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有关幼儿区域游戏的论文1
有关幼儿区域游戏的论文
有关幼儿区域游戏的论文 游戏集教、学、玩于一体,是幼儿教育的主要内容,具有教育和娱乐功能。结构游戏则是游戏的一个主要类别,它通过幼儿的意愿想象、动手造型、构思物体等一系列的活动,丰富而生动的再现了现实生活中人们的运动、建筑物以及各种物品。在这一动手活动中,既体现了幼儿对现实环境的单纯机械的模仿与再现,又体现了幼儿对客观生活的主观想象及积极地加工创造。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重视创新,关系到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现代素质教育中提出: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在幼儿教育中,结构游戏是发展、提高幼儿各方面能力的好形式。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全国各地教育界都开始在创新教育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但在幼儿结构游戏的创新教育方面还刚刚起步,处于摸索阶段,因此,我们可以利用自己已拥有的结构游戏的一些经验和做法,赶超他人的步伐,在结构游戏的目标内容、组织形式、材料的创造性使用、教师的指导等几方面开展创新研究,在这个创新实践过程中,旨在转变教师的理念和行为,发展的幼儿各方面能力,最终形成一套具有本园特色的创新性的结构游戏的活动模式,为幼儿园特色办园找到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有一下几点:
1、课程的综合化、信息化、科学化是今后课程改革发展的大趋势,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展“幼儿园结构游戏的创新研究”,不仅可以扩大丰富幼儿素质教育的内涵,而且适应了中国21世纪课程改革的需要,是对当今课程改革思想的验证与实践。
2、以结构游戏为切入点,将美术、语言、科学等领域融入其中,使幼儿在学习时获得多领域的系统调整和接纳。
3、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说明幼儿时期学习的特点即以动作为方式,没有动作就没有智慧。开展结构游戏的创新研究,有助于锻炼幼儿的手、眼、脑的协调性,从激活幼儿的兴趣着手,逐步到提高幼儿的技能,最后达到发展幼儿的能力。
4、开展结构游戏的创新研究,可以进一步充实和完善我园的园本课程,形成并巩固我园的办园特色;开展课题研究,能使老师们获取更多的结构游戏的理论知识,有助于教师准确把握孩子作品丰富的内涵,提高教师的欣赏力和表现能力;开展课题研究,能有效地促进教师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增强反思能力,有助于教师与幼儿、与课程的共同发展,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良好途径。
5、幼儿园结构游戏目标内容创新的研究
我国的《幼儿园教育纲要》在确定了“五大教育领域”的同时,强调了各领域之间的渗透和综合,并且将“整合”的观念作为一条主线引进到所有内容之中,在这一观念的指导下,我们将结构游戏也渗透于其它课程领域中。如:
(1)、开展语言教学活动时,我们运用了结构材料构建了立体的教学氛围,让幼儿融入情景之中,轻松愉快的学习。
(2)、在结构游戏的排列与堆砌围合过程中,发展了幼儿的空间概念与对应、排列等数概念,同时数学技能的掌握也为幼儿间隔排列、架空、垒高等提供了基础。
(3)、幼儿在建构的同时,获得失败或成功的体验,并从中得到克服困难、自主解决问题的方法,情感、社会性也从中得到发展。
(4)、幼儿在参观、积累生活经验的过程中,也同时与社会教育有机结合在一起。
6、幼儿园结构游戏组织、操作实施的创新的研究。
传统结构游戏活动组织以个体为主,这种方式限制了幼儿交往的范围、同伴间协商、合作机会较少,我们试图从小班的小组合作到中班的集体合作及大班的自主创造主题这样的层次形式来开展,同时建构的空间以地面为主、桌面与地面的灵活运用。由于材料丰富,地面提供了广阔的建构空间,现实生活为幼儿的建构主题提供了源泉,幼儿建构的作品较为宏大、壮观。
