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式学习,开放性思维

时间:2019-05-13 02:25:1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研究式学习,开放性思维》,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研究式学习,开放性思维》。

第一篇:研究式学习,开放性思维

研究式学习,开放性思维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全球化的发展,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高考也在改革。为了配合高考改革,高中教育势必也要进行改革创新。在之前应试教育的环境中,教科书成为考试内容的标准与依据,师生也只能沦为填鸭和考分的工具,学生在教育不断加强的工具化倾向中异化,丧失活力,教师也只是把简单的结论灌输给学生。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许多专家和一线教师都对教学提了许多改进意见和创新课方式。我们学校也派教师去一些所谓名校去学习交流。南方学校有,北方学校也有。但每个学校多有自己的发展模式,我们不能一一模仿。但有一点我是认同的,就是要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果要用术语概括,我想就叫研究式学习,开放性思维,比较妥帖。

研究式学习的过程,其实就是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过程中,让他们成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以主人翁的姿态来获取知识,应用知识,体验知识,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也要培养他们对待知识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从而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我是教历史的,举个教学案例。我在讲辛亥革命时,提前让学生准备有关辛亥革命的知识。这节课的重点是对辛亥革命的评价。所以这节课我是以辩论课的形式上的。我在全班学生中选出五位评委,两位主持人,剩余的分成两个大组,每组选出四位选手,代表正、反两方,资料多是学生自己课前搜集,分组讨论,最后在课堂生上一展雄风。双方辩论非常激烈也很精彩,辩论后让评委打分,再让学生发表意见,最后我给做综合评价,课后然他们把自己的辩论内容整理,以书面的形式上交。这样既达到督促他们主动参与学习,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收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当然不同内容的课要用不同的学习方法。其实这样也能激发教师自身的潜能。

美国教育家托兰斯认为,作为探究创新型的教师,必须具备如下素质:对学生发挥出来的创造力感到由衷地喜悦并加以高度赞扬;建立有助于维护个人自尊心的人际关系;率直的认同感;了解学生的能力和特点;不是为了支配学生;而是要创造性的宽容学生;不压制集体的意志和个人的意见;探求各种事物的真相;创设宽容和亲切的环境。我想,这就是对研究式学习,创造性思维最好的阐释吧。那么在这种模式的教学下,我该以怎样的身份融于教学呢?我大体概括了四点:

一、我应作为学生研究式学习的参与者

教学相长是我国古代教育的精华,在研究性学习中,我应以平等的身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的探究活动,成为学生学习中的一员,真正融入研究性学习的情境之中。这样,才易于形成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通过教研活动,我还可以从其他教师那里得到许多知识,使自己的知识结构得到更新,能力得到增强,自身素质得到提高。以便更好地融入到教学中去。

二、我应成为学生研究式学习的情感体验者

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所以在研究性学习中,要培养学生对问题的情感体验,这比仅让学生学习知识,掌握方法,会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在教学中注入的情感,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兴趣和探究欲望,教师应该注重指导,将自己的情感体验通过渗透的方式,迁移到学生身上,使其产生共鸣,并及时给与评价,充分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快乐,在这样的学习情境中,学生的情感因素就能得到充分的释放,个性得到张扬,学习将成为愉快的过程。

三、我应成为学生研究式学习的指导者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在1972年颁布的报告――《学会生存》中表明,未来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所以在研究式学习中,教师应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指导者,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教之有法,导之以行,要培养学习发散性的求异思维,教师要由以往的微观解惑转向宏观的启迪,加强对学生研究思路的指导,研究目标的指导,研究方法的指导,信息资料搜集的指导,研究结论的指导,研究成果的指导。

四、我应成为学生研究学习的合作者与组织者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已提出学习任务,激发探究的兴趣,提供学习信息,指导学习的方法,参与评价的过程。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情况,这就需要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的同时,还要做好学生的组织协调工作,创造轻松和谐的活动氛围,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引导学生在合作中形成集体意识,帮助学生克服学习的困难,保持旺盛的求知欲望,鼓励学生持之以恒的学习积极性。

