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营销管理学》学习指导
《营销管理学》学习指导
本课程主要包括12章,因营销与管理密不可分,加上课程体系里有重复的课程,因此第11、12章不做要求。考试的基本形式为:判断题、简答题、论述题、案例。各章除掌握导刊中所列知识点外,要求联系实际,将理论要点与实际结合起来。
第一章 营销的基本概念与手段
一、什么是营销
与市场有关的人类活动,即以满足人类市场各种需要和欲望为目的,通过交换变潜在市场为现实市场
二、营销的核心概念:需要、欲望、需求等
三、市场营销的本质:满足需求(获取所需产品的方式)
四、营销的基本手段:细分、目标市场选择、定位、营销组合五、掌握市场营销观念及其产生的背景,尤其是市场营销观念。另对重要的营销思想与方法
论,特别是大营销理论、整体营销、关系营销的内容需掌握。
六、什么是顾客让渡价值:顾客总价值与顾客总成本之间的差额。顾客总价值:顾客购买某
一产品与服务所期望获得的一些的利益(产品价值、服务价值、形象价值和人员价值)。顾客总成本:顾客为购买某一产品所消耗的时间、精力、体力以及所支付的货币资金等。
第二章 市场营销环境的识别
一、市场营销环境:影响企业市场营销活动及其目标实现的各种因素和动向。市场营销环境分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宏观环境包括那些影响公司微观环境中所有行动者的较大的社会力量,即人口的、经济的、生态的、技术的、政治的、法律的和社会及文化的力量。微观环境包括环境中那些直接影响公司为市场服务能力的行动者:如公司、供应商、各种市场中间商、顾客、竞争对手和公众。
二、学习市场营销环境,对企业营销活动的意义(与环境的关系)
1、是企业开展市场营销活动的前提和基础
企业的营销活动主要围绕两个中心展开,一是通过分析机会选定目标市场,二是科学指定和实施营销组合策略,这一切离不开环境的分析,所谓“环境决定战略,战略决定战术”。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保证
企业是社会的企业,所处环境不断变化,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依赖于它与环境的适应程度,环境具有动态变化的特征,它不断给企业带来机会和威胁,企业只有通过建立市场的预警系统及时检测环境带来的可能机会和威胁,并据此不断调整自己的营销目标和营销策略,才能生存和持续发展
因此,本章需要学员结合工作实际,分析宏观环境变化对企业营销的影响。
第三章 消费者市场与购买行为
什么是消费者市场:购买产品或劳务是为了个人和家庭消费的购买者所组成的市场
购买者行为类型:习惯性购买行为、寻求多样化购买行为、化解不协调购买行为、复杂购买行为
影响消费者行为的主要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心理因素、个人因素
消费者购买决策的主要过程。并从购后行为分析为什么最好的广告是满意的顾客? 组织市场及组织购买行为
1、主要掌握生产者市场的购买行为。所谓生产者市场:为创造产品或提供服务而购买产品或生产要素的个人或组织所组成的市场。与消费品市场相比,具有如下特点:
购买者较少,购买数量较大
购买者地理位置相对集中
生产者市场的需求具有派生性
生产者市场需求弹性小
生产者市场购买专业性强
生产者市场是波动需求
生产者市场常采用直接购买、互购及租赁
生产者市场中的期货交易已经出现
2、生产者市场购买活动的类型:直接重购(续购)、更改续购(修正重购)、全新采购(新任务购买)
3、影响生产者市场购买者的主要因素:环境因素、组织因素、人事因素和个人因素
4、掌握生产者市场的购买决策过程:认识需要、明确需求、说明需要(价值分析法V=F/C)、寻找供应商、征求供应者意见、选择供应商、确定订货、绩效评价
第四章 市场细分与目标市场的选择
本章是本课程的重点章节。主要掌握:
一、市场细分:按照消费者需求的差异性,将整个市场划分成一个或几个子市场的过程。,温德尔·斯密1956年提出。
二、市场细分的基本过程:
1、确定产品——市场的范围
2、罗列潜在消费者的各种需要——通过市场调研,确定市场细分化的依
据
3、选择细分市场的最佳变量
4、完善细分市场
5、评估细分市场
同时了解细分市场评估指标:
1、可衡量性——能否使用一系列可测量的参数来检测市场;
2、盈利性——细分市场必须大到足以使企业实现其利润目标;
3、可进入性;
4、差异性——不同的细分市场的消费者核心需求是不同的三、目标市场选择的标准:
1、细分市场的规模和发展前景
•小企业应避免进入规模较大的细分市场
•常考虑市场高速增长的可能性
2、细分市场结构的吸引力
•规模不一定有盈利,盈利潜力取决于:
同行竞争者、潜在竞争加入者、替代产品生产者、购买者、供应商
3、企业的目标和资源
•目标市场的选择能对企业现有和未来产品的适销对路有利,对未来发展有利,至少不应是一个包袱。
•能充分发挥企业自己的特有竞争优势
•对企业其他市场有积极的正面影响
•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
•有助于强化企业形象与声誉
四、目标市场的选择模式:无差异性营销战略、差异性营销战略、密集性营销战略
五、掌握市场定位的含义、主要定位方法
定位的含义主要是在消费者心目中树立与对手相区别消费者需要的特色。分产品定位、品牌定位等。定位的方法:价格定位、质量定位、服务定位等。
第五章产品策略与品牌管理
一、产品整体概念:是指能提供给市场,用于满足人们某种欲望和需要的任何事物,包
括实物、服务、场所、组织、思想、主意等。分三个层次:核心产品、有形产品和附加产品
二、产品生命周期:指产品的经济生命或市场生命,而不是自然寿命或使用寿命。
三、产品生命周期各阶段的特点及策略
四、产品组合:一个企业所生产经营的全部产品的总和。它包括所有产品线和产品项目。
五、品牌的营销意义上的概念:即从品牌与产品的关系、品牌与消费者的关系、品牌与
企业的关系理解,而不是法律意义上的概念。
六、创品牌的途径与方法
七、企业品牌策略:即个别品牌还是统一品牌,有品牌还是无品牌战略的决策。
第六章新产品开发与产品管理
一、新产品的含义:只要产品整体概念中的任何一部分创新,并给顾客带来新的利益,都称为新产品。分为:全新产品、换代产品、新产品线、改进产品等。
二、为什么新产品不成功?
1、事先的市场调研和预测失误 创意好,但对市场规模估计过高
2、产品设计不当,新产品不符合买主的要求
3、竞争对手的激烈反击超出预先估计
4、定位错误,没有开展有效的广告、促销活 动
5、产品上市时机和营销组合手段不当
三、重点考虑新产品开发程序,并结合工作实际思考新产品一定要试销吗?全面上市前做好哪些工作?
