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4春城市管理学复习指导
2014春城市管理学复习资料
一、考试说明
(一)题型、题量及分值
(1)填空题10%(5题,每题2分)
(2)选择题20%(含单项选择与多项选择,10题,每题2分)
(3)名词解释10%(2题,每题5分)
(4)简答题36%(3题,每题12分)
(5)论述题24%(1题,24分),(二)考试的时间与形式
90分钟闭卷考试
二、复习指导
考试复习以中央电大期末复习指导手册为依据,填空题、选择题见《期末复习指导手册》综合练习。在此基础上重点掌握以下内容。
三、主观题复习重点
名词解释
1、城市管理
城市管理是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在不同行政关系影响下,以城市这一空间、经济、社会系统的运行为对象的治理活动。城市管理的根本目标在于根据公众需求,在不破坏城市生态友好程度的基础上,采用协调、规划、控制、建设、引导等管理方法,提升或维继城市在区域中的综合竞争能力,从而为城市公众营造宜居、宜业的发展环境。
2、市民参政
3、规模经济
规模经济是指由于存在技术上不可分的资本投入,企业增加投入扩大生产规模,使得产出增加的比例超过投入增加的比例,产品分摊不可分性投入,从而产品平均生产成本随产量的上升而降低。
4、城市营销
5、城市规划
城市规划是为了实现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和进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全面安排。
6、城市经济管理
城市经济管理指城市政府和其他多元主体一同运用经济、行政、法律、制度、协商等手段对城市经济环境、经济活动进行有效的控制和协调,以使城市经济健康稳定地发展,并取得“满意”效益的全过程。
7、循环经济
8.可持续城市
9、排污权交易
排污权交易是指在一定的区域内,在污染物排放总量不超过允许排放量的前提下,内部各污染源之间通过货币交换的方式相互调剂排污量,从而达到减少排放量、保护环境的目的。
10、区域经济一体化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同一区域的国家或地区为了维护共同的经济利益和加强经济联系与合作,通过契约和协定,形成一个跨越国界或地区的商品、资本、人才和劳务等自由流通的统一经济区的组织形式。
11、Citistate(城市联盟)
Citistate(城市联盟)是指由相同特征和功能的城市和城镇环绕所组成的社会、经济和环境上相对独立的贸易、商业和通讯区域。
12、城乡一体化
城乡一体化是指城市和乡村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通过要素的自由流动和人为协调,达到经济一体化和空间融合的系统最优的状态。
二、重点问题
1、新公共管理对现代城市管理的启示
(1)培育多元主体共治。
(2)对城市政府职能重新定位。
(3)管理手段上注重引入私营部门的先进理念和方法。
2、城市管理中存在的囚徒博弈结果和囚徒困境表现的问题
(1)城市公共产品供给不足。
(2)城市公共组织效率缺失。
(3)城市、区域之间竞争恶化。
3、城市发展战略依据
城市发展战略的依据就是城市制定发展战略时的基础和发展条件,包括城市发展的环境,城市的经济、社会资源禀赋情况和城市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等,它们需要通过认真的调查研究和充分论证来确认,这也是定位城市性质的基本依据。城市发展战略依据主要通过历史分析方法、优劣机威(SWOT)分析方法,政经社技(PEST)分析方法和竞争—合作分析方法获取。
4、学习型政府组织的特征
1、组织成员拥有一个共同的意愿,即组织的共同构想;
2、组织与各成员均善于学习。这是学习型组织的本质特征;
3、组织结构扁平化;
4、组织具备极强的自我创造力;
5、弹性化的组织结构;
6、能够实现充分的自主管理。
5、编制城市规划遵循的原则
(1)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和谐的原则。
(2)历史环境与未来环境相和谐的原则。
(3)城市环境中各社会集团之间社会生活和谐的原则。
6、土地利用规划应遵循的原则p148
(1)效益原则。即应全面综合考虑社会、经济和环境生态三方面的效益。
(2)市场调节与计划控制相结合。
(3)动态原则。
(4)协调原则。
7、我国的城市基础设施管理体制改革p174
(1)使基础设施建设从事业型转向企业型;
(2)使基础设施从福利型转为营利型;
(3)使城市基础设施由保险型转为竞争型;
(4)使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从人治型转为法治型;
(5)城市基础设施的管理应当科学化。
8、我国城市土地市场管理存在的问题
(1)城市存量土地供应失控。
(2)协议出让,政府让利。
(3)生地出让,效益粗放。
(4)“有地没人用,有人没地用”。
9、我国城市人口运动趋势
城市人口运动包括城市人口存量、流量、结构等变化趋势。
(1)城市人口存量不断增大;
(2)城市人口流量不断增大;
(3)城市人口结构变化。人口结构的老龄化趋势;文化结构的高层化发展趋势;就业结构的服务化趋势;城市人口红利效应正趋于减低。
10、循环经济3R原则的内容
(1)减量化原则。循环经济的第一法则是要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流程的物质量,因此又叫减物质化。
(2)再利用原则。循环经济第二个有效的方法是尽可能多次以及尽可能多种方式地使用人们所购买的东西。通过再利用,人们可以防止物品过早成为垃圾。
(3)资源化原则。循环经济的第三个原则是尽可能多的再生利用或资源化。
11、环境污染末端治理的局限P267
(1)传统末端治理是问题发生后的被动做法,因此不可能从根本上避免污染发生;
(2)末端治理随着污染物减少而成本越来越高,它在相当程度上抵消了经济增长带来的收益;
(3)由末端治理而形成的环保市场产生虚假的和恶性的经济效益;
(4)末端治理趋向于加强而不是减弱已有的技术体系,从而牺牲了真正的技术革新;
(5)末端治理使得企业满足于遵守环境法规而不是去投资开发污染少的生产方式;
(6)末端治理没有提供全面的看法,而是造成环境与发展以及环境治理内部各领域间的隔阂;
(7)末端治理阻碍发展中国家直接进入更为现代化的经济方式,加大了在环境治理方面对发达国家的依赖。
12、城乡一体化的战略意义。
(1)实现城乡一体化是城乡二元结构转换的需要。
(2)“分久必合”——城乡复合系统发展的需要。
(3)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需要。
13、突发事件管理的结构
(一)决策系统是突发事件管理结构体系的核心。
从国外的一般经验来看,分级管理、各负其责的从属性原则是各国突发事件管理的普遍原则。
(二)信息系统
(三)对执行系统而言,最为重要的方面是执行的敏捷化程度,而这一点又必须以信息系统的完备和信息渠道的顺畅息息相关。
(四)保障系统是突发事件管理结构体系的支撑。
14、在处理突发事件如何贯彻“预防为主”的原则p339
普遍来看,贯彻“预防为主”的原则主要从四个方面执行:
(1)宣传教育。
(2)准备预案。根据既有的和潜在的事件设立多重备选预案,缩短反应时间;
(3)构建预警机制,推行公示措施。
(4)加强网络建设和管理,使官、产、学、民、媒之间的信息传递通畅。
15、对于突发事件而言,如何做到快速反应
在处理突发事件时,彻做到快速反应,就必须把握“快、准、齐、实”四个要点:
(1)“快”就是信息完整、准确和快捷,在此基础上,迅速召集突发事件处理队伍进行快速反应,赶赴现场处理
(2)“准”就是接到报告后,特别是到达现场后,对突发事件的发生、发展和事态现状进行综合分析,作出准确判断,拟定强有力的针对性措施;
(3)“齐”就是对突发事件的调查处理要做到统一领导、统一方案、统一发布信息;
(4)“实”就是调查处理方案确定之后,分工负责,狠抓落实,并且进行督促检查,督办到位。
论述题:要展开论述
1、现代城市管理的特征
(1)协调管理目标的前瞻性与持续性。
(2)注重城市管理主体的多元性与参与性。
(3)注重管理决策的合法性与科学性。
(4)培养管理方式的系统化与市场化。
2、新形势下我国城市管理发展战略管理的潜在重点P121-123
(1)全面导入绿色GDP、人文GDP的目标绩效观。
(2)构建敏捷城市,提高城市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敏捷。
(3)全面导入循环经济。
(4)重视突发事件管理。
3、城市规划工作的特点p140-142
(一)综合性
(二)法制性、政策性
(三)地方性
(四)长期性、经常性
(五)实践性
4、我国城市成长中的问题
(1)城市用地数量增长过快。
(2)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低下。
(3)城市新区开发的倾向严重。
(4)城市空间结构不合理。
5、新条件下我国城市经济管理领域的核心要务
(一)构建适应现代城市发展需要的经济管理体制
(二)导引城市产业结构合理、有序升级
(三)筹谋解决结构性失业与总量过剩失业问题
6、在处理社区自治组织和城市政府各级相关机构的关系中,要注意遵循的原则P253-254
(1)面向社区,重心下移的原则。
(2)事权下移,责、权、利配套的原则。
(3)以人为本,资源整合的原则。
(4)有利于扩大民主,依法自治的原则.7、城市环境管理的原则
(1)全面规划、合理布局。
(2)综合利用、化害为利。
(3)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4)“三同时”原则。
(5)依靠群众、大家动手。
(6)污染者负担原则
(7)除了上述原则以外,城市环境保护与管理还应始终坚持一个总的原则,即可持续发展原则。
8、引导城中村城市化的对策。
(1)从发展决策入手,进一步集中城市决策权。
(2)从城中村内在要求入手,启发、鼓励其自身进步。
(3)从体制入手,改革土地、人口与城市管理体制。
(4)从经济入手,将城中村纳入城市经济体系。
(5)从文化入手,针砭城中村弊端,弘扬城乡融合与现代文明。
(6)从法律入手,严肃处理城中村所滋生的违法现象。
(7)从组织人事入手,培养高素质的村镇领导人。
(8)借鉴其他城市处理城乡矛盾的经验。
9、我国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要点。
(一)城乡一体化不是城乡“一样化”和“平均化”
(二)城乡一体化的动力机制: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
(三)城乡统一市场的建立是城乡一体化的核心
(四)城乡一体化要从人的需要出发,即“以人为本”
10、我国区域协调中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P327
(1)产业的分工与合作。
(2)环境的治理与自然生态、人文资源保护。(3)基础设施建设的协调和共享。(4)共同的行为规则和标准的制定。(5)区域整体形象塑造与创新网络构建。
11、城市污染治理的主要瓶颈P262-263
(1)思想观念的转变相对滞后。
(2)污染治理机制尚不健全。
(3)技术水平不高和经费不足仍是污染治理的强硬约束。
(4)污染治理的公众参与度不高。
第二篇:2013城市管理学复习指导
2013城市管理学复习指导(考试)
题型三种:选择、简答、论述。
考试方式:机考,闭卷。
一、简答题
1、简述我国城市政府职能具有哪些特征?