综合所述,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必须认清形势,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以学生研究性学习为契机,从教育理念,知识结构,工作方式,行为变化的方面,挑战自我,改变自我和完善自我,以寻求最优化的应对策略。

第二篇:开放性实验研究

2)团队合作。学生自由组合,组内学生根据个人能力和兴趣,协调担当的工作,对于知识难点和重点,组内成员讨论,为了同一个目标,共同努力。在完成项目的同时,锻炼和提高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精神。)教师指导。教师在实施创新能力培养的过程中负有重要使命,其质量如何直接影响到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目标和任务的落实程度。拥有高素质的实验技术人员队伍是建设一流实验室的关键。实践教学需要教师同时具备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能够从理论的角度指导实践,又能在实践中熟练、规范地运用理论知识。

3.国内外开放式实验教学的研究现状

目前,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已经成为教学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笔者在中国知网期刊网、优秀硕博士论文数据库中进行模糊搜索,以“开放式实验教学”为主题键入,有2657篇学术期刊、459篇硕士论文、28篇硕士论文。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发现“开放式教学”在计算机、医学、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中应用较多,在中小学阶段的应用比大学阶段的应用多,在普通本科院校的应用比高职院校的应用多,开放式实验教学在高等学校专业教学中的应用具有极大的探索和实践意义。

3.1国外开放式实验教学的研究现状

国外对开放式实验教学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才开始逐渐被接受。20世纪60年代初,当时美国的物理实验教学改革十分活跃,出现了许多实验改革方案中都不同程度的蕴涵着开放实验的思想。近年来,开放式实验在国外很多高校得到不同程度的倡导与实施,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为实验教学的改革指明了方向。

明尼苏达大学机械工程系开设的项目设计课程,它的教学目标是给学生提供专业的练习机会,体验开放式设计的过程,要求学生开发出一个新的产品。项目指导老师将回答学生提出的所有问题并给予指导,但对设计中遇到的问题,不会提供一个详细的解决方案,只是起到指导作用。学生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方案设计和制作产品,这就留给学生无限的想象空间和创造力。在教学方法上,注重讲授专业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后,给学生留出足够的空间,鼓励学生“从做中学”,即在“做”的过程中学习,通过“做”达到“学”的目的。

英国高校的实验课程没有固定教材,学生学习的主要依据是教师提供的讲义和阅读资料,实验内容和实验方法更加灵活,教师可以结合科技发展、工业应用,随时对讲授内容进行调整。学校为学生提供不限时的实验室,学生只要刷卡就可随时进入实验室,实验时间没有硬性规定。

日本大学非常重视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日本高校的实验教学中,以设计性、综合性实验为主,主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日本大学的实验课程学时与理论课程学时的比例,就可以看出日本大学对实践的重视。如东京大学的大学物理理论课学时为2学时/周,相应的实验课程为2个下午/周;早稻田大学的大学物理理论课学时为1.5学时/周,相应的实验课程为1个下午/周。日本大学的实验室全部实行开放,没有时间限制,基础实验室面向学部或全校开放,在课程计划外的空余时间,进行预约开放;专业实验室面向学部高年级学生、研究生和教师完全开放,可以随时来实验室做实验。

3.2国外开放式实验教学的研究现状

在国内开放式实验教学是随着改革开放逐步提出的,开放式实验教学在物理、化学、生物、电子等理工科的应用十分广泛,也取得了一些显著的效果。1979年黄嘉豫教授首次提出在高校实验教学中开展“开放实验”的倡议。他指出现在世界各国实验室都是开放式的,学生除了在规定的时间来实验室做实验外,还可以利用业余时间来做,这样做有很多优点。他还指出开放实验“虽然从目前的设备条件、占地面积来看,还较难做到,但应注意,这是发展的方向”。全国各地高校,尤其是重点院校在90年代初就开始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改革工作。

