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提高我县纺织服装产业发展水平的
关于提高我县纺织服装产业发展水平的调研报告
作者:李 成转贴自:本站原创点击数:150
为全面了解我县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现状,充分发挥我县棉花生产资源优势,促进纺织服装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根据县工业领导小组关于组织开展重点产业调研的通知,纺织服装产业调研组由县委常委章绍君任组长,于11月上旬开展“做大做强做优纺织产业”专题调研活动。两周来,调研组听取了县内6家纺织服装企业关于我县纺织、服装产业发展情况介绍;召开纺织服装企业法人代表座谈会;深入到企业实地考察,察看当前企业生产运行状况。通过听取汇报、走访、座谈交流、实地考察等方式,对我县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现状有了一定了解,并就纺织服装产业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进行了探讨,对加快纺织服装产业发展对策和措施有了初步的思考。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县纺织服装产业现状和基本特点
1、产业规模不断壮大。纺织服装工业在我县发展历史较长,历尽坎坷,经过30多年发展,特别是近些年来发展速度加快,产业规模逐步扩大。规模以上纺织服装企业从 2000年的仅有1家发展到6家,其中:棉纺织企业3家、麻纺织企业1家,针织企业1家、服装企业1家;从业人员1400人,生产规模在不断扩大。截至2009年末,全县6家规模以上纺织工业企业实现产值5.79亿元,同比增长31.89 %,占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的15.38 %;2010年1-10月,6家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实现产值6.36亿元,同比增长9.85%,成为我县工业支柱产业之一。
2、产业链条初步形成。我县纺织服装行业中,既有纺纱、织布企业,也有服装生产、针织加工企业,已初步形成了纺纱—织布─服装产业链,产品范围已扩展到棉纱、涤棉纱、梭织、无纺坯布,市场扩展到国外及福建、广东、浙江等省内外市场。
3、产业结构有所进步。随着县委、县政府对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的不断加大,我县纺织服装行业档次有了一定提高。由单一领域向多元化领域发展,向纺织深加工产业链后端延伸。2009年,生产纺织用纱1.5万吨,坯布420万米,服装1.9万件。
4、经济效益稳步提升。我县纺织服装企业全部都是民营企业,分布在深柳镇和黄山头、下渔口、安昌等乡镇。纺织企业近几年靠县委、县政府政策扶持及自身的积累逐步发展壮大。同时,切实提高产品技术含量,有些企业已开始从常规的产品中脱颖出来,开发生产附加值较高的无纺牛仔布等,企业经济效益有所提高,在金融危机中保持了经营稳定。
二、我县纺织服装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资源优势比较明显,转化程度较低。我县是棉花种植大县,2006年以来种植面积均稳定在25万亩以上,2010年达32万亩,年产量3万吨以上,棉花主要以轧花外销为主,精加工水平不高,即使本县纺织企业有近水楼台的优势,到手的棉花资源也不多。目前,周边县市纺织行业发展很快,远的如产棉大县华容已发展到30万锭、近的如一水之隔的津市,面积、资源均不如我县,短短几年间也发展到了10万锭以上,而我县纺织产业的生产规模仅为纺纱能力6.7万锭,织布能力 800万米。‘产棉大县、纺织小县’是我县纺织产业当前的真实写照。
2、纺织企业规模偏小,整体水平不高。全县目前6家棉、麻纺织企业散落在5个乡镇,地域分布零散,设备比较落后,生产规模偏小。棉纺织企业中大一点的如锦豪纺织,总体纺织能力也只是勉强达到5万锭;小一点的益九纺织,只有1.7万锭,织布机只有360台,还是有梭布机;亚麻纺织企业兴源亚麻年产量只有2000吨左右,而且只是粗加工;其他企业有的是利用旧厂房,未经合理改造,车间分散、狭小,不规范,生产工艺落后。“散、乱、小”情况比较普遍,土地利用率、集约发展水平低,产业配套能力不强。6家规模以上纺织企业中,除锦豪纺织产值过亿和兴源亚麻、益九纺织达到3000万元以上外,其余几家企业年产值均不足千万元,生产水平不高,企业发展后劲不足,抗市场风险能力不强。
3、纺织设备陈旧老化,产品档次较低。我县纺织企业起点较低,装备较差,目前仅锦豪的2万锭精梳纺设备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气流纺比例很低,织布机都是小剑杆,有的还在使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老设备(梭织机); 工艺技术比较落后;产品技术含量低,大部分产品是低支纱,附加值不高;档次上不去,利润率低,企业市场竞争力较弱。
4、缺乏战略协作理念,管理水平粗放。调研中我们发现部分企业不大关心国际市场,不擅于捕捉市场信息,不能研发新产品,生产经营粗放,管理水平还停留在作坊式生产、家族式管理的层面上,过于注重眼前利益,满足于小富即安、小成即满,缺乏对企业长远发展目标定位,忽视对产业用纺织品以及坯布市场发展需求的研究,对进一步提高现代化管理,进行产品结构调整,抓紧产业技术提升,开发具有自主创新的新一代产品等没有方向、目标和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纺织企业做大做强做优。
5、人力资源严重不足,供求矛盾突出。纺织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我县纺织服装企业现有员工1400人,占工业企业员工总数的五分之一。当前部分纺织企业缺乏熟练工人、员工队伍难稳定的现象比较严重,2011年随着一批新建项目陆续建成投产,预计全县工业企业将新增用工1000人以上,缺工现象将更趋严重。劳动力不足已成为制约我县纺织服装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6、企业技术力量匮乏,创新意识淡薄。纺织企业大部分基础较为薄弱。目前,企业经营者、技术负责人大多年龄偏大,高级技术管理人员以及纺织院校大中专毕业的技术人员较少。大多数企业没有明确的技术研发目标,忽视产业用纺织品以及坯布市场发展需求的研究,对开发具有自主创新的新一代产品方向不明,研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意识较为淡薄。企业用于技术创新、开发、培训的资金较少,制约了优势产业的发展壮大。
