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北京公交通用地理信息平台第三季度工作总结
北京公交通用地理信息平台第三季度工作总结
在第三季度中,通过对北京公交通用地理信息平台在使用过程中的不断完善和补充,使得平台能够更加有效的为用户和其他应用系统提供支持。
一、平台中的公交线路和公交车站数据进一步完善
截止到9月19日,平台的公交线路和公交车站中又增加了267条隶属八方达分公司的线路、72条隶属双层分公司的线路、78条隶属新奥分公司的线路和66条隶属专线分公司的线路。至此,平台数据库中几乎包含了所有的公交线路和公交车站数据,能够为用户和其他应用系统提供更加详尽准确的数据支持了。
二、平台的使用功能进一步完善
为了适应总公司对运营分公司的调整,平台针对管理员权限增加了新增、修改和删除分公司图层的功能。使用改功能,成功的从平台中删除了原有的巴士分公司图层,代而创建了专线、双层和新奥三个新的分公司图层。
另外,针对每次平台的公交数据更新后与网站公交数据同步过程中的系统检测错误问题,在网站进行数据容错检测步骤之前,新增了一个检错软件进行容错检测步骤,这样在平台端进行数据检测的好处是,大大缩短了发现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流程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
以上是北京公交通用地理信息平台第三季度工作总结。
第二篇:全国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全国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前言
从2009年1月13日召开的全国测绘局长会议上,国家测绘局表示将启动国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工程开始,至今已有一年半载。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全国各地的平台建设也是开展的如火如荼,并且涌现出一个又一个优秀的平台建设案例,出台了一个又一个平台建设规范。国家测绘局局长徐德明在2010年的国家测绘局局长会议上再次重申“搭建共享平台、保障社会需求”的要求,按照“统筹规划、统一标准、分建共享、协同服务”的思路,整合系统内外的力量,切实加快数字中国建设。进一步加快建设国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实现多级互动、协同服务的功能,开展10个左右的省级分节点建设试点,与有关部门联合开展应用示范。在平台建设过程中,各级部门群策群力,因地制宜,结合了当地政策经济发展水平制定了工作计划,逐步推进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最典型的省份就是浙江,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专门发布了《浙江省地理空间数据交换和共享管理办法》,该《办法》在全国率先建立起地理空间信息交换共享运行机制和应用服务体系,有效地破解了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地理信息资源不能共享和及时更新,地理信息数据重复采集和系统重复建设的难题。这对其他尚未建设或者正在建设的地区或多或少提供了一些经验和参照。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和实施也离不开各个业内企业的大力支持,很多企业在建设各地平台的过程中,经过不断的调整与优化,积累了大量的实战经验,形成了多种不同类型的解决方案,这也使得各个地区在建设平台过程中获得了许多启发,避免再走弯路。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是一项复杂而有深远意义的工程,涉及众多行业和政府部门,影响社会、经济和生活的诸多方面,需要政府、企业以及科研机构之间的统筹规划和大力协调,最大限度的实现资源合理配置。
一、平台总体构架
“公共服务平台”总体构架
(一)数据层
主体内容是公共地理框架数据,包括电子地图数据、地理实体数据、地名地址数据、影像数据、高程数据等。其是在多尺度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的基础上,根据在线浏览标注和社会经济、自然资源信息空间化挂接等需求,按照统一技术规范进行整合处理,采用分布式的存储与管理模式,在逻辑上规范一致、物理上分布,彼此互联互通,并以“共建共享”方式实现协同服务。
(二)服务层
主要包括平台门户网站、服务管理系统、地理信息基础服务软件系统、二次开发接口库。门户网站是公共服务平台的统一访问界面,提供包括目录服务、地理信息浏览、地理信息数据存取与分析处理等多种服务,并通过服务管理系统实现统一管理。普通用户主要通过门户网站获得所需的在线地理信息服务,专业用户则可通过调用二次开发接口,在平台地理信息上进行自身业务信息的分布式集成,快速构建业务应用系统。
(三)运行支持层
主要包括网络、服务器集群、服务器、存储备份、安全保密系统、计算机机房改造等硬环境和技术规范与管理办法等软环境。
“公共服务平台”由分布在全国各地的主节点、分节点和信息基地组成。主节点、分节点和信息基地三级节点分别依托国家、省(区)、市(县)地理信息服务机构建设和运行,具有相同的三级技术架构。节点间通过网络实现纵横向互联互通,形成一体化的地理信息服务资源,向用户提供在线地理信息服务。图4-2给出了主节点、分节点和信息基地的连接关系。
二、主要建设内容
各级节点和信息基地的建设需依据《国家地理信息公共平台建设专项规划》、《国家地理信息公共平台建设指导意见》、《国家地理信息公共平台技术设计指南》及相应的标准规范,组织开展数据层、服务层、运行支持层的建设,同时需结合各自的空间尺度和服务特色确定建设重点。
图4-2 “公共服务平台”节点的连接关系
(一)主节点建设
一是开发并部署“公共服务平台”门户网站、总体服务与用户管理系统、地理信息基础服务软件系统。其中门户网站是普通用户访问地理信息平台功能的入口;总体服务与用户信息管理系统提供标准的访问接口,支撑分节点和信息基地实现分级服务注册管理及用户注册管理,并负责信息交换与服务的统一管理和调度;地理信息基础服务软件系统提供地理信息数据的组织管理、符号化处理、地理信息查询分析、数据提取等功能以及符合互操作规范的调用接口,支持在线服务的发布。
二是根据在线服务的需要,以1:5万及以小比例尺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为基础,进行内容提取等整合加工,形成相应尺度的公共地理框架数据集,并对其进行持续管理维护与更新。
三是建设与主节点规模相适应的数据存贮和服务软硬件环境、网络环境、安全保密体系,并实现与国务院应急办、防总、国家减灾委等相关政府部门以及各分节点的联通。
