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金坛市纺织服装产业上半年工作总结
金坛市纺织服装产业上半年工作总结
一、上半年行业运行特点
上半年,我市纺织服装企业面对原材料价格大幅波动、人民币持续升值、用工成本快速上升、用工紧缺等严峻形势的挑战,审时度势,主动调整,积极应对,在克服一系列困难和矛盾中坚定前行,推动着我市纺织服装产业稳中求进。从数据和企业的运行情况看,有比较好的表现。
(一)破解难点,生产经营节节走高
2010年,是金融危机后我市纺织服装行业回升势头最好的一年。行业的快速复苏,订单的源源不断也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最突出的是在原本劳动力资源紧张的情况下,出现了用工秩序的混乱,加剧了员工队伍的不稳定,给企业组织上半年的生产造成了非常大的困难。春节后开工,许多企业出现了员工返工率不足的问题,少数企业只有上年底的30%-40%。对此,各企业采取一系列措施,一手抓现有员工队伍的稳定,一手抓新员工的招进,有效地缓解了用工缺口的压力,最大限度地保证了生产的正常进行。使上半年的运行呈现总量节节走高,增幅逐月攀升的良好局面。1-6月份,全市纺服产业完成产值56.59亿元,销售54.95亿元,利税6.1亿元,其中利润3.76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分别增长22.43%、24.53%、45.51%和53.74%。在本市统计的纺服企业出口1.83亿美元,增长24%。年开票销售2000万元以上规模企业的数据显示,与去年同期相比,一月开票销售增长14.71%; 二月增长16.31%;三月为18.4%;
四、五月分别为19.88%和19.86;到六月,增幅超过20%,达到22.35%。
(二)超前调整,龙头骨干企业增势强劲
宏观环境的剧烈变化,悄然开展了纺织服装业的重新洗牌,在持续的洗牌中,一些企业被动应对,一些企业则作出了超前的调整,如晨风、艾贝、波仕曼等一批龙头骨干企业,或在装备升级、或在产品档次升级、或在管理升级等方面,作出了先行一步的调整,在各种资源的重新整合中抢得了先机,如在劳动用工方面,在节后开工的问卷调查中,晨风、晶励、波仕曼等一批骨干企业的员工到位率都很高。
1-6月,年销售2000万元以上规模企业完成开票销售收入36.59亿元(含华茂金昇纺织和健尔康企业),同比增长33.33%。规模企业中,销售增长在30%以上有43家,增长50%以上的有32家,增长100%以上的有11家。这些企业的大幅增长,有力地支撑并带动了整个产业的稳定增长。另外,一些曾经的优势企业,经过一段时间的艰难调整后,又重新焕发生机。如:晶励、舜天以及金虹纺织等;一批原本规模较小的企业也在快速成长。如:润雨、龙河、德诚、宝尔曼斯等。这几种类型企业共同发力,成为我市纺织服装产业稳定增长的中间力量。
(三)改善管理,员工队伍趋于稳定
近年来,我市纺织服装行业劳动用工缺口越来越大,员工人数也从最高峰时期的6万多人缩减到5万人不足。与此同时,外包工队伍的滋生,又搅乱了我市的劳动力市场秩序,进一步加剧 了劳动力紧张的局面,员工队伍的不稳定,打乱了许多企业接单、安排生产的节奏。
面对这一困局,许多企业除了千方百计拓宽用工渠道外,也在认真地反思以往对员工的管理方法,更多地是从企业内部入手,查找用人、留人的薄弱环节,转变原来粗放的管理方法,积极探索人性化的用人、留人的制度和机制。通过企业的自身努力,以及我市劳动用工环境的改善,特别是外包工队伍势头的大幅度收敛,用工秩序逐步好转,我市纺织服装产业的员工队伍已趋于稳定,保证了纺织服装产业上半年的正常运行。
(四)认清形势,产业升级意识普遍增强
金坛纺织服装产业几十年一路走来,从小到大,在数量型增长方面走出了一条以出口为主导的快速发展之路。近几年来,外部环境的剧烈变化,对出口服装企业的利润空间形成了持续的、大力度的挤压。困局促使更多的企业开始更深刻的反思,并在升级转型方面寻找新的出路。晨风作为这个行业的领军企业,进入21世纪以来,以客户升级、产品档次升级、装备升级、工艺技术升级为重点,一直致力于产业升级,在产业链的分工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位臵。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企业在装备升级、订单升级、技术升级以及自主品牌建设方面做了积极有效的探索和尝试,晶励服装在装备升级方面,购臵了一系列的专用设备,仅智能悬挂传输线就达18条之多,在大幅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同时,也减少了对用工的需求。一些内外销两条腿走路的企业,如波仕曼、飞洋鱼、金松、卿卿、丝情诺曼等,今年以来进一步加大了 品牌建设的力度。
综观上半年纺织服装产业的发展态势,我们可以理直气壮地讲,在外部各种不利因素制约的情况下,我们服装人依靠自身的努力,以坚忍不拔的毅力,破解困局,使我们这个传统产业依然稳健前行,保持着一个较好的发展速度。作为服装人,我们应该对自己有信心。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肯定我们所作的努力,所取得的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在外部环境持续趋紧,国家产业政策调控将逐步到位的形势下,我们这个行业自身存在的深层次矛盾在逐步显露,一些问题和矛盾还很尖锐。
1、产业的结构性矛盾突出。我市纺织服装企业出口所占比重极高,这种以出口为主导,劳动密集为特征的结构,对外部环境的依存度极高,对外部政策的变化极为敏感。在国家推行产业转型升级的政策导向下,我们这一产业的生存、发展压力越来越大,特别是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如果一步调整到位,许多企业将没有喘息的机会。
2、产业水平总体上偏低。许多企业只是简单地复制出口服装制造模式,满足于小富即安,在运用先进的理念、模式改造企业,运用先进的装备和技术提升产业水平方面超前意识不强,准备不足,因而当外部因素导致成本大幅上升时,匆忙应付,缺少拓展利润空间的能力和手段。
