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文我国企业跨国并购问题与对策
我国企业跨国并购问题与对策
提要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推进和我国经济的大力发展,在新一轮并购热潮中,我国企业加快了“走出去”的步伐。本文分析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现状,并结合当前形势,着重研究金融危机给我国企业跨国并购带来的良好契机,以及可能面对的新风险。最后给出成功实施跨国并购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跨国并购;金融危机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在“走出去”战略的指引下,我国的大企业正以雄厚的资本能量,纷纷走出国门,在全球各大经济体中寻求新的投资目标,进行跨国并购。尽管有中海油失意尤尼科、海尔退出对美泰的收购、TCL和阿尔卡特劳燕分飞、华为、中兴等因“安全问题”收购业务搁浅等一系列海外并购失败案例,但仍然不能阻挡联想、明基、北汽、吉利迈向海外的脚步,我国的跨国并购愈演愈烈。尤其面对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受冲击相对较小的我国企业可谓迎来了一个难得的并购海外企业的机遇。海外并购已成为我国企业走向国际市场实现其规模扩张和获取各种资源的有效途径。然而,机遇与挑战并存,我国企业在实现海外并购的道路上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存在着诸多新的风险,如何克服这些障碍成为决定我国企业海外并购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
一、我国企业跨国并购发展现状
(一)跨国并购在我国呈上升趋势。随着国际经济竞争进一步加剧,跨国并购成为全球对外投资的主要方式。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推进和我国经济的发展,使得曾经被视为不具备核心技术的我国企业,也越来越多地因为跨国并购而引起了世人的关注。2002年我国企业以并购方式对外投资的额度只有2亿美元,2003年为8.34美元,2004年为11.81亿美元,到了2005年已经达到65亿美元,2006年为47.4亿美元。2007年我国公司并购海外公司37起,相比2006年的17起增长117.6%。2008年以来,我国企业进行海外并购涉及金额321亿美元,2009年前两个月,我国企业的海外并购资金总额达到218亿美元,同比增长40%,在总量上仅次于德国,位居全球第二。
从行业分布看,企业跨国并购高度集中在能源矿产领域、银行业、IT业和制造业。采矿业、石油开采业是海外并购在第二产业中所涉及的重要领域,制造业更是海外并购的重中之重,从专用设备到汽车制造,从食品制造到家用电器制造,从通信设备到电子计算机,制造业的海外并购占到所有并购事件的50%左右。
(二)我国企业跨国并购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我国跨国并购数量不断增加的同时,实践中也存在诸多问题,抑制了并购协同效应的发挥,主要有并购的外部环境和企业自身情况两大方面。
1、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环境
(1)政治环境。企业在跨国并购中经常会受到政府负面影响。某些东道国政治上的敌意是我国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海外并购的最大外部障碍。2004年9月五矿集团并购加拿大矿业巨头诺兰达,2005年8月中海油并购美国第9大石油公司尤尼科,以及华为并购英国老牌设备巨头马尼可的失败就是其典型案例。同时,民众情绪和民族偏见也是原因之一。他们认为并购会影响本国就业率,侵吞民族资产。这些原因使得我国企业跨国并购受到民众的抵制。
(2)法律环境。从事跨国并购,法律的保障是非常重要的。而我国法制体系建立的比较晚,法律环境相对宽松,所以我国企业在法律上往往会准备不足或者法律意识淡薄,这也是我国企业跨国并购中遭受挫折的原因之一。例如,反垄断法律是跨国并购中最常见的问题,各国判断的标准和程度都不相同,欧盟接受竞争对手的投诉,密切关注市场垄断者,而美国在反垄断中更为关注顾客的反馈,倾向于保护本国企业。
(3)经济环境。良好的金融和资本市场的服务是降低国内企业海外并购交易成本的必要保证。而目前我国金融市场不发达,很难为企业跨国并购提供优质的金融服务。既限制了参与海外并购企业的国内融资能力,又使不少已经“走出去”的企业难以借助国内金融系统,对境外项目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持。
(4)文化环境。文化因素在我国企业跨国并购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后期运营阶段,如果被并购企业和并购企业间文化差异过大,或者不甘心于被收购的现状,被并购企业文化会严重阻碍整合的顺利进行。2009年2月正式宣告破产的韩国双龙汽车就是一个典型。在上汽收购双龙后,双方的文化一直没有很好地融合。双龙汽车工会成员围堵中国驻韩使馆,谴责该公司大股东上汽集团“窃取韩国汽车技术、违背当初投资协议”。随着双龙提出“回生”申请的消息传出,怪罪中国的声音又随即在韩国媒体上出现。在跨国并购中有些障碍是不容
易克服的,当地员工和社会舆论不服是可以理解的。
2、我国企业自身方面
(1)企业欠缺核心竞争力。我国国内迄今为止仍没有一家企业称得上是世界一流的跨国公司,尽管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我国企业在规模与实力上都取得了长足进展,但必须看到,我国大企业同世界500强企业的差距仍然很明显,企业欠缺核心竞争力,技术上往往受制于人。另外,这些企业治理结构不完善、研发投入和技术创新能力差,从而极大地制约了我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发展。
(2)企业战略设计不足。战略是决定企业成长和长远发展的关键。跨国并购一定要和公司的发展战略吻合,而我国大部分企业缺乏整体跨国并购战略体系。有些企业跨行业并购一些项目仅仅是为了产生并购利益,这种只考虑眼前利益的并购往往成功性会比较低。
(3)企业内部整合能力欠缺。仍以上汽并购双龙为例,海外并购虽然暂时成功,但是由于内部整合能力欠缺,其对被并购企业的先进技术和管理能力仍然不能掌控自如,为我所用,甚至会对我国的并购企业造成不良影响,甚至严重损失。
(4)缺乏熟悉海外并购业务的专业人才。海外并购的专业人才应通晓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营销、国际企业管理和国际商法等知识,熟知海外并购业务,并能按国际惯例管理海外并购企业。此外,还必须掌握当地语言,能够熟练地运用外语处理相关业务和纠纷,熟悉当地文化习俗和社会环境,有较强的公关技能和适应能力以及强烈的开拓意识和献身精神。而我国目前却严重缺乏这样的人才。有些外派人员不具备起码的业务知识,不熟悉当地法律,甚至不懂当地语言,这就很难做好企业的海外并购工作。
二、金融危机带来的并购契机与风险
(一)金融危机带来的并购契机
1、外部限制条件放松。席卷全球的次贷危机在给我国带来损失的同时也为我国企业“走出去”带来了好的转机。之前,由于相比于国外,我国的技术和资金都处于弱势,外国企业瞧不起我国企业,不让我国企业注资,我国企业的跨国并购之路走得很是艰辛坎坷。如今,受这次次贷危机的影响,国外企业大多遭受重创,为求自保,其往往还会降低企业的并购价格,减小我国企业实现跨国并购的障碍,特别是很多国外的中小型企业,在次贷危机的影响之下难以生存、更难以发展,因此在这个经济低谷期开展跨国并购不仅更容易实现,而且交易成本也较低;另外,由于之前我国的资本市场与外界相对处于隔绝,经历了次贷危机,所遭受的损失相比之下也较小,因此国内企业应抓住机遇,实现跨国并购,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2、国家政策支持。为进一步落实“走出去”战略,我国政府出台多项措施支持我国企业进行海外并购。2009年1月1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的《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鼓励国内企业进行海外矿产资源收购,并在金融、管理、资金等方面提出支持措施。2009年3月16日,商务部发布《境外投资管理办法》,将境外投资审批权进一步下放到地方政府。我国政府的这些措施,为我国企业跨国并购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同时,目前正在进行的并购贷款政策的开放问题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尽管相关的操作细则还没有确定。在国内来说,并购贷款是一个新名词,国内过去的法律规定,银行是不能够为投资活动提供贷款支持的,而此次政策变化,对并购市场来说,国内对于并购贷款政策的开放绝对是一个好消息。
3、人民币升值助力。人民币升值在我国企业海外并购过程中发挥着催化剂的作用。2005年7月21日央行汇改,宣布人民币不再盯住单一美元,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当时美元折合人民币的期末数为8.1080。到2008年12月人民币汇率跌至6.8346,人民币升值18.6%。人民币由一直被低估逐渐向真实水平回归。
