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古建测量报告
古建测绘实践报告
实践简介:
本学期的古建测量实践是一个特别有意义的实践。本次实践是一个让我们更进一步了解古建、亲身走进古代建筑,感受古代建筑文化的机会,同时也让我记忆不到的被建筑的魅力所吸引。如今时代在快速的发展着,新的建筑也不断的创造着,但是去看懂读懂体会古人建造的古代建筑也是作为一名建筑学子的必要课程。这次的古建测绘实践让我受益匪浅,同时也对古代建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一、实践目的:
本次实践的目的是通过实地实物测绘,深入观察中国古代建筑的形态、古建筑的结构与形式等建筑特征。使我们从历史中学习建筑,建立建筑体验与认知,总结建筑经验,培养专业素养。通过实际测量并绘制测绘文本,体验建筑的空间感、材料的应用、建筑的尺度感等,把理论联系实际,掌握古代建筑和古代建筑装饰设计的常用方法手段,全方位了解设计,与现代建筑公共思考,创造性应用基本理论,解决实际问题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时间地点:
阜新市人民路与八一路交叉口
三、实践时间:
2014年7月1日——2014年7月7日
四、实践内容:
对路中的亭子进行测量并绘制成图。到达时间地点是我们先对亭子的整体结构进行观察,了解总体布局,与测量范围。然后,仔细的观察我们需要测量的建筑的特色,平面形式、构架方式、屋顶形式、台基情况、彩画等等。
接下来开始正式的测量工作,测量过程中,将同一组分为了两个部分分别对亭子进行垂直水平方向的测量,对建筑的细节部分,我们借助数码相机以及长梯的进行 拍摄。
测量工作结束后我们回到学校马上开始数据处理工作,并进行绘图工作。
五、实践心得:
通过这次测量工作,就是对本国古建筑的了解,在这里,我再一次感慨于古人的智慧,中华民族是一个大民族,孕育了五千年源远流长的文化特产,用博大精深不为之过,还有好多埋没在时间与尘嚣中的古老的智慧在呼唤我们去发现,去继承去创新,感慨于唯今建筑风的滥觞,我们或许应该用长远发展的眼光来对待一切文化一切发展,希望中国的建筑之路越走越顺利!也祝愿广大的建筑学子的求学之路越走越顺利!
第二篇:西安古建报告
西安古建筑的文化塑造 ——西安古建筑认知实习报告
摘要: 建筑与文化是一个宽广的领域,它既是历史的,又是现实的,更是未来的。建筑与文化是大众的,它们 为大众所创造,也为大众所使用。中国的古建筑是灿烂的中华古文化艺术中最具独特魅力的部分,是中国古文化,古文明的标志和象佂。它凝聚着中国古代各阶层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无论是个体建筑还是群体建筑,都是一个民族不同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科技诸条件的综合产物,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完美结合。古建筑的存在也为我们更好地了解古建筑和古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西安的古建筑风格使我对建筑文化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关键字:西安 建筑 文化 评阅人评语 西安?古建筑 西安,取“安定西北”之意,古称长安,现为陕西省省会,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中心。西安南依秦岭,北临渭河,古有“八水绕长安”之利,土地肥沃,盛产粮棉,西安地理环境之利,也成为 封建王朝重地。从公元前11 世纪~公元10 世纪中叶,先后有西周、秦、西汉、前赵、前秦、后秦、北周、隋、唐10 个朝代建都西安,长达1000 多年,是中国历代建都最久的城市,为我国六大古都之一。悠久的历史为西安留下丰富的文化遗产。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对西安进行了9天的考察。考察前我们对西安旅游景点进行了资料的收集和了解.在导游的带领下我们参观了陕西省历史博物馆,大雁塔,大唐芙蓉园,华清池,清真寺,慈恩寺,西安碑林博物馆,和西安古城墙等古建筑。西安是我国最有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这次的建筑认知实习选择在西安,更多的是它有较为完善的历史风貌,在现代建筑中融合了地域文化,做出了许多有代表性的作品,古建筑与在它基础之上做出的现代建筑进行对比,激发我 们去思考。在这里先介绍几个西安有代表性的古代建筑
