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主题背景的下集体教学活动的思考
关于主题背景下集体教学活动的思考
教育经验
关 于 主 题 背 景 下 集 体 教 学 活 动 的 思 考 上海黄浦区教师进修学院 王爱明近些年来。许多幼儿园以主
区别三主题背景下的集 的集体教学活动。
题活动为课程组织与呈现方式。体教学活动的内容点不仅来源 1与幼儿的发展 需要建立联系
那么主题背景下的集体教学活 于教材,有时还生成于幼儿的生 主题活动的要求是从幼儿
动与非主题背景下的集体教学 活,它必须与教学的关键点建立 的身心发展需要来考虑的,因此
活动有什么区别呢? 我认为主要 联系.必须纳人各年龄段的教学 在设计集体教学活动时要尽量
有以下几 个方面: 纲要,才能成为回归生活的教学 考虑幼儿当前的生活需要及发
区别一 主题背景下的集 活动,而不是幼儿生活的再现。展需要。比如,中班活动“认识标
体教学活动可以偏重某一领域。因此,幼儿的生成点与教学的关 记”是“我在马路边”主题背景下 但同时必须围绕主题目标,完成 键点需要磨合。的集体教学活动,该主题要求
主题的要求,即既要体现主题要 为凸显主题背景下的集体 是:了解交通设施。有兴趣地识
求,也要考虑领域教育内容的有 教学活动的有效性,我们在设 别马路边的标记、数字及其含
序落实,两者有机结合,凸显主 计、实施教学活动时要考虑以下 义,初步了解它们与人们生活的
几个问题。
题背景下集体教学活动的意义。关系。理解并遵守相关规则。马 区别二主题活动由诸多 路上的标记种类繁多。选择什么 氍:。
一、寻找复合点
相互联系的活动组成,因此,每 主题背景下的集体教学活 , P4-的标记进行集体教学更合适、一次集体教学活动的起点不再 动必须体现主题目标。现实的问 更能体现主题教育的价值呢?不
都是零点,而是某一区间。也因 题是,许多教师常常关注了主题 同年龄的幼儿有不同的关注范
此,教师在设计主题背景下的集 要求就忽视了学科知识技能的 围.教师对他们的要求也应有所
体教学活动时要更多地思考幼 学习。关注了学科知识技能的学 不同。例如“拉着大人过马路”
儿共同学习内容的深度、广度以习又忘了主题要求,不能兼顾。“过马路要走人行横道线”“不在
及推进度与原有经验的衔接点.我认为要将主题要求与学科知 马路边玩耍”“不要攀爬”“当心
既要考虑全体幼儿的经验,又要 识技能的学习很好地融为一体。滑倒?‘男女厕所?当心触电”
考虑幼儿的个体差异,不能“原 就要在两者之1司形成复合点。使 “不随地吐痰”。等等,这些标记
地走”或“齐步走”。之成为名副其实的主题背景下 与中班幼儿的生活比较相关,比适当地推进教学呢? 认识‘‘力口油站”“禁止吸烟”“单行 张的,对话是假想的,然而孩子们 我认为.首先要进行价值定
线”等标.c^L-来得更贴切。选择适合 领悟到了动物再生的含义,对动 位。我们可以从课程的主题中寻 物特殊本领感到好奇,并进行了 的标记进行教学,既能引导幼儿
认识标记,理解标记的意义,又能 真实的语 言学习。找结合点。将生成的内容纳入主
同样,在 “不同的家园 ”主题 题框架体系中。如就上海的课程 使他们感受到这些标记与自己行
为的关系,并用这些标记调控自 背景下的绘画活动“鸟和树林” 来说,“奥运来了”的许多内容就
己的行为。这样就把观察感知、语 中.教师运用散文诗创设了这样 可纳入“我是中国人”的主题框架
言表述等认知要求与体验标记和 的情景:“从前,这里有一棵树,树 中,包含在以下活动中。“我爱北
人的关系、遵守规则等主题要求 上只有一个鸟窝。鸟窝里只有一 京天安门” 了解我国的首都是北
只喜鹊。树很孤单,喜鹊也很孤 京,了解我国主要的名胜。“五星 有机结合起来,体现主题教育的
价值。单。后来.人们在这里种了好多好 红旗升起来了” 萌发爱国旗、爱 因此.只有把幼儿成长需要 多树,每 棵树上都有鸟窝, 每个鸟 祖国的情感 ,“了不起的中国人” 的内容与知识技能的学习有机结 窝里都有 鸟儿。树有了邻居。喜鹊 了解我国许多有名的人物和他
合,与生活建立联系,使知识技能 也有了邻居。每天天亮了,鸟儿们 们的事迹??使生成内容的教
吱吱喳喳叫几声。打个招呼一起
变为可以运用的内容,才能更好 学价值与主题要求趋于一致。其
地体现主题活动的价值。飞行;天黑了。又吱吱喳喳地一起 次。考虑知识技能的学习重点。如
2.赋予学习-I t教育经验
向排序及以“秋”作为起点进行正
动物自我保护的内容,导致集体 已经获得某种经验时,教师在设
教学活动成为班内个别“学科带 计集体教学活动时就要更多地 向、反向排序等。在这种情况下.考虑如何运用这种经验。教师要 幼儿经常会出现问题.这说明孩 头人”展示的舞台.而大部分幼 子们对四季轮换的顺序还没有真
儿则感觉茫然。无所事事,效率: 借助情景不断地改变条件,促使 幼儿转换角度来有选择地提取、正理解。教学就是要暴露问题,只 很低。针对这两种情况,我认为 有当幼儿出现各种问题时。教师 才能引导幼儿发现问题。并有步 骤地解决问题,提高幼儿的学习能力。又如,幼儿已习惯听谜面说 出谜底的方式。那么教学中就可 改变条p,-。尝试让幼儿记住谜底, 编出谜面;幼儿已能找出什么是
垒壹困●?? 家用电器了.那在教学中就可以 让幼儿找出哪些东西不属于家用 电器,等等。
艮。
