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述我国建筑企业管理现状
论述我国建筑企业管理现状
姓名;###学号:####
【摘要】本文讲述了建筑企业管理的含义、我国建筑企业改革开放的历史回顾、企业管理的任务以及我国在建筑企业管理现状及问题
【关键词】建筑企业管理改革开放的历史回顾企业管理任务我国建筑企业管理现状及问题
1、引言
随着建筑业的不断发展,建筑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越来越激烈,这种竞争不仅体现在建筑企业的技术力量和工程业务上,而且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建筑企业内部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水平上。因此,对于明智的企业管理者,已经意识到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企业只有通过管理创新,改变管理模式,建立科学的管理理念和管理制度,实现企业内部资源优化配置和最佳效益来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我国建筑企业也在激烈的竞争当中不断地提升自己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水平。
2、建筑企业管理含义
建筑企业管理就是指对建筑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而进行的管理。建筑企业的生产经营有两大部分。一部分是指建筑企业内部的活动,它以生产活动为中心,包括基本生产过程、辅助生产过程、生产技术准备过程和生产服务过程等。对于生产活动的管理,称为生产管理。另一部分是指建筑企业涉及外部流通领域的活动,它是建筑企业与外部进行来往周旋的活动,包括工程任务的承揽、材料和机具的采购、职工的招聘、产品的销售和售后服务、信息的收集、市场的调研等。对于这些活动的管理,称为经营管理。建筑企业管理是生产管理和经营管理的统一。
3、我国建筑企业改革开放的历史回顾
我国建筑企业自改革开放以来共经历了六个阶段:
(1)放权让利(1978-1982年)
(2)利改税(1983-1984年)
(3)市场深化(1984-1986年)
(4)承包制的全面推广与完善(1987-1991年)
(5)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目标,转换企业经营机制(1992-1993)
(6)全面创新,协调配套,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微观基础(1993年十月以来)
4、企业管理的任务
(1)树立正确的经营思想
(2)根据企业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正确的制定企业的发展目标,经营方针和经营战略
(3)合理组织生产力
(4)不断调整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5)不断调整上层建筑,以适应生产关系的改善和生产力的发展
5、我国建筑企业的现状及问题
目前来说,我国建筑企业特别是一些特级、一级资质的企业,大多技术力量还是比较雄厚的,具有承建、招揽大型工程项目的能力。但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不少大型企业和多数的中小企业并没有按照国际惯例建立与市场竞争相适应的管理制度。所有权制度、分配制度、人事制度及运作程序等基本制度方面不能适应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缺乏活力,尚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
从经营模式上来说,目前多数的建筑企业仍属于劳务密集、粗放式和外延式发展模式,技术因素在建筑生产中的作用未能实现。这种模式的发展受有限资源的限制,与国外先进企业在不增加或少增加资源投入的前提下,依靠科技进步来获得更高的产出的发展模式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我国大部分建筑企业工程管理水平较低。
5.1人力资源管理问题
1)、激励方式和方法存在缺陷
主要表现为:激励计划随意性比较强,缺乏系统性和明确的目标;人为激励没有任何针对性,如以前推出的一系列的“年终奖”、“效益奖”等名目的奖励计划,由于“一刀切”,实习“平均主义”,打击了贡献大的项目部员工的积极性;轻视或不考虑约束和惩罚措施,陷入激励就是奖励的误区,约束和惩罚往往流于形式,结果难以达到预期目的;将片面的惩罚作为激励的唯一措施,正好与认为激励就是奖励这一误区相反。
2)、缺乏科学合理的人才量化考评方法
对人才的考评采取定性考核,不能合理、公平、准确地衡量人才工作绩效大小,所以不能实现对人才的有效激励。考核结果和激励没有有效地结合,形成了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现象。虽然也提出了末位淘汰等措施,但往往流于形式,真正执行起来有一定难度。而且由于经营状况不善,造成信用和创新能力受到很大限制,人才流失严重。
5.2成本控制问题
1)、投标环节存在的问题。由于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和企业内部管理水平的制约,投标环节主要存在以下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建筑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投标报价风险加剧。投标单位为提高中标率在报价时恶性竞争,相互压低报价使造价降低幅度达到预算成本难以接受的程度,严重地制约了项目的效益水平。二是投标费用难以控制。