1994年,中山大学生命科学院的王金发教授就已在国内率先探索“开放式”的实验教学模式。此后,又创立了“开放式、研究性”的实验教学模式,并荣获1997年广东省教学成果二等奖。“开放式、研究性”实验教学模式在教学原理、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任务、教学过程和教学组织形式、操作样式和教学策略上都更符合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电工电子实验中心以开放实验教学为基础,培养学生的基本自主学习能力和基本工程素质,实行“分层培养、启发创新”的教学思路。实验教学内容具有创新性、综合性、研究性的特点,如开设了“工程设计”和“系统综合”的必修实验课,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取消实验指导书,采用实验任务书,实验内容是教师从科研和工程实践中提炼出来的问题,将实验分为“基本命题”和“扩展命题”,分层次培养,为学生留有发展个性、开拓思维的空间。实验室将实验资源在网络上公布,每一个实验只规定最后完成的时间,学生可根据资源的空闲状况和自身的条件安排实验时间。

综上所述,开放式实验教学的研究已成为世界性的热点,许多专家学者对开放式实验教学理论和实践进行了大量研究,普遍认为开放式实验教学是整个教学体系的开放,是不同教育理论的兼容并包,不仅是指时间和空间上的开放,还涉及理念的开放、内容的开放、方法的开放、评价的开放、管理的开放等等。近年来,国内一些重点高校进行的开放式实验教学改革,其中不乏一些好的做法。但就我国高等院校的总体水平来说,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研究,开放式实验教学还都处于探索阶段,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开放式实验教学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意义。

国外对开放式实验教学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才开始逐渐被接受。20世纪60年代初,当时美国的物理实验教学改革十分活跃,出现了许多实验改革方案中都不同程度的蕴涵着开放实验的思想。近年来,开放式实验在国外很多高校得到不同程度的倡导与实施,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为实验教学的改革指明了方向。

在国内开放式实验教学是随着改革开放逐步提出的,开放式实验教学在物理、化学、生物、电子等理工科的应用十分广泛,也取得了一些显著的效果。1979年黄嘉豫教授首次提出在高校实验教学中开展“开放实验”的倡议。他指出现在世界各国实验室都是开放式的,学生除了在规定的时间来实验室做实验外,还可以利用业余时间来做,这样做有很多优点。他还指出开放实验“虽然从目前的设备条件、占地面积来看,还较难做到,但应注意,这是发展的方向”。全国各地高校,尤其是重点院校在90年代初就开始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改革工作。

第三篇:高中地理学习思维整体性研究

新课程下高中地理学习思维整体性研究

新课程改革成果已经卓见成效,高中地理教学更重视了学生学习学思维方法的培养。正如地理教学大纲所指出的:“在教学中,要根据地理学科的特点,注意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在地理教学中,积极发展学生地理思维能力,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既是教学大纲的要求,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何为学习思维整体性,我理解成就是让学生利用已学知识,对某一知识点或者是知识模块进行再加工,使得知识之间不再是独立的、片面的,而是用联系的整体性思维运用知识,使学生的思维更加严谨,论述更加有条理性。

李接君的高三能力专题复习课,从试题的答案整体分析切入,理出一条思维路径,破除思维定势,体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整体和差异并存的整体性原理。

我理解:教会学生建立完整的具有整体性思想的知识结构,是现代教育学在探索教育领域中的问题时所提出的最有价值的见解之一。它的提出对优化现代学习过程的意义也是颇为深远的。在传统的高中地理学习过程中,学习方法偏重于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细节,而忽略了对知识结构整体上的把握。由此而带来的直接的危害便是降低了知识的智力价值,所获得的知识难以成为进一步深入探究的可靠基础。现代地理教学中更多地侧重于引导学习者以一种发现或探究式的态度去掌握一定的知识结构,要求学生能够理解知识间的相互联系,综合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内容,建立系统的知识网络,从而为自身认知结构的发展提供必要的营养。教育理论的研究已经深刻地表明,建立知识结构要比掌握大量具体的知识更有价值而知识结构的建立,绝不是靠外在的知识灌输所能够奏效的,它必须以学习者的探究式学习为基础。正是根据这样的认识,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必须教会学生在学习中建立地理知识网络。是学生的头脑中形成完整的高中地理知识网络,有大的知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为线索,形成宇宙环境、大气环境、陆地环境、海洋环境的完整的知识网络。