三、确立教学重点 主题背景下的集体教学活 动经常出现的一个问题是将整 个主题内容浓缩在一个活动中, 使得主题背景下的集体教学活 动等同于总结性的谈话活动.虽 然主题涉及的内容应有尽有,但 没有莺点,目标也不太清晰,效 果欠佳。其实,教师在主题活动 展开的各个时段都能寻找到教 学的重点。首先要考虑幼儿的原 有经验有哪些.集体教学活动的 提升点是什么。重点在哪里;其 次,教师对于如何围绕重点引导 幼儿展开活动、进行提升委心中 有数。
第一.要分析是否有可剥离 的外延
如在提出某个问题让幼儿 具。了解它们的用途,体会它们一
给人们带来的方便和快乐”,又。思考时可以找准一个点让幼儿 正向思考,也可让幼儿反向思 能作为本体性的学习内容,使幼 考,或者从时间、事件发展过程 儿获得音乐表现技能,学习用各
种动态表现刷子的特征。这样的’的不同切入点来展开。例如,孩 集体教学活动既使幼儿原有的 子们经过一段时间积累,对“四 经验成为新知识技能学习的背 季轮换”已有初步感知,能说出 四季轮换的顺序。如果集体教学 景。使主题活动的内容饱满充
实。又使主题的耍求得到强化, 活动还是停留于此,那就是“炒冷 撑。灵活转换,产生整合的效益。程中时常需要反其道而行之,如 当幼儿经过低结构的活动 向排序。或以“春”为起点进行反
第二篇:主题背景下数学教学的思考
主题背景下数学教学的思考
幼儿园主题活动内容的生成到实施,来自于老师的预设或来自于幼儿中产生的许多热点问题,从而老师与幼儿一起共建整个主题,老师则思考哪些可以作为主题进行组织与开展?哪些可以挖掘?等等。这就取决于老师对主题与相关内容的价值判断,老师再根据本班孩子的发展水平与生活经验,从而确定主题活动的要求与所要达到的目标。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把幼儿数学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等方面,对广大幼儿园教师提出了要求。在目标上,强调“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在内容上,主张“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时间和空间等现象产生兴趣,建构初步的数概念,并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的问题。”;在方法上,强调“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和“通过引导幼儿积极参加讨论、探索等方式,培养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学习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长期以来,幼儿园的数学教育都是自成体系的“独立王国”。在传统的学科课程体系中,数学向来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存在,形成了一套非常完整非常严密,逻辑性非常强的知识建构体系,接着在二期课改的整合课程中,我们发现数学教学内容难以整合的特点,在教学活动的实施中,也就有了“数学难以整合”以及“能整合就整合,能融合就融合,不能整合就分”的尴尬境地。其实,这是片面强调数学的科学性与系统性,将幼儿学数学封闭在了课堂教学的特定范围内,这与规程提出的要求是相脱离的做法,违背了规程的精神与宗旨。现在我们提倡数学教育生活化,既符合了规程的精神实质,又符合了孩子学习、发展与求知的需要,特别在实施主题教学的活动中,我感到老师应该抓住数学教学的时机与相之吻合的相关内容,继而引导幼儿运用数学思维的方法去面对生活情景中产生的矛盾,发现解决问题的线索,使之条理化,进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样使数学跨出学科的束缚,促使数学回归生活,不仅能改变传统数学教育中幼儿从知识到知识,从概念到概念的被动学习状态,而且可以大大提高幼儿运用数学经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在主题活动中发现数学,积极引导,学习数学
数学知识以抽象性和逻辑性为特点,这为教学尤其是系统的数学教学设置了障碍或是说限制了一定的空间。数学知识是反映事物之间的抽象关系,是隐藏在事物背后的知识,因此,在幼儿从具体的物体上升到抽象的数学经验,需要很好的教学媒介—老师的教学。在数学教学实践中,我们注意到幼儿在这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有的孩子不需要教师的教就能实现这种抽象的理解,而有些幼儿则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教师的启发和引导和家长的 大力配合。这也就说明了教学是不能被轻易地取代,还存在着选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和方法,让孩子们来理解和掌握数学教学的内在关系,积累数学经验体系。主题背景下的数学,它将数学回归于生活。我们都会发现数学在人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在生活中有着大量的数学资源,主题活动中的数学活动不会减少,而会更多。纯知识性的数学和生活中的数学不尽相同,最明显的差别在于生活中的数学更富有情感色彩,更具有实际意义。