3、信心受损,投资力度明显减退。在我们与一些企业的接 触中,听到的悲观言论也不少,对金坛纺织服装业到底还能撑多久充满疑虑和困惑。受这种情绪的影响,加之外部在土地、劳动力、政策、市场等方面优势的逐步丧失,即使是具有一定规模、效益较好且有一定经济实力的企业,想投也不敢投。一些企业索性把生产基地向低成本地区转移。同时,一些小企业想投而又没有能力投。这些情况,致使全行业在本地新上项目少,投资金额小,发展后劲严重不足。
4、员工的管理仍然比较粗放。首先是观念转变滞后,你出力我给钱的初级契约式思维还主导着少部分经营者的思想;其次是对员工队伍结构的变化,员工需求的提升,员工诉求的多样性认识不足,缺乏研究,而感叹现在的员工难管,因此,在带好队伍,留人留心方面缺乏有效的机制、制度,缺少有效的手段和方法。
三、商会所做的主要工作
上半年,商会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会长、理事单位的支持下,努力履行职责,尽心尽力做好各项工作。
(一)关注行业走势,做好运行分析。关注行业走势,组织对经济运行进行分析是我们商会服务于企业的一项重要工作。上半年,除了小范围的沟通或座谈外,分别在波仕曼、润澳大酒店、晨风召开了三次行业运行分析会,三次分析会围绕不同的侧重点展开。例如:年初在波仕曼召开的分析会,侧重于分析展望国际国内服装市场的总体走势。通过交流,沟通、相互启迪,使与会者,也使参会的市领导对我市纺织服装行业所遭遇的产业瓶颈以 及产业发展环境有了清醒的认识,对应对困难,保持行业的稳健增长有了思想上、精神上的准备。同时,与会者也就我市纺织服装产业的发展,在微观环境方面提出了意见、要求以及建设性的想法。
(二)关注行业热点,做好调研工作。上半年,我们针对服装行业员工紧缺、劳动力成本上升的热点问题,采用走访结合问卷的形式,重点组织了节后开工情况调查和劳动力成本构成调查。分析整个行业用工及其成本的大致情况,发现问题,掌握走势。例如通过节后开工调查,我们发现,劳动力短缺是一个大趋势,但并不像媒体炒作的那样恐惧,受调查企业的节后员工平均到位率达到94%。但出现了用工结构性分化的新特点,一批规模大、形象好、口碑好的企业用工不减反增,到位率差的主要是一批规模很小的企业。上半年,纺织服装行业的劳动力成本仍在上升,但与去年快速上升的势头相比,要缓和了许多。与上年底相比,上半年行业的平均工资增长幅度在15%左右。
(三)组织企业参加上级行业相关活动。上半年主要组织了参观第19届北京国际服装博览会;参加了省服装协会年会,听取了品牌战略管理专家杨大筠的专场报告会;动员相关企业参加了常州市服装协会举办的“王子甲杯”服装设计大赛,共有4件作品入围,获得色彩面料搭配奖1个,优秀奖2个;目前,正在配合经信局做好参展今年江苏国际服装节的相关筹备工作。
(四)尽所能为企业做好服务工作。一方面,经常走访企业,倾听企业的意见和要求,在能力范围内的及时协调解决,解决不 了的及时向相关方面反映,另一方面,对企业提出的一些问题,给出意见和建议,共同商讨解决方法。近期我们还配合财政局,推荐了三家企业申报“江苏省中小企业发展基金”。
四、下半年商会工作的主要
按照章程赋予我们的职责,在会长、理事单位的鼎力支持下,尽力发挥好商会的作用。下半年,重点要做好三项工作:
(一)组织走出去、请进来的相关活动。前些日子,省服装协会郁冰会长带我们看了海澜集团等几个地方,看了人家的发展,很是感慨,这种感慨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看到了我市纺织服装产业与人家的差距,另一方面也看到了希望。海澜集团的起步时间与我市许多服装企业大致相同,但现在的规模、实力远远走在了我们的前头。在承认差距的同时,我们也在思考,同样是做服装,海澜集团和我们晨风集团,都在多年的市场摸爬滚打中找以了适合自己的位臵,都获得了快速发展。我们金坛纺织服装产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积累了很好的持续发展的基础和条件,也可以做得更好,关键是要选择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子。因此,出去走一走、看一看、想一想,或许对我们有触动,有启发,或许还会发现新的商机。这次把各位集中到晨风宿迁公司开会,一方面是对上半年全市纺织服装行业发展现状及下半年的走势进行交流分析,另一方面,也是让大家走出来,先看一看晨风的发展,听听尹总的介绍。下一步,我们将选择一个适合的时间,再到海澜集团或者其它地方去看一看,拓展我们的视野,拓宽我们的思路。我想,在当今的新形势下,我市的纺织服装产 业只要看准了方向,选准了路子,仍然是有奔头的。
下半年,我们还将根据我市纺织服装产业的实际需要,有的放矢地请一些专家、学者或企业家到金坛来为我们讲讲课,传授相关知识和经验,望在座的各位提出好的意见和要求。
(二)向市领导建言献策,谋划建设金坛国际服装商展中心。金坛纺织服装产业已具备相当的规模,而且品类繁多,制造水平也很高,金坛也拿到了中国出口服装制造名城、江苏服装名城、中国服装跨国采购基地这三块响亮的地域牌子,但却几乎没有发挥过应有的作用。另外,服装作为一个时尚产业,在金坛因为缺少应有的展示,绝大多数人仍然把它看作是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低水平的制造业。现在,市委市政府倡导产业转型升级,在我看来,金坛这么多服装企业,不可能也没有必要都去转型进入别的行业,向低成本地区转移也不是个好办法。我所理解的转型升级,是要把我们这个产业水平做的更高、层次提的更高,利润空间更大,一句话,是把这个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步升级成时尚产业。怎么做,我们认为,一方面企业要做、要有信心,要找准方向,选对路子;另一方面,也要有市委市政府的积极引导和支持。因此,我们认为晨风以及许多企业提出的建设金坛服装集中展示中心是非常有建设性意义的,很有必要的。建设这么一个硬件平台,要让它成为金坛纺织服装产业风采的展示窗口,成为金坛一张亮丽的名片,成为我市服装自主品牌的孵化基地,成为承接省以及国家行业论坛和活动以至于时尚发布的场所。另外,在这个商展中心中,还可以设立质检中心,工艺、技术研发 中心,信息中心,电子商务等多种公共平台,让业内企业共享这些资源。
这个商展中心最核心的内容是自主品牌的孵化。现在做自主品牌市场进入成本极高,风险也很大,但向内需要增长,做时尚产业是破解困局的一条重要的道路选择。建设这个商展中心,可以让有志于创自主品牌的企业从这里先试水,低成本、低风险起步,然后从这个基地逐步走向更广阔的市场。借今天这个会议,我们向市领导提出这个设想,希望得到领导的支持。同时,也希望在座的各位企业家来关注这件事,并得到你们的支持,共同努力来促成这件事。
