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自主阅读背景下批判性反思的实践研究
基于自主阅读背景下批判性反思的实践研究
一、课题的提出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自主阅读”已被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自主阅读已不仅是一种阅读的主要方式,更是学生实现对语言与人文建构的有效途径。然而,当我们冷静而理智地在诸多阅读教学课堂中去寻找时,我们却不得不惊叹,自主阅读无疑已沦为许多课堂冠于“新课程新理念”下的“自由与散漫”。学生在教师的“尊重主体”的理念下,把大量的时间都运用到对课文的浅层理解中,并享受着“成功”的喜悦。这样的自主阅读的确可以让学生享受到自主阅读后的成功喜悦,但却使学生的自主阅读逐渐沦为一种形式,一种学生似乎成了学习主人的形式。但究其内涵,我们却可以发现,在这样的阅读过程中,学生其实学到的并不多,或者说他们并没有在这样一种相对自由的学习模式中获得在传统接受式学习中所不能习得的能力或知识。反而在抛却接受式学习的某些优势后,并没有得到自主阅读所应有的更广阔的学习空间,更自由的学习方式,更丰富的学习内容,更具实效性的阅读能力,更深刻的学习体验。
而本人以为“自主阅读”的实质应该是提倡学生在和谐的状态下对文本的主动的探索,是在倡导让学生成为对语言与人文不断建构的主体。它指向的是让学生在教师引领下,在对文本前理解的基础上,借助文本语言透视文本情境与内涵,在不断深入的阅读实践中,主动建构意义,获取个性化的理解与体验,以期获得语文素养的提升。而在这一过程中,“反思”承负着了一个极其关键的作用。因为,学生只有经历不断反思的过程,才能批文入境,才能对文本产生独有的理解与体验。换而言之,没有了反思,学生就会缺少一种极佳的阅读心绪,缺少了一种对文本不断思索、深入的媒介。正如杜威所说:反思是一种得以产生思维活动的怀疑、犹豫、困惑、心灵困难的状态;是一种为了发现解决这种怀疑,消除和清除这种困惑的材料而进行的探索、搜集、探究的行为。而按“接受美学”的理论,学生在和文本的对话交流中既丰富了文本又完善了自我,学生与作者都是作品创造的积极参与者。故此,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自主阅读不应仅仅停留在接受文本,更应提倡让学生走进文本,创生文本,去追求个性的理解与体验。而批判性的反思,正是提倡学生对文本语言与人文的辨别、鉴赏与质疑。
十分显然,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学生能主动地进行批判性反思,可以推动
他们对文本语言与人文内涵的不断生成、重构与创造。因此,我试图对这样一种基于自主阅读背景下的批判性反思进行操作策略上的探索,去寻找到一些具有可操作的运行策略,以实现学生在批判性反思的过程中获取更好的语言发展与人文熏陶。
二、相关的研究综述
由于语文阅读需要学生自动地参与,入情入境地体验,字斟酌句的理解,其阅读的主动性倍受教师们的关注。而语文新课标中也明确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学生的阅读实践开辟了广阔的空间。在这样的背景下,自主阅读也成为阅读教学中的主导方式。教师们对于自主阅读的探索也热情高涨。综观同类课题的相关研究,教师们主要把研究的点放在了自主阅读的形式上,如“发现——自主”阅读的探索,自主阅读的各种模式研究,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等方面。但是,本人以为在众多的研究中,教师们都把研究的重点落到了自主阅读的外在形式中,也就是说把自主阅读作为一种阅读方式进行研究的现象比较多。而我以为,自主阅读不只是一种形式,更是一种理念。要想让学生在学习实践中能真正地自主阅读,就必需要去捕获自主阅读实践中最为关键的要素,那就是反思,一种勇于否定自我、超越他人的批判性的反思。有了这种思绪,学生才能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有一种更为深刻的理解与感悟。
三、课题的界定
自主阅读这概念早已在新课标中有明确的诠释,在本课题中自主阅读只是一个阅读的方式与背景,与教育界常说的“自主阅读”并没有什么不同之处,因此,这里将不再作详细界定。只是我们只要明确一点:自主阅读的实质是提倡学生在和谐的状态下对文本的主动的探索与理解,是在倡导让学生成为对语言与人文不断建构的主体。
批判性反思是一种相对于理性的思维方式,对于形象思维为主要思维方式的小学生来说,这种思维方式似乎超越了孩子们现实状况。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认为这种思维方式不需要培养,相反正处于理性思维启蒙与发展期的小学生来说,这一思维的训练与形成更是至关重要。而且,批判性反思这一思维仅是从阅读文本的角度提出,而且,它是在教师的引导下的一种在阅读中的批判性反思,是让学生跳出文章之外,运用批判性思维方式对文本语言、人文内涵、学习方式、他
人观点等进行细致阅读与冷静思考,获取相对的超越自我、他人、文本、老师的理解与感悟的过程。
四、研究的目标
研究的总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能够寻找到一些在读解文本与教学设计中能激起学生批判性反思的规律性的点,并形成一系列具有可操作的反思形式,从而促进学生在自主阅读中能更为深入地品读文本,以提升语言与人文素养。
具体研究目标:
1、在众多的课例研究的基础上,探索到一系列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反思形式,让批判性反思在教学实践中更具实效性。
2、在研究中能逐渐积累能激起学生批判性反思的点,并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形成规律性的知识。
3、能让学生在自主的阅读过程中,能充分运用批判性反思对文本语言与人文有一个超越自我、超越他人的理解与感悟,从而提升语文素养。
五、研究的内容与实施策略
基于自主阅读背景下进行批判性的阅读反思,其核心的操作点是教师能准确地在教学实践中找准反思的点,然后才能运用批判性反思去寻求对文本更为深入的理解与感悟。因此,本课题的研究主要从两个维度展开:寻找批判性反思的切入点;探索批判性反思的形式
1、寻找批判性反思切入点的研究
