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深度学习背景下批注式阅读学习策略实践研究
深度学习背景下批注式阅读学习实践研究
[摘要]:本文通过作者的教学实践实证批注式阅读学习符合深度学习的理念精神,在引导学生进入语文深度学习有着重要的意义,并阐述在深度学习背景下引导学生进行批注式阅读学习的实践策略。[关键词]:深度学习;批注式阅读;意义;实践策略
深度学习教学改进项目是南沙区与NCCT第二期共建“全国基础教育国际化示范实验区”协议的重点推进项目。项目的推进在我区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本人在深度学习的背景下尝试引导学生进行批注式阅读学习,引领学生进入深度阅读学习,提高学生语文学科素养。
1,深度学习背景下提倡批注式阅读学习的意义。
深度学习顾名思义,即深层次地学习,要求学习者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将所学新知与原有知识建立联系,优化学习者认知结构体系,学习者会主动学习去发掘新知,对知识能够逐步加深理解,且有较强的独立思考能力。
批注式阅读一般是指运用简洁精炼的书面语言在读物上作注释、写评语,突出重点,启发思维,以帮助理解和评论读物的方法。在深度学习背景下提倡批注式阅读学习有以下意义:
1.1,批注性阅读学习符合深度学习理念精神。
1.1.1,体现主动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深度学习要求学习者能主动学习,去发掘新知识,对新知识能够逐步加深理解。批注式阅读学习完全符合深度学习的自主学习理念。在批注式阅读学习中,学生是阅读的主体,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方式,在自由的阅读思维过程中进入深度思考,深度阅读。而不是按照老师的设计、引导去解读文本,被动地记忆、理解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引导学生进行了三年的批注式阅读,发现每个学生都会主动阅读,在阅读中思考、成长。一位学生升上初中时,语文只有30来分,但是在班级阅读氛围的影响下爱上阅读,在阅读中学习做批注,虽然开始只是看自己喜欢的烹饪书,但是在交流中逐渐涉及其它领域的书籍,现在有自己的阅读取向,有自己的阅读见解,提高的不仅仅是语文成绩,还有语文素养。
1.1.2,注重个性化阅读,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精神。
深度学习不是机械性的理解与记忆,需要学习者有独立的思考和批判精神,能对事物理性地做出自身判断,思考出不同的但是真正的意义。在语文传统的阅读学习中,学生多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阅读学习,学生这样的阅读很多时候是被动的群体阅读。课程标准提倡的是个性化阅读。要求“阅读者根据自己已有的认知框架,自主地对书面符号进行感知、理解、探究,最终获得带有强烈主观色彩的感悟和体验”。在批注性阅读中学生可以创造性地解读文章,获得独特的阅读体验。在读《培根随笔》时,很多学生在阅读中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有学生在读《论死亡》时读出“如果我们不惧怕死亡,我们也就不会拥有恐惧”;但有学生却读出“死亡是可怕,要珍惜生命,而生命中最该珍惜是它的质量与厚度而不是它的长度”。所以,批注性阅读能让学生在阅读中独立思考,用批判的精神理解作品,发表有创意的见解,建构新义。
1.1.3,多边对话,新旧知识融合,构建、优化认知结构体系。
学生在进行批注式阅读其实就是运用原有积累的语文知识、阅读技巧,积累的文化知识,人生经验进行阅读。在阅读中,通过与文本的对话,通过在批注阅读交流中与教师的对话,与共同阅读者的对话实现多边对话,在多边对话中,在研讨与争论中学生能够审视自我,感悟人生,互相促进,构建和优化自身的知识结构、认知结构。如读《海底两万里》时,在交流活动中,有同学在交流中对船长有了不一样的认识,对于勇敢有了更深领悟;有同学在交流中受同学批注的影响从不喜欢科学到关注起海洋世界。
1.2,批注性阅读学习在实现语文深度学习的作用。
1.2.1,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深度学习过程是一个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围绕着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全身心积极参与、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相对于浅层学习,深度学习是具有一定的难度的,所以在这个 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重要。批注性阅读学习,不像传统的阅读学习,带着一定的学习负担进行,学生们可以自由地掌握阅读时间,阅读方式,阅读材料;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地方进行批注:欣赏优美词句,对思想主题畅所欲言,点评写作手法等。这些使阅读变得轻松愉快,极大地稳固了学生阅读的兴趣。我现在教的初三的学生说他们现在每天最喜欢的事情就是阅读,在阅读中很自然就会写批注并和同学交流,即使是语文学困生也不例外。学生的这种阅读完全是自发,而且是深刻的,不是繁重的学业中的一种消遣阅读,这是三年来我一直坚持引导学生进行批注式阅读所起的作用。
1.2.2,为语文深度学习提供具体的实现途径。
北京西城教育研修学院 齐渝华教授在主持深度学习教改项目的时提出“单元学习主题,深度学习目标,深度学习活动,持续性评价”四个实施实践。在语文学习,阅读是一个很重要的学习任务。无论是哪一种学习方式,最终都不能绕开阅读。结合语文的学科特点,在实施深度学习的四个实践中,批注性阅读因其自身的特点,为这个四个实践的实施提供具体的实现途径。
2,在深度学习背景下引导学生进行批注式阅读学习的实践策略。
批注式阅读是一种传统的阅读方式,在深度学习背景下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这种阅读方式实现深度学习呢?
