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班玛县法院文化建设汇报材料
班法【2012】35号
班玛县人民
法院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根据省高院《关于开展法院文化建设书面调研的通知》要求,我院结合工作实际,就法院文化建设情况进行认真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文化建设基本情况
班玛县人民法院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工作,及时成立了以党组书记为组长,院长为副组长,其他党组成员和庭室负责人为成员的文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文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分工明确,责任到人。
法院将文化建设纳入各项工作重中之重,在经费方面给予适当的投入,并将文化建设工作列入半年和年终考核评先进优的重要条件。全院干警积极参与文化建设活动,对外采取简报、电视新闻等方式大力宣传文化建设工作方面的好做法和好经验,真正让社会公众了解法院,让全院干警建设文化型法院。在创建学习型法院方面,及时修改完善学习激励
1机制,创建平台让干警边学习、边实践,在学习和实践中提高干警队伍办案、办好案的能力和水平。
二、精神文化建设情况
法院在精神文化建设工作方面要求干警以干好本职工作为中心,制定实施方案开展干警核心价值观活动,立足高原实际,深入乡镇和农牧区进行巡回办案,广泛调查办案,避免坐办案件,体现案件办理的公平公正。为了让广大党员干警亮明自己的身份,每年结合“七一”建党纪念活动,组织干警、法官宣誓,振奋精神,努力工作。
三、行为文化建设情况
法院在行为文化建设中,纪检组适时对干警行为规范和文明用语进行监督,对待人粗暴、影响法院形象的人和事进行严厉的批评教育和处罚,建立了全院干警监督台,让社会大众和全院干警互相之间监督。同时,发现不文明的人和事,在全院范围内进行通报批评。在年底,将行为文化建设以个人名义评选先进,在单位内部进行表彰奖励,充分展现文明法官干警和法院新形象。
四、制度文化建设情况
法院在制度文化建设方面,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大力加强审判管理和制度建设,确保裁判公正。
强化审判管理意识,加强审判管理,建立了院长主管,副院长分管,审判管理办公室具体管和各业务庭负责的“管
理到人,责任到位”审判管理责任体系。并严格按照《审判质效考评办法》的规定,考核奖惩干警工作,突出绩效考评导向和激励作用。强化管理制度建设,实行规范管理,结合本院审判工作实际,先后制定完善了相关工作规章制度,逐步把审判管理纳入制度化、规范化的管理轨道。把审判管理覆盖到审判质量、效率、效果各方面和全过程,提高法定审限内结案率,确保月度、季度、年度均衡结案。强化管理注重实效,确保裁判公正,实行审判质效层层负责制,严把案件审核、签发关,并对已结案件按月进行质量检查和归档,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定期对审判执行工作态势研判和通报,及时发现和解决影响审判质量的问题。充分利用信息化管理手段,加强审判的程序监控和节点管理,实现对案件质量管理的有效监督和指导。
加强班子和队伍建设,增强班子的凝聚力、向心力,努力提高法官素质,切实增强干警责任意识。立足本职工作,抓好班子建设,法院领导班子积极转变服务理念,强化司法为民思想,把团结作为班子建设的第一原则;以政治建院为根本,努力提高审判质量;以“司法为民”为宗旨,贴近百姓。建立党建工作八项长效机制,加强队伍建设,找准五个连接点:即以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为立足点;以提高审判绩效为出发点;以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为着力点;以创新党建工作载体为结合点;以服务大局、司法为民
为落脚点,探索制定了推动法院党建工作开展的长效机制。加强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法院队伍整体素质。一是加强干警对各级法院会议精神的学习。二是大力开展审判业务技能“岗位大练兵”活动。
建议在今后形成一整套完整的文化建设制度,印发到基层法院,以指导基层法院文化建设工作。
五、物质文化建设情况
因我院还在旧办公楼办公,办公室只够用于干警办公,目前暂时还未建立起正规的图书阅览室,书刊暂时由办公室保管,干警按照图书借阅手续进行借阅。目前有一16平方的荣誉室,存放了历年来集体获得的各项奖牌、奖状。
