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制度改革呼唤新的思想解放[精选5篇]

时间:2019-05-12 17:04:3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干部制度改革呼唤新的思想解放》,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干部制度改革呼唤新的思想解放》。

第一篇:干部制度改革呼唤新的思想解放

干部制度改革呼唤新的思想解放

【 作者 】刘德骥/康超光/刘益飞

【作者简介】作者系:中共四川省委党校教授,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副校长、教授,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部主任、副教授

【 正文 】

就现实而言,干部制度改革在以下几个主要的方面迫切地呼唤着新的思想解放:

一、在党管干部的观念上

党管干部,是干部制度改革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新时期以来,党在坚持党管干部原则上已经取得了不少新的经验。但是,原则的正确性不能直接等同于实践的科学性。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新形势下,无论是在思想观念上,还是在具体实践中,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都碰到了一些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由于在党管干部的观念上陷入一些误区(例如把党管干部与党组织直接管理、直接任免一切干部等同起来,把党管干部与依靠广大干部群众参与管理干部对立起来,把党管干部与人民群众及非党组织选举、决定、监督干部对立起来),在党管干部问题上存在着神秘化和官场化的观念,习惯于由少数人或个别领导人决定干部,习惯于应付下面,迎合上面,在组织人事工作中贯彻群众路线上走过场,使得干部制度改革步履维艰。

解放思想就要促进在党管干部问题上有新境界、新观念、新内容、新机制。我们要确立党管干部的原则必须坚持,但是党管干部的办法必须改善,不改善就不能坚持的时代观念,在努力探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发展需要的党管干部的新形式上大力解放思想。党管干部最本质的内容,是要求各级党组织要管好党的干部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要求按照党的干部标准选拔任用干部,真正形成优胜劣汰的选拔机制。而反映这一本质内容的形式则是多种多样的。只要是符合干部“四化”的标准和德才兼备的方针,那么,哪种形式适用,效果最好,就应该采用哪种形式,而不应拘泥于某一种固定的习惯的形式。检验党管干部的标准应当是看人民群众的实践,看人民群众是否拥护,是否满意。例如,在干部任免上,党管干部的原则就表现为两种基本的形式,一种是党组织直接任免委派的形式;另一种是间接的形式,即党组织不直接任免,只是通过党的干部路线的指导作用,通过党的建议和监督的作用,达到党管干部的目的。从现实来看,干部制度改革就是要立足于逐步减少第一种形式,努力扩大第二种形式。

二、在扩大民主的共识上

改革开放以来逐步确立的“公开、民主、平等、竞争”的用人原则,其核心是民主,这是选择干部的精髓,这是由党和国家的性质所决定的。加快民主化的进程,这是干部制度改革的基本价值取向以及党内外人士的强烈呼唤。邓小平一再强调的在用人问题上要注重“人民公认”、“社会公论”,实质上是讲用人的民主问题。但是,在干部制度改革中进一步扩大民主这一重大问题上,党内共识还不那么强烈,行动还不那么自觉,观念上体制上的障碍还不容低估。为此,必须继续在党内大力肃清封建主义残余影响,包括清理党内从观念到体制上仍然存在的家长制、官本位、领导职务变相终身制、人身依附、特权思想、宗法观念、任人唯亲这一类东西。邓小平还在80年代初就振聋发聩地提出党内肃清封建主义残余的任务,至今远没有完成,仍需大声疾呼。此外,对传统的“只靠少数人选人、只在少数人中选人”一类的“人治”的观念和模式,理应给予理性的批判。要在干部制度改革中大力破除形形色色的人治观念、封建家长制观念,大力树立法治的观念,逐步实现法治化的管理。要在干部制度改革中高扬起民主的大旗,就要理直气壮和持之以恒地在党内进行党员是党的主人、党员是党内生活的主体的教育,进行现代民主政治和人民主体的教育,进行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满意不满意”作为衡量和选拔干部最高标准的教育,并且在事实上和体制上使党员和人民群众对领导干部有更多更实在的知情权、评价权、选择权、质询权、决定权,从而促

进党内在干部制度改革上对进一步扩大民主有日益增多的共识和紧迫感。

三、在能上能下的决心上

党的十五大在提出加快干部制度改革步伐时,特别强调“尤其要在干部能上能下方面取得明显进展。”干部能上能下,实质上是个决心问题,即领导层能在多大程度上冲破陈旧观念及体制的羁绊,能在多大程度上摆脱既得利益的困扰。能上能下,难在“能下”。现在一些地方在解决干部能上能下问题上决心不大,除了有体制和制度方面的原因(例如缺乏民主、缺乏竞争机制、缺乏任期制的严格规定、对干部的考核制度不完善等),还有就是思想不够解放,仍然受着某些不合时宜的传统观念的束缚。为此,除了要继续荡涤论资排辈、官本位、官官相护、领导职务变相终身制一类的落后习惯势力外,还需要冲破“照顾至上”的传统习俗的束缚。在干部制度改革中必要的照顾是可以理解的,但一事当前,如果首先和着重考虑照顾少数人的既得利益,就易损伤多数人的积极性,一些人的心态趋于平衡了,但党和人民的事业却被耽误了。要确立在“能上能下”面前人人平等以及“能上能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的观念。从事业的需要看,任何时候都应是最优秀者进入领导班子,而不应唯级别、年龄来衡量其是否优秀。现在对于一定级别以上(如县、地级以上)的干部和一些明显不适应的中青年干部,要“下”很难,实质上是一种落后的不平等观念在作崇,其隐于深处的着眼点仍是对既得利益的维护。不破除这类根本有悖于党员和人民群众意志且障碍社会进步的陈旧观念,就很难推进干部能上能下的进程。

四、在党内监督的思路上

加强党内监督,这是干部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要求。我们应当清醒地看到,在切实加强党内监督的问题上,党内外的人士呼声异常强烈,但信心则普遍不足。我们理应在总结以往的经验教训基础上,直面现实,廓清思路,调整政策,加大力度,重在兑现。我们不能简单地以“主流与支流”、“九个指头与一个指头”的关系去说服今天的党内外群众,而应对党内监督的形势据实估价,不能对“自查自纠”、“再次重申”一类做法的成效估价过高。我们可不可以大声疾呼:监督无禁区?凡是有权力的地方都应当有象样的监督。能不能理直气壮地讲:一把手是监督的重点?权力越大越应当接受监督。应不应当从已经变化了的实际出发,对现有的党内监督体制进行重大改革?允不允许对国外一些行之有效的监督机制大胆借鉴,为我所用?在这些方面,显然是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的。在党内监督的制度创新上,也需要加大解放思想的力度。例如邓小平新时期以来数次提出的建立对干部的弹劾制度,亦是对干部的一项有力的监督制度,理应尽快提上日程。还应逐步放开舆论的公开监督,强化舆论监督的力度。在减少和杜绝干部的跑官、要官乃至卖官上,除了强化对领导干部和组织部门的监督制度外,亦应在干部选拔任用的公开性上进一步解放思想,迈出更大的步伐。

五、在组织部门自身改革的态度上

新时期之初,邓小平在谈到干部制度改革时特别提到:“目前的问题是,现行的组织制度和为数不少的干部的思想方法,不利于选拔和使用四个现代化所急需的人才。希望各级党委和组织部门在这个问题上来个大转变,坚决解放思想,克服重重障碍,打破老框框,勇于改革不合时宜的组织制度、人事制度,大力培养、发现和破格使用优秀人才,坚决同一切压制和摧残人才的现象作斗争。”(《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26页)可以说,干部制度改革的成败得失,与组织部门的自身改革有着直接的密切的联系。我们理应坚定地确立组织部门自身的改革是干部制度改革的先导、组织部门对自身改革的态度深刻地影响着干部制度改革的程度、吏治腐败是最大的腐败等观念。应当说,在推进组织部门的自身改革上,党内的认识还不尽一致,态度还不够坚决,紧迫性还不强,成效还不明显。解决这个问题本身就是一种思想解放。组织部门理应在干部制度改革中做思想解放的先锋,带头破除陈旧落后的传统观念以及一些同志头脑中的狭隘观念(例如怕丧失部门及个人在用人问题上的某些特权及控制力),带头清理自身的一些盲目优越感,带头调整和改进不合时宜的惯用做法及思维定

势,带头推进干部制度的改革与创新,带头在干部选任制度民主化上取得实质性进展。唯此,人们才会对干部制度改革充满信心和希望。

【责任编辑】刘荣荣

第二篇:新时代呼唤新思想

【导语】:要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党的思想建设的首要任务,教育引导全党牢记党的宗旨,挺起共产党人的精神脊梁,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那么,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是关于新时代呼唤新思想的思想宣传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新时代呼唤新思想】范文一

挺起共产党人的精神脊梁,必须从伟大的政党精神中汲取营养。伟大的实践,孕育形成伟大的政党精神。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团结带领人民建立了符合我国实际的先进社会制度,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铸就了历久弥新、弥足珍贵的精神丰碑,培育了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沂蒙精神、抗美援朝精神、北大荒精神、大庆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击“非典”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一系列伟大的精神。这些精神,既蕴含着马克思主义理论基因,又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的产物。在这些精神形成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是民族脊梁、时代先锋,发挥了关键性、引领性、决定性的作用,鲜明体现和集中展示了中国共产党政党精神的特质和底色,这就是坚定理想信念、坚持实事求是、锐意改革创新、勇于攻坚克难、赤忱为民奋斗。作为当代共产党人,必须坚守远大理想和精神追求,始终成为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始终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始终从伟大的政党精神中汲取砥砺奋进的精神营养,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奋力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挺起共产党人的精神脊梁,必须弘扬伟大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一个民族继往开来、与时俱进的不竭动力。总书记强调:“爱国主义始终是把中华民族坚强团结在一起的精神力量,改革创新始终是鞭策我们在改革开放中与时俱进的精神力量。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不断增强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永远朝气蓬勃迈向未来。”当今的中国,把56个民族、13亿多人紧紧凝聚在一起的,是我们共同经历的非凡奋斗,是我们共同培育的民族精神。改革开放40年来,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党和国家事业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新时代,实现中国梦必须大力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作为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必须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凝聚力量,构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通过持之以恒的奋斗,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得更加富强、更加民主、更加文明、更加和谐、更加美丽。

挺起共产党人的精神脊梁,必须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是文化的灵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有效整合社会意识、促进社会系统正常运转、有效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途径,也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任务。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契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相承接,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是全党全社会的价值共识。作为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必须自觉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责任、一种觉悟、一种修养,努力成为社会主义道德的示范者、诚信风尚的引领者、公平正义的维护者,以实际行动彰显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同时,要注重发挥党风政风对促进社会风气好转的示范带动作用,将社会主义价值观融入到治国理政各个方面,融入到精神文明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全过程,融入到经济社会和生产生活各领域,积极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转化为全体人民的精神追求和自觉行动。

【新时代呼唤新思想】范文二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7周年,纪念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七一”建党节期间,由红旗渠精神传承教育学院主办、中共林州市任村镇皇后村支部委员会承办的“弘扬新时代红旗渠精神,做合格共产党员”座谈交流会在河南林州召开。来自国务院办公厅、国家发改委、教育部、人社部、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的相关领导干部、专家学者及林州市委宣传部领导等相聚一堂,共同追寻“红色基因”“红色足迹”,感悟党的丰功伟绩和中国改革开放带来的时代机遇,为进一步挖掘新时代红旗渠精神内涵、促动红旗渠精神引领社会主流价值观、融入群众精神文明建设和生产生活实践献计献策。

