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课改背景下“理想课堂”与“和谐课堂”的实践研究
新课改背景下“理想课堂”与“和谐课堂”的实践研究
理想化的阳光课堂让师生关系更和谐,关爱生命的有效教学与高效学习,让学生身心全面发展,教育教学的和谐达到理想化,和谐的师生关系促进课堂高效,课程有效,教学实效。
新课改理想课堂和谐课堂构建师生“理想”“和谐”的关系,是广大教育者一直以来都在研究的“新兴”的热点课题。新课改背景下的“理想课堂”与“和谐课堂”就是在追求课堂的有效“教”与“学”,这是维系着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生命线的最关键的环节。这种关系是在师生交往上着力,通过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内动力,使其愿学、乐学、巧学,重构师生关系,优化教育教学行为,推进课堂有效“教”与“学”,以此培养人格健全、善于交往、积极进取的少年儿童,全面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一、理想化的阳光课堂让师生关系更和谐
我们学校2012年提出“阳光教育”理念。“阳光,让每一个生命有爱!”是这个理念的主题内核。我们所构建的“阳光教育”,是以建设“理想课堂”与“和谐课堂”为出发点,通过学校这个强大的教育场,发扬阳光无私奉献、公平公正、温馨关爱、正大永恒的精神,用(教师)生命培育(学生)生命,用爱心滋养爱心,用温暖传递温暖,用尊重播撒尊重,用智慧启迪智慧。在“阳光教育”者的引领下,使每个学生成长为身心健康、个性鲜明、品德优良、学有所长的阳光少年,使学校成为师生共赢,充满成功与快乐、鲜花与笑脸的阳光校园,使教育事业成为真正让人民满意的“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
理想、和谐的阳光教育涵盖了以下这些内容:
1.公正教育。我们的阳光教育保证并尊重每一个孩子的受教育权,把关注的目光投向每一个学生,使每一个孩子在公平、公正的环境中成长。无论本地还是外地,无论贫穷还是富足,无论你是谁家的孩子,无论你来自何方,阳光教育致力于把阳光播洒到每个孩子的心里,给予每个孩子享受充足阳光的权利。
2.个性教育。我的阳光教育致力于学生个性化发展,尊重每一个孩子,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独特体验。阳光有七色,我提倡对学生多理解、多赏识、多鼓励,使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得到充分的发展,为学生开设七彩课程,为孩子打造七彩人生。
3.快乐教育。我们的阳光教育让每一个孩子享受学习的快乐、生活的快乐,享受人生最快乐的童年时光。我的阳光教育将致力于创造开放式的课堂,田野、村庄、社区、大自然处处都是孩子们充分汲取营养的快乐课堂,使他们成为笑得灿烂、玩得开心、活得快乐的一代新人。
4.爱心教育。我们的阳光教育以爱育爱,以情唤情。无论教师还是家长都懂得用阳光般的爱去温暖学生,知道正确的示爱方式,让每一个孩子都学会关心、关爱、关怀、关注、关切和关照,让孩子们在善待与被善待,爱与被爱中学会合群、合作、合享。
5.健康教育。我们的阳光教育为每一个学生塑造健康的体魄和个性,让每一个学生拥有健全的人格和心态。我的阳光教育将致力于构建大气、和谐、健康的校园文化气息,为学生设置全面发展的健康拓展课程,促进师生健康和谐发展,构建温馨美好的文化学园。
阳光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要培养有担当、有责任的阳光孩子。要完成这一神圣的使命,就必须通过阳光教育实践来完成,我们的阳光教育实践包括五大板块,即:阳光德育、阳光课程、阳光课堂、阳光管理和阳光文化,其实施主体就是阳光课堂。我们现在一直在致力于阳光激情课堂的建设,这就是我们所追求的理想化的阳光课堂,是最受学生欢迎的课堂。
那么,理想化的课堂上所建立的新型的师生关系是什么呢?