2.1,引导学生学习基本的批注式阅读方法,为深度学习做好准备。
开学初我会引导学生学习一些批注的基本知识。批注式阅读可从注读和批注两个角度进行。注读,就是通过对阅读材料作注释或提示来帮助阅读。根据注释的位置分为眉注、旁注、夹注、尾注等几种。批读,则是对阅读材料的用词遣句,内容、思想、感情、构思谋篇、表现手法等说出自己的感受或见解,并用简练的语言写在书页的空白处。经过实践,我总结出在方法引导时注意以下几点:
2.1.1,要做到从简单开始,循序渐进。学生开始做批注时,要求不能高,最好从简单的词句赏析开始。从一字、一词、一句入手,就自己喜爱的字、词、句、段或有疑问的地方,用简单的几个词或句子记下自己的思考和感受。例如在学习朱自清先生的《春》时我引导学生在阅读时手拿笔点划出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并写写自己的感受。在春草图中学生点出了“钻”字写出了小草有力量,点出了“嫩嫩的,绿绿的”写出了春天的草刚长出来的特点。之后对能引起思考的句、段进行批注,记下自己的感受,如学生能够对“一年之计在于春”这句写出要珍惜时间,好好学习等。随后引导对句子写法的赏析。接着,由字、词、句、段升发开来,指导学生多角度批注,有的人从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的角度,有的人从文章结构进行赏析,等等,对课文展开全面的批注。这些引导除要遵循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还要坚持反复引导。
2.1.2,学生写感受时可以引导学生多联想。读到这儿,你想到了什么,把想到的内容简明扼要地记录下来。可以是对阅读过的书的联想,也可以是对自己一些生活经历的联想,也可以是对自己对社会上的一些所见所闻的联想。如在阅读《培根随笔》的《论亲情》时有学生就联想到史铁生的《秋天的还念》并写道“亲情是最无法割舍的,即使阴阳两隔,也一直在心底温暖着我们”。在阅读《端午的鸭蛋》一些与鸭蛋有关的趣事时,有学生联想起春节时在家乡小朋友间一些有趣的小游戏。在阅读《喂,出来》这篇小说时,有学生写到自己家乡河流被工厂污染的问题。
2.1.3,可以引导学生运用一些标注符号做简单的标注。比如,关键词语下加“·”着重号。或者加“○”圈,和在你觉得写得好的句下划“~~~”波浪线;在需要着重领会、加深理解和记忆的语句下面划“——”直线;在有疑问的语句末尾打“?”问号,等等。在引导学生使用符号标画,符号最好前后保持一致,不要随便更换。这样学生既方便学生重新阅读自己做过批注的文章,同时也方便全班同学的集体分享、交流。
2.2,主题阅读延伸,体现深度学习。
批注式阅读学习的是语文阅读学习的一种形式,在这种形式现实现语文阅读的深度学生,阅读材料的选择上,我比较注意引导学生进行主题延伸阅读,拓展阅读的广度和深度。如在学习了《端午的鸭蛋》后,我选择了汪曾祺先生的另外一篇文章让学生进行批注性阅读,感受汪曾祺先生语言的特点。又如学习了《我的叔叔于勒》这篇文章后我选择《背影》、《抓阄》、《一美分》三篇都采用了甚至悬念的文章让学生进行批注式阅读学习。在初三阶段,学习了《公输班》后我印发了鲁迅的《非攻》给学生进行批注式阅读。在阅读中有学生对比了两篇文章中墨子形象的不同;有同学阐释自己对于文言文的语言的一些看法;有些同学还亲自上网查找鲁迅写这篇文章的背景,对于鲁迅这篇《非攻》的意义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同学们能从不同角度阅读、对比两篇文章,有自己深刻、独特的见解,这得益于从初一就开始并坚持的批注式阅读学习。
2.3,读写结合,体现深度学习。
批注性阅读学习既有学生的读,也有学生的写,读因写而深化,写因读而丰富,既加大了阅读的深度,又扩大了写作的广度。写把阅读所得变成学生心中丘壑,让学生能够灵活运用知识表达自己。所以在引导学生进行批注式阅读时不仅要注意学生读,更要注意学生的写。这个写,我分两种进行引导。一是学生阅读写的批注,特别是后阶段,要引导学生准确地把自己在阅读中所感,所想,表达出了。二是学生通过批注式阅读文本所感受最深的一个问题的思考。为了把这两个方面的写贯彻好。我每周都会要求学生把这周的阅读品批注中你认为比较好的文本原文及批注摘抄在摘抄本上,在反复研读。每两周至少写一篇由批注性阅读所感引引发的一篇文章。如有学生读了《培根随笔》的《论逆境》后写了一篇文章《逆境让我重生》。学生在读《浪之歌》后采用象征的手法写了一篇《雨之歌》。批注式阅读教学真正做到了读写结合,在提高阅读能力的同时,也促进写作能力的发展,实现深度学习,最终实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在深度学习背景下引导学生进行批注式阅读学习需要注意的几点。
3.1,注意批注的验收。
批注性阅读是学生自主的,个性化的阅读,所以教师更要注意批注的验收、交流,反馈,以引领学生实现深度学习。
在学习的初级阶段,我在课堂上即堂进行批注式阅读学习,阅读的是同一篇文本,然后及堂在课堂上交流批注,我交流的过程如下:(1)、交换书看。互相提点AB.CD。(2)、集体交流:每人说一句,组长组织进行研讨:怎样读、怎样品。(3)最后小组汇报。包括读、品。并且要求集体汇报。在汇报中,教师进行点评,点评包括通过批注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理解,同时关注批注方法。在中期阶段,我会选择让学生课后作批注,课堂分享批注。当分享的习惯养成的,学生会在完成品性阅读后自主的交流。我一周会选择一些有代表性作品进行性交流,或者张贴学生的优秀批注,让这种学习方式成为阅读的常态,同时促进学生多阅读、爱阅读,进行深度阅读。
3.2,评价要注意个性化。
批注性阅读最大的特点是实现阅读学习的主动阅读和个性化阅读。所以在验收批注时,教师的评价不能一个标准,允许有不同的解读,尊重每一个学生的阅读体验。特别不能打击一些写得略显稚嫩的批注。这样才使每一个学生得到发展。如读《培根随笔》的《论报复》有学生只读到一句话“敌人的敌人就是我的朋友”,学生能联想到这句话也应该给予肯定。
3.3,要注意处理好课内与课外的关系。
学生的阅读分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课外阅读是对课内阅读的延展、深化和有益补充,课内阅读所学的知识、方法又可以指导课外学习。我引导学生进行批注阅读是在深度学习背景下一种阅读方式的选择。在初一,我会利用课堂的时间,选择课本某些文本引导学生学生进行批注式阅读学习。随后把这种阅读方式推广为每篇课文预习的基本形式。每课堂上课前会让学生交流批注。课堂会根据学生的交流进行授课。在初一的后阶段,会把这种阅读方式推广到课外,以扩大阅读的广大和深度。批注性阅读更多的是应该引导学生好好读课外书,并把这种阅读读深。
深度学习改革项目在我区推广,引发一线教师对学习的方式的思考。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始终认为阅读是学生很重要的语文学习,在深度学习理论的影响下,以上是我在阅读这方面所尝试的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批注式阅读引领学生进行语文阅读的深度学习,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实践研究。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试行)[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10.[2].陈雪云.《关于九年级学生语文深度学习的研究》.《现代阅读 》.第02期.2013年02月:153—153.[3].杨芳.《批注式阅读教学研究》.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6年5月 : 8-20.[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
版社,2001:1-5.