2)、项目评估环节存在的问题。评估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项目评估依据不统一、项目评估思路与方法随意性强、为了提高项目评估效益指标,有意压低应上交费用,变相降低项目应承担的劳动保险费等政策性费用,有违国家政策,侵
害国家和职工的长远利益。
5.3安全管理问题
1)、对安全生产及文明施工工作重视不够。在管理工作中,未能将施工的安全管理工作摆到应有位置,未能真正认识到建筑施工安全生产责任重大。安全施工监管薄弱,检查、处罚不到位,影响了施工安全工作的落实。
2)、安全生产体系和建筑施工安全生产责任制不健全。建筑施工安全生产体系形同虚设,建筑施工安全生产责任制未能认真落实和对各自的职责负责,经济承包合同未能体现从施工企业—项目部班组一施工作业人员逐级落实安全生产指标。
3)、安全经费投入不足。目前,由于建设资金不到位,垫资、不正当竞争或者违法分包、转包等因素,使部分施工现场安全设施投入不足,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
5.4质量管理问题
1)、企业的内部管理存在问题。大部分质量管理上的不合格和实物质量不合格的出现都与职责不落实密切相关。对分承包队伍的评价选择和管理不能满足实现质量目标的需要。对劳务分承包队伍的评价大多只停留在其所持证件的验证上,忽视对其实际质量保证能力的评价、考察。
2)、政府监管不到位,竣工验收把关不严。验收作为工程质量的最后一道关口,实行竣工验收备案制后,工程质量由业主负责,开发企业在验收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一些质量监督部门监督不力,竣工验收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同时,质监部门只对工程质量进行程序性监督的方式也存在一定问题。
4、结束语
企业综合管理水平的提高非是一朝一夕或是一个人一个部门能够完成的,对我国建筑企业来说,企业管理水平受到了体制、观念、人员素质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更是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通过与国外先进企业管理经验的不断碰撞,自身经验的不断积累,才能逐步提高
参考文献:尤建新《建筑企业管理》
苏锡祥《试论我国建筑企业在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第二篇:建筑企业管理
【客户行业】建筑行业
【客户背景】
山东省某大型建筑企业,始建于20世纪50年代,作为一家已拥有半个多世纪发展历史的企业集团,是集土木工程建筑、勘察科研设计、房地产开发、工贸服务于一体的大型企业集团。集团总注册资本1.98亿元,职工6000余人,是山东省建筑施工综合实力五十强、全国先进建筑施工企业,全国守合同重信用企业。
经过在建筑领域五十多年的精耕细作,该集团总公司已经在建筑领域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受到省市领导的大力支持,具有自身的独到优势,这一系列的优势,对于其在发展过程中具有一定的竞争力。目前,该企业集团刚刚完成企业改制,快速的发展及国企特有的弊病,使得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相应地出现了一些管理问题。
【人力资源诊断问题】
该企业集团是由原国有大型建筑施工集团改制形成的大型民营企业,国有背景的实力加上民营企业的活力,为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国企的改制,使得产权明晰,有利于企业增大自主决策权,利于管理效率逐步提高,也可以让企业脱离企业办社会的职能,从而瘦身减负,在竞争中轻装上阵。但是,随着市场的不段扩大,经营体制的深入改革,对在组织结构模式、人员统筹、内部管控要求等方面又提出了一系列挑战;由于历史、体制的原因,企业管理的发展与创新远远滞后于市场与企业的发展,成为影响企业未来发展的严重桎梏,出现了企业部门内部或部门间的职责分工不明确,部门间配合不顺畅,工作效率低;人员忙闲不均现象严重,部门及人员配置不合理,企业激励机制不足等问题。这一系列的问题,是困扰聊建集团快速发展的绊脚石,需要根据各种问题的实际情况,进行有步骤的、有针对性的解决。
【华恒智信问题分析及解决方案】
针对该集团企业的现状问题情况,结合建筑行业的优劣势及发展趋势,华恒智信顾问团队主要从战略/决策、组织/结构、流程/**链、激励/管控、文化特性、团队建设六个维度来进行系统分析和对比,为企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一些建议。
★ 从战略定位角度来讲,将房地产开发、建筑施工、物业管理作为今后发展的三个支柱产业是其战略重点,由原先单独地依靠建筑施工转向房地产开发、建筑施工、物业管理并行发展,打通上下游产业链,形成彼此的优势互补,保证利润获取。
★ 从组织结构角度来讲,该企业集团在总部职能设置上是以行政管理为主要特色,没有进行科学合理的工作分析与统筹规划,难于适应动态灵活的管理模式;在转制的特殊时期,各职能部门普遍反映存在部门内部职责,职能部门之间,职能部门与子公司之间,管理与协调,主办与协办职责不清的现象存在;另外,由于集团公司及各子公司业务特点,各项目地点分布于全国各地,点多面广,人员分散,公司信息上传下达缺乏有效的沟通手段,组织沟通成本高,信息不通畅,亟待建立高效的网络沟通机制。鉴于这些问题的考虑,以及企业的战略定位,就要求该集团打破传统的组织结构模式及改变母子公司间单一的用人模式,在子公司独立发展与集团把控方面达到平衡,实现大一统的管理模式,保证各种资源的有效分配与共享;同时,梳理各部门的职责、各部门间的配合事项,编写各岗位的岗位说明书,对企业进行规范化的精细化管理。