第一,是理想的师生关系。通过几年的实践,我们认为理想的师生关系,就是在理想的课堂上建立起来的一种新型的人际关系,是以师与生的共同学习、共同成长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师生业务关系。这种业务关系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为了完成学习任务,分别充当一定的角色,以及在良好的学习情境中的分工合作,也就是师生之间相互学习的关系,即教师指导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讨论探究、交流展示。
第二,是和谐的师生关系。高效课堂的思想是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利用学生、发展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学生成为课上的主体,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流。本着这样的思想所建设的阳光激情课堂,充分体现尊重、民主和发展精神的新型师生关系,建立在师生个性全面发展基础上的新型师生情感关系。教师和学生同作为“人”,具有同等的人格和尊严。师生之间心灵相通,互相关爱;师生的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师生的性情和灵魂得以共同提升。
二、关爱生命的有效教学,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基于师生关系和谐的课堂有效“教”与“学”,是指把建构师生和谐关系作为一种目标、一种策略,通过高效课堂,建立强大的教育场,提高师生学习和交往技能,重构师生关系,实现“主体参与”前提下和谐宽松的师生关系,让教育理想化,让学习和谐化,从而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和谐教育的核心是追求师生关系的和谐,这是学校教育健康运行的关键。在师生关系,学校、家庭和社会关系中,有一种和谐的教育无疑能使学生产生愉悦、欢欣、和乐、幸福的感觉,从而自觉、积极地进入到学习状态中去。最重要的是促进教育主体――学生的全面、主动、和谐的发展,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充满自信,主动投入,自主选择适合于自己的学习方法、发展方向,潜能得到充分发展,个性特长得到优化。和谐的教学法,就是按照教育教学目的,立足于协调学生的情感活动和认知活动,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为目的的教学法。和谐教学法和和谐师生关系相互交融,相互促进。
三、和谐的师生关系促进课堂高效,教学实效
我们所建立的高效课堂,是在基于学生个性得以全面张扬的前提下进行的。学生围桌而坐,导学案、学习小组、课堂评价成为课堂的三大要素,“2253”阳光课堂教学模式是学习的法宝。所谓的“2253”是课堂“两抓”,即:一手抓课本,一手抓导学案;是课堂的两大特点:自主高效、生命阳光,是教师的有效点拨和高效训练;是课堂学习“阳光五步流程”,即:独学、对群学、小展示、大展示、学案整理和达标检测。是教师的三查学情。这样的课堂,学生的身心得到最大的解放,“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是这个课堂的主要特点。学生在展示中充分享受被信任、被尊重的愉悦,个个登台,人人展示。课堂激情飞扬,思想绽放,情绪激昂。这样的阳光课堂,就是学生心中理想化的课堂,就是我们所苦苦追寻的和谐课堂。它是一种真正的人与人的心灵沟通,是师生个性魅力的生动展现,是师生相互关爱的结晶;是师生创造性充分发挥的催化剂,是促进人的性情和灵魂提升的沃土;是一种和谐的、真诚的、温馨的心理氛围,是真、善、美的统一体。
我们所建设的阳光激情课堂,注重展现学习过程的魅力,品味学习成功的喜悦。由此看来,这样的课堂不正是学生心中的理想课堂、和谐课堂吗?学生爱她没商量。
第二篇:新课改背景下学生课堂问题意识实践研究
新课改背景下学生课堂问题意识实践研究
新课程标准大力倡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而探究性学习的一个重要前提是要求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学生才能在自身内在的动机推动下,产生内在的驱动力去主动参与一系列的实践活动来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如果说探究性学习中让学生经历过程比得出结论更重要的话,那么在某种程度上,学会并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往往比过程更为关键,因为没有问题,就不可能设计实验去经历探究过程。.一、学生问题意识的现状分析
新课程实施已有几年,但学生对问题意识淡薄的现象仍相当普遍,能主动提出有价值问题的学生更是极少数。究其原因,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教师传统教学方式所致,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并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无疑问。由于传统的接受式教学,学生习惯于教师给出现成结论或答案,只要知道了,听懂了,就没有问题了。也不可能怀疑教师的结论是否正确,答案是否合理,是否还有另外的答案,更不去想多种答案或更深层的问题。.2.不敢问。教师受传统思想影响,总喜欢学生提老师预设好的问题,对意外的问题或无价值的问题会受到冷落,甚至受到指责。久而久之,学生不敢轻易提问题。从学生的心理角度看,随着年龄增长,学生的“爱面子”、“自卑”心理日趋增强,他们怕问了问题被同学耻笑或受老师的冷落,也就不敢问问题。
作为一线教师,如何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并通过问题进行探索解决问题,从而真正获得新知、学会学习,显得尤为必要。因此,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一项每位教师值得探讨的重要课题。我们迫切需要深入思考并着力去解决“集体沉默”和“没有问题”现象。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主体能动性和认知内驱力,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力。通过学生自主探索精神及合作交流意识,发展学生的思维,从而提出问题、理解问题,逐步培养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把知识快速、准确、高效地传授给学生,使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的价值,增强信心。我个人认为以下几个方面可供参考