第二篇:批注式阅读教学的实践与研究
批注式阅读教学的实践与研究
批注式阅读教学的实践与研究 陈梦龙
一、课题提出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从十二个方面对高中语文“阅读与鉴赏”教学提出了要求,仔细审读这些要求和目标,我们发现,新的课程标准对中学阅读教学更加强调阅读的个性化、独立化、自主化,指出“阅读与鉴赏”要让学生“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生在鉴赏中外文学作品时,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学生要“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并且要“乐于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鉴赏心得,展示自己的读书成果”。“独立阅读”、“个性化的阅读”、“独特的感受和体验”等等,强调的都是学生个体的阅读实践,而只有有了这种实践才可能有与他人交流阅读鉴赏心得的可能。
可是,用这种理念去观照一下眼下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我们会发现有许多与此不相合的现象。我们现在最常见的语文阅读方式有两种,一种是课内广为流行的讲读(赏读),边读边讲,边讲边读。讲的主体显然是教师;读的主体表面上是学生,但是由于受课堂时间的限制,学生即便读,也是浮光掠影、囫囵吞枣的,这样,读的主体本质也成了教师。因为教师在授课之前,是花了大量时间研读文本的。这样一来,阅读教学就成了教师以自我为中心,刻意寻找教材中自己的阅读感受和体会并通过所谓的引导、启发将此批发给学生的一种活动。学生的个性化、独立化、自主化阅读远没有得到落实。另外一种常见的阅读方式,是学生课外阅读中最常见的,那就是闲读,不带任何预设目的,随兴而起,随性而读,把一篇文章或一本书从头读到尾,读完,也就完了。这种闲读,虽然表面上是个性化、独立化、自主化的,但它不能完全等同于我们严格意义的“阅读与鉴赏”,它更多的是一种类似于看看电视、听听音乐的消遣。由此说来,要实现新课标提出的“阅读与鉴赏”目标绝非易事,而事实上,中学生阅读能力的总体低下也正好对此作了注释。
阅读学原理告诉我们,阅读是由阅读客体(文本)、阅读主体(阅读者)和阅读本体(读者阅读书本的实践活动)三者组成的。当阅读主体与阅读客体之间不是通过阅读本体而是通过第三者的阅读实践(教师的阅读)来构成这个系统时,这种阅读的效果自然要大打折扣。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材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如何构建学生与文本、与教材编者之间的直接对话从而搭建起基于“自已的阅读鉴赏心得”的交流平台并完成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我们选择批注式阅读教学作为研究课题,以期通过批注式阅读教学的研究与实践,为新课程阅读教学探索一条新的途径和方法,提高学生和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
二、研究综述
批注式阅读是一种既传统又新鲜的阅读的方法。说它传统,是因为古已有之。“评点最初始于诗文,唐宋以后,出现小说评点,到了明代万历年间的李贽和叶昼,把评点变成了文学批评的独特形式,明末金圣叹进一步发扬光大。”(浙江文艺出版社《高中语文读本》必修一89页)张竹坡、金圣叹、李卓吾(即李贽)、毛纶和毛宗岗父子以及脂砚斋在明清时代大规模地评点小说,留下千古妙语,珠玑灿烂,魅力四射,以至文坛上出现了无书不评的蔚然奇观。李卓吾评点的《水浒》、金圣叹评点的《水浒》和《西厢》、脂砚斋评点的《红楼梦》成了经典评注,长盛不衰。在现当代,不少人也依旧喜欢使用这种阅读方法。毛泽东就是批注式阅读的典型代表,他特别强调“不动笔墨不读书”,特别重视阅读过程中的批注。他读过鲍尔生的《伦理学原理》,全书 10 万多字,但在书的空白处毛泽东的批注就有 1.2 万多字。他在重要的地方画上圈、点、杠等各种符号,联系中外先人的学说进行分析、综合、评论,批语言简意赅,别具新思,耐人寻味。1988年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了《毛泽东哲学批注集》,收集了毛泽东在延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以后读过的不少哲学著作而写下的大量批注;2005年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了张贻玖著的《毛泽东读史》一书。毛泽东酷爱读史,并写下了大量的批注,这些批注往往妙语联珠,风趣而有哲理。在这些批注中有他某些思想观念的雏形,流露着他的感情和性格,展示了一代伟人毛泽东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精深研究和独到见解。本书以介绍毛泽东读史时写下的大量批注为主,在讲解批注的过程中,介绍了毛泽东的读书生活、历史知识、读史爱好及史学藏书内容。
说它新鲜,是因为这种写于书眉页册、在只言片语中立论的传统阅读方法在二十世纪的新文学借鉴西方的创作和评论之后,渐渐地被西方那种独立发表在报刊上的宏篇大论式的评论方式所取代,批注式阅读只以个人阅读的习惯和方式而存在于现实中。同时,作为一种有效的阅读方式,批注式阅读也没有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引起足够的重视,教师并没有有意识地指导学生进行批注式阅读。不过,近年来,已经有不少教师开始将批注式阅读教学引入到阅读教学之中,如东北师范大学附中孙立权老师开展的“批注式阅读”课题研究就已取得了不错的成果。而同时,一些教材编写者也开始有意识地为批注式阅读提供舞台。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三专题“月是故乡明”的编写就体现了编者这一考虑。编者在专题说明中指出,“阅读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与文本的对话,是一种主动积极的创造性的活动”,于是,编者以“对话栏”的形式在第一板块“漂泊的旅人”中留下了十七处评点,其内容关涉文本的思想、写法,也含有编者自己阅读的感悟、思想。同时,编者在第二板块中以“对话栏”的形式留下大量的空白地方,要求学生“结合对本专题其他作品的研读,从上面两篇散文中任选一篇在对话栏中进行评点,评点时要注意大处着眼,小处落笔,然后将评点和同学交换阅读”。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与必修课本相配套的《高中语文读本》(必修一)选了《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的第一回,在文后的“评价与应用”当中,对批注式阅读即评点作了介绍,并要求学生“仔细阅读第一章全文与脂砚斋评点,并试着将‘绛珠草与神瑛侍者’一段,加以点评,表达自已独到的见解”。这些要求和安排,很明显,批注式阅读越来越得到了大家的关注和肯定。
三、研究思路
1、主要概念界定