(三)随时关注行业热点、难点问题,发挥好商会的作用,及时采集收集有关信息、数据,进行分析统计,并向企业通报,让企业共享。
金坛市纺织服装行业商会 二0一一年六月二十八日
第二篇:纺织服装产业调研报告
纺织服装产业调研报告 纺织服装业是我市的传统产业、民生产业,也是我市重点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同时又是市政府十二五规划的千亿级产业。近几年来,该产业规模迅速扩大,发展态势强劲,成为拉动宿迁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现状
宿迁市纺织服装业起步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经过近几年的加快建设和发展,已形成棉纺、毛纺、化纤纺、丝纺、麻纺、织布、织绸、针织、服装、服饰、家纺、印染等门类较为齐全的工业体系。项目的集中度、企业的集聚度、产业的集群度名列华东地区乃至全国前列。
(一)产业规模迅速扩张。全市规模以上纺织服装企业近320户,其中棉纺企业69户,毛纺企业17户,混纺企业30户,丝纺企业39户,服装企业155户。2009年,全市纺织服装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28.73亿元、销售收入112.18亿元、税收2.93亿元、利润3.96亿元,分别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量的14.61%、15.25%、9.11%和8.21%;从业人员6.22万人。各类技术人员3000人,资产总额近300亿元,全市共有棉纺(化纤)150万锭,毛纺8万锭,绢纺3.5万锭,自动缫3.2万绪。
(二)产业门类逐步齐全。纺织服装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原料加工、印染、家纺等企业相继落户,基本上涵盖了产业的所有门类。2009年,规模以上纺织服装企业实现纱产量14.44万吨,增长25.13%;布4935万米,增长4.22%;印染布10377万米,增长579.57%;生丝4878吨,增长15.55%;蚕丝及其交织品2241万米,增长14.13%;服装5893万件,增长35.13%。
(三)技术水平明显提升。纺织服装业共拥有中国驰名商标1件,省级名牌产品12只,专利28件。企业技术装备水平快速提升,恒力工业园等招商引资企业设备大部分为进口设备,箭鹿集团等本土企业进口设备比例逐步提高。产品档次明显提升,由最初的低支纱、普通面料等发展到高支纱、精纺面料、品牌服装,棉纱的支数最高达到120支,毛纺支数最高达150支,绢纺支数最高达300支。
(四)发展后劲不断增强。通过承接南北产业转移,投资45亿元的翔盛粘胶、投资40亿元的恒力工业园、投资16.5亿元的海欣申禾、投资15亿元的晨风服饰二期、分别投资10亿元的阿吉兰集团、波司登服饰等一批龙头型纺织服装企业相继建成投产。投资亿元以上的三鼎织带、新康辉实业、宝娜斯针织等一大批纺织项目逐步投产达效。同时,以箭鹿集团、泗绢集团等为代表的本土企业不断发展壮大,提升了纺织服装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五)出口总额快速增长。2009年,全市纺织服装企业出口总额为1.35亿美元,同比增长50.52%,位居全市行业出口总额的第一位。出口市场已由单一的亚洲市场扩展到欧美等80多个国家和地区,初步形成多元化市场格局
(六)产业集聚初具规模。我市纺织服装产业基础坚实,特别是泗阳县纺织服装产业更为明显。全县共有纺织服装企业144户,纱锭总规模达150万锭,泗绢集团绢丝出口量占全国总量的二分之一。初步形成了以华威棉纺、华泰棉纺等为企业为龙头的颇具影响的棉纺产业集群。另外,宿城区的毛纺、宿迁经济开发区的织带基地都具备了产业集群的基本特征。
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宿迁市纺织服装业近年来实现了长足的发展,具备了一定的规模,但是也存在着一些非常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前纺大而不强,后纺弱且不优,中间环节印染及后整理发展滞后,产业链条不完整,产品仍仍以中低档为主,结构比较单一,缺少高附加值、功能性、差异性的产品。
二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质量意识差,品牌建设滞后。大部分企业没有专门的研发机构,没有国家认可的实验室和合格的检验人员,技术人才严重缺乏。自主科研开发的能力薄弱,对产品认证、质量管理、著名品牌、著名商标的培育重视不够。
三是大型骨干带动能力较弱。纺织服装企业点多面广,规模较小,大部分企业还处于创业阶段,纺纱企业达10万锭以上的企业廖廖无几,大型服装企业更是屈指可数。
四是企业发展环境有待改善。劳动力培训不到位。劳动技能培训部门流于形式,员工的技能培训主要落在企业身上,增加了企业成本。
五是作为我市一个千亿级产业,缺乏专门的公共服务平台和机构,从事信息搜集,产品研发,质量控制,原料及成品检测、鉴定,生产和经营存在很大的盲目性。
加快发展纺织服装产业的措施
宿迁市初步确立了“十二五”的产业目标模式,其中纺织服装产业将形成千亿级规模。为了确保这一奋斗目标的实现,当前及“十二五”期间,要重点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引导企业尤其是有影响力的龙头骨干企业做好各自战略发展规划,形成区域规划与企业规划之间的良性互动。设立发展基金。从市新型工业化资金中切块,设立纺织服装产业发展专项基金,主要用于扶持龙头骨干企业、特色工业园区建设,用于重大技术改造项目和招商引资项目的奖励和补贴(贴息),用于新产品开发项目的奖励和贴息,用于创名牌的奖励,用于引进人才的奖励,用于出口奖励。落实国家对纺织服装业的信贷政策,进一步创新信贷产品,允许纺织服装企业以自有不动产、动产以及注册商标等无形资产进行抵押贷款,不断加大对纺织服装企业的信贷支持,逐年增加对纺织服装业信用贷款、担保贷款的额度。积极争取国家、省关于扶持纺织服装业发展的专项资金,优化资金投向,每年包装一批有发展潜力的重点项目,确保向上争取资金逐年增长。