(一)营造民主课堂,强化问题意识的氛围
学生问题意识淡薄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由于老师仍是主宰着课堂教学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民主意识的缺乏,师生关系不平等现象的存在,课堂教学气氛的不融洽是造成学生问题意识淡薄的主要原因。要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关键仍然在老师。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营造民主的气氛。
1.除恐惧心理障碍,创设问题平台。由于旧的教育思想的影响,学生认为“问”的内容就是指对教师讲授的新课没听懂、没学会的地方。这样一来,学习困难的学生如果听不懂也不敢问,否则就会遭到同学们的讥笑,甚至还会遭到老师的训斥:“你这么笨,连这一点也听不懂”“讲过几遍,你还不懂”等的话语,于是就造成没人提问题的尴尬局面。学习优秀的学生则认为都听懂了,没什么可问的。针对学生的这种心理状态,一方面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用平等和气的话语去帮助他们解决,另一方面应向学生解释:同学们的问题不单是教师讲课的内容是否听懂了,学会了,不要迷信教师,对于教师讲课的内容可以提出不同的看法,不同的见解,甚至可以对错误的地方提出批评。如果学习中遇到了问题,那也不能说明你笨,相反说明你能积极动脑筋,若你提出的问题代表了某些同学的思想,那么同学和老师还会感谢你呢,假如你一直没有问题,这恰恰说明你学习不动脑,这才是不正常。
2.营造民主、平等氛围。青少年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这正是问题意识的表现。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敢于放下权威的架势,以参与者的姿态与学生一起探究、交流,充分爱护和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师生之间要营造融洽、宽松、平等、合作的民主气氛,以消除学生在学习中的紧张感、压抑感和焦虑感。学生的问题意.识就可以获得充分发挥,各种奇思异想,独立见解就会层出不穷。凡是在课堂.上敢于提出问题的,老师都一视同仁。对于问题提得好的学生要及时的表扬和鼓励,问题提得不够好的学生也要耐心地倾听完他们的理由,然后分析问题中合理的部分,找出不合理的原因。对于胆子小,不敢提问题或者语不达意,表达能力较差的学生,可以让他们以写小纸条的形式或直接到办公室里与老师交流,让学生在轻松、愉快心情中学习。
3.实施开放式教学。新课程标准强调科学要用科学的独特的思维方式,而科学思维方式的鲜明特点之一-是科学表现出的开放性,因此表现了教学课程内容的开放,教师教学方法的开放,学生学习方法的开放,对问题思维方式的开放。这样多角度、全方位的开放,给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拓展了广阔的空间,创造了更多的条件和机会,也给教师的教学提出更高要求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问题意识的形成1、问题要问得有疑问
教学中,要把提问的权利交给学生,数学教师需要用自己的好奇心对学生进行影响,使学生对数学有极浓厚的兴趣,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学生若具有了问题意识,就会主动地发现和提出问题,大胆猜想、大胆表达,不断推动思维向前移动。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多动,多说,多看,多问,多思考,自己“跳起来摘果子”。并且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性、能动性、创造性。由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是自己经过观察分析发现的,是学生自己感兴趣的,因而他们具有极强的求知欲,具有较强的解决问题的内在动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并且能够持久地自觉地学习,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进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2、问题的设置要具有启发性和诱导性
(1)创设具有激趣的问题
教师通过有趣的、新颖的形式以及生动的语言来为学生创设一些学生想要回答却不知怎样回答的问题,一方面能调动学生的好奇心与求 知欲,另一方面能在课堂教学中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提升学生的兴趣点。通过创设“悬念”情境,学生立刻开动自己的大脑,努力思考其中的原由,此时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希望能够揭开其中的奥秘。正是因为这一悬念与学生的认知产生了冲突,才会引起学生的质疑,进而会激发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2)创设生活化问题情境,深化学生理解
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的影子,有大量的生活现象生活问题需要用数学知识解决。由此出发,我们教师要想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必须将生活问题和数学教学有效地结合起来,进而拉近数学和学生的距离,深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这其中,创设生活化问题情境可以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通过教学情境,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将知识点联系到一起,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学生也会在处理生活过程中感受到快乐。