批注式阅读就是运用简洁精练的书面语言或符号在读物上的空白处作注释、写评语、留标记,记录自已在阅读时所产生的联想、感悟,对文本内容、形式作评价与赏析,突出重点,启发思维,以帮助理解和评论读物的读书方法。“批注式阅读”的突出特点是“意(批注)随文(文本)生”。阅读者在读文过程中兴之所至,随感而发,信手拈来,议论纵横,忽东忽西,随读随注。个体的阅读实践是批注的前提,而批注又要求学生不仅要深入地领会文本,还要跳出文本,这样,就能比较好地实现学生与作者、文本、自我以及生活之间的多重对话,提高阅读能力和水平。批注式阅读符合新课标提出的阅读理念,它倡导自主学习,突出了阅读中学生的主体位置;它注重个性化阅读,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它强调多边对话,有利于启迪智慧,涵养性灵。
2、研究预期目标
①通过对批注式阅读教学与传统阅读教学的对比研究,探索和认识新课程背景下批注式阅读教学的意义、作用、方法、规律、优缺点等。
②通过批注式阅读教学的实践摸索出一条适应新课程背景下的中学阅读教学的有效途径及操作流程。
③通过批注式阅读教学的实践,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养成自主、探究、合作的阅读品质,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④结集出版教师批注式实践与研究论文及学生批注式阅读作品选。
3、研究内容
①新课程背景下批注式阅读教学的现实意义及价值。②批注式阅读教学与传统阅读教学的对比分析。如批注式阅读的特点、方法、一般要求,批注式阅读教学与传统阅读教学异同点及其优势与劣势分析。
③批注式阅读教学在课堂阅读教学中操作流程及其规律。比如如何对学生进行批注阅读的指导,如何在课堂45分钟教学中开展好批注式阅读教学,如何提高学生批注的质量从而提高学生阅读的质量,如何处理好课堂教学中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如何落实阅读教学的重难点等等。④批注式阅读教学在学生课外阅读中的延伸及管理。
4、研究方法
本课题主要以行动研究为主要方法,辅以文献法、观察法、调查法、比较法、总结法等科研方法,通过批注式阅读教学的实践及反思,不断总结和修正行动及目标,以期探索出适应新课程环境下的有效的阅读方法。
四、研究实施
(一)本课题预计二年完成。2009年9月——2011年9月。
1、准备阶段:2009年3月至2009年6月
①文献研究:了解批注式阅读的一般方法、要求、历史源流、前人成果,汲取当前批注式阅读教学的优秀成果。
②确定研究人员,统一思想,制订研究计划和课题实施章程。③探讨批注阅读教学的一般规律和操作流程,并选择部分班级开展前期的实践,以获得初步的材料。
2、实施阶段:2009年9月至2011年5月
①参与实验的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开展批注式阅读教学的实践与研究。
②定期举行批注式阅读教学公开教学。
③定期召开课题研讨会,反思行动,交流看法,总结经验。
3、结题阶段
①2011年6月,完成结题报告,形成成果。②2011年7月至8月,完成成果鉴定和评价。③2011年9月,教师研究论文及学生批注作品出版。
(二)人员分工陈梦龙
课题总体设计
温州市第21中学
高级、教研副主任周凡
研究计划、方案的制定、实施
温州市第21中学
中学高级、语文组组长潘小炜
课题实施的管理
温州市第21中学
中学一级、备课组长鲍海蓉
课题实施及数据、资料整理
温州市第21中学
中学一级蔡舒雯
课题实施及数据、资料整理
温州市第21中学
中学一级林斌斌
课题实施及数据、资料整理
温州市第21中学
中学一级周亦丹
课题实施及数据、资料整理
温州市第21中学
中学二级陈涵
资料收集、整理与结题
温州市第21中学
中学二级教师
第三篇:小班化背景下小学数学自主学习的策略研究(推荐)
小班化背景下小学数学自主学习的策略研究
大道完小 邓作华
自觉地认真学习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标准中提出的三大主要学习方式之一,它要求老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激发和鼓励者,把学生看作是一个个活生生的认知主体,充实地变更和教育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带领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全整个过程。而小班化背景下的数学自觉地认真学习更应发挥其特有的优势,让学生更充实地分享各种教学资源,有更多的时间与老师交往、沟通,得到个别化的教学,更可行地实现由老师的“教”向学生的“学”变化,努力增加老师成功教学、学生主动学习的时间,提升教与学的时效,从而可行地教育学生的自觉地认真学习本领。
一、创设(创造条件)情境,刺激引发兴趣,产生自觉地认真学习必要
学生学习数学必要有内部动力,这种动力最可行的来自于学习必要。只要学生有了学习数学的必要和愿望,就会产生一种积极的心理力量,从而激发和鼓励和推动本身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在小班化背景下,老师要从学生身心发展特征出发,做好课前调查,了解每一个学生知识(知识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经验的总结)出发点和不一样生活经验,然后对数学教材(教材是由三个基本要素,即信息、符号、媒介构成,用于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和思想的材料)进行重组,精心创设(创造条件)的数学课程教学情境和活动,使学生产生一种“非学不行”的强烈需求。
如在教学行程难题中的“相遇难题”时,老师先和全体学生一起分析“击掌的学问”,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击掌的规律:即两只手掌并且相向运动,相遇时发出掌声。然后因此导入相遇应用题,学生在击掌的实践中不但了解了相遇应用题的特征,更为注重的是经过活动刺激引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产生了强烈的自主探究的动机。
二、增强学法指导,培养自觉地认真学习本领
知识(知识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经验的总结)一般可以分为三类:第首先是事实性知识(知识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经验的总结);第其次是技能(对动作方式的一种概括,是按一定的方式反复联系或模仿而形成的熟练的动作)性知识(知识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经验的总结);第再次是“获取知识(知识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经验的总结)的‘知识(知识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经验的总结)’”也便是学习的方法。咱们的教学其根本的目的便是让学生在数学课程学习中获取方法,可以进行知识(知识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经验的总结)的“再创造”,所以老师要充实重视学生学法的指导,不但需要教会知识(知识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经验的总结),更要把科学的思维方法、学习方法纳入到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去,让学生可以灵活迁移,举一反三,从而培养自觉地认真学习的本领。而小班化背景下,教生交互交流更为频繁,为学生学法的指导更是提供了便利。