(二)分节点建设
一是部署分节点地理信息基础服务软件系统; 二是以1:1万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为主要基础,整合加工并管理维护相应尺度的公共地理框架数据;
三是建设本级节点软硬件、网络、安全保密系统,实现与主节点、本区域相关政府部门及信息基地的联通。各分节点可以直接利用国家级门户网站,也可根据需要建立本级门户网站,展示本区域及相关信息基地的数据资源和服务功能。
分节点可以利用平台提供的统一访问接口在其自己的门户网站建立服务注册和用户注册、用户登录等用户界面,实现服务、用户信息的分级注册和用户单点登录、用户权限授权等管理功能。
(三)信息基地建设
一是部署信息基地地理信息基础服务软件系统;
二是以1:2000、1:1000、1:500等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为基础,整合加工并维护管理相应尺度的公共地理框架数据;
三是建设本级节点软硬、网络、安全保密系统,实现对本区域公共基础地理信息资源的存贮管理,实现与分节点及本区域相关政府部门的联通;
四是作为主节点的信息基地,为平台提供现势性强的大比例尺数据资源,并负责其更新与维护。
信息基地可以直接利用主节点或分节点门户网站,也可根据需要建立信息基地的门户网站,展示本区域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提供的数据资源和服务功能。信息基地可以利用平台提供的统一访问接口在其门户网站建立服务注册和用户注册、用户登录等用户界面,实现服务、用户信息的分级注册和用户单点登录、用户权限授权等管理功能。
平台服务与管理模式
一、服务模式
“公共服务平台”一方面直接向各类用户提供权威、可靠、适时更新的地理信息在线服务,另一方面通过提供多种开发接口鼓励相关专业部门和企业利用平台提供的丰富地理信息资源开展增值开发,以满足多样化的应用需求。表5-1给出了平台的基本服务模式。其服务对象主要包括政府、公众和企业三大类用户,每类用户又可依据使用方式分为一般用户和开发人员。
二、平台管理模式要实现平台主节点、分节点、信息基地协同服务,必须按照一致的技术方法和流程对服务和用户进行管理。各级地理信息服务机构需要制作符合平台要求的服务内容、部署各类符合标准接口规范的服务软件系统来实现服务发布。还要通过服务管理系统完成服务注册,并对自己发布的服务进行访问权限控制和管理。平台运行管理机构通过服务管理系统对平台中各类注册服务和注册用户实现综合管理,包括对服务注册信息审核、用户信息审核、用户权限管理、服务状态监测以及用户行为审计等。对服务的管理依托多级服务注册中心进行,主节点、分节点与信息基地采用星形拓扑连接方式。各服务注册中心负责所辖区域网络内服务的分级注册、服务状态监控、服务组合,并向上级服务注册中心汇集注册信息。对用户的管理采用分布注册、集中认证和分布授权的方式,用户可以按照行政归属在任何服务节点或信息基地进行注册,其注册信息统一集中存放于平台主节点。通过统一认证中心的身份和权限认证,用户即可在全国范围实现单点登录。
对特定服务访问权限的申请和获取,由该服务的提供者在本地处理
第三篇:大力推进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大力推进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陈军 丁明柱 蒋捷 周旭 翟永 朱武
摘 要:在2008年发生的5.12汶川特大地震抗灾救灾、北京奥运会、神州七号飞船上天等重大事件中,地理信息发挥了有力的服务支撑作用[陈军,2008]。要实现地理信息的跨越式服务,应以一体化地理信息资源为基础,以网络化地理信息服务为手段,以协同式运行维护与更新为保障,大力推进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向用户提供一站式地理信息在线服务。本文从网络化协同服务平台构建、在线地理信息服务提供、长效运行服务机制保障等方面论述了如何大力推进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并简要介绍了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主要任务。
关键词:地理信息 在线服务 公共服务平台 数字中国地理空间框架
一、引言
地理信息是国家基础性、公共性的重要战略信息资源,也是其他专题信息资源的空间化载体,在政府管理决策、新兴产业发展、人民生活改善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在目前,我国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尚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基础地理信息服务网站主要提供成果目录查询和少量的小比例尺公开数据。这种离线服务方式环节多、周期长,应用系统构建的技术复杂、成本较高,不能满足突发事件处置和快速应急响应以及大规模业务化应用的需要。随着数字中国地理空间框架建设不断深入,网络化地理信息应用如雨后春笋,深刻地影响着我国广大用户使用地理信息的方式与频率[陈军,2002]。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大众对地理信息公共服务提出了服务途径的网络化、服务形式的个性化、服务内容的多元化、服务主体的协同化等一系列新要求[周旭等,2008]。
近年来,国际上加大了对在线地理信息服务的研究力度,按照面向服务架构(SOA)的理念和采用Web service等开放式标准协议,研究构建分布式地理信息共享与应用开发平台[姚鹤岭,2007;Ian,2008]。国家测绘局近期做出了建设我国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以下 陈军,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总工程师,中国GIS协会会长,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
丁明柱,国家测绘局地理信息与地图司副司长;蒋捷、周旭、翟永、朱武,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简称公共服务平台)的战略决策,要求切实转变传统的地理信息服务方式,提升我国地理信息公共服务能力[国家测绘局,2009]。为此,需要构建网络化协同服务平台,提供在线地理信息服务,并形成长期运行服务机制。
二、构建网络化协同服务平台
公共服务平台的核心是以一体化地理信息资源为基础,以网络化地理信息服务为手段,以协同式运行维护与更新为保障,向政府、企业和公众提供便捷、及时的一站式地理信息服务。
1、信息资源一体化
