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助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时间:2019-05-12 17:05: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加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助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加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助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第一篇:加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助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加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助推经济社会跨越发展

——七星关区委组织部干教工作交流汇报材料

根据会议安排,我就七星关区委组织部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作交流发言。如有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七星关区委组织部按照建设发展型党组织的要求,切实抓好“八学八增”活动的贯彻落实,创新形式,强化举措,扎实开展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为全区经济社会“稳中求快、快中保好,能快则快、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一、整合资源抓培训。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八学八增”行动实施意见,围绕降低培训成本和增强培训效果,结合实际,出台《七星关区“八学八增”行动实施方案》,充分发掘区内各种培训资源,以克服区内资金、师资、设施等相对不足的问题,实现培训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时,由区委组织部牵头统筹,将区内各单位所掌握的培训资源进行了认真梳理,各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实现部门培训资源的提质扩容,制订了《七星关区“八学八增”行动2012年推进计划》,纳入区委组织部统筹的各类培训共46个类别,预计培训党员干部69069人次,各单位自主培训班次200余个,切实做到大规模培训干部、全覆盖延伸范围、抓重点突出经济、大提升经济能力的要求。

二、创新形式抓培训。坚持“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创新培训方式,突出时代特色、地方特色。一是深入开展分层次分类别培训。坚持分层次分类别培训,明确区级、区直部门、各乡镇办事处重点培训对象、培训内容、培训形式。同时,根据公共管理、公共服务、行政执法等不同领域的干部群体特点、行业要求,深入研究科级领导干部、中层干部、普通干部、企业负责人、镇村干部以及普通党员的岗位特点、职责要求和成长目标,围绕学经济、促发展,努力构建班次更加完善、结构

1更加合理、功能更加齐备、效果更加明显的分层次分类别培训格局。二是改进和创新培训方式。突破“时空”对干部教育培训的限制,充分利用电化教学、多媒体教学、远程教学、网络教学等技术手段,丰富干部学习的形式和内容。利用好清华大学教育扶贫系列远程视频培训,选派各类干部参加社会管理创新专题培训班、医药卫生管理干部高级研修班、中青年后备干部公共管理高级研修班、城乡规划与建设高级研修班、政法干部管理创新专题培训班等班次,确保清华大学教育扶贫系列培训计划这个平台能最大限度发挥作用。积极开展“流动党校”送课下乡活动,利用区内师资力量,结合远程教育网络,组建“流动党校”送课下乡,扩大培训面,解决工学矛盾。加大网络在线学习的开发,让更多干部自主学习;继续加大“走出去,请进来”力度,实行长短结合,既把区内短期培训班办好,又有重点地选派干部赴外培训,拓展干部视野,更新干部观念。本年度,共计划选派三期共150名领导干部赴外培训。以“创新-跨越-发展”为主题,按照“一季一专题”的思路,创新举办“中国•毕节试验区•七星大讲坛”,结合全区领导干部教育培训需求和实际,设立分主题,邀请国内权威领导干部、知名专家学者开展专题讲座。“讲坛”突出高端特点,着力打造发展型党组织的信息资源平台,以寻求资源共享、成果互用的路径。2012年2月5日,邀请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主任薄贵利教授作了“领导干部执行力与领导艺术”的专题讲座,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丰富了学识,拓宽了视野,增强了自我发展、服务发展、引领发展的本领。

三、强化师资抓培训。提高干部教育培训质量,师资队伍建设是关键。我区结合创优争先活动的开展,推行干部教育培训师资库建设“四选一竞争”(即挂职领导选课题,区直部门分管业务的领导选课题、区管专家选课题、乡镇党委书记选课题、党校教师竞课题)工作机制,进一步整合各类培训师资,着力打造一批本土化精彩课程项目,培养一批本土化精英授课教师,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干部教育培训课程信息不多、形式不灵、师资不活、特色不强的问题。由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领导小组组织全区各乡镇办事处、市直各单位及社会各界查找制约我区发展的瓶颈问题,汇总梳理后,召集相关部门负责人和专家进行专题研讨,最终确定一批制约全区科学发展的急需解决的重点难点问题,作为干部教育培训课题库备选课题。由区委党校成立课题方案制定小组,负责为备选课题制定初步方案,经论证后,提交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审议,最终形成七星关区干部教育培训课题库。将经干部教育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审议后进入课题库的课题提交区几大班子负责同志,区直相关单位负责同志,比较突出的乡镇、街道党政负责同志以及相关部门的业务骨干和优秀企业家,由其结合自身分管工作情况、专业背景、参加培训情况、工作经验等因素,自行选择本人擅长课题作为研究课题,写出教案并提交干部教育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审定,经审定后聘为师资库兼职教师。党校教师采取自选课题、竞争上岗模式,党校教师从课题库中选定课题后认真准备,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领导小组组织区委办、政府办、组织部、宣传部和党校班子成员组成的评审组评估,由党校试讲教师采用说课的形式,对要点部分展开讲述,讲清授课方式方法,并回答评审组的询问,试讲结束后现场票决,竞选该专题授课教师资格。通过评审后纳入师资库管理,两次以上未通过资格认定的党校教师进入素质提升期。

四、严格管理抓培训。针对以往干部教育培训中存在的“培训走过场,缺乏针对性,不解决实际问题”的问题,结合“八学八增”行动推进计划中明确的任务,我区制定了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双向积分管理考核办法。明确了单位和干部个人在干部教育培训方面的义务,由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领导小组根据各单位和干部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在考核方式上将对个人的考核与

对单位的考核进行挂钩,并将考核结果与领导干部年终考核、单位年终评先选优等结合。干部教育培训双向积分由正积分和负积分两部分构成,单位和个人按要求完成干部教育培训任务不计分;未按要求完成任务计负积分;超额、超标准完成任务计正积分。考核范围涵盖:脱产培训、在职学习、在线学习、参加任职基本知识考试、到基层上党课、组织授课讲座、挂职锻炼、跟班学习、参加学历(学位)教育、深入基层调研并撰写发表理论文章、开展延伸培训,参加专业资格考试及学用转化情况等方面。并积极探索学习成果转化考核考评机制,将考核考评结果作为干部评先选优和提拔重用的重要依据。

五、突出效果抓培训。一是紧紧围绕培训效果建立完善干部培训需求制度,以问卷调查、召开座谈会、专门走访等方式,听取各级各部门和干部意见,开展培训需求调研,做到组织需求、岗位需求和干部需求相结合,有针对性地制定培训计划。二是建立反映培训效果的动态反馈评价机制,经评估审定后进入师资库的教师在每次正式授课后由学员进行培训效果反馈评价,评价满意率在60%以下的,从师资库除名;评价满意率在80%以下的由授课教师对授课内容、授课方式等进行调整,经评审组审核同意后方能再次进行授课。三是建立了突出学用转化为重点的干部教育培训双向积分考核管理办法。对培训期间表现良好的表彰情况、通过培训后发表理论文章、调研报告、延伸培训等实行正积分,确保干部考学工作规范化。

第二篇:创新干部教育培训工作 助推民族贫困地区发展

创新干部教育培训工作 助推民族贫困地区发展

**县地处武陵山脉腹地,辖**个乡镇(街道),总人口**万人,少数民族占总人数的**%,共有干部**人。如何抓好干部教育培训,把人力资源的潜在优势转化为民族贫困地区发展亟需的人才优势,推动科学发展,加快富民强县,是我们始终关注和探索的重大课题。近年来,在中央、省委、州委的正确领导下,县委高度重视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紧紧围绕干部素质提升,坚持改革创新,优化干部教育培训机制,扩大干部教育培训规模,提升干部教育培训质量,努力把干部教育培训服务科学发展、推动干部成长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化。