1、明确学法要求。有部分学习方法是必要教师直接向学生指明要求,然后经过不停的训练而形成的。比如预习的习惯,教师要教会学生如何开展可行的预习:预习的内容、步调等,让学生做到预习的目标明确,并且老师课前要充实地了解学生的预习状态,并联合学生预习开展个性化(就是非一般大众化的东西。在大众化的基础上增加独特、另类、拥有自己特质的需要,独具一格,别开生面的一种说法。打造一种与众不同的效果。)的数学课程教学。这样学生的预习本领就能得到不停提升。
2、教师带领学法
咱们在备课(备课是教师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表达方法和顺序,以保证学生有效地学习。)时,往往非常注重知识(知识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经验的总结)目标,而把方法目标或疏忽或弱化。其实咱们的数学老师都应树立“方法更重于知识(知识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经验的总结)”这样一个理念,才气不忘学习方法的带领和迁移。比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咱们不但需要让学生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及其推导整个过程,更为注重的是让学生在具体的操纵中能树立一种转化思想,即把未知图形经过一定的方法转化为已学过的图形,然后再根据两者之间的联系推导出原图形的面积,学生只要掌握了这个方法,那么背面三角形、梯形甚至圆的面积,学生都能融会贯通,自觉地认真学习了。
3、正面示范学法。学习方法学生一般都来自教师,老师要注意示范。假设在教学应用题时,不管是例题的教学,还是讲析学生的质疑,老师都需要经过画图加以剖析,经过示范,让学生自觉形成“遇难题,先画图”这样的学习方法,这比教师单一无数次的强调大概效果要好得多。
4、适当的时候归纳学法。在数学班级课程授教中,老师要善于准时归纳学法,比如教学《圆的周长》时,就可和时归纳“猜想-验证-应用”的学习方法。
三、带领主体参与,形成自觉地认真学习习惯
活动教学基本理论认为儿童为有具体地和主动地参与活动,使客体在活动中得到充实内化,这样才气得到真正的发展。在小班化背景下,为老师和学生的交互作用创造了十分好的条件,小班化教学空间相对增加了,每个学生的老师关注率大大提升,学生有了更多的动手、动口、动脑主动参与的时间,也让老师和每个学生有了更多直面讨论(就某一问题交换意见或进行辩论)、交流的机会,老师一方面要增强个别辅导,在班级课程授教中要增强巡视,透彻学生中间,在学生自学时、在学生小组交流中、在老师和学生对话中老师都要进行个别带领,要关注每一个学生,为学生自觉地认真学习提供个性化(就是非一般大众化的东西。在大众化的基础上增加独特、另类、拥有自己特质的需要,独具一格,别开生面的一种说法。打造一种与众不同的效果。)的支持;其次可以实施(实际的行为)分层作业,老师有条件针对学生不一样情况设计相关系列弹性作业,学生可根据本身的学习程度、水平来选择,老师实现面批,当堂反馈,从而培养每个学生的自觉地认真学习习惯。
比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时,我先出示一个长方体礼盒(如下图),要求把这个礼盒进行包装,并计算一下包装纸的大小;然后我让学生带着这个难题分小组合作操纵,自主探究计算的方法;接着由各小组交流并报告请示计算方法和结果,学生分析结果分别如下:
生1:6个面的面积分别相加;
生2:10×6×2+10×4×2+6×4×2=248平方厘米
生3:(10×6+10×4+6×4)×2=248平方厘米
生4:(4+6+4+6)×10+6×4×2=248平方厘米
生5:(10+4+10+4)×6+10×4×2=248平方厘米
第一种解法完全是根据表面积的意义得出的,是最浅显的方法;第二、三种则是在第一种的基础上,联合了长方体的特征(相对面面积相等)的简便算法,并且是书上要求学生理解和掌握的;我用多媒体课件演示了学生的思维整个过程;可没想到的是学生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第四、五种算法,这其实是联合长方体的展开图而得出的,是将立体图形直接转化为平面图形计算,是更抽象的一种计算方法。由于这超出了我的预定,因此我直接让学生上黑板画出了这个长方体的展开图。在整节课中,我充实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基本上由学生带着难题自觉地认真学习,自主发现,让学生经历数学书本知识发生发展的整个过程,在参与中求体验,在创新中求发展。
四、创建激发和鼓励评价机制,提升自觉地认真学习积极性
1、提供安全、平等的自觉地认真学习环境。心理学分析可知,当学生感觉学习空间安全,老师和学生关系平等和谐时,才气产生积极的自觉地认真学习态度和情感,可以使大脑的活动得到促进,从而让各种智力原因得到可行地激活。在小班化背景下,老师首先要创建和谐的老师和学生关系,正面带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2、开展整个过程性评价。重点针对班级课程授教,在自觉地认真学习的主题(内容的主体和核心)背景下确立全面的评价指标,把焦点放在学生的参与状态、品质和效果,可设计这样的评价表。
第四篇:语文深度学习的一般策略
语文深度学习的一般策略
走向“深度学习”2016年初,人工智能AlphaGo与韩国棋手李世石的围棋五番战成为全球瞩目的火热话题。围棋以其极为丰富的可能性,曾被认为是人工智能难以攻克的挑战。而AlphaGo这次之所以能以4:1战胜李世石,取得这场旷世人机大战的胜利,则主要得益于一种全新的机器学习方式——深度学习。科技界顿时掀起了对于深度学习研究的热潮。其实,在另外一个与人类未来发展息息相关的领域——教育界,对深度学习的研究已经持续多年,大规模的实践也正在铺开。早在2014年9月,教育部课程教材发展中心组织专家团队,在借鉴哈佛大学“为理解而教”等国外先进课程理念的基础上,针对我国课程教学改革的需要,正式启动了“深度学习”教学改进项目。首批实验在10个实验区和北京市海淀区25所学校的初中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6个学科中展开。2016年,教育界的深度学习与人工智能领域的深度学习方式遥相呼应,形成了一股可贵的深度学习浪潮。在人工智能领域,深度学习以人工神经网络的研究为基础,其动机在于建立、模拟人脑进行分析学习的神经网络,来解释数据。而在国内教育界,深度学习是指在教师引领下,学生围绕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全身心积极参与、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深度学习项目推广至今,走过了哪些道路,取得了哪些进展,又将走向何方?更重要的是,如何借用最新科技发展研究成果,探寻符合时代要求的新教育范式,为我们的教育、教学服务?这对于每个教育人来说,都是值得思考的重要问题,同时也需要社会各界贡献智慧,共同探讨。本届专题,我们力邀国际国内致力于深度学习研究的专家、学者,以及在这方面进行踏实实践的校长、教师,以期全方位、多角度地对深度学习作出呈现和探讨。教育中的深度学习和击败李世石的人工智能阿尔法狗有何联系?深度学习在语文、物理等具体学科中到底如何操作?如何利用深度学习打造一所学校?深度学习怎样与核心素养结合?„„„„看京城名校北京第二实验小学的掌门人、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总校长李烈,如何用实际行动给教育涂上爱的底色。——尽在《当代教育家》第10期杂志中!