1.1大雁塔 大雁塔是西安古城的标志,又名慈恩寺,位于西安市区南郊,为唐代长安城内保留至今的重要建筑之一,建于唐永徽三年,初建时为方形五层楼阁式塔。史载:建筑大雁塔是用来保存唐高僧玄奘法师从印度带回来的佛经和佛像。武则天长安年间因倒塌而重建,高十层,后被战火毁掉上部三层,剩余七层,后唐长兴年间曾经修缮。明万历年间在塔身外面包砌一层面砖,形成今日的外风。大雁塔现为方形七层楼阁式塔,塔身结构为砖砌单层塔壁,内各层架楼板,设木楼板直通顶层。塔外壁砖砌立柱,表现开间数目。各层挑檐用砖砌作叠涩牙子,塔顶为定瓶葫芦。整个塔造型雄伟稳健,风格朴实,为唐代楼阁式塔的典范
陕西历史博物管是一座拥有现代化设施的大型国家级博物馆,馆聚集了大量的出土文物,为各地考古 学家的必到之处,博物馆坐落在小寨路与翠华路的交汇处,坐北朝南的布局,中间为主入口,左右两侧各有一次入口。入口处有水池,池中有假山,水自山石上流下,自然而优美,这种建筑小品的设计及位置的规划,很具有借鉴意义。正对大门的是两层的主展厅,为坡屋顶古建筑,庞大而稳重。在入口处设置了很多阶的台阶,使博物馆更加显得高大庄重,馆内完全采用人工照明,立面上没有开窗。馆内展示的是从陕西省出土的历史文物,分为史前周秦汉魏晋南北隋唐宋元清七大部分,入口大厅的东西部分别为办公部分和纪念品销售处。功能分区非常合理,人流路线非常明确
.3钟鼓楼 钟鼓楼也是西安的标志性建筑,位于西安的中心地段,楼建于基座中心,稳重厚实。楼总高 36米,占地576平方米。由台基、楼阁、角坊组成。台基呈正方形,边长24米,高8.5米,用砖石砌筑。台基四面辟有券顶门洞,中通十字,与解放东西街、鼓楼南北街相通。从北券门沿券砌暗道石阶可登至台基之上。台基中心建有十字歇山顶重檐三层楼阁,每层楼阁四面围以环廊。西安钟楼是我国目前规模最大,建筑最宏伟,保存最完整的明代建筑之一。它以其金碧辉煌的雄姿踞于西安城中心,东西南北四条大街的交汇处,是古城西安的标志建筑被誉为“古城明珠”
1.6大清真寺 大清真寺是我国目 前规模较大、建筑最早、保存完整的一座伊斯兰教寺院。寺院内有建于17世纪初高达9米的木结构大牌坊,牌坊琉璃瓦顶,异角飞檐,精缕细雕;东西走向成正方形,共分四进院:第一进院最东边影壁正面镶有三方菱形菊莲图案,檐下砖雕斗拱,宏伟壮观,古建木牌坊竖立中央,异角飞檐,牌坊顶部琉璃覆盖,蔚为壮观,该牌坊建于17世纪,南北两侧各有厢厦三间,内部陈设明清两代古式家具。殿内有石碑七通,碑文有阿拉伯文波斯文和汉文。现存大清真寺属于明清建筑风格,主体建筑有前后大殿、省心楼、凤凰亭等,寺内古树林立,种植各种花草,整体规划布局紧凑庄严稳重。清真大寺的建筑形式、基调一派中华民族风格,然而,寺院内的一切布置又严格按照伊斯兰教制度,殿内的雕刻藻饰、蔓草花纹装饰都由阿拉伯文套雕组成,中国传统建筑和伊斯兰建筑艺术风格如此巧夺天工的结合,令人观止,因而它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伊斯兰文物之一。
1.7 城墙 说到西安的建筑,不得不提到城墙和埙。西安是由古城墙围成的四方城,秦砖汉瓦叠砌的城墙承载 着长安千年文化的厚重。西安城墙是明代初年在唐长城皇城的基础上所建,形状呈长方形,高12米,顶端宽15米,底部宽度25米,城墙有东南西北四座城门,环城有护城河,环城路,在古代,皇宫坐落在城墙内,城墙上有军队把守,城墙稳如泰山,入侵者很难攻打进来.西安的城墙四四方方,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是在“高筑墙广积粮”的建议下修建。在汉长安城的建筑中,上下水的设计和布局特别值得注意,当时的建筑师充分利用了城南的的滈河,潏河和城西的沣河水源,并改造了河水道,从城西将活水引入城内,通过“石渠”流遍各宫,宫中各有池塘,既美化了环境,又解决了生活用水。另外,在城外西南一侧迫使河改道,凿为人工运河,当时称为“漕河”,由南城墙外东流北折,与渭河沟通,并在宣平门附近与石渠的出口汇合。走近西安城墙,当年的玄武门虽然不复存在,但我们仿佛来到李世民复兴唐朝的贞观之治时期。西安的老城门,尚武门、安远门、尚德门、解放门、尚俭门、尚勤门、朝阳门、中山门、长乐门、建国门、和平门、文昌门、永宁门、朱雀门、勿幕门、含光门、安定门、玉祥门。我们争取一一踏足,揭开每一道城门背后的故事和历史??。2 西安?古建筑?文化
在西安的日子里我们也认识到了在西安大部分的建筑都是仿唐式的建筑,如大雁塔广场两侧的建筑风 格是完全的唐式风格,还有钟鼓楼广场周围,也有不少的仿唐式建筑,唐式建筑已经完全充斥于西安的大 街小巷,但是在西安我们也发现了一个问题,这不仅在西安,在国内也是普遍的现状,就是外貌类似古代风格的建筑太多,其结构完全都是钢筋水泥,仅为形似古建的虚壳罢了。去过西安的人也都知道,钟鼓楼广场,西门内建筑,风格类似徽派,甚至还有山墙,我对古建民建所知甚少,但是至少应该不是唐代建筑元素吧。还有西安的大街上也出现了西方建筑,西方的设计文化是建立在近代科学和现代文明的基础之上,它的主要特征是空间的几何化,用机械论的观点来解释自然,设计思想主要是‘以人为中心的文化价值观’,这与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思想是完全对立的。