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干部工作调研:做平常人 当有为官
做平常人 当有为官
近年来,随着党中央提出建设一支高素质、年轻化干部队伍的要求,一大批年轻干部走上了领导岗位。应该说,绝大多数年轻干部富有朝气,并具有很强的事业心和开拓精神,在各自的岗位上做出了突出成绩。但也有一些年轻干部反而背上了“年轻”的包袱,工作表现不佳,既没有突出的政绩,也没有在群众中树立起威信。有的还犯了这样那样的错误,违背了党组织的初衷,甚至走向了人民的反面,教训是十分深刻的。
细究起来,这些背上了“年轻”包袱,走了弯路的年轻干部主要有两种心理误区。
一种是“优越自大型”。年纪轻轻被提拨到了领导岗位,不认为这是组织对自己的培养和考验,而是认为自己了不起,比别人有才华,比别人有能力,比别人有水平。尤其和一些老同志比,更把年轻看成是一种资本,觉得自己前程远大,仕途辉煌。于是,心中不免生本文来自文秘之音,更多精品免费文章请登陆www.xiexiebang.com查看出一种优越感和骄傲感。处处自我感觉良好,瞧不起别人,喜欢别人吹捧奉迎。在工作中,也往往喜欢个人说了算,独断专行,听不进不同意见。不但工作浮飘,好大喜功,好作表面文章,生活上往往也放纵自己,讲究吃喝玩乐,陷入享乐主 义泥潭中不能自拨。这样下去,既不能团结和带领同志一 起干事业,也不会在人民群众中树立起威信。到最后只会 一事无成,成为脱离群众的孤家寡人。
还有一种是“缺乏进取心型”。年纪轻轻走上领导岗位,一些人难免要在背后说一些闲话。什么有背景呀,什么机遇好呀。一个人生活在群体之中,受人侧目、仰视实属正常。如果木秀于林,更难免风欲摧之。作为一个成熟的干部应该有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但是,由于一些年轻干部缺乏必要的风吹雨打,面对种种困难,一些同志变得慎小慎微起来,有的不敢坚持正义,迎合一些落后思想,说庸俗话,行为也有失检点。有的则等、靠、要思想严重,干点什么事情总是前怕狼后怕虎,畏首畏尾。或是怕资历不够,或是怕经验不足,或是怕出头的椽子先烂。有的甚至从已私利出发,以“等”为进,打“年龄牌”。
两种心态虽然表现各异,但根子却都在于宗旨观念不牢固,没有把自己划在党和群众利益的大坐标上去认识、测量,没有把个人利益和党的利益、人民的利益融为一体。
我想,年轻干部的为政之道就在于一句话:做平常人,当有为“官”。当有为“官”,就是放下包袱,有所作为。年轻干部的优势在于精力充沛,文化和专业素质较高,接受新知识新思维快,思想解放,开拓精神强,有大干一番事业的雄心壮志。如果走上领导岗位,不充分发挥这一优势,不想有所作为,那就辜负了上级党组织的培养和人民 群众寄予的厚望。应当看到芸芸众生,有德有才者不在少 数,少数同志得风气之先,不能说完全靠个人才华,天时、地利的成分皆有,我们年轻干部宁可把天时、地利的成分看重一些,避免沾沾自喜,迫使我们在全面提高“内功” 上下功夫。但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有充分的自信,不要背过重的心理负担,事实上对一个年轻干部来说,光有机遇也不行,有时恰恰是才华和能力才是机遇垂青的“敲门砖”。应当相信,绝大多数正义的领导者不会把一个平庸之辈 放到重要岗位,更不会把一个不干事、不成事,甚至干坏 事的人放在手下。这是最朴素的道理,也是一个不争的事 实。因此,年轻干部在气盛的时候,要多想想自己的劣势,在气馁的时候,要多想想自己的优势。既要有荣誉本文来自文秘之音,更多精品免费文章请登陆www.xiexiebang.com查看感,也 要有压力感;既要有危机感,也要有紧迫感。谦虚谨慎但 不逢迎讨好,戒骄戒躁但不唯唯诺诺,要入下包袱,大胆 工作。但在立大志、作大事之时,从做人的另一方面,还 要做“平常人”,保持一副低姿态。把自己放在一个普通 干部、普通党员、普通老百姓的位置,不要总觉得自己有 什么特殊,力戒被一时的成绩冲昏了头脑。人最大的敌人 还是自己,能够“三省吾身”,保持一种洁身自好,对年轻干部绝对有好处。“不知其祸则辱至矣,知其祸则福至 矣”。自损者益,自益者损。切不可目中无人,目空一切,天下之大唯我独尊。要做老实人,办老实事,说老实话,诚实待人。不要总耍小聪明,搞邪门歪道。事实证明,那 些耍小聪明的人最后的下场总是不妙。另外,在生活上更 要有一副“平常人”的心态,要食人间烟火,不要把“官 念”引入平常生活中。平时讲领导干部不能混同于一般老百姓,是指政治和纪律上,但生活方式上要像一个真正的老百姓,不要一升官,就讲身分,出门坐车,小病大养,不想与邻居聊天,不肯去市场买菜,不愿去小摊吃饭,不再作家务活。另外,不要把金钱和物质享受看得过重。古人言,家有千间房每日不过睡半张床,家有万担粮每顿不过吃一碗饭。钱这东西,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满足正常生活需要就足矣。为它挺而走险,犯错误,不值。虽然我们 不是生活在真空中,但一切要达到孔夫子所言:随心所欲而不逾矩。
总之,作为一名年轻干部政治上不能自由化,生活上不能特殊化,工作上不能一般化。在生活和工作上始终保持一种良好的心态。赫尔岑说:抱着一颗平常的心,专心致志于事业的人,他一定会完成许多事业。为政之道,也是如此。只有那些怀揣一颗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平常心,脚踏实地,开拓进取,勤奋工作的人,才能成大事业,当有为官。
