗资源在病人内部的分配问题上,医生与病人沟通的平等问题上。而这些,正是建设和谐社会必须克服的问题,也是实现医疗卫生改革首先应当正视与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医疗资源,病人,医生,医疗公正。

正文:当代社会由于人口急剧增加,慢性疾病的猖獗,卫生保健知识的普及力度不够,使得人们对医疗卫生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在大型三甲医院当中,走廊过道里摆放病床的现象随处可见,一个专家门诊外排满长队的现象也是屡见不鲜,医院的输液室内常常是座无虚席,这些现象,无不深切的显示着当代人们对医疗卫生资源的大量而又具有依赖性的需求,在物质医疗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医疗资源该如何分配已经成为一个社会热点话题,由于我国现存的分配置度的问题,使得贫富差距悬殊,然而,在伟大的生命面前,作为自然人的我们原则上应当是平等的,所以,在供需矛盾,社会地位差异明显的今天,如何分配并使之相对公平显得尤为重要与迫切。首先我先对医疗资源做一个概述,医疗卫生资源是指在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社会对医疗卫生部门提供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总称,包括硬资源及软资源两大类。医疗卫生硬资源泛指医疗卫生人力、物力等有形资源;医疗卫生软资源指医学科技、医学教育、卫生信息、卫生政策及卫生法规等无形资源。从广义上讲,医疗卫生资源是人类开展医疗卫生保健活动所使用的社会资源;从狭义上讲,它是指社会在提供医疗卫生服务过程中占用或消耗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总称。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是指医疗卫生资源在医疗卫生行业内的分配和转移。医疗卫生资源的合理配置对于医疗卫生事业持续、稳定、快速、健康地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人们对健康的认识更深刻,对卫生服务的要求也更高。人类对医疗卫生服务的要求是无限的,医疗卫生资源却是有限的。如何配置和利用有限的医疗卫生资源,解决其配置过程中公平和效率这两大基本问题,让医疗卫生服务达到公平与效率相结合的理想境界是世界各国政府以及卫生服务研究努力追求的目标。在当今社会,医疗卫生资源在市场经济的支配下很难做到公平,只有通过一定的计划手段和政府干涉,才能解决相关的分配问题。

案例: 全民健康体检项目从2010年开始实施,据杨小广透露,去年成都市共完成体检822.8万余人次,其中崇州市体检覆盖率已高达82%。与此同时,成都市鼓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中医药适宜技术和服务,在全市创建了125个市级中医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大力推进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的实施,据悉,去年成都市基层中医药服务量已占总服务量的40%以上。该案例很能说明在政府的干预机制下,有利于解决医疗卫生资源在人群中的分配问题,提高社会和谐度和全民的幸福指数。同时也说明了实现医疗卫生资源的公平分配光靠三甲医院的内部调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基层社区做起,从民众没有生病时做起,才能节约医疗卫生资源,解决医疗卫生资源与日益增加的人口之间的矛盾。其次,我们再来说说医疗两大主体:医生与病人之间的关系对于实现医疗公正的意义。医生与病人的关系并非我们市场经济中的买卖双方,他们之间的地位是不平等的,所以此中就存在着医疗公正的问题,即:医生是否能够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病人是否能够遵从医嘱安心静养。技术性医患关系在医疗过程中以病人的诊治利益为准则,对医疗效果起着重要的作用。

医患关系是指“医”与“患”之间的关系。“医”包括医疗机构、医务人员;“患”包括病人、病人的家属以及除家属以外的病人的监护人(有时称作“患者方面”)。

此外所称的“医”主要是指医疗单位及其医务工作者。不仅包括各级各类医院、乡镇卫生院、疗养院和门诊部,还包括各种诊所、卫生所、医务所等。医务工作者也是一个广义的概述。其中主要是指各级各科医生,由于医生的服务态度、医术水平、负责精神等方面因素引起的医疗纠纷最为常见。其次常涉及医疗纠纷的是护士,她们负责治疗的具体操作和护理工作,如果粗心大意、操作失误、擅离职守也易导致医疗纠纷。此外,医疗单位的管理人员有时也会成为医疗纠纷的“肇事者”,常见的有管理工作未尽职尽责,使医疗环节脱档而给病人造成损害;或者医疗单位的领导瞎指挥,硬性要求主治医生使用或不使用某种药物及诊疗措施,导致不应有的危害后果。