四、新产品在营销中的障碍
中间商的销售障碍的消除:
– 产品质量障碍、销路障碍、企业信誉和形象障碍、价格障碍
消费者的销售障碍的消除
– 产品使用障碍、新产品质量障碍、选择的障碍、习惯障碍、产品价格障碍 –
第七章 价格制订与管理
一、定价步骤:选择定价目标、测定需求的价格弹性、估算成本、分析竞争对手的产品与价格、选择适当的定价方法、选定最后价格
二、影响价格制定的主要因素:市场结构、成本因素、需求关系与价格弹性、国家政策、竞争者价格、市场购买心理因素
三、定价目标:以达到一定的利润为目标、以实现一定的销售额为目标、以保持或增强竞争地位为目标
四、定价方法:成本导向定价法、需求导向定价法、竞争导向定价法。
五、主要定价策略:要求熟练掌握折扣策略、心理定价策略、相关策略、差别策略、促销定价策略、新产定价策略的内涵
六、思考:联系实际谈谈调整价格策略时应注意哪些问题,尤其是被动降价时如何保住自己的品牌形象又能够迎战对手降价对本企业市场分额的争夺?
第八章营销渠道的选择与管理
一、所谓分销渠道,是指某种商品和服务从生产者向消费者转移过程中,取得这种商品和服务的所有仅或帮助所有权转移的所有企业和个人。
二、分销渠道的层次结构类型:横向分:密切分销、选择分销和独家分销。纵向按渠道的长度分直接、间接渠道。或分长渠道、短渠道。
三、影响渠道设计的主要因素
顾客特性:潜在顾客的状况、市场的地区性
产品特性:价值、体积重量、时尚性、自然属性、技术性和售后服务、产品数量及寿命周期
中间商特性 :财务力量
竞争特性 :同类商品一般采取同样的分销路线
企业特性 :产品广度和深度(大,直接给零售商)、控制分配通路的需要
环境特性
四、做产品销售渠道的关键:
1、如何建立高效率的分销渠道:充分合作、通路畅通、流速快
2、如何积极吸引众多的顾客购买和消费
3、如何留住顾客,培养忠诚顾客,获得品牌忠诚
五、营销渠道伙伴的选择:
代理方式的选择
独家代理:不再代理竞争性产品,总代理可指定分代理
目标易一致,更愿促销投入,易于销售管理,风险
多家代理:业务重叠,互有竞争,厂家主动
渠道宽通路多, 促销弱, 恶意竞争, 信心丧失
混合代理:
互为代理;经销与代理混用;厂家指导下的代理
灵活运用代理方式
六、营销渠道冲突与管理:
• 垂直营销系统:生产者、批发商、零售商结为一体,取代的成员有的同属一个公司,有的具有特许权关系,有的有足够的力量使其他的成员与之合作。他可以有效地控制成员的行动,管理成员各自追求其目标所发生的冲突,他可以实现规模经济、增加谈判力量,避免重复服务。
另外本章主要掌握垂直营销系统的构建,包括类型及应注意的问题。
第九章促销策略与管理
本章主要了解基本概念,需要掌握的基本概念有:
1、促销
2、促销组合3、广告
4、营业推广
5、公共关系
6、推动战略
7、拉引战略
8、人员推销
第二篇:营销管理学选修论文
市场营销学选修论文
1,我认为正在蓬勃发展的家用汽车工业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但是汽车工业的蓬勃发展极大的对环境带来极大的污染,我认为汽车工业的发展要注重着力发展汽车核心技术,发动机总成,传动总成,制动总成,悬挂总成,转向总成,还有,不要成迷于车身外形和内装饰设计,要把主要的经力把在以行驶有直接关系的技术上去,而且,不要引狠入室,对日系车或日系合资车重税,保护民族工业,特别对未来中国须要什么样的家用,首先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家用车只做为城乡交通工具,和周末出行工具,所以家用车上多余的花花架不能要,发动机必需是混合动力,油电混合,或气电混合,或食油电混合,这是战略考虑.车身设计可以大,不要太小气,如像君越,领航员这样的,像个大国豪情大气,不要学日本小车。3,二、网上购物存在的问题
(一)买卖双方诚信缺失
现在我国发展电子商务发展还不成熟,有关信誉的一些制度规定还不健全,交易行为缺
少必要的自律和严厉的社会监督。
1.商家出售假冒伪劣商品。
2.卖家延迟交货。
3.网购售后服务很难保证。
4.通过网络进行诈骗。
(二)物流配送体系不完善
1.物流系统效率低,物流成本高。
2.物流装备和技术水平还不高。
3.物流规划和布局不合理。
三、解决网上购物存在问题的对策
通过以上消费者网购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分析,作为通过网购服务的商家应从建立网购双
方的信任机制、在电子商务大环境下的资金安全、物流保障等方面对以上问题提出解决对策。
(一)制定诚信衡量标准
1.经销商应提高所售产品以及自身的透明度。
2.协定收货期限。
3.制定明确的售后制度。
4.提高对商家的管理和消费者的安全意识。
(二)标准化物流管理,降低运输成本
1.降低成本。
2.通过采用物流标准化进行物流管理。
3.扩大分散物流范围。
(三)运用创新型安全模式
1.模式技术创新。
2.引入安全系数较高的支付方式。
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网购成为一大潮流,在网上购物中会遇到更多的问题。对于网上
购物的种种安全问题,不同的原因引发不同的问题,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实施不同的解决方案。这需要电子商务企业、相关政府部门、广大科研工作者结合网购市场的发展及电子商务技术的发展,进行为科学的探索和改进。以电子商务为平台的网购最终能够带来一个安全、稳定、购物环境,会有越来越多的网民加入网购大军当中,网上购物将成为人们重要商业运
营模。
4,在中国企业商标管理上,耳麦国家应创立中国本土品牌的必要性,品牌是商业资产品牌是一个名称、术语、标记、符号或图案设计,或是它们的不同组合,用以识别某个或某群销售者的产品或劳务,使之与竞争对手的产品或服务相区别。这是美国市场营销协会给出的定义。从这个定义中,可以看出:品牌是一系列有形资产或无形资产的体现,代表了企业的主旨和内涵。当人们看到一个成功的品牌时,通常就会想起某个产品或某项服务,并自觉以较高的价格购买该产品或服务。例如,同样的原材料和工序制造出来的产品,其中之一冠以一个著名的品牌,而另一个没有品牌,此时顾客更愿意购买有品牌的产品,并为此付出高出无品牌产品很多的价格。这种纯粹由于品牌名称而使企业获得的收益就被称为品牌资产。从消费者的角度,它可以表现为对品牌的偏好和忠诚;从财务角度,它可以直接表现为货币价值。近20多年来,科技不断进步,产品数量激增,产品之间的物理差异越来越小,品牌资产的优越性也就体现得越来越明显。产品要想在国际市场上立足,其基本手段之一就是发展本企业产品的品牌。
6,一、零售业过度竞争及原因分析
(一)过度竞争
中国零售业的竞争格局呈现出过度竞争的态势,对零售业过度竞争格局的判定,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分析。
1. 市场集中度低,企业规模小。
2. 企业竞争手段以价格战为主。
3. 零售企业盈利能力较差。
(二)产生过度竞争的原因
1.体制的影响。
2.进入壁垒低。
3.大型零售企业退出壁垒高。
4.外资的大量涌入。
二、零售业业态结构不合理及其原因分析
(一)业态结构不尽合理
中国零售业业态结构明显不合理。百货商店所占比重依然较高,超市、专业店、专卖店等新型业态所占比重还较低。百货店长期以来是各大城市零售业的龙头,但在激烈的竞争中暴露出许多问题,近几年来百货店业绩普遍大幅下滑,处于衰退期,无法与外资大型综合超市相抗衡,市场定位和经营方式已不能适应多样化的需求。
