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国现阶段企业并购活动的特点和趋势
07 金融4班 黄谨 20078306425
我国现阶段企业并购活动的特点和趋势:
一、从内资并购角度看:由借壳上市转为产业并购。
综观前几年的并购交易,由于我国证券市场的进入门槛比较高,所以企业并购主要是为了获得上市公司的壳资源,在全流通时代,随着退市机制和发行制度的完善,企业并购的目标也逐渐由获得二级市场融资资格逐渐向获得被并购企业的主营业务,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的转变,在2007年最有影响的并购事件中,几乎都是产业并购。
二、从海外并购角度来看:风险与机遇并存。
在目前全球并购的浪潮中,大公司与大公司之间强强联合实现优势互补,形成了一批巨无霸企业,在这样的背景下,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企业走出国门,已并购方式参与全球资源的优化配置。有效弥补国企改革中资金不足的问题,有助于引进先进的管理经验,产生协同效用,抢占国际市场。而且,我国现在拥有强大的外汇储备,同时人民币的升值,降低了海外并购的成本,从长远看,有利于我国企业有实力去进行海外并购。海外并购虽然能够带来诸多好处,然而,并购时始终是一项有风险的活动,实际上大多数的并购都以失败收场,并购的成功并不等于成功的并购,最难得部分在于并购之后的整合问题,这就对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工作的机会在于:
1、选择合适的目标企业制定合适的融资方案。
并购前对目标企业进行详细的审查,并购企业准备阶段越长,所获得的资料就越充分,目标企业估值就越准确,并购方可以聘请投资银行对企业并购进行全面的策划,对其经营能力,财务状况、内部治理结果进行判断,从而对目标企业未来的获利能力做出比较合理的预期。
2、多元化经营时企业常用的经营战略之一,具有扩大经营范围,降低经营风险的优势,但是多元化经营可能使企业在各个领域都缺乏竞争力,最后导致经营的失败,所以,企业应该把其主营业务做强,巩固其市场份额,这样才能为企业去并购其他企业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3、建立和完善有关并购的法律法规体系。
健全的法律是并购重组活动能够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也是防止或限制由于并购活动所带来耳朵垄断而阻止市场有效竞争的重要措施。通过法律的形式对并购活动中的每一步都明确的规定,使得收购活动能够顺利进行。
4、立足国内发展。
我国目前的企业在国内还没有形成大的并购浪潮,同时对于跨国并购还缺乏相应的经验,最根本的一条经验就是:企业自身的发展是并购的最终动力。企业应该在充分研究自己的资源条件、行业发展趋势,确定战略目标。
第二篇:我国现阶段腐败特点及解决对策
我国现阶段腐败特点及解决对策
学号:108263010235姓名:黄镜元 当前我国的腐败出现了一些新的特征:由收钱收物的“硬腐败”发展为接受各种服务、旅游出国等“好处”的“软腐败”;由个人捞钱的“小腐败”上升为集体福利、挥霍公款的“大腐败”;由内资企业的“内资腐败”发展为外资企业参与商业贿赂的“外资腐败”;由一人出事的“单案”扩大为一揪一串的“窝案”。具体来讲,腐败现象具有的特点是:
其一,群体化。湖南省郴州市委原书记李大伦腐败案发后牵涉人员达160余人;“慕马腐败大案”涉案人员达142人;湖北襄樊市委书记孙楚寅落马,牵出领导干部70余人;2009年8月原巢湖市委书记周光全被判处无期徒刑,随着周光全的被查处,安徽省巢湖市有14名党政官员受到免职处分或被判刑,这些被处理的官员都有着向周光全行贿以谋取利益的“不良记录”。可以说,一些腐败败露后,往往引发所辖地区官场的“大面积塌方”。腐败分子在政治上拉帮结派,经济上相互牵连,结成了利益同盟,呈现出明显的群体性,即“窝案”、“串案”。其主要特征一是涉案人员众多;二是涉案人在政治上丧失党性原则,形成了具有紧密人身依附性质的关系网;三是在经挤上互相利用,结成了利益共同体。
其二,高官化。近年来,在党中央领导下,中央纪委、监察部查处了原中央政冶局委员、上海市委原书记陈良宇,贵州省委原书记、省人大常委会原主任刘方仁,国土资源部原部长田凤山,黑龙江省政协原主席韩桂芝,安徽省原副省长王怀忠,北京市原副市长刘志华,山东省委原副书记、青岛市委原书记杜世成,国家统计局原局长邱晓华等一批高级干部违纪违法案件。据公开资料统计,2003年至2007年的五年间,共有35名副部级以上官员落马,年均七人。2009年8月27日,中央纪委发布消息,通报了对广东省原政协主席陈绍基严重违纪违法问题的处理结果,决定给予陈绍基开除党籍、开除公职处分。海外媒体对此评价称,2009年1—8月,“六名副省级以上官员被集中查处,彰显出中央反腐败的决心和力
度”。9月份后又相继查处了贵州省政协主席黄瑶、辽宁省人大副主任宋勇、宁夏回族自治区副主席李堂堂的问题。12月份查处了中国移动集团公司的党组书记、副总裁张春江的问题。2009年全年落马的省部级(含副部级)高官有17人。
其三,巨额化。腐败涉及的金额巨大,动则就是上千万甚至上亿元。2009年已经基本查明涉案的3l位国企企业家犯罪涉案金额累计达34.0466亿元,人均涉案金额高达l.0982亿元;其中涉及贪污、受贿的国企企业家30人共计贪污、受贿9.3273亿元,人均贪污、受贿3109万元;涉及挪用公款的国企企业家9人,累计挪用公款12.9387亿元,人均挪用公款1.4376亿元。
