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我国房地产企业并购的价值创造研究

时间:2019-05-14 13:03: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文:我国房地产企业并购的价值创造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文:我国房地产企业并购的价值创造研究》。

第一篇:论文:我国房地产企业并购的价值创造研究

论文:我国房地产企业并购的价值创造研究

第1章 导论

1.1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并购作为当今世界资源配置的主要环节,成为证券市场上的热点。从19世纪20年代至今,西方成熟市场已经经历了五次并购浪潮。在我国,1993年9月30日,宝安收购延中实业拉开了中国企业并购的序幕。并购,作为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进行快速扩张的有效途径,已经越来越引起更多人的关注。

我国近几年来,房地产市场蓬勃发展,全国各地涌现出了一大批大、中、小型房地产企业,随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对房地产企业资本实力和开发能力要求也进一步提高。普华永道公布的《中国企业并购岁末回顾与前瞻》显示,截止2007年11月,中国房地产业共有171起并购事件,在12个主要行业中排名第二,房地产业并购金额已经达到103亿美元,较2006年全年的49亿美元翻了一番,预计房地产并购的成交金额也一定会创下新高。而面对如此频繁的房地产企业并购事件,效果又如何呢?我们知道,在成熟的资本市场上并购价值创造效应得到了一定的认可,因为成熟市场自身的有效性强,价格信号基本能够反映公司的内在价值。而目前我国的房地产并购,由于资本市场发展的不完善,信息披露环节还存在一些漏洞和缺陷,对于房地产企业并购能否创造价值学术界还存在一定的分歧。对于价值创造的评价是并购企业进行并购行为之后的关键的一环,应选择适当的评价方法进行价值创造评估,但目前我国房地产企业并购的价值创造评价方法选择受到限制,影响到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这些正是论文研究的目的所在。

在研究过程中,论文将通过对传统价值创造评价方法与创新方法的介绍与对比,选择一种较为科学有效的评价方法,并基于样本公司的财务数据,对其进行并购价值创造的评价分析。试图通过这样的研究,寻找我国房地产企业并购创造价值的实际证据,所以,符合房地产企业自身特征的并购价值创造评价研究具有非常深远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2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国外研究现状西方学者对公司并购创造价值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国外学者这些研究通常采用两种研究方法:一是事件研究方法,检验公司并购的证券市场反应;二是财务指标方法,检验并购对公司经营业绩的影响。采用事件研究法来研究并购前后被并购公司和收购公司股价的变化,多数用于成熟的资本市场,观察并购是否会为股东带来超额收益率。而财务指标法通常侧重于长期业绩的考察。

以jensen和ruback(1983)为代表的研究人员从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研究公司接管(takeover)和兼并(merger)对股东财富的影响,他们回顾了此前以有的关于企业并购的13篇实证文献,其中,7篇研究要约收购活动,6篇研究企业兼并活动。jensen和ruback的研究是总结性,更是前瞻性。他们研究得出:第一,至少在短期内,成功企业并购活动可以增加或至少不减少股东的财富,而不成功的企业并购活动对股东的利益是有害的:第二,与并购企业的股东相比,成功的企业并购活动更有利于提升目标企业股东的财富,这意味着对目标企业的股东来说,企业并购活动可以改善目标企业的绩效,对并购企业的股东来说,企业并购活动更多地是一种正常的对外投资活动【l】。

ravenscrafl和scherer(1987)选取了1950.1977年间的471家并购公司为研究对象,研究结果认为并购不能系统性地提高企业的经营业绩,收购公司的盈利研究公司并购的证券市场反应,实际上就是检验股票价格对上市公司各类并购公告事件的反应【2】。healy、palepu&ruback(1992)收集了197卜1984年中这段时期内美国最大的50宗合并交易后的会计数据,并进行了行业调整,即使用行业业绩作为基准来检验收购方的业绩。研究发现收购后收购公司的资产生产力有显著提高,导致其比非收购的同类企业获得了更高的营运现金流入;同时收购公司维持了与行业水平大体相当的资本性支出与研发开支的比率,表明业绩的改善不是以削减基础投资为代价换来的。还有一个重要发现就是,合并企业股票的事件收益与合并后的会计收益显著相关,表明合并公告时的股价变动是由预期的业绩改善所驱动的,这是事件收益大体能够正确预测并购后业绩的证据【3】。schwert(1996)研究了1975.1991年间1814个并购事件后得出,事件窗内目标公司股东的累积平均反常收益为35%t41。andrade,mitchell和stafford(2001)关于企业并购的一个短期效果的研究。认为目标企业股东的并购溢价在各个时期都是显著的正值而且变化不大,不过随着事件期的延长,股东的异常收益也相应地扩大;而并购企业的股东在各个时期都是呈现不显著的负值,变化也不是很大【5】。

bruner(2002)对国外1971—2001年间130篇经典研究并购绩效的文献做了全面汇总分析,发现成熟市场上并购重组过程中目标公司股东收益远远高于收购公司股东收益。具体来讲,目标公司股票价格显著上涨,一般有10%一30%的股票超常收益率(亦即并购所带来的收益);投标公司股票收益率很不确定,且有负的趋向,同时收购公司的长期财务业绩会随着时间推移呈现出递减趋势;目标公司与收购公司综合的股东收益同样具有不确定性f6】。关于并购对公司价值的影响,西方学者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cosh。

acquisition)的合称,缩写为m&at221。这两者在概念上既有密切的联系又有各自的特点。

(1)兼并根据《新大不列颠百科全书中》(the new encyclopedia britannica)解释是指两家或更多的独立企业或公司合并组成一家企业,通常由一家占优势的公司吸收一家或更多的公司。企业兼并又可分成两类,即吸收兼并和创立兼并。

①吸收兼并。是指在两家或两家以上的公司合并中,其中一家公司因吸收(兼并)了其他公司而成为存续公司的合并形式。在这类合并中,存续公司仍然保持原有的公司名称,而且有权获得其他被吸收公司的资产和债权,同时承担其债务,被吸收公司从此不复存在。

②创立兼并。又称新设兼并或者联合。它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公司通过合并同时消失,而在新基础上形成一个新的公司,这个公司叫新设公司。新设公司接管原来两个或两个以上公司的全部资产和负债,新组董事机构和管理机构等。

(2)收购通常是指一家公司通过购买另一家公司一定比例的资产或股份以获得该公司的控制权的行为。收购可以进~步分为资产收购和股份收购两种。

资产收购指买方企业购买卖方企业的部分或全部资产,使之成为买方的~部分。股份收购则指买方企业直接或间接购买卖方企业的部分或全部股票,并根据持股比例与其他股东共同承担卖方企业的所有权利与义务。

企业并购包含兼并和收购两个方面的内涵,但兼并和收购之间还存在一些显著的区别。兼并是指一个企业与其他企业合为一体,收购则并非合为一体,而仅仅是一方对另一方居于控制地位。但在实际过程中,兼并和收购往往交织在一起,很难严格区分开,例如收购可以是一个公司购买其他公司的全部资产,这实际上也就是吸收合并,并且学术界和实业界都习惯与将二者合在一起使用,简称并购。

2.1.2并购类型并购的种类很多,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把并购划分为不同的类型。按并购企业与被并购企业从事业务的关联程度不同分为横向并购、纵向并购、混合并购;按照并购的支付方式划分为现金购买、股票并购和混合并购;按照并购企业对被并购企业进行并购的态度不同划分为善意并购和恶意并购;按照是否通过证券交易所公开交易划分为标购和协议收购【23l。但是我们通常采用第一种分类方式:(1)横向并购横向并购是指处于同一个行业、生产或销售同一产品的企业之间发生的并购行为。横向并购的特点是,可以扩大同类产品的生产规模,降低生产成本,实现规模效益,有利于消除竞争,扩大市场份额,增加垄断能力。横向并购的结果是资本在同一生产领域、销售领域或部门内集中,优势企业吞并劣势企业,组成庞大企业集团,夸大生产规模,以达到新技术条件下的最佳经济规模。

(2)纵向并购纵向并购是企业与供应商或客户之间进行的并购,即优势企业并购与本企业在生产工序上前后紧密相关的企业,形成纵向一体化。纵向并购的实质是生产同一产品,但处于不同生产阶段的企业之间的并购,可以分为前项并购和后项并购两种形式。前者是向生产或经营流程前一阶段企业的并购,后者是生产原材料和零部件以及成品的企业对加工、装配企业以及经销商的并购。纵向并购可以加速生产流程,扩大生产经营规模,节省运输、设备、仓储、资源和费用,可以加速生产过程和经营各环节的配合,有利于协作化生产等。(3)混合并购混合并购是处于不同产业领域、产品属于不同是通过市场且与其产业部门不存在特别的生产技术联系的企业之间的并购。混合并购主要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产品扩张型并购、市场扩张型并购和纯粹扩张型并购。产品扩张型并购是指在产品生产技术或工艺相似的企业间的并购。市场扩张型并购是指在具有相同产品销售市场的企业之间的并购。纯粹扩张型并购是指在产品、市场都没有关联的企业之间的并购。混合并购的目的是为了分散处于一个行业或市场所带来的风险,提高并购企业对经营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

2.1.3并购特征并购是在现代企业会计制度下,一家企业通过获得其他企业的部分或全部产权,从而控制该企业的一种投资行为。它的主要特点:

(1)企业并购的前提是现代企业制度。并购企业和目标企业必须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即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要求。(2)企业并购的目的是控制被并购企业,进而实现效用最大化。并购企业和购买被并购企业的部分或全部产权,目的在于实现对被并购企业的控制,并对其进行资产重组,进而实现效用最大化。

(3)企业并购的基本手段是获取被并购企业的部分或全部产权。企业并购通过股权收购或资产收购实现对被并购企业的部分或全部控制,其实质是为获取被并购企业的部分或全部产权。(4)企业并购的本质是产权交易。从实质上而言,兼并和收购作为一种特殊的交易,其交易的对象是被并购企业的部分或全部产权。通过产权交易,实现并购企业的战略目标。(5)企业并购是一种投资行为。企业并购是企业通过市场购买另一家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现存企业,将该企业组合纳入本企业的运营轨道的一种投资行为。

2.2企业并购的理论基础企业的并购理论的发展与实务的发生是紧密联系的。从十九世纪至今发生的多次大规模的并购浪潮为背景,经济学家从多角度对并购活动进行了研究,进而形成了多种理论【241。企业并购是并购理论中较具代表性的主要有以下几种:(1)资本集中理论资本集中理论主要来源于马克思。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和发展规律的深入分析,抓住了资本集中这一重大问题,并且建立了资本集中理论。马克思的资本集中理论主要包括两大部分内容,即资本集中的原因和资本集中的机制。马克思指出促使资本集中的原因在于资本对剩余价值和利润的追逐,而资本集中的机制则包括竞争机制,公司制度,信用制度和股票市场制度四个方面。马克思的资本集中理论是最早能够解释或者说明企业并购的理论基础。在这以理论的基础上,后来的学者可以在马克思奠定的理论基础上,继续做深入的理论探讨。即使站在今天的角度来看,马克思资本集中理论也是完整的、有力的。

