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造价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设置的提炼--张雷

时间:2019-05-12 16:22: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工程造价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设置的提炼--张雷》,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工程造价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设置的提炼--张雷》。

第一篇:工程造价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设置的提炼--张雷

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设置的提炼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指导下,为实现培养目标(含培养规格)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某种标准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

高职工程造价专业是培养满足房屋建筑生产一线的工程造价管理与控制的高技能型人才。加强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是提高专业生存与发展能力的重要举措;同时,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也是一个系统的、综合的过程。

一、高职工程造价专业毕业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

工程造价专业的就业企业类型比较广,包括建筑安装公司、房地产公司、监理公司、设计单位、招标代理等企业,而且可就业的岗位也比较多,包括常说的造价员、资料员、监理员等。

我们将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在一线管理层,这样就要求我们的同学必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具备从事工程概算、施工图预算、工程结算、工程招投标及合同管理的能力,满足工作岗位的基本要求。

根据相关资料显示工程造价专业的学生最应具备的职业核心能力选择比例由高到低的顺序为:具有应用工程造价软件进行算量和计价的能力一具有编制建筑安装工程施工图预算的能力一具有编制与审核建筑安装工程量清单的能力一具有编制建筑安装工程招标控制价和投标报价的能力一具有编制招投标文件的能力一具有一定的工程变更及合同价款的调整和索赔费用计算的能力一具有编制竣工结算价以及竣工决算价的能力一具有工料分析,总结、整理各项造价指标的能力一具有编制建筑安装工程投资估算、设计概算的能力一具有较强的项目实施阶段工程造价的确定和审核能力一具有编制建设工程施工合同文件和合同管理的能力一具有建筑工程技术资料收集、整理和归档的能力。

除以上能力外,企业提出工程造价专业的学生还需具有一定的价差调整、分析各项造价指示、对法律法规知识应用以及对成本控制等方面的能力。

二、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1、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特点是:突出应用性、实践性,有较强操作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时,应最大程度地实现学生就业,针对职业岗位特点和岗位需求来制定,解决人才培养的方向问题。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面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坚持与时俱进的科学精神,结合造价员岗位能力和素质要求,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具有创新能力,掌握必备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在建设行业生产一线从事建筑(装饰、安装)工程等项目的计量、工程量清单计价、编制招投标文件、项目全过程的工程造价管理高素质应用型技术人才。

2、构建“工学交替”的实践教学体系

如何培养出动手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在教学计划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是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既可以为学生提供真实工作过程的实际演练,又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及独立工作的能力。因此,应按照市场对工程造价人员提出的岗位能力,设立为训练学生各项能力目标,采用项目教学法设置实践教学环节。第一阶段:在第一、二学期设置认识实习项目,典型工作任务为专业认知、工程识图与构造实训,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建筑施工环境,业务流程,具有绘制和识读工程建设图纸、熟知各类建设工程构造的能力。第二阶段:在第三学期、第四学期(1

周一10周)设置课程设计项目,典型工作任务为建筑装饰工程定额计价、建筑装饰工程清单计价,目的是使学生具备根据工程量清单计价方式完成投标报价计算的能力,应用专业造价软件编制工程造价文件的能力。第三阶段:在第四学期(11周一18周)、暑假、第五学期(1周一5周)设置教学实习项目,学生到校外实训基地模拟造价员岗位工作任务,理论联系实际,适应岗位需求。第四阶段:为定岗实习,全面上手岗位工作。

三、“2+1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及常见问题

“2+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比较常见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是以社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出发,以培养人才职业核心能力为目标,校企共同培养人才的过程。其特点是,前2学年以校内的理论学习和实训为主,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专业技能;最后1学年为校外顶岗实训,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素质,强化造价员岗位实践能力。

在“2+1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实施过程的反映及相关调查报告显示,“2+1工学结合”模式存在的常见问题如下。

(一)、由于学制的调整,因而理论教学的强度增大。“2”模式中,学生需要完成公共基础课约550学时,专业理论课约960学时和专业实训课约300学时,专业知识集中,授课课时多,这就要求学生在有限的校内时间中,按照教学要求掌握知识,其强度和难度都是非常大的。同时,专业知识学习占用了大部分的课内时间,这就减少了学生参与课外活动的时间,也会对学生其他能力的培养产生一定的影响。

(二)、理论学时和实训学时不均衡。两年的理论教学时间较短,要使得理论和实践教学均衡是比较困难的。许多专业技术课程完成了理论学习后,剩下来的实践课时已不多,而学生学习和动手能力参差不齐,无法在有限的实训过程中,将理论知识和实训相结合,影响了学生对专业技术的掌握和巩固。