7、行业结构不够合理,链条不够完善。纺织长期处于自发发展状态,存在行业结构不合理,纺织产业门类单一的现象。除了棉纺、服装外,其它针织、服饰用、产业用纺织品等行业还是空白;由于历史原因,原有纺织企业分布分散,造成环境保护、规划发展等方面困难;新开辟的经济开发区还处于初级阶段,总体规划不尽合理,专业园产业功能和产品定位不够明确,无一家纺织企业新驻园区;企业结构不合理,规模小而全,不利于专业化发展;企业管理水平较低,生产现场的容器具、物料定置,设备维修、环境清洁、安全防患等还需要进一步调整改进。
8、企业融资成本较高,资金普遍紧缺。因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企业发展资金需求量加大,绝大部分纺织企业存在融资难问题。虽然我县每年举行银企对接会,但在现行金融体制下,纺织企业仍难以获得商业银行贷款,流动资金不足,影响了企业达产达标。近年来,我县金融机构对纺织行业的信贷支持虽然较前有所放松但依旧较为谨慎,普遍存在对中小纺织企业惜贷现象,对生产企业的审贷条件依然较高。目前,纺织服装企业中仅3家获得贷款支持,总额不足5000万元。
三、做大做强做优我县纺织产业,进一步提升纺织产业发展水平的建议
通过此次调研,我们认为:要进一步提升我县纺织产业的发展水平,必须按照新型工业化要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为导向,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提高创新能力为核心,充分抓住当前机遇,紧紧依靠技术进步改造传统产业,加强产业和家用纺织品的开发、生产和应用,大力推进品牌战略,积极实施“外引内联”,做大做强优势企业,着力打造产业集群,不断培育新的增长点,促进纺织产业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产业化发展道路,实现全县纺织行业整体实力的提升和产业的升级。为此,就做大做强做优我县纺织产业,进一步提升发展水平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加快产业升级步伐。自主创新是产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应运用综合手段加快传统产业结构调整和淘汰落后产能步伐,大力引进先进技术,推进纺织行业结构优化升级。一是以引进研发企业和引进高级研发人才为突破,依托现有纺织产业基础,引导纺织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鼓励企业内部设立纺织研发机构,提升自主研发能力,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二是严格控制并加快淘汰现有纺纱企业的落后产能。鼓励企业增加和引进先进设备,对购置国产、国外关键先进设备的,按国家增值税转型政策给予扶持;着力引导纺织企业控制普梳产品产能,增大清梳联、精梳机、自动络筒机使用比例,推广紧密纺、喷气纺等新型纺纱技术,开发棉及棉混纺、精梳高支、新型纺织纤维等纱线;引进无梭织布机,扩大面料坯布的生产规模,形成综合效益;鼓励服装加工企业以扩大特色服装产品和创品牌为切入点,在服装加工上实现大的突破。三是从工艺技术、新型纤维材料技术等方面,尤其要注重纺织面料研发,提升我县纺织面料品质,增强企业原创性技术的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四是高度重视专利技术工作。目前我县纺织企业专利技术还是空白,要引导企业通过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形成专利技术成果,支持企业通过购买、特许经营、许可、联盟等方式,获得企业发展所需的专利技术,对企业专利申请的给予一定的扶持与奖励。
2、扶强做大优势企业。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一个行业的发展总是有3-5个企业在行业中起着重要的支撑拉动作用。抓好重点企业就是抓住了产业发展的龙头,可以起到牵一发动全身的作用。在产业集群发达地区,都是以龙头企业带动小企业,以市场为纽带,共同发展,集群优势得到充分的发挥,行业生产要素也能够得到迅速聚集,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支柱产业,带动一方经济。因此,大力扶优扶强,加快产业整合步伐是做大做强纺织产业的必然要求。调研中锦豪纺织表示可以通过引进投资、联合兼并、增资扩股等形式,成立、组建规模起点在10万锭以上、基础较好、具有创新能力、带动作用明显的优势企业,即使对方控股都可以考虑;兴源亚麻正在积极引进投资,新上气流纺设备,成立亚麻纺织企业,延伸产业链条。建议县委、县政府尽快出台有关的优惠政策,鼓励引导、科学指导企业壮大规模,做大做强,以提高我县纺织产业集中度,增强企业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促进我县纺织产业
集群综合竞争的提升。
3、规划建设专业园区。建立纺织工业专业园是推进项目建设,促进纺织产业更快更好发展的重要载体。工业用地将成为纺织业进一步做大做强的一个制约瓶颈。因此,当前合理规划一处地点建设一个适合废水治理集控区、有一定规模、综合配套完整的纺织服装专业园,已迫在眉睫。建议县政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加快纺织产业“专业园” 规划和建设步伐,为我县纺织企业集聚发展提供新的空间和舞台。一是科学规划,营造良好的纺织业发展环境。规划建设纺织产业“专业园”,要实施五个“一体化”服务,即:产业和项目一体化、公共工程一体化、物流传输一体化、安全环保一体化、管理服务一体化,实现分工专业化和服务社会化,进一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增强纺织业的综合竞争力,把园区建成功能齐全、分工协作、配套专业、效率一流、研产销一条龙的纺织服装专业生产基地。二是出台纺织专业园区优惠政策,推进产业集聚。鼓励现有的关联或配套的纺织企业进入园区,加大招商引资,吸收省内外和境外地区投资者投资专业园。纺织专业园,要重点发展棉、麻纺纱和织布(包括机织、针织),容纳规模10万锭以上、无梭织机500台以上、针织织造设备200台以上的企业进驻;建立鞋帽、服装及其制品专业园,吸引纺织下游企业进入,不断延伸产业链,推动纺织产业集群由低端向高端的转变。三是严格环保准入条件,为纺织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在发展纺织产业中,要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环保“三同时”制度,对污染企业,要依法定期实施清洁生产审核,按照有关规定开展能源审计,不断提高企业清洁生产水平。对工业园区外企业要逐步搬迁入园,原地改扩建项目,不得增加污染物排放量。
