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国企业并购整合的探讨
我国企业并购整合的探讨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高歌猛进,中国的企业并购市场也持续升温。企业并购是企业资本扩张的重要手段,是资源配置有效性和核心能力提升的机制,而整合则是资源配置和核心能力提升的基础。许多企业希望通过并购达到转嫁产业危机,规避投资风险,化解企业债务,降低成本,扩张规模,增强核心能力。从国内外并购成功的案例来看,并购后的整合是决定并购成功的关键因素。通过整合可以提升企业核心能力,企业并购后需进行战略、计划、控制、经营管理和企业文化等企业要素的整体系统性调整,以最大限度地实现各种资源的科学合理的配置,保证公司最佳的经营效率和经营业绩。
1.我国企业并购整合的现状
企业并购是并购双方博弈的过程,它涉及到至少两个企业。我国企业在根本利益上具有一致性,在法律上是平等的主体;但由于利益的相对独立性以及在并购中企业的角色定位不同,并购双方的冲突难免。
一是制度冲突。产权关系模糊和所有制阻隔是造成并购双方冲突的制度原因。产权关系不明晰,是我国企业的通病。对单个企业而言,产权关系不明晰,会导致企业运行机制的走样。二是机制冲突。通常并购企业的运行机制较好,被并购企业的运行机制多少存在问题。对并购后企业的运行机制进行整合,首先就碰到了被并购企业原有机制的抵制,两种机制的摩擦和搏杀不可避免;即使被并购企业的运行机制没有根本的缺陷,并购后,被并购企业的经营机制仍然基本保持不变,两种企业的两种机制之间也会有磨合和协调的过程。三是文化冲突。文化冲突是企业冲突的集中体现。不同的企业所处的企业组织环境和企业的外部环境不同,因此并购双方在文化上有冲突。主要包括企业领导艺术及工作作风的差别,员工精神风貌以及士气上的差异,企业文化氛围的不同等。这些在文化上表现出来的差异性,是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的,是内化于企业的带有根本性的冲突,是企业制度、机制、组织和心理冲突的集中表现。
2.我国企业并购整合中存在的问题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企业并购案中真正成功的并不高,原因很多,对并购后整合管理不够重视是主要方面。
2.1 缺乏战略性的思维和计划
一些企业的并购整合随意性大,整合停留在表层,没有深层次的战略性思考。并购的目的仅仅是为了追求表面的、简单的规模扩张,没有考虑并购双方的经营方向、企业职能等是否能够协调,使得并购后的整合难以进行或实施不当。
2.2 没有进行经营业务的整合国有企业间的并购大多是政府指导下的划转方式并购、承担债务并购、受让国家股并购等,由政府将亏损企业配给优势企业经营管理,并购后往往忽视对企业经营业务方面的整合,因此大多数企业在并购后并没有改变原来的困难局面。
2.3 企业人事重组存在问题
任何并购活动都将面临人员的精简、调整与配备,这些问题将直接影响企业的经营效率和企业战略经营目标的实现。如同企业内部任何一次人力资源变革一样,企业重组必然会在员工中引起震荡,公司的中高层管理人员也会担心重组后是否会丧失控制权等,在相关变动明朗后,员工也可能会对变动或公司的政策心存不满,如果不能妥善处理,就会使员工产生消极的心理预期,对企业丧失信心,导致人员特别是优秀的核心骨干员工大量流失。
2.4 没有处理好并购整合的文化冲突
由于所有制、经营模式、行业等的不同,决定了企业之间在文化方面存在差异,经营理念、价值观念、工作态度、决策管理等方面形成强烈的文化冲突。一些企业在选人用人上长期习惯于套用行政机关那套衡量标准,片面强调政治素质、职务对等、个人历史、人际关系等,因而选拔的管理者不一定有管理才干。而优秀企业打破了这种用人制度,更多地强调创新素质、贡献、成就和管理能力。由此形成的观念冲突,不仅给企业重组后的管理带来矛盾,也给员工造成心理压力和困惑。
3.解决企业并购整合问题的对策
中国企业并购整合尚处于“初级阶段”,主要问题有两个方面,一是市场机制和企业制度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二是并购企业自身的各种因素,特别是并购整合决策层的主观愿望及其综合素质所带来的局限。
3.1 完善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
企业并购整合是一种遵循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企业行为,明晰的产权主体是企业并购整合规范发展的前提。由于国有企业深层次的体制原因,国有企业整体效率不高的现状以及国有企业还没有充分建立起现代产权制度,因而企业所有权在法律上是明确的,但产权主体模糊,一直没有明确的唯一的资本受托方,而企业并购整合的效果从某种意义上讲取决于企业整合决策者的素质和动机,这种企业产权制度使我国企业并购整合中关于人事重组、资产处理、经营战略转变等方面无法完全以市场机制的要求进行调整,影响了并购企业的发展。
3.2 重视业务整合业务整合主要包括经营业务整合、生产整合、技术整合等。经营业务整合包括经营范围、经营领域和经营品种的整合,如并购后砍掉不盈利的产品或服务,缩减或扩大某一经营范围和领域,包括采购业务与销售业务的整合,如集中采购、统一销售等。经营业务整合在并购实践中是广泛采用的整合措施,并购方企业要或多或少地参与对被并购企业的经营业务进行整合。生产整合是指将完全相同或相似产品的生产过程的生产要素进行整合,如技术、生产设备、工艺流程、员工等的整合。生产整合的目的是优化企业的生产组织,提高生产效率。对追求规模经济效益的企业来说,并购后的生产整合十分重要。技术整合对为获取高新技术而进行并购的企业来说,是业务整合中的重点。
今世在我国,由于亏损企业被并购的较多,其产品往往亏损严重,所以一般要从产品入手进行调整,砍掉不盈利的生产线或产品,增加盈利产品生产线或品种的投入,调整其产品结构,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企业并购后对业务流程进行整合和重组使企业并购后的业务流程能够适应企业发展和环境的变化。企业并购
后业务流程整合以提高客户满意度,提高并购后企业的经营效率与竞争力,缓解并购过程中的冲突以及实现企业并购后的协同效应为主要目标。在业务流程整合的过程中要贯彻价值创造原则、以顾客为中心、兼顾供应商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利益、以信息技术为手段、积极获得高层领导的关注与支持、保持沟通的及时性、全面性与针对性、坚持分步实施与关键性原则、重视流程整合的系统化、持续改进以及注意整合模式与方法的适用性。
3.3 塑造统一的企业文化