根据阿利伯的“通货区域论”观点,一个国家的货币存在升值预期即持续坚挺时,因为通货的溢价因素,海外投资利润率通常要高于国内企业,应该加大对外投资。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后的日本便是一个典型的成功案例。1985年的“广场协议”致使日元大幅升值,1985~1990年五年间,日本企业总共发生21起500亿日元以上的海外并购,使得日本买到了大量的资源,从而有力地提升了日本企业在产业竞争中的优势地位,并由此得名“海外日本”。中国社科院经济所研究员袁钢明就曾经肯定:日元升值是日本走向强国的一个起点。从目前情况分析,人民币的升值背景与上世纪八十年代日本因对美国巨额贸易顺差所遭遇到的来自美国的打压导致日元被迫升值异曲同工。人民币升值使得企业以更少的人民币购买海外资产,降低了企业的收购成本。人民币汇率相对其他货币较为坚挺,我国资本市场的资本成本比较低,这样增强了购买者的信心。
4、维护外汇安全的需要。众所周知,根据风险分散理论,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而按照央行公布的数据计算,2008年全年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1.95万亿美元,美国国债资产占我国外储的30%以上。2009年1月末,我国持有的美国国债较上月增加122亿美元,总量达到7,396亿美元,居各国持有美国国债总量首位。面对金融危机,如何合理利用这些外汇储备,让外汇储备保值增值,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支持企业收购海外资源无疑是合理利用外汇储备的一种方式,对于维护我国的外汇储备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二)金融危机影响下的跨国并购风险。在金融危机的大环境下,跨国并购的资金成本
虽然有所降低,但同时也伴随着一些新的风险。金融危机下影响跨国并购的最可能的风险即政治法律风险。发达国家为维护自身利益而设置重重的贸易保护关卡,外汇管制使得资本和利润不能有效转移等都会使企业蒙受损失。另外,资本筹集风险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方面,金融危机下的流动性本就短缺,信贷困难。为此,更为严重的情况下,一旦企业的自有资金用于收购而重新融资又出现困难,将会使企业的流动性不足,进而引发企业的财务风险。
三、对我国如何更好进行跨国并购的建议
(一)加强政府公关,避免政治阻碍。我国企业在并购之前,一定要全面深入地了解东道国政治、法律、经济及人文地理等情况。政治是决定、制约和影响企业并购的极其重要因素。政府在许多跨国并购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使并购目的与当地政府的意图相吻合,并购过程中,一定要做好政府公关,与目标所在国政府保持良好的沟通,获得他们的支持与配合。除此之外,我国政府也应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应对目标国的政治责问,保障我国企业海外并购的顺利开展。
(二)完善金融市场,拓展融资渠道。融资能力不强便无法给我国企业海外并购提供有力的支持,因此必须采取措施拓展企业融资渠道,提高企业融资能力。如争取国内金融机构海外分支机构的融资支持,开发当地的融资市场,为海外并购企业利用当地资金创造条件;积极开拓国际化的融资渠道;通过财政贴息等措施,以优惠的利率为项目提供长期信贷或境外融资担保等。
(三)选好目标企业,进行调查评估。并购企业要进行并购的依据性分析和可行性论证,并在分析并购所能带来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基础上选择目标企业。做出对外决策之前,充分了解收购对象情况,以便于更好地把控其发展态势;并将可能发生的影响因素进行通盘的考虑,才能以不变应万变。上汽作为第一个“吃螃蟹”者,不免会被螃蟹壳扎到,但其经验教训更值得借鉴。
(四)充分利用国家外汇储备。我国的外汇储备2008年末,已经达到将近2万亿美元,不断恶化的经济形势和仍然大量增加的外汇储备是我国政府最为挠头的问题。因此,合理有效地运用外汇储备在跨国并购上不失为一个良好的选择。我国提出并且已经开始实施了提振国内经济信心的4万亿元投资计划。与此同时,如果将外汇储备投向其他欠发达国家的基础设施等领域,不仅可在衰退期“制造”需求,而且一定程度上可以消化我国的过剩产能。另外,将外汇储备投向国外实体经济领域,也可规避被迫过多持有美国债券带来的贬值风险。
(五)尽早培养人才,做好文化整合。发展跨国并购必须注重人才的培养。目前,我国企业大多是聘请中介机构来处理并购事务,但并购后的管理与控制问题却无法让中介机构来
替代。因此,我国企业在考虑海外并购时,一定要注意培养跨国并购与经营管理的跨国人才。海纳百川,文化融合不容忽视。对于我国企业国际化运作,整合能力是成功的关键。而能否让被收购企业认同收购企业的文化的能力也十分重要。跨国收购中硬件整合完成之后,文化整合是当务之急,需要尽快进行。并购企业要建立双方相互尊重、学习的平台,不管是企业管理人员,还是普通员工都必须尽快树立跨文化意识。并购企业在进行文化整合时候,不能要求一步就位,而应该按部就班,一步一个脚印的整合。软件的好坏决定了硬件运作的成败,所以文化整合是跨国并购中绝对不容忽视的一部分。
(作者单位:石家庄经济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陶俊杰.新“马歇尔计划”利好周期性行业[N].证券市场周刊,2009.2.16.[2]于桂琴,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政治——法律风险分析与预防对策[J].经济界,2008.2.[3]谭三艳.孙子兵法的“五事”与我国企业的跨国并购战略管理[J].企业活力,2008.4.
第二篇:企业跨国并购应注意哪些问题
企业跨国并购:
近年来,跨国并购逐渐成为中国企业进入海外市场和开展国际化经营的战略方式,但随着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不断增加,也冒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为了更好地实现跨国并购的目的,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企业要选择好并购目标。企业首先要明确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是为了品
牌技术,还是为了市场资源。并购行为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并购
对象之间的匹配程度,一定要选择与企业并购目的相符合的目标企业。
其次,企业要考虑自身是否有足够的资本实力、并购目标企业的环境和
目标企业的价值所在,要看价值导向,不能盲目收购便宜企业,被机会
导向影响。
第二,在实施跨国并购前,企业要确定好自己的并购战略规划,并对自己和目
标企业做出一个正确的评估。在决定并购之前,应从宏观环境与目标企
业微观环境等方面进行可行性评估,并对并购目标受众进行全方位的分
析,确定自己的并购战略是资源型、品牌型还是市场拓展型并购。在这
个过程中,企业可以聘请专业人员进行操作,确保信息的全面和准确。
第三,企业要有优秀的海外人才。人才是一个企业重要的核心竞争力之一,跨
国经营管理人才也是并购企业之必须。专业的有国际化经验的优秀人才,敬业称职,熟悉国际谈判,熟悉跨国公司企业文化运作和HR体系,有
利于被并购企业的营销和管理,同时能够帮助解决企业跨国并购带来的诸多问题,有利于企业合并后的发展。
第四,企业要注意并购中的法律问题。并购作为特殊的法律交易过程,其中必
将涉及到很多复杂的法律问题,例如知识产权和股份收购问题等。这关
系着企业未来的发展,必须全面了解法律制度,尽可能避免收购后企业
在法律问题方面受到不利影响。
第五,注意研究国内外政治文化以及经济发展的差异,了解国际规则和国际惯
例。在全面了解跨国并购经验之后,并购企业才能更好地规避政治环境
风险、营运风险以及体制风险。同时,企业在并购之后也要做好内部整
合,做好双方企业的文化融合,建立包容,共同的企业文化。
第六,跨国并购后的企业要明确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跨国公司一般具有技术、金融、管理、资源等方面的整体优势,企业要好好发挥自己的优势,趋利避害。同
时,还要注重培养整合后的企业创新能力,强化企业的核心竞争,在世界市
场上占据一席之地。
日韩企业国际经营
战后日韩两国经济起飞,造就了亚洲环太平洋一带的经济奇迹。韩国、日本与中国在地理和文化上有许多相似之处,这些国家企业的国际经营有很多中国企业借鉴之处。在我看来,有以下几个方面。就成功经验:
首先,日韩企业在全球化运作的整个过程中特别注意充分利用全球化资源。在自身天赋资源匮乏的情况下,日韩企业以世界先进的优秀人力资源为基础,积极进军海外市场,充分利用国际市场资源,进行资源结构调整,减少了资源不足问题的影响。因此,没有利用全球化资源的中国企业应该积极做好战略资源调整。
其次,日韩企业在创立进军市场的时候,很成功的推行了先占有策略。进军市场的空白区域,着眼于市场未来的发展潜力,或者先占有技术,确保技术的未来资本积累。一个有未来发展潜能的市场才会有经济利益,一个有先进技术支撑的企业也才能够拥有竞争力。中国企业的发展也要确保一定的市场和技术支撑。
第三,日韩企业内部具有先进的管理模式。日韩企业的经理人有很高的地位,对企业的发展决策有相当的话语权。减少对职业经理人的约束,就会有很强的行动领导力,也就会利于企业的发展。
最后,日韩企业全面考虑了客户和员工需求,这确保了企业的信誉和生产力。
就失败方面来看:
第一,进军市场时,没有做好全面的市场调研。在没有确保自身产品的需求和对对当地市场的适应之前,盲目的进入市场不可能成功。
第二,不理解当地文化。海外经营必须要全面了解当地文化,开发适合于当地人的产品。第三,未能及时能满足客户需求。客户是企业信用的关键人物,在海外失去了信用也就失去了市场。