4、搭建产业发展平台。一是打造充足的人才环境。为有效解决纺织企业用工紧缺问题,政府职能部门要努力做好企业用工的组织、协调和服务工作,积极开展定向招工,帮助纺织企业引进急需人才,稳定专业技术人员队伍;经常组织有关方面的专家来我县,为纺织企业发展提供咨询、授课与现场指导,为纺织产业培养各类实用型人才,以提高本地企业各个层面人员的素质水平;此外,建议县政府依托第二职业中专,开设纺织专业班,有针对性地定向培养一批具有现代技能的学生,以适应纺织产业不断发展的需求。二是打造优质的行政环境。要进一步优化政府部门的服务,建立配套服务机构。三是打造优良的创新环境。要引导和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联合,建立新产品研发中心和技术中心,加大产品开发力度,实现产学研有机结合,使之成为高科技、高附加值产品研发的孵化器和科研成果实现转化基地。四是打造畅通的信息环境。要着力建设面向企业的功能完善、服务能力较强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议由工业发展局会同电信、移动等通信部门,建立工业信息网站,为全县纺织和其他产业的企业提供电子商务服务、提高市场知名度、开拓产品销售市场、推广新技术应用、人才交流服务等信息交流工作。
5、充分延伸产业链条。依托现有资源,拓展产业链条,是发展壮大我县纺织产业的重要途径。一是向产业上游延伸。产业的竞争实际就是资源的竞争,相对来说,我县的资源优势是比较明显的,更要善加利用。以我县县情来看,棉花种植面积扩大到40万亩、亚麻种植面积3万亩甚至扩大到5万亩都没有问题,此举对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也很有益处。二是拉长现有产业链条。纺织尤其是我县特有的亚麻产品生产,应从粗加工向亚麻纺织、印染、编织方面着手,向下游不断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
6、创新企业招商办法。加大纺织上下游招商引资,引进好项目、大项目是纺织产业发展的关键,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势在必行。一是要围绕产业集群发展,转变招商方式,实行产业链招商,为本地和外来企业产品配套,以及为产业链招商提供服务。二是要尽快制定
相关承接产业转移的优惠政策,建议政府组织企业有重点地参加纺织产业专场推介会,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工作,争取成为沿海城市以及省内纺织工业转移的承接地,依托骨干企业、重大项目和存量资产,主动参与国内外大企业的配套分工与协作,吸纳高端产业链,与国内外知名纺织企业进行“嫁接”。三是制定针对现有企业参与产业链招商的奖励政策,并全面兑现,以调动各方面投身产业链招商的积极性。
7、实施品牌经营战略。一个地区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主动,做大做强主导产业,避免低水平扩张,必须在实施品牌战略方面率先突破,有所作为。目前,我县纺织产品还没有实现名牌零的突破,建议县政府要狠下决心,协调各部门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抓好创品牌工作。一是要注重品牌宣传。建议在高速公路互通口(含今后建成)设立巨幅广告牌,宣传我县纺织服装品牌,营造发展纺织产业的氛围。同时,由政府牵头,组织开展相关推介活动,提升区域品牌形象与知名度。二是激励企业创牌热情,大力争创品牌。指导帮助企业树立品牌和商标意识,并积极主动打造、创立产品自主品牌。三是注重纺织产品品牌的培育和推广。工商、质监等职能部门要积极推动创品牌的工作,热忱帮助企业做好常德名牌产品、湖南省著名商标、中国驰名商标等品牌的申报工作。政府对获得常德名牌产品、湖南省著名商标、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等品牌的企业除了给予重奖外,要大力宣传推介。
8、强化产品质量管理。一要大力促进企业管理创新。要积极推动引导企业实施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职业健康安全等体系认证,要夯实计量基础,指导企业加大投入。二要大力实施标准提升工程。要通过认真实施标准,提升产业化水平。目前,我县生产的棉纱、坯布大多是工业用布,产品质量标准基本上按照下游生产厂要求来做,要推进产业化水平不断提升,必须在标准化、规范化生产上下功夫、求质量、求效益。通过2-3年的努力,力争全县纺织企业基本做到严格执行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省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三是提升纺织品的水平。要引导重点纺织企业建立技术中心,提高企业研发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能力,开发生产土工布、医用纺织品、汽车用纺织品、装饰材料、高性能复合材料等多种国家鼓励发展的产业用布。
第二篇:纺织服装产业调研报告
纺织服装产业调研报告 纺织服装业是我市的传统产业、民生产业,也是我市重点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同时又是市政府十二五规划的千亿级产业。近几年来,该产业规模迅速扩大,发展态势强劲,成为拉动宿迁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现状
宿迁市纺织服装业起步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经过近几年的加快建设和发展,已形成棉纺、毛纺、化纤纺、丝纺、麻纺、织布、织绸、针织、服装、服饰、家纺、印染等门类较为齐全的工业体系。项目的集中度、企业的集聚度、产业的集群度名列华东地区乃至全国前列。
(一)产业规模迅速扩张。全市规模以上纺织服装企业近320户,其中棉纺企业69户,毛纺企业17户,混纺企业30户,丝纺企业39户,服装企业155户。2009年,全市纺织服装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28.73亿元、销售收入112.18亿元、税收2.93亿元、利润3.96亿元,分别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量的14.61%、15.25%、9.11%和8.21%;从业人员6.22万人。各类技术人员3000人,资产总额近300亿元,全市共有棉纺(化纤)150万锭,毛纺8万锭,绢纺3.5万锭,自动缫3.2万绪。
