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清远市提高城镇化发展水平的工作建议
关于对我市提高城镇化发展水平的几点建议
根据广东省委、省政府《关于提高我省城市化发展水平的意见》和广东省提高城市化发展水平工作会议的精神,对照城乡建设科工作职责,结合我市实际,从创建宜居城乡、名镇建设、绿道网建设三方面提出如下几点关于我市提高城镇化发展水平的建议:
一、创建宜居城乡,满足于新型城镇化模式
创建宜居城乡,改善人居、产业发展环境,体现了新型城镇化道路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内涵:
(一)继续坚持规划先行,使创建宜居城乡工作有序推进。按照省、市《建设宜居城乡指导意见》的精神和要求,先选取一批基础较好、群众积极性高的社区、城镇和村庄作为示范点进行规划建设。同时因应不同县(市、区)的特色,在开展创建宜居城乡工作的同时,保护好原有的自然环境、人文风貌。
(二)做好宜居城镇、宜居村庄、宜居社区建设行动计划编制工作。积极通过到各县(市、区)调研后,选取基础
性较好的试点,引导其做好宜居建设行动计划编制工作。把试点的现状、建设目标与发展思路、具体的行动计划等编制成报告,以便进行现状及省、市宜居建设的指标的对比,主要问题的深入分析和寻找出解决办法。
(三)施行创建宜居绩效考核制度,积极参与及开展省、市宜居城镇、宜居村庄、宜居社区申报考评工作,实行奖惩结合的政策,以便形成激励效应,使各县(市、区)、各部门更加积极开展宜居创建工作。
(四)继续稳步加强试点城镇基础设施的建设,切实加强城镇发展形态优化。着重加快农村建设。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增强对人口、产业和各类经济社会要素的集聚能力,切实改善农村生态人居环境,积极推进农村综合配套改革,增强农村发展活力,从而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五)结合我市主体功能区规划试点工作,积极引导我市作为生态发展区的“三连一阳”地区积极发展绿色经济和循环经济,积极创建人居环境示范区。
(六)用好“三旧”改造政策,推动城乡升级变脸,加快建设宜居城乡。将房地产业发展作为我市加快广清同城化和城镇化的重要支点,有计划地推进“三旧”改造力度,继续实施项目带动,不断完善配套政策,持续强化规范运作,点面结合引导促进“三旧”改造。做好我市新旧城基础设施配套工程,使城镇化建设扩容与提质相互促进。以“三旧”改造为契机,积极拓展旧城区公共空间,完善城市功能,拓展我市建设用地空间。
二、切实做好名镇建设,统筹城乡发展
把创建名镇工作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突破口和一项重大惠民工程来抓,把名镇打造成为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示范地和宜居城镇的样板,成为推进城镇化进程的新亮点:
(一)按照《广东省名镇名村示范村建设规划编制指引》,挖掘和整合各地独特资源,打造历史文化、特色旅游、生态山水、特色工农业、商贸中心等不同类型的特色名镇。
(二)根据《清远市名镇名村示范村建设工作分工方案》和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结合我市实际,继续完善《清远市名镇创建工作方案》。
(三)按照《广东省名镇名村示范村建设规划编制指引》要求并结合地方特色,对名镇创建点的镇,编制规划内的名镇建设进行指导,并指导各县(市、区)编制本地区名镇的总体发展规划和编制建设规划工作。指导名镇要在和县域镇村体系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上层次规划和专业规划衔接的基础上,完成镇村体系规划编制工作,引导产业合理布局,形成优势特色。同时结合中心镇总体规划,重点地突出可操作性强的消防、环保等专项规划的内容。工业区和住宅区的规划和建设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征地、统一开发、统一出让、统一管理。
(四)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指导特色名镇开展以主要街道和主要出入口、重要节点为重点的房屋外立面改造和环境综合整治,其中环境综合整治特别是在环境卫生方面,主要从山边整治、水边整治、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公共厕所、公众信息张贴栏等方面进行整治。全面提高绿化美化水平,结合“绿道网”建设、“万村绿”活动,加大村镇道路、河涌堤岸和农家庭院的绿化美化力度,对公园铺设草地和休闲小径,对街道实施见缝插绿、屋顶绿化、拆墙透绿等,建设公共绿地,拓展绿色空间;推广河道池塘水沟生态整治技术,修复镇村水系水景,形成亲水环境。