★ 从流程角度来讲,其流程建设的重点是管理流程的建设,其目的是建设配合组织效率最大化的管理流程建设与分授权体系建设。在业务流程上,则是结合组织结构模式形
成以技术发展中心、财务中心、物流成本控制中心为一体的业务流程链,达到资源的有效整合,保证工作的顺序井然。
★ 从激励管控角度来讲,建立分层分类的考核体系和以业绩、责任、能力为导向的薪酬体系,并辅之以建立员工“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晋升与退出机制,引入动态绩效薪酬管理模式。
★ 从文化特性角度来讲,企业文化在管理过程中的体现,主要包含有三个方面的内涵,即一是经营班子理念与老板理念的一致性;二是管理制度执行的严谨性;三是员工行为与高层理念行为的一致性。从这三方面来实现该企业集团目前还未形成自身特色的配套文化,在各层级理念的统一性上、在管理制度执行的严谨性上进一步的完善。
★ 从团队建设角度来讲,考虑到该企业的主要短板在中层干部,主要表现在干部的职业意识以及职业能力亟待提高。建议在今后的工作中及时培训与引导干部素质能力提升,实行竞聘上岗机制的建立,逐步培养中层干部的职业化素养,并进行有效的轮岗锻炼,在能力提升的过程中,实现责任与能力的对等;对于基层员工而言,则要加强理念与技能的双重培训,使其在转变意识的基础上在技能上得以提升。另外,企业发展靠核心人才,从发展的角度来看,企业还缺少大批的优秀人才,在管理与技术方面亟待补充新人,以保证企业后备人才梯队的建设。
【客户对项目的评价】
客户对华恒智信顾问团队所提出的企业问题的精准表示高度的认同,对于所提出的合理化改善建议也很认同,并对咨询老师的辛勤工作表示感谢。认为此次改革对于企业的规范化管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第三篇:对我国中小企业管理现状的分析
对我国中小企业管理现状的分析 摘 要 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小企业将面临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我国企业的发展经历了百年的时间,尤其是近几十年内,中国企业管理模式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许多的优秀国有、私有和集体企业都逐步形成了自己行之有效的独特风格,与此同时一些外资企业的出现也给我国企业带来了严重的冲击。本文指出我国中小企业的重要性,分析我国中小企业管理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 中小企业 管理现状 问题 对策
一、我国中小企业的重要性
中小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中最活跃的成分,在大部分地区的经济中占主流成分。我国的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国民经济、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可以保障就业,使实现社会经济稳定的重要基础; 中小企业是推动科技尽快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力 量;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有利于大型企业进行合理的产业结构整顿,是大企业更好地发挥优势。
二、我国中小企业管理现存的一些问题
通过对我国中小企业管理现状的调查来看,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的管理还存在这一下几个问题:
1.管理不规范,缺乏长远战略目标。目前许多企业管理体制不够健全,甚至没有一套完整规范的管理制度,企业都处于被动状态。随着新的问题出现,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就制定一些暂时的新措施,或者直接效仿其他企业的管理制度,把新制度是否适应本企业的实际情况置之度。一些企业只是一味的追求短期或者仅是利润最大,从而忽略了永久经营的最终目标;也有部分企业制定了发展的战略目标,但是这些都不且实际,使之变成一纸空文,使企业为实现这个战略目标而陷入多元化经营的陷阱。
2.家族式管理缺陷。目前多数中小企业仍然属于家族式管理型企业。家族式管理企业在内部市场化方面几乎为零,企业在选择经营者方面失去了灵活性。内部治理机构缺失,管理不规范等。企业的经营决策委员等机构只要由主投资者的家人担任负责人、或者有下属员工充 数,这些名义上存在的相应治理结构,实际上仍是所有者的附庸,企业在制定相应制度和解决重大问题时,名义上的经营决策委员会等机构都不能也不允许发挥作用,导致这些“健全”的企业管理体制有名无实。
3.企业用人不当,缺乏高素质人才,缺乏企业文化建设。根据调查表明,有二分之一的企业中技术人员占总人数的百分之六,在总员工数中技术人员高于五分之一的企业只占总企业的百分之十左右。虽然大多数企业管理者对各种人才市场信息把握的比较强,但是涉及到企业内部管理特别是对人才的招聘、培训和留言时就会力不从心、漏洞百出;经营的作风也比较单一,思维模式化,缺乏大局观念,使企业在留用优秀人才管理者时,难上加难。另外中下企业很少谈及企业的文化。就我国的中小企业而言,多半数企业本身的文化程度就不高,为了企业能够正常经营,而只顾当前企业的发展壮大,没有为以后企业在 市场中能够走多远和是否保持持续发展做打算。
