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秋天》背景下的区域活动

时间:2019-05-12 17:51: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主题《秋天》背景下的区域活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主题《秋天》背景下的区域活动》。

第一篇:主题《秋天》背景下的区域活动

主题《秋天》背景下的区域活动

小二班

活动目标:

1.尝试运用绘画、手工等多种方式表现秋天的美。

2.乐意参与集体活动和创作,遵守区域活动常规,并学会收放区域材料。

(一)美工区

1.活动内容:

秋天的花(蔬菜印章画★、棉签画、手指点画)秋天的树(撕贴画)秋天的水果(撕贴★、手指点画)

2.投放材料:

各色颜料、棉签、白菜头、胡萝卜、背景图、有色纸、秋天的图片等。

3.指导要点:

①介绍印画的新材料,让幼儿感知各种印章印出的不同图案。②让幼儿用食指沾颜料点画花、果子。

③在原有自由撕贴树叶的基础上,教幼儿用食指和拇指按水果外形轮廓线撕。

(二)角色区

1.活动内容:娃娃家

2.投放材料:

娃娃家所需的物品、食物,新增秋天的水果。

3.指导要点:

①教师观察幼儿的动作、语言以及与同伴间的交谈等,根据幼儿的需要以游戏的方式给予具体帮助和指导。

②注意培养幼儿如何当好小主人和小客人。

③注意培养幼儿轻拿轻放玩具以及游戏结束后收拾玩具的好习惯。

(三)操作区:

1.活动内容:扣纽扣、喂小动物

2.投放材料:

果树、各种带扣眼的水果、木珠、勺子、小碗、自制的各种小动物头的碗。

3.指导要点:

①以竞赛的形式,比比谁扣得快,喂得多。

(四)结构区:

1.活动内容:秋天的公园

2.投放材料:

各种插塑、花片等。

3.指导要点:

①对于能力强的幼儿,教师引导其在花的色彩、造型上提高要求。②游戏结束后,指导幼儿收拾好游戏材料。

第二篇:主题背景下大班开展区域活动的实践研究

主题背景下大班开展区域活动的实践研究

内容提要:

大班幼儿由于身体活动能力和语言的发展,活动的范围扩大了,喜欢尝试探索,有较强的求知欲。为了更好的帮助大班幼儿在认知、操作技能,以及情感发展上面,提供更有价值的学习方式,我们将立足于幼儿的认知和生理特点,进行和主题活动内容相匹配的区域活动。有效地开展主题背景下的区域活动,是大班幼儿非常重要的一种学习形式。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让大班幼儿在科学、合理、有效的区域活动中,大胆操作、大胆探索,促进幼儿自主性的发展,提高幼儿参与活动的独立性和主动性,从而使幼儿与他人的合作交往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关键词:大班幼儿 主题背景 区域活动

一、问题的提出

主题背景下的区域活动是指教师根据主题活动的目标和幼儿的发展水平,投放适当的材料,开辟独立的区域,组织与主题相关的活动,让幼儿通过感知、动手操作、探索以及讨论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下加深对主题学习内容的理解,获得某一操作技能的学习方式。这一活动形式深受教师和幼儿的欢迎,教师能通过创设相应的主题背景为幼儿提供更有效的学习与游戏环境,更好地观察发现幼儿的当前热点,有效地进行回应与推动。对幼儿来说,这一开放、自主的活动形式有效地弥补了集体教学活动的缺陷,给更多孩子富有个性的发展,尤其对于大班年龄段的幼儿来说,他们正处于特别好表现、爱探索的阶段,仅有的集体教学活动远远不能满足他们对新奇事物的探索热情,需要成人不断根据幼儿的需要,投放材料、创设情景,支持和鼓励幼儿进行小组的、个别化的学习活动。因此,主题背景下的区域活动目前是大班幼儿非常重要的一种学习形式。

《纲要》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开展区域活动顺应了幼儿发展的需要,是幼儿个性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当前落实《纲要》所指出的幼儿园教育应为幼儿“提供自由活动的机会,支持幼儿自主地选择、计划活动”“为每个幼儿提供表现自己长处和获得成功的机会”的最有效的活动方式。在幼儿园学前教育纲要总则中第五条明确阐述:“儿童是活动的主体,儿童是独立的发展着的个体,只有在自主活动的过程中,儿童才能充分体验自身的存在与价值,更好地获得发展„”,强调儿童是在与同伴及环境的交往、实践活动中不断发展的,教师必须要给孩子以自我发展的机会。根据大纲的要求在主题学习的背景下,区域活动的开展是帮助幼儿达到纲要中所提出的目的的很重要的途径。

然而,由于很多老师还是存在重教学、轻游戏的观点,也由于区域活动是一个不断变化、不断调整的活动,需要教师投入更多的思考与精力,目前在大多数的幼儿园开展的主题背景下的区域活动中都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

1、区域活动的材料投放、活动形式和主题内容的不匹配。某些主题内容和农村幼儿实际生活距离较远,导致儿童对主题内容缺乏感性的了解。当开展区域活动时,区域活动的内容,活动形式使幼儿感到比较陌生。因此在操作的过程中比较生疏,难以获得一种身临其境的感悟。因为教材中的主题有个统一的要求,和幼儿的实际距离比较远。

2、区域活动的材料、布局长期不变,根据不同的主题学习内容,开展区域活动时,幼儿对一成不变的区域活动的材料、设施引不起强烈的兴趣,难以通过区域活动中器材的操作来获得与主题相匹配的感知。

3、有时区域活动的内容比较单一,不同的区域所呈现的内容有较大的重复性,不能够使幼儿获得丰富的多样的体验。

4、儿童在区域活动中随意性比较强,而教师对幼儿的指导往往缺乏针对性,有的老师采用放羊式的方式,主要的学习形式是让幼儿自己去感受,对幼儿的发现漠然处之,缺乏必要的引导,使智慧的火花自然泯灭,达不到主题教学要求。

5、有的老师在孩子进行摆弄的过程中急于指导,要求孩子这样做,那样做,结果让孩子自主探索的机会悄然流失,使孩子顺着老师的思路进行活动,使区域活动丧失了应有的价值。

基于上述问题,对主题背景下的区域活动开展深入的研究,提高主题背景下区域活动的教学效率,就显得非常必要。本课题的研究对儿童的发展有如下几点价值:

1、通过提高主题背景下区域活动的教学效率,使儿童在模拟的环境中加深对主题学习内容的理解,为幼儿提供相应的生活经验。

2、通过区域活动中儿童对多种器材的动手操作发展幼儿的协调能力。

3、有效的主题背景下的区域活动,可以发展幼儿的社会性能力,幼儿在区域活动过程中通过相互交流、相互沟通、分享合作、语言表述,获得一种社会性能力的发展。

二、研究的方法和对象

(一)、研究的方法

1、行动研究法:根据主题学习的要求和区域活动的基本要求,并根据在主题背景下区域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制定出在主题背景下实施区域活动的教学措施,并将这些措施在幼儿学习过程中加以实施,根据实施情况的反馈,对这些措施进行补充、修改和完善,直至形成能体现主题活动要求的区域活动的有效措施。

2、教育调查法:对大班主题活动下的区域活动实施的现状进行调查,发现问题,作为制定教学措施的依据,并在实施过程中,对幼儿的行为表现、活动情况、组织管理进行观察,作为修改、补充和完善教学措施的依据。

3、案例研究法:对主题背景下的区域活动开展的优秀案例,进行分析,概括出有效的经验。

4、文献资料法:学习主题活动背景下区域活动的理论和他人已经形成的有效措施,作为本课题研究的借鉴。

(二)、研究对象:莺莺艺术幼儿园2007年大1班35名幼儿

三、研究的实施

(一)、主题背景下开展区域活动现状的调查。

1、区域活动材料投放的现状及分析:

通过对区域活动现状的多次观察,并通过和其他教师的交流,获得开展区域活动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1)、成品材料的投放量太大,主要以雪花片、穿线板、拼插板为主,大多是幼儿直接运用,较少挖掘材料的多用性,教师要减少投放量或者让幼儿学会将成品材料替代合理地运用到别的活动中。

(2)、自然材料的投放太直接,主要是布、瓶子、稻草、豆子等,教师要进行再加工,在色彩、形状上吸引幼儿的兴趣,增强幼儿持续操作的兴趣。

(3)、自制材料的投放,主要是投放以纸类、编织类、扣类以及美工活动和操作活动类的材料。材料的运用缺乏再创造性和多样性,孩子不爱玩。教师要结合幼儿的学习目的合理地设计活动材料。(4)、乡土材料的投放类型单调,往往以水果、蔬菜、豆类等作物为主,而对其它材料的运用较少,如泥土、藤条、木块、创花、木屑、石头等的利用,既不能充分反映乡土材料的全貌,也不能充分激发儿童活动的兴趣。

2、主题区域活动中幼儿参与兴趣的现状及分析:

幼儿参与各区域活动的兴趣调查表: 区域名称参加人数百分比 阅读区2015% 生活区3625% 探索区5539% 表演区2921% 从上表可以看出,幼儿对各区的兴趣都比较均衡,但幼儿对阅读区的兴趣一般,因为幼儿缺乏词汇量的积累,同时投放的书籍类型单一,而且教师缺乏相应的阅读指导,从而导致幼儿对阅读的兴趣不高。而由于探索区投放的材料比较丰富、多样,受到了孩子们的欢迎,玩的孩子达到了总人数的39%,探索区投放的材料操作性强,更符合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这证明了在几个主题区域中操作性强的区域活动更受幼儿欢迎。

3、教师指导的现状及分析:

根据对教师开展主体性区域活动的观察和访谈,发现在活动中教师指导上存在如下一些问题:(1)、教师对幼儿的发现缺乏必要的指导,有时指导的方法单调,或者成人化,幼儿难于接受,使智慧的火花不能发出光彩,达不到主题教学要求。

(2)、在孩子进行摆弄的过程中急于指导,要求孩子这样做,那样做,结果让孩子自主探索的机会悄然流失,使孩子顺着老师的思路进行活动,使区域活动丧失了应有的价值。

(3)、教师在指导中缺乏必要的启发和引领,导致幼儿的操作长时间停留在原来的水平上,产生枯燥乏味的感觉,久而久之,对区域活动中的材料、活动方式产生厌倦感,使区域活动对主题学习内容不能产生支持作用。

上述问题可以看出教师在把握区域活动的指导性上还是不够的,区域活动的指导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进行指导,但是在指导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儿童的主体地位,缺乏指导或指导过度,都不能导致幼儿较快的成长。所以教师适度把握指导的量对开展区域活动是非常重要的。

(二)、主题背景下区域活动的主要类型。

主题活动对幼儿不同能力的要求,可以通过区域活动中不同功能的区域设置来进行培养。根据功能要求,有如下几种类型的活动:

1、感知类活动:根据主题的内容,让儿童通过看、听,加深对主题学习内容的了解,获得与主题相关的认知。通过图片、音像、图书、实物等资料加深和丰富儿童对主题内容的理解。如在“有用的植物”主题活动中,教师在阅读区投放大量师生共同收集的书籍、画报、图片、磁带、碟片等,让儿童在舒适、放松的环境中可以自由阅读,静心听讲,通过多种方式获得对植物的一些形象的感知。

2、动作技能类活动:通过让儿童对区域活动中材料的操作、感知主题的内容,获得与主题学习相关的能力。如在小肌肉或操作区,儿童有许多机会动手操作和摆弄。如在“我要上小学”的主题活动中,让幼儿学习小学生整理书包,学会看着课程表,根据不同的日期找相应的学习用品、生活用品,并进行有序摆放。

3、探索类活动:教师给儿童提供主动探索发明的机会,通过让儿童观察、试验、主动获得某些新的知识。儿童探究追寻的各种行为都会得到教师的支持。探索区的材料主要是大小不同的量杯、碗盆、勺子以及放大镜、天平,体现了探索性和多样性的特点。如在开展“水”的主题时,教师投放了温度计、量杯、记录纸、笔等材料,通过鼓励幼儿运用多种方法来证明水的温度变化。

4、角色游戏类活动:儿童通过玩平行游戏或者合作游戏,通过担任不同的游戏角色,根据不同的游戏情节,在活动过程当中体验并理解主题活动的内容和情节。角色游戏的材料具有平等性和多元性的特征。通过活动可以培养儿童交流表达、协作等多方面的社会性能力。如在开展主题活动“我们的城市”时,儿童就模仿不同职业的人进行活动。在“医院”里,有护士和医生的外衣、帽子、手套、口罩、听诊器、药箱和各种娃娃;在“娃娃家”里,有适合儿童的桌椅、炉子、冰箱、镜子、橱柜、扫帚、抹布以及炊具和餐具;在“小舞台”里,有反映不同文化的男士和女士所用的帽子、围巾、提包、鞋子和外套等。

(三)、主题背景下区域活动材料投放的特点:

材料是幼儿区域活动中开展学习的主要载体,不同的材料对幼儿能力的发展可以起到不同的作用,丰富的、有效的材料可以提升幼儿的学习兴趣,所以区域活动材料的投放必须具备如下特点:

1、投放的材料要与主题学习活动内容相匹配。不同的主题要以相应的材料来加以支撑,这样才能够让幼儿通过对材料的感知,来加深对主题内容的理解。其中所投放材料的丰富程度可直接关系到幼儿活动质量,能使幼儿尽兴尽情地“研究”他们的世界。活动材料投放应该是丰富多彩的,然而,丰富的材料并不等于越多越好,多则滥,滥则泛。因此,在投放材料时,要更多地考虑材料与主题活动目标的关系,做到有的放矢,加强材料投放的针对性、目的性和科学性,并依据对幼儿活动的观察,进行定期更换与补充。通常在开展某一区域游戏前,先与幼儿共同探讨,再根据幼儿的认知特点、兴趣及活动目标,投放相应的材料。如:在开展“我自己”这一主题中,幼儿对人体器官非常感兴趣。于是,我们就在美工区提供人体模型图,并投放各种材料,让幼儿用不同材料表现人体的内脏器官。在语言区设置了问题墙,让幼儿每人问一个与人体有关的问题。

2、区域活动材料的投放要能让儿童多种感官都能够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在区域活动中,教师应多给幼儿看、听、摸、嗅的机会,支持幼儿用自己的眼睛、耳朵、双手等各种感官充分感受、体验、探究。在与活动材料积极相互作用中,用多种形式进行探索,使幼儿的区域活动更加丰富和深入,以加深幼儿对事物的印象。如在大班主题活动《亲亲水世界》,幼儿常常手、口、脑并用,看一看、闻一闻、尝一尝、倒一倒,运用多种感官感知,了解了水是透明的、无色、无味、可以流动的特征。还在探索区提供各种各样的冲饮品,幼儿通过看看发现饮品的颜色各不相同,如高乐高是咖啡色的,阿华田也是咖啡色,要仔细闻闻味道才能分出来,而果珍是橙色的,也有的果珍是奶黄色的,再冲冲饮料从中感受它们的溶解速度的快慢,初步感知、比较各种饮料味道的不同。孩子们还在品尝后通过脸部表情记录自己品尝后的感受,表现对各种味道的感知,让同伴猜一猜,自己吃了什么味道的饮料。就这样幼儿尝试用各种感官,积极主动地与材料互动,综合多种感官体验各种饮料的不同。幼儿在探索的过程中,大胆地表现自己的体验,在交流的过程中体验着探索的乐趣,不断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不断地丰富自己的情感,形成自己的经验。

