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主题背景下幼儿园美术活动的实践研究》
《主题背景下幼儿园美术活动的实践研究》
昆山市机关幼儿园
课题组
综述:《主题背景下幼儿园美术活动的实践研究》这一课题是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生理发展特征进行美术教学活动的实践研究,我们将她分解成三个子课题。即子课题一:《主题背景下小班游戏性美术活动的实践研究》;子课题二:《主题背景下中班情境性美术活动的实践研究》;子课题三:《主题背景下大班创造性美术活动的实践研究》。在研究过程中,我们结合“十一五”课题研究成果,以美术活动中的各种教学方法为幼儿艺术发展的切入口,激发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自由地感受美、发现美、体验美。同时进一步提升我园的办园特色,提高教师艺术素养。
【课题论证】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幼儿时期,其心理发展的一大特点就是以自我为中心。因此,他们常常不自觉地把自己的情感投注到客体上,使僵化的无机世界生命化,这种移情作用为幼儿美术教育提供了心理基础。而美术教育活动为幼儿提供了一个自我情感表达和与他人情感沟通的机会,在这其中,幼儿可以尽情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和情感体验,并将这些思想观点和情感体验通过自己的创作传达给他人,从而感受到用美术与人交流的喜悦。
幼儿是“天才”的艺术家,人们给予幼稚的、天真的、抽象的、浪漫的儿童画极高的评价。人之初,幼儿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在尚不识字,还不识数的时候,就本能地运用随手得来的工具随意涂画。开始有乱涂的点和线,接着出现抽象的几何图形符号。画人物开始只用单线表示对肢体的认识,逐步才会使用双线表现体积空间。画人脸开始只能画正面,画车马却先从侧面起步,转换画人物和车马的角度,需要一段认知发展的时间,幼儿画面只凭印象自由表现,印象的来源是直接的认知,无意识的。他们画画由不协调的乱涂乱画,逐步在本能的活动中进行“抽象的表现”——当幼儿能够用自己在情绪支配下随意地创造出象征图形,表现自己对现实的视觉印象时,就具有明显的主观意愿,也就是“主观写实表现”——随着幼儿视觉感官的发展,写实的倾向日趋明显,进入“视觉写实表现阶段”之后,儿童画就会面临所谓“压抑阶段”终止其发展。这就是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等人总结的儿童画表现发展规律。综上所述,我们有理由认为美术教学选择应顺应儿童画表现发展的规律,把促进儿童画的发展作为启蒙教学阶段,在儿童画进入视觉写实表现阶段以后,选择具有科学性的适合幼儿的美术教学活动作为美术教育发展途径,不但能够摆脱了临摹和模仿对创造才能的束缚,保护幼儿创造才能的启蒙和连续顺利的发展,而且是一条能够让写实能力和创造才能并行不悖同时发展的最佳教学途径。
我园在“十一五”期间完整实施了江苏省教育学会研究课题《幼儿园美术教学法实践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而本次拟定的对“主题背景下幼儿园美术活动的实践研究”课题是以主题为
线索,以幼儿为主体,以经验为基础,以美术为手段,注重幼儿的兴趣与需要、注重幼儿审美情感的体验、注重幼儿造型构造与主观表达的创造性。这种活动,打破了学科界限,强调课程的综合化,而这种整合不仅是形式上的综合,更是幼儿各种经验的互相结合,使幼儿的整体素质得以全面发展。
本研究主要通过美术教学活动,全园性美术区域活动、园内美术文化建设及家园合作等四大途径来实施,进而探索出适合我园的美术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及相应的措施。
本课题在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以目前幼儿园美术教育现状而言,美术教育往往强调以学科为中心,而忽视了与其他活动之间的整合;过于强调知识与技能,而忽视了幼儿在活动过程中自由创造、个性化的探索与尝试;过于强调“即时效应”,而忽视了幼儿的兴趣和需要;过于强调灌输和传授,而忽视了通过创作过程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表的情趣,使之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这种单一的技能传授与灌输过程,往往会使幼儿有不同程度的反感,甚至产生抵触情绪。
《纲要》指出:教师在幼儿美术教育活动中应视幼儿为创造的主体,给幼儿创造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的美术形式,大胆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个
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的快乐,同时帮助他们提高表现的技能技巧。
在课程改革全面开展的今天,怎样走出传统的美术教育模式,结合主题活动大背景,使美术教育能激发幼儿积极地尝试用欣赏、绘画、美工语言大胆地表达与表现,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在活动中幼儿发展了怎样的能力,获得了怎样的情感,形成了怎样的态度?这是我们必须思考和研究的。
二、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
1.实践意义:(1)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对主题背景下幼儿美术教学的实践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2)本课题初步建构幼儿园各年龄段主题背景下美术教学活动的实施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3)本课题的研究将形成一些主题背景下的幼儿美术教学活动方法及策略。
2.理论价值:本课题的研究对于丰富主题背景下的美术教育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三、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1.该课题组负责人邵芳君同志为机关幼儿园园长,中共党员,昆山市学术带头人。该同志曾在“十五”和“十一五”期间承担过多个省市级课题,具有丰富的课题实施经验。课题组成员中有学术带头人、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教坛新秀、苏州市先进教育工作者以及昆山市先进教育工作者。这些成员勇于承担课题、发现问题
及时研讨,是我园教科研究方面的骨干,能胜任本课题的研究工作。
2.在“十一五”课题研究期间,我们聘请了上海儿童美术教师薛文彪老师,在他的指导和老师的刻苦钻研下,我们获得了许多美术方面的新概念,更新了以往美术教学中陈旧的观念,引导教师在幼儿美术教育教学方面不断创新。在本课题研究阶段,我们将继续聘请上海薛老师为我们作进一步的指导,不断地吸纳专家更先进的美术理念。
3.确定了课题以后,我们又加强这方面的理论学习,《学习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幼儿园美术教学方法》、查阅网络资料、翻阅书报、杂志等,通过学习,教师们更深刻地理解了幼儿园的主题活动及美术教学活动,培养幼儿学习的兴趣、调动幼儿的积极性是学习的基础,而这些基础就是取决于教学的方法手段的运用,材料的选择等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因此,我们将从这几方面着手研究,同时在研究者形成评价体系,同时想假装发放调查表,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家长的支持情况等,为以后课题的开展做充分的准备。
4.我园一贯重视教科研工作的长抓不懈,每两周安排全园性教科研学习活动时间,组织教师进行学习、研讨。以上均为我们课题顺利实施提供了保障。【课题设计报告】
一、课题的界定
“主题背景下幼儿园美术活动的实践研究”课题是以主题为线索,以幼儿为主体,以经验为基础,以美术为手段,注重幼儿的兴趣与需要、注重幼儿审美情感的体验、注重幼儿造型构造与主观表达的创造性。这种活动,打破了学科界限,强调课程的综合化,而这种整合不仅是形式上的综合,更是幼儿各种经验的互相结合,使幼儿的整体素质得以全面发展。包括观察分析法、讲解演示法、游戏练习法、形象比喻法、情境激励法、丰富联想法。
二、研究目标
总目标:结合“十一五”课题研究成果,以主题背景下美术活动中的教学为幼儿艺术发展的切入口,通过研究,激发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自由地感受美、发现美、体验美。同时进一步提升我园的办园特色,提高教师艺术素养。
具体目标:
1.探索各种美术教学方法,提高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激发情趣,获得审美体验。
