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全球保险业并购动因、影响及启示
【摘要】并购是企业采用外部交易型战略实现资本扩张的重要手段,已经越来越得到理论界与企业界的关注。针对世纪年代至今全球保险业掀起的并购热潮,本文运用理论和实证研究法,分析了并购动因及负面影响,并结合中国实际,对如何积极、稳妥推进中国保险业的战略并购提出了一些见解。
经济全球化是世纪世界经济的鲜明特征。在这一背景下,全球保险资本自世纪年代以来,经历了史无前例的大规模并购和重组,产生了一批巨型保险集团。深入研究保险业并购的动因和特点,对推动我国保险业的重组,进而提高我国保险业的国际竞争力,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国际保险业并购浪潮的动因分析
一外部动因
.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
世纪年代中期,世贸组织成立,各国经济交往更加密切,生产要素相互融合、渗透的趋势进一步增强,导致跨国公司和信息技术迅速发展。保险市场进入障碍减弱甚至消除,保险公司跨国并购此起彼伏,借以扩大规模,拓展经营地域,提升市场份额。
.保险市场发展不平衡
从保费收入构成看,国际保险市场呈现不平衡发展态势:一寿险业增长速度快。年,寿险市场保费占.%。非寿险保费占.%。寿险保费增长.%,非寿险保费增长.%。二发展中国家保险发展速度远远超过发达国家。从整体上看,发达国家保险发展速度放缓,主要原因是经济发展滞缓,保险市场趋于饱和,承保能力过剩,放宽限制,价格竞争加剧,保费增长受阻。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增长速度加快,保险业正处于发展的上升阶段,发展潜力很大。三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差距很大。在保费收人中,发达国家占有绝大多数的市场份额。年,全球保费,.亿美元,工业化国家,.亿元,占比.%;新兴市场国家,.亿元,占比.%。世界平均保险深度是.%,工业化国家.%,新兴市场国家.%;世界平均保险密度.美元,工业化国家,.美元,新兴市场国家,美元。国际保险市场的不平衡发展,发达国家保险市场的饱和状态和发展中国家保险市场的快速上升趋势,促使发达国家加快了对新兴市场国家保险公司并购进程。
.市场竞争加剧
近年来,发达国家保险深度一直在%左右,发展空间极为有限,国内保险市场已趋饱和。例如,年经合组织保费比上年下降亿美元,但新兴市场上升亿美元。此外,世界利率水平持续走低,制约了费率的下调空间。国际保险市场保费与资本金的比率从世纪年代以来一直呈下降趋势。众多的资本追逐有限的保费,竞争日益加剧。尽管各保险公司在产品设计、开发和服务上费尽心机,但效果仍不尽如人意。在这种情况下,通过保险公司之间的并购,以规模优势来获取市场份额成为必然选择。
.监管放松趋势
世界各国纷纷建立金融控股集团,鼓励综合经营,以提高金融业的国际竞争力。例如:欧盟年颁布了第四代资本移动自由化指令,具备保险市场自由化条件,年颁布银行第二代指令,年颁布财产保险第三代指令以及人寿保险第三代指令,形成通过单一许可证所象征的保险市场自由化的框架,全面推行全能银行和混业制。英国年实行了史称金融“大爆炸”的金融改革,结束了其本土及英联邦国家的分业经营体制。日本年实施金融大改革计划,推动全能银行制。美国年底通过《金融现代化法案》,实施混业经营。至此,金融混业经营成为世界趋势。各国保险企业及其他金融机构纷纷开展跨行业并购,以享有混业优势,提高竞争力,实现收益多元化。
.巨灾风险逐年增大
由于世界人口增长、城市化加剧、全球财富增加、气候和环境变化、现代工业发展、恐怖袭击频繁发生等,巨灾造成的财产损失不断上升。年“.事件”给保险业带来亿美元损失,非寿险业丧失亿美元资本,美国非寿险公司在保险历史上第一次面临亏损。最近年,巨灾的发生频率呈明显增长趋势,促使保险公司通过并购在全球范围内分散风险。
.信息技术创新
保险公司通过采用最新的信息技术,可以高速处理大量数据、创新产品开发技术、升级保险企业营销模式、提高服务水平。由于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各类信息沟通便捷、迅速,一个股权结构多元化、业务种类综合化、服务领域国际化的巨型金融集团将能够高效率、低成本地运作。信息技术成为保险并购的催化剂和并购后形成的巨型保险集团高效运作的保障。
二内部动因
.混业经营
企业可以通过并购在新的产业领域或相关领域获取新的管理能力,实现增长。通过并购进行重组的速度要快于内部投资进行调整的速度,同时还能实现经济协同效应。世纪末,银行、证券、保险混业经营成为趋势。银行、证券与保险资本的互相融合,使三者服务范围都得到了扩展,保险公司兼有银行、投资等功能。混业并购深刻改变了传统保险运行规律,将传统保险商品供给模式转化为现代保险理财服务模式。
.争夺市场
并购可减少竞争对手、提高市场份额。并购后企业市场份额增大,市场控制能力增强,实现了规模经济,提升了企业价值。由于保险业内的并购,全美最大的家保险公司资产占保险总资产比重从年的%上升到年的%。
.化解风险
保险经营过程,既是风险大量集中过程,又是风险广泛分散过程。大数定律要求保险公司在偿付能力允许的情况下,争取尽可能多地承保风险标的,同时注重风险在不同产品、不同区域之间的合理分散,以防御系统风险,确保经营稳定。
.优化资源配置
保险公司并购其他金融性机构,不仅能使双方资源重新组合,还能使原有公司某些资源存在的问题和缺陷被另一个公司中相对应优良资源所取代,优化资源配置、实现优势互补。
二、保险并购的影响
一外部影响
.对国际货币体系提出挑战
首先,加大交易成本与风险。并购后保险机构地域范围广阔,涉及不同币种交易,存在一定的汇率风险和交易费用。其次,加快国际资本流动。保险业扩大业务、地域范围,增强开发金融工具能力的同时,也开展各种投融资活动,加快了资本流动速度,扩大了资本流动规模。第三,增加国际货币体系不稳定性。经过并购重组,一个个资产庞大、业务广泛的保险集团纷纷诞生,一旦遭受损失,其破坏性难以估计。由于金融资源流动状态、方向、规模极易改变,具有较强的国际传导性,势必引起国际货币体系动荡。
.加快保险国际化步伐
并购增强了保险公司综合实力,扩展了业务范围,增强了国内外市场的互动性,推动了全球统一开放保险市场的形成。各国在保险监管方式、手段上相互借鉴、相互合作、相互促进,使监管走向国际化。并购增强了保险公司科技实力,加速了业务的电子化、网络化和现代先进技术的应用,使得跨国经营保险业务愈加方便,有力地推动了保险国际化进程。
.改变保险业竞争格局
世纪年代的并购,打破了日本保险公司独领风骚的局面,形成美、日、欧三足鼎立之势。保险并购加速了保险业排名的更迭,不断形成新的竞争格局。美、日、欧掌握了大量金融资源,位于主导地位,意味着它们有能力支配世界上大部分其他资源,并使得国际保险业的两极分化现象更加严重,加剧了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二内部影响
.正面影响
一般来说,并购可以使公司产生规模经济效应、经营协同效应、财务协同效应、市场份额效应、财富创造效应等。具体来说,并购可以显著提高目标公司股票价格,但会降低并购公司股票价格。同时,损害债券持有者利益,并购后股票持有者收益的增加来源于债券持有者收益的减少。
《华尔街日报》曾对次并购进行过研究,在并购前后天期间,累计的非正常收益率为.%。而在宣布并购前后各天的最短期限内,股价上升.%。大多数实证研究结果是非常相似的。
下表是并购期间所支付的升水。对次并购的研究表明,所付的现金升水是市场价格与宣布并购前个交易日公司普通股的平均收购价之差除以后者。收购价格平均高于市场价格的%,从最低的%到最高的%。
表—年并购支付的股价升水
×
×并购数
×平均升水
×标准离差
×最低升水
×最高升水
×支付的现金升水
×
×.%
×.%
×.%
×.%
×市场评估的升水
×
×.%
×.%
×.%
×.%
市场评估的升水,是指并购最终成交的价格与宣布并购前个交易日价格之差除以后者。家并购企业的市场评估升水的平均值为.%,从最低.%到最高%不等。
.负面影响
但在世纪年代保险领域的几大并购案例中,很多公司并购后无法实现预定目标,大部分都降低了股票市值。
例如,安联集团于年月收购了德累斯顿银行。收购后的安联集团成为总资产达万亿欧元的全球第四大金融集团。但收购不但没有带来经济利益,反而从年三季度起出现了由赢转亏的逆转,××年亏损形势继续恶化且速度加快,仅××年三季度的净亏损额就达到亿欧元,其中.亿欧元来自德累斯顿银行。××年,安联股价下降了%以上。并购德累斯顿银行成为其严重亏损的重要诱因。
年月,花旗银行和旅行者集团合并。两家公司原本希望合并能够有助于实现“交叉销售”,把集中性团体业务与分散性个人业务有机地融为一体。但是,由于这两大金融巨头在企业文化方面的差异,以及为了平衡人事安排而在同一岗位设置两个并列负责人的做法,使得合并后的新公司从高层决策到业务开展频频遇到来自原先两家公司的抵触,结果造成管理混乱。年股价由美元跌到多美元,跌幅超过%,不得不分拆旅行者的产险部门,随后又解散了新兴市场部门。
××年月日,美国第七大保险公司大陆控股公司申请破产保护,涉及债务高达亿美元,成为继世通和安然之后美国历史上第三大破产案。
三、两点启示
我国加入后,随着宏观经济环境的不断改善和金融市场一体化的发展,保险业甚至整个金融业的重组势在必然。在这一过程中,并购也必然成为保险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
一认清保险并购对我国保险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是实现规模经济的需要
根据规模经济原理,规模扩大,单位产品的平均成本将随业务量的增加而递减。因此,并购可以使公司更具实力承担基础投入;能够充分利用无形资产边际开发成本低、供给弹性无限大的特点,促进业务规模的扩张,优化配置各种资源,实现规模经济,产生协同效应。
.是化解经营风险的需要
