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部分省市创新干部考核评价机制综述20111019
部分省市创新干部考核评价机制综述
考准干部 树好导向--部分省市创新干部考核评价机制综述
考核不过关,取消任用提名;干部好不好,大家说了算。近年来,江苏等地在中央有关部门指导下,树立正确的考核导向和用人导向,主动破解干部考核难题,创新体制机制,在干部考核中注重“考全、考真、考准、考实”,社会各界对选人用人的满意度不断提升。
全面考核德才,突出以德为先
对德的考核既是干部考核的重点,也是难点。在今年开始的四级党委换届中,各地围绕中央提出的“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积极探索干部考德的标准、方法和途径,取得较好效果。
浙江省仙居县某乡镇干部郑某不会想到,原本一帆风顺的仕途,竟然因为家里搭建了一个小阁楼而遭遇挫折。今年3月,仙居县委组织部对一批拟提拔干部进行考察,发现在对郑某的反向测评中,“有侵占公共财物、违章建筑、个人信用不良等行为”这一选项有好几票。经过深入了解后,考察组发现情况属实,郑某因此被暂缓提拔。“虽然犯的是小错,但是必须引起重视,否则就会铸成大错。今后,我会更加注重日常言行和小节。”郑某表示。
在今年开始的四级党委换届中,像郑某这样因考德不过关被暂缓任用的例子不是个案。一些地方在干部考核中,对考德不过关的实行“一票否决”,在干群中引发强烈反响。今年以来,浙江省在县乡换届考察中,有43名干部因德的测评考核有问题,被取消提名资格,有效防止了干部“带病上岗”。一些群众说,现在对干部考德,开始动真格!
官德是干部的一种内在本质,不像年龄、学历、专业和工作实绩那样,能够通过直观的形式去直接了解和把握。为了把考德落到实处,各地探索把抽象的“德”细化为具体的指标,正向评“德”,反向测“德”,切实把有德的干部选上来,把少德的干部汰下去。
江苏省南通市在正向评“德”基础上,对干部的“德”设置了“问题严重”“有较多反映议论”“偶尔有反映议论”“无反映”和“不了解”5种反向评价标准,并将考察谈话范围扩大到家属、朋友和邻里街坊,切实掌握干部“8小时外”的德行表现,社会反响较好。
四川省在换届考察中,加强干部德的考察,采取“两考两问”的方式,即在民主测评和民意调查时把“德”作为首要考评指标,在考察谈话和集体面谈时专门问“德”,广泛了解、多方印证干部德的表现。严把党风廉政关,凡是发现有党风廉政问题反映的干部慎用或不用,切实防止干部“带病提拔”“带病上岗”。
1重庆针对群众反响最强烈的问题,列出了具体10种负面现象,进行“反向查德”,例如贯彻重大决策部署不坚决、收受红包等,考核时请群众再对号入座为干部“画像”。重庆市委组织部介绍,在“德”的考核结果中,大多数干部得分不错,但也有个别干部得分还不到50分,说明考出了差距。
“干部德行具有较强的示范效应,对干部德行的考核应宁严勿宽。”浙江省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吴顺江表示,近年来,全省加大对干部考德评价结果的运用力度,将其作为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之一。如果考察对象在“德”的方面不“达标”,将对其选拔任用实行“一票否决”,坚决不予提拔;对负面反映多,但又一时查不清楚的,也要慎重使用。
坚持上下结合,让干部经得起评
干部干得好不好,群众最有发言权。各地在干部考核中,探索运用“网上述职”“三维考核”“暗访式考察”等方式,最大限度听取民意、汲取民智。干部群众们说,集体给领导干部“画像”,才能画得准,画得像。
针对互联网时代干部工作的新特点,江苏省宿迁市开创性地推行干部述职报告网上公示新模式,所有县(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述职报告除涉密内容外,全部采取实名注册方式,由组织部门统一上网。群众可对有疑问的内容进行“拍砖”指责,干部本人必须第一时间对网民跟帖作出回应或答复,纪检和组织部门相关人员将全程进行监督。截至目前,全市三县两区188名干部在网上发布述职报告近600篇,网民访问量达200多万人次。
浙江在实绩考核指标体系中,增设“公众满意度”指标,包括廉政建设满意度、公民权益保障满意度、组织工作满意度、生态环境质量人民群众满意度,并赋予20%的权重,强化群众公认度。
重庆市近年来推行“三维考核”,建立实绩考核、民主测评、民意调查“三维考核”模式。在民意调查中,重庆通过委托专业第三方机构调查民意,逐年扩大民调样本,提高民调权重,开展对区县委书记形象口碑的民意调查等。干部们说,过去考核干部主要是“官评官”,现在逐步转变为“民评官”,老百姓是否高兴、是否满意成为了考核标准,干部就必须转变作风,两眼向下,关注民生。
四川坚持把群众评价作为第一评价,加大群众满意度在考核评价中的分量。在眉山市,当地推行“暗访式考察”,通过“坐三轮”“乘公交”“进茶馆”等方式,了解班子和干部的公众形象和群众口碑;内江市采取“先谈话推荐、后会议推荐”做法,促进组织意图和群众意愿相统一;绵阳市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选择包括“两代表一委员”、服务对象、职工代表等在内的干部群众,对干部进行民意调查。