企业并购是不同企业组织的一次大调整、大变革,会对人们固有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形成强大的冲击,给企业员工带来很大的不适应,这是企业文化的碰撞的必然结果。这种碰撞经常给企业并购完成后的整合工作带来诸多问题,如果不能妥善处理就可能导致并购的失败。在企业的文化整合中,应先对两个企业的文化进行分析和研究,全面考察原有企业文化的状况、差异以及发生冲突的可能性,根据考察结果做出初步整合方案。并购双方要努力缓解文化冲突,不应无视或忽视双方文化的差异。企业应根据自身企业文化的强度和双方企业文化的差异确定文化整合模式以及进行有效的交流。进行文化整合一定要遵循以人为本的方针。无论并购方通过何种战略进行文化整合,一定要坚持关心人、爱护人的人本主义思想,不能将企业的发展凌驾于人的发展之上。并购方在文化整合过程中,应当给予目标企业的员工以充分重视,尊重他们的感受和意见,为他们个人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帮助目标企业实现转型。
3.4 建立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在我国并购方要全部或大部分接受被并购企业员工,这虽然给企业带来富余人员的压力,但同时又给企业提供了优化人力资源配置的机会。如果存在完善的劳动力市场和配套的社会保障体系,企业就可以按照目标进行人力资源整合,裁剪多余人员,这样企业整合活动才能顺利进行。所以,我国应完善劳动力市场和社会保障体系,切实减轻并购企业吸收被并购企业富余人员的压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统筹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政策,建立健全从就业到养老的服务和保障体系,统筹人才市场与劳动力市场整合,加快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促进人力资源合理流动、有效配置。
第二篇:企业并购
企业并购
·考情分析
本章主要介绍了企业并购的动因与作用、企业并购的类型、企业并购的流程、并购融资与支付对价、并购后的整合、企业并购会计等内容。从应试角度看,可能涉及的案例题大致两种类型,一是并购方案的制定、评价与选择(其中的合法性分析);二是企业并购的会计处理。此外本章的内容也可以与第一章财务战略中并购战略、第三章股权激励中关于公司发生合并时的处理、第六章业绩评价与价值管理中企业价值的计算等。
·主要考点
1.企业并购的动因
2.企业并购的类型
3.并购流程中的一些特殊问题的处理
4.并购融资、支付对价与并购后整合 5.企业并购会计
·相关内容归纳
【考点 1】企业并购的动因
(一)企业发展动机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只有不断发展才能生存下去。
企业发展壮大的途径一般有两条:一是靠企业内部资本的积累,实现渐进式的成长;二是通过企业并购,迅速扩大资本规模,实现跳跃式发展。
两者相比,并购方式的效率更高。
(二)发挥协同效应
并购后两个企业的协同效应主要体现在:经营协同、管理协同、财务协同。
(三)加强市场控制力
横向并购——减少竞争对手——提高议价能力——提高盈利水平
(四)获取价值被低估的公司
(五)降低经营风险
控制风险的一种有效方式就是多元化经营。
——分析并购方案合理性的依据之一。
【考点 2】企业并购的类型
分类标志 类型 含义
1.并购后双方法人
地位的变化情况
收购控股
是指并购后并购双方都不解散,并购方收购目标企业至控股地位。绝大多数些类并购都是通过股东间的股权转让来达到控股目标企业的目的 吸收合并
是指并购后并购方存续,并购对象解散(大纲中关于这两种类型的解释错位)
新设合并
是指并购后并购双方都解散,重新成立一个具有法人地位的公司。这种并购在我国尚不多见
2.并购双方
行业相关性
横向并购
是指生产同类产品或生产工艺相近的企业之间的并购,实质上是竞争对手之间的合并。
纵向并购
指与企业的供应商或客户的合并,即优势企业将同本企业生产紧密相关的生产、营销企业并购过来,形成纵向生产一体化
混合并购
指既非竞争对手又非现实中或潜在的客户或供应商的企业之间的并购,如一个企业为扩大竞争领域而对尚未渗透的地区与本企业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进行并购,或对生产和经营与本企业毫无关联度的企业进行的并购
3.被购企业意愿
善意并购
是指收购方事先与目标企业协商、征得其同意并通过谈判达成收购条件,双方管理层通过协商来决定并购的具体安排,在此基础上完成收购活动的一种并购
敌意并购
是指收购方在收购目标企业时遭到目标企业抗拒但仍然强行收购,或者并购方事先没有与目标企业进行协商,直接向目标企业的股东开出价格或者收购要约的一种并购行为
4.并购的形式
间接收购
是指通过收购目标企业大股东而获得对其最终控制权。这种收购方式相对简单要约收购
是指并购企业对目标企业所有股东发出收购要约,以特定价格收购股东手中持有的目标企业全部或部分股份
二级市场收购
是指并购企业直接在二级市场上购买目标企业的股票并实现控制目标企业的目的协议收购
是指并购企业直接向目标企业提出并购要求,双方通过磋商商定并购的各种条件,达到并购目的股权拍卖收购
是指目标企业原股东所持股权因涉及债务诉讼等事项进入司法拍卖程序,收购方借机通过竞拍取得目标企业控制权
5.并购支付的方式
现金购买式并购
现金购买式并购一般是指并购方筹集足够资金直接购买被并购企业的净资产,或者通过支付现金购买被并购企业股票的方式达到获取控制权目的的并购方式
承债式并购
承债式并购一般是指在被并购企业资不抵债或者资产债务相当等情况下,收购方以承担被并购方全部债务或者部分债务为条件,获得被并购方控制权的并购方式
股份置换式并购
股份置换式并购一般是指收购方以自己发行的股份换取被并购方股份,或者通过换取被并购企业净资产达到获取被并购方控制权目的的并购方式 【考点 3】并购流程中的一些特殊问题的处理
(一)根据大纲中列出的完整的并购流程,判断并购案例中缺少的环节
1.确定并购对象后,并购双方应当各自拟订并购报告上报主管部门履行相应的审批手续。
国有企业的重大并购活动或被并购由各级国有资产监督管理部门负责审核批准;集体企业被并购,由职工代表大会审议通过;股份制企业由股东会或董事会审核通过。并购报告获批准后,应当在当地主要媒体上发布并购消息,并告知被并购企业的债权人、债务人、合同关系人等利益相关方。
2.并购协议签订后,并购双方应当履行各自的审批手续,并报有关机构备案。涉及国有资产的,应当报请国有资产监督管理部门审批。审批后应当及时申请法律公证,确保并购协议具有法律约束力。并购协议生效后,并购双方应当及时办理股权转让和资产移交,并向工商等部门办理过户、注销、变更等手续。
(二)其他问题
1.权益披露制度
2.国有股东转让上市公司股份
3.国有企业受让上市公司股份
4.财务顾问制度
——判断并购预案合理性的依据
【考点 4】并购融资、支付对价与并购后整合(一)并购融资
1.权益性融资(发行股票、交换股份)的含义及其优缺点
2.债务性融资(并购贷款、发行债券)的含义及其优缺点
3.混合型融资(可转换公司债券、认股权证)的含义及其优缺点
4.筹资成本分析
——判断融资方案合理性的依据