在这样一个风格不统一的城市里没有真正的体现出一个地区的文化特征,屋顶斗拱满大街摆只能归结为中国城市发展中人为因素所造成的单调与重复性,城市定位的过度绝对化.过度强调单一价值单一形式,只能让城市的“有机更新”和“可持续发展”成为空谈,只留下一个没有灵魂的驱壳。西安作为十三朝古都,不可能定应该说在西安做现代的建筑是有相当大的难度,西安一个古老的城市,建筑风格已经完全成熟,在这样的基础上如何能够融入地方特色是 建筑师们要思考的问题。西安城应该用传统的风格来统一建筑风貌,不主张复古、仿古,但传统的符号、文脉和地域特点应体现于当今的建筑风格里。从西安的建筑风格上我对建筑的文化有了更深刻的了解。设计的文化性,是指设计上吸收民族的、民俗的各个以及历史所遗留的种种文化痕迹,并具有极强的可识别性。由于许多极具地域性的民俗、文化及艺术品均是在与世隔绝的状态中发展演变而来的,即使是在以往有限的交流和互通下其同化和异化的程度也是有限的,因而可识别性是非常明确的。我想建筑是一个文化的产物,它总是扎根于文化的环境之中,受到所在地区的文化影响,受文化所制约的,这是造就一个建筑形式和风格的一个基本点。在世界范围内,建筑作为一个时代的写照,新的技术体系,新的思维方式,新的科学技术,必然带来了新的设计观念和思想,现代建筑创作很自然地就应该适应当今时代的特点和要求,建筑要用自己特殊 的语言,来表达所处的时代的实质,表现这个时代的科技观念,揭示思想和审美观。归根到底,是时代精神决定了建筑的主流风格,把握时代脉搏,融合优秀地域文化的精华,建筑才会创新和向前发展。当然,强调创新和时代精神,创作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关键要处理好时代精神和弘扬传统建筑文化的关系。弘扬的目的是为了创新,创新也必须原有的文化根基上发展。继承传统并非在新建筑上贴标签、贴传统符号,或者部分构件的复制;而是吸收整体的文化的内涵,这既有中国文化的传统,也是世界人类建筑文化的精华。建筑作为一种文化,它是需要我们用心去领悟、去发现、去创造的,我相信只是我们能以认真学习的态度去面对我国现阶段的建筑文化,努力学习西方适合我们吸收的建筑思想,我国的建筑业会有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也会在我们的大地上出现更多更好的建筑,去实现我们真正的地域文化。
中国西安,西部最佳”不错,这次西安之行,长了很多见识,学到了很多东西。西安她 特有的古城气息,给我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回忆,西安有新建筑也有古建筑,这次的实际接触和体验建筑,我相信对我以后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这次西安之行,长了不少见识,无论在规划方面,还是在单体建筑的设计上,我都学到了很多东西,学会了很多新的设计方法。建筑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需要学习很多方面的知识,这就要求我们不能一味的依靠课本,依靠课堂,而要广泛的涉猎,不断地学习总结,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设计出优秀的建筑作品。建筑文化性是传统文化和时代特征的综合表现。作为学生我们特别要重视吸收地域建筑文化的优秀传统,努力寻求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方式的结合点,才能够创作出有文化品味的现代建筑
第三篇:古建测绘报告
建筑与艺术学院2009届2012年夏实习报告古建测绘认知实习
古建筑测绘实习报告
————井陉天长镇某三进院民居
姓名:朱骏班级:建0901-1学号:20091891指导教师:刘丽、宋学雅、杨玲燕
绪论
学校的三年,从学习专业的角度来说。我们接触更多的是现代建筑,当代建筑的设计模式,做建筑。做设计我们融入的更多的是现代的建筑模式理念,缺少对中国独特的古代建筑的文韵的理解。从《中国古代建筑史》中、或是在老师的讲解中,我们毕竟获得的只是为数不多的理论上的知识点,缺少自我的实践操作的能力。
这次的井陉的古建测绘,不仅可以培养我们对古代建筑的理解和领悟。更多的是对我们专业能力的提升,以及对做建筑做设计的补充和细节的能力的提升。
正文
1、测绘过程
关键词:感叹协作明确
虽然去过一次井陉,但给我的印象并不是那么的熟悉,或许记忆中的井陉充满着民俗、充满着古韵。再来井陉,与其说是对井陉古代建筑的测绘,不如说是对中国传统古代建筑的认知和基本的掌握。
测绘的地方是井陉的天长镇,这个有点弥漫着灰尘但处于交通要道的古镇。我们小组的测绘任务是王家大院南边的某三进院的民居。在书本上可以拾取到关于民居的某些知识。头脑中最深的无外乎是北京独特的四合院布局形式。对于即将见到现实,我不仅充满着好奇还洋溢着对现实中传统民居的参观和测绘。同样是民居。其在建筑手法、建筑装饰、建筑立意、建筑用途等是否有什么不同??带着这样的一个问题,我们对这个传统的三进院民居进行了细致的测绘。