(3)创设故事性问题情境,培养问题意识
通过趣味性的故事,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在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时让学生对知识点展开更加深入的思考。这对于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让他们更高效地展开相关数学知识点的学习会产生重要影响。除此之外,教师需让学生亲自参与到数学课程中来,比如让学生对折纸张,观察纸张的厚度,对所学知识有更好的实际感知。在数学教学中通过创设情境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行之有效的一个途径。但学生的问题意识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的长期引导以及学生自身的不断努力。
综上所述,中学数学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提问恰好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起始点,现阶段由于 教师未能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所以导致学生的问题意识提升不了,学生缺乏自主学习能力,使得课堂教学也得不到理想的效果,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与学生的实际,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贯彻落实到具体的教学中,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习方法的彻底转变,让学生爱上数 学学习.总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要全面保护好学生善问、乐问的兴趣和好奇心,这样才能全面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全面落实新课标的问题意识理念,挖掘学生的潜能,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
第三篇:浅谈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历史课堂建设
浅谈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历史课堂建设
摘 要:当前的高中历史课着重于分析历史事件本身的意义,缺少从全局的视角去把握历史规律,从丰富的历史资源中凝聚出符合时代要求的精神内涵,没有充分发挥历史课程对于高中生心理建设的作用。结合一线教学经验分析历史课堂现状,教师要从培养历史观、价值观和人文精神三方面强化历史课堂对于高中生心理建设的作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并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关键词:高中历史;历史观;价值观;人文精神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8)07-0118-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8.07.074
传统的历史课堂呆板枯燥,以记忆历史事件及代表意义为主要教学目标,为了迎合考试而忽略了对高中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虽然新课程改革已经明确提出:通过历史必修课的学习要培养健康的情感和高尚的情操,弘扬民族精神,进一步提高人文素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1],但长期以来,由于教育理念和考试方式没有本质改变,高中历史课堂并没有充分担负起提高综合素质、培育健全人格的责任。
高中历史是一门人文气息浓厚的课程,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学、宗教、艺术等众多领域[2],不仅可以开拓高中生的视野,锻炼思维,更是培育人格的重要阵地,对于培养正确的历史观、陶冶人文情怀,树立正确价值观具有独有的优势。因此,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应该及时转变教育观念,通过合理改进现有的教学模式实现新课改的教学目标。
一、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以往的历史课堂受到应试教育的局限,把注意力都放在了对课本知识的灌输上,不重视锻炼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分析能力,高中生无法掌握正确的历史学习方法和历史分析方法,自然无法由内而外地建立起正确的历史观。另外,这种强调知识记忆的教学目的导致教学任务繁重,教师不得不采取“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学生疲于记忆知识点,导致课堂氛围枯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
新课标明确要求“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历史观”。一线教育工作者应该转变教育理念,着重引导高中生在学习、分析历史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用科学的思维去看待历史发展,对有关问题进行客观公正的解读和评价,逐渐形成正确的历史观。首先,高中历史教学要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进行,充分借鉴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生态史观等有助于高中生正确认识历史的多元历史观[3]。其次,要在课堂中有意识地传递历史观的概念,加强课堂互动,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通过问题讨论、归纳总结、提炼升华等过程把对具体问题的分析提炼成分析问题的方法,如实践观点、整体观点、辩证观点等;在对比分析、宏观考虑历史事件意义的过程中探究历史发展规律,形成看待历史问题的态度,逐渐形成正确的历史观。