据了解,为进一步升华思想认识,掌握基层一线情况,与会人员来到红旗渠纪念馆参观学习,从一张张图片、一件件修渠工具、一篇篇新闻报道等珍贵史料中,了解上个世纪60年代,30万林县人民群众苦战十春秋修筑“人工天河”红旗渠的气魄与壮举,感悟“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伟大红旗渠精神,体会林州“战太行、出太行、富太行、美太行”的发展“四部曲”以及如今打造“全域式景区”“世界人文山水城市”的新思路、新目标,深受震撼与鼓舞,备感党组织的政治引领与服务群众功能。在中乔大三农实业集团林州产业园,与会人员通过“红旗渠精神传承人”、集团董事长乔书领的介绍及实地调研,了解到一个企业负责人的红色信仰与使命担当,一个特色化企业依托富硒产业带领太行山区百姓改变种植方式、实现脱贫致富的创新与路径,感受到思路与出路、境界与格局不同而带来的差异,进一步坚定深化改革的信念与决心。在古朴的皇后村,与会人员观摩石岸、石墙、石碾、石屋的原生态美,了解皇后村党支部带领百姓因地制宜开展精准扶贫、乡村旅游等事迹,深感“村民富不富,关键在支部;村子强不强,要看‘领头羊’。”与会人员还在皇后村参加了别具意义的升旗仪式、党员重温入党誓词活动。

座谈会上,“红旗渠精神传承人”、林州市任村镇皇后村党支部书记乔书领,回顾了自己的创业经历和心路历程,与红旗渠精神的不解之缘,带领太行山区百姓脱贫致富的志向与实践。他的“感恩共产党,信仰共产党,听党话,跟党走”,“感谢党的改革开放好政策”,”让红旗渠精神作为一种经济与文化意识相结合的形态得到更广泛的传承和发扬”等,具有朴实的农民情感,昂仰向上的思想境界与价值追求,不断改变与超越的果敢与智慧,感染了在场每一个人。

与会人员认为,党员干部弘扬新时代红旗渠精神,做合格党员,就是要把群众当成亲人,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团结群众、为了群众,把红旗渠精神带到农村发展中,带到企业发展中,真正改变群众的精神面貌和发展能力;就是要运用丰富多彩、灵活多样的方式,去挖掘去宣传红旗渠精神,宣传具有红旗渠精神的具体的人和事。这其中,乔书领同志作为红旗渠精神传承人、乡村党支部书记,按说的做,按做的说,知行合一,无私奉献,树起一个新时代的标杆和榜样。同时也说明,基层乡村,是党和国家的根基,同样大有可为,同样需要像乔书记这样优秀的领头人。

对于中国共产党人来讲,初心意味着目标,不忘目标,才能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初心,意味着责任,中国共产党建党时就自觉担当起历史责任。初心,意味着一种承诺,正是我们党向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作出了庄严承诺,赢得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初心,还意味着一种精神,一种贯穿于中国共产党整个奋斗历程的精神。对于党员同志来说,唯有感恩党的领导,感念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传承宝贵精神、砥砺奋进,才能更好地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贡献力量。

【新时代呼唤新思想】范文三

新时代呼唤新思想,新理论引领新实践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理论,伟大实践孕育伟大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xxx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这个新时代,“新”就新在我国已经从“未发展起来”的阶段进入到“发展起来以后”的阶段,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新”就新在我国已进入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历史交汇期,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新”就新在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中国的发展理念、发展道路具有越来越广泛的影响力;“新”就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辟了科学社会主义新境界,社会主义在世界的感召力大大增强;“新”就新在我们党经历了深刻的革命性锻造,在以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的伟大实践中焕发出强大的生机活力。

新时代给我们党提出了重大时代课题,这就是必须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时代之问”。xxx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新的历史站位、战略眼光、宏阔视野反映新时代的丰富内涵,以逻辑严密、系统完整、相互贯通的思想体系回应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要求,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新时代推进党和国家事业的行动指南。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贯穿xxx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脉络。xxx同志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在改革开放40年的伟大实践中得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近70年的持续探索中得来的,是在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97年的实践中得来的,是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由衰到盛17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得来的,是对中华文明5000多年的传承发展中得来的,是党和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的宝贵成果。这“五个得来”,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个重大问题,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厚的历史渊源、深刻的民族基因、广泛的社会基础和鲜明的时代特色。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也是xxx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脉络。这一思想创立于伟大的新时代,同时也引领着新时代的伟大实践。

系统完备的思想体系,独具特色的理论品格

xxx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开创性意义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涵盖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各个领域,涉及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个方面,是一个系统完备、内涵丰富、逻辑严谨的理论体系。在这一理论体系中,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构成了xxx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厦的“四梁八柱”。

这一思想体系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集中体现在“八个明确”的理论概括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个总任务既阐明了我们党的使命追求和历史担当,又完整勾画了实现宏伟目标的时间表和路线图,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入了全新内涵。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主要标志,这个新时代必须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根本立场。围绕总目标、总任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是“四个全面”,进而明确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新时代的强军目标和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八个明确”是xxx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也是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层面的概括和凝练。

这一思想体系回答了新时代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十四个坚持”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动纲领层面的表述,涵盖坚持党的领导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涵盖国防和军队建设、维护国家安全、对外战略等,是对党的治国理政重大方针、原则的最新概括,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路线图和方法论,构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

这一思想体系具有独特的理论品格。一是具有鲜明的问题导向。问题是时代的声音。xxx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回答了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建设美丽中国等一系列时代命题。二是充满勇于创新的精神风范。创新是理论的生命。xxx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关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关于分两步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关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创新观点,都充分展现了这一思想的伟大创新精神。三是贯穿真挚的人民情怀。人民群众是党的力量源泉。xxx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强调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彰显了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品格风范。

勾画宏伟蓝图,凝聚磅礴力量

xxx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鲜明提出并系统论述了中国梦这个重大命题,创造性勾画了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蓝图,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赋予了新的时代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标定了中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这就是要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并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分两步走的战略部署,是在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发展条件、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出的战略选择,对新时代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分两步走的战略部署,丰富和完善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内涵。这一战略部署提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目标,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更加注重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领域的平衡发展和充分发展,更加注重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更加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更加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更加注重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以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体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的统一。

分两步走的战略部署,使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形成了完整的路线图和时间表。分两步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使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形成了“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五阶段路线图。与此同时,分两个阶段、每个阶段15年的安排,明确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时间表,这就使制定发展规划和工作部署有了基本遵循。

分两步走的战略部署,开启了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新的历史进程。在这个进程中,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已经不再是“数量追赶”、解决数量短缺和供给不足,而是转向“质量追赶”,以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为主攻方向,通过经济发展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显著增强我国发展的质量优势。

分两步走的战略部署,把我国原定的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时间提前了15年。这一战略部署明确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意味着将原来提出的“三步走”战略第三步目标的实现时间提前了15年,并提出到本世纪中叶实现更宏伟的目标。这对我们的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我们必须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只争朝夕,加倍努力,奋力实现这一宏伟目标。

新时代需要新思想指引,新征程需要新理论领航。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以xxx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思想,指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征程,必将凝聚起亿万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磅礴力量,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新时代呼唤新思想】范文四

为深入推动党的十九大精神进企业、进农村、进机关、进校园、进社区、进网络,今年以来,泗县泗城镇党委成立新时代传习中心,全镇各村居建设“新时代农民(市民)传习所”,通过“歌声”、“朗诵声”、“打油诗”、“顺口溜”、“说场词”这些最接地气的传习方式,让党的十九大精神及xxx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泗城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大大提升了村居党员干部的政治意识、政治能力。

一、主要做法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各项保障

镇党委成立由党委书记任主任、各班子成员任副主任的“泗城镇新时代传习中心”,传习中心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镇宣传办,统筹领导全镇“新时代传习所”的推进工作;各村居分别按要求成立“新时代农民(市民)传习所”,并结合实际制定学习计划,确保传习所建设管理工作落到实处。

为确保工作顺利开展,镇党委建立稳定的经费保障机制,将传习所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用于传习所建设、宣讲员培训、活动开展等方面,同时适时对各级传习所活动开展情况进行督查,及时总结成绩经验,发现问题不足,采取一系列措施推动传习所工作实现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

(二)抓实软件硬件,做到“五传五有”

为保证新时代农(市)民传习所建设不流于形式,不走过场,泗城镇党委以多种形式扶持镇域内新时代农(市)民传习所建设,突出“五传五有”,用通俗的语言、鲜活的事例,采取说、唱、讲、演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将党的理论和政策传播到每家每户,集聚同心前行的强大精神动力。

“五传”:一是传理论。通过深入宣讲xxx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重大理论知识,让广大干部群众听得懂、能领会、可落实,坚定不移沿着正确方向前进。例如:在东关社区,今年72岁的老党员康尚文在“新时代市民传习所”对会场里的党员群众讲解着新编的顺口溜:“中国进入新时代,人民利益最关怀;中国进入新时代,初心不改除公害;中国进入新时代,主义大厦人民盖。”作为一名党员宣讲员,康尚文用最通俗的语言把党的十九大的精神,传播到千家万户;二是传政策。深入宣讲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和重大决策部署,宣讲中央和省、市、县出台的产业发展政策、扶贫开发政策、改善民生政策,帮助干部群众熟悉明白,特别要弄懂弄通、用好用活与当地发展、自身生活有关的政策,进一步认清本地资源和自身优势,理清发展思路和举措。紧紧围绕脱贫攻坚、环境保护、美丽乡村建设、“三大革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等政策做好宣讲。胡庄新时代农民传习所组织村民们自编自演歌颂美好生活的文艺演出,既有《家乡美》,又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十九大与新农村》、《十九大精神暖万家》等诗歌朗诵。老党员胡学孟通过自编自导的诗句:“改革开放四十年,胡庄旧貌换新颜;不忘初心履使命,决战决胜脱贫困;砥砺奋进强村梦,旗帜高扬新征程;生态文明站前排,胡庄跨进新时代。”,让人居环境改善政策“飞”入寻常百姓家;三是传法律。深入宣讲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基本原则和重大任务,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根本要求,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法治精神,广泛营造尊法、信法、守法、用法、护法的浓厚氛围。例如:镇司法所张莉芳所长利用周末时间在泗城镇新时代传习中心向社区矫正人员每月宣讲不同的法律法规,增强此类人员遵纪守法意识,争取早日回归社会;四是传科技。深入宣讲环保知识、地震知识、气象知识、农业知识和食品安全知识等内容,普及科学知识,提高公众科学文化素质。例如:在美丽乡村示范点彭铺,“新时代农民传习所”紧紧围绕种植、养殖、栽培等方面的专业技术知识开展宣讲,让农民听得进、学得会、用得上;五是传文化。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学习贯彻总书记关于中华传统文化重要论述,深入宣讲中华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提升群众科学素养,起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作用。例如:在花园井社区,全国人大代表岳喜环向社区的党员和居民宣传传统文化,让大家懂礼仪、知孝道、明事理、会沟通,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带动居民共建文明社区,通过传习国学文化的精髓,使群众深受鼓舞。