(二)零售业业态结构不合理的原因
1.业态发展缺乏长期规划。究其主要原因,中国政府对零售业业态发展缺乏长远规划,对零售业投资也没有给予正确的引导是最终导致百货店增长过快的主要原因之一。
2.业态调整困难。中国的零售业业态调整效果并不是十分理想。传统的百货店由于受地理位置、建筑结构等方面的限制,改造难度大,业态结构调整困难。
三、零售业区域结构失衡及其原因分析
(一)区域结构失衡
零售业的区域结构失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东西部地区差距明显。
2.城乡差距严重。
3.城市内部区域分布失衡。
(二)产生区域结构失衡的原因
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是中国零售业区域发展失衡的主要原因。要从根源上消除零售业区域发展不平衡,就必须缩小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别。
四、零售业过度开放及其原因分析
(一)过度开放状况
1.地方政府越权审批导致零售业超前开放。中国零售业对外开放的时间表,本来是经过艰苦谈判争取来的,是为了给国内零售企业争取几年的保护期,然而各地方政府实际上并未按国家的开放政策进行,使得中国零售市场前门末启、后门巳开,外资零售企业提前进入了中国市场。
2.“超国民待遇”导致零售业的不公平竞争。
(二)过度开放的原因分析
1.政府对零售业的战略地位认识不足。
2.中央与地方缺乏统一调控。
五、促进中国零售业健康发展的政策建议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看到,外资进入中国零售业对中国零售产业组织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为了更积极有效地利用外资,我们必须加紧制定一系列协调的零售产业组织政策。
(一)制定反垄断政策
从现状看,零售业缺乏大企业、市场集中度低的状况正在逐渐改变。外资零售企业在某些零售业态领域占据了相当的份额,影响了中国零售市场集中度,市场结构的垄断性正在增强。
(二)对大规模零售商实行进入管制
依法对潜在大型零售商在进入资格、数量、区位、设施设备等方面进行政府管制,是许多国家实行零售产业组织政策的一种主要手段。
(三)取消外资零售企业的“超国民待遇”
(四)制定零售企业并购、联合的政策
(五)制定针对中小零售企业的发展政策
(六)制定国内零售企业国际化经营政策
(七)鼓励企业积极开拓农村市场
(八)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
零售业是高度竞争、高度开放的行业,政府对零售业的管理不应面面俱到,随着中国市场的逐步开放,政府的管理职能也应进行相应转变,由直接管理市场主体向社会职能型转变,对行业的管理应借助于“零售行业协会”的力量,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指导、服务、沟通、自律和监督作用,引导零售业自我管理。
第三篇:【管理学论文】浅议数字化营销
浅议数字化营销
在新的世纪,人类正在进入数字化时代。在以数字化为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企业数字化生存是其具有生续力的关键因素。各种数字化技术将融入企业从研发、生产到营销的整个业务过程。随着整个社会数字化进程的加速,企业营销环境正在发生着根本性变化:顾客需求瞬息万变、营销技术特别是数字化技术创新不断加速、产品生命周期不断缩短、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这一切可归集为影响现代企业营销活动的三大核心因素:顾客(Customer)、竞争(Competition)和变化(Change)(简称3C)。
企业如不能适应客户“个性化营销”、“深度营销”、“微营销”等需求,不能比竞争对手更快地响应市场的变化、不能持续改善客户满意度,便不能生存与发展。而最能体现和适应目前数字化生存环境下企业营销活动理念的营销模式应该是数字化营销。数字化营销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产物,她以高素质的员工、创新的文化和知识为中心,以数字化营销技术为手段,以营销创新为原动力,遵循数字经济规律的知识型营销活动过程。数字化营销的要求在企业中存在一种有利于营销环节之间相互启发、沟通和知识共享,有利于营销知识更新和深化的数字化营销环境。这种环境能使企业对外部的不确定性和多变性迅速做出快捷的反应;对内能使员工具有较强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知识共享的企业文化。
一、什么是数字化营销
为了更好地理解数字化营销概念,我们先了解一下什么是数字化?简单地讲,数字化就是将许多复杂多变的信息转变为可以度量的数字、数据,再用这些数字、数据建立起适当的数字化模型,可以通过网络进行统一处理,这就是数字化的基本过程。因此,数字化营销(Digital Marketing,DM)是指企业为了促进产品销售而利用计算机、通信、网络、人工智能等技术,对营销对象和营销行为展开的一系列如调查、宣传、策划、包装、企业经营理念传播、公众消费趋势的引导、推销和促销等活动。该营销理念是以管理科学学派和决策理论学派的理论为基础,采纳这两个学派的决策模式、模型与方法,在吸收系统科学的思想与方法和行为科学中关于个人与组织行为的思想与观点的基础上,充分运用计算机、通信、网络、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各种最新技术来解决现实营销问题的方法和手段的总和。即将现代化营销思想、营销方法、营销技术、营销手段充分加以数字化,从而全面提高营销的效益和效率。
数字化营销要求企业以营销活动为对象进行数字化、网络化、可视化、智能化的信息集成、应用与共享系统建设。它将企业各部门、各区域、甚至商务伙伴的信息通过数字化、标准化、计算机处理和网络传输,最大限度地继承和利用各类信息源,构成一个完整的营销信息模型,以便于彼此间通过网络这一信息高速公路相互查询、协作、共建共享,迭瓦式提高,并避免信息源、知识源的浪费和低水平重复,从而提高营销活动的效益和效率,带动企业的全面、高速度、可持续发展。
二、数字化营销的理解
(一)数字化营销不仅仅是信息化技术
人们对数字化营销普遍存在一个很大的误区,认为数字化营销应该作为一个技术问题来考虑,而不是作为一个营销管理问题来看待。造成有的企业认为只要建立了营销信息系统、MIS(管理信息系统)、OA(办公自动化系统)、CIS(客户
信息系统)等现代化信息管理手段,把各种营销信息电子化、数字化就实现了数字化营销。而从理论上讲数字化营销应该有三步:第一步,把手工的东西转化成电子版如建立营销信息系统,得到的数据实际上是一个营销活动电子化的过程。第二步,从数字当中发现有用的营销信息,这一步算是营销活动信息化。第三步,最高的境界是营销活动知识化,是企业能够从大量有用的信息当中,发现一些对营销活动具有长远影响的现象或者普遍意义的现象--称之为:营销知识。可见数字化营销最终要解决的问题是改变传统的工作方式和人们固有的思维模式。企业对数字化认识不足以及营销信息系统在企业中的定位不准确都将造成数字化营销的失败。
(二)数字化营销不仅仅是网络营销