一、创新方式,拓宽渠道,扩大干部教育培训规模 十七大以来,中央出台了《2010-2020年干部教育培训改革纲要》,中组部制定了《关于2008-2012年大规模培训干部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和改进基层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意见》。这充分体现了十七大以来,我们党对大规模培训干部的高度重视。我县认真学习领会有关文件精神,按照省州要求,落实培训责任,强化培训措施,认真开展大规模培训干部工作,取得了实效。

1、坚持领导抓,落实大规模培训干部的责任。把干部教育培训作为党的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坚持县委书记亲自抓,不仅对干部教育培训的重要工作亲自部署、重大问题亲自过问、重点环节亲自协调,并坚持在每年开展的全县“一把手”培训 1

班上,带头进行专题授课。县委常委班子思想统一,协力支持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每年年初,县委常委会议都对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进行专题研究,合理确定培训计划,足额保证培训预算。对于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中的其他重大事项,县委常委会议也做到相关部门随时提出,县委及时研究解决。

2、力促多样化,丰富大规模培训干部的形式。一是组织调训与自主选学相结合。在完成省州干部调训任务不打折扣的同时,县委每年开办主体培训班次10期以上,对科级干部、后备干部、年轻干部、党外干部、女干部以及其他业务型干部实行了重点调训。2009年以来,开展了干部自主选学,根据干部意愿和需求开办专题培训班29期。二是自助培训与送学上门相结合。县委要求各单位开设“周五课堂”等自助式学习培训,每年聘请专家及理论骨干授课4次以上,并纳入“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和精神文明检查内容。同时,建立了理论宣讲团队,每年拨付专项宣讲经费17万元,组织讲师进机关、进社区、进学校、进农村、进企业派送“理论套餐”,使全县干部学习蔚然成风,2010年9月,人民日报以《这里的党员爱学习》为题,推介了我县教育培训工作。三是邀请讲座与外派学习相结合。先后邀请国家发改委刘福垣教授、长株潭一体化首席规划师朱翔教授等40多位省内外专家教授来我县宣讲授课45场次,并选送优秀年轻干部到大专院校脱产学习,组织干部开展外出体验式学习,开阔了干部视野,启发了干部思维。

3、突出针对性,拓宽大规模培训干部的渠道。一是针对干 2

部工学矛盾,开展网上学习。在《中国**网》建立干部网上学习的平台,公布县委集中汇编的干部教育培训学习资料,组织干部工作之余上网学习,并利用远程教育、**红网手机报等网络媒介灵活组织干部学习,构建了创新型干部教育培训平台。二是针对干部成长需要,选派双向挂职。选送了37名优秀干部到省直、长沙市和州直单位挂职,下派了76名县直优秀干部到乡村挂职,让干部在实践中成长进步。三是针对干部学历不足,鼓励继续教育。落实干部参加继续教育经费资助政策,支持干部参加函授、自考等学历继续教育。全县共有3056名干部获得了第二、第三学历。

二、创新载体,优化机制,提升干部教育培训质量 李源潮部长曾经指出,新一轮大规模培训干部,要在扩大覆盖面的基础上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主。我们在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中,坚持做到“三注重”,着力构建了具有本地特色的干部教育培训质量保证体系。

1、注重阵地建设,构建服务保障机制。一是建好党校主阵地。大力推动党校办学体制改革,县委党校顺利升格为副处级中专体制学校。组织开展了“党员爱党校”主题活动,力争对口支援**的长沙市支持县委党校建设,先后筹集资金一千多万元修建了公寓式学员宿舍楼、建立了县委党校远程教育和多媒体教室、实施了校园绿化美化。二是建立实践活动基地。在享有“武陵土家第一寨”之称的苗儿滩镇惹巴拉建立了干部教育培训实践活动基地,组织中青班等主体培训班次学员进村入户 3

开展社会实践锻炼。三是实施“名师培养工程”。遴选高学历年轻优秀教师进入县委党校,采取开展学术交流、选送参加培训等措施,培养骨干教师。县委党校教师每年在报刊杂志发表文章20篇以上,16人次先后获得州级以上奖励表彰。四是加大培训经费投入。坚持干部教育培训经费预算逐年提升,县财政专项干部教育培训经费预算增加至80万元,确保县委党校运转保障经费不少于20万元,加强了干部教育培训资金保障。

2、注重互动双赢,构建异地培训机制。抓住长沙市对口支援**县的机遇,建立**县委党校与长沙市委党校的紧密联系,在**县建立了长沙市中青年干部党性锻炼和社会实践基地,在长沙市建立了**县中青年干部异地培训和见习基地。两地党校共建基地、结对办学,两地学员同享资源、交叉锻炼,创造了“本地+异地+实践”的三段式“接力”培训新模式。目前,两地已有462名中青年干部参与了三段式 “接力”培训。异地培训机制的建立,延伸了干部教育培训的链条,拓展了干部教育培训的内涵,让参训学员在差异化培训和锻炼过程中受益匪浅,取得了实效。

3、注重以考促学,构建培训倒逼机制。研究制定了《**县乡(科)级领导干部和乡(科)级后备干部政治理论水平任职资格考试实施意见》,逐批对全县乡(科)级领导干部和后备干部实行闭卷式任职资格考试。考试成绩作为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对于考试不合格者,取消任职资格。通过实施干部考试制度,以考试倒逼干部学风,增添了干部主动参加教育培训的内 4

生动力,提升了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质量。

三、创新理念,强化措施,破解干部教育培训难题 民族贫困地区受历史、自然、经济、人文等综合因素制约,与发达地区相比,基层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滞后、质量效益不佳的状况目前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难点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常规的培训形式难以满足干部需求。在当前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形势背景下,干部尤其需要构建健康的心理、树立优良的作风、掌握过硬的本领。常规的干部教育培训形式以课堂灌输为主,已经难以满足干部调整心态、锤炼作风、学习本领的需要。二是弱势的培训平台难以适应培训需要。在很多距离中心城市较远的地方,县级党校作为当地唯一的干部教育培训阵地,却面临师资力量缺乏,教师年龄偏大,教学知识陈旧,教育质量不高等问题,满足不了信息化条件下干部知识更新换代的要求。三是有限的财政投入难以弥补发展鸿沟。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在干部教育培训上存在明显差距。民族贫困地区财力薄弱,仅仅依靠本级有限的投入满足不了大规模、高质量培训干部的需要,对比发达地区,干部享受高端教育培训的机会明显偏少。

破解这些难题,我认为首先要创新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理念。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统筹协调的理念和现代培训的理念,5

以理念创新促工作创新,以工作创新促难题破解。

1、破解常规培训形式不活问题。要增强干部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坚持 “缺什么、补什么,需要什么、培训什么”的原则,加快干部心理健康、公务礼仪等教材和课件开发,结合实际,因需施教;要充分体现学员的主体地位,更多地采取容易调动学员学习积极性的点单式、研究式、互动式、模拟式等教学方法,紧扣学员心理,灵活施教。

2、破解基层培训平台不优问题。要进一步拓宽干部教育培训的途径,加大与大专院校、专业培训机构的教育培训合作,引入更多社会力量加入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要加大上级调训和干部异地交流培训的力度,更大规模的组织开展贫困地区与发达地区间的干部异地交流培训;要加快网络教育培训应用程序研发,利用功能更加完善的网络学习的平台提升干部教育培训的质量和效益。

3、破解基层培训投入不足的问题。要加大对县级党校的扶持力度,在硬件建设、课程开发等方面给予更大支持;要研究制定干部教育培训人才引进和培养政策,把更多优秀人才凝聚到干部教育培训队伍中来;组织开展“送培训下基层”活动,让乡科级干部共享更多优质的干部教育培训资源。

4、破解教育培训工作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建议在《2013—2017年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中,更加注重不同地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协调推进。加大对民族贫困地区干部教育培训的扶持,在资金分配、设备配置、师资引进上给予政策倾斜; 6

