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课程背景下探究式学习状况考察
填
表
说
明
一、申报书各项内容用电脑打印,要求语言严谨,字迹清晰。封面课题编号由省基础教研室课题办统一填写,学科分类须按选题指南提供的类别确定。
二、申报书需报送一式 3 份,A4 纸打印,左侧装订。同时需提交电子稿和汇总表。
三、课题主持人限 1 人,须为初级及以上职称;主要成员限5 人以内(不包括主持人)。
四、各县(区)教研室和各市直中小学校负责申报的组织工作。
五、材料报送 地
址:商丘市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 课题办(202 室)
联 系 人:李斩棘
李文静 联系电话:3220971 3220911 电子邮箱:lizhanji971@sina.com
一、数据表 课题名称 新课程背景下探究式学习状况的考察与对策研究
主持人姓名 张辰 性别 男 民族 汉 出生年月
行政职务 中学语文教师 专业职务 中教二级 研究专长 课堂教学 工作单位 全称 永城职院附中 联系电话
电子邮箱
邮政编码
主要成员 姓名 性别 出生年月 专业职务 工
作
单
位 豆峰 男
中教二级 永城职院附中 郭灿 女
中教二级 永城职院附中 张媛 女
中教二级 永城职院附中 潘娜娜 女
中教二级 永城职院附中 高小丽 女
中教二级 永城职院附中 最终成果形式
计划起止时间 2015 年 9 月至 2016 年 7 月 经费预算
二、课题设计论证 问题的提出(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核心概念界定;国内外相关研究状况;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的重点难点、研究方法、研究的创新点等。(可加页)
一、问题的提出
1、课题名称的界定 本课题名称是“新课程背景下探究式学习状况的考察与对策研究”。课题研究的对象是新课程背景下中学学习状况,研究的问题是当前中学学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的主要方法是调查问卷与访谈相结合的方法。
2、课题研究的背景 我国进行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力求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培养具有初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代新人。教育部制订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了“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 的课程基本理念和学习方式,旨在尽力改变教学中存在的教师机械地教,学生被动地学的状况,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学会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使语文教与学和学生的生活实践、情感体验紧密相联,充分体现教学的科学性、审美性、人文性、思想性的和谐统一。
笔者采用调查问卷与访谈的研究方法,对新课程背景下中学学习的状况进行了考察,梳理出了当前中学学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四条对策:认为在中学实施学习,首先必须转变师生的角色,这是关系全局性的对策,然后根据中
学生的认知水平与心理特点,把加强口语交际教学,突破交流瓶颈,作为准备性对策,然后循序渐进地在中学教学中逐步拓展。力求逐渐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全面提高中学学习效率,进而提高中学教育教学质量,真正使新课程的理念落实到实处,并在实践上进行探索、创新,以期对中学教学改革有所裨益。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预期目标 本课题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1.探究当前中学教学和学习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 本课题拟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法对 河南永城职院附中的教学和学习现状进行调查和访谈,找出新课程背景下中学教学和学习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原因分析,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对策。
2.分析中学开展探究式学习的意义 教育的目的是使人成为人,这既是教育的首要功能,也是教育的最终目标。因此以人为本的人文化既是解决教育自身问题的良药,也是教育发展的终极方向。探究式学习有助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利于培养中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有利于促进教师的教研水平。
3.探索中学教学进入探究式学习的可能性及其相应对策方法 新课程积极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旨在尽力改变教学中存在的教师机械地教、学生被动地学的状况,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学会主动的、富有个性地学习,使语文教与学和学生的生活实践、情感体验紧密相联。广大中学由于受经济发展水平、办学水平、师资力量、学生水平、应试教育影响等各方面的限制,在具体实践学习中存在各种困难与困惑,感觉无从下手。
本课题旨在通过对当前中学教学和学习中存在问题的研究,试图探索改变传统教学中学生被动消极接受学习方式的出路,探索中学教学进入探究式学习的可能性及其相应对策方法。笔者急切地希望学生真正进入新课程的学习状态,进入主动学习,运用科学的方法探索求知,充分发挥实践创新潜能的学习的系统之中。
三、课题研究的方法 新课程积极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旨在尽力改变教学中存在的教师机械地教、学生被动地学的状况,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学会主动的、富有个性地学习,使语文教与学和学生的生活实践、情感体验紧密相联。广大中学由于受经济发展水平、办学水平、师资力量、学生水平、应试教育影响等各方面的限制,在具体实践学习中存在各种困难与困惑,感觉无从下手。
本课题的研究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实验法、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研究方法。
四、课题研究的步骤
准备阶段:2015.06-2015.08 完成课题设计、申请立项、制定实施计划和研究计划。
调查分析阶段:2015.09--2015.10 完成对河南永城职院附中的教学和学习现状进行一系列的调查和访谈,了解教师对学生学习方式和学习的理解认识情况,把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实践运用学习的情况,透彻了解学生对当前学习方式的看法和对学习现状的反应。
实验阶段:2015.11--2016.02 进行各项实验研究,完成论文、教学设计的撰写与课件制作,形成中期报告。
总结提升阶段:2016.03--2016.07 将实验研究成果运用、推广,在运用中总结提升,进一步完善成果,提高成果质量。
三、完成课题的条件和保障 课题组成员的研究基础与分工;研究安排与预期成果;主要参考文献;实验设施与经费保障等。(可加页)
一、课题组成员的研究基础与分工 项目研究人员总规模:
人,其中 研究员/教授:
人 副研究员/副教授:
人
博士生:
人
硕士生:
人 本科生:
人 二、研究安排与预期成果 笔者从调查问卷和访谈中,梳理出当前新课程背景下中学教学和学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问题,联系中学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四条循序渐进的对策:全局性对策——转变师生角色,教师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权威,做学生的朋友,成为“平等中的首席”;学生要改变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成为学习的主人。加强口语交际教学,突破交流瓶颈,这是中学实施学习的准备性对策,因为探究学习必须学会交流和倾听。阅读教学中实施探究式学习,首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因为探究学习始于问题;其次教师改变教学方式,打破阅读教学常模,从而带动学生改变学习方式。作文教学中实施探究式学习,针对写作主体与真实生活割裂的弊端,提出了走向生活的探究式写作对策;针对出现的教师中心与写作主体之间的矛盾,提出结合专题式探究活动进行写作训练的对策。
同时,笔者认为,在中学实施学习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学校与社区应给学习的开展提供足够的支持条件
在中学开展学习,学校必须给予物质文化上的支持,保证师生拥有充足的探究资源或探究资料,图书馆、阅览室要面向全体师生开放,微机室能保证学生随时上网查找资料。多举办演讲比赛、辩论会、诗歌朗诵会、作文竞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给学生创造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唤起学生的自信,从而引发学生更大的探究欲望。
广大社区要给予学生充分的理解与支持,不要认为学生的调查、采访等是浪费时间,荒废学业,甚至认为不务正业。大多数学生家长缺乏一定的管理和教育子女的经验,他们片面地认为教育小孩是学校的事,从而一味地把教育任务推给学校,造成学生教育过程中“一手软”的局面。对于学生的语文探究活动,家长不但不要横加指责,而且要全力支持,家长也应该适应素质教育的新要求,不断更新观念,因为现代社会不再需要“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学习增强了学生学习知识的实践性,增加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同时,学校要定期召开家长会,向家长传输新课改的理念,汇报素质教育的要求,这样家校联合,共同努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通种种渠道,真正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的实践创新型人才。
2、与接受性学习相结合
中学开展学习,并不是完全排斥“接受性学习”。
学习虽然关注的是问题的提出,注重信息的吸收、分析、筛选、归纳和整理,但并不排斥教师用最简捷的方式使学生尽快获得新知,如文言文教学中的特殊用法、诗歌鉴赏的术语等知识必须通过教师的传授,学生才能学以致用。因此,必须明确的是,不是课文的任何知识点都需要通过探究途径获得。特别是在广大农村中学中,传统教学的精华不可丢,学习只有与接受性学习相结合,才能适应中学生的认知水平与心理特点,从而适应素质教育发展的要求。