三级网和局域网全部建设完毕,全院19名干警基本实现了人手一机和电子化办公。由于条件有限,暂时还没有专门的干警文体活动场所,但单位还是结合每年各大节气积极组织干警进行多项文体活动,每年开展各项活动在15次以上,干警能积极参与。
由于班玛县县地处海拔3400米高原缺氧地段,县城生活条件较差,干警大多和家属两地分居,甚至与子女三地分居,干警压力大,严重影响工作的积极性,为了减轻干警心里压力,院领导除了工作开会和大家交流外,每星期都要与单身干警和思想有负担的干警座谈,征求意见建议,生活上给予帮助,心理上进行辅导,尽最大努力解决单身干警住宿
困难和其它的困难,让他们感觉到法院这个大家庭的温暖,感受到领导的关心,进一步提高工作和生活的积极性。
建议在新的办公楼建成投入使用后,创造干警丰富的业余文化生活条件,让干警在偏远的青藏高原扎根立足,一心一意谋办案,全心全意为人民。
抄报:州中院办公室
O一二年五月十五日二
第二篇:班玛基本情况
班玛县基本情况
一、地理位置
班玛县位于青海省东南部,隶属果洛藏族自治州,东南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壤塘县、阿坝县和甘孜藏族自治州色达县相连,东北与本州久治县毗邻,西北与本州达日县接壤。辖8乡1镇,32个村委会,2个社区,113个农(牧)业生产合作社。全县土地总面积6138.66平方公里,占全州总面积的8.03%。其中草场面积733.27万亩,占总面积的11.95%;可利用草场677.26万亩,占草场面积的92.4%;最高海拔5047米,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年平均气温2.4℃,极端最高气温28.1℃,极端最低气温-29.7℃,无绝对无霜期,属高原大陆性气候。年平均降水量638.4毫米,年蒸发量1281毫米。年日照时数2520-2790小时。玛柯河、多柯河、克柯河三大河流纵贯全境,西北部纯属牧业区,东南部属半农半牧区,自然资源丰富,玛柯河原始森林372万亩,是省内面积最大的林场,野生动物种类繁多,中藏药材资源丰富,是三江源自然保护核心区。
二、民族、人口和民俗风情
班玛县属藏族聚居地区。班玛建政后,陆续调入一些汉、回、撒拉、满、蒙古、土等民族的干部、职工及家属。其生活习俗、交际礼仪、婚嫁丧葬等,受传统文化、宗教(藏传佛教)文化影响,形成了独特的人文景观。2012年底,全县总户数7544户、总人口27413人(女13156人),占全州总人口的14.77%。其中:农牧业人口22386人,占总人口的81.67%;藏族人口25657人,占总人口的93.59%。班玛属农牧民群众全民信教地区,全县共有藏传佛教寺院23座,占全州寺院总数的35%;分属三种派系,即宁玛派、噶举派、觉囊派。其中宁玛派20座,噶举派1座,觉囊派2座,共有僧人1853人。全县共有9个乡镇党委、3个机关党委、32个村党支部、56个机关党支部、9个中小学党支部、3个移民新村党支部、1个城镇居民社区党支部,党员1528名,其中:女党员307名、农牧民党员646名(妇女党员77名)。全县干部在职干部职工总数946人。
三、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2012年,全县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加大结构调整和促进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紧紧把握各种发展机遇,积极应对和克服经济运行中存在的各种困难,围绕各项目标,把握重心,扎实工作,确保了全县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全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4085万元,占全州地区生产总值的7.9%,同比增长9%。实现工业增加值361.3万元,占全州工业增加值的0.35%,同比增长23.64%;实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9461万元,占全州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10.32%,同比增长29.74%;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180万元,占全州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8.8%,同比增长10.23%,完成目标的101.11%。完成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977万元,占全州地方公共财政预算的0.065%,同比增长28.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405.10元,与全州人均可支配收入持平,同比增长13.76%;全县农牧民人均纯收入3351.98元,低于全州农牧民人均纯收入水平9.53%,同比增长23.3%。但由于我县以传统畜牧业为主,产业结构单一,牧业增效缓慢,农牧民增收渠道狭窄,于1986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141个少数民族贫困县之一,2002年被确定为国家重点扶持县。截止2012年底,按新的贫困标准测定,全县贫困人口有7100人,1800户,占全县牧民总人口的25.9%。