由于历史的原因,目前我国各地基础地理信息资源相对独立运行,彼此之间物理隔离,在客观上形成了“孤岛”。这使得目前我国地理信息资源总量虽然不断增加、质量不断提高,但整体上开发不足、利用不够、效益不高,不能有效满足政府宏观决策、综合减灾与风险管理以及公众服务过程中对跨地区多尺度地理信息资源快速集成与应用的迫切需要。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通过统一的技术标准和广域网络,把分散在各地的地理信息数据资源整合为逻辑上集中、物理上分布的统一地理信息资源,向广大用户提供多尺度的地理信息服务。
为此,要根据社会经济信息空间化整合和阅览标注等需求,对原有基础地理信息数据进行细化分层、分级分类、尺度协调等一系列加工处理,形成适合于在线服务的满足不同用户群体需要的政务版和公众版地理信息数据。
2、互联互通广域化
为了形成物理上分布、逻辑上集中的公共服务平台,需要依托国家广域网物理链路,搭建纵向和横向广域网络,在纵向上联通国家、省、市地理信息服务机构,将分布在各地的地理信息服务节点连成一体,并在横向上联通各类用户。对于使用涉密地理信息的政府用户,应依托涉密广域网实现互联互通,对企业和公众则可依托非涉密网广域网(如政府外网、因特网)进行联通。为此,要配置支撑地理信息广域网服务的计算机、数据存储备份、安全保密和网络设备,建设广域网络接入和数据分发服务环境,保障地理信息网络化在线服务。
考虑到面向全国服务时峰值并发用户数可能较多,公共服务平台应具备高效稳定的地理信息在线访问能力、强大可靠的在线数据处理与管理能力,以满足用户对信息访问和应用的时效性、系统的稳定性的要求。
3、运行维护协同化
公共服务平台通过构建分布式地理信息共享与应用开发环境,统筹分布在各地的地理信息服务提供者,向政府、企业和公众提供协同服务。每一个服务提供者都要按照统一要求,制作符合公共服务平台要求的服务内容,建立和部署符合标准接口规范的服务软件系统,通过公共服务平台发布并提供地理信息服务。公共服务平台将通过设立统一的服务注册中心和门户网站,对服务进行有序组合与统筹。平台所包括站点的数量可以动态变化,各个站点提供的服务也可以动态变化,但整体上保持着动态稳定的状态。
为了构建分布式地理信息共享与应用开发环境,需要采用Web service等开放式标准协议,研究设计统一的地理信息服务描述、发布、发现和调用的技术结构与接口,以对分散在各地的有关地理信息服务资源进行封装改造,形成一大批服务节点。每个节点技术结构相同,对外服务接口一致,能够应需实现松藕集成与应需装配,协同地提供满足全局一致性要求的无缝服务。
三、提供在线地理信息服务
利用公共服务平台所提供的网络化地理信息协同服务环境,广大用户将能够通过广域网络,根据授权在自己的办公室(或住处)方便地浏览相关的地图与地理信息,或进行“选货、定货”,或构建自己的应用系统。
1、地图阅览标注
为了满足广大用户对地图阅览标注的需求,公共服务平台要提供二维、三维地图等浏览服务。二维地图服务是将标准地理地图(包括地形图、政区图、影像图等)处理成适于网络发布的数据,提供范围选定、地图生成、地名查找、属性查询及标注等在线浏览功能。三维地图服务则是发布基于遥感影像和DEM的自然地形场景、城市构筑物景观以及立面街景等,提供浏览查询功能。为此要对多尺度、多类型数据进行必要的加工处理,如构建地图和影像的数据金字塔、建立宏观、中观和微观数据的多尺度关联等,以满足网络化发布与服务的要求。
对于部分用户来说,他们不满足于单纯地图浏览,希望能够以公共服务平台提供的地理底图上标注、加载和管理自己的有关信息。这就要求公共服务平台提供信息标注、加载和制图等功能,便于用户挂接有关信息并在本地机上保存管理,形成个人的专门数据库。
2、数据交换服务
根据有关规定或授权,公共服务平台将允许一些用户通过广域网络直接远程下载或交换数据。数据交换服务的功能包括地理信息成果目录查询、数据库同步、数据复制、数据提取。首先,要采用统一的元数据标准,建立基于多级节点的全国地理信息成果目录元数据库和目录服务,使用户能够通过公共服务平台的统一门户网站,了解和查询各地的地理信息成果情况。
3、开发接口服务
公共服务平台一方面直接向各类用户提供权威、可靠、适时更新的地理信息在线服务,另一方面要通过提供多种开发接口,鼓励和支持相关专业部门和企业利用平台提供的丰富地理信息资源,建设专题应用系统或进行增值开发。为此,公共服务平台要提供面向浏览器端的二次开发接口(API),支持对数据交换、数据表达、数据整合和应用分析等各类平台服务的调用。
通过调用二次开发接口,专业用户可以进行自身业务信息的分布式集成,快速构建业务应用系统,或利用平台提供的数据处理、标绘等工具软件,制作符合自己需要的数据产品。相关企业可以不用考虑基础地理信息的采集、加工与更新,专注于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兴趣点等信息的采集、加工,发展新的增值服务,如建立旅游、房产、购物等各类地理信息服务系统等。
四、形成长效运行服务机制
要根据平台互联互通、协同运行、在线服务的要求,建立统一的门户网站,统筹协调服务,持续更新,形成长期运行维护机制,使公共服务平台真正地成为信息化条件下我国地理信息公共服务的新型运行形态与手段。
根据共建共享、运行维护的需要,在确保各级平台资源拥合法权益、推进平台资源有效应用的基础上,逐步完善现有政策制度并制定相关管理办法,确保平台建设的有序推进,确保平台运行维护的有序开展,确保平台应用服务的安全合法。
1、统一门户网站
门户网站是公共服务平台提供在线服务的总界面、总窗口,是普通用户使用公共服务平台各类服务的入口。任何用户从平台的任一“入口”即可通过广域网络上的服务系统,对所需地理信息进行查找、浏览、评价和利用,享受多尺度、多类型的地理信息服务。
门户网站向用户提供地图浏览、地名查找、地址定位、空间查询、地名标绘、数据查询选取、数据提取与下载等服务。还为各类用户提供服务注册、服务查询、用户注册、用户登录、服务运行状态检测等多种运行管理功能的访问界面,以及平台使用帮助信息,如各类服务的接口规范、应用开发接口(API)文本以及开发模板、代码片段和相关技术文档资料。
2、服务统筹管理
在设计理念上,公共服务平台要同时考虑服务提供方、使用方和服务中介三大对象,不同于基于webGIS的传统地理信息服务系统。服务提供方负责建立和运行多种在线服务系统,在服务注册中心进行登记注册;服务使用方通过门户网站和标准接口调用有关服务,服务中介负责服务注册中心和门户网站的部署、运行和维护。这就要求研究集地理信息服务提供方、使用方和管理方为一体的服务统筹与管理机制,建立服务注册管理、用户管理、服务调度等系统。
服务注册管理系统部署在服务注册中心,是所有平台服务的“黄页”系统。它依据地理信息服务元数据规范对各个地理信息服务进行登记注册,并对这些服务进行横向拼接、纵向链接,从而形成覆盖全国、分布维护的全国地理信息服务。服务提供者在服务注册中心注册Web服务描述信息,服务使用者通过服务注册中心查找服务描述、接口描述、服务的绑定位置描述等注册信息。
对用户的管理采用分布注册、集中认证和分布授权的方式,用户可以按照行政归属在任何服务节点或信息基地进行注册,其注册信息统一集中存放于平台主节点。通过统一认证中心的身份和权限认证,用户即可在全国范围实现单点登录。对特定服务访问权限的申请和获取,由该服务的提供者在本地处理。