(五)统筹做好名镇改造,将名镇建设与不具备生产生活条件贫困村庄搬迁安置、农村低收入住房困难户住房改造建设、地质灾害防治、防震减灾等工作结合起来,确保搬迁安置和危房改造中集中建设或改造的自然村按照示范村建设要求进行建设。
(六)统筹管理,建立项目库和财政资金补助。指导各镇在县(市、区)的统筹下,结合规划及专项设计的要求,提出创建名镇具体建设项目,并列表统计,分类汇总,明确建设规模、实施时间、投资估算、主管部门、实施主体、资金来源等,建设项目的设立需结合创建目标任务,具可操作性,禁止设立空泛、不切实际的项目及借名镇创建之机乱立项目,建设项目经当地县级政府审核后汇总至市名镇办领导小组,形成工程建设项目库。
(七)把名镇创建工作纳入宜居城乡考核范畴。把名镇创建工作与宜居城镇建设工作相结合,同时将名镇创建工作纳入对各县(市、区)建设宜居城乡的考核范畴,以便在名镇创建过程中树立典型,通过样板示范带动镇宜居建设,不断改善生产生活环境,显著提升群众幸福感。
三、加快推进绿道网建设
第二篇:提高服务企业发展水平工作讲话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企业发展遇到了比以往更多的困难,当前正值企业的“寒冬”时期。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最根本的就是要支持企业发展、激发企业活力,帮助企业危中寻机,化危为机。因此,我们要牢固树立保企业就是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理念,把切实提高服务企业发展水平作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任务,一切为了企业,一切服务
企业,尽心竭力为企业排忧解难,联手帮扶企业共渡难关。从工作实践来看,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一、引导企业完善思路,着力增强发展后劲
思路决定出路,在当前较为严峻的经济形势之下,企业如何顺利过“冬”,是应对危机、走出困境的现实选择;而如何科学规划,则是决定企业持续生存与长远发展的关键。作为政府,既要积极有效开展帮扶,与企业“抱团过冬”,更要引导企业找准自身定位,科学谋划出路。一是要引导企业选准产业发展路径,使之更加符合区域经济产业发展规划。从娄底来看,要紧紧围绕全市十大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围绕建设“三基地一中心一枢纽”战略发展规划,引导企业进行产业策划与调整。使企业结合自身实际,找准产业发展的主攻方向,把国家、地方的产业激励政策与措施和企业自身的技术、基础优势相结合,向政策鼓励的产业寻求新的发展机遇,着力在新材料、新能源、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领域寻求新的发展空间,培植新的效益增长点。二是要引导企业找准市场发展定位,使之顺应市场经济规律,适应市场发展的要求。引导企业按市场规律办事,加强市场调查和分析研究,根据市场形势的发展变化及时调整和修正市场拓展战略,调整企业发展方向,以务实、客观的态度和方法,去认识市场、开拓市场,既合理地控制市场风险,又及时发现、适应和把握新的市场机会,真正做到以开放的视野、开放的思维、开放的观念去迎接和应对开放的市场,保持企业高速、持久的发展。三是要引导企业做大做强。
要着力发展配套产业,围绕主导产业和核心企业延伸产业链,拓展产业谱,搞好产业的深加工、精加工,壮大产业发展规模,增强企业综合实力。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导企业加快引进战略合作伙伴,积极承接沿海产业转移,加强与央企对接合作,引进世界500强企业、国内大型民营企业、上市公司等战略投资者,着力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和骨干企业,辐射带动中小企业发展,增强企业的整体竞争力。
二、加快推进技术改造,着力增强竞争实力
实践证明,有发展潜力、保持较快增长的企业都是技术创新的结果。越是困难时刻,越要加快技术改造,推进技术创新,运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创造新需求,开拓新市场,不断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一是要鼓励抢抓政策机遇,使企业的发展更加符合科学发展的时代要求。鼓励企业抓住当前国家大范围实施调整振兴产业规划、扩大国内市场、增值税转型、安排技术进步和技术改造专项资金的有利时机,充分利用当前政策和市场“倒逼”机制,加大技术改造投入力度。要引导企业搞好项目申报和资金争取,重点支持钢铁、有色、化工、装备制造、农产品深加工、电子陶瓷、现代物流等产业领域的企业,充分利用专项资金,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和生产设备,加快技术改造步伐,促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以技术改造推动企业创新发展。