保险业是经营风险的特殊行业,中小保险公司由于资本有限,力量薄弱,抗风险能力差,一旦出现问题就有可能破产。我国对此类事情的处理一般采取兼并重组、政府求助和破产清算等措施。总体而言,兼并重组对社会的影响相对较小,可以减少国家财政和企业负担,减少对保险体系的冲击。同时,并购可以实现经营多元化、产品多样化,从而有效分散风险。因此,并购是我国保险业防范和化解经营风险的需要。
.是综合经营的需要
混业经营已是世界性潮流,是一种发展趋势,我国保险业最终必然走向综合经营,而并购是我国保险业走向综合经营的必由之路。混业经营已成发展趋势。例如,光大集团控制境内外银行、证券、信托、实业等上市、非上市公司多家;平安保险、太平洋保险以保险公司名义注册,基本实现保险、信托和证券混业经营。
.是参与国际保险市场竞争的需要
我国已加入世贸组织,保险业的发展无论是深度、密度还是其国际竞争力,均有待大幅度提高。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保险业还有很大劣势。年,世界平均保险深度是.%,我国.%,全球排名第位。世界平均密度.美元,我国.美元,世界排名第位。年,保费占居民储蓄的比重,我国是.%,全球平均水平是.%,发达国家.%。
从资产总额看,年底,我国保险公司总资产,.亿元人民币,而世界前大保险公司中资产最少的也在亿美元以上。从资产负债率来看,人保和人寿两家公司分为.%和.%,而世界前大保险公司中资产利润率最低的也达到%。从资金运用来看,年底,全国保险公司投资额为,亿元人民币,占保险总资产的比例为%,而发达国家保险公司资金运用率普遍在%以上。此外,在产品开发、市场营销、经营管理、风险控制、人才资源开发与使用等方面,发达国家保险业的竞争能力都很强,在此种情况,我国保险业可以通过并购,增加其在国内保险市场的竞争力,应对外资保险公司的挑战。
二加快我国保险业并购步伐
.制定并购发展战略
制定科学合理的保险并购规划,如并购战略、实施步骤、战略举措、战略内容等。一制定并购战略目标,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保险金融集团。二制定实施步骤。第一阶段:以业内并购为主。在保险公司内部,撤并重组扭亏无望的分支机构,以降低成本,实现集约化经营。鼓励国有与股份制保险公司以及股份制保险公司之间进行并购,从而壮大规模,实现规模经济和优势互补。第二阶段:以混合并购为主。并购银行、证券、信托等,组建若干家全能化、实力雄厚的金融保险集团。第三阶段:以跨国并购为主。通过并购外国保险公司、银行及证券公司,进入国际保险市场,在国际保险市场上争得应有地位。三确定战略举措。支持大型国有商业保险公司向多元化、综合化、全能化、国际化方面发展;鼓励股份制保险机构通过上市融资、发行债券、增资扩股等方式获取与其经营能力相匹配的资本规模,尽快组建具有国际影响的跨国保险金融集团,全面参与国际保险业的并购。四制定战略内容。通过年左右时间,我国保险业要基本实现现代化,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保险金融集团,形成一些中资或中资控股的综合性、多元化大型保险集团,使其成为我国保险业参与国际化竞争的中坚力量。
.建立健全保险并购法律与市场体系
修改现行法规中有关并购的限制条款,健全反垄断法、破产清算法等法规,营造适宜的市场环境,增加保险市场参与主体,使垄断市场向较充分竞争市场方向发展。推行条款费率市场化改革,松动重要险种费率条款的统一性管制。发展与完善我国资本市场。资本市场发达,企业并购重组才能活跃,企业规模才能迅速扩张。因此要规范我国证券市场,在市场运作体系、资本流通渠道等方面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形成统一、规范、活跃的资本市场,推动保险公司上市。发展投资银行与其他具有并购功能的中介机构,培养高素质并购人才,使并购能以股权的方式进行,保证重组的顺畅与效率。
.规范公司治理结构
较高的经营管理水平与较强的抗风险能力是保险并购的先决条件。目前,我国保险业并购动力不足,管理水平也不能适应并购后规模扩大的需要。为此,必须实施创新战略。一实现产权结构多元化。解决国有独资保险企业政企不分、权责不明等体制性问题。吸收外资和社会资本参股,建立产权的市场化流动机制,收益的社会化分配机制,经营管理的外部化监督机制。二实现治理结构规范化。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成立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以及相关专门委员会,引进独立董事,完善公司财务信息和其他重大信息的对外披露制度,建立符合资本市场要求的责权利明确,经营管理高效、透明的公司治理结构。三实现组织架构科学化。界定配置经营管理职能,理顺内部治理关系,保证法人治理结构协调顺畅运转。
.制定和调整相关法规政策
一制定金融控股公司相关政策。允许保险公司通过并购方式成立金融控股公司,成立保险金融集团,进行混业经营。打破银行、证券、保险分业经营现状,推动非寿险、寿险、再保险兼营,推动银行、保险、证券、信托兼业经营;突破保险公司兼营基金、信托、银行等相关金融业务的制度障碍。
二调整税收政策。影响保险业发展的因素很多,而现行保险企业的财税政策,税率高、税基宽、且重复征税,是制约我国保险业快速与充分发展的重要原因。一是税基宽。我国对保险业主要征收营业税和所得税,同时征收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印花税等。二是税负高。内资保险企业所得税税率为%,营业税税率为%。所得税税率高于韩国%、泰国%、俄罗斯%等国家;营业税税率高于邮电通信业、文化体育业、建筑安装业、交通运输业等行业适用的%。从国外情况看,保险业务一般纳入增值税征收范围,多数国家对保险业务免征增值税,如欧盟各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韩国等。三是不平等。对中资、外资保险机构实行不同的税收政策,不利于公平竞争。
.鼓励投资银行介入
保险并购在信息搜集、资产评估、融资、企业重组上市、法律确认等方面专业性强,必须依靠中介服务组织才能高效进行。投资银行作为资本提供者和资本使用者之间的桥梁,在保险业并购和重组方面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投资银行可以为保险并购提供资本运营服务,规划并购战略方案,策划具体运作方式,提供融资安排,开展资本经营,维护并购和公正性、合法性和有效性。
.加快保险信用评级制度的建設
保险公司的信用评级结果,是社会公众衡量保险公司综合品质的一个重要标尺,决定了其市场地位和社会信誉,决定了其在市场中的交易成本和交易风险。纵观全球,凡发达保险市场,均伴有发达的保险信用评级制度和相应评级机构。目前,我国保险信用评级制度还处于起步阶段,需要在四方面下功夫。一是培育信用评级市场。对进入并购市场的保险主体进行等级评定,引导其投融资和并购重组活动;二是建立与国际会计标准相一致的保险业财务报告制度。使不同性质保险公司执行相同的会计制度、采用相同的税收政策和财务报告口径。三是建立健全保险公司信息披露制度。使公众可以依此对保险公司作出基本评价,维护市场透明和消费者权利。四是立足国际标准,发展金融保险评级事业。保险信用评级,是经济全球化和保险业风险控制的内在要求,也是全面提高保险服务水准的客观需要。
参考文献
韩峰,:《入世后的企业并购》,中国社会出版社。
洪锡熙、沈艺峰,:《公司收购与目标公司股东收益的实证分析》,《金融研究》第期。
胡智,:《金融业并购重组理论评析》,《国际金融研究》第期。
李富有,:《美国金融业并购的特征与发展趋势》,《国际金融研究》第期。
刘钢,:《看风浪中的安联巨轮》,《经济参考报》月日。
夏斌,:《金融控股公司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
杨瑞龙,周业安,:《企业的利益相关者理论及其应用》,经济科学出版社。
巴力,:《国际保险业的并购重组对我国的启示》,《经济经纬》。
蒋永辉,:《保险并购:世纪中国保险业发展的战略选择》,《保险研究》。
李富有,:《中外金融业并购重组论》,中国金融出版社。
第二篇:企业并购财务动因浅析
企业并购财务动因浅析
由于规模经济、交易成本、价值低估以及代理理论等的长足发展,使得企业并购理论的发展非常迅速,成为目前西方经济学最活跃的领域之一。
(1)竞争优势理论 并购动机理论的出发点是竞争优势理论的原因在于以下三方面:第一,并购的动机根源于竞争的压力,并购方在竞争中通过消除或控制对方来提高自身的竞争实力。第二,企业竞争优势的存在是企业并购产生的基础,企业通过并购从外部获得竞争优势。第三,并购动机的实现过程是竞争优势的双向选择过程,并产生新的竞争优势。并购方在选择目标企业时正是针对自己所需的目标企业的特定优势。
(2)规模经济理论 古典经济学和产业组织理论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规模经济的追求给予解释。古典经济学主要从成本的角度论证企业经济规模的确定取决于多大的规模能使包括各工厂成本在内的企业总成本最小。产业组织理论主要从市场结构效应的理论方面论证行业规模经济,同一行业内的众多生产者应考虑竞争费用和效用的比较。企业并购可以获得企业所需要的产权及资产,实行一体化经营,获得规模效益。
(3)交易成本理论 在适当的交易条件下,企业的组织成本有可能低于在市场上进行同样交易的成本,市场为企业所替代,当然,企业规模扩大,组织费用将增加,考虑并购规模的边界条件是企业边际组织费用增加额等于企业边际交易费用的减少额。在资产专用性情况下,需要某种中间产品投入的企业倾向于对生产中间产品的企业实施并购,使作为交易对象的企业可以转入企业内部。在决策与职能分离下,多部门组织管理不相关经济活动,其管理成本低于这些不相关经济活动通过市场交易的成本,因此,把多部门的组织者看作一个内部化的资本市场,在管理协调取代市场协调后,资本市场得以内在化,通过统一的战略决策,使得不同来源的资本能够集中起来投向高盈利部门,从而大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在科学分析这一效果方面,现代财务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以及相关信息处理技术促进了企业并购财务理论的发展,也为量化并购对各种经济要素的影响,实施一系列盈亏财务分析,评估企业并购方案提供了有效的手段。