为了实现的协同服务管理与决策支持,需要在网络化条件下实现跨地区、跨部门的处理、分析等服务整合。为此,要通过网络发现,查找、绑定和链接各种服务,进行服务的调度与动态组合。
3、持续更新完善
为了保证服务内容的现势性与可靠性,需要对平台数据和服务功能不断地进行更新完善。为此,需要依托多级地理信息服务架构,建立多级运行维护中心,具体地承担平台的日常运行、内容更新、用户管理等,形成24小时不间断运行服务机制。
就数据更新而言,公共服务平台要建立起日常更新与应急及时更新相结合的机制。一般情况下,应通过基础测绘日常更新计划,对平台数据进行更新。城市大比例尺数据的更新可与建设工程的竣工验收相结合。在突发事件或应急情况下,则可采取多种技术手段与方式,快速获取事件发生地点或相关区域的航空航天影像数据、地面实测数据以及相关专题数据,提取变化信息并更新公共地理框架数据,及时通过平台向用户提供最新信息服务,满足应急救灾与风险管理需求。
五、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主要任务
公共服务平台由分布在全国各地的主节点、分节点和信息基地组成。主节点、分节点和信息基地三级节点分别依托国家、省(区)、市(县)地理信息服务机构建设和运行,具有相同的三层技术架构。节点间通过网络实现互联互通,形成一体化的地理信息服务资源,向用户提供在线地理信息服务。
公共服务平台总体技术架构如图1所示,包括服务层、数据层和运行支持层。其中服务层包括门户网站系统、在线服务系统和服务管理系统,以及相应系列标准服务接口,向用户提供标准化的地图与地理信息服务;数据层由国家、省、市(县)三级地理信息服务资源组成,在逻辑上规范一致、物理上分布,彼此互联互通;运行支持层是基于广域网的网络接入环境,以及数据库集群服务、存储备份、安全保密控制和管理的软硬件环境。
图1 公共服务平台总体技术架构
1、主节点建设
包括服务系统开发与部署、国家级公共地理框架数据集建设与维护更新、运行支持环境建设。服务系统包括门户网站、总体服务与用户管理系统、地理信息基础服务系统等,其中总体服务与用户管理系统支撑分节点和信息基地实现分级服务注册管理及用户注册管理,并负责信息交换与服务的统一管理和调度;国家级公共地理框架数据是以1:5万及以小比例尺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为基础进行整合加工后形成;运行支持环境是指与主节点规模相适应的数据存贮和服务软硬件环境、网络环境、安全保密系统等。
2、分节点建设
分节点的建设内容与主节点类似,但公共地理框架数据是以1:1万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为主要基础进行整合加工而形成的。各分节点可以直接利用国家级门户网站,也可根据需要建立本级门户网站,展示本区域及相关信息基地的数据资源和服务功能。此外,分节点可根据需要利用平台提供的统一访问接口在其自己的门户网站建立服务注册和用户注册、用户登录等用户界面,实现服务、用户信息的分级注册和用户单点登录、用户权限授权等管理功能。
3、信息基地建设
信息基地以1:2000、1:1000、1:500等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为基础进行整合加工并负责其更新与维护,为主节点提供现势性强的大比例尺数据资源。与分节点类似,信息基地可以直接利用主节点或分节点门户网站,也可建立自己的门户网站。同时,信息基地也可利用统一访问接口建立服务注册和用户注册、用户登录等用户界面。
六、结束语
公共服务平台是“数字中国”地理空间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信息化测绘体系的主要运行形态之一。其建设与运行将实现从离线数据提供到在线地理信息服务的根本性转变,对于增强我国地理信息公共服务能力、发挥地理信息资源的最大效益、提升全社会地理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水平、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当然,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与运行是一个技术复杂、涉及面广、周期较长的超大型地理信息系统工程。为此应该在国家统一规划指导下,面向政府宏观决策、国家应急管理、社会公益服务等对在线地理信息服务的迫切需求,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急用先行,边建边用,逐步完善和推广,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各类用户的需要;同时要充分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采用先进、成熟的技术标准与方法,制定统一的技术设计指南,形成符合国情、先进实用、标准统一的设计方案与技术规范,兼顾当前急需与未来的需要。
参考文献
国家测绘局,2008,关于印发国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专项规划的通知,2009年2月 国家测绘局,2009,关于加快推进国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指导意见,2009年3月 杨凯,2006,信息化测绘:一个新的战略方向,中国测绘报,2006年5月16日
杨凯, 2008,关于我国信息化测绘发展战略的思考与建议,信息化测绘论文集,pp.1-7,测绘出版社,2008]。
陈军,2002,论数字化地理空间基础框架的建设与应用,测绘工程,11(2):1-6 陈军,何超英,朱武, 彭震中,金舒平,,2008,汶川抗震救灾的基础地理信息综合应急服务, 地理信息世界,6(6):7-11 周旭,刘若梅,2008,新时期基础地理信息服务的特点与对策,信息化测绘论文集,pp.145-152测绘出版社
Ian Masser, Rajabifrad, A., I.WIllinason,2008, Spatially enabling governments through SDI implementation, IJGIS,22(1-2):5-20 姚鹤岭,GIS Web服务研究,黄河水利出版社,2007年9月
第四篇:电子政务地理信息共享平台框架设计
电子政务地理信息共享平台框架设计