2.全方位地提高我园教师的艺术涵养和教学技能。3.注重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突出教学过程中幼儿的主体地位,强调教师激发、诱导幼儿在美术活动中的主动性,使幼儿在美术活动中发展各种能力,萌发多方面的美术兴趣。
4.充分运用生活中的各种资源来丰富美术教学内容,构建本园的园本课程(或信息资料库)。
三、研究过程设计
1.准备阶段(2011、5——2011、8)(1)成立课题组,收集资料,制订研究方案。(2)撰写实施方案,召开论证会。
(3)进行必要的学习培训与研讨,提高教师的相关知识,明确方向。
2.实施阶段(2011、9——2014、12)
(1)针对三个子课题,组成相应的子课题研究小组,并制订方案。
(2)实施研究计划,做好资料的收集与分析,定期对各阶段的研究情况进行交流总结。
(3)进行中期成果展示和鉴定。3.结题阶段(2015、1——2015、6)
(1)收集整理相关资料,撰写子课题、总课题的结题报告。(2)进行成果展示、推广。
四、研究方法设计
本课题主要采用观察法、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的研究方法。观察法:在自然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幼儿或观察到的外部表现作直接观察,并进行详细地记录幼儿在主题背景下运用的美术教学法的影响下的反应,收集有关资料,然后加以分析解释,获得对所研究的问题的认识。
行动研究法:在实践中获取多方面的信息,不断提出改进美术
教学活动的方案或计划,用以指导教学活动,同时又依据主题计划实施进程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进一步充实和修正、完善计划或方案,不断提出新的目标。
经验总结法:及时分析研究中发现的问题,寻找解决方法,总结经验,并将好的经验成果加以推广。
五、完成本课题研究任务的操作要点和管理措施
(一)课题的操作要点
1.在主题背景下的幼儿园美术教学活动中,以丰富多彩的美术教学活动为切入口,激发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既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又要考虑方法的适宜性。
2.将各种美术教学活动作为促进幼儿思维、想象及情感等发展的载体,对幼儿来说,美术教学活动不仅是获得审美情趣的发展,还应该是各方面能力都会得到提高。
3.根据主题活动内容及小、中、大班幼儿的特点,在研究过程中,不断丰富美术教学内容、创新美术教学方法、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和环境,使幼儿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
4.做好各种研究资料的收集、积累及分析,及时总结经验,努力抓好课题的过程管理。
5.重视课题研究的年度考核、中期鉴定和终期考核工作。
(二)课题的管理措施
1.完善课题管理机制
为确保课题高效、科学、优化地开展,我园建立课题研究管理
网络,由园长担任课题组组长,业务园长和教科室主任担任副组长,选择有一定研究基础和能力的骨干教师为核心成员,全园教师人人参与的网络机制。
2.建立课题学习体系
(1)园内学习研讨
以园、教科室、课题组为单位,定期组织教师进行美术教育理论知识学习、美术教育技能训练及美术教学方法研讨,并以“技能比赛”、“观摩活动”、“学术沙龙”、“交流研讨”等形式,不断提升教师业务水平。
(2)聘请专家指导
定期聘请上海美术专家薛文彪老师为全体教师进行美术教学理论与操作层面上的指导,并安排老师去薛老师的上海美术实验基地进行交流和学习。
(3)自主学习
每月要求教师撰写研究活动中的案例分析、经验文章、整理美术教学活动设计方案。教师们收集课题的相关资料,由课题组归类存档,供全体教师互相自主学习。
3.开展课题研讨活动
在总课题的指导下,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研讨活动。围绕“主题背景下的美术教学活动”,结合幼儿的年龄特征和现有发展水平,建立一定的研究成果。科学地设计方案、组织观摩、撰写反思等展开一系列活动。同时鼓励老师参加各种论文评比、案例评
析、技能评比等多种活动,促使研究不断地深化。
4.规范课题档案资料
要求教师将子课题方案、阶段性总结、结题报告、案例分析、经验总结、观察记录、教育随笔等资料及时详细地记录,并仔细认真归档。
5.建立课题奖励制度
在课题实施的不同阶段,建立相应的奖励制度。针对教师在实施过程中的不同表现,进行评定,予以相应的奖励。
六、预期研究成果
1.幼儿美术教学活动现场观摩、结题报告、成果鉴定会。2.幼儿美术作品展示。
3.幼儿美术教学活动设计方案集。(园本课程)
七、附“子课题分解”
子课题一:《主题背景下小班游戏性美术活动的实践研究》 子课题二:《主题背景下中班情境性美术活动的实践研究》 子课题三:《主题背景下大班创造性美术活动的实践研究》
执笔人:王娟
第二篇:浅谈对主题背景下美术活动的实践研究
主题背景下美术活动的实践研究
【摘要】主题背景下的美术活动是以主题为线索,以幼儿为中心,以经验为基础,以美为手段来培养丰富情感,乐于探究,敢于创造,个性健康的人。为儿童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这种活动打破学科界限,强调课程的综合化,而这种整合不仅是形式上的综合,更关注的是幼儿各种经验的内在相结合。使幼儿的整体素质得以发展。
怎样走出传统的美术课的模式,结合主题活动的大背景,使美术活动能激发幼儿积极地尝试用绘画,美工语言大胆地表达与表现生活与自己的情感,然而,我们发现我国传统的幼儿园美术教育因受苏联教育论的思想影响下,还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
1,在教学方法方面,以教师为中心,传统的成人化的教育方法,没有充分发挥孩子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2,传统的美术教育忽视了幼儿的生理,心理特点,违反了幼儿学美术的客观规律,压抑了幼儿的个性和创造力的发展,必须进行改革,以培养幼儿创新能力为目的,学会创造性表现发展了幼儿怎样的能力,获得了怎样的情感,形成了怎样的态度,这是我们所必须思考的问题。
3,在培养目标方面,幼儿美术教育出现了误区,把美术教育等同于技艺教育,认为教会孩子画出一张美丽的图画,统一的方法,就完成了任务,把重点放在培养幼儿正确描写和表演能力上,把技能培养作为主要任务,忽视了孩子的情感,态度,及整体素质。
通过主题背景下的美术实践活动,我们以信息技术打开视野,创建情景和环境,整合多种经验,运用多种手法来表达所进行的主题教育内容。以此来丰富幼儿认知、体验美感、提高能力。
【关键词]主题背景、整合、多种手法、信息技术、情景。一,同类课题研究综述
1、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认为“活教育应极注意儿童创造力的培养,儿童本性中潜藏着强烈的创造欲望,只要我们在教学中,注意启发诱导,放手让儿童去探索就会培养成他们的创造力。”
2、著名儿童美术教育专家罗珍在“浅谈儿童美术教育的本质及启发式教学的应用一文中谈到,儿童绘画是儿童一种自发的艺术创作活动,是儿童思想情绪及艺术潜能的自由表现,在现代以注重情、自我价值、艺术修养和创造力为主的儿童美术教育中应顺应儿童自然成长的规律,尊重儿童在艺术创造力活动中的自我发现和自我表现,并不断地向儿童提出要求,形成新的剌激,促使儿童迅速地调整自己以适应新的环境。”
3、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的结构理论指出,教学内容的选择应是“基本结构”,美术教学内容选择“造型元素”和“组织原理”作为学科的基本结构,等于把造型的最基本的原理和方法教给儿童,让他们自由运用和选择自己的方式去创造视觉语言,无论用表现性的,装饰性的,抽象的还是写实的手法表现感受,都可以从个性发展的角度完成学习目标的教学要求。
4、陈鹤琴先生在深入调查,具体观察、分析和大量实践中,积累了很多活教育原则,其中“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的原则,防止了教师一味死死压制幼儿、模式化的临摹教学。“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又为我们克服的灌输式传授法。“运用积极的鼓励,胜于消极的制裁”,又很好地为我们提供了如何理解幼儿、尊重幼儿绘画发展规律,如何读懂幼儿绘图语言,从中分析、引导幼儿思维发展、行为引导,潜能的激发。“鼓励幼儿去发现他自己身边的世界”,明确提出了应调整教师教一样,幼儿学一样,教师不教,幼儿不学,只教教材,不教生活,只教今天,不教未来的做法。“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教材”更好地为我们摆脱死教框,调动各方面因素,随生活、随环境、随社会发展而形成教学新教材、新路子。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及内容
(一)研究目的
1,在主题背景下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培养幼儿感受美的情趣,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表现力。
2,探索主题背景下美术活动的课程体系。
(二)研究内容
1,主题背景下美术活动中教学目标的构建。