第二篇:顾一娴:群众有不满,为官当有为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顾一娴:群众有不满,为官当有为
导语:中公时事政治频道第一时间发布每日国内国际时事政治热点,并提供时事政治热点政策解读、理论观察、时事大事记及时事政治热点汇总等。今天我们关注--顾一娴:群众有不满,为官当有为。
昨天(15日),中纪委发布了河南、云南、杭州等地关于“作风建设”群众满意度的调查数据。多地调查显示,“慢作为、办事拖延、推诿扯皮、效率低下”已成百姓反感和诟病的问题,群众对行政机关人浮于事、庸懒散拖、推诿扯皮等现象十分不满。(4月16日新华网)近年来,在中央从严治吏和强力反腐态势之下,全国各地开始向“为官不为”者“亮剑”。在“吏治风暴”席卷下,一批“廉而不勤”官员受到查处,官场风气为之一新,与此同时,官员们肩上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官场上出现了“为官不易”的声音并渐成常态,当然,这也无可厚非。然而,个别干部为了不出事,开始“为官不为”、“懒官懒政”——对工作敷衍应付、得过且过,遇到问题皱眉头,见到矛盾绕外头,碰到困难躲后头,该抓的不抓、该管的不管、该改的不改,只要不出事,宁可不干事,甘当“懒官”、“混官”、“玩官”、“太平官”。该管理的却失职、该监督的却缺位、该服务的却没有,“慢作为、办事拖延、推诿扯皮、效率低下”„„“为官不为”的“懒政”现象,辜负了群众的信任,贻误了党的事业,侵蚀了党和政府的公信力。一方面,贪官污染一方,庸官贻误一方,两者都为人民群众所不齿,必然招来民众的“不信任”、“不满意”,进而破坏党群干群和谐关系。一方面,“为官不为”,看似一种作风问题,实则是隐性的失职渎职,势必会延误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社会安定,成为阻碍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拦路虎”、“绊脚石”。更何况,“为官不为” 实际上就是“荒政”甚至“无政”,严重损害政府的威望和信誉,侵蚀党和政府的公信力。“为官不为”发生在人民群众的身边,群众的体会和感受最深、也最直接。“不作为”的危害丝毫不逊于“乱作为”的危害,殃及的是底层群众的小利益,小利益关乎生计,关乎民生,坚决不能忽视。诚然,民众现在遭遇的“为官不为”,很少是态度蛮横的生硬拒绝,多数情况下都是彬彬有礼的婉拒,或者“打太极”,或者有着冠冕堂皇的“理由”。原来是门难进、脸难看,现在是门好进、脸好看、就是不办事。这样的“不为”,让民众虽有怨言却也无计可施,还何谈让民众满意!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两次提及“为官不为”,李克强总理对官员“懒政怠政”问题直言不讳,“有的为官不为,在其位不谋其政,该办的事不办”。我们必须明确,群众赋予干部权力,干部就应用好权力为民造福,这是干部的责任和义务。俗话说得好,“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为官不为,何以为官?对党和人民的事业不负责任地“撂挑子”,在其位不尽责、不履职、不干事,引起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群众不满者,即便不是渎职,也肯定是失职,尤其是对于那些造成损失的问题严重者,绝不可放纵,更不能宽恕迁就,必须要追责问责。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这里有沉甸甸的履职承诺,更有人民群众的殷殷期盼。“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既是为政之要,也是修身之本。我们要坚定不移抓反腐,更要持之以恒地治庸治懒——这样的治吏之道,才能营造出干事、成事、不出事的良好环境,才能为干部队伍建设和经济健康发展扫清障碍。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原标题:顾一娴:群众有不满,为官当有为
更多相关信息请查看:云南人事考试网 云南公务员考试网
第三篇:学焦裕禄、做老实人,当为民务实好干部
学焦裕禄、做老实人,当为民务实好干部
毛井乡人民政府
(2014年5月28日)
2014年3月10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如一股春风,在毛井乡632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掀起了一场以“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为总要求,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题,以查找解决“四风”问题为主要任务的活动浪潮,掠过山涧沟壑、吹过树林田地、飘扬在村部、校园的国旗上、环绕在群众的耳旁边、滋润在了老百姓的心田上。如春风吹醒万物,党员干部走进群众、征求意见;带头学习、对照自查;即知即改、服务群众,一股改进作风,提升服务,增进效能,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在全体党员干部身上复苏、升华。
第四篇:人民论坛:培养干部不容易,为官当涵养廉耻感和感恩心