对于这个传统的民居我们主要是从立面、平面。屋顶梁架、铺装、细节、横剖等几个主要方面进行了细致的测绘。测绘的内容的整理主要是建立在草图到正式图的转换。以及对如何处理好各个建筑单体的内容的统一和整合。
在测绘过程中。我们遇到一个意想不到的突发情况。测绘刚进行第一天,第三进院的住户因有点情况需要出去,10.1之后才回来。那么我们原先设定的计划和任务就被这么打乱了。有这么一句话来着:“计划赶不上变化,如何处理变化成为了关键。”-1-
建筑与艺术学院2009届2012年夏实习报告古建测绘认知实习
好在我们改变了计划。集体对这个这户住宅进行了测绘。虽然还是有点匆促,有点遗漏,但在这个突发的情况下,更多的体现的是一个团体的协作能力,我想这才是关键。或许这只是我们测绘当中的一个小插曲,但无疑这是很好的一次体验。
在接下来的几天当中,我们还是按照原计划,对民居进行了细致的测量和图纸的绘制,体现的是对草图的斟酌和整理,古建细节的推敲和详细拍摄。无论在测绘过程中还是测绘结束后,我不禁感叹:古代建筑的魅力和对古建有了一个新的认识。
2、测绘收获
关键词:装饰纠正补充
我想这次测绘的收获,个人觉得有三点:
(1)对古代建筑的细部装饰有了一个明确的认识。融入的是对古代精雕细琢充满着敬佩之情(无论是建筑的雕窗画洞都融入了古人的精湛的造型手艺),我想这点可以融入到现代理念的建筑设计当中,注重细节构造。体现建筑设计的美感和灵动感。
(2)对以前头脑中的错误的理念有了一个彻底的纠正。举个例子,对屋檐部分的起翘部分有了一个详细的知识点的灌输。并且纠正了以往的错误的理念。
(3)对古建的知识点进行了实践上的补充。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归纳到理论。我想这是我这次学习测绘过程中得到的收获。
这些收获或多或少的会对自己的以后的专业提升有一个补充。
3、测绘感悟
关键词:能力铺路延伸
测绘固然是这次实习过程中的重点。但是在此测绘期间体现的是我们对专业兴趣,对专业认知的能力的体现。我们运用我们学到的,掌握到的。对一个理论的建筑概念进行了我们所谓的实践。这无疑是我们能力的体现。设计给了我们一个锻炼的平台,那么操作,实践无疑是展现我们能力的体现。我们从测绘中得到了实践层次的知识,我想这对我们的专业学习,专业发展起到了很重要的铺路作用。我相信我们可以在这条路上越走越稳,我们战胜了所谓的物质上的艰辛,去构建去磨练我们的意识品质。无论什么,只要有了这种品质,那么我想延伸开来。对于设计,对于建筑。我们还有什么可以后悔的呢?
第四篇:古建实习报告.
古建实习报告
今年暑假我们转业来到我国现存的古典园林的代表——避暑山庄进行古建实习。在著名教授杨道明老师的讲解与帮助下,让我学到了很多,也知道了很多。从而对古代建筑也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上下五千年的历史,而支撑着中国文明的独特的“思想”,深深的渗透于中国的古代建筑中,从而形成了中国独树一帜的建筑思想,并成为了世界建筑思想的一朵奇葩。等级制度、居中思想、居前思想、天人合一等建筑思想对中国古代建筑影响深远,并且其中的一些思想观点至今还为人重视。
占地743 万平方米避暑山庄,是我国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它既是清代帝王的避暑行宫,也是清朝政府的又是一个政治中心,因此建筑上庄重宏丽,古朴清雅与政治上的威严神圣相融合,同时与山庄苑景区的雄奇秀丽和谐相映,浑然一体,有着独具一格的园林特色”。六月,我们来到避暑山庄,亲身感受古人的独具匠心,源于自然,顺其自然,高于自然,同时融南北造园艺术于一身的设计手法。
德避暑山庄又名承德离宫或热河行宫,是中国清代皇帝夏天避暑和处理政务的场所。避暑山庄是清朝皇帝为了实现安抚、团结中国边疆少数民族,巩固国家统一的政治目的而修建的一座夏宫。避暑山庄兴建后,清帝每年都有大量时间在此处理军政要事,接见外国使节和边疆少数民族政教首领。这里发生的一系例重要事件、重要遗迹和重要文物,成为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最后形成的历史见证。康熙二十年(公元 1681 年,清政府为加强对蒙古地方的管理,巩固北部边防,在距北京 350 多公里的蒙古草原建立了木兰围场。每年秋季,皇帝带领王公大臣、八旗军队、乃至后宫妃嫔、皇族子孙等数万人前往木兰围场行围狩猎,以达到训练军队、固边守防之目的。为了解决皇帝沿途的吃、住,在北京至木兰围场之间,相继修建 2l 座行宫,热河行宫——避暑山庄就是其中之一。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自康熙四十二年(公元 1703 年动工兴建,至乾隆五十七年(公元 1792 年最后一项工程竣工,经历了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帝王,历时 89 年。