三、针对我国中小企业管理现状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对策
1.规范管理,从实际出发,制定相应的战略目标。从管理者的思想开始改变,明晰企业的管理理念 制定适时有效 针对性强的发展战略。集中企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选择适合企业自身优势发展的市场,进行专业的小而精经营战略;根据中小企业灵活的特点,寻找合适的市场间隙,进入市场,并且根据自己特色的产品服务来吸引客户,从而占领市场;另外,企业可以良好的利用尖端技术行业,开发新的产品,进行大胆的创新。
2.提高企业自身的素质,完善内部治理。在中小企业的整体素质和发展中,企业家们的素
质起到决定性的作用。首先就要他们自身素质的提高,在观念和能力上多下功夫。在中小企业中企业家的素质相应的提高了,他们就会考虑企业发展的各种问题,深刻认识到家族管 理的各种弊端,积极推动变革。中小企业要严格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积极进行企业内部治理机构的完善。正确处理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关系,制定完善的企业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建立健全的企业组织机构。实现科学的管理理念,加强企业管理的基础工作。中小企业要建立完善规范的决策制度 使中小企业决策在规范的制度下运行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老板的一意孤行、个人决策、增强决策的科学性、正确性。
3.加大企业对高素质人才的录用和企业文化的建设。人才是企业创造最大价值的源泉,是企业发展的动力。企业的领导者要丢弃狭隘的人才观念,树立正确科学的人才观念,从人才的招聘、选取、培训开发等一系列的人类资源管理环节入手,建立以人为本、科学完整的人才管理机制。许多优秀企业非常关注的就是企业文化的建设,投入相当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去策划企业文化。一个企业要想确保持续的发展,就要面临各种不可预测的风险,而抵御各种风险困难的有效力量就是一个企业固有的文化。在当今市场战略发展中,一个企业最有价值的东西就是产品的品牌么人品牌价值的最主要的成分就是企业文化精神。
四、结束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小企业面临的各种各样的环境也在不断的改变,与此同时也要面临不同的问题。但只要我国中小型企业从实际出发,适应变化的环境,以企业的管理理念为灵魂,企业文化为大脑,我国的经济就可以随之快速有节奏的发展,增强综合实力,我国经济一定会改变原有在世界中的地位。
参考文献:
朱瑞珍 蒋晗晖 我国中小企业管理的现状及对策 商场现代
[1] 2006;02曹丽 我国中小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2] 2007;05意翔 我国中小企业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中小企业
[3]管理与科技 上旬刊
第四篇:我国建筑垃圾及其管理现状整理6.28
国内建筑垃圾及其管理现状 2.1 国内建筑垃圾现状
目前我国在城市化发展的脚步下,每年的新建筑面积超过 20 亿平方米,比许多国家的面积还要大,全球大约有 40%以上的水泥和钢材都流入到了中国的建筑工地上。我国目前占全世界整体建设量的 50%的左右,已经成为当前世界上基本设施建设量最大的国家,同时也成为世界上建筑垃圾最大的国家。我国建筑垃圾在 1991 年到 2005年期间,每产量从 6600 万吨上升到 6 亿吨,增长了近10 倍的量。由于加速发展的城镇化和大规模的旧城改造,全国每年产生15.5亿吨建筑垃圾,预计到2020年我国新增排放建筑垃圾将超过10亿吨。
根据资料显示,拆除 1m2砖混结构建筑约产生 1t建筑垃圾,拆除 1m2框架、框剪结构建筑约产生 1.2t的建筑垃圾。借鉴《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计算出 2001~2014年中国建筑垃圾总产量见下表。
2.2建筑垃圾政策现状
1995 年 5 月颁布的《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第十六条规定,“城市的工程施工现场的材料、机具应当堆放整齐,渣土应当及时清运;临街工地应当设置护栏或者围布遮拦;停工场地应当及时整理并作必要的覆盖;竣工后,应当及时清理和平整场地。”
1995 年 10 月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第 41 条规定,“施工单位应当及时清运、处置建筑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垃圾,并采取措施,防止污染环境”。
1995 年 11 月通过了《城市固体垃圾处理法》,要求产生垃圾的部门必须交纳垃圾处理费。
1996 年 2 月由建设部颁布的《城市建筑垃圾管理规定》是第一部有关建筑垃圾管理方面的专门性规章。该规定指出了建筑垃圾以及建筑垃圾管理的定义、城市建筑垃圾管理的归属部门、管理的方式、排污申报、排污收费、监督检查和违规处罚等。
2003 年 6 月,建设部出台的《城市建筑垃圾和工程渣土管理规定》(修订稿),较之老规定,新规定不仅规定了城市建筑垃圾管理的归属部门,而且较详细地给出了具体管理部门的职责,增加了建筑垃圾资源化等方面的内容,加强了对违反规定的行为的处罚力度,同时给出了行政管理人员的处罚规定。