二、引导正确的价值观
高中生的价值观不仅决定了一个人的生命潜力,更关乎国家命运,民族复兴。小到对日常事物的认知和理解,个人的生活态度和道德操守,大到社会责任、民族发展,价值观无处不在。而如今生活条件日益改善,各种诱惑也随之而来,高中生的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容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需要引起社会各界足够的重视。高中历史课程中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学、宗教、艺术等众多领域,记录了影响历史进程的重要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对历史的评价就是对是非曲直的判断、对自然发展规律的探索,即是非观和人生追求。
新课标明确提出“在了解和运用史学方法的基础上,要注意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体验与培养”[4]。高中历史教育应该遵循以人为本的宗旨,把培育健康的人格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首先,在课堂内容的设置上要突出价值观的培养,授课不能仅仅停留在讲授知识点的层面上,而是要组织高中生对丰富的历史资源进行评价与感悟,挖掘其内在精神,提取出符合时代发展和社会需求的价值观。其次,在授课方式上,要把主动权留给学生,在把握住教学主线的前提下,留有足够的课堂空间用于思考和讨论。因为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个由内而外的过程,只有充分地调动高中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引导其自觉主动地去体悟有关历史信息中的精神内涵,提高课堂效率。
三、培养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是生命个体对于存在意义的深刻认识。人文教育的目的就是强化高中生的人文体验,实现精神层面的启迪和引导[5]。历史是人类的活动记录,具有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大到经济、文化、军事反映出来的社会风貌,小到历史人物的个人际遇和情感抒发,无不渗透着浓厚的人文精神。然而,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形式枯燥,难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繁重的教学任务让授课教师没有足够的精力去挖掘教材内容中的人文精神,种种原因导致高中历史课堂上人文精神培养的缺失。
新课改强调“加深对历史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即高中生在历史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人文精神的感染和熏陶[6]。高中历史教师要充分地进行教材挖掘,并搜集教材外的有关历史资料,站在学生的认知角度上整合相关资料,构建起完整的知识链,便于学生全面了解时代背景和人物经历,同时配合课堂上的适当引导,实现对人文精神的深度挖掘。另外,人文精神注重体验,相关资料要生动、典型,能够激发学习兴趣;充分运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可以更加直观地展?F历史;情景再现、朗读比赛等课堂形式能够增加代入感,强化高中生的情感体验。
参考文献:
[1] 肖龙.大历史观与高中历史教育[J].吉林教育,2011(6):80.[2] 陈辉.重新认识唯物史观指导下的高中历史教学[J].历史教学:中学版,2012(10):26.[3] 董兆玲.浅议多元历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J].学苑教育,2012(24):20.[4] 谭广兵.高中历史课堂中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价值观的对策[J].新课程导学,2015(15):7.[5] 张天赐.论高中历史课堂中人文教育的渗透策略[J].新课程学习(中旬),2013(11):155.[6] 高月新.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23).
第四篇:试述新课改背景下的课堂设问
试述新课改背景下的课堂设问
(地理组
王文博)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逐渐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习惯,不但要让学生学到知识而且要让学生提高学习能力,要达到这些要求课堂设问就很关键。其实一节课能有几个好的设问,不但适应了新课改的要求,而且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的思维活跃起来,也能活跃课堂气氛,把课堂教学推向高潮,那么,在地理教学中如何让课堂设问发挥更好的作用呢,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所设问题应在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
在设置问题前对学生要有充分的了解,看这个问题是否在大部分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若在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则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这类问题的特点是:与课堂学习的地理规律、原理紧密联系,并且来自身边的生活,或与近期的热点问题有关。例如:讲完“热力环流”规律以后,可以设问:
1、在无风的室内,点燃的蜡烛旁点燃卫生香,卫生香所放出的烟会远离蜡焰还是靠近蜡焰?