(二)产业门类逐步齐全。纺织服装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原料加工、印染、家纺等企业相继落户,基本上涵盖了产业的所有门类。2009年,规模以上纺织服装企业实现纱产量14.44万吨,增长25.13%;布4935万米,增长4.22%;印染布10377万米,增长579.57%;生丝4878吨,增长15.55%;蚕丝及其交织品2241万米,增长14.13%;服装5893万件,增长35.13%。
(三)技术水平明显提升。纺织服装业共拥有中国驰名商标1件,省级名牌产品12只,专利28件。企业技术装备水平快速提升,恒力工业园等招商引资企业设备大部分为进口设备,箭鹿集团等本土企业进口设备比例逐步提高。产品档次明显提升,由最初的低支纱、普通面料等发展到高支纱、精纺面料、品牌服装,棉纱的支数最高达到120支,毛纺支数最高达150支,绢纺支数最高达300支。
(四)发展后劲不断增强。通过承接南北产业转移,投资45亿元的翔盛粘胶、投资40亿元的恒力工业园、投资16.5亿元的海欣申禾、投资15亿元的晨风服饰二期、分别投资10亿元的阿吉兰集团、波司登服饰等一批龙头型纺织服装企业相继建成投产。投资亿元以上的三鼎织带、新康辉实业、宝娜斯针织等一大批纺织项目逐步投产达效。同时,以箭鹿集团、泗绢集团等为代表的本土企业不断发展壮大,提升了纺织服装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五)出口总额快速增长。2009年,全市纺织服装企业出口总额为1.35亿美元,同比增长50.52%,位居全市行业出口总额的第一位。出口市场已由单一的亚洲市场扩展到欧美等80多个国家和地区,初步形成多元化市场格局
(六)产业集聚初具规模。我市纺织服装产业基础坚实,特别是泗阳县纺织服装产业更为明显。全县共有纺织服装企业144户,纱锭总规模达150万锭,泗绢集团绢丝出口量占全国总量的二分之一。初步形成了以华威棉纺、华泰棉纺等为企业为龙头的颇具影响的棉纺产业集群。另外,宿城区的毛纺、宿迁经济开发区的织带基地都具备了产业集群的基本特征。
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宿迁市纺织服装业近年来实现了长足的发展,具备了一定的规模,但是也存在着一些非常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前纺大而不强,后纺弱且不优,中间环节印染及后整理发展滞后,产业链条不完整,产品仍仍以中低档为主,结构比较单一,缺少高附加值、功能性、差异性的产品。
二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质量意识差,品牌建设滞后。大部分企业没有专门的研发机构,没有国家认可的实验室和合格的检验人员,技术人才严重缺乏。自主科研开发的能力薄弱,对产品认证、质量管理、著名品牌、著名商标的培育重视不够。
三是大型骨干带动能力较弱。纺织服装企业点多面广,规模较小,大部分企业还处于创业阶段,纺纱企业达10万锭以上的企业廖廖无几,大型服装企业更是屈指可数。
四是企业发展环境有待改善。劳动力培训不到位。劳动技能培训部门流于形式,员工的技能培训主要落在企业身上,增加了企业成本。
五是作为我市一个千亿级产业,缺乏专门的公共服务平台和机构,从事信息搜集,产品研发,质量控制,原料及成品检测、鉴定,生产和经营存在很大的盲目性。
加快发展纺织服装产业的措施
宿迁市初步确立了“十二五”的产业目标模式,其中纺织服装产业将形成千亿级规模。为了确保这一奋斗目标的实现,当前及“十二五”期间,要重点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引导企业尤其是有影响力的龙头骨干企业做好各自战略发展规划,形成区域规划与企业规划之间的良性互动。设立发展基金。从市新型工业化资金中切块,设立纺织服装产业发展专项基金,主要用于扶持龙头骨干企业、特色工业园区建设,用于重大技术改造项目和招商引资项目的奖励和补贴(贴息),用于新产品开发项目的奖励和贴息,用于创名牌的奖励,用于引进人才的奖励,用于出口奖励。落实国家对纺织服装业的信贷政策,进一步创新信贷产品,允许纺织服装企业以自有不动产、动产以及注册商标等无形资产进行抵押贷款,不断加大对纺织服装企业的信贷支持,逐年增加对纺织服装业信用贷款、担保贷款的额度。积极争取国家、省关于扶持纺织服装业发展的专项资金,优化资金投向,每年包装一批有发展潜力的重点项目,确保向上争取资金逐年增长。
(二)实施大企业培育、大项目推进战略。选择部分规模大、效益高、成长性好的企业,整合各方面资源,推动企业扩大规模,着力打造纺织服装“领头雁”。进一步加大对国内外知名纺织服装企业的攻坚力度,力争每年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带动作用强的旗舰型项目落户宿迁,提升纺织服装企业的整体水平。建立大项目跟踪服务机制,为项目建设提供全方位帮办服务,加快推进项目的建设步伐。引导和激励龙头企业加快资本经营步伐,制定上市目标,通过加大扶持力度、强化激励机制,争取实现上市。
(三)加快推进技术进步。鼓励企业实施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用足用好省产业升级引导资金、市新型工业化专项资金等扶持资金,鼓励引导企业抓住机遇扩大生产,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引进国际先进技术与设备,加大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研究的投入。加大技术开发力度和科技成果转化的速度,提高创新水平,提高单位纤维制品的附加值,提高科技对纺织染整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广泛应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纺织业,以信息化带动传统的生产流程的改造,带动营销过程、管理方式的改革,推进企业流程的重组和再造。支持企业专业化ERP开发应用及行业电子商务平台的建设,提高企业对全球市场的应变能力和对市场的细分能力,实现资源配置的优化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鼓励纺织服装行业优势骨干企业对困难企业进行兼并重组,对实施兼并重组企业符合条件的技术改造项目给予优先支持。鼓励企业实施品牌战略。鼓励龙头企业走出传统的接单经营模式,打造强势品牌,实现服装产品品牌经营;服装行业的龙头企业应在品牌创立、品牌管理与品牌延伸等方面进行战略规划,企业整体规划的研发、设计、生产、销售与服务等各个环节应符合品牌战略要求。
