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源头治理保平安维护稳定促和谐发言稿
全县平安建设信访稳定工作典型发言材料
源头治理保平安维护稳定促和谐
中共嵖岈山镇委员会嵖岈山镇人民政府
嵖岈山镇位于县城西部25公里处,总面积96平方公里,辖13个村,2.7万余人。去年以来,镇党委、政府极研究探索新形势下保持社会和谐稳定的特点和规律,注重从源头上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精心谋划,强力推进平安建设,维护社会大局稳定。2009年,全镇共排查出各类矛盾纠纷39起,成功调处39起,调处成功率100%;刑事案件、治安案件发案率分别比去年同比下降41.6%、37.2%。荣获全市信访稳定工作先进乡镇;连续4年荣获全市平安建设工作优秀乡镇。
一、着力在源头预防上下功夫,切实减少不稳定因素
一、强化舆论宣传,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采取举办学习培训会、文艺演出等,扎实推进平安建设知识进村居、进家庭、进学校、进企业、,为平安建设营造良好氛围。深入开展“平安村居、平安家庭、平安单位、平安校园、平安企业”等创建活动,认真制定实施方案,把责任分解细化到户到人。目前,全镇创建平安村居13 个,平安村组132个,平安家庭6714户、平安单位15个,人民群众满意率达95%以上。
二、强化监管措施,不断提高社会管理能力。建立出租房和流动人口信息档案,强化以出租房为重点的流动人口落脚地管理,有效预防和打击了流窜犯罪。认真抓好闲散青少年、违法青少年、刑释解教人员、法轮功人员等重点人群的管控和帮教工作。加强和改进交通运
1输、消防安全管理和安全生产监管,有效预防和减少重特大事故特别是群死群伤事故的发生,去年以来全镇未发生重大以上安全事故。
三、强化思想认识,增强化解农村矛盾的责任感。在解决农村矛盾过程中,我们引导镇村干部牢牢树立“发展是第一要务,稳定是第一责任”的观念,切实增强化解农村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牢牢把握化解农村矛盾的主动权,以人为本,确立化解农村矛盾的新思路,把握解决群众利益诉求“可顺不可激、可散不可聚、可解不可结”的原则,树立“三心”(即决心、信心、耐心),敢于接触群众,敢于面对复杂问题,妥善处置复杂矛盾。
二、着力在解决问题上下功夫 切实化解矛盾纠纷
我们“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听民声、解民忧、办民事,通过多种渠道化解矛盾,维护社会大局稳定。
一、拓宽群众诉求,预防减少矛盾纠纷。在街道的主要路段公开“人民群众利益诉求”和“社会问题举报”电话,向社会公布信访部门和有关行政机关的联系方式、工作程序等事项,为人民群众的诉求提供畅通、便利渠道。进一步建立健全了班子成员联系群众,反映群众诉求的工作机制,及时掌握群众的思想动态,心理情绪,愿望心声以及带倾向性的社会动态。去年以来,解决化解的矛盾纠纷中,35%的是从领导干部与群众联谊中发现的。
二、关注弱势群体,帮助解决实际困难。一是加大政策宣传力度,使广大的困难群众了解政策。二是积极帮扶,对生活困难的予以救助,进行慰问,落实低保政策,目前有600多户居民享受低保,低保资金达40多万元,农村享受低保700多人资金达49多万元。对因病致贫
者实行大病救助,及时把政策的温暖送到村民家中。三是做好10名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实施“两帮一”的帮教,签订安置帮教协议,定期开展排查清理工作,确保不脱管失控,由于镇村两级帮教措施落实,这10人无一重新犯罪。
三、健全机制,实行“调访一体化”工作格局。即把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信访工作职能结合在一起,形成党委领导,综治部门牵头协调,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相互衔接、相互补充的矛盾排查调处工作体系和“源头控访、服务减访、责任化访、综合治访”的调访格局,做到矛盾纠纷早发现、早预防、早处理。去年以来,镇调解中心共排查各类矛盾纠纷39件,解决 39件,调解率达到100%。全镇连续5年没有发生一例赴市以上越级上访案件。
三、着力在基层基础上下功夫,切实夯实社会稳定工作基础。
一、部门联动,建立综治工作中心综合服务大厅机制。积极建立健全社会矛盾纠纷综合服务大厅运行机制,成立了由镇主要领导亲自挂帅、综治办牵头、综治成员单位参加的社会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服务中心。中心下设办公室,抽调工作人员1人负责调处中心日常工作。制定了《嵖岈山镇关于进一步完善社会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机制的实施方案》和社会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九项制度,以制度建设为依托,提高综合服务大厅运行质量。各村均成立社会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服务站,确定专人负责,使各类矛盾纠纷解决在基层,实现了“小矛盾不出组,大矛盾不出村”,重大矛盾纠纷不出镇”的工作格局。