(4)代理理论 詹森和梅克林(1976)从企业所有权结构入手提出了代理成本,包括所有者与代理人订立契约成本,对代理人监督与控制成本等,并购可降低代理成本,通过公平收购或代理权争夺,公司现任管理者将会被代替,兼并机制下的接管威胁降低代理成本。
(5)价值低估理论 企业并购的发生主要是因为目标公司的价值被低估。低估的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经济管理能力并未发挥应有的潜力;并购方有外部市场所没有的有关目标公司真实价值的内部信息,认为并购会得到收益;由于通货膨胀等原因造成目标企业资产的市场价值与重置成本之间存在的差异,如果当时目标企业的股票市场价格小于该企业全部重置成本,并购的可能性大。价值低估理论预言,在技术变化快,市场销售条件及经济不稳定的情况下,企业的并购活动频繁。
就我国并购财务问题研究进展来讲,多数是对并购动机理论进行研究,主要是从企业管理角度出发,重点探讨规模经济、买壳上市、提高管理效率等经营管理动机,对财务预期、价值增值等财务动因较少研究。对于并购的财务分析方面,理论界的焦点在于企业定价,提出了自由现金流、折现现金流、拉巴波特模型、不同支付方式的定价模型、以及市场法等多种复杂的定价方法,而对企业价值的组成内容、现金流量的构成方面、风险衡量等较少涉及。对于并购融资只是借鉴西方的理论,与我国的现实结合不深入。对于并购后的整合,多数集中于制度创新和企业文化方面,而很少探讨风险防范的问题。对并购绩效评价采用了多指标的回归分析,应用较为复杂。
有必要通过对企业并购财务管理问题研究,希望能够为规范并购行为,为企业并购的制度化,提供一些借鉴,为并购双方提供有益的探索及思路。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以及现代企业制度的确立,资本集中已经是企业进行外延扩大规模的内在要求,并购正是达到这种目的的一种选择。并购必须讲求一定的经济效益,一项成功的企业并购活动,可产生扩大生产规模,增强对市场的控制能力,进入新行业或新市场等多种协同效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可在特定的市场(如产权交易市场,证券市场)上作为买卖的对象。我国目前许多企业经营不善,机制不活,有的甚至几乎破产,客观上给企业并购提供了可能。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史蒂格尔教授在研究中发现,世界大的500家企业全都是通过资产联营、兼并、收购、参股、控股等手段发展起来的,也就是说,并购已成为企业超常规发展的重要途径。无论是上市公司还是投资者,以及中介机构和政府监管部门,都密切注意并购行为发展,公司通过产权交易获取股份,从而取得对其他公司的重大经营以及财务决策的控制权,或施加一定的影响力,以增强经济实力,实现财务管理目标。
并购在推动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和企业改制中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但是并未达到人们的预期,原因固然表现在定位失误、行政干预、忽视整合等方面,但是财务会计工作滞后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与国外相比,我国在企业并购的财务问题方面还是处于起步阶段,理论界已经认识到问题的重要性,有些研究人员借鉴国外做法对并购动机、企业价值评估、并购融资等相关问题作了一些探索,但是尚未取得共识,有待深入研究。而在我国,无论是加入WTO还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都会面临企业并购经济行为。这就需要我们对企业并购的财务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企业并购动因
企业作为一个资本组织,必然谋求资本的最大增值,企业并购作为一种重要的投资活动,产生的动力主要来源于追求资本最大增值的动机,以及源于竞争压力等因素,但是就单个企业的并购行为而言,又会有不同的动机和在现实生活中不同的具体表现形式,不同的企业根据自己的发展战略确定并购的动因。
1并购的效应动因
在并购动因的一般理论基础上,提出许多具体的并购效应动因。主要有:
(1)韦斯顿协同效应 该理论认为并购会带来企业生产经营效率的提高,最明显的作用表现为规模经济效益的取得,常称为1+1〉2的效应。
(2)市场份额效应 通过并购可以提高企业对市场的控制能力,通过横向并购,达到由行业特定的最低限度的规模,改善了行业结构、提高了行业的集中程度,使行业内的企业保持较高的利润率水平;而纵向并购是通过对原料和销售渠道的控制,有利的控制竞争对手的活动;混合并购对市场势力的影响是以间接的方式实现,并购后企业的绝对规模和充足的财力对其相关领域中的企业形成较大的竞争威胁。
(3)经验成本曲线效应 其中的经验包括企业在技术、市场、专利、产品、管理和企业文化等方面的特长,由于经验无法复制,通过并购可以分享目标企业的经验,减少企业为积累经验所付出的学习成本,节约企业发展费用,在一些对劳动力素质要求较高的企业,经验往往是一种有效的进入壁垒。
(4)财务协同效应 并购会给企业在财务方面带来效益,这种效益的取得是由于税法、会计处理惯例及证券交易内在规定的作用而产生的货币效益,主要有税收效应,即通过并购可以实现合理避税,股价预期效应,即并购使股票市场企业股票评价发生改变从而影响股票价格,并购方企业可以选择市盈率和价格收益比较低,但是有较高每股收益的企业作为并购目标[12]。
2企业并购的一般动因
企业并购的直接动因有两个:一是最大化现有股东持有股权的市场价值;二是最大化现有管理者的财富。而增加企业价值是实现这两个目的的根本,企业并购的一般动因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获取战略机会 并购者的动因之一是要购买未来的发展机会,当一个企业决定扩大其在某一特定行业的经营时,一个重要战略是并购那个行业中的现有企业,而不是依靠自身内部发展。原因在于:第一,直接获得正在经营的发展研究部门,获得时间优势,避免了工厂建设延误的时间;减少一个竞争者,并直接获得其在行业中的位置。企业并购的另一战略动因是市场力的运用,两个企业采用统一价格政策,可以使他们得到的收益高于竞争时的收益,大量信息资源可能用于披露战略机会,财会信息可能起到关键作用,如会计收益数据可能用于评价行业内各个企业的盈利能力;可被用于评价行业盈利能力的变化等,这对企业并购十分有意义。
(2)发挥协同效应 主要来自以下几个领域:在生产领域,可产生规模经济性,可接受新技术,可减少供给短缺的可能性,可充分利用未使用生产能力;在市场及分配领域,同样可产生规模经济性,是进入新市场的途径,扩展现存分布网,增加产品市场控制力;在财务领域,充分利用未使用的税收利益,开发未使用的债务能力;在人事领域,吸收关键的管理技能,使多种研究与开发部门融合。
(3)提高管理效率 其一是企业现在的管理者以非标准方式经营,当其被更有效率的企业收购后,更替管理者而提高管理效率,当管理者自身利益与现有股东的利益更好地协调时,则可提高管理效率,如采用杠杆购买,现有的管理者的财富构成取决于企业的财务成功,这时管理者集中精力于企业市场价值最大化[13]。此外,如果一个企业兼并另一企业,然后出售部分资产收回全部购买价值,结果以零成本取得剩余资产,使企业从资本市场获益。
(4)获得规模效益 企业的规模经济是由生产规模经济和管理规模经济两个层次组成的,生产规模经济主要包括:企业通过并购对生产资本进行补充和调整,达到规模经济的要求,在保持整体产品结构不变的情况下,在各子公司实行专业化生产。管理规模经济主要表现在:由于管理费用可以在更大范围内分摊,使单位产品的管理费用大大减少。可以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致力于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
(5)买壳上市 目前,我国对上市公司的审批较严格,上市资格也是一种资源,某些并购不是为获得目标企业本身而是为获得目标企业的上市资格,通过到国外买壳上市,企业可以在国外筹集资金进入外国市场。中国远洋运输集团在海外已多次成功买壳上市控股了香港中远太平洋和中远国际。中远集团(上海)置业发展有限公司耗资1.45亿元,以协议方式一次性购买上海众城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占股份28.7%的发起人法人股,达到控股目的,成功进入国内资本运作市场。
此外,并购降低进入新行业、新市场的障碍。例如,为在上海拓展业务,占领市场,恒通通过协议以较低价格购买上海棱光实业国有股份,达到控股目的而使自己的业务成功的在上海开展;还可以利用被并购方的资源,包括设备、人员和目标企业享有的优惠政策;出于市场竞争压力,企业需要不断强化自身竞争力,开拓新业务领域,降低经营风险。
企业并购作为其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外在压力的表现形式,它的作用主要在于:企业的总体效益超过并购前两个独立企业效益之和的经营协同效应;由于税法和证券市场投资理念等作用而产生的一种纯货币收支上的财务协同效应;可实现企业的主营业务转移等发展战略。成功的企业并购可以搞活一些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有助于提高上市公司的整体素质和扩大证券市场对全体企业和整体经济的辐射力;企业并购能强化政府和企业家的市场意识,明确双方责任和发挥其能动性,真正实现政企分开;企业并购为投资者创造盈利机会,活跃证券市场;有利于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在并购决策时,应遵循的主要原则有:并购目的上的主次分明的原则;并购后行为主体的企业化原则;实施方案的科学论证原则;并购机理上的资产核心原则;并购行业选择上的产业政策导向原则;并购容量的整合显著有效原则;并购进程上的渐进原则;并购重组与生产经营有机结合原则等[17]。这里的所谓整合,就是并购方所拥有的与调整包括被并购企业在内的所有生产经营要素与环节的能力;所谓的以资产为核心,是指集团通过控股、参股等形式与其他企业建立起紧密的资产联系,并购双方的资产可否建立一种有助于提高整体效益的关系,并购方的地位取决于净资产的多少和整体资产的获利能力。总之,以上述原则为依据,保持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企业并购财务动因