例如:在生成的主题活动《快乐的三八节》中,我们让孩子与妈妈一起按自己手里花的多少,在马路的人行道上给奶奶或阿姨或婆婆或商店里的女士献花,还到邮局里自己购买邮票寄信,这里融入了数量的对应与对人民币的初步认识与兑换,在去无锡春游的过程中,在汽车上,让孩子观察汽车里有几张座位每张座位坐几人?座位是双数还是单数?一辆汽车一共可坐几人?全班28个多孩子与爸爸妈妈怎么坐最合理?在汽车上开展的猜谜游戏中,还让孩子想一想,说一说一共有28个小朋友,有25个已猜过谜语了,还有几人没有猜过?虽然有点难,但是有爸爸妈妈们的帮助与孩子们共同的想办法,他们很快地算出了答案。在动物园里,让幼儿与爸爸妈妈一起观察共有多少动物?其中鸟类有多少?水里的有多少?陆地动物有多少?看似有些简单,但是,这里有计数分类统计等数学的知识在里边,他们就在玩的过程中在爸爸妈妈的一起参与指导下,很轻松地学到了有关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并赋予了这些知识和技能的实际意义。很多人认为数学的价值就在于它的知识性,殊不知如果幼儿学习数学知识或技能只是纸上谈兵,那么学的再多也是无用的。数学的真正价值在于它能帮助幼儿更有条理地认识周围世界,解决生活中面临的诸多问题。
二、在主题中抓住契机,就势引导,组织数学教学
首先教师要做有心人,有意识地观察生活中的数学,不仅仅观察那些显现的数学如;时钟、人民币、红绿灯的计时器、手机电话汽车上面的数学知识,还要注意发现那些隐性的数学知识,如:身高、体重、年龄、距离等方面的数学知识,同时,教师要十分注意观察幼儿的生活,引导他们结合所处的生活环境观察与生活有直接联系的各种数学知识,如:,住宅楼号、门牌号、车牌号、日历、商品价格等,教师需要在社会生活和幼儿生活中寻找合适的主题课程资源,为幼儿提供可能发展与学习的平台。
如在主题《人类的朋友—动物》中,孩子们说出了许许多多的动物,我还让他们说说自己最喜欢的动物是谁?然后让他们统计,那种动物喜欢的人最多?那种动物喜欢的人少一些?那种动物喜欢的人最少?有多少动物我们还没提到或想起它们?还有哪些动物你从未看到过或听到过?我就势引导组织教学,解决了对许多幼儿来说较难的交集分类。
在主题《我要上小学了》中,老师抓住孩子对小学生的期盼与向往,组织开展了数学教学活动以参观文具用品商店为游戏手段,让幼儿学习认识了大于号,小于号、等号的数学知识。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学到了许多数学知识与技能,而且锻炼了思维能力,学会许多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起结果是解决了问题,发展了能力。
其次,教师尽可能为幼儿创设自己实践的条件与机会,帮助幼儿体验数学与人们生活的关系,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实际意义,从而为生活服务。我们主题中的一些内容需要在游戏与区域角中完成,老师应该紧紧抓住教育的最佳时机,让幼儿在游戏中探索与学习数学知识与技能。如;创设的娃娃家、电影院、医院、超市、公共汽车、菜场等游戏活动,幼儿在这些情景游戏中面临许多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如:如何找到自己的家,如何给娃娃买袜子,如何设计公共汽车的座位与电影院的座位?如何设计公交线路和站牌?银行需要多少储备钱款?手中的十元人民币,在超市买了饮料,剩下的钱去菜场买菜,还能买些什么菜?等等,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幼儿运用以往的生活经验,并结合前期活动中有关的数学知识实现从数学到生活的迁移,有的数学知识与技能还需要老师的引导和师生的共同探讨才能掌握和运用。所以老师在这一过程中,要随时关注孩子在游戏中出现的问题,抓住教学的契机,就势引导,组织幼儿学习数学,让学习为游戏生活服务,也让游戏为幼儿的学习提供好的平台。很好的促进孩子智力能力的发展,也让幼儿很好地积累了数学知识。
三、在主题教育中关注学科的相互渗透性,合理组织数学教学
学科教育活动和渗透性教学活动,它们之间既不可相互取代,也不能合二为一,而应该互补共存,构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如果一味强调学科性并走向极端,则有脱离幼儿生活的危险,相反完全抛弃学科性教育活动,将幼儿的数学学习寄托于生活中的零散经验,也是不明知的做法。我们应该利用幼儿广泛的生活经验和提供的主题活动内容,让幼儿在生活中积累数学经验。这两者是幼儿学习数学知识的来源,幼儿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能为幼儿的数学学习提供经验准备。在有些教育领域中,有很多机会让孩子获得数学经验的机会。如:晨间的户外体育游戏活动《贴烧饼》,孩子们的1、2报数,再两两成双对齐重叠排列,剩下的一人怎么办?还缺或增加几人?等等,这里隐藏了许多的数学知识,如在《有趣的植物》的主题活动中,有关于健康教育的活动,教育幼儿爱吃蔬菜,是该领域的教育目标。在教育活动中,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运用方法调查统计哪种蔬菜最受小朋友的欢迎。然后可以在次基础上和幼儿讨论,为什么某种蔬菜欢迎,某些蔬菜不受欢迎。如果不受欢迎的蔬菜很有营养,我们该怎么办?等等。在以上活动中,数学真正扮演了一个工具的角色,而幼儿则通过运用数学的过程,亲身体验和感受数学的用处。因此,教师在进行某个领域教育活动时,不仅要有本学科领域的教育目标意识,也要学会从领域渗透的角度思考:这个活动内容可以帮助幼儿积累什么样的数学经验,据此,教师可以抓住机会对幼儿进行渗透性教育活动的价值。我觉得这种渗透性的教育活动价值虽然不具有系统性,甚至带有随机性,但它化整为零,化抽象为具体,使的数学教学更生动,更自然,更灵活,也更容易被幼儿所接受。