二、加大投入,注重加强科技防范措施。累计投入4万元加强技术防范工作,在集镇街道主要路段、金融系统等重点单位、要害部门安装了8个视频监控系统,为党政机关、金融单位、居民家属区等提
供服务。在农村大力推广安装电子狗、“气死贼”等电子防盗报警等小技防产品,使全镇小技防的普及率达到了80%以上,平安大喇叭系统的覆盖了全镇13个村132个村民组。在全镇各村实行了治安承包,其中11个村实现了刑事、治安案件“零发案”。加强处置群体性事件能力建设,加大人力、物力投入力度,加强公安、治安联防队伍建设,大大提高了处理群体性事件的能力和水平。
三、强化基础,建立“三级调处”网络机制。即第一级是由镇党委书记为组长的矛盾纠纷调解中心。第二级是在各村建立健全调解委员会,主持调解各类民间纠纷由支部书记任组长,治安主任和管片民警任副主任。第三级是村调解小组,由村小组长、计生管理员及热心公益事业的老党员、老干部中,选拔办事公道、作风正派的人员担任调解员和治安信息员组成。对各类矛盾纠纷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控制、早调处,及时避免一些新矛盾新问题的发生。如2009年8月份,全县农村低保提标扩面工作镇、村动员会后,鲍庄、海眼两村的信息员向镇调解中心工作人员反映,两村涉及下宋水库淹地的200多户近1000群众要集体去县里上访,得到这个信息,镇调解中心立即抽调了由综治、信访、司法、民政、农业、国土等由20多人组成的工作小组走村入户给群众讲法律、讲政策,通过工作组人员近半个月的政策引导、说服教育,及时避免了一起大规模地群体性上访事件。
新的起点,承载着新的希望。全镇社会经济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同时,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会时有发生,我们将进一步改进工作模式,创新工作方法,为推进平安嵖岈山、和谐嵖岈山建设,实现全镇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2010年4月16日
第二篇:维护稳定保平安和谐创建促发展
xx县位于江西省东部,是xx南大门,属全国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之一。全县辖11个乡(镇),1个垦殖场,129个行政村,有人口23.5万。改革开放以来,该县长期坚持两手抓,一手抓发展,一手抓稳定,努力打造和谐平安xx,有效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双赢”目标。200x年,全县财政收入首次突破亿元大关,农民人均收入较之上年增幅达7.5%,均创历史之最。自1992年以来,该县先后14次被评为全市综治工作先进县,4次被评为全省综治工作先进县,1次被评为全国综治工作先进县。
一、抓责任,确保稳定工作措施落到实处
1、抓领导责任制。一是抓县级领导。县级领导干部带头抓,该县坚持“五挂五联”制度,安排全县县级领导干部每人挂点一个乡镇、一个村、一个企业、一个社区,一个学校,实行责任到人,蹲点联系抓和谐平安创建。要求每位县级领导干部每年交纳2000元风险金,年终考核,兑现奖罚。二是抓乡镇和部门领导。明确规定,乡镇党委书记和部门一把手为维护稳定的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为主要责任人。每年县综治委下达综治责任书,分解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目标任务,并且责任落实到人。同时,县综治委与县委组织部联合建立科级干部抓稳定工作政绩档案,每年考核一次,政绩突出者优先提拔使用。近两年,全县有25名副科干部提拔为党政一把手,有60名政法综治干部提拔为科级干部。三是抓。,改水16324户,改厕24541个,改路110公里,改房21243平方米。200x年,该县被评为全市新农村建设工作先进县。三是落实重大决策审查制度。该县一贯注重听民意、听呼声,办事情、作决策都先考虑群众的利益,以群众拥护不拥护,支持不支持,答应不答应为决策依据。2005年,该县启动河东新区开发,事先将建设规模,投资金额,设计图案,主要功能,发展前景等情况通过媒体公布于众,同时通过人大代表审议,召开各界人士座谈会,广泛征求意见,达成共识后才拍板上马。建设西路改造项目,因拆迁涉及面过大,居民利益损害较严重,意见不统一,群众反映强烈而被列为暂缓实施工程。
2、抓民意表达途径的拓宽。一是抓透明度拓宽。全县各单位在办公地点显眼处建立公示栏,做到“三公开”,(即公开工作人员身份、职责和联系方式;公开办事程序;公开收费标准)。2007年,县法院公开诉讼费减免项目和标准,获广泛好评。二是抓办事平台的拓宽。县里建立集中办事大厅,将相关部门集中在一个大厅里办公,让群众咨询方便,办事方便。三是抓接访渠道拓宽,变群众上访为领导干部下访。县公、检、法、司除坚持“四长”联合接访制度外,还主动深入基层,针对性地走访相关人员,切实解决群众反映的涉法涉诉问题。2000年以来,“四长”下访206次,走访群众1308人,解决问题169件。