2004 年 12 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第 46 条规定:“工程施工单位应当及时清运工程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物,并按照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的规定进行利用或者处置。”
2005 年 4 月修订、2006 年 6 月开始执行的《城市建筑垃圾管理规定》指出,“施工单位未经核准擅自处理建筑垃圾最高将被处以 10 万元罚款”。该文件同时还规定了建筑垃圾处置要实行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和谁产生、谁承担处置责任的原则,但是如何执行却没有涉及。
2008 年 8 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该法规定“建设单位应当对工程施工中产生的建筑废物进行综合利用;不具备综合利用条件的,应当委托具备条件的生产经营者进行综合利用或者无害化处置”这是首次强调对施工过程中的建筑垃圾进行处理,是一个原则上的描述,但没有提出具体惩罚措施。
各个地方城市也逐渐提出建筑垃圾的相关管理条例,例如《广州市建筑垃圾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和《深圳市建筑垃圾处置和综合利用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虽未正式施行,但在内容上已经接近完整,条例明确提出了“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企业依法享受税收减免、信贷、供电价格等方面的优惠”的支持政策,并提出对建筑垃圾综合利用进行长远规划的建议。
政策现状评价:综合比较国内外建筑垃圾立法内容,可见我国开展资源综合回收利用虽然已经有十多年的历史,但主要还是针对建筑垃圾运输、倾倒和填埋过程中进行控制,对建筑垃圾产生的源头管理只是做了原则上的说明,对建筑垃圾综合回收利用没有强制性措施,难以贯彻执行。
当前我国关于建筑垃圾的管理不仅施行地域很少,而且已有的政策、法规、法律和相应管理制度还不太完善,很多地区的政府和建筑承包商对建筑垃圾的重视程度不足,导致建筑垃圾乱堆乱弃的现象日益严重。关于建筑垃圾的资源化,国内一些大城市确实在尝试着制定相关规范,但是关于建筑垃圾的减排(减量化)却鲜有发展,并且全国没有一个城市制定了关于从源头控制建筑垃圾的相关法规,开发商、设计院和施工单位也并不重视,这也是导致国内建筑垃圾减排及资源化利用的发展缓慢。
2.3管理及处置现状
相比较日本和欧美等工业化国家,我国建筑垃圾处理率不高,处理技术也不高。目前在国内关于建筑垃圾处理比较成功的是邯郸模式,具体表现在五化管理模式——管理源头化、措施制度化、市场准入化、车辆封闭化、处置资源化,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建筑垃圾的全过程管理。
虽然近些年来也有用作再生砌块和道路垫层等,但是还是很少有科研单位进行建筑垃圾综合处理和全过程处理的研究。目前绝大多数建筑垃圾是采用的回填利用、暂存堆放和填埋处置三种处理方式。如上海 2003 年~2005 年,以标高回填、工程回填、绿化用土等方式处理的建筑垃圾约占年产量的 60%;以围海造田方式处理的建筑垃圾占年产量的 30%;其余 10%以临时堆放、弃置等方式处理。而深圳未经任何处理直接填埋,约占 98%;经轻度分拣出废金属、废混凝土,约占 2%。
这是上海深圳这些大城市的现状,而那些相对来说的小城市就直接将未经处理的建筑垃圾运至郊外或者农村进行露天堆放,这样不仅侵占了土地,还耗用了大量的运输费用、征地费用,而且还给环境带来了污染,这样是不符合现在所提倡的建立节约化社会、资源化社会以及低碳化社会的理念。
我国现有的城市建筑垃圾管理系统可以示意性地表示为图 2.6。一个完整的建筑垃圾处理过程包括产生、排放、运输、资源化和填埋消纳几个步骤。施工现场产生的建筑垃圾,一部分在现场回收利用,另一部分向外排放。排放的建筑垃圾可分为余土和非余土两大类。从重庆、北京等市的管理实践看,建筑余土占统计建筑垃圾排放量的 80%以上[36]。这些余土在有填方需求的工地上可直接再利用,因此严格意义上讲不算垃圾。非余土建筑垃圾成分较复杂,除有碎砖石、混凝土、玻璃等惰性材料外,还有废木材、塑料、纸板,有时甚至还有旧地毯、破家俱等。这些混合建筑垃圾,若直接填埋有污染土壤和地下水的风险。但在管理粗放的地方如重庆市,非余土建筑垃圾也混入建筑余土直接填埋了。而在建筑垃圾管理较先进的深圳市,非余土建筑垃圾会被运输到综合处置中心,经垃圾分拣和惰性材料资源化再生,制造成再生砖等建筑产品。如图 2.6 所示,若以 A、B 代表建筑垃圾的产生量、排放量,C、D 代表非余土建筑垃圾量和非余土建筑垃圾填埋消纳量,E、F 代表余土排放量和余土填埋消纳量,则建设部 2005 年《城市建筑垃圾管理规定》提出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管理原则可诠释为:
【减量化】——是减少建筑垃圾源头产生量 A,减少离开工地的建筑垃圾排放量 B,减少填埋消纳的余土和非余土建筑垃圾量 D、F。因此考察各城市建筑垃圾管理政策对 A、B、D、F 几个量的管控水平,即能判断其“减量化”管理能力。
【资源化】——是对非余土建筑垃圾 C 进行综合处置,使部分建筑垃圾(C-D)得以再生利用,或通过对余土 E 的再利用提供信息支持,从而在提高资源效率的同时减少填埋消纳量 D、F。广义上讲,资源化也包括加大工地回收利用(A-B)来减少建筑垃圾排放 B。从根本上看,资源化是实现填埋消纳减量化的一个手段。考察各政策对提高(A-B)、(C-D)和(E-F)的影响水平,即能判断其“资源化”促进能力。【无害化】——是避免成分复杂的非余土建筑垃圾 C 混入余土 E 直接填埋而危害土壤和地下水水质。在建筑垃圾综合处置中心建立以前,非余土建筑垃圾无处可去,只能当化建筑余土处置。因此考察各政策对非余土建筑垃圾 C 的管控水平,即能判断其“无害化”管理能力。