四、各乡镇概况
赛来塘镇:是一个藏族聚居的纯牧业镇,位于县城中部,在县政府所在地,西南与知钦乡相连,西北与多贡麻乡毗邻,东北以玛柯河为界,与江日堂乡接壤。总面积622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10.13%,其中可利用草场面积70.01万亩。平均海拔3780米。赛来塘,藏语译为“黄金滩”。1962年建乡时取名莫巴乡,1981年改为莫巴公社,1984年更名为莫巴乡人民政府,2003年更名为赛来塘镇人民政府。辖莲花社区及班脑河、德昂、合科3个村,9个生产合作社,共535户2193人。有5个党支部(1个机关支部,1个社区支部,3个基层支部),98名党员,其中预备党员5人,镇机关支部党员24人,社区支部党员10人,基层农牧民党员64人。基层干部19人,“三老人员”9人。有班脑河寺、浪本寺和多尕麻寺3座寺院,228名僧侣,占全县僧人总数的12.3%。
2013年,全镇低收入贫困人口为716人,占全县低收入贫困人口的10.08%,农牧民人均收入为3939.06元,略高于全县农牧民平均收入。
江日堂乡:是一个半农半牧、以牧为主的乡,位于县城东南部,距离县城4公里,全乡土地总面积82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8.9%。草场面积65万亩,其中可利用草场面积59万亩。辖尕日麻、多日麻、阿什羌和更达4个村14个生产合作社,共有654户3336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0.63%。有低保户137户322人,五保户74户74人。全乡共有5个党支部(4个村党支部,1个机关党支部),党员99人,其中机关党员26名,牧民党员73名。有阿什羌寺和白扎寺2座寺院,193名僧侣,其中阿什羌寺院现有僧尼96人,白扎寺现有僧尼97人。2013年,种植业生产总收入21.06万元,完成牧业收入981.93万元,多种经营收入达156.371万元,商业收入30.68万元,运输业收入28.5万元。农牧民所得总收入达1146.012万元,占全县的34.2%.亚尔堂乡:是一个半农半牧、以牧为主的乡,位于县城东南部31公里处,东南与四川省阿坝县接壤、东北与四川省的壤塘县和本州的久治县接壤。全乡总面积480.2平方公里,可利用草场面积47.7万亩,森林面积26130亩,天然林保护工程保护面积11.51万亩,现有耕地面积4139.39亩,人均占有耕地1.76亩。辖王柔、日合洞、果芒3个村17个社,共642户2419人,全乡最低生活保障户71户334人,五保户82人,“三老人员”12人。乡政府编制15名,现有11人,乡卫生所医务人员4名,乡森林管护站职工2名,乡兽医站干部2名。共有4个党支部(3个村党支部,1个机关党支部),党员65人,其中机关党员18人,农牧民党员66人。有扎洛寺、华德寺、果芒寺、吾扎寺4座寺院,在编僧侣90人,编外僧侣98人。2013年,全乡农业收入59万元,牧业收入869万元,多种经营230万元,运输业97万元,商业29万元。播种经济作物3550亩。人均纯收入达到3914元。
灯塔乡:是一个以牧业为主的半牧半农乡,位于班玛县东南部玛可河林区,距县城56公里,东面与久治县接壤,南面与四川省壤塘县相邻,平均海拔3200米。全乡土地总面积151.86万亩,其中可利用草场面积63.26万亩,林地70.79万亩、农业耕地2889.55亩,退耕还林地2856.06亩。辖格日则、可培、要什道、忠智、班前、仁青岗6个村22个生产合作社,共816户3699人,总劳动力为1440人,其中女劳动力为694人,五保户110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123户424人。全乡有7个党支部133名党员(6个村党支部103名党员、1个机关党支部30名党员),84名共青团员,46名村级组织干部,35名乡机关干部职工(乡机关15人,寺院联络员10人,计划内临时工2人,安置生8人)。有班前寺、然亚寺、吉德寺、灯塔寺、格日则寺5座寺院249名僧尼,其中班前寺现有僧侣49人,然亚寺现有僧侣52人,吉德寺现有僧侣46人,灯塔寺现有僧侣86人,格日则寺有僧侣20人。2013年,农牧业总收入17414873元,人均纯收入3741.92元,全乡年末实有牲畜22429头(匹),其中牛22072头,马357匹。农牧业收入80.92万元,其中:多种经营收入76万元,畜产品收入4.92万元。