批判性反思是一种具有相对理性高度的思维方式,时常也能在一些语文课堂中出现。或许是在老师、同学或文本的刺激下产生,也可能在不自觉中突然产生。但是,要想让这样的思维方式能更多地出现在语文阅读过程中,帮助学生能更好的披文入境,那就需要教师依据教学需要、教学现状捕捉到较为合适的点,从而激起学生的反思。因此,寻找到一系列的反思的点自然十分的重要。此外,由于小学生形象思维发展良好,抽象思维正待发展的特点,也由于小学生的好奇、争胜等年龄特点,再加上语文本身的特点,寻找批判性反思的点也是有规律可循的。
(1)从文本
文本语言中的精妙处在大多数的课文中,我们都可以找到精妙的用词遣句
处,而这一些点正是学生学习语言(理解意思、体会情味、懂得用法)的关键处,是一处很好的反思的点。
人物形象的立起来时的关键处第一个文中人物要在学生心中立起来,鲜活起来,都会有一个关键的点。或是直接表现的言行,或是直接描写的心理,或是相对于一般人的特殊,或是人物形象由破到立的冲突处„„凡此种种,都可以成为学生批判性反思的点,并以这个点为基,让学生在语言学习的基础上得到人文熏陶。
构建文本意义的解构点每一篇文章都有其核心的文本意义,而这一意义在学生不断地建构——解构——建构的过程中得以形成与提升的。而其中解构则是最为关键处,批判性的反思正是促进学生解构的关键要素与重要策略。
文本情感内化阶段在文本探究过程中,文本所呈现的情感将在生与生互动、师与生互动、生与文互动中,逐渐演变为学生自我的情感。而在化文本情感为自我情感的过程中,需要一个批判性反思的点,用这种反思的思维批文入境,注入自我情感,获取情感体验。
(2)从教学生成教学过程中的争议点(分歧点、矛盾点)在常规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常会遇到学生与学生,或学生与老师的争议处,这一些点都可以成为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反思的点,从而获取个性化的理解与创造性的见解。
教学过程中的多元理解点语文阅读有一个独特的现象——理解的多元。这种理解起于一个“发力点”,指向一个相对合理的理解。在这一多元的理解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反思,对所有的理解作一个梳理,作一个价值引导。
(3)从学生特点
学生感兴趣的阅读点这里有学生批判性反思的空间。
学生的疑惑处这里有学生批判性反思的必要。
学生的语言能力的形成与人文养成的点
2、批判性反思形式的研究
(1)自主阅读背景下的批判性反思可以是一种鉴赏。
鉴赏语言艺术(理解意思,体会情味)
鉴赏文本美韵(把自己的生活与体验融入文中)
鉴赏人物形象(人物形象的构建与丰满)(重视个性化的语言,二要重视富有动作性的语言,三要重视蕴含丰富潜台词的语言)
鉴赏文本意蕴(探寻文本隐含着的诗意)
(2)自主阅读背景下的批判性反思可以是一种否定
否定什么;否定的情境支持;否定的目标追求
(3)自主阅读背景下的批判性反思可以是一种求异
求异下的多元解读;求异下的思维方式;求异下的价值导引
(4)自主阅读背景下的批判性反思也可以是一种敏锐的洞察
对语言的洞察;对人文理解的敏锐判断
(5)自主阅读背景下的批判性反思还包容着对语言与人文的重构驱力 探寻从建构——解构——再建构的过程中批判性反思。
六、研究的对象与方法
研究的对象为高段学生(08年度的本人及相关成员的任教班级)为样本。
2、行动研究法:把行动与研究结合起来,筛选、反思、调整来自实际的关于探寻批判性反思策略的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并采用科学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加以解决,分析总结之后再进行修正与提炼。同时以课例研究为主要方式进行思考与实践,并课堂反馈进行分析,总结研究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现象,获取真实可靠、丰富生动的第一手材料,为分析课题成果提供事实依据。
3、文献研究法:从有关书籍、专著、杂志、报纸上搜集对本课题具有指导意义的有关资料,把握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的动态,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经验教训,找到研究新的生长点,为本课题研究提供方法和理论依据。
4、观察研究法:主要通过自然观察这一辅助方法,了解学生在自主阅读过程中的批判性反思时的兴趣支撑、主动参与面、反思的深度与效度等方面进行研究,从而验证策略的有效性与效度。
第二篇:金融危机背景下(研究依据)
金融危机背景下
返乡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问题研究
一、课题研究背景
1、世界金融危机导致大批农民工返乡。2008年下半年以来,世界金融危机波及全球,我国经济发展遇到了严重困难和严峻挑战,出口产品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企业倒闭、减产、停产导致大批就业岗位流失,有相当一部分的农民工失去了就业岗位,不少农民工被迫返乡,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陈锡文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说,我国1.3亿外出农民工中,大约有2000万人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失去工作或者还没有找到工作而返乡,占外出就业农民工总数的15.3%。加上每年新加入到外出打工队伍的农民,2009年共有2500万农民就业面临很大压力,就业问题日益严峻。大批农民工返乡,带来了诸多社会问题,从中央到地方都把妥善安排返乡农民工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内容。