答:(1)广泛性。从邻里关系、社区卫生、居民福利、商业网点、公共设施到整个城市的规划和建设事务,都要纳入政府的管辖范围,从而使城市政府职能比其他地方政府职能更加广泛多样。
(2)服务性。在城市,市民的衣、食、住、行等,样样都离不开政府所提供的支持及援助,离不开政府或公营机构所提供的公共服务。服务职能体现了城市政府的本质,服务是城市政府的天职。
(3)规范性。城市政府管理现代化的主要标志就是法制化和科学化,而法制化的首要任务就是将城市政府的职能范围、权责关系和政府职能实现方式纳入法制的轨道,保证各种城市事务间的相互协调和整合,调整和发展各项政府职能,从而确保城市政府职能的规范性和稳定性。
(4)自主性。在现代社会,城市是国家或区域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的中心,在国家行政体制中发挥着独到的作用,其职能的实现也具有相对独立性;同时,城市社会自成一体,城市社会关系和城市事务也有其特殊性,无论从时间上、经济上,还是从效果上看,城市事务中的环境、能源、规划、建设、住宅、交通、福利、卫生、治安、消费等都自成体系,具有较大的独立性,适合由城市政府自主地实施管理。
(5)多样性。现代城市政府职能范围广、跨度大,城市公共事务结构复杂,功能多样,加之行政环境的剧烈变动和行政技术的飞速发展,以至政府在管理这些公共事务、实现其各项职能时,不得不采用多种手段、途径和方式,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新情况,保证城市政府的各项职能和管理决策得到顺利实施。
2、我国市民参政的内容是什么?
答:(1)市民的政治参与主要包括行使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项政治权利和自由权利,履行公民和市民的政治义务,参与和支持城市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的重大决策,向政府及其领导人员提出各种要求和建议,维护市民的合法权益,监督城市党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政治行为,实现市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促进市政管理的法制化、民主化和公开化进程。
(2)市民的行政参与主要包括参与城市政府的行政决策,阻止或促成某项政策的行为,向有关部门检举揭发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的违法失职和渎职行为,行使监督政府及其公务员的权利;参与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活动,维护城市公共设施和公共财产的安全,改善城市公共服务;促进行政管理的法制化、科学化和现代化。
(3)市民的社会参与主要包括参与城市社区、基层居民自治组织和其他社会组织的各项活动,从事社区服务、拥军优属、残疾人援助和义工活动,参与城市教育、文化、体育、科技、医疗卫生、福利保障等方面的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
3、新公共管理对城市管理具有哪些启示?
答:(1)培育多元主体共治。政府可以将一部分职能授权给非政府组织、社会团体、私营部门或个人,与之建立公私合作伙伴关系,在制定、执行公共政策时加强公众参与,实现城市管理过程中的以人为本理念。
(2)对城市政府职能重新定位。城市政府在职能上要实现从“划桨人”到“掌舵人”的转变,从万能政府到有限政府的转变。
(3)管理手段上注重引入私营部门的先进理念和方法。可以利用私营部门采用的战略管理、绩效管理、目标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方法提高公共部门的效率,从而为社会提供更好的管理和服务。
4、现代城市管理中存在的囚徒困境现象有哪些?
答:(1)城市公共产品供给不足。(2)城市公共组织效率缺失。(3)城市、区域之间竞争恶化。
5、我国城市土地市场管理存在哪些问题?
答:(1)城市存量土地供应失控。(2)协议出让,政府让利。(3)生地出让,效益粗放。(4)“有地没人用,有人没地用”。
6、如何对我国的城市基础设施管理体制进行改革?
答:(1)使基础设施建设从事业型转向企业型;(2)使基础设施从福利型转为营利型;(3)使城市基础设施由保险型转为竞争型;(4)使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从人治型转为法治型;(5)城市基础设施的管理应当科学化。
7、土地利用规划应遵循哪些原则?
答:(1)效益原则。即应全面综合考虑社会、经济和环境生态三方面的效益。
(2)市场调节与计划控制相结合。规划很大程度上应建立在市场基础之上、由市场引导,规划结果是适应这种引导的结果。同时,土地利用涉及各方面利益,除经济目标外,还必须考虑社会和环境生态效益与目标,这在很大程度上须由国家立法、政府方针、政策来控制完成。
(3)动态原则。土地利用规划应随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而作相应的调整,旧有的规划在一定时间内有指导作用,但从长远看可能会成为有效利用土地的障碍。
(4)协调原则。土地利用规划涉及许多复杂部门,牵动方方面面的利益,必须由多个部门共同参与才能保证顺利完成并有效贯彻实施。
8、我国城市经济管理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答:(1)制定和实施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规划。(2)不断改革和完善城市经济管理体制。
(3)不断调整和优化城市经济结构。(4)有效控制城市生产力发展规模。(5)加强对企业经济活动的间接管理和服务。(6)规划、建设和管理好市政公用设施。(7)注重全市就业情况。
9、城市财政管理的职能有哪些?
答:城市财政管理除了具有地方财政的优化资源配置、收入合理分配和稳定经济发展等作用外,还有如下的具体1
职能:(1)筹集资金,;
(2)合理安排支出;(3)综合平衡调节;(4)财政监督和调节。
10、城市财政管理的内容有哪些?
答:(1)预算管理;(2)税收管理;(3)城市维护与建设资金的管理;(4)预算外资金管理。
11、城市人口管理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
答:(1)树立人口意识,贯彻基本国策。(2)正确选择城市人口增长途径。(3)做好人口普查和人口预测工作。
(4)加强城市流动人口管理。(5)制定城市人口发展战略和规划。
12、城市社区管理的内容是什么?
答:(1)社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2)社区环境卫生管理。(3)社区卫生保健。(4)社区精神文明建设。
13、国外社区管理的典型模式有哪些?
答:(1)自治型社区管理模式。自治型模式是社区主导、居民主动参与、由下而上实施的社区管理模式。(2)政府主导型社区管理模式。政府主导型模式是政府主导、居民响应参与、自上而下推行的社区治理模式。(3)混合型社区管理模式。混合型模式是政府-居民处于双重主导地位、自上而下及自下而上两种实施方式并行的社区治理模式。
14、试述在处理社区自治组织和城市政府各级相关机构的关系时需要遵循哪些原则?