在西方,对企业并购存在种种理论上的解释。有的理论认为并购中通过有效的财务活动使效率得到提高,并有可能产生超常利益。有的从证券市场信号上分析,认为股票收购传递目标公司被低估的信息,会引起并购方和目标公司股票上涨。综合各种理论,企业产权在买卖中流动,遵循价值规律、供求规律和竞争规律,使生产要素流向最需要、最能产生效益的地区和行业的同时,还要考虑由于税务、会计处理惯例以及证券交易等内在规律作用而产生的一种纯货币的效益,因此,企业产权并购财务动因包括以下几方面。
(1)避税因素 由于股息收入、利息收入、营业收益与资本收益间的税率差别较大,在并购中采取恰当的财务处理方法可以达到合理避税的效果。在税法中规定了亏损递延的条款,拥有较大盈利的企业往往考虑把那些拥有相当数量累积亏损的企业作为并购对象,纳税收益作为企业现金流入的增加可以增加企业的价值。企业现金流量的盈余使用方式有:增发股利、证券投资、回购股票、收购其他企业。如发放红利,股东将为此支付较企业证券市场并购所支付的证券交易税更高的所得税;有价证券收益率不高;回购股票易提高股票行市,加大成本。而用多余资金收购企业对企业和股东都将产生一定的纳税收益。在换股收购中。收购公司既未收到现金也未收到资本收益,因而这一过程是免税的。企业通过资产流动和转移使资产所有者实现追加投资和资产多样化目的,并购方通过发行可转换债券换取目标企业的股票,这些债券在一段时间后再转换成股票。这样发行债券的利息可先从收入中扣除,再以扣除后的盈余计算所得税,另一方面企业可以保留这些债券的资本收益直至其转换为股票为止,资本收益的延期偿付可使企业少付资本收益税。
(2)筹资 并购一家掌握有大量资金盈余但股票市价偏低的企业,可以同时获得其资金以弥补自身资金不足,筹资是迅速成长企业共同面临的一个难题,设法与一个资金充足的企业联合是一种有效的解决办法,由于资产的重置成本通常高于其市价,在并购中企业热衷于并购其他企业而不是重置资产。有效市场条件下,反映企业经济价值的是以企业盈利能力为基础的市场价值而非账面价值,被兼并方企业资产的卖出价值往往出价较低,兼并后企业管理效率提高,职能部门改组降低有关费用,这些都是并购筹资的有利条件。当前许多国有企业实施的技术改造急需大量发展资金投入,因此采取产权流动形式使企业资产在不同方式下重新组合,盘活存量以减少投入,迅速形成新的生产力。举例来说,在香港注册上市的上海实业控股有限公司拆资6000万元收购了上海霞飞日化公司,为我国企业探索一条间接利用外资发展国产品牌的新路,霞飞虽然拥有驰名商标的优势,但是由于缺乏资金,仍然发展缓慢,并购完成后,注册香港的公司作为向海外融资的途径。
(3)企业价值增值 通常被并购企业股票的市盈率偏低,低于并购方,这样并购完成后市盈率维持在较高的水平上,股价上升使每股收益得到改善,提高了股东财富价值,因此,在实施企业并购后,企业的绝对规模和相对规模都得到扩大,控制成本价格、生产技术和资金来源及顾客购买行为的能力得以增强,能够在市场发生突变的情况下降低企业风险,提高安全程度和企业的盈利总额。同时企业资信等级上升,筹资成本下降,反映在证券市场上则使并购双方股价上扬,企业价值增加,并产生财务预期效应[15]。
(4)利于企业进入资本市场 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和国际经济一体化增强,使筹资渠道大大扩展到证券市场和国际金融市场,许多业绩良好的企业出于壮大势力的考虑往往投入到资本运营的方向而寻求并购。
(5)投机 企业并购的证券交易、会计处理、税收处理等所产生的非生产性收益,可改善企业财务状况,同时也助长了投机行为,在我国出现的外资并购中,投机现象日渐增多,他们以大量举债方式通过股市收购目标企业股权,再将部分资产出售,然后对目标公司进行整顿再以高价卖出,充分利用被低估的资产获取并购收益。
(6)财务预期效应 由于并购时股票市场对企业股票评价发生改变而影响股价,成为股票投机的基础,而股票投机又促使并购发生。股价在短时期内一般不会有很大变动,只有在企业的市盈率或盈利增长率有很大提高时,价格收益比才会有所提高,但是一旦出现企业并购,市场对公司评价提高就会引发双方股价上涨。企业可以通过并购具有较低价格收益比但是有较高每股收益的企业,提高企业每股收益,让股价保持上升的势头。在美国的并购热潮中,预期效应的作用使企业并购往往伴随着投机和剧烈的股价波动[16]。
(7)追求最大利润和扩大市场 企业利润的实现有赖于市场,只有当企业提供的商品和服务在市场上为顾客所接受,实现了商品和服务向货币转化,才能真正实现利润。与利润最大化相联系的必然是市场最大化的企业市场份额最大化。由于生产国际化、市场国际化和资本国际化的发展而使一些行业的市场日益扩大,并购这些行业的企业以迎接国际开放市场的挑战。
在并购决策时,应遵循的主要原则有:并购目的上的主次分明的原则;并购后行为主体的企业化原则;实施方案的科学论证原则;并购机理上的资产核心原则;并购行业选择上的产业政策导向原则;并购容量的整合显著有效原则;并购进程上的渐进原则;并购重组与生产经营有机结合原则等[17]。这里的所谓整合,就是并购方所拥有的与调整包括被并购企业在内的所有生产经营要素与环节的能力;所谓的以资产为核心,是指集团通过控股、参股等形式与其他企业建立起紧密的资产联系,并购双方的资产可否建立一种有助于提高整体效益的关系,并购方的地位取决于净资产的多少和整体资产的获利能力。总之,以上述原则为依据,保持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第三篇: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和启示
一、引言:探讨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刻不容缓
二、全球金融危机下我国经济和发展出现的多方面问题:
(一)、金融危机对我国金融业的影响:
所以在此大背景下,深入研究探讨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寻找积极应对危机的方法,吸取教训,抢抓机遇,对于实现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因此,本人结合严峻的经济现状,对于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发展造成之问题与从中得到的启示发表个人的一些浅薄的观点。
二、全球金融危机下我国经济和发展出现的多方面问题:
就在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的初期,有不少国内专家和学者撰稿指出这次危机对中国的影响较小,但是当我们站在今天回过头去看中国在这两年的发展过程中暴露的一些经济和社会问题,我们不难发现: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不是小了,而是略带滞后而已,如今中国在各方面都在经受着考验。做为一名金融业的从业人员,本文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金融业、进出口贸易、房地产业和就业四大方面的影响进行阐述,指出在全球金融危机下,我国经济所面临重重深刻的问题。
(一)、金融危机对我国金融业的影响
第一,海外投资遭受损失,且风险加剧。许多中国的金融机构购买了美国次级贷款的债券,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这些机构的经营业绩将会受到一定的影响。据统计,截至2006年6月底,中国机构购入的美国次级按揭债券接近160亿美元。包括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中信银行等6家上市银行在内的中国金融机构购买了美国次级按揭债券,从而造成了一定的损失。另外,美国金融危机虽然有助于我国金融机构绕过市场准入门槛和并购壁垒,以相对合理的成本扩大在美国的金融投资,但是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和货币紧缩,无疑加大我国金融机构的融资风险和投资经营风险。而且,随着次贷危机的不断深入,投资者的风险厌恶和离场情绪会引起更高等级的抵押支持证券的定价重估,从而危及境内金融机构海外投资的安全性和收益性。
第二,国内金融市场的风险加大。受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金融市场的风险将加大。一方面,美国金融危机使得欧美投机性资金会对中国等新兴市场的投资风险进行重估,放弃高风险高收益的投资取向,撤资回国,以缓解流动性和融资危机。如果在短时间内发生大量撤资情况,就会对中国股市和经济造成重大影响。十年前的亚洲金融危机就是一个惨痛的教训;另一方面,亚洲新兴市场国家的金融市场成为国际游资安全的避难所。美国政府为应对金融危机造成的负面影响,采取了宽松的货币政策和弱势美元的汇率政策。在发达国家经济放缓、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美元持续贬值和人民币升值预期不变的情况下,国际资本加速流向我国寻找避风港,无疑将加剧我国资本市场的风险。另外,由于股市的联动效应,美国股市下挫对欧洲、亚洲乃至全球的股票市场都会有重大影响。在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过程中,我国股市未受影响,还创历史新高,直到2008年1月,花旗、美林等大投资银行爆出第四季度巨额亏损后,A股走势开始与全球股指联动,其中A股指数与恒生指数联动性较强。