“五有”:一是有固定场所。分别建立社区(村)、自然庄两级“新时代农(市)民传习所”,每个场所均按照“四统一”(即“统一标识牌、统一背景板、统一管理制度、统一宣讲台”)标准规范建设。镇党委设立可容纳200多人的“新时代传习中心”,各村居设立可容纳80人的“新时代农民(市民)传习所”,各自然庄“新时代农民(市民)传习所”设在公园、广场、群众家中,可容纳20人以上;二是有专人管理。镇党委书记任新时代传习中心主任,传习中心下设办公室,由办公室专人负责传习中心日常管理,各村居均设立新时代农(市)民传习所领导小组,并有专人管理;三是有活动内容。镇党委按照政治过硬、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原则,建设“传习员”人才库。“政策传习员”是各级领导干部及驻村帮扶干部等,“技术传习员”是技术专家、农技人员和致富带头人等,“文明传习员”则来自“乡贤”“文明户”和各级好人、文艺骨干、五老志愿者、道德模范等,活动内容分配均匀;四是有鲜明主题。镇党委按照“五传”的标准,设立鲜明的宣讲主题,不定期开展传理论、传政策、传法律、传科技、传文化活动,采取说、唱、讲、演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将党的理论和政策传播到每家每户,集聚同心前行的强大精神动力;五是有制度机制。镇党委要求村居传习所每月至少要开展4次以上集中宣讲,结合实际拟定课程表,认真收集整理宣讲计划、宣讲内容、宣讲记录、考勤记录、活动视频、图片等有关资料,分门别类进行规范整理归档,确保“新时代传习所”开展有制度、有资料、有痕迹。

(三)丰富传习方式,阵地便民利民

镇党委从方便群众受教育的角度出发,通过“课堂传习”、流动宣讲等方式,定期或不定期深入田间地头、居民院落、园区工地等生产生活一线开展形式多样的传习,利用民生政策宣讲月、安全生产月等,开展政策宣传、经验介绍、技术培训、讨论交流、知识竞答等活动,多形式提升综合素质。

同时镇党委根据群众需求,结合不同层次群体文化程度、年龄结构和语言习惯等特点和需求,分类施策、因人施教,自由选取宣讲课程内容,通过打造亮点品牌,发挥优秀传习人才“传帮带”作用,辐射带动更多干部群众加入宣讲队伍,形成全民参与“新时代农(市)民传习所”建设的良好格局。

二、取得成效

泗城镇“新时代传习中心”、“新时代农民(市民)传习所”建立以来,通过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传习活动,助推全镇工作再上新台阶.(一)通过传习活动,提升政治意识。

今年以来,泗城镇新时代传习中心、传习所组织开展传习活动400多场次,教育党员群众5.2万余人次,通过“歌声”、“朗诵声”、“打油诗”、“顺口溜”“说场词”这些最接地气的传习方式,宣传十九大精神,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传播文明新风尚,展示社会正能量,大大提升了镇村党员干部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把意识形态工作落细落小落实,做到守土有责、护土尽责,形成常态长效工作机制。

(二)通过传习活动,助推脱贫攻坚。

通过乡贤五老、老教师、老党员,尤其是吸收有文化水平的脱贫户参与到传习活动中来,将他们脱贫过程编制成传习教材与xxx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有关脱贫攻坚的内容结合起来,带动全镇脱贫攻坚工作取得新进展,目前全镇有300余户贫困户通过参加传习活动,获得了一技之长,有了稳定脱贫的能力,全镇贫困发生率降至0.37%以下,建档立卡贫困村胡陈村也顺利脱贫出列,为全镇脱贫摘帽打下了基础。

(三)通过传习活动,助推移风易俗。

泗城镇新时代传习中心、各村居新时代农(市)民传习所紧紧围绕“开展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开展传习活动。传习活动开展以来,全镇评选出十星级文明户43户,九星级文明户73户、八星级文明户113人、七星级文明户1360户,全镇婚事新办、丧事简办625家,群众主动放弃办酒300多例,全镇逐步形成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喜事小办、陋俗禁办、节俭养德、文明理事的社会新风尚。

(四)通过传习活动,助推环境改善。

泗城镇新时代传习中心、各村居新时代农(市)民传习所通过传习活动,将物的垃圾、污水、旱厕环境整治“三大革命”与人的生活陋习、陈规陋俗、迷信思想“三大革命”相结合,对生活陋习、陈规陋俗、封建迷信开展革命,通过把人的“三大革命”与物的“三大革命”同频共进,形成了环境整治的可持续发展,目前全镇42个自然庄中有32个自然庄通过传习活动,激发群众自主意识,自发参与到环境整治的过程中来,成为环境整治的示范村。大吴村胡庄“新时代农民传习所”,老党员、老干部胡学孟通过每天早上、傍晚时间向村民群众宣传传习xxx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农思想和乡村振兴战略,以及总书记有关厕所环境卫生革命的相关论述,通过自编自导的诗句:“改革开放四十年,胡庄旧貌换新颜;不忘初心履使命,决战决胜脱贫困;砥砺奋进强村梦,旗帜高扬新征程;生态文明站前排,胡庄跨进新时代。”将党的理论和政策传播到每家每户,集聚同心前行的强大精神动力。

三、启示体会

长期以来,基层政策宣讲面临缺乏队伍的问题,而新时代传习中心、各村居新时代农(市)民传习所打造了一支能讲善讲的宣讲队伍,用通俗易懂的表达方式,说身边事、讲身边理,开展的宣讲更接地气,让党的政策入脑入心。

体会一:通过传习活动,能够解决力量不够的问题。农村基层很少有懂理论、懂政策、懂技术的人员,上级党校或科技人员很少到农村宣讲。通过建立新时代传习中心、各村居建立新时代市民(农民)传习所,组织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等乡贤五老成为宣讲队伍,弥补了基层宣讲理论力量不足的问题。

体会二:通过传习活动,能够解决实效不够的问题。如何用通俗化的语言、用一些鲜活的事例让农村基层群众接受xxx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让十九大精神和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与基层融合?建立新时代传习中心、新时代市民(农民)传习所解决了这个问题,让乡贤五老用说唱颂演和通俗的语言表达方式,比专家教授单纯的理论宣讲更接地气、更通俗易懂、更让群众喜闻乐见,更能将十九大精神讲清楚、讲明白,让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听得懂、能领会,进一步凝心聚力,激励和带领广大干群积极主动地投身到开创五大发展美好泗城建设新征程。

体会三:通过传习活动,能够解决常态化不够的问题。镇新时代传习中心、各村居新时代农民(市民)传习所建立的宗旨所在,就是通过每个月至少开展三到五场的活动,把党的声音传达好、把理想信念传达到。群众爱往哪去,哪里方便群众受教育,就在哪里宣讲。有时组织群众到传习中心、传习所课堂,但更多的是老百姓在茶余饭后自发的到传习中心、传习所、传习点,让老党员老干部来讲解、传播党的十九大精神以及乡村振兴的方针政策,包括有关的科技、农技、法律法规知识,更有利于常态长效,让群众主动接受。

【新时代呼唤新思想】范文五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总书记多次强调,要从细节处着手,养成精准思维习惯,干工作不能满足于一般化、大呼隆抓,不能以原则应对具体,要一一回应,具体解决。广大党员干部和各级党政机关应自觉培养精准思维习惯,精细操作,精准施治,在实现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中贡献力量。

精准思维是一种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务实管用的工作方法。“精准”,顾名思义,即精细、准确。强调准确,要求在工作中做到精准到位、精准发力,把工作做细做实做到位,在精准施策、精准推进、精准落地、精准治理上下功夫。强调精细,要求在工作中始终保持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态度,于细微之处见精神,在细节之间显水平,排斥大而化之地抓工作。精准思维还强调具体,要求提出具体的、可操作的措施,切实有效地解决一个个具体问题,不能满足于只提一般性的原则要求,排斥笼而统之地抓工作。

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多次强调党员干部要培养精准思维,要求“有针对性地实施精准对策”“对准瓶颈和短板,精准对焦、协同发力”“干部群众特别是基层群众反映的作风问题都很具体,不能以原则应对具体,要一一回应,具体解决”。这些重要论述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当前,一些党员干部缺乏精准思维习惯,导致工作效率低下、作风不实、质量不高。有的想问题时模糊笼统,眉毛胡子一把抓;有的做决策时,不能从本地区本部门实际出发,照搬照抄他人经验;有的执行上级决策时,照本宣科喊口号,不能因地制宜地提出具体措施和方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事物、新问题、新矛盾不断出现,更需要广大党员干部培养精准思维,运用精准思维解决各种突出问题。

精准思维是做好一切具体工作的有效思维方法。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等各方面具体工作中,总书记都强调要“精准”。在深化改革方面,总书记强调,“精准把握各项改革举措”“使改革更加精准地对接发展所需、基层所盼、民心所向”。在扶贫开发方面,提出“精准扶贫”理念,将精准思维贯穿于扶贫工作的全过程,强调“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扶贫开发成败系于精准,要找准‘穷根’、明确靶向,量身定做、对症下药,真正扶到点上、扶到根上”。在从严治党方面,强调“从严治党必须具体地而不是抽象地、认真地而不是敷衍地落实到位”。这要求我们,在工作中必须要注重培养和善于运用精准思维,将精准思维贯穿于想问题、作决策和办事情的全过程。

培养和运用精准思维,党员干部应该在“三个注重”上下功夫。

注重深入调查研究。深入调查研究是提高精准思维能力的前提和基础。没有调查不可能做到“精准”。各种思路办法举措的精准程度取决于对实际情况的掌握程度。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调查研究是我们做到精准施策、精准推进、精准落地的基础和前提。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也没有决策权。总书记强调,“调查研究就像‘十月怀胎’,决策就像‘一朝分娩’。调查研究的过程就是科学决策的过程,千万省略不得、马虎不得。”这个形象的比喻道出了调查研究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我们要树立精准思维,首要的就是深入调查研究。

注重细节。细节决定成败。“精细”,要求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落细落小,在每个细节处严格把关。总书记强调,“要从细节处着手,养成习惯。如果对工作、对事业仅仅满足于一般化、满足于过得去,大呼隆抓,眉毛胡子一把抓,那么问题就会被掩盖。”任何一项重大决策部署都需要一步步进行,在进程中任何一个细节的失误,都有可能导致前功尽弃。“世间事,做于细,成于严。”在落实各项工作中,党员干部要认真学习周恩来总理注重细节的领导风范,抓好关键环节和重要细节,做到细致入微。

注重增强狠抓落实本领。“具体”,要求拿出具体可行的落实办法解决一个个具体问题。“一分部署,九分落实。”思路办法举措不管多精准,“如果不沉下心来抓落实,再好的目标,再好的蓝图,也只是镜中花、水中月。”狠抓落实就要不回避问题、不避忌矛盾,勇于攻坚克难,真干、实干、苦干、巧干,把雷厉风行和久久为功结合起来,以钉钉子精神做实做细做好各项工作,一个问题一个问题跟进解决,一个节点一个节点扎实推进,持之以恒,积小胜为大胜。

新时代呼唤新思想相关文章:

1.企业负责人学习新时代新思想心得体会

2.2019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思想心得体会范文三篇

3.2019年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心得体会

4.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心得体会

5.2019不忘初心,砥砺奋进,做新时代的筑梦人主题征文10篇

第三篇:新时代呼唤新思想

【导语】:要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党的思想建设的首要任务,教育引导全党牢记党的宗旨,挺起共产党人的精神脊梁,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那么,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是关于新时代呼唤新思想的思想宣传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新时代呼唤新思想】范文一