针对少数基层干部工作实绩“注水”现象,江西省赣州市通过网上公示、张贴公示、书面公示、会议公示四种方式全面推行干部实绩公示制度。据统计,乡镇换届考察实绩公示后,全市受理举报160件次,涉及121名干部,其中有2
6件反映政绩不实问题。经核实,对25名存在虚报政绩现象的干部进行了提醒谈话,取消了1名干部的后备干部资格。
江苏省委组织部副部长盛克勤说,干部考核要预防“个人说了算”“少数人说了算”,就必须扩大群众知情权、参与权。在考察干部的实践操作中,既要警惕“一封信让干部歇半年”,又要防止“走过场”,最大程度地减少干部“带病上岗”的可能性。
强化考核导向,推动科学发展
各地认真贯彻建立促进科学发展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一个意见、三个办法”,紧紧围绕科学发展制定完善干部考核实施办法,因地因人制宜开展分类考核,以正确的考核导向引领工作导向,切实提高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能力。
用干部考核引领科学发展。广东将科学发展的理念和要求转化为具体的考核指标,设置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人民生活、生态环境4类42个评价指标,把考核的范围从经济领域向社会、民生和环境领域延伸。同时,将考评结果与干部任用相对接,形成促进科学发展的倒逼机制,使各地各部门深刻认识到科学发展必须统筹兼顾,单纯抓某一方面的发展,难以取得好的考核名次。
广东省委常委、组织部长李玉妹说,从近年的情况看,按考核评价指标体系考评的结果总体上反映了各市科学发展的努力程度和发展水平,对引导和促进各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发挥了积极的“指挥棒”作用。
用干部考核推动民生工作。重庆通过科学设定指标,坚持分类考核、算账评绩,引导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在设定考核指标时,重庆根据市委提出的走民生导向发展之路的思路,把“五个重庆”建设、“十大民生工程”“缩差共富战略”等中心任务作为重要考核内容,把干部考核重点放在改善民生上,目前60%的权重直指民生。
用分类考核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针对地区发展不平衡的实际,江苏科学制定分类考核办法:对苏南围绕经济转型升级,重点考核科技创新、现代服务业、环境保护等指标;苏中重点围绕实现快速崛起,考核先进制造业、产业结构调整、沿江沿海开发等指标;苏北重点围绕跨越发展,考核沿海开发、现代农业、民生保障等指标。几年来,这种分类考核有效引导各地工作重点,促进区域协调科学发展。
盛克勤表示,干部考核要防止简单用“一把尺子量各地,一个标准量个人”。在实践中,应既看原有基础,又看年度变化,还看发展水平;既考存量,又考变量,考努力程度和发展水平。“最核心的一点,就是要用科学的干部考核引领社会的科学发展。”(执笔记者郭奔胜、凌军辉,参与记者叶建平、裘立华、王晓磊、孔博、李兴文)
第二篇:干部考核评价机制
新的考核评价体系,凸显了群众满意度的重要地位,使干部不再眼睛只向上,将更好地发挥干部考核评价的“指挥棒”作用。
建立科学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是继续推进干部制度创新、引导各级领导干部进一步树立正确政绩观的迫切需要。科学发展观与正确的政绩观有着紧密联系。科学发展观引导正确的政绩观的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又保证着科学发展观的落实。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必须改进政绩评价和考核办法,建立和完善科学的干部政绩考核体系和机制。
当前,各级领导干部的工作作风、思想观念、精神状态总体是好的,但在少数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科学发展观树立不够牢固、坚持不够自觉,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一时发展的问题;片面追求发展速度、忽视发展质量和效益的问题,重经济建设轻社会发展的问题;只顾自身和眼前利益、不顾全局和长远利益的问题;甚至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的问题等等。这些现象的存在,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们现有的干部考核评价工作还不够完善。