融入主题的数学学习摆脱了单纯性的孤立的学科模式,摆脱了纸上谈兵的脱离幼儿生活的框框,也摆脱了以往老师讲幼儿听,教师教幼儿记的传授方式,让幼儿在生活情景中动手动脑,获得直接的生活体验,这如同拆除了幼儿与数学之间的围墙,拉近了幼儿对数学的心理距离,大大降低了幼儿学数学的难度。在主题背景下,幼儿在自然、愉快和有趣的状态下学习数学,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情,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第三篇:主题活动背景下的音乐活动
人类正在走向信息社会,网络社会,重视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首要任务。未来社会需要体格健壮,心智健全,情趣高雅,充满合作精神的人才。这样的人才不仅具有先进的知识的技能,而且具有正确的道德观、伦理观和价值观。因此,我们要全面推进以德育为核心,以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重点的素质教育。
音乐作为精神产品,它以旋律、节奏、和声构成声音形象,表达了人们对客观世界的各种感受、观念和情绪。它能陶冶人的情操,提升人的品位,音乐教育是对幼儿实施素质教育的最佳载体。它是根据幼儿发展需要的特点,通过对幼儿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音乐艺术熏陶,帮助幼儿在音乐活动中建立起初步的审美心理结构,从而提高其审美的素质,促进其人格完善。
以往幼儿教育中存在着忽略音乐教育的倾向,主要表现为偏重学科知识性教学,注重语言、计算教学,简单地认为音乐教育只是唱唱跳跳。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存在注重唱歌、跳舞技能技巧教学,忽略在音乐活动中培养幼儿主动学习和充分利用身体各种感官去感受音乐和表现音乐的能力的现象。即便是一些重视艺术教育的幼儿园,在相当程度上存在着“专业化”“技能化”、、“工艺化”的倾向。这样,严重阻碍幼儿音乐教育的发展,也不利于幼儿身心和谐发展。
在二期课改全面展开的今天,怎样走出传统音乐课的模式,结合主题活动的大背景,使音乐活动能激发幼儿的创造和表现欲和欣赏力?努力优化组合各种音乐的(倾听、歌唱、舞蹈、奏乐)和非音乐的(文学、美术、游戏)活动经验,以深化和丰富儿童对音乐的听觉经验。这是新一代教育者必须思考的问题。也是我园本学期的重点研究课题。本学期我就这个问题进行了思考与实践,下面我想谈谈个人的粗浅认识。
一、音乐来自于生活,音乐也回归于生活。
在我们的生活中,音乐是无处不在的。当音乐与你的生活密切相关时,你才会最真实地去欣赏与发现它所表达的美。刚开学时,我们开展了迎新年的主题活动。当我看见孩子们穿着色彩斑斓,式样新颖的新衣时,常常会有孩子跑到我的面前问我:“饶老师,我的新衣服好看吗?”于是一个想法油然而生。何不举办一个新年时装秀,让孩子们用肢体语言去展示自己的新衣,满足他们对美的展示的欲望呢?于是,和着节奏鲜明的音乐,孩子们准确地踏着音乐的节奏。在教室里——他们自己的t型舞台上,尽情的扭动着身躯,摆着各种造型,表达他们对音乐和美的感受。由于这个活动贴近生活,符合幼儿的生活经验。因此,幼儿的表演也是自发的,具有创造力与表现力的。而另一个活动——“舞龙”更是幼儿喜闻乐见的中国的民俗活动。因此当幼儿舞着自己制作的长龙时,不仅能跟着音乐的节拍走,而且能根据音乐的高低变化来舞动长龙,音高则让龙腾跃飞翔,音低则让龙俯卧小憩。而这种来自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的音乐活动,使幼儿在自发的活动中懂得了音乐,完全找不到教与学的痕迹。
二、在主题活动“水”中的音乐活动中充满了生活的情趣
在“水”的主题活动中,我让幼儿把雨天用的小雨伞带到了音乐舞蹈中来,通过大伞中伞小伞衣小雨点之间的舞蹈动作,幼儿充分表现了小雨点的跳跃和小雨伞的美。而雨天用的美丽小伞使音乐的无形美变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而在欣赏“水族馆”的音乐旋律后,在音乐形象的音效感染下,幼儿结合春游时对水族馆的视觉经验,自编了舞蹈——水草与小鱼。用柔软的扣腰和扭动表现了水草的妖娆,用活泼的摆手和扭臀的动作表现了金鱼的活泼。而这充满创意的动作正是来自于幼儿的实际经验的感悟,使音乐活动充满了生活的情趣。
三、在深刻感受主题活动“春”的过程中幼儿也听懂了春天的旋律。
