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七年级数学几何证明题
2、如图,从点O引出四条射线OA.OB.OC.OD,且OA⊥OB,OC⊥OD.
(1)如果∠BOC=28°,求∠AOC、∠BOD的度数;
(2)如果∠BOC=52°,则∠AOC、∠BOD分别是多少度?
(3)如果∠AOD=150°, 求∠BOC的大小.你发现了什么?说说你的理由.
3、看图填空,并在括号内注明说理依据.
如图,已知AC⊥AE,BD⊥BF,∠1=35°,∠2=35°,AC与BD平行吗?AE与BF平行吗?
解:∵∠1=35°,∠2=35°(已知)
∴∠1=∠
2∴∥(又∵AC⊥AE(已知)
∴∠EAC=90°
∴∠EAB=∠EAC+∠1=__°(等式的性质)
同理可得,∠FBD+∠2=_ °
∴∥())
4、已知,如图∠1和∠D互余,CF⊥DF.问AB与CD平行吗?为什么?
9、如图,已知直线AB∥CD,直线m与AB、CD相交于点E、F, EG平分∠FEB,∠EFG=50, 求∠FEG的度数.°AF
BCD11、如图①,AB∥CD,猜想∠BPD与∠B、∠D的关系,说出理由.解:猜想∠BPD+∠B+∠D=360°
理由:过点P作EF∥AB,∴∠B+∠BPE=180°(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AB∥CD,EF∥AB,∴EF∥CD,(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EPD+∠D=180°(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B+∠BPE+∠EPD+∠D=360°
∴∠B+∠BPD+∠D=360°
⑴依照上面的解题方法,观察图②,已知AB∥CD,猜想图中的∠BPD与∠B、∠D的关系,并说明理由.⑵观察图③和④,已知AB∥CD,猜想图中的∠BPD与∠B、∠D的关系,不需要说明理由.12、已知: A、B、C三点在同一直线上,点M、N分别是线段AC、BC的中点.
(1)如图,点C是线段AB上一点,① 填空:当AC = 8cm,CB = 6cm时,则线段MN的长度为cm;
② 当AB = acm时,求线段MN的长度,并用一句简洁的话描述你的发现;
(2)若C为线段AB延长线上的一点,则第(1)题第②小题中的结论是否仍然成立?请你画出图形,并说明理由.
13、分推理过程,请你将其补充完整:
∵AD⊥BC于D,EG⊥BC于G(已知)
∴∠ADC=∠EGC=90°
∴AD∥EG()
∴∠1=∠2()=∠3(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又∵∠E=∠1(已知)
∴∠2=∠3()
∴AD平分∠BAC()
第二篇:七年级下几何证明题(精选)
七年级下几何证明题
学了三角形的外角吗?(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和它不相邻的任何一个内角)
角ACD>角BAC>角AFE
角ACD+角ACB=180度
角BAC+角ABC+角ACB=180度
所以角ACD=角BAC+角ABC
所以角角ACD>角BAC
同理:角BAC>角AFE
所以角ACD>角BAC>角AFE
解∶﹙1﹚连接AC
∴五边形ACDEB的内角和为540°
又∵∠ABE+∠BED+∠CDE=360°
∴∠A+∠C=180°
∴AB∥CD
﹙2﹚过点D作AB的垂线DE
∵∠CAD=∠BAD,∠C=∠AED
AD为公共边
∴Rt△ACD≌Rt△AED
∴AC=AE,CD=DE
∵∠B=45°∠DEB=90°
∴∠EDB=45°
∴DE=BE
AB=AE+BE=AC+CD
﹙3﹚∵腰相等,顶角为120°
∴两个底角为30°
根据直角三角形中30°的角所对的边为斜边的一半
∴腰长=2高
=16
﹙4﹚根据一条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该交点到三角形三个顶点的距离相等
解∶﹙1﹚先连接AC