3、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
丰富便捷的网络资源,使教学不再拘泥于课本,拘泥于教参,而是面向社会的“大语文”,丰富的信息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阅读对象,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学习重点,有选择地进行阅读,有利于学生个性和特长的培养与发挥,可以真正实现学生的自主阅读,拓宽了“大语文”教育的天地,拓展了学生的视野。
学校要鼓励教师多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远程教育资源等,允许教师大胆创新教学。教师由于受传统思想的影响,素质教育理念滞后,不少教师都认为:大家都这样按传统模式进行教学,我又何必操那份心呢?因此,学校应采用多种措施鼓励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让师生在创新教学中体验多媒体教学带来的好处。作为素质教育下的语文教师,一方面要大胆转变教育观念,增强改革意识、发展意识;另一方面也要不断学习使用网络技术,不断提高处理网络资源与教学整合的能力,使丰富的网络资源成为师生学习的基本工具。相信在广大的中学将会有越来越多的教师走进多媒体课堂,为学生们打开一片更宽、更广、更新的知识天地。
三、主要参考文献 1.靳玉乐《探究教学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年版
2.《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年 7 月第 1 版
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年版
4.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教育部基础教育司 2004 年版
5.2001 年 6 月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6.靳玉勒《探究式教学论》[M].西南大学出版社 2001 年版
7.胡庆芳等《精彩课堂的预设与生成》[M].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 年版
8.任长松《新课程学习方式的变革》[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年版
9.刘儒德《探究学习与课堂教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 年版
10.(瑞士)胡森 《国际教育百科全书》(第 3 卷)[M].高湘萍译
贵州教育出版社 1990 年版
11.陈维莉《对中学生探究性学习的研究》[M].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 2001 年版
12.崔相录 郝志军《课题式 学科式 拓展式——三式递进探究学习》[M].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7 年版
13.崔相录《中小学探究教学 200 例》[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 年版
14.马想进《作文教学之我见》[J].载于《现代语文》2008 年第 3 期
15.吴友谊《我以我笔写家乡——中学作文教学的出路探索》[J].载于《作文教学研究》
2006 年第 2 期
16.任长松《探究式学习——18 条原则》[M].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5 年版
17.山东省中小学教师校本培训丛书《新课程与教学改革》[M].北京出版社 2005 年版
18.山东省中小学教师校本培训丛书《新课程与教师素质发展》[M].北京出版社
2005 年版
19.何强生 《语文探究性学习论》[M].安徽人民出版社
2008 年 2 月
20.魏国栋 吕达 《新课程学习方式的变革》[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年 7 月
21.陆蓓红《中学语文探究教学的研究与实践》[D].华东师范大学 2005 年
22.谢霞 《语文课堂教学中探究式学习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 2007 年 3 月
23.王根榜《中学语文探究性学习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D].西北师范大学
2004 年 10 月
24.田兆胜《语文探究式教学的思考与实践》[D].山东师范大学
2003 年 4 月
25.王蓉蓉《论中学语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D].扬州大学 2007 年 6 月
26.靳玉乐 《对话教学》[M].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6 年 12 月
2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年 4 月
28.任志鸿主编 志鸿优化系列丛书《标准学案》[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5年
29.孙春成 《新语文课堂:探究教学法》[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年 7月
30.朱树静《初中教学中探究式学习的开展与反思》[D].南京师范大学
2007 年 4 月
31.吴泓编著《精神和言语共生》[M].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3 年 3 月第一版
32.余进利
高卫星主编《研究性学习在》[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年
33.白建民《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载于《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8 年第 1 期
34.中国基础教育网 www.xiexiebang.com:梁寒波《山区中学语文探究式课堂教学师生心理协调初探》
35.刘国正、陶伯英《中国近现代名家作文论》[M].郑州:文心出版社 1992 年版
36.潘新和《中国现代写作教育史》[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 年版 四、实验设施与经费保障 序号 科目名称 总预算 其中:专项经费(1)
(2)
(3)一、经费支出
1、购置设备费
2、材料费
3、差旅费
4、会议费
5、国际合作与交流费
6、出版/文献/信息传播/知识产权事务费
7、劳务费
8、专家咨询费
9、管理费
二、经费来源
1、申请从专项经费获得的资助
2、自筹经费来源
四、立项评审意见 项目主持人所在单位意见
盖
章
****年**月**日 县(区)基础教研室或市直学校意见
盖
章
****年**月**日
立
项
评
审
意
见 专家组意见:
组长签字:
****年**月**日 市教育局或相关单位审批意见:
盖
章
****年**月**日
第二篇: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化学探究式教学策略初探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化学探究式教学策略初探
竞报2010-6-4 16:47:00
文/陈月
新课改倡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就高中化学学科而言,新课程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通过科学探究,让学生体验过程,激发学习兴趣,培养问题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从而达到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化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科学探究过程与科学研究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诸方面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因此,探究式教学也是高中化学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重要教学理念之一。
所谓探究式教学,就是以探究为主的教学活动,是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中心,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形成科学观念,领悟科学研究方法,注重能力的教学活动。具体地说,它是指教师以学生为学习主体,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从学生的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出发,依据学生学习的客观规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进行以现行教材为基本内容的探究活动,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运用合适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下面就本人的实践经验,谈谈新课程背景下探究式教学的策略。
(一)创设探究情境,激发探究热情
探究是从问题开始的,发现和提出问题是探究式教学的开端。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通过实验、观察、阅读教材等途径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将新知识置于问题情境当中,使获得新知识的过程成为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1.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
化学的实用性表现在它与人们的生活紧密联系,我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化学。教学过程中应充分重视这一特点,在选择探究内容时可以从化学在社会和生活的实际应用入手,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培养探究意识。
例如在学习过氧化钠的性质时,可以先向学生介绍呼吸面具中的供氧剂是过氧化钠,并提出问题:为什么过氧化钠可作供氧剂?在供氧的过程中都发生了哪些反应?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开展探究活动,最终掌握过氧化钠的化学性质。
再如,在讲授氯气的性质时,可以利用氯气消毒自来水的性质,提出探究问题:用氯气消毒自来水的原理是什么?
