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河林业局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调查报告

时间:2019-05-14 11:36: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白河林业局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调查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白河林业局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调查报告》。

第一篇:白河林业局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调查报告

邓论实践社会调查报告

用科学的发展观寻求经济腾飞

——白河林业局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调查报告

04级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汉语言文学(2)班刘奕坤290400508

我的家乡位于吉林省东南部中朝边境地区的一个小镇——白河林业局。时隔半年回到家乡让我再次深切感受到家乡发生的巨大变化。回首近几年来,做为一个偏僻山沟里的林业企业,经历了“两危”的困扰,经历了产量大幅度调减的压力,经历了实施“天保工程”推进战略转移的艰辛与阵痛,最终,我们看到了成功与发展的希望。正是由于有了这样丰富曲折的经历,白河林业局党委干部班子选择了一个适合企业发展的定位和思路,使白河找到了自我,找到了出路,实现了经济快速、健康发展。这些成绩是经过全局父老不懈努力奋斗得来的,更是与局机关党委同志们的付出密不可分。面对家乡这样大跨跃式的发展,不禁令我心潮澎湃,思绪万千。于是利用母亲工作单位的方便机会,我在2006年2月10日~12日期间以访谈的形式在白河林业局局机关大楼采访了白河林业局局长杜汶彦,并作了相关资料,报刊的查阅以及相关咨询,总结了白河林业局当前面临的经济形势和任务,并在局党委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工作中总结出诸多经验,为促进白河林业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出简单化建议。仅以此篇理论性调查报告为家乡经济建设提供参考,为早日实现小康社会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一、白河林业局目前的森林资源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一)森林资源现状

白河林业局位于安图县南部的长白山林区,是国家重点林区之一,总面积19.47万公顷,有林地面积16.7万公顷,白河林业局建局时总面积21万余公顷,后来因为诸多原因将林地划给了地方2万余公顷。全局的森林覆盖率数值虽然很高,但是有些资源结构和质量中存在以下问题:

1.林龄结构不合理

幼龄林占11%,中熟林有所上升,近熟林或成熟林由1997年的37%下降到2003年的30%,过熟林由1997年的14%下降到2003年的5%,可供采伐利用的只占35%。学过林学的都知道,我们林木蓄积量虽然下降的不快,但是林龄结构日趋不合理,就是说可供采伐的资源越来越少。

2.森林资源质量下降

由于林龄结构不合理,导致中幼龄林、近熟林成为采伐的主要对象,使森林资源负担过重,大树没有伐小树,木材质量严重下降。

3.优良树种比率偏低

红松、柞木、曲柳等一些珍贵树种比重不足,红松占7.9%,柞木占10.8%,曲柳仅占2.5%,这三大树种仅占蓄积的21.2%。

4.部分林场可采资源已近枯竭

杜局长强调这种状况绝对不是危言耸听,不信可以到两江、光明、春雷、二道林场去看 一看,再想找主伐施业区已经很困难了。两江林场4万多公顷的面积,出点原条很困难;二道林场一年到头只能生产出几千米木头,想多安排一点职工就业很难;春雷林场基本上停产,很困难,这就是目前我们的资源现状。

5.可采资源面积逐年减小

实施“天保工程”以后,木材采伐量大幅度调减,经过“两类三划分”,国家把我们19万公顷的经营面积划成了商品林区、重点公益林区、一般公益林区,商品林区允许采伐作业,重点公益林区不允许采伐作业,一草一木都不能动,一般公益林区只能择伐,不允许搞主伐,白河林业局的特点就是比很多林业局面积小,再加之重点公益林不允许采伐,局里的可采资源面积就更小。自1998年实施天保工程以来,我局的商品材产量由建局时的36万立方米减至如今的15.3万立方米,建局时,我们完成35万立方米左右的采伐量,而实际的消耗量远大于36万立方米。以1997年为例我们完成木材产量31万立方米,现如今仅剩15.3万立方米,减少了15.7万立方米,每年相当于减少1亿多元,8年累计减少了8亿多元,问题很严重。

(二)、当前我局存在的主要困难

首先,减收因素增加。前面已经提过,由于国家实施天保工程导致我局8年的时间内少收入8个亿,而且天保工程配套资金目前没有到位,其中包括20%、共计4000万的资金由地方支付,但目前没有到位。

其次,富余人员增多。全局包括集体职工有15000余人,离退休人员有2700人,一次性安置富余人员2500人,目前林业局上报的仍有3000到4000人无力安置。按杜局长的观点,根据现有的产量有3000人就足够了。

再次,职工收入较低。以2004年为例我局职工的年人均收入为8549元,这个数字在林业系统里来讲是比较高的,相对于其他行业来讲很低,这个数字甚至低于北京市的最低生活标准。

第四,社会负担过重。以去年上半年支出为例,支付教育408万元,支付公检法司249万元,支付医疗卫生176万元,支出社会统筹823万元,这仅仅是半年,那么这么多年来我们需要支出多少着实让人感到负担很重。

第五,银行债务沉重。杜局长语重心长地说:“去年我们支付银行债务2600万元,我经常说的影响当期收入就是指这些,我们的包袱很沉重,压得喘不过气。加上油、煤、电等涨价,今年累计将多支出420万元,使我们最难受的是199

4年的效益奖金至今还没有发放,历史遗留问题也很严重。”

第六,林业基础设施落后。由于白河局刚建局时,国家给我们设计的是先生产、后生活的方式,在这个方针的指导下,我局的基础设施很薄弱,我们的交通设施、居住环境、供水供暖都很落后,甚至不如农民,差距很大。