2、农民工返乡明显受地域、行业以及自身素质状况的影响。大量统计资料表明,农民工返乡明显受地域、行业以及自身素质状况的影响。从地域看,在南方务工回来的较多。如莒县,输出的13万务工人员,主要分布在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地区,其中50%以上在珠三角和长三角。由于这两个地区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时间早、程度深,因此近期从南方省市返回的农民工数量较多。我们走访的返乡农民工多数由南方返回。从行业看,返乡农民工在电子、汽车、机械制造、建筑等行业的比较多。五莲县从省外返乡的17名农民工中,有14人分布在以上行业。日照市东港区冀庄村,有150多名农民在建筑行业打工,有90多人返乡。与此相反,五莲县的家政服务在北京和天津信誉好、影响大、人数多,一直供不应求,很少有人返乡。另外,文化水平、劳动技能、业务专长等自身素质高低,也是影响农民工返乡的重要因素。莒县有3名农民尽管当时暂时返乡,但由于他们都是职业中专毕业,分别掌握一定技能,企业并未与他们解除劳动合同,每月还支付一定的生活费,返乡属于放假性质。
3、返乡农民工再就业面临许多困难。走访中一些返乡农民工向我们反映,回来后想在当地找点活干或者干点小买卖,但却面临活难找、事难干等诸多困难。我们在莒县走访的20名返乡农民中,仅有5人在当地又找到临时性零工,其余全部在家,再就业的压力非常大。莒县农民王保稳反映,返乡后听说县里一个企业要在当地建冷库,自己想养肉鸭,但一缺信息、二缺技术、三缺启动资金,不知从何入手。
4、返乡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存在诸多问题。2009年2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做好当前经济形势下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发〔2009〕4号】,通知要求各地,紧密结合实施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措施,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各地政府采取各种措施,促进返乡农民工再就业。并把返乡农民工培训作为政府促进就业创业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工作重点,开展各种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帮助更多的劳动者提高职业技能,增加就业创业的机会,保持社会稳定。但是,目前社会上开展的各类培训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存在着诸多问题,突出表现在培训内容针对性不强、资金投入不足、培训主体不明确、培训效果不明显等等,这都直接影响了返乡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实际效果。
二、理论依据
1、国家和地方政府近年来出台的关于农民工培训的有关政策
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是农民工人力资本投资和积累的重要途径,它对于提升农民工的劳动技能,增强农民工的职业适应性,改善农民工的就业部门和工种岗位,增加农民工收入和提高城市适应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日益受到政府的重视。最近几年,政府连续出台了一系列的有关农民工培训的文件和政策。2003年9月9日,农业部、劳动保障部、教育部、科技部、建设部和财政部六部委联合制定了《2003-2010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2004年党中央出台了l号文件《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问题的意见》,农业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等五部委自2004年起共同组织实施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阳光工程”,2006年3月27日国务院公布了《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若干问题的意见》,2007年农科教又印发了[2007]l号文件《关于做好2007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实施工作的通知》,2010年1月21日,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民工培 训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0〕11号】。同时,各级地方政府也纷纷制定了当地的农民工培训计划和措施。
2、学界对于农民工培训的研究成果和主要观点
从国内理论研究来看,总结梳理主要有三个方面成果:一是关于返乡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重要性有了统一的认识,专家学者普遍认为加强返乡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对于解决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保持社会稳定及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都具有重大意义;二是普遍认为返乡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还存在着政策不够完善、资金投入不足、培训方式单一等诸多问题;三是对于加强返乡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从不同的方面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但是,以上成果仅限于一般意义上的研究,对金融危机背景下返乡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问题的专门研究基本上是从2008年10月以后开始的,到去年底对这一问题的社会关注度骤然提升,很多农民问题专家和职业教育专家开始注意这个问题,所以较成熟的研究成果还比较少。
3、国外、省在农民工培训方面取得的实践经验