人民论坛:培养干部不容易,为官当涵养廉耻感和感恩心
赵强
2014年06月23日04:22来源:人民日报
原标题:培养干部不容易(人民论坛)
反腐重拳频频出击,“苍蝇”“老虎”纷纷落马„„我们在拍手称快的同时,也不能不为一些官员误入歧途而扼腕。毕竟,培养一个干部很不容易。
总书记曾经语重心长地说,我们国家培养一个领导干部比培养一个飞行员的花费要多得多,而更多的还是我们倾注的精神和精力。可见,干部培养不仅要算经济账,还要算算政治账、社会账、民意账。
我国古来就有“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的说法。就干部成长规律而言,一个干部从崭露头角、脱颖而出到独当一面、主政一方,既需要在艰苦复杂的环境下锤炼意志、砥砺品质,也需要在改革发展的实践中开阔眼界、提高本领。组织上把干部安排在某一个岗位,既为干部增长才干创造了条件,也为干部施展才华搭建了舞台。但是,如果干部一着不慎,组织的投入就将毁于一旦。从经济学的角度说,组织上培养一名干部走上领导岗位,承担着很大的机会成本。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干部成长需要在社会实践中长时间历练。社会是个大课堂,却并不能像自然科学和工程学那样人为制造相似环境进行实验。领导干部作决策、定方案、出点子,动用的不是实验室里的仪器设备和小白鼠,而是实实在在的人力物力和社会资源。干部能力的增强、水平的提高、经验的积累,很大程度上是以各种社会成本的消耗为代价的。如果干部因为决策失误甚至胡作非为造成损失,社会还要付出更大的成本来埋单。
得民心者得天下。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真心拥护,是最重要的执政资源。在群众眼中,干部就是党和政府的代表。干部干得好,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和支持就会多一分;干得不好,甚至滑向腐化堕落的深渊,党和政府的公信力就会在群众心里减一分。从这个角度看,干部培养的支出清单中,不能不列入民意成本这一项。
由此看来,培养一名干部殊为不易。各级领导干部应当时刻铭记这种不容易,以居官无私、夙夜在公为念。要懂得,一个干部从起步到成熟,凝结了组织、社会、人民的殷切期望和大量投入。可以说,组织、社会和人民永远都是领导干部的“债权人”。知恩图报,在私是人品,在公是官德。各级干部都应老老实实地把自己放在“债务人”的位置上,无论是作决策还是干事情,都懂得珍惜民力、慎思笃行,不能好大喜功、好高骛远,做“三拍干部”。更不能慷民力之慨,谋一己之私,用党和人民的利益“交学费”。唯有克己奉公、忠于职守,做出响当当、实打实的业绩,才能回报组织、社会和人民对自己的培养。
“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为官从政,涵养一种廉耻感和感恩心,时时算算自己花去的“培养成本”,以此为自我约束、自我警醒的“紧箍咒”,而不是作为自我放纵、自我开脱的“护身符”。那么,各级干部就能守得住底线,干净地干事。
(欢迎读者热忱投稿,来稿请投:rmrbltan@163.com)
《 人民日报 》(2014年06月23日 04 版)
第五篇: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有
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做到“三度”:即透明度、公信度、满意度。透明度是公信度与满意度之基,从本质上决定着公信度与满意度,而公信度高满意度则高,三者之间有着密切联系。因此,要切实提高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透明度,才能不断形成风清气正的选人用人环境。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公开透明呢?那就是要极力改变“少数人选人”、“在少数人中选人”、“暗箱操作”等不良现象,始终坚持用《干部任用条例》规定的六项原则指导和统领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牢牢把握党的干部工作原则,牢牢把握干部任用导向,严格实行用人标准、工作程序、选任结果“三公开”,确保执行标准不走样,工作程序不变通,选任结果不遮掩,使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走上民主化、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的轨道。要突出群众的广泛参与性,进一步拓宽监督渠道,发扬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从群众中来到群众去的优良传统,自觉接受群众评判,查找存在的不足,改进工作方法。事实表明,任何一件事情越是不公开,越是掩着、盖着、藏着,就越会引发诸多无端的猜测和怀疑。如果工作不透明,原本可能是一次正常的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因为信息不对称,人们无法了解实际的情况,就会质疑这项工作的公正性,并且可能“浮想联翩”,这项工作的公信度也就会受到很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