注重对民族贫困地区干部的调训,把武陵山区等国家扶贫攻坚示范区列为国家和省级培训重点参训地区,批量选派干部到党校、干部教育学院和知名院校进行免费培训;建立上级党校、发达地区党校结对帮扶民族贫困地区党校工作机制,采取选派教师支教等形式帮带民族贫困地区党校发展。

第三篇:开拓创新 与时俱进---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开拓创新 与时俱进---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今年5月,##镇建制调整,新一届镇委、政府坚持科学的发展观、人才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团结和带领全镇干部群众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精神,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努力推进全镇经济社会快速、持续、健康、协调发展,取得了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的显著成绩。

一、综合经济实力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提高2003年全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7亿元,实现工业总产值4374万元,现价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6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0.9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830万元,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675万元,地方财政预算收入完成220万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2亿元,人均存款达220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4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350元,在职职工人均年收入达9000元。全镇预制住房比重达25%,电视机普及率达65%,洗衣机、电冰箱、微波炉等家用电器开始进入部分家庭。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人民衣食住行状况大为改观。

二、结构调整有新突破,农村经济稳步发展。按照“打基础、脱贫困、奔小康”的要求,本着因地制宜、规模发展、立中长远,立足本地资源的原则,实施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通过引进业主,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发展了15000亩金银花9000亩草场和15000头(只)草食性牲畜,建立了蚕桑基地、反季节蔬菜基地及猕猴桃基地等,生猪、小家禽、稻田养鱼及海椒、糯玉米等多经项目已成为全镇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给农民带来的直接经济收入人均达800元以上。按照“保安全、保丰收”的原则,实行以水利为重点的山水田林路综上所述合治理,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3平方公里。新建微型水利工程20口,整治、维修山坪塘15口,土改200立方米,维修灌溉渠7公里,保障农业用水。不断引进新产品、新技术,确保粮食产量稳步增长。2003年,全镇农作物播种面积114933亩。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76776亩,产量30968吨;蔬菜播种面积23795亩,产量6915吨,达历史最高水平。

三、非公经济逐渐壮大,招商引资成效明显。目前,全镇有5家较大规模的非公有制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达6000万元。江津市建司和##供销社成功进行了改制。已引进重庆市渝欣牧业公司和江津市地利农业开发公司,投资300余万元进行金银花的加工开发和种草养畜,并初具规模。现有金银花加工厂2个,种羊场2个,种兔场1个,草科鸡养殖场1个,金银花加工设备3台,提高了金银花加工质量。先后引进江津市玫瑰米花糖公司修建“四面山老腊肉”生产基地、复兴竹海漂流社和重庆会龙旅游资源开发公司进行旅游资源开发、江津市四面山开发公司建设猕猴桃生产基地。截至今年6月,共引进外来投资项目6个,到位资金5732万元,主要涉及基础设施、能源、农业产业化及农产品深加工、旅游等方面,开放型经济已具雏形。

四、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环境得到改善。公路建设方面:主干道渝东公路傅家至东胜段的加宽改造工程正在紧张施工;已整修傅家一河河、马家坪—凤场等镇、村级公路18公里;新修小月、天平、水浒等村级扶贫公路50余公里,方便了群众出行和物资运送。已完成##至沙河公路的规划测设工作,并已正式动工,城镇建设方面:先后完成##千米大道、边贸综合市、梨园新街片区开发,场镇面貌进一步改观。完成了傅家场镇、马家坪新村建设;场镇配套设施进一步完善。此外,水能资源的开发也在稳步推进。基础设施的不断改善,为我镇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搭起了平台。

五、社会事业协调发展,民主法制得以加强。努力实施“科教兴镇”战略,坚持幼教、普教、成教共同发展,加大教育硬件设施建设投入,强化教育教学管理,素质教育全面推进,教学质量不断提高。认真贯彻落实“三大基本国策”。计生工作坚持“三为主”方针,推行“三结合”,强化宣传教育,严格目标管理,实行“一票否决”和“责任追究制”。积极推行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坚持“稳定、打击、治理、普法、建设”的工作方针,打防并举,标本兼治,搞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宣传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大力倡导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全镇文化、体育、卫生、广播电视事业继续发展,民政工作稳步推进,“双拥”工作得到巩固,安全工作进一步强化,武装、劳动就业、人事、统计、审计、档案、保密、残联、信访等各项工作进一步加强。

六、政府建设扎实推进,廉政建设不断加强。顺利实施机构改革和建制调整,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严格依法行政,认真履行职责。坚持政务公开,及时公示与广大群众息息相关的事项,实行“阳光作业”。大力整治发展环境,加强公务

第四篇:干部教育培训工作

适应形势创新方式

扎实做好人口计生干部教育培训工作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省人口计生委的精心指导下,我市积极主动适应人口形势变化,坚持从实际出发、面向未来的原则,按照“突出重点对象、拓宽培训渠道、实施分类培训、保证培训质量”的思路,扎扎实实做好人口计生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为全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较为坚实的人才和智力保障。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领导高度重视,营造良好环境

计划生育是“天下第一难事”,任务艰难繁重,工作千幸万苦,必须要有一支作风顽强、业务过硬、素质较高的干部队伍才能胜任。为此,我市坚持把提高干部综合素质摆在人口计生干部队伍建设最基础、最突出的位置,积极营造有利于教育培训工作的良好环境。一是营造政策支持环境。2001年以来,我市先后出台的《关于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决定>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工作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计划生育工作的意见》等文件,都重点强调了人口计生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尤其是去年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了“十一五”期间人口计生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总的方向-1-

和具体目标要求,即到2010年县(市、区)60%以上、乡(镇、街道)50%以上的计划生育干部达到大专以上水平,县(市、区)60%以上的计划生育技术人员具有中级以上职称,乡(镇)服务所80%以上人员具有卫技初级以上职称,从事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人员都要取得相应的执业资格。二是营造投入宽松环境。我市建立了比较稳定的教育培训财政投入机制,市委2006年6号文件明确规定,市、县两级从专项经费中列支部分资金补助计划生育干部参加教育培训。市人口计生委还规定,技术人员参加专业培训,市级每人每天补助20元,省级30元,省外40元。2002至2003年,由市本级财政拨款29万元免费培训全市3000多名村级计生专干。2005年,投入10多万元对乡(镇、街道)计生办主任和计划生育服务所所长进行培训。2006年,投入12万元按学费50%标准补助183名县以下人口计生干部,参加省人口计生委和省委党校开设的公共管理专业函授学习;补助县(市、区)技术人员参加专业培训11万元。今年,已经补助市人口计生委2名干部4.4万元攻读公共管理硕士学位,党校函授仍按学费的50%标准予以补助。三是营造全民学习环境。围绕建设学习型部门,我们以会议形式着重解决在对待教育培训工作上的两个层面的问题。一方面是解决领导层有的认为学与不学都一样,教育培训工作“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重要”的问题;另一方面是解决学习层有的摆不正工作与学习的关系,总以工作忙为借口躲避教育

培训的问题,从而使党政领导重视人口计划生育教育培训工作,广大人口计生干部积极参与教育培训,营造了一种全民学习的浓厚氛围。

二、拓宽培训渠道,创新培训方式

干部素质的高低,是人口计生事业成败的关键。我市在坚持传统培训方法的同时,不断拓宽培训渠道,创新培训方式,大力提高干部的综合素质。一是坚持集中式培训。我市每年都要组织集中培训,这些培训班有不同类型,可以是全面业务培训,也可以是单项业务培训;参加人员可以是村级计生专干,也可以是县乡计生干部。如2002至2003年村级专干业务全面培训,2004年乡镇计生办主任和计划生育服务所所长业务全面培训,2005年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调查培训以及育龄妇女管理软件培训等。在集中式培训中,市县两级人口计生部门经常联动,由县级组织人员参训,市级派出业务骨干实施培训,这样既节约了投入,又能扩大培训面。二是进行实践式培训。以计划生育优质服务活动为平台,乡镇人口计生干部在实践中努力学习计划生育业务,不断提高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自2003年以来,全市累计开展 5万多次,广大人口计生干部比较熟练地掌握了人口计生工作各项技能。这些年新进入计划生育战线的同志也无不感叹地说,是个练兵的大舞台,能很快地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三是实施外派式培训。一方面,积极派出人员参加省里组织的各种培训班,坚决完成下达的培训任务。另一方面,主动组织人员走出去,开拓新视野,接受新观念。尤其对技术人员要求乡所的至少到县站跟班学习一个月以上,县站的到市、省甚至省外医疗单位进修半年以上。去年,技术人员到县级培训46人,市级40人,省级74人,其中省外37人。四是开展比武式培训。结合省里组织的各项竞赛活动,我市先后开展了计划生育技术、药具业务、关爱女孩行动等大比武,各县(市、区)组织相应的活动选拔人员参加,从而掀起了一股学业务、学技能的热潮。此外,我市还将借助现代科技手段,积极探索网络式培训、多媒体教学等。