在当前应对金融危机影响、加大政府投资的过程中,尤其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不断完善干部考评体系和机制,不断增强考评工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进一步强化各级领导干部的责任意识、大局意识、风险意识,引导他们进一步树立正确的工作观、事业观、权力观。努力把干部的注意力和兴奋点引导到谋划发展、推动发展上来,创造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检验的政绩。把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善于领导科学发展的坚强集体,为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政治和组织保证。
第三篇:健全干部考核评价机制
建立健全干部综合考评机制
选准用好干部,前提是正确考核评价干部。近年来,罗田县委高度重视干部考核评价工作,坚持“在民意调查中考德,在干事创业中考能,在工作落实中考勤,在比学赶超中考绩,在公众满意度中考廉”的干部考核机制,较好地发挥了组织工作服务和推动科学发展的作用。
一、考核工作从单一考察向综合评定转变,选人用人更加科学。考核工作由最初单一的上级组织考核、工作考察变为将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经济社会发展考核结果纳入干部考核范畴,考核工作更加全面,为县委准确评价干部、树立凭实绩用干部的正确选人用人导向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考核内容从简单化向立体化转变,评价依据更加合理。考核内容由最初简单的等次考核、百分制到综合考评,内容不断调整和充实,涵盖面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为主,扩增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和党的建设,再拓展到民生工程、综合治理、计划生育等工作实绩和德、能、勤、绩、廉等立体式综合考核评定,干部工作实绩考核内容更加合理,更具有针对性。
三、考核方式由粗略化向规范化、民主化、科学化转变,结果评定更加准确。考核方式由最初的简单民主测评到以实绩考核为主导,涵盖单位内部民主测评、全县党政干部大会测评、领导评价等多类别考核评价方式,形成广覆盖考核体系,干部评价更符合实际、更准确。同时,本着群众公认原则,选择部分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企业代表参与测评,有效地扩大了群众的参与权、知情权和监督权,考核结果更加体现民意。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现有的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在实践中已显露出不足。一是实绩考核内容涵盖面广,但标准不高;二是考核的民主化程度高,但参与评定的对象不全面;三是干部监督管理力度较大,但缺乏有效问责手段。
干部考核评价作为引领发展方向、衡量发展成果、规范执政行为的重要手段,应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在考核机制体制上寻求新突破。一是思想理念要提升。牢固树立科学考核理念,以解放思想为先导,消除单纯为考核而考核的思想,突破固有思维模式,开阔思路,在以人为本上有新举措,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上下工夫,在统筹兼顾上做文章,在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大环境中去运作,使考核工作更富有成效。二是机制体制要创新。注重体现乡镇、部门、岗位、职位等考核对象的差异性,督促各单位自加压力、提升标杆,合理设置考核指标,既做到定量指标严卡尺度,又做到定性指标准确分档。创新考核方式,在个人述职、民主测评、满意度调查、调查核实等考核过程中,坚持群众路线,认真落实和扩大群众对干部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提高干部考核的群众公认度。创新考核体系,对现有的考核资源进一步整合,探索建立一种结果共享、进退同步、荣辱相连的新体系,增强考核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三是考核结果运用要有新突破。完善结果运用和反馈机制,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及综合实绩考核结果兑现奖惩,把“想干事、敢干事、能干事、会干事、干成事、善共事、不出事”的优秀干部选拔出来,形成鲜明的正确用人导向。四是干部问责要摆放到新位置。建立领导干部问责制度。对领导干部或管辖范围内干部职工在执行国家法律法规,执行县委、县政府重大决策部署,软环境建设,解决群众诉求,为民办事和工作作风等方面,存在的乱作为、不作为、慢作为行为及在年终综合考核或在全县范围内开展的评议活动中居末位的,进行严格问责。保持问责渠道的畅通,规范问责程序,狠抓问责事项处理的落实,实现问责工作常态化。
第四篇:把握干部考核评价机制的关键环节
把握干部考核评价机制的关键环节