3、抓示范功能的辐射。一是抓创建点示范。着力抓好和谐平安“九创”示范点,以点带面,整体推进,把和谐平安创建延伸到社会各个层面,深入到千家万户。重点抓好“和谐平安村”、“和谐平安家庭”等九项创建示范点。二是抓预防示范。着力打造预防青少年犯罪的“亮点”工程,县一中的“模拟法庭”教育模式,辐射了全县中小学,获得上级部门的高度评价。三是抓人物示范。着力塑造模范人物,表彰先进,弘扬正气,用身边的榜样来影响和教育群众。10年来,全县表彰奖励见义勇为先进人物19人。
三、抓排查,做到不稳定因素早发现
1、抓矛盾纠纷排查网络建立。早在八十年代初,该县就建立了矛盾纠纷排查调解网络,县成立了矛盾纠纷排查调解领导小组,乡(镇)成立了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中心,村设立了矛盾排查调委会,组配备了矛盾排查调解员。全县11个乡镇全部建立了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中心,137个村(居)委会建立了矛盾纠纷排查调处调委会,1144个村小组配备了矛盾纠纷排查调解员,1990年以来,全县各级排查调解组织共排查出各类纠纷29776起,调解28698起,成功率97%。
2、抓信息情报网络建设。掌握各种不稳定信息,是化解各种不稳定因素的前提。该县配备了14名维稳信息督查员,11名司法助理员,29名法律工作者,1963名村组维稳信息联络员,同时公安机关还在各村组安插了众多的秘密情报员,形成了县、乡(镇)、村、组四级情报信息网络,及时掌握了全县的维稳信息。前两年,甘竹镇发生特大洪涝灾害,一些灾民因救灾款发放问题发生纠纷。镇、村情报信息员,县、镇及时组织工作队上门做好调解工作,消除了灾民的不满情绪,及时化解了矛盾。
3、抓矛盾纠纷排查机制的完善。一是坚持稳定形势分析会制度。县里坚持每季一次,乡(镇)、村(居)坚持每月一次召开稳定形势分析会,分析社情动态,处理本辖区的各类矛盾纠纷。二是县直单位每月、乡(镇)每周坚持开展一次矛盾纠纷大排查。各乡(镇)以综治办干部、辖区派出所干警为骨干,依靠基层组织和当地群众,统一部署,统一时间要求,统一目标任务,实行纵向到乡、村、组,横向到各行各业,进行拉网式矛盾纠纷排查。排查中做到有情况报情况,无情况报平安,同时建立排查台帐,以便以后备查。三是坚持重点时段重点排查。每年“两会”,元旦、春节、清明、五
一、国庆和“双抢”等易引发纠纷时期进行重点排查,做到超前发现,超前防范。该县有一条青甘渠道横贯日于江、甘竹两镇,灌溉面积2万多亩,每逢干旱季节,用水紧张,容易引发纠纷。每年汛期刚过,县里都要召开用水协调会,规定用水原则,明确专人负责,使灌区农民用水有章可循,确保十几年来未发生过争水纠纷。
4、抓矛盾纠纷排查重点。一是抓重点人,该县主要针对有可能策划、煽动、组织群众性事件和群众性械斗的为首者;有迹象铤而走险报复社会、危害治安的重点人员,以及刑事犯罪嫌疑人等。对这些人员,该县安排排查工作人员带着重点监管人员名册,进行一个一个调查了解,一旦发现有异常现象,安排人员进行重点监控。
第三篇:创先争优谋发展 维护稳定促和谐
创先争优谋发展
维护稳定促和谐
2010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和上级公安机关的正确领导下,突出党建引领各项公安工作,围绕构建和谐社会总体目标,党委、支部上下联动,党员民警加强互动,抓党建、促队建,抓党风、正警风,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迈上了新台阶,实现了党建工作和业务工作的双丰收。
一、多措并举,夯实党建工作基础
我们坚持“以党建促队建、以队建促发展”,推动公安队伍向忠诚无畏、创新学习、规范理性、和谐发展型转变。
一是理顺党支部关系。结合局机关党员人数增加,科级干部竞争上岗后人员变动等实际,局党委专题召开会议研究决定,符合条件的市局机关内设部门全部单独建立党支部,党支部由原来的16个增加到20个。及时调整充实了各党支部领导班子,党组织负责人全部由部门党员行政负责人或同级党员干部兼任,进一步提高议事、决策质量和效果。
二是落实党建工作制度。建立了党费收缴、党务公开、民主评议党员、“三会一课”等制度。层层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做到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同考核,形成了责任明确、领导有力、运转有序、保障有力的工作机制。坚持“三会一课”不打折、组织生活不间断、工作程序不简化,整体推进公安基层党组织建设。正确处理好数量与质量的关系,在扩大学生党员数量的同时,不断提高学生党员的质量,做到数量与质量的全面发展,全局共有党员349人,占全局民警数的86%,科级以上党员占95%,党员干部成为民警队伍的中流砥柱。
三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把机关党建工作与公安业务工作同安排、同检查、同考核,与党支部签订《昭通市公安局机关党建工作“五好”目标管理》、《党风廉政建设暨机关作风建设责任书》、《宣传思想及精神文明建设责任书》,把考核结果作为党支部、党员民警评先评优、立功受奖的重要依据,使党建工作有抓手、有奖惩,使党建工作与公安中心工作思路同心,目标同向,工作同步。共开展集体廉政谈话、任前谈话等480余人次,开展述职述廉42人次,进行诫勉谈话20人次,开展警容风纪明查暗访680次,发现问题并督促整改35个(次)。全市公安机关共发生(发现)民警违法违纪案件5起,涉及民警6人,同比分别下降75.0%和82.9%。