挺起共产党人的精神脊梁,必须从伟大的政党精神中汲取营养。伟大的实践,孕育形成伟大的政党精神。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团结带领人民建立了符合我国实际的先进社会制度,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铸就了历久弥新、弥足珍贵的精神丰碑,培育了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沂蒙精神、抗美援朝精神、北大荒精神、大庆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击“非典”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一系列伟大的精神。这些精神,既蕴含着马克思主义理论基因,又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的产物。在这些精神形成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是民族脊梁、时代先锋,发挥了关键性、引领性、决定性的作用,鲜明体现和集中展示了中国共产党政党精神的特质和底色,这就是坚定理想信念、坚持实事求是、锐意改革创新、勇于攻坚克难、赤忱为民奋斗。作为当代共产党人,必须坚守远大理想和精神追求,始终成为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始终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始终从伟大的政党精神中汲取砥砺奋进的精神营养,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奋力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挺起共产党人的精神脊梁,必须弘扬伟大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一个民族继往开来、与时俱进的不竭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爱国主义始终是把中华民族坚强团结在一起的精神力量,改革创新始终是鞭策我们在改革开放中与时俱进的精神力量。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不断增强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永远朝气蓬勃迈向未来。”当今的中国,把56个民族、13亿多人紧紧凝聚在一起的,是我们共同经历的非凡奋斗,是我们共同培育的民族精神。改革开放40年来,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党和国家事业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新时代,实现中国梦必须大力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作为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必须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凝聚力量,构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通过持之以恒的奋斗,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得更加富强、更加民主、更加文明、更加和谐、更加美丽。

挺起共产党人的精神脊梁,必须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是文化的灵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有效整合社会意识、促进社会系统正常运转、有效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途径,也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任务。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契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相承接,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是全党全社会的价值共识。作为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必须自觉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责任、一种觉悟、一种修养,努力成为社会主义道德的示范者、诚信风尚的引领者、公平正义的维护者,以实际行动彰显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同时,要注重发挥党风政风对促进社会风气好转的示范带动作用,将社会主义价值观融入到治国理政各个方面,融入到精神文明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全过程,融入到经济社会和生产生活各领域,积极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转化为全体人民的精神追求和自觉行动。

【新时代呼唤新思想】范文二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7周年,纪念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七一”建党节期间,由红旗渠精神传承教育学院主办、中共林州市任村镇皇后村支部委员会承办的“弘扬新时代红旗渠精神,做合格共产党员”座谈交流会在河南林州召开。来自国务院办公厅、国家发改委、教育部、人社部、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的相关领导干部、专家学者及林州市委宣传部领导等相聚一堂,共同追寻“红色基因”“红色足迹”,感悟党的丰功伟绩和中国改革开放带来的时代机遇,为进一步挖掘新时代红旗渠精神、促动红旗渠精神引领社会主流价值观、融入群众精神文明建设和生产生活实践献计献策。

据了解,为进一步升华思想认识,掌握基层一线情况,与会人员来到红旗渠纪念馆参观学习,从一张张图片、一件件修渠工具、一篇篇新闻报道等珍贵史料中,了解上个世纪60年代,30万林县人民群众苦战十春秋修筑“人工天河”红旗渠的气魄与壮举,感悟“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伟大红旗渠精神,体会林州“战太行、出太行、富太行、美太行”的发展“四部曲”以及如今打造“全域式景区”“世界人文山水城市”的新思路、新目标,深受震撼与鼓舞,备感党组织的政治引领与服务群众功能。在中乔大三农实业集团林州产业园,与会人员通过“红旗渠精神传承人”、集团董事长乔书领的介绍及实地调研,了解到一个企业负责人的红色信仰与使命担当,一个特色化企业依托富硒产业带领太行山区百姓改变种植方式、实现脱贫致富的创新与路径,感受到思路与出路、境界与格局不同而带来的差异,进一步坚定深化改革的信念与决心。在古朴的皇后村,与会人员观摩石岸、石墙、石碾、石屋的原生态美,了解皇后村党支部带领百姓因地制宜开展精准扶贫、乡村旅游等事迹,深感“村民富不富,关键在支部;村子强不强,要看‘领头羊’。”与会人员还在皇后村参加了别具意义的升旗仪式、党员重温入党誓词活动。

座谈会上,“红旗渠精神传承人”、林州市任村镇皇后村党支部书记乔书领,回顾了自己的创业经历和心路历程,与红旗渠精神的不解之缘,带领太行山区百姓脱贫致富的志向与实践。他的“感恩共产党,信仰共产党,听党话,跟党走”,“感谢党的改革开放好政策”,”让红旗渠精神作为一种经济与文化意识相结合的形态得到更广泛的传承和发扬”等,具有朴实的农民情感,昂仰向上的思想境界与价值追求,不断改变与超越的果敢与智慧,感染了在场每一个人。

与会人员认为,党员干部弘扬新时代红旗渠精神,做合格党员,就是要把群众当成亲人,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团结群众、为了群众,把红旗渠精神带到农村发展中,带到企业发展中,真正改变群众的精神面貌和发展能力;就是要运用丰富多彩、灵活多样的方式,去挖掘去宣传红旗渠精神,宣传具有红旗渠精神的具体的人和事。这其中,乔书领同志作为红旗渠精神传承人、乡村党支部书记,按说的做,按做的说,知行合一,无私奉献,树起一个新时代的标杆和榜样。同时也说明,基层乡村,是党和国家的根基,同样大有可为,同样需要像乔书记这样优秀的领头人。

对于中国共产党人来讲,初心意味着目标,不忘目标,才能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初心,意味着责任,中国共产党建党时就自觉担当起历史责任。初心,意味着一种承诺,正是我们党向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作出了庄严承诺,赢得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初心,还意味着一种精神,一种贯穿于中国共产党整个奋斗历程的精神。对于党员同志来说,唯有感恩党的领导,感念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传承宝贵精神、砥砺奋进,才能更好地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贡献力量。

【新时代呼唤新思想】范文三

新时代呼唤新思想,新理论引领新实践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理论,伟大实践孕育伟大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这个新时代,“新”就新在我国已经从“未发展起来”的阶段进入到“发展起来以后”的阶段,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新”就新在我国已进入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历史交汇期,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新”就新在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中国的发展理念、发展道路具有越来越广泛的影响力;“新”就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辟了科学社会主义新境界,社会主义在世界的感召力大大增强;“新”就新在我们党经历了深刻的革命性锻造,在以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的伟大实践中焕发出强大的生机活力。

新时代给我们党提出了重大时代课题,这就是必须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时代之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新的历史站位、战略眼光、宏阔视野反映新时代的丰富,以逻辑严密、系统完整、相互贯通的思想体系回应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要求,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新时代推进党和国家事业的行动指南。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脉络。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在改革开放40年的伟大实践中得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近70年的持续探索中得来的,是在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97年的实践中得来的,是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由衰到盛17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得来的,是对中华文明5000多年的传承发展中得来的,是党和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的宝贵成果。这“五个得来”,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个重大问题,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厚的历史渊源、深刻的民族基因、广泛的社会基础和鲜明的时代特色。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脉络。这一思想创立于伟大的新时代,同时也引领着新时代的伟大实践。

系统完备的思想体系,独具特色的理论品格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开创性意义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涵盖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各个领域,涉及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个方面,是一个系统完备、丰富、逻辑严谨的理论体系。在这一理论体系中,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厦的“四梁八柱”。

这一思想体系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集中体现在“八个明确”的理论概括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个总任务既阐明了我们党的使命追求和历史担当,又完整勾画了实现宏伟目标的时间表和路线图,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入了全新。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主要标志,这个新时代必须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根本立场。围绕总目标、总任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是“四个全面”,进而明确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新时代的强军目标和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八个明确”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也是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层面的概括和凝练。

这一思想体系回答了新时代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十四个坚持”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动纲领层面的表述,涵盖坚持党的领导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涵盖国防和军队建设、维护国家安全、对外战略等,是对党的治国理政重大方针、原则的最新概括,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路线图和方法论,构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

这一思想体系具有独特的理论品格。一是具有鲜明的问题导向。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回答了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建设美丽中国等一系列时代命题。二是充满勇于创新的精神风范。创新是理论的生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关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关于分两步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关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创新观点,都充分展现了这一思想的伟大创新精神。三是贯穿真挚的人民情怀。人民群众是党的力量源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强调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彰显了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品格风范。

勾画宏伟蓝图,凝聚磅礴力量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鲜明提出并系统论述了中国梦这个重大命题,创造性勾画了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蓝图,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赋予了新的时代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标定了中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这就是要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并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分两步走的战略部署,是在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发展条件、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出的战略选择,对新时代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分两步走的战略部署,丰富和完善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这一战略部署提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目标,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更加注重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领域的平衡发展和充分发展,更加注重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更加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更加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更加注重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以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体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的统一。

分两步走的战略部署,使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形成了完整的路线图和时间表。分两步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使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形成了“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五阶段路线图。与此同时,分两个阶段、每个阶段15年的安排,明确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时间表,这就使制定发展规划和工作部署有了基本遵循。

分两步走的战略部署,开启了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新的历史进程。在这个进程中,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已经不再是“数量追赶”、解决数量短缺和供给不足,而是转向“质量追赶”,以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为主攻方向,通过经济发展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显著增强我国发展的质量优势。

分两步走的战略部署,把我国原定的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时间提前了15年。这一战略部署明确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意味着将原来提出的“三步走”战略第三步目标的实现时间提前了15年,并提出到本世纪中叶实现更宏伟的目标。这对我们的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我们必须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只争朝夕,加倍努力,奋力实现这一宏伟目标。

新时代需要新思想指引,新征程需要新理论领航。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思想,指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征程,必将凝聚起亿万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磅礴力量,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新时代呼唤新思想】范文四

为深入推动党的十九大精神进企业、进农村、进机关、进校园、进社区、进网络,今年以来,泗县泗城镇党委成立新时代传习中心,全镇各村居建设“新时代农民(市民)传习所”,通过“歌声”、“朗诵声”、“打油诗”、“顺口溜”、“说场词”这些最接地气的传习方式,让党的十九大精神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泗城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大大提升了村居党员干部的政治意识、政治能力。

一、主要做法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各项保障

镇党委成立由党委书记任主任、各班子成员任副主任的“泗城镇新时代传习中心”,传习中心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镇宣传办,统筹领导全镇“新时代传习所”的推进工作;各村居分别按要求成立“新时代农民(市民)传习所”,并结合实际制定学习计划,确保传习所建设管理工作落到实处。

为确保工作顺利开展,镇党委建立稳定的经费保障机制,将传习所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用于传习所建设、宣讲员培训、活动开展等方面,同时适时对各级传习所活动开展情况进行督查,及时总结成绩经验,发现问题不足,采取一系列措施推动传习所工作实现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

(二)抓实软件硬件,做到“五传五有”

为保证新时代农(市)民传习所建设不流于形式,不走过场,泗城镇党委以多种形式扶持镇域内新时代农(市)民传习所建设,突出“五传五有”,用通俗的语言、鲜活的事例,采取说、唱、讲、演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将党的理论和政策传播到每家每户,集聚同心前行的强大精神动力。