第三,人民币升值预期加大。自金融危机爆发后,在美国经济增长乏力的情况下,美国采取了宽松的货币政策和弱势美元的汇率政策,来应对金融危机造成的负面影响。这一方面使我国外汇储备缩水,2008年9月末,我国的外汇储备已经超过1.9万亿美元,美元贬值的存量损失是非常巨大的。另一方面,由于美联储持续降息,美元在加速贬值,中美利差倒挂的进一步扩大,会吸引更多投机资本的流入。因此,次贷危机可能导致流入中国的资金不减反增,人民币将面临更大的升值压力,央行的对冲也将变得更加困难。
(二)、金融危机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
第一,出口增长趋缓。我国是一个对外依存度较大的国家,对美国出口和对美国经济的依赖比较大。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出口贸易和对美出口贸易的依存程度均有所提高,并且出口依存度每年都高于20%。据测算,美国经济增长率每下降1%,中国对美出口就会下降5%-6%。次贷危机发生后,美国国民财富大幅缩水,信用规模急剧收缩,使得美国居民消费支出减少。目前美国消费者对就业市场以及薪酬的预期都比较悲观,而信贷紧缩和就业市场的恶化使美国消费者对经济前景感到担忧。据2008年3月25日美国经济咨询商会报告显示,2008年3月份美国消费者信心继续下降,从2008年2月份的76.4降低至64.5,远低于市场预期的73.3,是2003年3月以来最低水平;而消费者对于收入水平的预测,同样并不乐观,认为收入会增长的人数,从18%下降到14.9%。而我国对美国
出口的主要是消费品,美国政府的一些数据已经表明,美国消费者在购买必需品方面已经紧缩开支。消费和进口需求的下降,必然导致对我国产品需求增长速度放慢。据海关统计,2008年1-11月,我国对美出口2330.9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9.6%,增速回落了5.6个百分点,低于同期我国出口总体增速9.7个百分点。如果考虑到美国金融危机对世界其他国家经济增长的影响而带动的连锁效应,那么我国出口贸易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
第二,面临更多的贸易壁垒。金融危机已经导致美国经济增长趋缓,失业率上升。在美国经济复苏乏力和美国贸易逆差高居不下的情况下,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将更加频繁。虽然美国一直倡导自由贸易,但当其利益受损时,往往就会违反自由贸易的规则,以“公平贸易”代替“自由贸易”。这样各种名义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将纷纷出笼。同时金融危机使得美国经济放缓,导致美国“需求内部化”的微观要求不断增强,这也使得美国贸易保护主义可能持续抬头,对中国设立更多的贸易壁垒,这一切便构成我国食品、机电产品、纺织品和服装以及玩具鞋类对美出口的障碍。比如,前一段时间,美国不断炒作我国玩具、牙膏、水产品、轮胎、宠物食品等产品的安全问题,限制对我国有关产品的进口,严重损害我国产品的国际声誉和相关出口企业的利益。在对待我国输出的纺织品上,为了移植金融危机带来的压力,美国除了压价之外,还通过抬高技术测试标准等非价格手段极力将市场风险转嫁给我国纺织出口企业,如故意提高产品测试标准,有些标准明显超出我国企业的能力范围,从而制造出大量“不合格”产品,客户先“勉强”接受,一旦日后因产品品质问题而滞销、退货,就将全部责任推给我国出口企业,这种技术性软条款,给我国纺织业带来巨大的压力和订单风险。这些便是美国加大贸易保护主义力度的很好的例证。另外,美参众两院还相继出台针对我国汇率问题的议案,要求美国政府对通过“汇率失调”而获取对美国大量贸易顺差的国家进行制裁。因此,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美国对华贸易壁垒有进一步政治化的趋势,对华经贸政策将更趋强硬。除了美国加大贸易保护主义力度以外,其他国家也因为美国金融危机导致的经济不稳,为转移国内经济和舆论的压力,也利用我国出口的个别产品的安全问题大做文章,借此打压中国的商品出口。这些都显示,美国金融危机的蔓延已经让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针对我国商品的贸易壁垒或会层出不穷。在美国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我国的外贸出口会遭遇到更多的艰险。
第三,出口产品的竞争力降低。金融危机使得美国经济增长乏力,为应对金融危机造成的负面影响,美国政府采取了宽松的货币政策和弱势美元的汇率政策,这样,美联储不断降低利率,美元不断走软。美联储的降息政策导致人民币和美元利率出现倒挂,使得人民币和美元息差进一步拉大,从而导致美元资本持续流入我国市场,进一步加大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从而推动人民币对美元加快升值。人民币升值不利于我国商品的出口。由于人民币升值,我国企业出口的商品按美元计算的价格会上升,这样便降低了我国商品的出口竞争力,从而导致我国出口的下降。另外,在金融危机下,美元走软还影响了国际市场上大宗商品的价格,比如原油、铁矿石等,使得这些商品的价格都出现了大幅度提高,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我国一些出口行业的生产成本。为了获得原先相同的利润水平,出口企业势必要提高价格,这样就减弱了出口产品的竞争力。同时,国际市场上大宗商品价格的提高,也向其他国家包括我国输出了通货膨胀,加大了我国国内通胀的压力,促使我国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这势必会影响出口企业特别是中小出口企业的融资,从而影响其出口。
(三)、金融危机对我国房地产业的影响。
第一,影响购房者预期。购房者对房地产市场的预期极其敏感,“买涨不买跌”是普遍的心态。2001年以来,美国楼市的不断上涨在很大程度上助长了中国购房者的信心,对房价的快速上扬起到了一定作用。然而,次贷危机影响,使国内购房者认识到没有只涨不跌的房地产市场,进而由热烈入市买房转为持币观望,具体表现为成交量的急剧下滑和房价的滞涨。2007秋季开始,从深圳、广州等珠江三角洲发端,逐渐蔓延至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成交量滑坡、房价滞涨甚至下跌已经成了媒体报道的热点。据最新的国家发改委、国家统计局公布的调查数据显示,2008年1月份,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平均销售价格环比仅上涨0.3%。整体房价水平虽然略涨,然而急剧的量缩已经改变了很多地区楼市“跌量不跌价”的状况,楼盘以各种名义和各种方式暗降价格的现象日趋增多。
第二,影响政府政策及银行经营理念。次贷危机对政府房地产政策产生了深刻影响。“不仅打破了国内房地产按揭贷款为优质资产之神话,也改变中央政府对国内房地产发展的看法”(易宪容
2007)。首先,不少商业银行放松个人住房按揭市场准入,贷后又放松风险管理。在2007年三季度前,国内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人一般只要购买都可以获得贷款,一些人还用假收入证明等虚假文件进行“假按揭”,再加上“循环贷”、“加按揭”、“转按揭”等五花八门房贷产品大量涌现。如果房价持续低迷,利率又处于上升周期,那么购房者的负担将逐步加重,会有大量违约客户出现,银行将出现大量不良贷款。其次,银行个人住房按揭贷款快速增长成为房价疯涨的助推器。2003年初到2006年底,个人住房消费贷款共增长10800亿元;而2007一年的时间,个人住房按揭贷款增长接近前四年的总和,达到9000多亿元(数据见人民银行2003-2006年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大量投机者利用银行杠杆和低利率政策,在国内房地产市场疯狂炒作,造成房价快速飙升。种种迹象表明,国内个人住房按揭贷款的风险正在逐渐积累。为此管理层近些年来推出了一系列有关抑制房地产过度投机的政策,这些政策含义主要包括:一是全面的确立中国的住房保障体系;二是对中国的房地产的投资与消费做出严格的区分;三是提高个人住房按揭贷款的市场准入;四是完全禁止各商业银行加按揭及转按揭。2007年冬季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又对货币政策进行重大调整,决定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适时提高利率,严控信贷规模。政府政策的变化直接影响到银行的经营理念,对个人住房按揭贷款的盲目乐观和松弛管理成为过去。从2008年起,个贷申请人不仅要提供收入证明、信用记录、公司工资证明、学历等,还必须向银行提交自己的3个月以上工资卡上资金对账单,从而防止贷款人提供虚假的收入证明。这些规定的实施,将有三成以上的购房者受到影响,有一半以上的购买者贷款申请将被拒绝。
第三,影响国内房地产市场的中长期走势。美国的次贷危机如一面镜子,也反衬出了我国房地产潜藏的大量问题,除了前文所述的问题以外,还存在国内房地产市场涨价过和违约风险等潜在危机。从涨价速度上看,如果从2003年为基期来计算,那么全国多数地方的房价至少上涨了1倍,多的甚至2倍以上。而美国从1995至2006年用了12年才实现了房价的翻番。可见近年来,中国房价涨幅远远超过美国。违约风险是指借款者拖延或拒绝按合同还款给银行造成的损失。目前国内房贷违约风险有加剧的趋势。首先,我国已进入加息周期,贷款利率大幅攀升加重了购房者的还贷负担。央行连续7次加息,但由于通胀的加剧,国内居民的消费开支开始增加,而预期收入却不明朗,进一步加大了还贷难度,当贷款利率上升到一定水平,风险累到一定程度,稍有风吹草动,违约率就将急剧攀升。其次,我国房价评估体系仍较混乱,借款者可以通过房产价格的高估从银行获得贷款。当出现大面积违约时,由于房价下跌,原先评估的价格明显偏高,加上银行处置资产的费用,抵押品处置后无法弥补银行的损失。再次,房地产金融市场建设的滞后,我国房贷违约风险基本聚集在银行体系内,如果房价出现大跌,这些积累的违约风险将给我国商业银行体系带来巨额不良贷款。