第四,错误使用了人才本土化战略。人才本土化虽然在海外投资中至关重要,但为了有效开发当地市场,必须建立完善的支援管理体系。
第五,与不适当的合伙人经营合资公司:有不少企业进入开发当地国时,因对当地市场信息不够了解及为躲避当地限制制度,从而采用合资方式。可是,如果遇到没有完全验证过的合作商,很容易受骗上当。
不管是日韩企业国际经营的成功还是失败,我们都应该积极从中汲取经验和教训,促进我国企业全球化的成功发展。
制造业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制造业相对于国内其他产业发展较快,成为国民经
济增长的主要源泉,但目前中国制造业的发展遇到了新的挑战,发展面临着
以下问题:
首先,我国制造业的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
技术和品牌。自主创新能力薄弱一直以来都在阻碍着中国制造业水平的提高。
现在中国大部分的制造业都缺乏自主知识产权,主要技术和设备都依赖于国
外进口,主要是较低层次的制造业在参与国际分工,高技术产业严重不足。
没有核心技术就没有市场竞争力,这不利于中国制造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其次,近年来劳动和资本比较成本优势在逐渐下降,以低价格,低成本优势
进入国际市场面临越来越大的国际压力。劳动力资源成本在不断提高,生产的产品一直以来的价格优势在逐渐消失,越来越缺乏市场竞争力。当今的劳
动密集型产业已经不再适应中国经济发展现状,迫切需要变革,以提高市场
竞争力。
第三,我国的制造业的能源利用率低,产品附加值低,并未完全摆脱传统粗
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国内产业发展主要依赖资源、劳动力等要素的大量投入,尤其国内许多工业产业的高速增长仍然主要依靠高投入特别是是资源的高
消耗。这种经济增长方式导致了我国制造业产业在参与国际分工中主要是以
高投入高消耗低利润为主要竞争方式进行的,处于国际分工低层次,阻碍了
中国的产业优化升级。
第四,目前制造业环境问题比较突出。大多数工业企业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
时缺乏对环境的有效保护,特别是一些化工企业的高污染已经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发展。这些企业要想继续参与市场竞争,必须对自身企业进行改良,不能再以破坏环境为代价。
第五,制造业产品和产业结构不合理。目前,市场结构依然过于分散,中国
制造处于全球价值链低端工序环节,市场竞争缺乏绝对优势。企业生产专业
化水平较低,规模普遍偏小,阻碍了中国制造业产业全球工序分工与贸易分工地位的提升。中国企业必须进行企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调整经济增长方式。
制造业是中国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因此必须解决制造业发展难题,重兴制造业,增进国民经济。
个人看法
通过一学期的学习,经济名家讲座视频赏析这门课我收获了很多。
这门课让我们这些在校大学生很好的了解到了当今社会的经济发展形势以及国家主要行业的发展现状。通过经济名家的讲解,我们也学习到国家经济方面的一些政策,初步了解了造成现在经济现状的原因。更重要的一点,我觉得这门课培养了我自己的经济学看问题的视角,不再盲目的听信别人对经济问题的主观评价,有了自己的客观认识。
课堂上,郎咸平教授的讲座视频很是精彩。一直以来我都非常的喜欢郎咸平教授的课,这门课给了我充分的机会和时间去走进郎教授的经济课堂,满足了自己的学习需求。郎教授的观点总是既前卫又现实。,他咄咄逼人,痛斥股市的混乱和黑暗;他语出惊人,声称“房地产的核心在于政府腐败”;他气势汹汹,直击中国制造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利害、、、、、、他借助媒体的力量说出了自己想说的话,从一个有意义的层面深刻剖析关系国计民生的经济问题,他对民族前途的担心和对民生的担忧值得我们所有人思考。当然,郎教授的一些观点会受到西方思维价值观的影响,但我们也要看到郎教授对现实分析的客观性。
每段视频过后,大部分时候老师也会对视频内容进行评价,一方面解释同学们可能不懂的经济学名词,拓宽了我们的知识,另一方面,老师个人的分析问题视角也让我们学会去辩证全面的看问题,避免盲目崇拜。为了更全面的了解经济学问题,在这里我还希望在以后课程里有更多经济学家的课程,让同学们能够集大家之思维,了百家之看法,悟自己之观点。
这门课还让我自己有了更深入学习经济学的想法。在我看来,一个不懂经济学的人,在当今社会是很难获得巨大成功的。小到个人投资还是理财,大到关乎国计民生,生活之中处处离不开经济学。在课堂上学习到的经济学知识已经为我自己以后的学习打下了坚实基础,我会好好的继续学习下去。
第三篇:学年论文(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综述)
学年论文
论文题目: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综述
学 院 名 称: 学 生 姓 名:
专 业: 学 号: 指导教师姓名: 论文提交时间:
目 录
前言„„„„„„„„„„„„„„„„„„„„„„„„„„„„„„„„„1
一、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现状„„„„„„„„„„„„„„„„„„„„„„1
二、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存在的问题„„„„„„„„„„„„„„„„„„„„4
(一)融资渠道窄„„„„„„„„„„„„„„„„„„„„„„„„„„4
(二)政府支持乏力,政治背景影响„„„„„„„„„„„„„„„„„„4
(三)缺乏高素质的跨国并购人才„„„„„„„„„„„„„„„„„„„4
(四)国内缺乏熟悉跨国并购的咨询服务中介机构„„„„„„„„„„„„5
(五)国内管理制度存在缺陷„„„„„„„„„„„„„„„„„„„„„5
(六)跨国并购的法律不健全„„„„„„„„„„„„„„„„„„„„„5
(七)对并购后企业的整合能力弱„„„„„„„„„„„„„„„„„„„6
(八)不善媒体公关„„„„„„„„„„„„„„„„„„„„„„„„„6
(九)对跨国并购缺乏充分论证,对并购对象缺乏深入调查„„„„„„„„6
三、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策略„„„„„„„„„„„„„„„„„„„„„„6
(一)拓宽融资渠道,提高企业融资能力„„„„„„„„„„„„„„„„7
(二)大力开发、培养跨国经营人才„„„„„„„„„„„„„„„„„„7
(三)加大政府政策的支持„„„„„„„„„„„„„„„„„„„„„„7
(四)重视并购后的整合„„„„„„„„„„„„„„„„„„„„„„„8
(五)加快建立和完善国内中介服务体系„„„„„„„„„„„„„„„„8
(六)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8
(七)建立和完善国内相关法律体系,重视国外法律环境,熟悉国外法律条文9
(八)避免政治化责问„„„„„„„„„„„„„„„„„„„„„„„„9
(九)培养完善产权明晰、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9
(十)对跨国并购进行充分论证,做好并购对象的尽职调查„„„„„„„„10
(十一)慎选公关游说的对象和信息发布的平台„„„„„„„„„„„„„10
(十二)重视发展中国家市场„„„„„„„„„„„„„„„„„„„„„10 参考文献„„„„„„„„„„„„„„„„„„„„„„„„„„„„„„12
摘 要
经济全球化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最根本的特征和发展趋势,世界贸易和国际投资无一不被纳入到全球经济体系之中。而跨国公司又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跨国公司的海外投资行为和战略调整已对世界经济和东道国产生了重要影响。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和国力的不断增强,中国企业跨国投资蓬勃发展,已经成为主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力量。进入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企业加快了“走出去”的步伐,对外投资规模不断扩大,跨国并购更成为对外投资的重要方式。中国企业在跨国并购的征途中虽取得了一些成果和经验,但也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问题阻碍了企业国际化的发展。为了提高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成功率,促进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健康发展,国内学者积极研究探索,提出了许多颇有价值的建议对策。本文从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三方面,对国内学者的研究观点进行了综述。希冀能引起社会的重视并推动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发展。
关键词:跨国并购,现状,问题,对策,综述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综述