2,主题背景下美术活动的教学内容中运用的多种手法,材料工具。3,主题背景下美术活动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 三,开展美术活动结合主题创设情景
自然是世界上最伟大的老师,对于生活在钢筋水泥丛林里的孩子来说,唯有师法自然,才能得到成长的营养,才能掌握真正的学习能力。美术也不例外,我非常注重让孩子走进自然情景。走入生活环境中让孩子在多姿多彩的社会和自然环境中去直接的体验。获得美的感受,让感观‘身临其境’让感受化为情感,也
让我的启发能‘推波助澜’尽情体验,在体验中感知,在感知中激发创造。
例如;开展‘金色秋天’的主题教育中,以寻找秋天的方式走进大自然。秋天是树叶争艳的季节,纷纷扬扬飘落的秋叶能让人产生无限的遗想。引导幼儿采集树叶,观察树叶,可以从叶片的造型产生联想。从叶脉的纹路上观察各种线条的变化。从中找到变化的韵律和节奏。引导幼儿借叶想象,通过拼贴印画,创造出许多美丽的作品,同时把秋天的各种果于花卉及农作物等,布置一个‘金秋展览’。把孩子带进了一个美丽秋天的情景中,自然地激发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兴趣。
于是,线描画菊花、蜡笔画美丽的果盆、版画树叶想象、图案画装饰树叶„„创作了各种有关秋天的作品。在创作表现中扩大了幼儿的眼界发展了幼儿的思维想象能力。也提升了幼儿的审美情趣。
又例:‘春天里’的主题活动中,小班幼儿进行‘小蝌蚪找妈妈‘的水墨画活动,我们组织孩子在春游中观察花、树、小侧以„„在观察中丰富了幼儿的感性认识。然后又组织幼儿观看水墨画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把孩子引入了故事的动人情景之中。激发了幼儿热爱小蛾料和青蛙妈妈的情感。接着我们又创设了一个青蛙妈妈找孩子的情景长卷画,画中有青蛙妈妈有荷叶,让孩子在长卷画中添画小姐姐,孩子们满怀着深‘情投入了创作,用手指点画,画出了许多小蝌蚪从四面八方向妈妈游来,用棉签画的小尾巴,弯弯的、直直的、扭扭的、非常的生动。让孩子真正的体验了亲情的幸福。做到了把学习内容还原于幼儿的生活,与孩于的生活经验建立联系。促进了孩子情感发展,同时在活动中也获得了学习方法,提高了学习能力。
(一)、美术活动中运用多种手法。材料及工具。
不同的美术表现手法、不同材料和不同工具,所表现的美术作品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和意境。
为孩子提供充分的材料工具,让他们具有尝试操作的时间、空间和环境。鼓励他们在操作探索中的时间更长久,培养他们的意志力、思维想象力及动手操作的能力。
例如:本学期9月底以‘可爱的中国’为主题,开展了一系列多元手法的美术活动,尤其是民间艺术的表现创作中,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材料、工具。进行了
印染、版画、刮画、蜡笔画、水粉画等等,及各种手法综合运用。其中以青花瓷为例,进行了写生、线描、废旧瓶子、一次性盆子、刮画、版画、蜡染等等。孩子们在操作中观察认识了各种的手法的奇妙变化,在探索中发展了各种能力。同时也体验了祖国的民间文化丰富而精美。审美情趣和表现美的能力都得以提高。同时也激发了孩子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在美术活动中,融入了多种经验的整合。
纲要中指出:‘儿童是活动的主体,是通过与环境的相应作用中生成并开展活动的’。说、唱、舞、画、欣赏等等艺术活动自然融合,是艺术学习的最佳环境。各种艺术形式是以直觉的整体的方式呈现在孩子们的面前。可以激发孩子对学习的兴趣,探索意识,在自主活动的基础上,积累和扩展感性经验,让孩子在主动获得各种经验的过程中获得发展。所以整合课程也就整合了多种经验。把教育的各种要素进行多方位、多层次、多样化的联系。让孩子的活动中产生相互关联,有机联系,整体发展。
例如:主题活动‘可爱的祖国’,让幼儿认识京剧,这一国粹戏剧。首先师生共同收集各种有关京剧资料,图片、脸谱、面具、饰品、道具、影视片段。。。。然后把各种收集资料布置一个展览。把个体的资料变为集体可以分享的学习内容。接下来欣赏京剧脸谱、服装。道具,观看京剧片段,聆听京剧乐曲,了解戏剧故事。认识了京剧脸谱红、黄、黑、白各种颜色所代表的忠、奸、善、恶。然后再戴上京剧面具,唱上那几段,扮个亮相。。。孩于们对京剧所表现的精湛无比艺术产生极大兴趣。兴致勃勃地投入了脸谱的创作之中。他们以丰富的想象和艺术夸张来创作脸谱;以绚丽的色彩和多变的图案画脸谱。采用主观视点夸张描绘部分形象仔细刻画自己的记忆和想象。用油画棒的色彩和线条来表达脸谱的各种图案,色彩的冲击力很强,充分地表达孩子在追求形式美上的能力。
又例如:科艺结合的主题美术活动,采取以艺术的手法来表现富有知识内涵的作品。以此来提高幼儿对科学知识的理解能力,同时也促进了幼儿审美能力和艺术表现能力。在‘可爱的祖国’主题活动中学习染纸、蜡染、版画、等民间艺术活动。让幼儿在活动操作中,探索染纸的奇妙变化,水在纸中的渗透力,各种色彩融入中的变色规律,蜡染中的油水分离,版画中的凹凸关系,印刷的原理等等,在活动中从科学原理中掌握操作方法。在培养兴趣中提高技能,从分析观赏
作品中提高审美能力及促进幼儿自主探索的能力和欲望
(三)、在美术活动中,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
现代科学的高速发展冲击人类的生活,互联网连接着全球的每个角落。在学前教育中运用信息技术已广为大家接受。以信息技术开展主题背景下的美术活动,路子更宽,孩子的视野更广,精彩纷呈的网络展示给孩子的想象插上了翅膀。
例如:主题‘未来的城市交通会怎么样?’信息技术的运用为我们打开了无比宽广的视野。各种创意车辆的展示,让孩子大饱眼福,那些信息冲击着孩子的非凡想象。他们可以随心所欲地根据需要把车子开到大海、河流航行,可以把车子升高上天飞行。又可以落地奔驰在公路上,同时把环保理念融了其中。既可节能又减排。利用太阳能、风力、水力等取之不尽的能源。同时还要消除污染„„孩子们挺了不起吧。他们的想象创造将是未来世界的希望与
在实践中我们感受到美术教学过程不再是单向的知识传授,技能训练。而是要成为教师与幼儿之间、幼儿与幼儿之间多向的信息交流过程、情感交流的过程。通过多媒体手段将大量的信息传递在幼儿的眼前,拓展幼儿的思维想象把表现美的思路推到无限的发展中。
由开展主题背景下的美术活动,必须整合了认知、情感能力全方面的和谐发展。在情景中学习。为幼儿创设自主的表达空间,让幼儿经历一个从易而难的探索过程。鼓励尝试画出从未画过的动态和内容,使他们在活动中收获成就感。
四,课题研究的对象,方法
(一)对象:长城幼儿园全体幼儿,(二)方法:以文献法行为研究法,(三)时间:2011年9月----2012年 五,研究步骤
(一)实验准备阶段(2011年9)
1、对全园教师、幼儿进行全方位地现状调查,进行实验前的测试。
2、查找资料,分析问题,制订实验方案。
3、实验人员培训:
4、根据幼儿教育总目标编制主题背景下美术阶段目标、主题计划,教学内容等。
(二)全面实施阶段(2011年10月—2012年)
1、增添美术教育设施,及家长一起配合收集材料。
2、请专家每周两次为实验人员培训,指点迷津,以提高教师美术教学理论水平和实践操作能力。
3、开课观摩研讨,吸取成功之处,诊治薄弱或出错环节。
4、验证编制的目标、计划及内容的可行性,及时调整,使之合理、可行、有效。
5、探索新颖的教育形式、方法和评价手段。
6、专人负责收集、整理资料。
7、撰写心得体会。
(三)实验总结阶段(2012年6月—2012年10月)
1、组织力量进行实验后测。
2、整理资料,撰写实验报告,接受专家鉴定。
3、成果推广:
a.编写幼儿园美术教材及美术信息动漫课程、教参。b.开展“主题背景下美术艺术教育观摩”活动。c.主题背景下幼儿美术作品展。
六、实验组织:
顾问:曹爱堔(上海儿童画美术专家)负责人:陈冬慧 陈胜秋 组长:陈胜秋 陈冬慧 副组长:张艳
组员:陈慧英 李雪仁 章雪梅 余凯智 潘佩佩 卢洁净 付小娇 蔡恩柔 孙丽鹏 罗雷 金可霞 徐晓静
长城幼儿园 陈冬慧
参考文献:1,关于“优化幼儿园美术课程”的探索
2,创意美术无限教材
第三篇:主题背景下大班开展区域活动的实践研究
主题背景下大班开展区域活动的实践研究
内容提要:
大班幼儿由于身体活动能力和语言的发展,活动的范围扩大了,喜欢尝试探索,有较强的求知欲。为了更好的帮助大班幼儿在认知、操作技能,以及情感发展上面,提供更有价值的学习方式,我们将立足于幼儿的认知和生理特点,进行和主题活动内容相匹配的区域活动。有效地开展主题背景下的区域活动,是大班幼儿非常重要的一种学习形式。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让大班幼儿在科学、合理、有效的区域活动中,大胆操作、大胆探索,促进幼儿自主性的发展,提高幼儿参与活动的独立性和主动性,从而使幼儿与他人的合作交往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关键词:大班幼儿 主题背景 区域活动
一、问题的提出
主题背景下的区域活动是指教师根据主题活动的目标和幼儿的发展水平,投放适当的材料,开辟独立的区域,组织与主题相关的活动,让幼儿通过感知、动手操作、探索以及讨论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下加深对主题学习内容的理解,获得某一操作技能的学习方式。这一活动形式深受教师和幼儿的欢迎,教师能通过创设相应的主题背景为幼儿提供更有效的学习与游戏环境,更好地观察发现幼儿的当前热点,有效地进行回应与推动。对幼儿来说,这一开放、自主的活动形式有效地弥补了集体教学活动的缺陷,给更多孩子富有个性的发展,尤其对于大班年龄段的幼儿来说,他们正处于特别好表现、爱探索的阶段,仅有的集体教学活动远远不能满足他们对新奇事物的探索热情,需要成人不断根据幼儿的需要,投放材料、创设情景,支持和鼓励幼儿进行小组的、个别化的学习活动。因此,主题背景下的区域活动目前是大班幼儿非常重要的一种学习形式。