当教育为了实现其目的而自觉地为儿童提供游戏的环境、游戏的材料等发生游戏外部条件,并引导幼儿进入游戏状态,使游戏与教育融汇为一种活动、一个过程。这就是新颖的教育者指导幼儿游戏的方法和途径。
(1)、建构性教学活动的实施(建构性教学游戏是把教学和结构游戏相互结合,运用游戏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
(2)、建构性游戏活动的实施
总之,在指导建构性游戏时,教师的地位发生了变化,从活动前退到活动后,从显性地位转为隐性地位,而游戏更注重幼儿的游戏过程、幼儿的主动参与程度、幼儿的意愿,更体现幼儿主体地位,教师只是他们的合作者、支持者和观察者。
幼儿园结构游戏材料的创新的研究。
随着经济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幼儿的结构材料也日益丰富,积木、积塑种类繁多。如何打破常规,充分挖掘我们农村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这是我们研究的目的,我们除了收集一些稻草、桔梗、竹子等农作物的同时,我们也注重了废旧物品的收集与利用,在不用或少用现成的积塑、积木的基础上,尽可能的多使用废旧材料和天然物品。
材料的丰富也促进了幼儿结构技能的拓展,从接插、镶嵌、连接、组合等加入了编织、折纸、扎染、捏等多种技能,幼儿在建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创造性,也同时接受了环保教育。
尹凤珠
第二篇:区域游戏立足于幼儿
区域游戏立足于幼儿,是幼儿自由、自主的学习场所,是幼儿自信心和良好的自我概念形成的源泉。在这自由、宽松的学习环境中,能让幼儿充分体验和探索,发挥了幼儿的自主性和主体性,也是对幼儿进行个别化教育的最佳手段。
一、主题背景下幼儿园区角活动环境创设的现状
如今各级幼儿园都在实践开展区域活动,那么两者相结合的现状如何呢?概括起来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互不相干型
2、蜻蜓点水型
3、面面俱到型
4、自然融合型
二、主题背景下幼儿园区角活动环境创设的有效策略
1、依据主题,创设有弹性的区域环境
2、结合主题,创设动态的区域环境
3、深化主题,满足不同层次孩子的发展需求
4、以区角为纽带,保持主题之间的内在联系
5、运用“材料库”,让不同主题背景下的区角材料进行资源共享
区域活动是幼儿发挥自主性的最好场所,但它必须为主题服务,让幼儿在主题背景下,在与周围环境及材料相互作用中,保持活动热情和表现欲望,让幼儿从中积累经验,提高水平,并对每个幼儿个性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第三篇:浅谈幼儿的区域游戏范文
浅谈幼儿的区域游戏
姓名:秦丽梅 单位:泰州市幼儿园
教龄:三年 职务:教师
【摘要】区域活动已被广大幼儿教育工作者所认可和接纳,《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也强调:“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严禁‘揠苗助长’式的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 【关键词】创造性 区域活动
区域活动是幼儿非常喜欢的一种自我学习、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完善的活动,它有着相对宽松的活动气氛,灵活多样的活动形式;它将幼儿的学习与生活融为一体的游戏形式,对于培养幼儿的主动性、创造性、独立性、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教师应为幼儿提供各种丰富而有意义、有趣而又符合幼儿能力发展的材料。
但作为一名年轻教师,对于如何把区域游戏更好的应用到平时的工作当中去,有着种种的困惑。比如本班该设置什么区?如何投放区域材料,才能吸引幼儿持久的参与活动并有效支持幼儿的发展?如何为各个区域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等等问题。通过有目的的观察记录,这些问题虽然没有完全解决,但也有了自己的一些感触和心得。