(二)支付对价
现金支付、股权支付、混合并购支付的含义及其优缺点
——评价支付对价方式合理性的依据
(三)并购后的整合
企业并购的目的是通过对目标企业的运营管理来谋求目标企业的发展,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通过一系列程序取得了对目标企业的控制权,只是完成了并购目标的一半。
在收购完成后,必须对目标企业进行整合,具体包括:战略整合、业务整合、制度整合、组织人事整合和企业文化整合。
【考点 5】企业并购会计
(一)企业合并的判断
(1)企业合并的结果通常是一个企业取得了对一个或多个业务的控制权。构成企业合并至少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取得对另一上或多个企业(或业务)的控制权;二是所合并的企业必须构成业务。业务是指企业内部某些生产经营活动或资产负债的组合,该组合具有投入、加工处理和产出能力,能够独立计算其成本费用或所产生的收入。
(2)如果一个企业取得了对另一个或多个企业的控制权,而被购买方(或被合并方)并不构成业务,则该交易或事项不形成企业合并。企业取得了不形成业务的一组资产或是净资产时,应将购买成本按购买日所取得各项可辩认资产、负债的相对公允价值基础进行分配,不按照企业合并准则进行处理。
(3)从企业合并的定义看,是否形成企业合并,除要看取得的企业是否构成业务之外,关键要看有关交易或事项发生前后,是否引起报告主体的变化。
一般情况下,法律主体即为报告主体,但除法律主体以外,报告主体的涵盖范围更广泛一些,还包括从合并财务报告角度,由母公司及其能够实施控制的子公司形成的基于合并财务报告意义的报告主体。
【例】购买子公司的少数股权,是指在一个企业已经能够对另一个企业实施控制,双方存在母子公司关系的基础上,为增加持股比例,母公司自子公司的少数股东处购买少数股东持有的对该子公司全部或部分股权。根据企业合并的定义,考虑到该交易或事项发生前后,不涉及控制权的转移,不形成报告主体的变化,不属于准则中所称企业合并。
(二)企业合并类型的判断
1.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
参与合并的企业在合并前后均受同一方或相同的多方最终控制且该控制非暂时性的,为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
2.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
参与合并的各方合并前后不受同一方或相同的多方最终控制的,为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
【注意】09 年评分要求:用概念解释理由的不给分。
(三)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
1.合并日的会计处理
(1)合并方的确定
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中,取得对参与合并的另一方或多方控制权的一方为合并方。
(2)合并日的确定
合并方取得对被合并方控制权的日期为合并日。也就是说,合并日是被合并方的净资产的控制权转移给合并方的日期。五个条件。
3.会计处理
原则:合并方对于合并中取得的资产和负债原则上应当按照被合并方的原账面价值确认和计量。
掌握两点:
(1)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中,合并方对于合并日取得的被合并方资产、负债应按照其在被合并方的原账面价值确认,并且合并方所确认的资产、负债仅限于被合并方原已确认的资产和负债,合并中不产生新的资产和负债。
如果被合并方采用的会计政策与合并方不同的,应当按照合并方的会计政策对被合并方有关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进行调整后确认。
合并方对于合并中取得的被合并方净资产账面价值与支付的合并对价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应当调整资本公积(资本溢价或股本溢价),资本公积(资本溢价或股本溢价)不足冲减的,调整留存收益。
(2)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中,合并方为进行企业合并发生的各项直接相关费用,包括为进行企业合并支付的审计费用、评估费用、法律服务费用等,应当于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
为企业合并发行的债券或承担其他债务支付的手续费、佣金等,应当计入所发行债券及其他债务的初始计量金额。企业合并中发行权益性证券发生的手续费、佣金等费用,应当抵减权益性证券溢价收入,溢价收入不足冲减的,冲减留存收益。
第三篇:关于跨国公司并购我国企业的文献综述
关于跨国公司并购我国企业的文献综述
摘要:随着中国入市以及近年来经济的高速增长,跨国公司对我国企业的并购行为日趋活跃。跨国公司的并购行为无疑能给我国带来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负面效应。本文对一些学者在此问题的探讨上进行综述,对跨国公司并购我国企业的现状、影响和应对措施做简单分析。
关键词:跨国公司;并购;影响
Abstract: With China’s accession to the WTO and the recent rapid economic growth,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on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of enterprises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active.This behavior will give multinational companies to bring a positive role in China, but also produced a series of negative effects.In this paper, a number of scholars on this issue were reviewed, on the status of transnational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of businesses, and impacts of response measures to do simple analysis.Keywords: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 merger and acquisition, influence 一.引言