(二)实施大企业培育、大项目推进战略。选择部分规模大、效益高、成长性好的企业,整合各方面资源,推动企业扩大规模,着力打造纺织服装“领头雁”。进一步加大对国内外知名纺织服装企业的攻坚力度,力争每年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带动作用强的旗舰型项目落户宿迁,提升纺织服装企业的整体水平。建立大项目跟踪服务机制,为项目建设提供全方位帮办服务,加快推进项目的建设步伐。引导和激励龙头企业加快资本经营步伐,制定上市目标,通过加大扶持力度、强化激励机制,争取实现上市。
(三)加快推进技术进步。鼓励企业实施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用足用好省产业升级引导资金、市新型工业化专项资金等扶持资金,鼓励引导企业抓住机遇扩大生产,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引进国际先进技术与设备,加大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研究的投入。加大技术开发力度和科技成果转化的速度,提高创新水平,提高单位纤维制品的附加值,提高科技对纺织染整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广泛应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纺织业,以信息化带动传统的生产流程的改造,带动营销过程、管理方式的改革,推进企业流程的重组和再造。支持企业专业化ERP开发应用及行业电子商务平台的建设,提高企业对全球市场的应变能力和对市场的细分能力,实现资源配置的优化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鼓励纺织服装行业优势骨干企业对困难企业进行兼并重组,对实施兼并重组企业符合条件的技术改造项目给予优先支持。鼓励企业实施品牌战略。鼓励龙头企业走出传统的接单经营模式,打造强势品牌,实现服装产品品牌经营;服装行业的龙头企业应在品牌创立、品牌管理与品牌延伸等方面进行战略规划,企业整体规划的研发、设计、生产、销售与服务等各个环节应符合品牌战略要求。
(四)搭建产业公共服务平台。支持面向全行业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完善技术服务、产品鉴定、检测、质量控制、品牌建设、产业研发、信息等公共服务体系,推进纺织企业园区化、集群化发展;加大对纺织应用基础研究及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在政策咨询服务、投融资服务、专业市场服务、商务中介服务、管理创新服务、进出口服务等方面,加快构筑公共服务平台,以满足纺织服装企业对信息、技术、开发、设计等需要。
(五)优化企业发展环境。加大对产业发展的协调力度,加强对产业发展扶持资金使用情况和项目实施情况的跟踪督查,确保产业发展和振兴目标的实现。定期召开银企洽谈会,拓宽企业融资渠道,缓解企业融资矛盾。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培养和引进产业劳动力和高层次产业技术和管理人才,为纺织服装产业发展提供充足的人才储备。大力整合现有技术学校等职业教育和培训资源,采取多种培训模式,为企业“定制人才”。
第三篇: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分析建议
1.打造一个纺织服装产业基地。我区已被评为“国家级纺织服装产业基地”和“国家针织服装名城”。下一步,我们要以产业规划为龙头,以昌东工业区和民营科技园为平台,以招商选资和全民创业为抓手,以纺织服装专业村、专业镇、专业园区和专业市场为依托,以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和提高区域自主创新能力为手段,以优化发展环境为保障,全力打造“全国重要的纺织服装生产及出口加工基地”,不断推动我区纺织服装产业做大做强。一是要结合纺织服装产业的发展特点,制定产业发展规划,科学合理地对纺纱、织布、缝纫、印染、服装等相关产业进行布局,使产业之间相互配套、相互补充,最大限度地发挥集约效应。二是要依托现有的纺织服装企业,通过以商招商、产业链招商等方式,有针对性地引进国内外大型纺织服装企业。三是要制定切实有效的措施,扶持壮大中基、邦盛、华兴、京东实业等一批企业。四是要加强宣传推介。注重园区的包装和策划,通过举办各种活动,大造声势,打响针纺基地这个品牌。
2.建设一个针纺大市场。按照起点最高、规模最大、功能最全、辐射力最强的要求,我区很早就做了针纺大市场建设的规划,但一直没有启动,希望区里尽快启动针纺大市场建设,打造集“商贸、科技、信息、文化”于一体的专业性轻纺物流配送基地。建成后,主要从事纺织业相关原料、辅料、半成品、成品的批发、零售、展示,同时具备研发、配送、电子商务等功能,可为针纺产业链上的相关行业、企业提供完善的物流配送服务。
3.完善一条产业链。完整的、长的产业链是可以说是终端产业的减压带、防风林,能够降低成本、增强效率、防范风险;产业链同时也是终端产业的技术支撑力量。根据全区的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现状,大力引进原料加工、漂染、印花、高档面辅料等上下游企业,弥补产业缺陷,促进产业集约。同时,要积极鼓励企业拓展业务范围,发展配套产业。要大力实施“品牌战略”,要积极引进雅戈尔、日本片山缝制等一批大型针纺服装企业,发挥“品牌”效应,带动相关产业进驻,提升我区针纺企业的配套水平。单纯发展一个产品品种的生产集群而忽视产业链建设,会由于缺乏基础支撑而增加采购成本、降低产业灵活性和适应性,最终丧失产业竞争力;产业链过短,也会导致产业的创新能力下降、产业价值增值能力下降。事实证明,配套能力越强的产业集群生命力越顽强。目前,我国的服装产业集群在建设过程中,特别是产业集群建设初期,往往注重强调该集群主打产品生产企业的个数、技术装备、生产能力、专业市场建设和运转状况等,而对产业链的评估力度不够。