此外所称的“患”是指接受诊疗的病人。如果诊疗及护理过程没有导致病人死亡,就必须由病人本人提请医疗纠纷的处理。当然,按照法律的规定,病人可以委托家人、亲友、律师等人充当代理人,以病人的名义,具体实施解决医疗纠纷的工作。如果在诊疗护理过程病人死亡,那么他的利害关系人就可以取代患者而成为医疗纠纷的主体。死者的配偶、子女、父母等都可以成为利害关系人。

医患关系的实质是“利益共同体”。因为“医”和“患”不仅有着“战胜病魔、早日康复”的共同目标,而且战胜病魔既要靠医生精湛的医术,又要靠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和积极配合。对抗疾病是医患双方的共同责任,只有医患双方共同配合,积极治疗,才能求得比较好的治疗效果。医患双方在抵御和治疗疾病的过程中都处于关键位置,患者康复的愿望要通过医方去实现,医方也在诊疗疾病的过程中加深对医学科学的理解和认识,提升诊疗技能。在疾病面前,医患双方是同盟军和统一战线,医患双方要相互鼓励,共同战胜疾病。

维护医患这对利益共同体的良好关系,需要医患双方的共同努力。一则有趣的民间传说可作为注脚。唐朝药王孙思邈外出采药,遇一只母虎张口拦路,随从以为虎欲噬人而逃,孙思邈却看出虎有难言之疾。原来这母虎被一长骨卡住了喉咙,是来拦路求医。孙思邈为其将异物取出,虎欣然离去。数日后孙思邈在返程中途经此地,那虎偕虎崽恭候路旁向他致意。这个故事起码说明了两个道理:第一,即使是吃人的猛虎患病,医生也应本着仁义之心为它治疗,何况生了病的人呢;第二,即使是吃人的猛虎对于为它解除病痛的医生也怀有感恩之心,有礼貌地回应。从某种意义上说,相互尊重、相互配合、相互依存正是医患关系的最基本特点。

案例:3月23日16时30分许,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处风湿免疫科病房发生一起伤害医务人员案件,造成1死3伤。该起恶性事件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热议,普遍认为是长期以来医患矛盾的恶性爆发。日前,卫生部部长陈竺表示“杀医是犯罪行为,不是医患关系问题”,他相信医患关系基本面是好的。严打残害医务人员罪行。

3月26日,卫生部部长陈竺要求卫生部办公厅向黑龙江省卫生厅了解情况,要求严惩凶手、严厉打击残害医务人员的罪行,并请黑龙江省卫生厅代向被害和受伤医务人员家属表示沉痛哀悼和慰问。

紧接着,3月27日,卫生部在官网发出通知,要求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和卫生行政部门履行好内部治安保卫职责,确保医务人员人身安全得到保护。

就此事而言,医疗公正问题已经上升到了一个比较突出的地位:医疗人员的人生安全得不到保证,又如何能够全心全意地投入到医疗卫生事业而服务于人民,同时,医患双方将陷入复杂的关系当中,影响医生的判断能力和决断的果断性,医疗公正从源头上发生了病变,长此以往,医疗公正恐怕正的要是一句口号,所以我觉得实现医疗公正首先要保证医生的权威性,医疗公正不等于没有医疗事故,也不等于医生能包治百病,所以合理的审度医患关系将有利于实现医疗公正,有利于医生将病人的利益最大化。

最后,我想对医疗公正问题做一个综述,医疗公正问题是以患者本身为出发点,涉及到患者,医院,医生,社会,民生,政府等诸多关系的一个问题,实现医疗公正,我认为应当从实际出发,即:从参与医疗最密切的医患双方做起,从实现资源分配的政府做起,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医疗的公正性。

参考文献:

【1】:《我国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研究 》韩莉。

【2】:《成都日报》

【3】:《百度百科》

【4】:《济南时报》

第五篇:关于建设公正高效权威审判制度的思考

关于建设公正高效权威审判制度的思考

理论前沿 2007年第20期

[摘要] 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审判制度是新时期人民法院面临的首要课题。要通过以下基本路径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审判制度:(1)培养理性司法观;(2)保障司法独立;(3)完善诉讼程序制度;(4)建设职业化法官队伍;(5)营造良好司法环境;(6)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关键词] 公正; 高效; 权威; 审判制度

[中图分类号] D9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7-1962(2007)20-0011-0