跨国并购是指跨国公司等国际投资主体通过一定的程序和渠道, 依照东道国法律取得东道国某些现有企业的全部或部分资产所有权的行为。外资并购分为跨国兼并与跨国收购两种形式,前者是指将当地企业和外国企业的资产合并后建立一家新的实体或合并为一家现有的企业;而后者是指外国公司在证券市场上用现金、债券或股票购买当地企业的股票或股权以获得对该企业的控制权,而当地企业的法人地位并不消失。
世纪90 年代以来,跨国并购已经取代新建投资成为国际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而伴随着入市,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进一步加快,跨国公司并购我国企业从广度上和深度上也迅速提升。跨国并购作为经济全球化的产物,它带来的积极影响是毋庸置疑的,通过并购,可以吸收更多的外资,弥补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资金短缺的问题,另外,它对于加强市场竞争、提高企业效率,推动我国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提高我国产品的竞争力,也有一定作用。但同时,在积极的作用外,它带来的一系列负面效应更值得引起我们的警惕。对此现象,我们应该理性看待,并积极寻找应对策略。二.跨国公司在华并购的现状及特点
据有关资料显示:跨国公司已在彩管、微电机、小汽车、计算机、程控交换机、光纤[5]
[4][3]
[2]
[1]电缆、橡胶、轮胎、啤酒、造纸、洗涤用品、医药等行业实际上取得垄断或控制地位。在计算机行业中,长城、四通、中环等外商投资或协议投资的项目中,外方均占有控股权。在我国洗涤用品行业中,较大规模的合资企业有15 家,且全部是中国洗涤用品行业中排名前20 位的大企业。一些我们熟知的名族品牌,也早在不知不觉中成为外国人的囊中物。众多的并购案例,更让我们认识到它对我国经济甚至政治方面的威胁是不容忽视的。
通过近年来众多的并购案例,我们对并购的特点也可略探一二。周晓武[8]
[9]
[7][6]、李慧、张绍焱、陈佳慧、黄群慧都认为,从产业上来看,跨国公司并购我国企业主要集中在制造业上,但是正经历一个从制造业向服务业的延伸过程,高新技术产业,如通讯产业、医药业、软件制造行业,也日益成为跨国并购的重点。另外,王星
[10]
认为,外资并购我国的企业大多是一些行业、地区的骨干、龙头企业和市场占有率较高的企业。
三、跨国公司在华并购的负面效应
根据赵娜[11]、郭春丽
[12]、殷宝庆、王靖、周晓武等学者的探讨,跨国公司在华
[5][3][7]并购带来的负面效应是很多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形成市场垄断,并对国内一些企业和相关产业的企业产生“挤出效应”。外资控股并购最大的负面效应在于,导致跨国公司控制我国市场,取得行业垄断地位。外资并购我国龙头企业后,凭借其技术优势、品牌优势和规模经济优势,构筑起较高的行业进入壁垒,获得独占市场权和定价权,可以把价格提高到完全竞争水平以上,攫取巨额垄断利润,从而形成垄断局面。
外资在部分领域不仅没有为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开拓广阔的国际市场,反而挤占部分市场。面对日趋激烈的竞争压力,一些正在迅速成长中的国内优势企业很可能寻求跨国公司的收购,作为生存、发展的途径。对国内企业的挤出效应不仅表现在外资直接进入的领域,还表现为对相关产业中的企业的影响。外资并购国内企业后,有可能打断国内运行已久的供应链,而转向跨国公司母国或跨国公司在国内的配套生产企业。
2. 核心技术被控制,名族品牌消失
我国许多企业在多年发展中拥有了一批自己的核心技术,而在外资并购中却往往以优质 资产出资,导致并购后企业核心技术的流失和自主研发能力的丧失。跨国公司并购我国的许多龙头企业,不仅是看重它们多年来形成的齐备的技术人才队伍、完整的市场营销体系以及稳定的市场份额,其另一目的是通过并购后引入国际品牌占领市场,扼杀被并购的国内企业品牌,直接减少竞争对手,进而形成跨国公司自己品牌的垄断地位。
3. 国有资产流失
跨国企业并购国内企业造成国有资产流失,是当前国有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我国目前普遍采用的评估方法不科学,如有些企业因急需资金仅以资产净值入 股,国有财产、国有股权的出让值忽略了市场增值的部分和商标、商誉、专有技术等无形资产的价值。
(2)一些地方政府往往把外资并购中国企业作为重大政绩, 只重视引进外资把企业 搞活, 而忽视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问题。目前在有些地方, 将国有企业向外商半卖半送, 甚至完全白送的情况并不鲜见。
4.对我国产业安全和国家安全的威胁
一直以来,我国外商投资产业政策立法较为滞后,专门性的跨国公司产业政策立法很长一段时间处于空白。立法的不完善给了跨国公司可乘之机,它们通过间接并购,已进入到一些我国对跨国公司禁止或限制的领域。如近些年跨国公司并购主要以信息产业为先导,以金融业为核心,涉及领域包括信息、金融、保险、电信、交通运输、商业零售、生物工程、装备制造以及文化传媒等。严重威胁到我国的经济安全和国防安全。四.应对策略
跨国公司对我国企业的并购日趋活跃,是值得我们高度警惕的,我们应当采取措施,积极应对。
1.为了应对垄断威胁和“挤出效应”,完善立法是一个重要手段。跨国并购法律体系的建立,单靠反垄断法这样的单个政策是不可能完全解决的,应完善整个政策法规群
[13]
。它有赖于反垄断法、跨国并购审查法、证券交易法、公司法、社会保障法、破产法等法律法规的健全和完善[14]。
2.为了维护本国经济主权和独立性, 防止外资伺机形成垄断局面, 我国应以法律形式明确规定鼓励、允许、限制、禁止外资并购上市公司的产业范围和程度
[15]
。对有利于国民经济发展的行业如基础设施和环保产业应鼓励外资并购;对于关系到国计民生和国家经济安全的行业明确禁止外资并购;对幼小的民族工业应限制外资并购,并予以保护。
3.增加企业的品牌意识,保护民族品牌。品牌代表企业在市场中的形象,是企业的标
[2]志。它是企业一项重要的无形资产,能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并成为在国内外市场竞争中强有力的武器。对于不同行业的本土品牌要采取不同的策略:对于核心竞争力强、优势明显的企业要加大扶植,保持其独立性,防止其被跨国公司控制;对于核心竞争力弱、没有扩张增值能力的企业可以合资保护。另外,不管是什么名族品牌,都应当不断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强技术研发。
4.完善资产评估制度。外资并购我国国有企业时,存在着上述的众多问题,因此,赵娜[11]