(三)、毕业综合设计无法很好地体现学生水平。毕业综合设计作为两年在校学习的一个综合评定,主要是通过具体工程项目,学生将前两年所学的知识进行融会贯通,完成预算报价、投标文件制作、施工组织安排等设计。在“2+1”人才培养模式中,毕业综合设计安排在第二学年的期末,即完成了所有理论课程后马上进行。经过分析多届学生的毕业综合设计,发现许多学生未经过企业岗位的锻炼,完成设计任务的效果欠佳,对于指导教师提出的一些问题,无法直观明确地解决。

(四)、缺乏企业“订单式”培养,就业范围较广泛。目前全国约有3000家造价工程咨询机构,80万名工程造价从业人员,行业发展十分迅速。由于我国的造价工程师执业资格制度明确规定,凡是从事工程建设活动的建设、咨询等单位,都必须配备有执业资格的专业的造价人员,因此,工程造价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前景是良好的。但是,由于造价工作具有专业性和技能性的特点,一个企业不可能需要大批的造价人员,因而对该行业的人员提出“少而精”的需求,由此可见,企业大批“订单式”的需求是不可能的,也不会出现“订单式”的培养模式。

(五)、校外学生安全稳定方面不易管理。由于学生进入企业参与顶岗实习,脱离了学校的集中管理,且分布范围扩大,从事工作种类各异,使得第三学年的“实习年”中,学生的人身、财产等各方面的安全得不到直接有效的管理,不利于学生安全稳定工作的开展等。

四、工程造价专业课程设置

课程改革是专业教学改革的基础,也是能否突出学校专业特色的核心问题,可以以“必需、够用”为原则,突破学科体系束缚,对工程造价基础理论课适当精简了内容、降低了深度,从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出发,加大力度对原有课程进行了合、分、增、删及优化整合,课程体系构建为“平台+模块+拓展”形式,其中平台课是职业基本素质课,包括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群)基本素质课程。工学结合项目模块课程则是由不同的专业学习领域构成,学习领域由众多学习情境设计集结。职业拓展由职业素质拓展课程和顶岗实习组成。教学总时数在2000左右。

(一)、职业基本素质平台

素质平台主要按工程造价专业人才的职业基本素质要求,考虑学生的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获取和职业生涯发展,按照“够用为度、兼顾发展”的原则,主要完成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群)基本素质课程。

1、公共基础课程。包括“两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英语、大学生人文素养、计算机基础、体育、大学生心理及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占总课时的25%。

2、专业(群)基本素质课程。包括建筑工程图识读与绘制、建筑施工技术与组织、建筑CAD、建筑材料等,占总课时的20%。

(二)、专业技能(工学结合项目)课程模块。

专业技能(工学结合项目)课程模块的设计以关键职业技能培养为核心,依托学校造价工作室,理论与实践“教学做”合一,注重过程培养,对应典型工作任务,对接职业资格认证考试,一门课程就是一个学习领域,包括招投标与合同管理、建筑工程造价手工计算、建筑工程造价软件计算、钢筋工程造价手工计算、钢筋工程造价软件计算、装饰工程造价手工计算、装饰工程造价软件计算、安装工程造价确定、工程量清单计价、建筑资料管理等课程,占总课时的45%。

(三)、职业拓展课程

考虑到工程造价行业发展及将来学生工作领域延伸,职业拓展课程设置遵命灵活机动原则,学生可根据个人兴趣及未来发展方向,在完成上述平台课程和工学结合项目课程的基础上进行适当选修,拓展课程包括工程造价过程控制、工程测量、房地产估价、工程经济分析与评价、建筑监理等,占总课时的10%。

五、工程造价专业专业课程调整和改革

针对工程造价专业特点及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根据企业及岗位要求做出相关调整和改革。

1、完善工程造价计价课程体系

对工程造价专业学生培养的关键是使学生具备进行建设项目全过程造价管理和造价咨询的基本能力,开设工程造价计价课程的是该专业的核心课程。通过对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特点进行了一些相关课程改革,工程造价专业可在原有的建筑工程计价课程的基础上,增加了设备安装工程计价、市政工程计价、园林工程计价、装饰工程计价、工程量清单计价等课程。通过这些课程的教学,使学生熟悉工程造价管理的主要模式、建设项目建设全过程中工程造价管理的基本内容、工程定额编制的理论与方法;掌握工程预算的编制方法与审查方法、计算机在工程计价编制中的应用、工程量清单及其编制方法。其中建筑工程计价、装饰工程计价、水电工程计价设置为必修课,它是是学校的特色课程;市政工程计价、楼宇工程计价设置为选修课,为学生提供更详细、更丰富的学习内容。