(2)交易费用理论经济学认为,由于资源的稀缺性,不同的市场主体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而获取经济信息,而信息的获取不是免费的,所以通过市场交易是要支付交易费用的。只要存在交易费用,产权制度就会对资源配置效率产生影响。经济学家研究的就是如何通过界定、变更和安排产权的结构,从而降低交易费用,是资源配置效率达到最佳。企业并购的交易费用理论运用交易成本解释了企业形成的原因和企业界限,通过企业并购活动而引起的交易费用的节约称为企业并购的交易费用效应。

(3)效率理论效率理论认为并购和其他形式的资产重组活动有着潜在的社会效益。该理论通过对商业经营活动重新进行组合,就有可能获得正的投资净现值提供了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础。效率理论有很多的分支理论,主要是差别效率理论、无效率的管理者理论、经营协同效应理论、多角化理论、财务协同效应、价值低估理论等等,每一个理论都可以用来解释某些特定类型的并购活动。

(4)代理理论詹森和梅克林提出的代理问题是在经理人员只拥有少部分股权的情况下产生的,在股权分散的大公司中,一般的个人股东要花费一定数额的资源区监督经理的行为。代理问题是由于经理与所有者之间的合约不可能无成本的签订和执行而产生的。代理理论就是要解决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通过并购来减少代理成本。代理理论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降低成本说、经理论、骄傲假说和自由现金流量说等几种理论。

在其他解释企业并购的理论中,比较著名的有市场势力理论、财富重新分配理论、信息信号理论和避税考虑理论等。这些理论都有各自独到的地方,但都需不断经受时间的考验。不过随着资本市场的不断完善,对并购的研究也会越来越完善,理论也越来越成熟。

2.3并购与企业价值创造2.3.1价值创造的概念关于价值创造的概念,从17世纪末英国的亚当·斯密的价值论开始,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就史不绝书。martinjohnson认为价值的创造是一个涉及到资源使用的问题,资源层的高补充性,低可转移性,使相关参与者的资源网络产生了高多边依赖性f251。我国张新认为价值创造是指企业以一定的资源投入,包括劳动力,自然资源和资本(含股权资本和债务资本),实现尽可能高的收益,或以尽可能低的资源收入实现一定的收益;政府在政治和法律导向,经济政策的制定和监管行为中,营造激励机制和市场约束来鼓励企业的价值创造活动【261。

论文认为价值创造是在扣除了使用稀缺资源的机会成本(银行债务和其他债务的利息费用和权益资本成本)以后的剩余利润。良好的价值创造是任何一个产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并购能否为并购企业创造价值以及如何创造价值?这个从60年代开始被众多研究学者所关注的问题,一直成为学术界的焦点。众所周知,在成熟市场上并购价值效应确定不足为奇,因为成熟市场的有效性强,价格信号信息基本能够反映公司的内在价值。企业通过重组或改变控制权,实施企业和其它或实体的联合、合作来取得规模效应、协同效应乃至更高的效率。因此,积极寻求外部重组机遇是实现企业价值增长的超常规方式。19世纪以来出现的史无前例的产权重构、重组和创纪录的兼并、收购浪潮,就是企业追求价值、创造价值的明证。而对于我国证券市场价值效应来说,企业并购重组的价值效应往往会受到宏观经济体制因素与企业所处的历史背景影响。

2.3.2企业并购价值创造的效应企业并购的实质是产权转让,但取得了被并购企业的经营控制权,并非是企业并购战略的结束,而仅仅只是开端,或者说iiiiii进入关键时期,并购对企业效益以及并购后企业整体的经营状况的影响才是至关重要的。每个企业,并购后必须综合分析自己的优势及劣势,在一定的经营环境条件下,充分整合并购后的资源,从而获得协同效应。

所谓协同效应,是指并购后企业的总体效应大于并购前企业独自经营的效应部分。企业并购所创造的协同效应包括:经营协同效应、管理协同效应、财务协同效应和无形资产协同效应【271。

(1)经营协同效应经营协同效应是指并购给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效率方面带来的变化及效率的提高所产生的效率。经营协同效应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规模经济。并购过程产生的最显著的就是规模经济效应。企业并购可以迅速达到资本集中实现规模经济。并购使几个规模较小的企业组合成大型的企业,从而有效的通过大规模的生产降低单位产品的成本。这是因为,并购以后,管理费用、营销费用、研究开发费用得到了节约,分摊到单位产品(或服务)上,固定资产的折旧费用、管理费用、营销费用、科研费用必有所减少。另外,规模经济还表现在企业通过并购扩大规模后,市场控制能力的提高。价格、生产技术、资金筹集、顾客行为等方面的控制能力的提高以及同政府部门关系的改善自然有助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②范围效应。对范围效应的通俗的解释是当同时生产和销售多种产品的成本低于单独生产和销售同样数量的产品时,就是指一个企业用一套投入要素同时生产多种产品或提供多种服务的能力。当一家企业同时生产两种产品的综合成本低于由两家单一产品的企业分别生产这两种产品的成本之和时,范围经济就产生了。企业范围经济效应不仅出现在生产过程中,而且也出现在那些与生产过程非直接相关的活动之中,如研发活动、销售和市场营销活动、分销与运输活动以及日常管理等等。例如,在研发中所形成的知识可以应用于一系列产品,从而产生范围效应,企业声誉的价值可以延伸到一系列的市场之中。企业可以通过共享的设施、物流与采购、共同的技术、共同的经营技能、共同的顾客、共同的渠道和品牌价值为企业赢得高质量、低成本的竞争优势。

③节省交易费用,降低竞争成本。并购可以把两个或若干个企业之间的交易关系转置为同一企业内部的交易关系,并购后形成的新企业以新的组合形式参与外部市场交易也能大幅度降低企业的交易费用。

(2)管理协同效应管理协同效应是指任意两个管理能力不等的企业进行合并,那么合并后的企业的表现将会受益于具有先进管理经验的企业的影响,综合管理效率得到提高,合并企业的总体表现将会优于两个单独部分的相加之合。

①能力管理效应。哈斯巴斯那和杰米森将企业能力理论导入并购整合问题,他们认为并购双方组织能力的转移和扩散是实现价值创造的必由之路。在大量的实证研究后哈斯巴斯那和杰米森提出,整合的关键是“战略能力”的转移和应用,而战略能力的转移与企业能力的扩散是价值创造的来源。而且,能力的转移和扩散也往往以其他资源(如物资资源、财务资源)的重新配置为条件。

②协作效应。企业并购后,行业专属的管理能力可以被转移到相关行业的其他企业中去,而不会使协作效应受到破坏。为拓展使用行业专属管理能力而发动的并购,满足了必须将管理者作为一个团体来转移的需要。虽然为了适应被并购企业的新环境要重新获得其他类型的组织资本,即体现在员工身上的企业专属信息,但在并购过程中组织资本中协作效应的那一部分将会保留下来。

所以,在转移这些能力上,企业问的并购要比个别管理人员通过人才市场的流动更有效率。(3)财务协同效应财务协同效应是指并购后给企业在财务方面带来的种种效益。这种效益的取得,不是由于生产效率的提高而引起的,而是由于税法、会计处理惯例以及证券交易内在规律等作用而产生的一种纯金钱上的效益。①合理避税。税收是对企业的经营决策起重大影响的一个因素。各国不同类型的企业在资产、股息收入与利息收入等资本收益的税率及税收范围方面有很大的差异。正因为存在这种差异,使得企业可以通过并购实现合理避税的目的,从而增加企业的自由现金流。常见的途径有两条: a.利用亏损递延条款亏损递延是指如果企业在一年内出现亏损,该企业不但可以免付当年的所得税,其亏损还可以向后递延,以抵消以后几年的盈余,企业则根据抵消后的盈余缴纳所得税。为此,那些盈利能力高,进入企业所得税最高等级的企业则会选择拥有相当累计亏损额但市场前景较好的企业为其并购对象,从而冲抵并购后企业的利润,大大降低其纳税基础和税收。

b.合理利用并购的支付手段如果a企业并购了b企业,a企业不采用现金购买的b企业的股票,而是将b企业的股票按照一定的换股比例转换为a企业的股票。在此过程中,b企业股东即未收到现金,也未实现资本收益,对b企业的股东而言是免税的。通过这种方式,在不纳税的情况下,企业实现到了资产的流动和转移,资产所有者实现了追加投资和资产多样化的目的。

②预期效应。是指因并购使股票市场对企业股票评价发生改变而对股票价格的影响。预期效应对企业并购有重大影响。企业经营的财务目标为股东财富最大化,财富最大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股票价格的高低,股票价格的高低取决于对企业未来现金流入的判断。

(4)无形资产协同效应是指由于无形资产所具有的一些不同于有形资产的特殊本质和机能——包括形式上的高投入性,发挥作用上的长期性、深层性和扩张性,使用上的不可分割性和不可模仿性,与有形资产的结合性,交易中的不确定性等。无形资产协同效应则主要表现为品牌协同效应、文化协同效应和技术协同效应等方面。

①品牌协同效应。通过企业长期的投入与努力树立起来的“品牌”是一个企业竞争优势的集中体现,它是确保企业提高市场份额、获得较高利润的重要基石。在企业并购中,品牌发挥着重要作用,依托并购企业已经建立起来的“品牌”及销售和售后服务网络,可以马上提高被并购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销售业绩,这一点在并购效应中是最明显的。

②技术协同效应。也可称为技术扩散效应,是指通过专利技术专有技术的低成本扩散,使技术创新获得规模经济性并增加企业收益的效应。在合并双方技术水平存在显著差异的情况下,技术的共享通常能使技术水平较低的企业在并购后技术水平得以迅速提高,直到达到技术较为先进的企业的水平,从而使其原来处于低效运转状态的资产变成高效资产,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效益。

③文化协同效应。它的产生是由于积极的文化对消极文化具有可输出性从而存在规模经济的潜能,因此在企业并购中通过积极的企业文化对消极的企业文化的扩散、渗透和同化可以提高被并购企业的整体素质和效率。文化协同效应的实质内涵就是建立共同的价值取向、行为标准,从而形成对内的凝聚力和对外的辐射力。一般情况下,随着并购规模的扩大,文化协同效应也随之扩大;但当企业集团规模达到~定程度而超过企业文化的包容力时,由于集团内部各种文化冲突的尖锐就会使该效应达到极限。