摘要:基于国家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和网络地理信息服务技术建设面向政府部门的电子政务地理信息共享平台,能极大地提高地理信息的利用率,促进包括地理信息在内的各类政务资源信息的分建共享。本文提出了包括网络环境、分布式数据库管理系统、政务地理信息可视化与查询检索系统、政务地理信息上载与管理系统、地理信息服务共享系统等五个组成部分的电子政务地理信息共享平台框架体系。采用该框架体系,通过国家级平台和个别省级平台的试点建设,可为各级电子政务地理信息共享平台的建设提供标准规范和示范作用。关键词:政务地理信息、共享平台、框架设计 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以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和遥感为代表的测绘高新技术和基础地理信息资源在国家政务信息化建设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基础地理信息
[1]是国家基础性和战略性信息资源,它不仅提供了自然要素和人造物体等的空间位置、形态特征和相关关系,而且也是其它各类与空间相关信息(如各类图形、图像、文本、视频、音频信息)的载体,使人们能够按照地理坐标或空间位置集成、检索、展示所关心的自然、社会、经济、环境信息,并进行空间分布特征、运行状态、变化态势等的分析模拟,辅助规划、管理和决策[2]。
近年来,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数字中国地理空间框架建设和地理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建成了包括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数据库、国家基础航空摄影成果数据库等多类型、多尺度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国家级基本比例尺地形图数据库包括全国1:400万、全国1:100万、全国1:25万、全国1:5万数据库,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1万数
[3,4]据库的建设也已形成了规模化成果;基础航空摄影获取了各种比例尺的彩色和黑白影像资料。
地理信息成果与产品的积累为建立共享地理信息平台提供了可能,2008年国家适时地提出了建立地理信息公共平台的设想。
过去几年里,各级政府和各政府部门都以地理信息为基础建立了面向自己业务需要的政务地理信息系统,如政府决策、气象、水利、规划、公安、边防、国土资源管理等[5]。然而,大多数政务地理信息系统采用的是分建分管的模式,没有统一的标准规范,地理信息数据库也是一次性建设,各系统间普遍存在信息孤岛、地理信息不能及时更新、不同尺度地理信息不能分建共享等问题。随着网络服务技术、地理信息服务共享技术的发展及政务地理信息应用的推进与深入,迫切需要基于统一的标准规范建设能够互连互通、分建共享的政务地理信息平台。
目前,国内一些城市在政务地理信息共享平台建设方面取得一定的成果,如北京、重庆的政务地理信息共享平台建设,实际应用与推广效果也具有较好的示范性。然而,由于城市级的基础地理信息资源集中建设集中管理,其政务地理信息共享平台的建设模式不太适用于国家级、乃至省级、地市级平台的建设。文章参考北京市、重庆市政务地理信息共享平台建[6]设情况,根据全国地理信息资源的建设和管理模式,结合政府网络情况,设计了电子政务地理信息通用平台总体框架,希望能够为各电子政务地理信息平台建设提供参考。2 电子政务地理信息分建共享机制
政务地理信息在国家基础地理信息的基础上,融合了政务信息以及其它相关专题信息,涉及中央政务部门,各地方政府部门以及许多相关单位,因此需要建立健全相关的政策法规,明确各部门在电子政务地理信息共享平台运行和维护中的责任和义务。
图1平台运行结构
覆盖全国的1:400万、1:100万、1:25万、1:5万基本比例尺地理空间数据库建在中央,由国家测绘局统一管理和维护,而1:1万、1:2000乃至更大比例尺的地理空间数据库由各省、市分别建设,独自管理。因此,基于政府电子政务专网,分级建设政务地理信息平台,通过建立有效的地理信息共享机制,实现政务地理信息的分级建设、维护与服务共享。即国家级平台维护、管理宏观层面的政务地理信息,省市级平台维护、管理微观层面的政务地理信息,平台间基于政务地理信息服务共享标准和规范,提供服务级共享,实现平台间不同尺度、不同范围政务地理信息的互相调用,从而减少平台间数据库内容的重叠度,打破信息孤岛。电子政务地理信息平台体系结构
图2平台体系结构
3.1 标准规范体系
基于统一技术体系,按照有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技术规范与质量管理体系,规定或制订电子政务地理信息平台建设与运行维护所需的技术规范,包括平台总体规范、数据规范、服务规范、应用规范等。(1)总体规范
包括政务地理信息共享平台总体性、框架性、基础性的规范,除引用国家、行业相关标准外,还需制定《电子政务地理信息共享平台基本规定》,用以明确政务地理信息共享平台
的内涵、构成、定位及作用,对政务地理信息共享平台应包含的数据内容、应提供的服务内容、应具备的环境条件(软件、硬件、网络等)、应具备或遵守的安全保密措施等提出要求。(2)数据规范
对电子政务地理信息共享平台的数据进行规定,包括数据的数学基础、数据内容、数据模型、信息编码、属性结构、存储模式等。规定电子政务地理信息共享平台数据的表达方式,包括各种地图要素可视化表达的符号、注记、颜色、信息负载综合指标和基本要求等。此外,还需制定电子政务地理信息共享平台数据维护与更新规范,明确数据更新的程序、方式、周期以及历史数据库的存储、管理等方面的要求。(3)服务规范
为了实现多级互联,保证各个节点提供的服务能够协同提供统一的服务,需要规定或制定相应的服务技术规范,包括基于服务器缓存的地图服务规范、平台服务元数据信息模型、平台服务的服务质量评价方法、平台服务接口规范、平台用户管理办法、平台服务节点建设基本技术要求等。(4)应用规范
制定电子政务地理信息共享平台用户指南(提供平台服务接口的介绍和使用说明,规定用户注册的内容、技术流程,规定用户认证的方法和流程等)、电子政务地理信息共享平台用户管理规范(包括用户分类与授权策略,如用户注册、授权、删除、增加、锁定)等。3.2 网络支撑环境
政府资源网是国家层面建设的办公业务资源网,是广域的涉密网络,网络本身有信道加密机,可以跑保密数据。政府资源网与国家各级政府部门的内网是物理连通的,各级政府部门内网可以采用防火墙和加密机与办公业务资源网逻辑隔离。从内网可以任意获取办公业务资源网上的信息资源。
电子政务地理信息共享平台,主要是面向政府部门,为其提供带密级的、规范的基础地理信息服务和应用接口服务。因此,平台运行在广域的政府资源网中,可以为副省级以上政府部门提供公共的基础地理信息服务,解决平台重复投资重复建设的问题;同时,办公业务资源网为涉密网,解决了基础地理空间数据的安全保密问题。在办公业务资源网中,通过分级建设共享平台和提供标准的接口服务,可以逐步建立一个覆盖全国的、完整的基础地理信息共享环境,并有序实现与专业部门地理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