又如,在研究“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部分时,首先提出问题:食物为什么在夏季比在冬季更容易腐烂?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学生们经过深入的讨论,得出结论:温度可以影响化学反应速率,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
学生能用化学知识解决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后,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调动他们的学习情趣,最终达到他们主动、深入地学习,使学生逐步养成关注生活、关注社会意识,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2.制造认知冲突,激发探究兴趣
课程内容问题化,是将以“定论”形式陈述的材料,转化为引导学生探究的“问题”形式,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式学习。关键是真正挑起学生认识上的矛盾,形成“认知冲突”。认知冲突有时是很容易激起学生的求知欲,进而转为一种探究的动力。
例如在“探究氢氧化铝的两性”教学中,先让学生回忆在初中里所学的有关碱的性质,学生们都能说出碱可以和酸发生酸碱中和反应,然后让他们做有关氢氧化铝与盐酸反应的实验并观察到明显的现象:白色胶状沉淀消失。接着再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氢氧化铝这种碱能否和碱发生反应?学生会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立刻回答:“不可以!因为两种都是碱,碱只能和酸反应。”老师提出实验探究内容:“氢氧化铝能否与碱反应?”,学生们自己动手做实验,实验结果令学生既惊讶又困惑。对白色的氢氧化铝沉淀最终消失感到惊讶,对已有知识与眼前事实的冲突感到困惑,进而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探究氢氧化铝和碱反应的根源所在。
又例如在讲授“盐类水解”部分时,让学生测一测CH3COONa、NH4Cl、NaCl溶液的酸碱性,当学生测知CH3COONa溶液显碱性,NH4Cl溶液显酸性时,即产生了与已有认知(酸溶液显酸性,碱溶液显碱性)相矛盾的认知冲突。
(二)构建民主氛围,鼓励大胆质疑
科学探究活动需要自由、轻松的气氛。所以,在探究活动中要给学生以较多的时间、空间和活动的自由;要帮助学生克服害怕发言、害怕出错、害怕失败等心理,不断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要在探究活动中建立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积极、平等、协作的关系,真正使学生感受到教师也是学生的探究合作者、指引者;要充分肯定和赞赏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探究热情、探究行为和探究结论,不失时机地给予学生恰当的指导和帮助。
激励学生主动提出问题,让学生敢于质疑,教会学生质疑的方法,从而养成自主探究的习惯。探究习惯一旦养成,思维品质也就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优化,探究能力自然也就得到了提高。
(三)加强合作探究,注重交流提高
在开展探究式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和强调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多让学生之间进行相互倾听。在整个探究过程中,由于经验背景的差异,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有所不同,这种相互之间的差异就构成了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除了本班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上网与其他探究者进行交流。
(四)加强信息技术与探究式教学的整合信息化环境下,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和互联网等现代技术,保证探究过程中所需信息及材料的充足。一方面,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从互联网上寻找信息和材料为探究学习服务,另一方面,可指导学生运用某些计算机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此外,还可以建议学生到专门的探究性学习的网站上去注册,选择探究课题,申请网上指导老师,进行网上探究,从而促使每一位学生都能极大限度地利用资源投入到探究式学习中。
例如,目前环境问题备受关注,在网上关于这方面的资料非常丰富,而且相关知识比较容易理解,适合自主探究。因此在研究“大气污染”时,我主要采用结合多媒体手段学生自主探究的教学方式。在课前一周我将探究问题布置给学生,共三个:
1、酸雨的形成、危害;
2、酸雨的防治措施;
3、汽车尾气造成的危害及防治措施。将学生分为三个小组,每组一个问题,主要通过上网查阅资料解决问题。一周以后,在化学课上由各小组代表分别汇报结果,并用多媒体展示查到的资料,比如文字、图片、数据、视频等。这种教学模式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取得了非常好的学习效果。
(作者单位 怀柔区第二中学)网站编辑:
第三篇: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化学探究实验教学探索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化学探究实验教学探索
江西省修水县散原中学ABC 332400 摘 要: 化学实验探究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机会,与之对应的学习是始于问题,归结于问题。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设计解决问题的实验方案;通过实验进行观察,最终解决问题。实验探究教学方式对发展学生多种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探究式实验教学的优点、探究式实验教学的策略、探究式实验教学的效果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这种教学方式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化学教学 实验探究 创新能力
初中化学虽是化学教育的启蒙教育阶段,就其内容而言不仅涉及到化学学科体系中的各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还延伸到了社会和家庭。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化学教学已经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因此,如何充分利用实验这一载体,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增强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成为当前化学课程改革的关键。我在教学中根据化学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尝试采用实验探究教学方法,即根据所学内容在科学知识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探究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和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来获得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过程。实践证明,在化学探究性学习中,巧用实验方法去探究各种情境事件,能有效激活化学的知识储备,具有明显的开放性。
一、实验探究教学的优点
所谓实验探究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充当新知识的探索者和发现者的角色,通过发现问题,做出假设,自己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验证假设是否成立,然后进行归纳、总结规律的一种教学模式。其基本结构为:问题—假设—设计实验方案—实验操作—结论—应用。它具有下述三大优点:
1.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实施实验探究教学是培养学生学习化学兴趣的有效途径。因为实验本身就能引发学生浓厚的认知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实验兴趣是认知兴趣中重要的一种。只有当学生通过亲自探究实验现象产生的原因和规律时所形成的兴趣才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持久性。实践证明,实验探究教学既可促使学生形成对化学学习的持久兴趣,同时又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的一节课中,我根据教学重点设计实验,提出富有启发式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将课堂搬到实验室,把演示实验与学生分组实验有机结合起来。
2.有利于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
传统初中化学教学实验多为验证式实验,先由教师演示实验,然后学生观察现象,并归纳物质的性质,这样学生只是被动,消极的知识接受者,没有积极思维和创新,也没有探索的目标和方向。而实验探究教学则是在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由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查找资料,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操作,对实验的事实加以分析并做出结论。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学生就能真正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由此激发其主动参与的热情,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在《质量守恒定律》一课的教学中,教师普遍采用演示实验验证法,而我采用实验探究教学法来处理。上课前教师首先准备好所需实验仪器,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探究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质量总和的关系,然后分析数据得出结论。这样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式和主动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3.有利于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培养其创新能力
传统教学模式往往是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致使学生一味死记硬背而无暇顾及“创新思维。”而学生的创新思维是建立在对知识深入理解的基础上的。“我听了,忘记了;我看了,记住了;我做了,理解了”这句话充分说明学生的亲身体验体验对于理解知识的重要作用。实验探究教学就能给学生营造主动探求知识的宽松环境,让他们在成功的设计和实验操作的愉快情绪下,潜力得到充分发挥,思维更加活跃。在对未知领域的探索过程中,通过自己的实验操作和验证,积极的去思考,去探索。从中就会迸发出更多的智慧和灵感。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例如:鉴别H2SO4和NaOH时,就可让学生设计多种方案,然后进行实 验检验。学生们居然找到十多种方法,即(1)石蕊(2)酚酞(3)Na2CO3溶液(4)BaCl2溶液(5)CuSO4溶液(6)FeCl3溶液(8)Zn(9)PH试纸(10)CuO(11)Cu(OH)2等等。可见,学生们蕴藏着巨大的智力潜能,需要教师引领学生去挖掘
二、实验探究教学的策略
“以实验为基础”是化学学科的基本特征。初中化学课程中的化学实验,虽然绝大多数是对物质组成、结构、性能及其变化规律的再认识,但从本质上看:这一过程,它一方面可以直观、生动、形象地产生化学问题,能对学生在科学探究中提出的猜想或假设进行验证;另一方面学生通过实验研究,能掌握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初步学会化学研究的实验方法,培养自主探究能力。
1.策略一 增强实验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实验的趣味性是提高学生探究精神的良好途径。如在学习酸和碱的化学性质之前,我先表演一小魔术:在黑板上挂一张“空”的白纸,当依次向纸上喷洒无色溶液A(水)B(氢氧化钠溶液)后,一朵娇艳的红色玫瑰赫然出现。在学生的惊叹声中,我又继续喷洒无色溶液C(稀盐酸),“玫瑰不见了,不见了,太神奇了”。在整个魔术观察过程中,学生的感观受到刺激,探究的兴趣被激起,这样将发现权交给学生,使学生思维在边实验边讨论的氛围中得到培养和提高。或者改变组织形式,我提出问题,学生自行设计,自我去探索,动手动脑。选用日常生活、环境、能源、生产中实际问题,家庭小实验来探求、解决自身紧密联系的问题。如:怎样简单快速除去室内异味?麦收季节如何防止自燃现象的发生?如何防止家庭金属制品生锈?等等;实验用品尽量来源于生活:如用鸡蛋壳代替石灰石,干电池锌皮代替锌粒,吸管代替导管,玻璃杯代替集气瓶、烧杯等。在破除封建迷信,破译魔术现象过程中,将学习与生活紧密结合,使学生感到化学无处不在,科学的神奇,拓宽学生思路,让学生在生活中探索化学,在化学中研究生活。
2.策略二 提高实验可视性
在化学实验中,要启迪学生的思维,其首要前提要求学生能清晰地观察到正确的实验现象,并对此产生浓厚的兴趣,展开积极的思考。提高实验的可视性,让学生对实验过程及现象获得清晰的印象。CO2气体与NaOH溶液虽反应但无明显现象。如何使实验现象更明显呢?学生经过讨论提出以下猜想:
(1)利用指示剂变色呈现现象
(2)利用反应前后,密闭容器中CO2气体量改变,引起气压变化呈现现象。猜想是否可行呢?学生利用已有知识,查阅相关资料得知:NaOH为碱,其溶液显碱性;Na2CO3为盐类物质,其溶液也显碱性。从而否定猜想(1)
讨论后,设计出以下实验方案
经过分组实验,得出以下实验现象:
方案一:试管内液面上升;方案二:气球胀大;方案三:红墨水向右移动; 方案四:烧杯中水倒吸入烧瓶形成喷泉,且变成红色; 由以上现象确定猜想(2)可行。
反思实验探究过程,有同学提出质疑:以上现象是否因为CO2气体溶于水而产生?