4.培育和壮大一批规模企业。要落实好有关扶持措施:一是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发挥协会在技术跨越、产业协调中的作用,引导企业实现相关产业链的联合股份制经营,消除企业间的无序竞争,提高行业的竞争水平。二是加强企业管理。引导企业逐步改变传统封闭的家庭式管理模式,向现代企业管理和市场运作方向转变。三是拓宽融资渠道。充分发挥区个私民营企业信用担保基金和区制造业发展资金的融资作用,帮助企业贷款融资,同时对有发展前景的优势企业,实行专项贷款、封闭式运作。四是培育名牌产品。鼓励企业加快调整技术和产品结构,运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提高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能力。五是发挥领军企业的带动作用。领军企业的带头作用在集群中不能被忽视。首先,领军企业能够利用其市场辐射能力和市场声誉带来更多的客户;其次,领军企业作为生产核心,能够带给关联企业更多的订单;第三,领军企业的市场行为、创新行为都将成为该区域企业发展的直观范本和发展目标。因此,一个区域扶植领军企业的发展壮大往往比直接服务于中小企业,对于提高产业集群的整体竞争力来说更加有效。六是环保部门要帮助漂染企业完善污水处理设备设施、改革污水处理工艺、降低污水处理成本。七是科技部门要向纺织企业推荐创新的技术、工艺、材料和装备等,推动纺织行业实现技术创新,尤其在印染、化纤行业要大力推行节能减排技术,同时鼓励纺织企业在研发创新产品时,积极申报中小企业创新基金。
结论:青山湖区纺织服装产业目前发展态势良好,是一个有规模、有优势、有潜力、有较大的发展空间的产业。青山湖区可充分利用“国家级纺织服装产业基地” 和“国家针织服装名城”这一平台,紧紧抓住全球纺织服装产业发展机遇,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技术创新、产品创新、质量创优为重点,以提高产业和产品的技术含量为突破口,促进产业升级,不断提高产业竞争力,达到速度、结构、质量和效益的统一,打造一批中国服装名牌和江西名牌产品,全力打造“全国重要的纺织服装生产及出口加工基地”。
第四篇:全市纺织服装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全市纺织服装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为抢抓新旧动能转换重大机遇,推动我市纺织服装产业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等方面不断创新,加快整个产业转型升级步伐,近期,市委政研室对台儿庄区、市中区和山亭区纺织服装产业进行了调研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快全市纺织服装产业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全市纺织服装产业在国际市场需求萎缩、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等诸多不利因素影响下,依然实现了快速健康发展。
(一)行业规模不断扩大。经过多年发展,我市纺织服装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规模效益持续提升,现已基本形成门类齐全的行业体系。其中,台儿庄区积极引进美琪服装、青纺联织造、酒店用纺织品等项目,开工建设联润3万纱锭纺纱项目,新上20万锭精梳纱和800万米牛仔布生产线,全区现已形成功能性面料1500万米、酒店用纺织品1500吨、成衣100万件的产能。市中区仅税郭镇就有纺织服装企业130余家,另有小型纺织服装企业200余家,年可实现销售收入71亿元,实现利税3.7亿元,出口创汇1.7亿美元,是黄淮地区规模最大的纺织产业基地之一。山亭区规模以上纺织服装企业7家,2017年全区纺织服装企业累计实现销售收入10亿元,实现利税1.1亿元,利润8600万元,同比分别增长4.5%、6.2%、5.8%.(二)龙头带动作用明显。我市纺织服装企业主动适应市场变化,紧跟客户需求,积极突破发展瓶颈,陆续涌现出一批行业龙头。台儿庄区联润新材料公司的高端纤维产能位居全省前5位,2014年位居中国纺织500强企业第14位。海扬王朝牛仔布产能居全市首位,是2014年中国棉纺织主营业务收入“百强企业”和色织布主营业务收入20强企业。市中区纺纱和织布业以正凯新材料、东方纺织等公司为代表;印染业以宝隆制衣、鸿泰制衣等公司为代表;服装业以海之杰、龙翔针织等公司为代表。上述企业销售收入都在5000万元以上,过亿元企业3家。山亭区银光精纺、海扬服装、丰泽印染等公司销售收入及纳税额也都达到一定规模。
(三)创新研发日趋活跃。通过与业内知名院所开展合作交流,不断加大先进设备、先进技术的投入,整个产业正加快向技术密集型、高端科技型方向迈进。其中,台儿庄区与东华大学、青岛大学、省纺织科学研究院等高校开展多领域合作,全区新增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个、工业设计中心1个,参与国家标准化制定2项。市中区加强同西安工程大学、东华大学等院校的合作,先后邀请其专家教授对企业管理、技术人才进行培训,提升了企业的技术和管理水平。鼓励引导有需求的企业引进业内高级技术人才加盟或开展短期生产指导,宝隆、鸿泰等企业都高薪聘请了南方专家进行技术管理。凭借持续的研发投入和较高端的产品结构,在传统纺织业遭受东南亚、南亚等欠发达国家冲击的形势下,我市纺织企业仍保持了较好的发展态势。
(四)品牌建设稳步推进。随着产业升级、产品创新和品种丰富,我市的纺织服装企业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品牌产品。其中,台儿庄区海扬王朝公司生产各类高档特细精梳纱线500余种,全棉、混纺及弹力牛仔布、本色布1000余种,“海扬”牌色织牛仔布和棉本纺布均被认定为“山东名牌”产品。市中区拥有纺织服装企业注册商标12件,其中,金田服饰公司“劲仔”品牌荣获全省“十大新星品牌”“山东省著名商标”;华派集团自主研发的“时尚家族”服饰已开设专卖店50余家;海之杰公司针(梭)织中东长袍、世纪公司婴幼儿口水巾、宝源公司婴儿爬爬服等,产品特色鲜明,市场竞争力强劲。