答:在处理社区自治组织和城市政府各级相关机构的关系中,要注意遵循以下的原则:(1)面向社区,重心下移的原则。(2)事权下移,责、权、利配套的原则。(3)以人为本,资源整合的原则。(4)有利于扩大民主,依法自治的原则。
15、试述我国城市环境管理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1)全面规划、合理布局。(2)综合利用、化害为利。(3)预防为主、防治结合。(4)“三同时”原则。(5)依靠群众、大家动手。(6)污染者负担原则。(7)除了上述原则以外,城市环境保护与管理还应始终坚持一个总的原则,即可持续发展原则。
16、环境污染末端治理的局限是什么?
答:(1)传统末端治理是问题发生后的被动做法,因此不可能从根本上避免污染发生;
(2)末端治理随着污染物减少而成本越来越高,它在相当程度上抵消了经济增长带来的收益;
(3)由末端治理而形成的环保市场产生虚假的和恶性的经济效益;
(4)末端治理趋向于加强而不是减弱已有的技术体系,从而牺牲了真正的技术革新;
(5)末端治理使得企业满足于遵守环境法规而不是去投资开发污染少的生产方式;
(6)末端治理没有提供全面的看法,而是造成环境与发展以及环境治理内部各领域间的隔阂;
(7)末端治理阻碍发展中国家直接进入更为现代化的经济方式,加大了在环境治理方面对发达国家的依赖。
17、循环经济3R原则的内容是什么?
答:(1)减量化原则,就是要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流程的物质量,因此又叫减物质化。
(2)再利用原则,就是尽可能多次以及尽可能多种方式地使用人们所购买的东西。
(3)资源化原则,就是尽可能多的再生利用或资源化。
18、试述引导城中村城市化的对策是什么?
答;(1)从发展决策入手,进一步集中城市决策权。(2)从城中村内在要求入手,启发、鼓励其自身进步。(3)从体制入手,改革土地、人口与城市管理体制。(4)从经济入手,将城中村纳入城市经济体系。(5)从文化入手,针砭城中村弊端,弘扬城乡融合与现代文明。(6)从法律入手,严肃处理城中村所滋生的违法现象。(7)从组织人事入手,培养高素质的村镇领导人。(8)借鉴其他城市处理城乡矛盾的经验。
19、城市群协调发展的益处有哪些?
答:(1)区域内各城市之间的壁垒消除,加快要素自由流通,有利于降低运行成本,也有利于资源在更大地域空间的有效配置;
(2)市场一体化会带来市场规模的扩大,使各城市有更大的可能获得规模经济,从而进一步提高生产率;
(3)一体化意味着城市内部竞争激化,迫使企业加强经营管理、开发利用新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这样又反过来会提升区域竞争力;
(4)各城市在一体化的信息平台上更有利于研发和生产的结合,相互之间的学习交流机会增多,创新的成功率提高,产生分割状态下所不能得到的效果;
(5)各城市以综合的力量,采取协调一致的行动来加强和扩大对外经贸合作关系,更有利于融入国际市场;(6)一体化使各城市对区域培养出归属感,进而凝成一种合力,可以有效降低交易成本和违约风险;
(7)一体化的区域把全球市场化为区域市场,有效地降低了国际资本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的搜寻成本,从而提升本地区对外资的吸引力;
(8)协调发展能使区域在经济与社会、环境之间取得平衡,维持地区的持续竞争力和魅力。
20、试述当前我国区域协调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答:(1)产业的分工与合作。(2)环境的治理与自然生态、人文资源保护。(3)基础设施建设的协调和共享。(4)共同的行为规则和标准的制定。(5)区域整体形象塑造与创新网络构建。
21、突发事件管理结构中的决策系统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答:(1)制订突发事件处理预案,构建预案储备库;(2)对突发事件的性质、程度、潜在范围和影响进行预判断,并在此基础上调整细化对事件的判断;(3)对事件的处理作出敏捷的、具有针对性和可执行性的决策;(4)根据决策执行调整或重新制订决策以及总结突发事件运作绩效等内容。
22、在处理突发事件时,如何贯彻“预防为主”的原则?
答:普遍来看,贯彻“预防为主”的原则主要从四个方面执行:(1)宣传教育。(2)准备预案。根据既有的和潜在的事件设立多重备选预案,缩短反应时间。(3)构建预警机制,推行公示措施。(4)加强网络建设和管理,使官、产、学、民、媒之间的信息传递通畅。
23、在处理突发事件时,如何做到快速反应?
答:坚持快速反应,就必须把握“快、准、齐、实”四个要点。
“快”就是信息完整,准确和快捷,在此基础上,迅速召集突发事件处理队伍进行快速反应,赶赴现场处理。“准”就是接到报告后,特别是到达现场后,对突发事件的发生、发展和事态现状进行综合分析,作出准确判断,拟定强有力的针对性措施。
“齐”就是对突发事件的调查处理要做到统一领导、统一方案、统一发布信息。
“实”就是调查处理方案确定之后,分工负责,狠抓落实,并且进行督促检查,督办到位。
24、城市自然灾害应对的原则是什么?
答:(1)建立科学的决策指挥体系和过硬的反应队伍。(2)建立完善的技术支撑体系,包括预警和信息发布平台。
(3)提供城市空间规划建设保障,提供必要的应急避难场所并减少灾害损失。(4)进行宣传教育,使市民在自然灾害面前临危不乱减少损失。
五、论述题
1、试述现代城市管理具有哪些特征?
答:现代城市管理的特征主要有:
(1)协调管理目标的前瞻性与持续性。城市发展战略是对城市发展方向与模式的预想,是城市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的统一。发展战略的选择与制定是前瞻性与持续性的有机结合。城市管理最终要贯彻城市的发展战略,因此城市管理也应当具有前瞻性与持续性。
(2)注重城市管理主体的多元性与参与性。城市这一庞大的系统工程的正常运作需要社会的各个组成部分、城市各项活动的参与者对于城市经济社会活动的运行规则的建立以及对于城市未来发展方向的选择达成共识。城市管理的多元性强调了管理主体不仅包括政府,还包括非政府组织、企业、市民等,多元主体共治才有可能将复杂化、多样化的现代城市内外部关系理顺。然而,众多治理主体也需要协调,充当协调角色的主要是城市政府,其他各非政治性主体起到参与治理以及监督、评价、回应的作用。
(3)注重管理决策的合法性与科学性。正确的决策依赖于科学的思维方式与预测方法,良好的治理也要依靠信息的大量获取。数字城市、电子政务的运用已经逐步地使城市政府功能强化,并且加速了城市政府管理的民主化。
(4)培养管理方式的系统化与市场化。城市作为一个“人群运动”的综合社区,其诸系统要素错综复杂。因此,现代城市需要被当作一个系统来进行管理,才能做到有针对性并实现优化。对现代城市的大量信息,只有经过系统分析归纳,才能使管理有序化,决策科学化。城市管理的市场化就是在城市管理的过程中引入竞争机制。这一方面是因为政府自身是一个“经济人”,要追求自身利益的优化;另一方面政府对变化的反应可能不够敏捷。因此,现代城市管理具有市场化导向,许多事情政府已经交给营利性部门。
2、试述我国城市发展战略的潜在重点是什么?