“五传”:一是传理论。通过深入宣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重大理论知识,让广大干部群众听得懂、能领会、可落实,坚定不移沿着正确方向前进。例如:在东关社区,今年72岁的老党员康尚文在“新时代市民传习所”对会场里的党员群众讲解着新编的顺口溜:“中国进入新时代,人民利益最关怀;中国进入新时代,初心不改除公害;中国进入新时代,主义大厦人民盖。”作为一名党员宣讲员,康尚文用最通俗的语言把党的十九大的精神,传播到千家万户;二是传政策。深入宣讲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和重大决策部署,宣讲中央和省、市、县出台的产业发展政策、扶贫开发政策、改善民生政策,帮助干部群众熟悉明白,特别要弄懂弄通、用好用活与当地发展、自身生活有关的政策,进一步认清本地资源和自身优势,理清发展思路和举措。紧紧围绕脱贫攻坚、环境保护、美丽乡村建设、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等政策做好宣讲。胡庄新时代农民传习所组织村民们自编自演歌颂美好生活的文艺演出,既有《家乡美》,又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十九大与新农村》、《十九大精神暖万家》等诗歌朗诵。老党员胡学孟通过自编自导的诗句:“改革开放四十年,胡庄旧貌换新颜;不忘初心履使命,决战决胜脱贫困;砥砺奋进强村梦,旗帜高扬新征程;生态文明站前排,胡庄跨进新时代。”,让人居环境改善政策“飞”入寻常百姓家;三是传法律。深入宣讲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基本原则和重大任务,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根本要求,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法治精神,广泛营造尊法、信法、守法、用法、护法的浓厚氛围。例如:镇司法所张莉芳所长利用周末时间在泗城镇新时代传习中心向人员每月宣讲不同的法律法规,增强此类人员遵纪守法意识,争取早日回归社会;四是传科技。深入宣讲环保知识、地震知识、气象知识、农业知识和食品安全知识等内容,普及科学知识,提高公众科学文化素质。例如:在美丽乡村示范点彭铺,“新时代农民传习所”紧紧围绕种植、养殖、栽培等方面的专业技术知识开展宣讲,让农民听得进、学得会、用得上;五是传文化。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传统文化重要论述,深入宣讲中华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提升群众科学素养,起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作用。例如:在花园井社区,全国人大代表岳喜环向社区的党员和居民宣传传统文化,让大家懂礼仪、知孝道、明事理、会沟通,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带动居民共建文明社区,通过传习国学文化的精髓,使群众深受鼓舞。

“五有”:一是有固定场所。分别建立社区(村)、自然庄两级“新时代农(市)民传习所”,每个场所均按照“四统一”(即“统一标识牌、统一背景板、统一管理制度、统一宣讲台”)标准规范建设。镇党委设立可容纳200多人的“新时代传习中心”,各村居设立可容纳80人的“新时代农民(市民)传习所”,各自然庄“新时代农民(市民)传习所”设在公园、广场、群众家中,可容纳20人以上;二是有专人管理。镇党委书记任新时代传习中心主任,传习中心下设办公室,由办公室专人负责传习中心日常管理,各村居均设立新时代农(市)民传习所领导小组,并有专人管理;三是有活动内容。镇党委按照政治过硬、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原则,建设“传习员”人才库。“政策传习员”是各级领导干部及驻村帮扶干部等,“技术传习员”是技术专家、农技人员和致富带头人等,“文明传习员”则来自“乡贤”“文明户”和各级好人、文艺骨干、五老志愿者、道德模范等,活动内容分配均匀;四是有鲜明主题。镇党委按照“五传”的标准,设立鲜明的宣讲主题,不定期开展传理论、传政策、传法律、传科技、传文化活动,采取说、唱、讲、演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将党的理论和政策传播到每家每户,集聚同心前行的强大精神动力;五是有制度机制。镇党委要求村居传习所每月至少要开展4次以上集中宣讲,结合实际拟定课程表,认真收集整理宣讲计划、宣讲内容、宣讲记录、考勤记录、活动视频、图片等有关资料,分门别类进行规范整理归档,确保“新时代传习所”开展有制度、有资料、有痕迹。

(三)丰富传习方式,阵地便民利民

镇党委从方便群众受教育的角度出发,通过“课堂传习”、流动宣讲等方式,定期或不定期深入田间地头、居民院落、园区工地等生产生活一线开展形式多样的传习,利用民生政策宣讲月、安全生产月等,开展政策宣传、经验介绍、技术培训、讨论交流、知识竞答等活动,多形式提升综合素质。

同时镇党委根据群众需求,结合不同层次群体文化程度、年龄结构和语言习惯等特点和需求,分类施策、因人施教,自由选取宣讲课程内容,通过打造亮点品牌,发挥优秀传习人才“传帮带”作用,辐射带动更多干部群众加入宣讲队伍,形成全民参与“新时代农(市)民传习所”建设的良好格局。

二、取得成效

泗城镇“新时代传习中心”、“新时代农民(市民)传习所”建立以来,通过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传习活动,助推全镇工作再上新台阶.(一)通过传习活动,提升政治意识。

今年以来,泗城镇新时代传习中心、传习所组织开展传习活动400多场次,教育党员群众5.2万余人次,通过“歌声”、“朗诵声”、“打油诗”、“顺口溜”“说场词”这些最接地气的传习方式,宣传十九大精神,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传播文明新风尚,展示社会正能量,大大提升了镇村党员干部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把意识形态工作落细落小落实,做到守土有责、护土尽责,形成常态长效工作机制。

(二)通过传习活动,助推脱贫攻坚。

通过乡贤五老、老教师、老党员,尤其是吸收有文化水平的脱贫户参与到传习活动中来,将他们脱贫过程编制成传习教材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有关脱贫攻坚的内容结合起来,带动全镇脱贫攻坚工作取得新进展,目前全镇有300余户贫困户通过参加传习活动,获得了一技之长,有了稳定脱贫的能力,全镇贫困发生率降至0.37%以下,建档立卡贫困村胡陈村也顺利脱贫出列,为全镇脱贫摘帽打下了基础。

(三)通过传习活动,助推移风易俗。

泗城镇新时代传习中心、各村居新时代农(市)民传习所紧紧围绕“开展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开展传习活动。传习活动开展以来,全镇评选出十星级文明户43户,九星级文明户73户、八星级文明户113人、七星级文明户1360户,全镇婚事新办、丧事简办625家,群众主动放弃办酒300多例,全镇逐步形成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喜事小办、陋俗禁办、节俭养德、文明理事的社会新风尚。

(四)通过传习活动,助推环境改善。

泗城镇新时代传习中心、各村居新时代农(市)民传习所通过传习活动,将物的垃圾、污水、旱厕环境整治与人的生活陋习、陈规陋俗、迷信思想“革命”相结合,对生活陋习、陈规陋俗、封建迷信开展革命,通过把人的“革命”与物的“革命”同频共进,形成了环境整治的可持续发展,目前全镇42个自然庄中有32个自然庄通过传习活动,激发群众自主意识,自发参与到环境整治的过程中来,成为环境整治的示范村。大吴村胡庄“新时代农民传习所”,老党员、老干部胡学孟通过每天早上、傍晚时间向村民群众宣传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农思想和乡村振兴战略,以及习近平总书记有关厕所环境卫生革命的相关论述,通过自编自导的诗句:“改革开放四十年,胡庄旧貌换新颜;不忘初心履使命,决战决胜脱贫困;砥砺奋进强村梦,旗帜高扬新征程;生态文明站前排,胡庄跨进新时代。”将党的理论和政策传播到每家每户,集聚同心前行的强大精神动力。

三、启示体会

长期以来,基层政策宣讲面临缺乏队伍的问题,而新时代传习中心、各村居新时代农(市)民传习所打造了一支能讲善讲的宣讲队伍,用通俗易懂的表达方式,说身边事、讲身边理,开展的宣讲更接地气,让党的政策入脑入心。

体会一:通过传习活动,能够解决力量不够的问题。农村基层很少有懂理论、懂政策、懂技术的人员,上级党校或科技人员很少到农村宣讲。通过建立新时代传习中心、各村居建立新时代市民(农民)传习所,组织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等乡贤五老成为宣讲队伍,弥补了基层宣讲理论力量不足的问题。

体会二:通过传习活动,能够解决实效不够的问题。如何用通俗化的语言、用一些鲜活的事例让农村基层群众接受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让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与基层融合?建立新时代传习中心、新时代市民(农民)传习所解决了这个问题,让乡贤五老用说唱颂演和通俗的语言表达方式,比专家教授单纯的理论宣讲更接地气、更通俗易懂、更让群众喜闻乐见,更能将十九大精神讲清楚、讲明白,让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听得懂、能领会,进一步凝心聚力,激励和带领广大干群积极主动地投身到开创五大发展美好泗城建设新征程。

体会三:通过传习活动,能够解决常态化不够的问题。镇新时代传习中心、各村居新时代农民(市民)传习所建立的宗旨所在,就是通过每个月至少开展三到五场的活动,把党的声音传达好、把理想信念传达到。群众爱往哪去,哪里方便群众受教育,就在哪里宣讲。有时组织群众到传习中心、传习所课堂,但更多的是老百姓在茶余饭后自发的到传习中心、传习所、传习点,让老党员老干部来讲解、传播党的十九大精神以及乡村振兴的方针政策,包括有关的科技、农技、法律法规知识,更有利于常态长效,让群众主动接受。

【新时代呼唤新思想】范文五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精准思维是一种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务实管用的工作方法。“精准”,顾名思义,即精细、准确。强调准确,要求在工作中做到精准到位、精准发力,把工作做细做实做到位,在精准施策、精准推进、精准落地、精准治理上下功夫。强调精细,要求在工作中始终保持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态度,于细微之处见精神,在细节之间显水平,排斥大而化之地抓工作。精准思维还强调具体,要求提出具体的、可操作的措施,切实有效地解决一个个具体问题,不能满足于只提一般性的原则要求,排斥笼而统之地抓工作。

精准思维是做好一切具体工作的有效思维方法。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等各方面具体工作中,习近平总书记都强调要“精准”。在深化改革方面,总书记强调,“精准把握各项改革举措”“使改革更加精准地对接发展所需、基层所盼、民心所向”。在扶贫开发方面,提出“精准扶贫”理念,将精准思维贯穿于扶贫工作的全过程,强调“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扶贫开发成败系于精准,要找准‘穷根’、明确靶向,量身定做、对症下药,真正扶到点上、扶到根上”。在从严治党方面,强调“从严治党必须具体地而不是抽象地、认真地而不是敷衍地落实到位”。这要求我们,在工作中必须要注重培养和善于运用精准思维,将精准思维贯穿于想问题、作决策和办事情的全过程。

培养和运用精准思维,党员干部应该在“三个注重”上下功夫。

注重深入调查研究。深入调查研究是提高精准思维能力的前提和基础。没有调查不可能做到“精准”。各种思路办法举措的精准程度取决于对实际情况的掌握程度。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调查研究是我们做到精准施策、精准推进、精准落地的基础和前提。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也没有决策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调查研究就像‘十月怀胎’,决策就像‘一朝分娩’。调查研究的过程就是科学决策的过程,千万省略不得、马虎不得。”这个形象的比喻道出了调查研究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我们要树立精准思维,首要的就是深入调查研究。

注重细节。细节决定成败。“精细”,要求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落细落小,在每个细节处严格把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从细节处着手,养成习惯。如果对工作、对事业仅仅满足于一般化、满足于过得去,大呼隆抓,眉毛胡子一把抓,那么问题就会被掩盖。”任何一项重大决策部署都需要一步步进行,在进程中任何一个细节的失误,都有可能导致前功尽弃。“世间事,做于细,成于严。”在落实各项工作中,党员干部要认真学习周恩来总理注重细节的领导风范,抓好关键环节和重要细节,做到细致入微。

注重增强狠抓落实本领。“具体”,要求拿出具体可行的落实办法解决一个个具体问题。“一分部署,九分落实。”思路办法举措不管多精准,“如果不沉下心来抓落实,再好的目标,再好的蓝图,也只是镜中花、水中月。”狠抓落实就要不回避问题、不避忌矛盾,勇于攻坚克难,真干、实干、苦干、巧干,把雷厉风行和久久为功结合起来,以钉钉子精神做实做细做好各项工作,一个问题一个问题跟进解决,一个节点一个节点扎实推进,持之以恒,积小胜为大胜。