其四,期权化。“权力期权化”交易的是一种“权利”,其不直接涉及钱物,因而形式和过程隐蔽,相互兑现往往是间接而不是直接的,如高薪任职、分给股权、优厚待遇等。腐败分子进行权力操作可以用“扶持企业、促进发展”为借口,即使损害国家利益也可以用“改革代价”遮掩,过程隐蔽,其交易方不是在职干部,甚至可能不是其本人,对象和内容都较为隐蔽。“权力期权化”改变了腐败获利的时间和方式,为腐败分子手中的“权力资源”提供了最大限度的变现可能。它可以是权力享受权力回报,在离职前安插亲信或选定“接班人”,为自己遥控权力作打算;可以是权力享受资本回报,在位时为企业牟利,辞职或退休后到企业“高薪打工”;也可以是资本享受权力回报,利用在位时积累下的“活动能量”换取企业股权或创业资本。这样,不仅可以为自己预留“出路”、“退路”,还可以“封妻荫子”,由受益方资助亲人子女出国留学或提供创业资本。如广东省原高级法院院长麦崇楷就为其子换取了数百万的企业股权。
其五,潜规则化。从文化上看,我国是一个宗法伦理社会,血缘观念极强、法制观念薄弱,这种特定的文化观念也为腐败行为的发生孕育了土壤。在中国文化中有很多消极的因素是滋生腐败的条件,如“潜规
则”文化在官场中流行,很多行为规则不公诸于世而是如“黑市”交易,公诸于世的规则,大家又不遵守。再例如“消解”文化,中国文化中有一种消解制度的倾向,在现实中就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另外,还有“圈子”文化,社会上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进了班子还要进圈子,进班子不进圈子等于没进班子,进了班子不如进圈子,进了圈子不进班子等于进了班子。入围的干部争宠,不入围的干部被剔除,这种示范效果迫使大多数干部去遵从新的游戏规则。从追求庇护到跑官买官,并按照这一游戏规则所提供的激励机制来作出自己的行为选择,使正直的干部越来越难以生存。
二、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的战略对策
(一)扩大党内民主的实现方式,以民主制度建设来推动反腐败的深入
1.在全国县市逐步实行以下制度:(1)党代会年会制。县市党代会由过去的五年召开一次,改为每年召开一次。党代会年会的主要任务是听取和审议县委、县纪委工作报告和县人大党组、县政府党组、县政协党组的书面工作报告;讨论和决定全县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和党的建设方面的重大问题;对县委委员的工作进行评议。(2)党代表直选制。党代表由过去的间接选举改为竞争性直选。过去的县级党代表候选人,一般是由党组织提名或推荐,在基层党员代表会议上,按照很少的差额甚至等额选举产生。实行直选以后,党代表改由党员直接提名、个人自荐报名,通过预选按得票多少确定候选人,县级领导干部也必须通过提名参加预选才能成为候选人。候选人的差额必须达到30%以上,由所在选举单位的党员直接投票产生。(3)党代表常任制。党代表的任期与本届党代会的届期相同。在任期内,党代表享有在大会期间的选举权、审议权、重大事项决定权、质询权、提出罢免案权、评议权以及闭会期间的学习培训权、调研视察权、提出意见建议权等权力,充分发挥党代表的作用。(4)评议制。在党代会年会上,党代表要对县委、县纪委领导班子进行评议,按照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三个等次无记名投票表决;对“三个党组”的工作报告要进行评议,确认报告是否通过;县委委员向党代表述职,党代表对县委委员进行评议,评议分优秀、称职、基本称职、不称职四个等次,以无记名投票方式进行,评议结果作为考核县委委员工作的重要依据;届中,还须对县委委员进行一次信任投票,信任票分为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三个等次。评议结果在代表大会上公布,对不满意票超过30%的领导班子,必须写出书面整改报告,针对存在的问题,认真整改并及时向党代表公布。
2.制定完善的、科学的常委会议事规则和制度,保证党内决策的民主化。必须尽快制定标准的常委会议事规则和相关制度。规则包括:界定常委会需要讨论的重大事项的范围与确切内容;书记与副书记、常委之间关系的平等性,以及常委讨论权的保证制度;常委会议事的具体程序等。
3.利用人民民主反腐败。要充分利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监督作用,发挥人民代表的职能,推进反腐败工作。如2006年通过的《监督法》创设了在人大闭会期间由各级人大常委会对“一府两院”的专项工作报告进行审议的制度,这一制度增加了各级人大常委会对“一府两院”实施宪法和法律活动监督的主动性和经常性,保证了各级人大作为国家权力机关在重大问题和重大事项上的决定权。
(二)加强选人用人的制度建设
1.完善初始提名权制度。要提高领导干部选拔任用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必须科学合理地规范干部任用初始提名程序,实现“由少数人选少数人”到“由多数人选人、在多数人中选人”,为此要做到:(1)明确范围,保证初始提名推荐人员的广泛性,科学界定行使初始推荐提名权的人员范围。(2)规范程序,强化初始推荐提名权的制度安排。四个程序:一是组织部门制定发放《干部选拔任用初始推荐提名公告》,公告空缺职位,做到群众知情。二是制定发放《干部选拔任用初始推荐提名表》,实施署名推荐,实行责任追究。三是执行资格双审,严把入口关。对照职位资格条件,对人选进行资格初审。四是综合分析结果,确定考察对象。