2、增加计价课程中实践教学学时

工程计价课程是工程造价专业的核心课程,而该课程不仅要培养学生懂理

论,更重要的是要学生学完这门课程后要会操作,这就需要在实践教学上要相应的增加一些课时,并且要以实际工程为导向,引导学生该怎么下手,怎么去做,怎么样才能做得更好。

3、理顺各门课程之间的授课次序

根据工程造价计价的知识结构对相关课程的开设次序进行调整。例如,原先的建筑工程计价、水电工程计价、市政工程计价课程同时开设,且都是在大二第1学期开设。这就存在两个问题:其一,每一门的计价课的作业很多,课程压力比较大,如果都集中到同一个学期开设,会影响到学生对计价课的学习的效果。其二这3门课程同时开设是不合适的,因为这3门课有很相知识是相关连的,这样会给学生造成一些误解,或有些知识会重复讲解。

4、专业软件的应用

随着计算机软件工程与网络技术工程的飞速发展,以往传统工程计量与计价模式与方法逐渐被淘汰。例如,传统的手工编制工程预算的方法已经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操作界面越来越人性化、运算速度越来越快、计算方法越来越智能化的工程造价计价软件。工程造价计价软件的普及,这既是工程造价专业发展的需要,也是向国际接轨的需要,同时也是学生就业的需要。在课程设置时可专门设置电算课程,并增加实训时间,以达到教学目的。

第二篇:工程造价管理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

建筑与装饰材料、建筑材料、建筑构造与识图、建筑结构基础与识图、建筑施工工艺、建筑设备、建筑设备安装工艺与识图、建筑工程预算、建筑装饰工程预算、水电安装工程预算、企业定额原理与编制、工程量清单计价、工程造价电算化、工程结算、建筑工程项目管管理、建设工程招标投标与合同管理、工程造价单项实训、工程造价综合实训等

第三篇: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分析论文

一、工程造价人才培养模式

教学内容与市场接轨,不但可以让同学们学以致用,还可以很好的培养他们的自主创新意识和提高其自主创新的能力。要做到教学内容与市场接轨,首先就是要了解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专业教师要到施工企业、造价咨询公司、设计单位、工程承包公司、建设监理公司等用人单位了解他们对人才的需求,并以此为依据明确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然后,根据培养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工程造价专业培养的大多都是应用型人才,考虑到学生在学习期间的专业资质取证以及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的科学、合理、实用,可构建如下造价人才培养模式:造价人才培养模式分为知识结构和造价能力两大部分,其中知识结构形成课程体系,造价能力形成能力培养模式,而且能力培养模式中,专业实践是一部分,认知学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和实习设计是另外一部分。知识结构可以形成工程造价专业课程体系,可以满足造价员资格考试对知识结构的要求和我国造价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对知识结构的要求;造价能力可以满足造价员、造价工程师能力的要求和工程造价业务市场化要求以及工程建设管理改革对工程造价人才能力的要求。最后,以知识结构和造价能力培养要求为基础,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制定的教学计划不但覆盖我国造价工程师制度所要求的基本知识结构、体现市场需求,最重要的是与实际情况相适应、相符合。构建课程体系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研究和实践:一,把职业能力作为核心构建专业课程体系;二,以专业能力需要为基础,构建基础课程体系,其中对于专业的理论知识,重点是突出它的应用性,明白他的基本原理和适用范围就可以,不需要懂其推导过程;三,在构建的课程体系中,要注重可以培养专业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实践课程体系。

二、注重实践教学,推行素质教育

工程造价专业对人才的实践性要求很高,因此学校和教师一定要注重培养和发展学生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首先是创新传统的实践教学方法以职业岗位能力为基础,在教学内容上对其进行细化,可分为专项能力和分项能力,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把两项能力分别化为具体的目标,并确定有关的内容,从而找出实现该目标的具体措施。对于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教师可以一边向同学们讲解理论知识,一边让他们进行相关的练习,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学生们的实践能力,还可以让他们更好的掌握基本原理。为毕业实习生配备实习指导教师,师生之间建立良好的沟通与交流关系,让教师可以随时的掌握学生们的动态,在组织实习工作的同时,对同学们遇到的问题给予及时的解决,如有必要,教师也可以定期到实习单位对实习生给予手把手的指导,从而不断地提高学生们的实践能力,使他们快速的成长为社会所急需的应用型人才。

其次加强对学校实践环境的建设。建设建筑材料实验室、工程造价软件实训室、建筑施工虚拟仿真实训室等,这些实验室不但可以满足各项实训教学的需求,还可以鉴定各个工种上岗能力的技能。与地方各类企业进行合作,为学生们提供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实训基地,这样,不但可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还有利于培养学生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企业实践的过程中,学校和现场的工程师可以共同对学生提出实践要求同时注重发展素质教育。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学习,使他们取长补短,优化备课教案,并以此建立全面、优质、完善的习题库和试题库。充分利用现代化网络技术,通过网络技术,学生可以利用网上资源进行预习和复习、开展自主学习,教师可以加强与学生们的交流,及时为学生答疑解惑。实施双证书制度,把职业资格证书的考核内容融入到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中,从而实现专业技能考核与职业资格证书接轨,真正的贯彻落实该制度,并使其发挥作用。