孙双金: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校长。情智教育创立者,正高级教师,语文特级教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江苏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导师。
深度学习的概念源于人工神经网络的研究,而我们现在讨论的深度学习,是指学习者由近及远,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有深度的学习。它是学习者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有自己独立建构和独特发现的学习,这种学习更有思考性,更有独特性,更有批判性。如何促进深度学习和培养学生深度学习能力,将成为未来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课
笔者从事语文教学35年,现以语文教学为例,谈谈深度学习的一般策略,以求教于大家。
批注式学习
所谓批注式学习,是指学习者潜心领会文本,深思又熟虑后,对文本的重点、难点或精彩处做的体悟式批注。批注式阅读的典范当推《脂砚斋重评石头记》,选录一个片段供大家参阅:
列位看官:你道此书从何而来?说起根由虽近荒唐,【甲戌侧批:自站地步。自首荒唐,妙!】细按则深有趣味。待在下将此来历注明,方使阅者了然不惑。
原来女娲氏炼石补天之时,【甲戌侧批:补天济世,勿认真,用常言。】于大荒山【甲戌侧批:荒唐也。】无稽崖【甲戌侧批:无稽也。】练成高经十二丈、【甲戌侧批:总应十二钗。】方经二十四丈【甲戌侧批:照应副十二钗。】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娲皇氏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甲戌侧批:合周天之数。蒙侧批:数足,偏遗我。“不堪入选”句中透出心眼。】只单单的剩了一块未用,【甲戌侧批:剩了这一块便生出这许多故事。使当日虽不以此补天,就该去补地之坑陷,使地平坦,而不有此一部鬼话。】便弃在此山青埂峰下。【甲戌眉批:妙!自谓落堕情根,故无补天之用。】谁知此石自经煅炼之后,灵性已通,【甲戌侧批:煅炼后性方通,甚哉!人生不能学也。】因见众石俱得补天,独自己无材不堪入选,遂自怨自叹,日夜悲号惭愧。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我们认为有人解得其中味,那就是批注者脂砚斋也。脂砚斋是作者的知音,他的批注式阅读真正达到了“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的境界。
批注式学习要求阅读者整体把握,阅文识人。
批注式学习要求阅读者潜心会文,草蛇灰线,伏脉千里。
批注式学习要求阅读者咬文嚼字,品词析句,悟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批注式学习要求阅读者占有广泛的资料,建立广阔的知识背景,在更宏大的层面和作者对话。
追问式学习
所谓追问式学习,是指师生双方对某一问题作层层深入,抽丝剥茧式直抵事物本质的探问,就像“打破砂锅问到底”一样,不达目的不罢休。
追问式学习的优点在于不浅尝辄止,不蜻蜓点水,不四面出击,不声东击西,不是挖一条浅浅的河流,四处漫流,而是抓住一点,做掘井式的挖掘,直至抵达问题的终点,寻找到事物的本质为止。
追问式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有利于学生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形成。
例如我教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就这首诗的“诗眼”问题,和学生做过一场饶有兴味的追问式学习。
我问:“请大家思考,这首诗的诗眼是哪一个字?”
学生答:“我认为是‘绿’字。”
我追问:“为什么是‘绿’字,你的理由呢?”
学生一:“因为这首诗写春风又绿江南岸,春天的景色很美。”
学生二:“因为王安石写这首诗时,这个‘绿’字是他反复修改出来的。”
学生三:“王安石先用‘到’,再改‘过’,又改‘入’,再改‘满’,最后才改成‘绿’字。王安石炼字的故事在历史上很有名,成为炼字的美谈,所以‘绿’是诗眼。”
我再问:“这首诗是写景诗,还是抒情诗呢?请大家再思考思考。”
学生一:“老师我认为这是一首抒情诗,它抒发了诗人思念家乡的情怀。”
学生二:“老师,我认为‘还’字是这首诗的诗眼。”
我再追问:“为什么‘还’是诗眼呢?能说出你们的理由吗?”