2.建立干部推荐说明书制度。贯彻《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的要求,逐步实行干部推荐说明书制度。个人向党组织推荐领导干部人选,必须负责地写出推荐材料,填写干部推荐说明书并署名,经组织(人事)部门审核后,按照规定程序进行民主推荐,得不到所在单位多数群众拥护的,不得列为考察对象。
3.实施“考任分离”制度。“考任分离”制度就是将干部的任用从时间和空间上分割开来。考察时不任用,任用时不需要再考察。这一制度的好处:一是可以降低用人上的风险,对在公开选拔中一时难以把握的人选,可以先“放一放”,通过工作实践作进一步的了解和考察。二是可以充分利用公开选拔的成果。对在公开选拔中成绩突出、综合素质较高但因职位所限未任用的优秀人员,可先纳入领导干部人才库,在适当的时候再予以任用,这既充分利用了公开选拔成果,又节约了人才开发成本。三是留出了对干部进行全面考察的时间。可以有足够的时间通过挂职锻炼等多种方法对拟用人选进行全面的定量和定性考察。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反腐败工作。从90年代中期开始,党和政府逐渐形成了反腐败标本兼治的新思路:通过加强制度建设,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1997年召开的党的十五大正式确认了这一思路。江泽民同志在中共十六大报告中强调要“加强教育,发展民主,健全法制,强化监督,创新体制,把反腐败寓于各项重要政策措施之中,从源头上预防和解决腐败问题。”他还明确提出必须“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从决策和执行等环节加强对权力的监督。” 加大腐败行为的犯罪成本,从而减少和抑制腐败。凡是腐败现象丛生的地方,必是腐败行为成本低廉、“效益”丰厚的地方。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大地上刮起的腐败之风大有越演越烈之势。腐败犯罪的低成本、低风险状况,在客观上起到了助纣为虐的不良作用。腐败行为低成本、低风险的成因至少有三个方面,首先是法纪松驰、惩处不力;其次是检举机制不完善,腐败行为难以暴露;第三是无追究相关机构和人员的引咎制度。
4、把先进技术手段引入制度建设,以减少腐败现象发生的机率。加快“电子政府”建设步伐,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达到勤政廉政的目的。随着“政府上网工程”及相关系列工程的实施,只要有一部上网电脑,老百姓就可以了解散政府的各项工作。“电子政府”的出现,将在很大程度上使政府与公众的交往由“人人交往”改为“机机交往”,从而减少腐败的发生机率。利用网络系统,让贪官“上网”,使腐败者身败名裂。最近,印度政府的“中央警戒委员会”创建的网站成为印度人次数最多的网站。该站公布了88名涉嫌贪污腐败的高级官员的名字。同时,还建议有关部门对其违法行为立案调查,依法惩处以平民愤。印度政府调查人员已据此逮捕了7名高级官员。这一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第三篇:1.我国现阶段民族问题有何特点
1.我国现阶段民族问题有何特点
现阶段,我国的民族问题,集中表现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迫切要求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具体表现为经济问题与政治问题交织在一起,现实问题与历史问题交织在一起,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交织在一起国内问题与国际问题交织在一起,这是我国现阶段民族问题的特点。
第一、经济问题与政治问题相交织。民族问题涉及到民族发展与民族关系的协调,民族发展是民族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发展民族关系协调包括民族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关系的协调。民族发展和民族关系的属性决定了民族问题往往是经济问题与政治问题交织在一起。现阶段我国各民族间的发展差距问题尤其是东部地区与西部民族地区间的经济社会发展差距问题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经济问题而且也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这是现阶段我国民族问题上经济问题与政治问题相交织的最突出的表现也是现阶段我国解决民族问题最重要的任务。在国家整体发展中逐步解决民族地区的贫困问题有利于边疆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