(四)搭建产业公共服务平台。支持面向全行业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完善技术服务、产品鉴定、检测、质量控制、品牌建设、产业研发、信息等公共服务体系,推进纺织企业园区化、集群化发展;加大对纺织应用基础研究及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在政策咨询服务、投融资服务、专业市场服务、商务中介服务、管理创新服务、进出口服务等方面,加快构筑公共服务平台,以满足纺织服装企业对信息、技术、开发、设计等需要。
(五)优化企业发展环境。加大对产业发展的协调力度,加强对产业发展扶持资金使用情况和项目实施情况的跟踪督查,确保产业发展和振兴目标的实现。定期召开银企洽谈会,拓宽企业融资渠道,缓解企业融资矛盾。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培养和引进产业劳动力和高层次产业技术和管理人才,为纺织服装产业发展提供充足的人才储备。大力整合现有技术学校等职业教育和培训资源,采取多种培训模式,为企业“定制人才”。
第三篇: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分析建议
1.打造一个纺织服装产业基地。我区已被评为“国家级纺织服装产业基地”和“国家针织服装名城”。下一步,我们要以产业规划为龙头,以昌东工业区和民营科技园为平台,以招商选资和全民创业为抓手,以纺织服装专业村、专业镇、专业园区和专业市场为依托,以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和提高区域自主创新能力为手段,以优化发展环境为保障,全力打造“全国重要的纺织服装生产及出口加工基地”,不断推动我区纺织服装产业做大做强。一是要结合纺织服装产业的发展特点,制定产业发展规划,科学合理地对纺纱、织布、缝纫、印染、服装等相关产业进行布局,使产业之间相互配套、相互补充,最大限度地发挥集约效应。二是要依托现有的纺织服装企业,通过以商招商、产业链招商等方式,有针对性地引进国内外大型纺织服装企业。三是要制定切实有效的措施,扶持壮大中基、邦盛、华兴、京东实业等一批企业。四是要加强宣传推介。注重园区的包装和策划,通过举办各种活动,大造声势,打响针纺基地这个品牌。
2.建设一个针纺大市场。按照起点最高、规模最大、功能最全、辐射力最强的要求,我区很早就做了针纺大市场建设的规划,但一直没有启动,希望区里尽快启动针纺大市场建设,打造集“商贸、科技、信息、文化”于一体的专业性轻纺物流配送基地。建成后,主要从事纺织业相关原料、辅料、半成品、成品的批发、零售、展示,同时具备研发、配送、电子商务等功能,可为针纺产业链上的相关行业、企业提供完善的物流配送服务。
3.完善一条产业链。完整的、长的产业链是可以说是终端产业的减压带、防风林,能够降低成本、增强效率、防范风险;产业链同时也是终端产业的技术支撑力量。根据全区的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现状,大力引进原料加工、漂染、印花、高档面辅料等上下游企业,弥补产业缺陷,促进产业集约。同时,要积极鼓励企业拓展业务范围,发展配套产业。要大力实施“品牌战略”,要积极引进雅戈尔、日本片山缝制等一批大型针纺服装企业,发挥“品牌”效应,带动相关产业进驻,提升我区针纺企业的配套水平。单纯发展一个产品品种的生产集群而忽视产业链建设,会由于缺乏基础支撑而增加采购成本、降低产业灵活性和适应性,最终丧失产业竞争力;产业链过短,也会导致产业的创新能力下降、产业价值增值能力下降。事实证明,配套能力越强的产业集群生命力越顽强。目前,我国的服装产业集群在建设过程中,特别是产业集群建设初期,往往注重强调该集群主打产品生产企业的个数、技术装备、生产能力、专业市场建设和运转状况等,而对产业链的评估力度不够。
4.培育和壮大一批规模企业。要落实好有关扶持措施:一是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发挥协会在技术跨越、产业协调中的作用,引导企业实现相关产业链的联合股份制经营,消除企业间的无序竞争,提高行业的竞争水平。二是加强企业管理。引导企业逐步改变传统封闭的家庭式管理模式,向现代企业管理和市场运作方向转变。三是拓宽融资渠道。充分发挥区个私民营企业信用担保基金和区制造业发展资金的融资作用,帮助企业贷款融资,同时对有发展前景的优势企业,实行专项贷款、封闭式运作。四是培育名牌产品。鼓励企业加快调整技术和产品结构,运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提高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能力。五是发挥领军企业的带动作用。领军企业的带头作用在集群中不能被忽视。首先,领军企业能够利用其市场辐射能力和市场声誉带来更多的客户;其次,领军企业作为生产核心,能够带给关联企业更多的订单;第三,领军企业的市场行为、创新行为都将成为该区域企业发展的直观范本和发展目标。因此,一个区域扶植领军企业的发展壮大往往比直接服务于中小企业,对于提高产业集群的整体竞争力来说更加有效。六是环保部门要帮助漂染企业完善污水处理设备设施、改革污水处理工艺、降低污水处理成本。七是科技部门要向纺织企业推荐创新的技术、工艺、材料和装备等,推动纺织行业实现技术创新,尤其在印染、化纤行业要大力推行节能减排技术,同时鼓励纺织企业在研发创新产品时,积极申报中小企业创新基金。
结论:青山湖区纺织服装产业目前发展态势良好,是一个有规模、有优势、有潜力、有较大的发展空间的产业。青山湖区可充分利用“国家级纺织服装产业基地” 和“国家针织服装名城”这一平台,紧紧抓住全球纺织服装产业发展机遇,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技术创新、产品创新、质量创优为重点,以提高产业和产品的技术含量为突破口,促进产业升级,不断提高产业竞争力,达到速度、结构、质量和效益的统一,打造一批中国服装名牌和江西名牌产品,全力打造“全国重要的纺织服装生产及出口加工基地”。
第四篇:全市纺织服装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全市纺织服装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为抢抓新旧动能转换重大机遇,推动我市纺织服装产业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等方面不断创新,加快整个产业转型升级步伐,近期,市委政研室对台儿庄区、市中区和山亭区纺织服装产业进行了调研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快全市纺织服装产业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全市纺织服装产业在国际市场需求萎缩、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等诸多不利因素影响下,依然实现了快速健康发展。