3、根据同年龄儿童中存在差异的现象,投放适应不同层次儿童需求的材料。每个幼儿的认知水平、经验和能力都是不同的,活动区活动的最大特点就是能为不同能力、兴趣的幼儿提供适应其发展的活动环境。因此要根据幼儿能力的不同提供操作难易程度不同的活动材料,便于教师对不同能力的幼儿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更好地做到因材施教。如美工区绘画材料的投放,可以是多种多样的,蜡笔、水彩笔、铅笔、水粉颜料,空白纸,添画等,能力强的可选水粉颜料作画,能力弱的选择蜡笔作画,把握不好的幼儿可用铅笔作画,出错后可以加以修改。让幼儿根据自己的能力进行选择,既充分满足了幼儿的活动需要,又使每个幼儿的能力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四)、主题背景下区域活动的指导方式:

开展主题背景下的区域活动,教师应把握指导的原则,教师的指导应以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为前提,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各种指导方式,从而推动和促进主题活动内容不断深入和拓展,指导的方法主要有:

1、引导型:在主题区域活动中、教师应是幼儿思维的开启者,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在发现问题时,应避免直接告诉幼儿答案,或代替幼儿操作和思考,应通过设置问题情景的方式,引导幼儿思考和探究,让幼儿在亲身实践中去发现问题,想办法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型的指导,适用于发现幼儿的操作出错或遇到困难时。如开展大班主题活动《我们的城市》,幼儿建了一座大楼,然而这座大楼由于头重脚轻,老是要塌下来。于是及时提出了思考性的问题:这座大楼的脚为什么站不稳呢?它与我们看到的高楼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呢?有没有什么办法让它站得更稳?几个问题开启了幼儿思维的闸门,为幼儿提供了思考的方向,于是他们想出了增加柱子、加宽大楼底部、增建围墙等方法来修补,在幼儿自身的努力下,大楼终于站稳了。幼儿在活动中不仅获得了下宽上窄的房子容易站稳的建构经验,更重要的是获得了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参与型:参与型指导是一种潜在的、隐性的指导。教师应作为幼儿的伙伴,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到区域活动的过程。这种平等的伙伴关系可缩短幼儿与教师间的距离,使孩子觉得亲切适意,从而营造起一种宽松、和谐的人际环境和精神氛围。在参与幼儿活动时,教师应依据幼儿的不同需要给予适当的帮助,在必要时给予适当的建议,促进其探究和发现,而不应包办代替。同时,教师还应注意激发幼儿之间的积极相互作用,鼓励幼儿交流和交往,使他们在交往中相互学习,共同发展。参与型的指导在开放新区域和投放新材料的情况下最适合,如:美工区新投放了喷画的材料,幼儿非常感兴趣,但却无从下手,这时,教师以同伴的身份参与幼儿活动,与幼儿一起观察新投放的材料,讨论操作方法,通过平行活动对喷画的操作技能给予隐性的示范,带动幼儿互相交流介绍自己的作品,促使活动得以展开和深入。

3、个别指导型:个别化教育是区域活动教育的核心,个别化教育的实质在于教育因人而异,在于对问题的针对性。每一个幼儿在认知水平、认知方式、个性品质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教师应充分了解幼儿,分析幼儿的不同特点、不同需要、并有针对性地给予积极地应答和支持。如:思考型的孩子,他在活动时表现出一定的认知策略,完成任务的准确率高,能力较强,对于这样的孩子,如果教师只是采用一般性的指导,那么,区域活动对他来说只能是单调的重复和无谓的浪费时间,教师应不断地提高难度,向他发出挑战,促使他不断地思考和探索;又如冲动型的孩子,他的反应快,但缺乏细致的观察和分析,出错率高。因此,教师应有针对性地指导他学会在操作前先对操作对象进行耐心、细致的观察等。

4、发散型:发散性思维是创造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天生就喜欢遐想,只要适宜的引导,开动脑筋,开阔思路,让幼儿从多个角度灵活思考,就能灵活的认识事物之间的关系,根据吉尔福特关于创造力的阐述,思维游戏课程中的游戏材料能帮助幼儿从多种角度看问题,发展幼儿发散性思维能力。发散型的指导主要是引导幼儿围绕一种活动材料,由对玩法的探究逐步过渡到对材料特性的探究等,使幼儿更充分地挖掘利用材料的教育价值,使幼儿在区域中的探索更加丰富和深入。如大班主题活动《超市》,让幼儿学习从多个角度灵活进行分类,引导幼儿开动脑筋,开阔思路,更加灵活的去认识事物和事物之间的共同点,从而培养幼儿思维灵活性和创造性,在此活动中,为幼儿提供了60多种日常用品卡片,有雨伞、圆桌、剪刀、等等,在幼儿了解这些卡片上的物品的名称、用途、特征后,就按物品相同点进行归类。开始,小朋友只是根据卡片上物品的表面特征进行分类,如:下雨的时候要用到雨伞、雨鞋、雨衣;手表、闹钟都是用来看时间的;钢笔、铅笔、毛笔都是笔。随着游戏的开展,在老师的引导下,逐渐发现这些物品之间存在着很多的相同点。如:雨伞和雨鞋的共同点是下雨天同时使用的工具,但是雨伞与泳衣的共同点是颜色相同,等等。在此过程中、幼儿积累了更多更深的知识经验、而且还获得了丰富的关于事物间关系的认识,这种关系的发现和认识有利于孩子智慧的发展,他们将认识的触角更多地伸向了未知,伸向了未来。

(五)、主题背景下区域活动的开展:

1、制定主题背景下区域活动的教学目标,确定区域活动方案。

区域活动目标是根据主题活动的基本要求和本班幼儿的基本发展水平,拟定各区域活动开展的具体目标。对活动中衍生出的新主题和新问题加以引导、启发,让幼儿自觉地进行活动。通过区域活动提高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充分发挥幼儿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发展幼儿的交往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开展大班主题活动《动物大世界》时,我开设的主题区域活动是为小动物开锁。目标一是通过实际的操作,进一步发展幼儿的记录能力;二是积极与同伴分享交流,能看懂同伴的记录方法。活动材料准备是锁、钥匙、操作材料、记录纸、抹布、彩色笔。活动过程首先引出活动,激发兴趣。哎呀,我听到小动物的哭声了,是怎么回事?原来,小动物出门时忘了带钥匙,现在打不开门了,请你们帮帮忙,在挂着的这些钥匙里为他找到钥匙,并请你记录下来,在1-8的数字里打上勾。看清记录纸,请在各小动物下面的号码内选择。其次是幼儿自由活动,教师观察或引导。游戏时教师注意引导幼儿互相交流,互相帮助,互相合作。教师以角色身份参与游戏,帮助能力差的幼儿。重点引导幼儿不能打开的钥匙应挂回原处并指导幼儿对应的记录。最后是分享、交流:今天你玩了什么?碰到什么困难了吗?怎么解决的?和好朋友交流交流。让幼儿学会自我反思、自我评价,并将已有经验进行概括、总结、迁移,不断形成新的经验,从而促进幼儿全面和谐的发展。