第四篇: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开放性研究论文

摘要:开放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重要的特征之一。本文试图从历史和哲学两个角度来考察和揭示该体系具备开放性的根本原因,找到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体系的落脚点。

关键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开放性;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Abstract: The tendency of opening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features of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This article shows why this system should be built and how to improve it from the historical aspect and philosophical aspect.Key words: theoretical system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tendency of opening;Deng Xiaoping theory;important thought of Three Represents;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财富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概念首先是邓小平提出来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在当时背景下,“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主要是从实践层面进行阐发。真正从理论上实现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三大体系整合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则是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首先进行完整意义阐释的。这一理论体系,是在准确判断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它突破了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难题,具有划时代的世界性的意义。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的内容丰富的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从来都不是封闭的,也从不拒斥任何形式的先进文明成果,随着今后改革开放和我国现代化建设实践的步伐,它必将得到进一步完善和发展,这是由其发展的历史脉络和哲学基础所决定的。

一、从历史角度来考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放性

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毛泽东等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就已开始进行艰辛的探索。邓小平同志在前辈探索的基础,于1982年在党的十二大上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当时的背景是,中国刚刚改革开放,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教条式理解桎梏还未完全破除。邓小平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概念,至少具有两层含义,一是明确了我们要走的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的,而不是普适性的;二是对于马列主义也好,毛泽东思想也好,都应该紧密与中国的现实国情相结合,而不是简单地照搬照抄本本。1987年,党的十三大已经明确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这个概念,十四大提炼该理论的思路则开始清晰起来。正如十四大报告指出:中国社会主义的命运归根到底“取决于党的理论和路线”,“我们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是正确的,是符合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和要求的。这个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用新的思想、观点,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2]1997年,在改革开放即将迎来二十周年之际,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是非常重视理论指导的党。”将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行动指南,“这是党经过近二十年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功实践作出的历史性决策。”并认为:“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3]这一提法将邓小平理论的本质、根基和地位做了明确定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起点。十六大要求全党“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勇气,总结实践的新经验,借鉴当代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在理论上不断扩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号召全党“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十六大的另一个重要贡献就是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进党章,成为我党的指导思想,也成为了继邓小平理论之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形态之一[4]。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近一百六十年的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5]党的十七大顺应了十六大提出的扩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的理论创新要求,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三大理论成果,整合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种归纳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既体现出几次理论飞跃的一脉相承性,又体现了它们之间共同的终极目标。

从历史发展脉络来看,有两个特点充分表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放性:一是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基础上,产生了三大理论成果,即“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和“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三大理论成果的核心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推进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三者之间具有一种内在的发展逻辑,即首先弄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在此基础上,研究作为带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政党应该如何加强执政能力,而无论是弄清概念也好,提高党的执政水平也好,始终都是为了发展。如果这其中任何一个理论成果是一个封闭的体系,就断然不可能实现这样的逻辑链的。既然迄今为止的三大理论成果都不是封闭的体系,就没有理由推论,作为成果整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封闭的。二是作为开放体系的邓小平理论,孕育和发展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样的,作为开放体系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孕育和发展出了科学发展观。每一次理论的飞跃,都是对前一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并且,三大理论成果都是从实践中获得,不断地为实践所检验,又服务于实践的,每一种新的理论的诞生无不打上“实践”的烙印。