(五)发展环境不断优化。近年来,我市结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旧动能转换相关政策,在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研究制定针对性措施,对纺织服装产业予以精准扶持。台儿庄区积极做好国家和省市促进工业创新转型提档升级、财政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等政策措施的争引,高效使用接续还贷资金。全力支持海扬王朝在新三板上市,协助补充完善相关手续,引导联润新材料在中小板、新三板挂牌融资,缓解企业资金压力。市中区以项目建设为总抓手,把纺织服装产业作为实体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纵深推进实体经济发展攻坚战,引导纺织服装企业加快技术、管理、品牌创新,调整产业结构和投资方向,推动了全区纺织服装产业快速发展。
二、存在问题
我市纺织服装产业通过强基础、培龙头、扩规模等多元化发展举措,竞争优势凸显,发展成效显著。但是由于受大环境的客观影响和产业发展的瓶颈制约,也存在着以下不足。
(一)产业仍在低位运行。纺织服装企业模仿和跟进现象比较普遍,同质化问题严重。部分企业处于小作坊状态,分工协作和专业化程度较低,精、深加工能力相对较弱。企业产品以棉纺织初加工产品为主,大部分仍处于产业链中低端,高附加值特别是掌握核心技术、有定价权的产品较少。受以上原因及当前外部经济环境影响,我市纺织服装产业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和财税贡献还不突出。
(二)自主品牌建设缺失。市中区虽然为黄淮地区规模最大的纺织产业基地之一,但出口方式主要以贴牌为主,企业长期处于从属地位,自有品牌、自主开发比重较低。山亭区纺织服装企业的品牌一直存在短板,多数企业只重视外贸订单,产品出口主要以贴牌加工为主,有竞争力的产品较少,主动权往往掌握在外国公司手里。
(三)技术创新能力不足。企业基础研究和研发投入不够,只是通过引进设备来提升自身技术水平,技术创新、原创设计开发能力偏弱。银光精纺制品有限公司由于产品科技含量不高,销路一直较为单一,近期受沃尔玛超市订单锐减影响,导致企业2017年产量及主营业务收入较上年同期均出现了下降。
(四)要素制约比较明显。银行贷款收紧、附加条件增加以及续贷不及时导致企业运行困难,有的企业为了资金救急选择短贷长投,其中隐藏较大风险。当前市场活跃度较低,企业投资意愿下降,新建重点项目进度缓慢,实现目标压力较大。纺织产业用工缺口较大,如海扬服装有限公司行情虽较好,但由于招工难,导致熟练工缺口100多人,严重影响了订单交付。与此同时,产品研发、高端管理人才不足也制约了整个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
三、下一步发展建议
纺织服装产业作为一个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对于扩大社会就业、增加居民收入、推动区域发展等方面意义重大。结合当前纺织服装产业发展趋势,现对推动全市纺织服装产业加快升级提出以下建议:
(一)突出搞好产业引导。以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中国制造2025>山东省行动纲要》《山东省推进工业转型升级行动计划》及《枣庄市“265”产业转型升级规划》为出发点,围绕建链、补链、强链,高标准制定我市纺织服装产业发展规划,逐步将纺织服装的定位从乡土型、传统型向既拥有自己特色与传统且又精致、时尚、现代的纺织服装产业转变。深化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完善产业政策,积极做好对龙头企业、重点项目的扶持和科技成长型企业的培育。全面加快工业化、信息化“两化”融合发展,打造纺织服装产业电子商务平台的孵化中心,实现线上线下有机结合。积极搭建产业集群创新服务平台,为技术和产品开发能力弱、管理水平低下的中小企业产业集群提供优质服务,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和技术、经营、管理水平。
(二)突出搞好技术创新。加快科研、商贸、物流、检测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构建政、银、企和中介机构“四位一体”的融资平台,为企业发展提供土地、资金、环境等各方面保障,培育集政、产、学、研为一体的产业发展基地。尊重企业投资主体地位,落实企业投资主体责任,鼓励企业加大资金投入,淘汰落后生产工艺,以现代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纺织服装产业,实现高效、清洁、生态发展。积极加强与枣庄学院、华南大学等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联系,将科技成果及时有效地转化为生产力,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开发、科技投入、推广应用的主体。
(三)突出搞好品牌建设。强化品牌定位,以塑造我市纺织服装整体品牌形象为引领,以培育区域公用品牌和产品品牌为主体,以构建品牌营销体系为载体,大力实施纺织服装品牌战略,建立层级递进的品牌培育与推广机制,实现我市从纺织服装生产大市向品牌强市的转变。支持企业发展自主品牌,提高产品附加值,提升企业的国内外市场竞争力。鼓励企业实现从OEM(原产地加工)到ODM(原产地设计生产)再到品牌营销升级,逐步进入市场营销的高利润环节。引导企业与国内大企业集团实施强强联合、战略合作,促进企业做大做强。
(四)突出搞好人才培养。聚焦我市纺织服装产业需求,坚持服务大局、按需引进,突出“高精尖缺”导向,重点支持引进具有推动纺织服装产业技术革新能力的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推动纺织服装产业在关键技术、生产工艺、产品设计上实现新突破。继续开展“企业家素质提升工程”,加强人才、智力的培育和引进,组织部分优秀企业家轮流到高等院校深造、培训,努力造就一批高素质的企业家队伍,提升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加强本地人才的培养,通过以老带新的方式,选择有一定技术基础的年轻人,跟随外来专家学习,加强企业自身的技术深度。做好技师、高级技师资格评审的推荐工作,组织员工参加岗位技能培训和技能竞赛,为企业培养专业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不断增强企业软实力。