从国外来看,英国、美国、韩国、日本等国很早就开始了对农民职业技能培训问题的研究,无论在理论研究还是在实践操作上都有自己的特色。如英国政府非常重视对农民的培训教育,在英国唯一能得到政府资助的产业培训就是农业,在法规方面对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农民给予诸多的优惠待遇;美国通过颁布系列法案,建立和完善了美国农业科教体系;日本建立了一套任务明确、职责清晰的农业技术普及与培训机制。韩国政府注重农业人力资源开发,重视农民成人教育,对农民的选拔、培养和扶持都有较科学、系统和长效的改革尝试等。其中许多东西都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从国内实践层面来看,从2008年下半年以来,随着金融危机对经济影响的不断加剧,大批农民工失业返乡,成为比较突出的社会问题。针对这一形势,中央和地方政府出台了一些政策措施,把返乡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促进返乡农民工就业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国务院办公厅于2008年12月下发了《关于切实做好当前农民工工作的通知》,强调要“加大农民工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有些地方政府也相继出台一系列相关政策措施,加大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工作力度,促进农民工再就业,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成效。
三、研究目标
通过调查分析返乡农民工情况,了解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现状,研究提出农民工技能培训的科学模式。分为投入机制研究、培训主体研究、培训方式研究、培训效果指标体系研究以及创业培训研究几个具体目标。
四、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1、主要内容
(1)研究金融危机背景下返乡农民工情况、特点。
(2)研究金融危机背景下返乡农民工技能培训的现状和存在的突出问题。(3)研究提出金融危机背景下返乡农民工技能培训的对策性建议。
2、主要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以国务院有关农民工培训的文件精神为指导,广泛吸纳国内农民工培训的理论和实践成果,结合山东省的实际开展课题研究。同时利用曲阜师范大学和日照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网络媒体资源,查阅有关研究成果,全面了解返乡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方面的研究进展情况,做好基础理论的准备工作。
(2)调研法。一是走访有代表性的县涉农部门,了解返乡农民工就业、培训情况,了解当地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现状及存在问题;二是走访返乡农民工较多地市,了解返乡农民工的就业情况及培训要求;三是了解破产倒闭的企业都集中的行业和岗位,有针对性的开展培训;
(3)案例研究法。选择开展返乡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论证,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措施建议,为做好开展返乡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工作提供参考。
五、研究步骤
1、课题准备阶段(2009年3月—5月):根据课题指南结合实际情况进行选题论证;成立课题研究小组;搜集整理关于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有关资料,形成课题论证报告,完成申报工作。由主持人负责。
2、资料收集阶段(2009年6月-8月):分解子课题研究任务,制定详细的研究方案,全面收集有关文献资料,搞好资料的整理分类,由课题组成员共同负责;
3、情况调研阶段(2009年9月-12月)项目组各成员根据分工,到涉农部门和有代表性的区域进行专题调研,掌握返乡农民工返乡后就业和培训的情况、存在困难,综合分析调研资料,锁定存在的突出问题,深入研究对策性建议,完成阶段总结报告。由课题组成员共同负责。
4、报告撰写阶段(2010年1月—3月),汇总各方面情况,按照成员的专业特长分工负责起草工作,形成研究报告,并向涉农部门和有关人员征求意见建议,进一步充实完善,最后由主持人终审定稿。
5、结题鉴定阶段(2010年4月):撰写结题报告,申请鉴定验收。由主持人负责。
第三篇:小班化背景下小学数学自主学习的策略研究(推荐)
小班化背景下小学数学自主学习的策略研究
大道完小 邓作华
自觉地认真学习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标准中提出的三大主要学习方式之一,它要求老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激发和鼓励者,把学生看作是一个个活生生的认知主体,充实地变更和教育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带领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全整个过程。而小班化背景下的数学自觉地认真学习更应发挥其特有的优势,让学生更充实地分享各种教学资源,有更多的时间与老师交往、沟通,得到个别化的教学,更可行地实现由老师的“教”向学生的“学”变化,努力增加老师成功教学、学生主动学习的时间,提升教与学的时效,从而可行地教育学生的自觉地认真学习本领。
一、创设(创造条件)情境,刺激引发兴趣,产生自觉地认真学习必要
学生学习数学必要有内部动力,这种动力最可行的来自于学习必要。只要学生有了学习数学的必要和愿望,就会产生一种积极的心理力量,从而激发和鼓励和推动本身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在小班化背景下,老师要从学生身心发展特征出发,做好课前调查,了解每一个学生知识(知识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经验的总结)出发点和不一样生活经验,然后对数学教材(教材是由三个基本要素,即信息、符号、媒介构成,用于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和思想的材料)进行重组,精心创设(创造条件)的数学课程教学情境和活动,使学生产生一种“非学不行”的强烈需求。