从认识过程本身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的,而是从邓小平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概念起,在实践的基础上发展建立起来的,这说明这个体系还远远没有完善,必须在创新的基础上更加完善。具体到我国,计划经济时代,人们所理解的社会主义,就是简单的平均主义,经济和社会发展缺乏活力。到了九十年代苏东剧变,瓦解了社会主义阵营,促使一直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中国从多方面进行更为深刻和深入的思考。在这样的背景下,邓小平旗帜鲜明地指出要继续毫不动摇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并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论和“三个有利于”标准,稳定了民心,明确了方向,促进了中国经济平稳快速健康的发展。八十年代末,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党内腐败现象增多,党的建设问题日渐凸显出来。江泽民同志洞察到这些问题,适时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明确了党建工作的重要性,严整党风,树立了“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的理念。胡锦涛同志延续了这一做法,进行了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践行了在“发展中解决问题”的思想,根据现实国情,提出科学发展观战略要求,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做到“五个统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由此可见,与现实密切联系的三大理论成果,无一不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无一不是随着实际情况的变化而不断发展的。这一点,一个封闭的理论体系是无论如何做不到的。

从总的脉络上来讲,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原创形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这一理论的“继发形态”,而科学发展观则是这一理论的最新成果,十七大论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正是对这前后相继的三个形态的一次大“整合”[6]。这个整合后的理论体系,显然,依旧是一个开放性的体系。

二、从哲学角度考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放性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组成部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都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立场和方法,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基础,而这种哲学本身就是发展的、革命的、开放的,这直接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应该具有开放性。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存在具有无限复杂的多样性和丰富多彩的运动形式,物质世界处在永恒的运动、变化、发展之中,时间与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物质运动有着自身的客观规律。之所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开放的理论体系,就是要始终把这一体系的产生、完善和发展当作一个过程,一个不断扬弃的过程,这是辩证法的要义。辩证法的本质是批判的革命的,从来不承认任何终级真理,它总是把发展的现阶段当作继续发展的起点,反对把自己的思想封闭在僵化的概念体系中。这个扬弃过程是在对客观世界充分认知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对各种运动形式的抽象、概括和总结,并且随着运动变化而不断地变化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就是顺应了中国的现实国情而实现的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邓小平提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是认为,同样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框架下,各国可以并且必须根据现实选择不同的建国和和治国道路,这体现了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在方法论意义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要求用发展的而不是静止的观点看问题。经济社会发展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是由多种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因素构成的矛盾统一体,发展就是这个统一体内部各种矛盾运动变化的产物,就是这些矛盾不断产生又不断解决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旧事物不断被否定,新事物不断出现,只有这样,整个系统存在的价值才能得到体现。这些都注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可能是一个封闭的体系,封闭的体系没有发展,或者只是有限地发展。唯物史观认为,人是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强调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这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这是因为,无论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还是以社会为环境进行的一切活动,都是以人为主体的,而人是不断发展进步的,整个社会处在动态的进程中,开放性是系统运动的重要源泉。并且,由于世界是一个有机整体,加上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包括西方文明在内的各种文明形态不可避免地要发生碰撞,无论是马克思主义还是社会主义,都要面对不断发展变化的新形势,迎接新挑战,接受新鲜事物。从人的劳动实践出发,以人为本,坚持与时俱进,使社会主义先进的生产关系不仅适应、而且积极促进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大发展,才能促进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在全世界取得胜利。换句话说,只有在全人类的意义上,共产主义才可能实现,这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应有之义。具体地说,就是在发展路径上,它总是不断地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吸取民族文化的精华,从世界各国文明中吸收优秀的文明成果,特别是新的科技成果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它总是在同各种文化、社会思潮的碰撞交锋过程中,丰富自己的理论内容,完善自己的理论形式[7]。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原理来讲,在阶级社会里,工人阶级是革命最彻底的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所以它不会停止在某一个既得利益阶段上,它总是在不断开拓前进的过程中为自己开辟认识真理、发展真理的道路。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允许封闭,也不能封闭。

总的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科学观、发展观、改革观、创新观和群众观,吸收了当代世界经济、科技、社会管理等学科的优秀成果,贯通了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军事、科技、外交等各个领域,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变化对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新要求,反映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新认识,是一个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前瞻性、实践性、系统性、稳定性和开放性特点的科学理论体系[8]。

