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上海名师课培训感想
培训感想
这次出去学习,培训的主题是师幼互动。在课堂上、在区角中,怎样有效地跟孩子互动。一堂课应该怎样设计,要达成什么样的教学目标,在授课时,怎样提问才有价值,幼儿操作和游戏在课堂中的重要性,是这次学习让我们主要思考的。
要想把一节课上得轻松自如,课前的精心设计非常重要的。用崔岚教授的一句话说就是:精彩的互动依托有意义的设计。活动前对幼儿的解读、对教材的选择及其价值判断、对活动目标、过程、方法的设计。教学目标的设计要符合幼儿的认知,不要大、空、高。教学过程要精,游戏是幼儿的天性,最好的教学方法是幼儿的参与互动,让幼儿以游戏或其他形式参与到活动中来,这样效果往往会更好。在教学活动中,要做到观察、倾听、解读、分析、判断、调控孩子的行为,随时关注孩子的插问,把握孩子的深沉,继续孩子的兴趣,而不是刻板的把教案进行下去,要做到眼中有孩子。例如在金老师的数学课上,在点数时有的孩子点对了,有的孩子点错了,她不是简单的说出正确答案来就算了,而是针对孩子的认知偏差,及时询问,准确判断原因:有的孩子手点的快口说的慢,有点口说的快手点的慢,还是漏数或重复数,找到幼儿出错背后的原因,也就为纠正幼儿的认知偏差提供了数据。再就是幼儿的参与,综观这几节课,虽然形式各有不同,涉及的领域也各不相同,但都有一条贯穿其中的主线那就是让幼儿操作,幼儿参与的程度关系到一节课的好坏。幼儿的积极性高,参与性高,一般教学氛围就好,效果就越好,反之亦然。关于活动过程中的提问,更是门巧妙的学问,要与孩子的经验有关,要有内涵有启发,而不是问些没意义的“对不对啊”,“是不是啊”之类的。活动之后要有反思、评价。有反思才能成长。“严谨、提问、反思、总
结、评价”这是我总结的关于上好一节课的几个关键词。
这次培训给我很大启发,一个新手型教师迫切需要关于教学方面的经验,我觉得它为我未来的发展提供了方向,也就是有了更明确的前进的目标,而不是把上进的心磨灭在安逸的环境中。
小一班季静
2012/7/8
第二篇:2013赴上海名师培训感想
人在旅途
--2013赴上海名师培训感受
缘
时隔一年,再一次走进华东师范大学参加为期九天的名师培养工程。踏入校园的一刻,看到熟悉的风景,心里油然而升一种亲切温暖的感觉。虽然知道接下来会有一段很紧张的学习生活,但是却充满了期待和热望。
开班典礼如期举行,班主任言简意赅却语重心长的话,让我明白了本次研修的目的和意义。我也在心里告诫自己一定要珍惜这次“充电”的机会,学到上海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理论知识来提高、丰富自己的教学。我们的研修分为两部分,一是聆听专家的精彩报告,一是走进上海市名校挂职学习。
11月23--24日,在华东师大聆听了上海市特级教师、上海市普陀区教育局副局长、上海市教育学会历史教学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周飞所做的关于《教学资源开发与课堂设计》报告,上海市特级教师、上海市建平西校科研室主任黄劲松所做的《名课锤炼与名师成长》报告,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教师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上海市中小学数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杨玉东所做的《如何评课--课例研究中的课堂诊断》报告,上海市特级教师、语文教学艺术研究会常务理事,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语文教学研究所研究员,建平中学副校长郑朝晖所做的《关于课堂教学的反思》报告。
四位专家,从课堂教学设计、名师锤炼、评课标准以及课堂教学反思等方面做了深刻的阐述和独到的评析。通过聆听专家的讲座,不仅给自己如坐春风的感觉,让自己教学中的一些困惑豁然开朗;同时也引起了自己深刻的反思--自己与名家的差距太大,只有在教学中反复的锤炼,在教学之余认真的反思总结,才能缩短与名师的差距。从他们身上我学到的不仅是渊博的学识和教师的基本素养,更重要的是学到了他们生活的乐观态度和对职业的那份敬重与激情。四位大师幽默的谈吐、高亢的声音,浑身洋溢着澎湃的激情,举手投足之间尽显其与众不同的人格魅力,这也让我想了很多很多:一个人只有热爱自己的职业,敬重自己从事的工作,才可能在属于自己的舞台上书写出绚丽的华章。