3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审判制度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法治基础;是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开创审判工作新局面的重要举措;是努力营造良好的司法环境,促进社会良性发展的必然要求。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审判制度,成为新时期人民法院面临的首要课题。有鉴于此,笔者就公正、高效、权威审判制度的建设路径作一探讨。

一、公正、高效、权威审判制度的内涵、特征

(一)公正、高效、权威审判制度的内涵。

公正即公平正义,它的传统含义包括惩恶扬善、是非分明、态度公允、利益平衡等内容。公正司法是指审判机关对诉讼案件及时作出符合法律事实和法律规定的裁判。高效是一个经济学术语,它是指以最小的成本投入来获取最大程度的收益。高效司法是指通过科学设置程序,合理运用司法资源,以最小的司法成本获得最大的成果。

权威意味着服从的正当性。司法权威就是要通过严格的司法程序、规范的司法行为向当事人和全社会所展示的一种司法威望和公信力。概而言之,所谓公正、高效、权威的审判制度,是指人民法院为使案件得到公正且高效的处理,并使这种处理结果得到人民群众认可和执行,所赖以从事司法行为的规则的有机集合。

(二)公正、高效、权威审判制度的特征。

第一,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一致性。和谐社会要求满足人民最根本的利益诉求,实现人民孜孜以求的司法目标。而司法工作的灵魂和生命是司法公正,人民法院始终追求并努力实现的司法目标是司法公正,衡量司法能力强弱和司法水平高低的根本标准还是司法公正。人民群众对公正高效司法的期盼最热切,对司法不公的指责也最激烈。衡量社会是否和谐的标准之一就是是否满足了人们最热切的期盼,是否能将人们的指责降为最低乃至没有,从这个意义上说,二者在根本上是一致的。

第二,公正、高效、权威的有机统一性。公正、高效、权威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公正是权威的获得途径。司法的权威从形式上看是由国家强制力来实现的,但其基础则是司法的公平与正义。司法唯有恪守并实现公平与正义,才能为人民所信赖和信仰。被信仰的司法必然是有权威的司法。高效是公正的具体表现。司法公正必须是有效率的公正。如果案件久拖不决,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不能及时实现,司法的“公正”也就失去了意义。权威是公正的有力保障。人民法

院是代表国家行使审判权的专门机关,要实现定分止争的功能,不能没有权威作为坚强后盾,否则即使办理的案件和作出的判决再多再好,也难以发挥应有作用。

第三,公正、高效、权威的衡平性。衡平即价值的均衡,在同时追求几种价值的实现时,往往会出现无法同时达到价值最高点的情形,在这种情况下应当选择衡平的价值。一般来说,在三种价值中,公正是第一位的,公正是司法的最终和最高目标。司法制度和司法程序的真正价值就在于它的公正性。如果失去公正,再高的效率、再高的权威也没有意义。案件审判的及时高效、审判的权威性,要在保证案件质量、实现公平公正的前提下进行。如果案件不公正,引发当事人上诉、申诉,就没有了效率,就丧失了司法权威。需要指出的是,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在不同历史时期,公正、高效、权威三种价值的顺序可能出现各有侧重的情况。

二、建设公正、高效、权威审判制度的基本路径

建设公正、高效、权威审判制度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服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为根本任务,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为最终目的,以马克思主义的司法观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为思想基础,针对制约法院工作的基本矛盾和问题,从宏观上找出通往司法科学发展的基本路径。

(一)观念支持——理性司法观的培养。

观念是制度构建的基础和制度运行的驱动力。首先,要正确把握司法的功能定位。一方面,在依法治国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人民法院应当树立有所作为的思想,在争端解决、权力制约乃至政策形成方面担负更重要的职能,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要承认司法的有限性,正确处理好恪守司法的被动性与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的关系,做到“到位”但不“越位”。其次,要明确司法的应有职责。坚持为大局服务和为人民服务的一致性,坚持对党负责、对人民负责和对法律负责的一致性。既要着力维护社会秩序,又要充分保障人权;既要着力保障国家权力实施,又要依法限制权力滥用。再次,要明确司法工作的检验标准和目标追求。坚持程序公正与实体公正的统一、法律真实与客观真实的统一、办案的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最后,要确立“以人为本”的司法价值观。必须转变重政权轻民权的观念,把以人为本、保障人权作为人民法院的基本价值观和工作出发点,努力使我国的司法制度及运行实践与人民群众的法律观念和法律要求相适应。