2、在区域活动中创设与主题内容相关的情境。在区域活动创设中,作为老师首先要依据《纲要》,定位大目标,对各区作整体布局,保证在区域活动中孩子有一个全面和谐发展的环境。然后自然融合主题目标,投放相关的材料。如大班主题活动《动物大世界》,我们与幼儿一起搜集各种各样的动物图片、卡片及动物玩具,布置动物世界展示台;布置动物饲养角,每人饲养一只小动物,更好地让幼儿观察了解小动物的特征和生活习性;在美工区让幼儿制作些小瓢虫、野斑马及蛋壳小老虎,然后以悬挂的方式布置立体空间;收集各种关于动物的图书,放在语言区一起分享。区域活动浓烈的动物世界的情景,给孩子以强烈的感染,使整个主题活动开展的有声有色!又如在大班主题活动《红彤彤的年》中,我和孩子们共同收集了民间窗花、新年吉祥物、中国结、灯笼等,并通过照片、幼儿的语言文字说明等多种手段,烘托出年的浓烈氛围,让孩子在尽情的说说、剪剪、画画、贴贴中,积极大胆、自主的表达表现,感受到年的氛围,并在动手的实践中留下孩子的认知痕迹、成长轨迹。环境是隐性的教师,无声的教师。只有为幼儿提供适宜的、学习性的环境,才能真正促进幼儿的发展,为幼儿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3、开展多种形式的主题区域活动。通过儿童看的、听的、操作的,探索的形式来达到主题学习的目标。区域活动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并不是指一个目标只能与一种材料对应。一般,某一个目标可以通过若干材料的共同作用来实现,一种材料也能够为达成多项目标服务,如可以同时激发兴趣、体验情感和提高某一能力等等。因此,我们探索了解各个区域中的各种材料所内隐的不同教育功能,将幼儿发展目标与这些材料的教育功能确切地对应起来,有目的引导幼儿进入到区域活动中,通过幼儿的操作活动,使幼儿逐步接近预定的目标。教师积极地与材料互动,充分挖掘材料在不同区域内的多种教育作用,进一步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如开展大班主题《我是中国人》时,在科学区,引导幼儿将收集来的各种祖国特产(实物、图片)分类,布置祖国特产展;美工区提供各种质地的彩色纸、尖刀、胶水等,引导幼儿学习制作拉花、彩带等装饰物,装扮国庆的教室;表演区,幼儿把主题活动中学到的歌唱祖国的歌曲,以及民族舞蹈放在其中表演;阅读区收集祖国各地名胜风景图片,幼儿扮演主持人,介绍名胜风景,丰富幼儿对祖国的认识。

4、在区域活动当中给儿童提供多样化的材料。布鲁纳指出:“教育对象是在利用教师提供的材料进行学习,教师提供的材料,必须尊重幼儿在心理发展上的不同速率。”因此,区域中提供的材料如果是单一的、一成不变的,幼儿就无法与操作材料产生互动,也无法获得多方面能力的提高和经验的积累。因此多层次、多递进性的多样化的材料才能够满足幼儿不同的发展需求。如大班主题活动《我们的城市》,在区域设置了“房屋设计师”这块内容时,我先投放的是新老房子的图片,和铅画纸,让孩子用彩笔设计平面的房子,经过一段时间后,能力强的孩子势必会产生不满足,这时我又投放了彩泥和瓦楞纸条,同时还有剪刀、双面胶等材料。这时孩子们又来了兴致,他们首先在纸版上打好轮廓线,然后把细细的双面胶沿着轮廓线粘上,最后把搓成细条的彩泥或者瓦楞纸覆盖在双面胶上就完成了作品。能力强的孩子还可以在做好的房子旁边进行简单的装饰,可以让作品更生动,更丰富。过后不久又投放了一些废旧纸盒,用来制作立体的房屋,而且房屋有单个盒子制成的,也有多个盒子组合的,以便满足不同孩子的不同需求。不断新增的材料,给活动带来新的要求、新的冲击,丰富和延长了原有的活动内容和活动进程,大大拓展了幼儿的视野,提升了原有活动的价值。

5、围绕主题开展探索型的区域活动。幼儿园的探索型区域活动,正是儿童通过对感兴趣的活动材料的运用,从而建立起自己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它能开发幼儿的潜能,能满足每个幼儿的不同发展速度、不同的认知风格,为不同个性的幼儿提供适合其发展的环境。幼儿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及能力在没有心理压力的前提下自主开展活动,体验成功的愉快,增进孩子之间的交往,发展社会性能力及形成健康的人格。如大班主题活动《奇妙的影子》,为了让幼儿对进行中的主题活动产生探究、发现的欲望,教师选择活动室中光线较暗的一角设置了影子发现区,挂上深色的布帘,教师还提供手电筒、蜡烛、动物外形剪纸及其他材料让幼儿探索。幼儿对这一活动区十分感兴趣,在玩的过程中产生了许多问题,为顺利开展主题打下了基础。

6、培养在区域活动中与主题相关的社会性能力。社会性是指能够愉快的与他人分享、合作;对他人的权利或做法给予适当的评价;能从较远的目标对问题进行思考,并做出合理的判断;以客观、公正的态度处理问题,不以自我为中心等等。幼儿的社会性能力总是在与一定的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之中而得到发展的。而区域活动的开展必须以一定的环境创设作为依托,幼儿在一定的环境影响下产生兴趣、灵感,进而获得发展。幼儿在参与环境创设的过程中,其社会性能力会获得不断的提高。例如:在进行《我要上小学》为主题的区域环境设置时,环境的创设完全可以引导幼儿自己来完成。幼儿通过参观小学,通过亲眼观察和采访哥哥姐姐,使他们对小学环境和小学生活有一些感性认识。在“小学幼儿园不一样”中,孩子们把自己调查到的内容呈现在版面上,并进行及时的交流、讨论。“我是小学生啦”的区域中,把书写阿拉伯数字和拼音字母添置在内,也把数的加减和分成加入进来,为入小学打基础。在“小学幼儿园有多远”的材料中,孩子们通过运用相同的测量工具测出不同小学离我们幼儿园的远近和尝试多种测量方法等。幼儿在其中协作分工、交流协商,最后分享活动成果、分享成功的快乐。其实,幼儿在了解知识的过程,就是一个社会化参与的过程、关注社会的过程。与此同时,幼儿的社会性能力也得到了丰富与提升。

7、在区域活动中培养儿童的表达表现的能力。教师要接纳幼儿的差异性、独特性、创造性,要提供机会和条件给幼儿选择的自由,让每一个幼儿都具有表达表现的勇气,在充分展示和表现自己的才能中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在《我是中国人》的主题中,我们开设了表演区,幼儿们在表演区戴上自己设计的京剧脸谱,唱着简单的京剧歌曲,快活的进行表演。活动无形当中和主题联系了起来,而且让幼儿表现表达的能力得到了发展。《我自己》主题下表演区的“时装秀”,幼儿都非常愿意去玩。他们自己用围巾、一次性台布来装扮自己,然后有模有样地走起了猫步;还模拟电视节目“超级模特”表演起来。我们经常在一旁无声地观看孩子们的表演,尽量不去打搅到他们。在语言区设计了“小记者”的活动,由幼儿自己设计问题去中班和小班做采访,然后作好记录。这两个活动充分满足了幼儿表达和表现的需求。活动既开放又富有创意,还能适时与主题相吻合,对幼儿的全方位发展起着很大的作用。

8、充分挖掘家长资源、社区资源丰富区域活动的材料和内容。皮亚杰提出:“儿童的智慧源于材料。”区域活动的教育功能主要通过材料来表现。区域活动材料越丰富,形式更多样,幼儿在操作过程中就会变得更聪明、自信、大胆。家长资源和社区资源是不可多得的资源,我们应充分加以利用。在主题活动“有用的植物”开展过程中,区域活动所需的一些材料,部分都来源于家长和社区。如“蔬菜、水果娃娃秀”,家长带来了各种蔬菜和水果;“豆贴画”的制作,家长收集了各类豆子;制作叶子粘贴、叶子拓印和叶子“书签”,我们就在幼儿园周围的小区收集了各种各样的叶子。孩子们在随心所欲的玩乐中得到了自由的体验和创造的乐趣,也增加了想象力和合作能力。一方面,减轻了幼儿园的经费支出。另一方面,让家长参与到我们的主题活动和区域活动中,调动了家长的积极性。

9、开发利用乡土资源,在区域活动中提供更多接近幼儿生活经验的材料和活动形式。教育家陈鹤琴说过:“农村幼儿园应挖掘、利用农村的自然、社会资源,利用农村自然社会环境进行教育,形成农村特色,从而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我们从实际出发,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自然和社会资源,在为幼儿提供一些必备的基础材料的同时,注意尽量和孩子们收集较为合理,有浓郁乡土气息的游戏材料,在主题活动“有用的植物”开展时,我们收集了竹笋、萝卜、玉米叶等各种农作物的叶子。解剖笋,了解笋的结构;腌萝卜,探索萝卜的各种吃法;比较各种叶子探索其不同特征。让幼儿按自己的意愿和情感进行活动,努力促进幼儿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的发展。