前言
跨国并购是跨国兼并和跨国收购的合称。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企业跨国并购是快速积累资本、占有资源、扩张市场的一种重要途径。跨国公司以其得天独厚的优势在全球范围内调动资源,寻求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利益最大化。以跨国公司为投资主体 的对外直接投资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经济日益融入国际化之中,中国企业越来越意识到国际市场的重要性,中国政府也鼓励企业积极实施“走出去”的战略,一些具备一定资本实力的企业已通过海外并购的方式进入国际市场,而一些企业却因为种种因素在跨国并购的道路上遭遇了失败。
一、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现状
相关专家、学者对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现状从不同的侧面给予了概括。任安军、程淑芳把中国企业并购的现状总结为如下几点:
1、企业并购日趋活跃,并购交易值不断增加
2、外资并购势头旺盛,渐成浪潮
3、并购方式呈现多样化
赵宝春[2]把中国企业的并购现状总结为以下几点:
1、并购模式(1)强强联合的扩张型(2)承债式并购(3)上市加收购式的并购(4)买壳上市式(5)红筹股控股经营型
2、并购操作程序
一是非上市公司的并购程序:(1)并购前的工作
(2)在产权交易市场办理手续
[1][2][1] 任安军,程淑芳.我国企业并购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辽宁经济,2004,(04).赵宝春.我国企业并购现状及风险研究[D].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2.(3)洽谈(4)资产评估(5)签约
(6)并购双方报请政府授权部门审批并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核准登记(7)产权交接(8)发布并购报告
二是上市公司的并购程序:(1)选择目标公司(2)初步收购(3)进一步收购
(4)向有关部门提交有关收购的书面报告(5)发出收购要约
3、与国外企业并购的差异性比较
(1)国外强强联合成为主流,中国多是以强扶弱
(2)国外中介市场为并购推波助澜,中国中介市场作用微弱
(3)国外发达的资本市场推动了企业并购,而中国的资本市场则亟待发展 除上述几方面差异外,中国与发达国家在并购的支付方式、交易规模、并购方向等方面也存在着不可忽略的差距。
刘玉霞、潘涛[1]认为,首先,在投资地域上,企业跨国投资的重点由以前的以港澳、北美地区为主逐渐向亚太、欧洲、非洲和拉美地区扩展,分布日趋均衡。其次,从跨国并购的目的来看,正从初期的以获取国外的原材料和产品市场为主向获取国际 [1] 刘玉霞,潘涛.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发展问题探究[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2,(02).性战略资源、资金和高端技术转变。再次,在跨国并购活动中,国内大型骨干企业表现突出,龙头作用显著。
田泽[2]认为,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现状有以下几点:
1、对外直接投资虽以“新设投资”为主,但并购投资增速很快
2、对外投资区位以亚洲为主,但并购重心开始向欧洲、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转移
3、资源型并购及采掘业占绝对优势
4、海外并购大多采取横行并购的方式
5、民营企业成为我国海外并购的新生力量
6、进入后危机时代,中国企业更多呈现出逆向并购投资,并购目标以发达国家企业为主
如上所述,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活动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迄今已有20多年的历史。其间跨国并购从无到有,以惊人的速度在发展,规模不断扩大。从2000年至2004年间,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额从18亿美元增长到了48亿美元,年均增速为28.4%。2004到2007年间,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额增长了10倍,2007年并购规模达到中国GDP的0.8%。2008年并购规模已达302亿美元,2009年高达460亿美元。2009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净额为565.3亿美元,较上年增长1.1%。对外投资累计净额为2457.5亿美元[1]。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全球跨国并购明显下降,而中国企业的挂钩并购不降反升,逆势上扬。截至2009年底,中国12000家境内投资者在境外设立对外直接投资企业1.3万家,分布在全球177个国家和地区。2009年,中石油收购新加坡石油公司,中国五矿收购澳大利亚OZ矿业公司等。2010年,吉利收购沃尔沃。后危机时代,中国企业通过跨国并购学习跨国公司先进技术,获取国内急需的资源,减少企业技术研 [2][1][2][3] 田泽.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理论与实践研究[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76-80.田泽.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理论与实践研究[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76-84.发的成本,提升了国际竞争力[2]。
二、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存在的问题
关于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存在的问题,学术界有以下观点。
(一)融资渠道窄
据我国企业家联合会2010年的一项调查显示,有59%的企业利用公司自有资本进行对外投资,31%的企业对外投资的资金来自银行贷款,另外有10%的对外投资企业表示曾通过在资本市场发行股票和债券的融资方式筹集对外投资的资金。武勇、谭力文、田泽等认为,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融资渠道比较单一,企业普遍融资能力不强,这阻碍了我国海外并购的发展。
(二)政府支持乏力,政治背景影响
武勇、谭力文认为,中国企业并购行为缺乏政府强有力的政策支持[4]。尹光华认为,政治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正常发展,政治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中国威胁论“有抬头趋势;二是投资主体的国有性质[5]。
(三)缺乏高素质的跨国并购人才
武勇、谭力文、田泽等人认为,跨国并购的专业人才应通晓国际贸易、国际企业管理和国际商法等知识,熟知海外并购业务,并能按国际惯例管理海外并购企业。此外,还必须精通英语等国际语言,能够熟练地运用外语处理相关业务和纠纷,熟悉当地文化习俗和社会环境,有较强的公关技能和适应能力[1]。而我国目前却严重缺乏这样的人才,这大大降低了我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成功率。
(四)国内缺乏熟悉跨国并购的咨询服务中介机构
武勇、谭力文认为,跨国并购需要许多中介机构提供服务,而目前我国尚无专业性的跨国并购咨询服务机构。投资银行在企业并购活动中的主要功能是作为中介人为 [4][5]
[3] 武勇,谭力文.论中国企业跨国并购[J].经济问题探索,2004,(08):37.尹光华.中国企业跨国收购兼并的实践和思考[J/OL].http://mnc.people.com.cn/GB/54849/69892/71874/71875/4880117.html,2006-09-30.[1][2][3] 武勇,谭力文.论中国企业跨国并购[J].经济问题探索,2004,(08):37-38.并购企业和被并购企业提供咨询、策划及相应的融资服务。律师事务所则为企业跨国并购提供东道国有关法律、政策等方面的服务。而目前,我国已形成的投资银行格局规模较小,难以为跨国并购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此外,我国目前的律师事务所尤其缺乏通晓外语、精通外国法律的涉外律师[2]。
(五)国内管理制度存在缺陷
武勇、谭力文、尹光华等人认为,国内管理制度存在缺陷主要表现在:一是企业缺乏真正意义上的经营自主权,包括外贸经营权、对外投资权、外事审批权,特别是海外融资自主权;二是跨国并购的决策审批程序繁琐,效率低下,使企业跨国并购坐失良机;三是我国目前严格的外汇管理制度及繁琐、毫无定数的外汇投资审批过程使得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的交易成本大大增加,结果使我国企业失去了很多难得的对外投资机会[3]。
(六)跨国并购的法律不健全