学生一:“‘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诗人王安石停船江水瓜州渡口,看到对岸就是江南京口了,想到翻过几座山头就到家乡钟山了。从‘一水间’‘只隔’‘数重山’几个词看出诗人此时靠家已经很近了。”
我板书:靠家近→应该还
学生二:“‘春风又绿江南岸’,从‘又绿’两个字可以看出又一个春天来到了。诗人在外做官一年又一年,离开家的时间很久了。”
我板书:离家久→更该还
学生三:“‘明月何时照我还?’从‘何时’可以看出此时作者不能回家,但是,诗人非常思念家乡,思念亲人。”
我板书:思家切→不能还
到此,我总结:这是一首借景抒情的诗,抒发诗人思乡却不能还家的心情。“还”是这首诗的诗眼。“靠家近,应该还;离家久,更该还;思家切,却不能还”,“还”字牵一发而动全身。透过“还”,能看到诗人内心丰富的情感世界。
批判式学习
所谓批判式学习,是指学习者以审视的眼光,对学习文本做出自己富有独特见解的,甚至是颠覆性的理解与认识。它不唯上,不唯书,不唯师,只唯真理。就像柏拉图所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例如教学古诗《小儿垂钓》:“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对于“遥招手”的理解,大多数老师和参考书上都理解为小朋友远远地招手让问路人靠近前来,悄悄地告诉他走路的方向。我认为这样的理解与诗意是南辕北辙,在教学中就以此为契机,培养学生批判式思维。
我启发学生:谁上来演一演,“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的场景。
两个学生大方地走上台前,一人演路人:“喂,小朋友,请问?往杏花村怎么走?”一人演小儿,坐在湖边专心垂钓,听到有人问路,连忙招手示意路人走近前来,悄悄地告诉他如何走向杏花村。
学生表演结束,我问学生好玩吗?学生回答不好玩。为什么不好玩呢——请大家思考:“怕得鱼惊不应人”是什么意思?
学生回答:“生怕说话声惊动了鱼儿,所以没有答应问路人。”
我再启发、追问:“既然没有答应问路人,那‘遥招手’是什么意思呢?”
学生恍然大悟:“是远远地摆手,不让问路人靠近,生怕惊动了水下的鱼儿。”
然后我再让学生上台表演,演垂钓的学生一听到有人问路,连忙摆手,那着急的神态引来教室里一阵哄笑。两人演罢,教室里一片热烈的掌声。
我问学生:“好玩吗?”小朋友异口同声:“好玩,好玩。”
我顺势总结:我们读书不要迷信传统思维,惯性思维,以为“招手”就是招来的意思。我们要把词语放入特定的情景去理解,去思考,读出自己的理解。这就是独立思考,这就是批判性思维。
应用式学习
所谓应用式学习,是指学用结合,学做结合,学教结合,在应用中掌握知识、融通知识,形成能力。俗话说,看一遍不如听一遍,听一遍不如说一遍,说一遍不如做一遍,做一遍不如教一遍。
我上过苏教版《春联》一课,在学生总结出春联的四大特点之后,即让学生尝试运用学到的知识续对春联,在运用中强化印象,在运用中形成能力。
老师:现在,我们知道中国的春联有四个特点,分别是字数相等、词类相当、内容相联、平仄相对,这就是“对仗”。我们学春联,不仅要懂得春联的知识,了解春联的特点,还要尝试自己来写,才能有切身体会。先来听个故事好不好?
学生:好。
老师:明朝的时候,有个神童叫解缙,6岁的时候,有一天他“吱嘎”一声把门推开,发现他门口有片片青竹,于是写下了“门对千根竹,家藏万卷书。”写好后往门上一贴,准备过年。他家隔壁住着一个地主老财,也“吱嘎”把门一推,哟,看到解缙家春联都贴好了,写得够气派。但老财想,这竹林明明是我们家的,怎么变成你家的风景了呢?一不做,二不休,赶紧让他的手下过来,把竹子“咔嚓”“咔嚓”全砍断,心想:这下我看你还对什么“千根竹”!
过了一会啊,这解缙把门推开,啊呀,被眼前的情景惊住了——地上只剩下光秃秃的竹桩了,哪里还有什么“千根竹”呢!不过,神童就是神童,他脑门一拍,在“千根竹”和“万卷书”后面各加了一个字,成了一副新的春联。同学们,猜猜看他加了哪两个字?
学生:我猜他加了“短”和“长”,变成“门对千根竹短,家藏万卷书长。”
学生:我添成“门对千根竹短,家藏万卷书多。”
老师:前面说的“短”和“长”是相对的。那“多”应该和什么相对?你重新改一下?
学生:门对千根竹少,家藏万卷书多。
学生:门对千根竹断,家藏万卷书„„(学生犹豫中)
老师:门口的千根竹“咔嚓”断掉了,这个动词“断”用得好,下联用什么动词跟它对。这是有挑战的,只有神童能想出来,门对千根竹断——
学生:家藏万卷书„„
老师:又有一位神童又要诞生了,家藏——
学生:家藏万卷书整。
老师:整,完整的“整”和“断”相对吗?这里用“整”不大合适。“咔嚓”断掉了,“断”对应的是什么?谁来帮帮他?
学生:门对千根竹断,家藏万卷书连。
学生:我想的是“门对千根竹乱”。
老师:怎么就乱了呢?
学生:因为竹子是乱七八糟的。
老师:乱七八糟,的确是乱。
学生:家藏万卷书整。
老师:一个“乱”,一个“整”,不太相对。“乱”应该对什么?
学生:对“齐”。
老师:连起来说说。
学生:门对千根竹乱,家藏万卷书齐。
学生:我改的是“门对千根竹稀,家藏万卷书厚。”
老师:“稀”对什么?想想它的反义词,谁能帮他加上去?
学生:门对千根竹稀,家藏万卷书密。
学生:门对千根竹倒,家藏万卷书立。
学生:门对千根竹无,家藏万卷书有。
学生:我创作的是“门对千根竹落,家藏万卷书升”。
老师:一个“落”,一个“升”。“落”,一砍倒落下去了,可以。那为什么说“万卷书升”呢?我有点不太明白。
学生:因为家藏万书卷,一本一本摞起来,一直在上升。
学生:门对千根竹失,家藏万卷书得。
学生:门对千根竹减,家藏万卷书增。
老师:一个“减”,一个“增”,好极了!真的,孩子们,你们的创造力原来这么大!