三、结语

综上所述,工程造价专业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对该专业人才的实践要求比较高,因此,学校要注重培养学生们的实践能力,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地探索、创新和完善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从而培养出大量社会急需的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第四篇:高职工程造价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论文

【摘 要】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工程造价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还是属于传统教学模式,培养模式仍然很单一,在课程教学方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实践教学等方面都较落后,脱离工程造价发展方向,与市场用人机制不相适应。因此,必须转变观念,提出一种更符合市场用人机制的高职工程造价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势在必行。

【关键词】工程造价管理 人才培养模式

自1999年高考扩招以来,工程造价的本科毕业生越来越多,用人单位工程造价岗位越来越接近饱和;随着工程造价人才供求状况的明显改变,用人单位对工程造价专业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高。在这个人才济济的时代,在竞争激烈的人才市场,高职工程造价专业毕业生无论是学历层次、综合素质还是知识结构都处于劣势。面对我校高职工程造价管理毕业生一次就业率一年比一年低这样一种趋势,作为一名工程造价专业教师,我们应该对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反思,提出一种更符合市场用人机制的高职工程造价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势在必行。问题的提出

我们现有的高职工程造价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还是属于传统教学模式,培养模式仍然很单一,无论在课程教学方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实践教学等方面都较落后,脱离了工程造价发展方向,与市场用人机制不相适应,这样培养出的毕业生综合素质较低、知识结构单

一、见识面狭窄、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较差,在竞争激烈的人才市场中处于劣势。

进入新世纪,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用人单位对工程造价专业毕业生要求越来越高,我们必须转变观念,加强高职工程造价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高职工程造价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1正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方向

首先,必须明确培养人才目标,对我们培养的人才是否满足社会需要,目前和未来几年的人才供求关系如何,该岗位对毕业生有何要求、在某范围内有多少院校设有相同专业及其特色如何等等,都是培养人才时必须了解的。我们通过对本校毕业生的工作状况跟踪调查,向用人单位征求在专业设置、毕业生素质、培养目标和方向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并开展了广泛深入的调研,从而了解自己的人才培养方向和专业课程设置是否合理。高职工程造价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定位在为工程建设一线培养实用型专业人才。具体地说,就是应培养适应我国工程造价行业发展要求的,掌握工程造价相关的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等第一线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通过三年学习,学生要掌握现代经营与管理知识,具有编制和审核建筑、安装等工程预(结)算以及投标报价的能力,成为既懂技术又懂经济的工程造价管理专业人才。

2.2结合办学层次,设置较完整的课程结构体系

高职高专层次教育的课程设置必须以就业为导向,基础理论课程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尺度,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教学重点;专业课程则应加强针对性和应用性内容,同时应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2.3加强教材建设,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教材是向学生传播知识的载体,要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水平的应用型入才,首先要有好的教材。因此,每次征订教材时,都由各相关课程负责人牵头组织全体任课教师参加集体讨论,力求在教材选择上满足教学大纲的要求,更好地体现本学科发展的基础性、先进性和前瞻性。

教学中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购置专业软件,利用软件绘制工程图、计算工程量、编制工程预算。在专业课的教学中,采用“教、学、做”合一教学法。“做”是中心,在“做”字上教,在“做”字上学作为教学全过程。在部分课中提倡教师导学、学生自学,师生共同讨论、共同分析。然后由学生归纳、教师总结的教学方法,采用案例教学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

2.4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注重实践能力培养

工程造价管理专业是工科应用型专业。应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技能,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完成造价工程师的基本训练和研究分析,达到解决问题以及应用计算机进行工程造价确定和管理的能力。我校高职工程造价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由认识实习、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构成的一个完整体系。在这个实践能力培养体系中,认识实习主要通过系列参观活动,使学生对工程管理产生感性认识;课程设计则是对学生施工组织设计、招标投标、工程概预算等各个模块能力的训练;生产实习是学生在工程现场用所学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预演;毕业设计是对学生大学三年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检验。

2.5完善和优化教师队伍

高职大专培养的学生是专科层次,以基础应用型为主,是造价专业人才的金字塔基,与之相适应的师资队伍不但要有较深的理论功底、还应具有较强的社会实践应用能力,要成为“双师型”教师。要实现这一目标可采取以下措施,让现有教师参加进修和培训;通过科研、技术服务、技术开发、产学研结合等方式组织教师参与工程实践和科技开发活动,积极引进人才,不断建立和完善兼职教师人才库。聘用能独立承担某一专业课程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任务的一线专家和高级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聘请校外有实践经验的一线工程师讲课,效果较好,因为他们有实践经验,讲课更贴近实际。结论