办公业务资源网是各级政府政务资源信息获取的平台,其中可能还运行着其他专题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电子政务地理信息共享平台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提供基础地理信息服务和信息共享接口服务。
3.3 分布式数据库管理系统
我国国家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建设采用的是分布式的格局,即覆盖全国的1400万、1100万、125万、15万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建在北京,而11万、11000乃至更大比例尺的地理信息数据库按行政区域分别建在各省甚至地市的测绘部门。此外,专业地理信息在专业部门。因此,电子政务地理信息共享平台采用分布式的数据库结构,以保证数据的权威、安全、持续更新与维护。
平台数据库可多节点部署。各级节点按照统一的技术规范建立各自的数据库并自行对其进行管理、维护与更新。
各级节点数据库由组成该数据库的相应数据子库构成,这些数据子库可以对应于物理分散的数据库,部署于不同的数据库服务器,也可以存储于同一台数据库服务器,仅作逻辑划分。各级节点需管理的地理数据存贮在对象化地理要素数据库、地图制图数据库、三维场景数据库、影像数据库、地理统计数据库、元数据库中。各级节点可针对自身数据管理具体需求,有针对性的建立或利用已有数据库管理系统。
各级节点数据库的数据资源存储于本地服务器,依据空间数据类型的不同,以文件或数据库的方式进行存储。
3.3.1基础地理信息框架数据库
基础地理信息框架数据库,是电子政务地理信息共享平台的基础和重要内容。国家级平台以覆盖全国的1:400万、1:100万、1:25万、1:5万基本比例尺地理空间数据库为基础,构建一个可以精确配准、集成和整合的政务地理信息共享平台基本框架数据库,其内容包括行政境界、水系、交通、居民地、地名、地表覆盖、数字高程模型以及卫星影像等。3.3.2政务地理信息资源数据库。
根据综合减灾、风险评估、应急处理、电子政务及各专业部门的需要,基于空间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提取相应的数据指标,同时,通过数据交换与共建共享协议,获取专业部门的专题地理信息,构建电子政务地理信息共享平台的扩展地理信息资源数据库。
数据库主要内容包括:
地形地貌宏观与微观特征
水系形态特征、居民地分布特征、交通网络特征; 规则格网分布的人口统计数据 规则格网分布的经济统计数据
地形、水系、地表覆盖与应急专题数据的关联规律信息 自然资源、基础设施、自然灾害的分布及规律信息等。3.4 政务地理信息可视化与查询检索系统 3.4.1政务地理信息可视化展示
以全国或各地区的1:400万、1:100万、1:25万、1:5万以及重点地区1:1万甚至更大比例尺的矢量数据、数字高程数据、各种分辨率的航空航天影像数据为基础,结合政务相关信息,建设多尺度地理信息服务框架,实现大范围三维地形可视化,完成政务地理信息的可视化展示。同时,采用无级缩放的方式从粗到细真实再现地理景观,并支持与传统二维地理信息服务模式的互换。3.4.2信息查询检索
信息查询检索功能包括:
实现以行政区划为索引的基础地理信息组织、调度; 实现政务专题地理信息的查询、检索、统计; 提供地名搜索、坐标定位等空间定位功能
提供按类、按图层、按要素名称的实体检索功能 3.5 政务地理信息加载与管理系统
该系统用于支持平台的政务地理信息加载与管理。通过政务专题数据的上传、标注、图层加载,为用户提供政务地理信息数据加载和展示的窗口。这是政务地理信息共享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平台的使用价值与可持续发展,也是电子政务地理信息共享平台能够更好地满足各级政府部门需要的重要内容。政务专题数据加载的方式包括:含位置坐标的文件上传、信息定位;用户根据需要进行的信息标注;已入库的地理信息数据作为政务资源图层加载。
政务地理信息加载到平台后,通过平台的信息管理与展示系统,自动建立政务资源目录体系,与基础地理信息分库管理,政务地理信息数据库也同样采用分布式数据存储与管理模式。政务地理信息数据由政府相应部门负责生产与维护,当某一部门遵循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相应的技术规范接口,将其业务数据注册到平台服务中时,其政务地理信息数据就成为平台数据资源的一部分,与公共基础地理数据一起共同向平台用户服务。政务地理信息数据的所有者可以自行定义数据内容并可决定这些数据的使用权限。3.6 地理信息服务共享系统
以国家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为核心,以多源数据的集成为基础,以可视化应用服务为目的,内部建设通用的空间数据管理、空间信息查询、显示和空间分析等服务,并集成地理信息服务接口所提供的各种服务功能,为各种政务专题应用系统提供应用接口或向不同等级用户对象提供相应的地理信息服务。
系统采用标准的开放式网络地理信息服务技术路线,基于WMS服务、WFS服务、三维地理信息服务接口,提供用户地图与地理信息相关服务:
目录服务:提供基于元数据的目录服务,用于发布管理中心提供的数据描述信息,用户可以调用该接口来实现对管理中心元数据的查询。
政务电子地图服务:提供对电子地图地理实体的查询和定位服务,支持二维、三维的动态形式或者静态缓存形式的地图可视化表达。
空间数据服务:支持空间数据库的编辑、复制、通过数据抽取下载拷贝,以及对空间数据库的查询操作。
地理编码服务:提供各种基于地理编码的查询、检索、和定位服务。 空间处理服务:提供基本的空间分析、空间统计方法,可以实现各类地理信息的在线空间分析、空间统计,以统计图表、统计地图、数据表等方式进行展示。
影像服务:加载或处理最新影像产品,并进行发布,来为用户尽可能丰富的提供数据。
专题制图服务:提供数据选取、叠加、整饰、符号配置、色彩编辑等功能,从而用户能够制作自己的专题图。结束语
电子政务地理信息共享平台是以权威、标准的基础地理信息为基础,以涉密的政务信息资源网为依托,根据电子政务的需求,进行数据加工和整合,通过采用统一的体系架构、统一的规范标准、相对统一的服务模式和运行机制,构建政务地理信息资源的共享环境。促进并逐步改变电子政务建设中普遍存在的“信息孤岛,各自为政”的局面,为政府综合业务管理和科学决策提供辅助支撑和可视化工具,从而提升政府管理与决策的效率和水平。本文在充分研究政务地理信息的特点以及政务信息的分布模式的基础上,针对电子政务地理信息共享平台的构建框架进行了整体的设计。采用该框架体系,通过国家级平台和个别省级平台的试点建设,可为各级电子政务地理信息共享平台的建设提供标准规范和示范作用。
第五篇: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与使用管理办法
**市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
建设与使用管理办法