第二、现实问题与历史问题相交织。民族的存在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与民族存在相伴相生的民族问题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现阶段我国某些地区存在的民族分裂活动问题这是现实问题和历史问题交织在一起的最突出的表现。我国某些民族地区的地界、山林、草场纠纷其中有些也是现实问题与历史问题交织在一起的。历史上曾有过的纠纷和冲突如因为所属行政区域变动、历史上区划界限和资源权属不明确等引起的问题未能很好得到解决从而引起了现实的矛盾与纠纷。另外影响我国民族的许多思想观念如民族偏见、大民族主义、地方民族主义等等也是历史上遗留下来的。2008年3月14日在西藏拉萨极少数人进行打、砸、抢、烧破坏活动,呼喊分裂国家的口号,扰乱社会秩序,危害人民群众生命安全。这类所谓的“西藏独立”问题、“东突厥斯坦”问题都与20世纪初帝国主义策划、煽动和制造的分裂中国的活动有关联这些都会影响我国的民族关系。目前中国的民族分离主义,是部分民族“精英”的利己主义行为,不具有正义性和合法性。拉萨“3.14”事件跟乌鲁木齐“7.5”事件发生后,个别学者主张中国应该反思过去的民族政策,并进行调整。核心观念是放弃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从公民个体平等的角度解决民族问题,但这些学者忘记了几个关键问题:一是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历史的进步还是退步?有的学者认为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来源于“斯大林的”民族政策,是历史的退步。二是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中国的完整,统一和发展是有利还是不利?这些学者认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国家统一的破坏因素,或者,正是由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导致了目前民族关系中存在的问题。
第三、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相交织。在我国这样的多民族、多宗教的国家里宗教问题有时会与民族问题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虽然民族与宗教分属不同的范畴但民族与宗教之间密 [3][2]
[1]参考文献:
[1][2][3] 新华社,拉萨3.14事件【Z】,2008-3-17 李红杰,自由决到自治【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年
都永浩,民族主义相关问题研究【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0,(5)切而特殊的关系决定了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的相互交织。例如现阶段我国民族地区在民族文化领域(包括民族风俗和民族宗教信仰)发生的民族问题就往往与宗教问题交织在一起。一些民族宗教信仰差异会成为民族之间差异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领域产生的问题会间接导致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的交织。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的交织不仅是现阶段我国民族问题表现出的一个特点而且也是当今世界一个普遍性的现象。
第四、国内问题与国际问题相交织。一个国家的民族问题本属该国内部事务属于国内问题,但是种种原因的存在决定了它与国际民族问题交织在一起,同一民族跨境而居是国内民族问题与国际民族问题交织的原因之一。我国有30多个民族与境外同一民族相邻而居。这些民族与相邻国家的同一民族在血缘、语言、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与这些民族相关的国内民族问题会引起相邻国家的关注和反映由此还可能影响国家之间的关系。国内民族分裂分子与国外敌对势力相勾结进行分裂破坏活动;国际敌对势力把民族问题作为“分化”、“西化”中国的突破口这是国际问题与国内问题交织的突出表现。另外西方某些大国打着人权的幌子企图干预中国的民族问题甚至企图把我国国内的民族问题国际化图谋达到他们的政治目的这也会促使国内民族问题与国际问题相交织。民族问题国际化是指一些国外敌对势力和民族分裂势力,试图把一个国家内部的民族问题演化成国际问题,它是国外敌对势力利用民族问题干预他国内政的一种手段,也是国内民族分裂势力借助外国势力,利用民族问题分裂国家的一种手段。在应对民族问题国际化的问题上,我国的基本原则和立场是坚定的,也是一贯的,那就是看到并重视我国民族问题具有一定的国际性特征,但是坚决反对任何将我国民族问题国际化的图谋。