经过讨论,同学一致认为应在每一实验方案中增加CO2与水反应的对比实验装置,从而使实验探究方案更严密。
从以上实验探究结果,同学们将此探究方案类推至SO2与NaOH溶液、KOH溶液等反应。
有些实验可将部分实验的器材的外观加以改变,使其符合学生的审美观,如将铁片、镁带、铜片剪成元素符号形状放入培养皿中与酸反应,通过投影仪将其放大更能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让学生会感知,会观察,会表达。3.策略三 强化实验的参与性
让学生参与实验之中,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并加以实施,观察实验现象,探讨实验原理,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求更好的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另外拓宽实验的时间,将实验下行到课外。在学习酸的化学性质时,学生提出猜想:厨房里的食醋也是酸的,它是否也能象稀盐酸、稀硫酸那样与活泼金属、金属氧化物、部分盐(尤其是碳酸盐)等物质发生反应?针对这一猜想,我布置学生利用家里的食醋及相关生活日用品,如:细铁丝、带锈铁钉、干电池的锌皮、大理石块、食盐、碱面、鸡蛋皮等进行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经过实验学生总结出食醋的化学性质与稀盐酸、稀硫酸相似。同时还积累了生活经验──利用食醋可以除去水垢。让学生深刻体会化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
在教学中我将部分安全性高的演示实验尽量让学生来完成。充分利用校内资源,开放实验室,建立化学实验探究学习小组,开发课程资源,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去做实验。
4.策略四 探索实验最优化
教材中有些实验操作方法在学生实际操作中仍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我经常鼓励学生:实验方法需要创新而且可以创新,对其不足之处加以改进。这样既能促进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实验设计能力,又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在探究MnO2对H2O2溶液的催化作用时,学生将MnO2加入到5%的H2O2溶液中,观察到有气泡生成。再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中,木条却未复燃。反复几次,结果相同。学生在分析过程中发现:带火星的木条从试管中取出后,前端变湿了。原来是H2O2溶液产生的O2中混有水蒸气造成的。则如何除去水蒸气使O2干燥成为首要解决的问题。学生经讨论后设计出以下方案(1)在试管口处加一带导管的单孔橡皮塞,与干燥管相连。(2)在试管口处加一带导管的单孔橡皮塞,与一根较长玻璃管相连,玻璃管外壁用冷毛巾包裹,使水蒸气充分冷却。经过实验,方案一效果明显,且操作简单易行,设计较理想:方案二效果较好,但玻璃管要足够长,且要更换冷毛巾,操作较繁琐。
学生在观察实验现象—提出猜想—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得出实验结论的学习过程中,敢于提出质疑,其中评价方案优劣等环节能够很好体现学习的深度,发展探究能力。通过多次探究,让师生有了共同学习的平台,更加激励学生的探究精神,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三、实验探究教学的效果
在教学中实施“实验探究教学”,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促进学生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同步发展。我曾经对实施这一教学方法的三个实验班的135名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学习兴趣方面,学生都喜欢上“实验探究”化学课。知识和技能掌握方面,绝大部分的学生认为,通过“实验探究教学”的学习,有助于对物质性质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解,且在学习过程中,由自己或师生交替操作实验,更有利于掌握实验技能。现已有一半以上的学生能够熟练地独立地进行实验操作。培养能力方面,大部分学生认为,通过参与“实验探究教学”的锻炼,实验操作能力有了显著的提高,且能够带着问题,积极开动脑筋,设计出多种实验方案,目的明确地去做实验。更有部分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化学问题,曾主动做过这类化学实验。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教师们都在探求新的教学方法,尤其对“实验探究教学”更是下足了功夫。我认为,“实验探究教学”关键是教师要改变教学观念,以新的视角开展实验教学,要适当地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设计性实验,要挖掘实验的探究功能,优化实验教学,不仅可以激励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主动地去获取知识、而且可充分发挥学生的智力潜能和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实验探究教学给学生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和最佳的学习心境,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和学生学习效率,尤其是设计探究性实验,使学生受到科学研究方法的训练,从而达到既训练科学思维方法,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之目的。通过实验探究教学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位置,把强烈的创新意识、科学思维和动手能力渗透给学生,激发学生探究精神,让他们在创新中成长。这是新课改的需要,也是培养未来人才的需要,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为“实验探究教学”打开一扇窗。
2013年10月10日
参考文献
[1]文庆城,曾澄福.中学化学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7.5 1—4 [2]杨 洁,张善培. 探究性实验实施的问题与思考[J].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2007.5 19—20 [3]崔米英,李晓文.拓展实验教学思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J].参考2007.5 25—26
中学化学教学
第四篇: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管理制度探究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管理制度探究
一、课题研究背景
2008年秋季,我省普通高中开始实施新课程改革,目前新课程改革已经进入到第三年。新课程改革是一场反映时代精神的教育革命,是包括教育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思想以及教学管理制度在内的全方位的变革。随着新课程的全面推进,学校的教学组织机构、规范体系、内在激励机制、教学管理制度必将会发生根本的变化。因此,研究探索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管理制度势在必行,教学管理制度重建既是新课程改革的外在保障,又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年来,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面对着一个个非常实际的亟需调整的教学管理问题,例如,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组织集体备课,如何写教案,如何组织观摩研讨、评课、议课,教师工作量如何计算,教师考核评价怎么进行,学生期末综合评价如何进行等。我们认识到,原来的一套教学管理制度已有很多不适应教学改革的要求,要使新的课程改革推向深入,必须重建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教学管理制度。
二、对教学管理制度的认识 从课程社会学的角度而言,课程实施的过程同时也是学校教育价值观和学校文化重建的过程。由此可见,新课程的推行也是新的教育理念和学校人本文化推行的过程。有人认为,新课程改革持续发展有三大推动力:第一,热情和责任;第二,校本研究制度的建设;第三,学校文化重建。我们以为新课程持续发展核心的动力应该是新的学校文化。在新课程推进中,学校文化建设必须引起我们足够的关注。学校文化主要包括两方面:学校及其内部成员共同的价值取向(精神)和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制定的行为规范(制度),教学管理制度就是学校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制定的行为规范中的最重要的一部分。众所周知,教学工作是学校的核心工作,学校通过各种有效的教学将教育目的、课程蓝图变为现实。由此看来,如果说面对新课程学校文化制度必须重建,那么,我们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应该放在“教学管理制度的重建”上。