(四)、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的影响。
首先遭受冲击的是东部沿海地区出口企业和产业部门的就业。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总量占全国经济比重60%左右,出口比重占91%。而且,2001年以来出口高速增长,也主要来自东部地区。这样,在人民币升值、原材料价格上涨和金融危机等多重影响冲击下,东部地区的出口企业和产业部门就最容易受到影响。以广东省为例,它的经济总量占全国的1/10以上,出口占全国的1/3。由于它的外向型程度高,加工贸易企业占制造业很大比例,企业的利润率很薄,在人民币升值和金融危机等因素作用下,广东加工贸易企业拉动的新增就业人数从2005年的76万人下降到2007年的43万人,减少了33万人。
其次,制造业、外商投资企业和中小企业。中国外贸出口中工业制品比例占95%以上,由于来料加工比例高,进口产品中有很大部份是为了加工之后出口,这样制造业就最容易受到冲击。制造业是中国吸纳就业最多的非农产业部门。在出口下降的情况下,制造业就业面临着就业需求下降的压力。由于超过一半的外商直接投资流向制造业部门,而在外商投资部门的城镇就业数量为1583万人,加上乡镇企业中外商投资部门859万人,合计有2442万人。在外资流入减少和出口下降的冲击下,外商投资企业的就业需求下降。在金融危机带来的冲击中,既有大型制造企业,也有中小型企业,其中以中小型企业为主。2008年1-9月,广东省倒闭的1.5万户中小型企业,主要分布在服装、纺织、电子原件、塑料制品等加工制造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
第三,农民工和低技能劳动力最容易遭受冲击。在制造业、出口企业和外资企业中,农民工的就业比例非常高。2006年农业普查表明,农村出乡务工劳动力有1.32亿人。其中,有56.7%在第二产业如制造业就业。这些外出务工人员中,有1/3集中在东部地区就业。农民工相对年轻,初中受教育程度约占外出数量的70%以上。相对来讲,他(她)们的劳动技能较低,因而在企业减员或裁员过程中最容易遭到冲击。《劳动合同法》颁布实施后,农民工的权益保护有了较大改善,如在地方政府帮助下解决了部分倒闭企业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但在政策上,这些失去工作岗位的农民工没有纳入城镇失业统计和失业保险体系,返乡就成为这些人最后的无奈选择。据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对11个省份120个村庄统计显示,截止到2008年10月,大约有6.5%的农民工返乡。如果按照1.3亿农民工计算,大约有845万人返乡。
最后,金融危机造成的经济增长下行,对城镇新增就业产生挤压。在新一轮经济增长中,2007年处于中国经济周期性变化的波峰,2008年上半年在遏制通货膨胀的措施下,经济增长处于下行态势。中国经济周期性变化为5年左右,因而今后2—3年内的经济减速将对城镇总体就业形成产生较大的影响。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出口较大幅度下降和FDI流入减少,意味着对制造业的投资下降,使得中国经济的波动性加剧,经济增长速度存在着进一步放缓的可能性。制造业部门投资下降,不仅带来制造业的就业需求减少,而且也会对服务业的就业需求产生影响,结果对城镇新增就业人口,如大学毕业生就业产生挤压。对于部分倒闭的制造企业而言,不仅农民工失去就业岗位,而且在这些部门就业的、受过大学教育的劳动者也失去就业岗位,从而加大了城市劳动力市场的新增劳动力供给压力。
三、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大启示:
然而冲击所具有的破坏力也可能被转化为动力,关键在于我国怎么积极面对金融危机对我国造成的影响,怎么去缓解和消除其负面影响。出现困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面对问题,我们没有勇气更没有强有力的措施去应对,任其侵害我国的经济。因此,在金融危机的后期,我从中得到以下启示:
(一)、密切关注经济形势变动,把握宏观经济发展方向
导致美国次贷危机的直接原因是美国房地产市场产业周期性变化。尽管中美经济结构完全不同,但国内房地产业近年来的繁荣及我国宏观货币政策与美国都有几分相似,需要引起我国银行业的高度关注。2008年开始,国家开始实施信贷规模控制,按季控制,严控商业银行信贷增长速度和投向,宏观调控形势趋紧。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从次贷危机中吸取教训,密切关注宏观经济形势,尤其是关注政策变动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重视房地产价格波动带来的潜在信用风险。
(二)、健全机制,加强金融市场管理力度,防止恶性竞争
资产的市场价格是受供求影响的,它有可能脱离内在价值而产生大量泡沫。如放松资金融通的条件,会使泡沫膨胀,为危机留下隐患。金融衍生品的出现给各国的监管带来了巨大难题。金融衍生品以它的高获利受到众人追捧,却又带着它的杠杆效应及复杂性成为风险之源。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及国内市场开放的迫切要求,金融当局应加强金融市场管理力度,迅速立法,以取代现有的《破产法》、《担保法》,以便规范市场交易者的权利与义务,防止恶性竞争。
(三)、加快国内产业调整,对其进行政策扶持
随着国内经济环境的日趋严峻,我国产业总体上处于国际分工链条的低端,竞争力弱的问题更加突出,一批产品科技含量低、服务水平弱和管理水平差的企业难以立足。在市场的倒逼机制下,政府和企业不得不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技术创新和改造,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提升产来层次。同时,金融危机全面爆发后,发达国家经济整体面临衰退或衰退的边缘,迫于利润与生存的压力,一些产业将势必向发展中国家加速转移对以冲对本土经济的不景气所带来的不利影响,从而为中国相关产业的成长和升级带来机遇。
(四)、充分利用政府扩大内需政策、积极争取国家投入
为应对此次金融危机,国务院提出10条旨在扩大内需促进增长的重大措施。我国有庞大的人口基数,可以挖掘的人均消费能力还存在着可提升的空间。此次金融危机,国外的需求一减弱,马上反映在我国的出口上。另外,大型的国有企业在此次危机中所受的损失相对于中小型企业要弱。因此,我们要结合国情,发扩大内需,积极争取国家投入,为下一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大力培养金融、技能型人才
面对全球性的金融危机,高等教育应该勇于发挥自身的社会功能,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以此来提高自身应对金融危机的能力。金融危机的发生,反映了金融行业复合型高给人才的匮乏及其职业道德的缺失。主要反映在高等教育领域,要求大学完善金融人才培养计划,提升金融人的社会责任感与职业道德情操,提高应对金融危机与抵抗金融风险的能力。另外,金融危机的发生对高校人才培养显示最突出的就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性。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企业裁员首先裁掉的肯定是文职人员,而拥有一技之长的技术性员工则工作相对稳定。
四、结尾
历史告诉我们,没有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是一帆风顺,扶摇直上的。只有在前进的道路中,不断的摸索,不断的探究,才能在扭曲道路中取得进步。也只有遭遇了挫折,我们才能积累更多的经验,提高风险意识,壮大自己的抗风险能力和预测风险的能力。所以,我们要把握金融危机给我国带来的新机遇,把原先对金融危机所持有的恐惧,转化为动力,坚持科学的发展观,提高综合国力,完善经济体制,成为经济强国。
【参考文献】
[1] 张文祥,潘建国.跨世纪世界经济大调整的若干矛盾分析[J].南开经济研究,1999,(3):40-45.[2] 马玉梅.浅谈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J].今日科苑,2008(9).[3] 钟歆.美国金融危机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及对策探析[J].中国经贸,2009(2).[4] 候本勇.美国次级债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及对策[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2).[5] 白明.次贷危机波及我国外贸发展[J].经贸观察,2008(3):19-20.[6] 王颖.“次贷危机”对中国外贸出口企业的影响对对策[J].企业家天地,2008(5):15-18.[7] 沙文兵.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影响[J].财经科学.2010, No.269(08): 83-90.[8] 张柯,薛耀文.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国际短期资本影响因素分析[J].海南金融.2010, No.260(07): 29-33.