由于是在主题背景下的音乐活动,因此幼儿在已有了“春天”这个主题经验的前提下听赏音乐,就更能激发他们的审美情趣。在找春天的一系列活动中,幼儿通过找蝴蝶、画蝴蝶、做蝴蝶的过程中,不仅发现了春天的美,也深深喜欢上了美丽的春天。带着这份美好的情感体验,在蝴蝶找花的音乐活动中,让幼儿尝试闭上双眼边听音乐,我边进行配乐朗诵。让音乐的美和语言的美有机的结合起来,把幼儿带入一个想象的空间,当听完了音乐,有的幼儿说:“心里感到毛茸茸的。”有的说:“心里感到暖洋洋的。”有的说:“心里感到很轻松的。”而这些感觉全是幼儿在自发的,丝毫没有成人的修饰,也没有机械的模仿。在听辨乐句时,我用ppt把无形的音乐变换成有形的美景和蝴蝶找花的优美动画,给幼儿以美的视觉冲击,使音乐的美和视觉的美有机的结合,这下幼儿的表现欲被心中的强烈的美的感受给激发出来了,因此在表现蝴蝶找花的同时,也准确地听辨了乐句,发现了乐句与舞蹈动作之间的密切联系。
四、丰富的非正式音乐活动使音乐更贴近了生活
在区域活动中,我为幼儿提供了水、敲棒和玻璃杯。“会唱歌的水”让幼儿在敲敲打打的探索中懂得了音高与水的关系。总结出水越多,声音越高的经验。在自制小乐器的区角活动中,幼儿用自己收集的各种瓶盖子来制作圆舞板。在制作的过程中,幼儿不仅做到形似,更在制作与敲打的过程中发现了瓶盖的大小与声音的粗细之间的关系。
以上只是我在本学期二期课改实践中的一点心得体会,不妥之处还望大家给予更多的帮助与指教。
第四篇:主题背景下的折纸教学
主题背景下的折纸教学
刘顺海
淄川实验幼儿园 E-mail:l6sh6h6@sina.com 内容提要:
随着幼儿园主题教育的不断深入和开展,幼儿教育中的折纸教学越来越少,孩子的动手能力、注意力越来越差。折纸是深受幼儿喜欢的一种传统手工活动,它通过折、剪、粘贴、描绘等手段,巧妙地把纸制成各种生动有趣的形象:如人物,动物,服装,建筑,花卉等。它造型简洁夸张,富有情趣,是启迪幼儿智慧的一项有意活动。幼儿在折纸活动中不仅能获得成功和满足,而且能促进幼儿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和自我学习能力的发展。在折纸的过程中通过手部肌肉群的运动,能促进幼儿大脑相应部位的发育,折纸必须遵守从前至后的折叠步骤,能培养幼儿认真观察的习惯和做事的顺序性、调理性。由于折纸的过程是将点、角、线等反复重合,构成三角形、正方形、菱形等各种形状,有效地促进了幼儿数理概念的形成和空间知觉的发展。更有利于培养他们的爱劳动的观念、创造意识和环保意识。
关键词:主题教育、折纸、网络化 正文
一、为什么要重视幼儿折纸教学
1、对我国优秀文化遗产的继承和发展
中国人在公元前200年左右发明了造纸。一纸在手,自然会将其折叠,由此我们推断中国人是最早从事折纸活动的,它主要被用于一些祭礼活动中,目前也流传下来一些经典的折纸作品,比如:元宝、方鼎、宝塔、官帽、纸船等等。现在就连折纸是发源于中国的说法,我们也找不到相关的更早期的文字与出土实物来支持自己的观点了。但是在日本,他们早就在1797年就出版有《千羽鹤折形》及《冬之窗户》等折纸专著了。这不能不怪罪于我们的先人们没有把文化传承好啊。在日本,折纸被作为小学必修课,他们有最具影响的折纸组织,有专门发行的会刊、杂志,还有折纸博物馆,有定期举办各式各样的折纸比赛,他们把现代折纸艺术家吉泽章先生称为“折纸之父”。可以说,日本人已经把折纸开始象漫画、电玩一样作为一种文化产业来发展了。我想我们再也不能眼睁睁地看着原本属于自己的优秀文化而成为别国的国粹了。
2.相对其他的艺术门类,在幼儿园开展折纸教学,显得更具优势
受到诸多不利因素的困扰,我校美术工作的开展也曾经艰辛,但自从2005年我们把折纸活动引进课堂后,立即就引起了同学们的强烈兴趣。因其材料简单、经济、易收集、收效快等特点,同学们都很喜欢这门课程,目前它已成为我校艺术教育的一大特色。
3、折纸能让儿童多方面能力得到发展
(1)培养儿童的自学能力。我教授折纸,一向反对全程示范,这种以死记硬背方式进行的教学法是缺乏教育作用和意义的。学生们除了机械性地追随教师的动作外,好像并未吸收到任何知识,并未培养到任何技能。向同学们解释各种折纸符号的含义,让他们从符号及图样的指示中学习基本折叠技巧,在按图学习的过程中,我会鼓励同学们去尽量运用自己独立的“判断思维”—— 一种去“分析、归纳、从而作出结论”的学习能力。这样一种能力我想是可以被运用来学习任何知识和技能的。
(2)进行跨越课程教育。我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比如让同学们创作一个名为“丝绸之路”的折纸景观,他们会搜集有关资料,会从研究中学习到两千年前中国与中东各国通商的情况,以及当时中亚各国的生活状况等知识;为这个折纸景观撰写解说文字时,他们增进了写作技巧;在展出期间与参观者交谈时,训练了交际能力;把作品照片发布上网时,训练了同学们的电脑技巧。显而易见,折纸已不再是一门单学科的活动了。
(3)进行合作教育。很多的复合折纸作品单靠个人力量是难以完成的,只有充分发挥合作精神,在材料与工序上做好分工,环环相扣,才能把作品更好地表现出来。
(4)训练儿童阅读图样的能力。初学折纸是根据图表来完成的,所以训练学生学会阅读图表,对他们学好统计学、微积分、地理学、生物学、物理学等等科都有好处。随着科技的进展,知识的传播已不单止于依赖阅读文字,也要求阅读大量的图表。他们必须要适应从小阅读图表,这样有助于孩子们将来在自然及社会科学方面的学习、提高。