二、2000年以来白河林业局取得的成绩和变化

以上我提到的五点困难就是林业人支援国家建设,输出自然资源严重透支造成的,无论是森林资源现状中存在的问题,还是解决当前森工企业所面临的困难,其重点在于抓住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有利契机,加快林业发展的步伐。2000年以来,白河林业局在管局的领导下,按照管局的部署,积极开展二次创业,实现了企业经济的跨跃式增长。

(一)经济效益实现跨跃式增长。建成各类宾馆8个,各种景点8个,极大地提升了旅游产业的品位和档次。一、二、三产业占林业产业总产值的比重分别是53%、24%、23%,形成了三足鼎立的经济发展格局。

(二)资源培育、管理和保护得到进一步加强。一方面,逐年调减了木材产量,由“天保工程”实施前(1997年)的31万立方米减到2004年的15.3万立方米,企业直接减少收入10.825万元。另一方面,加大了森林管护力度,落实了地块和管护人,签定管护合同,从而使森林培育成效显著,森林资源的生长量远远大于消耗量,森林资源得以休养生息,林木蓄积逐年升高,森林植被、林分结构、生物多样性明显改善,系统性、稳定性增强。

(三)职工收入显著增加,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明显改善。2004年在岗职工年人均收入有了大幅度提高,2004年达8549元,比1999年的6213元增加了2318元,增长37.2%,平均每年逐增6.5%,人均居住面积由1999年的14平方米增加到2004年的27平方米。

(四)政治工作取得明显成效。白河林业局企业跨入了全省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百强行列,被吉林省人民政府评为“吉林省林业工作先进集体”、“省模范

集体”,被州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被州林管局评为全州唯一一家“思想政治工作标兵企业”,局领导班子被评为全州唯一一家企业“创一流业绩领导班子”。

三、白河林业局经济发展对策及措施

㈠调整发展思路,由以木材生产为主向生态为主转变。

㈡深化改革,由单一公有制向多元投资主体转型。

㈢调整产业结构,壮大工业支撑能力,向木制品精深加工转变。

㈣大力发展林地产业,由林木经济向林地经济转变。

㈤开发旅游资源,向森林生态旅游转变。

㈥培育管护资源,由采伐森林向经营森林转变。

从当前的形势来看,白河林业局的经济发展任务很重,还不够富裕,这还需要全局林业人不断开拓拼搏,广大党员充分发挥先进作用,把握有利机遇,真正把白河的资源优势通过科技手段转化为经济优势,用科学的发展观寻求经济腾飞,共同富裕,大刀阔斧地奔向小康。

参考资料:

1、《白河林业局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专题报告》

2、《白河林业局建局史》

3、《长白日报》

第二篇:关于推进科技创新、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意见

中共******县委、县人民政府

关于推进科技创新、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意见

为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全省、全市科技大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科教兴县、人才强县战略,加快科技进步,增强我县科技创新能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制定本意见。

一、明确目标,大力加强科技创新。

(一)总体要求。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党中央、国务院把握全局,放眼世界、面向未来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全县各级各部门务必清醒地认识到实施这一重大战略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工作方针,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技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加大科技投入,加强组织领导,加快人才队伍建设,优化创新环境,努力提升科技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支撑力度。要完善以政府为主导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以市场为导向的科技产业化体系三大体系建设,提升经济核心竞争力,促进社会和谐发展。通过五年的努力,使长阳达到国家科技工作先进县标准。

(二)主要目标。到****年,基本形成县域科技创新、科技服务体系框架,企业创新能力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提高,科技对经济社会的支撑引领作用增强。科技贡献率达到50%,对农业和工业的贡献率达到55%;县级科技三项经费占县财政决算支出的1%,科普经费达到10万元,高新企业研发经费达到销售收入的3%以上;培植科技骨干企业10家,培育省以上知名品牌2—3个;培育良种繁育基地10个,选育新品种2个,引进名特优品种20个;建设市级技术中心5个,建设科技信息服务站30个;实用技术普及率达到95%以上;培养学科带头人、科技型企业家、行业优秀科技人才、高素质科技管理人才和高层次科技中介人才,总人数达到2万人。-1-

二、突出重点,不断提高创新能力。

(三)突破性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加快发展以我县特色药材木瓜、栀果等为原料的生物医药高新技术产业,建造一个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一个销售收入过亿元的创新型企业,力争在生物医药工程技术、新医药设计与筛选技术领域实现重点突破。完成木瓜蛋白酶、齐礅果酸、栀子藏红花素、皂甙、蓝色素等活性成分提取的中试投产,开发嫩肉粉、啤酒澄清剂、保健品等产品,形成2—3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名牌产品和企业,形成较完善的产业链和创新能力较强的产业实体。

(四)推动农产品加工业战略升级。围绕更新产品、提高质量、节能降耗,加强关键技术攻关,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加大农产品加工项目的申报力度,以企业为主体组织实施科技开发,推进农产品深加工。加快高效环保专用鱼饲料的研究和清江鱼系列开发,延伸产业链壮大产业群。做好清江早茶和精制茶加工研发,形成规模生产能力。抓好以淀粉为原料的食品、保健品研发,打造知名品牌。加大其他中药材、蔬菜、野生果蔬植物等多种生物资源的加工研究开发。

(五)提高农业科技创新与转化能力。大力开发农业先进适用技术,依靠科技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拉动六大特色支柱产业发展,加快农业标准化生产,培育优质农产品品牌,提高市场竞争力,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加大对种业基地的扶持力度,集中力量,利用专项高起点、高标准建造一个生物资源保护、开发和地方品种选育推广、新成果引进应用的科技型基地,加快半高山地区农业结构调整的品种选择和试验示范推广,构建我县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建设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平台。扶持县域资源优势明显、市场前景好、对农民增收致富带动性强的基地和企业,建造林特种苗、作物种子、种畜、种禽、种鱼等种子种苗研究生产基地和农业技术的高新示范基地。