10、让儿童利用废旧物品参与到区域活动的环境创设中来。大班幼儿爱学、好问,有极强的求知欲望。老师提供的材料应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多提供一些半成品、废旧物品及原材料。例如:在制作“街心花园”的活动区域,我们给幼儿提供了以下一些材料:皮鞋盒、薯片罐、吸管、旧报纸等,这些都是建造街心花园不可缺少的材料。所提供的材料多是半成品、废旧物品及原材料。孩子们变废为宝,皮鞋盒变成了房子、薯片罐成了垃圾筒、吸管加上一个小盒子又成了秋千架、旧报纸团成一个个小球就是石头保健路,通过幼儿对材料的操作使用体现废旧物品带给自己的乐趣并达到了主题教学的目标,同时促进了幼儿创造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发展。

四、效果

(一)、通过在主题背景下的区域活动,促进了幼儿对主题学习内容的理解。通过活动促进了儿童领会、理解和思维能力的发展。所有的区域不是在主题活动建构后马上就能创设出来的,可能在刚开始的时候只有两三个区域与本主题有关,但随着主题的持续开展,区域活动会越来越多,有的是集体教学活动的延伸,有的是孩子们自主地发展下来的,这些区域呈现了自然性、延续性和发展性,推动了主题的深入开展。例:大班主题活动《不一样的我》,《我的自画像》是一个集体教学活动,孩子们由于受到以往绘画方式的影响,只是从自己的外形上表现自己与别人不一样的地方,如头发的长短不

一、服饰上的不同等,没有把自己个性化的特征用夸张的手法表现出来。因此该活动目标并没有完全体现主题的核心目标:感受“我”是与众不同的。可教师并没有急于将活动就此结束,而是发动家长、同伴发现每个孩子的独特之处,并在区域中新增了“我的成长档案”、“比比谁抓得多、跳得远”、“赞美会”、“我是主角才艺秀”等内容,孩子在不同的区域中感受发现着自己与同伴的独特之处,外形上的、内心的、能力上的等。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感受与发现,孩子们对自己的独特之处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于是教师又重新在区域中设置了《我的自画像》,这下子孩子们画得就丰富多了,且表现手法也十分夸张,有的孩子把自己的嘴巴画得很大,因为她觉得自己是故事大王,有的孩子把自己的手画得很大,因为他说“我拍球第一”,有的孩子则画了一个与自己个子一般大的巨形自画像,并在身体的每个部分表现自己的与众不同,如嘴里画了很多小音符,表明自己会唱歌,在心脏的部位画了一颗心形,表明自己很有爱心,手上画了一支笔,表明自己会画画„„这幅自画像挂在区域里,引来了成人的欣赏与夸奖,更激发了同伴的表现欲望。

(二)、通过区域活动中的操作活动提高了幼儿的自信心,发展了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如大班主题活动《我们的城市》开展时,我们创设了“城市建筑师”的建构区,有一天,在玩建造大楼时,我看到班里的一位男孩站在另一位正在用积木建造大楼的男孩跟前,羡慕之情溢于言表。我问他:“你自己怎么不搭一幢大楼呢?”“我不会”。“不要紧,去试试,我来帮助你。”在我的鼓励下他开始动手了,虽然开始几次都失败了,但我和小伙伴们并没有嘲笑他,而且肯定了他在拼搭中点滴的进步,并帮助他寻找失败的原因。从此,他几乎每天都去操作、探索,有时还经常跑到我面前提些有趣的问题。可见在区域活动中,每个孩子的自信心和动手操作能力都会得到发展。

(三)、通过儿童积极参与区域活动,提高了儿童主体参与的意识和选择能力的发展。区域活动激发了幼儿学习的自主性。在区域活动中,活动受幼儿“我要玩”的内部动机驱动,而非来自外部的命令或要求。幼儿在区域活动中根据自己的兴趣、经验和问题来自主决定、自主行为、自主认知、自主体验、自主发展。活动中幼儿有选择、探索、表达的自由,他们按主体意愿自主选择活动内容、活动材料、活动伙伴、活动空间,按主体意愿决定用什么样的外显行为方式和心智活动方式去与实物环境、人际环境交往,去感知、探索、发现、表达。是幼儿按自我经验进行活动的过程,幼儿自我经验影响着幼儿对活动内容方式进程的选择,影响着活动水平,影响着新经验的构建。另一方面,区域活动也是幼儿主体直接经历、体验,丰富经验的过程。幼儿可以积极运用自己的心智从不同角度去观察、思考、想象获得不同感受,不同观点、不同体验得到满足,学习的原动力得到激发。这样的学习,就有可能获得终生学习和发展的动力机制。

(四)、在区域活动中培养了幼儿的社会性能力,使幼儿学会了相互尊重、合作、沟通、交流、相互帮助。区域活动激活了学习的互动性。区域活动中师生是相互影响、交互作用的,教师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向幼儿提出教育要求,促进幼儿的发展,同时幼儿在活动过程中反映出来的各种情况又促使教师调整教育要求,改变问题情境和指导方式。

(五)、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区域活动内容单一,形式单调,材料不丰富的现象,使区域活动对主题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丰富了幼儿教学的内容和形式,给幼儿材料上的帮助。陈鹤琴指出:“小孩子玩,很少空着手玩的。必须有许多玩具的东西来帮助才能玩得起来,才能满足玩的欲望„„,玩固然重要,玩具更为重要。”这说明材料与幼儿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区域活动中教师必须为幼儿提供充裕的玩具和操作物,支持幼儿自主活动的延伸。当原有材料不能满足当前活动需要时,可以适时增添材料;当幼儿对某些新材料感到困惑时,教师可以提示或示范材料的玩法;当原有材料的玩法在幼儿认知范围内已玩尽,教师可以提醒或展示材料的多种玩法;当幼儿缺少材料时,教师可提供替代物的选择和建议,这样可以使幼儿增加许多玩法以及玩的持久性和创造性,幼儿自主活动的意识也会大大加强。

五、讨论和分析

(一)、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要让幼儿的多种感官参与到区域学习过程中,才能产生显著的学习效应。幼儿之间存在着发展速度、认知风格、表征特点、个性特点等方面的差异,而主题区域活动是让幼儿通过与材料的相互作用去发现、思考,去解决面临的问题。新《纲要》中指出儿童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因此,在这个过程中,幼儿会用各自不同的方法去解决问题,使不同层次的幼儿都能有机会成功。

(二)、主题背景下的区域活动,必须形式多样,材料丰富,才能够加深幼儿对主题内容的理解,但是这样做给教师的工作提出了挑战,必须要求教师加强责任心,提高专业化能力。这要求教师既要对各类活动区域的功能有清楚的认识,也要准确了解本班幼儿的兴趣、水平和需要。在观察了解幼儿的基础上力求使区域活动的内容、材料紧紧围绕这一目标,并根据这一目标决定活动区域的种类。以便吸引幼儿,使幼儿能自觉、主动地去获得感性的知识,促进幼儿的发展,达到教育目的。

六、参考文献

1、李建君:《区域儿童智慧的天地》,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8月。

2、赵赫主编:《活动区活动教师手册》,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12月。

3、程秀兰王启萃:《教师在区域活动中的主导作用》,幼儿教育,2001年第3期。

4、邹建源:《幼儿园游戏课程——区域游戏活动评价策略》,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年4月。

5、虞莉莉:《幼儿园区域活动设计与指导(大班)》,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9月。

第三篇:主题活动背景下幼儿园区域活动设计与组织策略

主题活动背景下幼儿园区域活动设计与组

织策略

摘 要: 《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教育指导刚要》《3-6 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都明确强调 “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于各项活动中”,而区域活动是幼儿自主游戏最好的体现方式,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区域活动在幼儿园的重视。而在以主题课程为依托的基础上,通过不断地探索主题活动背景下的区域活动设计与组织策略 ,能够有效提高教师设计与组织区域活动的能力。通过此策略的运用改变教师对区域活动敷衍了事的态度和组织区域活动时散漫随意的现状,提高教师设计组织区域活动的能力,让孩子们能够主动参与到区域活动中,获得快乐,促进发展。