(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提高我市地理信息共享服务水平,推进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高效应用,促进智慧城市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成果管理条例》、《广东省测绘条例》、《**市测绘地理信息管理办法》和其它相关法律法规,结合**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地理信息的建设维护、共享应用、安全保障等活动,应当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 **市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是我市统一的、权威的地理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市政府各部门都必须在该平台下开展本部门的专业应用,不得重复建设。
第四条
**市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以下简称“平台”)由市政府统一建设,市测绘地理信息行政主管部门牵头组织实施,市政府各部门、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公众根据权限共享使用。
第五条
**市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与使用,应当遵守统一规划、分级负责、统筹建设、资源共享原则。
第二章 职责与分工
第六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地理信息共享
服务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地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机制,促进地理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与服务,提高地理信息资源的共享服务水平。
第七条 市测绘地理信息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市信息化主管部门共同负责平台的总体建设和推广应用工作。其中市测绘地理信息行政主管部门是平台建设的牵头单位,负责平台建设的具体组织实施、管理维护和推广应用;市信息化主管部门负责平台建设与应用的综合协调,并在政策措施、共建共享、应用服务等方面做好支撑工作。
第八条 市国土资源信息中心具体负责**市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的日常管理和更新、维护工作,并提供基础地理信息资源的应用服务,其主要职责是:
(一)负责**市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的管理与日常维护工作。
(二)负责全市基础地理信息数据集的更新、建库、管理、维护工作,并提供社会化服务。
(三)负责全市地理信息资源目录的更新、管理、维护与发布。
(四)为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的应用及各部门开展专业地理信息系统建设提供在线地图服务及相关技术支持。
第九条
市发展改革、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房管、公用事业、统计、经信、科技、环保、人口计生、农业、林业、民政、财政、旅游、公安、交通运输、安全监管、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教育、体育、外经、物价、海洋渔业、公路、人防、消防、水利、工商、税务、质监、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应急管理、供电、电信、— 2—
移动、联通等使用或拥有地理信息资源的单位共同参与公共服务平台共建共享工作。其主要职责是:
(一)负责本单位专题地理信息数据集的编目、管理与更新维护。
(二)负责本单位专题地理信息数据集使用申请的授权、审核。
(三)按规定及时向测绘地理信息行政主管部门汇交本单位测绘地理信息数据目录或副本。
(四)主动利用公共服务平台开展专业地理信息系统建设,避免重复建设。
第十条
市国家保密主管部门、国家安全主管部门负责对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与应用的安全保密工作进行技术指导与监督检查,确保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与应用符合国家安全保密相关规定与要求。
第三章 建设与管理
第十一条
市级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由市人民政府主导,市测绘地理信息行政主管部门牵头,政府各部门共同参与建设。
县(区)级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按全市一体化建设的原则,由县(区)人民政府组织建设并与市级平台对接,成果在全市范围内共享使用。
第十二条 市、县(区)各级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的规划建设、共享应用和维护更新等经费,由同级财政统筹安排。
—3—
第十三条 各级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应当遵守全市统一的标准规范,并与国家、省相关标准兼容。
第十四条 各级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基础地理信息数据集由各级测绘地理信息行政主管部门统一建设与管理维护,政府各部门根据权限进行共享使用。
专题地理信息数据集由政府各相关部门负责建设、更新和管理维护,并对所提供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现势性负责。
第四章 共享与应用
第十五条 **市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分为政务版和公众版,政务版公共服务平台为政府及其部门提供地理信息服务;公众版公共服务平台为社会提供地理信息服务。
第十六条
市直各部门经授权后,可通过政务网登录**市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实现全市地理信息资源的在线共享交换。
第十七条