如在教学行程难题中的“相遇难题”时,老师先和全体学生一起分析“击掌的学问”,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击掌的规律:即两只手掌并且相向运动,相遇时发出掌声。然后因此导入相遇应用题,学生在击掌的实践中不但了解了相遇应用题的特征,更为注重的是经过活动刺激引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产生了强烈的自主探究的动机。
二、增强学法指导,培养自觉地认真学习本领
知识(知识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经验的总结)一般可以分为三类:第首先是事实性知识(知识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经验的总结);第其次是技能(对动作方式的一种概括,是按一定的方式反复联系或模仿而形成的熟练的动作)性知识(知识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经验的总结);第再次是“获取知识(知识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经验的总结)的‘知识(知识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经验的总结)’”也便是学习的方法。咱们的教学其根本的目的便是让学生在数学课程学习中获取方法,可以进行知识(知识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经验的总结)的“再创造”,所以老师要充实重视学生学法的指导,不但需要教会知识(知识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经验的总结),更要把科学的思维方法、学习方法纳入到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去,让学生可以灵活迁移,举一反三,从而培养自觉地认真学习的本领。而小班化背景下,教生交互交流更为频繁,为学生学法的指导更是提供了便利。
1、明确学法要求。有部分学习方法是必要教师直接向学生指明要求,然后经过不停的训练而形成的。比如预习的习惯,教师要教会学生如何开展可行的预习:预习的内容、步调等,让学生做到预习的目标明确,并且老师课前要充实地了解学生的预习状态,并联合学生预习开展个性化(就是非一般大众化的东西。在大众化的基础上增加独特、另类、拥有自己特质的需要,独具一格,别开生面的一种说法。打造一种与众不同的效果。)的数学课程教学。这样学生的预习本领就能得到不停提升。
2、教师带领学法
咱们在备课(备课是教师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表达方法和顺序,以保证学生有效地学习。)时,往往非常注重知识(知识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经验的总结)目标,而把方法目标或疏忽或弱化。其实咱们的数学老师都应树立“方法更重于知识(知识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经验的总结)”这样一个理念,才气不忘学习方法的带领和迁移。比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咱们不但需要让学生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及其推导整个过程,更为注重的是让学生在具体的操纵中能树立一种转化思想,即把未知图形经过一定的方法转化为已学过的图形,然后再根据两者之间的联系推导出原图形的面积,学生只要掌握了这个方法,那么背面三角形、梯形甚至圆的面积,学生都能融会贯通,自觉地认真学习了。
3、正面示范学法。学习方法学生一般都来自教师,老师要注意示范。假设在教学应用题时,不管是例题的教学,还是讲析学生的质疑,老师都需要经过画图加以剖析,经过示范,让学生自觉形成“遇难题,先画图”这样的学习方法,这比教师单一无数次的强调大概效果要好得多。
4、适当的时候归纳学法。在数学班级课程授教中,老师要善于准时归纳学法,比如教学《圆的周长》时,就可和时归纳“猜想-验证-应用”的学习方法。
三、带领主体参与,形成自觉地认真学习习惯
活动教学基本理论认为儿童为有具体地和主动地参与活动,使客体在活动中得到充实内化,这样才气得到真正的发展。在小班化背景下,为老师和学生的交互作用创造了十分好的条件,小班化教学空间相对增加了,每个学生的老师关注率大大提升,学生有了更多的动手、动口、动脑主动参与的时间,也让老师和每个学生有了更多直面讨论(就某一问题交换意见或进行辩论)、交流的机会,老师一方面要增强个别辅导,在班级课程授教中要增强巡视,透彻学生中间,在学生自学时、在学生小组交流中、在老师和学生对话中老师都要进行个别带领,要关注每一个学生,为学生自觉地认真学习提供个性化(就是非一般大众化的东西。在大众化的基础上增加独特、另类、拥有自己特质的需要,独具一格,别开生面的一种说法。打造一种与众不同的效果。)的支持;其次可以实施(实际的行为)分层作业,老师有条件针对学生不一样情况设计相关系列弹性作业,学生可根据本身的学习程度、水平来选择,老师实现面批,当堂反馈,从而培养每个学生的自觉地认真学习习惯。
比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时,我先出示一个长方体礼盒(如下图),要求把这个礼盒进行包装,并计算一下包装纸的大小;然后我让学生带着这个难题分小组合作操纵,自主探究计算的方法;接着由各小组交流并报告请示计算方法和结果,学生分析结果分别如下:
生1:6个面的面积分别相加;
生2:10×6×2+10×4×2+6×4×2=248平方厘米
生3:(10×6+10×4+6×4)×2=248平方厘米
生4:(4+6+4+6)×10+6×4×2=248平方厘米
生5:(10+4+10+4)×6+10×4×2=248平方厘米