答:(1)全面导入绿色GDP、人文GDP的目标绩效观。所谓“绿色GDP”,就是从现行GDP中扣除环境资源成本和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服务费用。“人文GDP”就是为了保障人的健康和全面发展而投入财富的增长指标,包括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方面。我们追求的发展,应该是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应将“经济GDP”、“人文GDP”和“绿色GDP”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多层面的政府绩效考核体系的建立健全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制度基础之一。
(2)建敏捷城市,提高城市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敏捷。反应能力当今世界处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城市要在瞬息万变的环境中抓住有利的信息,结合自身条件,做出相应的对策,才能赢得发展机会。也就是要创建“敏捷城市”,其中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信息敏捷、人员敏捷、制度敏捷。
(3)全面导入循环经济。循环经济以可循环资源为来源,以环境友好方式利用资源,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并举,把人类生产活动纳入到自然循环过程中,经过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努力,使生态负增长转变为生态正增长,实现人类与生态的良性循环。循环经济起源于工业经济,其核心是工业物质的循环。循环经济把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等融为一体,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因此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为“自然资源——产品和用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所有的能源和原料都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最合理的利用,从而使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减少到尽可能小的程度。
(4)重视突发事件管理。在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同时,需要制定一个有效的,能够帮助快速沟通、快速做出影响评估和控制的危机管理计划,并使之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是最为重要的部分。一般来说,危机管理在管理层次上高于日常管理,是管理的最高层次。危机管理计划不是独立的,它必须与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结合起来,也必须与国家、地区和部门的危机管理体系相适应。
3、试述我国城市成长中存在的问题。
答:(1)城市用地数量增长过快。我们通常用城市人均建设用地指标来衡量城市用地的相对数量。近些年来,我国城市用地迅速扩张的现状也是不容忽视的。近些年来,我国城市建设用地数量的增长已经超过城市用地负载的城市经济要素的增长,尤其是在规模较小的城市,用地扩张过快的现象十分突出,而小城市的土地收益又远远低于大城市,这种状况客观上反映了我国城市成长方式的不均衡和不经济。
(2)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低下。在城市空间过度扩张的同时,由于没有足够经济内容的充实和支撑,使得城市成长方式不经济的问题表现为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低下。土地利用效率的低下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土地的经济产出率较低,另一方面土地的开发利用程度较低。
(3)城市新区开发的倾向严重。自城市土地有偿使用制度逐步推行以来,国内一些城市有一种大规模、成体系、与旧城不连续的新区开发的倾向,这种城市新区开发一般都以一些特定城市职能的外迁为主导力量,并吸引其他的城市功能随迁,达到城市空间的大规模、跳跃式成长。这种新区开发中最多的要算20世纪90年代风行全国的开发区热,这些开发区最初往往打着高新技术的招牌,但最终很多没有相关条件支撑的高新区的土地被开发成了住宅区甚至长时间撂荒闲置。
(4)城市空间结构不合理。在我国城市成长的过程中,城市空间结构还存在一些不合理的状况,某种程度上,这些不合理的现象还在继续产生。城市成长中的空间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为土地利用总体结构的失衡和空间利用方式违背地租规律。
4、试述我国城市污染治理的主要瓶颈。
答:我国城市污染治理的主要瓶颈是:
(1)思想观念的转变相对滞后。在错误的发展观指导下,人类对资源采取掠夺式的开发,资源回收和循环利用水平低,不考虑环境容量的承载能力任意排放污染物。其结果是资源遭到严重破坏,环境受到严重污染。直至今日,仍有不少城市,特别是中小城市,出于经济发展考虑,采取牺牲环境的做法,只为追求投资增长,而吸收环境污染严重的企业进城落户。
(2)污染治理机制尚不健全。由于环境污染造成的私人成本远低于社会成本,厂商和消费者具有向外排污的内在冲动,因而在单纯的市场条件下公共环境极易出现无人照管的“公地悲剧”。政府可以通过向企业和居民征收排污费和环卫费,用以治理污染;或是由政府出面协调,将污染的外部性予以内部化。但在现实中,仅靠政府来治理污染显然是不够的,将公共环境交由企业或个人处理还有诸多问题,排污费的收取标准和使用机制还不完备,环卫公司政企分开的市场化改革推进困难,尤其是一些纯粹公益性的污染治理项目仍需依赖并不充足的公共财政。
(3)技术水平不高和经费不足仍是污染治理的强硬约束。比如,中国现有垃圾处理技术仍十分低下。处理垃圾不仅是技术上的问题,令管理者更为头痛的是,环卫经费严重不足。
(4)污染治理的公众参与度不高。科技发展在污染治理方面固然重要,但并不能够“包治百病”。治污之重不在于“治”,而在于“防”。“治”是治标,“防”才是治本。这个“防”靠的正是城市公众(企业、居民)自觉自愿地维护公共环境,采用新技术减少污染,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但我们看到的是,诸多陈规陋习和不良的生活习惯仍然影响着城市的公共环境。
5、试述我国如何实现城乡一体化。
答:(1)城乡一体化不是城乡“一样化”和“平均化”。有人认为城乡一体化就是要完全消灭城乡差别,最终达到城乡的绝对融合。这种观点实质上就是将城乡一体化引向了“城乡一样化”,这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行不通的。因为城市和乡村这两种社区形态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其特定的自然、社会、经济、历史等条件,只要这些方面存在着差别,城乡差别就不可能消失。同时,城乡一体化并不会导致城乡的“低层次平衡发展”和“平均主义”,它不是降低城市的地位,而是将乡村的地位加以适当提高,使其在市场体制下处于与城市同等的竞争地位。城乡一体化强调城乡间各要素的融合、贯通,但并不排斥差别,相反,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可以将差别转化为各自的特色,这将有利于形成城乡系统的高层次协调发展。
(2)城乡一体化的动力机制: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城乡一体化是城乡两大系统发展的一种社会、经济、生态过程,同时又是这一过程的战略目标。在分析城乡关系问题上,有学者认为,城市化的滞后是中国城乡经济难以协调发展的症结所在,并由此导出了通过重新发动城市化来解决城乡发展问题。还有一些学者主张靠农村工业化来解决城乡问题。事实上,农村的发展,不能单靠城市化的辐射,也不能盲目推行农村工业化,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必须两头启动,依靠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加以推进,这就是城乡一体化的动力所在。
(3)城乡统一市场的建立是城乡一体化的核心。市场是城乡经济联系的纽带,也是缩小城乡差距、优化城乡资源配置的有利渠道。城乡经济要素的流动,是二元结构转换、城乡协调发展的关键。这就需要打破原有的各种体制束缚,以市场体制为契机,在原有城市市场和农村市场的基础上,构建城乡统一市场。这将是一个市场类型齐全、功能完备的市场体系,它既包括产品市场,又包括要素市场。通过统一的市场体系使农村的资源优势转化为商品优势,剩余劳动力转化为生产要素,并得到优化组合,从而为实现城乡全面贯通、走向一体奠定坚实的基础。
(4)城乡一体化要从人的需要出发,即“以人为本”。从人本主义角度讲,人们从事的一切活动都是为其自身各方面需要服务的,城乡发展从本质上来说是人与自然在协调基础上的自我发展。因此,城乡一体化建设要求为人类创造一个良好的生产、生活和发展的环境,同时要有利于提高人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广大农村人口的素质,使其享受现代城市文明,从而利于整个社会的进步。
三、选择题
1.具体分析,现代城市的涵义主要区别于农村地区的(ACD)。A人口数量C产业构成D行政管辖
2、(C)社会大分工,是人类社会中城市形成的直接原因。C 第三次
3、总体来看,古代城市的主要以(AB)为主。A政治功能B军事功能
4、(A)是最早面临“城市病”的国家之一,也是最早探索市政管理理论的国家,同时,也是首创多种城市市政体制的国家。A 美国
5、市政经济具有(ABCDE)的基本特征。
A社会性B长期性C不可分性D政府性E公共性
6.在我国城市中,城市政治权力系统包括(ABCD)。A.市法院B.中共市委 C.市检察院D.市政府
7、市人民代表大会的权力主要有地方(ABCD)。A 任免权B 监督权C决定权D立法权
8、根据《行政许可法》这部法律的规定,除(ABD),其他国家机关包括各个部门一律不能设定行政许可。A国务院B省一级人民政府D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
9、根据我国现行法规和相关制度,构成我国市民概念的基本条件为(ABD)。
A从事非农业生产劳动B居住在市区内D具有本市户口