各单位和个人需要使用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应通过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进行共享交换。如需使用其他部门的专题地理信息数据,可通过公共服务平台向拥有数据所有权的单位提出使用申请,经审核通过后方可共享使用。
基于地理信息数据的应用系统建设项目,测绘地理信息行政主管部门不再提供离线地理信息数据服务。确实无法实现联网的应用系统,另行商定。
第十八条
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规章授权和行政机关委托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在履行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 4—
职责过程中形成的地理信息,应当纳入公共服务平台数据共享范围。共享数据内容目录按照本市相关标准执行。
共享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地理信息,应当遵守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第十九条
市政府各部门在进行政务信息系统和公众服务信息系统建设时,涉及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和应用服务的,应在**市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的基础上,采用平台提供的资源和应用支撑服务进行开发建设,避免重复投入。
使用财政性资金的应用系统建设项目,在立项前应当征求市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和市信息化行政主管部门意见;应用系统建设方案应当报市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和市信息化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二十条
市直各部门需要使用**市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立专业应用系统的,应向市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即市国土资源局提出申请,经批准同意后,与**市国土资源信息中心签订使用协议,由**市国土资源信息中心根据协议内容提供相关技术服务并按规定收取相关技术服务费。
第二十三条 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和应用系统应当在符合安全、保密等规定的前提下,通过互联网向社会公众提供及时的地理信息服务。
第六章 安全与保密
第二十一条
涉密版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只限于在涉密网上共享使用,或以文件交换方式提供使用。在使用过程中应确保使用
—5—
环境与互联网物理隔离。市政府各部门需要使用涉密版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的,使用目的和范围必须符合国家保密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规定,并严格按照国家涉密基础测绘成果资料提供使用的法定审批程序执行。
第二十二条
政务版地理信息数据,须经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或省级测绘地理信息行政主管部门认可的保密技术进行处理后,才能在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共享使用。
第二十二条
公众版地理信息数据,须经保密技术进行处理并取得省级测绘地理信息行政主管部门颁发的审图号后,才能在互联网上发布使用。
第二十三条 测绘地理信息行政主管部门及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对服务平台和应用系统的安全管理,定期组织本行政区域或本部门负责服务平台和应用系统建设的人员开展业务和安全知识培训。
第二十四条 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及应用系统技术服务机构应采取有效的安全措施,保障服务平台及应用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
第七章 监督与处罚
第二十五条 测绘地理信息行政主管部门和信息化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服务平台和应用系统建设和共享情况的监督检查,定期对服务平台和应用系统运行情况进行分析评估。
第二十六条 技术机构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 6—
列情形之一的,由测绘地理信息行政部门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对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一)未采取有效的安全措施,致使地理信息数据丢失、损坏的;
(二)未按规定完成地理信息数据处理、集成并更新的;
(三)未按规定公布信息、提供服务的;
(四)其他依法应当给予处分的情形。
第二十七条 应用系统建设单位及其工作人员有以下情形之一的,由测绘地理信息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仍不改正的,可以暂停向其提供共享服务;情节严重的,由有权机关对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一)未按全市统一的标准规范进行应用系统建设,应用系统无法共享的;
(二)使用财政性资金的应用系统建设项目,立项前未征求测绘地理信息行政主管部门和市信息化行政主管部门意见的;
(三)使用财政性资金的应用系统建设方案未向测绘地理信息行政主管部门和市信息化行政主管部门备案的;
(四)未按规定按时汇交并组织更新专题地理信息数据的。
第二十八条 相关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单位及其工作人员不依法履行监督管理职责,或者失密泄密,造成严重后果的,由有权机关对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第八章 附则
—7—
第二十九条
本办法自2015年
月
日起施行,各县(区)参照执行。本办法有效期5年。
—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