④核心竞争力培育效应。就是指在企业并购中,通过获取其他企业的无形资产,或向其他企业注入无形资产,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要素,从而促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尽快建立,奠定联合企业获取长期稳定高额利润的基础。如在并购中,被并购企业获得了优势企业的某项先进的技术,但并不表明技术优势已经建立,因为真正建立还要经过专业人员的培训、技术的消化吸收与再创新、质量控制等内部的改造和学习,即必须搞好并购后期整合。通常后期整合和核心竞争力的产生需要一定的时间。

2.3.3企业并购创造价值的来源企业价值创造的源泉简称价值源,找到并发掘企业并购价值创造的来源,就发现了提升企业并购价值的基本思路。把并购企业同被并购企业合并起来所产生的经济价值总和可能会大于单方价值的简单相加,从而实现价值的创造。

由于企业处于复杂的环境下,对于企业并购价值源的寻找应该从分析相关价值的角度出发。这种使并购后公司价值增长的源泉主要表现在:(1)成本的降低企业通过对资产进行补充、调整,优化技术和生产流程当合并企业采用高效的生产方法和工艺,流程优化就成为可能,达到最佳规模经济要求,壮大主导产品的生产经营规模,实现大批量专业化生产,提高技术熟练程度,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降低了产品的成本;同时大规模生产便于实现规模销售与采购,节约购销费用,获得规模收益。另外,对被并购企业,可以实现财务的经济性,即通过被一个更大规模的企业并购,企业可以合理预测减少的职位、相关的固定资产及管理成本。当并购双方在经营和市场上比较相似时,这种成本缩减的益处就更加明显。

(2)收入的提高提高收入可能是因为销量的增加。通常合并后的企业面向更广阔的市场,或者提供更丰富的产品线,或两者兼而有之,从而有效地促进了销售的增长。

收入的提高也可能来源于某些产品的价格提高,尤其当并购创造了战略优势,如成为某项技术或产品的独家供应商。合并后的企业利用分销体系能拓展产品或服务,提高收入,丰富的产品线也有利于企业参与原先作为独立企业所无法涉足的竞争领域。

第二篇:基于EVA的价值创造研究论文

有关数据表明,在过去的五年中,我国上市公司从1996年的530家增至2000年的1 088家,总市值从1996年的9 842.38亿元升至2000年的48 090.94亿元,在GDP中所占比重从1996年的14.5%上升到2000年的53.79%,特别是1998年以来,平均总市值从22.92亿元骤升至2000年的44.2亿元,增幅高达92.84%。这一连串数字是否能够说明我国上市公司创造价值的能力在逐年增强呢?而这一增长的背后又究竟是否得到了公司基本面的支持?下面我们通过对企业价值进行评估的新指标——经济增加值(EVA)、市场增加值(MVA)和未来增长价值(FGV)来分别加以分析。

一、EVA对上市公司创造价值能力的分析

EVA是英文Economic Value Added的缩写,意译为经济增加值,EVA是企业财务会计中的一个新名词。EVA作为一种流行且引人注目的评价指标只有10余年的历史,但EVA快速风靡各地,被Coca-Cola、UPS、Polaroid、Eli Lilly、AT&T等许多知名企业所采用,并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EVA的计算公式为:EVA=税后净营业利润-资本总额×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率。

下面比较一下1998 ~ 2000年我国上市公司的EVA、平均净会计利润和税后净营业利润(见下图):

仅从我国上市公司这三年的平均净会计利润和税后净营业利润来看,似乎能解释股票总市值的上升。同时,上市公司平均销售额从1998年的7.35亿元增至1999年的8.22亿元,并于2000年达到9.96亿元,同期上市公司平均资本额也从1998年初的7.46亿元增至1999年初的8.92亿元,并于2000年初达到9.79亿元。但从EVA的角度看,二者相差很大,甚至出现了较大的背离。就均值而言,1998年我国上市公司未能达到足以弥补股东资本成本的回报水平,也就是说,1998年我国上市公司并没有真正为股东创造利润。1999年情况好转,上市公司使股东获得了超出其资本成本的回报。虽然这一情况延续到了2000年,但由于资本效率下降,2000年上市公司为股东创造的价值比1999年有所减少。另一个关键性指标——EVA为负的公司数目——从1998年的373个增加到了2000年的480个,增加了近30%。

资本效率为什么会下降呢?我们把EVA的计算公式变换一下,其原因就比较容易得知:EVA=(税后净营业利润÷资本总额-加权平均资本成本)×资本总额=(投资报酬率-加权平均资本成本)×资本总额。

只有当投资报酬率超过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时,EVA才为正,即为股东创造价值。我国上市公司普遍把股票筹资当作“圈钱”,把钱“圈”到手后又愁如何“花”。这种决策不经过科学论证,盲目上项目的现象屡见不鲜。上市公司管理者为了创造业绩,盲目扩张做大企业,根本不考虑投资报酬率与加权平均资本成本之间的关系,EVA很低或为负的原因就很明显了。

二、MVA对上市公司创造价值能力的分析

EVA是从公司基本面分析得出的上市公司在特定一段时间内创造的价值,那么市场对其的评价如何呢?这就要看市场对上市公司未来获取EVA的能力有预期反映的MVA了。从理论上讲,市场越有效,上市公司的内在价值和市场价值就越吻合,MVA就越能反映上市公司现在和未来获取EVA的能力,即二者越相关。在美国,2000上市公司的MVA与EVA的相关系数为0.81,日本为0.7,而我国仅为0.1,此系数说明我国MVA与EVA几乎不相关。也许我国上市公司平均MVA与EVA的比较能说明这一点。

有关资料显示,1998 ~ 2000年我国上市公司的MVA与EVA还有较大偏离,MVA为正且持续上升,而1998年EVA均值为负,1999年上升,2000年又下降,这说明MVA的增长得不到EVA的强有力支撑。因为我们知道,MVA直接反映了上市公司通过股市为股东创造或毁灭了多少财富,它是市场对上市公司未来获取EVA能力的预期反映,只有真正一流的上市公司才能实现EVA的持续增长并获得MVA持续增长的回报。下面我们看看来自美国成熟证券市场的MVA与EVA数据和我国的数据(见表1、表2):

通过表1中纽约证券交易所MVA和EVA前10名的数据可以看出,MVA排在前面的Coca-Cola、General Electric、Microsoft、Intel、Merck、Philip Morris等公司的EVA值一般也较高,这说明美国股市MVA与EVA的相关性较高。而表2的数据则显示,2000年我国上市公司的MVA和EVA前10名中除宝钢股份、申能股份、粤电力A的MVA与EVA相关性较高(MVA排名较前,EVA排名也较前)外,其他股票的MVA与EVA相关性均不高(仅MVA排名在前)。如排在第八位的银广夏,通过恶劣的系统性造假,尽管骗得一时市价上涨,但由于没有EVA的支撑,最终创下了连拉14个跌停板的记录。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的?本文认为,是由市场对上市公司未来成长的过度预期所致。2000年我国1 000多家上市公司中只有1家的MVA为负数,1999年MVA为负数的有15家,1998年有20家,其占上市公司总数的比例比国外要少得多。在2000年,美国有13%的上市公司MVA为负数,东南亚地区为36%,欧洲为18%,印度为65%。而在我国,这一数字连千分之一都不到,说明我国上市公司的价值被普遍高估。

三、FGV对上市公司未来创造EVA的分析

我们知道,假设一家上市公司的EVA保持不变,那么该上市公司的当前营运价值=当前经济增加值÷资本成本率+投入资本总额。但是,一个上市公司的市值很少单纯由当前营运价值决定,人们对上市公司未来成长的预期也是影响上市公司市值的重要因素。当人们普遍预期上市公司业绩会提升时,该上市公司的市场价值高于当前营运价值,两者之差称为未来增长价值(FGV),即:FGV=上市公司市值-当前营运价值。实证研究发现,1998 ~ 2000年,我国上市公司的FGV不断增加,1998年、1999年FGV约占总市值的65%,而2000年我国上市公司的FGV占总市值的比例达75%。这意味着2000年股市的价值有25%由上市公司当前盈利能力决定,而75%的价值是基于市场对上市公司未来盈利能力的预期。无论与成熟的证券市场相比,还是同新兴股市相比,这都属于过度预期。试想,要实现这种预期,我国上市公司在未来应达到多高的增长率呢?如果从资本回报率的角度来分析,假设上市公司2000年平均资本成本不变,作为一个整体,上市公司必须保持38%的资本回报率才能支撑现有市值,而我国股市的平均资本回报率只有9.7%。

由此可见,我们可以使用FGV指标对上市公司进行未来EVA增长预期的相对分析,结合公司基本面来判断这些增长预期从长期来看是否合理。根据有关资料对2000年FGV最高和最低的上市公司排名(以FGV占总市值的比例表示)以及相应的EVA(以2000年单位资本所产生的EVA表示)可以发现,排在前十位的公司,FGV占总市值的比例都大于1,这意味着其当前营运价值已为负数,相应地,可以发现它们2000年的EVA亦都为负数。如果仅仅从上市公司EVA盈利能力的基本面分析,市场对这些上市公司的未来EVA可能有非常高的增长预期,尽管EVA现有水平的表现差强人意。以科龙电器

为例,在2000年,科龙电器单位资本投入产生了-0.283元的EVA,其资本成本率是9%,以此计算其单位资本当前净营运价值为-2.14元。以科龙电器在2000年末的资本额(包括调整后的股本资本和债务资本总和)44.2亿元来算,相对应的当前营运价值为-94.59亿元(-2.14×44.2)。而2000年末,科龙电器的实际市值为83.6亿元,由此计算其FGV为178.19亿元,为市值的2.13倍。换句话说,如果仅用EVA的增长来分析,科龙电器未来的EVA必须有相当高的增长才能符合市价所反映出来的市场期望,这样的压力是巨大的。科龙电器所处电器行业(国内)的2000年平均FGV与市值之比仅为0.8。在2000年1 080家上市公司中,沪深两市共有115家FGV占总市值的比例超过1,大多数PT股和ST股列入其中。这些上市公司的市值完全依赖于FGV,换句话说,以这些上市公司现有的盈利能力来看,其市值应该为负数,而当前的市值则远远背离了公司的基本面。

排在后十位的公司,EVA都为正数,其中最高者的FGV占总市值的比例才为0.09,更有4家上市公司的这一指标为负值。换句话说,如果这4家上市公司能在未来经营中保持现有的EVA水平,目前的市值则低估了这4家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为什么市场对这些上市公司如此不抱预期呢?一个解释是市场可能考虑到了这些上市公司未来EVA的下降,然而,这些上市公司EVA的历史数据并未表现出其在未来的必然下降趋势。例如,闽灿坤在1998 ~ 2000年一直保持了EVA的增长,鄂绒B股于2000年实现了正的EVA。如果更多地从基本面考虑,这些上市公司正是应该投资的对象。