网络营销(Cybermarketing)是指借助于互联网络、电脑通信技术和数字交互式媒体来实现营销目标的一种营销方式,更强调运用网络技术实现市场调研、产品设计、在线咨询、产品销售和客户服务等营销工作。而数字化营销更强调能够把营销数据变成营销信息,把营销信息变成营销知识的一个很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因此网络营销只是数字化营销的一个重要环节。生存在数字化时代的企业最终将成为一个全面集成的数字化企业,它是建立在企业整体发展战略框架和先进的企业经营理念、管理方法、信息技术基础之上的,能够不断创新和持续改进的可成长的数字化方案。数字化营销作为数字化企业的系统工程组成部分,也将成为一个持续改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把营销信息资源的管理同企业的数字化战略规划有机结合起来,要把营销信息资源作为企业战略资产的一部分加以严格细化和管理,从而能够做到可在企业的每个层面上识别营销信息资源和营销机会,并借以构建新的、可持续的竞争优势。
(三)数字化营销是数字化时代的营销哲学
数字化已深入到了我们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成为我们这个时代发展和选择的背景和必要条件,如数字化电视、数字化相机、数字化空调、数字化健身;数字化技术所开创的数字化空间、交往、娱乐等种种“神话”,改变了人类原有的生存和发展模式。数字化成为所有社会领域的“主概念”,它向各个领域进行渗透,甚至成为支配诸多领域的重要机制。如通过遗传密码的数字化可以控制生命;计算机网络信息的数字程序设计和传输手段可以筛选和过滤各种信息;一切社会资源与自然资源,通过规则、口令、符号等标准化的数字处理,可以塑造出一个数字控制的世界。但数字化营销的实施并不仅仅是将企业营销业务与数字化技术相匹配的过程,而是要以适应数字化生存环境为目的,真正解决“企业的生续力”为目标,通过重组营销管理模式,改造营销管理手段,优化营销业务流程,从而实现营销管理创新。因此数字化营销必然是一个以营销管理创新为导向的变革,是企业在数字化生存时代的营销指导思想。企业必须选择适合自己的数字化营销管理模式,把提高营销管理水平和环境适应能力作为企业发展战略中的首要问题。
三、数字化营销理念对传统营销管理理念的比较
(一)管理理论中Y理论运用
数字化营销更加支持管理理论中的Y理论,强调要给员工授权,要激励员工发展各种能力,相信员工能做得更好,要让他们充分掌握智能化工具。数字化系统将是一个速度快、效率高的数字神经系统,管理手段更加现代化。员工不再是机械工作者,而是知识工作者、信息和知识共享者。
(二)营销组织的变革
数字化营销改变了传统的金字塔型营销组织结构,形成一些扁平型和网状型甚至
无中心营销组织形式,营销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界限越来越淡化,更加强调他们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从而提高管理效率和效果。数字化营销将改变营销管理和决策的速度,使组织的运作更加稳健和有效,对危险和机遇都能迅速作出反映,信息能快速传递给需求者。
(三)面向未来的营销管理
数字化营销更加强调管理是一种服务,管理要创新,要面向未来。优秀的管理者,就是能利用好数字化管理工具,与全体员工成功地走向未来的人。
(四)合作的营销管理
数字化营销管理强调竞争,但更强调合作,强调营销人员的团队精神和团队意识。在知识经济时代下,知识资源要分享,才能更有效率,大家只有合作,才能得到更多的回报,才能拥有更多的知识。
四、数字化营销的特点
(一)营销活动的定量化
定量化表现在数字化营销是通过应用模型化和定量化的营销技术来解决营销问题的。如数据库的建立、商务网站的建立、商务信息的自动搜索、客户关系管理中的规范化客户服务等。规范化客户服务是将原本基于销售人员个体行为的客户服务,产品化、制度化、规范化。将为客户服务上升成企业规范化产品,使得客户无论是接触到那一位销售人员都可获得规范满意的服务,从而提高客户的满意度和品牌忠诚度。
(二)营销活动的智能化
数字化营销集成地应用了许多高科技化的营销管理手段和工具,从而使得数字化的营销系统具有了分析和模拟人脑信息处理和思维过程的能力,即人工智能。如网络营销中的智能化推销。智能化推销是指企业利用客户管理数据库和当代信息技术来展开的一系列针对客户和市场个体兴趣爱好的推销活动,又称数据库营销、一对一营销或客户化营销。假设你登录过Amazon.com网站并购买过一本书,从那以后,你可能经常会收到Amazon.com发来的新书介绍邮件。这就是智能化推销的一个典范。
(三)营销活动的综合性
综合性表现在数字化营销强调综合应用多种学科的方法。除了需要管理学、营销学、经济学、数学、统计学、信息论、系统论和计算机知识、网络知识外,随具体研究对象的不同还需要行为科学、社会学、会计学、物理学、化学、控制论及各种专门的专业技术知识。
(四)营销活动的集成性
集成是指将各种传统营销和网络营销方法精华部分集中组合在一起,融合创造性的思维等智力因素在其中,以实现营销系统的功能的集成和技术的集成。
(五)营销活动的动态性
动态性指要求营销者在数字化营销的过程中,要随着内外部情况的变化而不断补充和修改数字化的信息输入,从而求出新的数字化的最优信息输出,不断应环境的要求调整企业营销策略。
(六)营销活动的系统性
系统性指数字化营销应根据系统观点来研究各种功能关系和营销技术关系。如商务网站+移动终端+电话呼叫中的现代商务运作模式,可以动态地掌握企业外部经营活动状况、沟通市场信息,已经成为当代企业市场营销和管理的重要手段。(作者单位:成都信息工程学院(龙泉)电子商务系)
第四篇:2013城市管理学复习指导
2013城市管理学复习指导(考试)
题型三种:选择、简答、论述。
考试方式:机考,闭卷。
一、简答题
1、简述我国城市政府职能具有哪些特征?
答:(1)广泛性。从邻里关系、社区卫生、居民福利、商业网点、公共设施到整个城市的规划和建设事务,都要纳入政府的管辖范围,从而使城市政府职能比其他地方政府职能更加广泛多样。
(2)服务性。在城市,市民的衣、食、住、行等,样样都离不开政府所提供的支持及援助,离不开政府或公营机构所提供的公共服务。服务职能体现了城市政府的本质,服务是城市政府的天职。
(3)规范性。城市政府管理现代化的主要标志就是法制化和科学化,而法制化的首要任务就是将城市政府的职能范围、权责关系和政府职能实现方式纳入法制的轨道,保证各种城市事务间的相互协调和整合,调整和发展各项政府职能,从而确保城市政府职能的规范性和稳定性。
(4)自主性。在现代社会,城市是国家或区域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的中心,在国家行政体制中发挥着独到的作用,其职能的实现也具有相对独立性;同时,城市社会自成一体,城市社会关系和城市事务也有其特殊性,无论从时间上、经济上,还是从效果上看,城市事务中的环境、能源、规划、建设、住宅、交通、福利、卫生、治安、消费等都自成体系,具有较大的独立性,适合由城市政府自主地实施管理。
(5)多样性。现代城市政府职能范围广、跨度大,城市公共事务结构复杂,功能多样,加之行政环境的剧烈变动和行政技术的飞速发展,以至政府在管理这些公共事务、实现其各项职能时,不得不采用多种手段、途径和方式,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新情况,保证城市政府的各项职能和管理决策得到顺利实施。
2、我国市民参政的内容是什么?