武勇、谭力文、尹光华等人认为,我国跨国并购的法律不完善突出表现在:一是并购法律体系残缺不全。反垄断法尚未制定,涉及并购的处理债务安排、税收程序、人员安排等也没有明确的规定。与并购活动相配套的社会保险法、外资外汇法律法规都未出台。二是现有法律缺乏权威性和系统性。到目前为止,我国也相继制定了一些与企业并购相关的法律、法规等,但除相关的《公司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都是由国家立法机构颁布外,其余都是行政性法规,这就影响实施的效果并容易使经济主体产生短期化行为[1]。
(七)对并购后企业的整合能力弱
黄海峰、申运峰、陈静、余博等人认为,企业跨国并购过程中最关键、风险最大的危险期也是并购整合期。中国企业不仅对跨国并购后的整合缺乏经验,而且对跨国并购后的整合往往认识不足,整合能力弱,因此造成跨国并购后的失败[2]。以TCL并购阿尔卡特为例,并购之后其面临的最重要也是最困难的问题就是管理整合、文化整 [1][2] 武勇,谭力文.论中国企业跨国并购[J].经济问题探索,2004,(08):38.黄海峰,申运峰.论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济论坛,2007,(07):49.合和人力资源整合,但显然TCL没有做好相应的并购整合系统规划,之后发生的“离职**”就是最好的证明[3]。
(八)不善媒体公关
余博认为,在跨国并购过程中,不善于同国外媒体打交道,不知道如何开展政府游说,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成功,这是中国企业的软肋。海尔在竞购美泰时就暴露了这一点。无论中外媒体如何轰炸,海尔始终以沉默示人。尽管在国内,公司对媒体沉默并不奇怪,但显然美国的公众是无法接受东方式的沉默。对美国媒体的缄默被视为傲慢,这加深了公众对海尔的不信任感。不善媒体公关使海尔难以控制舆论和媒体倾向,从而使海尔未竞即输[4]。
(九)对跨国并购缺乏充分论证,对并购对象缺乏深入调查
余博、田泽等人认为,企业是否需要进行跨国并购,能否进行跨国并购,企业是否能消化被并购的“异体”,这都需要进行深刻的思考和论证。而事实上,很多中国企业缺乏并购前的充分论证。很多中国企业对跨国并购的对象缺乏深入了解,主要表现在:对并购对象的财务“黑洞”不完全了解;对并购扭亏时间估计太过乐观等等。从目前中国的跨国并购案例来看,由于对并购对象没有进行充分的调查论证和深入了解,使得所投资的海外企业难以扭亏为赢,其结果使企业背上沉重的负担[5]。
三、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对策
关于提高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成功率的对策,国内学者有如下见解。
(一)拓宽融资渠道,提高企业融资能力
武勇、谭力文、陈静等人认为,当前,比较适合我国企业的措施有:(1)并购企业与相关银行或其它金融机构相互参股或签订合作协议,实现银企合作;或企业通过新建、收购等方式拥有自己的财务公司、银行等,银行以同样的方式拥有自己的产业公司,实现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紧密结合。
[3][4][5][1][3][1] 余博.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商场现代化,2007,519:172-173.武勇,谭力文.论中国企业跨国并购[J].经济问题探索,2004,(08):39-40.(2)设立海外投资基金。海外并购投资可以通过吸纳社会资本,创设海外投资基金取得。
(3)争取我国跨国经营的金融机构在海外分支机构的支持。(4)给予企业必要的海外融资权,鼓励企业开拓国际化融资渠道。(5)应尽快发展、完善我国资本市场和投资银行。
(二)大力开发、培养跨国经营人才
丁德章、张皖明、武勇、谭力文等人认为,中国企业从事跨国并购,必须拥有一批优秀的跨国管理人员。跨国管理人员必须具备以下素质和能力:①必要的跨国经营知识;②制定和实施跨国经营战略能力;③跨文化管理能力;④很强的组织设计与管理能力;⑤在公司内部相互学习和转移知识的能力;⑥与目标企业管理人员配合工作的能力。针对我国跨国经营人才短期的问题,建议:第一,利用全球人才资源。第二,选派国内优秀人才到海外进修[2]。第三,吸引我国留学人才[3]。第四,在国内重点高校开设相关专业,培养精通国际金融、国际经营、国际商法等的跨国人才[4]。
(三)加大政府政策的支持
丁德章、武勇等人认为,跨国并购需要政府有关职能部门从战略的高度对待我国企业跨国并购,通过法律法规、政策措施等对我国的跨国并购活动从宏观上进行引导、协调、监督、管理、扶持,使得跨国并购活动顺利、持续地发展。第一,成立健全的跨国并购管理机构。第二,建立全国性的跨国并购信息咨询服务机构和权威的信息情报中心。第三,制定并完善我国跨国并购方面的法律法规及规范的操作方法和程序。第四,提供税收优惠政策。第五,建立企业跨国并购保险制度[1]。
(四)重视并购后的整合
武勇、陈静、董琳等人认为:首先,在充分预测分析内外部环境变化的基础上,重点应关注人力资源的整合、财务整合及企业文化的整合。其次,建立新的业务框架 [2][4] [1]丁德章,张皖明.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280-281.丁德章,张皖明.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281.和组织体系时,应剥离不相关或存在风险黑洞的业务,集中有限资源致力于双方的有机整合、优化配置和协调运作。最后,应该充分了解目标企业所在国的文化,争取其原有高层管理者的帮助和支持,与工会加强沟通,赢得员工的信任和认同,形成新的企业文化[2]。
(五)加快建立和完善国内中介服务体系
武勇、谭力文、黄海峰、申运峰等人认为,在利用国外相关中介机构的同时,要大力发展国内中介机构,尤其要培育我国的大型投资银行,扩大涉外律师队伍。国家要对已具投资银行雏形的规模较大的证券公司重点扶持,这些投资银行应不失时机地走出国门,有计划、有选择地在国外设立分支机构,重点开展与我国企业跨国并购有关的业务。在涉外律师方面,一要在国内加强对熟悉国外相关法律的律师的培养及专业律师事务所的组建;二要吸引在国外获得法律学位的留学人员回国,组建专门服务机构,提高跨国并购法律服务的质量[3]。
(六)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
黄海峰、申运峰、董琳等人认为,我们可以借鉴日韩两国企业的经验,这两国的企业都是通过先引进技术,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寻求自我发展,通过自我开发生产技术,逐渐形成企业自我的研发力量和研发体系,先稳固国内市场和国内同行业的优势,然后再向国外输出高端产品,等产品站住脚之后,再实现全球化的扩展。我国的海尔也是如此,通过引进技术,在自我研发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独特优势,然后开始将产品出口到欧洲,以超乎寻常的优质产品和生产技术作为基础,最后成功地实现跨国并购[1]。只有提高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能力,才能有助于跨国并购的成功。
(七)建立和完善国内相关法律体系,重视国外法律环境,熟悉国外法律条文 陈静认为,我国应建立起以《对外投资法》为基本法,以《对外投资审核法》、《对外投资监管法》、《对外投资保险法》、《对外投资国有资产管理法》、《对外投资外汇管 [2][3] 陈静.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存在问题的分析及思考[J].特区经济,2007,(04):200.武勇,谭力文.论中国企业跨国并购[J].经济问题探索,2004,(08):40.[1] 黄海峰,申运峰.论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济论坛,2007,(07):49.理法》等对外投资的单项法规为配套的法律体系。董琳认为,要制定符合国际规范和世界通用做法的涉外经济法律体系,利用世贸组织允许的法律手段,支持和保护海外投资企业,规避风险,使我国企业跨并有法可依,使企业“走出去”战略能够更加持续健康的发展。同时,要重视国外法律环境,熟悉国外法律条文,熟悉国际规则,懂得国际惯例,特别应该了解和研究投资经营所在国当地的法律制度和文化,是中国企业的必修课[3]。
(八)避免政治化责问
陈静认为,除了要熟悉目标国的政治气候和反垄断法等限制海外并购的法规外,我国应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应对目标国的政治责问,如:①政府采取外交手段,建立协助机制,为我国企业提供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②建立以规范和约束在华并购行为为目的的《反垄断法》,并设立海外企业在华并购的审批机构,搭建我国经济安全防范体系,来对抗他国政府对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的管制行为;③通过签署双边或区域性多边合作管制协议来调整企业跨国并购引起的竞争问题;④通过各种渠道同目标国政府沟通,例如:一些民间友好机构、外交部门、商务联合会、政治人物来进行感情投资,逐步树立良好、诚意的企业形象以获得支持[4]。
(九)培养完善产权明晰、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
陈静认为,我国政府应该在积极推进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改革、健全政府机构向法人企业的授权制基础上,引导促进我国企业建立产权主体多元化的企业所有制模式,努力培育完善一批产权明晰、管理科学的富有竞争力的企业。建立产权明晰、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既是为我国经济运行的高速、良性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也是为了防止企业在跨国并购交易中效率缺失的客观要求[1]。