四、结论

1.我国上市公司总市值及平均总市值呈逐年上升趋势,且增幅很快。仅市值而言,我国上市公司创造价值的能力在逐年提高。

2.传统会计指标如平均净会计利润、税后净营业利润、平均销售额等为上市公司市值的不断增长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而EVA则与其出现了较大的背离。

3.我国股市背离了基本面:MVA的增长没有EVA强有力的支撑,FGV较高的公司EVA为负,FGV较低的公司EVA反而表现不错。这说明上市公司的价值被普遍高估,上市公司创造价值的能力令人担忧。

第三篇:我国房地产企业融资策略研究

会计专业原创毕业论文,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直接使用和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

最新会计专业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平衡计分卡在我国企业绩效管理中的应用 企业会计信息化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某公司战略成本管理研究 国有粮食企业内部控制研究

基于风险管理视角下中小企业内部控制探讨 企业自创商誉的确认和计量

某食品公司资产结构现状及优化分析 某纺织公司负债经营问题研究 营改增对交通运输企业的影响研究 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分析

低碳经济下企业财务分析指标体系的构建 某公司现金流量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某钢铁公司财务分析指标体系研究 某公司人力资本投资及其风险防范研究

内部控制与舞弊公司预警——基于舞弊三角形理论 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建设现状问题及对策 债务重组会计准则与税法的差异与协调

公允价值在我国投资性房地产中的应用问题研究 论xx公司货币资金的内部控制 企业问题剖析

有关或有事项的探讨

基于渠道理论的房地产企业营运资金管理问题研究 苏宁电器融资结构优化研究

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计量对公司财务的影响 对我国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研究 企业存货风险应对策略的研究

关于反向购买的会计处理及案例分析

作业成本法在民营企业的应用——以某公司为例 电子商务的税收征管探讨

某建设集团公司应收账款管理研究 民间融资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我国资本市场审计失败问题研究 浅谈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风险控制 目标成本管理在某纺织企业的应用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探析

我国公允价值应用现状及问题探析 基于公司治理的内部控制探讨

我国集团型企业的财务战略分析——以海尔集团为例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业务定价研究 关于开征遗产赠与税的探讨

由温州老板集体逃跑事件看民营企业融资风险防范 财务软件的发展与未来 会计专业原创毕业论文,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直接使用和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会计及税务处理研究 会计电算化系统应用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 某公司资金结构优化研究

社会保障基金绩效审计问题研究 企业物流成本核算与控制研究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与途径的分析 会计师事务所内部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金融危机下的公允价值应用研究 我国中小企业财务治理问题研究

个人所得税工资薪金扣除额调整前后的税收对比及其对其他税目影响的案例研究 财务共享服务模式在企业集团中的应用研究 浙江小额贷款公司的风险控制研究 我国个人所得税的税收流失问题探讨 公允价值在新准则中的运用和思考 美的电器公司应收账款管理研究

慈溪市光华实业有限公司内部控制探讨 某公司模式创新研究

公路施工企业成本控制的应用研究

加速中小企业资金运营的研究--以某纺织厂为例 浅议企业逃税及税收筹划 论中小企业采购成本控制

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煤炭企业财务风险研究 试述如何优化企业绩效考核

世纪联华连锁超市存货管理问题研究 房地产上市公司财务风险预警系统研究 海尔存货管理方法研究

上市商业银行财务可持续增长能力的模糊评价 商业企业的营运资金管理研究 工行某分行全面预算管理问题研究 某某企业财务预算编制问题研究

某轧辊公司应收账款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 关于加强高校财务风险管理的探讨

新准则下公允价值在我国的应用问题探讨

某公司短期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研究

资产减值对于盈余管理的影响分析——以某集团为例 某保险公司资产流动性研究

企业偿债能力评价-以A公司为例

对我国投资性房地产准则的认识与思考 某建筑安装工程公司应收账款管理问题研究

基于产业生命周期的汽车业上市公司财务战略的研究 集团企业内部控制缺失的危害及治理对策 新会计准则对我国商业银行会计的影响分析 上海可的便利店有限公司的存货管理问题的研究 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研究 会计专业原创毕业论文,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直接使用和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

新税制下企业税务筹划研究 88 服务绩效的考核指标研究 89 谨慎性本质及应用状况研究

会计政策变更与会计估计变更辨析

家庭理财规划方案设计——以成熟型家庭为例 92 某公司资本结构的研究分析

铸造企业货币资金内部控制设计——以某公司为例 94 关于财务与会计外包的研究 95 xx公司低碳型体系建立研究

企业横向并购的绩效分析--以燕京啤酒收购月山啤酒为例 97 中小企业民间融资研究

xx公司人力资源会计实践困境及其改进 99 企业并购协同效应的财务分析 100 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的探讨

论作业成本法在制造行业的应用——以xx企业为例 102 某公司所得税税务筹划方案设计

中国民营企业跨国并购相关问题的研究——基于吉利跨国并购活动的案例分析 104 供应链成本管理的成本控制研究——以某公司为例 105 基于作业的全面预算管理应用研究 106 长安汽车投资价值分析

论xx电机公司的内部审计独立性 108 我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探讨

对我国中小企业财务人员素质与管理的探讨 110 基于顾客价值理论的xx酒店成本管理研究 111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因及其治理 112 某民营公司成本管理研究

小天鹅股份有限公司财务风险防范研究 114 我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鉴证的研究

股权分置改革对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影响研究——以三一重工为例 116 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制度研究 117 论我国中小企业内部审计问题与对策 118 某酒店存货管理问题研究

谈我国房地产开发企业成本控制体系的构建 120 中小企业内部控制问题探讨

xx公司物流采购中的质量成本控制研究 122 全面收益及其报告的研究 123 某电子公司财务风险问题研究

江苏红豆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财务分析 125 强化我国上市公司财务监督机制的对策 126 上市公司非财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127 某集团策略研究

论目标与资本结构优化

某建筑公司基于现金流量的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研究 130 企业税务风险成因及内部税务审计必要性探究

会计专业原创毕业论文,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直接使用和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

公允价值计量研究

上市公司成长性评价指标体系初探

基于环境会计的企业财务评价体系的构建研究——以海尔为例 134 xx物流公司内部控制研究

基于价值链视角的低成本战略浅析——以格兰仕集团为例 136 制造业企业成本管理的探析 137 论企业战略成本管理

温州小微企业融资问题研究

公允价值在金融危机中的争议与思考

增值税转型对印刷企业的影响研究——以xx纸业为例 141 某集团公司应收账款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 142 基于内部价值链的建筑施工企业成本管理研究 143 论企业目标与企业社会责任的关系

浅谈我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披露 145 顺丰物流公司仓储成本管理与控制研究 146 某食品销售公司投资决策绩效评价的研究 147 论企业筹资风险管理

论我国中小企业投资风险成因及其对策 149 某公司货币资金内部控制制度设计 150 经济责任审计质量控制

151 中小企业成本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xx家具采购成本控制 152 服装生产企业货币资金内部控制设计——以某公司为例 153 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风险及其防范研究 154 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的优化建设研究

155 公允价值在我国运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56 中小企业银行融资问题研究 157 某钢结构公司内部会计控制研究 158 公司治理结构与会计信息质量研究

159 某钢铁公司资产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160 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应用研究

161 我国房地产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研究

162 某公司货币资金内部控制实施中存在问题的研究

163 信息化条件下会计内部控制的创新——以xx公司为例 164 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企业存货管理 165 关于上市公司担保若干问题的思考 166 个人所得税自行申报制度研究

167 通货膨胀对房地产企业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168 某公司应收帐款管理的探讨

169 财务战略选择对企业价值相关性的实证研究—以上市公司为例 170 审计主体在环境审计中的作用

171 关于我国企业质量成本管理若干问题的探讨

172 浅析目前银行业金融诈骗案件高发的原因和防范途径 173 反倾销应诉中的成本会计应对策略研究 174 我国上市公司并购的财务风险与控制措施

会计专业原创毕业论文,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直接使用和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

175 某公司内部控制研究

176 万科公司营运资金管理研究

177 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研究 178 存货成本计价方法对企业税务筹划影响探析 179 宝钢集团财务风险控制研究 180 基于风险导向的内部审计研究 181 某集团税务风险防范与控制 182 会计舞弊的甄别与防范

183 企业环境信息披露质量的研究

184 某钢铁集团融资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85 某电子公司存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186 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动机研究 187 论我国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及对策 188 增值税转型对固定资产核算的影响 189 xx印刷公司研究

190 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对广告业的影响及建议

191 基于公司治理的内部控制问题研究——以国美电器控制权之争为例 192 我国房地产企业融资策略研究

193 作业成本法在我国制造业企业中的应用研究 194 我国上市公司关联方交易披露问题研究

195 我国白酒行业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分析——以洋河股份为例 196 某会计师事务所竞争力分析 197 企业年金及其会计研究

198 xx进出口有限公司海外应收账款的管理研究 199 某科技公司财务风险研究 200 某公司营运资金管理问题分析

第四篇:z17030402房地产企业价值评估方法研究

摘 要

房地产行业近年来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随着企业投资、融资的多元化和企业并购活动的经常化,如何评估房地产企业的价值成为了评估领域的新课题和难点。由于我国的评估业发展历史较短,目前房地产企业价值评估尚没有公认的有效方法。本文房地产企业价值评估方法进行探讨,并提出一些改进建议,以期为房地产企业价值评估做一些有益的尝试。

关键词:房地产企业;价值评估;方法

目 录

一、绪论........................................................................................................................4 1.1研究的背景与意义..................................................................................................4 1.2文献理论综述..................................................................................................5 1.2.1国外研究现状.......................................................................................5 1.2.2国内研究现状.......................................................................................5

二、房地产企业价值评估特性及影响因素................................................................6 2.1房地产企业价值评估特性..............................................................................6 2.1.1企业的资金对企业价值产生重大的影响...........................................6 2.1.2房地产企业的周期性和政府的政策对企业价值的影响...................6 2.1.3房地产企业的高风险与高收益...........................................................6 2.2房地产企业价值评估的影响因素..................................................................7 2.2.1资金的充足率.......................................................................................7 2.2.2土地储备及区域因素...........................................................................7 2.2.3企业的商誉价值...................................................................................7 2.3房地产企业价值评估中的问题与难点..........................................................7 2.3.1房地产企业价值评估理论亟待加强...................................................7 2.3.2评估经验不足,评估方法有待改进...................................................8 2.3.3宏观政策对房地产行业的影响...........................................................8 2.3.4对未来现金流的预测不够精确...........................................................8