就拿角色游戏来说,角色游戏就是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扮演角色,运用语言、动作、表情、想象等,创造性地再现社会生活的一种游戏,是幼儿时期最典型、最具特色的游戏形式。
通过外出学习的机会参观一些示范性幼儿园,不难发现,现在的区域活动中成品或者半成品的材料越来越多,成套的幼儿玩具出现在我们的区域活动中。这样看上去确实比纯手工的多了几分高大上的感觉,可是角色游戏区的材料越逼真越好吗?作为老师我们都希望越逼真越好,最好是能买到成品或者半成品,这样做出来的区域既好看耐用又减轻了工作量,是一举多得的事。但是在我们大量的使用成品或者半成品时忽略了幼儿角色游戏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角色游戏具有社会性,与幼儿的社会生活经验密切联系,是幼儿对生活的创造性再现;二是角色游戏具有假想性,具有特殊的真实和想象的特点。
由此说来,伴随替代性物品的假想性角色扮演活动才是角色游戏,如果幼儿用真实的物品进行真实的活动,只能是生活体验活动,而非游戏。比如,当幼儿真的用碗盛饭时,不能称之为游戏;而当幼儿在娃娃家用一个纸盒子当碗模拟吃饭时,才是在玩游戏。对于年龄小的幼儿来说,需要投放一些更逼真的材料,便于他们更快的进入游戏情境,更快的确定游戏主题和游戏内容。
在观察中还发现一个角色游戏中常常会出现的问题,小班幼儿在角色游戏中缺乏角色意识,喜欢自己玩,很少和其他伙伴交流和交往。下面是一个发生在我们班小医院里的一个案例:
由于春季温差较大,最近班上感冒的孩子不少,病愈回来的孩子们喜欢在班上讨论自己的看病经历,有的孩子在玩娃娃家的时候用手指当做注射器为宝宝打针。于是,我想抓住这个教育契机,在班上组织了小医院的区域。
自从我们班开设了小医院后,孩子们都很感兴趣,一到区域活动时间,就争着去小医院玩。可是我发现,孩子们最初的兴趣只是摆弄这摆弄那,并没有理解游戏的玩法。他们跑过去,抢到衣服穿上,抢到帽子戴上,然后在哪里自己摆弄听诊器,摆弄药盒,有时候还会为了争抢小医院的道具而吵闹,甚至打架。整个角色区显得毫无秩序,不像是医院,而像一个玩具店。
看到这一现状,我很是着急,和我预想的小医院的情景完全不同。通过翻阅书籍和向老教师请教,才知道年龄越小的幼儿,因为社会经验缺乏、语言表达能力有限、社会交往技能不足,所以在角色游戏区里,他们更多的是在摆弄材料,角色意识差,角色扮演能力较低,伴随幼儿年龄的增长,与角色相关的交流和交往活动也会越来越多。
在之后的小医院角色区里,我侧重从以下几点进行指导:
(1)借助区域环境的创设帮助幼儿确定角色意识,明确角色的工作内容。比如提供医生的白大褂、听诊器以及工作牌可以帮助幼儿明确自己的医生角色。
(2)利用各种机会丰富幼儿的社会生活经验。在我们班的案例中不难发现幼儿仅仅热衷于穿白大褂,戴听诊器、玩药盒药瓶等都是因为幼儿对于医院的认识和了解不够,对于医生、护士的角色也缺少经验积累。针对这一问题,我特地上了一节课,课的主要内容就是围绕医院里有什么?到医院看病时先干什么,后干什么?医生是怎么样看病的?医生和病人是怎么交流的?在幼儿了解了看病的基本程序,了解医院各部门的功用以及医生、护士角色的主要工作内容之后,在进行医院的角色游戏时,幼儿游戏的开展就会顺利得多。
(3)适时适当地介入游戏,以角色身份指导幼儿,帮助幼儿更好地确立角色意识,丰富游戏内容,拓展游戏情节,并有意识地引导幼儿相互间的交流与交往。陶行知先生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一文中对教师的角色作了如下定位:“把我们摆在儿童队伍里,成为孩子中的一员,不是敷衍的,不是假冒的,而是要真诚的,在情感方面和小孩子站在一条战线上,变成孩子,与孩子共享欢乐!”这就要我们教师真正融入到孩子的活动中,比如在小医院中教师可以扮演看病的病人介入到幼儿的游戏中去。
(4)游戏结束时,组织幼儿进行分享和交流活动。这样使得幼儿对于该区域的角色有个逐步的加深了解的过程,幼儿在角色游戏中的角色意识也会越来越强。同时在区域活动中,老师对孩子的评价,孩子们相互之间的评价都是提升活动有效性的重要环节,幼儿在老师和同伴的评价中幼儿得到了肯定,体验了成功,提升了经验。
再如建构区,建构游戏是幼儿通过操作各种材料,运用思维、想象和动手操作,创造性地反映周围生活的游戏,它融操作性、艺术性、创造性于一体。