10、在我国城市中,(D)渠道是一种方兴未艾的市民利益表达渠道。D集团参与
11.市政管理体制的内容包括(ABCD)。A.市行政管理体制B.市公共事务管理体制C.市政府构成体制D.市建制体制
12、我国目前的建制市包括(ABCD)。A副省级市B 县级市C地级市D直辖市
13.中共市委对城市国家政权机关,包括(ABCD)起着领导作用,处于领导地位。A市人民政府B市人民法院C市人民检察院D市人大
14、下列的市政职能中,(AD)属于传统职能。A 消防 D治安管理
15、市级政府的经济调控(ABCDE)的特征。A双向性B间接性C综合性D有限性E超前性
11.城市发展战略通常由(ABCDE)组成。
A.战略措施B战略反馈C重点战略D.战略远景E.战略依据
12.城市发展战略依据,主要通过(ABCD)获取。
A优劣权威分析方法B竞争—合作分析方法
C政经社技分析方法D历史分析方法
13、世界银行组织认为,可持续城市是指一个(ABCD)的城市。
A 有竞争力B 治理和管理良好C适于居住D银行信赖的14、城市发展战略管理的理论支撑包括(ABCD)。
A 范围经济 B可持续发展理论 C规模经济D集聚经济
15、城市营销的主要内容包括(ABCD)。
A产品B城市营销主体C目标市场需求D目标市场
16、(B)行政合理原则要求行政机关在行使自由裁量权时,不仅应事实清楚,在法律、法规规定的条件和范围内做出行政决定,而且要求这种决定符合立法目的。B行政合理原则
17、我国土地储备的运行模式包括(ABCD)。A上海模式B杭州模式C南通模式D武汉模式。
18、城市基础设施的特性是(ABCD)。
A地方公共物品性与效益的外部性B运行的协调性与系统性C经营管理的垄断性与多样性D建设的同步性与超前性
19、现代城市成长管理在(A)萌生。
A美国
20、根据国际经验,当城市化水平达到(B)以后,城市化将步入高速发展的阶段,直至达到70%以后才逐渐减速至平稳发展,我国正处在这样一个城市化高速发展的区间之中。B 30%
21、城市经济的一般功能是指城市总体的共同性功能,主要是以(CD)为主导,为国民经济服务.C第三产业D第二产业
22、经济性规制主要针对(BD)。
B 信息不对称问题D自然垄断问题23、21世纪中国城市经济的发展目标是城市化水平要达到(D)左右。D60%
24、城市财政管理的内容包括(ABCD)
A预算管理B城市维护与建设资金的管理C 税收管理D预算外资金管理
25、在公共选择理论出现之前,对政府行为的假设有(ABC)。
A慈善模式B民主模式C巨物模式
26、一般情况下,把城市人口划分为(ABCD)。
A中小学年龄 B老龄C劳动年龄D托幼年龄
27.依据一座城市的人口年龄比例将城市划分为(ABD)。
A稳定型B衰退型 D增长型
22.(D)城市的人口年龄结构中,老年人的比例小,幼年人口比例大。D.增长型
23、从地域特征和管理角度考察,城市社区主要有(ABC)。
A自然社区B功能社区C法定社区
24、城市社区管理的主体组成包括(ABCD)。
A 社区成员B 社团性组织C 企事业组织D行政性组织
25、城市环境具有(ABCD)的特征。
A脆弱性B 开放性C人为性D复合性
26、目前我国城市环境污染的主要包括(ABCD)。
A水污染B固体废弃物污染C 视觉污染D大气污染
27、城市环境保护的手段中(AC)是日常管理的必要条件。
A 行政手段 C经济手段
28、城市环境管理治理方面的制度包括(ABCD)。
A排污权交易制度B谁污染谁治理制度C奖励与惩罚制度D排污治理制度
29、一个理想的循环经济系统通常主要包括的行为者是(ABCD)。
A.处理者B.消费者C.废物处理者 D.资源开采者
30、(A)是世界上第一个城市人口超过总人口50%的国家。A 英国
31、(C)是城市化的内在动力C工业化
32、各国城市化进程的中期阶段:城市化水平处于(B)左右,发展速度很快.B30%~70%
33、城中村产生的原因主要有(ABCD)。
A.投资主体回避农村居民点以减少建设成本B.交通轴的效益衰变规律和灰色区的形成 C.农民对被动快速城市化的回避
D.村镇经济发展方式需要控制土地
34、(ABC)是未来区域中心城市行政区划改革的方向。
A撤市(县)设区B撤村设街C人口农转非
35、(A)大都市政府,成立于19世纪末,是最早建立的大都市政府,开创了大都市政府的先例。
A伦敦
36、发达国家区域协调机构的特点是(ABCD)。
A形式多种多样,且在不断调整B在组织上更多采用合作、自愿参与和弹性的方式
C“政府”与“非政府”两类协调机构逐步融合D受政党更替的影响大
37、从问题的相互关系不同,区域协调问题可以分为(AD)。
A纵向协调 D横向协调
38、总体而言,区域协调机构的组织方式与运行机制可以分成(ABD)。
A 弱调控模式B多元调控D强调控模式
39、(ABCD)实行强调控模式。
A.法国B.荷兰C.日本 D.希腊
40、对于突发事件而言,其涉及的内在结构体系并非单纯的线性逻辑抑或平面关联,而是一个包含(ABCD)的构架体系。
A.保障系统 B.执行系统 C.信息系统 D.决策系统
41、(C)是突发事件管理结构体系的支撑。
C保障系统
42、(C)是突发事件管理最为重要的功能要求,是重中之重,也是各个国家突发事件处理中最为关注的焦点。
C预防
69、坚持快速反应,就必须把握(ABCD)。
A齐B实C准D 快
70、突发事件处理的一般程序包括(ABCD)。
A预警系统的建立B危机应对C危机判断D 确认危机来源
第三篇:管理学基础期末复习指导
1.如何理解管理的内涵。答:管理是管理者为有效地达到组织目标,对组织资源和组织活动有意识、有组织、不断地进行的协调活动.这个概念包含着以下几层意思:
1.管理是一种有意识、有组织的群体活动 2.管理是一个动态的协调过程
3.管理的目的在于有效地达到组织目标和提高组织活动的成效 4.管理的对象是组织资源和组织活动.2.人际关系学说的主要内容
答:在霍桑试验的基础上,梅奥创立了人际关系学说.人际学说的主要内容是: 员工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
满足员工的社会欲望,提高员工的士气,是提高生产效率的关键 企业存在着“非正式组织
3.管理理论丛林(现代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
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以及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日益提高,引起了人们对管理理论的普遍重视,管理思想得到了丰富和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管理理论和管理学说,并形成了众多的学派.这些理论和学派,在历史渊源和内容上相互影响和联系,形成了盘根错节、争相竞荣的局面,被称为“管理理论的丛林”.1961年月12月,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哈罗德·孔茨在美国《管理杂志》上发表了题为《管理理论的丛林》的文章.在这篇文章中,他把当时的各种管理理论划分为六个主要学派.1980年,孔茨又发表了《再论管理理论的丛林》一文,指出管理理论已经发展为至少十个学派.包括以下六点: 1)管理过程学派 2)经验学派 3)系统管理学派 4)决策理论学派 5)管理科学学派 6)权变理论学派
4.管理者角色与管理技能。
答:管理者在管理工作中表现为10种角色,这10种角色分为三大类:人际方面的角色,信息方面的角色和决策方面的角色。1)人际角色:挂名首脑角色、领导者角色、联络者角色。2)信息角色:接受者角色、传播者的角色、发言人的角色。3)决策角色:企业家角色、资源分配者、故障排除者、谈判者角色,混乱驾驭者。人际角色:人际角色直接产生自管理者的正式权力的基础。管理者所扮演的三种人际角色是:代表人角色、领导者 角色、联络者角色。信息角色:管理者负责确保和其一起工作的人具有足够的信息,从而能够顺利完成工作。整个组织的人依赖于管理结构和管理者以获取或传递必要的信息,以完成 工作:监督者角色、传 播者的角色、发言人的角色。
决策角色:处理信息并得出结论。管理者以决策让工作小组按照既定的路线行事,并分配资源以保证计划的实施。企业家角色、干扰对付者角色、资源分配者、谈判 者角色。
管理者需要三种基本的技能或者素质,即技术技能、人际技能和概念技能
技术技能是指熟悉和精通某种特定专业领域的知识,诸如工程、计算机科学、财务、会计或者制造等。对于基层管理者来说这些技能是重要的,因为他们直接处理雇员所从事的工作。
人际技能也是很关键的,具有良好人际技能的管理者能够使员工的热情和信心,这些技能对于各个层次的管理者都是必备的。
概念技能概念技能是管理者对复杂情况进行抽象和概念化的技能。运用这种技能,管理者必须能够将组织看作一个整体,理解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想像组织如何适应它所处的广泛的环境。尤其对于高层管理
期末复习指导
者来说,这种技能是非常重要的。
5.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
答:1)制定科学的作业方法2)科学的选择和培训工人3)实行有差别的计件工资制
4)将计划职能和执行职能分开5)实行职能工长制6)在管理上实行例外原则
6.企业文化的概念及其组成和作用。
答:概念:企业文化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企业在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所创造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精神财富及其物质形态。它由三个不同的部分组成:即表层的物质文化、中层的制度文化、深层的精神文化。
作用: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推动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它包含着非常丰富的内容,其核心是企业的精神和价值观。这里的价值观不是泛指企业管理中的各种文化现象,而是企业或企业中的员工在从事商品生产与经营中所持有的价值观念
7.计划工作及其性质
答:广义的计划工作,是指包括制订计划、执行计划和检查计划执行情况三个环节在内的工作过程.狭义的计划工作,主要是指制订计划.它的性质是: 1)目的性2)主导性3)普遍性4)效率性5)灵活性6)创造性
8.目标管理及其优势与缺陷
答:目标管理是一个全面的管理系统.它用系统的方法,将许多关键管理活动结合起来,从而保证高效率地实现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具体而言,它是一种通过科学地制定目标、实施目标,并依据目标进行考核评价来实施管理任务的管理方法.目标管理的优点:
1.能有效地提高管理的效率2.有助于组织机构的改革3.能有效地激励员工完成组织目标
4.能实行有效的监督与控制,减少无效劳动 目标管理的缺点:
1.目标制定较为困难2.目标制定与分解中的员工参与费时、费力 3.目标成果的考核与奖惩难以完全一致4.组织员工素质的差异影响目标管理方法的实施
9.公司(组织)战略的构成要素有哪些?