三、健全机制,构建科技创新体系。

(六)建立健全科技创新体系。充分利用科研院所的科技优势,加快建立健全以政府为主导、以企业为阵地、以科研院所为技术支撑、以科技项目为载体、以产业科技人员为主体、以多层次投入为保障、以信息化为基础的县域科技创新体系。引导企业加大技术研究和开发投入,把技术研发投入和创新能力建设作为支持企业发展的重要依据,作为政策扶持的先决条件。强化企业研发创新机构建设,重点骨干企业,都应根据自身实际建立精干科学的技术研发组织。大力发展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引导其拓展功能,提高服务质量,向专业化、规模化和规范化方向发展。加强专利、商标、版权等知识产权中介服务机构建设,保护企业科技创新成果。

(七)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充分利用现有网络资源,增设必备设施,开通科技互联网,科技110热线电话,科技短信平台,建设农业科技信息服务总站、分站、站点,形成“三网合一,三站贯通”的构架,建立完善以政府为主导的“网络信息服务、专家在线服务、现场培训服务”一体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完成农业实用技术、新产品新成果推介、农村政策法规、龙头加工型企业推介、农民生活服务等五大信息体系和科技人才、农业标准、农业资源、专利技术、科技成果等五大数据库的建设。依托并充分挖掘利用现有农业科技人员,组建“农业专家服务团”和“农村科技信息员”,完成农业科技服务、指导和咨询。

(八)积极推进县、院、企科技合作。巩固已有县院科技合作成果,拓展产学研合作领域。加强科研院所与企业科技合作力度,鼓励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联合创建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或科技开发基地,切实增强企业研发能力。每年至少召开两次院、县、企联系会议,开展两次以上较大规模的科技与企业对接洽谈推介交流活动,积极依托大专院校的科技资源、科技成果,建设一批产品开发中试基地,为企业和投资者提供技术支撑和产品研发成果。

(九)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加强知识产权制度建设,提高知识产权创新、管理、保护和运用能力。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加大保护知识产权的执法力度,营造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的法

制环境。落实《*****县专利资助奖励办法》,加大专利申请资助和授权专利资助的力度。政府、企业及中介组织共同为专利发明人加快专利技术转化提供条件。切实保障科技人员的知识产权权益,落实好技术要素与分配的有关政策。

四、完善政策,优化科技创新环境。

(十)增加财政科技投入。认真落实中央规定,切实把科技投入作为预算保障的重点,大幅度增加财政科技投入。建立财政性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确保县级财政科技投入增幅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十一五”期间,县级科技三项经费的投入要达到1%以上。

(十一)设立“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在确保科技三项经费投入的基础上,政府每年投入100万作为“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本着“成熟一个扶持一个”的原则,按照专家论证,部门评审,政府审核的程序,支持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成长型企业进行关键设备更新和产品开发,及招商引资企业进行核心技术的引进和创新,支持农业结构调整中新技术的推广,新品种的引进、选育和推广,支持县院科技合作中前沿科技的研发,对被列入国家、省、市的重大科技项目进行配套扶持。

(十二)落实国家税收激励政策。加大对企业自主创新投入的所得税前抵扣力度,允许企业按当年实际发生技术开发费用的150%抵扣当年应纳税所得额。实际发生的技术开发费用当年抵扣不足部分,可按规定在5年内结转抵扣。企业提取的职工教育经费在计税工资总额2.5%以内的,可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企业用于研究开发的仪器和设备,单位价值在30万元以下的,可一次或分次摊入管理费;单位价值在30万元以上的,可采取适当缩短固定资产折旧年限或加速折旧的政策。

(十三)引导金融机构支持科技创新。金融机构对国家、省、市重大科技产业化项目融资,应给予重点支持。对有效益、有还贷能力的自主创新产品出口所需的流动资金贷款,要优先安排,对资信好的自主创新产品出口企业可核定一定的授信额度。

(十四)实施扶持创新的政府采购政策。科技主管部门会同综合经济部门按程序组织对自主创新产品进行认定,并向社会公告。财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在获得认定的自主创新产品范围内,确定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目录,实行动态管理。凡用财政性资金进行采购的,应优先购买列入目录的产品。

五、制定措施,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十五)强化科技人才的“内培外引”工作。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抓好科技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工作。每年选送10名专业人才到大专院校、企业、科研机构进修,每年举办1期科技人才培训班,加强对各行各业科技人才的培训。鼓励专业技术人员采取函授进修等形式进行继续教育,提高科技素质,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同时,做好工业(农产品加工业)、高新农业、教育、医疗卫生等行业具有本科或研究生以上学历或高级以上职称的专业技术人才的引进,特别是引进重点行业急需的人才。

(十六)建立科技人才激励机制。建立科技人员按岗定酬、以绩付酬、绩效挂钩的考核激励机制,调动科技人员参与科技创新和科技推广的积极性。健全和完善“科技进步奖”、“发明创造专利奖”,设立“突出贡献奖”,由县委、政府定期对优秀人才进行奖励,授予相应的荣誉称号,发给一定数额奖金,并与政绩、职称和分配挂钩。鼓励科技人员下基层、下农村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承包和技术咨询服务。对优秀基层科技人员,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聘用,优先提拔使用,优先评定职称。