二是要鼓励开发新产品,使企业发展更加符合市场竞争的现实要求。市场千变万化,适者才能生存。要充分利用当前原材料丰富、材料和设备价格下降、企业生产任务不重的时机,引导涟钢、冷钢、闪星锑业等骨干企业适应市场变化,加强产品开发设计,加快调整产品结构,努力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变,不断增加适销对路的新产品,聚集更多的服务对象,开拓更大的产品市场。要继续大力实施品牌带动战略,鼓励引导企业主动争创品牌,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提高产品的市场知名度和美誉度,抢占发展先机,赢得竞争主动。三是要鼓励运用新技术,使企业发展更加符合新型工业化的内在要求。按照“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好”的要求,着力发展循环经济,鼓励企业推进产业循环、资源综合开发和能源综合利用,支持发展和采用深加工技术、新能源、新材料技术和节能、节水、节材等降耗技术和工艺,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企业效益水平。要把当前金融危机转化为加快优化企业结构的契机,加大结构调整力度,淘汰落后的产能,让那些高污染、高能耗的产品和技术落后、不符合产业政策的中小企业在危机中逐步退出市场,使符合新型工业化发展要求的企业在危机中脱颖而出,发展壮大,真正实现“促一批企业上水平、保一批企业渡难关、上一批企业添后劲、调一批企业优结构”。
三、切实减轻企业负担,着力激发发展活力
在金融危机影响下,降低企业成本,提高利润空间是激化企业活力,推动企业向前发展的有效途径。一是指导企业提高管理水平降低运营成本。经验表明,外部环境严峻的时
候,往往是企业苦练内功、脱胎换骨的最佳时期。鼓励企业坚定信心,眼睛向内,练好内功,增强素质。引导企业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加强企业管理,优化治理结构,不断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积极培育和引进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加强企业员工的学习和培训,切实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和管理创新来提升企业发展软实力。二是坚持还
利于企降低税费成本。切实加大减负工作力度,坚决贯彻执行国家、省里减少和取消相关收费的各项政策,扎实落实好增值税转型抵扣政策,为企业的发展输血、造血,运用所得税并轨政策为企业松绑、减负,逐步实行餐饮、住宿业与工业用电、用水同价政策,支持餐饮、住宿业降低经营成本。严格落实刚性收费,深入开展各类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的清理整顿,对企业的不合理收费坚决取消,对困难行业企业的法定缴费暂时缓交,让企业集中资金用于投入发展。加强对行政机关行政行为的监督,禁止利用监督检查向企业乱收费,规范行政机关检验、检测收费,严禁涉企摊派行为,让企业有更多精力谋发展。三是切实帮扶企业降低综合成本。针对部分产品价格严重下滑,建立大宗农产品收储制度和有色金属产品临时收储制度,保护企业利益。鼓励企业之间加强相互配合和沟通,实现信息和经营渠道的共享,对于产品链相关和相邻的企业,支持企业相互使用对方产品,实现企业间的“抱团取暖”。
四、全力协调银企合作,着力畅通融资渠道
企业要在“危”中抢“机”,加快发展,资金投入是关键。一是搭建好银企合作平台。建立健全信息沟通和工作磋商制度,定期召开银企座谈会、交流会,及时向银行推介一批优质项目,加强信贷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协调,为高效配置金融资源牵线搭桥,创造条件,提供服务。要把政府搭台、银企合作这项工作制度化、经常化、规范化,形成必要的工作机制,逐步建立银政、银企合作的长效机制,努力实现银政、银企互利共赢。二是全力搞好银企对接。引导银行对有市场、有效益的产业和企业以及需要加强的薄弱环节加大投入,搞好基础设施、生态环境、节能减排、特色经济、优势产业等重点项目与银行的衔接,促进银行为重大项目投资提供资金支持。落实好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信贷与融资政策,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和中小企业融资风险补偿机制,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使域内银行业金融机构新吸收的存款更多投向中小企业,切实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三是营造良好金融环境。继续深入持久地开展金融安全区创建工作,进一步净化金融生态环境,坚决打击金融犯罪和恶意逃废银行债务行为,保护金融机构的合法权益。引导企业讲诚信、守合同,与银行形成良性互动的合作关系。加大政府担保力度,拓宽政府各类投资公司融资渠道,用好各项财政专项资金,搞好贷款贴息和担保机构风险补偿。引导金融机构适应新形势,推动金融产品创新,加大对企业的支持力度,有效化解企业贷款难,确保企业资金不断链。