总之民族问题既表现在民族发展方面又表现在民族关系方面。现阶段我国的民族问题集中表现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迫切要求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标是实现全国各地方各民族人民的共同富裕、共同繁荣。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对于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促进国民经济的振兴和发展,实现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达到全国人民的共同富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4] 参考文献:
[4] 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国共产党民族理论政策干部读本【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1: 103
第四篇:我国企业并购整合的探讨
我国企业并购整合的探讨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高歌猛进,中国的企业并购市场也持续升温。企业并购是企业资本扩张的重要手段,是资源配置有效性和核心能力提升的机制,而整合则是资源配置和核心能力提升的基础。许多企业希望通过并购达到转嫁产业危机,规避投资风险,化解企业债务,降低成本,扩张规模,增强核心能力。从国内外并购成功的案例来看,并购后的整合是决定并购成功的关键因素。通过整合可以提升企业核心能力,企业并购后需进行战略、计划、控制、经营管理和企业文化等企业要素的整体系统性调整,以最大限度地实现各种资源的科学合理的配置,保证公司最佳的经营效率和经营业绩。
1.我国企业并购整合的现状
企业并购是并购双方博弈的过程,它涉及到至少两个企业。我国企业在根本利益上具有一致性,在法律上是平等的主体;但由于利益的相对独立性以及在并购中企业的角色定位不同,并购双方的冲突难免。
一是制度冲突。产权关系模糊和所有制阻隔是造成并购双方冲突的制度原因。产权关系不明晰,是我国企业的通病。对单个企业而言,产权关系不明晰,会导致企业运行机制的走样。二是机制冲突。通常并购企业的运行机制较好,被并购企业的运行机制多少存在问题。对并购后企业的运行机制进行整合,首先就碰到了被并购企业原有机制的抵制,两种机制的摩擦和搏杀不可避免;即使被并购企业的运行机制没有根本的缺陷,并购后,被并购企业的经营机制仍然基本保持不变,两种企业的两种机制之间也会有磨合和协调的过程。三是文化冲突。文化冲突是企业冲突的集中体现。不同的企业所处的企业组织环境和企业的外部环境不同,因此并购双方在文化上有冲突。主要包括企业领导艺术及工作作风的差别,员工精神风貌以及士气上的差异,企业文化氛围的不同等。这些在文化上表现出来的差异性,是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的,是内化于企业的带有根本性的冲突,是企业制度、机制、组织和心理冲突的集中表现。
2.我国企业并购整合中存在的问题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企业并购案中真正成功的并不高,原因很多,对并购后整合管理不够重视是主要方面。
2.1 缺乏战略性的思维和计划
一些企业的并购整合随意性大,整合停留在表层,没有深层次的战略性思考。并购的目的仅仅是为了追求表面的、简单的规模扩张,没有考虑并购双方的经营方向、企业职能等是否能够协调,使得并购后的整合难以进行或实施不当。
2.2 没有进行经营业务的整合国有企业间的并购大多是政府指导下的划转方式并购、承担债务并购、受让国家股并购等,由政府将亏损企业配给优势企业经营管理,并购后往往忽视对企业经营业务方面的整合,因此大多数企业在并购后并没有改变原来的困难局面。
2.3 企业人事重组存在问题
任何并购活动都将面临人员的精简、调整与配备,这些问题将直接影响企业的经营效率和企业战略经营目标的实现。如同企业内部任何一次人力资源变革一样,企业重组必然会在员工中引起震荡,公司的中高层管理人员也会担心重组后是否会丧失控制权等,在相关变动明朗后,员工也可能会对变动或公司的政策心存不满,如果不能妥善处理,就会使员工产生消极的心理预期,对企业丧失信心,导致人员特别是优秀的核心骨干员工大量流失。
2.4 没有处理好并购整合的文化冲突
由于所有制、经营模式、行业等的不同,决定了企业之间在文化方面存在差异,经营理念、价值观念、工作态度、决策管理等方面形成强烈的文化冲突。一些企业在选人用人上长期习惯于套用行政机关那套衡量标准,片面强调政治素质、职务对等、个人历史、人际关系等,因而选拔的管理者不一定有管理才干。而优秀企业打破了这种用人制度,更多地强调创新素质、贡献、成就和管理能力。由此形成的观念冲突,不仅给企业重组后的管理带来矛盾,也给员工造成心理压力和困惑。
3.解决企业并购整合问题的对策
中国企业并购整合尚处于“初级阶段”,主要问题有两个方面,一是市场机制和企业制度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二是并购企业自身的各种因素,特别是并购整合决策层的主观愿望及其综合素质所带来的局限。
3.1 完善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
企业并购整合是一种遵循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企业行为,明晰的产权主体是企业并购整合规范发展的前提。由于国有企业深层次的体制原因,国有企业整体效率不高的现状以及国有企业还没有充分建立起现代产权制度,因而企业所有权在法律上是明确的,但产权主体模糊,一直没有明确的唯一的资本受托方,而企业并购整合的效果从某种意义上讲取决于企业整合决策者的素质和动机,这种企业产权制度使我国企业并购整合中关于人事重组、资产处理、经营战略转变等方面无法完全以市场机制的要求进行调整,影响了并购企业的发展。