∴五边形ACDEB的内角和为540°
∵∠ABE+∠BED+∠CDE=360°
∴∠A+∠C=180°
∴就证明AB∥CD
♂等鴏♀栐薳2010-05-3017:33
(1)解:过E作FG∥AB
∵FG∥AB
∴∠ABE+∠FEB=180°
又∵∠ABE+∠CDE+∠BED=360°
∴∠FED+∠CDE=180°
∴FG∥CD
∴AB∥CD
(2)解:作DE⊥AB于E
∵AD平分∠CAB,CD垂直AC,DE垂直AB
∴CD=DE,AC=AE
又∵AC=CB,DE=EB,AC⊥CB,DE⊥EB
∴∠ABC=∠EDB=45°
∴DE=EB
∴AB=AE+EB=AC+CD
(3)16CM
(4)3个顶点
如图已知在四边形ABCD中,∠BAD为直角,AB=AD,G为AD上一点,DE⊥BG交BG的延长线于E,DE的延长线与BA的延长线相交于点F。
1.求证AG=AF
2.若BG=2DE,求∠BDF的度数
3.若G为AD上一动点,∠AEB的度数是否变化?若变化,求它的变化范围;若不变,求出它的度数,并说明理由。
解:由题意得
1)∠BAD=∠DAF=90°
∵∠5=∠6(对顶角)
∠1=∠2=90°
∴∠3=∠4
∵AB=AD
∴△BAG≌△DAF(ASA)
∴AG=AF
2)由1)可知BG=DF,∴DF=2DE
∴BE为△BDF的中线
又∵BE⊥DF
∴BE为△BDF的高线
∵△BDF的中线与高线重合∴△BDF是等腰三角形
又∵∠DBF=45°
∴∠BDF=∠F=(180°-∠DBF)/2=67.5°
3)变化
范围是0°到45°
第三篇:七年级下几何证明题
1、填空完成推理过程:
[1] 如图,∵AB∥EF(已知)
∴∠A +=180()∵DE∥BC(已知)
∴∠DEF=()∠ADE=()2.(6分)已知:如图,∠ADE=∠B,∠DEC=115°. 求∠C的度数.
A
D B
F
D
E
第3题
3.已知:如图,AD∥BC,∠D=100°,AC平分∠BCD,B
C
求∠DAC的度数.
4.已知:如图4,AB∥CD,直线EF分别交AB、CD于点E、F,∠BEF的平分线与∠DEF的平分线相交于点P.求∠P的度数
5直线AB、CD相交于O,OE平分∠AOC,∠EOA:∠AOD=1:4,求∠EOB的度数.
D
6(6分)如图,AB∥CD,EF分别交AB、CD于M、N,∠EMB=50°,MG平分∠BMF,MG交CD于G,求∠1的度数.7/如图,AB∥CD,AE交CD于点C,DE⊥AE,垂足为E,∠A=37º,求∠D的度数.
8、如图,已知:1=2,D=50,求B的度数。
AE
B
A
G
DC2D F C
00
9/(本题10分)已知:如图,AB∥CD,∠B=40,∠E=30,求∠D的度数
C
F
D
b
B
A
E10、AB//CD,EF⊥AB于点E,EF交CD于点F,已知∠1=60.求∠2的度数.11、如图所示,∠1=72°,∠2=72°,∠3=60°,求∠4的度数.索发现:
如图所示,已知AB∥CD,分别探索下列四个图形中∠P与∠A,∠C的关系,•请你从所得的四个关系中任选一个加以说明.AP
B
A
PC
D
B
AC
PBD
AC
P
BD
(1)(2)(3)(4)
如图,AB∥CD,BF∥CE,则∠B与∠C有什么关系?请说明理由.
18.如图,已知:DE∥BC,CD是∠ACB的平分线,第17
∠B=70°,∠ACB=50°,求∠EDC和∠BDC的度数.
F
EA
EC
DN
D
A
M
E
M
B
N
A
B
B
C
第18题图
19.如图AB∥CD,∠NCM=90°,∠NCB=30°,CM平分∠BCE,求∠B的大小. 如图5-24,AB⊥BD,CD⊥MN,垂足分别是B、D点,∠FDC=∠EBA.(1)判断CD与AB的位置关系;
(2)BE与DE平行吗?为什么
?
20、如图5-25,∠1+∠2=180°,∠DAE=∠BCF,DA平分∠BDF.(1)AE与FC会平行吗?说明理由.(2)AD与BC的位置关系如何?为什么?
(3)BC平分∠DBE吗?为什么.
B
A
B
图5-25 如图5-27,已知:E、F分别是AB和CD上的点,DE、AF分别交BC于G、H,A=D,1=2,求证:B=C.