那建构区的建构技能要不要老师教?之前我没有对幼儿进行任何建构技能的指导,不重视幼儿建构技能的学习,甚至没有这个概念,认为只要孩子能够运用游戏材料建构就可以了,会不会平铺、围封等技能无所谓。但是不久我就发现幼儿在玩建构区时永远是搭建那些乱七八糟的东西,而且对建构区的兴趣越来越淡薄。现在才知道幼儿建构技能的发展需要经历摆弄—垒高、平铺和重复—架空—围封—组合—表征—为游戏建构的发展过程。任何一件建构作品都是由简单的建构技能组合而成的,因此建构技能要教。在教幼儿时,应该采用幼儿感兴趣的教学方式,引导幼儿主动快乐地掌握建构的基本技能。
每次玩好建构区后,建构区总是一片狼藉,建构材料撒落的到处都是,还会为了谁送建构材料发生争抢行为。让我猛然发现建立一个游戏常规的重要性。建立游戏常规的目的不是为了束缚幼儿或者体现教师的权威,而是保证游戏安全而有序的开展。在建构区的主要常规总结了一下几点:
(1)需要几块积木就拿几块,取放多个玩具时,会运用小框;(2)任何时候都不能乱扔玩具,不用的积木物归原处;(3)当出现玩具不够用的时候,懂得谦让;
(4)拿走别人正在使用的建构材料要征得别人的同意;(5)与同伴意见不统一的时候,会与同伴协商;
(6)行走、搭建时,注意保护好自己和他人的作品。不小心碰到别人的作品时,要道歉;
(7)游戏结束后,将游戏材料分类摆放好。
经过规则的建立,班级上的建构区一改平时乱糟糟的景象,孩子们知道自己该怎么取放建构材料,怎么与同伴进行交流和交往。
陈鹤琴先生说过:“儿童离不开生活,生活离不开游戏。”游戏对幼儿是一种“快乐的教育”,是促进幼儿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是孩子们健康成长的良好伴侣。“玩”可以让幼儿获得各种经验,而关注区域游戏中的各种教育契机,将之转化为幼儿“学”的内容,可以让幼儿获得更自主、更有效的发展。以上的这些思考和探索,是平时工种中一些琐碎的归纳和总结。我将继续地努力学习、反思、探索,以不断提升自己驾驭区域活动的能力,是区域活动这一教育组织形式在幼儿园教育教学中发挥越来越有效的作用。
第四篇:幼儿体育游戏论文
题 目:
通过体育游戏培养小班幼儿规则意识
姓 名:刘冬梅
2012年2月25日
培养托班幼儿游戏的规则意识
摘 要
规则意识的培养对建立幼儿秩序感和团队协作精神以及幼儿的长远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性。教师在培养幼儿的个性和创造力的同时,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便更加重要。在幼儿发育初期对其进行有意识的规则教育,不仅能够帮助幼儿身心发展,更能够从小培养他们的秩序感、道德观、与他人相处与沟通的方式。
针对托班幼儿的年龄特点,运用情景教学,培养激发幼儿对体育游戏的兴趣,自觉遵守规则;以儿歌游戏的方式,吸引幼儿主动参与,自发强化规则意识;注重体育游戏的评价,培养幼儿自觉遵守规则。
让孩子在一个有序的环境中协调发展,有利于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为他们的将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 规则意识,培养,小班,体育游戏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个没有规则意识,不懂得遵守规则的人,是不能适应社会生活的。什么是规则?规则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中必须遵守的科学的、合理的、合法的行为规范和准则,良好的规则是一切活动的保障,规则意识就是一个人对于社会行为准则的自我认识和体验。
游戏是幼儿自主参加的上一项快乐活动。它既可以促进幼儿身体生长,又可促进幼儿智力的发展,还可以激发幼儿的良好情绪。游戏对幼儿来说,并不只是一种消遣和娱乐,而是幼儿身心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我们教育者对幼儿进行教育的一个重要形式。