《纲要》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开展区域活动顺应了幼儿发展的需要,是幼儿个性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当前落实《纲要》所指出的幼儿园教育应为幼儿“提供自由活动的机会,支持幼儿自主地选择、计划活动”“为每个幼儿提供表现自己长处和获得成功的机会”的最有效的活动方式。在幼儿园学前教育纲要总则中第五条明确阐述:“儿童是活动的主体,儿童是独立的发展着的个体,只有在自主活动的过程中,儿童才能充分体验自身的存在与价值,更好地获得发展„”,强调儿童是在与同伴及环境的交往、实践活动中不断发展的,教师必须要给孩子以自我发展的机会。根据大纲的要求在主题学习的背景下,区域活动的开展是帮助幼儿达到纲要中所提出的目的的很重要的途径。
然而,由于很多老师还是存在重教学、轻游戏的观点,也由于区域活动是一个不断变化、不断调整的活动,需要教师投入更多的思考与精力,目前在大多数的幼儿园开展的主题背景下的区域活动中都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
1、区域活动的材料投放、活动形式和主题内容的不匹配。某些主题内容和农村幼儿实际生活距离较远,导致儿童对主题内容缺乏感性的了解。当开展区域活动时,区域活动的内容,活动形式使幼儿感到比较陌生。因此在操作的过程中比较生疏,难以获得一种身临其境的感悟。因为教材中的主题有个统一的要求,和幼儿的实际距离比较远。
2、区域活动的材料、布局长期不变,根据不同的主题学习内容,开展区域活动时,幼儿对一成不变的区域活动的材料、设施引不起强烈的兴趣,难以通过区域活动中器材的操作来获得与主题相匹配的感知。
3、有时区域活动的内容比较单一,不同的区域所呈现的内容有较大的重复性,不能够使幼儿获得丰富的多样的体验。
4、儿童在区域活动中随意性比较强,而教师对幼儿的指导往往缺乏针对性,有的老师采用放羊式的方式,主要的学习形式是让幼儿自己去感受,对幼儿的发现漠然处之,缺乏必要的引导,使智慧的火花自然泯灭,达不到主题教学要求。
5、有的老师在孩子进行摆弄的过程中急于指导,要求孩子这样做,那样做,结果让孩子自主探索的机会悄然流失,使孩子顺着老师的思路进行活动,使区域活动丧失了应有的价值。
基于上述问题,对主题背景下的区域活动开展深入的研究,提高主题背景下区域活动的教学效率,就显得非常必要。本课题的研究对儿童的发展有如下几点价值:
1、通过提高主题背景下区域活动的教学效率,使儿童在模拟的环境中加深对主题学习内容的理解,为幼儿提供相应的生活经验。
2、通过区域活动中儿童对多种器材的动手操作发展幼儿的协调能力。
3、有效的主题背景下的区域活动,可以发展幼儿的社会性能力,幼儿在区域活动过程中通过相互交流、相互沟通、分享合作、语言表述,获得一种社会性能力的发展。
二、研究的方法和对象
(一)、研究的方法
1、行动研究法:根据主题学习的要求和区域活动的基本要求,并根据在主题背景下区域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制定出在主题背景下实施区域活动的教学措施,并将这些措施在幼儿学习过程中加以实施,根据实施情况的反馈,对这些措施进行补充、修改和完善,直至形成能体现主题活动要求的区域活动的有效措施。
2、教育调查法:对大班主题活动下的区域活动实施的现状进行调查,发现问题,作为制定教学措施的依据,并在实施过程中,对幼儿的行为表现、活动情况、组织管理进行观察,作为修改、补充和完善教学措施的依据。
3、案例研究法:对主题背景下的区域活动开展的优秀案例,进行分析,概括出有效的经验。
4、文献资料法:学习主题活动背景下区域活动的理论和他人已经形成的有效措施,作为本课题研究的借鉴。
(二)、研究对象:莺莺艺术幼儿园2007年大1班35名幼儿
三、研究的实施
(一)、主题背景下开展区域活动现状的调查。
1、区域活动材料投放的现状及分析:
通过对区域活动现状的多次观察,并通过和其他教师的交流,获得开展区域活动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1)、成品材料的投放量太大,主要以雪花片、穿线板、拼插板为主,大多是幼儿直接运用,较少挖掘材料的多用性,教师要减少投放量或者让幼儿学会将成品材料替代合理地运用到别的活动中。
(2)、自然材料的投放太直接,主要是布、瓶子、稻草、豆子等,教师要进行再加工,在色彩、形状上吸引幼儿的兴趣,增强幼儿持续操作的兴趣。
(3)、自制材料的投放,主要是投放以纸类、编织类、扣类以及美工活动和操作活动类的材料。材料的运用缺乏再创造性和多样性,孩子不爱玩。教师要结合幼儿的学习目的合理地设计活动材料。(4)、乡土材料的投放类型单调,往往以水果、蔬菜、豆类等作物为主,而对其它材料的运用较少,如泥土、藤条、木块、创花、木屑、石头等的利用,既不能充分反映乡土材料的全貌,也不能充分激发儿童活动的兴趣。
2、主题区域活动中幼儿参与兴趣的现状及分析:
幼儿参与各区域活动的兴趣调查表: 区域名称参加人数百分比 阅读区2015% 生活区3625% 探索区5539% 表演区2921% 从上表可以看出,幼儿对各区的兴趣都比较均衡,但幼儿对阅读区的兴趣一般,因为幼儿缺乏词汇量的积累,同时投放的书籍类型单一,而且教师缺乏相应的阅读指导,从而导致幼儿对阅读的兴趣不高。而由于探索区投放的材料比较丰富、多样,受到了孩子们的欢迎,玩的孩子达到了总人数的39%,探索区投放的材料操作性强,更符合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这证明了在几个主题区域中操作性强的区域活动更受幼儿欢迎。
3、教师指导的现状及分析:
根据对教师开展主体性区域活动的观察和访谈,发现在活动中教师指导上存在如下一些问题:(1)、教师对幼儿的发现缺乏必要的指导,有时指导的方法单调,或者成人化,幼儿难于接受,使智慧的火花不能发出光彩,达不到主题教学要求。
(2)、在孩子进行摆弄的过程中急于指导,要求孩子这样做,那样做,结果让孩子自主探索的机会悄然流失,使孩子顺着老师的思路进行活动,使区域活动丧失了应有的价值。
(3)、教师在指导中缺乏必要的启发和引领,导致幼儿的操作长时间停留在原来的水平上,产生枯燥乏味的感觉,久而久之,对区域活动中的材料、活动方式产生厌倦感,使区域活动对主题学习内容不能产生支持作用。
上述问题可以看出教师在把握区域活动的指导性上还是不够的,区域活动的指导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进行指导,但是在指导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儿童的主体地位,缺乏指导或指导过度,都不能导致幼儿较快的成长。所以教师适度把握指导的量对开展区域活动是非常重要的。
(二)、主题背景下区域活动的主要类型。
主题活动对幼儿不同能力的要求,可以通过区域活动中不同功能的区域设置来进行培养。根据功能要求,有如下几种类型的活动:
1、感知类活动:根据主题的内容,让儿童通过看、听,加深对主题学习内容的了解,获得与主题相关的认知。通过图片、音像、图书、实物等资料加深和丰富儿童对主题内容的理解。如在“有用的植物”主题活动中,教师在阅读区投放大量师生共同收集的书籍、画报、图片、磁带、碟片等,让儿童在舒适、放松的环境中可以自由阅读,静心听讲,通过多种方式获得对植物的一些形象的感知。
2、动作技能类活动:通过让儿童对区域活动中材料的操作、感知主题的内容,获得与主题学习相关的能力。如在小肌肉或操作区,儿童有许多机会动手操作和摆弄。如在“我要上小学”的主题活动中,让幼儿学习小学生整理书包,学会看着课程表,根据不同的日期找相应的学习用品、生活用品,并进行有序摆放。
3、探索类活动:教师给儿童提供主动探索发明的机会,通过让儿童观察、试验、主动获得某些新的知识。儿童探究追寻的各种行为都会得到教师的支持。探索区的材料主要是大小不同的量杯、碗盆、勺子以及放大镜、天平,体现了探索性和多样性的特点。如在开展“水”的主题时,教师投放了温度计、量杯、记录纸、笔等材料,通过鼓励幼儿运用多种方法来证明水的温度变化。
4、角色游戏类活动:儿童通过玩平行游戏或者合作游戏,通过担任不同的游戏角色,根据不同的游戏情节,在活动过程当中体验并理解主题活动的内容和情节。角色游戏的材料具有平等性和多元性的特征。通过活动可以培养儿童交流表达、协作等多方面的社会性能力。如在开展主题活动“我们的城市”时,儿童就模仿不同职业的人进行活动。在“医院”里,有护士和医生的外衣、帽子、手套、口罩、听诊器、药箱和各种娃娃;在“娃娃家”里,有适合儿童的桌椅、炉子、冰箱、镜子、橱柜、扫帚、抹布以及炊具和餐具;在“小舞台”里,有反映不同文化的男士和女士所用的帽子、围巾、提包、鞋子和外套等。
(三)、主题背景下区域活动材料投放的特点:
材料是幼儿区域活动中开展学习的主要载体,不同的材料对幼儿能力的发展可以起到不同的作用,丰富的、有效的材料可以提升幼儿的学习兴趣,所以区域活动材料的投放必须具备如下特点:
1、投放的材料要与主题学习活动内容相匹配。不同的主题要以相应的材料来加以支撑,这样才能够让幼儿通过对材料的感知,来加深对主题内容的理解。其中所投放材料的丰富程度可直接关系到幼儿活动质量,能使幼儿尽兴尽情地“研究”他们的世界。活动材料投放应该是丰富多彩的,然而,丰富的材料并不等于越多越好,多则滥,滥则泛。因此,在投放材料时,要更多地考虑材料与主题活动目标的关系,做到有的放矢,加强材料投放的针对性、目的性和科学性,并依据对幼儿活动的观察,进行定期更换与补充。通常在开展某一区域游戏前,先与幼儿共同探讨,再根据幼儿的认知特点、兴趣及活动目标,投放相应的材料。如:在开展“我自己”这一主题中,幼儿对人体器官非常感兴趣。于是,我们就在美工区提供人体模型图,并投放各种材料,让幼儿用不同材料表现人体的内脏器官。在语言区设置了问题墙,让幼儿每人问一个与人体有关的问题。
2、区域活动材料的投放要能让儿童多种感官都能够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在区域活动中,教师应多给幼儿看、听、摸、嗅的机会,支持幼儿用自己的眼睛、耳朵、双手等各种感官充分感受、体验、探究。在与活动材料积极相互作用中,用多种形式进行探索,使幼儿的区域活动更加丰富和深入,以加深幼儿对事物的印象。如在大班主题活动《亲亲水世界》,幼儿常常手、口、脑并用,看一看、闻一闻、尝一尝、倒一倒,运用多种感官感知,了解了水是透明的、无色、无味、可以流动的特征。还在探索区提供各种各样的冲饮品,幼儿通过看看发现饮品的颜色各不相同,如高乐高是咖啡色的,阿华田也是咖啡色,要仔细闻闻味道才能分出来,而果珍是橙色的,也有的果珍是奶黄色的,再冲冲饮料从中感受它们的溶解速度的快慢,初步感知、比较各种饮料味道的不同。孩子们还在品尝后通过脸部表情记录自己品尝后的感受,表现对各种味道的感知,让同伴猜一猜,自己吃了什么味道的饮料。就这样幼儿尝试用各种感官,积极主动地与材料互动,综合多种感官体验各种饮料的不同。幼儿在探索的过程中,大胆地表现自己的体验,在交流的过程中体验着探索的乐趣,不断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不断地丰富自己的情感,形成自己的经验。
3、根据同年龄儿童中存在差异的现象,投放适应不同层次儿童需求的材料。每个幼儿的认知水平、经验和能力都是不同的,活动区活动的最大特点就是能为不同能力、兴趣的幼儿提供适应其发展的活动环境。因此要根据幼儿能力的不同提供操作难易程度不同的活动材料,便于教师对不同能力的幼儿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更好地做到因材施教。如美工区绘画材料的投放,可以是多种多样的,蜡笔、水彩笔、铅笔、水粉颜料,空白纸,添画等,能力强的可选水粉颜料作画,能力弱的选择蜡笔作画,把握不好的幼儿可用铅笔作画,出错后可以加以修改。让幼儿根据自己的能力进行选择,既充分满足了幼儿的活动需要,又使每个幼儿的能力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四)、主题背景下区域活动的指导方式:
开展主题背景下的区域活动,教师应把握指导的原则,教师的指导应以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为前提,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各种指导方式,从而推动和促进主题活动内容不断深入和拓展,指导的方法主要有:
1、引导型:在主题区域活动中、教师应是幼儿思维的开启者,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在发现问题时,应避免直接告诉幼儿答案,或代替幼儿操作和思考,应通过设置问题情景的方式,引导幼儿思考和探究,让幼儿在亲身实践中去发现问题,想办法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型的指导,适用于发现幼儿的操作出错或遇到困难时。如开展大班主题活动《我们的城市》,幼儿建了一座大楼,然而这座大楼由于头重脚轻,老是要塌下来。于是及时提出了思考性的问题:这座大楼的脚为什么站不稳呢?它与我们看到的高楼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呢?有没有什么办法让它站得更稳?几个问题开启了幼儿思维的闸门,为幼儿提供了思考的方向,于是他们想出了增加柱子、加宽大楼底部、增建围墙等方法来修补,在幼儿自身的努力下,大楼终于站稳了。幼儿在活动中不仅获得了下宽上窄的房子容易站稳的建构经验,更重要的是获得了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参与型:参与型指导是一种潜在的、隐性的指导。教师应作为幼儿的伙伴,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到区域活动的过程。这种平等的伙伴关系可缩短幼儿与教师间的距离,使孩子觉得亲切适意,从而营造起一种宽松、和谐的人际环境和精神氛围。在参与幼儿活动时,教师应依据幼儿的不同需要给予适当的帮助,在必要时给予适当的建议,促进其探究和发现,而不应包办代替。同时,教师还应注意激发幼儿之间的积极相互作用,鼓励幼儿交流和交往,使他们在交往中相互学习,共同发展。参与型的指导在开放新区域和投放新材料的情况下最适合,如:美工区新投放了喷画的材料,幼儿非常感兴趣,但却无从下手,这时,教师以同伴的身份参与幼儿活动,与幼儿一起观察新投放的材料,讨论操作方法,通过平行活动对喷画的操作技能给予隐性的示范,带动幼儿互相交流介绍自己的作品,促使活动得以展开和深入。
3、个别指导型:个别化教育是区域活动教育的核心,个别化教育的实质在于教育因人而异,在于对问题的针对性。每一个幼儿在认知水平、认知方式、个性品质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教师应充分了解幼儿,分析幼儿的不同特点、不同需要、并有针对性地给予积极地应答和支持。如:思考型的孩子,他在活动时表现出一定的认知策略,完成任务的准确率高,能力较强,对于这样的孩子,如果教师只是采用一般性的指导,那么,区域活动对他来说只能是单调的重复和无谓的浪费时间,教师应不断地提高难度,向他发出挑战,促使他不断地思考和探索;又如冲动型的孩子,他的反应快,但缺乏细致的观察和分析,出错率高。因此,教师应有针对性地指导他学会在操作前先对操作对象进行耐心、细致的观察等。
4、发散型:发散性思维是创造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天生就喜欢遐想,只要适宜的引导,开动脑筋,开阔思路,让幼儿从多个角度灵活思考,就能灵活的认识事物之间的关系,根据吉尔福特关于创造力的阐述,思维游戏课程中的游戏材料能帮助幼儿从多种角度看问题,发展幼儿发散性思维能力。发散型的指导主要是引导幼儿围绕一种活动材料,由对玩法的探究逐步过渡到对材料特性的探究等,使幼儿更充分地挖掘利用材料的教育价值,使幼儿在区域中的探索更加丰富和深入。如大班主题活动《超市》,让幼儿学习从多个角度灵活进行分类,引导幼儿开动脑筋,开阔思路,更加灵活的去认识事物和事物之间的共同点,从而培养幼儿思维灵活性和创造性,在此活动中,为幼儿提供了60多种日常用品卡片,有雨伞、圆桌、剪刀、等等,在幼儿了解这些卡片上的物品的名称、用途、特征后,就按物品相同点进行归类。开始,小朋友只是根据卡片上物品的表面特征进行分类,如:下雨的时候要用到雨伞、雨鞋、雨衣;手表、闹钟都是用来看时间的;钢笔、铅笔、毛笔都是笔。随着游戏的开展,在老师的引导下,逐渐发现这些物品之间存在着很多的相同点。如:雨伞和雨鞋的共同点是下雨天同时使用的工具,但是雨伞与泳衣的共同点是颜色相同,等等。在此过程中、幼儿积累了更多更深的知识经验、而且还获得了丰富的关于事物间关系的认识,这种关系的发现和认识有利于孩子智慧的发展,他们将认识的触角更多地伸向了未知,伸向了未来。
(五)、主题背景下区域活动的开展:
1、制定主题背景下区域活动的教学目标,确定区域活动方案。
区域活动目标是根据主题活动的基本要求和本班幼儿的基本发展水平,拟定各区域活动开展的具体目标。对活动中衍生出的新主题和新问题加以引导、启发,让幼儿自觉地进行活动。通过区域活动提高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充分发挥幼儿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发展幼儿的交往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开展大班主题活动《动物大世界》时,我开设的主题区域活动是为小动物开锁。目标一是通过实际的操作,进一步发展幼儿的记录能力;二是积极与同伴分享交流,能看懂同伴的记录方法。活动材料准备是锁、钥匙、操作材料、记录纸、抹布、彩色笔。活动过程首先引出活动,激发兴趣。哎呀,我听到小动物的哭声了,是怎么回事?原来,小动物出门时忘了带钥匙,现在打不开门了,请你们帮帮忙,在挂着的这些钥匙里为他找到钥匙,并请你记录下来,在1-8的数字里打上勾。看清记录纸,请在各小动物下面的号码内选择。其次是幼儿自由活动,教师观察或引导。游戏时教师注意引导幼儿互相交流,互相帮助,互相合作。教师以角色身份参与游戏,帮助能力差的幼儿。重点引导幼儿不能打开的钥匙应挂回原处并指导幼儿对应的记录。最后是分享、交流:今天你玩了什么?碰到什么困难了吗?怎么解决的?和好朋友交流交流。让幼儿学会自我反思、自我评价,并将已有经验进行概括、总结、迁移,不断形成新的经验,从而促进幼儿全面和谐的发展。