三、实施分类培训,提高综合素质

我市根据县乡人口计生干部所学不同、分工不同,将他们分成三种类型,有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培训,使他们具有较扎实的业务功底、较熟练的操作技巧、较丰富的实际经验以及较强的解决问题能力。一是管理类人员重在更新学科知识。对这类人员主要是采取短期培训的方式,使其掌握有关的人口理论和政策法规,掌握一定的文学、医学、法学、心理学、统计学等与人口计生工作相关的学科知识,不断提高政治理论和科学文化水平。二是技术类人员重在强化专业技能。我们积极与上级医疗部门进行沟通协调,利用他们的资源优势帮助培训计划生育专业技术人员,提高技术人员的操作技能。这类培训属于中长期的,具有明确的目的性,要求选派出去的人员必须取得所学专业的资格证,从而培养一支计划生育领域的高、精、尖人才队伍。同时,要求技术人员加强理论自学,并结合工作实践,积极考取执业医师资格证和中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三是综合类人员重在提高综合素质。基层人口计生干部队伍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身兼行政管理和技术服务二职的综合类人员,这是进行教育培训的重点对象,我们正是要建设这样一支一专多能的干部队伍。为此,既对他们进行知识更新,又对他们进行技能强化,努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虽然我们在教育培训中,针对不同类型的人员有所侧重,但都鼓励他们通过自考、函授等方式进行在职学历教育。2006年,全市参加省人口计生委和省委党校合作开设的公共管理专业本科函授的103人,专科的80人。目前,我市县、乡计生工作人员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达到43.8%,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技术人员达到20%,具有执业医师资格的达到36.9%。

四、完善考核机制,确保培训质量

为保证教育培训工作有成效、质量高,我市建立和完善了培训考核机制。主要是将教育培训工作“三列入”:一是列入目标进行考核。我市每年都将教育培训工作作为干部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列入对县(市、区)目标考核,在年终时进行检查。二是列入科室业务进行考核。将教育培训工作列入对口科室业务工作进行考核,作为县(市、区)人口计生委评先的重要内容。三是列入督办内容进行考核。今年,我市对县(市、区)乡

所执业医师还未调整到位的,县站没有B超执业医师、专业检验师、药剂师的进行了督办,要求他们配备到位或加强教育培训进行培养。督办结果直接列入目标考核,与县(市、区)评先表彰挂钩。

虽然我市在人口和计划生育干部教育培训中做了一点工作,也取得一点成绩,但是离上级的要求以及和兄弟市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我们决心以这次会议为动力,把教育培训工作做得更好,更加富有成效,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第五篇: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回良玉: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这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总结2003年的农业和农村工作,客观分析当前形势,全面部署2004年的工作,着重研究促进农民增收、确保粮食安全、深化农村改革

等问题。党中央、国务院对这次会议高度重视,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和国务院常务会对会议文件进行了认真研究和审定,对会议的召开提出了明确的意见和要求。我们要认真贯彻中央的指示精神,开好这次会议。

一、正确分析形势,不断深化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新阶段的认识当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正处在新的发展阶段。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作出的重要判断,是全党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也是我们制定农村政策、指导农村工作的基本依据。基于这一科学判断,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大决策,提出了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中心任务和基本目标,制定了“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这期间,农村经济社会的变化广泛而深刻,改革发展面临的形势错综而复杂,基层和农民群众的实践丰富而生动。我们要认真总结,深化认识,科学把握,正确应对。

(一)深刻认识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大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以来的这段时期,是农业结构加快调整的时期,是农村改革不断深化的时期,是农产品供给最充裕的时期,同时也是农民增收最困难的时期。新阶段的内涵丰富,变化深刻,影响广泛,我们应当不断深化对新阶段特征和发展规律的认识。一是农产品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由长期短缺转变为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多少代仁人志士梦寐以求、为之不懈奋斗的“但愿苍生温饱”的目标得以实现。这是一个根本性的变化,是一个历史性的跨越,是新阶段最基本的特征。随着温饱问题的基本解决和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用于食品支出的比重逐步下降,食品消费结构也发生很大变化。这使农产品供给的增长在受到资源约束的同时,越来越受到市场需求的约束。农业结构问题凸显,农产品价格低迷,增产难以增效,增产难以增收。在这种情况下,经济工作往往容易产生忽视农业、忽视粮食生产、忽视耕地保护等倾向,影响农业和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可能导致农产品供求出现新的波动。二是农村劳动力就业格局和转移动因发生重大变化。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工业化的推进和城镇化的提速,农村劳动力加快由种植业向养殖业转移,由农业向非农产业流动,由农村向城镇集聚。现在已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大批农村劳动力跨地区流动和进入城镇经商务工。这是一个重大的结构性变化。在市场经济发展中对经济效益最大化的追求,在社会发展中对良好生态环境、生活质量的追求,使得农民就业观念和经营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样性日益增强,使得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方式和流动的动因也发生很大变化。农民外出就业在很大程度上不再是权宜之计。相当一部分进城农民,由过去一人进城到现在举家进城,由暂时居住到稳定居住,由从事简单劳动到从事技术工种,由离乡不离土到离乡又离土。有的进城农民,正在逐步转变为城镇居民、企业工人和工商业经营者。我国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格局将继续呈现农业就业比重逐步下降、非农产业就业比重稳步上升、外出就业较快增加的基本态势。三是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来源发生重大变化。农业收入仍是农民收入的重要基础,但收入增长的来源日趋多元化、多样化。农民收入由主要来自农业转向农业和非农产业并举,农业收入由主要来自种植业转向种植业和养殖业并举,农民增收由主要靠增加产量、提高价格转向主要靠提高效益、扩大就业。目前,农民收入构成中来自非农产业的比重已经接近一半;工资性收入比重已超过三分之一,对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达60%多。来自非农产业和进城务工的收入已成为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来源。四是农村发展对城镇和国民经济的依赖程度发生重大变化。城乡发展的互动性、互补性越来越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越来越受到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农业商品率低、自给性强,城市和乡村分治,农民和市民分隔,农业和非农产业分离,很大程度上是农业和农村承担着为工业化和城镇化提供积累的重任。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开始有所改变,各种生产要素加速流动,工农之间、城乡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城市发展离不开农村的促进和支持,农村发展也离不开城市的辐射和带动。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就是要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和农村对城市的促进作用,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五是我国农业与世界农业的关联程度发生重大变化。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农业国际