关 键 词: 主题活动 区域活动 设计与组织策略

一、根据主题,设计区域活动内容 1.根据主题需要,设计区域类型。

我园一直以来都使用着主题课程,在主题课程中,一般都采用集体式教学模式来跟进主题。而作为集体教学的补充和拓展,区域活动在主题活动的开展中也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完善主题课程,关注主题目标下区域的设置、环境的创设,更能促使幼儿自主学习。在区域活动中,教师可以根据主题的需求,设计相应的区域活动内容,包括区域活动的数量、种类、形式等,并预先设定好的区域活动目标。随着各种主题不断开展,区域活动的种类和形式会越来越多地呈现出来,其中大多数是教学活动的延伸,还有的是通过幼儿的独立创造,新建构的。这些区域的产生,与主题相辅相成,促进了主题活动的更 好开展,幼儿也通过区域活动更好地认识了主题的内容。

而且,在相同的年龄班,不同的教师根据自己班级的实际情况和个人对主题活动的理解,设计不同的区域活动内容,所开设的的区域活动类型和数量都会各有差异。就拿中班《小小班表演家》这一主题为例,中一班教师在这一主题中设计了主题展示区、快乐书吧、图书医院、小小美工园、科学区、欢乐时光节共六个区域;中二班教师设计的是欢歌KTV、贝贝舞蹈室、靓靓造型屋、表演梦工场、梦想T 台秀五 个区域。在这些不同的区域活动设计中,很大一部分是根 据主题活动的需要和丰富延伸主题教学活动,还有一部分就是结合本班幼儿对本主题的兴趣点和近期出现的一些现象来进行设计。比如,中一班设计了快乐书吧的同时也设计了图书医院,就是结合当下班级中出现的图书损坏现象严重而开设的。

2.根据区域内容,设计区域环境

区域环境的创设要根据主题活动的目标、具体的教育内容,要求及幼儿年龄阶段的特点来进行,应一切从幼儿水平和发展需求出发。因此,在区域活动环境创设中,区域设置的规划和环境创设要根据主题教育目标、教育内容的具体要求。在区域环境的创设中既要考虑到幼儿之间能相互交流、共同合作,又要注意彼此之间互不干扰,从而使幼儿能专注地投入某一活动,充满自信地探索问题。

首先,我们在区域活动环境的设置上创设上,每个活动区分别用低矮玩具隔开,避免互相干扰。如 :如将室内空间用软垫、柜子等划分为几个区域,保证幼儿参与不拥挤,各个区域活动不冲突,将桌椅 放于区域当中,使幼儿可以方便地拿取材料操作。还根据每个活动区特点,选择安排适宜的位置如闹区(扮演区、音乐区)与安静区(美工区、图书区)要分开摆放,各区交通要保持畅通无阻。

其次,在每个区设立标记。如:在区域架子上与操作材料上设立标记,便于幼儿取放和收拾操作材料,如 《娃娃家》,标记为脚印,幼儿入区后把鞋放在脚印上,脚印占完则不能进入该区。其实这也是在潜移默化中进行的常规培养。以幼儿的年龄特点来做整体的安排,应从幼儿的水平和发展需求出发,要让幼儿做主,让幼儿成为区域的主人让幼儿成为环境创设中不可缺少的参与者。幼儿从中理解了“轮流、等待、分享、谦让”等特点。

再次,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心理环境,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的机会与条件,使幼儿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在《幼儿园教育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幼儿园的空间、设施、活动材料和常规要求等应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的游戏和各种探索活动,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与周围环境之间积极的相互作用。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的机会与条件,使幼儿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首先,我们让无生命的物质环境变成“会说话的活环境”,我们的墙面上呈现的是具有教育意义的东西。让墙面活起来,让墙面会说话,这无形中让墙面变成幼儿的一种教育方式。比如:刚入园的小班幼儿情绪波动大、易受环境的影响。我们就将娃娃家创设为家的氛围,在娃娃家的附近的墙面上设置窗帘,挂上钟表等,地面上有小床,布娃娃,桌椅等。幼儿即参与了游戏又将幼儿的情绪得到缓解和放松。其次,幼儿是有着千差万别的独立个体,在区域创设中,我们时刻关注到幼儿的个体需求,为幼儿搭建适合其个性化发展、有利于幼儿展示、表现自我的空间和舞台。有意义的环境是能够引发和支持幼儿主动获取有益经验的,是充分展示幼儿经验、想法、表达、表现的,是不断与幼儿“对话”的,促进幼儿发展的看不见的教育力量。

二、根据区域活动方案,组织实施活动

1.介绍区域内容,幼儿自主选区

在区域活动中幼儿是主角,面对自己喜欢和符合自身特点的区域活动,会表现得更加主动、更加积极。教师在组织实施区域活动的过程中,从进区活动开始,就充分尊重了孩子的这种自主性。一般情况下,幼儿可以直接根据自己的意愿进入活动区进行活动,但在新主题开始的第一次区域活动中,教师会先介绍区域活动的内容、材料,让幼儿了解材料的使用方法及一些特殊的要求后再让幼儿自主进区。或者是当更换了新材料时,教师也会对新更换的材料进行简单的介绍后幼儿才开始自由的进区活动。

2.观察幼儿活动,适时介入指导

观察幼儿的活动是教师指导和介入区域活动的根本出发点。但观察也绝非是对相关信息或资料的收集,更重要的是对这些相关信息进行分析和解释,生成教育意义,便于接下来采取相应的应对性教育策略。儿童的发展特点及其需要是教育的一个基本依据,要教育好儿童,必须首先了解

儿童,而观察幼儿是了解幼儿的基本方法。教师在观察时要注意 做到静心、细心与耐心。静心是尽量不打搅幼儿自然的行为过程,与之保持一定的距离;细心是注意捕捉幼儿行为表现中的有意义信息和其发生的时间、背景等,根据需要作一定的记录;耐心,是不要怕多花费时间,观察有时需要经过一定的时间后才能获得一些有价值的资料。那么教师在区域活动中观察什么呢?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观察:首先,要观察区域活动中幼儿的个体状况。为了获取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情况及进展,教师可以观察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活动内容、方式与水平的现状,分析和之前的主题教育中有什么关系?或者幼儿当天的游戏水平和之前有无进展;幼儿活动中那些经验有待完善、丰富和深化。如大班主题《鸟儿的家》中,在建构区幼儿用各种材料搭建鸟巢,吴尚荣小朋友是用积木搭建,每次都是从底部开始平行的垒高。当老师观察到孩子的这种建构方式在几次区域活动中都没有改进和提升时,教师就开始分析幼儿的个体情况,以便更好的进行指导,以推进幼儿的活动。

其次,要观察幼儿间的互动情况。在幼儿区域活动中,幼儿不仅与教师和环境产生互动关系,而且幼儿间也发生着各种互动交流,有益于幼儿的自我成长。观察同一区域活动中幼儿之间是否产生互动,互动的情况怎样,分析这种互动情况对幼儿的互动内容、方式与水平产生了那些影响。计划下一步如何改进幼儿的区域活动,就如上面的案例中,在建构区,另外一个朱颖小朋友虽爱学习,但在建构圆形鸟巢时仍然感到困难,一旁的余昊便善意指出她的错误并要直接帮她插,而朱颖却执意要自己来,热心的余昊只好不时地提醒他。这时教师是 关注但不介入。因为幼儿间由于彼此间的平等地位关系容易使他们可以毫无拘束地自由交流互动。在这样的互动中幼儿既随意又保持着自己的立场,而且幼儿间交流所用的语言是彼此间最能理解的语言。幼儿间的互动不仅对幼儿的区域活动起到了一种支持的作用,还助长了幼儿社会性的发展。再次,要观察幼儿对材料的操作使用情况。教师主要要观察材料的难度及幼儿对材料的掌握情况,同一区域或不同区域之间材料的关系,即材料是否丰富、是否有层次 性?幼儿是否有参与的空间?是否需要进行调整或如何调整。