3.2 重视业务整合业务整合主要包括经营业务整合、生产整合、技术整合等。经营业务整合包括经营范围、经营领域和经营品种的整合,如并购后砍掉不盈利的产品或服务,缩减或扩大某一经营范围和领域,包括采购业务与销售业务的整合,如集中采购、统一销售等。经营业务整合在并购实践中是广泛采用的整合措施,并购方企业要或多或少地参与对被并购企业的经营业务进行整合。生产整合是指将完全相同或相似产品的生产过程的生产要素进行整合,如技术、生产设备、工艺流程、员工等的整合。生产整合的目的是优化企业的生产组织,提高生产效率。对追求规模经济效益的企业来说,并购后的生产整合十分重要。技术整合对为获取高新技术而进行并购的企业来说,是业务整合中的重点。
今世在我国,由于亏损企业被并购的较多,其产品往往亏损严重,所以一般要从产品入手进行调整,砍掉不盈利的生产线或产品,增加盈利产品生产线或品种的投入,调整其产品结构,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企业并购后对业务流程进行整合和重组使企业并购后的业务流程能够适应企业发展和环境的变化。企业并购
后业务流程整合以提高客户满意度,提高并购后企业的经营效率与竞争力,缓解并购过程中的冲突以及实现企业并购后的协同效应为主要目标。在业务流程整合的过程中要贯彻价值创造原则、以顾客为中心、兼顾供应商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利益、以信息技术为手段、积极获得高层领导的关注与支持、保持沟通的及时性、全面性与针对性、坚持分步实施与关键性原则、重视流程整合的系统化、持续改进以及注意整合模式与方法的适用性。
3.3 塑造统一的企业文化
企业并购是不同企业组织的一次大调整、大变革,会对人们固有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形成强大的冲击,给企业员工带来很大的不适应,这是企业文化的碰撞的必然结果。这种碰撞经常给企业并购完成后的整合工作带来诸多问题,如果不能妥善处理就可能导致并购的失败。在企业的文化整合中,应先对两个企业的文化进行分析和研究,全面考察原有企业文化的状况、差异以及发生冲突的可能性,根据考察结果做出初步整合方案。并购双方要努力缓解文化冲突,不应无视或忽视双方文化的差异。企业应根据自身企业文化的强度和双方企业文化的差异确定文化整合模式以及进行有效的交流。进行文化整合一定要遵循以人为本的方针。无论并购方通过何种战略进行文化整合,一定要坚持关心人、爱护人的人本主义思想,不能将企业的发展凌驾于人的发展之上。并购方在文化整合过程中,应当给予目标企业的员工以充分重视,尊重他们的感受和意见,为他们个人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帮助目标企业实现转型。
3.4 建立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在我国并购方要全部或大部分接受被并购企业员工,这虽然给企业带来富余人员的压力,但同时又给企业提供了优化人力资源配置的机会。如果存在完善的劳动力市场和配套的社会保障体系,企业就可以按照目标进行人力资源整合,裁剪多余人员,这样企业整合活动才能顺利进行。所以,我国应完善劳动力市场和社会保障体系,切实减轻并购企业吸收被并购企业富余人员的压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统筹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政策,建立健全从就业到养老的服务和保障体系,统筹人才市场与劳动力市场整合,加快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促进人力资源合理流动、有效配置。
第五篇:我国现代远程教育发展的特点及趋势
华南师范大学
我国现代远程教育发展的特点及趋势
郑思嘉
(华南师范大学,广东 广州)
摘要:我国的远程教育从函授教育、广播电视教育, 发展到今天的以计算机网络为主的双向交互电子通讯教育, 成为我国实施“ 科教兴国” 战略, 面向世纪发展高等教育事业, 构建学习型社会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系统建设。本文结合我国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现状,通过现状归纳了我国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特点及趋势,并针对我国现代远程教育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主题词:现代远程教育特点趋势对策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 社会的进步和信息技术、通讯技术、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崛起, 现代远程教育日益兴旺发达。一所学校、一个市区、省区、乃至全国、全球都可以实施远程教育。远程教育的迅速发展也极大地加快了学习社会化、终身化、民主化和个性化的进程, 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客观世界是不平衡的, 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经济、技术、文化教育的发展有极大的差异, 形成了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内涵的远程教育。这是客观的, 也是必然的。本文着重结合中国实际, 研究和论述我国现代远程教育的特点,趋势及发展方略。