有句格言:“人的智慧在手指尖上。”讲的就是多动手对儿童智力开发的重要作用。折纸就是这样一项既动手又动脑的活动。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多人重新认识折纸,享受折纸。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幼儿一旦对某种事情发生了兴趣,他们往往比成人更具有执著的精神,幼儿有了学习的兴趣就成功了一半。我通过以下两个方面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1、精选折纸内容,通过内容本身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我以形象性、趣味性为标准,选择那些形象生动,可以游戏玩耍的物体作为教学内容,如小猴上房、猪八戒吃西瓜、茶壶、茶碗、飞机、风车等。经过尝试实践,孩子们对折纸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孩子们眼里,一张纸成了他们手中的宝物,他们一有时间就向我要纸,一张彩纸对幼儿来说成了最好的奖品。有的幼儿还将自己折的作品放在家里的相框内保存着。冬冬的妈妈对我说,“刘老师,冬冬在家折了那么多东西,他奶奶没有一件不满意的。”
2、让孩子体验成功,增强他们的学习自信心。
日本的铃木镇一教授认为,孩子对什么都会感兴趣,问题的关键在于他们能否将兴趣保持下去,这就要看他们能否从中感受到成功的快乐。成功的愉悦不仅可以强化兴趣的持久性,而且可以增强孩子学习的自信心。我班有一个孩子叫星星,他的注意力极不集中,做什么事情都拖拖拉拉的,从不主动和老师交流,只喜欢一个人摆弄玩具。有一天,他主动跑到我跟前,说:“刘老师,看,我折的盒子。”“这么漂亮,是你自己折的吗?能不能再折一个给我看一看。”我给了他一张正方形的纸,还别说,他不仅会折,而且折的很整齐,我当着全班幼儿的面,表扬了他。以后,他对折纸活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折纸时特认真,折的也非常好。
二、如何进行折纸教学 折纸内容系统化、网络化
教育离不开内容。传统折纸大多以动物、植物、容器等类别分类,它们的折法关联性不强,难易程度不一,教起来效率很低。我按纸型和基本折法对他们进行了重新分类,以正方形为例,基本折法分为对边折、对角折、对中线折、单菱形、双菱形、双正方形、双三角形等。在此基础上,由易到难,将同类折法的物体归类。如双三角形,我选择了热带鱼、仓库、桃子、气球、兔子、宝塔、花篮、火箭等。再对折纸内容重新分类的基础上,我将折纸内容系统化、网络化,具体如下:
三、教学方式多样化、科学化
(一)折纸教学应遵循的三个原则 1、循序渐进,由易到难
孩子手指动作的发展是从不协调到协调,从协调到灵活。所以教孩子折纸应该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在内容的编排上,小班,我只选择了对边折、对角折和集中一角对边折三种折纸基本形,而将难度较大的双菱形放到了大班。另外,同属于一种折纸基本形,但难度也不一样,如对中心折,东西南北、上衣、房子、灯笼的难度较小,放在了中班,而将难度较大的飞机、裤子、炮船、青蛙、向日葵放在了大班。充分考虑了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接受水平,不至于让幼儿产生畏难情绪。
2、分类归纳,提高效率
我将折纸内容按折纸基本形进行分类以后,折法相近的内容放在一块教,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对中线折,将平顶房、风车、帆船、双槽船放在一起教,他们的折法相似,学会一种,其它的也不成问题。如图:
3、举一反三,激发创新
创新素质是二十一世纪对人才的必然要求,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从幼儿抓起。我在教会幼儿基本折法和有代表性的物体后,激发幼儿尝试创新,鼓励幼儿将学会折的物体变成老师从未教过的物体,充分发挥幼儿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学实践中,幼儿不断的动手操作尝试,有的幼儿将炮船变成了高跟鞋,有的在双三角形的基础上折出了蝙蝠„„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二)教学方法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
1、小班幼儿手指动作能力较差,还不能协调地动作。根据孩子爱模仿的特点,可以采取分步骤示范的方法,让孩子和老师一起用纸进行简单的折叠,如边对边折、对角折等。由于他们的注意力保持时间只有10分钟。因此,我经常变换折纸的方式方法,可以让孩子折好头两步,后面几步由老师折好,将折好的玩具给孩子玩,可增强孩子对纸工的兴趣。教孩子折纸时,可采用游戏的口吻。如把正方形的四角向中心折时,说成是“中心妈妈”亲吻“4个宝宝”。孩子在亲切的气氛中不知不觉地学到本领。