许多学者指出,最近印发和实施的《意见》及相关配套措施和办法,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对近年来干部考核评价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完善,是新时期干部考核评价的指导性文件。我们应按照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认真贯彻落实《意见》,充分发挥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对促进科学发展的导向作用,进一步推进干部工作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当前,尤其需要把握好以下几个关键环节。
注重考评内容的科学化,建立完善的干部考核评价指标体系。一些学者认为,“德、能、勤、绩、廉”只是考评指标体系的五个维度。以往的干部考评内容定性多、定量少,总体较为笼统。定性一般建立在考核者的经验和印象上,具有较大的主观性;而定量是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素质和绩效进行测量,并对测量所得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从而增加了考核评价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一些学者强调,在指标量化上应注重科学性,防止将GDP等作为硬指标,而将教育、文化、卫生、环保等作为软指标,导致“GDP崇拜”、“数字出干部”。许多学者指出,建立完善的干部考核评价指标体系,是考评内容科学化的基础工程,其关键是要以《意见》为指导,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设置“政绩成本”指标。政绩成本是指干部为取得某项政绩所付出的代价,包括经济成本、环境成本、政治成本、机会成本等。如果一项政绩很显著,但为此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造成环境恶化,损害社会利益,在考评中就不能算好政绩。二是尽可能细化和量化指标,并合理设置权重。把目标责任细化为数值形态,特别是强化教育、文化、卫生等领域的目标责任,不能量化的指标也要提出明确要求,综合运用等级式和定义式评价尺度。三是坚持分层原则。对领导班子和对领导干部的考评是两个不同的层次。而领导班子成员也有主次之分,领导干部还有职级之别。所以,考评指标要分层次,反映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履行职责和岗位要求的不同。
注重考评主体的多元化,提高群众的参与度。一些学者认为,过去我国领导干部的考评工作大多是在体系内部相对封闭地进行,考评主体比较单一,考评方式主要是由上而下,缺乏群众的参与和监督,这容易导致考评结果与社会公众感受存在一定差距,也容易造成部分领导干部只对上负责、不对下负责,影响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与支持。同时,考评中的一些统计数字来源于没有经过社会公众认可的业务部门,其真实可靠性无法考究。学者们认为,要解决这些问题,关键是注重考评主体的多元化,提高群众的参与度,让干部考评工作在“阳光”下运行。应按照《意见》中提出的“充分保障群众对干部考核评价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这一要求,坚持公开透明原则,尤其是要把一个干部为什么合格、为
什么升迁的原因和依据等考核信息向公众公布,让群众来评判和监督,从而形成良好的纠错机制,将用人失察、带病提拔的概率降到最低。
注重考评方式的灵活性,增强考评的实效。一些学者认为,过去在干部考评方式上,通常采用年终一次性集中考核,忽视平时考核;考核过程偏重于听述职报告、民主测评、个别谈话、查看资料等静态方法,缺乏应有的深度。要改变这种状况,应按照《意见》的有关要求,加强平时考核、改进考核,同时完善换届(任期)考察和任职考察。一些学者认为,加强平时考核,就要建立规范的考评周期,将平时考核的重点放在重大任务、重点工作、重大事件的应对处理和日常活动等方面,为年终考核积累基础性资料。一些学者建议,可以在组织人事部门成立由专业人才组成的领导干部绩效考评委员会,专门负责考评的组织和实施,避免外行评内行,以增强考评的实效。一些学者还提出,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探索将部分具体的考评工作,如关于党政领导干部心理素质、创新能力等方面的考评,委托给社会权威考评机构,将组织人事部门考评与社会考评有机结合起来。
注重考评结果的运用,建立升降奖惩机制。学者们普遍认为,干部考评结果的运用是干部考评工作的必然延伸,是干部考评的根本目的,也是《意见》着力强调的内容。只有坚持把考评结果作为领导班子建设和领导干部选拔任用、管理监督的重要依据,才能充分发挥考评的积极作用。在实践中,一些地方对考评结果如何运用不够重视,容易使考评工作流于形式。许多学者认为,要运用好考评结果,关键是建立以考评结果为基础的升降奖惩机制。经考评确属德才兼备、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要委以重任;经考评认定绩效一般的,要予以教育引导,属于知识欠缺的可以安排培训学习,属于经验不足的可以安排轮岗锻炼;经考评认定绩效较差且确属力不胜任、德才平庸的,要坚决调整;对因失职渎职而造成重大事故、给党的事业和人民生命财产带来重大损失的,要依法依规进行处罚。(记者 朱佩娴 叶 帆)