2、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森林火灾中“以火灭火”方法的具体应用过程。
二、所设问题要有目的性
在设置问题时要明确目的,根据不同的目的去安排课堂何时设问以及问题的难易度。例如:为了检查上节课的学习效果并巩固知识,可以课前提问,问题应该是上节课内容的重难点;若是为了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习惯,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设置适合课堂讨论或者通过课后搜集资料能分析、解决的问题,这类问题往往具有开放性,比如讲完区域地理中的日本以后,可以让学生讨论:对比分析我国和日本的地理区位及经济发展的优劣势,思考日本的经济发展模式对我国有什么启示?当然对于这个开放性的问题教师要善于引导,把学生引向贴近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范围中,即在日本经济发展对我国的众多启示中教师应该重点点评:对于人口众多、人口密度大的区域发展外向型经济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及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其次,如果是为了引起学生注意,活跃课堂气氛,所设问题应该具有趣味性,通常学生在课堂中约20分钟后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疲劳,可以在此时设置这类问题。
三、所设问题应紧扣新课程标准 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每节课都是有教学任务的,所以设问要有计划性,不能信口设问,脱离了新课程标准要求的设问就是浪费时间。对于新课程标准中的重点内容所设问题应该重点处理,课堂中用的时间可以多一点,学生的参与度高一点;而对于非重点内容,但学生感兴趣,我们就可以设置出有利于培养学生思考习惯,又能活跃课堂气氛的问题,但在处理过程中不能占用太多时间,适可而止。
四、注意课堂设问的技巧 亚里士多德认为:“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 所以如果能设置出让学生“惊奇”的问题效果会更好,因而也要重视课堂设问的技巧。例如:可以借助于“情境”,利用图片、地图、图表、经典小故事等创设问题,在学习“低气压、高气压系统与天气” 时,教师可讲诸葛亮将司马懿父子及所率魏军困在葫芦峪、遍山燃起大火、欲将敌方全部烧死却不料突降大雨浇灭山火的故事,然后设问“用所学知识解释这场雨的形成过程,并判断降雨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
五、重视课堂提问后的评价
学生回答之后,教师一定要准确客观的评价学生。巧妙运用激励语言,帮学生树立自信心,激发学生进取心,调动学生积极性。同时,对单个学生的评价,也要照顾到全班,使个体问题为全班所借鉴,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评价学生时也要讲究“留白”艺术最好别讲的过多过滥,要给学生留有自己思考,自己反省的空间,教师可以不直接修正学生回答的错误,而是进一步后续追问,通过相关问题的引导,使学生在思考后续问题中自动发现先前回答中的缺陷并主动修正补充,这样既能解决当前问题,也起到“牵一发动全身”的作用,有利于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
六、注意启发学生设问
课堂中应该留大约五分钟时间,让学生提问、巩固消化课堂内容。在此期间教师要鼓励、启发学生设问,并逐渐培养学生“善问“,《礼记.学记》中讲到“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而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学生若能提出疑惑并且能及时解决产生的疑问,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创新意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对于学生所提问题要分类处理,《礼记.学记》记载"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若问题与教学目标联系紧密,则应该在课堂中集体透彻分析,若所提问题与教学目标关系不大,只是单个学生疑惑,则可以课后单独解决,或留作课后探究。
由此可见,若能巧妙的课堂设问,就可以及时唤起学生的注意,促进学生知识的迁移,创造积极的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率。而且顺应了新课程改革的潮流,所以课堂设问不管是作为一种教学手段还是一门教学艺术,都值得我们广大地理教师去探讨、研究。
第五篇:新课改下高中化学课堂有效性研究
新课改下高中化学课堂有效性研究
摘要
一个好的讲师需要好的课堂效率,课堂扎实、有效是课堂教学的生命线。那么在新课程的背景下,一堂怎样的课会是有效的呢? 要使课堂有效,就必须上好课。为此,教师应明确好课的一些基本征,有意识地不断积累经验,培养能力,切实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实践证明,有效性教学的决定因素,并非教学内容,而取决于教学对象——学生,即学生对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专注性。在“强调教育不只是让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更应该使学生不断生成智慧和人格”的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有效利用课堂教学时间,提高学生对课堂学习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认知智慧增值,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
关键词高中化学 课堂教学质量有效性教学
一、传统教学中课堂教学质量低的原因