(二)制度保障——依法独立审判的确立与落实。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按照公正司法和严格执法的要求,完善司法机关的机构设置、职权划分和管理制度,进一步健全权责明确、相互配合、相互制约、高效运行的司法体制,从制度上保证审判机关依法独立公正地行使审判权。首先,要健全司法体制,保障司法独立和司法权威。独立性是司法公正、高效、权威的主要评价标准和关键因素,必须在制度上建构确保人民法院独立行使审判权的司法体制。在保障司法的外部独立方面,国家应在法院的编制体制、人事制度、经费预算和拨付方式以及法院的基础装备设施等方面提供充分的保障,使法院不受制于行政机构。在实现司法内部独立方面,应从制度上规定法官的平等地位、独立判断权和表决权,在实现法官职业化的基础上构建法官身份独立制度;按照司法权运行规律合理规范法院内部审判组织之间的相互关系;明确规定不同审级法院的法定职责与关系。其次,加强有效监督,保障司法权的公正行使。任何权力都要受到监督,不受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审判权作为一种具有终局权威性的权力,在强调依法独立行使的同时,强化并规范外部当事人的监督、人大监督、检察监督、舆论监督和内部审判监督,健全完善科学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切实保障审判权的正确行使。

(三)合理规制——完善诉讼程序制度。

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审判制度,应当围绕诉讼程序制度的完善,合理规制司法权。就公正审判而言,应进一步强化落实公开审判原则,把依法应当公开的内容全部予以公开;进一步强化当事人的诉讼权利,使当事人充分享有诉讼程序中应有的知情权、控辩权、陈述权、举证权等;进一步改革案件管辖制度,探索实行跨地区民事案件的管辖方式,扩大一审案件管辖范围,加强提级管辖、指定管辖的适用;进一步规范审理程序,改革完善举证制度,健全法官中立制度,认真执行法官回避制度,确立权力寻租的司法排除规则,严防当事人和法院争夺管辖权的不正常现象。就高效审判而言,应发展和完善简易程序,适当扩大简易程序的适用范围和适用审级,完善案件繁简分流机制,合理确定法院功能和诉讼程序设置之间的关系,严格审限制度和举证时效制度,强化多元纠纷解决机制,积极探索替代性纠纷解决机制,探索实行委托调解、诉调对接等新的方式方法,积极运用网络信息等高科技手段,确保案件及时、快捷处理。

您可能更想看„

新制度经济学与政治学新制度主义的三...新制度主义的制度分析范式:一个归纳...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的关系探析

制度兼容制度互补与我国自然资源产...理解制度:对政治学中制度研究范式的...新制度经济学的新发展与政治学新制度...制度分析的层次问题与国际制度研究

论教育制度变革的观念前提

制度变迁与制度效率的波型特征的经济...制度变迁方向的确定性:基于恩格斯合...(四)基础要素——建设职业化法官队伍。

法律制度所应获得的尊严和威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司法工作人员的认识广度以及他们对其所服务的社会的责任感的性质与强度。没有高素质、专业化的法官队伍,公正高效权威的司法制度就不可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结合当前法官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今后的法官队伍建设应继续坚定不移地以职业化、专业化为发展和努力方向。一是完善法院队伍分类管理制度,积极探索推行法官员额、法官助理和主审法官制,实现审判资源的有效配置;二是探索法官职业准入及流动机制,改革法官选任制度,拓宽法官选任渠道,加强法官职业流动,不断增强法官队伍活力;三是创新教育培训机制,改革现行的以在职教育、一般法律学科教育为主的培训模式,构建符合职业化要求的包括“职前培训”与“继续教育”在内的法官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和培训机制;四是规范监督管理机制,建立符合职业化特质的以法官为主体的管理模式,建立科学的法官业绩评价体系,完善符合法官职业特点和独立审判要求的监督制约机制,不断提升法官的职业意识和修养;五是完善法官保障机制,探索建立法官职业身份保障制度、职业权力保障制度和职业安全保障制度,逐步提高符合职业化需要的法官保障水平。