四是加强基层公安机关领导班子建设。市公安局党委结合实际,制定出台以“六好”(即选个好所长、配个好班子,建个好机制、给个好环境,创造好条件、营造好氛围)为目标的《进一步加强全市公安派出所队伍建设的指导意见》,全力推进公安派出所班子建设和业务工作。
五是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加强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市局下派了14名科级干部、各县(区)公安局选派11名同志开展双向挂职锻炼;拓宽选人用人范围,将市局空缺的警令部副主任、政治部副主任、法制处副处长3个科级职位及12个空缺科员职数面向全市公安机关进行选调,经过资格审查、笔试、面试等环节,15位来自基层公安机关优秀同志脱颖而出;推动警力下沉,选派11名年轻民警到昭阳区城区派出所锻炼;制定下发了《中共昭通市公安局委员会关于新录用民警首任岗位工作锻炼办法》,规定凡未到过基层所队锻炼的四十岁以下民警及新录用民警必须到市看守所、市公安局特警支队进行工作锻炼。
六是改革完善民警绩效考核工作。将所有工作任务分解到岗,设定刚性目标,提出硬性要求,做到工作任务项目化、项目指标化、指标数字化,明确职责,落实责任,实现“工作任务人人挑,个个肩上有目标”;严格兑现奖惩,奖优罚劣,真正做到干与不干不一样,干多干少不一样,干好干坏不一样。
七是全警大培训深入推进。2010年,共组织民警参加公安部、省公安厅组织的培训27期,培训民警431人次,市局共举办治安民警、法制业务骨干、信息化应用等各类培训36期,培训民警2391人次,各县区也结合实际举办了各类业务培训班,呈现出全警高度重视、全警积极参与、全警主动推进的良好氛围,初步形成全市各级公安机关齐抓共管的大教育大培训格局。
八是公安新闻宣传工作迈上新台阶。制定下发了《昭通市公安局党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公安新闻宣传工作的决定》,精心策划了“抗旱救灾”等重大活动、“3.19”非法经营案等重特大案(事)件的宣传报道活动;成功处置了镇雄“1.18”杀人案等一批社会关注、舆论重视的案(事)件;积极抢攻主流宣传媒体,在继续办好《昭通警方》、《警方报道》的同时,有1158部(幅、条)新闻(专题片)稿件被中央电视台、《人民公安报》等中央、省级以上媒体刊(播)发;成功选树了“抗洪救灾先进集体”巧家县公安局小河派出所和云南省第二届“百姓最喜爱的十大人民警察”马兴旺同志等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树立公安机关为民服务的良好形象。
九是警营文化建设氛围浓厚。充分认识到警营文化在凝聚警心、激励斗志、陶冶情操、增强素质、树立形象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积极创新举措,努力丰富警营文化,着力打造积极向上、阳光健康的警队。成立了警官俱乐部,盘活了昭通警校、强制戒毒所等部门和警种资源,建立文艺排演、体育运动基地,组建了艺术、文学、体育等5个团队。警官艺术团组建以来,着力在打造反映昭通警方精神风貌的精典文艺节目上下功夫,推出的“青春的舞步”、“红绿灯下”、“乌蒙硬汉”等节目,在“和谐颂”大型文艺巡回演出中,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社会各界及一线民警的广泛好评。
十是做实从优待警工作。市公安局党委认真落实关心关爱民警的10件实事。修改完善了《昭通市公安机关表彰奖励实施办法》,及时选树工作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共有79个集体和131个民警受到县级以上表彰。认真落实民警年休假、体检制度,积极开展民警优抚工作。积极做好执法勤务机构人民警察警员职务套改和加班补贴发放工作。
二、抓结合,突破瓶颈增实力
我们将党建工作与“三项建设”“三项重点工作”紧密结合,立足实际,着眼未来,在制约公安队伍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问题上下功夫、谋突破,着力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战斗力。
一是创新勤务工作模式,维护社会稳定的能力明显提升。为适应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发育转型、历史问题积累带来的社会矛盾凸显、高危、高发的社会维稳需要,我们建立健全了应急处突机制,构建了应急处突梯队建制,确保优势警力出现在关键节点,为圆满完成巧家“7.13”特大洪涝泥石流灾害抢险救援、“11.5”节点时期移民维稳、抗击特重低温冰冻雪灾等工作任务和及时有效处置突发性事件提供了强有力保障。在处置 “11.02”群体性事件中,面对移民维稳与事件处置“两线作战”的考验,仍保证了必需的警力集结,反应快速、研判准确、决策正确,最大努力防止了事件的升级扩大,受到了市委、市政府和省公安厅的充分肯定。在抗击昭通历史同期34年之最的特重低温冰冻雪灾工作中,我们举全警之力,历时30余天集结投入警力1.3万余人次,确保了30余万辆次车辆从渝昆高速路安全通行,受到了市委、市政府和上级公安机关的肯定和表彰。