[7]认为,建立社会化的资产评估、会计审计、法律咨询等中介机构, 制定统一的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评估标准, 采用国际上通行的评估方法。客观地评估国有企业资产的真实市场价值, 特别是不能忽视、低估国有企业的商标、专利技术等无形资产的价值。有关部门要对国有资产评估进行动态监督, 确保评估结果的真实有效性, 防止国有资产在跨国公司并购中流失。五.小结
通过以上对学者们文献的综述,我们了解到金额巨大、领域广泛的跨国并购浪潮的深入推进,对于我国产业的发展虽然起到一定正面效应,但更多的是其背后的不利影响。因此,我国该如何采取措施来应对这些负面效应,是我国经济发展正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学者们对此问题的探讨以及提出的对策,相信能对应对跨国并购有一定启示与帮助。
参考文献:[1]王国栋、陈丽珍.跨国公司在华并购的现状分析与对策建议.[J].国际贸易问题2005 年第9 期
[2] 吴学君.外资并购对我国经济的负面影响及对策.[J].商业时代•学术论评 2006年21期
[3] 王靖、蔡永民.跨国并购对中国产业安全的影响及对策研究.[N].江海学刊 2007年06月
[4] 史建三.跨国公司对我国企业的发展趋势及对策思考.[J].世界经济研究 1998年第5期
[5] 殷宝庆.跨国公司并购我国企业的效应分析及应对策略.[J].管理前沿 2003年第4期
[6] 郑云.跨国公司在华并购与我国的反垄断规制.[J].企业经济 2005年第8期 [7] 周晓武.跨国公司并购我国企业的效应分析及应对策略.[J].经济工作导刊 2003.5/10 [8] 李慧、张绍焱.对跨国公司并购中国企业问题的探讨.[J].经济问题 2005年第11期 [9] 陈佳慧、黄群慧.跨国公司在华投资及其对我国企业的并购.[J].经济管理•新管理 2002年第15期
[10] 王星.跨国公司并购我国企业—现状、趋势与建议.[J].经济师 2005年第8期 [11]赵娜.加强跨国并购在华的规制.[J].黑龙江对外经贸 2008年第6期
[12] 郭春丽.外资在华并购的动向及对我国的影响.[J].宏观经济管理 2007年第3期 [13] 王中美.在华跨国并购的垄断影响及其规制.[J].世界经济研究 2007年第2期 [14] 蒋小燕、黄翠萍.跨国公司并购与中国的对策.[J].中国外资 1999年第3期 [15] 聂名华.构建协调配套的法制体系.[J].国际贸易 2005年第5期
第四篇:论文我国企业跨国并购问题与对策
我国企业跨国并购问题与对策
提要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推进和我国经济的大力发展,在新一轮并购热潮中,我国企业加快了“走出去”的步伐。本文分析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现状,并结合当前形势,着重研究金融危机给我国企业跨国并购带来的良好契机,以及可能面对的新风险。最后给出成功实施跨国并购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跨国并购;金融危机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在“走出去”战略的指引下,我国的大企业正以雄厚的资本能量,纷纷走出国门,在全球各大经济体中寻求新的投资目标,进行跨国并购。尽管有中海油失意尤尼科、海尔退出对美泰的收购、TCL和阿尔卡特劳燕分飞、华为、中兴等因“安全问题”收购业务搁浅等一系列海外并购失败案例,但仍然不能阻挡联想、明基、北汽、吉利迈向海外的脚步,我国的跨国并购愈演愈烈。尤其面对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受冲击相对较小的我国企业可谓迎来了一个难得的并购海外企业的机遇。海外并购已成为我国企业走向国际市场实现其规模扩张和获取各种资源的有效途径。然而,机遇与挑战并存,我国企业在实现海外并购的道路上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存在着诸多新的风险,如何克服这些障碍成为决定我国企业海外并购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
一、我国企业跨国并购发展现状
(一)跨国并购在我国呈上升趋势。随着国际经济竞争进一步加剧,跨国并购成为全球对外投资的主要方式。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推进和我国经济的发展,使得曾经被视为不具备核心技术的我国企业,也越来越多地因为跨国并购而引起了世人的关注。2002年我国企业以并购方式对外投资的额度只有2亿美元,2003年为8.34美元,2004年为11.81亿美元,到了2005年已经达到65亿美元,2006年为47.4亿美元。2007年我国公司并购海外公司37起,相比2006年的17起增长117.6%。2008年以来,我国企业进行海外并购涉及金额321亿美元,2009年前两个月,我国企业的海外并购资金总额达到218亿美元,同比增长40%,在总量上仅次于德国,位居全球第二。
从行业分布看,企业跨国并购高度集中在能源矿产领域、银行业、IT业和制造业。采矿业、石油开采业是海外并购在第二产业中所涉及的重要领域,制造业更是海外并购的重中之重,从专用设备到汽车制造,从食品制造到家用电器制造,从通信设备到电子计算机,制造业的海外并购占到所有并购事件的50%左右。
(二)我国企业跨国并购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我国跨国并购数量不断增加的同时,实践中也存在诸多问题,抑制了并购协同效应的发挥,主要有并购的外部环境和企业自身情况两大方面。
1、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环境
(1)政治环境。企业在跨国并购中经常会受到政府负面影响。某些东道国政治上的敌意是我国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海外并购的最大外部障碍。2004年9月五矿集团并购加拿大矿业巨头诺兰达,2005年8月中海油并购美国第9大石油公司尤尼科,以及华为并购英国老牌设备巨头马尼可的失败就是其典型案例。同时,民众情绪和民族偏见也是原因之一。他们认为并购会影响本国就业率,侵吞民族资产。这些原因使得我国企业跨国并购受到民众的抵制。
(2)法律环境。从事跨国并购,法律的保障是非常重要的。而我国法制体系建立的比较晚,法律环境相对宽松,所以我国企业在法律上往往会准备不足或者法律意识淡薄,这也是我国企业跨国并购中遭受挫折的原因之一。例如,反垄断法律是跨国并购中最常见的问题,各国判断的标准和程度都不相同,欧盟接受竞争对手的投诉,密切关注市场垄断者,而美国在反垄断中更为关注顾客的反馈,倾向于保护本国企业。