25日上午,我们一行五人来到上海市光明中学,开始了五天的挂职培训,接待我们的是光明中学的朱校长--一位53岁却依旧充满活力的女校长。通过和朱校长的交谈,我了解到这所学校的发展历史和办学理念。该校的前身是由法国人创办的一所教会学校,至今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现已经被列为上海市重要文化遗产之一。这所学校是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级中学,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培育了一批有个性特长的在社会上有一定知名度的骨干教师。学校先后获得中法两国政府教育合作项目中学法语教学执行单位之
一、上海市中学课程教材改革研究基地、上海市学习指导实验研究基地等各项荣誉称号。该校也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申奥大使何振梁的母校。
在此期间,我陆续走访了该校主管教学的朱校长,教导主任徐主任,语文教研组长于老师和语文组的其他老师。在与相关领导的交谈中,我了解到该校一些办学理念和特色化教学模式,比如他们学校的校本课程研发工作就做的细致到位,学校自编的校本教材,贴合社会和学生的实际,是教学很好的辅助手段,他们学校研发了一套校本教材是《中国汉字与文化》通过解读中国汉字,既帮助学生掌握常用的汉字,同时也更好的传承母语,激发学生热爱母语的意识,对学生传统文化教育起了促进作用。该校还在上海市首先推出特色化教学,比如他们首先引进了两个法语班,由法国籍教师上课,该班的学生可以参加法语高考(这是我国第一次承认的法语高考),而且该班考入大学的学生全部是在法国名校就读,只要达到高考二本线,学校就负责联系推荐法国的一些名校,据说这个举措在上海市反响很大,很多外区的学生也纷纷来到这个班级学习(收费也比较高)。另外我也与该校高
三、高二级部的学生进行了谈话,了解他们学习和生活的一切情况,感慨最深的是学生的幸福指数很高,纷纷表示压力不是很大。而且我走进高二和高三的语文课堂,先后共听了六次课,感慨颇多。该校老师授课最大的特点是讲的比较多,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并不多,而且他们教学不是追求一节课的完整性,常常是下课铃声响起,就算讲不完,也一定停下来,下节课接着讲。我听的几节语文课几乎每一节都不是完完全全的一堂整课。这也充分体现了两地教学的差异性。
在培训期间,我有幸参加了一次高二-7班的主题班会,一次语文组的教研活动,一次黄浦区中小学的校本课程展览。这三次活动给我触动很大。首先主题班会的模式,给我很大的启迪,整堂班会全部是由学生组织的,围绕“路上看到摔倒的老人,要不要去扶?”的主题展开,学生们分成几个小组讨论,再推举代表发言,表达本组的观点,最后班长总结归纳,给出了一些合理化的建议。我私下也和学生交谈,他们的班会模式基本是这样的--就某一个话题,开展讨论,加深学生对这一现象的认识。从而达到深层次教育学生的目的。他们学校的教研活动是大教研,三个级部的语文教师全部参加,这样的教研最大的好处就是能让高中三年的语文教学是一条主线,不会导致级部与级部之间的脱节;而且在教研活动中,老师们发言积极踊跃,纷纷就一些教学现象和教学安排出谋划策。26号下午,朱校长带着我们五人去参加了黄浦区中小学的校本课程展,感触最深的是,上海市学生的动手能力特别强,他们从小学开始不是过多的关注书本知识,而是特别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孩子们的才艺表演、绘画功底、手工编织、茶艺展示、航模制作等等,都非常的娴熟和独特,让人看到的是一帮活泼、快乐、有个性和特长的孩子,而这种做法是我们远远比不上的。总之一句话,上海市的孩子童年是快乐的,有创造性的。
九天的时间弹指一挥间,当我们静坐在虹桥机场候机时,我的脑海里又一次浮现出去年来此培训的场景,人生的每一个经历,每一个驿站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当我们行走在人生的轨迹上,只有不断的充实自己,完善自己,用心去品味每一个际遇,慢慢去体会每一处风景,这样我们才能体会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有暗花明又一村”的美好境地。