五、全面优化生产环境,着力营造发展氛围
政府是企业的“保姆”,环境是企业的摇篮。必须持之以恒抓环境建设,既要优化硬环境,更要优化软环境,用硬措施来改善软环境,把软环境打造成硬资源。一是要优化基础设施环境,继续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和企业进出道路的建设,尤其是改善骨干企业周边的交通路况,加快附属设施配套建设,增强园区对产业和项目的承载力,为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硬件基础。二是要优化政务服务环境,主动查找为企业服务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进一步强化政府及各部门的服务意识,创新服务方法,提高服务水平,优化服务质量。要把为企业服务当作天职,成为习惯,想企业所想,急企业所急,尽心竭力为企业排忧解难,对企业反映的问题,要一个一个地研究落实措施和解决办法,使企业实实在在受益。重点围绕企业发展和项目建设,规范行政行为,提高审批效率,精简审批环节,改进审批方式,坚持特事特办,为企业发展和项目建设开辟“绿色通道”,以一流的环境和高效的服务汇聚更多的发展要素。三是要优化生产经营环境,切实破除不正当的部门和个人利益,杜绝对企业的粗暴干预和故意刁难,严惩破坏企业发展环境的行为,坚决打击“三乱”,严禁“吃、拿、卡、要”,坚决惩治“强买强卖、强装强卸、强揽工程”等各种扰乱生产经营的不法行为,着力营造透明、公平、公正的环境。
第三篇:提高城镇化质量
中央为何强调“提高城镇化质量”
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把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作为重要任务抓实抓好”。这表明我国城镇化发展目标定位更具“人本”要义。
多年来,一些城市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往往过于突出速度而忽视质量,如城市建设盲目摊大饼,许多失地农民并未从城镇化过程中分享到应得的“红利”等。
通过一些媒体调查发现,当前除了土地补偿标准偏低外,一些失地农民还陷入了身份的尴尬:说是市民,但保障水平却比城市人低;说是农民,却没有了土地。正如一些“被市民”的农民所说,他们的生活是“种粮无地、上班无岗、保障无份”。在辽宁某市,甚至一些失地农民上楼多年,补偿的房子还办不下来房产证。正因如此,各地出现了一些“城中村”,社会管理也成了老大难。
农民变贫民,决不是城镇化发展的初衷。为城市建设献出世代所系土地的农民,应最大限度保障他们的利益,用城市化的成果更好地反哺他们。做到这一点,就要将“农民变市民”工作抓实抓好,否则城镇化质量的高低也无从衡量。
在实际工作中,做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需要决策者从思想意识上,牢牢树立“以人为本,一视同仁”的观念,不打折扣地践行;需要舍得拿出真金白银,给失地农民办实事。许多地方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还对“农民变市民”做了大量探索。例如,农民折地入股,年年都可以得到土地带来的红利等,这些举措都能很好地解决失地农民的收入问题。
把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作为重要任务抓实抓好,关系到城镇化质量的百年大计,也事关民心向背。中央强调,必须坚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必须全面深化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这些要求不能停留在纸面上说说而已,对于各级党委政府,每当新征一亩农用地的时候,都应该倍加珍惜,都应问一问:土地背后的农民,城市做好迎接他们的准备了吗?(新华社记者)
第四篇:城建合理布局推进规划工作发展水平调研建议
近年来,**区发展日新月异,城市面貌焕然一新。面对新形势,如何进一步加快我区城市化进程、大力推进城建规划工作上水平,实现既定工作目标,是我们当前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为更加全面、深入、准确、系统地掌握情况、发现问题、制定对策,结合自身工作实际情况,通过调研分析,特提出以下报告。
