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师德修炼后感。
《新时期师德修炼》有感
方梦娅
最近,我读了《新时期师德修炼》这本书,时光飞逝,长时间的学习,使我如沐春风,收益匪浅。《新时期师德修炼》指出,爱岗敬业精神是师德的核心内容。高尚的师德来自于坚定的教育信念,这种信念是教师的精神追求和奋斗目标,具体体现在对教育事业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在工作中能够以身作则、严谨治学、乐于奉献、为人师表。一个不热爱教育事业的教师,决不会做到爱岗敬业;一个仅仅将教书看成是一种谋生手段的教师,决不会成为一名好教师,更谈不上有高尚的师德。
首先,我认为新时期的师德应表现为一种以对学生爱为核心的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师之爱不同于父母的亲情之爱,这种爱要着眼于对全体学生的培养,着眼于学生德、智、体、美等多方面全面发展。
其次,新时期的师德应表现为一种与时俱进的先进理念。包括先进的教育观、教学观、师生关系观,代表先进的文化。必须要反映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对教师来说既要教好书又要育好人。
再次,新时期的师德,还应表现为一种具有表率作用的人格魅力。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教师的工作是培养人的工作,而最能起到深远影响的是教师的人格因素。我觉得将教师喻为学生人生的引路人,是十分有道理的。
新时期的师德,还应表现为一种以先进文化为底蕴的高尚的情操。陶行知先生说:“要人敬的,必先自敬,重师首先师自重。”教师是先进科学文化传播的使者,所以,我们首先必须是一个“文化人”,能以一种积极向上的时代精神去感召下一代。
教育无小事,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学生关注的方面,往往起着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而这些作用又往往是通过那些看似不起眼的细节实现的,因为学生眼中的教师都是具体的,而教师又是学生心目中的“权威式人物”。所以,我们必须注重从小节抓起,重视人格的修炼。我要以先进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影响学生。作为学生的榜样,引路人,要做到为人师表,时刻铭记-——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今天做起!我要以自身良好的师德形象带动更多的具有高素质人的诞生,培养学生现代人具有的素养。
事实证明,教师虽不是万能的,但教师的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认识到这点,就不会随便对待教育,随便对待学生的一切问题。我们献身教育,就要努力实践师德、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提高师德修养、做一名拥有爱心的德才兼备的好老师,用爱心为学生撑起一片广阔的天空。
第二篇:师德修炼
师德修炼,从心态开始
读郭元祥教授的《教师的20项修炼》有感
在前往武汉华中师大培训时间,我们发了一些书,其中一本是华中师大郭元祥教授编写的《教师的20项修炼》一书。其初,我对这样的书并不太大的兴趣,因为“师德”讲了多年,也炼了多年,并没有几个人潜心的去修炼。而“师德”也就成了不少教师口头上的甜言蜜语。总是在说,而行动上做的没有多少。因而便把这本书放在床头,看也不想看。可是在一次上课时,我发现,可能有1几位同行来学习的人迟到,几个不来。这样让我有点不舒服,因为他们忘记了在海南时带队老师说的话:保持好海南教师的形象。于是,我不由自主地拿起这本书来看。
在书中,郭教授分别从教师的形象、生活、专业三个大的方面用许多事例来阐述教师应修炼的20个项目。内容形象生动、真实普遍,是一本值得精品细偿的书。
在这本书的导言中,作者就提到了他8年前因为看了央视的“艺术人生”而提出的“教育人生”的概念。在这个概念中,作者说到:“教育人生”要求教育中扔人和与教育有关的人,物别是教师自己,不再把教育仅仅作为一个职业、一个手段、一项工作、一件事情来看待,来处理,而是当作自己人生的一部分来对待,来体验,来充实,来完善;“教育人生”需要生命的活力,需要生命的激情,需要生命的灵动;“教育人生”需要感动;教育人生“需要理想。更需要信念;”“教育人生”更需要责任,需要体验教育的快乐,感受教育的幸福。那么,教师的自身修炼要修炼什么?郭教授说:修炼的根本目的在于修心、修情、修性、修行。教师修炼在于确立教育理想,达致教育信念;陶冶教育情操,养成教育德性;锤炼教育行动,提升教育能力;精炼教育生活,感悟教育人生。而在这些修炼中,我觉得修心更为重要。
修心,见词思义,就是端正自己的心态。教师这一职业,是倦怠危机发生最为频繁的行业。从教师的社会地位来看,教师到现在还是没有摆脱“臭老九”的观念;从物质金钱上来说,教师的薪水在现在物价不断上涨的今天,只能勉强维持两个人有生活;而工作压力可能是各行业中名列前茅的,不仅来自上级,还来自社会、家长的各种压力。这样就让教师的倦怠感更为显而易见。
在这种情况下,心态决定一切。但凡一个有所成就的教育工作者,已经不再把教育当作一个职业,一个换取温饱的手段,而是把他当作是自己人生的一部分来体验,来充实,来完善。把听到学生一声小声的问候,当作是一种至高的幸福,把能把一个学生的小小错误的纠正当作是一成就;把一个问题学生带给你的烦恼当作是他给我们创造的一次挑战,用心去接受它,攻克它;把能够提高一个学生的学业成绩,那怕只是提高那么一点点也当作是一种收获;哪怕是一次次的失败,我们也把它当作是可以用于借鉴的经验;如果这样,我们就会精神百倍。所有的烦恼,所有的压力,就会自然而然的成了我们得到不断发展的动力。
第三篇:新时期师德修炼