什么是教学管理制度?简单地说,就是保障教学系统有效运行的组织形式和行为规范。用外延方式来下定义,教学管理制度是教学管理体系(组织结构)和教师教学的行为准则(教学常规)的总和,它包括教学思想管理、课程计划管理、教学过程管理、评价与考试管理、教研科研管理和教学行政管理等。
教学是学校工作的核心,而教学管理制度则是学校制度建设的核心。事实上,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实践领域,都未把教学管理上升到“制度”的层面。大多数的《教育学》、《教育原理》、《教学论》书上讲“教育制度”、“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管理”,而不提教学制度,甚至在《学校管理学》著作里也很少有专章论及“教学管理制度”。实践上以“教学常规”论之。但教学管理制度确实存在,它具体表现为一种教学组织结构,比如班级授课制;有一套关于教学程序与教学行为的规范体系,比如教学常规;同时它还是一套分类系统与激励机制,如教师的职称晋升等。教学管理制度是教学系统高效运行的基本保障。教学系统是由有形的教学
人员、教学设施设备和教学时空等物质和无形的课程理念、教学思想等意识组成。正是通过教学管理制度,如同计算机程序一样,把教学系统的各种因素连接成一个整体,保证教学活动有序、规范、高效地运行。一方面,课程理念、教学思想总是借助一定的制度才能转化为人们自觉的行动,变成现实;另一方面,人员设施等又总要不得不借助于制度才得以合理地开发与利用。
三、学校重建新课程背景下教学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 随着新课程实施的深入,学校原有的教学管理制度已经逐渐不适应新课程实施的需要了,有的甚至已经成为新课程实施的障碍,矛盾越来越突出,重建问题显得越来越急迫,教学管理制度如果不尽快重建,可能成为新课程深入实施的“瓶颈”。大家越来越认识到教学管理制度重建是新课程顺利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既与新课程的实施相适应、相促进,又是新课程实施的保障。
随着学校重建工作的推进,出现了一些必须引起我们重视的问题: 第一,学校对新课程背景下教学管理制度的建立意义认识滞后,重建工作处于被动状态。
1.新课程实施背景下的教学管理制度建立的基础理论先天不足。一方面,现有的教学管理制度重建理论只是零星论述,不够明确,不成系统,作为新课程实施的重要指导文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与之相关的只是侧重与课程实施相关的课程计划、课程评价和课程管理的指导;在钟启泉等主编的《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导读》中只对与新课程实施的课程计划、研究性学习、校本课程、考试评价等的重建进行比较详细的论述,有利于解决新课程实施中急待解决的具体问题,对新课程背景下教学管理制度的重建缺乏系统的论述和理论层面的指导,不利于学校理解和开展教学管理制度的重建工作。
另一方面,课程改革专家、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和探讨也是滞后的,较早见诸报端的是余文森发表于2002年05月28日第003版《教育时报》上的《如何重建学校教学管理制度》,但仅局限在理念的指导。对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管理制度理论缺乏系统的论述和指导,使学校在新课程背景下重建教学管理制度的工作思路不清,无所适从。
2.新课程的实施策略使教学管理制度的重建处于被动地位。
新课程开始在实验区实施的时候,实施的策略是“自下而上”,边实验、边总结、边提高。这种摸着石头过河的策略,使广大教师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教学管理制度与新课程实施出现的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新课程开始实施时重点在于教师的观念转变和课堂教学中教师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对与之相配套的对于指导、规范教师观念转变和课堂实施的教学管理制度的重建却没有马上引起大家的关注。高中阶段开始实施新课程以后,高中新课程的实施带来的变化与原有的教学管理制度的矛盾更为突出,学校纷纷将这项工作的探索和研究提上日程,但很多仅仅停留在选课制度、学分制度等急需解决的问题上,处于缺什么,补什么,满足于在原有的教学管理制度的基础上的修修补补的状态。
第二,重视教学管理制度内容的重建忽略了与制度共生的管理机制的转变,缺乏对教学管理制度的内容和形式(管理体制)系统的规划和探讨。
1.没有意识到教学管理制度重建涉及的内容和层面比较多,且多为根本性的问题,需要改变原来的管理机制。
教学管理制度是教学管理体系(组织结构)和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行为准则的总和,它包括教学思想管理、课程计划管理、教学过程管理、评价与考试管理、教研科研管理和教学行政管理等以及实现这些管理的运行系统。新课程倡导“以人为本”的理念,以“多元智能理论”树立育人目标,突破学科中心,突出了教科书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强调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倡导发展性评价,注重发展和变化的过程,强调评价指标的多元化。弹性的课程管理,为教材的多样性和教师教学的创造性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此次新课程实验涉及培养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与评价的全方位变革,新课程的实施也必将引起普通高中学校课程设置、课程编排、教学管理和教学评价等教学实施层面的改革。”这些改革的内容涉及教学管理的各个层面,而且都是一些根本的问题,确保这些制度实施贯彻的管理机制也必须跟着变化,才能确保新课程的组织的管理活动能够持续地运行。
2.只重教学管理制度的内容重建,忽略了教学管理制度要发挥出应有的作用需要制度内容与管理机制一致。
《现代汉语词典》中,“制度”是办事规章或行动准则。但教学管理制度因为其功能的不同决定了它不仅仅是指保障教学系统有效运行的规章或行动准则,还应该包含与其内容实施相适应的组织形式。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任何事物都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只有形式与内容统一,即相适应,方能促进内容的发展,由于形式对内容有巨大的反作用,在实践中又要重视形式,要善于及时改变已经过时、陈旧的形式,达到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以促进事物的发展。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学校更多的关注到了在改变原有教学管理制度的内容和制定新的制度,也就是对制度的内容本身投入更多的关注,忽略了思考和探讨管理的内容变了,在管理的体制上是否应该相应的发生变化。现行的教学管理形式(体制)是与原来旧的教学管理制度的运行是一致的,也是统一的,重建教学管理制度之后,现行的教学管理的组织形式也必须随之发生变化,只有使教学管理的体制与教学管理制度相一致,才能发挥出教学管理的效率,反之,则会限制和压抑教学管理应有的效率。
第三,被动等待和“拿来主义”,使重建工作脱离实际需要,缺乏可操作性。1.被动等待上级和专家的指示,使教学管理制度重建滞后于实际需要。教学管理是学校管理的核心环节之一。它既与新课程的实施相适应又是新课程实施的保证。作为保障学校教学实施这一中心工作的教学管理制度,包含教学思想的管理;包含制定学校课程方案、开发校本课程、落实综合实践活动、技术类、艺术类课程等的课程计划管理;包含集体备课、课堂质量、学生作业、课后
辅导、选课指导等的教学常规管理;包含选课与排班管理、教师配置与课表制定、学分与学籍管理、场所资源的管理的教学行政管理以及质量监控管理和教科研管理等,既包含宏观也包含微观,所涉及的对象既包含学校领导、教师,也包括学生甚至是家长;所涉及的行为既有学校行政运行的整体行为,也涉及师生的个体行为。在整个复杂的系统运作和实施过程中学生、教师、学校等会发现原来的教学管理制度与新课程实施不适应的地方、不适应的问题,这些问题如果消极的等待上级和专家的指示,就会使问题无法得到及时的解决,滞后于新课程实施的实际需求。
2.生搬硬套、照搬全抄的“拿来主义”作风使教学管理制度缺乏可操作性。围绕新课程带来的变化,学校在落实和重建教学管理制度时要从学校的实际出发,由学校的教学管理者——学校领导、教学的实施者——教师共同探讨、分析来解决,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才能有效地实施,达到解决学校实施新课程带来的教学管理中出现的新问题。但有的学校要么照搬别的学校的相关制度,要么硬套上级的文件,结果造成重建的制度不是针对本校在实施新课程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制度的内容空泛不具体,制度的条文模棱两可,不利于师生的理解和掌握;造成制度的程序繁杂不清,不利于师生操作和运用;制度不配套,不能互相衔接,无法形成整体发挥综合效应等脱离学校实际的情况。时间久了,这样的教学管理制度慢慢地被师生们束之高阁,使之流于形式,效果大打折扣,失去了重建教学管理制度应有的意义。