答:组织战略的构成要素包括:
战略远景.它包括经营理念和企业宗旨.经营理念是指组织在长期的生产经营实践中形成的、为组织全体成员所认同的价值观、信念和行为准则等到.宗旨是指组织现在和未来应从事什么样的事业.对于工商企业而言,宗旨就是要确定企业的业务范围、主攻市场和主要技术等.目标与目的可设定一套中短期的目标和目的 资源 包括有形和无形的资源 业务 组织参与竞争的产业领域 组织 包括组织结构和管理机制
10.发展型战略及其三种基本形式。
答:发展型战略也称为扩张型战略,是一种在现在战略起点基础上,向更高目标发展的总体战略.它的基本形式有:
密集型发展战略 是指集中组织资源,以快于过去的增长速度来增加某种产品或服务的销售额或市场占有率,而组织业务范围基本上保持不变.一体化发展战略 是指在产业链的前向和后向两个可能的方向上,扩展组织经营范围的一种战略.多元华发展战略 可以分为关联多元化发展战略和无关联多元化发展战略两种
11.竞争战略及其三种类型。
答:竞争战略,也就是业务层战略。波特教授提出了三种可供选择的一般性竞争战略:1)成本领先战略2)差异化战略3)集中化战略。
12.如何理解决策的含义?
答:所谓决策,是指为了达到一定的目标,采用一定的科学方法和手段,从两个以上的可行方案中选择一个满意方案的分析判断过程.需要把握以下几点:
1)决策要有明确的目标2)决策要有可供挑选的可行方案3)决策要作出分析评价
4)决策要具有科学性5)决策要遵循满意原则
13.现代企业管理决策具有哪些特点?
l)决策问题越来越复杂且影响面越来越大. 2)决策时间要求越来越短。3)决策所包含的信息量越来越大。4)决策主体由个人转向群体。
14.组织结构的含义
答:组织结构,就是反映人、职位、任务以及它们之间的特定关系的网络.正确认识组织的含义,必须把握三方面的要素: 组织结构决定了组织中的正式报告关系.组织结构明确了将个体组合成部门、再将部门组合成整个组织的方式.组织结构包含了确保跨部门沟通、协作的制度设计
15.合理设计组织结构的原则
答:组织结构设计是指一个正式组织为了实现其长期或者阶段性目标,设计或变革组织的结构体系的工作.应遵循以下的基本原则:
1)有效性原则2)分工与协作原则3)责权利对等原则4)分级管理原则5)协调原则 6)弹性结构原则
包括:按任务和目标需要设立岗位,不因人设岗;管理人员定期更换;实行员工一专多能;实行多种用工制度,使组织内人员富有弹性.人员配备的原则
答:人员配置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因事择人的原则。要根据工作需要配置人员;量才使用的原则。要根据人的能力和特点来安排工作;
人事动态平衡原则。人与事的配合需要进行不断的调整,尽量使所有人的能力都与工作匹配
程序化;规范化原则。员工的选拔必须遵循科学合理的标准和程序
16.人员配备的原则
答:因事责任的原则,量材使用的原则,人事动态平衡的原则,程序化、规范化原则 17.内部提拔管理人员有哪些优缺点?
答:内部提升制度具有以下优点:有利于调动组织内部成员的工作积极性 有利于吸引外部人才。有利于保证选聘工作的正确性。
期末复习指导
有利于被聘者迅速展开工作。内部提升制度也存在弊端,具体表现为
缺点: 可能引起同 事之间的不 团结。
.可能造成“近亲繁殖”的现象,.并抑制组织创新力。18.外部选聘管理人员有哪些优缺点?
答:外部招聘的优点是:
被聘干部具有“外来优势”,没有“历史包袱”,如果他确实具有较强的工作能力,便可迅速地打开局面。
有利于平息和缓和内部竞争者之间的紧张关系。
能够为组织带来新的管理方法和经验。外部招聘的不足主要表现在: 外聘人员很难迅速打开局面。组织对应聘者的清况不能深人了解。外部招聘会打击内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19.管理人员选聘标准、程序及方法。
答: 标准:1)强烈的管理欲望2)正直的品质3)富于创新精神4)良好的决策能力5)较强的沟通能力
6)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7)相应的业务知识和水平8)良好的身体素质
程序:制订选聘计划-初步筛选-测试聘任-使用
方法:笔试、面谈、20.领导者的权力来源有哪些?
答:领导者的权力来源有两种,一种是基于职位的权力来源;另一种是非职位的权力来源,个人自身影响力
职位权力包含三种:法定权力、奖励权力和处罚权力。自身影响力。包括品德、学识、能力和晴感。
21.领导者用人的艺术
答:1)唯才是举;2)用人所长;3)知人善用的艺术;4)有勇气选拨名望和才学超过自己的人 需要层次论的主要内容。
答:需要层次论认为,人类的需要归为生理、安全、友爱或归属、尊重、自我实现五大类,一般的人都是按照这个层次从低级到高级去追求并使自己的需要得到满足的。已经满足的需要不再具有激励作用。因此,管理者应根据需要层次,确定激励行为。
22.需要层次论的主要内容。
答: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把人类的需要归为五大类,1)生理上的需要。这是为维持人类自身生命的基本需要。2)安全的需要。这是有关人类避免危险的需要
3)友爱和归属的需要。当生理及安全得到相当的满足,友爱和归属方面的需要便占据主要地位。
4)尊重的需要。根据马斯洛的理论,人们一旦满足了他们的归属需要,他们就会产生尊重的需要,即自尊和受到别人的尊重。5)自我实现的需要,这是最高层次的需要。
马斯洛认为,一般的人都是按照这个层次从低级到高级,一层一层地去追求并使自己的需要得到满足。
23.双因素理论的主要内容。
答:该理论认为有两类因素影响人们的行为。
一种是与工作环境或工作条件相关的因家,即保他因家; 一种是与工作内容紧密相连的因素,即激励因家。24.激励的主要方法
答:l)物质激励。2)精神激励。3)职工参与管理。4)工作
丰富化。
25.控制及其作用。
答:控制是管理者对计划的执行过程进行监督、检查,如果发现偏差.及时采取纠偏措施的活动。控制的作用如下:
控制是完成计划任务和实现组织目标的有力保证。控制是及时解决问题、提高组织效率的重要手段口 控制是组织创新的推动力。
26.什么是现场控制?实现有效的现场控制需要具备哪些
条件?