第一种解法完全是根据表面积的意义得出的,是最浅显的方法;第二、三种则是在第一种的基础上,联合了长方体的特征(相对面面积相等)的简便算法,并且是书上要求学生理解和掌握的;我用多媒体课件演示了学生的思维整个过程;可没想到的是学生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第四、五种算法,这其实是联合长方体的展开图而得出的,是将立体图形直接转化为平面图形计算,是更抽象的一种计算方法。由于这超出了我的预定,因此我直接让学生上黑板画出了这个长方体的展开图。在整节课中,我充实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基本上由学生带着难题自觉地认真学习,自主发现,让学生经历数学书本知识发生发展的整个过程,在参与中求体验,在创新中求发展。
四、创建激发和鼓励评价机制,提升自觉地认真学习积极性
1、提供安全、平等的自觉地认真学习环境。心理学分析可知,当学生感觉学习空间安全,老师和学生关系平等和谐时,才气产生积极的自觉地认真学习态度和情感,可以使大脑的活动得到促进,从而让各种智力原因得到可行地激活。在小班化背景下,老师首先要创建和谐的老师和学生关系,正面带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2、开展整个过程性评价。重点针对班级课程授教,在自觉地认真学习的主题(内容的主体和核心)背景下确立全面的评价指标,把焦点放在学生的参与状态、品质和效果,可设计这样的评价表。
第四篇: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政治教学实践的反思
浅谈高中政治教学实践中如何促成学生自主学习教育改革风生水起,高中政治新课改已然如火如荼的进行着。经过多次新课改培训和教育教学实践的展开,新课改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卓有成效。但是在政治教育教学实践中,我除了收获喜悦和快乐,还深感其中的艰辛和困惑。一方面,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施教让我看到了学生的潜能,课堂的高效,坚定了深入贯彻新课改理念的信心;另一方面,视升学率为衡量教育质量唯一标准的传统教学,又在教育教学意识中如影随形,禁锢教师思想,束缚着老师们的自主创新。如何促成学生自主学习,笔者结合自己在政治教育教学实践,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心得。
一、巧用高中政治学科特点,挖掘情感教育内容,动之以情,促成学生学习主动性。
新课标特别强调从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表现来提高学生主动学习和发展的能力。高一年级的《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教材都包含着丰富多彩的情感和道德教育的内容。对这些情感教育内容,我们可以深入挖掘,从而打动学生的内心,内化为学生主动学习的驱动力。例如《政治生活》中的《民主管理:共创幸福生活》,一下子就激起同学们共建、共享和谐美好班集体的情感,从而把这种情感升华为对国家、对社会生活的热爱之情,那么如何来共创幸福生活,学生们就会主动思考。新教材中许多知识点不仅间接涉及丰富的观察、想象、自觉、形象思维、逻辑推理等心理能力,而且蕴含着丰富的社会认知和鲜明的人文精神。高中政治学科知识精深博大、精彩纷呈,与生活实际联系较多,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科的这些特点,从思想情感上抓住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成学生主动学习。
二、要把握学生心理,创设学习情景,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高中政治新课改倡导情景教学,通过创设各种情景,符合学生的认知情景,找准学生学习兴奋点,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自主性。例如,在讲授高一经济生活《正确对待金钱》一课时,通过课件《我爱人民币》创设一定情景,从而探究钱是什么?它能干什么?我们应该怎么获得?应该怎么花?不同的学生就会产生不同的认知,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和学习兴趣,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们在相互辩论中获得了正确的认知。教师乘势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和金钱观,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教育,以达到政治教学的真正目的。又如,在讲授高一经济生活《价格变动的影响》时,让学生分别扮演某企业老总、销售者和消费者,体验不同人物在价格发生变动时不同的心理感受。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表演和生活体验提出不同的人群面对市场这一变化会采取什么样的措施。通过学生的表演,能真切细腻地体味到人物背后蕴含的内心情感:通过学生的现场形象表演,比之教师的分析,学生的这种角色进入所获得的体验更丰富,更深切。需要注意的是,作为激活或唤醒学生学习心理活动过程的一种手段,教学中的表演与一般的舞台表演不同。教学中的这种表演不是让观众欣赏的,而是强调表演主体的自我感受。
现代教学认为,学习动机、特别是个体内部学习动机是实施教学的前提,是学习效率的保证。而要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关键是要激活学习心理,激发学习兴趣。比如善用启发谈话法,利用学生已积累的知识和经验,启迪学生思考、探索、重视直观教学手段,使学生产生很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等,从而主动积极进行观察,追求因果与发展,产生学习动机。