三、房地产企业价值评估方法与改进措施................................................................9 3.1房地产企业价值评估方法..............................................................................9 3.1.1现金流量折现法...................................................................................9 3.1.2成本加和法.........................................................................................13 3.1.3市场法.................................................................................................13 3.2房地产企业价值评估方法的改进建议........................................................14 3.2.1以当前市场经济情况对价值评估的需求决定评估方法.................14 3.2.2照顾房地产企业的高负债率的特点对企业价值的影响.................15 3.2.3在对房地产企业价值进行评估时,需要对风险进行预测.............15 3.2.4企业价值评估需要关注企业发展潜力.............................................15 结语..............................................................................................................................16 参考文献......................................................................................................................17

一、绪论

1.1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随着房地产经济和企业的不断发展,国家房地产政策和资本市场不断变化,房地产企业投融资方式已出现多元化的趋势,企业兼并收购、资产重组的现象已不断出现,房产作为一种生活必需品也作为一种投资产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如何确定房地产企业价值,为房地产企业的经营和交易提供依据,为广大的投资者和企业管理者提出合理化的建议,成为资本市场新的热点。由于我国房地产企业整体处于成长发展阶段,所有制结构不同、经营模式各异、发展趋势不明晰,为房地产企业选择相对公平合理的价值评估方法,对企业管理者和投资者显得尤为重要。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由于企业面临的市场环境在不断变动,企业的经营状况也在变化,资本市场日益成为企业在产品市场之外的另一个竞争战略,资本市场上决定企业竞争力的是企业在投资者眼中的价值,因此企业的价值也变很不稳定,特别是房地产这样一个容易受宏观经济和国家政策影响的行业。这种状况就要求企业领导者和财务人员随时掌握并评价企业价值,通过调整整体战略和财务策略,促进和保持企业价值的最大化。

房地产资本市场为企业拓宽融资渠道的同时,也为投资者提供了更多的投资 渠道和交易品种,股票投资成为广大投资者的主要方式,然而股票投资存在的风 险也成为投资者面临的难题。为了回避和减少投资风险,分析房地产上市公司的 内在价值和市场价格的差别,并进行理性投资是一项好的选择。通过对企业价值 的评估,确定股票的内在价值波动的趋势,可以为理性投资者的投资决策提供科 学的依据。

认识企业价值是一切经济和管理行为的依据和前提,而价值最大化和价值增值成为现代企业经营的目标。在房地产企业中,多方面的因素决定了认识价值的难度,一、房地产行业的特点,决定了房产企业财务的个性化,流动资产是影响企业价值的重要因素;

二、企业资产中的高额且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的负债也是价值评估的一个难题;

三、房地产企业与项目管理的密切相关性决定了企业经营的周期性和不稳定性;

四、房地产企业受国家经济和宏观政策的影响非常明显,也使得企业的价值评估难度加大。1.2文献理论综述

1.2.1国外研究现状

早在19世纪中后期,现代评估业就随着欧美等国经济的发展逐渐形成,特别是不动产评估得到充分重视和发展。企业价值评估理论起源于本世纪初美国经济学家艾尔文·费雪(Irving Fisher)动的的资本价值理论,经由莫迪利安尼一米勒等人的完善和发展,逐渐建立了比较完整的企业价值评估理论体系。

美国麦肯锡公司的Copeland等人在其所著的《价值评估》一书中阐述了商业战略与企业价值之间的关系,说明了股东价值管理是当今高层管理人员面临的主要任务和挑站。该书详细论述了价值评估的理论、方法及运用,堪称价值评估的最佳指南。后来随着近年来高科技对经济发展的迅猛推动,人们开始关注智力资本对于经济和企业价值的贡献。这样就把企业价值从客观的有形资产的范围延伸到企业所拥有的无形资产的价值,从而扩大了企业价值的内涵,为企业价值研究开辟了新的方向。1.2.2国内研究现状

企业价值评估在西方财务理论界已经有了较多的阐述,但在中国还没有比较 权威和详实的论述。金永红、叶中行、奚玉芹的《价值评估》比较全面地介绍了 价值评估的思想、理论和主要的评估方法,并对各理论的应用进行了分析比较分 析。还有学者从证券投资的角度论述了企业价值评估,说明正确评估企业价值对 于理性投资和证券市场的积极意义。

在实际应用价值评估各种模型中,我国学者也都积极探讨模型的适用性,对 于具体模型参数进行深入研究;还提出各种改进的模型;对于多种方法模型运用其

他学科的方法进行排序,试图构造多种方法运用的体系等等。这种思路基本上是 对国外已提出的各种理论上比较成熟、但实践上还有待于改进的基本模型的进一 步改良。

在具体情景运用方面,我国学者也开始关注成长性企业、高科技企业与高风 险企业的价值评估问题,同样也是借鉴国外比较成熟的理论实践研究我国的情况。但是,无可否认我国对企业价值评估的研究还处在介绍和比较浅显的研究阶段,要具体深入研究企业价值评估方面的内容不仅要靠我国学者继续深入地进行理论研究和创新,同样还有赖于我国企业自身素质的提高及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

二、房地产企业价值评估特性及影响因素

2.1房地产企业价值评估特性

2.1.1企业的资金对企业价值产生重大的影响

房地产业是一个资金密集型的产业,因此资金的充足程度对房地产企业的发展起到关键性的作用。房地产企业无论是在购置土地还是在建设房产的过程中,都无时不需要巨额资金投入,这对于普遍资本金不高的国内房地产公司来说是个严峻考验,而房地产开发周期性长的特点也决定其投资回收期也相对较长,这无疑对房地产企业的资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房地产企业的资本雄厚程度对其价值影响较大。

2.1.2房地产企业的周期性和政府的政策对企业价值的影响

房地产企业会随着国家的经济周期出现很大的变化,当国家经济高速发展时,房地产企业的市场环境适合房地产高速扩张;而当国家经济陷入低迷时,由于房地产兼具的投资功能,房地产企业可能会遇到价值下降的困境。同时由于房地产企业资金需求大,所以融资是每一个房地产企业必须的发展模式,而现时的中国房地产企业是以银行借贷为主的融资,银行利率对房地产企业有着深远的影响,政府的调控政策也会直接对房地产企业产生较大的影响。2.1.3房地产企业的高风险与高收益

房地产企业的风险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房地产销售价格水平波动大,且地区差别悬殊,这从上海、北京、广州几个城市的房市可以看出,这三大城市之间巨大的差别体现出中国房地产行业的非同质性,增加了行业的复杂性。房价持续过快上涨会导致价格形成机制的扭曲,增大了行业风险,阻碍了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另一个凸出的风险是行业内公司的融资结构不合理,负债水平高,很容易陷入财务困境。中国房地产企业高负债、低现金流的状态,很大程度上与经营方式有关。房地产公司多数都是借助银行贷款等外债开发和建设新房,然后通过售房回收资金。在房市活跃期,这种高负债运行是经济可行的。但是,一旦行业有效需求下降,例如由于宏观调控或者房地产价格过高而导致市场需求萎靡,房地产公司的资金链条立刻紧崩,同时当前房地产行业也没有很好的风险规避工具,极容易陷入资不抵债的困难境地。房地产行业与金融体系紧密相连,房地产行业如果陷入资金周转困难,银行系统的资产流动和赢利性会立刻受到影响,同时不稳定的政策导向,增加了房地产行业的变数。正是房地产企业的这些特点:资金密集,开发周期长,受市场环境、经济周期及政府的调控政策等影响,所以其相对其它产业具有高风险,这要求我们在进行房地产企业价值评估时,要充分预料未来风险的不确定性对企业价值评估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2.2房地产企业价值评估的影响因素

2.2.1资金的充足率

房地产开发企业,是以开发房地为主业的公司。房地产具有的高价值及开发周期长的特点,决定了房地产企业对资金的大量需求。拥有资金的数量多少是决定一个房地产企业能否创造更大价值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2.2.2土地储备及区域因素

土地是一种固定的,具有稀缺性及可垄断性的自然资源。房地产企业的发展是以土地为基础的。所以从理论上讲,房地产企业开发用的土地储备量是影响其企业价值的一个重要因素。房地产又是有区域性和个别性的,不同的城市,同一个城市的不同地段都会对房地产价值产生影响,进而对房地产企业的价值产生影响。

2.2.3企业的商誉价值

房地产企业对资金的渴求,决定了企业本身要通过各种方式融资。而目前中国的现状是房地产企业的融资融渠道还较少,主要以银行借贷主为。房地产企业大量的借贷或债券融资,必然会带来一个新的问题一企业的融资成本。房地产企业的商誉品牌价值可以让企业在融资过程中显著降低融资成本。

2.3房地产企业价值评估中的问题与难点

目前对房地产企业价值评估还存在如下的一些问题: 2.3.1房地产企业价值评估理论亟待加强

企业价值评估起源于西方发达国家,经过了几十年发展已建立了一套系统成熟的评估理论。

现金流折现法作为最为重要的企业价值评估方法,其理论经过不断的发展和完善,现成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使用最为广泛的方法。我国企业价值评估发展较晚,其理论也主要以引进国外的评估理论为主,专门对房地产企业的价值评估理论研究还比较少。而房地产企业作为一类有很强个性的产业,不能套用一般的企业价值评估方法,需要对评估理论按照房地产企业的特点进行完善,用以指导房地产企业价值评估。比如房地产企业不同于一般生产型企业,它的固定资产相对其价值影响小一些,而资本及无形资产却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也就是我们在进行企业价值评估时要考虑企业资本结构的因素。如此等等,都需要用完善的理论加以研究分析,找出他们与企业价值的内在联系。2.3.2评估经验不足,评估方法有待改进

我国的企业价值评估发展的时间短,《企业价值评估指导意见(试行)》规范了目前国内企业价值评估的方法只能用成本法、市场比较法和收益法。由于最初企业价值评估是为了配合国企改革,成本法在企业价值评估中对于生产效率低下的国企有着比较好的适应性,但相对后来发展起来的房地产企业,明显不适合。由于中国证券市场还有待完善,其市值还不能完全体现出企业的内在价值。我国的市场经济还远未达到成熟的程度,这也造成单使用收益法进行评估在预测上的难度和不确定因素过大。

我国评估业发展时间还不长,很多评估机构还是通用型的,对房地产这一特定产业的专业性不强。评估的房地产企业不多,大多评估机构没有什么太多的评估案例可以借鉴,造成评估经验不足。2.3.3宏观政策对房地产行业的影响

我国目前的市场经济不够完善,政府在经济改革中还要面对很多从未遇到过的经济问题。因此会用一些调控手段来纠正不当的经济行为。房地产行业作为一个关系民生的重要支柱产业,政策的不确定性会增大房地产企业价值评估的难度,特别是在用现金流折现法评估时,未来现金流的预测和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的计算会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同时房地产企业一般都需要通过比较高的财务杠杆来经营。目前国内的房地产企业的融资手段较为单一,基本以银行借贷为主,国家在进行宏观调控时,通常会以用利率手段,这往往会造成房地产企业的债务融资成本变化较大。而广泛使用的现金流折现法,要对折现率进行准确预测,而利率的变动会对折现率的预测产生很大的影响。2.3.4对未来现金流的预测不够精确