《新时期师德修炼》学习心得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育为本;教师大计,师德为本。”可见师德师风对于教师而言是多么重要。对于师德师风问题,大教育家孔子提出:“以身立教,为人师表。”邓小平同志也说过:“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方面都要为人师表。”
记得自己小的时候,总觉得老师很遥远,永远也不可能知道自己心里在想什么,每次老师找我谈话,我的眼睛虽看着老师,他在说些什么却全没听进去。我常常对自己说,要是我当了老师,一定要让学生把我当作朋友,有了快乐能和我一同分享,我们共同品尝快乐果,于是一个快乐就变成了两个快乐;有了烦恼愿对我倾诉,我一定用爱心为他们吟唱解忧歌,于是原本一个烦恼就只剩下半个了。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是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名言。鲁迅说过:教育的力量根植于爱.实践也告诉我,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要让学生亲近你,你必须首先爱学生,这爱包括很多,一个期待的目光,一个友好的微笑,一个亲切的抚摸,都会把教师的爱传递给学生,它像雨露时刻滋润着学生的心田。
热爱学生,尊重、理解学生以人为本,关心爱护学生,是教师正确处理与自己直接服务对象学生之间关系的准则,热爱学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让学生体会到老师对他们的爱更困难。疼爱自己的孩子
是本能,而热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这种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一个教师只有对自己的学生充满执着的爱,才能激发出做好这一工作的高度责任感,才能坚定不移地辛勤耕耘,获得丰硕的育人之果。
老师作为一种职业,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着桥梁和纽带作用,承担着人的思想文化传播,新生一代的培养,各种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的造就等艰巨任务。我们要不断加强师德师风修养,树立当代良好的师表风范,为振兴中国教育做出新的贡献。
第四篇:师德修炼,完善自我
师德修炼,完善自我长师附小许惠玲
师德主要从教师的人格特征中显示,历代教育家的“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循循善诱”、“诲人不倦”、“躬行实践”等,既是师德的规范,又是教师人格的品格特征的体现。师德,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遵守的道德规范和准则,和与之相符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教师的道德素质并非指规范、准则本身,而是教师把规范、准则内化,教师从事教育事业的准则。在学生心目中,教师是社会的规范、道德的化身、人类的楷模、父母的替身。可以说教师道德素质比教师文化素质更为重要,师德才是教师的灵魂,是教师人格特征的直接体现。
教师自身行为的道德规范,直接和间接地影响学生和社会,对于学校工作的和谐开展、社会新人的培养和社会的进步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加强师德修炼是非常必要的。从正确处理教师与教育事业、与学生、与同事、与自身的关系上,小学语文教师的师德可归结为三个 “心”。
一、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的事业心。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教师要 “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当人民教师光荣,当小学老师更光荣,当一个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来培育一代社会主义新人的小学语文老师更加光荣。当人民教师艰苦,在目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甚至可以说清贫,清苦,清寒,当一个小学教师可能比别人更加艰苦、清苦,但是却很神圣。“人有腰缠万贯,我有桃李三千”,这是小学语文教师特有的人生追求与人生享受。每个作出重要贡献的小学语文教师都有对小学教育事业和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的爱心。他们就是凭着这颗爱心去克服
种种困难,去战胜种种偏见的。著名教育家吴天石先生在他的《教育书简》中曾引用过一位苏老师的小诗:“人家说我是支蜡烛,这是赞许不是侮辱。如果真能为别人的心灵照亮,我宁愿熬尽心血,滴尽汗珠。人家说我是只渡船,这是嘉奖不是侮辱。如果真能把人们渡上坦途,我宁愿碾平波涛,终身摆渡。”从这位苏老师写的一手好诗看,想必该是个语文老师。他对老师工作的重要意义有清醒而又足够的认识,他认识到没有平凡就没有伟大。他以教为志,以教为荣,以教为乐,以教报国,在教育这块活土上耕耘、播种、收获,周而复始,从一而终,发扬了崇高的职业奉献精神。
二、热爱学生的高度责任心。
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集中体现,是师德修养的根本内容。在教育过程中,老师是教育者,学生是受教育者。学生应该尊敬教师,但从教师的职责来说,其本质要求是热爱学生,教好学生。
我们语文界的老前辈叶圣陶先生说过,“我如果当小学教师,决不将到学校来的儿童认作讨厌的小家伙,惹得人心烦的小魔王;无论聪明的、愚蠢的、干净的、肮脏的,我都要称他们为‘小朋友'。那不是假意殷勤,仅仅浮在嘴唇边,油腔滑调地喊一声,而是出于忠诚,真心认他们作朋友,真心要他们作朋友的亲切表示。小朋友的成长和进步是我的欢快,小朋友的羸弱和