2.4规划现状
就目前而言,建筑垃圾的总量不断增长,标高回填、工程回填、绿化用土三种处理方式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面临严重的建筑垃圾问题。因此,在大多是城市开始建设建筑垃圾综合处理厂,来对建筑垃圾进行处理。以下是我国目前部分省份建筑垃圾综合处理厂发展情况或规划概要表。
2.5存在问题
由于建筑行业自身的特点,长期以来,我国的建筑行业都是采用传统方式施工的,采用纯手工操作,必然造成材料的损坏和浪费;另外,施工管理、施工工艺技术的落后也是产生大量建筑垃圾的主要原因。时至今日,我国在对建筑垃圾的管理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建筑垃圾管理意识不强,缺乏对建筑垃圾的有效管理,建筑垃圾乱堆、乱倒现象仍时有发生,还未对建筑垃圾进行动态监测,导致对建筑垃圾的产生量、处理处置、回填利用等情况缺乏宏观把控;(2)资源化利用技术水平落后,缺乏新技术、新工艺开发能力。处理方式简单粗放,绝大部分建筑垃圾未经处理就被直接运往郊外或乡村进行露天堆放或简单填埋,既浪费资源,又增加后期处理成本;(3)垃圾在运输和填埋过程中遗撒的粉尘、沙土飞扬等问题又给环境带来了污染;(4)建筑垃圾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目前尚无法律禁止填埋可再次利用的建筑垃圾,规定建筑垃圾必须进行分类收集和处理。
2.6案例城市研究
2.6.1 邯郸——以建筑垃圾再生产品带动建筑垃圾实现资源化
邯郸市城区面积达 100 多平方公里。随着城区拆迁力度的不断加大,目前每年产生的建筑垃圾近40 万吨。为了解决好建筑垃圾这一城市管理的难题,邯郸市探索出了一条值得国内众多城市学习借鉴的以建筑垃圾再生产品带动建筑垃圾实现资源化的新路子。
一是管理源头化。一方面采取建设、城管部门联合把关的方式,把住了建设、拆迁项目办理建筑垃圾处置、清运手续的审批源头。另一方面,按照“谁产生、谁负责”的原则,对建设、拆迁工地实行 24 小时监控。
二是措施制度化。邯郸市先后颁布实施了《邯郸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主城区垃圾源头管理的通告》、《邯郸市建设局、邯郸市城市管理局关于加强主城区建筑垃圾源头管理的暂行规定》和《邯郸市人民政府关于从事建筑垃圾、渣土和工程砂石运输车辆安装密闭式加盖装置的通告》等规范性文件,进一步理顺了管理体制,明晰管理职责。同时,城管部门进一步加强了监管力度,制定并实施了《建筑垃圾路段信息网络化管理责任制》,明确监管人员、监管责任、考评和奖罚办法,实现了对建筑工地和运输市场的全天候监控,做到了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三是市场准入化。为规范建筑垃圾清运市场,2003 年下半年,邯郸市在主城区范围内实行了建筑垃圾清运市场准入制。市城管部门在建立月例会制度的同时,还出台了“百分制”考核办法,采取定期检查与随机抽查相结合的方式,对于违规清运的,根据扣分多少给予责令整改、暂扣资质、甚至吊销资质处理,从而有效的规范了建筑垃圾清运市场[39]。
四是处置资源化。邯郸全有生态建材有限公司于 2004 年 12 月底正式投入生产,生产环保型免烧承重墙体标准砖。该项目总投资 1000 余万元,年处理建筑垃圾 40 余万吨,设计年产量 1.5 亿块标准砖。据测算,同样生产 1.5 亿块标准砖,建筑垃圾制砖与以往生产粘土砖相比,每年可以节省取土约 24 万立方米(深 2 米),节约占用耕地约 180 亩,节约建筑垃圾堆放占地 160 亩(深 4 米),消纳粉煤灰约4 万吨,节约标准煤约 1.5 万吨,减少向空气中排放二氧化硫约 360 吨[40],对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垃圾综合利用意义深远。
2.6.2 许昌——特许经营、全面监督、积极扶持
近年来,随着许昌市城中村、棚户区改造进程的推进,产生了大量建筑垃圾。许昌面积大约在 5000平方公里,几乎全部是平原,如此巨量的建筑垃圾只能在平地建设垃圾消纳场,进行填埋或者堆砌,每年都需要几十亩土地。
面对大量的建筑垃圾,许昌市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实现城市建筑垃圾回收再利用。许昌市颁布的《建筑垃圾管理办法》规定,产生建筑垃圾的单位或个人应与建筑垃圾收集、运输、处置的特许经营单位签订运输协议书,明确双方的责任并按许昌市物价部门规定的标准向协议单位交纳垃圾清运费。该管理办法还鼓励建设单位、施工单位优先采用建筑垃圾综合利用产品,鼓励对建筑垃圾进行综合利用。许昌市通过以下途径开展对建筑垃圾的资源化利用: 第一,特许经营管理模式。许昌市城管局成立了建筑垃圾管理办公室,对建筑垃圾管理实行“五统一”(即:统一审批、统一清运、统一收费、统一处置、统一管理)特许经营模式。政府向社会公开招标,实行建筑垃圾清运处置特许经营,中标单位承担全市建筑垃圾的清运、处置任务,义务清运市区居民随意倾倒的建筑垃圾,杜绝运输途中二次污染[41]。
第二,全面监督管理。设立建筑垃圾管理办公室,坚持实行 24 小时值班,白天排查与晚上监控相结合、设点举报与夜巡检查相结合、执法人员管理与承包单位自查相结合的多项管理措施。加强协调与沟通,组织城管、城建、公安交警、交通公路等部门定期开展防治车辆抛洒、车轮带泥、污染路面专项整治活动,从源头上治理建筑垃圾污染环境现象,并将建筑垃圾管理工作纳入许昌市数字城管监督范围。