(十)对跨国并购进行充分论证,做好并购对象的尽职调查
余博、陈静、董琳等人认为,中国企业可以通过SWOT分析来论证跨国并购的战略决策,充分考证公司跨国并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企业的跨国并购决策必须基于企业 [2][4] [3]
[2]陈静.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存在问题的分析及思考[J].特区经济,2007,(04):199.董琳.对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几点建议[J].商场现代化,2008,554:5.[1] 陈静.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存在问题的分析及思考[J].特区经济,2007,(04):199-200.目前的产品市场战略及企业自身的资源和能力。尽职调查的具体工作一般来讲应聘请东道国的专业调查咨询公司或国际上有实力的大型咨询公司,其内容主要包括财务和运营两个方面。财务调查的内容至少要涉及八个方面:在准备出售的情况下目标公司是如何管理自己的收入和所得的;目前的应收帐款;在预计达成收购之前的收益状况;真实赢利能力;商誉分析;潜在税收;未记录负债;存货。运营尽职调查的内容至少要包括六个方面:目标公司的运营流程和体系;目标公司的生产运营效率;生产和服务传递体系对未来资本支出和培训需要的影响;原有运营管理团队在组织中的作用和价值;潜在的客户流失率;并购之后是否存在文化冲突和士气低落问题[2]。
(十一)慎选公关游说的对象和信息发布的平台
余博认为,做好跨国并购的公关游说,首先要弄清楚要游说的对象及其观点,即要清楚是什么人反对并购,这些人对并购的达成有何种影响,哪些人是游说的重点,他们的观点是什么,只有这些问题弄清楚了,才能够有的放矢,从容应对。此外,信息发布媒体的选择也非常重要。一般来讲要选择主流媒体作为信息发布的窗口和平台。只有操纵了主流媒体,才能够引导舆论导向。主流媒体由于受众较广,影响较大,其思想和观点更容易被公众接受,因而对跨国并购的达成有积极的影响[3]。
(十二)重视发展中国家市场
胡峰认为,中国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在实施海外并购时更应关注发展中国家的市场。从法律角度看,发展中国家市场的法律法规环境可能更加接近中国的国内法律环境,从而使中国企业在海外并购时可能面临较小的法律障碍,有关成本可能会小些[4]。
现有研究的不足:
1、缺乏实证研究。现阶段我国学术界关于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现状、趋势、动因、战略等规范性研究和分析,实证研究仍是少数,应加强实证研究和分析,特别是案例实证研究,研究学者要深入企业内部亲自搜集第一手资料来进行研究分析,通过研究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实践案例,从中总结成功的经验和教训,形成指导建议,将研究成果上升到理论层面对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实践进行指导。
[2][3][4] 余博.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商场现代化,2007,519:173.胡峰.跨国并购政策协调——欧盟经验、嬗变趋势与中国的选择[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182.2、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研究学者要加强与国外相关研究学者的交流,政府要多给予支持,举办国际交流研讨会。
3、目前的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研究多为宏观的方向性研究,缺乏精细化、量化、深入的研究分析。
4、不同研究内容和方法得出的结论各异。这可能与我国企业跨国并购起步较晚,现有研究所涉及的并不具有普遍性,样本容量也不够大,导致形成的结论不具有普适性。另一方面,并购是一个与环境相关性很大的行为,在不同经济时期,不同行业在不同地区的并购行为都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跨国并购越来越引起全世界的关注。中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选择跨国并购的方式,显然比采取直接或间接进出口、贸易协议的方式更有利于迅速实现规模扩张和跨地区发展,更有利于在世界范围内实现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在跨国并购的过程中,充满了风险和困难,需要企业和政府正视存在的问题,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战略与政策,以应对新的机遇和挑战。中国企业要积极利用经济全球化提供的良好时机,努力扩大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在国际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国际竞争力,实现把我国的特色和优势产业做强做大的目标,以适应中国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 任安军,程淑芳.我国企业并购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辽宁经济,2004,(04).[2] 赵宝春.我国企业并购现状及风险研究[D].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2.[3] 刘玉霞,潘涛.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发展问题探究[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2,(02).[4] 田泽.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理论与实践研究[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76-87.[5] 丁德章,张皖明.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268-283.[7] 武勇,谭力文.论中国企业跨国并购[J].经济问题探索,2004,(08):36-40.[8] 黄海峰,申运峰.论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济论坛,2007,(07):48-49 [9] 陈静.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存在问题的分析及思考[J].特区经济,2007,(04):198-200.[10] 余博.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商场现代化,2007,519:172-173.[11] 董琳.对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几点建议[J].商场现代化,2008,554:4-5.[12] 胡峰.跨国并购政策协调——欧盟经验、嬗变趋势与中国的选择[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180-183.
第四篇:关于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问题分析及对策探讨
关于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问题分析及对策探讨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化成为中国企业面临的挑战和必然选择。就中国企业的国际化问题来说,近年来受到关注更多的是跨国并购。并购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扩张的一个重要工具,对大多数企业来说,并购比内部扩张更能有效地促进企业成长。商务部提供的数据显示,1999年,我国的跨国并购金额只有6000万美元;2005年已达53亿美元;2008年增加到302亿美元,占对外投资总额的54%。2009年,受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及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双重因素影响,中国并购市场共完成294起并购交易,披露价格的235起并购交易总金额达到331.47亿美元。其中,中国企业完成海外并购38起,同比增长26.7%;披露的交易总金额高达160.99亿美元,同比增长90.1%。中国企业“走出去”似乎已经有了“跑出去”的速度。虽然目前我国企业的跨国并购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是中国企业的并购,与西方比较成熟的并购行为相比,还存在很多缺点。以下主要分析了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问题分析及对策探讨。