新时代呼唤新思想

第四篇:作文教学呼唤个性的解放

作文教学呼唤个性的解放

——对中学作文个性化教学的思考

作文本来就应是个性化的产物,它是作者宣泄情感、释放心灵、外化思想、展示艺术美的结晶。每个学生都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都有自己的独特的生活经历,都有自己的喜怒哀乐,都有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因而写出的文章应该是有个性特色的。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几乎人人都明白的作文教学原理,我们却未能很好地去遵循,致使我们学生的作文多的是“脸谱化”,少的是个性化。在全面贯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全面实施新的“课程标准”的今天,大力倡导作文个性化教学,彻底解放学生的写作个性,深入进行作文个性化教学的研究,力求探索一条符合素质教育的作文教学新路,已是每个语文老师不可回避的课题。

一、作文教学的现状制约了作文个性化的发展

1、课本教学的附件。有的教师认为语文教学就是“教书”,完成教学任务的标准就是每学期教完一本教科书。他们想当然地几乎把教课本作为语文教学的全部。于是读归读,写归写,读写油水分离,明显地割裂了密切联系相辅相成的读写关系。有的则重读轻写,以“课时紧”为由,把写作教学当作填补课文教学夹缝的附件。他们认为,读可见成效,写作难提高。

2、落实“计划”的产物。教学要有具体计划,语文教师的教学计划当然应包括作文教学计划。作文教学不仅包括写作训练的篇数、文体,更重要的是确立训练的目标、方法及写评改等一系列循序渐进的措施。不少教师误以为“作文计划”就是定下写作训练的篇数,“完成计划”就是一学期写个十篇八篇。为了应付教学主管部门的检查,这写作教学就只好成为完成“计划”篇数的产物。更有甚者,作文教学无计划,指导讲评无备课,批阅检查无记录的“三无”现象,也并非仅存在于极个别人身上。

3、远离生活的“老套子”。有的教师以为写作教学就是课堂上讲讲写写,读写结合就是仿读而写;有的仅把“联系社会,感悟生活”挂在口头,知其源而不去开其源;有的仰仗自己的老经验而心安理得地“关门教学”。这些远离社会,远离自然,远离生活的现象严重地堵塞了写作之源和写作教学之源。于是乎,学生写记叙文,一个故事可以从小学写到初中再到高中;写议论文,动辄就是工人下岗、市场经济、改革开放。学生作文材料陈,立意平,角度少,层面浅,无新意,无鲜活的画面,无真挚的情感,无深刻的哲理,当然是在所难免的了。

4、对付考试的“催熟剂”。因为中考高考要考作文,为了应试,不少教师急功近利,不得不在考前大“抓”作文训练。于是“强行入轨”、“强化训练”成了作文教学的“催熟剂”。其一,猜题押题。研究近年考试命题之“规律”,捕捉当年作文命题的“形式”,确定练写记叙文和议论文的“作训方案”。其二,全面开花。在作文训练“题库”中寻题,捞题,多做题,一周写它个三四篇。其三,技法至上。以为“有法就是宝”,突击传授“作文临场应试法”、“选材用料法”……大量赶制“议论文点、引、联、结模式”、“记叙文快速成文模式”等等。谁也不会全盘否定为文之法,但仅靠“法”作文,往“模式”里装文字,创作就变成了“逢场作戏”,文章就成了一个模子里扣出的砖坯。难怪高考中“千人一面”的文章多,套话空话的文章多,几十万份考卷中满分佳作只能是凤毛麟角了。

5、师生对立的“两张皮”。作文教学中不是师生互动,教学相长,而是师生对立,各管一方。目前,“教师一人说了算”的现象司空见惯。教师是作文的指导者,命题者,指令者,又是以一把尺子(主观意志)判分的评判者;教师命题学生必须写,文章好不好任凭教师赏分,而教师则无须去写。如此失却写作真切体验的“指导”和“评判”,其信度效度,乃至权威性,不能不令人怀疑了。这种教师高高在上、学生苦不堪言,教师划定圈子,学生不得不钻的师生分离的教学,不仅遏制了学生的写作积极性,也逐渐降低了语文教师的写作水平(不少语文老师确实也不会写文章了)。

凡此种种,抹杀了学生的习作兴趣,制约了学生的创作个性,不能不使作文导入低幼化,平俗化,“社会化”的误区。

二、自主、真实、创新,是作文个性化教学的着力点。自主、真实、创新,是作文个性化的基本内涵,无疑,它应是作文教学的着力点。

1、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独立写作,自由写作是达到作文个性化的第一步。所谓自主,就是学生饶有兴趣地写自己想写的内容,选用自己喜欢的表达方式,不受过多的外界干扰。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规定,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因而教师要培养学生独立完成作文的意识,使之养成自主写作的习惯,要把培养写作的兴趣和自信,放在作文教学的重要位置上,使学生“乐于书面表达,增强写作的自信心”,破除畏难情绪,勇于与人交流。教师要开阔写作空间,采取多种习作形式,鼓励自由表达。要采用写日记、周记、观察笔记、随笔等多种练笔形式让学生不受时间、空间、文体、内容等限制,自由地写,自由地练。即使是课堂作文,教师的命题也应注意其开放性,要有利于开启学生的心扉。真正实现学生的自主写作,教师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全新理念。“以人为本”的教学核心是尊重人格,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把写作课上成关系学生生命需要及今后发展的必修课,不求人人成“家”,但求各得其所。教学中,要把“人的境界目标”和“文的水平目标”有机融合起来,把学生的写作能力融入人的生存、发展的需求之中,融入做人的知、情、意、行之中,力避人文分离和人文矛盾的现象。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写作选择,当然包括拟题的选择,文体的选择,材料的选择,立意的选择,直至评价的选择;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发现,发现学生的每一处亮点,鼓励学生的一得之见,以启智开悟的点拨,给学生以电光石火般的豁亮顿悟;以眷眷爱心,情系差生,引燃他们坚定自信勇于进取的写作激情。

2、以真立言,驱散“假大空”的迷雾浮云。“真实”,是文章的生命,“以真立言”是作文的信条。既然“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那就应该以心换心,以诚为本。《高中语文新大纲》(2002年)指出,学生“能有意识地考虑写作的对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看法”。这里的“有意识”,强调的是真实的主观情意,而并非被动为之;这里的“负责”,强调了作文的使命感和责任心,白纸黑字写了要算数。王国维也有言:“有境界,则自成高格。”(《人间词话》)此“境界”,应视为作者的高尚思想境界,坦诚的心理境界,优雅的艺术境界。由此可观“真实”二字的重要。优秀的文章一定是闪耀着真实美的文章。它不落窠臼,不仿不套,以其独特的人生关照和艺术风采折射出非凡的人格魅力和艺术感染力。追求真实必须心口如一,用“心”作文,因为人文协和是一条返璞归真的作文成功之路。因此,作文中的“假面人格”应坚决撕去,说套话、讲假话、扭曲人格的拙劣文风应狠心革除。要摒除人云亦云,尊崇“独到”为文;放眼宏观,烛照微观,发端于“积淀”,领先于潮流;喻理于一事一人,寄情于一景一物,展示自己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要融入真我,以“真”立本,孜孜以求于真材实料、真实情感和真知灼见。要敞开心扉,抒发灵性,即以自由之笔,抒发自然之情,写自得之见,激自在之趣。要着力寻觅那些没齿不忘、令人荡气回肠的成长中的“足迹”,来倾诉自己的爱与恨、追求与向往、苦闷与迷惘、忧虑与反叛……以此透射出人生的要义而绝非陷入自适自足自嘲自娱消极遁世的小圈子。

3、鼓励创新,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能力。《高中语文新大纲》(2002年)强调:“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写作,力求有个性,有创新。”有创新,才能从芸芸众篇中脱颖而出,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这一个”,才能真正达到个性化。发展个性,必须鼓励创新,因为作文的本质是一个独特的精神产品的制作。崇个性、重创新是作文的灵魂。从本质上来看,作文就是要反对模仿。刹住愈演愈烈的仿写套作之风,单凭高考时“不准抄袭”的限令是远不够的,积极的办法就是实施创新作文教学。文章的立意要新,就必须要有新信息、新感受、新经验;文章的表达要新,就必须能独出机杼、灵活运用、推陈出新。一句话,创新是我们孜孜以求的。我们要构建作文创造性思维教学的体系,坚持从“知识本位”向“创新人格”递升的原则,坚持打破常规、标新立异的原则,坚持以创造性思维的科学训练为手段的原则。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具体说来就是要培养求异思维的能力。逆向思维是求异思维的一种,其核心是标新立异。世间万事万物都是对立统一的,但事实上人们总习惯地认识事物的此一面,而忽视其彼一面。若能用逆向思维破除“历来如此”的思维定式,反其义而思之,就会有独到的发现。比如“这山望着那山高”的结语本来就有贬义,意在指责那些见异思迁之人,若逆向思维,我们何尝不能写成“把眼光投向高山”的文章,而赞扬那种不断攀登积极进取的精神呢?同理,“学海无涯苦作舟”,我们可以写成“学海自有无穷乐”。发散思维是指从已知信息中产生大量的变化的独特的新信息的思维形式,其特点是思维无一定指向,在头脑里呈发散状。这是一种多角度、多层次、多方面的思维方法。进行发散思维就是要追求立意的多元化,观点的非一致性和角度的广泛性。比如以“绿”为话题作文,发散开去想,可以写“大自然需要绿”、“我们的家园需要绿”,可以写“我们心中的绿意”(希望),可以写“叶子为什么这样绿”,可以写和平的象征“橄 榄绿”,可以写国家的卫士“国防绿”……

再如2003年北京春季高考作文题“水的联想”,很明显,话题中的“联想”二字,就昭示了立意的思维方式——类比联想、发散思维。我们可以从水的自然属性的利与弊上展开联想,可从水的“性格”特征上展开联想,可以从水演绎出的悲欢故事中展开联想……而“材料”中的每句话无不构成一个角度,一个观点,诸如孕育生命、滋润万物、滴水穿石、流动不腐、摧枯拉朽、勇往直前、推波助澜、积少成多、冲刷污垢、阔大包容以及无约束而肆虐、无限制而自流、无刚性而柔弱、不向高而趋下、不可塑而失形等正反两方的多重理性思考,将会如水般滔滔涌来。

作文要创新,教师必须创设写作教学的新环境,营造写作教学的新氛围,拓宽审美体验的新视野,展示举一反三的新话题。让学生能触题生情,援事而发,从而引发情感波动的共振性;让学生不拘一格见仁见智,从而形成审美情趣的独立性;让学生珍视实践,书写经历,从而印证亲历体验的真实性;让学生八仙过海,各显其能,从而彰显章法体制的多元性。

三、关注社会,融入生活,培养学生的思想认识个性。文章的内容决定了文章的形式;文章表达的个性化,首先取决于文章立意的个性化,进而言之,取决于作者主观情意的个性化,取决于作者思想认识的个性化。一个人思想修养的高雅,德性操守的不俗,洞察是非的敏锐,情商智商的超群,绝非仅靠课堂上授受而获。更主要的则要在社会生活、人际交往、自主活动中获得。《高中语文新大纲》(2002年)在写作教学的第一条就明示,要“善于观察生活,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观察”,贵在“善于”,即留心观察,学会观察,多角度观察,看到从别人眼前晃过的人生百态,社会图景;“感受和思考”应是“自己的”,获取的感悟认知是与众不同的,有个性特质的。陶行知先生晚年针对书呆子现象,曾提出“亲民亲物亲赤子,问古问今问未来”的主张。这里的“三亲”、“三问”理应落实到作文个性化的教学中去。