第四篇:中国保险业的流行语启示
中国保险业的流行语启示
一、保险,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
我国保险业曾经在一个时期偏离了基础,从产品的角度看,更多的是偏重理财功能,在保费结构中,风险保费已所剩无几,让人真的看不懂是保险,还是理财产品。如此背景下,寿险保费虽突飞猛进,内涵价值却每况愈下。从经营的角度看,更多的是偏重投资功能,承保不需要盈利,甚至承保必然亏损的论调大行其道,催生了保险生态环境的恶化。为了“圈钱”,财产保险业一方面积极投身投连类产品领域,大干快上,上百亿地发展;另一方面只要能够拿到保费,就可以不计折扣,不计手续费,导致保费充足率严重不足,经营严重亏损。
2009年,在中国保监会的引导和推动下,行业开始意识到问题的存在与严重,开始意识到保险行业的“饭碗”是保障,是承保,于是,开始“回家吃饭”的行动。无论是强化“效益第一”的理念,还是推行选择性承保策略,均标志着保障和承保已回到了核心位置。
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
流行指数:★★★★★
在百度贴吧的“魔兽吧”里,出现了一个只有标题——“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的空贴,并在一天内迅速成为网络第一神帖,点击数百万,回帖数十万,并引发了全社会对此话的深度分析。于此同时,与其意思相似的流行语层出不穷。
二、被规范
规范?还是不规范?这是一个选择!很长一段时间,保险业都处于这种选择,以及选择的困惑之中,其实人们非常清楚不规范和恶性竞争的后果,但却集体无意识地陷入一种“谁先规范谁先死”尴尬,行业自律形同虚设,甚至形成一种“囚徒效应”。结果是市场越来越不规范,恶性竞争愈演愈烈,结果是行业的全面亏损,行业社会形象的严重破坏。
2009年在保监会70号文件的“挟持”下,在“见费出单”等一系列具体举措的推动下,在偿付能力和市场行为监管的压力下,行业开始了“扭扭捏捏”的规范行动。
这种规范,或多或少有点“被”的味道,即一开始行业并不是真正意识到规范的重要性,并不是自觉自愿地规范,而是“被规范”,是迫不得已,但渐渐地,人们认识到了规范的意义并尝到了规范的甜头。于是,行业进入了全面规范和发展的时期。
被……
流行指数:★★★
网上一度流传一个非常形象的词:“被自杀”,以表示对一些非正常死亡案件的质疑。后来有高校毕业生发帖仿制了一个新词:“被就业”。发帖者称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竟然已被签署了就业协议书。随后,以“被……”的格式的表述方式在网络上流行起来,意为本属于主动的行为却以被动的方式表现。
三、别迷恋银保,银保只是个传说
在我国保险业,特别是寿险业务的发展过程中,银保业务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2008年我国银保业务规模达到3589.92亿元,占寿险公司各渠道保费收入的48.92%。对寿险公司同期总保费收入增长的贡献度达到79.15%,对于一些新公司,银保业务甚至占据了其业务的90%以上。因此,就我国的寿险行业而言,大有“成也银保,败也银保”的味道。
但与此同时,银保业务又常常成为保险公司心中的“痛”,客户和渠道受制于人,势必导致业务和成本的稳定无从谈起,恶性竞争不断升级成为必然,而且层层加码,步步升级,甚至演化成为商业贿赂。所以,保险行业要认真地思考,“迷恋”银保业务,将其作为业务发展与盈利的依据和方法是什么?如果没有想清楚,它就可能只是一个传说。
别迷恋哥,哥只是个传说
流行指数:★★★★
这句话的起源是网上的“猫扑大杂烩”,由网友“不要迷恋哥”的一个帖子引起的恶搞,其中PS和恶搞的图片蜂拥而至,许多猫扑高管也参与了其中的恶搞活动,由此网友们纷纷开始参与。
四、哥做的不是保险,是郁闷
现代保险制度的核心是通过大数法则和跨期安排,使人们的生产和生活能够更加安宁和富裕,为社会创造福祉。为此,保险业一直被认为是造福人类的崇高事业。但我国的保险从业人员面临的是许多大楼门口贴着“谢绝保险营销人员”,甚至业内还曾流传着“一人做保险,全家不要脸”。加之行业效益和大多数人的收入待遇不高的现实,套以“郁闷”两字形容数百万保险从业人员的感受并不为过。
2009年行业开始了“从我做起”的行动,抓住问题的症结,对症下药,综合治理。财险市场抓的是市场规范和强化理赔服务,寿险市场抓的是诚信教育和避免销售误导。同时,保监会和行业协会推出了提升行业形象的一系列活动。行业的整体形象正在向好,但路还很长。
哥吃的不是面,是寂寞
流行指数:★★★★
2009年7月初在“百度贴吧”里突然有人发了一张一名非主流男子吃面的图片,图片配文“哥吃的不是面,是寂寞”。没多久,便有网友相继模仿此句式,“我发的不是帖子,是寂寞”,“我写的不是稿子,是寂寞”。于是,“寂寞党”悄然在网络上形成。
五、交强险 ——这事不能说得太细
交强险原本是一种社会进步的制度安排,其利国利民的意义是肯定的。就是这么一件好事,从诞生之日起,质疑和批评之声不断,使保险业常常陷入一种尴尬的局面。在各类听证和披露过程中,保险业总是难以“说的太细”。因为,行业在经营过程中存在成本不能真实体现,实际亏损,却账面盈利,有口难辩的局面。从销售费用看,相关规定的手续费标准是4%,而市场行情却远超过这个比例。从理赔成本看,我国车险的平均出险率在40%左右,其中大多数是碰撞事故,但交强险出险率一直维持在15-20%的“低水平”。特别是自2008年2月的“降费升限”调整之后,赔付成本直线上升,新业务的损失率已经超过80%,使得交强险面临入不敷出的尴尬。
交强险面临的尴尬说到底是行业自身的经营管理和规范自律的问题,需要加强自律和监管,强化成本管控,力求通过制度和技术,解决突出问题。只有能够把经营情况放到“桌面”上来说,才能够说细,说明白,才能够取信于民,才能够健康发展。
这事儿不能说太细
流行指数:★★★
央视《焦点访谈》报道了天津坚持收取55元的车辆通行费,面对记者“天津市每年要偿还的公路建设的贷款量有多大”的提问,天津市市政公路管理局一官员说:“这事儿不能说得太细。”于是该回答迅速成网络流行语,寓意隐瞒真实。
六、理赔“躲猫猫”
人们买保险,就是担心出事情,为的是在出险时能够得到及时、充分和便捷的理赔服务。如果让老百姓总觉得理赔难,那么,人们还有什么理由买保险呢?这些年保险业发展得很快,导致服务资源和能力都跟不上,理赔就难以保证。另外,一些公司盲目发展,恶性竞争,入不敷出,出现现金流危机,导致赔款支付困难,于是就与客户玩起了“躲猫猫”的游戏。
2009年行业认识到理赔是保险的立业之本,理赔是最好的展业,理赔是最好的广告。行业全面提升理赔服务水平,成立保险消费者权益保护机构,向社会承诺理赔服务时效,公布理赔满意度调查结果,建立理赔信息自动查询系统,理赔不再“躲猫猫”是一种本分,更是一种责任。
躲猫猫
流行指数:★★★
云南玉溪一男子因盗伐林木被刑拘,关进晋宁县公安局看守所,几天之后离
奇死亡,经鉴定死因是“重度颅脑损伤”。公安机关给出的解释是:该男子受伤死亡是因其与同监室的狱友玩“躲猫猫”游戏时,遭到狱友踢打并不小心撞到墙壁而导致。于是“躲猫猫”被网络广为流传。
七、保险也“山寨”
2009年,中央电视台曾报道携程网的“保单门”事件,使得假保单问题一下子成为了公众的焦点。正当假保单事件闹得沸沸扬扬的时候,又出现了假公司问题,一家号称“恒亚迪保险”的假公司被曝光,在其“像模像样”的网站上公然称其是经中国保监会批准设立的专业性保险公司。随后“申邦财产保险公司案”、“大润保险经纪公司涉嫌传销案”逐步浮出水面。此外,在70号文件和财务业务数据真实性大检查“两道金牌”的推动下,各地保监局加大了对行业违规经营行为的查处力度,使得行业的假赔案集中暴露。
一向以信誉立业的保险居然也有“山寨”问题,这不仅让社会惊愕,更让行业认识到不规范不仅会使行业陷入亏损窘境,还会引狼入室,行业的信誉没有了,生存的基础就没有了。于是,2009年行业开展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打击“三假”活动并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在轰轰烈烈之后,行业还是需要深刻反思:“为什么”的问题。只有真正解决观念和环境问题,才能够从根本上杜绝“山寨”问题。
山寨
流行指数:★★★
该词源于广东话,原意是“小型、小规模”,甚至“地下工厂”的意思,其主要特点为仿造性、快速化、平民化,后来风靡网络,以致各种各样的东西都有山寨版,如山寨手机、山寨春晚、山寨新闻联播、山寨明星等。“山寨”多指假冒伪劣,或为宣泄不满和恶搞的情绪。