第四篇:主题背景下中班区域材料的投放3

主题背景下中班游戏性区域材料的投放

摘要:幼儿园区域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学习活动,它将教育目标渗透与教育内容中,将教育内容分成若干个区域,在轻松愉快、没有压力的氛围中,让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自由选择活动内容、材料,自主操作、实践,从而发挥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他们在自己原有的水平上得到发展。

在区域活动中,活动材料是幼儿探索和学习的中介、桥梁。活动的发展目标、活动内容以及期望幼儿获得的经验都蕴含在所提供的材料中。幼儿的学习是通过自己的行为以及概括自己的经验而实现的,这一点,中班的幼儿也不例外,他们的认知经验大多是通过摆弄玩具、材料,在自身的操作中获得的。所以,区域活动中材料的投放尤为重要。本学期,我们结合主题活动的开展和需要,提供适合中班年龄特点的具有游戏性的区域环境创设,和材料投放。

一、投放生活化的区域材料

中班幼儿思维具体形象,对事物理解力逐渐增强。中班幼儿不仅仅对角色游戏非常感兴趣,他们也像大班幼儿一样,开始对挑战性和创造性的材料感兴趣。因此根据幼儿需求与身心发展特点,为幼儿创设一个主题背景下贴近生活的区域环境。

主题《在马路边》我们请孩子们从家中带来了各种各样的汽车,创设了一个停车场。幼儿扮演管理员的角色,将车根据车牌号停放到指定区域,并统计出一号区有几辆,二号区有几辆。孩子们在玩的同时,尝试着运用统计的方法记录车辆,从中了解了数字的实际意义。

与此同时,我们结合区域的创设也实现了主题目标的达成。主题《在马路边》的目标中指出:“了解生活中的标记,并体验与人类的关系”。于是,我们在教室中投放了交通棋。首先,孩子们需要把老师制作的棋牌从1到10的顺序排列好;随后,按照图示的要求,找到相应的交通标记。交通棋的投放,使孩子们在玩的过程中,体会到每个标记的意思,并且了解了数的正排序。

一、投放互动的区域材料。

主题背景下区域活动材料的投放,应该是教室的每一个区域的创设意念与孩子们的发展过程环环环相扣。区域中投放的材料如果是单一的、一成不变的。限制在一个区域的操作材料,幼儿将无法与操作材料产生相应的动态性的互动,就不能也无法获得多方面能力的提高和各种经验的积累。基于这一点,我们将主题下的一个点放大,体现在每个区域中,使区域之间有了联系。

主题《秋天里》我们就将瓢虫这个很小的点放大。在美工区,孩子们不只是按照瓢虫的分解图示剪剪贴贴制做瓢虫,还可以在瓢虫身上贴上老师准备的数字(1——10),然后在背景图上找到相应的家。整个过程看似是一个美工区的游戏活动,但是设计了很多数方面的内容。在操作过程中,孩子们还可以根据瓢虫身上的点数进行益虫害虫的分类。

可见,多层次、多递进性的多元操作材料才能够满足幼儿的不同发展需求。使孩子

和环境,和材料互动起来了,在游戏中玩得开心又自主。

三、投放多层次的区域材料

在区域活动中要让幼儿保持新鲜感,乐于动手动脑,提高学习兴趣,更主要的是要适应幼儿不断发展的需要,开发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因此,主题内容的层次性以及材料提供的层次性,完全影响幼儿对知识的接受及学习的效率。我们在平时的材料提供前,先将主题相关的内容分层,然后再提供相应的材料。

在“秋天”主题中,我们先将这个主题的内容分为:“秋天的树”、“秋天的蔬果”、“秋天的花”、“螃蟹肥了”四个小主题。而每个小主题又包括多种形式的操作,提供的材料也考虑综合性。

《纲要》指出:“要让每个幼儿在自己原有的水平上有所提高。”那么,作为教师应及时观察、分析幼儿在各个领域的发展情况,根据幼儿个体发展差异,为幼儿投放、提供多层次的材料,使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都有表现能力和获得成功体验的机会,从而增强幼儿的自信心。

通过实践,我们得知,在区域活动中按主题提供主题材料,会使区域材料提供的目的性更强,有利于幼儿认知的发展及经验的积累。创设游戏性的环境,投放游戏性的材料附和孩子好玩好动的心理特点,激发幼儿学习的积极性。

在这里引用徐则民老师的话作为结束语:“只有让孩子快乐的游戏,才能让孩子更有效的学习。”

第五篇:主题背景下幼儿园区域活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最终版)

主题背景下幼儿园区域活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主题背景下区域活动的概念界定:主题背景下的区域活动,一般是指以主题(在一段时间内围绕一个中心内容来组织的教育教学活动)为背景,以区域(教育者以幼儿感兴趣的活动材料和活动类型为依据,将活动室的空间划分为不同区域)为活动形式,教师依据主题目标,有目的地创设与主题相关联的区域活动,让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以操作摆弄为主的方式进行个别化的自主学习的活动。

存在的问题:

1、区域活动目标难以与主题教育目标整合。由于教师们对集体教育活动和区域活动各自不同的教育功能认识模糊,因此,不能将主题目标较为准确地分解落实到集体教育活动目标和区域活动目标中。绝大多数区域活动的目标偏离主题教育目标,与主题教育目标缺乏内在的联系;有一小部分区域活动目标虽能围绕主题教育目标进行,但目标只定位在集体教育活动之后的巩固性练习上。主题教育目标还是通过单一的集体教育活动模式来完成,不能充分发挥区域活动自主化、个性化方面的独特作用。

2、区域活动内容与主题活动内容相分离。这些幼儿园使用的教材都是以省编《幼儿园课程指导》为蓝本,由于在省编《幼儿园课程指导》中,找不到主题目标下具体实施的区域活动目标及具体内容,因此,在实践中,出现了区域活动内容与集体教育活动内容、区域与区域之间内容相互割裂的状况,幼儿不能获得与主题有关的较为完整的的经验。同时区域也不能随着主题的进展而随之得到推进。

解决对策

(一)根据区域活动整体性、层进性等原则,将主题目标逐层分解

1、依据集体教育活动和区域活动不同的教育功能,将主题教育目标分解为集体教育活动目标和区域活动目标。一般来说,集体教育目标侧重于对幼儿进行人类优秀文化传统的教育;社会的观念、行为规范、约定俗成的规则等的传授;某些技能的传授,如工具、物品的使用方法的讲解和指导等。区域活动目标侧重于让幼儿自身在与物体、与材料相互作用中,去观察、去体验、去探索、去发现、去认识、去进行自我建构。

以大班上学期主题“我爱祖国”为例:

主题目标:⑴初步获得有关祖国地域风貌、民族风情、人文、物产等方面的认知,感受祖国的美好与伟大。⑵产生“做一个中国人”地自豪感,萌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分解后的集体活动目标为:⑴感受祖国的美好与伟大,萌发热爱祖国之情。⑵能用动作、音乐、语言等方式大胆表现自己对祖国民族风情、人文等方面的认知。⑶初步获得有关祖国民族风情、地域风貌、物产等方面的知识。

分解后的区域活动的目标为:⑴

乐意参与区域活动,能按图示要求进行操作。⑵学习用不同的表征方式表现自己对祖国民族风情、地域风貌、物产等方面的认识。

2、教师根据各类区域的不同教育功能,将主题性区域活动目标转化为各区域活动的发展目标,使各区域保持内在的联系。还以”我爱祖国”主题为例,角色区侧重于丰富社会生活经验,制定的发展目标为:⑴初步了解中国的一些著名旅游胜地,感受祖国的壮丽河山。⑵增强导游、游客的角色知识,能与同伴合作开展游戏;美工区侧重于发展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制定的发展目标为:⑴喜欢绘画活动。能运用对称、夸张等绘画方法表现画面物体,感受造型美、色彩美,萌发对民族文化的兴趣。⑵学习用画、剪、刺绣多种方法表现物体,发展动手能力,感受民族文化。萌发表现创造的欲望和提高审美情趣;认知区侧重于思维训练,发展智力,制定的发展目标为:⑴学习拼中国地图,感受中国地域的辽阔,萌发对祖国的自豪之感。⑵学习拼地图的基本方法。⑶发展幼儿观察、分类及概括能力。