第三篇:上海名师培训培训心得
上海名师培训心得
平利县中心幼儿园 石珊珊
第一次接触幼教这个职业、第一次接触幼儿、第一次面对面感受幼教名师培训、第一次观摩名师示范课、第一次见到优雅、从容淡定、幽默、睿智的应彩云老师。去的时候从身边的同事中听到应彩云老师授课的方式独特,而亲身感受之后,发现她在课堂中灵活多变的教学模式以及不断探索教育的方法,都在我的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展示活动课在不经意间就结束了,让人有意犹未尽之感。她们在课堂中面对各种各样的孩子总有不同的教育方法,总是能以孩子喜欢的方式开展活动,使整个活动展现出来的是孩子的天真、快乐。记得在应老师给孩子们上《跳舞吧,小雅》活动时,由于孩子们刚刚升入大班的缘故,孩子们接触新的老师都比较胆怯,带班老师可能提醒过小朋友要坐端正表现好,应老师觉得这些孩子缺乏孩子本真的活泼机灵劲,特别是在师幼互动时。应老师做出了引导,幼儿都不能较好的完成,说话声音小、没想好就举手发言。此时,坐在台下的我也有点着急得了,心想该如何收场呢?可是,应老师展现给我们的是遇事不急,随机应变的机智,她就着孩子的知识经验,及时的顺应着孩子的能力来互动,及时调整。让我们坐在下面的我们汗颜,被她在活动中的应变能力所征服。还有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在教授《换一换》活动中,老师风趣幽默,将绘本活动大胆的进行改变,变成了一节有情境,有游戏角色的趣味活动,孩子们在与老师互动的过程中,活泼、自然,整个一个真实生活的展现。后来我深深的进行里自我反思,之所以孩子们这么感兴趣,是因为,老师抓住了孩子的兴趣点,知道孩子们喜欢什么,也熟知孩子的年龄特点及知识经验,大胆的进行改编,创设,将一次语言活动,改编成了多个领域的综合活动,孩子们在活动中收获了知识经验,同时也学会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
这次培训收获很多。通过这次的学习,我学到了在活动中遇事不变的淡定心态及随着我们的主体—“幼儿”生产与调整的方法;对今后新的活动的生产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及方向,最起码自己敢于迈出领域迁移这一步,对于“同课异构”又有了新的理解,对自己的思维模式的局限性又有了很大程度上的扩充,以后再设计活动时可以进行新的尝试,希望自己能有所提升。
第四篇:上海培训感想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上海教科室主任培训感想
2013年9月22日至28日,我参加了教育局组织的教科室主任培训,有幸聆听了上海专家的讲座和学校的实地考察,收获很多。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要做好科研工作,打铁还需自身硬
这次培训我不仅聆听了教科研的专业知识,更引导我去思考学校的发展问题。比如学校的质量提升、学校的内涵发展、学校的特色建设等等。要解决这些问题没有专业的知识、没有解决问题能力肯定不行。所以我觉得我还需要不断的学习,尤其是要紧跟教育发展动态、了解校情和学情、提高在实践工作中上下协调、组织、策划、评估的能力
我们在培训过程中深深体会到专家的博大精深,不仅仅是他们掌握专业的知识,关键还在于他们刻苦钻研的精神、敏锐的洞察力和、甘于清苦、数十年如一日的追求。我在2007年听过顾泠沅教授的讲座,那时他讲的课例研修;几年过去了,这次他还是和我们讲课例研修。这种教学行动研究的方法他搞了三十多年才会有成就。我们有时候写篇成果,在省、市获个奖就欣喜若狂,停留在为荣誉而努力的初级阶段。作为学校科研的负责人,我们应该走出这种功利的圈子,我们应该时常问自己,自己的工作为学校的发展做出了什么贡献,我在科研主任的岗位上作了什么贡献。目前学校的中层岗位中,教科室主任有
些边缘化,教学、德育、后勤好像都和我们无关,这个岗位变成了无足轻重的配角。如何让这个配角增加分量?显然自身能力的提高和威望的树立是至关重要的。在课堂教学中我们的质量要数一数
二、在教学研讨上我们的意见要有理论的支撑和实践的见解、在教师队伍建设上能给年轻老师以支持和帮助,对校长的管理思路要有建议和策划。这样我们就由足够的资本去开展科研工作,如果有教学、德育、后勤、校长的工作觉得需要教科室协助才能把工作做好的时候,说明我们的工作是有价值的。
2、理论与实践结合,是学习的最佳方式