多贡麻乡:是一个藏族聚居的纯牧业乡,位于县城西北32公里处,座落在西久公路之侧,东邻江日堂乡,南邻赛来塘镇,西邻玛可河乡,北邻久治县,西北与达日县接壤,素有班玛县“北大门”之称。总面积563.94平方公里,土地面积84.77万亩,草原面积71.24万亩,可利用草原面积71.24万亩。平均海拔3780米。辖玛当吾、满掌、多贡麻3个村9个合作社,共621户 2508人。4个党支部(3个村党支部,1个机关党支部),78名党员,其中乡机关党支部18名党员,农牧民党员60名,妇女党员14名。有唐尕玛寺和多贡麻寺2 座寺院298名僧侣,其中唐尕玛寺206名僧侣,多贡麻寺92名僧侣。基层村干部27名,低保户87户309人,五保户64户64人,残疾牧民38人。2013年,全乡牲畜总数25226头(只、匹),其中:牛24940头,马286匹。多种经营收入519万元,人均收入4075.04元。
马可河乡:是一个纯牧业乡,位于县城西部55公里处,总面积91.7万亩,草山面积85.12万亩,林地71.9万亩,平均海拔3900米。乡辖则多、马格勒、则达3个行政村9个合作社,共566户1846人。全乡有4个党支部,80名党员,其中机关党员22名,牧民党员58名。乡机关核定编制14人,现有14人,其中科级干部8人,女性干部2人。有五保户52 户 52 人,最低生活保障户72户238人。有邦义寺1座寺院,属宁玛派,全寺现有僧侣113人,定编40人,编外73人。2013年,全乡农牧业总收入832.20万元,人均收入3890元。
知钦乡:是一个藏族聚居的纯牧业乡,位于县城西北约45公里处,东、南、西三面与四川省毗邻。总面积897.52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14.62%,其中可利用草场面积42.6万亩。辖区有克迈、赤沟、知钦3个村9个社,共620户2233人。有4个党支部(3个村党支部、1个机关党支部),76名党员(机关党员17名、基层党员41名,女党员6名),4个团支部(机关团支部,克买团支部,赤沟团支部,知钦团支部)46名团员。13名“三老”人员,80名五保户,109户低保户,21名基层干部。乡机关干部职工31名(乡机关21名,卫生院4名,兽医站6名)。有知钦寺和克迈寺2座寺院140名僧侣,均属宁玛派系,其中知钦寺100名僧侣(低保 8 名,五保户 8 名),克迈寺40名僧侣(低保 4 名五保户 5 名)。截止2013年初,繁殖仔畜10713头(只、匹),成活10373头(只),成活率达到96.82%各种牲畜出栏9396头(只、匹),出拦率26.75%,出售商品牲畜8388头(只、匹),商品率23.88%,年末存栏35124头(只、匹)。2013年全乡农牧民人均收入为3351.98元。
吉卡乡:是一个纯牧业乡,位于县城西南部103公里处,全乡土地面积100.4万亩,草场面积97.65万亩,可利用草场面积66.8万亩。辖当吾、贡章、玛尼3个村9个生产合作社,共596户2125人。有五保户70户70人,低保扶持户107户301人。有4个党支部(3个村党支部,1个机关党支部),92名党员,其中乡机关党员20名,牧民党员72名。有知谢寺和格力穷寺2 座寺院120名僧尼,其中知谢寺属宁玛派,系四川省白玉县噶陀寺子寺,全寺现有僧尼95人,其中**1人,尼姑8人,定员僧侣40人,定员外僧侣47人,老弱病残僧侣17人,贫困僧人20人。格力穷寺院亦属宁玛派,原为下卡昂部落所辖帐房寺院,以后改建为土房寺,全寺现有僧尼25人,其中**2人,尼姑2人,定员僧侣15人,定员外8人,老弱病残僧侣3人,贫困僧人5人。2013年,全乡牧业收入为828.3万元,运输业收入7.3万元,商业收入22.4万元,多种经营收入282.4万元(其中虫草收入220万元),总收入为,1140.5万元,全乡人均收入达3927.88元,比上年增长14%。
达卡乡:是一个纯牧业乡,位于县城西南部130公里处,东与多贡麻乡接壤,西北毗邻达日县满掌、德昂乡,西南接壤四川色达县达章乡。平均海拔4000米左右。全乡土地面积172.9万亩,辖多娘、董仲、佐诺、兰青4个村15个生产合作社,共791户2744人。有5个党支部(4个基层村党支部、1个机关党支部)、52名党员(36名农牧民党员、16名机关党员),5个团支部,4个妇代组织,4个治保调解小组,1个民兵排,25名基层村干部,24名乡机关干部职工(公务员14名,安置生4名,合同制工人3人,计划内临时工3名),卡昂寺和特合土寺2座寺院,223名僧侣。2013年,全乡牲畜总数为36838头(只、匹),其中牛22384头、马6匹、羊13730只。农牧业收入1334.05万元,其中:牧业收入763.4万元,多种经营收入538.06万元,商业收入23.79万元,运输业收入8.8万元,其他收入293万元。人均纯收入3958.43元。