二是全力推进社会管理创新,队伍的创新能力明显提升。我们紧紧抓住创新这一推动公安事业不断发展进步的动力,全力推进管理创新。各级各部门围绕中心、创新有为,亮点纷呈、实效明显,创出了工作新特色,累聚了工作新优势。紧紧围绕第一要务,市局推出了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十条举措,鲁甸县局推出了服务群众“五字”工作法,巧家、镇雄、彝良等县局也推出了服务发展举措;不断推动警力、装备等警务资源整合,水富县局着力构建“五大警务作战单元”;努力适应信息化条件下的公安工作,市局科技科自主研发的网络运行侦测系统获全市科技进步三等奖,永善县局紧贴实战推出了视频接访等创新举措;牢牢把握现代传媒规律,市局组建了警察公共关系顾问团,整合政工、交警、消防和网安等新闻宣传及舆论引导力量,成立新闻宣传中心,增强了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能力,成功处置的“8.29”看守所在押人员死亡、“11.02”群体性事件等一系列涉警舆情,充分显示了我们在应对处置涉警舆情方面的成熟和理性。
三是加强公安信息化工作,推动公安工作科学发展的能力明显提升。全市公安机关紧紧抓住信息化这一新型警务革命的牵引,把公安信息化建设作为基础性、战略性的工程来抓。提出“再穷不能穷信息化”,崇尚节俭、艰苦奋斗,市局带头努力压缩非保障性支出,全市共投入信息化建设4899.35万元。整合专业人才,创建专家组,充分发挥专业人才在信息化建设中的咨询、论证、建议等作用,保障了警综平台、110接处警平台等信息化建设项目的有序推进。建立健全“六个必查、七项必录、八类必采”等基础信息采集、录入、查询、比对和应用机制,组织开展基础信息采集大会战,改变了2007年以来基础信息采集一直处于全省倒数第一的现状。加强民警信息化应用技能培训,建立健全信息化应用技能与晋升晋级、提拔任用、评先评优对接机制,推动信息化建设成果转化,信息导侦能力不断增强,精确打击水平不断提升,发布预警信息2.9万条,协破案件占破案总数40.9%,运用信息化手段成功侦破了 “9.16”绑架案等一批大要案件。
三、抓成效,维护稳定促和谐
我们将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相结合,始终把维护社会治安稳定作为首要任务,不断创新机制体制,增强打击实效,做实防范控制,驾驭治安局势的能力明显提升。坚持以打开路,创新打击机制,推行市、县区公安局和派出所打防“两抢”犯罪责任制,组建扫黑除恶暨打击“两抢”犯罪特别行动队,持续组织开展“冬季铁拳行动”等严打整治斗争,刑事案件破案数、抓获作案成员数同比上升19.5%和14.7%。提升对黑恶势力犯罪的发现和打击能力,在侦和侦结涉黑涉恶案件15起,抓获犯罪嫌疑人132名,破获刑事案件285起,同比上升150%、131.6%和307.1%;落实命案侦防工作责任制,命案发生率、致死人数同比下降18%和11%,现行命案侦破率上升6.34%;深入推进禁毒人民战争,毒品案件破案数、缴毒数、抓获数创历史新高,同比上升26.5%、37.8%和28.6%。同时坚持以打促防、以防促建,着力做实治安防控。本着“缩小作战半径,科学合理布警,推动警务前移”的原则,拟增设的29个城区派出所已批建13个;推动市、县区公安局和派出所三级平面化作战、平行化防控,推行街面屯警,强化街面岗亭卡哨建设,织密防控网眼,依托信息化推动治安防控体系不断升级,治安防控能力明显提升,一年来全市“两抢”零发案天数70余天,街面“两抢”大幅下降,群众安全感上升7.3个百分点,社会治安形势为近年来的最好时期。
我局在党建工作中做了一些积极的探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这只是初步的。与市委、市政府和上级公安机关的期望相比,与日益复杂艰巨的工作任务要求相比,党建工作还存在很大的差距。用“创先争优”活动的要求对照,还需加倍努力,进一步更新观念、理清思路、拓宽载体、加倍努力,以党建工作引领公安工作,以“创先争优”活动促进队伍建设,以饱满的政治热情、改革创新的开拓精神、求真务实的优良作风,推动全市公安工作和公安队伍又好又快发展,为实现昭通富民强市跨越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第四篇:保平安 促和谐——维护社会稳定 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与体会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把维护社会稳定放在重要位置。党的十六大以来,面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形势和改革发展稳定的繁重任务,我市委、省政府强调,越是在经济社会形势好的情况下,越要保持清醒头脑,越要居安思危,越要高度重视并认真抓好社会稳定工作。根据《中国共产党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精神,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方针,落实维护社会稳定的工作责任制”。我们在深入调研和广泛论证的基础上,把十六届四中全会关于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与本省建设“平安我市”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全面提升全省稳定工作的水平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