避暑山庄的营建,大体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康熙四十二年(公元 1703 年至康熙五十二年(公元 1713 年,开拓湖区、筑洲岛、修堤岸,随之营建宫殿、亭树和宫墙,使避暑山庄初具规模。康熙皇帝选园中佳景以四字为名题写了“三十六景”。第二阶段:从乾隆六年(公元 1741 年至乾隆十九年(公元 1754 年,乾隆皇帝对避暑山庄进行了大规模扩建,增建宫殿和多处精巧的大型园林建筑。乾隆仿其祖父康熙,以三字为名又题了“三十六景”,合称为避暑山庄七十二景。康熙五十二年至乾隆四十五年(公元 1713 年至 1780 年,伴随避暑山庄的修建,周围寺庙也相继建造起来。清朝的康熙、乾隆皇帝时期,每年大约有半年时间要在承德度过,清前期重要的政治、军事、民族和外交等国家大事,都在这里处理。因此,承德避暑山庄也就成了北京以外的陪都和第二个政治中心。乾隆在这里接见并宴赏过厄鲁特蒙古杜尔伯特台吉三车凌、土尔扈特台吉渥巴锡,以及西藏政教首领六世**等重要人物,还在此接见过以特使马戈尔尼为首的第一个英国访华使团。清帝嘉庆、咸丰皆病逝于此。1860 年,英法联军进攻北京,清帝咸丰逃到避暑山庄避难,在这座房子里批准了《中俄
北京条约》等几个不平等条约。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辛酉政变”亦发端于此。随着清王朝的衰落,避暑山庄日渐败落。新中国建立后,经过不断地维修,避暑山庄和外八庙已经成为中外著名的旅游胜地。1982 年经过国务院审定为全国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域,全国第一批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1994 年12 月承德避暑山庄和周围寺庙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避暑山庄的艺术特色在于充分运用园外借景,突出自然山水之美。山庄整体布局巧用地形,因山就势,分区明确,景色丰富,以朴素淡雅的山村野趣为格调,趣自然山水之本色,吸收江南塞北图表。
这就是普宁寺和普宁寺里的通高27.21米被载入世界吉尼斯大全的金漆木雕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
一、文化特色: 普宁寺属藏传佛教中黄教的寺庙,座北朝南,建筑在山坡之上,占地面积三万三千平方米,是一座汉藏建筑艺术普宁寺巧妙结合在一起的庙宇,该寺的平面布局是一条明显明显的中轴线贯穿南北,主题建筑都位于中轴线上,呈纵深式对称格局,以大雄宝殿为界,前半部是典型汉式伽蓝七堂式建筑,主要建筑有山门钟鼓二楼天王殿东西配殿和大雄宝殿,后半部式按照西藏桑耶寺建的反映佛教世界宇宙观的藏式曼陀罗,反映佛教世界中心的建筑大乘之阁建在后半部建筑的中心位置。山门是普宁寺的前门,是一座宽为五间的门殿,门内供有守护佛法的二天神,俗称哼哈二将,手持金刚杵,护持佛法左为密执金刚,右为那逻延金刚,像高4.34米,质地为木骨泥塑。在山门前原有四柱九楼木牌坊三座.牌坊前是广场,每年正月十三日,喇嘛在此举行打鬼的宗教仪式.山门两侧有东西掖门,以里左右各有宝幢一根,院正中座落碑亭,亭内置御制石碑三通。碑文分别为:普宁寺碑文、平定准葛尔勒铭伊梨之碑、平定准葛尔后勒铭伊梨之碑、这三通碑文分别记述了普宁寺兴建普宁寺的渊源、清政府平定达瓦齐、阿睦尔撒纳叛乱的始末,均用满蒙汉藏四种文字镌刻,充分展示了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统一,有丰富的民族文化的国家。碑亭北为天王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绿剪边黄琉璃瓦单檐歇山顶,殿内主供有布袋和尚,四大天王,以及护法神韦陀像,王殿前左右相对为钟,鼓二楼,天王殿东西砌腰墙,辟门,组成普宁寺的第一进院落。
二、建筑特征: 普宁寺是一座典型的汉藏合璧式的寺庙。整座寺院雄伟壮观,占地面积达2.3万平方米。寺院按建筑风格分为前后两部分,主要建筑都在中轴线上,附属建筑则对称地分列两边。
主体建筑大雄宝殿为双层歇山式,称为“九脊十龙”殿,内供三世佛与十八罗汉像,壁画环绕。前后两座主体建筑均建在1.4米高的石砌须弥台基之上,殿前的月台有雕刻精美的石栏杆环绕,台阶中央辅有石雕艺术精品“云龙石陛”,四角有叫“螭”的龙头。寺庙中的“金龙和玺”与“六字真言和玺”彩画在古建彩绘中更别具一格。
寺院前半部由山门、幢竿、钟鼓楼、碑亭、天王殿和大雄宝殿等组成,为传统的汉族寺庙建筑形式。寺院坐北朝南,山门面阔五间,单檐歇山式琉璃瓦顶,内有哼哈二将塑像分列两边。进入山门,东为钟楼,西为鼓
普宁寺