班玛县位于青海省东南部,隶属果洛藏族自治州,东南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壤塘县、阿坝县和甘孜藏族自治州色达县相连,东北与本州久治县毗邻,西北与本州达日县接壤。辖八乡一镇,32个村、2个社区,113个生产合作社。县城距州府大武镇300多公里,距省会西宁740多公里。最高海拔5047米,大部分乡镇均在海拔4000米以上。年平均气温3.2℃,无绝对无霜期,属高原大陆性气候。年平均降水量645毫米,年蒸发量1281毫米。年平均日照时数2319小时。总面积6138.66平方公里,占全州总面积的8.03%,其中森林面积372万亩,优势树种为川西云杉、祁连圆柏、白桦、落叶松等,麦吊云杉、大花勺兰、角盘兰等珍稀植物物种被列入国家野生植物保护名录。草场面积817.8万亩,现有耕地面积约0.8万亩,主要种植青稞、豌豆、洋芋、油菜籽等农作物。中藏药资源丰富,主要有大黄、黄芪、雪莲、贝母、秦艽、羌活、冬虫夏草、红景天等约400余种。县内野生动物资源种类繁多,其中白唇鹿、金钱豹、雪豹等国家一级野生保护动物12种,蓝马鸡、雪鸡、猞猁等二级野生保护动物33种,还有国家珍稀鱼类川陕哲罗鲑。班玛是红军走过的地方,也是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玛柯河、多柯河纵贯全境,境内的玛柯河原始森林是青海省面积最大的林场,也是全国海拔最高的天然原始林区。
班玛县是一个藏族聚居地,以畜牧业生产为主,2012年底,全县总人口27413人,其中农牧民人口22386人,城镇人口5027人。班玛,系藏语,汉意为“莲花”,是“三果洛”(班玛本、阿什羌本、昂欠本)的发祥地,宗教民俗文化底蕴深厚,全县共有藏传佛教寺院23座,分属三种派系,即宁玛派、噶举派、觉囊派,其中宁玛派20座,噶举派1座,觉囊派2座,登记在册僧尼有1853名,社会游散僧人近千人,僧人数量约占全县农牧民人口的10%。全县共有9个乡镇党委、3个机关党委、32个村党支部、56个机关党支部、9个中小学党支部、3个移民新村党支部、1个城镇居民社区党支部,党员1528名,其中:女党员307名、农牧民党员646名(妇女党员77名)。全县在职干部职工总数946人。
第三篇:加强法院文化建设
立足职能 构筑平台
我市法院参与社会管理创新重实效
本报讯(陆研)今年以来,市法院下发《关于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作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实施方案》,制定《开展“四四八八”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责任分解书》,把执法办案作为参与社会管理的基本途径,把平台机制建设作为参与社会管理的创新实践,把考核结果作为业绩评定、职务晋升、奖励惩处的重要依据,参与社会管理创新工作逐步走上制度化、常态化的轨道。
“四项工程”深化职能发挥。全市法院以执法办案工程为立足点,以能动司法工程为切入点,以维护民生工程为落脚点,以自身管理工程为突破点,着力拓宽服务途径,切实促进社会管理。发挥立案信访职能,将立案信访窗口提档升级为诉讼服务中心,整合立案接待、诉讼指导、法律咨询、法律释明、判后答疑等工作,为当事人提供方便、快捷、规范的一站式服务。发挥刑事审判职能,宽严相济惩治犯罪,确立了市辖区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指定管辖制度,参与“新起点”小额爱心资助项目活动,为权力受到侵害、家庭困难的未成年人争取社会资助。发挥民事审判职能,调解优先、调判结合,超过一半的民事案件调撤结案。发挥行政审判职能,注重行政诉讼案件协调解决,连续两年发布行政审判白皮书,并积极配合市政府落实行政负责人出庭应诉制度。发挥执行工作职能,建立完善执行威慑、执行救助等工作长效机制,落实与20个单位会签的《协助执行工作机制实施办法》,推动“执行难”问题得到进一步缓解。通过去年开展“审判管理年”活动,把深化审判管理作为优化办案指标的重要手段,加强对案件质量效率效果的自我监督。加强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联系沟通,按照“全面结对、分级负责、分片联络”的原则,开展定向结对联络人大代表工作,更加自觉主动地接受外部监督。创新队伍能力、作风、纪律教育管理,争先进位意识不断强化提高,机关效能建设不断优化提升,目标绩效管理不断深化提效。
“八大平台”增强创新实效。突出围绕量刑规范、法律指导、诉调对接、审判调研、司法宣传、便民诉讼、信息网络、素质培育八个方面,积极构筑平台,促进管理创新。市法院认真落实对重点乡镇的综治帮扶工作,并与公安局、司法局加强配合,完善非监禁刑犯罪执行程序。寿县法院与县司法局合作建立“诉讼调解室”;霍邱县法院建立1名值班领导、1-2名信访专员和2名值班法警负责的诉讼服务值班制度;霍山县法院进一步在化解行政争议方面加强与政府的良性互动机制建设;舒城县法院与司法行政系统协作开展对缓刑、管制犯进行的社区矫正工作;金寨县法院在农忙季节开设“春耕法庭”、“秋收法庭”,体现司法为民便民;金安区法院成立“天平”志愿者服务队,针对不同社会群体,扎实开展各项服务活动;裕安区法院组成涉及妇女儿童权益案件的专门合议庭,吸纳妇联干部、教育工作者担任人民陪审员参与审理,并发出“人身保护令”,有效制止和预防了家庭暴力。全市法院还结合丰富案例资源,通过聘请的司法宣传顾问加强与媒体互动与合作,利用《皖西日报》的“法院在线”、门户网站等宣传阵地,采取网上庭审图文直播、法官以案释法、法官担任中小学法制副校长和法官进企业、乡村、学校、社区等形式,加强了法制宣传教育。上半年,市政协组织部分委员来视察两级法院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