如图5-29,已知:AB//CD,求证:B+D+BED=360(至少用三种方法)
23.(6分)如图,EF∥AD,∠1 =∠2,∠BAC = 70°.将求∠AGD的过程填写完整.
因为EF∥AD,所以 ∠2 =. 又因为 ∠1 = ∠2,所以 ∠1 = ∠3.所以AB∥.
所以∠BAC += 180°. 又因为∠BAC = 70°,所以∠AGD =.
24.(6分)如图,AB∥CD,EF分别交AB、CD于M、N,∠EMB=50°,MG平分∠BMF,MG交CD于G,求∠1的度数.26.(6分)如图,已知:DE∥BC,CD是∠ACB的平分线,∠B=70°,∠ACB=50°,求∠EDC和∠BDC的度数.
2B
C
A
D
C A
D
E
BC27、∥BC,AB∥DC,∠1=100º,求∠2,∠3的度数
如图,已知AB、CD、EF相交于点O,AB⊥CD,OG平分∠AOE,∠FOD=28°,求∠COE、∠AOE、∠AOG的度数.
1.如图,AOC与BOC是邻补角,OD、OE分别是AOC与
BOC的平分线,试判断OD与OE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
3、如图,已知∠1=∠2 求证:a∥b.⑵直线a//b,求证:12.
4、阅读理解并在括号内填注理由:
如图,已知AB∥CD,∠1=∠2,试说明EP∥FQ.证明:∵AB∥CD,∴∠MEB=∠MFD()又∵∠1=∠2,∴∠MEB-∠1=∠MFD-∠2,即 ∠MEP=∠______
∴EP∥_____.()
5、已知DB∥FG∥EC,A是FG上一点,∠ABD=60°,∠ACE=36°,AP平分∠BAC,求:⑴∠BAC的大小;⑵∠PAG的大小
.6如图,已知ABC,ADBC于D,E为AB上一点,EFBC于F,DG//BA交CA于G.求证12
第四篇:初中数学几何证明题
初中数学几何证明题
分析已知、求证与图形,探索证明的思路。
对于证明题,有三种思考方式:
(1)正向思维。对于一般简单的题目,我们正向思考,轻而易举可以做出,这里就不详细讲述了。
(2)逆向思维。顾名思义,就是从相反的方向思考问题。运用逆向思维解题,能使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思考问题,探索解题方法,从而拓宽学生的解题思路。这种方法是推荐学生一定要掌握的。在初中数学中,逆向思维是非常重要的思维方式,在证明题中体现的更加明显,数学这门学科知识点很少,关键是怎样运用,对于初中几何证明题,最好用的方法就是用逆向思维法。如果你已经上初三了,几何学的不好,做题没有思路,那你一定要注意了:从现在开始,总结做题方法。同学们认真读完一道题的题干后,不知道从何入手,建议你从结论出发。例如:可以有这样的思考过程:要证明某两条边相等,那么结合图形可以看出,只要证出某两个三角形相等即可;要证三角形全等,结合所给的条件,看还缺少什么条件需要证明,证明这个条件又需要怎样做辅助线,这样思考下去……这样我们就找到了解题的思路,然后把过程正着写出来就可以了。这是非常好用的方法,同学们一定要试一试。
(3)正逆结合。对于从结论很难分析出思路的题目,同学们可以结合结论和已知条件认真的分析,初中数学中,一般所给的已知条件都是解题过程中要用到的,所以可以从已知条件中寻找思路,比如给我们三角形某边中点,我们就要想到是否要连出中位线,或者是否要用到中点倍长法。给我们梯形,我们就要想到是否要做高,或平移腰,或平移对角线,或补形等等。正逆结合,战无不胜。
几何证明题入门难,证明题难做,是许多初中生在学习中的共识,这里面有很多因素,有主观的、也有客观的,学习不得法,没有适当的解题思路则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掌握证明题的一般思路、探讨证题过程中的数学思维、总结证题的基本规律是求解几何证明题的关键。在这里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谈自己的一些方法与大家一起分享。
一要审题。很多学生在把一个题目读完后,还没有弄清楚题目讲的是什么意思,题目让你求证的是什么都不知道,这非常不可龋我们应该逐个条件的读,给的条件有什么用,在脑海中打个问号,再对应图形来对号入座,结论从什么地方入手去寻找,也在图中找到位置。