一、近年来规划工作基本情况
1、对于南山、郭家、粮库-冷冻厂等旧城区改造项目,认真审核材料,征询相关部门的意见,按照程序发放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各个项目在开工建设前,与通信、自来水、广电、电业等单位进行协调,以确保及时、到位的完成各项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同时经常到施工现场核实是否与规划条件相符。
2、对于细河带状公园、西山公园、人民广场等城市基础设施和**中学的建设,积极联系、协调、配合沈阳建筑大学等单位,制定出符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的规划设计。
3、按照因地制宜、切实可行的原则,确定乡镇应当制定规划的区域,同时鼓励村庄制定、实施规划,目前,正在制定下**镇及郭家办事处、思山岭乡等多个村庄的规划。
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城乡统筹发展
以科学的规划来指导我区城市建设。在城市化快速发展过程中,要将实施城市规划作为实现城市发展战略的有力手段,坚持用规划指导全区的城市建设和管理,使城市规划的综合调控效果日益显现、相互衔接、相融互补的较完善的城乡规划体系。科学预测我区农村人口向城市逐渐聚集的城市化发展趋势,努力通过各层面的城乡统筹规划,避免现有资源的重复建设和浪费,实现城市和乡村和谐发展。城乡规划工作以《城乡规划法》为依据,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加快以城市道路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中心路等道路改造项目的建设。
始终坚持“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严格按照规划建设城市。在规划评审中,要明确重要地段的建筑风格、层高、色调,力争建设成为地标性建筑,打造一批精品工程。建设要有特色,杜绝千篇一律的建筑。加大旧城改造力度,推进南山等地区改造。通过旧城改造,调整我区建设布局,形成规模效应、集聚效应,要加快第三产业发展,改善城市中心居住环境。
三、关于加快城建规划工作科学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在城区层面上,建议将城市中心区与周围乡镇及乡村居民点作为一个整体,统一编制城乡产业发展、土地利用、城市人口、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保护等专项规划,最终建立一个相互衔接、设施配套、管理有序、执行到位的规划体系。在乡镇级层面上,建议在强化主城区核心功能和核心产业的同时,有意识地将部分城市功能(如物流转换等)和能级不高的产业向乡村转移。在重大生产力布局、交通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上应予以高度重视和重点扶持。完善市政建设规划,加快旧城改造进程。对旧城区主要道路、供水、排水、供热管网、环卫设施及城区景观做好详细规划,实现新旧城区基础设施的平衡对接。对于新建项目,加强管理、注意日常维护,建立环境长效管理机制。
第五篇:城镇化工业化工作会议精神建议报告
南充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关于深入贯彻全省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
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的建议报告
市委、市人民政府:
7月27日,市委召开专题会议传达贯彻了全省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根据**书记“市经信委要做好深入系统贯彻落实会议精神的推动工作”的指示,市经信委高度重视,狠抓落实,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积极行动,迅速传达贯彻。一是7月28日上午,市经信委召开党委会和干部职工大会,全面传达了全省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工作会议和市委中心学习组务虚会精神,认真学习了省委**书记和市委宏建书记的重要讲话。二是7月28日下午,我委向省“两化”办报送了南充市会议精神的贯彻落实情况,7月30日,向各县(市、区)发出了关于报送省、市“两化”工作会议精神贯彻落实情况的通知。三是7月29日,市委常委、市国资委党委书记**与市经信委党委班子成员就深入系统贯彻省“两化”工作会议精神进行了专题研究。四是积极推动嘉美印染、美华尼龙、云禾印染等退城入园项目入驻都京丝纺印染工业园,目前土地已落实,近期将进场开工建设。五是即时起草市政府与东风汽