1、教师可带领学生亲身体验,进入生活情景,解读“无字天书”。比如有计划、有目标、有侧重地开展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社区服务、劳动锻炼等活动。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语文教学的资源是极丰富的。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的生活话题等,都可以成为语文教学的资源”(《高中语文新大纲》语)。语文教师应结合作文教学的实际需要,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大力开发,积极利用,扎扎实实地开展作文教学的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团队精神。

2、教师可利用CAI课件,或采取录音、录像、制作电视教学片等多种形式,将“大社会”搬入“小课堂”,模拟或再现鲜活的生活图景,创设真实的写作氛围,唤起学生的写作激情。

3、教师可借助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新闻媒体,引发社会的热点,聚合争辩的焦点,激起学生“为时而著”、“为事而发”(白居易语),“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写作使命感。

4、教师可借助眼前的情景或偶发事件,运用饱含激情的语言,牵引学生的思维,让其走进记忆的长河,重新浮现历历在目的生活片段,获取“一发而不可收”的写作欲望。

总之,教师应将单纯的课堂写作教学延伸到对周围人和事的留心感悟,延伸到对各种社会现象媒体热点的激扬品评,延伸到对奇异莫测的自然现象的深沉关照……通过对百态人生的深刻体味,对芜杂现象的扬善惩恶,对生活哲理的反复验证,锻造自己的思想道德个性、哲理个性和情感个性。要有胆识,大胆走出作文图解政治、“泛政治化”的故道,见微知著,披沙捡金,倍加珍视诸如善良、体恤、亲和、仁慈、友爱、互助、谦恭、诚信等人格中最重要最美好德性的培养,潜心于平凡而伟大的人性美的发掘和弘扬。

四、博览精读,以读促写,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个性。

学生的文化内涵、文学素养的积淀,艺术审美能力的提高,离不开博览精读。“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见《语文课程标准》)。因而,读写结合,以读促写,是语文教师必须遵循的既传统又现实的教学思路。

选入教科书的文章几乎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它们是作者在一定的生活实践和艺术修养的基础上形成的独特的生活体验、思想情感、个人气质、审美理想以及创作才华的结晶。特别是那些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无一不包含着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无一不呈现着摇曳多姿的艺术风采,篇篇以其对生活的审美感受的独特性与艺术手法的独特性闪烁着个性美的光环。因此,阅读教学绝非仅是识字、品词、析句、分段的语言文字训练课,绝非仅是朗读、背诵和读书技能的指导课,而更重要的是最大限度地发掘作品的审美价值,探求诸如屈原、曹雪芹、鲁迅、莎士比亚、巴尔扎克等许多艺术宗师们在某一艺术领域里所开创的新 局面,了解他们或者在发掘生活的美、反映生活的深度和广度上,或者在艺术创造的形式和手段上所做出的极其卓越、甚至是不可企及的发现或创造,在作家的人格魅力和作品的艺术魅力的感染熏陶下,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操和人文主义精神,以期进一步发现美和创造美。

教师要以阅读教学为范例,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和自觉性,指导学生逐渐形成属于自己的一套阅读方法,诸如“不求甚解法”、“精读品读法”、“摘章引句法”、“圈点批注法”、“卡片资料法”、“读书笔记法”等等。要引导学生多读名著,把广泛阅读和兴趣精读结合起来,把认知审美共性和弘扬审美个性结合起来。要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对话”——与文章对话,与作者对话,从而进入厚积而薄发的境界。

通过阅读,要让学生感受文章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崇尚作家的严肃认真的审美态度,学习摇曳多姿的艺术手法,品味各领风骚的语言风格。要让学生构建坚实的写作知识结构,比如文体特点,章法结构,语言表达等。从而得于心而应于手,在熟练地掌握各种体裁文章写法的基础上不断发挥自己某一文体的写作特长,不断形成自己文章的艺术构思个性、表现手法个性和语言风格个性。

五、师生互动、“三位一体”,打造自己的作文教学个性。

勿庸否认,“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教学理念在作文教学中落实得最不到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教学相长是搞好作文教学的必由之路。作文教学中,教师既是学生作文的引导者,又是体验写作甘苦过程的“主体”(比如写“下水作文”);学生既是写作主体,又是评判、修改的参与者。要形成师生全员参与、合作探究、共同发展、个性彰显的“生态”格局。

作文教学必须落到实处,必须注重效应,必须追求各自的教学个性,因而“教法”、“学法”不可淡化。这里介绍“写改评三位一体”的教学法。

(一)写: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师生共同写作、各显特色的原则。(略)

(二)评:评判权交给学生,师生互动以评明“标”。

“批评”是作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它肩负着明辨正误、分清高下、激浊扬清、承上启下、再登台阶的作用。这个作用由于受时间、能力、水平、认知程度的制约,教师一人是绝对不能胜任的。因为学生是写作的主人,他们最了解自己的作文。教师应解放学生,把“批评”权交给学生,其实也是解放自己。在“批评”中,教师扮演双重角色,既是引导者又是参与者,绝对不能指手画脚,越俎代庖。其操作程序大致如下:

1、选文印发。从学生的文章中选出若干篇(每篇一个得分类别,且有代表性;兼顾全局),复印(因保持原作原貌故不可打印)后于作文评讲课发下,人手一套。

2、商定“标准”。根据本次作文的内容及要求,经过讨论协商,制订本次作文的评判细则,即从立意、内容、结构、语言上定下五类至一类卷的得分标准。实际上,制订“标准”的过程就是重新审题、强化表达、总结得失的过程。

3、学生“批评”。a.依照标准,独立作业,写出评语得分。b.同桌讨论互助互促。c.各组综合意见。d.小组代表发言,发表对该文的评论和得分。e.自由发言,补充意见,鼓励争论。f.作者介绍写作此文时的态度、构思情景及经验教训。如此30分钟内,全班可批评四篇文章。此其一。另外还可自评文章,互评文章。可以兼顾全面,也可以重点“开花”,比如侧重于或评立意,或评选材,或评语言,或评结构等。

4、教师总结。依据写作教学的计划,重点突破,一次解决一两个专题。通过总结点拨升华,打开突破口,向上一台阶推进。教师的总结既要高屋建瓴,又要水到渠成,忌空忌浅忌俗忌繁。

(三)改:依据六层级以改补写。一般说来,评讲的结束就是一篇作文教学的结束。但我们认为,这样还不算一个完整的程序。若漏掉个“改”字,真有功亏一篑的遗憾。人人都知道好文章是“改”出来的,但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却很少去做,有时教师只是提出要求让学生有空去改,那只能是务“虚”。

作文的修改可放于课堂,一节课中先评后改。只有明确高下优劣,才能改差为好,改好为优。先学着改别人的,再改自己的,因改别人的胆子大,有兴趣,“旁观者清”;练好了胆子,练好了眼力,练好了技法,才能“忍痛割爱”;有了兴趣,尝到甜头,才能由课内而课外,由被动而主动。从这个意义上看,改就是补写,改就是重写,改就是高层次的写。课堂操作如下:

1、明确修改六层级。一级:修改病句、错字标点,以求畅达;二级:修改题目,力求题准题新、题文合一;三级:换以生动鲜明的词语,增其文采;四级:增补材料,做到充实有力;五级:增删、调段使其缜密丰满;六级:对不切题不合题而偏题离题之作或力挽狂澜竭力“抢救”或推倒重来再造新作。此六层递深递难。

2、对课堂上刚评过的例文进行修改,要求画出病处,指出病因,提出修改方案。a.据各自写作基本功和评价修改能力,能改到哪一级就是哪一级。b.以通用符号在原作上修改,工整易识。c.坚持原则,注重鼓励。d.同位会诊,拿出施治方案。e.限时独立完成。

3、全班 发言,鼓励争鸣,见仁见智。

4、收交全班的修改卷,两平行班互查修改卷,同学推荐,教师选阅。对优等的修改卷或印发或张贴或投寄报刊。

写、评、改三块,既相对独立,各有侧重,自成一体,又互相渗透,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它反映了感知——理性——能力往复良性循环、渐次推进的客观规律,它关注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个维度。因而应视为写作教学训练的完整体系。特别是在具体操作中,写评改凝为一体的相关性、时效性更强。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切不可因循成法。教师要在作文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不断发现,不断创造。尽快形成独具一格的作文教学个性。因教师的教学个性直接影响着学生写作个性的解放和培养。教师要有“才”,才学出众,才华横溢,满腹诗文曲赋,一手锦绣文章。教师要有“识”,远见卓识,胆识过人。能展示探索,宣泄率真,挥洒感悟,反思历史,憧憬未来。面对古今中外思想璀璨文采斐然的名家名篇,决不照本宣科;面对繁纷芜杂的社会文化大背景,决不人云亦云。教师要打造自己的教学风格,要有应付裕如的自信,要有炉火纯青的熟稔,要有胸有成竹的老成,要有睿智飞扬的灵气。总之,要以挥之不去的人格魅力,去启迪学生的审美心智,去锻造学生的作文个性。我们呼唤学生作文个性解放的艳阳天。

第五篇:深入推进干部制度改革

深入推进干部制度改革

刘是龙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改革不合时宜的干部制度提上了日程。党的十二大,以废除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为突破口,揭开了我国干部制度改革的序幕。20年来,各级党委和组织部门解放思想,大胆探索,积极稳妥地推进干部制度改革,努力创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使大批德才兼备的优秀干部走上领导岗位,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

一、废除领导职务终身制,建立和完善干部退休制度,干部能上能下取得初步进展

80年代初,在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倡导下,建立并实行了干部离退休制度,从而为实现新老干部正常交替、保持干部队伍的生机与活力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证。这是一个历史性的突破。现在,到达任职年龄退休已经成为广大干部的习惯。在1998年的地方领导班子换届和国务院机构改革中,就有495名省部级干部从领导班子中退下来,有17名正部长级干部担任副部长级职务,有28名副部长级干部担任国家局副局长级职务。截止目前,全国已有离休干部180万人,退休干部900万人。这些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四大以来,各地在解决干部能上能下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积累了许多经验。有的通过科学界定不胜任现职领导干部的标准,进行严格考核,准确认定不胜任现职的对象;有的通过建立任期制,推行干部聘任制和试用制,推动干部能上能下;有的在党政机关中层干部中实行竞争上岗等,都取得了明显成效。干部队伍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方针和德才兼备的原则,已深入人心,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工作摆上了各级党委重要议事日程,制定规划,明确目标,采取切实措施保证规划和目标的落实,改变了一些领导班子年龄结构不合理,部分领导成员特别是主要负责人年龄偏大的问题,各级领导班子成员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和专业结构不断改善,活力明显增强。这次地方领导班子换届和国务院机构改革,新提拔进省部级领导班子的优秀年轻干部达399名;省级人大、政府、政协班子成员中45岁左右的由17人增至39人,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分别占82.2%、95.2%和86.8%;国务院组成部委正副职98.5%具有大专以上文化。