化,各国农业联系更为紧密,农业专业化分工日益明显,农产品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加入世贸组织,既为我国农业发展带来了机遇,为引进资金、技术和扩大农产品出口创造了条件,也使我国农业发展更加直接地面临来自国际市场、国外产品和技术的严峻挑战。我国是农产品生产和消费大国。随着农业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一方面我们对国际市场有着巨大的影响,另一方面,国际农产品生产的丰歉、价格的高低、品种的多少、质量的优劣,往往直接影响和冲击着国内的生产和市场。特别是一些地区、一些品种,与国际市场的关联已非常密切,农产品进出口已成为一些地区影响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重要因素。六是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内涵发生重大变化。在农产品短缺时期,农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增加产量、保证供给,往往忽视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在农村生产力水平比较低的情况下,我们主要是发展农村经济,往往很难顾得上农村社会事业发展。随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追求生活质量的提高、生态环境的改善和自身的全面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农业和农村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农业和农村发展,不仅要保持数量增长,而且要注重改善结构、提高质量、增加效益;不仅要开发利用资源,而且要重视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不仅要繁荣经济,而且要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新阶段农业和农村发生的重大变化,既为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带来了许多新气象和新机遇,也带来了不少新课题和新挑战,对农村经济增长方式、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的转变提出了新要求和新任务。新阶段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着资源和市场的双重约束,面临着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双重压力,面临着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双重挑战,面临着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双重调整,面临着增加农民收入和保障粮食等农产品供给的双重目标,面临着促进经济增长和发展社会事业的双重任务。我们必须全面理解新阶段的内涵,深刻认识新阶段的特征,准确把握新阶段的规律,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加快农业和农村发展。

(二)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2003年,各地区各部门按照中央的要求,加大了解决“三农”问题的力度,克服了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的严重冲击,战胜了频繁发生的多种自然灾害的严重影响,赢得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继续平稳发展、农民收入继续恢复性增长、农村社会继续保持稳定的难得局面。近两年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共同特征是平稳运行,2003年实现的稳步发展尤其来之不易。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一些长期困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深层次矛盾还远没有根本解决。同时,由于农村内外部环境和条件的变化,又产生了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总的来看,农业面临的市场和效益问题,农村面临的增加就业和全面发展问题,农民面临的维护经济利益和保障民主权利问题,都还相当突出。而整个“三农”问题,当前又主要表现为农民的增收困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重点、难点主要也在增加农民收入。自上世纪90年代末期至今,农民收入始终处于低速增长。1997年至2002年的6年中,农民人均纯收入只增加549.5元;增长速度没有一年超过5%,年平均增长不到4%。而且,农民收入很不平衡。特别是粮食主产区农民收入增长幅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许多纯农户的收入持续徘徊甚至下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农民增收困难,既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性矛盾的现实反映,也是国民经济发展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的集中体现。从农村自身来看,主要是“三个不适应”:一是农产品结构不合理、质量水平不高,不适应市场日益多样化、优质化和精细化的需求;二是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水平不高,不适应农民多渠道扩大就业和增加收入的需要;三是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不高,不适应市场竞争特别是参与国际竞争的要求。从农业农村与国民经济的关系来看,主要是“三个不协调”:一是就业结构调整与产业结构调整不协调。农业劳动力所占比重没能随农业占GDP比重的下降而同步下降,导致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业效益低下。这是农民增收困难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原因。二是城镇化进程与工业化进程不协调。城镇化明显滞后于工业化。近几年我国城镇化速度有所加快,但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和同等收入国家的水平。这直接影响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农产品需求的扩大,严重制约农业经营规模的扩大和农业效益的提高。三是资源和国民收入在城乡之间分配不协调。受二元经济结构影响,农业、农村和农民在资源和国民收入分配中长期处于不利地位,农村土地、资金、人才等要素外流严重。近几年在全社会贷款余额中,农业和乡镇企业的比重一直分别只占5%左右,这与农业和乡镇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明显不相称。我们还要看到,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民增收问题和粮食安全问题将相互交织、互为影响。近几年来,粮食生产不断下滑,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种粮比较效益低,种粮农民增收困难,种粮积极性不高。农民收入问题与粮食安全问题是紧密相连的,特别是在粮食主产区,可以说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这两者的关系处理得好,就可以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处理不好,两者就会产生矛盾,相互制约。我们要把促进农民增收和发展粮食生产有机统一起来,统筹兼顾,及早谋划,强化措施,主动应对,既要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又要下大力气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三)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促进新阶段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做好新阶段的农业和农村工作,直观地看,是要解决好农民增收和粮食等农产品供给这两大问题;本质上看,是要研究和探索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如何加强对农业农村发展的支持和保护,加快农业和农村的发展。这是我们在现代化进程中回避不了的现实问题,也是必须解决好的重大课题。要按照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战略部署,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全面推进农村小康建设。要坚持城乡统筹,加快农业和农村发展。发展是农业和农村工作的第一要务,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加快发展,必须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坚持“五个统筹”,走城乡互动、工农互促的协调发展道路。要全面、正确地理解统筹城乡发展,这不仅是繁荣农村的需要,也是发展城市的需要;不仅要围绕“三农”谈统筹,而且要立足全局抓统筹;不仅要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考虑统筹,还要从政治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高度考虑统筹。这就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真正把农业、农村的发展纳入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大盘子”之中,统筹考虑,统筹安排。在具体工作中,要做到“六个注重”:一是注重强化农业的基础地位,合理配置资源,加强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形成一二三产业相互促进的良性发展局面。二是注重建立全国统一的市场,打破地域界限,消除城乡壁垒,促进产品和要素在城乡间、地区间自由流动、公平竞争。三是注重兼顾不同地区农业和农村的发展,扶持粮食主产区,推进扶贫开发,逐步缩小区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差距。四是注重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加强农村公共服务,提高农村的科技、教育、文化和医疗卫生水平,扩大农民的就业空间,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和农民的全面发展。五是注重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努力开拓国内市场,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全面提高农业效益。六是注重保护和合理利用资源,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2004年是全面落实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一年,也是实现“十五”计划目标的关键一年。党中央高度重视农业和农村工作,强调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围绕全面推进农村改革,进一步增强农村经济活力,出台了一系列力度较大的政策措施。当前,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强劲增长势头,农产品市场环境和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环境正在得到逐步改善。我们必须紧紧抓住不可多得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努力克服存在的困难,加快农业和农村发展。2004年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是:认真贯彻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坚持党的农村基本政策,调整农业结构,扩大农民就业,加快科技进步,深化农村改革,强化支持保护,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力争实现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二、采取更加有力的综合措施,努力构筑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解决农民增收问题,事关全局,意义重大。这既是当前紧迫而繁重的任务,也是今后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既是农村工作的基本目标,也是整个经济工作的重大课题;既是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要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就必须让农民种粮有利可图,调动农民发展粮食和农业生产的积极性;要扩大国内需求,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就必须提高农民购买力,开拓农村市场;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就必须繁荣农村经济,增强农户的经济实力;要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就必须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让他们安居乐业。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真正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最根本的也是要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让农民共享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成果。我们一定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促进农民增收的重大意义,切实解决好农民增收问题。随着新阶段农业和农村发展的环境、条件和任务的变化,促进农民增收的思路和方式也要及时做出相应的调整。必须采取更加直接、更加明确、更加有力的措施,对促进农民增收实行“内外抓、重点抓、综合抓”。内外抓,就是既要向农业的广度和深度进军,把农业和农村内部增收的文章做足,又要继续推进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在农业和农村外部寻求增收途径。重点抓,就是既要抓好面上增收,全方位开辟农民就业和增收的渠道和途径,又要分类指导,突出重点,抓好粮食主产区、纯农户和低收入农户的增收,着力解决好农村贫困人口和特殊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综合抓,就是既要创造条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靠调动农民自主创业的积极性增收,又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加大国家的支持保护力度;既要立足当前采取见效快的具体措施,又要着眼长远寻求解决农民增收问题的治本之策,建立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