(一)行业规模不断扩大。经过多年发展,我市纺织服装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规模效益持续提升,现已基本形成门类齐全的行业体系。其中,台儿庄区积极引进美琪服装、青纺联织造、酒店用纺织品等项目,开工建设联润3万纱锭纺纱项目,新上20万锭精梳纱和800万米牛仔布生产线,全区现已形成功能性面料1500万米、酒店用纺织品1500吨、成衣100万件的产能。市中区仅税郭镇就有纺织服装企业130余家,另有小型纺织服装企业200余家,年可实现销售收入71亿元,实现利税3.7亿元,出口创汇1.7亿美元,是黄淮地区规模最大的纺织产业基地之一。山亭区规模以上纺织服装企业7家,2017年全区纺织服装企业累计实现销售收入10亿元,实现利税1.1亿元,利润8600万元,同比分别增长4.5%、6.2%、5.8%.(二)龙头带动作用明显。我市纺织服装企业主动适应市场变化,紧跟客户需求,积极突破发展瓶颈,陆续涌现出一批行业龙头。台儿庄区联润新材料公司的高端纤维产能位居全省前5位,2014年位居中国纺织500强企业第14位。海扬王朝牛仔布产能居全市首位,是2014年中国棉纺织主营业务收入“百强企业”和色织布主营业务收入20强企业。市中区纺纱和织布业以正凯新材料、东方纺织等公司为代表;印染业以宝隆制衣、鸿泰制衣等公司为代表;服装业以海之杰、龙翔针织等公司为代表。上述企业销售收入都在5000万元以上,过亿元企业3家。山亭区银光精纺、海扬服装、丰泽印染等公司销售收入及纳税额也都达到一定规模。
(三)创新研发日趋活跃。通过与业内知名院所开展合作交流,不断加大先进设备、先进技术的投入,整个产业正加快向技术密集型、高端科技型方向迈进。其中,台儿庄区与东华大学、青岛大学、省纺织科学研究院等高校开展多领域合作,全区新增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个、工业设计中心1个,参与国家标准化制定2项。市中区加强同西安工程大学、东华大学等院校的合作,先后邀请其专家教授对企业管理、技术人才进行培训,提升了企业的技术和管理水平。鼓励引导有需求的企业引进业内高级技术人才加盟或开展短期生产指导,宝隆、鸿泰等企业都高薪聘请了南方专家进行技术管理。凭借持续的研发投入和较高端的产品结构,在传统纺织业遭受东南亚、南亚等欠发达国家冲击的形势下,我市纺织企业仍保持了较好的发展态势。
(四)品牌建设稳步推进。随着产业升级、产品创新和品种丰富,我市的纺织服装企业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品牌产品。其中,台儿庄区海扬王朝公司生产各类高档特细精梳纱线500余种,全棉、混纺及弹力牛仔布、本色布1000余种,“海扬”牌色织牛仔布和棉本纺布均被认定为“山东名牌”产品。市中区拥有纺织服装企业注册商标12件,其中,金田服饰公司“劲仔”品牌荣获全省“十大新星品牌”“山东省著名商标”;华派集团自主研发的“时尚家族”服饰已开设专卖店50余家;海之杰公司针(梭)织中东长袍、世纪公司婴幼儿口水巾、宝源公司婴儿爬爬服等,产品特色鲜明,市场竞争力强劲。
(五)发展环境不断优化。近年来,我市结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旧动能转换相关政策,在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研究制定针对性措施,对纺织服装产业予以精准扶持。台儿庄区积极做好国家和省市促进工业创新转型提档升级、财政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等政策措施的争引,高效使用接续还贷资金。全力支持海扬王朝在新三板上市,协助补充完善相关手续,引导联润新材料在中小板、新三板挂牌融资,缓解企业资金压力。市中区以项目建设为总抓手,把纺织服装产业作为实体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纵深推进实体经济发展攻坚战,引导纺织服装企业加快技术、管理、品牌创新,调整产业结构和投资方向,推动了全区纺织服装产业快速发展。
二、存在问题
我市纺织服装产业通过强基础、培龙头、扩规模等多元化发展举措,竞争优势凸显,发展成效显著。但是由于受大环境的客观影响和产业发展的瓶颈制约,也存在着以下不足。
(一)产业仍在低位运行。纺织服装企业模仿和跟进现象比较普遍,同质化问题严重。部分企业处于小作坊状态,分工协作和专业化程度较低,精、深加工能力相对较弱。企业产品以棉纺织初加工产品为主,大部分仍处于产业链中低端,高附加值特别是掌握核心技术、有定价权的产品较少。受以上原因及当前外部经济环境影响,我市纺织服装产业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和财税贡献还不突出。
(二)自主品牌建设缺失。市中区虽然为黄淮地区规模最大的纺织产业基地之一,但出口方式主要以贴牌为主,企业长期处于从属地位,自有品牌、自主开发比重较低。山亭区纺织服装企业的品牌一直存在短板,多数企业只重视外贸订单,产品出口主要以贴牌加工为主,有竞争力的产品较少,主动权往往掌握在外国公司手里。
(三)技术创新能力不足。企业基础研究和研发投入不够,只是通过引进设备来提升自身技术水平,技术创新、原创设计开发能力偏弱。银光精纺制品有限公司由于产品科技含量不高,销路一直较为单一,近期受沃尔玛超市订单锐减影响,导致企业2017年产量及主营业务收入较上年同期均出现了下降。
(四)要素制约比较明显。银行贷款收紧、附加条件增加以及续贷不及时导致企业运行困难,有的企业为了资金救急选择短贷长投,其中隐藏较大风险。当前市场活跃度较低,企业投资意愿下降,新建重点项目进度缓慢,实现目标压力较大。纺织产业用工缺口较大,如海扬服装有限公司行情虽较好,但由于招工难,导致熟练工缺口100多人,严重影响了订单交付。与此同时,产品研发、高端管理人才不足也制约了整个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
三、下一步发展建议
纺织服装产业作为一个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对于扩大社会就业、增加居民收入、推动区域发展等方面意义重大。结合当前纺织服装产业发展趋势,现对推动全市纺织服装产业加快升级提出以下建议:
(一)突出搞好产业引导。以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中国制造2025>山东省行动纲要》《山东省推进工业转型升级行动计划》及《枣庄市“265”产业转型升级规划》为出发点,围绕建链、补链、强链,高标准制定我市纺织服装产业发展规划,逐步将纺织服装的定位从乡土型、传统型向既拥有自己特色与传统且又精致、时尚、现代的纺织服装产业转变。深化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完善产业政策,积极做好对龙头企业、重点项目的扶持和科技成长型企业的培育。全面加快工业化、信息化“两化”融合发展,打造纺织服装产业电子商务平台的孵化中心,实现线上线下有机结合。积极搭建产业集群创新服务平台,为技术和产品开发能力弱、管理水平低下的中小企业产业集群提供优质服务,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和技术、经营、管理水平。
(二)突出搞好技术创新。加快科研、商贸、物流、检测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构建政、银、企和中介机构“四位一体”的融资平台,为企业发展提供土地、资金、环境等各方面保障,培育集政、产、学、研为一体的产业发展基地。尊重企业投资主体地位,落实企业投资主体责任,鼓励企业加大资金投入,淘汰落后生产工艺,以现代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纺织服装产业,实现高效、清洁、生态发展。积极加强与枣庄学院、华南大学等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联系,将科技成果及时有效地转化为生产力,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开发、科技投入、推广应用的主体。
(三)突出搞好品牌建设。强化品牌定位,以塑造我市纺织服装整体品牌形象为引领,以培育区域公用品牌和产品品牌为主体,以构建品牌营销体系为载体,大力实施纺织服装品牌战略,建立层级递进的品牌培育与推广机制,实现我市从纺织服装生产大市向品牌强市的转变。支持企业发展自主品牌,提高产品附加值,提升企业的国内外市场竞争力。鼓励企业实现从OEM(原产地加工)到ODM(原产地设计生产)再到品牌营销升级,逐步进入市场营销的高利润环节。引导企业与国内大企业集团实施强强联合、战略合作,促进企业做大做强。
(四)突出搞好人才培养。聚焦我市纺织服装产业需求,坚持服务大局、按需引进,突出“高精尖缺”导向,重点支持引进具有推动纺织服装产业技术革新能力的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推动纺织服装产业在关键技术、生产工艺、产品设计上实现新突破。继续开展“企业家素质提升工程”,加强人才、智力的培育和引进,组织部分优秀企业家轮流到高等院校深造、培训,努力造就一批高素质的企业家队伍,提升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加强本地人才的培养,通过以老带新的方式,选择有一定技术基础的年轻人,跟随外来专家学习,加强企业自身的技术深度。做好技师、高级技师资格评审的推荐工作,组织员工参加岗位技能培训和技能竞赛,为企业培养专业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不断增强企业软实力。
第五篇:成都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发展规划
成都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发展规划
纺织服装产业在一个地区内高度集聚,形成工业群落或工业区以带动区域特点凸显的贸易大市场,继而推进一个地区经济大发展已成为国内纺织经济的发展新模式。成都市是中国西部的经济中心和纺织服装的贸易集散中心,充分利用现有成都纺织印染服装产业的整合,发挥工业集中区建设的集聚、拉动作用,将成都纺织服装产业打造成为中国西部重要的纺织服装制造基地、研发基地、营销基地,尽快形成以成都淮口纺织工业集中发展区为基地的产业集群和建立完善的产业链,是加快成都城乡一体化建设和新农村建设、推进产业化发展、实现成都工业新跨越、保持全市经济协调、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
一、总体思路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抓住当前劳动密集型行业的西移契机,发挥成都市作为西部纺织服装贸易中心的区位优势和四川劳动力、能源资源优势,创新发展模式,走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带动效应大、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打造西部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形成纺织、印染、服装、交易市场集中发展的产业链发展格局,推进成都市纺织印染集中发展区的集约化建设,营造“西部纺织服装之都”。从而将纺织产业打造为新农村建设的主要承载产业,形成“一地筑基础、城乡共发展”的千家万户共同致富的富民工程。为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实现城乡劳动力充分就业、构建和谐社会和实现工业强市作出贡献。
(二)总体目标
建立以原料为基础、纺纱为龙头、织布为纽带、印染为核心、服装为先导、市场为目标、服务为保障的纺织服装产业链。
产业集群目标:到2010年,基本建立起以骨干企业为龙头,中小企业专业分工配套、商贸流通畅达的成都纺织服装产业链,产品配套能力达80%以上,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形成以内销为主、内外兼顾的市场格局,通过链条式产业集群的协调发展,创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机制,建立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高效运营模式。建立总规模100万锭纺纱能力、3万台织布机、3亿米印染能力、3亿件(套)服装加工能力和两个纺织品贸易区的发展方向,经济效益目标:到2010年,园区产业链完成工业总产值210亿元,贸易额230亿元,年均增幅保持在55%以上;培育1-3户年销售收入达到50亿元以上的企业,10-12户年销售收入达2亿元以上的企业,出口创汇达到2.2亿美元。
二、纺织服装产业发展布局