八、营销员——蚁族
个人营销制度在1992年引入我国之后,经过了近二十年的发展,保险营销员已发展成为一支具有290万人的庞大队伍,他们为我国保险业,特别是寿险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与此同时,如此庞大的保险营销大军也产生了两个问题:其一,这个群体的生存状况不容乐观,他们收入不稳定,且缺乏社会保障,更重要的是他们缺乏归属感;其二,保险营销员的队伍素质参差不齐,销售误导和不诚信服务等问题也日益突出。
2009年保监会高度重视个人营销员队伍存在的问题,启动了专门课题研究,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引,按照构建和谐社会和行业的要求,探索从体制、机制等层面解决问题,力求为保险营销队伍建设营造一个和谐健康的外部环境。同时,一些中介机构也在积极创新管理模式,努力为营销员的创业与发展打造一个开放式平台。
蚁族
流行指数:★★
特指那些在城市为工作四处奔波且朝不保夕的低收入聚居群体。因辛勤、弱小而群居像蚂蚁一族,故得此名。因生活条件差,且缺乏各类保障,也常常因挫折而焦虑。蚁族的自尊心时高时卑,一般不愿与亲朋实话实说,孤独时常常借网络对外交流宣泄情绪。
第五篇:全球钢铁企业并购趋势分析报告
全球钢铁企业并购趋势分析报告
当今世界的钢铁业与其他行业相比,供应链的两端相当分散,钢铁企业难以控制原材料成本与钢材产品的价格。因此,从原材料供应到产品加工制造,全球钢铁工业的整合潜力很大。虽然近几年来世界钢铁行业并购重组的发展已经非常迅速,但是在未来这种并购热潮似乎不可能很快降温。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刺激钢铁企业并购活动的因素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以前的并购活动多是由公司破产引起的,而现在的公司并购是一种全球式交易。除生产能力过剩、企业分散、市场行情回升以及贸易保护制度等历史因素以外,还有其他因素刺激全球钢铁业的并购重组活动,它们包括原材料成本、钢材市场价格、钢厂生产成本以及生产商对未来经济运行状况的预期,等等。
MEPS(国际)公司在最新研究报告《2010年前全球钢铁产量预测》中指出,世界粗钢生产基地正在渐渐迁移??远离主要的用钢地区,而进入那些拥有大量钢铁生产原料的国家,全球钢铁工业形态因此正日益发生着变化。在目前的市场条件下,对原料成本的考虑已经放到了企业至关重要的战略高度,钢厂对原料资源的选择已成为影响全球钢铁企业并购重组的首要因素之一,生产原料成本的增加正在驱使钢铁企业并购重组。
全球钢铁生产格局的变迁
在世界钢铁工业发展史上,英国、美国、德国、前苏联及日本等国家都曾各领风骚数年。19世纪钢铁工业最发达的是英国。在1800年,英国生产的钢铁超过世界总产量的一半。但到1880年,英国的钢铁份额却下滑至30%,而同时美国的份额也上升到30%。20世纪初美国钢铁业出现第一次收购与兼并浪潮,造就了世界第一大钢厂??美国钢铁公司。1910年,美国粗钢产量达到2650多万吨,约占世界总产量的一半。直至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一直保持着世界钢铁工业的霸主地位。与美国同期快速发展钢铁工业的还有德国,它在生产规模上仅次于美国。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前苏联和日本的钢铁产量迅速增长。1953年,前苏联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二钢铁大国,钢产量占世界生产总量的20%以上。到了70年代,日本的钢产量约占世界20%,成为世界第二大钢铁生产国和最大的钢铁出口国,而前苏联则一跃成为世界第一产钢大国。苏联解体后,日本取而代之成为世界第一钢铁大国。1996年,中国钢产量突破1亿吨,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一产钢大国。自此,中国钢铁产量一直居于世界首位,预计2006年中国粗钢产量将突破4亿吨??10年增加3亿吨!
随着中国市场的扩大,全球钢铁需求稳定增长。当前,钢铁产能的增长已明显超过实际需求的增长,这种供需矛盾相当突出。然而,钢铁业的分散性却支持着其生产能力的过剩。为了适应市场,在整个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全球钢铁企业走合并重组之路已是大势所趋。
当前世界各地粗钢产量及中短期消费预测
据国际钢铁协会(IISI)统计,2006年1~10月份,世界62个国家(地区)粗钢产量累计达到10.107亿吨,比2005年同期提高9.2%。其中,中国前10个月累计粗钢产量为3.461亿吨,同比增长率保持18.4%,中国钢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比例为34%,超过三分之一。除中国以外世界各主要产钢国家今年前10个月的累计粗钢产量分别为:美国8380万吨,同比增长7.9%;
日本9620万吨,同比增长2.1%;韩国4000万吨,同比增长1.0%;印度3505万吨,同比增长12.6%;巴西2560万吨,同比下降2.9%;俄罗斯5840万吨,同比增长5.6%;乌克兰3380万吨,同比增长率为6.1%;德国3945万吨,同比增长5.5%;意大利2630万吨,同比增长7.3%;法国1670万吨,同比增长2.9%;英国1170,同比增长6.2%;比利时970万吨,同比增长11.0%。印度粗钢累计增长速度较快,在各大产钢国中仅次于中国。按区域划分,今年前10个月世界各地累计粗钢产量分别为:亚洲5.342亿吨,同比增长12.9%;欧盟(25国)1.665亿吨,同比增长6.3%;独联体(6国):9890万吨,同比增长5.2%;北美洲:1.118亿吨,同比增长6.3%;南美洲:3780万吨,同比微升0.4%;非洲:1410万吨,同比下降4.0%;中东:1240万吨,同比增长2.2%;大洋洲:728万吨,同比增长0.4%。
MEPS(国际)公司近期发布预测报告指出,2006年全球粗钢产量将达到12.37亿吨,比上年增长9.5%。进入本世纪以来,全球粗钢年产量大约增加了4.46亿吨,增长幅度达到57%,相当于每年增长6.6%。近年来,全球钢的需求一直比较强劲,大部分地区钢厂订单常常饱满。预计在今后几年全球钢的需求还将继续增长。据国际钢铁协会预测,2006年世界钢材表观消费量将达到11.21亿吨,比2005年增长9%;2007年将进一步增加到11.79亿吨,增长5%。中国和印度今年钢材表观消费量将分别比去年增长14.4%和10.0%,在2007年,其增长速度将分别为10.4%和9.1%。作为当今世界钢产量和消费量均居首位的单个国家,中国近年来钢铁工业发展十分迅猛。国际钢协预测,2006年中国成品钢材表观消费量将达到3.74亿吨,比2005年增加4700万吨;2007年,将进一步增加到4.13亿吨。除中国以外,2006年世界其余国家(地区)成品钢材表观消费总量将达到7.47亿吨,比去年增长6.4%;2007年,预计增长速度将下降为2.6%。在欧洲,德国经济强劲复苏使得今年欧盟钢材表观消费量将增长8.0%。预计独联体今年钢材表观消费量将增长7%。在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区,钢的消费呈强势增长,预计2006年钢材消费量将达到1.518亿吨,增长率超过8%;在2007年该地区钢材表观消费量将有所减少,增长率为负0.7%。南美洲市场对铁矿石等各种自然资源需求强劲,2006年钢材消费增长速度将超过11%,仅次于中国;在2007年,其消费量将进一步增加。在亚洲(不包括中国),2006年钢材表观消费量估计为1.185亿吨;2007年这一数据将提高3%左右。
据国际钢协经济委员会预测,在2010年之前全世界钢的需求量每年将增长4.9%。其中,印度与中国对钢的需求量每年将分别增长7.0%和8.4%(到2010年,印度与中国钢的实际需求量将分别达到5400万吨和4.89亿吨),而世界其它地区平均年增长率为4.0%。预计在2010~2015年期间,全球钢需求的年均增长速度为4.2%;同时,印度与中国年均增长速度分别达到7.7%和6.2%。显然,印度的增长速度已经超过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