楼,中间为碑亭。碑的四面分别用满、汉、蒙、藏4种文字镌刻着乾隆皇帝写的碑文。碑文记述了清政府平息叛乱、统一天山南北的经过,是非常珍贵的历史文物资料。碑亭后面是天王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顶,殿内正中端坐布袋和尚,俗称大肚弥勒佛,形象慈祥憨厚,笑容可掬。两侧为护世四大天王塑像。过了天王殿,便是大雄宝殿。它面阔七间,进深五间,重檐歇山顶,上覆黄顶绿边的琉璃瓦。顶部大脊置一铜制鎏金喇嘛塔。殿内正中供三世佛,两侧则为十八罗汉塑像,殿内墙上绘有彩色佛教故事壁画,工笔细腻,形象逼真。东西配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顶。殿内原有500罗汉塑像,现仅存200余尊。
寺院的后部以大乘之阁为中心,四角有四座不同颜色的喇嘛塔。这些建筑依山就势,布局巧妙灵活,体现了喇嘛教的宇宙观,具有浓厚的喇嘛教色彩,是一组藏式风格寺庙建筑。大乘之阁通高36.75米,外观正面6层重檐。阁内置千手千眼观音菩萨立像,高22.28米,用松、榆、杉、椴等坚硬的防腐木材雕刻而成,重约110吨。这尊木雕高大雄伟,比例匀称,雕工精细,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木雕像。
这是有“小布拉宫”之称的普陀庙。
普陀宗乘之庙是仿西藏拉萨布达拉宫修建的,“普陀宗乘”是藏语“布达拉”的汉译。庙依山建造,坐北朝南,山门内是碑阁,北是五塔门,高十余米,有拱门三个,上建红、黄、黑、白、绿五座喇嘛塔。门北是琉璃牌坊。牌坊北地形渐高,各式白台、塔台建筑因地形而散置,高低有别,变化多端。最后为雄伟高大的主体建筑大红台。大红台的正面,下面是高达十八米的大白台,其上耸立着高达二十五米的大红台。红台内四周为三层群楼,中央是重檐攒尖鎏金铜瓦项的“万法归一”殿。
普陀宗乘之庙布局分三个部分:前部包括山门、碑亭、五塔门;中部包括琉璃牌坊、白台、僧房等;后部是主体建筑大红台及周围其他建筑,大小共60余处,被包围在雉堞衔连、依着山势起伏而环寺一周的高大围墙之内。
漫步五孔石桥,进入藏式山门,便是黄琉璃瓦覆顶的碑亭。亭内竖着三座石,以汉、满、蒙、藏四种文字分载《普陀宗乘之庙碑记》、《土尔扈特全部归顺记》、《优恤土尔扈特部众记》三文。碑亭后是五塔门。五塔门满壁白色,上有三层藏式盲窗,下为三座拱门,门顶上有五座喇嘛塔,门前有一对大石象,象征着吉祥和佛教大乘派的力量无边。
从以下几方面分析简述避暑山庄的艺术价值: 1.康熙兴建行宫。在选址方面是有着多方面目的的,康熙多次亲自考察!经过多方比较和亲临其境的勘察,终于选定热河周围的一片山水修建热河行宫,作为去木兰围场途中多处行宫之中枢。除了山青水美,选定此址还有更重要的政治目的,承德地处木兰围场和京师之间,地处少数民族聚居地,便于联络各少数民族,从而实现其“合内外之心成巩固之业”“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四方朝揖众象所归”的政治目的。山庄四周群山环抱,北有金山层峦叠翠作为天然屏障,东有磬锤峰毗邻相望,南可远望僧冠诸峰交错,西有广仁岭耸峙,武烈河自东北折入蜿蜒其间,狮子沟在北横贯,从而使这块山林之地有独立端严之感。从左图整体地形地势中可以看出,山庄居群山环抱之中,偎五烈河穿流之湄,是一块山区“Y”形河谷中崛起的一片山林地,众山周环又呈奔趋之势朝向此地康熙在避暑山庄记中说:“金山发脉,暖流分泉,云壑亭泓,石潭青霭,境广草肥,无伤田庐之害,风清夏爽,宜人调养之功,自天地之生成,归造化之品汇”从这段描绘中可以看出,康熙皇帝十分喜欢图表。
2.避暑山庄的总面积约为 560 公顷,山庄可分为宫殿区、湖泊区、平原区和山岳区。其中山岳约占全园面积的 4/5,平原占 1/5。平原中湖泊占面积的一半,主要由热河泉汇聚而成。山庄创造了山、水、建筑浑然一体而又富于变化的园林。它的布局立意、造园手法在中国古代宫苑中占有重要地位。它的特点是园内围进了许多山岭,只有五分之一左右的平地,而平地内又有许多水面,这与圆明园、颐和园的布局上有所不同。园的周围绕以防御性的砖石构筑的宫垣,似宫城一般,宫垣高约一丈,厚约五尺。四周设六个门,南面有丽正门、德汇门、碧峰门,东边及东北、西北各一门,形成与一般皇家园林的不同特点。宫殿区:避暑山庄的布局运用了“前宫后苑”的传统手法。宫殿区位于山庄南端,包括正宫、松鹤斋、东宫和万壑松风四组建筑群。正宫在宫殿区西侧,是清代皇帝处理政务和居住的主要所在。按“前朝后寝”的形制,由九进院落组成,布局严整,建筑外形简朴,装修淡雅。湖泊景区:整个山庄西北高东南低,东南有泉水聚集左图宫殿区平面上图院落规则式种植的湖泊和平地,西部及北部是地势起伏的山丘,这里林木茂密。山庄的湖水总称塞湖,在广阔的湖水区四周,群山环抱,宛如天然画屏。常年不断的默沁、汤泉等温泉和茅沟河、赛音河河水,滋润着漫山的林木花草,寒冬不结冰,夏日凉爽宜人。湖泊区是山庄风景的重点。位于宫殿区之北,为大小洲屿分隔成形式各异、意趣不同的湖面,用长堤、小桥、曲径纵横相