2、中班幼儿已有了一定的折纸经验。已会用简单的技能折出一些简单的纸制品。喜欢反复折叠自己学会的物体形象。这时,老师应教幼儿掌握系列的折纸名称与折法,并培养幼儿良好的折纸习惯。首先让孩子记住角、边、中心线、中心点、对角线等基本名称,同时,教幼儿以下几种基本折法:集中一角对边折、对中心折、单菱形和双三角形。在教法上,简单的用整体示范,难度较大的用分步示范法。在折的过程中,让幼儿尽量折得整齐,压得平整。
3、大班幼儿已有了一定的创作意向,试图用纸折出与别人不同的物体。抓住幼儿好奇的心理,让他们多欣赏、多观察一些成人的作品,从而激发孩子折纸的欲望。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折纸基础,我采用逆向论证和看图折纸的方法。逆向论证即先折好样品,让幼儿自己看看、想想,仔细观察后,再动手拆样品。拆的过程中,让孩子记住第一、二、三的步骤。拆完后,把步骤倒过来,又变成了折的顺序。这样,孩子既感兴趣,又加深了印象。另外,我还将折纸的步骤示意图画出来,通过幻灯片,让幼儿学会看一些简单的折纸步骤示意图,从而提高幼儿的自我学习能力。有的幼儿自己买了《宠物小精灵——益智折纸绘本》一书,自己能看着书上的图折出许多小宠物,实在折不出来的才向我求援。最后折好的玩具,我和孩子共同布置环境,或者作为礼物,送给过生日的小朋友,使孩子时时体验制作玩具的喜悦。
在改革创新的今天,我觉得,幼儿通过折纸活动不仅是要获得浅显的折纸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让幼儿在自主学习活动中去探索,去尝试,培养他们认真的探索精神以及耐心细致的学习习惯,增强兴趣,开拓视野,引发幼儿的创造性,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让孩子们变得心灵手巧,为幼儿的终身学习,今后适应时代的需要,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五篇:指南背景下提高集体教学活动的有效性探究
让纸浆画融入课堂
——指南背景下提高集体教学活动的有效性探究
工作单位 姓名
【摘要】在纸浆画的集体教学中,常会出现活动追求“艺术美”的现象,内容脱离幼儿已有经验,不注重前期的经验准备;教师的教学有时候也会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不是管太紧,就是不管;而指导与评价更多的关注到了作品的技术表现。问题表现出的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教师教育理念欠佳,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教师从活动前的准备、活动中给予幼儿的体验和自主探究空间、最后的教师评价应当是以欣赏的态度进行,让幼儿在做纸浆活动时,获得符合认知、喜好的集体教学活动。
【关键词】大班幼儿 集体教学 纸浆画 有效性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在说明中明确地提出了:“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与特点。”“重视幼儿的学习品质。”大班幼儿马上要进入小学,更需要获得对学习的兴趣、学习品质的提高,要使集体教学活动符合幼儿的学习方式与特点,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就应当要在每一次活动前、活动中、活动后,从幼儿的实际认知、接受能力、自主体验等方面出发。特别是在一些如纸浆画等难度稍大、新鲜度高的活动中,更需要教师把握好教学中的策略,以帮助幼儿获得更好的集体教学体验。在本文中,笔者尝试从纸浆画的集体教学活动中发现教学问题,并提出积极的解决策略,以帮助幼儿获得良好的艺术体验,使活动更符合幼儿的成长特点与认知需求。
一、解析集体教学活动中的问题所在
幼儿出生后,开始不断接触各种新事物,并在这个过程中获得能力的提升。纸浆画的教学,能够让幼儿在感知一种自己不熟悉的艺术表现形式,并在这个过程中,提升幼儿动手能力、模仿与创造力等等,新内容的教学,对大班幼儿来说充满了挑战性,同样难免出现一些教学内容、教法与幼儿认知与接受能力之间的磨合,不断进步的过程也是问题解决的过程,只有明确了解在集体教学活动中的问题所在,才能够针对问题制定切实有效地策略。在多次观察幼儿纸浆画活动、并进行实践教学以后,以《指南》理念与指导为参考,以幼儿为中心进行观察分析,发现了新内容在加入幼儿集体教学活动以后出现的明显问题:
1、活动内容脱离幼儿生活与已有经验,教学准备不充分,幼儿经验缺乏,认知脱节,目标不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同时教学不能真正达到教学目标,不能真正激发兴趣。
2、教师教学方式出现两极分化,一边是“操纵者”;一边是“放纵者”,缺乏趣味性,不能正在达成教学中师幼互动、幼幼互动与幼儿材料互动的有效性。
3、教师指导、评价不够适宜,活动存在“断片”现象,使幼儿在教学中掌握的知识、技能没有得到延续的发展。
在指南的指导下,我们开展了一系列实践研究,期望能够为幼儿打造一个趣味性、互动性、有效性的教学活动。
二、纸浆画集体教学活动有效性开展