三、组织开展活动,让学生在师生、生生互动中主动学习。“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出真知。新课改强调学生的心理情感体验,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过程,让学生在活动过程直接进行心理体验,并学会与人相处,养成团结互助、竞争合作的良好心态。例如,在讲高一政治生活中《公民的民主权利》时,通过活动的形式,让学生课前从各种媒体的报道中,从对所在的社区中,收集公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的积极表现。又如在讲到《民主决策的方式》时,可以就实际情况模拟一次听证会,把学生分为不同的听证会参与人,收集不同的证据、证词,课堂中学生不断的把自己收集的内容与其他同学分享,学生的参与热情高,师生、生生共同参与,活跃了课堂,促成了主动学习。
论文题目:
浅谈高中政治教学实践中如何促成学生自主学习
作 者:李 宇 青
工作单位:成都高新顺江学校
第五篇:新课改背景下学生课堂问题意识实践研究
新课改背景下学生课堂问题意识实践研究
新课程标准大力倡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而探究性学习的一个重要前提是要求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学生才能在自身内在的动机推动下,产生内在的驱动力去主动参与一系列的实践活动来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如果说探究性学习中让学生经历过程比得出结论更重要的话,那么在某种程度上,学会并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往往比过程更为关键,因为没有问题,就不可能设计实验去经历探究过程。.一、学生问题意识的现状分析
新课程实施已有几年,但学生对问题意识淡薄的现象仍相当普遍,能主动提出有价值问题的学生更是极少数。究其原因,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教师传统教学方式所致,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并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无疑问。由于传统的接受式教学,学生习惯于教师给出现成结论或答案,只要知道了,听懂了,就没有问题了。也不可能怀疑教师的结论是否正确,答案是否合理,是否还有另外的答案,更不去想多种答案或更深层的问题。.2.不敢问。教师受传统思想影响,总喜欢学生提老师预设好的问题,对意外的问题或无价值的问题会受到冷落,甚至受到指责。久而久之,学生不敢轻易提问题。从学生的心理角度看,随着年龄增长,学生的“爱面子”、“自卑”心理日趋增强,他们怕问了问题被同学耻笑或受老师的冷落,也就不敢问问题。
作为一线教师,如何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并通过问题进行探索解决问题,从而真正获得新知、学会学习,显得尤为必要。因此,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一项每位教师值得探讨的重要课题。我们迫切需要深入思考并着力去解决“集体沉默”和“没有问题”现象。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主体能动性和认知内驱力,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力。通过学生自主探索精神及合作交流意识,发展学生的思维,从而提出问题、理解问题,逐步培养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把知识快速、准确、高效地传授给学生,使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的价值,增强信心。我个人认为以下几个方面可供参考
(一)营造民主课堂,强化问题意识的氛围
学生问题意识淡薄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由于老师仍是主宰着课堂教学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民主意识的缺乏,师生关系不平等现象的存在,课堂教学气氛的不融洽是造成学生问题意识淡薄的主要原因。要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关键仍然在老师。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营造民主的气氛。
1.除恐惧心理障碍,创设问题平台。由于旧的教育思想的影响,学生认为“问”的内容就是指对教师讲授的新课没听懂、没学会的地方。这样一来,学习困难的学生如果听不懂也不敢问,否则就会遭到同学们的讥笑,甚至还会遭到老师的训斥:“你这么笨,连这一点也听不懂”“讲过几遍,你还不懂”等的话语,于是就造成没人提问题的尴尬局面。学习优秀的学生则认为都听懂了,没什么可问的。针对学生的这种心理状态,一方面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用平等和气的话语去帮助他们解决,另一方面应向学生解释:同学们的问题不单是教师讲课的内容是否听懂了,学会了,不要迷信教师,对于教师讲课的内容可以提出不同的看法,不同的见解,甚至可以对错误的地方提出批评。如果学习中遇到了问题,那也不能说明你笨,相反说明你能积极动脑筋,若你提出的问题代表了某些同学的思想,那么同学和老师还会感谢你呢,假如你一直没有问题,这恰恰说明你学习不动脑,这才是不正常。
2.营造民主、平等氛围。青少年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这正是问题意识的表现。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敢于放下权威的架势,以参与者的姿态与学生一起探究、交流,充分爱护和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师生之间要营造融洽、宽松、平等、合作的民主气氛,以消除学生在学习中的紧张感、压抑感和焦虑感。学生的问题意.识就可以获得充分发挥,各种奇思异想,独立见解就会层出不穷。凡是在课堂.上敢于提出问题的,老师都一视同仁。对于问题提得好的学生要及时的表扬和鼓励,问题提得不够好的学生也要耐心地倾听完他们的理由,然后分析问题中合理的部分,找出不合理的原因。对于胆子小,不敢提问题或者语不达意,表达能力较差的学生,可以让他们以写小纸条的形式或直接到办公室里与老师交流,让学生在轻松、愉快心情中学习。