《幼儿园工作规程》中规定:“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它指出了我们在开展各类教育活动时,应该以游戏为主要的教学手段。体育游戏是幼儿体育活动中重要的一部分,是为了发展幼儿的基本动作,让幼儿掌握各种基本动作的技能、技巧,锻炼幼儿身体、促进身体各机能发展以及增进健康。它的情节有趣,形式活泼多样,适合幼儿生理心理特点,易于激发幼儿积极探索和参与的兴趣和
愿望。
3至4岁的幼儿具有活泼好动、好模仿、喜称赞、喜成功、自制力差、认识活动以具体形象为主的年龄性格特点。而体育游戏既能够满足他们这些特点,还可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建立完善健康的人格。他们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学习与人沟通的能力、建立秩序感以及面对逆境时的应变能力。但是如何通过体育游戏培养小班幼儿规则意识呢?针对不同幼儿的情况,我提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案:
一、运用情景教学,培养幼儿对体育游戏的兴趣,自觉遵守规则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要求:“培养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是幼儿园体育的重要目标,要根据幼儿的特点组织生动有趣、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吸引幼儿主动参与”。对于小班幼儿来说,制定规则是有很大难度的,但他们有很多感兴趣的事情。在游戏过程中,遵守规则能让游戏顺利进行,幼儿从中体验发现的乐趣,得到自我的奖赏。
在组织幼儿体育游戏时,我们常通过各种游戏形式,或富于它情节、或营造竞争氛围,使运动器具和材料“活”起来。孩子们从“模仿学习”走向“探索学习”,从“被动运动”走向“主动运动”。布鲁纳曾经说过:“任何教学形式都没有情景教学来得直观、深刻。”的确,情景化的教学方式对低龄幼儿尤为重要,因为具有一定情景的游戏,不但趣味性强,而且能让孩子迅速进入境界、进入角色,既有可感性、加深记忆,同时又可提升运动兴趣。良好的情绪体验、规则的自觉执行,更好的激发幼儿对体育的兴趣。这是幼儿养成良好运动习惯的基础,也是幼儿在游戏中获得运动兴趣的先决条件。
情景游戏是一种重过程、轻结果的活动。小班幼儿行为的目的意识较差,游戏过程能使孩子情绪愉快,潜能得到开发。例如为了发展幼儿跳跃和奔跑的能力,我先是以故事的形式创造游戏情境激发幼儿活动兴趣,孩子们以“快乐的小兔子”这一可爱的动物身份,听音乐跳到“草地”上,分散练习向前跳。还如在“打蚊子”的游戏中,分散练习向上跳,鼓励幼儿大胆跳跃。还有当听到“大灰狼来了”的信号时,快速跑回家里,庆幸自己跑得快,充分体验遵守规则的快乐。还有专为幼儿跳跃设计的“摘苹果”游戏,苹果充分提高了幼儿运动兴趣。整个活动,孩子们沉静在童话般的情景中既锻炼了身体,又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规则意识逐步得到发展。
2至3岁的孩子处于对新异事物的探索阶段,此时他们对新奇事物特别感兴趣,我们需要合理的创设游戏环境、投放材料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和喜爱。如在《小猫运鱼》这一活动中,我为孩子们提供了小猫头饰、筐2个、小鱼图片若干。我不急于去教会他们玩的方法,而是先让“小猫”自由学本领,耐心的看孩子的反应,看看他们在游戏环境中会用那些材料干什么、怎么玩,让幼儿“试一试”、“想一想”、“说一说”。同时个别指导一些孩子进行比较薄弱环节的练习,如身体协调的走和跑,引导他们自己进行练习,通过自己的尝试培养他们大胆、自信、勇敢的个性心理品质。当幼儿尽情的玩耍后,我让孩子们带上小猫头饰,组织集体进行练习游戏“小猫运鱼”又一次把活动推进高潮。我将参与到游戏中,因为当教师参与到游戏中孩子们会很高兴,他们会模仿老师做动作。可见,教师参与到游戏活动中是很重要的。同时教师需要做活动中的协助者、总结者。
二、以儿歌游戏的方式,吸引幼儿主动参与,自发强化规则意识
以儿歌游戏的方式,让孩子们在活动中自我发现、自我学习、主动探索,这一形式受到了孩子们的喜爱,也获得了良好的练习效果。把体育游戏规则及动作要领以琅琅上口的儿歌形式表现出来,幼儿可以边说边做、边唱边做,以儿歌形式表现游戏规则,促使幼儿遵守游戏规则,同时也提高了幼儿参与体育游戏的兴趣。