答:现场控制:又称即时控制,是指在某项活动或者某种工作过程中,管理者在现场对正在进行的活动或行为给予必要的监督、指导,以保证活动和行为按照规定的程序和要求进行的管理活动。有效的现场控制需要具备如下条件:较高素质的管理者、下属人员的积极参与和配合、适当的授权、层层控制,各司其职。27.控制工作原则
目标明确原则:控制活动是一种管理活动过程,具有很强的目的性。
控制关键点原则:控制不仅要注意偏差,而且要注意不同偏差的重要程度,抓住活动过程中的关键和重点进行局部的和重点的控制。及时性原则:高效率的控制系统,能迅速发现问题并及时采取纠偏措施。
灵活性原则:控制的灵活性原则要求制定多种应付变化的方案和留有一定的后备力量,并采用多种灵活的控制方式和方法来达到控制的目的。
经济性原则:行使控制职能的时候,必须考虑控制的经济性。28.什么是全面质量管理?它包括哪些内容。
答:全面质量管理是指企业内部的全体成员都参与到企业产品质量和工作质量工作过程中,把企业的经营管理理念、专业操作和开发技术、各种统计与会计手段等结合起来,在企业中普遍建立从研究开发、产品设计、采购、生产加工,到产品销瞥、售后服务等环节的贯穿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的质量管理体系。全面质量管理包括全员参与的质量管理和全过程质量管理两个方面。1.管理及其性质。★
答:管理就是管理者为有效地达到组织目标,对组织资源和组织活动有意识、有组织、不断地进行的协调活动。管理的性质:
(1)管理的二重性,就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马克思关于管理二重性的理论认为,管理有同生产力、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自然属性;也具有同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相联系的社会属性。
(2)管理的科学性,是指管理作为一个活动过程,其间存在着一系列基本的客观规律。
(3)管理的艺术性,就是强调管理的实践性。强调管理活动除了要掌握一定的理论和方法外,还要有灵活地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的技巧和诀窍。
2.组织与外部环境的关系。
答:外部环境是指对组织各种活动具有直接或间接作用的各种条件和因素的总和。组织与外部环境间的关系表现为两个方面:
(1)社会环境对组织的作用。表现为A.社会环境对组织具有决定作用。B.社会环境对组织具有制约作用。C.社会环境对组织具有影响作用。
(2)组织对环境的适应。组织对环境的适应有两种基本的形态:一
期末复习指导
是消极、被动的适应;二是积极、主动的适应。任何组织要想达到自己既定的目标,都必须采取积极的态度,积极主动地适应环境的变化 案例分析“杨瑞的苦恼”答题
1.从两个方面看,首先杨瑞刚刚走上工作岗位,一周时间就提出三个问题并下了结论,有些仓促;其次王经理是小型家族企业经理,又是负责研发工作的,他根本没有管理理念,也不关心杨瑞对人力资源管理的见解;2.在此,最关键的问题是沟通障碍,杨瑞和王经理两人的想法完全没有达成一致;从组织角度讲,上下级之间有地位差异,目标差异,该小型企业缺乏明确的沟通渠道,协调不够.从个体角度讲,杨瑞和王经理两人属于选择性知觉,都是根据自身的背景经验及态度来看待对方的想法.3.由于沟通障碍,杨瑞陷入困惑;如果不离开这个企业就必须克服沟通障碍.具体的做法请参考教材224—226页.例如1)做好充分的沟通准备,把上次提出的三个问题与小型家族企业的现实联系起来,明确一个重要的近期能做的问题;沟通前要对沟通目标进行分析,问问自己能否改变王经理的态度;问问自己能否争取到王经理的认同;(2)调整心态,沟通中最重要的问题在于了解对方需要什么;杨瑞走上工作岗位才一周时间,她必须通过认真的调查研究去了解企业需要什么,王经理需要什么.4.王经理在这个小型家族企业里是负责研发工作的,为了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他应该接受并认真考虑杨瑞提出的问题与建议,学习管理理念,提高管理者素质;并从管理者的组织行动上克服沟通障碍.具体的做法请参考教材224三.名词解释
1.企业目标(p63页):即组织目标是在分析外部环境与内部条件的基础上,确定企业各项经济活动的发展方向,是企业经营思想的具体化。2.决策:(P106)
3.集权与分权(新版教材无定义)集权是指决策权在组织系统中较高层次的一定程度的集中;分权是指决策权在组织系统中较低层次的一点那个程度的分散。
为什么说管理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
1.管理作为一种普遍的社会活动,具有一定的客观规律。人们在长期的管理实践中,逐渐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反映管理过程客观规律的理论知识体系;人们利用这些理论和方法来指导实践,又以管理活动的实践来衡量这些理论和方法的正确性,并使其不断丰富,这就是管理的科学性;
2.管理的艺术性就是强调管理的实践性,没有实践就无所谓管理艺术。仅凭背诵管理理论不能保证管理的成功,就如读了游泳的书并不意味着会游泳了;管理者必须在实践中积极主动地因地制宜的将管理知识与具体实践活动相结合,才能进行有效的管理;
3.所以说,管理既是一种知识,更是一种实践;不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不是相互排斥、而是相互补充的。靠背诵条文进行管理等于“纸上谈兵”,必然脱离实际、效率低下,甚至造成巨大的损失;反之,不懂管理理论和方法,进行管理时只是凭感觉经验或者碰运气,则很难找到解决问题的满意方案。所以既要重视管理理论的学习,又不忽略实践中的灵活运用,是每个管理者走向成功的保证。
第四篇:《管理学基础》课程期末复习指导
山东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管理学基础》课程期末复习指导
一、单选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为了保证组织目标得以实现,就需要有控制职能。纵向看,各个管理层次都要重视控制职能,()。
A.愈是基层的管理者,控制要求的时效性愈短,综合性愈弱
B.愈是基层的管理者,控制要求的时效性愈短,综合性愈强
C.愈是基层的管理者,控制要求的时效性愈长,综合性愈强
2.约法尔是管理过程学派的创始人,他认为管理的职能有五个,即(),这五种职能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管理过程。
A.计划、决策、组织、人员配备和控制B.计划、组织、人员配备、指挥和控制
C.计划、组织、人员配备、协调和控制
3.企业流程再造的目的是增强企业竞争力,从()上保证企业能以最小的成本、高质量的产品和优质的服务赢得客户。
A.生产流程B.生产管理
C.作业管理
4.企业管理层次的差异决定了目标体系的垂直高度。这样,企业目标就成了一个有层次的体系和网络,即是目标的()。
A.层次性B.多重性
C.变动性
5.()以后,在我国一些企业,目标管理思想得到广泛的应用,并在实践中与计划管理、民主管理、经济责任制等管理制度相结合,形成带有中国特点的目标管理制度。
A.60年代B.70年代
C.80年代
6.按预测时间范围长短不同,可将其分为短期预测、中期预测和长期预测三种。一般地,预测时间范围越短,预测质量越高;反之,预测结果的准确性越低。因此,在进行产品价格决策时,需要做的是()。
A.长期预测B.中期预测
C.短期预测
7.用特尔菲法进行预测与决策,对专家人数的确定要视所预测或决策问题的复杂性而定。人数太少会限制学科的代表性和权威性;人数太多则难以组织。一般以()人为宜。
A.5—10B.10—1
5C.15—20
8.授权时应依被授权者的才能和知识水平的高低而定。这就是授权的()原则。
A.因事设人,视能授权B.因人设职,视能授权
C.任人唯贤
9.有一种领导理论,它将领导方式分为四类,即专权命令式、温和命令式、协商式和参与式,这种领导理论即()。
A.管理方格理论B.权变理论
C.管理系统理论
10.美国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詹姆士在对职工的研究中发现,按时计酬的职工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一30%;而受到激励的职工,其能力可发挥至()。
A.60—70%B.70—80%
C 80—90%
11.一个管理人员的职能是“计划、安排和实施各种不同的生产过程”,这是()中的观点。
A.劳克林在1896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原理》
B.塞缪尔·纽曼在1935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原理》
C.弗雷德·马歇尔在1892年出版的《工业经济原理》
12.决定一个组织经济效益大小和资源效率高低的首要条件是(),其手段都是管理。
A.对人的合理使用B.科学技术的高度应用
C.资源的最优配置和最优利用
13.梅奥等人通过霍桑实验得出结论:人们的生产效率不仅受到物理的、生理的因素的影
响,而且还受到社会环境、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由此创立了()。
A.行为科学学说B.人文关系学说
C.人际关系学说
14.企业管理层次的差异决定了目标体系的垂直高度。这样,企业目标就成了一个有层次的体系和网络,即目标的()。
A.层次性B.多重性
C.变动性
15.组织结构设计的出发点和依据是()。
A.权责利关系B.实现企业目标
C.分工合作关系
16.()提出协调方式经历了相互调整方式、直接监督方式、标准化方式三个阶段。
A.亨利·明茨伯B.马克斯·韦伯
C.威廉·詹姆斯
17.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在1920年的危机中,发明并最早采用()组织结构。
A.M型B.U型
C.H型
18.下列哪种方法不属于模拟情景训练法?()
A.角色扮演B.无领导小组讨论
C.结构式面谈
19.领导理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侧重于研究领导人的性格、素质方面的特征。
A.性格理论阶段B.行为理论阶段
C.权变理论阶段
20.某企业准备生产一种新产品,估计这种产品在市场上的需求量有四种情况:需求量较高、需求量一般、需求量较低、需求量很低,对每种情况出现的概率无法预测。为了生产这种产品,企业考虑了三种方案。该产品准备生产5年,据测算,各个方案在各种自然状态下5年内的损益值如下表:
那么,用折衷法所选择最佳方案是()。(假设给定最大值系数为0.7)
A.甲方案B.乙方案
C.丙方案
二、判断题(判断对错,请指出错误所在并改正。每题2分,共20分)
1.现代企业管理学认为,企业管理的重点在经营,而经营的核心是计划。
2.“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的区别在于,“非正式组织”中以效率的逻辑为重要标准。
3.彼得·圣吉提出了学习型组织的五项修炼技能,认为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看法不同,是因为他们的智慧不同。
4.麦格雷戈在德鲁克目标管理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业绩评价方法,提出由下属人员承担为企业设置短期目标的责任,并同其上司一起检查这些目标的责任。
5.对企业销售收入及其变化趋势的预测就是销售预测。
6.按照预测时间的不同,可将其分为短期预测、中期预测和长期预测。一般情况下,预测时间范围的长短与预测质量的高低成正比例关系。
7.各级职务和岗位应当按等级来组织,每个下级应当接受上级的控制和监督。这就是韦伯的理想组织模式的基本特征之一——职权等级。
8.管理幅度、管理层次与组织规模存在着相互制约的关系。也就是说,当组织规模一定时,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成正比关系。
9.权变理论亦称随机制宜理论,强调领导无固定模式,领导效果因领导者、被领导者和工作环境的不同而不同。
10.对于规模较小或者必须时刻保持上下一致的组织来说,一般适合采用分层控制的方式。
三、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16分)
1.企业文化
2.人员配备
3.激励
4.分层控制
四、简答题(每题6分,共24分)
1.目标管理具有哪些特点?