(3)经济环境。良好的金融和资本市场的服务是降低国内企业海外并购交易成本的必要保证。而目前我国金融市场不发达,很难为企业跨国并购提供优质的金融服务。既限制了参与海外并购企业的国内融资能力,又使不少已经“走出去”的企业难以借助国内金融系统,对境外项目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持。
(4)文化环境。文化因素在我国企业跨国并购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后期运营阶段,如果被并购企业和并购企业间文化差异过大,或者不甘心于被收购的现状,被并购企业文化会严重阻碍整合的顺利进行。2009年2月正式宣告破产的韩国双龙汽车就是一个典型。在上汽收购双龙后,双方的文化一直没有很好地融合。双龙汽车工会成员围堵中国驻韩使馆,谴责该公司大股东上汽集团“窃取韩国汽车技术、违背当初投资协议”。随着双龙提出“回生”申请的消息传出,怪罪中国的声音又随即在韩国媒体上出现。在跨国并购中有些障碍是不容
易克服的,当地员工和社会舆论不服是可以理解的。
2、我国企业自身方面
(1)企业欠缺核心竞争力。我国国内迄今为止仍没有一家企业称得上是世界一流的跨国公司,尽管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我国企业在规模与实力上都取得了长足进展,但必须看到,我国大企业同世界500强企业的差距仍然很明显,企业欠缺核心竞争力,技术上往往受制于人。另外,这些企业治理结构不完善、研发投入和技术创新能力差,从而极大地制约了我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发展。
(2)企业战略设计不足。战略是决定企业成长和长远发展的关键。跨国并购一定要和公司的发展战略吻合,而我国大部分企业缺乏整体跨国并购战略体系。有些企业跨行业并购一些项目仅仅是为了产生并购利益,这种只考虑眼前利益的并购往往成功性会比较低。
(3)企业内部整合能力欠缺。仍以上汽并购双龙为例,海外并购虽然暂时成功,但是由于内部整合能力欠缺,其对被并购企业的先进技术和管理能力仍然不能掌控自如,为我所用,甚至会对我国的并购企业造成不良影响,甚至严重损失。
(4)缺乏熟悉海外并购业务的专业人才。海外并购的专业人才应通晓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营销、国际企业管理和国际商法等知识,熟知海外并购业务,并能按国际惯例管理海外并购企业。此外,还必须掌握当地语言,能够熟练地运用外语处理相关业务和纠纷,熟悉当地文化习俗和社会环境,有较强的公关技能和适应能力以及强烈的开拓意识和献身精神。而我国目前却严重缺乏这样的人才。有些外派人员不具备起码的业务知识,不熟悉当地法律,甚至不懂当地语言,这就很难做好企业的海外并购工作。
二、金融危机带来的并购契机与风险
(一)金融危机带来的并购契机
1、外部限制条件放松。席卷全球的次贷危机在给我国带来损失的同时也为我国企业“走出去”带来了好的转机。之前,由于相比于国外,我国的技术和资金都处于弱势,外国企业瞧不起我国企业,不让我国企业注资,我国企业的跨国并购之路走得很是艰辛坎坷。如今,受这次次贷危机的影响,国外企业大多遭受重创,为求自保,其往往还会降低企业的并购价格,减小我国企业实现跨国并购的障碍,特别是很多国外的中小型企业,在次贷危机的影响之下难以生存、更难以发展,因此在这个经济低谷期开展跨国并购不仅更容易实现,而且交易成本也较低;另外,由于之前我国的资本市场与外界相对处于隔绝,经历了次贷危机,所遭受的损失相比之下也较小,因此国内企业应抓住机遇,实现跨国并购,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2、国家政策支持。为进一步落实“走出去”战略,我国政府出台多项措施支持我国企业进行海外并购。2009年1月1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的《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鼓励国内企业进行海外矿产资源收购,并在金融、管理、资金等方面提出支持措施。2009年3月16日,商务部发布《境外投资管理办法》,将境外投资审批权进一步下放到地方政府。我国政府的这些措施,为我国企业跨国并购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同时,目前正在进行的并购贷款政策的开放问题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尽管相关的操作细则还没有确定。在国内来说,并购贷款是一个新名词,国内过去的法律规定,银行是不能够为投资活动提供贷款支持的,而此次政策变化,对并购市场来说,国内对于并购贷款政策的开放绝对是一个好消息。
3、人民币升值助力。人民币升值在我国企业海外并购过程中发挥着催化剂的作用。2005年7月21日央行汇改,宣布人民币不再盯住单一美元,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当时美元折合人民币的期末数为8.1080。到2008年12月人民币汇率跌至6.8346,人民币升值18.6%。人民币由一直被低估逐渐向真实水平回归。
根据阿利伯的“通货区域论”观点,一个国家的货币存在升值预期即持续坚挺时,因为通货的溢价因素,海外投资利润率通常要高于国内企业,应该加大对外投资。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后的日本便是一个典型的成功案例。1985年的“广场协议”致使日元大幅升值,1985~1990年五年间,日本企业总共发生21起500亿日元以上的海外并购,使得日本买到了大量的资源,从而有力地提升了日本企业在产业竞争中的优势地位,并由此得名“海外日本”。中国社科院经济所研究员袁钢明就曾经肯定:日元升值是日本走向强国的一个起点。从目前情况分析,人民币的升值背景与上世纪八十年代日本因对美国巨额贸易顺差所遭遇到的来自美国的打压导致日元被迫升值异曲同工。人民币升值使得企业以更少的人民币购买海外资产,降低了企业的收购成本。人民币汇率相对其他货币较为坚挺,我国资本市场的资本成本比较低,这样增强了购买者的信心。
4、维护外汇安全的需要。众所周知,根据风险分散理论,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而按照央行公布的数据计算,2008年全年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1.95万亿美元,美国国债资产占我国外储的30%以上。2009年1月末,我国持有的美国国债较上月增加122亿美元,总量达到7,396亿美元,居各国持有美国国债总量首位。面对金融危机,如何合理利用这些外汇储备,让外汇储备保值增值,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支持企业收购海外资源无疑是合理利用外汇储备的一种方式,对于维护我国的外汇储备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二)金融危机影响下的跨国并购风险。在金融危机的大环境下,跨国并购的资金成本