房地产行业作为国民经济中比较特殊的一个产业,受到来自于企业外部的不确定因素影响太多,如宏观经济的发展,货币政策及财务政策都会对房地产企业带来较大的影响。这主要是因为房地产具有投资功能,作为投资产品时,会对国家的宏观经济更加敏感。房地产的投资功能,必定会带来一定的投机风险。这些风险也会部分转嫁到房地产企业,比较容易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会给我们在预测未来现金流时带来很大的困难。

三、房地产企业价值评估方法与改进措施

3.1房地产企业价值评估方法

3.1.1现金流量折现法

现金流量折现法是评估企业投资或资产的收益(即净现金流量)从而评估企业价值的一种方法。它属于《企业价值评估指导意见(试行)》中的收益法的具体形式。其理论基础是一项资产的价值应等于该资产在未来所产生的全部现金流的现值总和。因此可以用如下公式来表示:

VtnCFT

t1(1r)t上述公式中:V表示资产的价值,n表示资产的延续时期,CFT表示资产在t时刻产生的现金流,r表示折现率。

在实际的房地产企业价值评估中,由于对现金流的涵义与折现率的具体含义不同,又可以分为两种具体的现金流量折现方法:

1.权益法

这种方法认为股东是企业产生的净现金流的索取者,所以企业的价值等同于股东的权益价值,即企业价值评估就是对企业的股权资本进行评估。股东的收益一般我们可以看成就是股东的红利,由此可以得到股权自由现金流是指除去企业经营费用、本息支付和为保持预定现金流增长所需的全部资本性支出之后的现金流。对股权自由现金流进行折现,要使用股权资本成本这一折现率。股权资本成本的定义是投资者投资于公司股权时所要求的收益率,也就是公司为股权融资所付出的成本。权益法的评估模型主要有两种:

股利折现模型

P0DT

t1(1r)t上述公式中:P0表示企业价值,r表示折现率,Dt表示t时刻预期股利。该模型将股权自由现金流界定为股利,由于对股利的无限预测比较困难,所以可以用两个具体的模型简化:(1)股利固定增长模型

假设企业的股利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以固定的增长率增长,则可以得到这个一模型:

P0D1 rg上述公式中:D1表示下一年的预期股利,r表示投资者要求的股权资本收益率,g表示固定的股利增长率,P0表示普通股现值。

(2)阶段性增长股利折现模型

现实中很多企业的股利不是保持稳定增长,企业的股利在起初发展阶段保持较高的增长率,增长到一定时期后就会稳定的以一个合理的增长率增长。故假设股利的增长是阶段性的,第一阶段以超长增长率增长,在第二阶段稳定会则为永续固定增长,于是可以得到如下模型:

P0tnPnDt nt1(1r)t(1r)PnDn

(rngn),DD(1g)tt1上述公式中:Dt表示第t年预期的每股股利,r表示超常增长阶段公司的要求收益率(股权资本成本),Pn表示第,1年末公司的价格,g表示前,1年的超常增长率,gn表示,1年后的永续增长率,Rn表示稳定增长阶段公司要求收益率。

股利折现模型的辨析

股利折现模型的基础是股东才是企业未来现金流的索取者,所以其体现的是企业的股权价值,这种方法对于评价企业的股票价值有着非常好的准确率,但这种方法是把企业的未来现金流界定为公司股利。对于房地产企业,我们从房地产企业的特性知道它对资金的需求巨大,即企业的发展对资金的依赖极大。如果以简单的提高企业的红利分配率也就是增大股利,我们就很容易的使评估的企业价值变大。假设房地产企业的净利润一定的情况下,提高红利分配率就意味着相应的资本投入要减少。这对于对资金依赖的房地产企业,会直接影响房地产企业的增长率,也就我们评估的房地产企业的价值产生非常大的偏差。股利折现模型看起来是种很简单的价值评估模型,但我们要用到股权资本成本作为折现率,股权资本成本是股权融资所付出的成本,它一般由资产定价模型:股权资本成本=无风险收益率+公司无法避免的风险系数(β系数)×市场风险溢价得到。由于我国现在的市场发展的限制,β系数和市场风险溢价的估算比较困难,这对于使用股利折现模型评估企业价值的准确度带来很大的影响。

股权自由现金流折现模型

如果将公司未来现金流界定为股权自由现金流,也就是企业在履行了各种财务上的义务(如偿还债务,弥补资本性支出,增加净营运资本)后剩下的那部分现金流。可以得到如下的模型:

(1)固定增长率,假设公司以一个不变的增长率持续增长

FCFE1rg

上述公式中:P0表示公司价值,FCFE1表示预期下一年的股权自由现金流,P0r表示公司的股权资本成本(投资者的要求收益),g表示股权自由现金流的稳定增长率。

(2)阶段性增长,假设企业的股权自由现金流会在前一段时期快速增长,然后进入稳定增长阶段。

nFCFEtPnFCFEtFCFEn1/(rngn P0tntn(1r)(1r)t1(1r)t1(1r)n

上述公式中:P0表示企业价值,FCFEt表示第t年的预测股权自由现金流,Pn表示高速增长期末的公司股票价格,r表示高速增长阶段投资者的要求收益率,FCFEn+1表示稳定增长阶段股权自由现金流,rn表示稳定增长阶段投资者的要求收益率,gn表示稳定增长阶段的增长率

股权折现模型的辨析

从股权折现模型对其现金流的预测,我们可得到股权现金流的计算,即:

股权现金流=净收益+折旧和摊销-优先股利-资本性支出-净营运资本的增加额-偿还本金+新发行债务收入

相对于股利折现模型对现金流的计算,它考虑了公司留存的那部份利润的价值,所以相对于股利折现更好的反映公司的真实价值。房地产企业的特点决定房地产企业在高速发展时,需要大量的资金。如果房地产企业在高速发展时留存比较多的利润用于新的资本投入,那对于企业创造更大价值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而此模型不能很好的体现这一点,也就是对评估出来的企业价值会产生较大偏差。另,股权折现模型要使用股权资本成本对现金流折现,股权现金流反映的是企业为股权融资所付出的成本,而实际上房地产企业对债务的依赖比较大,房地产企业的债务融资成本对企业价值产生的影响不太容易通过股权折现模型表现出来,因而用此方法评估出来的企业价值失真度比较高。

2.实体法

这种方法以企业的所有资金提供者都是企业现金流的索取者为基础,即企业价值包括股东权益、债权、优先权的价值。它采用资本的加权平均成本折现现金流。它也是建立在企业未来增长的假设基础上的,其模型同样可以表述为两种形式:

(1)企业自由现金流稳定增长假设企业以某一固定的增长率稳定的增长,可得到如下模型:

FCF1WACCg

上述公式中:P0表示企业价值,FCFF1表示预期下一年的企业自由现金流,P0WACC表示资本加权平均成本,g表示企业自由现金流的永续增长率。

(b)企业自由现金流阶段性增长假设企业增长为阶段性的,初期的n年高速增长,于后达到稳定增长。则可以得到如下的模型:

nFCFFn1/(WACCgnFCFF0(1g)tFCFFn1/(WACCgn)FCFF1P0tnt(1WACC)(1WACC)nt1(1WACC)t1(1WACC)上述公式中:P0表示企业价值,FCFFt表示第t年预期的企业自由现金流,nFCFFn+1表示第n+1年年末的企业自由现金流,WACC表示企业的加权资本平均成本,g表示前n年的超常增长率,gn表示n年后的稳定增长率。

实体法,即企业自由现金流折现法辨析:

此模型使用的现金流即企业自由现金流是企业真正得到的税后经营性现金流,这部分现金流是用来分配给所有企业的资本提供者,包括普通股、优先股、债权人,所以此模型可以不受企业负债比例的影响,对于房地产企业一般高负债比率比权益法要评估的更为准确。实体法采用资本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对现金流进行折现,资本的加权平均成本反映的是企业所有的资本提供者的机会成本,因此它能更好的将房地产企业因为大量债务产生的债务成本体现到企业价值评估中去。因此实体法在房地产企业的价值评估中会优于权益法。实体法使用加权平均资本成本作为折现率,房地产企业本身的特性决定了其加权平均资本成本变化比较大,而我们使用实体法时通常会以目标加权平均资本成本作为折现率,这会使评估出的房地产企业价值和实际情况产生很大偏差。另,这种模型对于市场的风险和政策性影响因素考虑的不够。我们知道房地产企业的发展市场风险很大,这主要体现房地产企业提供的产品一一房地产具有投资与投机的功能,投机产生周期性的泡沫会使房地产企业面临更大的市场风险,国家出于对宏观经济的调整会出台一系列调控政策,如加息或财政政策都会对房地产企业产生很大的影响,对于这种风险造成的企业价值变化,实体法还不能很好的解决这一难题。3.1.2成本加和法

成本加和法的基本思路是通过重新投资建立一个完整的生产能力实体,它由若干要素组成,具有与被评估企业相同的经营结构与功能,相同的获利能力,并以重建过程所需投资额作为被评估企业的价值。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成本加和法是假设企业的价值等于所有有形资产和可确指的无形资产价值之和减去负债,因此评估一般采用调整企业的资产与负债表,所以它是一种基于资产的评估方法。成本加和法可以用下面的模型表示:

企业价值=企业有形资产=企业无形资产-企业负债 成本加和法辨析:

成本加和法以假定公司的价值等于重置公司资产的成本为基础。对于房地产企业,其具有的有形资产以资金为主,无形资产占据企业价值很大的一部分。成本加和法对于评估房地产企业价值具有很多缺陷。首先,它很难重置房地产企业的无形资产;其次,房地产企业的有形资产主要以流动资产,土地储备和未售房产为主。而对于土地及房产价值的评估会有相当大的难度。最后,因为房地产企业的产品一一房地产拥有很强的区域性特点,所以重置出来的公司价值很难和评估公司等同。3.1.3市场法

市场法就是通过比较市场上相似或相近的企业公允价格,经过类比分析,适当的修正而得到标的企业的价值评估结果。它是基于一个理性的投资者,在一个公开透明的市场中购买一项资产,绝不会高于有相同效用的替代品的价格,否则市场会出现套利行为,最终使价格趋同这一基本原理。在我国市场法评估房地产企业价值中最为广泛使用的是市盈率乘数法: 企业的价值=市盈率×净利润

这一方法的前提是:参照企业必须是上市企业,市场是一个完善活跃的市场,这个市场必要一定的历史以便有充足的信息资料,参照企业必须具有可比性。

市场法辨析:

市场法对房地产企业价值的评估简单易懂,评估出来的价值易于被投资者接受。这是缘于:

1.评估房地产企业的价值是通过市场上相似企业的价值比较分析得出来的,而市场价值在我国主要参考的是证券市场的股票市值,所以对投资者来讲,其评估结果很容易接受;2.市场法通过比较法得出价值,只需对相似企业的评估指标进行量化,然后与待评估企业进行比较就能得到评估结果,所以用起来方便简单。但实际操作中,市场法受到下列因素影响:首先比较的是房地产企业的价值,该企业价值来自于市场眼光,它需要一个完善的证券市场,而我国目前证券还有待完善,不完善的市场就不能很好的反正企业的内在价值,而且基于市场评估出来的参照房地产企业价值很多时候因为投机因素的存在而不能很好的反映企业的内在价值。其次,市场法要求参照企业有充分的可比性,因此如何确认参照企业具有可比性,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也是一个有很大难度的问题。最后,我国证券市场发展时间不长,企业的历史信息不足,这会大大限制市场法的获取信息的数量,带来较大的评估误差。

3.2房地产企业价值评估方法的改进建议

通过对国内目前主要使用的房地产企业价值评估的方法介绍和辨析中我们可以看出目前使用的方法还有不少缺陷。

3.2.1以当前市场经济情况对价值评估的需求决定评估方法

我国的市场经济正处于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对企业的价值评估是这种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按照西方市场经济理论,企业的价值是企业未来的赢利水平,我国现在使用的成本加和法是基于重置同价的公司理论,这显然同目前市场经济情况下的价值评估需求不一致。市场经济下,我国现在房地产企业价值评估主要服务于企业并购、投资者投资、企业融资、指导企业制定战略等。这就决定其要求的价值评估是基于未来盈利水平,是未来产生的现金流。我国的证券市场发展比较晚,还有很多不规范的地方。市场投机者常利用这些不规范进行投机,从而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很难把握市场对参照企业的价值估算是否出现扭曲,这些因素无疑大大制约了市场法评估房地产企业价值的应用。3.2.2照顾房地产企业的高负债率的特点对企业价值的影响

房地产企业一般需要大量举债来加速发展,所以其资本成本结构会对房地产企业的价值产生比较大的影响。我们在使用现金流量折现法对房地产企业价值评估时要充分考虑到这一点,使用资本加权平均成本对现金流折现可以体现资本结构,但是资本成本的定价往往受很多主观因素的影响,如市场指标、经济周期、资本结构等等都会导致加权平均资本成本(WACC)的估计值在一个很广的范围内波动,理论上我们希望尽量减少资本成本计算中的波动因素以简化价值评估。以前的资本成本研究基本是指公司层面,目前随着实际需求不断增加,行业资本成本正逐渐兴起。房地产企业的发展中,越来越多的服务于房地产的金融创新也不断涌现,这对计算房地产行业资本成本提出了迫切要求,确定中国房地产行业资本成本是一些房地产投资活动的基础。在使用资本加权平均成本(WACC)时,我们很难去把握房地产企业未来的资本结构,理论上要对其每年进行预测,在使用WACC进行折现时,WACC的值会极大的影响评估出来的房地产企业的价值,这无疑会使评估结果准确性变差。而行业基准收益率(IC)作为财务上项目可行性研究中使用的常用参数可以解决折现率预测的难度。3.2.3在对房地产企业价值进行评估时,需要对风险进行预测

由于房地产受政策影响比较大,同时又常常同宏观经济同步,在预测这些风险时,我们现使用的WACC折现率都无法全面的反映这些风险因素。本文建议在使用基准收益率折现经济利润评估出房地产企业价值,通过折现率考虑了国家宏观经济预测及房地产企业的周期性,以使我们对房地产企业进行价值评估时得到更为准确的结论。

3.2.4企业价值评估需要关注企业发展潜力

我国的房地产企业发展时间并不长,发展的空问还很大,在评估的企业价值中能体现出公司的绩效水平将会使评估结果更能反映公司的真实价值。使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使用的经济利润作为现金流能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汤姆·科普兰,蒂姆·科勒和杰克·默林合著的《价值评估》一书中是这样定义经济利润的:

经济利润衡量的是公司在某一期问创造的价值:

经济利润=投入资本×(投入资本收益率-加权平均资本成本)从这一定义可以看出经济利润表现的是投入资本创造的价值,因而在使用它对房地产企业价值评估时,我们可以看出企业的发展潜力。

结语

企业价值评估是当前资产评估中的热点,也是评估中一个难点。房地产企业本身具有的特殊性,以及房地产行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的举足轻重的地位,使房地产企业价值评估方法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房地产企业价值评估的方法,在国内还处于不是很成熟的状态,随着房地产行业不断发展,房地产企业价值评估方法也将日益完善起来。

参考文献

[1]张跃庆,丁芸.房地产经济学.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2,4.[2]罗杰.莫林,谢丽.杰瑞尔.公司价值.企业管理出版社,2002,1.[3]金永红,叶中行,奚玉芹.价值评估.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5.[4]汤谷良,朱蕾.白由现金流量与财务运行体系.会计研究,2002,4.[5]管伯渊,苏一纯.美国评估界常用的折现率计算方法评析:中国资产评估,2003,12.[6]谭红阳.收益现值法在企业价值评估中的应用探析.财会月刊,2003(12):53.[7]证券时报.房地产重点上市公司经营状况,2004,9,1.[8]中国经济时报(专家评述).房地产企业的发展方向何在.2006,2,9.[9]斯蒂芬.佩因曼.财务报表分析与定价.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5.[10]傅依,张平.公司价值评估与证券投资分析.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7.[11]陈小悦,孙爱军.《CAPM在中国股市的有效性检验》,北京大学学报,2000.[12]俞明轩.《企业价值评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5.[13]朱萍.《资产评估学教程》,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5.[14]曹军建.《现代房地产估价理论与方法》,中山大学出版社,1997,3.[15]肖翔,何琳.《资产评估学教程》,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8.

第五篇:论文我国企业跨国并购问题与对策

我国企业跨国并购问题与对策

提要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推进和我国经济的大力发展,在新一轮并购热潮中,我国企业加快了“走出去”的步伐。本文分析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现状,并结合当前形势,着重研究金融危机给我国企业跨国并购带来的良好契机,以及可能面对的新风险。最后给出成功实施跨国并购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跨国并购;金融危机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在“走出去”战略的指引下,我国的大企业正以雄厚的资本能量,纷纷走出国门,在全球各大经济体中寻求新的投资目标,进行跨国并购。尽管有中海油失意尤尼科、海尔退出对美泰的收购、TCL和阿尔卡特劳燕分飞、华为、中兴等因“安全问题”收购业务搁浅等一系列海外并购失败案例,但仍然不能阻挡联想、明基、北汽、吉利迈向海外的脚步,我国的跨国并购愈演愈烈。尤其面对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受冲击相对较小的我国企业可谓迎来了一个难得的并购海外企业的机遇。海外并购已成为我国企业走向国际市场实现其规模扩张和获取各种资源的有效途径。然而,机遇与挑战并存,我国企业在实现海外并购的道路上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存在着诸多新的风险,如何克服这些障碍成为决定我国企业海外并购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

一、我国企业跨国并购发展现状

(一)跨国并购在我国呈上升趋势。随着国际经济竞争进一步加剧,跨国并购成为全球对外投资的主要方式。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推进和我国经济的发展,使得曾经被视为不具备核心技术的我国企业,也越来越多地因为跨国并购而引起了世人的关注。2002年我国企业以并购方式对外投资的额度只有2亿美元,2003年为8.34美元,2004年为11.81亿美元,到了2005年已经达到65亿美元,2006年为47.4亿美元。2007年我国公司并购海外公司37起,相比2006年的17起增长117.6%。2008年以来,我国企业进行海外并购涉及金额321亿美元,2009年前两个月,我国企业的海外并购资金总额达到218亿美元,同比增长40%,在总量上仅次于德国,位居全球第二。

从行业分布看,企业跨国并购高度集中在能源矿产领域、银行业、IT业和制造业。采矿业、石油开采业是海外并购在第二产业中所涉及的重要领域,制造业更是海外并购的重中之重,从专用设备到汽车制造,从食品制造到家用电器制造,从通信设备到电子计算机,制造业的海外并购占到所有并购事件的50%左右。

(二)我国企业跨国并购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我国跨国并购数量不断增加的同时,实践中也存在诸多问题,抑制了并购协同效应的发挥,主要有并购的外部环境和企业自身情况两大方面。

1、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环境

(1)政治环境。企业在跨国并购中经常会受到政府负面影响。某些东道国政治上的敌意是我国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海外并购的最大外部障碍。2004年9月五矿集团并购加拿大矿业巨头诺兰达,2005年8月中海油并购美国第9大石油公司尤尼科,以及华为并购英国老牌设备巨头马尼可的失败就是其典型案例。同时,民众情绪和民族偏见也是原因之一。他们认为并购会影响本国就业率,侵吞民族资产。这些原因使得我国企业跨国并购受到民众的抵制。

(2)法律环境。从事跨国并购,法律的保障是非常重要的。而我国法制体系建立的比较晚,法律环境相对宽松,所以我国企业在法律上往往会准备不足或者法律意识淡薄,这也是我国企业跨国并购中遭受挫折的原因之一。例如,反垄断法律是跨国并购中最常见的问题,各国判断的标准和程度都不相同,欧盟接受竞争对手的投诉,密切关注市场垄断者,而美国在反垄断中更为关注顾客的反馈,倾向于保护本国企业。

(3)经济环境。良好的金融和资本市场的服务是降低国内企业海外并购交易成本的必要保证。而目前我国金融市场不发达,很难为企业跨国并购提供优质的金融服务。既限制了参与海外并购企业的国内融资能力,又使不少已经“走出去”的企业难以借助国内金融系统,对境外项目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持。

(4)文化环境。文化因素在我国企业跨国并购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后期运营阶段,如果被并购企业和并购企业间文化差异过大,或者不甘心于被收购的现状,被并购企业文化会严重阻碍整合的顺利进行。2009年2月正式宣告破产的韩国双龙汽车就是一个典型。在上汽收购双龙后,双方的文化一直没有很好地融合。双龙汽车工会成员围堵中国驻韩使馆,谴责该公司大股东上汽集团“窃取韩国汽车技术、违背当初投资协议”。随着双龙提出“回生”申请的消息传出,怪罪中国的声音又随即在韩国媒体上出现。在跨国并购中有些障碍是不容

易克服的,当地员工和社会舆论不服是可以理解的。

2、我国企业自身方面

(1)企业欠缺核心竞争力。我国国内迄今为止仍没有一家企业称得上是世界一流的跨国公司,尽管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我国企业在规模与实力上都取得了长足进展,但必须看到,我国大企业同世界500强企业的差距仍然很明显,企业欠缺核心竞争力,技术上往往受制于人。另外,这些企业治理结构不完善、研发投入和技术创新能力差,从而极大地制约了我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发展。