2.衡量集权与分权的标志是什么?
3.领导者科学用人的艺术表现在哪些方面?
4.构成管理外部环境的内容有哪些?
五、论述题(10分)
假如某企业要选聘一名高级主管,它应采用内源渠道还是外源渠道?为什么?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下列各题答案中,只有1个是正确的,请选择。每题1分,共20分)
1.C2.B3.A4.A5.B
6.C7.B8.A9.C10.C
11.B12.C13.C14.A15.B
16.A17.A18.C19.A20.A
二、判断题(下列各题有对有错,请指出错误所在并说明理由。每题2分,判断给1分,修改正确再给1分,共20分)
1.计划改为决策
2.效率的逻辑为重要标准改为感情的逻辑为重要标准
3.智慧改为心智模式
4.为企业设置短期目标改为为自己设置短期目标
5.销售预测改为市场预测
6.正比例改为反比例
7.对
8.成正比改为成反比
9.对
10.分层控制的方式改为集中控制的方式
三、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16分)
1.企业文化是指一定历史条件下,企业在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所创造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精神财富及其物质形态。
2.人员配备是组织根据目标和任务正确选择、合理使用、科学考评和培训人员,以合适的人员去完成组织结构中规定的各项任务,从而保证整个组织目标和各项任务完成的职能活动。
3.激励是指人类活动的一种内心状态。它具有加强和激发动机,推动并引导行为使之朝向预定目标的作用。通常认为,一切内心要争取的条件:欲望、需要、希望、动力等都构成了对人的激励。
4.分层控制是指将管理组织分为不同的层级,各个层级在服从整体目标的基础上,相对独立地开展控制活动。
四、简答题(每题6分,共24分)
1.目标管理具有哪些特点?
(1)目标管理运用系统论的思想,通过目标体系进行管理。
(2)充分发挥每一个职工的最大能力,实行最佳“自我控制”。
(3)强调成果,实行“能力至上”。
2.衡量集权与分权的标志是什么?
(1)决策的数量。组织中较低管理层次作出的决策数目越多,则分权的程度越高;反之,则集权程度越高。
(2)决策的范围。组织中较低层次决策的范围越广,涉及的职能越多,则分权程度越高。
(3)决策的重要性。若较低层次作出的决策越重要,影响面越大,则分权程度越高;反之,则集权程度越高。
(4)决策的审核。组织中较低层次作出的决策,上级要求审核的程度越低,分权程度越高;如果作出的决策,上级要求审核的程度越高,分权程度越低。
3.领导者科学用人的艺术表现在哪些方面?
(1)知人善用的艺术。也就是用人用其德才,不受名望、年龄、资历、关系亲疏所干扰。
(2)量才适用的艺术。帮助职工找到自己最佳的工作位置。
(3)用人不疑的艺术。对委以重任的员工,应当放手使用,合理授权,使他们能够对所承担的任务全权负责。
4.构成管理外部环境的内容有哪些?
(1)社会环境
主要是指一个国家的人口数量、年龄结构、职业结构、民族构成和特性、生活习惯、道德风尚以及这个国家的历史和历史上形成的文化传统。
(2)政治环境
主要包括国家的政权性质和社会制度,以及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法律和规定等。
(3)经济环境
主要包括国家和地方的经济发展的水平、速度,国民经济结构,市场的供求状况以及社会基础设施等。
(4)科学技术环境
它主要包括国家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的开发和利用,国家的科技政策、科技管理体制和科技人才,等等。
(5)文化教育环境
主要包括人们的教育水平和文化水平,各种大专院校、职业学校的发展规模和水平等。
(6)自然地理环境
主要包括自然资源、地理条件和气候条件等。
五、论述题(10分)
假如某企业要选聘一名高级主管,它应采用内源渠道还是外源渠道?为什么?
管理人员的选聘来源有两方面:一是从组织内部培养、选拔、任用,即内部来源;二是从组织外部招聘,即外部来源。选聘管理人员是采用内源渠道还是外源渠道,要视具体情况而定。通常,一个组织高级主管的选聘采用外源渠道。(4分)
因为内源选任有一定的缺陷,具体表现为:
(1)“近亲繁殖”,形成思维定势,不利于创新。
(2)易形成错综复杂的关系网,任人唯亲,拉帮结派。
(3)备选对象范围狭隘,易受管理人员供给不足的制约。(3分)
如果采用外源招聘,可以避免这些不足。因为:
(1)外源招聘,应聘人来源广泛,选择空间大。从外部招聘是面向社会的,任何符合条件的人员,包括现在供职于
其他组织的管理人员都可应聘,因而可选范围十分广泛。
(2)外源招聘的管理者不受现有模式的约束,能给组织带来新鲜空气和活力,有利于组织创新和管理革新。此外,由于他们新近加入组织,没有与上级或下属历史上的个人恩怨关系,从而在工作中可以很少顾忌复杂的人情网络。
(3)有利于平息和缓和内部竞争者之间的紧张关系。组织中空缺的管理职位可能有好几
个内部竞争者希望得到。每个人都希望有晋升的机会。如果员工发现自己的同事,特别是原来与自己处于同一层次具有同等能力的同事提升而自己未果时,就可能产生不满情绪,懈怠工作,不服管理,甚至拆台。从外部选聘可能使这些竞争者得到某种心理上的平衡,从而有利于缓和他们之间的紧张关系。(3分)
第五篇:2014南理工考研 企业管理学复习指导
博广南理工考研网
2014南理工考研: 企业管理学复习指导
时至8月,暑假已过一半,不知同学们强化阶段的复习准备的怎么样。博广南理工考研网的辅导专家提醒广大考生,暑假时考研复习的关键阶段,一定要抓住这一时刻把专业课复习好。在复习的过程中,还要注意一下几点问题:
尽快投入专业课的复习状态
管理学原理里面有很多专业名词,每个名词都要充分理解。在一开始没进入状态的时候,看书久了,难免会陷入枯燥乏味的状态,特别是对于跨考的同学。同学们在复习的过程中,可以采取逐步进入的方式,不要一开始就逼迫自己一天看很多内容,结果效率低下。同时,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看一些相关的杂志,这样既可以加强自己对专业课兴趣,增加备考的乐趣,也可以及时掌握最新的专业热点、新成果和新思想。
切勿投机取巧
很多同学不肯投入过多的时间来进行复习,寄希望于所谓的重点,看书的时候觉得会考的就认真阅读,不会考的就随便瞄两眼。从近年来考试情况来看,这种投机取巧的方式是十分的危险的。管理学考研的备考一定要脚踏实地,不能遗漏任何知识点。这要求我们做到两点:一是对参考书上的知识点不能有遗漏,尤其是在第一遍复习的过程中。二是在做题的过程中遇到了书本里面没有的知识点,一定要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把它搞清楚,尤其是新名词。
善用记忆方法
管理学的知识点不像理科,会有很深入的东西,大部分人都能轻松读懂书本上的所有知识点,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在答题中把它们书写出来。管理学要记忆的东西比较多,而且各知识点有很多十分近似,极易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因此,记忆是管理学考研必不可少的利器。博广南理工考研网的辅导专家提醒,记忆也要掌握一定的方法,盲目的死记硬背只会事倍功半。同学们在记忆的过程中,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例如在记忆名词解释的时候,要抓住名词的本质、释里面的关键词。还有,同学们在复习的时候要善用结构导图来帮助自己理解和记忆。
善用真题
无论专业课还是公共课,历年真题都是复习中必不可少的利器。在利用真题的时候,不要只是简单的做了之后对答案就完了,还要善于对真题进行总结。真题中蕴含的出题规律、考试重点、答题技巧都是亟待同学们去发掘的。
可以说暑假的复习是整个考研复习过程的重要一环,能否在充分利用好这段时间,能否按照自己的计划按部就班的进行下去,能否按质按量完成任务,是决胜考研的关键。博广南理工考研网的辅导专家希望考生能够认真的把握好这一阶段。最后祝奋战在广大考研前线的同学们,在2013年的暑期能够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能够充分把握自己的命运,把握自己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