虽然有所降低,但同时也伴随着一些新的风险。金融危机下影响跨国并购的最可能的风险即政治法律风险。发达国家为维护自身利益而设置重重的贸易保护关卡,外汇管制使得资本和利润不能有效转移等都会使企业蒙受损失。另外,资本筹集风险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方面,金融危机下的流动性本就短缺,信贷困难。为此,更为严重的情况下,一旦企业的自有资金用于收购而重新融资又出现困难,将会使企业的流动性不足,进而引发企业的财务风险。
三、对我国如何更好进行跨国并购的建议
(一)加强政府公关,避免政治阻碍。我国企业在并购之前,一定要全面深入地了解东道国政治、法律、经济及人文地理等情况。政治是决定、制约和影响企业并购的极其重要因素。政府在许多跨国并购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使并购目的与当地政府的意图相吻合,并购过程中,一定要做好政府公关,与目标所在国政府保持良好的沟通,获得他们的支持与配合。除此之外,我国政府也应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应对目标国的政治责问,保障我国企业海外并购的顺利开展。
(二)完善金融市场,拓展融资渠道。融资能力不强便无法给我国企业海外并购提供有力的支持,因此必须采取措施拓展企业融资渠道,提高企业融资能力。如争取国内金融机构海外分支机构的融资支持,开发当地的融资市场,为海外并购企业利用当地资金创造条件;积极开拓国际化的融资渠道;通过财政贴息等措施,以优惠的利率为项目提供长期信贷或境外融资担保等。
(三)选好目标企业,进行调查评估。并购企业要进行并购的依据性分析和可行性论证,并在分析并购所能带来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基础上选择目标企业。做出对外决策之前,充分了解收购对象情况,以便于更好地把控其发展态势;并将可能发生的影响因素进行通盘的考虑,才能以不变应万变。上汽作为第一个“吃螃蟹”者,不免会被螃蟹壳扎到,但其经验教训更值得借鉴。
(四)充分利用国家外汇储备。我国的外汇储备2008年末,已经达到将近2万亿美元,不断恶化的经济形势和仍然大量增加的外汇储备是我国政府最为挠头的问题。因此,合理有效地运用外汇储备在跨国并购上不失为一个良好的选择。我国提出并且已经开始实施了提振国内经济信心的4万亿元投资计划。与此同时,如果将外汇储备投向其他欠发达国家的基础设施等领域,不仅可在衰退期“制造”需求,而且一定程度上可以消化我国的过剩产能。另外,将外汇储备投向国外实体经济领域,也可规避被迫过多持有美国债券带来的贬值风险。
(五)尽早培养人才,做好文化整合。发展跨国并购必须注重人才的培养。目前,我国企业大多是聘请中介机构来处理并购事务,但并购后的管理与控制问题却无法让中介机构来
替代。因此,我国企业在考虑海外并购时,一定要注意培养跨国并购与经营管理的跨国人才。海纳百川,文化融合不容忽视。对于我国企业国际化运作,整合能力是成功的关键。而能否让被收购企业认同收购企业的文化的能力也十分重要。跨国收购中硬件整合完成之后,文化整合是当务之急,需要尽快进行。并购企业要建立双方相互尊重、学习的平台,不管是企业管理人员,还是普通员工都必须尽快树立跨文化意识。并购企业在进行文化整合时候,不能要求一步就位,而应该按部就班,一步一个脚印的整合。软件的好坏决定了硬件运作的成败,所以文化整合是跨国并购中绝对不容忽视的一部分。
(作者单位:石家庄经济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陶俊杰.新“马歇尔计划”利好周期性行业[N].证券市场周刊,2009.2.16.[2]于桂琴,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政治——法律风险分析与预防对策[J].经济界,2008.2.[3]谭三艳.孙子兵法的“五事”与我国企业的跨国并购战略管理[J].企业活力,2008.4.
第五篇:我国企业并购中人力资源整合常见误区
我国企业并购中人力资源整合常见误区
企业并购,指的是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企业通过产权交易获得其他企业全部或部分产权,并以控制其他企业、增强自身经济实力为目的的经济行为,是产权交易的最高级形态。企业并购的成功主要依赖于协同效应,即收购公司和被收购公司在公司之间进行技术和专有知识的转移,所以成功的并购要求收购方公司和被收购方公司的人员能够密切配合,并且保持积极性和敬业精神,使经营活动能够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因此,企业并购中的人力资源整合就显得尤其重要。然而,在我国企业并购的人力资源整合中,出现了一些误区,本文针对这些误区进行了一些分析。
只注重资产财务整合不注重人力资源的整合在我国的很多企业并购中,收购方往往对资产、财务、销售、生产等方面的整合非常关心,但是对怎样将双方的人力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却考虑得很少,这也许跟中国就业市场供过于求的现状有关。但是,将被并购公司的优秀人才保留下来,保持他们的积极性和敬业精神,使双方人员密切配合,是并购成功的关键所在。据p·普里切特和d·鲁滨逊的调查,在并购的一年内,有47%的高层管理人员会辞职,在三年里,这些人中的7%会最终离开,在留下来的人中,将有很多人不再忠于职守,而是身在曹营心在汉,并购方所得到的,不过是一个失去了灵魂的空壳。并购方将不得不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寻找新人来代替这些离职者,不但在寻找新人的过程中企业要付出很大的代价,而且在这一过渡阶段企业本身的效益也会下降,而离开的人员会将技术和客户带走,甚至有可能在损害企业的同时,加强竞争对手的实力所以,对并购双方的人力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是企业并购中非常重要的事情,忽视这个问题的重要性会带来严重的后果。
并购前不进行文化兼容性的调查
许多公司在寻找并购的目标企业时,主要从投资环境、公司规模、产业范围、财务、技术等方面对候选公司进行考察,往往忽视了双方的文化兼容性。事实上,并购中文化的不兼容与财务、产品和市场的不协同一样会产生并购风险,甚至是导致并购活动流产的“罪魁祸首”。美国管理大师德鲁克指出,与所有成功的多元化经营一样,要想通过并购成功地开展多元化经营,需要一个共同的团结核心,必须有“共同文化”或至少有“文化上的因缘”。coopers lybrand(99)研究了00家并购失败的公司,发现有85%的首席执行官承认,管理风格和公司文化的差异是并购失败的主要原因。
一个企业的文化,包罗在集体价值体系、信仰、行为规范、理想、迷信以及宗教礼仪之中。它们是激励人们产生效益和效果的源泉。