(一)推进结构调整,壮大县域经济,充分挖掘内部增收潜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是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线,是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近几年,我们在这方面迈出了较大步伐,方向是正确的,成效是明显的。但总的看,战略性结构调整的深度还不够,水平还不高,还大有文章可做,前景十分广阔,必须坚定不移地继续推进。一是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要在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前提下,继续按照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原则,走精细化、集约化、产业化的道路。要依靠现代科技改造传统农业,把我国精耕细作的传统与现代技术结合起来,发展新型劳动密集型产业,变劳动力“包袱”为财富,让有限的土地等农业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发挥出更好的效益。要适应市场抓调整,不断满足国内外市场日益增长的优质化、多样化需求,积极扩大优势农产品出口,提高农产品市场占有率;要突出特色抓调整,做大特色产品,做强特色产业,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要围绕加工抓调整,建好生产基地,壮大龙头企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二是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产业化经营,既是农村经济组织创新的有效形式,又是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带动力量;既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渠道,又是推进农业区域化、专业化和提高农产品质量的有效途径,也是促进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要落实有关政策,加大支持力度,培育和壮大龙头企业。龙头企业是农民走向市场的依托,是新型的市场竞争主体。从某种意义上说,农户找到了龙头企业,就是找到了市场。要切实增强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不断完善企业和农户“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机制。三是加快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发展农村二三产业,不能单纯地依靠数量增长、外延扩张,要转变增长方式,注重内涵式发展。推进乡镇企业结构调整和体制创新,建立健全经营机制,增强技术创新能力,提高产品适销率。大力发展农村个体私营经济。结合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小城镇建设,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农村服务业。加强对发展农村二三产业的引导和服务,在市场准入、融资条件、政策支持等方面创造平等竞争环境。四是不断壮大县域经济。县(市)是我国功能相对完备的国民经济基本单元,自古以来就是国家行政管理的基础层次。我国大部分人口生活在县域范围,县域经济在国民经济总量中占举足轻重的地位。县域经济发展快的地方,整个经济发展就好,综合经济实力就强,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也高。壮大县域经济,重在突出个性,形成特色。要立足区位和资源优势,面向市场需求,培育和壮大支柱产业。加强县城和中心镇的建设,发挥其产业集聚和对乡村经济及农业生产的带动功能。要研究制定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拓展县域经济发展空间。

(二)加强技能培训,改善就业环境,努力拓展外部增收空间。统筹城乡发展,很重要的是统筹城乡就业;城市带动农村,很重要的是为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农民进城务工,不仅是农民就业的需要,也是城市发展的需要;不仅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也是发挥我国劳动力充裕的比较优势,增强制造业和服务业竞争能力的重要因素。现在农业户籍劳动力已经占到二三产业从业人员很大比重,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某些行业已成为数量上的主体。因此,必须正确看待和公正对待农民工。当前要突出抓好两件事:一是善待农民工,维护好他们的合法权益。要进一步改善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的环境,取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限制性规定,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当前突出的是要切实解决好工资拖欠、劳动保护和巧立名目的乱收费等问题,还要解决农民工在户籍管理、子女就学、住房安置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实际困难,为他们在城市安心务工就业创造条件。二是培训农民工,提高他们的就业技能。这是促进农民外出就业、稳定就业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也是提高我国产业竞争力的客观要求。要把农民工培训作为一件大事来抓、实事来办。调动社会各方面参与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的积极性,鼓励各类教育培训机构、用人单位开展对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适用性,各级财政要给予必要的支持。目前,一些地方在开展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中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积累了一些好的经验,要认真总结和推广。

(三)加大扶持力度,调整投入结构,积极发挥国家政策对农民增收的导向和带动作用。农业是弱质产业。世界各国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都要对农业和农村给予支持和保护。我国农村发展相对滞后,农业经营规模小,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农业竞争力不强,抗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弱,更需要国家给予必要的支持和保护。随着我国工业化程度的提高和经济实力的增强,工业和城市应更多地支持农业和农村的发展。要进一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和财政支出结构,不断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要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搞好种养业良种培育、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动植物保护、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信息与农产品市场开发、农业资源与生态保护及农业社会化服务与管理等农业支撑体系的建设。要适应由木材生产为主向生态建设为主的转变,切实搞好林业六大工程建设。退耕还林还草和湿地保护等生态工程,要统筹安排,因地制宜,巩固成果,注重实效。在继续加强大江大河治理和重大农林水利工程建设的同时,农业基本建设投资要进一步向农村中小型基础设施倾斜。近两年开展的“六小工程”建设,效果很好,对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要继续增加投资规模,充实建设内容,扩大建设范围。要拿出一部分资金,通过良种补贴、培训补贴、大中型农机具补贴和退耕还林还草补贴等多种方式,对农民实行直接补贴。完善扶贫开发机制,各级都要增加扶贫开发投入,切实加强扶贫资金管理,提高扶贫成效。

(四)认真落实政策,放活农村经济,充分调动农民自主创业和增收的积极性。农户是独立的市场主体,也是自主创业增收的主体。增加农民收入,不仅要“多予、少取”,更要做好“放活”的文章,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激发农民群众自主创业增收的潜能。要突破一切妨碍农民增收的思想观念,取消一切限制农民创业增收的政策规定,革除一切束缚农民增收的体制弊端。要尽快建立和完善全国统一的劳动力、资金、技术等要素市场,促进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充分结合。积极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外资投入农业开发,发展农村经济。建立培养和造就农村能人的机制,营造鼓励能人干事业、支持能人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为广大农村能人施展才华、创业致富、带动一方,给予必要的支持,开辟广阔的天地。进入新阶段以来,中央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农村经济工作的中心任务,作出了一系列部署。这次提交会议讨论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稿,也有不少力度较大的政策措施。各地区和有关部门要结合实际,把中央的政策细化、实化、具体化,既要遵循政策的基本精神,又要从各地实际出发有所创新;既要做存量文章,又要做增量文章;既要有常规性的考虑,又要有一些特殊的办法。要建立健全责任制,把中央的政策不折不扣地落实到位,让农民真正得到实惠。