答:(1)市民的政治参与主要包括行使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项政治权利和自由权利,履行公民和市民的政治义务,参与和支持城市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的重大决策,向政府及其领导人员提出各种要求和建议,维护市民的合法权益,监督城市党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政治行为,实现市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促进市政管理的法制化、民主化和公开化进程。
(2)市民的行政参与主要包括参与城市政府的行政决策,阻止或促成某项政策的行为,向有关部门检举揭发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的违法失职和渎职行为,行使监督政府及其公务员的权利;参与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活动,维护城市公共设施和公共财产的安全,改善城市公共服务;促进行政管理的法制化、科学化和现代化。
(3)市民的社会参与主要包括参与城市社区、基层居民自治组织和其他社会组织的各项活动,从事社区服务、拥军优属、残疾人援助和义工活动,参与城市教育、文化、体育、科技、医疗卫生、福利保障等方面的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
3、新公共管理对城市管理具有哪些启示?
答:(1)培育多元主体共治。政府可以将一部分职能授权给非政府组织、社会团体、私营部门或个人,与之建立公私合作伙伴关系,在制定、执行公共政策时加强公众参与,实现城市管理过程中的以人为本理念。
(2)对城市政府职能重新定位。城市政府在职能上要实现从“划桨人”到“掌舵人”的转变,从万能政府到有限政府的转变。
(3)管理手段上注重引入私营部门的先进理念和方法。可以利用私营部门采用的战略管理、绩效管理、目标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方法提高公共部门的效率,从而为社会提供更好的管理和服务。
4、现代城市管理中存在的囚徒困境现象有哪些?
答:(1)城市公共产品供给不足。(2)城市公共组织效率缺失。(3)城市、区域之间竞争恶化。
5、我国城市土地市场管理存在哪些问题?
答:(1)城市存量土地供应失控。(2)协议出让,政府让利。(3)生地出让,效益粗放。(4)“有地没人用,有人没地用”。
6、如何对我国的城市基础设施管理体制进行改革?
答:(1)使基础设施建设从事业型转向企业型;(2)使基础设施从福利型转为营利型;(3)使城市基础设施由保险型转为竞争型;(4)使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从人治型转为法治型;(5)城市基础设施的管理应当科学化。
7、土地利用规划应遵循哪些原则?
答:(1)效益原则。即应全面综合考虑社会、经济和环境生态三方面的效益。
(2)市场调节与计划控制相结合。规划很大程度上应建立在市场基础之上、由市场引导,规划结果是适应这种引导的结果。同时,土地利用涉及各方面利益,除经济目标外,还必须考虑社会和环境生态效益与目标,这在很大程度上须由国家立法、政府方针、政策来控制完成。
(3)动态原则。土地利用规划应随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而作相应的调整,旧有的规划在一定时间内有指导作用,但从长远看可能会成为有效利用土地的障碍。
(4)协调原则。土地利用规划涉及许多复杂部门,牵动方方面面的利益,必须由多个部门共同参与才能保证顺利完成并有效贯彻实施。
8、我国城市经济管理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答:(1)制定和实施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规划。(2)不断改革和完善城市经济管理体制。
(3)不断调整和优化城市经济结构。(4)有效控制城市生产力发展规模。(5)加强对企业经济活动的间接管理和服务。(6)规划、建设和管理好市政公用设施。(7)注重全市就业情况。
9、城市财政管理的职能有哪些?
答:城市财政管理除了具有地方财政的优化资源配置、收入合理分配和稳定经济发展等作用外,还有如下的具体1
职能:(1)筹集资金,;
(2)合理安排支出;(3)综合平衡调节;(4)财政监督和调节。
10、城市财政管理的内容有哪些?
答:(1)预算管理;(2)税收管理;(3)城市维护与建设资金的管理;(4)预算外资金管理。
11、城市人口管理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
答:(1)树立人口意识,贯彻基本国策。(2)正确选择城市人口增长途径。(3)做好人口普查和人口预测工作。
(4)加强城市流动人口管理。(5)制定城市人口发展战略和规划。
12、城市社区管理的内容是什么?
答:(1)社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2)社区环境卫生管理。(3)社区卫生保健。(4)社区精神文明建设。
13、国外社区管理的典型模式有哪些?
答:(1)自治型社区管理模式。自治型模式是社区主导、居民主动参与、由下而上实施的社区管理模式。(2)政府主导型社区管理模式。政府主导型模式是政府主导、居民响应参与、自上而下推行的社区治理模式。(3)混合型社区管理模式。混合型模式是政府-居民处于双重主导地位、自上而下及自下而上两种实施方式并行的社区治理模式。
14、试述在处理社区自治组织和城市政府各级相关机构的关系时需要遵循哪些原则?
答:在处理社区自治组织和城市政府各级相关机构的关系中,要注意遵循以下的原则:(1)面向社区,重心下移的原则。(2)事权下移,责、权、利配套的原则。(3)以人为本,资源整合的原则。(4)有利于扩大民主,依法自治的原则。
15、试述我国城市环境管理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1)全面规划、合理布局。(2)综合利用、化害为利。(3)预防为主、防治结合。(4)“三同时”原则。(5)依靠群众、大家动手。(6)污染者负担原则。(7)除了上述原则以外,城市环境保护与管理还应始终坚持一个总的原则,即可持续发展原则。
16、环境污染末端治理的局限是什么?
答:(1)传统末端治理是问题发生后的被动做法,因此不可能从根本上避免污染发生;
(2)末端治理随着污染物减少而成本越来越高,它在相当程度上抵消了经济增长带来的收益;
(3)由末端治理而形成的环保市场产生虚假的和恶性的经济效益;
(4)末端治理趋向于加强而不是减弱已有的技术体系,从而牺牲了真正的技术革新;
(5)末端治理使得企业满足于遵守环境法规而不是去投资开发污染少的生产方式;
(6)末端治理没有提供全面的看法,而是造成环境与发展以及环境治理内部各领域间的隔阂;
(7)末端治理阻碍发展中国家直接进入更为现代化的经济方式,加大了在环境治理方面对发达国家的依赖。
17、循环经济3R原则的内容是什么?
答:(1)减量化原则,就是要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流程的物质量,因此又叫减物质化。
(2)再利用原则,就是尽可能多次以及尽可能多种方式地使用人们所购买的东西。
(3)资源化原则,就是尽可能多的再生利用或资源化。
18、试述引导城中村城市化的对策是什么?