不同类型的企业文化之间的合会产生几种结果,如果并购方和被并购方的文化兼容
性不好,被并购公司的人员就会感到巨大的压力,这会导致他们道德的沦丧,责任的丧失,迷惘和绝望。他们中的优秀人才就会选择离开,而且留下来的员工的工作效益也会大大下降。可见企业并购中文化兼容性问题是多么重要。
鉴于文化的兼容性对并购成功的重要意义,有必要在目标公司的寻找过程中对候选公司和母公司的文化兼容性进行调查、分析和评估,明确其所属的类型和特点,然后对并购后双方文化融合的情况进行判断,最后作出是否进行并购的决策,这样可以大大降低并购的风险。
仅凭被并购公司的业绩决定其高层主管的去留
对并购后企业的高层主管的选派是企业并购中极为重要的一件事情。因为并购方公司常常没有足够的人才储备,因此,经常从被并购方企业中留用一些高层管理人员。他们对被并购企业的情况非常了解,只要他们能理解并购方的战略并加以执行,理解并尊重并购方的企业文化,而且具有作为一个高层管理人员应有的能力,就很适合做并购后企业的高层主管。但是这里有一个误区,就是仅凭被并购企业的业绩来评价被并购企业高层主管的能力并决定他们的去留。事实上,这往往是不准确的,理由如下:
被并购企业良好的财务表现,有可能是良好的经济环境的产物,应该考虑在经济环境不景气的时候他能否使企业表现良好,企业并购后他能否继续将企业领导好,被并购企业良好的业绩有可能是现有领导人短期行为的结果,如果将研发费用,员工的培训费用等等大幅减少,毫无疑问可以使公司短期的财务报表更飘亮,但是却会严重地损害公司的发展潜力;被并购企业良好的财务报表也许应该归因于已经或者正要离职的管理或技术人员;有些行业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缺乏竞争,导致其中的企业业绩良好,这并不能归因于企业管理人员的力,就像目前我国的一些垄断行业的良好业绩不能归因于企业领导的管理水平一样;有些数据可能是虚假的。
因此,仅根据被并购企业的业绩来判断其高层管理人员的能力,是有很多缺陷的,应该对他们进行一个综合的评估,以确定能不能让他们继续担任并购后企业的高层主管。
缺少系统评估和全面挽留其他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计划
被并购企业中除高层管理人员以外的其他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同样是重要的人力资源,是应该积极挽留的对象。事实上,在很多并购中,并购方还是很注意对他们进行挽留的,但是并购方并没有对他们进行系统的评估,也没有制定全面的挽留方案,仅仅凭借被并购公司的业主或高层主管的评语,或者外部咨询机构专业人员的意见,或者并购方管理层对他们的印象,就作出谁好谁差的结论,并据此作出一些表面化的、不系统的挽留措施。实际上用这三个方面的意见的任何一种来评估被并购公司的人员,都是失
之颇偏的,只有将这三个方面的意见综合起来,才能得到一个完整而清晰的资料。根据这个资料,从沟通、人文关怀、薪酬激励等方面定一个全面的人才挽留计划,才有可能将他们保留下来并保持他们的积极性和敬业精神。
裁员方面的误区
企业并购中往往涉及到裁员,这里有两个问题是常见的,一是不能科学地确定被裁减的对象,二是在具体裁员过程中存在管理误区。
在裁减对象的确定方面的误区
被并购企业员工中的裁减对象,主要包括反对派和蓄意阻挠者、因人员重叠而需要裁减者、不履行职责者以及冗员四类。并购公司应该根据并购后公司的实际情况,科学地确定裁减对象,进行裁员。但是在我国的许多企业并购中,依据一些并不科学的裁减标准来裁减人员,导致一些优秀而对企业的发展非常有用的人才被裁减掉,而那些庸才甚至是对企业有害的人却被留了下来。更为极端的是,有些企业采用年龄为标准,规定多少岁以上的人员一律裁减,从而形成巨大的不良反应。
在具体裁员过程中的管理误区
对员工的裁减是为了提高企业的效益,在具体裁员过程中的管理工作和留下来的员工的工作效益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只有当留下来的员工依然信任和忠于企业,依然保持高度的积极性和敬业精神时,裁员后的企业的效益才可能提高,裁员的目的才有可能达到。因此,在裁员过程中就必须注意:
除了对反对派和蓄意阻挠者必须坚决予以裁减以外,对于其他员工的裁减,实际上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要尽量采用培训,转岗等等方式予以安排,在这些替代方法不能解决问题的情况下,才考虑裁员问题;裁员的过程中要注意充分的沟通;要告诉员工裁员的原因和选择裁减对象的标准,在确定裁减对象时要做到公平透明;可以考虑通过建立内部劳动力市场,进行内部招聘,将应聘不者作为裁减对象的方式进行,这样员工就会觉得整个过程是公平的;要为被裁减者重新就业提供帮助,包括就业培训和提供就业信息等等;按照法律的规定,对被裁减的员工,公司是应该有所补偿的,这个方面,公司千万不要小气,要慷慨大方。对被裁减人员的慷慨大方,会对留职人员的忠诚造成很好的影响。
但是我国许多企业并购的裁员过程中,根本没有注意到这些问题,这导致被裁减的员工甚为愤怒,留下来的也感寒心。员工们对企业的忠诚度下降,工作效益下降。更有甚者,有的企业因为对员工的补偿太少,被员工告上法庭,给企业的声誉造成很坏的影
响。
以慢速整合来促进双方的融合目前有很多企业并购采用比较慢的整合方式,并购方管理层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希望花一段时间来了解被并购公司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能力、潜力、管理风格、性格等等,以利于对并购后公司的人员安排,同时,也给予被并购公司员工一个充分的表现的机会。基于这样的考虑,并购方常常除了在开始时对被并购公司采取一两项调整措施以外,尽量保持一种不干预的态度。
这种想法看起来很好,但事实上有很大的问题。一方面,在这个缓慢熟悉的过程中,有可能发生错误的决策和本来可以避免的过失,使得“并购后的衰退”发生的可能性增加,程度更为严重。另一方面,并购消息宣布后,被并购公司会出现很大程度的混乱,员工普遍存在巨大的心理压力,工作积极性和敬业精神都会降低,工作效益也会不同程度的下降。在为自己的前途担心的同时,员工也预期公司会有重大的变革,他们更希望那种大刀阔斧的变革来的更早一些,从而早点结束,这样他们便可以更快地知道自己在并购后的情况,以决定安心工作还是到别处去谋职。所以,快速整合不但从业务方面还是从人力资源整合的角度而言都比慢速度整合更为有利。
以上是目前我国企业并购的人力资源整合过程中的几个常见误区。鉴于人力资源整合在企业并购中的重要意义,我们应该在企业并购的整合过程中注意这些问题,消除这些误区。要制定全面的人力资源整合策略,使被并购方企业的优秀员工留下来,使双方员工能够密切配合,保持高度的工作积极性和敬业精神,从而使企业能够通过并购活动真正达到增强竞争力的战略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