上海的培训,我们听了七个报告,参观考察了三个学校。报告中有些内容我们已经有所学习,有些还是能给我们一些借鉴和提高的。比如祝庆东所长《怎样设计课题研究方案》,他把课题设计分成了十个步骤,六个阶段,让我们一看就很明白。其中研究目标表述的范式句子给我帮助很大。还有胡兴宏所长《课题研究的启动与实施》也很好,每一年我给老师做课题开题会议是我最难熬的时候,隔行如隔山,不同的学科我不知道从何说起才能对老师有帮助,有建设性的意见很难提出来。在胡所长的报告中就很清晰的阐述了在立项后续研究中如何修订研究目标、内容分解和细化的方法、研究工作的推进策略、重视的问题等。王俊山所长《如何做好学校科研室主任》的报告对我们的科研管理意义最大,使我们做好教科室主任思路更清晰。在听了这些报告后,我们还实地考察三所学校,参与和聆听了课题的开题、课题的结题活动,把洗脑风暴与实际工作结合给我们提供了场景
性的美好经历,这样的培训模式给我们学校的科研工作提供借鉴,比如课题指导、论文指导可以用创造情景的模式来开展,充分利用教师的资源和案例展开培训工作。在公开课的开设中提供课题指导、在班会课中开展德育课题的指导、在教师培训中开展教师专业成长的科研指导等等。“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既适合学生、也适合老师的学习。
3.了解了优秀的科研管理
梅陇中学的结题报告会给我的震撼最大,一页页的记录、一篇篇随笔、一本本分门别类的资料凝聚着时间和精力,凝聚着智慧和统筹,不得不佩服。我觉得自己在这方面做的还很不够。科研工作捡起来简单,但是做好不容易,科学的管理非常重要。就像王俊山所长讲的那样,科研要素包括了人、财、物、事,科研工作的思路是学校科研工作特色的建设。我们觉得科研的核心是人的培养,学校的核心是教师,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会有高质量的学校。我们的任务就是为教师搭平台、架梯子,带领教师钻研课堂教学、引领教师探索新的教学理念,人的培养也是最难的,我们只有一步一个脚印才能做好教师队伍的建设和管理。管理“事”核心是制度的建设和活动的策划,教科室主任的职责需要制度,有制度我们就有权利和义务,该负责什么、该担责什么清楚了我们才会有干劲,不会引起其他科室的冲击和压制。科研的开展是以活动为载体的,我们要建设特色科研,活动的开展非常重要,如果我们总认为教学归教务处、德育归政教处,不关我们什么事情,那么我们生存的空间就很小。我这个学期撰写周作业的设计方案、读书活动评比方案、教学集体研讨方案、名师引领方案、青蓝工程方案等等都是根据我校实际需要来设计的一些活动,这里设计的教学、校本研修、教师队伍建设的内容,面很广但是校长给予了我很大的支持,这样我的工作开展有思路、有抓手。“物”的管理我感觉自己比较欠缺,尤其是关于科研档案的管理几乎是空白,我还需要好好思考这个问题。
4、了解了上海学校发展的现状
上海学校的发展的动力是创新能力。海华小学没有创新就不会有生命、阳光、活力、成长校本课程,也不会有我们看到的校园文化,也不会有海华小学的口碑。甘泉外国语学校的创新能力在于校长不断的思考和课题组成员的不断突破,用微视频可见大发展。梅陇中学的创新能力在于学校领导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和教师在“课例研修”行动研究中勇于自我剖析和不断改进的敬业精神。这些今后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以上点滴体会,管窥之见,谢谢。
2013.10.20
第五篇:幼儿培训上海名师心得[范文]
初相遇的幼儿教学
冯蓓
满满的两天培训,说实话四位名师的话语其实是硬塞到我的记忆当中,对于我而言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我的第一感觉幼儿园原来是这样上课的,第二感觉老师上课真的需要体力,而后知后觉的我想就是关于幼儿园的课程设置,关于我们幼儿园走一条什么样的路才能亮出我们金柳林自己的特色。
四位名师从阅读教学、音乐教学、体育教学、集体教学四个方面抓住绘本、音乐、体育、阅读四个点来阐述他们的课程以及他们幼儿园的课程设置。其实从侧面传达出一种信息,那就是一所幼儿园要想生存,要想发展 壮大必须有自己的特色,而这个特色又可以整合五大领域。从他们身上我深深的体会到了“术业有专攻”,他们的背后是一支优秀的团队,所以我特别赞成解校长的分科教学,但是如果我们所有的课程再有些相互渗透会不会更好呢?