在新世纪新阶段保平安、促和谐,就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注重社会和谐,突出统筹发展,这是一个“大平安”的概念,是探索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维护社会稳定新机制的系统工程。维护社会稳定,必须立足于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立足于为经济建设、社会进步、人民群众安居乐业营造良好的治安环境,立足于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委、政府对稳定工作的领导,组织和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紧紧依靠人民群众,逐步建立起维护社会稳定的长效机制。具体来讲,我们在建设“平安我市”、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中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维护政治安全。保平安、促和谐,必须始终把维护政治安全放在首位,做到安而不忘危,治而不忘乱,坚决防止重大政治问题的发生。要自觉服从和维护党的领导,坚决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搞好对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的政治教育,用党的理论和政策教育干部群众,增强他们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对敌对势力和错误思潮保持高度警觉,站稳立场,坚决斗争。要加强对互联网的监控和管理,坚决封堵、及时删除有害信息;加大专案侦察力度,严密防范,坚决打击境内外各种敌对势力的渗透、颠覆和破坏活动等。
维护社会安全。当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利益格局的调整,社会矛盾和纠纷的数量增多、激烈程度加剧、处理难度加大,特别是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这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主要问题之一。我们在建设“平安我市”的过程中,始终把维护社会安全作为头等大事,认真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活动,立足抓早、抓小、抓苗头,急事急办一批、防范控制一批、主动化解一批,积极把各种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内部和萌芽状态。同时坚持依法行政,改进工作作风,切实解决好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努力从源头上减少矛盾纠纷的发生。
维护治安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必须控制好治安局势,确保良好的治安秩序。当前,我市的社会治安形势总体是好的,大局比较平稳,但形势仍然不容乐观,存在的治安隐患还不少。我们坚持“严打”方针不动摇,不断健全贯彻“严打”方针的经常性工作机制,适时开展不同形式的“严打”集中行动和专项行动,始终保持对严重刑事犯罪的高压态势。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的方针,大力加强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全面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各项措施,把治安防范、治安管理、集中整治、社会控制等有机结合起来,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打击、防范、控制工作机制。
维护公共安全。公共安全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近年来,公共安全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威胁着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和身体健康。切实保障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是建设“平安我市”、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我们把公共安全问题摆到十分重要的位置,切实加强安全生产工作,严格落实责任制,堵塞漏洞,消除隐患,杜绝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加强治安管理,加强交通秩序治理,认真开展消防安全大检查等,有效避免和杜绝爆炸、投毒、重大火灾、重大交通事故等恶性事件的发生。同时,我们认真研究探索新形势下维护公共安全的特点和规律,坚持防范在前,加强制度和机制建设,加快建立确保公共安全的长效机制,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安全感。