拙钝是我的忧虑。有了欢快,我将永远保持它,有了忧虑我当设法消除它。一个热爱学生的教师,首先必须教好学生,这是一个教师立身行事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他们事业有成的立命之本,严格要求学生: “字要规规矩矩地写,话要清清楚楚地说,课文要仔仔细细地读,练习要踏踏实实地做,作文要认认真真地完成。”在一丝不苟的教学实践中教书育人,忠心耿耿,尽心尽力。
三、为人师表不断进取的上进心。
小学语文教学工作是一项平凡而艰巨的劳动,字词句章,听说读写,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周而复始,循环往复,打的是一场 “消耗战”,数十年如一日,传道、授业、解惑,用自己的心血浇灌学生的心田。像春雨一样,“润物细无声”,默默无闻,不图名利。“丝尽”方止,“泪干”才灭,很难显身扬名。但决不能由此而丧失上进心。古人说“学不可以已”、“学无止境”;我们今天同样可以说“教不可以已”、“教无止境”。每个小学语文教师都应有强烈的上进心,业务上精益求精,方法上不断更新,锦上添花,学点理论,搞点试验,写点文章,攀登教学的一座座高峰。无数事实说明,一个小学语文教师必须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才能教好学生。譬如你要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国际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群众观点、劳动观点、集体主义观点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你首先必须是一个爱国主义者、一个革命者。道理很简单,因为教师做的是教育人、培养人、造就人的工作。
是的,教师的职业是平凡而琐碎的,教师的生活是清贫而艰辛的。也看到了,老师们脸上却永远挂着晨曦般的笑容,正是老师们都愿像一片绿叶,默默地去成就果实的辉煌,才有的桃李满天下„„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会不断加强师德修炼,完善自我,用心栽培祖国的花朵。
第五篇:《新时期师德修炼》读后感
新时期、新要求
—— 读《师德新观察—如何做教师》有感
何为师德?这个问题并不难回答,“德高为师,身正为范”,这句话把师德作了精辟地概括,教师是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引导者、教育者。师德是教师的灵魂和根本,是完成教育教学的前提。然而,读了《师德新观察—如何做教师》这本书后,我对师德有了新的认识,我认为师德不仅仅是教师应该遵守的良好的行为准则和基本的道德规范,一名合格教师还要有过硬的专业素质和一定的专业创新能力,在新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作为教师,该注重自身形象,为人师表,要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培养新生代的接班人,造就一大批具有创造能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
首先,要适应社会要求,更新育人角色,作为一名“二次从军”的教师,我的感触颇深,教育学,心理学,就是教师的“马列主义”,学生的心理在年龄结构上或许大同小异,但毕竟社会环境发生了变化,价值观的多元化与社会规范新旧更替引起了在许多重大的是非、善恶好坏问题判断上的多样化。学生的心理不会一成不变,因此研究学生的心理,更新理论知识是扮好育人角色的前提。教育中“以人为本”的 理念深化,决定了学生品德与个性培养中重点的转变。即使是同龄的学生在认知方面也存在城乡差别,要想使学生的个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张扬,研究个性差异是一份艰苦卓越的工作。
其次,教育目标的转化,教师要更新知识结构,才能做好掌舵人。1999年,国家就提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但要真正从应试教育中回过神来,路还很漫长,既有体制问题,也有绩效的考量,真正的素质教育,它的功效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漫长过程。正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素质教育,关乎国家的创新能力,教师作基础教育的执行者,必须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和能力的新一代建设者,这是素质教育的特征,作为掌舵人的教师,不能隔空喊话,要有与之相适应的知识水平,不能仅仅满足掌握好教材上知识的那“一杯水”,教师在学生的知识传授中的位置是不可动摇的,主导性的作用也是任何教育的实体都无法替代的。然而,随着网络媒体的普及,学生自主能力的提高,思维活跃,知识的来源面更广,自然会产生许多奇思妙想的问题,学生的“惑”更多了,作为专业“解惑”的教师,教育要促进学生发展,恐怕有“一缸水”仍然不够,需要学习再学习,不断对知识结构进行新陈代
谢,提高专业素养,可谓学无止境了。
最后,师德要求教师要摆正位置,扮演好各种角色。作为教师,职业是神圣的,工作则是平淡的,教师的角色定位于要求,既由教育的内在的特点决定,也由社会的需求决定,在经济持续发展,物质和精神文化不断丰富的今天,摆在教师面前的既有职责问题也有利益问题,如何平衡两者之间的矛盾,也是师德的具体表现,现实中,有几十年来,一直默默守候在边远山区的小学里的无数教师,他们的付出与收获是不对称的,正是崇高的师德促使他们选择了坚持,汶川大地震中,涌现出一大批英雄的教师群体:谭秋千用血肉之躯保护了他的学生,他们以崇高的师德赢得了全社会的尊重,是教师的楷模。要想使全社会形成尊师重教的风尚,首先需要广大教师共同努力,用良好的师德铸就对学生的大爱,让学生在心底尊重教师,这就是师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