根据成都工业发展布局规划纲要(2003-2020年),成都市纺织产业集群发展目标,成都市及四川省纺织产业发展的现状和优势,成都市纺织产业布局结构在空间上要形成“一县两地三集中”的123发展格局。即:形成以金堂县为基地的纺织、印染、服装加工中心;建立金堂和成都荷花池纺织城市场的两地贸易联动基地;推进由知名纺织印染大企业及中小企业相对集中的“淮口纺织印染制造基地”、以服装品牌企业相对集中的“金堂服装加工生产基地”、以纺织品贸易市场和配套服务业为跟进的“成都荷花池—金堂贸易集中区”的三个中心基地。通过合理布局,使功能定位明显,企业间分工协作到位,区域经济互动自给充分,实现成都纺织服装产业集中成片地集群式发展。
三、优先发展的重点
建设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其关键在于,成都市现有纺织服装加工生产能力的集聚,建立标志性的纺织和印染企业,树立纺织服装发展的影响力和感召力;通过基础平台的建设,建立有竞争力的纺织产业发展的区域小环境;通过园区内服务市场化,建立积极的社会化服务功能体系和市场联动体系,促进集约化发展。因此,必须有步骤的重点建设好几项工程。
(一)纺纱能力的建设
现状:纺纱作为产业链的龙头,对纺织企业的聚集和产业链的形成起决定性作用。我市现有纺纱企业13个,纺纱能力40余万锭,但是企业规模小、装备水平低、产品档次低、抗风险能力差,缺乏市场竞争能力。
目标:纺纱生产总能力设计为100万锭,建立1-3个20万锭以上的纺纱企业,树立龙头带动作用。
实现产能100万锭后,可实现年产纱线13万吨,工业总产值32亿元,利税总额3.2亿元,提供就业岗位1.22万个。其中高档精梳纱生产能力设计为40万锭,出口产量4.2万吨,年创外汇10000万美元。
同时为带动承接东部纺织生产能力的转移提供基础条件和平台。
(二)印染能力的建设
现状:印染作为纺织丝绸产业链中一个核心、关键环节,对织造起拉动作用,为服装、装饰和产业用布起推动作用。成都市现有印染企业32家,印染能力2.5万米,日排污2.6万吨。但企业分散,装备落后,产品档次低,效益差。
目标:印染是一个污染行业,其发展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按照环评结论淮口仅有2万吨污水处理容量。因此,印染能力规划布局与建设必须以环保容量为前提。
现已入驻园区的川棉和民康两公司建成投产后,年印染加工能力为1亿米,日排污1万吨。若两家企业分别实施污染物减排、碱回收、水汽循环利用和清洁化生产等技术改造,在不增加排污的情况下其印染年加工能力将达1.5亿米。
关闭我市现有不符合工业布局规划和排污不达标的印染企业,我市印染行业按年产3亿米,日污水排量2万吨进行规划布局。达产后可实现印染年产值30亿元,年利税2.5亿元,年出口创汇1.2亿美元,安置2500人就业。
(三)带动织布的发展
现状:织布作为连接纺纱和印染的中间环节,在产业链中必不可少。我市现有布机3200台,其中无梭布机仅420台占总台量的13%。
目标:织布的发展将依托纺纱的支持和印染的拉动,建成5-6亿米坯布生产能力。利用成都现有纺织企业的建设发展的带动,可在当地逐步形成2-3万台织布机的生产能力。织布的建设、经营可采用“(重庆)回龙坝+荷花池” 模式 和“公司+农户”的农业产业化模式,通过集中的工业园式厂房建设和分片分户的“万户工厂”经营,形成规划先进、建设规范、服务配套、集中发展的织造基地。建成后年产值30亿元,年利税1.5亿元,提供2万多个就业岗位,极大地推进城乡充分就业,以解决金堂富余劳动力就业的基础上,吸引外出劳工返乡建业发展。
(四)促进服装产业的集聚
现状:我市服装产业的发展受制于前端纺纱、织布、印染和服装配套产业的不发达。我市现有服装企业270多户和从事服装加工的个体户27000多家,主要集中在荷花池和大丰一带,但规模小、没有品牌和知名度。在形成100万锭纺纱、3万台布机、3亿米印染加工能力的基础上,出台政策引导服装企业在金堂集中建设,必将形成服装产业的集聚。
目标:以金堂县城工业区为发展基地,建立服装生产集聚地,通过成金快速通道的建立,吸引3000家大中小型的服装加工厂家的进入,形成年产服装3亿件(套)的能力,实现工业总产值100亿元,利税15亿元,可提供就业岗位7万个。
(五)园区配套服务业的建设,建立原料、产品的联供联销机制
现状:成都市纺织服装产业在前期由于企业分散、规划缺失、总量不足,造成纺织产业的配套服务也严重缺乏。产业的上下游联动互补不足,一方面造成企业生产效率低下和
经营的成本居高,企业发展的社会化成本大大高于产业集聚的地区;另一方面也造成市场的功能性互补不足、快速发应能力低下,市场化程度不高。
目标:以集中发展区为基地,大力扶持以企业生产经营服务和企业分工协同为重点的服务业的市场化建设和产业链之间的配套市场建设,建立完善配套的生产服务保障体系和互动交易体系,最大限度地增强园区的市场功能;支持建立原料、辅料和产品交易行业自律的联供联销机制,为企业创造低成本和快节奏的生产保证服务。关联产业的贸易增加额达到10亿元。
(六)加强环境配套污染治理,建成绿色生态产业园区。
十一五规划在资源环境目标中制定的约束性指标是:“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要降低30%”、“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20%”、“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通过采用新工艺、新技术用于前处理;涂料印花替代活性染料印花技术;活性染料冷轧堆染色新技术;高效活性染料替代普通活性染料和高效水洗工艺等,达到污染物减排提高吨水印染加工能力。
实行碱回收、水汽循环利用、集中供热和热电联供、粉煤灰制建筑材料,在此基础上,把金堂种菌后产生的可燃废弃污染物利用起来,将园区建成绿色生态园区。
(七)以科研院校为依托,建立园区技术、产品研发中心。
纺织产业集群必须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创新发展模式。走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降低产品成本,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价值,创品牌、创名牌。推进龙头骨干企业、配套服务企业和科研院校合作共建园区研发中心,提高园区企业新产品开发能力和新技术应用能力。
四、结论
成都纺织服装产业集群项目的推进,必将进一步带动成都纺织企业的发展和集团化整合的加快,必将对东部纺织产业向西部转移产生巨大的吸引,可以预见,建设规划期内,将形成纺织原料(蚕丝、粘胶、涤纶)、纺纱、织布、印染和服装的完整产业链条。通过市、县两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年产值、利税可达210亿元和22.2亿元,极大地带动金堂县及成都东北区域商贸和物流产业的发展,提供就业岗10万个。将有力地促进新农村建设和推动城乡一体化,推进成都市西部经济中心的建立,实现工业强市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