三、保护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粮食问题是关系经济安全和国计民生的重大战略问题。党中央、国务院对此高度重视,胡锦涛同志、温家宝同志多次强调粮食安全问题。2003年10月国务院还专门召开了农业和粮食工作会议,明确了确保粮食安全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提出了重大政策措施。我们要按照中央的部署和要求,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抓好措施落实,切实保护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经过多年艰苦努力,我国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粮食生产能力达到了1万亿斤的水平,实现了粮食供求基本平衡的历史性跨越。正是有了这个前提,我们才有条件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才有基础实现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当前总的看,我国粮食供求形势是好的,当年产量加上现有库存仍然是供大于求的格局,市场供给是有保证的。现在强调粮食安全,并不是说粮食安全出了问题,而是要防范和消除影响粮食安全的隐患,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必须清醒地看到,一些影响粮食安全的因素和苗头已经出现,粮食供求关系正在发生变化。最为严重并需要坚决遏制的是,近几年耕地大量被占,粮食播种面积大幅度减少;最为根本并需要着力解决的是,粮食比较效益低,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不高,地方抓粮的积极性不高;最为关键并需要研究探索的是,有利于粮食生产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起来。如果这些问题任其发展下去,加上目前粮食市场信号的放大效应,各地各方面粮食购销的同步效应,以及粮食生产的滞后效应的影响,就会危及我国的粮食安全,就会对国民经济发展全局产生重大不利影响。近几年粮食面积和产量减少较多,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其中既有主动调整的合理因素,也有非正常的因素;既有市场经济法则的作用,也有不少政策和人为因素的影响。突出的有两点:一是乱征滥占耕地,大搞各种开发区、园区,既侵害了农民利益,又损害了粮食生产能力;二是一些地方片面理解农业结构调整,把调整结构与粮食生产对立起来,以为结构调整就是压粮扩经,致使一些地方粮食播种面积大幅度减少。各地区各部门必须从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和经济安全的大局出发,真正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决策和部署上来,做到认识到位,政策到位,措施到位。2003年入秋以来,粮价开始上涨。这是粮食供求关系正在发生变化的客观反映,是多年来粮价低迷基础上的恢复性上涨,是市场对粮食供求预期的理性反应。粮价适度上涨对增加农民收入、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有促进作用。但必须看到,粮食是生活必需品,粮价一头连着农民,一头连着市民,粮价的涨跌应该调控在合理的范围内。粮价一价带百价。如果粮价上涨过快过多,就可能带动整个物价的上涨,甚至引发通货膨胀,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全局。如何防止粮价暴涨暴跌和生产大起大落,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是当前经济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我们一定要下大气力稳定和扩大粮食生产,搞好粮食储备和供给,加强粮食市场调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粮食生产的环境和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市场在农业资源配置中越来越起到基础性作用,价值规律在粮食生产中越来越发挥主导作用。我们必须用新的思路、新的办法,来研究解决新阶段的粮食问题。要始终坚持调整农业结构不动摇,始终坚持增加农民收入不动摇,始终坚持立足国内解决粮食供给不动摇,始终坚持对粮食实行省长负责制不动摇。具体要把握好以下几点:第一,兼顾保障粮食供给和增加农民收入两个目标,把发展粮食生产与增加农民收入结合起来。这是我们做好农业农村工作的繁重任务和重要职责。要全面正确地理解和贯彻农业结构调整方针,不能把增加农民收入与发展粮食生产对立起来。调整农业结构要坚持在发展粮食生产和增加农民收入两个方面下功夫。特别是在粮食主产区,粮食收入是农民收入的主体,促进农民增收必须首先抓好粮食生产。农业结构调整不是简单地压缩粮食面积,市场信号已经要求2004年粮食播种面积不能再减少。要加大优势农产品区域规划的实施力度,加快优势粮食产业带建设,优化粮食品种结构,提高粮食质量,促进粮食加工转化,增加种粮农民收入。第二,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综合运用各种经济手段,保护和调动农民的种粮积极性。粮食生产稳不稳,粮食安全基础牢不牢,关键在于种粮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高不高。价格是调节生产最基本的杠杆,有利可图是农民发展生产最基本的动因。新阶段发展粮食生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最根本的是要通过市场引导,提高种粮效益,让农民种粮不赔本、能赚钱。粮食是弱质产业,国家必须给予必要的保护和扶持,要使农民在政策支持下从市场获得合理收益而积极种粮。2004年,各地要通过政策和价格信息引导,搞好服务,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努力恢复粮食生产,不能搞指令性计划,搞强迫命令。第三,守住耕地、依靠科技、改善条件,进一步加强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加强粮食生产能力建设,是保障粮食供给的重大举措,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基础。没有稳定可靠的粮食生产能力,就没有稳定可靠的粮食安全。要把加强粮食生产能力建设作为我国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来抓。一是要守住耕地。耕地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易于流失的稀缺资源,对国家粮食安全具有基础作用,对农民生计具有保障作用,对农村社会具有稳定作用。粮食调控主要在于“库”,保障能力主要在于“地”。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基本农田这条“红线”决不能逾越。不能随意改变基本农田用途,禁止在基本农田挖鱼塘、栽种树木,在这方面必须严格依法办事。二是要依靠科技。集中力量加强科研攻关和技术推广,培育一批影响重大、优质高产的优良品种,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发挥科技对粮食生产的支撑和促进作用。三是要改善条件。加强农业综合开发,加快中低产田改造,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和旱作农业,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扩大高产稳产、旱涝保收面积。第四,突出重点,集中力量支持主产区发展粮食生产。保护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重点在粮食主产区。抓住了主产区,就抓住了大头,就稳住了全局。粮食主产区多年来为国家作出了重大贡献,耕地面积和粮食播种面积都占全国的60%以上,粮食产量占全国的70%左右。今后主产区要继续发挥粮食生产的比较优势,发挥对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作用。国家将采取力度更大、更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加大对粮食主产区和种粮农民的支持力度,帮助主产区特别是中部地区的主产区解决种粮效益低、财政负担重等问题。要加快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多渠道筹集资金,支持主产区搞好粮食产能建设和粮食加工转化。粮食主销区和产需平衡的省区,也要注意保护粮食生产能力,也要支持粮食主产市县和种粮农民。第五,大力发展粮食产业,提高粮食生产的综合效益。要把粮食的生产、转化、加工、流通、消费作为一个完整的产业体系,进行系列开发和整体建设。特别是粮食主产区,更要立足粮食优势,做大做强粮食产业,把生产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不少粮食主产区通过发展优质专用粮和发展畜牧业,搞加工增值,提高了粮食效益,促进了农民增收。要大力支持和发展粮食加工、储运和流通,延长粮食产业链,提高粮食附加值,增强粮食的市场竞争力。要启动重点区域动物疫病应急防治工程,提高畜牧业的经济效益和畜产品贸易的安全性,为粮食的转化增效开拓空间。

四、加大农村改革力度,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是指导我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决定》中关于农村改革的内容十分丰富、内涵十分深刻,有许多重大突破和创新,为深化农村改革、加快农村发展指明了方向。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全面贯彻。解决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敢为人先,勇于实践,在改革中找出路,在开放中拓视野,在创新中求发展。深化农村改革,必须坚持把是否有利于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是否有利于改变农村面貌和保持农村稳定,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改革实践中要注意把握好几条基本原则:一是要着眼体制创新。改革进行到今天,只有从体制上创新,才能取得新的突破。深化农村改革不仅涉及许多内部的体制和机制问题,而且还涉及城乡关系的调整,涉及与国际惯例的接轨。新阶段的农村改革不可能单兵突进、孤军深入,必须综合配套、整体推进。二是要坚持市场取向。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切实提高农业农村的市场化程度,凡市场能办的事情就交给市场去办,政府的职能是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三是要尊重基层创造。基层和群众蕴藏着无限的创造力,群众的首创精神是推动改革的原动力。新时期我国农村大的改革发明权都在基层,都是由群众首创,在实践中发展和逐步完善,并经过党和政府的总结和提高。对基层的实践和探索,要热情对待、精心呵护、积极引导,即使对一些一时看不准的事物和做法,也不要急于下结论,轻易否定。四是要注重以人为本。农村改革的最终目的是要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和整体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推进新阶段农村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改革的方向是,建立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以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农产品市场体系和政府对农业的支持保护体系为支撑,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一要长期稳定并不断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这是我国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不仅符合现阶段我国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而且符合农业生产自身的特点,必须长期坚持。二要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这是提高农业市场化和农民组织化程度的有效途径。要推进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制度创新,增强服务功能。培育和发展专业合作组织,继续深化供销合作社改革,发挥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等在社会化服务体系中的重要作用,注重气象部门对农业的服务功能。三要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这是搞活农产品流通的基础。要培育各种新型的农产品营销主体,健全农产品现货和期货市场,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发展现代流通方式,规范农产品市场秩序。建立农产品“绿色通道”,有关部门要尽快制定具体方案。四要健全政府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体系。这是强化农业基础的基本保障。要不断加大投入力度,调整投资结构,完善补贴方式,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根据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中央的部署,当前推进农村改革要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完善农村土地制度,加快土地征用制度改革。土地制度是农村经济最基本的制度,土地政策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要认真贯彻实施农村土地承包法,保障农民对土地承包经营的各项权利。农村土地流转要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逐步发展适度规模经营。要按照保障农民权益、控制征地规模的原则,改革征地制度,完善征地程序。严格区分公益性用地和经营性用地,征地时必须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用途管制,及时给予农民合理补偿,妥善安排好失地农民的生计。有关部门要抓紧制定具体的改革办法,并修订完善有关法律法规。