第五篇:创新考核评价机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创新考核评价机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固阳县坚持聚精会神抓党建、一心一意谋发展,认真履行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责任,拓宽思路,创新途径,把从严治党要求重点落实到从严管理干部上,在考核内容上体现差异化,在考核结果运用上动真格的,探索形成了“三设三评三挂钩”的考核评价机制。
科学“三设”实现考核体系的兼顾性
考核体系是综合考核工作的基础。固阳县设置考评体系既立足共性,又关注个性,凸显考评对象各自特色,在考核对象划分、考核内容侧重、考核指标选取上,体现对不同类型部门的差异化设置,改变了以往“一把尺子”量到底的考核方式。
考核对象分类设置,搭建考核“展示台”。对考核对象的科学分类,是客观准确评价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基本保障,也是开展差异化考核的基础性工作。根据考核对象的工作性质,将全县80个科级领导班子划分为6个镇、55个县直部门、19个科级事业单位三大类,并按照职能职责相近的原则,进一步将55个县直部门分为党群机关、综合管理、公共服务、执法监督四个类别。同时,结合领导班子的分类情况和机构属性以及班子成员的岗位职责,将科级干部分为镇正职、镇副职、部门正职、部门副职、事业单位科级干部5个类别。
考核内容分解设置,构建考核“坐标系”。考核内容是执行考核工作的标尺和准绳。为在统一的考核框架内提升考核工作的针对性,围绕全县中心工作,将工作实绩考核分为“扶贫开发、服务经济、争取资金、社会民生、党的建设、维护稳定”6大项考核内容,并成立了对应的指标考核办公室,具体负责考核指标设定、日常监控和定期考核等工作。根据各镇、各部门单位承担的具体工作任务,确定每一类别考核对象的重点考核内容。各镇主要考核扶贫开发和“十个全覆盖”工程推进情况;党群机关类注重提升党的建设水平;综合管理类突出服务经济和争取资金工作;公共服务类侧重于落实社会民生任务;执法监督类则进一步强化维护稳定的职能发挥。通过对考核内容的个性化设置和赋分权重的调整,引导考核对象转变工作重心,推动全县重点工作全面实施。
考核指标量化设置,形成考核“信号旗”。各指标考核办公室按照少而精的原则,在共性考核目标的基础上,结合各自承担的考核任务,选取其中最主要的几项工作,设置差异化、个性化的考核指标,在确保考核指标全覆盖的同时,简化考核程序,提高考核效率,切实解决重复考核、繁琐考核等问题。同时,对各类别部门单位相同的考核指标,也相应制定有差别的分值指标体系。此外,以镇领导班子考核为试点,结合资源禀赋、工作任务量和完成难易程度的差异,确定了按照指标完成量与指标完成率2:8的比例进行分配的考核评分计算方法,在明确考核对象目标任务的基础上,保证了考核工作的合理性和公平性。同时,固阳县将特色创新性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内容进行考核,给予特色工作和创新性工作单独加分。
延伸“三评”实现考核方式的全面性
考核既要看显绩也看潜绩,既要看发展又要看基础,既要由领导评更要有群众评,做到全面历史辩证地评价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固阳县通过平时考核、观摩考核和优化考核权重等多维考核模式,做到日常和年终印证,实绩和民意并行,提高了考核工作的全面性和公信力,避免年底定期考核“一锤定音”。
实行平时考核动态评。将平时考核贯穿于考核工作的始终,是科学准确评价领导班子的有效途径。通过整合考核资源,建立健全了平时考核工作制度和流程,将平时考核结果作为综合考评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发挥了平时考核的阶段性监督检查作用。平时考核的内容主要包含县人大满意度表决、县政协民主评议、“两办”重点工作督查、社会工作联席会评价和日常业务考核等方面,并针对不同类别考核对象,采取相应的考核方式进行平时考核。通过开展平时考核,实现了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动态考核,使考核结果得到了全方位、多角度的印证。
开展观摩考核阶段评。观摩考核是对考核对象工作实绩的实地检验,可以为考核主体提供最直接的评价依据。固阳县每年确定10个左右承担全县重点工作任务的镇和部门单位进行观摩考核。由县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县人大政协主要领导、各镇党政正职和有关县直部门主要负责人组成观摩考核团,对观摩对象涉及的重点经济建设和惠民工程项目,采取现场参观、沿途介绍、集中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综合评价。观摩考核结束后,考核团成员对考核对象进行实名制评分,将结果按照规定的比例计入综合考评总成绩。