一、现代远程教育的定义及特点
现代远程教育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远程教学形式,它以计算机通信技
术和网络技术为依托,采用远程实时多点双向交互式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实现跨越时间和空间的教育传递过程。现代远程教育是远程教育发展中的第三代远程教育,现代远程教育相较于第一代远程教育——函授教育及第二代远程教育——广播电视教育有其自身独特的地方及特点。
现代远程教育的特点主要有如下几点:
1. 教学上的交互性
以计算机和网络作为主要的传播载体的现代远程教育,使学生在远程学习的过程中,不再是孤单的学习个体,而是于远程教育单位,教师以及其他远程学生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学习个体。
2. 教学资源的普遍共享性
现代远程教育的主要传播载体——internet,不仅将整个地球连接起来,更连接了全世界的大脑,是智慧的网络。全世界的远程教育学生都可以通过internet获取自己学习的必要资料,在资源型学习(Resource-based Learning)环境下实现学习的自主性和个性化,远程教育单位更通过建立网上资源库,向学生提供翔实,系统,优秀的学习资料,彻底改变了过去学生在远程教育中学习资料不足的状况。
3. 教学时空的延伸性
学生和教师处于时空上的准分离状态是远程教育的基本因素之一,现代远程教育有了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教学活动得到了极大的延伸和扩展。学生上课不 1
再受到时间的限制,也不再受到空间的限制,教学活动可以同步进行,也可以异步进行,可以实时进行,也可以非实时进行,彻底打破了传统课堂讲授的单一模式。
4.学习理念的终身性
身处于信息时代,信息呈爆炸式增长,新知识,新事物随时随地都在大量涌现,教育未来的必然趋势是从一次性接受教育的学校走向终身学习。
二、我国现代教育的发展现状及特点
我国的现代远程开放教育始于1999年。1999年1月23日, 国务院批转教育
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明确提出实施“ 现代远程教育工程” , 形成开放式教育网络, 构建终身学习体系, 并投人大量资金建设中国教育科研网, 进行卫星教育电视传输网络中央站建设及数字化改造, 建设全国远程教育资源库和教育软件开发基地, 并先后批准包括湖南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北京大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等在内的67所高校进行现代远程高等教育试点。自此, 我国远程教育跨人了第三代—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截止2002年, 远程教育在线学生达135万多人。预测分析表明, 到2005年, 我国信息服务业的增长率平均超过30%, 教育将成为其中一项重要的服务产业, 远程教育的规模有可能达到世界首位。
目前, 我国远程教育的现状从办学层次来看, 试点高校的远程教育主要向
社会提供的是大学专科、本科和研究生进修课程三个层次。大部分高校远程教育开办的学历层次以专科起点的本科为主, 而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学校开办了研究生进修课程班。从招生的地区来看, 各试点院校的招生不受区域限制。至2001
年3月, 普通高校的远程教育校外教学中心或分院和教学点覆盖范围已经达到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并逐步扩大到部分市和县。从开设的本、专科专业来看, 有法律、经济、计算机、文学、管理等个8大类共50多个专业。就各校开发的课程资源来看, 有文字教材、教学课件及网络课程。教学课件包括网络版课件、光盘版课件和IP课件。从办学模式上看, 主要有四种:一是独立办学, 这是大多数, 体现了中国远程教育的主流;二是与企业合作办学;三是试点高校远程教育学院之间进行合作;四是与外国远程教育机构或院校合作。