如体育游戏《吹泡泡》、《木头人》等集体游戏,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和娱乐性,情节生动有趣、易学、易会、易传,而且它一般不受时间、空间、人数、年龄等条件的约束,幼儿很感兴趣。针对小班幼儿年龄特点及实际水平,选择改编那些具有科学性、思想性和教育性的民间游戏,在组织运用的过程中,力求在“新”、“简”两方面动脑筋想办法。“新”是指游戏内容的新鲜性、形式的新颖性、方法的新奇性;“简”是指讲解简练、练习简单、教法简易。以“新”吸引幼儿的好奇心,促进其产生兴趣;以“简”帮助幼儿尽快掌握玩法,让幼儿有大量玩的时间,在反复多次的游戏中不断遵守规则、变换规则。在体育游戏《吹泡泡》中,创编了儿歌“吹泡泡,吹泡泡,泡泡吹高了,泡泡吹低了,泡泡吹破了,砰!”幼儿边念儿歌边做游戏,很自然的孩子们跟着儿歌做出了相应的动作,幼儿很自然的有了规则意识,不用教师整理秩序,不用教师组织纪律,幼儿在很快乐的氛
围中得到了锻炼。游戏熟悉后,再让幼儿尝试不同的角色,孩子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更高,规则意识不断得到强化和发展。又如体育游戏《木头人》,能锻炼幼儿灵活性、快速反应的能力与幼儿大肌肉群的发展。游戏开始前,我首先把歌曲教会幼儿,因为儿歌的内容和韵律很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孩子们普遍都很喜欢。然后我以集体活动的形式,让幼儿手拉手围成一个大圆圈,边唱歌边组织游戏,很快孩子们就都掌握了游戏玩法和规则。老师与幼儿共同游戏,充分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孩子们都玩得很开心。
三、注重体育游戏的评价,培养幼儿规则意识
小班幼儿由于年龄小,自我评价能力低,教师应作为幼儿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平等地参与幼儿的评价活动,并给予适时的指导和帮助,这对于培养幼儿规则意识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这里所说的评价主要是指对幼儿参与体育游戏活动遵守规则的表现及成果的评价。在体育游戏活动中,树立崭新的评价观,把评价作为体育游戏活动中重要部分,让评价充分地调动幼儿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
活动评价的时间不受限制,随时根据需要都可以进行。游戏开始时的评价多为全面性评价,意在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愿望。游戏中的评价,对幼儿在游戏过程中表现出的创意和进步要予以肯定的评价,使幼儿在感受成功喜悦的同时,更加努力向上。但同时也要注意评价的时机是否适宜,如幼儿正在大胆尝试时,尽量不给予评价,以免打断创新的思路。这时需要教师不断支持、鼓励幼儿之间相互交流、合作。教师评价幼儿时,要有论据,论据要清楚、具体、明确,幼儿能理解并达到,如:“×××小朋友锻炼认真,能遵守游戏规则,老师要求的每个练习都认真完成”。在老师的具体示范下,幼儿不仅明确了体育活动的要求,积极调整自己的行为,努力达到目标,规则意识在潜移默化中不断发展。同时,教师应注意在言语和行动上处处照顾好每一个幼儿,不仅要运用语言评价,同时要善于运用非语言评价。一缕关爱的目光、一个鼓励的眼神、一次甜蜜的微笑、一份热烈的拥抱,都能够帮助幼儿树立良好的自我形象,成为孩子们活动的源泉和动力。“不错,有进步”“没关系,再努力一下就行了”“如果你能„„那就更好了”。肯定、鼓励的话语既能淡化幼儿的挫折感,也能使幼儿保持对后继活动的成功期望。在这种爱的氛围中,孩子们与老师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一起克服困
难和挫折。
游戏结束时的评价,既有教师评价,也应有儿童的评价。评价的方式也应是多样的,意在启发儿童进行验证性探索,反思检验自己的行为。
首先,从积极评价入手,尽量挖掘幼儿的长处,鼓励他们重在参与,增强自信心。在对大多数儿童进行一般性的鼓励、表扬、肯定的基础性评价时,还应注意到教育对象的个体差异性,要尊重每个孩子的发展水平和个性差异,善于观察和分析幼儿取得胜利和遭遇失败的过程,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和促进幼儿提高;