市法院当庭裁判一起跨国拐卖妇女案
魏卫副院长担任审判长主持庭审
本报讯(陈杰)8月2日上午,市法院二审公开开庭审理束永梅、潘宗勤拐卖妇女上诉一案,当庭作出作出驳回上诉,维持原判的终审裁定。
上诉人束永梅、原审被告人潘宗勤拐卖妇女上诉一案,原审认定束永梅从云南昆明分别将三名缅甸籍妇女带到舒城县杭埠镇以6万元出卖,潘宗勤将其缅甸籍弟媳以2万元出卖,一审判决束永梅犯拐卖妇女罪,判处有期徒刑十年;判决潘宗勤犯拐卖妇女罪,判处有期徒刑三年,缓刑四年。宣判后,束永梅不服,以量刑过重为由提出上诉。
鉴于本案涉及跨国拐卖妇女,社会影响较大,市法院结合正在开展的庭审和裁判文书“两评查”活动,决定将此案列为庭审重点查案件。市法院“两评查活动”领导小组组长、党组成员、副院长魏卫亲自担任审判长进行庭审示范,市法院党组成员、纪检组长张有春带领相关业务庭室负责人组成评查小组进行评查,同时邀请市人大内司工委副主任黄爱生、市政协社法委副主任刘波以及部分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参与庭审评查。
庭审结束后,点评会随即召开。市法院评查小组根据《安徽省高院刑事案件庭审评分标准》,当场对庭审情况进行评分;受邀参评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对庭审过程及审理效果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院领导亲自担任审判长,为切实提高庭审水平充分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并认为市法院庭审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参与庭审评查的举措,充分体现了市法院自我要求严格、自觉接受监督的良好作风,有利于进一步促进庭审水平和司法能力的提高。
职务侵占逃缅甸 遣返六安判八年
本报讯(罗继红)六安一公司销售员李某侵占公款52万余元后逃往缅甸,去年底被缅甸警方抓获并遣返回中国。近日,金安区法院以李某犯职务侵占罪,依法判处其有期徒刑八年,追缴非法所得52万余元。李某原为六安市某公司销售员。2006年,李某被派往重庆任公司重庆片区的销售员。2007年至2009年间,李某多次收取重庆大西洋五金机电公司等单位的货款不入帐而用于赌博和个人消费,总计52.645268万元。2009年上半年,公司查帐时发现李某有侵占公款的行为,正当公司准备追究李某责任的时候,听到风声的李某却携钱款潜逃到了缅甸。然而,法网恢恢,疏而不漏,2011年12月7日,李某被缅甸警方抓获后遣返回中国。金安法院审理后认为,李某身为企业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本单位财物非法占为已有,数额巨大,其行为构成职务侵占罪,故依法作出上述判决。
第四篇:加强法院文化建设
加强法院文化建设
加强法院文化建设是社会发展的时代需求,也是落实中央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历史使命。
有“法文化”、“法律文化”、“审判文化”、“诉讼文化”、“法院文化”、“法官文化”、“司法文化”种种,各有其内涵与外延,但言及“建设”,则各种涉法文化的“建设”的内涵与外延却趋于相通。故此可见:了解法院文化建设的特殊性,足以认识各种涉法文化建设的普遍性。前苏联哲学家罗森塔尔〃尤金指出:“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可见,文化包容精神、物质两方面财富。所谓法院文化,是指法院组织法官行为主体在依据宪法和法律独立行使审判权的进程中,形成的审判理念、司法规则、职业道德、理想信念、价值追求、物质符号、司法行为和审判管理等方面内容的总和。当今,中国的法院文化丰富、多彩的表象,凸现其显著的民族性和历史传承性。
纵观中华法系中司法文化连绵不断发展的数千年的历史,人们会清晰地发现:人民法院作为当今国家的审判机关,具有漫长而艰辛的历史发育过程。翻开中华法制史册可见:国家的最高审判机关,从夏代的“大理”、商代的“御廌”和西周的“司寇”之司法官职到秦朝、汉朝和三国两晋南北