答;(1)从发展决策入手,进一步集中城市决策权。(2)从城中村内在要求入手,启发、鼓励其自身进步。(3)从体制入手,改革土地、人口与城市管理体制。(4)从经济入手,将城中村纳入城市经济体系。(5)从文化入手,针砭城中村弊端,弘扬城乡融合与现代文明。(6)从法律入手,严肃处理城中村所滋生的违法现象。(7)从组织人事入手,培养高素质的村镇领导人。(8)借鉴其他城市处理城乡矛盾的经验。
19、城市群协调发展的益处有哪些?
答:(1)区域内各城市之间的壁垒消除,加快要素自由流通,有利于降低运行成本,也有利于资源在更大地域空间的有效配置;
(2)市场一体化会带来市场规模的扩大,使各城市有更大的可能获得规模经济,从而进一步提高生产率;
(3)一体化意味着城市内部竞争激化,迫使企业加强经营管理、开发利用新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这样又反过来会提升区域竞争力;
(4)各城市在一体化的信息平台上更有利于研发和生产的结合,相互之间的学习交流机会增多,创新的成功率提高,产生分割状态下所不能得到的效果;
(5)各城市以综合的力量,采取协调一致的行动来加强和扩大对外经贸合作关系,更有利于融入国际市场;(6)一体化使各城市对区域培养出归属感,进而凝成一种合力,可以有效降低交易成本和违约风险;
(7)一体化的区域把全球市场化为区域市场,有效地降低了国际资本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的搜寻成本,从而提升本地区对外资的吸引力;
(8)协调发展能使区域在经济与社会、环境之间取得平衡,维持地区的持续竞争力和魅力。
20、试述当前我国区域协调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答:(1)产业的分工与合作。(2)环境的治理与自然生态、人文资源保护。(3)基础设施建设的协调和共享。(4)共同的行为规则和标准的制定。(5)区域整体形象塑造与创新网络构建。
21、突发事件管理结构中的决策系统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答:(1)制订突发事件处理预案,构建预案储备库;(2)对突发事件的性质、程度、潜在范围和影响进行预判断,并在此基础上调整细化对事件的判断;(3)对事件的处理作出敏捷的、具有针对性和可执行性的决策;(4)根据决策执行调整或重新制订决策以及总结突发事件运作绩效等内容。
22、在处理突发事件时,如何贯彻“预防为主”的原则?
答:普遍来看,贯彻“预防为主”的原则主要从四个方面执行:(1)宣传教育。(2)准备预案。根据既有的和潜在的事件设立多重备选预案,缩短反应时间。(3)构建预警机制,推行公示措施。(4)加强网络建设和管理,使官、产、学、民、媒之间的信息传递通畅。
23、在处理突发事件时,如何做到快速反应?
答:坚持快速反应,就必须把握“快、准、齐、实”四个要点。
“快”就是信息完整,准确和快捷,在此基础上,迅速召集突发事件处理队伍进行快速反应,赶赴现场处理。“准”就是接到报告后,特别是到达现场后,对突发事件的发生、发展和事态现状进行综合分析,作出准确判断,拟定强有力的针对性措施。
“齐”就是对突发事件的调查处理要做到统一领导、统一方案、统一发布信息。
“实”就是调查处理方案确定之后,分工负责,狠抓落实,并且进行督促检查,督办到位。
24、城市自然灾害应对的原则是什么?
答:(1)建立科学的决策指挥体系和过硬的反应队伍。(2)建立完善的技术支撑体系,包括预警和信息发布平台。
(3)提供城市空间规划建设保障,提供必要的应急避难场所并减少灾害损失。(4)进行宣传教育,使市民在自然灾害面前临危不乱减少损失。
五、论述题
1、试述现代城市管理具有哪些特征?
答:现代城市管理的特征主要有:
(1)协调管理目标的前瞻性与持续性。城市发展战略是对城市发展方向与模式的预想,是城市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的统一。发展战略的选择与制定是前瞻性与持续性的有机结合。城市管理最终要贯彻城市的发展战略,因此城市管理也应当具有前瞻性与持续性。
(2)注重城市管理主体的多元性与参与性。城市这一庞大的系统工程的正常运作需要社会的各个组成部分、城市各项活动的参与者对于城市经济社会活动的运行规则的建立以及对于城市未来发展方向的选择达成共识。城市管理的多元性强调了管理主体不仅包括政府,还包括非政府组织、企业、市民等,多元主体共治才有可能将复杂化、多样化的现代城市内外部关系理顺。然而,众多治理主体也需要协调,充当协调角色的主要是城市政府,其他各非政治性主体起到参与治理以及监督、评价、回应的作用。
(3)注重管理决策的合法性与科学性。正确的决策依赖于科学的思维方式与预测方法,良好的治理也要依靠信息的大量获取。数字城市、电子政务的运用已经逐步地使城市政府功能强化,并且加速了城市政府管理的民主化。
(4)培养管理方式的系统化与市场化。城市作为一个“人群运动”的综合社区,其诸系统要素错综复杂。因此,现代城市需要被当作一个系统来进行管理,才能做到有针对性并实现优化。对现代城市的大量信息,只有经过系统分析归纳,才能使管理有序化,决策科学化。城市管理的市场化就是在城市管理的过程中引入竞争机制。这一方面是因为政府自身是一个“经济人”,要追求自身利益的优化;另一方面政府对变化的反应可能不够敏捷。因此,现代城市管理具有市场化导向,许多事情政府已经交给营利性部门。
2、试述我国城市发展战略的潜在重点是什么?