进入21世纪,社会发展对工程造价专业人才的素质和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工程造价专业人才主要培养方式的高等院校,由于该专业设置和建设的时间还不是很长,大部分院校人才培养模式还不尽合理,使得毕业生毕业后一时很难适应工作岗位。因此,高等院校理应积极探讨和改进工程造价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承担起社会所赋予的历史重任,为社会培养出技术应用能力强、素质优秀、能适应社会需要的有用之才,主动服务于国家及地方的经济建设。

参考文献:

[1]张利,张建勋.建设类高等工程专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21-31.[2]匙静,房荣敏,尉胜伟.高职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探析[J].教育与职业.2006,(18).[3]李康平.高职高专工程造价人才的培养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4.[4]马旭.高职高专院校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探析[J].黑龙江交通科技,2008.2.

第五篇:专业教学体系与课程设置模式的探讨

高职院校宠物医疗专业教学体系与课程设置模式的探讨

丁岚峰1”,闫庆健2,付兴国3,包玉清1,崔晓文1,董晓波1,杨思远1(1.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 50081; 2.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北京100081;3.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河北秦皇岛066100)摘 要:高职院校宠物医疗教学体系与课程设置模式,应解决宠物医疗专业合理课程的综合与整合、加大实践教学比例、突出创新思维和创业意识的培养、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的更新和优化公共课以及调整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的比例等问题。经实践教学确定了宠物医疗专业总学时2910学时,其中,公共课660学时,占22.7%;专业基础课550学时,占18.9%;专业课630学时,占21.7%;生产实践课680学时,占23.4%;专业选修课390学时,占13.3%。实验、实训、生产实践实习教学总学时1 244学时,占总课时的42.7%;专业基础课、专业选修课和专业课理论总学时736学时,专业理论教学与专业实践教学比例为1:1.7,提高了实践教学比重。根据社会对高职院校宠物医疗专业人才的需求,确定高职院校宠物医疗专业的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设置模式。通过对课题组成员四所高职院校2005届宠物医疗专业毕业学生的综合效果分析,宠物医疗专业教学体系和课程设置模式的建立,在今后一段时期内的运用是可行的。关键词:高职院校;宠物医疗;教学体系;教材模式

目前高职院校宠物医疗专业的开设在国内为数不多,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宠物医疗专业会得到长足的发展。宠物医疗专业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高等专科层次的文化基础知识和本专业理论知识与技能,直接从事宠物养殖、疾病防治、食品与饲料生产、宠物产品开发与营销的高级应用型职业技术人才。毕业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强烈的创业精神、创新意识,热爱专业,法制观念强,掌握宠物医疗专业必备的文化知识和专业理论,完成高职毕业生的基本业务和技能训练,具有较强的实验室操作能力、宠物选种与繁育应用能力、养殖场生产经营管理能力、宠物疫病防治能力、宠物产品开发与营销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及较快适应实际岗位工作的能力。同时,具有一定的体育卫生知识和运动技能,身体健康,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具有健康的心理。

一、国内外高职院校课程设置与教学体系比较(一)国外高职院校教学体系与课程设置模式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伴随着现代工业兴起与科学技术的进步逐渐发展起来的。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世界范围内的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特别是西方国家随着经济的复苏、产业结构的调整,迫切需要既懂理论又具有较高水平的技术型、实用人才,以满足社会的需要,相继出现了发展职业教育的热潮,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纵观世界职业教育课程发展的历程,“能力本位”是其发展的核心。以能力培养为指导思想,职业教育较发达的国家经过不断摸索与实践,逐渐形成了较有代表性的DACUM课程开发模式、MES课程开发模式、双元制课程开发模式。

1、DACUM(DoveIoping fl,Curr iC,UIUm)课程开发模式。这种模式的主要精神实质是从社会需要出发,通过与用人单位合作,以能力培养为中心来设计课程,实施课程与评价课程。以美国与加拿大为代表,三十多年来该模式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和广泛的传播。在西方职业教育领域,它被公认为是一种经济的、有效的课程开发模式,但还有局限。如将能力等同于技能或行为,只强调外在行为变化,忽视内在能力和情感的变化等。

2、MES(ModulS of BmployabIe Sk.1 I)课程开发模式。这种模式主要是立足于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理论基础,将职业技术培训视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MES课程模式强调自定步调和路径的个别化学习方式,它在职业培训系统观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运用“模块组合”的设计思想,这些模块可在国与国之间,不同经济背景的职业领域之间转移,解决了典型职业技能培训课程模式培训资料转移困难的问题,达到人类培训资料共享,该模式在世界各国职业技能培训中成效显著。