(五)社会认同——营造良好司法环境。

认同,可以理解为信任和赞同,是对事物品质真实性和他人行为可靠性发自内心、自觉自愿的一种认可和支持。社会认同在本质上是一种集体观念,是一个社会的成员共同拥有的信仰、价值和行动取向的集中体现。社会认同是司法活动得以存续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一个司法认同感缺失的社会,就难以树立司法权威,司法就失去公信力,司法也就无法正常活动。因此,普遍的社会认同感,应该是公正、高效、权威审判制度内在的凝聚核。问题在于,法律如何才能被信仰,司法认同、司法权威如何形成。一方面,应通过司法的公正高效和法院法官的良好形象,树立司法的公信力。诉讼应该在公开、公正的环境中进行,法官据以定案的司法标准是统一的,法官应该具备与职业相适应的素质品质;诉讼参与人应该正确对待自身举证责任,恰当行使诉权,尊重司法程序。另一方面,全社会要形成信仰法律的习惯,抵制非法破坏司法权威的因素。必须树立法律是全民的法律,需要包括政府在内的全社会共同遵守的理念,以增强人民群众对法律的认同感。提高全社会的法律素质,在全体公民中养成自觉守法、依法办事的良好习惯。事实证明,审判权威的形成,离不开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也离不开司法部门的强大力量,更离不开全社会对法律的共同认同感。只有在拥有认同感的前提下,人民群众才会自觉遵守法律,自觉维护法律尊严,法治社会才能形成,司法权威才得以树立。

(六)根本保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是建设公正、高效、权威审判制度的根本保证。首先要加强党对立法工作的领导。依法执政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党执政的一个基本方式。加强党对立法工作的领导,就是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从制度上、法律上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实施。公正、高效、权威的审判活动需要通过国家立法予以规范。加强党对立法工作的领导必然会加强党对司法的领导。公正、高效、权威的审判制度应在党的领导下制定,应是党的方针、政策的国家意志化。其次,党要督促、支持和保证审判机关依法独立公正地行使审判权。加强和改善党对司法工作的领导,应该努力提高司法队伍素质,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和保障。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法制观念,坚持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带头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带头支持审判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保证宪法和法律得到全面正确实施。最后,改善党对法院的领导方式。党的领导必须是大政方针的领导,是政治、思想和组织的领导,应在整体上把握,全局中总揽,通过着力加强人民法院的党的组织建设和法官队伍建设,指导审判机关坚持正确的工作方向和指导思想,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司法领域贯彻落实,领导并推动建立公正、高效、权威的审判制度,以更加充分地发挥其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司法功能和作用。

(本文作者:丁义军 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

下载结合公正原则思考师道尊严word格式文档
下载结合公正原则思考师道尊严.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对未成年人刑法公正及刑事政策的几点思考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对未成年人刑法公正及刑事政策的几点思考 作者:姜翠凤 来源:《现代交际》2013年第05期 [摘要]近几年来,在处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工作中,认真贯彻最高人......

    “算用结合”教学的思考

    “算用结合”教学的思考 摘要:新课程标准提倡算法多样化,提倡算用结合教学,强调计算教学应与现实生活相联系,主要探究结合计算教学安排解决实际问题教学。笔者认为,在计算教学中......

    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策略的一点思考

    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策略的一点思考 本庄小学 庹万兵 在语文教学中,读和写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写作是阅读的延伸。没有大量的阅读就无以开阔视野,更谈......

    试论让数学思考结合生活实例

    试论让数学思考结合生活实例 摘要: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具有生活味道的......

    保教结合原则在幼儿园中实施现状分析(范文大全)

    保教结合原则在幼儿园中实施现状分析 合水县南区幼儿园 唐丽娜 摘要 幼儿园的任务是实施保育和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诸方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

    司法何时权威——对程序公正价值的再思考

    陈柯剑一 时代呼唤司法权威1999年3月15日,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了宪法修正案,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载入宪法,“法治” 第一次有了宪法上的意义。依法治国这一基本治国方略......

    马原结业论文转基因的辩证思考

    转基因的辩证思考 信管1201 刘江林 2013/10/29 转基因作为一种新型的技术,应该充分得到大家的支持,但是现在社会上的舆论呈一边倒的趋势,都认为转基因技术是一种不好的技术。......

    脱贫与乡村振兴结合心得体会思考发言

    脱贫与乡村振兴结合心得体会思考发言对于脱贫任务和脱贫困难相对集中于广大的农村地区,应该如何做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相结合,需要我们规划措施、具体落实双管齐下。在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