3.实施开放式教学。新课程标准强调科学要用科学的独特的思维方式,而科学思维方式的鲜明特点之一-是科学表现出的开放性,因此表现了教学课程内容的开放,教师教学方法的开放,学生学习方法的开放,对问题思维方式的开放。这样多角度、全方位的开放,给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拓展了广阔的空间,创造了更多的条件和机会,也给教师的教学提出更高要求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问题意识的形成1、问题要问得有疑问
教学中,要把提问的权利交给学生,数学教师需要用自己的好奇心对学生进行影响,使学生对数学有极浓厚的兴趣,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学生若具有了问题意识,就会主动地发现和提出问题,大胆猜想、大胆表达,不断推动思维向前移动。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多动,多说,多看,多问,多思考,自己“跳起来摘果子”。并且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性、能动性、创造性。由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是自己经过观察分析发现的,是学生自己感兴趣的,因而他们具有极强的求知欲,具有较强的解决问题的内在动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并且能够持久地自觉地学习,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进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2、问题的设置要具有启发性和诱导性
(1)创设具有激趣的问题
教师通过有趣的、新颖的形式以及生动的语言来为学生创设一些学生想要回答却不知怎样回答的问题,一方面能调动学生的好奇心与求 知欲,另一方面能在课堂教学中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提升学生的兴趣点。通过创设“悬念”情境,学生立刻开动自己的大脑,努力思考其中的原由,此时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希望能够揭开其中的奥秘。正是因为这一悬念与学生的认知产生了冲突,才会引起学生的质疑,进而会激发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2)创设生活化问题情境,深化学生理解
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的影子,有大量的生活现象生活问题需要用数学知识解决。由此出发,我们教师要想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必须将生活问题和数学教学有效地结合起来,进而拉近数学和学生的距离,深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这其中,创设生活化问题情境可以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通过教学情境,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将知识点联系到一起,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学生也会在处理生活过程中感受到快乐。
(3)创设故事性问题情境,培养问题意识
通过趣味性的故事,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在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时让学生对知识点展开更加深入的思考。这对于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让他们更高效地展开相关数学知识点的学习会产生重要影响。除此之外,教师需让学生亲自参与到数学课程中来,比如让学生对折纸张,观察纸张的厚度,对所学知识有更好的实际感知。在数学教学中通过创设情境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行之有效的一个途径。但学生的问题意识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的长期引导以及学生自身的不断努力。
综上所述,中学数学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提问恰好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起始点,现阶段由于 教师未能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所以导致学生的问题意识提升不了,学生缺乏自主学习能力,使得课堂教学也得不到理想的效果,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与学生的实际,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贯彻落实到具体的教学中,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习方法的彻底转变,让学生爱上数 学学习.总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要全面保护好学生善问、乐问的兴趣和好奇心,这样才能全面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全面落实新课标的问题意识理念,挖掘学生的潜能,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