一、当前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国际政治风险
我国企业跨国并购失败的原因,首当其冲的就是政治因素。进行海外并购的中国公司大多是国有企业,即使有些不是纯国有企业,由于政治体制和文化的差异,也会被西方媒体和公众贴上国有的标签。这种特殊的情况,往往给中国企业在海外并购有时会带来额外的风险。海外一些别有用心者往往会利用这一点来攻击中国企业,有的甚至设置障碍阻止中国企业在海外并购。例如,借口制度和国家安全等因素,美国政府就对中海油收购尤尼科这一商业行为进行全面的干涉,最终导致中海油收购的失败。
2.并购的战略目标不清晰
企业并购的根本价值在于通过并购获得对方的核心资源,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和持续发展能力,这就要求企业注重战略并购。而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动机则复杂得多,特别是一些大型国有企业集团,由于他们往往不是在一个完全的市场经济中参与竞争,所以在跨国并购时也往往不完全遵照价值分析和商业规律。在经济崛起的信念支撑下,他们纷纷以“国家政策鼓励、填补技术空白和建立完整产业链”为由四面出击,进行海外并购。当跨国并购的商业考虑让位于政治使命、管理者业绩甚至资产转移等因素之后,跨国并购的风险便大大增加。甚至作为民营企业的四川腾中重工,也在收购悍马的问题上进行了一番背离规则的游戏。目前中国正在推行节能减排,而且2009年初发布的《汽车产业振兴规划》里也明确提到要大力推进新能源车产业的建设,而收购悍马这种大排量车型显然既不符合国情又不符合发展规律。收购并不是最终目的,最终目的是赢利,是获得技术、推进中国汽车业前进,而收购悍马显然与上述要求不符,也许最后的失败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3.对目的国的法律法规不够熟悉
跨国并购使东道国目标企业的控制权在国家层面上发生转移。出于保护本国利益的考虑和维护国家经济主权的需要,各国通常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对跨国并购行为进行规制,综合运用鼓励手段和限制手段,以充分发挥跨国并购的积极作用,抑制跨国并购的负面效应。各国规制跨国并购的法律目标不
一、宽严程度不同、措施多种多样,对于并购企业而言,东道国繁杂多样的限制跨国并购的法律成为并购企业必须面对的法律风险,这些风险大大提高了跨国并购的难度,降低了跨国并购的成功率。当中国企业走出国门,进入法律比较健全、依法维护权益意识比较强的发达国家运作并购事宜时,对所在国法律环境了解程度不足往往成为国际并购的额外风险。西方国家出于公平竞争、维护消费者和中小股东利益的考虑,制定
了一些反垄断法案和证券监管法案,这些法案可能会制约并购行为,让并购公司精心制定的并购方案付诸东流。
4.评价目标公司方面存在缺陷
信息是交易成功的关键因素,很多并购交易当中或之后经常出现财务系统不匹配、税收黑洞等财务风险,主要是由于中国企业缺乏并购经验,以及双方信息不对称造成的。业务调查是合理估计财务风险的基础,特别是对于一些表外融资项目和过于“乐观”的盈利预测,直接关系到并购完成后企业的财务负担及经营控制权。在并购战中,能否及时获取真实、准确与有效的信息是决定并购行动成败的关键。企业作为一个多种生产要素、多种关系交织构成的综合系统,极具复杂性,并购方很难在相对短的时间内全面了解目标方。由于信息不对称和道德风险的存在,被并购企业很容易为了获得更多利益而向并购方隐瞒对自身不利的信息,甚至杜撰有利的信息。因此在实际并购中,有好多企业因为事先对被并购企业的盈利状况、资产质量、或有事项等可能缺乏深入了解,没有发现隐瞒着的债务、诉讼纠纷、资产潜在问题等关键情况,而在实施后落入陷阱,难以自拔。
5.并购后整合不利
按照西方国家公司并购的理论,公司并购能够产生协同效应,即公司并购所呈现出来的两个公司合并后的总效能大于合并前各公司效能之和的现象,包括经营协同、管理协同和财务协同三种基本形式。然而公司并购中的协同效应仅是一种预期,并不是现实的效应。并购之后,并购方企业和目标方企业将面临一段整合期,协调双方之间的各种矛盾,实现经营管理以及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协同,这个阶段的工作更复杂、更艰巨,更具风险性。并购方在完成并购后,不能采取有效的办法使人力、物力、财力达到互补,不能使各项资源真正有机结合,不能实现规模经济和经验的共享补充,而是低水平的重复建设,这种风险因素的存在必将导致并购的失败。从TCL以及联想并购后产生的严重亏损情况来看,目前我国很多企业在实施跨国并购后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这凸显出中国企业在跨国并购整合能力方面的欠缺,特别是极度缺乏国际经营经验和水平的管理团队。并购后管理人员、管理队伍没有得到合理配备,管理手段、管理水平都跟不上企业的发展,这些都导致跨国并购整合的失败。
二、当前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对策探讨
1.做好充分的并购前准备,制定明确的并购计划
在进入境外市场之前,企业应组织人力、邀请学者对市场趋势、投资国文化和政治环境进行深入分析,邀请国际问题专家、国际观察家帮助评估,或者邀请他们直接参与到事业进程之中,并应充分利用专业公司的经验做好尽职调查,对适合并购条件的企业要一一分析,看看他们究竟能够为我们的企业带来什么,是新的产品、新的技术,还是市场渠道、融资渠道或品牌影响力?总而言之,并购对象的选择必须符合企业发展战略的总体要求,企业能够从中获取经济发展所需的资源、技术和完善的市场网络,产生符合企业要求的回报。一切准备就绪后,企业需要制定一个明确的海外收购计划,包括战略上的评估和业务上的整合,交易结构、支付手段、支付节奏和风险防范的设计,以及并购后的经营方针、整合策略等等。尽管瞬息万变的海外并购往往有计划赶不上变化的事情,但明确的收购计划会降低失败的可能性。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因此,一项全面的并购计划,是中国企业走出去之前的囊中必备。
2.重视国外法律环境,熟悉国外法律条文
中化国际曾经拟以5.6亿美元独资收购韩国仁川炼油公司,在签署了排他性的谅解备忘录中,中方以大局为重,没有意识到应该增加附加条款,以便用法律手段限制对方再提价,结果该公司的最大债权人美国花旗银行在债权人会上提出要抬价至8.5亿美元,超出了中化
集团的承受能力,最终导致了并购失败。另外,目前世界上已经有60%的国家有反托拉斯法及管理机构,但是管理重点、标准及程序各不相同,经常使并购过程旷日持久,往往需要花费高额的法律和行政费用,增加了并购成本。因此,熟悉国际规则,懂得国际惯例,特别应该了解和研究投资经营所在国当地的法律制度和文化,是中国企业的必修课。
3.注重整合,建立包容的企业文化
不同国家有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民族习俗,不同企业有不同的企业文化,而企业文化差异造成的彼此间的摩擦和经营困难,会使一些长远的发展计划成为一纸空文。中西方在公司治理结构、企业文化等许多方面的差异,要远远大于西方企业之间的差异,也远远大于中国与亚洲企业之间的差异,这些都对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然而许多中国企业却不重视并购后的整合工作,似乎产权交割后任务就完成了,殊不知整合才是并购中最艰难的挑战。因此,中国企业要想把文化的冲突降到最低程度,就要学会如何建立起一种共同的文化,而不是非此即彼地选择一种文化。问题的焦点不应放在两种文化有多大的差异上,而应该权衡长期保持这些差异的利弊得失,在文化整合和企业对一定自主权的需要方面找到平衡。
4.选拔培养国际化企业家人才,打造留住人才的温床
人力资源是决定企业海外并购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实施购并必须要有国际化视野和全球运营经验的国际化企业家人才,他们高超的国际化经营艺术使得他们统帅的跨国公司所向披靡,快速发展。而中国企业跨国并购中,缺少的就是既懂西方经济学,更能将中国传统文化精髓贯穿于整个企业管理中的有中国特色的世界级企业家。那么,现实中大量存在的国际化人才缺口,该如何补足呢?一方面,中国的并购人才可以在中国培养,并购人才是在经验教训的积累下形成的,是一种长期的社会经验所形成的一种并购的意识,所以,每个人都可能成为并购人才。另一方面,“本土化”也是一个化解跨国经营人才不适应的重要手段。这方面海尔集团在美国的经验,为我们提供了可借鉴的成功经验。只要我们能够开拓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思路,建立合适的人才培训、考核、奖惩制度,在薪酬、职务升迁等方面勇于进行革新,面向世界招聘人才,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这种缺口是可以迅速缩小的。但有一个关键的问题,就是要学会对国外人才的鉴别和挑选,要明白自己要什么样的人,怎么找这样的人,能否有一个合适的价格。
5.强壮自身,走高起点收购之路
统计显示,中国企业的海外投资三分之一亏,三分之一赢,三分之一持平,这就意味着67%的海外投资不成功,其中,“蛇吞象”式的跨并成功率最低。在全球一体化时代,并购的确是一种成长方式,但不能过分地强调并购成长,一定要把并购和企业的自身有机成长结合起来。只有在强壮自身的基础上,才能走上高起点收购之路,反过来,走高起点收购之路,也能使企业更快地强大起来。目前,由于自身实力的欠缺,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目标多是那些已经在该产业内没有任何竞争优势的企业,更多的是甩包袱才决定出售的企业。这样的企业,要么是管理上出了问题,要么在技术创新上乏力,要么在成本制造上不具有优势,或则经营业绩不佳导致亏损或倒闭的企业。我们看到的只是较低的购买价格,但却忽视了购买的价值。在这方面,中国集装箱集团是一个值得借鉴的例子。由于企业自身的强大,从200