(十七)加大科普力度,提高全民科技素质。继续开展好科技活动周和科技节、科普展教、科技培训、科技咨询等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实现科普活动制度化、经常化、社会化。健全完善科普工作网络,在全县范围内形成以县科协为中心,少数民族科普工作队为主体,协(学)会等为依托,以学校、企业和科普自愿者为基础的科普网络,不断提高全民科技文化素质。加大科普经费投入,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科普经费要达到人均0.2元的要求。

六、加强领导,切实保障科技创新。

(十八)加强领导。各级、各部门要牢固树立抓经济必须抓科技、抓发展必须抓创新的观念,真正把科技工作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认真落实“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的工作责任,切实加强对科技工作的领导,把推进科技创新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的重要内容,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抓紧研究和提出推进科技创新的工作措施,切实抓好落实。各级领导要带头学科学,及时了解科技前沿问题,把握科技发展形势,用科学思想武装头脑,加强组织领导、统筹协调和督促检查,经常研究、及时解决科技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大力推进科技事业发展。

(十九)形成合力。科技工作是一项涉及各行业、各领域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打破部门、地区、产学研之间条块分割、自成体系、相互封闭的格局,统筹好分布在各行业、各领域、各层次的科技资源,推进信息情报、科技人员等科技资源的共享共用。科技、农业、林业、畜牧水产、水利、财政等相关部门要大力提倡团结协作、协同攻关的精神,发挥部门优势,群策群力,加强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协调与配合,促进企业与企业之间的技术交流与合作,形成机制灵活、资源共享、密切协作的科技创新合力。

(二十)营造氛围。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媒体,大力宣传党的科技方针政策,宣传科教兴县和人才强县战略,宣传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大力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要把科技创新与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结合起来,使之相互促进、相得益彰,鼓励全县人民学理论、学文化、学科学,努力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技素质和创新能力。要大力强化创新意识,弘扬创新精神,培育创新文化,大力营造勇于创新、尊重创新和激励创新的文化氛围,把全民创业与创新结合起来,以创业奠定创新基础,以创新推动创业,激励、凝聚大批创业、创新人才加入到全面建设小康长阳的伟大事业中来。

第三篇:白河林业局食用菌调研报告

白河林业局食用菌调研报告

近年来,白河林业局将发展和壮大食用菌产业做为加快林区经济转型、促进职工增收的重要抓手段强力推进,并坚持以基地建设为龙头、采取规划引领、行政推动、政策引导、典型引路、科技支撑等一系列重大举措,促进了全局食用菌产业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我局全民创业一大特色主导产业。

一、我局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基本概况

我局食用菌产业始于90年代,木耳种植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木杆为培养基的杆耳阶段;第二阶段是集体发展地栽木耳阶段;第三阶段是现在的以家庭主体的地栽木耳阶段。九十年代初期初期的杆耳产量低,加上受到资源的制约,逐步转变到地栽木耳。2002年,我局引进中国高科集团发展食用菌(胶陀螺,俗称拱嘴蘑)项目在我局发展。林业局为其提供原料和场地,中国高科集团为我局发展食用菌提供技术服务。林业局号召基层单位大规模发展,当时东方红林场发展了70多万袋,林业局总量在300多万袋,周边村屯500多万袋。但由于体制等诸多因素,林业局单位发展越多的亏损越大。职工和单位的积极性受到了很大的打击,我局食用菌产业走向了低谷。全局产量不足百万袋但周边村屯却发展依旧,产量稳中有升,逐步发展到800多万袋。

2011年3月,以江礼家为首的我局新一届领导班子经过一个多月的调查研究,根据我局的资源、地理等的条件,综合主观和客观等各方面因素,认为我局应该大力发展食用菌这个富民产业。为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林业局出台了发展食用菌产业的优惠政策,为职工购置了发展食用菌的机械设备,给缺少资金这提供无息贷款,统一规划菌房用地和摆放场地。组织职工到大兴沟、天桥岭、大石头林业局考察学习,引进食用菌技术示范户。多次召开全局、机关等动员大会,使干部、职工、群众调整了状态统一了思想,明确了目标。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极大地激发了干部职工的创业热情,职工家属在各级干部的带领下,踊跃投入到发展食用菌产业中来。在全局掀起了发展食用菌,富民强企的热潮。目前,全局报名发展食用菌的职工群众有400多人,发展900多万袋。

二、我局下一步食用菌产业发展目标

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我局将抢抓机遇,继往开来、发挥优势、乘势而上,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林业增效、职工增收为目标,以食用菌生产技术创新为动力,以提高产品质量和品质为突破口,坚持生产设施高端化、生产规模集约化、生产管理标准化的要求,努力推进食用菌产业健康快速发展,力争用2-3年的时间,真正把我局打造成“名、特、优高档食用菌的栽培基地”。今年的主要目标是:在原有1000万袋的基础上,新增食用菌800万袋,实现产值4500万元,促进职工增收1500万元。在具体工作上,今后要着力在五个方面做好文章:

1、在转变观念上实现新突破。思路决定出路,观念就是财富。转变观念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要根据不同时期的不同情况,对客观形势有一个科学的判断和准确的把握。大家必须坚决摒弃照搬条文、自我设限的思维模式,继续坚持既定的发展思路不变,坚持抓发展的劲头不减,研究政策,灵活运作,只要有利于加快发展,就要大胆的闯、大胆的试,努力在挑战中抓机遇,在实干中求完善。不要因为前些年我们在食用菌栽培上失败了多次,而有萎缩心理,要用发展的观念看待今天食用菌产业的前景。