三、结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态特征,是其所具有的发展性和开放性。也就是说,这个理论体系不是凝固的和封闭的,它将适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在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党和人民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实践的过程当中,以及在融会、吸纳中外优秀文化成果进行新的创造的过程当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实现理论体系自身的丰富和发展[9]。真正的马克思主义从不自我封闭,从不保守僵化,而是敢于和善于在开放中不断地完善和发展自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一种不断发展和开放的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没有终结,也不会停滞,而是为后人对其进一步丰富发展创造了广阔的空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必将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开放性地发展。牢牢把握开放性,是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1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开放性体系的秘密就在于:首先,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基础,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善于吸收先进文化和先进思想,不断地发展进步,本身就有开放性的特征。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应该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加强理论研究,营造“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气氛。一方面,深入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另一方面,学习借鉴西方文明等各种先进成果。其次,根植于现实,而现实是千变万化的,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就要不断地了解新情况,发现新问题,在发展中解决问题。这要求我们必须在各项工作中,做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从实践中学习理论,用理论来指导实践。无论什么时候,都要以现实国情为基础,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理论终归要为实践服务,而不是脱离实践的形而上学。再次,顺应时代的需要,而认清时代潮流本身及在一定前瞻性的基础上顺应,要求任何一个体系不能是独立的,而只能在全球背景下发展,这个前提体现在对于其他文明的态度。这要求我们要摒除民族偏见,克服地域歧视,以谦虚之心对待他人。同时,学会在繁杂的信息化浪潮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筛选有益元素,做到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团结和吸纳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归根结底,落实到为人民服务中来。在境界上,要求我们的人民,尤其是广大的党员,真正能拥有一种既能仰望星空、又要立足现实的积极生存状态,只有如此,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能从理想走到现实。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三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p3.[2]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p10.[3]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p9~10.[4]齐卫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实践之基和思想之源[J].思想理论教育.2008(1).[5]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p11~12.[6]陆剑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一次新的“正名”和“整合”[J].南京社会科学.2007(12).[7]梅荣政.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12).[8]范印华.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J].求是.2007(24).[9]赵存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探析[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10]包心鉴.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深入解读[J].山东社会科学.2008(1).

第五篇:信息技术课开放性教学的研究

信息技术课开放性教学的研究

新课标的实施必将对各门学科的教育教学产生深远的影响。信息技术课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极富创造性、开放性特点的新型课程,新课标并未提出具体的标准。但我想在教学观、学生观、教师行为的转变和学习方式的变革等很多方面与其他学科是有共性的。

开放性教学以联系的眼光指导教学行为,以人为本,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促使学生全面的生动活泼的主动个性化的发展。其三大基本特征,其中以联系性为基础,以主体性为核心,以创新性为归宿。这种方式在一定层面上体现了新课标的宗旨。

那么,如何在信息技术课中实施开放性的教学?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教学内容的开放设计

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标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教学内容的开放设计体现在,以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为本,设计基于教学实际和学生个性发展特点,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能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教学内容,而不是一味地说教、无目的的操作介绍和单调的技术性说明。新课程标准强调课堂教学要从以前的只关注学习结果转向关注学习过程。同样信息技术课不是教学生某一种工具软件的具体用法,而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思想,提高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让学生对所学的内容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1、淡化教材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的开放设计首先应体现在淡化教材上。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新型学科,其教材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可以说没有哪一门学科的教材像信息技术教材那样频繁更新。因为信息技术始终在不停地发展,其教材也应不断更新。因此我们尊重教材,但不照本宣科,在实际教学中,应正确处理教学内容与教材内容的关系。

例如在“文字处理”教学中,现行教材中列举的是Word,但实质上为何一定要区分Word和WPS呢?我们的课堂教学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文字处理技术,能够用它处理日常生活、学习中的文字。用Word和用WPS同样可以达到这一目的。但由于教材的局限性,使学生千篇一律地会用Word而不知WPS为何物!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淡化教材,教会学生文字处理的实质性技术,教学中可以辅助学生尝试WPS的操作,从而让学生领会各种文字处理软件对字处理的主要方法都是相近的。还可以组织学生对两种软件开展研究性学习,比较不同点,进一步理解技术的实质,这样又培养了学生的研究、创新能力,让学生理解信息处理的多样性,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2、拓宽情感教育内容