二要记。这里的记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要标记,在读题的时候每个条件,你要在所给的图形中标记出来。如给出对边相等,就用边相等的符号来表示。第二层意思是要牢记,题目给出的条件不仅要标记,还要记在脑海中,做到不看题,就可以把题目复述出来。
三要引申。难度大一点的题目往往把一些条件隐藏起来,所以我们要会引申,那么这里的引申就需要平时的积累,平时在课堂上学的基本知识点掌握牢固,平时训练的一些特殊图形要熟记,在审题与记的时候要想到由这些条件你还可以得到哪些结论(就像电脑一下,你一点击开始立刻弹出对应的菜单),然后在图形旁边标注,虽然有些条件在证明时可能用不上,但是这样长期的积累,便于以后难题的学习。
四要分析综合法。分析综合法也就是要逆向推理,从题目要你证明的结论出发往回推理。看看结论是要证明角相等,还是边相等,等等,如证明角相等的方法有(1.对顶角相等2.平行线里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3.余角、补角定理4.角平分线定义5.等腰三角形6.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等等方法。然后结合题意选出其中的一种方法,然后再考虑用这种方法证明还缺少哪些条件,把题目转换成证明其他的结论,通常缺少的条件会在第三步引申出的条件和题目中出现,这时再把这些条件综合在一起,很条理的写出证明过程。
五要归纳总结。很多同学把一个题做出来,长长的松了一口气,接下来去做其他的,这个也是不可取的,应该花上几分钟的时间,回过头来找找所用的定理、公理、定义,重新审视这个题,总结这个题的解题思路,往后出现同样类型的题该怎样入手。
第五篇:中考数学几何证明题
中考数学几何证明题
在▱ABCD中,∠BAD的平分线交直线BC于点E,交直线DC于点F.(1)在图1中证明CE=CF;
(2)若∠ABC=90°,G是EF的中点(如图2),直接写出∠BDG的度数;
第一个问我会,求第二个问。需要过程,快呀!
连接GC、BG
∵四边形ABCD为平行四边形,∠ABC=90°
∴四边形ABCD为矩形
∵AF平分∠BAD
∴∠DAF=∠BAF=45°
∵∠DCB=90°,DF∥AB
∴∠DFA=45°,∠ECF=90°
∴△ECF为等腰Rt△
∵G为EF中点
∴EG=CG=FG
∵△ABE为等腰Rt△,AB=DC
∴BE=DC
∵∠CEF=∠GCF=45°→∠BEG=∠DCG=135°
∴△BEG≌△DCG
∴BG=DG
∵CG⊥EF→∠DGC+∠DGB=90°
又∵∠DGC=∠BGE
∴∠BGE+∠DGB=90°
∴△DGB为等腰Rt△
∴∠BDG=45°
分析已知、求证与图形,探索证明的思路。
对于证明题,有三种思考方式:
(1)正向思维。对于一般简单的题目,我们正向思考,轻而易举可以做出,这里就不详细讲述了。
(2)逆向思维。顾名思义,就是从相反的方向思考问题。运用逆向思维解题,能使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思考问题,探索解题方法,从而拓宽学生的解题思路。这种方法是推荐学生一定要掌握的。在初中数学中,逆向思维是非常重要的思维方式,在证明题中体现的更加明显,数学这门学科知识点很少,关键是怎样运用,对于初中几何证明题,最好用的方法就是用逆向思维法。如果你已经上初三了,几何学的不好,做题没有思路,那你一定要注意了:从现在开始,总结做题方法。同学们认真读完一道题的题干后,不知道从何入手,建议你从结论出发。例如:可以有这样的思考过程:要证明某两条边相等,那么结合图形可以看出,只要证出某两个三角形相等即可;要证三角形全等,结合所给的条件,看还缺少什么条件需要证明,证明这个条件又需要怎样做辅助线,这样思考下去……这样我们就找到了解题的思路,然后把过程正着写出来就可以了。这是非常好用的方法,同学们一定要试一试。
(3)正逆结合。对于从结论很难分析出思路的题目,同学们可以结合结论和已知条件认真的分析,初中数学中,一般所给的已知条件都是解题过程中要用到的,所以可以从已知条件中寻找思路,比如给我们三角形某边中点,我们就要想到是否要连出中位线,或者是否要用到中点倍长法。给我们梯形,我们就要想到是否要做高,或平移腰,或平移对角线,或补形等等。正逆结合,战无不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