答:(1)全面导入绿色GDP、人文GDP的目标绩效观。所谓“绿色GDP”,就是从现行GDP中扣除环境资源成本和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服务费用。“人文GDP”就是为了保障人的健康和全面发展而投入财富的增长指标,包括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方面。我们追求的发展,应该是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应将“经济GDP”、“人文GDP”和“绿色GDP”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多层面的政府绩效考核体系的建立健全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制度基础之一。
(2)建敏捷城市,提高城市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敏捷。反应能力当今世界处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城市要在瞬息万变的环境中抓住有利的信息,结合自身条件,做出相应的对策,才能赢得发展机会。也就是要创建“敏捷城市”,其中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信息敏捷、人员敏捷、制度敏捷。
(3)全面导入循环经济。循环经济以可循环资源为来源,以环境友好方式利用资源,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并举,把人类生产活动纳入到自然循环过程中,经过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努力,使生态负增长转变为生态正增长,实现人类与生态的良性循环。循环经济起源于工业经济,其核心是工业物质的循环。循环经济把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等融为一体,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因此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为“自然资源——产品和用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所有的能源和原料都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最合理的利用,从而使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减少到尽可能小的程度。
(4)重视突发事件管理。在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同时,需要制定一个有效的,能够帮助快速沟通、快速做出影响评估和控制的危机管理计划,并使之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是最为重要的部分。一般来说,危机管理在管理层次上高于日常管理,是管理的最高层次。危机管理计划不是独立的,它必须与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结合起来,也必须与国家、地区和部门的危机管理体系相适应。
3、试述我国城市成长中存在的问题。
答:(1)城市用地数量增长过快。我们通常用城市人均建设用地指标来衡量城市用地的相对数量。近些年来,我国城市用地迅速扩张的现状也是不容忽视的。近些年来,我国城市建设用地数量的增长已经超过城市用地负载的城市经济要素的增长,尤其是在规模较小的城市,用地扩张过快的现象十分突出,而小城市的土地收益又远远低于大城市,这种状况客观上反映了我国城市成长方式的不均衡和不经济。
(2)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低下。在城市空间过度扩张的同时,由于没有足够经济内容的充实和支撑,使得城市成长方式不经济的问题表现为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低下。土地利用效率的低下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土地的经济产出率较低,另一方面土地的开发利用程度较低。
(3)城市新区开发的倾向严重。自城市土地有偿使用制度逐步推行以来,国内一些城市有一种大规模、成体系、与旧城不连续的新区开发的倾向,这种城市新区开发一般都以一些特定城市职能的外迁为主导力量,并吸引其他的城市功能随迁,达到城市空间的大规模、跳跃式成长。这种新区开发中最多的要算20世纪90年代风行全国的开发区热,这些开发区最初往往打着高新技术的招牌,但最终很多没有相关条件支撑的高新区的土地被开发成了住宅区甚至长时间撂荒闲置。
(4)城市空间结构不合理。在我国城市成长的过程中,城市空间结构还存在一些不合理的状况,某种程度上,这些不合理的现象还在继续产生。城市成长中的空间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为土地利用总体结构的失衡和空间利用方式违背地租规律。
4、试述我国城市污染治理的主要瓶颈。
答:我国城市污染治理的主要瓶颈是:
(1)思想观念的转变相对滞后。在错误的发展观指导下,人类对资源采取掠夺式的开发,资源回收和循环利用水平低,不考虑环境容量的承载能力任意排放污染物。其结果是资源遭到严重破坏,环境受到严重污染。直至今日,仍有不少城市,特别是中小城市,出于经济发展考虑,采取牺牲环境的做法,只为追求投资增长,而吸收环境污染严重的企业进城落户。
(2)污染治理机制尚不健全。由于环境污染造成的私人成本远低于社会成本,厂商和消费者具有向外排污的内在冲动,因而在单纯的市场条件下公共环境极易出现无人照管的“公地悲剧”。政府可以通过向企业和居民征收排污费和环卫费,用以治理污染;或是由政府出面协调,将污染的外部性予以内部化。但在现实中,仅靠政府来治理污染显然是不够的,将公共环境交由企业或个人处理还有诸多问题,排污费的收取标准和使用机制还不完备,环卫公司政企分开的市场化改革推进困难,尤其是一些纯粹公益性的污染治理项目仍需依赖并不充足的公共财政。
(3)技术水平不高和经费不足仍是污染治理的强硬约束。比如,中国现有垃圾处理技术仍十分低下。处理垃圾不仅是技术上的问题,令管理者更为头痛的是,环卫经费严重不足。
(4)污染治理的公众参与度不高。科技发展在污染治理方面固然重要,但并不能够“包治百病”。治污之重不在于“治”,而在于“防”。“治”是治标,“防”才是治本。这个“防”靠的正是城市公众(企业、居民)自觉自愿地维护公共环境,采用新技术减少污染,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但我们看到的是,诸多陈规陋习和不良的生活习惯仍然影响着城市的公共环境。
5、试述我国如何实现城乡一体化。
答:(1)城乡一体化不是城乡“一样化”和“平均化”。有人认为城乡一体化就是要完全消灭城乡差别,最终达到城乡的绝对融合。这种观点实质上就是将城乡一体化引向了“城乡一样化”,这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行不通的。因为城市和乡村这两种社区形态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其特定的自然、社会、经济、历史等条件,只要这些方面存在着差别,城乡差别就不可能消失。同时,城乡一体化并不会导致城乡的“低层次平衡发展”和“平均主义”,它不是降低城市的地位,而是将乡村的地位加以适当提高,使其在市场体制下处于与城市同等的竞争地位。城乡一体化强调城乡间各要素的融合、贯通,但并不排斥差别,相反,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可以将差别转化为各自的特色,这将有利于形成城乡系统的高层次协调发展。
(2)城乡一体化的动力机制: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城乡一体化是城乡两大系统发展的一种社会、经济、生态过程,同时又是这一过程的战略目标。在分析城乡关系问题上,有学者认为,城市化的滞后是中国城乡经济难以协调发展的症结所在,并由此导出了通过重新发动城市化来解决城乡发展问题。还有一些学者主张靠农村工业化来解决城乡问题。事实上,农村的发展,不能单靠城市化的辐射,也不能盲目推行农村工业化,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必须两头启动,依靠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加以推进,这就是城乡一体化的动力所在。