情感教育内容不像信息技术知识那样在教科书中得到具体的体现,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制订情感教育目标,挖掘能进行情感教育的各种因素。例如,通过有关计算机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通过解决计算机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产生责任感和义务感;通过发掘计算机的自然美培养学生的美感和进一步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通过计算机和计算机专家的趣闻轶事,难题、游戏等,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和深入研究的兴趣。

3、教学内容趣味化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增强学生对信息技术学科的兴趣,学生才爱学,乐学。教学中侧重实用创作而避免教条式的说教,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例题、任务的选择要有趣并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选择灵活风趣的语言,避免呆板的照本宣科,尽量把抽象问题形象化,具体化,让学生感觉理论其实并不枯燥。

使学生体验到玩计算机的快乐,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内容之一。教学内容的趣味化可表现在与其他学科的整合方面。如Word中的文章可结合语文课本中的短文;Excel中的数据分析可结合数学中的统计初步知识,尽量淡出信息技术课的形象,淡入其他学科形象。

增强教学内容的人文性,也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方法之一。如结合学生的演讲比赛设计演示文稿;设计以“迎奥运”为主题的电子报刊,绘制“环保”题材的宣传画等,既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又为信息技术课程内容注入新的“血液”。

二、教学策略的开放设计

教学策略是以一定的教学观念和教学理论为指导,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或教学任务,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对影响教学的各个要素进行系统化的总体研究,并最终形成可以具体操作的整体化实施方案。

传统学习方式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依赖性的一面上,从而导致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的不断销蚀。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这种他主性、被动性的学习状态,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这是学习观的根本变革,学习不是一种异己的外在的控制力量,而是一种发自内在的精神解放运动。基于此,本次课程改革提倡以弘扬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为宗旨的自主学习。

与传统教学相比,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策略应该能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教学优势,新课程标准强调让学生在自己的探索过程中主动学习,学习如何组织和建构自己的想法,思考问题,提出假设,寻找资料,这个学习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正也是教学策略的开放设计。

1、任务驱动式教学策略

2、研究式教学策略

研究式教学策略更能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复杂的现实问题,发展学生的信息能力,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进行工作和探索。如:学习Word中的美化文档内容时,让学生研究对文字进行不同的字体、字形、字号、字色等设置方法,研究各种效果的差异,发现、归纳出“设置文字格式”这一操作的具体方法,从而掌握处理信息的技巧。

研究式教学策略也可以“个案研究”的形式进行,如学习Excel时,让每个学生统计自己在本历次考试的各科成绩,结合图表分析成绩的波动情况,研究过程中不强调必须掌握哪些知识,而是让每个同学在分析的过程中,根据具体的需求进而研究具体的方法,结果分析出来了,表格的处理方法也探索出来了,培养了探索精神与创新能力,同时又将信息技术学科应用于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发现自己各学科学习的变化情况,从而调整学习状态。

3、个别化自主学习教学策略

三、教学方法的开放设计

新课标指出,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鼓励者,应根据实际需要与可能,灵活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原则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大的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导和维持学习者学习兴趣和动机。教学方法的开放设计关键在于“任务”的开放设置,只有了解任务的意义、目的,把握好任务设置的方法,创设真实开放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设计和编排开放式的“任务”,才能真正实现开放式教学,达到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

1、符合学生特点的“任务”设计

“任务”设计要注意学生特点、知识接受能力的差异,对待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任务。对于良莠不齐的学生,他们接受知识的能力往往会有很大差异。设计“任务”时,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在教学中可结合教学内容设计一个基本任务和一个创新任务,保证绝大部分学生能完成基本任务,而能力强的同学又可以在创新任务中发挥自己的特点。这种开放式的任务体现在既保证了基础,又发展了个性。