2、在区域活动中创设与主题内容相关的情境。在区域活动创设中,作为老师首先要依据《纲要》,定位大目标,对各区作整体布局,保证在区域活动中孩子有一个全面和谐发展的环境。然后自然融合主题目标,投放相关的材料。如大班主题活动《动物大世界》,我们与幼儿一起搜集各种各样的动物图片、卡片及动物玩具,布置动物世界展示台;布置动物饲养角,每人饲养一只小动物,更好地让幼儿观察了解小动物的特征和生活习性;在美工区让幼儿制作些小瓢虫、野斑马及蛋壳小老虎,然后以悬挂的方式布置立体空间;收集各种关于动物的图书,放在语言区一起分享。区域活动浓烈的动物世界的情景,给孩子以强烈的感染,使整个主题活动开展的有声有色!又如在大班主题活动《红彤彤的年》中,我和孩子们共同收集了民间窗花、新年吉祥物、中国结、灯笼等,并通过照片、幼儿的语言文字说明等多种手段,烘托出年的浓烈氛围,让孩子在尽情的说说、剪剪、画画、贴贴中,积极大胆、自主的表达表现,感受到年的氛围,并在动手的实践中留下孩子的认知痕迹、成长轨迹。环境是隐性的教师,无声的教师。只有为幼儿提供适宜的、学习性的环境,才能真正促进幼儿的发展,为幼儿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3、开展多种形式的主题区域活动。通过儿童看的、听的、操作的,探索的形式来达到主题学习的目标。区域活动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并不是指一个目标只能与一种材料对应。一般,某一个目标可以通过若干材料的共同作用来实现,一种材料也能够为达成多项目标服务,如可以同时激发兴趣、体验情感和提高某一能力等等。因此,我们探索了解各个区域中的各种材料所内隐的不同教育功能,将幼儿发展目标与这些材料的教育功能确切地对应起来,有目的引导幼儿进入到区域活动中,通过幼儿的操作活动,使幼儿逐步接近预定的目标。教师积极地与材料互动,充分挖掘材料在不同区域内的多种教育作用,进一步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如开展大班主题《我是中国人》时,在科学区,引导幼儿将收集来的各种祖国特产(实物、图片)分类,布置祖国特产展;美工区提供各种质地的彩色纸、尖刀、胶水等,引导幼儿学习制作拉花、彩带等装饰物,装扮国庆的教室;表演区,幼儿把主题活动中学到的歌唱祖国的歌曲,以及民族舞蹈放在其中表演;阅读区收集祖国各地名胜风景图片,幼儿扮演主持人,介绍名胜风景,丰富幼儿对祖国的认识。
4、在区域活动当中给儿童提供多样化的材料。布鲁纳指出:“教育对象是在利用教师提供的材料进行学习,教师提供的材料,必须尊重幼儿在心理发展上的不同速率。”因此,区域中提供的材料如果是单一的、一成不变的,幼儿就无法与操作材料产生互动,也无法获得多方面能力的提高和经验的积累。因此多层次、多递进性的多样化的材料才能够满足幼儿不同的发展需求。如大班主题活动《我们的城市》,在区域设置了“房屋设计师”这块内容时,我先投放的是新老房子的图片,和铅画纸,让孩子用彩笔设计平面的房子,经过一段时间后,能力强的孩子势必会产生不满足,这时我又投放了彩泥和瓦楞纸条,同时还有剪刀、双面胶等材料。这时孩子们又来了兴致,他们首先在纸版上打好轮廓线,然后把细细的双面胶沿着轮廓线粘上,最后把搓成细条的彩泥或者瓦楞纸覆盖在双面胶上就完成了作品。能力强的孩子还可以在做好的房子旁边进行简单的装饰,可以让作品更生动,更丰富。过后不久又投放了一些废旧纸盒,用来制作立体的房屋,而且房屋有单个盒子制成的,也有多个盒子组合的,以便满足不同孩子的不同需求。不断新增的材料,给活动带来新的要求、新的冲击,丰富和延长了原有的活动内容和活动进程,大大拓展了幼儿的视野,提升了原有活动的价值。
5、围绕主题开展探索型的区域活动。幼儿园的探索型区域活动,正是儿童通过对感兴趣的活动材料的运用,从而建立起自己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它能开发幼儿的潜能,能满足每个幼儿的不同发展速度、不同的认知风格,为不同个性的幼儿提供适合其发展的环境。幼儿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及能力在没有心理压力的前提下自主开展活动,体验成功的愉快,增进孩子之间的交往,发展社会性能力及形成健康的人格。如大班主题活动《奇妙的影子》,为了让幼儿对进行中的主题活动产生探究、发现的欲望,教师选择活动室中光线较暗的一角设置了影子发现区,挂上深色的布帘,教师还提供手电筒、蜡烛、动物外形剪纸及其他材料让幼儿探索。幼儿对这一活动区十分感兴趣,在玩的过程中产生了许多问题,为顺利开展主题打下了基础。
6、培养在区域活动中与主题相关的社会性能力。社会性是指能够愉快的与他人分享、合作;对他人的权利或做法给予适当的评价;能从较远的目标对问题进行思考,并做出合理的判断;以客观、公正的态度处理问题,不以自我为中心等等。幼儿的社会性能力总是在与一定的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之中而得到发展的。而区域活动的开展必须以一定的环境创设作为依托,幼儿在一定的环境影响下产生兴趣、灵感,进而获得发展。幼儿在参与环境创设的过程中,其社会性能力会获得不断的提高。例如:在进行《我要上小学》为主题的区域环境设置时,环境的创设完全可以引导幼儿自己来完成。幼儿通过参观小学,通过亲眼观察和采访哥哥姐姐,使他们对小学环境和小学生活有一些感性认识。在“小学幼儿园不一样”中,孩子们把自己调查到的内容呈现在版面上,并进行及时的交流、讨论。“我是小学生啦”的区域中,把书写阿拉伯数字和拼音字母添置在内,也把数的加减和分成加入进来,为入小学打基础。在“小学幼儿园有多远”的材料中,孩子们通过运用相同的测量工具测出不同小学离我们幼儿园的远近和尝试多种测量方法等。幼儿在其中协作分工、交流协商,最后分享活动成果、分享成功的快乐。其实,幼儿在了解知识的过程,就是一个社会化参与的过程、关注社会的过程。与此同时,幼儿的社会性能力也得到了丰富与提升。
7、在区域活动中培养儿童的表达表现的能力。教师要接纳幼儿的差异性、独特性、创造性,要提供机会和条件给幼儿选择的自由,让每一个幼儿都具有表达表现的勇气,在充分展示和表现自己的才能中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在《我是中国人》的主题中,我们开设了表演区,幼儿们在表演区戴上自己设计的京剧脸谱,唱着简单的京剧歌曲,快活的进行表演。活动无形当中和主题联系了起来,而且让幼儿表现表达的能力得到了发展。《我自己》主题下表演区的“时装秀”,幼儿都非常愿意去玩。他们自己用围巾、一次性台布来装扮自己,然后有模有样地走起了猫步;还模拟电视节目“超级模特”表演起来。我们经常在一旁无声地观看孩子们的表演,尽量不去打搅到他们。在语言区设计了“小记者”的活动,由幼儿自己设计问题去中班和小班做采访,然后作好记录。这两个活动充分满足了幼儿表达和表现的需求。活动既开放又富有创意,还能适时与主题相吻合,对幼儿的全方位发展起着很大的作用。
8、充分挖掘家长资源、社区资源丰富区域活动的材料和内容。皮亚杰提出:“儿童的智慧源于材料。”区域活动的教育功能主要通过材料来表现。区域活动材料越丰富,形式更多样,幼儿在操作过程中就会变得更聪明、自信、大胆。家长资源和社区资源是不可多得的资源,我们应充分加以利用。在主题活动“有用的植物”开展过程中,区域活动所需的一些材料,部分都来源于家长和社区。如“蔬菜、水果娃娃秀”,家长带来了各种蔬菜和水果;“豆贴画”的制作,家长收集了各类豆子;制作叶子粘贴、叶子拓印和叶子“书签”,我们就在幼儿园周围的小区收集了各种各样的叶子。孩子们在随心所欲的玩乐中得到了自由的体验和创造的乐趣,也增加了想象力和合作能力。一方面,减轻了幼儿园的经费支出。另一方面,让家长参与到我们的主题活动和区域活动中,调动了家长的积极性。
9、开发利用乡土资源,在区域活动中提供更多接近幼儿生活经验的材料和活动形式。教育家陈鹤琴说过:“农村幼儿园应挖掘、利用农村的自然、社会资源,利用农村自然社会环境进行教育,形成农村特色,从而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我们从实际出发,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自然和社会资源,在为幼儿提供一些必备的基础材料的同时,注意尽量和孩子们收集较为合理,有浓郁乡土气息的游戏材料,在主题活动“有用的植物”开展时,我们收集了竹笋、萝卜、玉米叶等各种农作物的叶子。解剖笋,了解笋的结构;腌萝卜,探索萝卜的各种吃法;比较各种叶子探索其不同特征。让幼儿按自己的意愿和情感进行活动,努力促进幼儿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的发展。
10、让儿童利用废旧物品参与到区域活动的环境创设中来。大班幼儿爱学、好问,有极强的求知欲望。老师提供的材料应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多提供一些半成品、废旧物品及原材料。例如:在制作“街心花园”的活动区域,我们给幼儿提供了以下一些材料:皮鞋盒、薯片罐、吸管、旧报纸等,这些都是建造街心花园不可缺少的材料。所提供的材料多是半成品、废旧物品及原材料。孩子们变废为宝,皮鞋盒变成了房子、薯片罐成了垃圾筒、吸管加上一个小盒子又成了秋千架、旧报纸团成一个个小球就是石头保健路,通过幼儿对材料的操作使用体现废旧物品带给自己的乐趣并达到了主题教学的目标,同时促进了幼儿创造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发展。
四、效果
(一)、通过在主题背景下的区域活动,促进了幼儿对主题学习内容的理解。通过活动促进了儿童领会、理解和思维能力的发展。所有的区域不是在主题活动建构后马上就能创设出来的,可能在刚开始的时候只有两三个区域与本主题有关,但随着主题的持续开展,区域活动会越来越多,有的是集体教学活动的延伸,有的是孩子们自主地发展下来的,这些区域呈现了自然性、延续性和发展性,推动了主题的深入开展。例:大班主题活动《不一样的我》,《我的自画像》是一个集体教学活动,孩子们由于受到以往绘画方式的影响,只是从自己的外形上表现自己与别人不一样的地方,如头发的长短不