新课程实施背景下学校的教学管理制度重建的问题,受到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专家、学者的重视,纷纷对教学管理制度重建进行了指导和探讨。《纲要》提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对课程的实施和开发进行指导和监督”,要求“建立教育部门、家长以及社会各界有效参与课程建设和学校管理制度”。试验区的教育主管部门下发了《普通高中课程设置与教学管理指导意见(试行)》、《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学管理制度建设指导意见(试行稿)》等文件,提出“此次新课程实验涉及培养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与评价的全方位变革,新课程的实施也必将引起普通高中学校课程设置、课程编排、教学管理和教学评价等教学实施层面的改革。”对建立教学管理制度提出了指导意见。
有些课程改革专家、学者也进行了研究和讨论,他们通过反思现行的学校教学管理制度中存在的“以分为本,盛行分数管理”,“以权为本,形式主义泛滥”,“以权为本,权力至上”的弊端,提出了“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建立民主科学的教学管理机制”,“建立旨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考评制度”的观点,为新课程实施的背景下教学管理制度重建指明了方向。但是大都缺乏比较有针对性的解决对策,需要引起学校的重视。
四、教学管理制度重建的方向 随着新课程的全面推进,高中的教学改革也需要加大力度。教学的改革需要管理的支持,管理需要制度作保障。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管理制度建设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创新教学常规,建立新的教学规范
20世纪30年代,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凯洛夫在其著作《教育学》中,把对教师教学规范的探求从课堂教学延伸到了课前与课后,形成了著名的教学工作的“五环节”说,这就是至今仍在中小学中广泛流行的:备课、上课、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教学常规是学校教学管理规范化、制度化的重要保证,是维持正常教学秩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考核教师的重要依据。在新课改背景下,抓好教学常规管理,建立符合新课程要求的教学管理制度,不仅使新课程理念有现实的落脚点,而且也是提高教学整体质量、实现教师发展的最有效、最现实、最可行的途径。
本课题组通过调查发现,我省不少学校在教学常规管理上存在着误区:第一,规矩越多越好。许多学校至少有二三十条教学常规,某校仅“备课”就有五条常规;而其中 “集体备课” 一条,又要求做到“五统一”(即统一教学内容,统一目的要求,统一重点难点,统一教学进度,统一作业练习)。并且每一条常规都要进行评估,可见其烦琐的程度。这给学校增加了管理的难度,同时也严重制约了教师个人创造性的发挥。过多的规矩,异化成了束缚教师个性化教学的枷锁,教师的自主性一旦被扼杀,学生的自主性又有谁来调动呢? 第二,流于形式,无从落实。学校制定的教学常规过于抽象、笼统,脱离实际,流于形式,导致教师无法操作,教务处无从监管。譬如,一所学校的上课常规之一:“既反对满堂灌,也反对满堂问;既反对虚无化的分析,也反对以练代讲的做法。”这样的常规让老师如何执行呢?教师在课堂上是讲,还是不讲好呢?一堂课45分钟到底应该怎样讲,恐怕连制度制定者也不知道怎样做。第三,制度与分数和经济挂钩。教学常规制度管理变成了简单的量化评分,有的学校还制订了“教学常规检查扣分细则”,要求全体教职工严格按常规基本要求去做,各项扣分按学期累计,作为对每位教职工考勤、考绩、职称评定、评优评先、职务聘任的依据之一。这样,教师成了被管教的对象,领导变成了监工,“依法治校”变成了“以罚治校”,教学常规管理异化成了检查监管(以教案检查、作业批改检查最为典型)和量化评分。
新课改需要什么样的教学常规管理制度 第一,教学常规管理一定要与先进的管理方式和理念相结合。在学校教学管理中,师生的民主参与很重要,这是他们的权力。作为管理者,要把教师作为平等的事业伙伴来对待,努力营造学校民主参与的制度和文化,使教师把教育当做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共同的事业。
某校组织的“教学六认真”检查,(具体内容)曾经遭到老师们的质疑。一部分老师抄写了资料应付检查,一部分老师干脆公开抵制,在他们看来,这种检查只是为了找毛病、挑刺,是形式主义的做法,不能反映老师的真实水平。针对教师反映的问题,该校校长采取了一系列整改措施。学校通过教代会修改了原来的“教学六认真”的检查制度。经过修改的教学检查制度,进一步明确了教学检查的目的,修正并丰富了教学检查的内容。新的教学管理制度由于是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共同参与制定的,增加了制度的透明度,也使教职工理解了教学检查的目的,消除了以往教学检查中教师的抵触、拖延、弄虚作假等现象,使学校的常规管理走步入规范化的轨道。
第二,教学常规管理一定要有利于改进工作和教师的专业成长。新课程的理念是以人为本,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也是教师专业成长和发展的过程,我们制定的新的教学常规应该是能够引领教师的专业发展,激发教师的创造热情、鼓励教师进行教学创新的。只有在体现新课程理念的教学常规下,教师才能转变单纯知识传授者的角色,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课程的开发者和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才能促使自身的专业成长,实现师生双方的可持续发展。
在我们的调查中,“学校对于备课环节的检查”一项,62%的教师认为,学校管理人员定时检查教案,检查形式单一,检查仍停留在教案的书写是否认真、环节是否完备等形式化水平上,教师每学期必须要写满满的一大本,写少了要被冠以备课简单、不认真、不负责、不敬业的帽子。这些僵硬的备课管理要求,使备课成了教师沉重的负担,教师为应付检查不动脑筋抄教参,抄教案的现象越来越普遍,教师成了这种僵化的、机械的管理制度下的奴隶,没有了自主创新,甚至没有了教学活力;还有一些学校对备课的管理仍然倾向于标准化与统一化,单元课时进度要统一、课时教案模式要统一等,这些现象使备课趋于形式化,失去了教师教学特色,阻碍了教师的教学创新。
我们的教学检查的作用应该是了解情况,改进工作,保证教育教学质量;我们的教学检查不应该是为应付上级检查而检查,为评估而检查,为分配奖金而检查,为检查而检查,不应该是浪费人力、财力、时间的误入歧途的检查。如果教师是为了应付检查而写教案,那么,无论其内容多么充实,形式多么完整,书写多么认真,如果没有收到积极的教学效果,其价值等于零。那种机械僵化的备课管理制度,无论其多么具体明确,多么健全完善,多么冠冕堂皇,只要有碍教师扎扎实实的备课,不能真实客观地反映备课的实际效果,其价值也同样等于零。
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小营中心小学的“0教案”备课管理经验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从2002年4月开始,该校取消了对教师书面教案的检查,不再以书面教案的编写情况作为考核教师备课实效的依据。提倡教案形式多样化,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的特点,自行选择教案表达方式,可以在教材、教参上批注,可以在以前的教案本上圈点勾画,可以写提纲,也可以制卡片,还可以什么都不写,老师们形象地将此改革称之为“0教案”。“0教案”给了教师一份难得的自由,让教师不再成为教案的奴隶,使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有了更大的自主权。教师不必再花大量的时间去写“花架子”教案,而是把更多的时间用于把握教材、研究教学上,把自己的智慧、情感、个性魅力更多地投入到教学情境的创设之中,创造出焕发生机活力的课堂。
第三,教学常规管理既要严格又要适度,更要便于操作、评估。从表面上看,规范越多,似乎秩序越强,越有效。实际上太多的规范是很难长期实施和监督的。所以要拟订简单、明确、适度、具体、可操作的教学常规。这样,既能控制、调节教师的教学行为,同时又不过分地约束、限制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教学管理,不是把人管死,而是要把人管活。只有这样,教学才能焕发生机和活力,走出教学工作高效率的新路。
2、建立教学行为反思制度
任何教师在教学上取得的成就,不仅仅是靠他们多年的教学经验,更重要的是靠自我的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是一种良好的教学习惯,能否坚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是一名教师进取心、责任心、勇气和意志力的表现,是教师能否在教学实践中运用好新课程理念的决定因素。教学反思包括对新课程理念的反思、教学前反思、教学中反思和教学后反思。既可以撰写教学的成功之处,也可以写不足之处;既可以总结教学机智,也可以分析学生的创新,还可以写“再教设计”,逐步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水平。如何指导教师学会反思?