2、在引进技术上实现新突破。我们必须把引进技术摆在发展食用菌的重要地位来认识,全力以赴抓好技术引进。要借鉴兄弟局的经验,抓好对引进技术优惠政策的调整充实,重点是要抓好示范户的引进工作。汲取各地的先进经验和技术,充实到我局的食用菌产业中,保证发展不走弯路。

3、在破解瓶颈上实现新突破。林地、资金等要素瓶颈能否得到有效破解,体现着领导干部的能力和水平,也决定着食用菌发展的成败。在解决焦点、难点问题上要有胆识和魄力,创新思路,创新机制,在林地经济政策使用中发现新

机遇,在实践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4、在狠抓落实上实现新突破。要把抓落实作为一项首

要任务,切实抓住每一天时间,抓住每一个机遇,用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率先发展的责任感,做好明年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各项准备工作。要以创新的方法抓落实,善于把局里政策与单位实际结合起来,搞好调查研究,协调解决实际问题,切实把培植户的全部精力引导到加快食用菌产业发展上来,引导到苦干实干上来,引导到学技术学经验上来。

5、在规模效益上实现新突破。当前关键是要抓好职工

群众食用菌培植的规范化管理。重点是要推进职工收入由以工资性为主向创业性转变,加快创业产业的发展,使更多的职工转变为创业者,不断提高创业性收入在职工收入中的比重,但种植户不能盲目的急于扩大生产规模,要稳中求发展,林业局通过发展更多的培植户,形成规模效益,并要改变有基地无规模,有原料无加工、没产品的现状,在延伸产业链条上实现更大的突破,把产业效益最大化。

三、进一步促进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建议

为进一步促进我局食用菌做大做强,在借鉴兄弟局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针对我局食用菌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1、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做大做强食用菌产业。产业建

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众多部门,必须健全组织协调机制。加大企业行政的引导力度,统筹解决建设中出现的热点、难点和重点问题,整合项目资金集中扶持,及时为食用菌基地建设的发展壮大提供资金支持,为我局食用菌产业做大做强提供资金保障。

2、积极做好宣传,增强创业信心。要及时把林业局的相关政策传达到每位职工群众,正确引导职工群众致富。同时,要让职工群众真正理解局长的讲话精神实质,要让职工了解林业企业目前的形势和面临的挑战。9.18万立方米的木材产量和“天保工程”的政策性补助,只能是我们的口粮钱,要想走向富裕,实现我局“十二五”经济发展目标,就必须增加创业性收入,就得靠全体干部和职工的共同努力。

3、加快人才引进培养,增强产业技术支撑。加强和国内食用菌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紧密联系,加快食用菌专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通过降低引进专业人才门槛,对突出贡献者给予一定数目的科研经费支持等有力措施,可以把有食用菌技术专长的本科毕业生引进来,并遵循“请进来、走出去”的学习原则,一方面多方邀请食用菌专家、学者、教授来我局讲学培训,指导食用菌生产。另一方面积极组织技术人员、基层单位负责人和生产大户外出参观学习,开拓视野,提升自身科技能力。同时,加快招商引资,通过合资、合作、购买专利等形式,引进和培养一批食用菌生产和经营方面的高层次人才,提高科技素质和栽培技术水平。

4、加强标准化生产管理,创建特色品牌。食用菌标准化生产就是要严格按照国家和国际标准规定的内容进行食用菌生产、加工以及包装、贮运等过程。为进一步加强我局食用菌企业标准化生产管理,实现我局食用菌可持续发展,必须借鉴国家和国际食用菌生产标准,制定适宜我局食用菌生产企业采用的技术操作规程,严格按照“六化”要求,即生产环境标准化、投入原料标准化、菌种制作标准化、生产过程标准化、产品加工标准化、包装运输标准化,创建无公害、绿色、有机品牌,进一步促进我局食用菌产业安全、健康、可持续发展。

第四篇:开拓创新 与时俱进---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开拓创新 与时俱进---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今年5月,##镇建制调整,新一届镇委、政府坚持科学的发展观、人才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团结和带领全镇干部群众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精神,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努力推进全镇经济社会快速、持续、健康、协调发展,取得了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的显著成绩。

一、综合经济实力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提高2003年全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7亿元,实现工业总产值4374万元,现价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6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0.9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830万元,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675万元,地方财政预算收入完成220万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2亿元,人均存款达220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4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350元,在职职工人均年收入达9000元。全镇预制住房比重达25%,电视机普及率达65%,洗衣机、电冰箱、微波炉等家用电器开始进入部分家庭。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人民衣食住行状况大为改观。

二、结构调整有新突破,农村经济稳步发展。按照“打基础、脱贫困、奔小康”的要求,本着因地制宜、规模发展、立中长远,立足本地资源的原则,实施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通过引进业主,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发展了15000亩金银花9000亩草场和15000头(只)草食性牲畜,建立了蚕桑基地、反季节蔬菜基地及猕猴桃基地等,生猪、小家禽、稻田养鱼及海椒、糯玉米等多经项目已成为全镇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给农民带来的直接经济收入人均达800元以上。按照“保安全、保丰收”的原则,实行以水利为重点的山水田林路综上所述合治理,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3平方公里。新建微型水利工程20口,整治、维修山坪塘15口,土改200立方米,维修灌溉渠7公里,保障农业用水。不断引进新产品、新技术,确保粮食产量稳步增长。2003年,全镇农作物播种面积114933亩。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76776亩,产量30968吨;蔬菜播种面积23795亩,产量6915吨,达历史最高水平。