维护经济安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维护良好的经济秩序,及时消除经济领域的不稳定因素,其重要性日益突出。为此,我们坚持不懈地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依法严厉打击各类危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犯罪活动,严厉查处国家工作人员贪赃枉法、滥用职权的犯罪案件,促进廉洁从政;建立健全预防经济犯罪体系,努力从源头上减少违法犯罪;把打击、管理与服务统一起来,加强民事行政司法工作,充分发挥民事行政司法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以及各种利益关系的调节规范作用等。
“平安我市”建设启动以来,取得了明显的阶段性成果。全省治安案件、刑事案件、信访案件和安全生产事故等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全省社会政治稳定,人民群众的安全感普遍增强。总结以往的经验,我们认识到要搞好“平安我市”建设,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必须处理和把握好以下几个关系。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稳定压倒一切,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方针。要使保持社会稳定与改革、发展相统一,坚持用发展的思路、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努力做到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接受的程度统一起来。2004年以来,我们在大力开展“平安我市”建设,努力做好维护社会稳定的各项工作的同时,动员带领全省干部群众解放思想,干事创业,加快发展。在推进改革与发展的过程中,更加注重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和依法决策,更加注重关注民生、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更加注重扶危济困、解决困难群众的生活保障问题,从源头上减少了不稳定因素的发生。
正确处理长远目标与近期目标的关系。健全维护社会稳定的长效机制,实现全省的长治久安,把我市建设成全国最稳定最安全的地区之一,是我们建设“平安我市”、构建和谐社会的长远奋斗目标。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在保平安、促和谐的实践中,我们坚持把长远目标和近期目标有机结合起来,既着眼长远,统筹全局,又立足当前,抓住重点。同时,逐级建立和完善“决策目标、执行责任、考核监督”三个体系,加大落实考核力度,使“平安我市”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有计划、有步骤地向前推进。
正确处理治标和治本的关系。面对当前不稳定因素上升的实际情况,必须坚持标本兼治、重在治本。首先,坚决治标,特别是对一些关系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重大矛盾纠纷和安全隐患,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坚决予以解决。同时,立足治本,牢固树立加强基层、建设基层、稳定基层的观念,把工作重心下移,抓基层、打基础、抓队伍,作为平安建设的重要措施,确保该在村镇解决的问题不能到县,该在县里解决的问题不能到市,该在市里解决的问题不能到省,把各类不稳定因素解决在基层和萌芽状态。
正确处理发挥专门机关作用与走群众路线的关系。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必须有效地发挥司法机关惩治犯罪、化解矛盾和维护稳定的职能作用。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专群结合、依靠群众,加强和完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机制。惩治犯罪、维护稳定,必须充分发挥政法机关、武警部队的主力军作用,同时要广泛发动群众。“平安我市”建设活动一开始,我们就把深入发动群众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大力加强舆论宣传,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充分调动全社会方方面面的力量积极参与到平安建设中来。