其次,要强调规则、发挥规则的作用,要自始自终地教育幼儿自觉遵守规则,以养成诚实、守纪律的好习惯。要让幼儿在实践中养成与同伴互助合作的集体意识,利用各个细小的环节对幼儿进行友好合作、集体主义的教育,培养幼儿爱同伴、爱集体的意识和能力、发挥集体的榜样作用。
幼儿良好规则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在幼儿的生活中逐渐积累,慢慢形成,我们从体育游戏入手,会使孩子在一个愉快、健康的环境中协调发展,有利于孩子良好秩序感的养成,为他们的将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2] 陈钱林.尊重教育新理念.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10 [3] 通过体育游戏培养儿童创新精神和能力的研究.研究报告提纲.省级普教科研资助金项目“中小幼创新知识与技能的实验研究”四川省直属机关玉泉幼儿园课题组.因特网见http://www.xiexiebang.com
第五篇:解读小班幼儿区域游戏活动
解读小班幼儿区域游戏活动
游戏是童年时代的伙伴,在幼儿园的各项活动中,游戏是占有特殊地位的重要活动,是幼儿园环境相互作用的重要方式,是幼儿获得快乐的原动力。游戏是幼儿最基本的活动形式,而区域游戏又是幼儿一日游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幼儿身心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在游戏过程中,幼儿的各种能力、意志品质得到了发展,促进了幼儿个性的形成。区域活动的开展是充分发挥幼儿主动学习的有效途径。如何合理组织好小班幼儿的区域活动,积极引导幼儿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内在品质,真正体现区域活动的真谛,这与了解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学习特点有较大联系。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不同阶段的幼儿有着不同的学习特点,只有对幼儿的学习特点进行深入研究,才能做出合理、正确的指导。
一、游戏初期阶段
幼儿表现:我只要玩——单
一、独占地玩
幼儿在家习惯于独自玩玩具,到了幼儿园,他只要玩自己喜欢玩的玩具,不管别人怎么样,他要什么就要立刻得到,不会等待更别说轮流使用。
案例1:一天,我们在玩“娃娃家”的游戏,小朋友对“娃娃家”里的材料很感兴趣。尹其美小朋友拿着小碗和调羹,津津有味地吃个不停,活动结束了,她带着小碗和调羹回到座位上,老师请她收起来,她硬是不肯。余臣涛在玩的时候,发现了一架“照相机”,就玩了起来,这时有几个小朋友也要玩,他就把照相机使劲抱在怀里,不让小朋友们玩,嘴巴里还一个劲儿说:“我要玩照相机,这是我的呀!”老师对他说:“你已经玩了一会儿,让其他小朋友玩玩,好吗?”他非但不肯,还把照相机捂得更紧了。他还会时常把别人好玩的玩具放在自己的抽屉里,老师找他谈心,他会说:“这是我喜欢玩的呀!”在小班年龄这种情况非常多见。
相应措施:根据幼儿的这一特点,设置以幼儿熟悉的家庭生活内容为主的活动区,如:娃娃家、玩具区、宠物区等。发动幼儿从家里带一些自己喜爱的玩具到幼儿园来,这样幼儿在活动时能与自己熟悉并喜爱的玩具为伴,就会有亲切感、安全感。教师只提供一些简单材料。由于幼儿刚接触游戏,水平很低,不会互相谦让,自己玩喜欢的玩具,其他小朋友要玩时就不愿意给,所以教师要提供数量充足的相同玩具。
案例2:一大早,王籽言挣脱妈妈的手,跑进教室,老师请她在座位上坐下来,只过了一会儿,她就大声哭了起来,一问才知道,原来是她想到幼儿园里来玩。但是,她走进教室后,觉得不好玩,于是就哭了起来。
相应措施:(1)活动时间灵活。幼儿在家里自由惯了,一下子就规定他们在某个时间才可以进入活动区,他们会感到压抑,所以设置活动时间要灵活一点。如有的幼儿一入园,就让他到活动区去,以转移其入园时不愉快的情绪。(2)活动地点随意。在活动区内,可以让幼儿自由走动,不要硬性规定、限制他们在某一区域内活动。(3)活动内容自主。在活动时不强行分配,可以暂时满足幼儿独享玩具的愿望,逐渐要求幼儿学会与他人合作、分享。