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逐渐规范化、制度化

改革开放以来,根据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我们党和党的各级组织人事部门不断总结经验、完善制度。1986年1月,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严格按照党的原则选拔任用干部的通知》。此后,中组部根据这个《通知》精神,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作出了多项具体规定。1995年,中央制定颁发了《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暂行条例》。这个《条例》既坚持了我党历史上选拔任用干部的优良传统,又总结了新时期选人用人的新鲜经验。《条例》颁布之后,各级党委及组织部门认真贯彻实施,一些地方和部门还从实际出发,制定了相应的《细则》及配套措施,改变了过去在选拔任用党政领导干部工作中制度不健全、一些方面无章可循的状况,提高了选拔任用工作的科学性、准确性,选拔了一大批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政绩突出、群众公认的领导干部。同时,随着《条例》的深入贯彻,对抵制和克服用人上的不正之风,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作用。《条例》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党政领导干部管理工作开始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

三、干部工作中的民主程度和公开程度大大提高

20年来,为了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不断发展的需要,各级党委在干部工作中坚持走群众路线,充分发扬民主,提高群众参与程度,创造了许多成功经验。无论是选任还是委任、聘任的领导干部,各地普遍采取了民主推荐、民主评议、民意测验等方式,在一定范围内,充分听取群众意见,鼓励和支持群众荐贤举能。1992年起,中央组织部大力推广吉林省公开推荐与考试考核相结合选拔领导干部的经验,各地公开选拔领导干部的规模不断扩大,工作进一步规范。据初步统计,到1997年6月,全国先后有29个省区市公开选拔厅局级领导干部400多名,县处级干部4700多名。一些地方,还把群众参与了解、监督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全过程,作为干部工作的重要内容,建立了有关制度。如黑龙江省大庆市、江苏省宿迁市,实行干部任前公示制度,即对党委常委会讨论拟提拔任用的人选,通过媒体或公文向社会或在一定范围内、一定期限内进行公示,广泛听取干部、群众反映,接受群众监督。

四、党政领导干部考核工作进一步完善

各地按照邓小平同志关于“要严格考核干部,并且把它作为一项制度坚持下去”的要求,研究探索新时期干部考核工作的新方法,通过对干部德、能、勤、绩等方面的严格科学的考察,尤其是干部工作实绩的考核,全面准确地识别干部、选任干部。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以来,对党政领导干部考核工作的力度明显加大。1995年,中组部制定下发了《关于加强和完善县(市)党委、政府领导班子实绩考核的通知》,同时在全国选择了9个地(市)共140多个县进行试点,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河北、内蒙古、云南、宁夏等地已在全省(区)范围内开展了实绩考核工作。通过实绩考核,激发了党政领导干部争创实绩、建功立业的积极性,推动了干部能上能下工作的顺利进行。河北省自1995年以来,就有170多名县(处)、地(厅)级干部在实绩考核中被降职或免职。1996年,在中央指导下,中组部首次对全国107年省部级领导班子进行了届中考察,共考核了987名省部级领导干部。不少地方和部门对地厅和县处级领导干部也进行了届中考察。这项工作的开展,加强了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日常管理和监督,改变了以往存在的不调整领导班子就不考核的状况。同时,各地还对完善领导干部思想政治素质考察方法进行了积极探索。在总结各地加强对党政领导干部考核工作经验的基础上,中组部制定下发了《党政领导干部考核工作暂行规定》,建立了党政领导干部届中、届末考核制度,推动干部考核工作走上科学化、制度化的轨道。

五、干部交流工作逐步规范,范围逐步扩大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十四大以来,各级党委和组织部门按照《中共中央关于实行党和国家机关领导干部交流制度的决定》的要求,积极推进党政领导干部交流工作,加大县以上党政领导干部易地交流工作的力度,不少地方实行了党政一把手和组织、纪检、监察、公检法等重要部门领导干部的易地任职。在这次地方领导班子换届和国务院机构改革中,有108名省部级干部交流任职,其中有22名省区市党政正职交流任职。新提拔的副部级干部交流面达到30%。山东省在地市党政班子换届中,一把手交流面达79%以上。1998年底还在16个省区市推荐29名地厅级干部在全国范围内交流。这是改革开放以来,中组部有计划有步骤组织的第一批地厅级干部跨省交流。这些年来,不断从中央、国家机关选派干部到地方、到老少边穷地区任职或挂职锻炼,从地方和少数民族地区选派干部到中央、国家机关和经济发达地区挂职锻炼,增长了干部的实践经验,加大了交流工作的力度。

六、干部监督力度不断加大,制度逐步健全

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对加强党内监督作出具体规定。近年来,各级党委按照江泽民同志提出的对领导干部“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严格监督”的要求,干部的日常管理和监督工作力度明显加大。一是逐步建立健全加强党内监督的重要制度和规定。1997年1月,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领导干部报告个人重大事项的规定》的通知。1997年2月,中共中央颁布了《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试行)》。这是党的历史上第一次全面系统地制定的党纪处分规定。1997年3月,中共中央又印发了《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试行)》。二是切实加强了对选拔任用领导干部工作的监督检查。1997年5月,中央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对违反〈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暂行条例〉行为的处理规定》。1998年,中组部先后三次组织检查组,对15个省区市贯彻执行《条例》的情况进行了全面检查。中组部和各省区市党委组织部相继设立了举报电话。根据群众举报和检查中发现的问题,查处了一批重大案件,解剖了一批典型案例。这些举措,受到了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的欢迎。同时,多种形式的群众监督、舆论监督在干部工作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大。三是加强了对党政领导干部的日常管理。各级党委和组织部门先后建立了干部谈话制度、组织部门与执纪执法部门联系通报制度、领导干部个人重大问题回复制度和诫勉制度等,有力地加强了对领导干部的监督管理。

七、企业人事制度改革深入发展,国有企业领导班子考核建设工作收到了显著效果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的逐步深入,企业人事制度改革深入发展,改变了以管理党政干部的单一模式管理企业干部的状况,有中国特色的企业人事管理制度正在逐步形成。企业用人自主权扩大,在企业内部,打破了工人与干部的身份界线,普遍实行了企业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的聘任制。在企业领导人员管理方面,各地积极探索,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一是改革了选拔任用方式。选拔任用企业领导人员已经改变了单一的委任制,实行委任、民主选举、公开选拔和公开招聘、竞争上岗、招标投标等多种选拔任用方式并举。深圳、上海等地建立了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评价中心,专事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搜寻、评价、培训、推荐和咨询服务,在企业领导人员的选拔任用中引进了市场机制,实行市场配置和组织配置相结合。二是建立和加强监督。如建立健全资产经营责任制度,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向职工代表大会报告工作制度,财务总监制度、稽察特派员制度等等。三是改革分配制度,探索建立有效的激励办法。如实行年薪制、奖励期股、建立企业经营者奖励基金、实行重奖重罚等,充分调动和保护企业经营管理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四是改进考核方法,完善考核制度。1997年至1998年8月,按照中央的部署,对全国国有企业领导班子进行了一次普遍考核。各地各部门共抽调近21.5万人(次),组成了5.5万个考核组,考核了国有企业领导班子18.5万个,考核企业领导班子成员75.6万人。考核后,全国共调整企业领导班子7.1万个,占考核总数的38.4%,调整班子成员15.6万人,占考核总数的20.6%,其中降免职43761人,占调整人员总数的28.1%。经过这次考核,加强了企业领导班子的建设,企业领导人员队伍的素质有所提高,一批亏损企业的面貌有了新的变化,促进了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

改革开放20年,是干部制度改革大胆探索、稳步推进、不断深化、硕果累累的20年。当前,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已进入攻坚阶段,各项事业的发展处于关键时期。总结过去,是为了更好地开辟未来、开拓前进。在去年年底召开的全国省区市党委组织部长会议上,中央领

导同志对今年干部制度改革的总体思路、必须坚持的原则和主要任务,提出了明确要求。中组部把干部制度改革作为1999年组织工作的一个重点,对各项改革作出了具体部署。我们要按照这次会议的精神,统筹安排,精心组织,加大力度,狠抓落实,使干部制度改革取得新进展,实现新突破。

深化干部制度改革,要以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同志有关论述和党的十五大精神为指导,逐步创造一个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用人环境,健全一种干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完善一套法制完备、纪律严明、群众参与的监督体系,进一步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相适应的有中国特色的党政领导干部管理制度。当前,要继续在扩大民主、完善考核、推进交流、加强监督上下功夫,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在干部能上能下方面取得明显进展。根据这一总的指导思想,在总结以往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要加大推进领导干部公开选拔、竞争上岗、易地交流的工作力度,使面向社会公开选拔的领导干部达到新提拔干部总数的一定比例。要利用机构改革分流人员的契机,普遍实行内设机构领导干部竞争上岗。县以上领导干部,以及组织人事、纪检监察和公检法等部门领导干部,尽量扩大交流范围或定期轮岗,党政主要负责人逐步做到易地交流提拔。要完善和推进干部实绩考核工作,建立领导班子任期目标责任制和领导干部岗位职责规范,健全科学的实绩考核指标体系。对一定层次的领导干部决定任用前向群众公示,实行一定时间的试用期和聘用制等,要积极探索,扩大试点,总结经验。对不同层次领导干部实行任期任届制、理论学习考试考核制,以及防止考察干部出现失真失实等问题,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制定出有效办法。总之,要通过深化干部制度改革,扩大干部工作中的民主程度,公开选拔,公平竞争,把群众公认原则落到实处,真正做到公正用人,从制度上克服和防止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领导干部队伍,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

北京党建网站

下载干部制度改革呼唤新的思想解放[精选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干部制度改革呼唤新的思想解放[精选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01201深化干部制度改革

    深化干部制度改革,提高干部队伍素质 一是完善干部选任机制,坚持选任工作标准。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不断完善换届人选提名推荐办法,探索民主提名、公开提名、责任......

    要加强推进干部教育培训新思想

    要加强推进干部教育培训新思想中教服成立1984,原属国家教育部,以全国教育工作者为服务对象,开展教育培训|教育研修|幼儿园园长管理等交流课程的权威教育培训|留学咨询机构加......

    (王高林)作文教学呼唤个性的解放

    作文教学呼唤个性的解放 ——对小学作文个性化教学的思考 吴店镇小 王高林 作文本来就应是个性化的产物,它是作者宣泄情感、释放心灵、外化思想、展示艺术美的结晶。每个......

    温州干部考核制度改革新政

    温州干部考核制度改革新政 2月21日,全市三级干部大会上,市领导强调,要加大考绩力度,按照 “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注重实绩、群众公认”的要求,实施考绩法和绩擢法,按实绩评判,考绩......

    关于贯彻落实干部制度改革情况的汇报

    关于贯彻落实干部制度改革情况的汇报市委组织部: 根据市委组织部关于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文件精神,结合实际,现将我局干部制度改革进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干部制度改革进展情况按照......

    探讨单位干部任职制度改革-能上能下

    去年的组织工作满意度民意调查显示,受访的2万多个单位对“单位干部任职制度改革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一项的回答,排在首位的是“干部能上不能下”。这在实践中的确成为组织工......

    陕西省住房制度改革委员会 陕西省住房制度改革委员会关于干部

    陕西省住房制度改革委员会 陕西省住房制度改革委员会关于干部、职工执行经济适用住房面积控制标准规定的说明 转自: 时间:2008年8月15日10:12 为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

    关于贯彻落实干部制度改革情况的汇报

    关于贯彻落实干部制度改革情况的汇报 关于贯彻落实干部制度改革情况的汇报2007-12-10 23:40:55第1文秘网第1公文网关于贯彻落实干部制度改革情况的汇报关于贯彻落实干部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