正确处理继承经验与创新发展的关系。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市在维护基层稳定方面,创造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经验。这些经验十分可贵,应当进行认真的总结和继承。同时,又要有充分的创新精神,根据科学发展观的新要求,根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目标,在不断完善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与时俱进,坚持改革创新,在新的实践中,总结新经验,推出新典型。
第五篇:稳定促和谐
稳定促和谐
在现代化建设中,改革发展稳定始终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之间相互依存,互为条件。发展是目的,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要靠发展;改革是动力,改革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也是为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打下坚实的基础;稳定是前提,无论改革还是发展都需要有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作保证。发展和改革必须要有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没有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一切无从谈起。实践表明,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处理得当,就能总揽全局,保证经济社会的顺利发展。
一、坚持以发展凝聚人心,打牢社会和谐稳定的物质基础。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促进社会和谐的物质基础。通过发展让人民群众受益,在发展中保障老百姓安居乐业。
二、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注重协调利益关系和促进社会公平。为政之道,以民为本。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践行我们党的宗旨的必然要求,也是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的根本之策。
三、以深化改革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改革是推动发展的强大动力,也是构建充满生机活力、有利于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体制机制的必然要求。深化改革不仅是推动发展的强 1
大动力,也是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手段。
四、强化日常矛盾纠纷的主动排查化解,有效防止社会矛盾的累积。在体制转轨、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矛盾增多有其必然性。对大量社会矛盾,掌握维护社会稳定工作的主动权,强化日常矛盾纠纷排查化解,防止矛盾累积和激化。让老百姓可以直接便捷地反映他们的诉求;整合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资源,实行了“三调联动”,尽可能将各类矛盾纠纷化解纳入规范化、常态化轨道。
五、着力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随着经济成分、就业方式、组织形式的多样化,越来越多的“单位人”变成“社会人”,社会管理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特别是伴随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人口迅猛扩大,公共服务需求急剧增长,各类社会群体矛盾和利益冲突日益增多,社会管理的重点和难点已由农村转向城市,加强城市社会管理、提升综合治理水平成为紧迫任务。坚持管理重心下移,突出基层基础工作,加强街道和社区组织建设,完善基层社会管理功能,打牢维护社会稳定的根基。
六、弘扬健康向上的思想文化。在社会思想道德、价值观念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引领社会思想文化建设,匡正社会风气,增强社会凝聚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通过建立稳定的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进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