三、非公经济逐渐壮大,招商引资成效明显。目前,全镇有5家较大规模的非公有制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达6000万元。江津市建司和##供销社成功进行了改制。已引进重庆市渝欣牧业公司和江津市地利农业开发公司,投资300余万元进行金银花的加工开发和种草养畜,并初具规模。现有金银花加工厂2个,种羊场2个,种兔场1个,草科鸡养殖场1个,金银花加工设备3台,提高了金银花加工质量。先后引进江津市玫瑰米花糖公司修建“四面山老腊肉”生产基地、复兴竹海漂流社和重庆会龙旅游资源开发公司进行旅游资源开发、江津市四面山开发公司建设猕猴桃生产基地。截至今年6月,共引进外来投资项目6个,到位资金5732万元,主要涉及基础设施、能源、农业产业化及农产品深加工、旅游等方面,开放型经济已具雏形。

四、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环境得到改善。公路建设方面:主干道渝东公路傅家至东胜段的加宽改造工程正在紧张施工;已整修傅家一河河、马家坪—凤场等镇、村级公路18公里;新修小月、天平、水浒等村级扶贫公路50余公里,方便了群众出行和物资运送。已完成##至沙河公路的规划测设工作,并已正式动工,城镇建设方面:先后完成##千米大道、边贸综合市、梨园新街片区开发,场镇面貌进一步改观。完成了傅家场镇、马家坪新村建设;场镇配套设施进一步完善。此外,水能资源的开发也在稳步推进。基础设施的不断改善,为我镇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搭起了平台。

五、社会事业协调发展,民主法制得以加强。努力实施“科教兴镇”战略,坚持幼教、普教、成教共同发展,加大教育硬件设施建设投入,强化教育教学管理,素质教育全面推进,教学质量不断提高。认真贯彻落实“三大基本国策”。计生工作坚持“三为主”方针,推行“三结合”,强化宣传教育,严格目标管理,实行“一票否决”和“责任追究制”。积极推行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坚持“稳定、打击、治理、普法、建设”的工作方针,打防并举,标本兼治,搞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宣传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大力倡导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全镇文化、体育、卫生、广播电视事业继续发展,民政工作稳步推进,“双拥”工作得到巩固,安全工作进一步强化,武装、劳动就业、人事、统计、审计、档案、保密、残联、信访等各项工作进一步加强。

六、政府建设扎实推进,廉政建设不断加强。顺利实施机构改革和建制调整,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严格依法行政,认真履行职责。坚持政务公开,及时公示与广大群众息息相关的事项,实行“阳光作业”。大力整治发展环境,加强公务

第五篇:关于白河村贫困调查报告

关于白河村贫困调查报告

(一).地理环境的客观原因

该村地处鄂西北的大山区,位于秦岭南麓,鄂豫陕三省的交界处,山高谷狭,道路崎岖,交通闭塞。调查中发现,该村与集镇的联系是一条泥巴公路,村村通公路修止该村的邻村关帝庙村。由于是泥巴公路,每逢大雨,道路不能通车。该村的这条公路在7月28日的大雨中被塌方冲毁,到集镇的桥梁被冲毁,导致村民只能翻山越岭才能到达集镇,交通极为不便。

同时由于山高谷狭,该村的耕地大多位于峡谷两侧的半山腰或者山顶上,多为旱地。据村民反映,由于土地多在山上,收成全靠气候。今年由于雨水过多,使农户又一次受灾。同时,该村的村民还反映由于该地地势较高,该地区内唯一的一条河流只有在夏天的雨季时才会有水,在雨季河水涨时村民用水泵将水抽入到自家修建的水窖中。雨季已过,河流断水,农作物和牲畜无水可饮,由此导致了该地的饮水极为困难。由于水源也导致了该地的农作物种植单一,庄稼成了该村经济的主要来源。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该村的薪碳林被划分为一家一户管理,农户常常砍伐森林,到集市上出卖,来获得经济利益,由于监管的不力和无计划的采伐,导致森林植被破坏严重。调查中发现,该村的多数山都是光秃秃的,露出白花花的石头,这也导致了塌方,滑坡的频繁发生。在我看来,该村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贫瘠,农业可耕地少,设施差,种植单一,人地矛盾突出造成了该地贫困的一大原因。

(二)人文思想的原因

1.软环境建设滞后:人文环境亟待改善

软环境是社会的政策、政务、法制、文化和教育等方面的综合。贫困不仅意味着低收入和低消费。阿玛蒂亚·森将真正的贫困视为是对人的基本能力的剥夺(收入则是实现基本能力的中间变量),基本能力包括健康状况、受教育的机会、社会公平等方面。贫困地区教育落后,卫生保健条件差,人力资本的质量很低。同时人口增长过快,越穷越生,越生越穷。这些地区实际的人口密度超过资源的承载能力多倍,造成对环境资源掠夺式的开采使用。由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转变严重滞后。最终造成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不高、经济体制改革进展迟缓、政策投入质量低,旧体制至今发挥着很大的影响作用,与市场经济的要求相距很远。同时严酷的自然条件和发展经济的极大困难,使得干部群教育的落后必然导致观念的落后,落后的思想观念是贫困的根源,该村有524户,调查中发现文盲率竟然达到了70%,大多数人一生中还没有进过县城,这、里面女性占90%以上,观念的落后和受教育程度较低是贫困产生的一大原因。这里的不少农民对商品经济至今还不习惯,他们一贯视农为本,宁愿守着土地贫穷,也不愿出外务工或者经营工商业。许多的当地农民听天由命,安于现状,消极悲观,缺乏信心和勇气,而把希望寄托于风调雨顺,把全部的希望寄托于土地。在经济上则是依靠政府的救助和支援,以拿补贴为理所当然,甘愿受穷。再受调查的农户中,享受政府救助性贫困户为311户,占到了 涉及救助人口 占到了总人口的 一般性贫困户为 占