2年开始他们就确立了以“中美互动战略构想”为标志的海外拓展战略规划,几年间,集团已经成为全球集装箱行业的领导者和销量冠军。
6.制定完善的国家促进、规范和保护跨并的法律体系
面对愈演愈烈的企业并购活动,政府应予以关注。不仅要限制对关系国家安全的战略性产业的并购行为,更要关注对民营企业的跨国并购。未来跨国并购的对象将主要是民营企业。政府有义务解决企业行为带来的外部性问题。国家既要充分发挥其宏观指导作用,制定宏观战略和相关政策,明确发展目标和重点,鼓励跨国发展,规范并购行为,利用市场手段进行引导和调控,又要积极参与双边、多边贸易谈判,提高我国国际地位,经济和政治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同时,制定符合国际规范和世界通用做法的涉外经济法律体系,利用世贸组织允许的法律手段,支持和保护海外投资企业,规避风险,使我国企业跨并有法可依,使企业“走出去”战略能够更加持续健康的发展。
三、总结
一般来说,在经济发展较快,即宏观经济处于十分景气阶段,并购的数量会发生较多。因为并购时进行经济结构和企业调整的一个市场化的方式。我国经济连年高速增长为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提供了客观条件。不过企业并购是把“双刃剑”,如果事先不经过周密的计划,使用不当不仅增加不了利润,反而会加速企业亏损甚至破产。我国企业必须在认真分析失败原因的基础上,积极融入并推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加快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企业、大集团,提高参与全球资源配置和产业整合的能力,通过国际竞争力的逐步培育来提升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中的实力和地位。
参考文献:
1. 赵瑞兰《国内企业海外并购应注意些什么》2005.10
2. 石建勋、孙小琰《中国企业跨国经营战略》2008.1
3. 中国经济周刊《中国企业海外抄底攻略.》2009.6
第五篇:企业跨国并购文化冲突与整合研究
德州律师
www.xiexiebang.com
摘要:跨国并购是企业在全球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的主要手段之一,但并购双方的企业文化差异却使跨国并购实施起来困难重重。从霍氏文化维度理论出发,探讨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企业文化差异及其所导致的跨国并购中的文化冲突,并提出相关的文化整合模式和措施来化
解冲突,使并购最终取得成效。
关键词:跨国并购;文化维度;文化冲突;文化整合 文化维度理论:企业文化差异何在
(1)权利距离,就权利和财富的社会分配而言,人与人之间是有差异的。在有的社会中,人们相对来说更能容忍这种差异。然而在其他社会中,人们却要尽可能地降低这种不平等的境况。
(2)不确定性回避。任何社会都或多或少地存在不确定性。但不同的社会文化对于不确定性的忍耐程度也有所不同:在低不确定性回避的文化中人们敢于承担风险,而高不确定性
回避的文化中则正好相反。
(3)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这个维度主要关注个人同集体的关系:在做出行动决策的过程中,人们是否考虑到其所在群体中他人的利益,个人对组织是否具有义务等等。
(4)男性化与女性化。有的社会文化更多地强调竞争、追求物质上和事业上的成功,属于男性化社会,有的则更关注人际关系的协调发展、追求生活质量的提高,属于女性化社会。
(5)长远导向与短期导向。不同的社会文化中对于传统的重视程度也会有所差异。受到长远导向影响的社会文化重视传统并擅于对发展做远期规划,而短期导向的社会则恰恰相
反,它们更关注当前利益。
霍氏文化维度理论对于跨国并购企业进行成功的跨文化管理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只有深刻认识到并购企业表层冲突下深植于文化肌理中的维度差异,才能从根本上化解冲突,促进
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霍氏理论观照下的部分国家和地区企业管理模式概览
(1)美国。
美国是一个崇尚个人主义和实用主义,具有高度文化融合性的国家。受此文化的影响,美国企业中上下级之间权利距离较小。决策者在行动中敢于承担高风险,具有低不确定性回避倾向。企业普遍呈现男性化倾向,但近年来人们也越来越重视生活质量的提高,有向女性化倾向转移的趋势。生意上着眼当前,就事论事。如果成功,再开始拓展关系,考虑长远合作的意向。
(2)日本。
日本和美国在企业管理模式上迥然不同。前者以团队精神为其文化精髓,实行集体决策,不鼓励个人主义,所以其内部的权利距离远大于后者。日企普遍呈现出高度的不确定性回避倾向,因而会采取终生雇佣制等一系列办法来保障安全稳定。在男性化和女性化的价值观方面日企表现得不甚明显:既有强调事业成功的男性化倾向,也有以和为贵,注重培养良好人
际关系的女性化倾向。
(3)中国。
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中国企业也同样表现出了强烈的集体主义倾向。企业内部权利距离较大,等级秩序严格。在不确定性回避方面,尽管有由低向高发展的趋势,但整体上较美国企业米说还是较低。在男性化和女性化方面中企与日企类似,呈现混合性态势。企业重视传统和资历,凡事都要考虑未来长远利益,在生意的初始阶段就会考虑长期合作的必要性。
(4)西欧地区。
霍夫斯泰德(1980)曾在《文化的后果》一书中对欧洲各国文化维度的具体情况进行了数据对比分析。由分析可知,欧洲地 本文来自论文资源库 http://lunwen.5151doc.com,转载请保留此标记。区的情况较为复杂,各国在文化维度上的差异明显。但总的来说,西欧地区企业都普遍呈现出个人主义倾向,男性化程度中等偏高,重视当前问题的解决和未来的短期利益的获取。行动上多数国家趋于追求稳定,减少不确定性,但也有很多国家已经开始“试图推动个人或组织的变化”(胡军,1995)。在权利距离方面,英德等国权力距离较小,而法
国则较大。跨国并购企业的文化整合:化解文化冲突的一剂良药
为了扩大企业的经营规模,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许多企业纷纷选择了跨国并购之路。不难发现,企业的跨国并购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潮流。但是许多企业在并购中过于急功近利,仅关注物质和技术方面的并购,却低估了企业文化上的分歧。
企业文化整合就是基于原有的不同的企业文化,运用一系列整合手段创造出一个统一的,适应各方的新的企业文化的过程。郭江(2008)指出,“跨国并购文化整合并不是要消灭不同企业和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也不是要以一种文化全盘取代另一种文化,同时不是收购企业以强势取代被购企业的文化。而是使各种不同的文化互相协调、互相学习和健康发展,在跨国公司统一的信仰和价值观的指导下融合为一个整体。”许多企业简单粗暴地将并购方的企业文化强加于被并购方之上,这不仅仅会令被并购方员工无法适应新的管理模式,产生自卑或逆反心理,更有可能会激化双方矛盾,最终走向并购解体的道路。
在任何并购活动开始之前,企业都应该首先对并购双方进行先期文化差异评估。这不仅仅是对拟并购企业的初步了解,也是对并购可行性的战略分析。如果并购切实可行,企业就可以针对并购方和被并购方的各种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文化整合模式。总结起来,这些模式主要有如下四种:针对并购双方企业文化均尚不成熟且各有利弊的情况,通过吸收双方企业文化的精华部分培育出新型企业文化的文化融合式;针对并购双方企业文化都发展得较为成熟,从而同时保留这两种优势文化的文化隔离式;针对并购方企业文化已经发展得比较成熟,而被并购方则相对不够完善的情况,将前者文化植入后者企业中去的文化同化式,以及针对并购方较被并购方的企业文化而言发展得还相当不理想,从而使并购方宽容接纳被并购方文化中的精粹部分为我所用的文化引进式。
在文化整合过程中,除了选取合适的文化整合模式,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实现最优的企业文化整合。例如,在跨文化交流培训方面,企业可以采取宣传教育、小组讨论、实地考察等多种形式加强并购双方员工的文化交流,培养其文化敏感性和包容性。只有使并购双方充分了解彼此的文化价值观,并认识到其存在的合理性,他们才能在合作时敏锐地感知到文化差异,并以宽容的态度“求大同、存小异”,真正做到“想对方之所想”,创造出一个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企业新局面。
需要注意的是,无论选取何种整合模式,采取何种手段,都应该注重在跨国并购双方之问培育起共有的价值观,这是一个深层次的文化整合问题。很多企业并非对文化整合毫无认识,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只注重到表面摩擦的化解,并购双方的企业文化许多深层次问题上还是相互对峙的,这样只会导致冲突越来越多。正确的做法是,在不同的企业文化巾寻求共性,将主要精力放在对共有价值观和企业精神的创建上,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协调和解决并购双方的文化冲突,实现企业文化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