第一培养教师的反思意识,营造全员反思氛围。学校管理者要利用各种教育教学机会,积极向教师传播反思的先进理念,在全校建立起全员反思的氛围。第二让教师明确反思的意义,认清反思的广度和深度。要让教师了解到,反思是以自己的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的观念、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过程,是进行创造性劳动和超越自我的过程。
反思的广度就是要能够全面的看待教育中的种种问题,不仅要善于抓住问题的基本框架,而且不会遗漏其中的重要细节和主要因素。反思的深度是指能够深入到教育事物的内部,把握住问题的关键所在,揭露引发事件的根本原因,并且善于预见事件的发展进程和结果。
第三审视教师的专业结构,鼓励教师进行系统的理论学习。
要唤醒教师的反思意训、增强其反思能力,系统的理论学习是必要的。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困惑和迷茫,往往反映出理论理解的浅陋和偏离,只有将实践中反映出来的问题上升到理论层面加以剖析,才能探寻到要源,使主体的理论水平得到提升和拓展。这是一个漫长的持续学习与提高的过程。
就知识结构而言,反思也更关注教师知识结构中实践性知识的获得和改善。这类知识的获得,因其特有的个体性、情境性、开放性和探索性特征,要求教师通过自我实践的反思和训练才能得到和确认,靠他人的给予是不可能的。
第四寻找典型形象,进行案例指导 典型形象具有教育性。在现实的中国教育领域中,涌现出了一批卓有成效的教育实践家,他们的教育教学思想、模式和方法具有极高的理论蕴涵;他们的成长过程体现出了自我反思的价值和意义,对这些典型的剖析可以为教师提供一个个活生生的教育教学思想和方法的范型。同时,可利用适宜机会,对各种教学案例进行分析,引导教师从这些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反思自己的差距,寻找自己的突破点。
第五在科研中进行反思能力的培养。
从教师最熟悉、最关心的问题入手,开展课题研究,给教师从事实践反思提供更多“实战”机会。让教师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提出各自关注的问题,使课题研
究成为教师生活和工作的组成部分。
开设“成长与创新”教师沙龙,引导教师在参与、互动中提高反思能力。建议教师记反思日记,并与其他教师共同分析。
第六是合作对话式反思。
反思可以其他人合作进行。让来自不同教研组、不同年龄、甚至不同学校的教师观摩彼此的教学,详细描述他们所看到的情景,对此进行曲讨论分析,然后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最后得到的方案为所有教师所共享。
第七是让教师多反思遇到的问题。
对具体问题的反思往往更具有针对性。如有一位数学教师反映说,他的学生两极分化十分严重,学习成绩好的能在区里拿我次,而不好的只得几十分甚至十几分。学校领导与其共同探讨,这位教师发现自己讲课速度很快,且很少在课堂上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有一些学生能够跟上他的思路,掌握所教的内容,所以学习成绩非常好;跟不上的学生,就落得很远。这位教师通过反思,找到问题的根源,改进了教学方法,一步步走出了困境。
学校管理者要针对教师的教学实践,引导教师回顾、认识自己的教学实践;通过提问的方式,促教师反思教学实践,发现问题,运用新课程理念来回答问题,解决问题。如果每位领导每次听完课后都能这样做,每次遇到问题都能这样做,与教师共同反思,使教师能切实按照新理念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那么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即日可待。
3、建立新型评价体系 教育评价是新课程改革的六大目标之一,新课改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评价理念,这不仅仅是评价体系的变革,更重要的是评价理念、评价方法与手段以及评价实施过程的转变,核心是建立一种发展性的评价体系,即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在新课程实验推进过程中,教师思想观念的转变,教学行为的变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什么样的教育教学评价。我省进入高中新课程改革以来广大教师教育理念、教学方式有了较大转变,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高,但受当前教育教学评价机制的制约和影响,教师的教育思想观念转变还不到位,总是存在评价方式不变,应试教育难以改变的困惑和认识。教师中心、一讲到底、重知轻能、重教轻学等传统教学方式,新教材老教法的现象仍然比较普遍,已经成为影响我省课改推进步伐、取得实效的主因之一。课程改革的最终目标是推进素质教育。但从我省课改总体现状看,推进素质教育步履艰难,“素质教育喊得震天动地,应试教育抓得扎扎实实”,素质教育的成效还不够明显,尚未取得突破性的进展。究其原因,唯成绩、唯分数论的教育教学评价是一大障碍。实施教育教学评价改革已经是我们必须面对,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当前我省教育教学评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为:一是评价目的与功能异化。教学评价的目的本该是诊断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及时调整,进一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但在走访调查和问卷调查中发现,教师普遍反映学校的评价目的和功能,无论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均被异化。对于教师而言,评价是以奖惩为目的,是为了考核教师(公开课的异化、末位淘汰等)、为了证明学校的实力、为了迎合家长及社会不合理的需求等;对于学生而言,评价的功能萎缩为甄别学生,把学生区分为三六九等,以决定对其的不同对待。二是评价内容的学业化。评价内容过多倚重学科知识,特别是课本知识,只评价学生的学业成绩,而学业成绩又窄化为学科分数,忽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等方面的评价。三是评价手段单一化和唯量化。“以考代评”现象很难改变。四是评价主体局限化。教育行政部门评价学校,学校评价教师,教师评价学生,学生没有发言权,基本上没有形成教师、家长、学生、管理者等多主体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多元主体评价模式;五是评价重心仍过于关注结果,忽视被评价者在各个时期的进步状况和努力程度,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形成性评价,不能很好地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这些问题制约着新课程的实施,也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逐步建立起适合我省教育教学实际,科学规范、行之有效的教学评价体系,是当务之急。
在这方面,我校在学生评价方面的具体做法是:编制《成长历程》,对学生实施个性化的发展性评价。2005年7月我校编印了具有鲜明校本特色的学生素质发展评价手册——《学习成长历程》。这本《学习成长历程》不仅纵向展示同学们的学习进步情况,也为同学们提供了判断评价自己,激励自己,自加压力的机会。手册中设计了“人生理想”、“高中三年奋斗目标”、“我的学习榜样”、“反思自勉感悟”等栏目,让学生写下自己的理想和目标,记下成长历程中的得失与感悟,经常反思自我,长善救失,刻苦修炼,把学习成长历程作为自我教育的教鞭、自我管理的戒尺、自我战胜的号角。一本“手册”使用三年,学校领导、各科任课老师、班主任和家长对学生寄予厚望,该手册还充分体现了师生互动、家校联系的特点,学生在“本月测验与成绩自我分析”一览填上考试成绩并写出存在的问题与自我分析,老师除了对学生的表现施以量化的评价外,还可以作出描述,手册中还设计了“家长对我的评价与期望”、“班主任与家长通信”两栏,加强家长和老师的联系。
我们组织了有关班主任对该手册进行了理性的分析,普遍认为它具有以下的优势:
“记录成长轨迹,留下美好回忆”,富有保存价值。《成长历程》集中记录了学生三年六个学期的学习情况、成长轨迹。翻开首页,校长如诗如画的寄语饱含谆谆教诲、殷切盼望和美好祝愿。各门学科的评价、“人生理想”、“承诺”、“家长对我的评价与期望”,真实而多彩地记录了高中三年自己的成长轨迹,留下美好的回忆。毕业后,若干年后,甚至老了,重新翻开它,母校的记忆相信会如潮水般涌来,美丽而绵远„„
评价内容更全面,体现素质教育。《学习成长历程》不再仅仅把各科成绩放在突出的位置,而是体现了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课程设置中的所有科目都对学生进行了评价,无形中告诉学生不能偏科,每门学科都很重要。另外,评价内容不仅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心理品质,还注重学生的行为习惯、思维发
展等;不仅评价在校的表现,也关注到家庭、社会服务意识等。
评价项目更细化,体现努力方向。对每一门学科的评价,《学习成长历程》都分成若干板块,每一板块又分出多条,每一条都是具体的要求,不仅对学生有了量化的具体准则,也明确地指明了学生努力的方向,以期达成目标。
主体意识更突出,体现人文关怀。《学习成长历程》建立了“高中三年奋斗目标”,还有“我的承诺”,“老师对我说”、“家长对我的评价与期望”,采用了第一人称——“我”,人文关怀的凸显,让学生有了一种被尊重、被重视的主人翁感觉,也给了学生张扬个性、自主使用《学习成长历程》的机会和权利。《学习成长历程》成了学生自我鞭策、主动积极要求向上的一种动力催生源泉。
从反馈的信息来看,家长普遍感到这本评价手册所罗列的内容非常全面、细致,编排恰当,印刷精美,同时给予了我们工作的极大肯定。如有一位高一年级的学生家长在反馈表写道:“《学习成长历程》能够连续、发展性地评估学生的情况,而不是仅仅以一次考试的成绩来评价学生。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学习成长历程》还得到了我校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评价。
4、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管理进入教学管理系统 90年代以前,我国中小学不存在课程管理的理念。1992年,国家首次把“教学计划”改为“课程计划”,课程管理体制也分成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三块。2008年我省推行新课程改革,将学校推上了课程管理主体的地位,学校课程和部分地方课程将由学校自主开发、编制,两年来,我省一些中小学在选修课和活动课的开发设计方面展开了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极大地激发了学校课程开发的积极性。
对学校课程的管理是教学管理的新领域,我们需要加强对课程开发、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及学分记载和学校课程资料的管理。