2.由于观念的落后,亦农为业的老思想严重,认为学文化读书无用的思想根深蒂固,该村有40%的适龄入学儿童辍学在家务农或着外出打工,思想观念落后,科学文化知识匮乏。早婚的现象比较严重。教育是一大问题,教育能够提高人的素质,是脱贫致富的关键。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该村贫困劳动力中身体有疾病的621人,占贫困人口的56.5%,百户调查显示,38户家庭有常年患病的占到了38%。

3.贫困户的思想观念落后,这不仅体现在小农意识深根蒂固,温饱即安,不思发展向上,而且还体现在生产经营上不注重组织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

4.其中,子女较多也是一大问题,调查发现家庭子女最少的为3个,最多的多大8个。由于子女较多,抚养教育等费用较高,这也是高失学率产生的原因,造成了恶性循环。

5.教育支出大,调查中发现,少有的几户思想相对开明的农户希望孩子通过读书来改变贫困状况。但现实中“教育社会化,产业化”加重了农民的负担。根据调查,该村的一个高中生一年的学杂费,培养费,生活费最少也需要6000元。而在人均收入不足1000元的贫困家庭要供孩子读高中,只能举债,导致了现阶段的贫穷。

(三).自然灾害致贫

本地受雇于峡谷地貌,峡谷之间的平均距离约为20米。居民大多居住在两侧的半山腰上,而且居住比较分散。价值本地村民以薪柴为主要的取火来源,薪柴同时也是本地的经济来源之一,导致了长期的采伐无度,无人管制,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贫瘠。自然灾害频发。在

今年夏天的水涝灾害中,该村有24户农房有不同程三度的损害。三分之一的农田受灾,使贫困的状况加剧。

思考与对策

针对调查结果,我综合各种意见,提出了以下的解决方案。

(一).要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深入贯彻执行好“三农”政策,加强本地的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农业基础设施。针对本地的公路,以及农业水利设施比较落后的状况,要进行有正对性的扶贫救助。1.所谓“要致富,先修路”,首先,要修通该村通往集镇的水泥公路,从而缩短两地之间的行程,使农民告别泥巴路的历史,方便出行,加强与集镇的经济来往于联系。交通是根本,这对于身处深山得人走出大山看世界极为重要。

2.是加强本地的水利设施建设,以利用好本地稀缺的的水资源,促进农业增收。要将河流两边的荒地滩涂开发成水田,增加耕地数量,同时也可以改变本地的农业结构,这一点很重要。再就是要对电网的建设,这样可以加强与外界的信息交流,打破封闭状态,通过与外界的交流的加强,既可以使农民增长见识,也可以增强农民的紧迫感和危机感。

(二)改变思想观念

1.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提高本地人的文化素养,提高适龄入学儿童的升学率是关键。我们要让村民深刻的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要对农民进行这方面的宣传和教育。宣传国家的“教育兴国”战略。在现阶段,要从根本上改变这些地区的落后状况,首先要在转变思想观念,摆脱落后的思想和传统的旧观念,根除陈旧思想,是这些农

民能够全力支持子女的受教育。同时,政府和社会团体要给予必要的援助,使国家的九年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政策能够惠及这些偏远地区的孩子。使他们能够正常的接受教育,进而能够得到更好的教育,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改变这些地区的教育落后状况和人口素质低的状况。

2.要提高农民的文化素养,要对农民进行宣传教育,使他们破除安于守旧的思想强化他们的危机意识。勇于走出家门,外出务工或经商,打破以农为业,经济来源单一的局面,这也可以减少人多地少的矛盾。是该地的富余劳动力能够得到充分的利用。同时,还要破除多生孩子的观念,在这些地区要坚持贯彻执行好计划生育的政策。提倡少生优生,晚婚晚育政策。在这些方面,我们的党员干部要做好思想工作,做好宣传教育。

3.改变发展观念,调查中发现,该地山高地狭,多为旱地,沙质土壤,土地贫瘠,地块小,远离农户。而且据农户讲,每年的播种和收割都极为困难。每年的收成除供家用外,用以出卖的数量很少。面对这种状况,我认为应该摒弃只种农作物的观念。针对这种沙质土壤较为贫瘠土地分散的状况,应该引进经济林木加以试种。或者种植经济作物。政府要做好深入的调查研究,引进适宜的经济作物和林木,使之改变种植单一作物的局面,减少农业风险。党员干部要起到带头作用,不能固步自封,无所作为。要把脱贫致富改变不本地的落后状况作为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全心全意为人民谋福利,使国家的惠农,富农政策得到神谕的贯彻执行。使亿万农民改变贫困落

后的状况成为现实。人文环境亟待改善,软环境是社会的政策、政务、法制、文化和教育等方面的综合。贫困不仅意味着低收入和低消费。阿玛蒂亚·森将真正的贫困视为是对人的基本能力的剥夺(收入则是实现基本能力的中间变量),基本能力包括健康状况、受教育的机会、社会公平等方面。贫困地区教育落后,卫生保健条件差,人力资本的质量很低。同时人口增长过快,越穷越生,越生越穷。一些地区实际的人口密度超过资源的承载能力多倍,造成对环境资源掠夺式的开采使用。由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转变严重滞后。最终造成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不高、经济体制改革进展迟缓、政策投入质量低,旧体制至今发挥着很大的影响作用,与市场经济的要求相距很远。同时严酷的自然条件和发展经济的极大困难,使得干部群众对摆脱贫困缺少