朝的“廷尉”、“尚书台”司法机构,从隋朝、唐朝和宋朝的“三法司”(大理寺、刑部、御史台)到元朝的“刑部”、“大宗正府”、“御史台”、“宣政院”,从明朝、清朝的“刑部”、“大理寺”、“都察院”和清朝末期的“法部”、“大理院”到中华民国时期的“大理院”、“最高法院”,从中华苏维埃政府和陕甘宁边区政府时期的“最高法院”、“高等法院”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人民法院,一条在中华大地上薪火相传、经久不息、演变递嬗、日趋臻美的国家审判机关的发育轨迹,既标榜了审判机关在国家政体中的历史功绩,也彰显了当今人民法院文化深厚的历史积淀。循着人民法院传承中华司法文化的历史轨迹回望:尧舜时代皋陶“神兽断狱”之标榜司法公正,商代“敬鬼神畏法令”之神权法思想,西周时期“明德慎罚”与“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之“礼治”特征,春秋时期“铸刑鼎”开创成文法先河之历史功绩,秦代法家重刑主义“法治”中的法网严密与严刑酷法之警世思考,汉代尊道家“无为而治”中的“重德轻刑”与崇儒家“独尊儒术”的“春秋决狱”之功过,三国两晋南北朝儒家道德法律文化中的“八议制度”、“官当制度”与“刑讯制度”、“登闻鼓直诉制度”之传世遗风,隋代弃用500条《开皇律》而“法外用刑”与搁置500条《大业律》而另行“严定酷刑”之历史教训,唐代“宽仁治天下”中的“德主刑辅、礼法并用”的可鉴经验,宋代理学催生的政治、思想上的自由风气和立法强化中央集权却又称司法官吏为“难才”、并禁止武人干预司法之可歌典范,元代立佛教为国教下的立法却确立僧侣特权和强化主奴不平等关系及维护奴隶制度之法哲学思辩,明代“治乱世用重典”中的“明刑弼教”与“内行厂”、“锦衣卫”操控司法之冤滥悲剧,清初立法“详译明律,参以国制”而赢得“盛世”与清未“礼法之争”中的“变法修律”虽法丰而朝亡之“法治”价值评价,中华民国初期立宪确立“三权分立”、“司法独立”和其后军阀独裁统治下的“复辟帝制”、“沿袭清末立法”及继而出现国民党反动派以“三民主义法制”原则“建立起较为完备的法律体系”和“以党治国”、法外实行法西斯主义专制之治国方略比较……中国古、近、现代这一切国体、政体变迁中的涉法文化的演进,都蕴含着司法文化不断提升的史实。剖析当今人民法院文化各个元素,似乎都可以在古、近、现代司法文化中找到源头;当今人民法院的司法文化理念中的某些思辨也可以在历史传承的司法文化中获取感悟。同时,从法哲学的视角看,传统的法院文化中,也是精华与糟粕并存,需要我们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辩证地看待法院文化资源,科学地承继其中之精华,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神圣的历史使命。
最高人民法院院长、首席大法官王胜俊指出:“人民法院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充分体现人民司法事业的特点,其中最重要的是法院及法官的理想信念、价值追求、职业道德,以及行为准则等,既具有完美的精神内涵,又具有丰富的物质内涵,既表现为外在形象,又表现为内在素质,既有政治标准的要求,又有司法能力标准的要求。”这深刻地揭示了人民法院文化建设的社会地位和人民法院文化的外延范围。由此可见,对人民法院文化外延的正确、充分认识,至关重要。
第五篇:关于法院文化建设
关于法院文化建设
近期,我院组织全体干警认真学习了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会议公报、《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及省委秦光荣同志在省委九次党代会上作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为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而奋斗》报告等,并组织了关于围绕“六种文化”、“法院文化”和“五个专题”的研讨会。通过学习,我收获颇多,也有了自己的一些认识。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专门就文化改革发展作出研究与部署,进一步明确了新的历史时期文化建设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和实现什么样的宏伟目标,标志着我国文化建设进入了一个繁荣发展的黄金时期。一年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和国内改革发展稳定的繁重任务,面对人民群众对文化发展的热切期待,文化系统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六中全会和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文化改革发展的重大部署,坚持围绕大局,服务中心,团结奋进,克难攻坚,精神面貌昂扬向上,开创了文化改革发展的崭新局面。