(3)城乡统一市场的建立是城乡一体化的核心。市场是城乡经济联系的纽带,也是缩小城乡差距、优化城乡资源配置的有利渠道。城乡经济要素的流动,是二元结构转换、城乡协调发展的关键。这就需要打破原有的各种体制束缚,以市场体制为契机,在原有城市市场和农村市场的基础上,构建城乡统一市场。这将是一个市场类型齐全、功能完备的市场体系,它既包括产品市场,又包括要素市场。通过统一的市场体系使农村的资源优势转化为商品优势,剩余劳动力转化为生产要素,并得到优化组合,从而为实现城乡全面贯通、走向一体奠定坚实的基础。
(4)城乡一体化要从人的需要出发,即“以人为本”。从人本主义角度讲,人们从事的一切活动都是为其自身各方面需要服务的,城乡发展从本质上来说是人与自然在协调基础上的自我发展。因此,城乡一体化建设要求为人类创造一个良好的生产、生活和发展的环境,同时要有利于提高人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广大农村人口的素质,使其享受现代城市文明,从而利于整个社会的进步。
三、选择题
1.具体分析,现代城市的涵义主要区别于农村地区的(ACD)。A人口数量C产业构成D行政管辖
2、(C)社会大分工,是人类社会中城市形成的直接原因。C 第三次
3、总体来看,古代城市的主要以(AB)为主。A政治功能B军事功能
4、(A)是最早面临“城市病”的国家之一,也是最早探索市政管理理论的国家,同时,也是首创多种城市市政体制的国家。A 美国
5、市政经济具有(ABCDE)的基本特征。
A社会性B长期性C不可分性D政府性E公共性
6.在我国城市中,城市政治权力系统包括(ABCD)。A.市法院B.中共市委 C.市检察院D.市政府
7、市人民代表大会的权力主要有地方(ABCD)。A 任免权B 监督权C决定权D立法权
8、根据《行政许可法》这部法律的规定,除(ABD),其他国家机关包括各个部门一律不能设定行政许可。A国务院B省一级人民政府D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
9、根据我国现行法规和相关制度,构成我国市民概念的基本条件为(ABD)。
A从事非农业生产劳动B居住在市区内D具有本市户口
10、在我国城市中,(D)渠道是一种方兴未艾的市民利益表达渠道。D集团参与
11.市政管理体制的内容包括(ABCD)。A.市行政管理体制B.市公共事务管理体制C.市政府构成体制D.市建制体制
12、我国目前的建制市包括(ABCD)。A副省级市B 县级市C地级市D直辖市
13.中共市委对城市国家政权机关,包括(ABCD)起着领导作用,处于领导地位。A市人民政府B市人民法院C市人民检察院D市人大
14、下列的市政职能中,(AD)属于传统职能。A 消防 D治安管理
15、市级政府的经济调控(ABCDE)的特征。A双向性B间接性C综合性D有限性E超前性
11.城市发展战略通常由(ABCDE)组成。
A.战略措施B战略反馈C重点战略D.战略远景E.战略依据
12.城市发展战略依据,主要通过(ABCD)获取。
A优劣权威分析方法B竞争—合作分析方法
C政经社技分析方法D历史分析方法
13、世界银行组织认为,可持续城市是指一个(ABCD)的城市。
A 有竞争力B 治理和管理良好C适于居住D银行信赖的14、城市发展战略管理的理论支撑包括(ABCD)。
A 范围经济 B可持续发展理论 C规模经济D集聚经济
15、城市营销的主要内容包括(ABCD)。
A产品B城市营销主体C目标市场需求D目标市场
16、(B)行政合理原则要求行政机关在行使自由裁量权时,不仅应事实清楚,在法律、法规规定的条件和范围内做出行政决定,而且要求这种决定符合立法目的。B行政合理原则
17、我国土地储备的运行模式包括(ABCD)。A上海模式B杭州模式C南通模式D武汉模式。
18、城市基础设施的特性是(ABCD)。
A地方公共物品性与效益的外部性B运行的协调性与系统性C经营管理的垄断性与多样性D建设的同步性与超前性
19、现代城市成长管理在(A)萌生。
A美国
20、根据国际经验,当城市化水平达到(B)以后,城市化将步入高速发展的阶段,直至达到70%以后才逐渐减速至平稳发展,我国正处在这样一个城市化高速发展的区间之中。B 30%
21、城市经济的一般功能是指城市总体的共同性功能,主要是以(CD)为主导,为国民经济服务.C第三产业D第二产业
22、经济性规制主要针对(BD)。
B 信息不对称问题D自然垄断问题23、21世纪中国城市经济的发展目标是城市化水平要达到(D)左右。D60%
24、城市财政管理的内容包括(ABCD)
A预算管理B城市维护与建设资金的管理C 税收管理D预算外资金管理
25、在公共选择理论出现之前,对政府行为的假设有(ABC)。
A慈善模式B民主模式C巨物模式
26、一般情况下,把城市人口划分为(ABCD)。
A中小学年龄 B老龄C劳动年龄D托幼年龄
27.依据一座城市的人口年龄比例将城市划分为(ABD)。
A稳定型B衰退型 D增长型
22.(D)城市的人口年龄结构中,老年人的比例小,幼年人口比例大。D.增长型
23、从地域特征和管理角度考察,城市社区主要有(ABC)。
A自然社区B功能社区C法定社区
24、城市社区管理的主体组成包括(ABCD)。
A 社区成员B 社团性组织C 企事业组织D行政性组织
25、城市环境具有(ABCD)的特征。
A脆弱性B 开放性C人为性D复合性
26、目前我国城市环境污染的主要包括(ABCD)。
A水污染B固体废弃物污染C 视觉污染D大气污染
27、城市环境保护的手段中(AC)是日常管理的必要条件。
A 行政手段 C经济手段
28、城市环境管理治理方面的制度包括(ABCD)。
A排污权交易制度B谁污染谁治理制度C奖励与惩罚制度D排污治理制度
29、一个理想的循环经济系统通常主要包括的行为者是(ABCD)。
A.处理者B.消费者C.废物处理者 D.资源开采者
30、(A)是世界上第一个城市人口超过总人口50%的国家。A 英国
31、(C)是城市化的内在动力C工业化
32、各国城市化进程的中期阶段:城市化水平处于(B)左右,发展速度很快.B30%~70%
33、城中村产生的原因主要有(ABCD)。
A.投资主体回避农村居民点以减少建设成本B.交通轴的效益衰变规律和灰色区的形成 C.农民对被动快速城市化的回避
D.村镇经济发展方式需要控制土地
34、(ABC)是未来区域中心城市行政区划改革的方向。
A撤市(县)设区B撤村设街C人口农转非
35、(A)大都市政府,成立于19世纪末,是最早建立的大都市政府,开创了大都市政府的先例。
A伦敦
36、发达国家区域协调机构的特点是(ABCD)。
A形式多种多样,且在不断调整B在组织上更多采用合作、自愿参与和弹性的方式
C“政府”与“非政府”两类协调机构逐步融合D受政党更替的影响大
37、从问题的相互关系不同,区域协调问题可以分为(AD)。
A纵向协调 D横向协调
38、总体而言,区域协调机构的组织方式与运行机制可以分成(ABD)。
A 弱调控模式B多元调控D强调控模式
39、(ABCD)实行强调控模式。
A.法国B.荷兰C.日本 D.希腊
40、对于突发事件而言,其涉及的内在结构体系并非单纯的线性逻辑抑或平面关联,而是一个包含(ABCD)的构架体系。
A.保障系统 B.执行系统 C.信息系统 D.决策系统
41、(C)是突发事件管理结构体系的支撑。
C保障系统
42、(C)是突发事件管理最为重要的功能要求,是重中之重,也是各个国家突发事件处理中最为关注的焦点。
C预防
69、坚持快速反应,就必须把握(ABCD)。
A齐B实C准D 快
70、突发事件处理的一般程序包括(ABCD)。
A预警系统的建立B危机应对C危机判断D 确认危机来源
第五篇:营销策略指导
一、市场概述
1、产品市场现状
该产品市场推广现状。
2、产品市场特征
市场发展阶段判断
市场潜力和区域判断
市场竞争情况描述
二、客户对象分析
1、客户对象情况
描述目标客户、负责部门、采购模式、决策流程等信息。
2、客户需求分析
客户的主要政策规划所体现的需求;
客户需求特点分析。
三、竞争对手分析
1、竞争对手1
包括产品对比分析、市场营销情况描述。
2、竞争对手2
包括产品对比分析、市场营销情况描述。
五、市场营销目标
1、机会分析
依据市场推广现状,以及大客户经理反馈的营销机会。
2、目标设定
设定产品的销售额目标、销售量目标。
3、区域布局
描述目标落实的主要区域,对区域的分类。
六、市场营销策略
1、产品定位
按照管理办法,描述该产品的定位。
2、价格策略
该产品的价格策略,包括价格水平、价格支持等。
3、推广策略
该产品主要采用哪些推广方式,以及具体的推广计划,包括样机、试点、媒体、活动等。
4、营销策略
该产品的销售方式、代理合作方式;该产品在不同区域的营销思路和方法。
七、时间计划
利用Project或甘特图对该策划案相关工作制定统一的时间计划,包括信息收集工作、产品资料制作、产品培训、市场推广等。
八、资源需求
描述该产品在市场营销方面所需要的费用资源、物料资源、技术资源、人力资源等。
九、损益表
利用《损益表》对该产品的营收情况进行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