第五篇:7 2012纺织服装系工作总结
纺织服装系2012工作总结
在学院党委、行政的关心和指导下,在各职能部门和兄弟系部大力支持和帮助下,紧紧围绕学院2012党政工作要点,对照2012系部目标任务,结合学院字【2012】28号文以及职代会议精神,以创建省级名校为统领,坚持特色与质量齐头并进,改革创新,科学管理,扎实做好教学、科研、党建、思政、学生管理、就业、招生等各方面的工作。经过全系师生的团结奋斗与不懈努力,圆满地完成了学院党委、行政布置的各项任务和系部目标任务。现总结汇报如下:
一、加强班子建设,统一思想,凝心聚力,营造发展氛围 “团结才有凝聚力,团结才有战斗力,团结才能出效益”,这是我们始终遵循的工作原则。一年来,系部党政密切配合,明确政治责任和教学改革发展方向,以党政联席会议为平台,不断提高管理能力;紧紧围绕教学这个中心工作,引领全系师生上下团结一心抓改革,众志成城育人才;积极努力创建以人为本、和谐融洽、相互促进的工作和育人氛围,树立和谐共事的形象;内强素质、外树形象,不断创新工作机制,展现我系独有的专业和教育教学特色;始终坚持“常规工作不断线,重点工作抓落实,特色工作有突破”的工作指导思想,着力打造优质纺织职业教育品牌。
二、大力加强教学和科研工作,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一)运用细节管理,全面提升教学常规工作水平
始终坚持以评促建、以评促管的原则,注重教学常规工作的管理,加大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教案、课程考核、作业批改等 一系列规范的检查和考核力度,进一步规范与提升教学日常工作水平和重点工作突破,促进常规教学整体水平的不断提高。
(二)运用前沿职教思想,抓好质量工程建设和教学改革
1、教学质量工程建设
在2011年取得3门省级精品课程基础上,2012年成功申报山东省省级精品课程“现代纺织技术专业实践课课程组”—纺纱产品质量控制、纺织设备生产实训、机织产品质量控制、机织工艺设计、面料检测与分析5门课程,截止目前我系的省级精品课程达已到10门。
同时,组织申报了两个校内质量工程项目----陈秋霞的院级精品课程《材料化学基础》,高娜负责的院级教学团队--服装设计专业教学团队。
2、教学建设与改革
组织做好了2012年大类教学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与修订,并认真组织了专业负责人说专业、课程负责人说课程、说教学法和青年教师课件比赛等活动,最终两位青年教师入围学院优秀课件参赛名单,三位教师入围学院说教学法展示活动。
2011年“现代纺织技术”专业成功申报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专业建设发展项目,并获得中央财政250万元资助,目前各项建设正在积极有序推进,准备做好中期检查。
在2010级学生中继续加强“订单班”培养、实行“顶岗实习、毕业设计、就业一体化”工作,其中参加企业班顶岗实习的学生达到 2 120多人。并成立了2011级、2012级第四届“鲁泰班”,颁发了第三届“鲁泰奖学金”。
以“提升专业服务能力,凸显系部优势特色”为目标,进一步强化校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举行了纺织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联盟第二届理事会,改选了理事单位,聘请山东省纺织工业协会夏志林会长和济南纺织服装协会贾凤美会长为名誉理事长,探索建立“行、企、校三位一体”校企合作体制机制。
成功举办“元首杯”学生立体裁剪服装作品展示活动,加强了与行业协会、企业和中职学校的联系与合作,为集团化办学奠定基础。
成立济南纺织服装工业设计中心济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分中心,开展工业设计服务工作,推动家用纺织品设计和服装设计专业设计人才的培育,深化产学研结合。
与继续教育学院联合在鲁泰纺织股份有限公司设立现代纺织技术专业函授点,并组织报名招生考试,企业职工共报名87人,被学院录取77人,上线率达88.5%。
2010级服装班学生刘丹丹获“达利杯第五届全国高职高专服装制版大赛”三等奖、2010级纺织班学生孟素珍获“第五届全国高职高专学生面料设计大赛”三等奖。
组织2010级学生进行了家纺设计员、纺织面料设计员、纤维检验工、染色打样工、化学检验工、服装制版工、服装CAD开发员等7个工种的职业资格鉴定工作,通过率达98.7%,基本实现了双证毕业。
继续加强实践实训条件的建设,加强实验室管理,保证正常的实验实训教学秩序,基本实现实验实训100%的开出率,切实提高了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
(三)以科研促进教学,循环推动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成功申报一项“省职成教十二五规划”课题;获山东省教育系统优秀调研成果二等奖2项; 获山东省软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1项;发表中文核心期刊论文5篇,其他论文7篇;出版纺织高职高专“十二五”部委规划教材2本。
科研学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使教师获得了扎实的专业理论和实践能力,调动了大家开展学术研究的热情和兴趣,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四)加强教师培养培训,做好兼职教师管理,构建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充满活力的教学团队
按照“良性互动、两栖发展”的原则建立了纺织服装系专兼教师岗位设置与管理办法,按照“一岗多人”的原则,依托纺纱产品质量控制课程设立兼职教师岗位并组织实施,安排周丽娜老师完成校内理论教学、安排鲁泰公司兼职教师在企业完成实践教学。聘请企业高级技术管理人员举办讲座3次。