连。湖岸曲逶,楼阁相间,层次丰富,一派江南水乡景色。建筑采用分散布局手法,园中有园,每组建筑都形成独立的小天地。山庄72 景,有31 景在湖区。在较大的岛屿或地段,布置了严谨四合院式的封闭空间,如“月色江声”、“如意洲”。这里是皇帝宴饮和会客的地方,需要一定的格局和安静的环境,建筑布局强调内部空间的完整。在较小的岛屿或地段,则结合地势布置楼阁,如“金山”、“烟雨楼”等。这里是眺望风景的地方,视野广阔,又是湖区观赏视线的焦点,建筑布局着重外部造型的变化。湖泊区的许多景点是模仿江南名胜修建的。因此,建筑外形的丰富多变,回廊粉墙的广泛使用,装修的简朴适度,以及山石的处理,色彩的搭配,都具有江南园林的特征;但建筑本身又是北方形式,叠石也以北方的青石为主,这些都与浑厚的自然景色和谐统一,形成独特的园林风格。
3.避暑山庄土地肥沃,植物繁多,园中原有松、柏、枫、杉、槐、桧、桦、栎、椴、梨、桑、杨、柳、榛、桃等、多种树木。是组成各景点必不可少的题材",山庄园内运用植物外观、颜色、气味等特点配置构景,因势利导,突出主题,加以创造,构成了一组组精巧的植物与建筑的有机配置,形成让人惊叹不已的构景。山庄以古松为基调,使整个园林具有一种苍古的情调,清帝以松为观赏主题,设计的园林建筑有万壑松风、古松书屋、松鹤清
樾、松云楼、松鹤斋、松岩亭等,另外、山庄的每处建筑都有苍劲挺拔的古松、或拱抱建 筑,或独立于旷野,或迎风傲立于山颠、或出类拔萃于平原、或成片密林、或稀疏点缀,给建筑平添肃穆、威严的气氛。通过这次在承德的参观学习,让我了解了很多关于古代建筑的知识,也为我在今后的 学习、设计与工作中找到了新的灵感与目标!天津大学仁爱学院 08 建筑学 1 班 陈识 6008204001 6
第五篇:青岛古建调研报告
青岛古建筑调研报告
建筑城规学院2010051226刘延亮
青岛市的古建筑,绝大多数是因为当初列强分割中国的时候遗留下来的,也有一部分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结晶.下面就此次青岛之行所见所闻展开论述.山海关路1号
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太平角汇泉岬拱卫左右,湛山、太平山屏列于北部,占地150万平方米。因有八条以中国古代著名关隘命名的待街道(山海关、嘉峪关、武胜关、宁武关、居庸关、韶关、紫荆关、正阳关),故称“八大关”,实另有函谷关、临淮关两街。该地地势起伏,花木葱茏,空气清新,环境幽雅,有近百幢造型迥异的西式别墅及别致精巧的庭院绿地、花木繁茂的街道,是中外闻名的度假疗养胜地和风景游览区。
与花石楼隔街相望,一座法国乡村别墅式建筑,建筑四周是宽大的花园,环境相当幽静。许多国际友人喜欢这座别墅,瑞典瑞中友好协会主席米尔达每次来中国都专程从北京赶来这里住上几天,一些西方人士住在这里感觉像回到了欧洲。叶剑英元帅、粟裕大将和艺术大师刘海粟等先烈曾在此下榻.法海亭
法海亭位于青岛市北部,始建于北魏时期,城阳区夏庄街道源头村东侧,它是青岛地区最古老的一处佛教寺院。因纪念创建该寺的第一代方丈法海大师而得名。自1995年不断维修,同年成立城阳区佛教文化艺术展览馆,专门负责法海寺的维修和管理工作。维修后的法海寺占地面积约12亩,分前后两院。前院建大雄宝殿、东西配殿及佛教文化艺术展室,两侧及门前各有一颗距今约1500余年的高大银杏树。后院建三圣殿、东西配殿及相配套的服务设施。东跨院内有一株相传明万历年间寺内僧人栽的柿子树,寓意“万事如意”。前院东西两侧建立了展室,重点介绍了佛教从印度起源后,在西汉之际传入中国,经历漫长的发展过程,逐渐为中国社会所认识、接受,并最终与中国文化相结合、协调发展,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总督府
青岛总督府,气势宏伟,建筑面积为4083平方米,高度为30米,厚达60多厘米的外墙以黄色为基调,局部以花岗岩石料作装饰,石面加工粗朴,正门墙饰以淡绿色、淡灰色花岗岩石,顶部石料雕以美丽的图案,于粗放之中见精巧。米红色筒瓦、蓝色鱼鳞瓦、绿色牛舌瓦铺设的楼顶,使大楼更加精美别致。1957年环绕迎宾馆修建了围墙形成了占地面积达86000多平方米的庭院,院内遍植果树和多种观赏植物。
迎宾馆是德国总督官邸旧址,坐落于信号山南麓,1905年10月-1907年10月建造,由德国建筑师马尔克设计,施特拉塞尔监督施工。因它是当年德国胶澳总督的官邸。故俗称“提督楼”。这是一座具有欧洲皇家风范的德国古堡式建筑,其造型之典雅,装饰之豪华,轮廓线条之优美,色彩之瑰丽,至今仍具居我国单体别墅建筑之前列,现在作为二十世纪初建造的这种风格的房屋在欧洲大陆甚至德国也不多见了。