长安区一幼以绘本阅读立园,园里的任何一个角落都有绘本的影子,首先从环境布置上就亮出了自己的王牌。我想我们的幼儿园肯定也要走这样一条路,但是他们与上海的陈伯吹幼儿园相比又太流于形式了。《月光长廊》老师从配乐欣赏入手,让孩子们猜一猜这个故事在讲什么,主要是通过音乐的渲染,让孩子们理解故事;然后按出场顺序数拍子,接着孩子们给小动物们配乐。《土豆一家》孩子们上的更是不亦乐乎。我随机写了一段话:看到音乐课上孩子们那种快乐,那种兴趣,那种随着音乐一起律动,我打心眼里高兴,孩子们那种乐于表达的欲望更让人欣慰。她说:“我们教孩子音乐,并不是想让孩子变成歌唱家,钢琴家,而是让孩子喜欢音乐,热爱音乐,培养孩子对音乐的情趣和情感。”随后她介绍了陈伯吹幼儿园的特色:用舞蹈的形式展现故事,用表演的方式演绎故事,用美术的手法表现故事,用生动的讲述呈现故事,用合唱的方式说唱故事,用整合的手段欣赏故事,建立艺术同构视野下的文学活动。音乐 美术和文学是艺术表现的不同形式,艺术是流动的文学,文学是凝固的音乐,从资源整合中实现孩子们的整体发展。随后我查阅了它们的相关介绍发现在环境创设上处处都体现了园本特色,处处传播着该园的办园理念:阅读作品、阅读生活、阅读自然,让文学赋予孩子“大胸襟、大关怀、大境界”,让每个孩子走得更远。
陈伯吹是一位儿童文学家,他们幼儿园也一直是以文学作为自己的特色,而方红梅园长却在不失本色的基础上进行了课程整合。给我最震惊的是《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方老师用四段音乐配合故事内容深深地感动了每一个孩子,我想这个童话定会深深地印在孩子们的心理。这也再次让我认识到了音乐的感染力,我也在想如果我们也能很恰当的运用到我们的阅读活动中,那孩子们一定会兴趣十足。因为我也细细观察每次上课的孩子们他们最感兴趣的还是音乐和活动。一个好的老师是可以通过各种音乐让孩子体会到人与人之间的各种情感。原来可以有这么多的方式方法,合适的音乐一下子就会打到人的心里。
俞春晓老师的两节课例其实是两个绘本教学。《与你有约》通过图书《我也要搭车》里狮子司机和每一个上车的小动物即乘客一一约定才同意他们上车(这些约定都是对小动物们的一种约束)。采用这种问答式的方式一方面培养孩子观察图的细心程度,一方面拓展孩子们想象的空间,另一方面锻炼孩子们的语言,重点诠释“约定”的意义。正当大家高兴的坐车时,突然车子弯弯扭扭撞到树了,让孩子们想象是什么原因。这时孩子们就想到了“约定”,再出示图画,让孩子们说说原因。再让你们猜车子撞到哪里了?孩子们还是根据图画来说,怎么补救?最后再说狮子不干了,再次回到“约定”上。互动环节是联系自己的生活说说自己和谁有过约定。注意这个过程也在讲爱心,再讲责任心。俞老师采用的是一种常态教学。“约定”在日常教学中的运用,连结幼儿的生活,让幼儿知道规则是怎么来的。整个活动简洁,明了,目标也很明确。俞老师在活动过程中与幼儿的互动非常融洽,回应及时,自然,提问清晰,明确,层层递进,充分体现幼儿的自主性。
而第二个故事《克里克塔》从封面到书的名字让孩子们一一进行猜测。在讲故事时加了一个用绳子摆数字的游戏,这个故事只讲了一半,后半部分让孩子们自己找一找读一读。俞老师强调上好一节绘本课,首先要对作品进行了解读透,知道要如何把握、改编(每一页都有不同的挖掘部分、侧重点在哪);还要把口头语与书面语进行连接;语言水平与认知水平的结合。在她的讲座中语言贯穿始终,透过方法的指引,更重要的是对怎样“阅”和“读”的思考,其实说白了就是老师的课前准备问题,必须对《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搜集与课有关的资料充分备课。