3、“双元制”课程开发模式。这种模式是德国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主要形式,最显著的特点是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既明确分工又紧密联系。它融合了职业性方案的规范性与模块式课程灵活性的特点。所有课程分基础培训、专业培训。一方面用理论来指导实践,同时又强调理论必须在实践中得到验证,并通过实践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另一方面,无论何种课程都突出学以致用的实用性。双元制模式以学生的专业实践活动为课程开发的中心,将专业课与实践课相互匹配、协调,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获得感性认识,然后随着知识的积累螺旋上升 到理性认识的高度,从而能更好地指导实践工作。该模式为培养一专多能、全面发展的技术 ●

工人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

(二)国内高职院校课程设置与教学体系情况

由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不平衡,高职教育的发展仍处在探索前进阶段。主要采用的是DACUM课程开发模式,因DACUM方法本身不足,加上我国多方面的原因,高职院校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体系有待进一步发展。目前我国高职教学内容稳定有余,变化不够,宠物医疗专业仍然延用畜牧兽医传统专业的教学体系与课程设置模式,主要表现如下几方面:

1、课程设置实践教学比重不足。宠物医疗专业与畜牧兽医专业一样,课程设置的原则没有充分按人才定位的目标、职业岗位群所需能力及专业特点来确定课程设置,公共课程的设置对“必需、够用”有度把握不够,普遍来讲公共理论课比重太大,与普通高等教育课程设置区别不大。多数学校实践性教学比重不足。

2、实践性教学多为验证性实验。宠物医疗专业与畜牧兽医专业一样,专业教学重视传统的验证性实验,在设计训练项目上条件不足。单一性的基本操作训练经验丰富,设备较充足,但紧跟现代社会发展前沿的综合性强的生产训练项目明显不足,技术含量和密集程度不高。从培养目标看,实践教学的缺失存在于两方面,一是先进技术项目训练不够,不能与企业技术应用保持相对的一致性。二是训练量不够,不能满足教学目标的要求。

3、教学体系与模式存在缺陷。我国高职院校宠物医疗专业一部分来自升格的中等职业,一部分由普通高等教育的专科学校来担任,这就或多或少地延续了原来的教学传统。升格的高职院校教育,不论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管理方法上都较保守,开放程度不够,不能紧跟时代的脉搏,对社会人才的需求缺乏预测性,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缺乏定量、定性分析,对未来职业岗位能力的确定存在很大的模糊性。有些高职院校干脆就采用普通本科院校教材或在中职教材中增加一些内容便可,课程设置也大体相差无几,高职院校畜牧兽医专业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学生能力的实用性并未真正得到体现,课程设置体系是由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课程所组成,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程实践教学根据需要,适时安排不够,不适应适用型人才的培养。这种课程体系模式并未走出大学式的“精英教育”为 中心的困境,对DACUM课程开发模式的运用还未做到实处,畜牧兽医专业教学体系与模式存在缺陷。

4、教学任务和目标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宠物医疗专业与畜牧兽医专业一样,也是实行以能力为基础的系统教育模式,学生进入高职院校宠物医疗专业学习,打破了以往高职院校专业能力本位任务的不确定性,而高职院校宠物医疗专业教师多数是畜牧兽医专业教师,教学中仍采用讲述教学内容及演示试验进行教学,无法增强学生的实践技能。教学目标考试也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应当是在教师起指导和监督作用下,对每个学生完成的任务目标进行评价考核,达到标准的便可获得学分,而不是普遍采用闭卷考试的方法。

二、高职院校宠物医疗专业教学体系与课程设置模式的研究目的

高职院校宠物医疗专业教育在课程设置上必须实现突破,建立以职业或技术岗位群所需理论知识和技术技能为核心的教学体系与课程设置模式,要根据不同课程对能力的要求,在基本保证知识系统性的前提下,本着“必须、够用、实用”的原则,删旧增新,精选教材内容,做到重视基础,突出应用,反映前沿。在《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教材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精神的指导下,完善宠物医疗专业教学体系与专业课程设置模式,在实现教育资源共享的前提下,博采众长,抓住特色,与时俱进,实现我国高职院校宠物医疗专业教学体系与课程设置模式的重大突破。通过高职院校宠物医疗专业教学体系与课程设置模式的研究,为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宠物医疗教学体系与课程模式,为专业教材模式通过农业部和国家教育部“十二五”规划的审定提供理论依据。

三、高职院校宠物医疗专业教学体系与课程设置模式的探讨(一)教学体系与课程设置模式所解决的问题

目前,高职院校宠物医疗专业学生素质相对较差,学生来源良莠不齐,不利于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在专业教育过程中原有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不适应当前专业的发展,教师受计划经济的影响和旧的教学观念、教学模式的束缚,延缓了学生素质的提高;专业教学中偏重于理论的直观灌输,以课堂讲授为主,专业实践大多是学生在一旁观看,真正动手的机会不多,使得课堂上讲授的内容学生不能真正的接受,更谈不上应用到实践中去;半个世纪不变的考试方式,障碍了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的发挥,造就了学生考试时临时抱佛脚,突击过关,过不了关的又再来一次补考,如此恶性循环使得学生的专业基础或专业知识贫乏,专业技能很差。