认真组织教师参加国家、省、校三级培训,其中参加国培2人(郭连霞、闵凡杰)、省培4人(常涛、郭学先、张洪亭、陈秋霞)。
继续组织教师参加暑期实践锻炼和校内技能培训,其中参加绣花机培训的3人、济南欣丹侬工贸中心5人,纹织CAD培训8人,印花 4 CAD培训3人,校内化纤检验工培训4人,1人参加国内访学,教师的双师素质明显提高。
三、加强学风建设,不断促进学生的教育与管理工作
始终坚持德育为首的指导思想,以素质教育为主线,以强化管理为途径,以系部文化为载体,以优良系风为依托,以学风建设为基础,以队伍建设为保障,不断进行工作创新,将学生教育、管理、指导与服务有机结合起来,推进学生工作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每班每月组织2次班会,每学期组织3次政治学习、3次团日活动;开展了2次校友访谈、新老学生学业交流等活动,对学生进行学业规划教育,激发专业学习热情。认真做好班级工作量化考核和学生综合测评,加学生日常管理,严格考勤,上课出勤率基本达到100%。严格宿舍管理,积极组织参加学院第六届公寓文化节,大力提高学生宿舍卫生水平;实行晚点名制度,严禁学生夜不归宿。认真做好学费收缴,完成学院收缴目标。
系部高度重视和加强学生安全稳定工作,建立健全了与学生家长联系制度、宿舍安全稳定网络及心理委员等各项制度,建立了班长、团支书负责制,学生干部宿舍承包制,学生会纪检部定期检查,值班教师不定期抽查制等四项责任制,全没有发生一件大的安全事故。
积极参加学院组织的“当代大学生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大讨论、“红色青春”和5.25心理健康节等各种活动;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大学生科技创新课题立项,共有11项立项,其中2项重点。
本着公开、公正、公平原则,共评选1个省政府奖学金,29个国家励志奖学金,91个国家助学金,78个学院奖学金,1 个2012年济南市“爱心助学”金;圆满完成学院心理健康普查工作,建立起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并建立了我系心理健康教育博客;
四、勇于探索实践就业工作,不断提高就业质量
积极实践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1234”系部就业工作模式,全程渗透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切实做好就业服务、就业宣传和就业信息管理。认真做好省级优秀毕业生评选、特困生求职补贴发放、扬帆工程人员推荐工作,做到了公开公正,准确无误;毕业生生源信息审核准确无误,上报及时。同时,积极开展对应届毕业生思想状况和近三届毕业生就业状况跟踪调查,并邀请企业和优秀毕业生与学生座谈3次,新建立就业基地3处。邀请了27家企业参加了顶岗实习洽谈会。经过全系师生的不懈努力,圆满完成学院总就业率目标,10级学生顺利进入顶岗实习。
五、认真做好招生工作,完成学院招生工作任务
纺织服装系按照学院要求认真组织教师进行普通高中和中职学校的生源建设工作,共建立了41个生源基地,圆满完成招生任务。下半年把中高职衔接作为重点工作来抓,经过不断研究、探讨,我系将服装专业作为中高职衔接的桥梁和通道,要求每位教师联系三所与 我系专业相同或相关的中职学校,有8为教师到12所中职学校做调研,并撰写了调研报告,系部组织了总结汇报会,调研教师对中高职服装专业的衔接提供了良好的建议。
六、加强党建研究,强化支部建设,不断提高党建水平系党总支的工作重点:一是紧紧围绕教学中心工作展开,二是围绕学院党委的重点工作目标开展。在今年学院进行的争创山东省名校、创先争优、“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以及省级文明建设复评工作中,我系党总支充分发挥党员的模范示范引领作用,努力实现干部领好头、党员带好头、骨干牵好头、思路要对头,认真扎实做好各项工作;同时,不断加强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探求科学的工作理念和积极的工作思路,促进党支部建设更加贴近时代要求,贴近教职工生活,更加符合实际,更加生气勃勃,全系上下初步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经过全系共同努力,系党总支被中共山东省高校工委评为“科教兴鲁先进基层党组织”,服装教研室顺利通过济南市团市委“济南市青年文明号”复查工作。
认真做好组织发展工作,建立了系部党建工作网络,在大学生和青年教师中间广泛进行党的基本知识普及教育,70%的学生向党组织递交入党申请书,确定入党积极分子25名,根据党员发展原则和条件,本发展学生党员9名,转正教师预备党员2名,学生预备党员2名。
七、做好系部工会与宣传工作 按照学院要求,认真做好工会与宣传工作。贴近教职工实际,以团结和谐为主题,以改革发展为目的,树立高校系部分工会奋发向上的良好形象;认真做好系部教育教学信息的报道工作,做好网站的建设与维护工作,做好省级文明单位复查工作,做好教职工的政治理论学习,多角度促进发展,扩大学校社会影响,为名校建设添砖加瓦。
八、认真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工作
认真学习贯彻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积极开展廉洁自律教育,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坚持党政联席会制度,在重大事项决策等问题坚持集体讨论决定的原则,提高系部民主、规范、科学的决策水平,积极营造“树正气、讲团结、求发展”的工作氛围。
今后,我系将在院党委正确领导下,深入学习十八大精神,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奋进,求真务实,扎扎实实谋发展。在学院党委的正确领导下,与同志们一起,同舟共济,为早日建成山东省高职名校而努力奋斗!
纺织服装系
2012年12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