一、服饰上的不同等,没有把自己个性化的特征用夸张的手法表现出来。因此该活动目标并没有完全体现主题的核心目标:感受“我”是与众不同的。可教师并没有急于将活动就此结束,而是发动家长、同伴发现每个孩子的独特之处,并在区域中新增了“我的成长档案”、“比比谁抓得多、跳得远”、“赞美会”、“我是主角才艺秀”等内容,孩子在不同的区域中感受发现着自己与同伴的独特之处,外形上的、内心的、能力上的等。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感受与发现,孩子们对自己的独特之处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于是教师又重新在区域中设置了《我的自画像》,这下子孩子们画得就丰富多了,且表现手法也十分夸张,有的孩子把自己的嘴巴画得很大,因为她觉得自己是故事大王,有的孩子把自己的手画得很大,因为他说“我拍球第一”,有的孩子则画了一个与自己个子一般大的巨形自画像,并在身体的每个部分表现自己的与众不同,如嘴里画了很多小音符,表明自己会唱歌,在心脏的部位画了一颗心形,表明自己很有爱心,手上画了一支笔,表明自己会画画„„这幅自画像挂在区域里,引来了成人的欣赏与夸奖,更激发了同伴的表现欲望。
(二)、通过区域活动中的操作活动提高了幼儿的自信心,发展了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如大班主题活动《我们的城市》开展时,我们创设了“城市建筑师”的建构区,有一天,在玩建造大楼时,我看到班里的一位男孩站在另一位正在用积木建造大楼的男孩跟前,羡慕之情溢于言表。我问他:“你自己怎么不搭一幢大楼呢?”“我不会”。“不要紧,去试试,我来帮助你。”在我的鼓励下他开始动手了,虽然开始几次都失败了,但我和小伙伴们并没有嘲笑他,而且肯定了他在拼搭中点滴的进步,并帮助他寻找失败的原因。从此,他几乎每天都去操作、探索,有时还经常跑到我面前提些有趣的问题。可见在区域活动中,每个孩子的自信心和动手操作能力都会得到发展。
(三)、通过儿童积极参与区域活动,提高了儿童主体参与的意识和选择能力的发展。区域活动激发了幼儿学习的自主性。在区域活动中,活动受幼儿“我要玩”的内部动机驱动,而非来自外部的命令或要求。幼儿在区域活动中根据自己的兴趣、经验和问题来自主决定、自主行为、自主认知、自主体验、自主发展。活动中幼儿有选择、探索、表达的自由,他们按主体意愿自主选择活动内容、活动材料、活动伙伴、活动空间,按主体意愿决定用什么样的外显行为方式和心智活动方式去与实物环境、人际环境交往,去感知、探索、发现、表达。是幼儿按自我经验进行活动的过程,幼儿自我经验影响着幼儿对活动内容方式进程的选择,影响着活动水平,影响着新经验的构建。另一方面,区域活动也是幼儿主体直接经历、体验,丰富经验的过程。幼儿可以积极运用自己的心智从不同角度去观察、思考、想象获得不同感受,不同观点、不同体验得到满足,学习的原动力得到激发。这样的学习,就有可能获得终生学习和发展的动力机制。
(四)、在区域活动中培养了幼儿的社会性能力,使幼儿学会了相互尊重、合作、沟通、交流、相互帮助。区域活动激活了学习的互动性。区域活动中师生是相互影响、交互作用的,教师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向幼儿提出教育要求,促进幼儿的发展,同时幼儿在活动过程中反映出来的各种情况又促使教师调整教育要求,改变问题情境和指导方式。
(五)、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区域活动内容单一,形式单调,材料不丰富的现象,使区域活动对主题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丰富了幼儿教学的内容和形式,给幼儿材料上的帮助。陈鹤琴指出:“小孩子玩,很少空着手玩的。必须有许多玩具的东西来帮助才能玩得起来,才能满足玩的欲望„„,玩固然重要,玩具更为重要。”这说明材料与幼儿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区域活动中教师必须为幼儿提供充裕的玩具和操作物,支持幼儿自主活动的延伸。当原有材料不能满足当前活动需要时,可以适时增添材料;当幼儿对某些新材料感到困惑时,教师可以提示或示范材料的玩法;当原有材料的玩法在幼儿认知范围内已玩尽,教师可以提醒或展示材料的多种玩法;当幼儿缺少材料时,教师可提供替代物的选择和建议,这样可以使幼儿增加许多玩法以及玩的持久性和创造性,幼儿自主活动的意识也会大大加强。
五、讨论和分析
(一)、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要让幼儿的多种感官参与到区域学习过程中,才能产生显著的学习效应。幼儿之间存在着发展速度、认知风格、表征特点、个性特点等方面的差异,而主题区域活动是让幼儿通过与材料的相互作用去发现、思考,去解决面临的问题。新《纲要》中指出儿童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因此,在这个过程中,幼儿会用各自不同的方法去解决问题,使不同层次的幼儿都能有机会成功。
(二)、主题背景下的区域活动,必须形式多样,材料丰富,才能够加深幼儿对主题内容的理解,但是这样做给教师的工作提出了挑战,必须要求教师加强责任心,提高专业化能力。这要求教师既要对各类活动区域的功能有清楚的认识,也要准确了解本班幼儿的兴趣、水平和需要。在观察了解幼儿的基础上力求使区域活动的内容、材料紧紧围绕这一目标,并根据这一目标决定活动区域的种类。以便吸引幼儿,使幼儿能自觉、主动地去获得感性的知识,促进幼儿的发展,达到教育目的。
六、参考文献
1、李建君:《区域儿童智慧的天地》,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8月。
2、赵赫主编:《活动区活动教师手册》,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12月。
3、程秀兰王启萃:《教师在区域活动中的主导作用》,幼儿教育,2001年第3期。
4、邹建源:《幼儿园游戏课程——区域游戏活动评价策略》,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年4月。
5、虞莉莉:《幼儿园区域活动设计与指导(大班)》,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9月。
第四篇:论幼儿园主题背景下有效教育活动
有效教育是我们每一个教师的追求,是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发展的需要,是和《纲要》精神一脉相承的,它也是提高幼儿园保教质量的必然选择。因此,实施有效的教育活动,成为我们幼儿园教师共同研究的课题。全体教师以理性的教学实践,自觉地投入到了“有效教育”的研究、探索和实践中。为有效开展“主题背景下有效教育的实践”活动从如下几点做起。
一、加强学习提高对有效教育的认识和理解
为了深入推进新课程,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效益,从推进段来看,随着有效教学推进年,重点是反思低效教学现象,分析原因,寻找对策。我个人通过从幼教杂志、网络等信息平台进行有效学习,加深自己对有效教学的理解,增强教学效益意识,通过对学习教学有效性,我知道了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怎样从有效教学走向优质教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既要有预设,更要关注生成,没有生成的预设是僵化的,没有预设的生成是盲目的。一个有思想的教师,一定要关注教学的有效性,通过有效教学来提高质量,通过有效教学来促进幼儿可持续、全面和谐、富有个性地发展。
二、追求常态下的有效教育
“有效教学”指教师通过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教师要让学生在经济投入最小的情况下获得最大的效益。曾经,有很多教师走进了误区,认为组织活动时教具越多,投入的经费越多就是精彩的活动,往往组织一次公开活动,需要大队人马配合,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这样的教学活动不属于常态课。我认为优质课、示范课,应该从常态课来,回到常态课中去,让每一节常态课都成为精品课。
三、创设主题环境,提高教育的有效性(一)有效的主题环境与幼儿教育价值
今天的幼儿他们天生具有好奇心,表现为对周围环境的注视、跟踪、观察、操作、提问等。这就要我们为幼儿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促进身心全面发展。幼儿园的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二)幼儿与主题的有效互动
按照以往的经验,主题确定后,教师会按照自己的思路装饰墙面,幼儿的参与只是象征性的,而一面真正有价值的墙饰,不仅应具有装饰美好环境的作用,更应具有教育价值,在确定主题后要实现幼儿兴趣和教育目标与内容的融合,教师必须不断与幼儿相互作用,围绕既定的主题,鼓励幼儿表达真实的生活感受和体验,大胆提出想法,观点和问题,共同收集和制作布置墙饰所需的材料。
(三)幼儿有效地参与主题环境创设