造成课堂教学质量低的原因很多,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了以下几点:
1、学生学习被动。传统的课堂教学以教师、书本和课堂为中心,学生不是自主发展,往往是教师“强制”下的一种发展,学生始终处于一种被动发展状态。这种发展压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造成学生发展的两极分化和学生的个性发展受到压制。而且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的固定教学方式,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发展,影响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形成。
2、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在现实中合作学习流于形式的情况比较普遍。教师在教学中,大都采用分组的形式让学生自己讨论合作,且无论什么样的课都采用。从表面上看,课堂气氛比较活跃,但从实际的教学效果看,学生并没有学到什么东西,所以教师也没有完成教学任务。一堂好课源于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态度。
3、师生互动性不强。目前,师生互动是一个薄弱环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
学生之间的互动仍然是单向的。它的一个弊端是忽视课堂教学中其他知识信息的传递,忽略了课堂教学中人际交往因素对学生发展的促进作用。
二、提高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方法
1、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一名化学教师,应深掘教材知识精髓,探索学习兴趣的切入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样不但能打破沉闷的课堂气氛,而且能激活学生创造性思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好的讲师,要能够让学生主动的吸引到课堂上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比如在讲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时,笔者是这样导课的:木匠在木桩上钉钉子时,常往钉子上吐唾沫,你知道是为什么吗?通过用真实的生活素材举例很好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抓住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这一基本特征,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学习原电池工作原理时,我是开设了随堂实验,让学生自带一个橙子,来同桌配合组装成一原电池装置。观察二极管是否发光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大大被激发出来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在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前提下,树立有效教学的理念,掌握有效教学的策略或技术。构建一种有效教学的框架从而整体提高教学效果。构筑高中教育优质工程备课要充分新课改下的化学教学,要求我们要结合具体的实际改革。
2、让“问题”成为探究的起点
现代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认为,知识并不能简单地由教师或其他人传授给学生,而只能由每个学生依据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因此,在化学教学中,应着力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而探究源于问题,有问题才会引发探究活动,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首要环节。从某种意义上说,探究的过程就是一个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过程。所以,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设计探究的问题。例如,在学习二氧化硫的性质时,可让学生通过查 找资料、做家庭小实验等方式自主探究有关二氧化硫对环境的污染及防治方法等内容,并设置以下探究问题 :①二氧化硫的主要来源有哪些? ②什么是酸雨? 酸雨可分为哪些类型? 分别是怎样形成的? ③酸雨有哪些危害? 如何防治?④ 收
集雨水并测定其P H,分析本地区酸雨的危害情况和形成的主要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治理建议(要求写出探究报告)。仅二氧化硫的性质,就能设计出这么多探究的问题,可见,化学教材中适合探究教学的素材是非常丰富的,关键看我们是否想到去发掘。我们在教学中会发现提问是一门艺术,提问的时间、方式不 同,往往能够达到不同的课堂教学效果。有的学生只要一听到提问题就会各种紧张,久而久之,就会对课堂失去兴趣,对应的学习效果就会直线下降。但提了很多有趣且激发学生考虑的问题就会增加学习兴趣。
“怎样提出好的问题能够引发学生的发散思维、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成为我们在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设计课堂提问时,我们应该遵循新授前提问,搭桥铺路;新授时提问,抓住重点;训练时提问,抓住联想的原则。只要教师立足教材,把握重点,精心设计问题,并选择提问的最佳时机,就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
3、灵活采用教学方法