(2)企业战略设计不足。战略是决定企业成长和长远发展的关键。跨国并购一定要和公司的发展战略吻合,而我国大部分企业缺乏整体跨国并购战略体系。有些企业跨行业并购一些项目仅仅是为了产生并购利益,这种只考虑眼前利益的并购往往成功性会比较低。

(3)企业内部整合能力欠缺。仍以上汽并购双龙为例,海外并购虽然暂时成功,但是由于内部整合能力欠缺,其对被并购企业的先进技术和管理能力仍然不能掌控自如,为我所用,甚至会对我国的并购企业造成不良影响,甚至严重损失。

(4)缺乏熟悉海外并购业务的专业人才。海外并购的专业人才应通晓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营销、国际企业管理和国际商法等知识,熟知海外并购业务,并能按国际惯例管理海外并购企业。此外,还必须掌握当地语言,能够熟练地运用外语处理相关业务和纠纷,熟悉当地文化习俗和社会环境,有较强的公关技能和适应能力以及强烈的开拓意识和献身精神。而我国目前却严重缺乏这样的人才。有些外派人员不具备起码的业务知识,不熟悉当地法律,甚至不懂当地语言,这就很难做好企业的海外并购工作。

二、金融危机带来的并购契机与风险

(一)金融危机带来的并购契机

1、外部限制条件放松。席卷全球的次贷危机在给我国带来损失的同时也为我国企业“走出去”带来了好的转机。之前,由于相比于国外,我国的技术和资金都处于弱势,外国企业瞧不起我国企业,不让我国企业注资,我国企业的跨国并购之路走得很是艰辛坎坷。如今,受这次次贷危机的影响,国外企业大多遭受重创,为求自保,其往往还会降低企业的并购价格,减小我国企业实现跨国并购的障碍,特别是很多国外的中小型企业,在次贷危机的影响之下难以生存、更难以发展,因此在这个经济低谷期开展跨国并购不仅更容易实现,而且交易成本也较低;另外,由于之前我国的资本市场与外界相对处于隔绝,经历了次贷危机,所遭受的损失相比之下也较小,因此国内企业应抓住机遇,实现跨国并购,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2、国家政策支持。为进一步落实“走出去”战略,我国政府出台多项措施支持我国企业进行海外并购。2009年1月1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的《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鼓励国内企业进行海外矿产资源收购,并在金融、管理、资金等方面提出支持措施。2009年3月16日,商务部发布《境外投资管理办法》,将境外投资审批权进一步下放到地方政府。我国政府的这些措施,为我国企业跨国并购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同时,目前正在进行的并购贷款政策的开放问题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尽管相关的操作细则还没有确定。在国内来说,并购贷款是一个新名词,国内过去的法律规定,银行是不能够为投资活动提供贷款支持的,而此次政策变化,对并购市场来说,国内对于并购贷款政策的开放绝对是一个好消息。

3、人民币升值助力。人民币升值在我国企业海外并购过程中发挥着催化剂的作用。2005年7月21日央行汇改,宣布人民币不再盯住单一美元,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当时美元折合人民币的期末数为8.1080。到2008年12月人民币汇率跌至6.8346,人民币升值18.6%。人民币由一直被低估逐渐向真实水平回归。

根据阿利伯的“通货区域论”观点,一个国家的货币存在升值预期即持续坚挺时,因为通货的溢价因素,海外投资利润率通常要高于国内企业,应该加大对外投资。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后的日本便是一个典型的成功案例。1985年的“广场协议”致使日元大幅升值,1985~1990年五年间,日本企业总共发生21起500亿日元以上的海外并购,使得日本买到了大量的资源,从而有力地提升了日本企业在产业竞争中的优势地位,并由此得名“海外日本”。中国社科院经济所研究员袁钢明就曾经肯定:日元升值是日本走向强国的一个起点。从目前情况分析,人民币的升值背景与上世纪八十年代日本因对美国巨额贸易顺差所遭遇到的来自美国的打压导致日元被迫升值异曲同工。人民币升值使得企业以更少的人民币购买海外资产,降低了企业的收购成本。人民币汇率相对其他货币较为坚挺,我国资本市场的资本成本比较低,这样增强了购买者的信心。

4、维护外汇安全的需要。众所周知,根据风险分散理论,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而按照央行公布的数据计算,2008年全年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1.95万亿美元,美国国债资产占我国外储的30%以上。2009年1月末,我国持有的美国国债较上月增加122亿美元,总量达到7,396亿美元,居各国持有美国国债总量首位。面对金融危机,如何合理利用这些外汇储备,让外汇储备保值增值,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支持企业收购海外资源无疑是合理利用外汇储备的一种方式,对于维护我国的外汇储备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二)金融危机影响下的跨国并购风险。在金融危机的大环境下,跨国并购的资金成本

虽然有所降低,但同时也伴随着一些新的风险。金融危机下影响跨国并购的最可能的风险即政治法律风险。发达国家为维护自身利益而设置重重的贸易保护关卡,外汇管制使得资本和利润不能有效转移等都会使企业蒙受损失。另外,资本筹集风险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方面,金融危机下的流动性本就短缺,信贷困难。为此,更为严重的情况下,一旦企业的自有资金用于收购而重新融资又出现困难,将会使企业的流动性不足,进而引发企业的财务风险。

三、对我国如何更好进行跨国并购的建议

(一)加强政府公关,避免政治阻碍。我国企业在并购之前,一定要全面深入地了解东道国政治、法律、经济及人文地理等情况。政治是决定、制约和影响企业并购的极其重要因素。政府在许多跨国并购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使并购目的与当地政府的意图相吻合,并购过程中,一定要做好政府公关,与目标所在国政府保持良好的沟通,获得他们的支持与配合。除此之外,我国政府也应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应对目标国的政治责问,保障我国企业海外并购的顺利开展。

(二)完善金融市场,拓展融资渠道。融资能力不强便无法给我国企业海外并购提供有力的支持,因此必须采取措施拓展企业融资渠道,提高企业融资能力。如争取国内金融机构海外分支机构的融资支持,开发当地的融资市场,为海外并购企业利用当地资金创造条件;积极开拓国际化的融资渠道;通过财政贴息等措施,以优惠的利率为项目提供长期信贷或境外融资担保等。

(三)选好目标企业,进行调查评估。并购企业要进行并购的依据性分析和可行性论证,并在分析并购所能带来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基础上选择目标企业。做出对外决策之前,充分了解收购对象情况,以便于更好地把控其发展态势;并将可能发生的影响因素进行通盘的考虑,才能以不变应万变。上汽作为第一个“吃螃蟹”者,不免会被螃蟹壳扎到,但其经验教训更值得借鉴。

(四)充分利用国家外汇储备。我国的外汇储备2008年末,已经达到将近2万亿美元,不断恶化的经济形势和仍然大量增加的外汇储备是我国政府最为挠头的问题。因此,合理有效地运用外汇储备在跨国并购上不失为一个良好的选择。我国提出并且已经开始实施了提振国内经济信心的4万亿元投资计划。与此同时,如果将外汇储备投向其他欠发达国家的基础设施等领域,不仅可在衰退期“制造”需求,而且一定程度上可以消化我国的过剩产能。另外,将外汇储备投向国外实体经济领域,也可规避被迫过多持有美国债券带来的贬值风险。

(五)尽早培养人才,做好文化整合。发展跨国并购必须注重人才的培养。目前,我国企业大多是聘请中介机构来处理并购事务,但并购后的管理与控制问题却无法让中介机构来

替代。因此,我国企业在考虑海外并购时,一定要注意培养跨国并购与经营管理的跨国人才。海纳百川,文化融合不容忽视。对于我国企业国际化运作,整合能力是成功的关键。而能否让被收购企业认同收购企业的文化的能力也十分重要。跨国收购中硬件整合完成之后,文化整合是当务之急,需要尽快进行。并购企业要建立双方相互尊重、学习的平台,不管是企业管理人员,还是普通员工都必须尽快树立跨文化意识。并购企业在进行文化整合时候,不能要求一步就位,而应该按部就班,一步一个脚印的整合。软件的好坏决定了硬件运作的成败,所以文化整合是跨国并购中绝对不容忽视的一部分。

(作者单位:石家庄经济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陶俊杰.新“马歇尔计划”利好周期性行业[N].证券市场周刊,2009.2.16.[2]于桂琴,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政治——法律风险分析与预防对策[J].经济界,2008.2.[3]谭三艳.孙子兵法的“五事”与我国企业的跨国并购战略管理[J].企业活力,2008.4.

下载论文:我国房地产企业并购的价值创造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文:我国房地产企业并购的价值创造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我国企业并购整合的探讨

    我国企业并购整合的探讨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高歌猛进,中国的企业并购市场也持续升温。企业并购是企业资本扩张的重要手段,是资源配置有效性和核心能力提升的机制,而整合则是资源......

    企业并购中的期权价值理论运用论文

    企业并购中的期权价值理论运用论文 □作者: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刘荆内容摘要:并购作为一种资本运营方式,在我国企业的发展进程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国内金融市场还......

    我国企业并购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论文

    【论文关键词】金融危机 企业并购 发展趋势 建议【论文摘要】2009年金融危机在给企业带来不利影响的同时,也给企业和市场发展提供了机遇。随着政府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的出台......

    《房地产企业并购实务手册》读后感

    《房地产企业并购实务手册》读后感原创: 柒少之前在读《房地产企业并购实务手册》,先说结论,作为一本科普性读本还可以,但是所谓的"实务"我觉得还相距甚远。这本书主要从上市企......

    知识管理创造企业新价值

    知识管理:创造企业新价值 ------------------ 企业面临的经营环境,从未像今天这样极具变化,过去的产业界巨人,许多都被时代车轮无情碾过,消失在市场竞争的烟尘中。 从前的产业巨......

    浅议财会人员如何为企业创造价值

    浅议财会人员如何为企业创造价值(一)要分析这个问题首先要从理论上给会计下个定义。会计是以货币作为主要计量单位,利用价值形式全面地、系统地反映生产过程,并从中取得一系列综......

    上市公司并购重组与企业价值评估

    上市公司并购重组与企业价值评估 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上市公司的并购重组活动日趋活跃,比如借壳上市、业务整合、战略转型等等,并购重组也成了二级市场的热门话题,并购重组的出......

    浅论并购中目标企业的价值评估

    论文关键词:企业并购 目标企业 价值评估论文摘要:本文基于中外企业研究的现状,从并购理论出发结合具体实例,探讨并购中目标企业的价值评估方法,分析其优缺点.并介绍了现金流量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