3、确定近阶段幼儿应该获得的关键经验。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仅有发展目标,则很难转化为具体可操作的内容,由此还会导致“操作活动无目标”,“教师心中无幼儿”或“内容在前、目标在后”的弊端。如《我爱祖国》主题中,美工角“学习用画、剪、刺绣多种方法表现物体,发展动手能力,感受民族文化。萌发表现创造的欲望和提高审美情趣”。这一发展目标中,没有可操作的具体目标,因此,这个阶段的孩子绘画、剪纸、刺绣的已有经验有哪些?在这个主题中要提供给孩子哪些新的经验?等问题成为了教师在区域活动实践中最大的困惑。实践证明,要实现美工角的发展目标就必须将其分解转化为可操作的具体目标。为此,我们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目标,确定了不同年龄段幼儿在各区域活动中的关键经验,如”我爱祖国”主题中,绘画的关键经验是学习用夸张、对称的手法画脸谱;剪纸的关键经验是学习对称和二方、四方、八方连续剪纸;刺绣的关键经验是学习按图形轮廓绣出一些实物。这些关键经验的确定,不仅促使了教师围绕关键经验安排活动内容,而且成为了教师们在区域活动中了解幼儿发展水平的内容和评价的指标。

4、将具体的关键经验转化为层次目标。幼儿发展具有共同规律和相似特点,但幼儿发展也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为改变“一刀切”、“齐步走”的现象,我们依据幼儿发展的一般规律,将关键经验分解为层次目标(即幼儿发展水平目标),并以此作为教师投放不同层次材料的依据,主题目标的逐层分解,使教师逐步增强了目标意识,学会了以幼儿发展地实际水平为依据确定目标,选择内容,克服了区域活动中教师投放材料的盲目性、片面性、随意性,保证了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独立、自主地获得与主题相关的直接的、完整的经验,发挥了教育的整体效益。(以大班主题《我爱祖国》为例加以具体说明,见附件)

(二)区域活动内容与集体教育活动内容的有机整合

为改变主题背景下区域活动内容与集体教育活动内容、区域与区域之间内容相互割裂,区域活动内容只是集体教育活动内容的巩固性练习的现状,促使主题背景下的区域活动内容与集体教育活动内容的有机整合,我们将区域活动内容规定为以下三种:

1、主题内容的预习。即在集体教学活动前,让幼儿先到区域活动中对有关材料进行操作感知。一是让幼儿积累直接经验,二是使教师更好地观察了解幼儿的兴趣、需求和问题,以便生成集体教育内容。这类内容常见于探索区、数学区,如认识5的组成分解前,先在数学区投放一些与内容相关的材料,让幼儿通过操作摆弄,初步感知5的4种分解方法,培养幼儿探究的兴趣和欲望。然后,教师根据幼儿在操作过程中存在的共性问题,生成集体教学内容,意在通过教师的提升,发现规律。如:当教师针对幼儿在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重复记录,不能概括出5的4种分解方法;无序记录等问题,及时生成了集体教学内容。在集体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通过观察范例、比较分析的方法,使幼儿发现了递增递减和互换规律,有效地促进了幼儿思维的发展。

2、主题内容的巩固和拓展。即指区域活动的内容是集体教学活动内容的延伸。通过区域活动中频繁的个体性操作和练习,将集体活动中没有达到的目标得以弥补和迁移。这类活动常见于语言区和运动区,以大班主题《我爱祖国》为例,《月亮船》故事讲述后,为促使幼儿有感情地学讲故事,因此教师在语言区投放了《月亮船》故事磁带、图片、头饰等,让幼儿轻松愉快地表演故事。与此同时,还可投放一些祖国之最小图片,让幼儿在图片的帮助下,学习仿编故事情节。

3、主题内容的下放。即将主题内容直接通过区域活动形式开展,目的是培养幼儿自主学习能力和便于教师在区域活动中进行个别指导。这类内容较常见于美工区、生活区、数学区。如学习剪灯笼、学习刺绣花朵、房屋、2、金鱼、恐龙等。

主题内容的预习、巩固迁移及下放,使区域和主题、区域与区域有机地整合起来,特别是主题内容的预习和巩固迁移,促使区域活动和集体活动有机渗透在一起,充分发挥了区域活动和集体教育活动各自不同的教育功能。当然,主题内容的预习、下放、巩固迁移在实施时,并不是绝对的,而是视具体情况而定,有时也可以交叉使用。如原本是主题内容的下放,而教师发现孩子在区域活动中出现的问题是一样的,为了提高教育效益,就组织了集体活动来解决这个问题,因此变成集体活动的预习了。

在组织实施主题背景下区域活动时,我们发现有些区域容易表现主题内容,如美工角、益智区、建构区等。而有些区域自身系统性较强,很难表现主题内容,如数学角、生活角等。为此,我们将前者称之为主题性区域,关注其区域与主题间的横向联系,区域活动内容要求随着主题的变化而及时更换。后者称之为常设性区域,关注其区域中的系统性,区域活动内容要求随着孩子的活动情况而逐步调整。在具体实施时,主题性区域与常设性区域交叉而行,常设性区域好比是纵轴,而主题性区域就象是横轴,它们各自按照自己的目标和方向有序地运转着。因此,教师在组织实施时,还得视具体情况,灵活运用。

下载主题《秋天》背景下的区域活动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主题《秋天》背景下的区域活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主题活动背景下的音乐活动

    人类正在走向信息社会,网络社会,重视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首要任务。未来社会需要体格健壮,心智健全,情趣高雅,充满合作精神的人才。这样的人才不......

    主题背景下小班区角活动

    主题背景下小班美工区环境创设 主题下的区域活动,是教师根据主题活动的目标和幼儿发展的水平有目的的创设活动环境,投放活动材料,让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思和能力以操作摆弄为主的......

    主题背景下的英语活动 教案

    文档仅供参考 主题背景下的英语活动(大班) 大班英语活动:水果店 (主题活动:逛街) 活动目标:1、在水果店购买情景中感知英语,将已有运算经验运用 至实际生活中。 2、在游戏中初步感......

    主题背景下的音乐活动课程(合集五篇)

    主题背景下的音乐活动课程 2009.09.黄旭 随着"二期课改"理念的不断深入,幼儿园音乐教学也渐渐地在"二期课改"这样一个大背景下不断地变化和发展着。在课改的今天,怎样走出传统......

    论幼儿园主题背景下有效教育活动

    有效教育是我们每一个教师的追求,是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发展的需要,是和《纲要》精神一脉相承的,它也是提高幼儿园保教质量的必然选择。因此,实施有效的教育活动,成为我们幼儿......

    关于主题背景的下集体教学活动的思考

    关于主题背景下集体教学活动的思考 教育经验 关 于 主 题 背 景 下 集 体 教 学 活 动 的 思 考 上海黄浦区教师进修学院 王爱明近些年来。许多幼儿园以主 区别三主题背景......

    主题背景下的数领域活动的反思

    主题背景下的数领域活动的反思 在我们的生活环境中,其实每件物品都是以一定的形状、大小、数量和方位存在着的,如皮球是圆的,手指的长短粗细是各不相同的等,小班幼儿在认知过程......

    主题区域活动设计方案

    中一班主题区域设计方案《我们居住的地方》中 本班主题式区域的内容为“我们居住的地方”,共分为四个组成部分:主题墙、幼儿作品墙、生活墙和区域活动。 主题背景墙内容以“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