党的十七大以来,文化发展进入了历史上最好的时期。从文化发展的环境来看,各级党委政府对文化建设的重视程 1
度前所未有,全社会的热切关注前所未有,老百姓的热情期盼前所未有。从文化工作本身来看,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我们形成了新的文化发展理念,初步找到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文化发展的方针更加明确、更加宽松,文化体制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文化投入大幅度增加,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成果显著,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网络基本建成,文化产业方兴未艾、逐步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文化市场日益规范、空前繁荣,文艺创作演出百花齐放,基层文化活动红红火火,文物保护不断创新、扎实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逐步形成,文化人才队伍精神面貌发生深刻变化,更加团结进取、昂扬向上、奋发有为。
法院文化作为一种特有的文化形式,是人民法院精神文明的基础,是法院法官在较长时期的审判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共有的精神、行为准则、作风及其特有的行为方式和物质表现的高度概括。
法院文化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积极向上的人文环境。二是公正效率的价值观念。人民法院的全部司法活动,要做到审判公开,程序合法,审限严格,裁判公正,依法执行。三是公正清廉的职业道德。法官必须做到:忠于职守,精通业务;清正廉洁,克己奉公;谨言慎行,保守秘密;刚直不阿,实事求是;严肃执法,举止文明。四是公平正义的整体形象。政治坚定、业务精通、公正司法、文明
办案是每一位法官的必备素质。五是科学严谨的管理规范。管理规范应是管而不死、活而不乱、严格有序,在奖惩机制的调节作用下,使法官受制于有形的制度,遵循于无形的规范。
司法公正是建设法院文化所追求的最终目标。建设高品位的法院文化,就是要通过法院文化多层次多方式和潜移默化的作用,对法官的思想、意识、品质、作风产生积极的影响,最终培养和造就出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纪律严明、作风优良、清正廉洁、党和人民信赖、满意的法官队伍,确保司法公正。
法院队伍建设的重点,就是提高法官队伍的综合素质。而先进的文化氛围,能使人敬业、创新,并不断加强学习,提高自己,以避免被时代所淘汰。因此,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充分利用法院文化提供的新的契机和空间,强化法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突出学习效果,加大培训力度,开展文化活动,使法院法官在法院文化的熏陶、影响下,思想觉悟、文化素质、业务能力和执 法水平均得以提高。
法院文化建设必须紧密联系法院的工作实际,做到有针对性、实效性和前瞻性。同时法院文化建设要与时代合拍,服从于质量建院、改革兴院等法院战略目标的实施。
对于如何建设法院文化,要从以下几点出发:
一、抓根本,加强法院精神文化建设,大力提高法官的内在素质。要以用新的态度,求新的思想,做好新形势下对法官的思想政治工作。根据江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积极开拓新途径,探索新办法,保持思想政治工作的生机和活力。
二、抓关键,以领导者的倡导作用和示范作用发展法院文化。在法院文化建设当中,各级法院领导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领导者首先是倡导者、宣传者,同时,领导者又是法院文 化建设中的实践者、示范者,按法院文化精神的要求,带头树立宗旨意识,带头接受方方面面的监督,成为法官学习的楷模。
三、抓机制,以严格的制度和扎实的思想政治工作促进法院文化。法院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必须依靠制度去促进。要通过科学的建章立制,去规范法院的各项工作,约束每位干警的行为,从而在严格管理中培养法院文化精神,塑造法院良好的形象。同时,做过细的思想政治工作是建设法院文化的重要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