问题的出现即需要进行相应的解决策略的提出,在多次观察、分析过后,笔者认为可以从前期准备与目标的设定、对幼儿自主体验体验的关注、后期的欣赏评价三方面出发,即:活动前充分准备、活动中关注幼儿自主、以欣赏代替评价时,予幼儿表达权利并给予他们自信,鼓励积极参与教学。
(一)在活动前充分准备
教学活动前的准备是非常重要的,这直接决定了幼儿是否能够获得良好的教学内容体验。当然,这不仅仅是对教学内容、材料的选择,结合《指南》中提出建议与幼儿特征制定教学目标,同时还有对幼儿兴趣的了解、能力的了解、幼儿对活动内容的了解程度、感情的准备等等。不管活动内容背后有多么趣味性的文化或故事,如果不能够让幼儿感受,也不能正在地激发幼儿的兴趣。在新的纸浆画活动进行前,为了让幼儿对教学产生兴趣,我首先与幼儿一起了解了纸浆画文化,并和幼儿一起尝试做纸浆活动,为正式教学做好铺垫。我们一起收集废旧报纸、卫生纸,并一起通过侵泡、过滤、加入白乳胶、上颜色等,自己尝试做作品,这个准备的过程让幼儿对纸浆画充满了兴趣,为活动的正式开展做好了铺垫。在幼儿制作的过程中,我发现很多孩子的作品都是与植物相关的,这不仅仅是因为对植物很熟悉,也是因为比较简单、易于想象,这也正是打开纸浆画局面的好题材,基于此,我创设了《植物王国》的活动主题,有了前期的准备,幼儿在教学活动中的更能自如参与、自主互动。
(二)予幼儿体验探索空间
《指南》中提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大班幼儿具备充分的自我协调、自主游戏的能力,即使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也需要给予幼儿充分的自我探究空间让他们感受到活动的乐趣,在自主操作中玩纸浆画,在玩纸浆画中获得发展。刚开始进行新的内容投放教学时,我们对幼儿提出的要求比较多,减少了他们的的自主表现的机会,在发现问题以后,教师对幼儿的活动空间进行了指导调整。在做纸浆活动的时候,首先以主题情境导入引导幼儿进入到教学活动氛围中,当幼儿产生了兴趣后,即给予幼儿自己做主的机会。如:在纸浆画活动《快乐小熊》中,教师引导幼儿来扮演小熊,当幼儿融入游戏情境以后,让幼儿来“拍照”,拿出小熊的轮廓画,给小熊用纸浆材料上色,此时,选择材料、自己设计里面的配色、给自己的小熊创设故事等等,教师在其中起到的是一开始引导幼儿进入教学氛围,进行一些环节的衔接提示,过程中观察幼儿的表现,当幼儿提出帮助需求时帮助幼儿,在此,有了自主的体验探索,幼儿就成为了教学游戏的主体。
(三)幼儿作品的欣赏评价
纸浆画是需要亲自动手完成作品的教学活动。在最后幼儿的成品出现时,教师做评价不能单纯以技术进行评价,而是要关注幼儿的成就感、情感表现等等,评价可以以欣赏的方式来进行,即所有幼儿一起来欣赏,并在欣赏的过程中一起给被欣赏的幼儿以满足感,让他们更乐于参与活动,从而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创造能力等等。如:在纸浆画活动《小树苗》的教学中,幼儿根据自己的想法做好的树的作品各不相同,颜色各异、形状各异,做好后,教师开始组织幼儿进行作品欣赏活动,每一位想介绍自己作品的幼儿都能够获得介绍作品的机会。介绍后,教师还请幼儿将自己的作品放在作品区里,获得了再次欣赏的机会。在欣赏的同时,大家一起来讨论谁做的好看,怎么好看,幼儿有自己的审美观,“颜色很多”“树很大”都能够成为他们认为好看的标准,这种评价让幼儿产生了很强烈的成就感,为兴趣的提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小结与思考
幼儿园里的集体教学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班级中所有幼儿参与的活动。在活动中,幼儿与教师围绕着一个活动主题进行游戏、互动,幼儿在教学中获得在原有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认知、提升。大班幼儿拥有极强的自主活动能力,但同样需要考虑幼儿兴趣的提升和对能力的把握,这就要求在纸浆画的集体教学开展中,教师要根据幼儿的能力选择内容、有需要的情况下帮助幼儿提前了解活动形式或者提前获得动手感受的机会,为幼儿的集体教学活动搭建支架。
在教学中,我们应当做到关注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即:教学的整体性、幼儿差异性、教学要尊重幼儿的学习特点以及培养幼儿的学习品质。尽可能地为幼儿创造游戏的空间和时间,游戏与教学融合,让幼儿在真实的体验中、自我的目的中、积极的探索中学习和发展。在新内容的不断接触下,师幼互动、教学指导的不断磨合下,幼儿的学习兴趣也将不断促进,切实贯彻《指南》思想,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俞春晓.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设计方法与实例[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2.[2]朱瑶, 张帝英, 徐青芳等.纸浆画[J].早期教育:美术版, 2005,(3):12-13.[4]蔡红玲.小小纸浆画,玩出精彩来[J].文理导航旬刊, 2011,(36):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