学生:门对千根竹绿,家藏万卷书黄。
老师:当别人都向“密”“生”“长”去想的时候,有人换到色彩的词,当你们都讲动词的时候,我讲名词,当你们讲名词的时候,我讲形容词,这就叫创造性。
…………
当然,深度学习的策略绝不止以上四种,但不管何种方式和策略,必须以学习者的深度思考,独立思考为核心。学习终究是自己个体的智力劳力,只有当个体的智力生活有挑战,有发展,有飞跃,才是真正的深度学习。
第五篇:#在研究性学习背景下的“问题式”教学法
在研究学习背景下的“问题式”教
学法
研究性学习是对传统的接受式学习的一种改革,最近的许多教育理论中都有提及。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和条件,选择不同的研究题目,独立自主地开展研究的学习方式,它是以学生的自觉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围绕研究专题进行的,它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学科课堂教学中,“问题教学法”是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有益探索。“问题教学法”能创设一种有助于探索研究的开放的情景和途径,使学生围绕某一主题主动地深索、加工处理信息并应用知识以解决问题。由此,我常常努力在政治课教学中创设研究主题,采用“问题教学法”,使学生在提出问题和研究问题的过程中探索、接受并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
“问题教学法”是指学生依据对教材内容的理解,结 1 合自己的所思所想,采用预习笔记等形式向教师提出问题,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选取或归纳出典型的问题,进行课堂讨论研究,养成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课堂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旨在通过学生的主动学习,以学生的提问为研究性学习的切入点,以创新思维为突破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索精神。本论文就这一形式,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个人的一些浅见。
一、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研究性学习的起点,也是“问题教学法”的首要环节。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尤其是学生的自主问题意识的培养是学生研究、创新的原动力。常常有这样的说法,即指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通过学生提出问题,从学生的需要出发组织教学,改变了传统的思想政治课教师传授--学生接受过程,为以问题为中心的搜寻、发现、确立、探索、解决的过程,学生也由被动的接受者、服从者、执行者变成了主动的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这一过程中,发现问题的喜悦感将成为激发学生学习2 的强大动力。在我实习时所讲的《尊重价值规律,树立商品经济意识》一课的教学时,学生在预习中提出了这样的问题:(l)如果不尊重价值规律会产生什么后果?(2)当市场上某一商品供大于求时,会造成商品价格下跌并影响到企业的生产,此时该企业应如何面对这种困难?(3)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但我们是学生,直接去从事商品经济活动还很远,现在我们要不要尊重价值规律?从中不难发现学生的提问能充分展示他们思维的闪光点, 也能激发他们的创造欲望。
二、讨论问题,尤其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问题讨论是研究性学习的核心,也是“问题教学法”的关键。通过课堂讨论,培养学生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进行问题讨论会对教师提出可更高的要求,即要求教师结合学生的提问,编制出适合学生讨论的材料、引导学生讨论的若干问题。这也就要求教师必须重视问题的设计。首先,设计的问题应符合探索性、研究性、开放性的特点。这样的问题才能 3 展现答案的多样性,这样的讨论才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拓展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这样的问题设计,就要求教师必须树立追求思维过程的观念。也就是说,讨论问题不仅仅是为了尽快得到所研究问题的结论,而是要宽分展现学生研究问题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断地去发现、培育并保护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其次,设计的问题应具有层次性。学生的知识水平有差异,难度不高的问题有利于保护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有助于激发学生研究问题的挑战性,从而调动全班同学的学习积极性,实现面向全体的教学目的。这就要求教师树立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教育观念。结合上述学生的提问我设置了新的问题情景引导学生讨论研究:某郊区一家奶牛场的工人,每天不得不把这个场日产量10%的一吨左右的鲜牛奶象污水一样处理掉,这种情形入冬后持续了近一个月的时间。由于新鲜牛奶不适宜储藏,只能及时处理掉。据了解,该郊区50多家奶牛场每天要倒掉数十吨牛奶。请谈谈对造成上述现象原因的看法,并为这些奶 4 牛场出些点子以避免浪费。通过学生的积极讨论,同学们提出了许多有创建的办法,如制成牛奶副食品。送给福利院、提高牛奶质量等,又得出了:发展商品经济必须尊重并运用价值规律的结论。通过这样的问题研究,可以克服学生的思维定势,减少了学生的盲从心理,培养了学生积极的学习心态,有利于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养成。
三、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是研究性学习的归宿,也是 “问题教学法”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好的问题情景的设计是解决问题的催化剂。良好的问题情景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利用好语言、设备、环境等各种手段,创设符合需要的问题情景。对于教师来说,特别要利用好语言手段,即对于学生的提问或回答,教师都要及时作出积极的回应,必须用肯定的语言加以鼓励或表扬,给予学生成功的体验,以培养或巩固学生的自信性,也有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成就感。设计良好问题情景的方 5 法是多种多样的,如教师积极参与学生的讨论,以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采用学生上台演示或讲解,体验角色转化,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等。结合学生的第三个问题我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性研究:每年在高考填报志愿时,总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一些当的热门学校或专业报考的人数较多,因此造成许多学生分数较高也未被录取的现象;有些学生虽被录取,但由于同类专业毕业生太多,就业不够理想。请谈谈上述材料对你有什么启发?经过讨论研究,同学们一致认为:只要存在商品经济生活,价值规律必然存在并起作用,因而我们学生现在就必须树立与商品经济相适应的正确观念。这样,不仅解决了学生的第三个问题,也实现了学生的知识的迁移。我就让学生演示说明: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树立(平等互利等)观念(括号内为学生填写内容,以下同)--养成(平等待人、诚实守信等)习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树立(追求效率、竞争创新等)观念--养成(遵纪守法、守时守信等)习惯。通过这一系列问题的提出、6 解决,使学生不仅搞懂了学科知识,更提高了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能力。
经过的长时间的实践,学生的提问水平、技巧已有了很大的提高。从学生多方面的表现来看,90%的同学对政治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课堂中勇于提问的同学也增多了,教学效果更加显著。我以为,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研究性学习,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当前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值得重视的课题。
综上所述,研究性学习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问题性,正是在问题的发现、探索、解决的过程中,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变成了主动的研究者、探索者。在这一过程中,发现问题的喜悦感、研究问题的挑战性、问题解决的成就感相互交融,成为激发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可见,研究性学习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而在课堂教学中进行“问题教学法”,则不失为进行研究性学习的一种有益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