(一)政府扶贫的指导思想有待创新

对这一特殊的贫困人群,政府扶贫的指导思想应该创新。①应该注重政治意义和社会效益,在这个前提下追求尽可能高的经济效益。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低,投资环境差,相对其他地区投资回报率极低,仅从经济效益衡量,向这些地方投资(无论是政府还是私人)在一定时期内都是低效率的,但若综合考虑安定团结、社会进步、公平等方面,其巨大的政治意义和社会效益这些地区的投资综合回报率却是相当高的。②既不能沿用过去的扶贫思路和扶贫措施,使这些贫困人口长期不能从根本上摆脱贫困,也不能采取政府长期把这些贫困人口“养起来”的做法。要为贫困地区彻底改变落后面

貌逐步奠定基础,努力的目标应是长远利益最大化。③政府部门应该克服短期行为的影响,不应以追求短期解决温饱为目标。这些最贫困地区从建国以来就一直是我国扶贫工作的重点和难点,要有长期投入的准备。3000万农村贫困人口从根本上摆脱贫困,必须建立在贫困地区提高经济发展水平的基础上。4.国家对贫困地区实行政策倾斜

国家制定的“中部崛起政策”要向贫困地区倾斜,应该体现在财政政策、税收政策、投资政策和金融政策等具体政策上。在财政政策方面,国家和地方政府应该加大对这些地区的支持力度、特别是这些贫困地区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在税收政策方面,国家对这些非常贫困地区欠应该实行特殊的优惠政策。在投资政策方面,国家应该下大力支持对这些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发展教育、科技和医疗等事业。在投资性质上,应该考虑这类地区偿还能力很弱的特点,尽量多安排无偿投资、低利率投资项目。在金融政策上,金融部门应该对西部欠发达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建设项目在投资和融资方面给予倾斜性支持。在此基础上,提高综合政策质量,加快软环境建设。是这里的农民摆脱贫困.4.国家加大支持这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资金投入力度

国家用于贫困地区开发的专项资金包括财政扶贫资金、以工代赈资金和信贷扶贫资金三部分。前两种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益事业,后一种用于生产性项目,特别是种养业。实践证明,以往适用于一般国扶县的“投资少,见效快”的“短平快”扶贫项目,对3000

万农村贫困人口聚集地区不适用。按照上述指导思想,今后国家应该按照规划分明分批向贫困地区集中地投入资金,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一方面要加大扶贫资金投入量,特别是加大工代赈资金投入(由业务部门发放管理,不存在资金挪用问题);另一方面要加强扶贫资金瞄准有效性。中央扶贫资金主要用于水、电、公路以及农业生产性项目的建设,这些项目以县为单位集中发放,产生的效益当地所有人口都可享受。国家的各项扶贫资金或多或少地被这些县的全体农村居民平均使用了,非贫困人口几乎得到了同样的利益。同时,扶贫资金在发放到每个县时,更多是依据项目的可行性而不是贫困状况,许多贫困县因为拿不出好的项目而得不到需要的扶贫资金。信心,对政府的依赖思想很严重制定贫困地区经济发展规划,因地制宜,分期分批地脱贫,解决3000万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从根本上摆脱贫困,具有极大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但难度非常大。从目前我国的国力来看,使这么大数量的贫困人口同时实现脱贫,是不现实的。因此,国家有必要制定一项可行的、较严密的贫困地区经济发展规划。规划依据各个贫困地区的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条件和脱贫的主要制约因素,明确提出各个贫困地区扶贫攻坚的目标、任务和措施,并且提出各个贫困地区实施该项规划的时间顺序。某些资源条件极度恶劣的贫困地区,就地脱贫成效不大而且成本过高(将是一般国扶县的5至6倍)。应从实际出发,对这部分人口进行异地搬迁,据国家计委地区发展司根据各省规划数据统计,目前我国需要移民搬迁的贫困人口仍有1000多万,这也需要长期巨大的投

入。综述

综上所述,通过这次白河村贫困调查,以及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我了解到,我们的国家还有很多地方没有从根本上摆脱贫困落后的状况,我们要做的工作还很多很多。但是我相信通过本地村民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以及国家的政策,资金,和技术支持,和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中部崛起的战略实施,这些地区最终能够摆脱贫困落后的面貌。社会是不断向前发展的,相信我们最终能够战胜贫穷落后,使每一个中国人都能够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下载白河林业局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调查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白河林业局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调查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加强学习转变作风全面推进两河乡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五篇范文

    【2011.08】县委理论中心组集中学习活动交流材料 加强学习 转变作风 推进两河乡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中共两河乡委员会 (2011年8月4日) 为认真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

    农村经济社会调查报告

    农村经济社会调查报告一、前言 农村经济的发展在当今时代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民在中国总人口的所占比例巨大。将农村的经济发展起来,以提高全国的......

    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回良玉: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这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以邓小平......

    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回良玉:增加农民收入 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这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和中央 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以邓小......

    统筹兼顾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生产力发展十分迅猛,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

    创建服务型党组织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创建服务型党组织 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发布时间:2012年04月07日 09:27来源:人民日报作者:喻红秋黔北遵义,物阜民丰,在这块被称作是“红色圣地、转折之城”的土地上,曾经演绎......

    努力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ww w.5 Y k j.CoM文章 来源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需要大批的人才。象山县大力贯彻实施科教兴市“一号工程”,以“4321”工程为抓手,努力做好人才资源的开发工作,为我县经济社会的......

    加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助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加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助推经济社会跨越发展——七星关区委组织部干教工作交流汇报材料根据会议安排,我就七星关区委组织部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作交流发言。如有不当之处,敬请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