优化考核权重客观评。确定科学合理的考核主体和评价权重,是实行差异化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使更加熟悉工作、更加了解干部的领导参与到评价工作中,结合考核对象岗位特点,对领导班子正职,增加了分管副县级领导的评价分值,着重强化其评价作用。对领导班子副职,县四大班子主要领导则不参与评价,重点突出分管副县级领导和本单位正职干部的评价作用,使考核结果更加客观准确。同时,本着“为谁服务、让谁评价”的原则,进一步强化群众和基层干部的评价作用,并赋予50%以上的评价分值,通过倾听来自基层和服务对象的意见,得到对领导干部真实的反馈。
推行“三挂钩”实现考核结果运用的导向性
固阳县在考核结果运用上,坚持激励先进、鞭策后进的原则,严格按照考核结果公开、公平、公正地奖惩干部,在广大干部中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念和明确的用人导向。
领导班子与领导干部考核结果相挂钩。领导班子的工作实绩也是领导干部努力程度的直接反映。在评优结果确定上,评为“优秀”的镇和部门单位,镇党政正职和部门单位主要负责人可以直接评定为“优秀”等次,科级及以下工作人员考核评优比例增加到20%;评为“良好”的镇和部门单位,镇党政正职只确定1人评优,其他镇正职以及部门单位主要负责人,必须进入相应类别排序前30%,才能评定为“优秀”等次;评为“一般”或“较差”的镇和部门单位,领导班子成员不能评定为“优秀”等次,一般干部考核评优比例降低到10%。通过将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结果进行有效挂钩,进一步在全县范围内营造团结拼搏、求真务实、争先创优的良好氛围。
考核结果与班子优化建设相挂钩。进一步拓宽考核等次评定视野,发挥考核工作对干部的选拔作用。每考核结果确定后,适时召开考核表彰大会,通报考核结果,对评为“优秀”的领导班子和干部进行表彰奖励。对排名靠后的领导班子和干部加大问责力度,进行诫勉谈话,限期整改;对连续两年排名靠后的领导班子和干部,进行组织调整、转非或降免职。真正使那些想干事、能干事、敢干事、干成事的干部能够得到相应的荣誉和认可。目前,县委对综合考评排名靠前的11名科级干部提拔重用,对连续两年综合考评排名后3%的6名科级干部进行岗位调整。
考核结果与干部优缺点反馈相挂钩。在考核结果反馈方面,注重反映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各项工作能力以及民主测评等方面情况。通过分别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绘制综合考评曲线图和民主测评曲线图,将考核对象各项考核指标成绩,与同类别的平均成绩进行对比,以图表形式向考核对象进行反馈,使考核结果更加立体、直观和透明,便于广大干部准确把握自身的优势和不足,有针对性地进行整改和提高。
推行差异化考核评价的初步成效
通过健全完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对各乡镇、各部门实行差异化考核,树立起正确的政绩导向和用人导向,有力地推动了全县经济社会的发展,考评工作的“杠杆”效应逐步显现出来。
围绕中心,有效发挥了考核工作指挥棒作用。为加强对各镇、各部门单位职责任务落实情况的监督和检验,在设定考核指标的过程中,紧紧围绕县委中心工作反复修正,将扶贫攻坚、产业发展、“十个全覆盖”等全县重点工作逐步融入到考核核心内容,通过准确设置考核指标,将领导班子和广大干部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全县发展大局上来,找准工作着力点和切入点,催生了各镇、各部门相互较劲、竞争赶超的态势。
整合资源,有效发挥了考核工作监控器作用。固阳县进一步整合考核资源,增强了考核工作的完整性,通过县人大满意度表决、县政协民主评议、“两办”重点工作督查、社会工作联席会评价和日常业务考核等日常考核动态评估监控,对平时考核工作进行了有益探索实践,实现了对领导班子和干部的平时监控和动态考核,更加全面客观地掌握考核对象的现实表现和全县各项工作任务的推进情况,拓宽了多角度、多层面评价班子、印证政绩的途径,使政绩考核的结果更加客观公正、全面准确。
明确导向,有效发挥了考核工作风向标作用。通过转移考核重心,转变以往按部就班、亦步亦趋的工作模式,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对于在考核中发现的实绩突出、群众公认且又默默无闻、甘于奉献的干部,特别是在承担急难险重任务、处理复杂事件中,体现出坚持原则、敢于担当、勇挑重担的干部给予充分认可,真正做到奖罚分明、优胜劣汰,在全县范围内形成了“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干部选拔任用新局面。
(作者系固阳县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