2、培养学生能力的“任务”设计

设计开放式的“任务”时,要注意引导学生从各个方面去解决问题,用多种方法来解决同一个问题,防止思维的绝对化和僵硬化。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产生大量疑问,不受固定模式约束的能力,还要鼓励学生学会大胆猜想、判断,并将其猜想作为逻辑推理的一种形式和发展学生创造力的一种重要手段,帮助学生克服思维定式。同时,在培养能力、领会思想方面应重在“渗透”和“潜移默化”。因此,教学中让学生完成的“任务”要注重讲清思路,理清来龙去脉,在不知不觉中渗透处理问题的基本方法,让学生在掌握了基本方法后,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开阔思路,增加完成类似“任务”的能力,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从而产生学习迁移。

3、创设教学情境的“任务”设计

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来看,学习总是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的,因此,学习者带着真正的“任务”进入学习情境,能使学生的学习直观化和形象化。充分发挥多媒体计算机具有综合处理图形、图像、动画及文字、符号等多种信息的功能,设计出学生感兴趣的“任务”,使学生在这种“情境”中探索实践、激发学生的联想、从而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

实践证明,学生在完成一个感兴趣的“任务”时,会专心致志、乐此不疲。因此,教学设计的“任务”不应拘限于教材,应当切合实际,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设计出开放式的,能令学生感兴趣的“任务”。

4、激发学生求和欲的“任务”设计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要引导学生进入生疑、释疑的情境,使其生理上处于悱愤状态,使学生的思维处于一种永不满足、不断进取的积极心理状态。正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提出任务后,不是平铺直叙地介绍完成任务的每一步操作过程,而是分析任务,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与当前所而临的任务之间的差异、矛盾和冲突,从而能够激发学生的兴奋,激发学生积极投入的强烈欲望。探求欲被激发出来,思维便会更敏捷,联想也会更丰富,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到解决任务的乐趣。

5、能与其他课程整合的“任务”设计

新课程标准加强了学科的综合性,就不同学科而言,提倡和追求彼此关联,相互补充,重视了学科知识、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整合,加强了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的开放性教学符合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特点,它体现了一种灵活性、创新性和多元化思想。以现代教育理念作为指导,以人为本,对信息技术课程进行开放式设计,必将迎来教学改革的春天!

下载研究式学习,开放性思维word格式文档
下载研究式学习,开放性思维.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英语开放性作业设计研究

    《小学英语开放性作业设计研究》专题计划 大同小学英语课题组游舸 一、小学英语开放性作业设计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

    利用开放性习题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利用开放性习题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思维能力是一个人基本素质的标志,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不单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更是落实素质教育的一种具体表现。而思维能力又是由......

    毛概开放性学习总结报告

    目 录 专题一---------------------读《周恩来传》感受总理风采 专题二---------------------拍摄视频《亮剑》 专题三---------------------视频评比 专题四--------------......

    推进研究式学习深化党校教学改革

    推进研究式学习深化党校教学改革大力倡导并积极推进研究式教学,是深化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积极开展研究式教学,是不断提高党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有效途径。研究式教......

    开放性企业文化构建加强 巩固企业文化凝聚竞争力企业文化研究

    开放性企业文化构建加强 巩固企业文化凝聚竞争力企业文化研究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企业文化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也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能否构建一种积极向上的企业......

    幼儿园开放性课程研究结题报告

    步步高点读机:http://教育担负着人类文明传承的历史使命,长期以来着重于继承和传播现有的文明成果,而且传播方式封闭、单一,这种“面向过去”的教育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人......

    幼儿园大班开放性学习区域活动的创设与指导研究

    幼儿园大班开放性学习区域活动的创设与指导研究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随着新《纲要》的颁布,幼儿教育的目标和价值取向开始发生了革命性的转变。从着眼于表层,着眼于眼前......

    研究式教学工作总结

    第51期科干班研究式教学工作总结 研究式教学是党校今后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也是党校教学发展的必然选择,研究式适应了当前党校教学内容的要求,体现了党校学员的特点并为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