第三,合理处置规范经营。许昌市积极扶持建筑垃圾处理企业引进先进的建筑垃圾处理设备,开展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项目,在资源化利用生产过程中摸索出一套关键技术和经验:首先确保再生产品加工质量,从源头控制建筑垃圾质量,房屋拆迁之前,派人进入拆迁现场进行清理、打扫、分类,分步装运,减少和避免杂质混入,确保产品质量;其次,因地制宜正确选择生产设备。结合平原地区特点,选择了移动式建筑垃圾处理设备。
由于政府财政资金支持有限,建筑垃圾处理行业不存在固定的资金回报率等原因,大型企业和投资者不会轻易选择进入该行业。为了解决资金问题,2008 年许昌市政府根据《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对城市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理项目向社会公开进行公开招投标,并对中标单位赋予“特许经营权”。经过公开竞争和优胜劣汰选择,许昌金科建筑清运有限公司中标,并与许昌市城管局签订 20年特许经营协议。
为了促进建筑垃圾资源化产业可持续发展,许昌市政府在加大宣传力度、转变和增强公众意识、实行特许经营的同时,出台法律法规进行立法管制;如《许昌市建筑垃圾管理办法》、《许昌市城市建筑垃圾管理细则》和《许昌市施工工地建筑材料建筑垃圾管理办法》等,根据“谁产生谁承担处置责任”的原则,对建设单位、施工单位进行建筑垃圾的收集、运输、消纳和再利用等环节作出详细规定;并鼓励建设单位、施工单位优先采用建筑垃圾资源化再生产品。
许昌金科建筑清运有限公司把废弃混凝土、碎砖加工成粗(细)骨料,生产混凝土或生产墙体材料等。据了解处理 1 吨建筑垃圾企业可获得一定的补贴(如15 元运输费用和 3 元处置费等),再加上每年的产品销售额,资源化企业年收入可达亿元以上,许昌市建筑垃圾资源化系统得到正常运行的同时,资源化处理率也达到 90%以上,该项目也得到住建部、工信部等领导和专家的充分肯定,许昌市城市建筑垃圾处理和资源化利用项目也成功入选“2012 年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58]。
建筑垃圾处理是很多城市面临的一个共性难题,许昌市从最初的垃圾围城、无序化管理到实行特许经营,探索了一种特许经营、市场运作、垃圾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再利用的新型发展模式,尤其是通过特许经营把建筑垃圾清运、处置市场化,这些成功经验能给更多的城市决策者、建设者和管理者带来一定的思考和启示。
2.6.3 深圳
目前深圳市已有 4个建筑废弃物综合利用项目,年处理量 430万吨,建筑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 35%;虽居全国城市领先水平,但仍不能处理 1000万吨左右的建筑垃圾年产量。为了更好的解决建筑垃圾问题,“十二五”期间,深圳市将新建 4个建筑废弃物综合利用基地,到 2015年,全市年处理建筑废弃物量超过 600万吨,建筑废弃物资源化率达 60%,综合处理利用率 98%。为了更好的促进了建筑废弃物规模化处理和产业化发展,深圳出台相应的激励和补贴政策,对建筑废弃物综合利用项目收取每年 1 元的土地租用费,并对其减排和回收利用给予资金扶持。除了政策激励之外,深圳市还在工程实际应用层面推广建筑垃圾“零排放”,如在南科大校园建设中,积极推行建筑废弃物现场资源化、再生利用工作,100多万吨建筑废弃物实现就地处理利用,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再生利用率达到 90%以上,节省建筑废弃物外运及填埋处置费用 4000多万元[57]。
建筑垃圾资源化产品的营业收入是该产业持续运营的重要保证,在当前现状下,为了引导资源化产品市场健康发展,政府投资工程项目将率先使用绿色再生建材产品。并且政府政策规定:从 2012 年起,深圳所有政府投资工程项目、保障性住房新建工程在强制执行绿色建筑标准的同时,应该全面采购再生建材产品。目前已初步确定南方科技大学、深圳大学西丽校区、大运场馆及其改造工程、滨海医院等 14个工程作为首批试点项目。
2.6.4 总结
总之①简易填埋不是社会期望的、符合可持续的处理方式,资源化是有利可图的、也是未来解决垃圾问题的发展趋势;②完善的法律体系和科学的资源化产品质量标准是建筑垃圾资源化成功实施的重要保障;③较高的填埋收费可以有效遏制建筑垃圾建议处置,引导资源化,但不是可持续的措施;④单一的政府管制不是促进建筑垃圾资源化的有效措施,坚持市场主导与政府引导,构建政府推动、市场调节、企业运作、社会参与的垃圾资源化机制,这才是促进建筑垃圾资源化的有效途径;⑤建筑垃圾资源化是一个系统工程,成功实施建筑垃圾资源化存在诸多影响因素。
3、重庆市建筑垃圾及其管理现状 3.1重庆市建筑垃圾现状分析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持续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宜居重庆”建设的积极开展,重庆建筑垃圾产量逐年递增,不仅严重污染了环境,造成了自然资源的极大浪费,更是与当前倡导的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目标相悖。现如今,城市建筑垃圾已经成为严重阻碍重庆社会主义建设、影响环境卫生质量和危害市民身体健康的累赘。① 建筑施工垃圾产量
经粗略统计,在砖混结构、框架结构和全现浇结构中,在 1×104m2建筑的施工过程中,建筑废渣的产量为 500~600t。另根据 2002~2006 年中国建筑业竣工面积测算,现阶段每建筑 1×104m2,废弃砖和水泥块等建筑垃圾的产量为 550t。按1×104m2建筑施工面积产量为 550t 建筑废渣计算,重庆市目前年房屋建筑竣工产生的建筑垃圾约 145 万 t,详见下表 3.1。