随着普通高校纷纷进军现代远程教育领域, 广播电视大学一枝独秀的局面被打破。在激烈的竞争中, 全国广播电视大学认真贯彻落实《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以教育部批准的“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研究为切人点, 全面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 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一个与现代远程教育相适应的网络环境已经初成。全国省级和地市级广播电视大学己建立了具有独立域名的互联网站和校园网, 以及相应双向视频系统与各种多媒体、多功能教室。各地广播电视大学有500多家安装了数字卫星接收系统、400多家安装了IP数据接收系统, 建立了近1000个VBI接收点, 并安装了“ 电大在线” 远程教育平台。各级广播电视大学能有效实现相互之间的信息沟通, 并能利用双向视频会议系统开展直播课堂教学, 通过互联网及时浏览、查询、下载和存储网上教育资源通过校园网进行实时和非实时的教学和教学管理。这些都为进一步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奠定了基础。从我国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现状看来,我国的现代远程教育有如下特点:
1. 教学规模逐渐扩大
我国的远程教育发展从1999年以来,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呈现出迅速发展的状态,不仅地域范围覆盖面加广,而且远程教育的生源也增大了。
2.教学内容呈现多元化
我国的远程教育已经从第一远程教育——函授阶段过渡到现代远程教育阶
段,打破了广播电视教育一枝独秀的局面,开设的课程从大学专科,本科到研究生,所涉及的课程专业也有8大类50多个专业之多。
4.电子术与网络技术普及面增广
全国多个远程教育教授点的硬件系统已经得到改善,全国省级和地市级广播电视大学己建立了具有独立域名的互联网站和校园网, 以及相应双向视频系统与各种多媒体、多功能教室。各地广播电视大学有500多家安装了数字卫星接收系统、400多家安装了IP数据接收系统, 建立了近1000个VBI接收。这些数据都说明了我国的现代远程教育正向上发展着。
三、我国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趋势
远程教育的发展已有近200年的历史, 其作用已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认可。但远程教育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应用, 也随之带来了教育发展的新课题、新挑战。中国加入WTO后, 外国发达国家远程教育伴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冲击中国的远程教育, 给中国远程教育的发展带来深刻的影响, 中国远程教育市场将更加开放, 逐步将形成产业化运作, 办学模式将更加多样化。远程教育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一是深化办学体制改革, 把计划经济体制下固有的办学模式转变到市场经济体制下灵活的办学模式上来。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将不可避免地推进教育产业的 形成和强化教育的市场功能。二是使远程教育布局更加合理、结构更加完善。三是设立远程教育学科,并使专业与课程的设置更加趋向合理。四是远程教育的卫星网与计算机网络将进一步有机融合。“ 天地合一” 的多功能教育专业网络将被广泛地应用。五是与远程教育发展相适应的政策法规、教育管理、教材教法将进一步完善和提高。六是远程教育费用将大大降低。七是现代远程教育既要为学习者提供个别化学习的空间, 又要创设协作化学习的环境。立足于学的行为, 代远程教育的发展方向应该是个别化学习与协作学习的协调发展。八是远程教育中教师“ 教” 的实现更趋向于组织机构化。教师的作用从教学转变为导学, 从训导转变为启发、帮助和促进, 是个别化学习方式最直接的组织者和实施者。九是远程教育技术手段多元化、环境虚拟化。随着互联网络技术的发展, 其他技术的特征也将包括在互联网络之中, 呈现出以互联网络技术为主流的多元化发展趋势。现代远程教育技术所提供的环境应更加向贴近现实的虚拟化方向发展。十是远程教育的办学模式将采取电大教育独立型与普通高校混合型互补发展, 相互融合, 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 不断提高效益, 推动现代远程教育系统的整体进步。
纵观未来, 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必将为我国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开创更加广阔的新天地。
参考文献:
[1]丁新,中国远程教育发展的十大趋势 [J],中国远程教育,2003,(01)
[2]陈家旭,远程教育的发展与优势 [J],中国远程教育,2003,(08)
[3]于海昌.现代远程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J],中国成人教育 ,2003,(01).[4]付焕章.现代远程教育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03).[5]徐晓东主编,《信息技术教育的理论与方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