宠物医疗专业教学体系与课程设置决定学生未来的专业知识结构和专业技能结构。因此,宠物医疗专业教学体系与课程设置结构是否合理、是否适应宠物医疗行业生产实际,将决定毕业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和就业率。根据改革开放以来宠物医疗行业发展的实际,特别是近几年对宠物医疗专业教学体系与课程设置模式的教学调整实践的中发现还应解决的问题,阐述如下:

1、合理课程的综合与整合。为了改变传统教学计划中理论教学偏重、专业理论过于系统化的现状,根据畜牧兽医行业发展的需要,将专业理论教学时数适当削减,把一些相关课程缩减合并为综合性课程,减少不必要的课程内容重复,并将那些应用不多的理论课程内容大幅削减,整合到相关课程中去,通过课程的综合和整合,实现课程结构的合理化。

2、加大实践性教学比例。宠物医疗专业的实践性教学是提高学生专业实践技能的有效手段,高职院校以培养应用型职业技术人才为目的,加强实践性教学、提高学生专业实践技能是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长期任务,不断提高实践性教学的比重,改变实践性教学比例偏低的现象,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性教学比例的合理化,使专业理论教学和实践性教学之比达到1:1.7。

3、突出创新思维和创业意识的培养。创新思维和创业意识是高职院校宠物医疗专业学生的重要素质之一,它关系到学生毕业后医疗成就的大小。因此,在专业建设和改革中,我们把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意识培养放在突出的位置。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创业意识,使毕业生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力得到有效的提高。

4、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的更新。宠物医疗专业课程是培养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重要载体,它与生产实践密切相关。由于生产实践是不断发展的,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就应不断更新,才能做到与时俱进。在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中加强宠物医疗的新工艺、新技术,使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先进性;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应体现宠物医疗的发展方向,使之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在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为了增强学生的经营管理意识,使学生既掌握专业知识技能、了解专业发展现状与发展方向,又懂得宠物业的经营管理知识,尤其是为了适应现代的市场运作规则,在专业课程模式中推行了案例或个案教学。同时,注意到宠物医疗专业是继承畜牧兽医专业的传统专业,课程设置与教学体系的改革须在遵循传统专业延续性的基础上,加以巩固与拓展,谋求全面发展的最佳途径。

5、调整公共课与专业课的比例。为突出高职院校宠物医疗专业的特色,根据几年来宠物医疗教学实践摸索。宠物医疗专业课程设置模式为:公共课660学时,专业基础课550学时(实验教学占36%),专业课630学时(实训教学占50%),专业选修课390学时,并在第六学期开设半年的专业生产实践实习课680学时,教学总学时为2 910学时,其中在校学习2 230学时,离校生产实践实习680学时。

(二)宠物医疗专业教学体系的探讨

目前高职院校宠物医疗专业学制三年,总周数为150周。其中,入学毕业教育2周(含军训),教学112周(理论教学83周,教学实习7周,集中劳动5周,毕业生产实习实践17周),学期考试5周,机动4周,毕业答辩及综合技能鉴定3周,寒暑假24周。调整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时,考虑到了以下因素: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在专业课程中所含的比例;本专业课程设置的数目、名称、适宜度;必修与选修课的划分;专业理论与专业实践课的最佳比例:考试、考查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等。完善教学体系后,宠物医疗专业教学总学时2 910学时。其中,公共课660学时,占22.7%;专业基础课550学时,占18.9%;专业课630学时,占21.7%;专业选修课390学时,占13.3%,生产实践课680学时,占23.4%。实验教学、实训教学和离校生产实践实习总课时1 244学时,占总课时的42.7%;专业基础课、专业选修课和专业课理论授课总学时736学时,专业理论教学与专业实践教学比例为1:1.7,实践教学比重得到了增强。学分制采用以往的规定,原则上以30学时为l学分,四舍五入,同时考虑到具体课程在专业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性,作适当的调整,生产毕业实习为lO学分。该专业总计学分为80学分。其中,公共课20学分,占25%;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含生产毕业生产实践实习、专业实验实训)44学分,占55%;选修课16学分,占20%。公共课、主干课程和生产毕业实习为必修课程,其必修学分为48学分,学生应修满62学分以上才能毕业。(三)宠物医疗专业课程设置模式的探讨

按照教育部提出“重在改革,重在建设,重在办出特色,重在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原则,重视教学条件建设,重视专业教学改革实施状态和改革的积极性、创造性,重视人才培养质量的实际效果。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教育部有关高等职业教育文件精神,积极探索和实践高职院校宠物医疗专业教学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