施老师指出:爱运动 能运动 会运动是我们的终极目标。他谈到:体育活动中,除了要关注幼儿的运动能力之外,还需要关注幼儿的行为习惯以及意志品质的培养。其中,施老师还谈到了终身体育目标这样一个概念,指出我们不仅要培养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还要培养他们的体育意识和体育习惯,使体育成为他们一生所必需的生活内容。施老师还特别谈到了对于幼儿体育素养的培养,就是要让幼儿多了解运动、多接触运动,对于一些基本的体育常识等都能够有所了解,让他们真正感觉到运动的丰富多彩,从而发自内心的喜欢运动。施老师向我们阐述了这样一个观点:只有快乐才能产生兴趣。这就要求我们关注运动的情景化、游戏化、多变性以及挑战性,并且要真正的去了解孩子,了解他们需要什么,他们喜欢什么。随后我从网上查了有关资料发现:广东长安幼儿园他们在数十年的摸索中把体操、舞蹈、戏曲、武术等巧妙地糅合,把当今流行元素与幼儿体能律动相结合,创造了独具特色的适合各个年龄段的艺术早操,而艺术早操工作坊带来的是精彩的体能律动和艺术早操。孩子们估计会很期待每天的这种艺术早操。我想这些就是所谓的“儿童快乐运动教育”吧!最后一位应该也是分量最重的一个吴佳瑛老师。《小兔找太阳》让我看到最为一位老师一定要善于接纳孩子的猜测,不要局限孩子的想象。她的讲座围绕着“集体教学的有效性和如何营造班级文化氛围”展开。在班级文化的营造上,吴老师也很有自己的一套方法。公开课上幼儿的表现通常能体现出教师日常对班级管理的情况,我们常常看到课堂上举手的总是那些孩子,不举手的也总是那些孩子。可能那些不举手的孩子曾经也积极发言过,但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回答的不尽如人意,开课的教师就会觉得他的回答打乱了教学的思路,没有达到自己预想的效果而加以批评,在课后“论功行赏”。孩子是非常聪明的,会从教师的语言中判断自己的行为,从而形成“多说多错,少说少错,不说不错”这种意识。渐渐地,孩子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会越来越低,最终变成课堂上的“活雕塑”。这种演变是非常缓慢的,教师在其中也是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的。
那面对那些回答问题思维打不开的孩子,应该如何加以引导呢?吴老师给出了最简单却也是最难把握好分寸的三个字:“多鼓励”。在日常教育中,几乎每个老师都能做到时常地鼓励孩子,但如何抓住教育的最好时机却是十分困难的。为此,吴老师举了一个生动的案例。在她刚刚接手一个新班级的时候,首先教给孩子的是习惯和规则,其次才是课堂上的表现。她会在口袋里藏好吃的,例如山楂片之类的小零食。提问“什么东西是甜甜的?”之后,第一个孩子举手回答说“苹果是甜甜的”,老师就奖励一片山楂片。第二个孩子举手回答“梨是甜甜的”,由于跟之前的答案范围想同,所以不给奖励。第三个孩子回答“西瓜是甜甜的”,教师也不给山楂片。第四个小女孩回答“我妈妈烧的糖醋鱼好像是甜甜的”,答案跳出了思维圈,跟之前的孩子回答的不一样,教师给两片山楂,并且捻开,在每个孩子面前都“展示”一圈,激发起他们积极思考,踊跃发言。之后一个小男孩给出了超乎想象的回答,他说“老师表扬我的时候心里甜甜的”,这个男孩的回答已经脱离了物质,触及到了精神层面,那么老师会奖励他几片山楂呢?答案是——一卷。充分鼓励孩子,拓展他们的思维面。
但是吴老师也对这个鼓励方法给出了一点小提示:老师的口袋里不要经常藏着吃的,不要让孩子把你捉摸透了,失去了好奇和神秘感。一个好的老师一定要经常改变自己,不要让孩子形成思维定势。
在烟花三月的时节我邂逅了幼儿园,从培训中我算是正式的和幼儿教学初相遇了,但是应该怎样走下去,应该怎样开创属于我们自己的特色之路我觉得是最艰难的。我现在能做的就是学习思考 研究,希望自己能找到这个发亮的点。相信我们
不是因为有了希望才坚持, 而是因为坚持才有了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