(二)深化农村税费改革,继续减轻农民负担。农村税费改革是减轻农民负担和深化农村改革的重大举措。要在巩固现有改革成果的基础上,逐步取消不应当由农民负担的税费项目,创造条件逐步实现城乡税制的统一。2004年,除烟叶税外,要全部取消农业特产税,农业税税率总体上要降低一个百分点。这是深化农村税费改革的一个重大步骤。降低税率后减少的地方财政收入,沿海发达地区原则上由自己消化,粮食主产区和中西部地区由中央财政通过增加转移支付解决。有条件的地方,可以进一步降低农业税税率或免征农业税。有关部门要抓紧制定具体方案。要继续加大配套改革力度,加强农民负担监督管理,防止农民负担反弹。农村税费改革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必须扎实稳妥地进行。衡量税费改革试点工作做得好不好,一要看是否认真执行中央政策,二要看是否做到“三个确保”,三要看是否与相关配套改革措施综合推进,四要看是否妥善解决改革中暴露出来的矛盾和问题。最终要看是否进一步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让广大农民群众满意。

(三)继续推进市场取向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建立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制度。近年来,粮食流通体制市场化改革取得明显效果,对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优化资源配置发挥了积极作用。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要着眼于保护基本农田,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保护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2004年要全面放开粮食收购和销售市场。要抓紧建立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制度,制定方案,落实资金,完善办法,减少环节,确保补贴资金真正落到农民手中。要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粮食市场体系,培育多元化的市场主体,加强粮食批发市场建设,稳步发展粮食期货市场,鼓励产区和销区以多种形式建立稳定的产销合作关系,加强粮食市场的管理和宏观调控。健全和完善国家粮食储备体系,增强调控能力。加快推进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转换经营机制,使其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

(四)改革和创新农村金融体制,加强对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健全农村金融体系、改善农村金融服务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内容。目前,农村金融服务主体少、能力弱,难以满足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对信贷的需求,已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瓶颈”。要从农村实际和农民需要出发,按照有利于增加农户和企业贷款,有利于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的要求,改革和创新农村金融体制,切实解决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要努力增加农村信贷资金总量,通过明确县域内金融机构为“三农”服务的义务、完善邮政储蓄政策等措施,缓解农村资金的外流。加快现有农村金融机构的改革和调整,完善政策性金融的功能,逐步扩大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在严格监管、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的前提下,通过吸引社会资本和外资,兴办直接为“三农”服务的多种所有制金融组织。采取多种形式解决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贷款担保问题,鼓励各类信用担保机构积极拓展符合农村特点的担保业务,有条件的地方可设立农业担保机构。

五、加强和改善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党管农村工作是我们党的一个传统,也是一个重大原则。当前,统筹城乡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促进农民增收的任务十分紧迫,推进农村小康建设的任务十分繁重。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提高驾驭农业和农村工作全局的水平。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以与时俱进的思想,奋发图强的精神,求真务实的作风,真抓实干的行动,全面开创农业和农村工作新局面。切实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解决好“三农”问题,加快农业和农村发展,是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是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中央对解决“三农”问题历来高度重视,在中央文件和领导同志讲话中有许多精辟深刻、醒人耳目的重要论述。2003年11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指出,要始终重视农业的基础地位,始终重视严格保护耕地和保护、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始终重视维护粮食主产区和种粮农民的利益,始终重视增加农民特别是种粮农民的收入。各级党委和政府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深刻认识解决好“三农”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真正在思想上、工作上更加重视“三农”问题。要清醒地看到,虽然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逐步下降,但农业的基础地位没有变;虽然新阶段农村工作的目标、任务和内涵有所变化和调整,但党和政府解决“三农”问题的大政方针没有变。全党全社会要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多方支持,对农业给予更多的关心和政策倾斜,对农民给予更多的关爱和充分理解。农业和农村工作涉及面宽、政策性强、头绪很多,不仅分管领导要直接抓,而且党政一把手要亲自抓,地、县两级领导更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农业和农村工作上,并体现在工作部署、资金投入和干部配备中。要切实加强农村工作综合部门的建设,发挥他们在综合协调、调查研究、督促检查等方面的职能和作用。各有关部门要把支持农业和农村工作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密切配合,形成合力,确保中央关于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方针政策真正落到实处。切实改进政府对农村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建立一个与农村生产力水平相适应、与农村发展要求相协调、与农民承受能力相符合的农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体系,是上层建筑领域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促进农民增收减负、实现农村全面发展的迫切需要。近几年,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展开,各地在县乡机构改革和人员精简等方面做了不少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要从根本上消除农民负担反弹的隐患和压力,跳出“黄宗羲定律”,必须下决心从机制和制度上解决“食之者众,生之者寡”的问题。要大力精简乡镇机构和人员,有条件的地方可进一步并乡并村,提倡干部交叉任职,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运行效率。《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即将正式实施,我们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提高依法行政水平。2003年初,中央提出今后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农村,这是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一个重大举措,一定要确保落到实处,尽快缩小城乡社会事业发展的差距。经济发达地区和有条件的地方,发展农村社会事业的步子可以迈得更大一些。要鼓励和引导企业、团体和个人积极参与农村社会事业的建设。继续推进农村教育、卫生、文化体制改革。合理调整学校布局,优化教师队伍,提高办学质量,减轻学生负担。深化乡镇卫生院改革,加强农村公共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和卫生技术队伍建设,加快建立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积极探索对农村贫困家庭实行医疗救助的有效办法。坚持不懈地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继续加强农村基层群众文化活动基地建设,搞好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深入开展“三下乡”活动,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切实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要把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的活动不断引向深入,探索和落实让干部经常受教育、使农民长期得实惠的有效方法。深入开展农村党的建设“三级联创”活动,创建“五个好”村党组织、“五个好”乡镇党委和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先进县(市),形成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常抓不懈的工作机制。特别是要总结推广一些地方“支部加协会,农民得实惠”的成功经验,使农村基层党组织在更加有效地深入帮民致富的产业活动中,更加成功地找到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生产力的载体和途径,为农民增收、农村小康建设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抓好对农村基层干部的培训,不断强化他们的宗旨意识和群众观念,提高他们带领群众增收致富的本领。搞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试点。继续广泛开展文明村镇、文明户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搞好村镇规划,加强环境治理,提高农村社会文明程度。建立健全农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推进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健全规范村务公开制度。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搞好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创造良好稳定的社会环境,确保农民群众安居乐业。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必须坚持不懈地加强农村干部的作风建设。现在一大批有朝气、有学识、有才干的年轻干部走上了农村工作的各级领导岗位,尽快熟悉党的农村政策,了解农村实际,掌握同农民打交道的办法,增强对农民的感情,是他们面临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长期从事农村工作的同志,也有一个适应形势、更新知识、转变观念的问题。因此,各级干部要深入农村,了解农村,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要从思想上端正对农民的认识,从感情上密切与农民的联系,尊重农民的意愿和选择,做到爱民亲民、利民富民、安民护民。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力戒浮夸,力戒浮躁,不图虚名,不务虚功,不做表面文章,不提脱离实际的高指标,不喊哗众取宠的空口号,不搞劳民伤财的假政绩,扎扎实实地做好各项工作。

下载加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助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word格式文档
下载加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助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回良玉:增加农民收入 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这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和中央 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以邓小......

    统筹兼顾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生产力发展十分迅猛,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

    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交流材料

    为提升xxxx干部综合管理水平与工作执行力,提振xxxx干部精气神,为xxxx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提供坚强的智力保障。xxxx县以坚持服务群众,按需施教;坚持分类分级,全员培训;......

    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经验交流

    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经验交流 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经验交流 **县“四下功夫”推进2015年干部教育培训常态化 为努力培养一支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

    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自查报告

    XX县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自查报告 中共XX县委组织部 (2014年8月) 根据《关于做好干部教育培训重点任务落实情况督查准备工作的通知》(X市组函„2014‟91号)要求,我县及时对全县干部......

    干部教育培训年终工作总结报告

    干部教育培训年终工作总结报告 这篇干部教育培训年终工作总结报告的文章,是特地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00X年我局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认真......

    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自查报告

    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自查报告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自查报告 篇1中共中央今年三月颁发了《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试行)》(以下简称《条例》),这是我国第一次就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制定的......

    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情况汇报材料(汇编)

    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情况汇报材料x市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省委组织部的关心支持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全省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