二、游戏发展阶段
幼儿表现:我也要玩——模仿、交换玩、一起玩
幼儿入园以后,自理能力逐渐增强,开始适应幼儿园生活,并产生了较多的模仿行为。他们不再局限于玩自己的玩具,尝试学着和小朋友交换玩具,和小朋友一起玩。他们还常常模仿老师的样子,自己做小老师。
案例3:小朋友越来越喜欢老师的东西。坐一坐老师的椅子,摇一摇老师的铃鼓,弹一弹老师的钢琴,翻一翻老师的“大书”,像老师一样在黑板上用粉笔写字画画,有时拿着油画棒就在黑板上画了起来„„老师的一举一动,孩子学得惟妙惟肖。
相应措施:增添反映幼儿园生活的内容,如:“宝宝幼儿园”为幼儿准备一些小铃鼓、图书和玩具,让幼儿在模仿活动中提高自己学习的能力。生活区里,提供大大小小的娃娃及配套的衣服、裙子,让幼儿练习穿衣服、扣纽扣、系鞋带。语言区里,提供主题明确、画面鲜明的单幅图片,让幼儿大胆地像老师一样根据图片讲述,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另外,还可结合主题活动“能干的小手”,开设动手区,为幼儿提供五颜六色、大小不一的珠子,互相模仿,练习穿项链、手链等。活动规模相应扩大,提供的材料也较前一阶段丰富。如动手区里既有大圆珠又有小塑料珠,这样,手指肌肉发展水平不一样的孩子可分别选择活动材料。
案例4:“娃娃家”又开始活动了,孩子们争先恐后地要做爸爸、妈妈,不断地模仿着爸爸、妈妈带孩子,烧了一锅“番茄蛋汤”,又烧一道他们自己发明的“大杂烩”菜,反反复复地给孩子吃,孩子也吃得津津有味;陆品兆则模仿爸爸去上班当警察,回家后就带妈妈、孩子去饭店餐厅吃饭,吃完饭又去上班,然后又是回家、吃饭。
相应措施:(1)这一阶段,幼儿之间互相比较熟悉了,开始有一起玩的愿望,老师抓住机会,强化他们的这种合作趋势。活动过程中要及时帮助幼儿协商、解决发生的问题,保证幼儿活动正常开展。(2)培养幼儿分享精神。由于幼儿年龄小,角色意识很弱,再加上他们注意力易分散,活动时常常会忘了自己的角色而犯一些小小的错误。因此,不能过分强调游戏的逼真性。如:幼儿把煤气灶拿在手上烧饭,娃娃家里有两个妈妈等。这时,老师不要为追求游戏的真实性而去纠正、指责幼儿,那样会消减幼儿活动的积极性,但可引导幼儿采用“轮流式”的方法来扮演游戏中的角色,共同体验分享后的愉快和乐趣。
三、游戏提高阶段
幼儿表现:我想要玩——发挥想象、创造性地玩
这个阶段的幼儿对于活动区已经比较熟悉,进入活动区有了一定的目的性、选择性和坚持性。他们在活动中常常很快完成一区的活动,然后会选择其他区域进行再次活动,也有的小朋友则随着主题活动的开展,会不断地去创造、去发现。
案例5:在建构活动中,王张晟最喜欢“搭积木”,小小的积木在他的摆弄下造型百出、形象逼真。他常常把在主题活动中学到的一些东西,创造性地用“积木”表现出来,如小车、花、飞机、房子、机器人。
相应措施:(1)设置内容丰富的益智区,让幼儿借助头脑中积累的表象进行抽象思维活动。如按颜色分类、按图形分类、图形接龙等。涂鸦区里为幼儿准备棉签、弹珠、印章、瓶盖等,让幼儿用各种材料玩颜色。建构区里为幼儿提供形状各异的盒子等废旧物品和轮子、纸条、吸管等成品、半成品,让幼儿通过撕、折、插、贴等方法自制汽车、轮船,满足幼儿好奇、好动的特点,促进他们动作和智力的进一步发展。(2)注重活动的整个过程。为幼儿提供较为丰富的、有利于探索的物质环境,让幼儿在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中得到发展,注重幼儿的能力表现和创造性活动的过程,如认真态度、坚持精神和创新意识,而不急于让幼儿会干什么,知道什么等。(3)建立必要的活动规则。包括:①入区规则。每个区都有限制入区人数的胸牌或小脚印,幼儿入区前,必须带上胸牌或把自己的鞋子摆放在脚印上,这样防止过挤。②物归原处。幼儿要保管好自己的材料,轻拿轻放,不乱扔,活动结束后将物品放回原处。老师在每一份材料上都做好了标记。
通过对小班幼儿区域活动中的表现的观察,得出: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的游戏兴趣,随时了解幼儿的游戏经验,精心设置相应的活动区域,积极满足幼儿的活动需要,充分尊重小年龄幼儿的学习特点,逐渐培养幼儿的游戏习惯,努力成为幼儿游戏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