如在主题活动“秋天的悄悄话”中,我们组织幼儿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秋天是个丰收的季节,是个多彩的季节,这个主题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内容,可引导幼儿认识秋天的季节特征、认识秋天的水果、秋天的花卉、秋天的农作物„„所以,我们我们一起开始从多方面收集资秋天的相关资料:图片、实物还和幼儿一起种植秋天植物等。把这些教育内容渗透在各个领域中,由于这个主题连续开展四周,为了防止幼儿学了后面的忘了前面的,对秋天的认识没有完整性,我们围绕主题“秋天的悄悄话”创设了主题墙,把秋天的农作物、水果、蔬菜、花草树木的图片布置在主题墙上,于是,我们班的主题墙就是一幅“美丽的秋天”图画,它把零散的教育进行了再现和整合。另外,我们还在自然角里种植秋天的农作物,如小麦、青菜、大蒜„„在自然角陈列秋天的农作物,如棉花、水稻、芦花、玉米等,我们还在教室里悬挂秋天的枫叶,悬挂幼儿制作的葡萄、玉米、南瓜,为幼儿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台,充分发挥了环境的教育作用,提高了教育活动的有效性。我真切地体会到“环境是无声的老师”这句话,它能激发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情感交流,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有序的思考整理,表达经验的“舞台”。
四、生成主题游戏,激发幼儿游戏的参与性
为了让幼儿在主题活动中获得的经验得到复习和巩固, 围绕主题活动生成丰富多彩的主题游戏。如在主题“秋天的悄悄话”活动中,我们生成了角色游戏“菜场”、“水果店”、“花店”、“制作坊”等游戏区域。由于过去的角色游戏内容比较单一,现在,我们结合主题注入了新的内容,大大地激发了幼儿参与游戏的兴趣,如“菜场”游戏中幼儿学会有礼貌的与顾客打招呼,学会礼貌用语:“请、你好、谢谢、欢迎光临”等,售货员通过游戏知道向顾客介绍菜场里各种新鲜的蔬菜及各种蔬菜对人体好处多多。为了提高幼儿的竞争意识还学会推销自己的蔬菜,在游戏中售货员收钱的负责收钱而卖菜的负责拿菜和称重量他们分工有合作。在“鲜花店”里,教师给幼儿提供了丰富的可操作性材料,让幼儿制作秋天的花卉;在“制作坊”里,幼儿利用各种秋天的落叶装饰相框„„在游戏中幼儿不但加深了对秋天的认识,同时,也提高了与同伴交往的能力,体验了游戏所带来的快乐。通过在区域游戏中认真开展主题游戏活动,孩子们做事的责任心增加了,组织能力及社会交往的技能、技巧不断提高,他们能在轻松愉快的游戏中互让、互爱、互助,学习中的主动性、创造性也大大增强。通过在主题区域游戏中认真开展自主游戏活动,孩子们做事的责任心增加了,组织能力及社会交往的技能、技巧不断提高,他们能在轻松愉快的游戏中互让、互爱、互助,游戏中的主动性、创造性有效的提高。
有效教育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选择,在这个不断发展的时代,需要我们不断改变自己,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努力成为一名有思想、有品味的教师。
第五篇:主题背景下幼儿园美术欣赏活动的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
我郑重承诺“下述案例确系本人所为,如有抄袭愿承担一切责任。”
主题背景下幼儿园美术欣赏活动的案例分析
——以《与吉田胜一起走在大街上》为例
一、案例背景
幼儿园美术教育包括绘画、手工、美术欣赏三大内容,由于客观条件限制长期以来,幼儿园美术教育一直以绘画为主,手工为辅,单独的美术欣赏活动几乎没有。《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强调幼儿艺术教育对儿童自身的影响作用、对儿童发展的促进作用,改变使艺术成为技能训练和表演的功能。这显然违背美术教育的要求,不利于幼儿的整体发展。
因此,在我园市级课题“主题背景下幼儿园美术教育的实践研究”系列研究和探索中,结合主题美术系列课程“我居住的城市”,我开展了美术欣赏活动《与吉田胜一起走在大街上》。
二、案例描述
(一)活动目标:
1、欣赏作品,感受吉田胜作品的色彩、构图的美;
2、对吉田胜的作品有兴趣,能用自己的语言大胆表述作品所传达的内容和情感;
3、尝试运用鲜明的色彩、大幅的色块以及简单的线条进行创作,表达自己对城市街道的感受。
(二)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从不同角度(方向、远近、高低等)观察生活周围的街道
2、红、黄、蓝、绿水粉颜料及黑、白搭配色、水粉笔、水粉纸
(三)活动过程:
1、欣赏感知作品
师:老师认识一位著名的画家,他的名字叫吉田胜,他非常喜欢逛街,他在逛街时看到了哪些景色呢?我们一起去看看。
通过欣赏吉田胜的作品,感受作品色彩、构图的美,能够大胆说出自己对作品的喜爱之处。(评析:运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吉田胜风格相近的几幅作品,最后画面定格在这四幅作品上。四幅具有独特风格的画一下子就把幼儿的注意力吸引住了,为后面的活动开展起了好头。我又用了一个承上启下的设问:这四幅画和以前欣赏的画一样吗?你喜欢哪一幅说说你的原因,迥异的抽象派风格,引起幼儿极大的兴趣。)
2、分析交流作品
引导幼儿说说画的内容,以及画家是先画的什么后画的什么。
(评析:由于孩子们有观察周围街景的先前经验,因此叽叽喳喳说了很多,很自由地说出了画面内容。有的说喜欢第四幅画中西瓜一样的大树,有的说喜欢第三幅画中来往的车辆„„这一环节气氛非常好,同时大班幼儿已学会初步构图,能合理布置画面,所以一下子说出是先画色块后画线条的。)能够大胆的围绕作品的色彩、构图进行分析和交流,了解作品所运用的主要色彩和作品表现的街道景色的角度。
(评析:教师引导幼儿从画面的色彩和构图进行观察,一下子就调动了幼儿观察的兴趣,幼儿自由地畅谈着对画面的感觉,对这幅画幼儿一个感性的认识。在这里,幼儿展开了丰富的联想,师幼之间的交谈是平等的。引导幼儿感受色彩带来的情感冲击。)
通过讨论知道作品运用了鲜明的色彩、大幅的色块及简单的线条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又一幅热闹又美丽的街景。
(评析:在轻松愉快的对话中幼儿对作品进行了感知、体验、解读、想象和表达。从而确立了欣赏活动中幼儿的中心地位。)案例分析
我郑重承诺“下述案例确系本人所为,如有抄袭愿承担一切责任。”
3、创作表达
通过说说自己逛街看到的街道美景,激发幼儿的创作兴趣。
结合自己对作品的感受,用两到三种颜色,大幅的色块、简单的线条大胆表现自己看到的美丽的街景。
(评析:孩子们很投入的进行绘画,且不论他们画得像不像,画得好不好,最重要的是幼儿通过这种方式体验了一下艺术家的创作及创作过程中的乐趣以及创作出的作品所带来的成就感。)
4、交流演示
大胆交流介绍自己的作品。
(评析:幼儿能够大胆的围绕自己作品的色彩搭配和绘画内容进行交流介绍)
三、案例分析
《纲要》中指出幼儿欣赏艺术作品在适应幼儿的知识、经验和心理发展的特点,他们喜欢贴近自己生活情趣,色彩鲜艳,画面清晰,生动活泼的艺术品。吉田胜这四幅作品正好符合这些特点,所以幼儿愿意积极自觉地参与活动,对作品进行感受、体验、分析、判断和创作。
环节设计中,用课件播放幻灯片,打破以往欣赏课中出示模糊印刷品的单一模式,抓住孩子的好奇心,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提问方式层层递进,幼儿自由讨论、发言,正真将理解和感受的空间留给幼儿。幼儿不仅关注到作品的内容、色彩、构图和造型,而且为幼儿创作提供了机会,使幼儿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象。
四、案例反思
(一)活动前先前经验的铺垫很重要,教师应把握好幼儿的已有经验和需要准备的活动前经验,做到心中有数、实施有度。
“美术欣赏教育中,教师、儿童与作品三者之间相互作用和相互交流。”案例中大部分幼儿能够和老师、作品互动,但没有充分考虑到幼儿知识面、家庭背景及欣赏表达能力的个体差异,个别幼儿在欣赏时不能积极的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情感,只是跟着其他小朋友或老师的思路走。在创作表现过程中,大部分幼儿幼儿先用大幅色块表现物体大致形状、形象然后用线条简单勾勒外轮廓和大致特征进而表现画面的经验技能少,而是被更多的禁锢在先画线条后涂色的已有思维定时下,当接触到新颖的作画方式时表现的拘谨、不敢下笔。因此,选择被欣赏作品应多考虑教育内容的先前经验的铺垫。
(二)材料的呈现方式和提供的支持应在某种程度上起到提示作用,应具有指向性。
创作表现是幼儿美术欣赏活动表现自己欣赏、交流、分析作品后最直接的情感、认知表达,是表达自己审美体验的重要方式之一。因此,笔的粗细、种类,颜料的颜色及呈现方式,提供的支持性材料等均应具有暗示性,绘画的最终目的应该指向幼儿对于所欣赏作品的情感、技能的表达。
同时,教师的预操作很重要。在于操作过程中,教师能够及时发现材料提供和呈现方式是否科学有益于活动的顺利进行并利于幼儿的操作、使用。反思本次活动,提供的粗笔过细以及颜料的浓度不适宜幼儿绘画均是由于没有进行很好的预操作。因此,在幼儿创作表现过程中,局限了幼儿的创造和发挥。
“美”是心灵的塑造,是精神结构,更是观念的培养,它需要我们美术教育工作者对幼儿长期的教育和熏陶,多开展美术欣赏活动、多反思、多改进才能引导幼儿在欣赏中感受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