位于沂水路11号的总督府坐落在观海山之南坡,背山面海,居高临下,天然造就了权力机构的肃穆和威严气势。它始建于1903年,由德国建筑师拉查鲁维茨根据19世纪欧洲公共建筑的艺术形式设计,大楼外表均采用青岛优质花岗岩石料砌成,屋顶覆盖红色筒瓦。整个建筑既庄重典青岛迎宾馆(青岛德国总督楼旧址博物馆)位于繁华商业区、风景区的中部。背山面海,雄伟壮观,它是一座欧式风格建筑精华的荟萃,始建于1905年,建成于1907年,是当时胶澳战区提督的官邸。建筑位于信号山半山腰上,地理位置优越,环境幽雅。建筑设计师为德国人拉查鲁维茨,建筑总监为施特拉塞尔,工程耗资为四十五万金马克。建筑面积四千余平方米,主体高三十余米。部分外墙饰以花岗岩作装饰,石料加工粗朴。米红色筒瓦、蓝色鱼鳞瓦、绿色牛舌瓦铺设楼顶,使大楼更加精美别致。建筑主体为四层,共有大小房间30个,其中主要展厅14个。各个展厅互相贯通,却又各成一体,更令人称奇的是,每个展厅又三个不同之处,其内部装饰之豪华、造型之典雅,至今仍雄居我国单体建筑之首列
青岛花石楼
位于第二海水浴场东端一处伸入海中的岬角上,黄害路18号。是八大关中最著名也是最有代表性的融合了西方多种建筑艺术风格的一栋欧洲古堡式别墅,如果按近代欧式建筑传统模式去套它,好像并不十分贴切。此楼建筑面积753.7平方米,院内面积4.5亩。楼的主体共5层,顶层为观
八大关别墅群
位于汇泉角景区北部,西临汇泉湾,南接太平湾,地理位置十分优越。最初因有八条以关隘命名的路。故称“八大关”。后又新增了两条,实际上现在有十条以关隘命名的路,分别是:韶关路,嘉峪关路,山海关路,武胜关路,涵谷关路,正阳关路,临淮关路,宁武关路,紫荆关路 引黄河水调青岛工程平度段近日发现一处唐宋文化遗址,考古专家称这处遗址对研究胶莱河沿岸的历史文化具有重要作用。在平度市马戈庄镇埠口村村北,900平方米的考古现场井然有序地分布着水井、灰坑、窑穴、石砌水渠等民用基础设施。考古人员介绍说,在现场发掘出了大量的铁制农用器具、陶罐和瓷碗等。在4米深的水井里,还发掘出一件釜。据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考古人员介绍,半个月前,他们对胶东地区引黄调青工程沿线施工巡查时发现,平度马戈庄镇埠口村村北200米处的位置有部分陶制碎片出土,初步判断这些陶器烧制于唐宋时期,立即要求施工人员暂缓施工,随后会同当地文物部门展开挖掘工作。经过半个月的发掘,这处唐宋文化遗址终于展现在人们面前。胶莱河在山东半岛东半部,源出胶南市,北流入莱州湾,两岸孕育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埠口村位于古代胶莱河东岸。考古专家认为,这次出土的唐宋文化遗址对研究那个时期胶莱河两岸的居民生活和历史文化有着重要作用。考古人员表示,挖掘工作于近日结束后,他们将对这次出土的文物作全面、细致的研究。八大关景点南端有一处伸入海中的呷角,花石楼就坐落于此处。花石楼背靠八大关,面临第二海水浴场,风景独特,环境优美。建于1930年,外墙由花岗岩石砌筑,塔楼顶部为雉堞式女儿墙。花石楼是一幢融合了西方多种建筑艺术风格的欧洲古堡式建筑,既有希腊和罗马式风格,又有哥特式建筑特色。建于临海岸岬角部位,地势突兀,三面临海,气势恢宏,已成为八大关风景疗养区的标志性建筑物苏联 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后,一大批俄国人来到青岛定居,这些俄国人中有的颇为富有。1932年,据说一位名
叫格拉西莫夫的白俄在临海呷角上修建了这座海滨别墅。楼门台阶下为花岗岩石尊,可用于晚间燃火照明,也可用于栽花,正面为圆形和多角形组合而成的建筑造型,十分别致。主体共5层,顶层为观海台,侧有铁尖顶。由于楼内由大理石贴墙面,楼外又砌有鹅卵石,多年来人们一直称之为“花石楼”。楼下石阶分为2层,上层6级,下层9级,有石径通往铁栏大门,庭园内广植花木,是青岛颇具特色的著名建筑。相传解放前蒋介石曾居于此,特务头子戴笠及当时的电影红星白光来青岛时也在这里住过。解放后,花石楼成为接待中外贵宾的馆舍,门牌号为黄海路18号。党和国家领导人董必武、陈毅等都曾在此下榻。陈毅元帅第一次到青岛时就住在花石楼,对青岛留有极深的印象。他说,“五四”运动时就知道中国有个青岛,解放战争时期在山东打了许多年的仗,终于来到了青岛。他还借来《胶澳志》,详细阅读了青岛的历史,并写下了长诗《初游青岛》。花石楼与影视艺术也结下了不解之缘,电影《神圣的使命》、《白雾街凶杀案》、《总统行动》等都是在这里拍摄的内景和外景。花石楼前立着两块截然不同的标志牌。其中一块花岗岩石碑,是青岛市文物事业管理局于1984年7月27日设置的,将花石楼列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碑上注明花石楼1903年由德国人所建。另一块不锈钢制作的标志牌,是1997年6月青岛市旅游局设置的,注明1992年山东省人民政府正式将花石楼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青岛市的古建筑不仅仅是这些,特别是在老城区,由德国人遗留下来的建筑物更是多不胜数,一层的调研是在是所知甚少,对于中国古建筑的研究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