根据社会对高职院校宠物医疗专业人才的需要,确定宠物医疗专业的课程设置模式,制定其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实现高职院校宠物医疗专业在课程设置模式上有新的突破。经过几年来得教学实践摸索,确定了宠物医疗专业的课程设置模式(见表1):

表1 高职院校宠物医疗专业课程设置模式及教材内容概要

四、宠物医疗专业教学体系与课程设置模式的效果

通过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等四所高职院校2005届宠物医疗专业毕业学生的综合效果分析,上述宠物医疗专业教学体系和课程设置模式的建立在今后一段时期的运用是可行的。

1、主要课程测试情况。宠物医疗专业九门专业理论课考试占总成绩的50%,试卷命题科学,试题难易适中,知识覆盖面广,题型多种,题意灵活,考试成绩呈正态分布,合格率为94.8%。试验实训课程占总成绩的50%,在各个实训教学单元中均设有技能考核内容和标准,学生考核合格率为96.4%。毕业生通过生产实践实习,丰富了专业实际知识,四所高职院校宠物医疗专业学生240人,毕业论文全部合格,通过率为100%,达到了新教学体系和课程设置模式的预期效果。

2、毕业生就业率。四所高职院校宠物医疗专业毕业生240人中,有13人专升本,其余学生均一次性就业,有20%的学生就业在广州、武汉、北京等大城市,一次性就业率为100%。

3、社会对学生的评价。毕业生中有63人独立自主创业,其余分布在全国各地共130家单位就业,通过对其中50家单位的调查,单位对该专业53名毕业生在政治表现、道德品质、工作态度、知识结构、工作能力、操作技能等方面评价很高。其中,评价为优秀的有36人,良好的有17人,优良率为100%。

4、毕业生对专业教学评价。通过对本届毕业生中的80名学生进行调查,普遍认为专业课程、实验实训、毕业生产实习实践等教学过程评价很高,认为在校期间的学习对自己走上社会后的实践动手能力、工作能力及综合素质等方面培养有很大的帮助。

346例犬多发性神经炎诊疗报告

总结了346例犬多发性神经炎的诊断和治疗经验。该病在门诊病例中平均2.4%,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主要临床表现为突然发病、后躯麻痹、全身对针刺反应性降低,严重者全身瘫痪、呼吸麻痹和膀胱麻痹,导致死亡。分析病因主要为气候突变、上呼吸道感染、胃肠炎、饲料单

一、传染病和疫苗接种。其中气候因素为主要诱因,夏秋季节多见。发病犬品种多为京巴等小型犬。主要治疗措施为:急性者醋酸泼尼松穴位注射配合B族维生素穴位注射;慢性者可采取水针疗法加口服地巴唑等改善微循环;局部温热疗法配合按摩;久治不愈者可用穴位埋线疗法,常用穴位为风池、腰旁、二眼等,口服中药全虫、僵蚕、白附子、防风、白术等。病程从3天到3个月不等。治愈率达90%。

新型麻醉复合制动剂的筛选及对犬麻醉效果初步观察

复合麻醉制剂的研究和应用已逐渐成为动物医学麻醉领域的主流。2005年11月开始施行《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以后,兽医临床上应用的多数动物复合麻醉制剂的原料药供应及其应用的管制更加严格,另外,临床上通用的麻醉药对犬的麻醉效果不佳。为此,我们以动物专用制动药为主,采用平衡麻醉和复合麻醉的原理,经配方优化和不同药物与剂量水平的反复筛选,以镇静、镇痛、肌松和翻正反射消失为检测指标,筛选出2个最佳组方(A和B)。以给药后15min内翻正反向消失达1min以上为麻醉指标,应用序贯法,测得2组方对小鼠半数麻醉效量(ED50)分别为66.85mg/kg和72.94mg/kg。对小鼠半数致死剂量(LD50)分别为152.19mg/kg和150.58mg/kg。2组方的麻醉指数(LDso/EDso)分别为2.3 和2.1。2组方对小鼠翻正反射消失时间多在给药后4,--7min内,死亡时间多在给药后5~10min,如果15min内不死亡,即可逐渐恢复。2组方对12只家犬麻醉效果的初步观察表明,A方以54.61mg/ml给药,开始麻醉的时间在给药后10-15rain,麻醉可持续35~80min;以109.22mg/ml给药,犬均可麻醉,开始麻醉时间在4---10min,麻醉可持续40~60min。B方对犬的麻醉效果与A方基本一致,麻醉持续时间基本能满足手术等临床诊治的要求。应用组方A正常麻醉用量的4倍对5只家犬进行肌肉注射,有的可平稳地进入麻醉状态,有的出 现陈发性抽搐,但无死亡动物出现。

下载工程造价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设置的提炼--张雷word格式文档
下载工程造价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设置的提炼--张雷.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