车集团的战略合作协议,筹备衔接市委主要领导与东风徐平董事长会谈相关事宜。
二、认真分析,提出贯彻意见
结合南充实际情况和分管领导意见,参照周边市(州)的一些做法,委党委经过认真分析研究,特提出如下贯彻意见。
(一)抓宣传,进一步凝聚各级干部“两化”共识。一是组织高规格的宣讲团,深入到各县(市、区)宣讲“两化”工作要义,进一步统一全市干部思想,厘清发展思路。二是今年下半年分期分批组织各县(市、区)分管领导、经信局长、建设局长、园区办主任到发达地区考察学习,开阔眼界,提高认识。三是充分利用好嘉陵大讲堂,聘请知名专家学者,结合南充传统工业转型升级和“两化”互动,来我市举办系列讲座,提升广大干部和企业法人代表的理论和实践水平。四是在9-10月召开一次全市“两化”工作推进会和全市工业发展大会(全市所有规上企业参加)。
(二)抓机构,成立高规格的“两化”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建议成立南充市工业化城镇化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全市“两化”互动发展工作的组织领导。领导小组由市委或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市级相关部门为成员单位。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经信委,负责指导、服务、协调、督查等日常工作。建立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协调会议制度,定期研究全市“两化”工作中的相关重大问题,统筹协调推动全市“两化”工作开展。
(三)抓规划,进一步优化全市发展布局。按照市委“深度融入西部大开发、深度融入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和成渝经济区的建设,加快建设川东北区域中心城市和成渝经济区北部中心城市”的要求,在产业规划上,千方百计与省上“7+3”产业规划、“5785”发展战略、“1525”工程和“521”战略等规划对接,融入全省产业规划布局。同时,对我市《“十二五”工业和信息化发展规划》进行再完善,增加“两化”内容,按照产城同构、园城一体要求,结合九县(市、区)现有产业基础和区位情况,进一步优化发展布局,努力把南充打造成宜居、宜业、宜商的现代城市,形成以市辖三区为中心的功能完备、特色鲜明、环境优美的新型城镇群。
(四)抓产业,进一步谋划重大项目。一是进一步强化招商引资工作责任制,提高招商引资工作实效。二是对天然气化工、盐卤化工、东风汽车产业园、生物柴油、化纤纺织、电子信息等近中期重大产业项目实行专项招商、悬奖招商、专题研究,成立以市领导挂帅的专门班子专项推动。三是设立扶持重大产业项目发展基金1亿元,对全市四大传统产业每个产业筛选排名前2-3位的龙头企业进行专项培育,促进其迅速做大做强。四是加强市政府与相关央企和上级部门的战略合作力度。积极争取签订尽可能多的战略合作协议,引导他们加强对南充科技、信息网络、煤、电、气、油、运管网等基础设施的布局投资和建设力度。
(五)抓载体,大力发展专业特色园区。一是在现有“9+2”园区布局的基础上,再在三区新增布局东风汽车产业园、高坪电子信息产业园、都京丝纺服装印染工业园、潆华新型建材产业园、盐卤化工产业园、小龙物流产业园、多扶有机食品工业园、嘉陵化纤纺织产业园、李渡新能源产业园等9个专业特色园区,统一纳入城区统一规划,组建专门班子,市区联动推进,即使一时不
能见效,也可为今后产业布局和谋项目打下基础。二是成立专门班子,启动化学工业园区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申报工作。三是争取4-5个产业园区升级为省级产业园区。
(六)抓保障,加强“两化”工作的政策支撑。一是尽快出台《关于推进全市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的实施意见》,对我市“两化”工作的目标、任务、措施、激励政策、队伍建设和组织领导等提出明确意见。二是进一步加大实施工业企业退城入园政策力度,实现城市环境优化和企业升级做大双赢。三是将市经信委纳入市城市规划委员会成员单位,加强对“两化”工作和产业布局的指导协调力度。四是借鉴成都经验,强化对工业及产业园区用地指标的统筹和监管。五是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加大全市工业化信息化“两化”融合力度,打造“光网南充、智慧城市”,推进“三网”融合、云计算和物联网应用推广等,提升南充城市综合承载力。
专此报告,请审示。
二○一一年八月八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