以我校校本课程建设为例,我校专门成立了校本课程编写委员会,教师在全面理解新课程精神和课程标准的基础上,结合地方特色和学校实际,编写校本课程。2006年我校编写出版了《基础书法教程》、《交际礼仪教程》、《学习方法指导》、《生命安全教程》、《心理健康指导》、《普通话口语》、《神韵漯河》等八种校本教材。这些教材丰富和充实了校本课程,深受学生的欢迎。目前,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在一年级开设了“基础书法课”、“交际礼仪课”、“高中生学习方法指导”、“生命安全常识课”,二年级开设了“心理健康指导课”、“普通话口语课”、“神韵漯河”等课程。我们还开设了综合实践课程,比如,家电维修、建筑知识常识、缝纫技术等。这些课程的开设,深受学生好评,使学生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
此外是“研究型课程”的开发,学校要通过“研究型课程”的开发和实践,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精神,使之成为新课程改革的亮点。研究性课程的内容既包括学科内的专题,也包括跨学科的综合性专题。普通高中新课程学科教学大纲增设的一些此类参考性专题。如语文学科的“家乡方言研究”,“我家乡的历
史名人研究”;物理学科的“家用电器的发展带来的安全问题”,化学学科的“调查本地区燃料的种类、性能、发热量、价格以及燃烧产物对环境的影响并提出合理使用的建议”等。有些研究性学习注重教给学生研究方法,如上海市徐汇中学设置了高中三年研究性学习课程目标:高一,初步了解课题研究的方法;高二,能基本完成一个课题的研究;高三,深化课题组的研究,初步掌握课题研究工作的一般方法。
5、课堂教学管理改革方兴未艾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活动的中心环节,它既是新旧教育观念最厉害的交汇点,又是教学改革最活跃的前沿阵地。两年来,我省高中在推进新课程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改革举措与成功经验,都是以课堂教学为核心展开的,如分层教学、小班化教学、跑班制、弹性课时、课堂教学的自学——指导模式、目标教学模式、合作探究模式等等。所有这些改革都表明,我省的高中课堂教学及管理形式正在发生变革,传统的课堂教学管理的弊端(教材本位、偏重知识传授的管理目标,强调规范化、制度化、呆板划一的管理方法,高度集中、一刀切的管理体制)已受到强有力的冲击,课堂管理的创新职能正日益得到重视。我们相信,通过对课堂教学的各类资源要素的重组和创新,其中包括师生相互关系的调整、教学内容的更新、教学方法手段的改进、课堂时空结构的重新设计等,我省的高中教学一定会出现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景象。
6、管理手段的现代化和管理分析的数量化。
运用现代化科学技术手段获得管理所需的教学信息,并进行数量化分析处理,推进管理的精确化,是新课程改革对教学管理的又一更高层次的要求。管理者借助电子计算机储存量大、自动化程度高的优点,将教学活动各环节的信息及时输入,并进行分析处理和贮存,这不仅可以为教学组织调控领导和决策提供精确可靠的科学依据,还可以提高管理效能。现代化手段的运用,改变了过去教学管理工作只重定性、经验分析,忽视定量分析的状态,使学校教学管理工作走上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道路。
第五篇:谈新课程下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
谈新课程下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
【摘 要】新课程下的初中物理教学中采用探究式教学,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主动学习和创新学习的精神,形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获得终身受益的自学能力,成为需要的创造性人才。
【关键词】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
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序幕已经拉开,每一位物理教育工作者都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应该迎难而上,以培养适合时代发展要求的人才为己任,积极投身到物理课程改革中去。
一、物理教学中实施探究式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从物理课程改革的理念上可知,探究式教学已成为课程改革的一大特色。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实施探究式教学,这是作为一名初中物理教师应该探索的重要内容。实际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地实现自我发展和自我提高,成为现代研究性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要不断地反思,经常阅读教育理论,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把握新的教学技能和现代教学手段,对学生要信任,碰到问题引导他们进行讨论,活跃思维、开发潜能,增强他们的学习乐趣和信心,从而使学生学到获取知识的方法,提高探究未知世界的能力。
二、营造有利探究的情境氛围,激发学习兴趣
要创设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努力创设“教师――学生”及“学生――学生”间民主、平等、自由、宽容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消除探索学习过程中的恐惧心理,有一个心理安全感,全身心投入学习探索与创造之中。在学生做实验进行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与各小组进行交流,倾听学生的问题和想法,不时评价学生的探究进程并确定适合学生学习的下一步计划。要改变传统的“学生被老师牵着走”的做法。教师
(下转第193页)
(上接第192页)
要充分相信每个学生都有探索学习的潜能,激励学生探索学习,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观点和思维。建立师生间、学生间的密切合作关系,让学生进行充分的沟通与合作。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神秘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动机,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参与性和实践性。必要时,教师把学生集中起来,通过演讲、示范或讨论等形式提供其他信息。
三、善于通过物理实验探究自然过程
在物理学中,许多自然事物的本质属性要通过实验才能揭示。所以对于实验的宏观现象,对于实验中数据的变化,要善分析,要透过现象看到本质,通过数据的变化来抽象出概念或规则,所以探究实验的过程,往往就是获得知识的过程。例如在欧姆定律教学中开展探究式学习,在掌握电流强度、电压和电阻三个物理概念基础上,根据实际引导学生利用控制变量法,改变电流的大小,分别研究电流与电压,电流与电阻的关系,从实验数据得出欧姆定律,并在应用中加以巩固和深化,没有实验来学习是很抽象的,若通过仪器的数据变化来分析,就容易理解了。物理实验是引导探究性教学取得成功不可缺少的“桥梁”和“中介”。在教学中应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物理仪器,让学生主动积极地进行实验探究。同时,在学生做实验的过程中,教师应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发问的时间和批判的时间。
四、重视探究中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
当今社会,竞争激烈,对学生的要求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更要有创新的能力,所以现代学校教育不仅要有文化传递的功能,更要有发展人的个性,提高人的素质,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创造能力的功能。一个人的创造性思维离不开一定的知识基础,而这个基础应该是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有机结合。间接经验是前人直接经验的总结和提炼。直接经验则是学习者通过亲身实践获得的感悟和体验。间接经验只有通过直接经验才能更好地被学习者所掌握、运用,才能转化为个人经验体系的一部分。探究活动中,学生对问题也会出现不同的理解和看法,会有不同的感受和体验,这些学习体验可以弥补知识转化为能力的缺口。因为“创造”不仅仅是一种行为、能力、方法、而且是一种意识、态度、观念和精神,有创造的意识,才会有创造的实践。“探究式教学”应强调学习体验的重要地位。探究过程中的挫折、错误、弯路甚至失败,对学生都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在亲历探究过程中,学生经历挫折与失败、成功与兴奋,这其中的许多感受和体验是他们理解科学的本质、理解科学精神的意义与价值的基础。
五、用“问题”来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发学生学习的动机是多方面的,直接兴趣就是一个方面,而“问题”又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动力。“问题”是由生活和学习活动本身产生的。对于学习活动有兴趣的人,不辞劳苦和用功读书,把“学习”这种艰苦的脑力劳动,当作必不可少的兴趣活动。可见善于用优化学习活动的策略,来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激发学习动机,可使学生兴趣盎然地学习,培养坚持不懈的意志品质。教师通过创设的问题情景使学生思考探究,并通过探究知识的奥妙,尝试成功解决问题的甜蜜,从而帮助学生发现自我,认识自己。让他们都跃跃欲试并尝试探究本来认为深奥的、难懂的知识,尝试探究获得原来认为高不可攀的技能。
我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尝试“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主要是想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希望达到培养学习方法的目的,进而希望把这种良好的习惯引入到其它学科。在教学过程中,我也注意到,要适当地指引学生,而不急于给学生现成的结论,要让学生自己动脑思考,让学生进行独立地分析和解决问题,学生解决不了的难点问题,最后才由教师帮助解决。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又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人教版)
[2]张昌平.《语数外学习(初中版?中旬刊)》.浅谈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2012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