有效的教学应该是各种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激发兴趣,诱发探究动机的方法很多,教学方法的选择应该与特定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具体的教学环境相适应。所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师要能随着教学内容的变化,教学对象的变化,教学设备的变化,灵活应用教学方法。“教无定法,贵要得法 ”。只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所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都是好的教学方法。例如,在进行“原电池”教学时,首先演示“我家的番茄会唱歌”这样有趣的水果电池实验,学生惊奇地发现用铜片、锌片、导线、西红柿 如此简单的装置竟然能发出电来,觉得深奥的理论离现实生活更近了,大大激发了弄清电池放电的化学原理的强烈欲望,听课效果格外的好。化学是自然科学,化学的教学离不开实验。化学实验本身就充满了一定的新奇性,因此我们可以充分挖掘实验本身的趣味性,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进行实验引入的同时,教师实际上是把自己对于科学课程的感情、思维方式、操作技能、认识态度等呈现给学生,这样做,能够潜移 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意志、品格和个性等各种非智力因素发展的教育。
再例如,在化2(必修)中“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教学时,原子弹的爆炸,节日美丽的火焰,缓慢锈蚀的青铜大钟,溶洞中奇形怪状的钟乳石,塑料制
品的老化,煤炭和石油 的形成;工程师研究提高炼铁转化率的艰难历程,硫酸厂二氧化硫催化氧化成三氧化硫的探索等。让学生体会到化学反应速率的快慢竟然有如此惊人的差别,感到太神奇了,同时认识到化学反应速率是可以改变的,等等,带着诸多思考进入新课学习,效果当然相当好。网络、投影仪、录音录像、多媒体课件、复杂化学过程的演示动画等现代多媒体技术进入课堂,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更重要的是可以表现客观事物和各种化学现象,能在短时间内展示事物的运动和发展的全过程,为学生提供大量而丰富的感性材料,突破传统教学手段在时间、空间上的限制,将传统教学手段不能表现的现象 和过程进行形象而生动的模拟表现,有效地增强教学效果。
4、及时进行教学反思
课堂教学是遗憾的艺术,永远充满着变数。无论教师课堂设计得如何完美,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总会出现与事先设计不一致的情境和问题,这就要求我们课后进行反思及再设计。化学教师的教学反思对教师来说表现为一种积极的探索活动和富有个性化的创新精神,它具有挑战性,是一种完善自我、超越自我,提高 问题意识,优化思维品质的、高效的学习方法和最佳的纠错手段。教学反思可优化教师认知结构,培养思维的灵活性、适应性和创新性,对于改革高中化学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教学效果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个理念能否得以实施和落实的关键就在于我们的课堂教学,而课堂教学有效与否的关键又在于其是否有一套科学、合理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在于能否对我们的课堂教学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在“关注学生发展”的今天,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教师的课堂语言仍然是课堂上师生交流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教学工具。对于具有不同智能组合、不同个性的学生,我们应该改变传统单一的“郵别与选拔”的评价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关注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不仅要重视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积累,更应该要重视对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和培养,并通过多元的评价方式对其作出客观的评价,以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任宝华中学化学课堂探究教学的教学策略 新思考网
[2]王祖浩等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 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
[3]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研究中心.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评价方案(试行稿)[J].素质教育大参考,2005,(3):42-45.[4]周青.化学教育测量与评价[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89-92.[5]闫蒙钢.中学化学课程改革概论[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6:147-150.[6]杨文娟.构建新的职业学校数学课堂教学评价体系[J].职业技术教育研究,2007,(7):49-50.[7] 丁平.浅谈如何进行新的课堂教学评价明[J].教育革新,2006,(4):80.[8]郑先玉,张敬相.怎样做好课堂教学评价[J].机械管理发展,2010, 25(1): 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