② 房屋拆毁垃圾产量
有资料显示,拆除每平方米建筑约产生 0.7t 建筑垃圾;另据赵巍等人的研究,拆除每平方米建筑将产生 1.01 吨建筑垃圾[44]。2010 年,重庆市完成城市房屋拆迁5.46 万户、445.77 万平方米,以拆除每平方米建筑产生 1.01t 的建筑垃圾计,目前重庆市主城区年产生拆除的建筑垃圾约 450 万 t。③ 建筑装饰装修垃圾产量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公众对于房屋的装修标准和要求越来越高,与之相伴的建筑装修垃圾也不断增加。据北京工业大学崔素萍在《北京市建筑垃圾处置现状与资源化》的报告中显示,因意外原因造成建筑坍塌以及建筑装潢产生的建筑垃圾约占建筑垃圾总量的 20%[45]。以建筑施工垃圾年总产量的 20%计,重庆市都市区建筑装潢垃圾的年产量约为 29 万 t。
综上所述,目前重庆年建筑垃圾总量约为 624 万 t。
3.2重庆市建筑垃圾相关法规发展历程
随着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和重庆市的自身努力发展,作为重庆市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核心区域,主城 9 区的建设规模必将在未来进一步得到快速增长,而城市建筑垃圾也必然将进入快速增长期。近些年来,重庆主城区每年在建的施工现场都超过 400 个,建筑垃圾年产量也早就突破千万吨的规模,且增长趋势相当明显。由此可见,颁布和出台一部较完整、全面和具体的建筑垃圾处理法规从行政立法的角度来有效遏制城市建筑垃圾的四处蔓延,就显得尤为关键和势在必行。
其实早在 1998 年 3 月,重庆市就通过了《重庆市城市环境卫生管理条例》,该法虽然并未针对建筑垃圾的处理提出具体的实施规则,但是却为之后一系列与建筑垃圾处置管理相关法规的颁布实施提供了丰富的法律基础和理论依据;
2000 年 6 月 30 日,重庆市人民政府第 93 号令发布了《重庆市城区建筑渣土 清运管理办法》;
2002 年 6 月 7 日,重庆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十次会议通过了《重庆市城市容貌管理条例》,它是实施固体废物管理最为广泛的规范依据;
2005 年 3 月 25 日,重庆市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通过了《重庆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并于 2010 年 7 月 23 日在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上进行了修正;
2005 年 8 月 4 日,重庆市市政委员会颁布了《重庆市城市建筑垃圾处置条件和程序规定》;
2010 年 4 月 7 日,由重庆市规划局和市政委共同编制的《重庆市主城区建筑垃圾消纳场布点规划》正式出台,该规划明确提出:“到 2020 年主城区将建成 7个建筑垃圾综合处理场和 14 个建筑垃圾余泥土方填埋场,除余泥土石方外的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到 85%,形成集建筑垃圾管理、处理、利用为一体的综合利用环保产业”。种种迹象都表明,如何科学、合理地管理城市建筑垃圾已经成为重庆亟需要解决的重要难题。然而,目前重庆的建筑垃圾管理条款仅涉及到了建筑垃圾的运输管理和消纳处置,在建筑垃圾的源头减量化控制和中间过程的资源化利用方面却缺乏更加具体和详实的指导措施。
基于此,重庆市市政管理委员会于 2011 年 8月 2 日制定了《重庆市城市建筑垃圾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目前正处于修改整理过程中。该规定较之前的相关规定更加丰富和详实,而且对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也明显加强,相信正式版本的该办法很快就将出台和实施。
2012 年 5 月 24 日重庆市颁布了《重庆市建筑垃圾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对建筑垃圾处理的各个环节都规定了详细的政策措施,填补了重庆市此前没有建筑垃圾相关管理办法的空白,是一个阶段性的突破。
3.3 重庆市建筑垃圾管理及处置现状
重庆市建筑垃圾的监督管理和处置核定许可由重庆市环境卫生管理局负责,市建设、公安、规划、环保等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分别在建筑垃圾的产生处、运输过程、末端环卫处置设施规划、环境污染程度等方面协助管理。但涉及部门繁多,没有形成全过程的一体化监管体系,目前的监管重点仍是在严禁建筑垃圾非法处置的同时引导建筑垃圾进入合法填埋场,忽视了源头控制。
2009 年末,重庆建筑垃圾处置行政许可审批系统正式投入运行,实现建筑垃圾处置、运输、和消纳网上申报和审批,并随时记录建筑垃圾运输的违章信息。重庆市 2008 年提出了建筑垃圾运输定位导航(使运输车辆密闭且全部安装 GPS导航),但由于实际操作繁琐及成本过高等原因,没有严格实施。
重庆市建筑垃圾在施工或拆除现场不经过任何处置直接装车外运,运输途中无防护措施、渣土飞扬,并且终端处置为近距离倾倒,场所多是非法露天堆场、沟槽等,不仅影响周边土壤、大气、水体环境而且造成严重安全隐患。另外,现有的合法消纳场也只是简易填埋,没有“无害化”控制或卫生处置措施。
基于经济、政策和管理监督等原因,目前重庆建筑垃圾的处理方式主要为拆除现场不经过任何处置直接装车外运,超载运输,运输过程渣土飞扬,终端选择近距离非法倾倒,非法倾倒场所采用露天堆放或简易填埋,对周边土壤、大气、水资源造成严重影响,缺少防渗等环保措施。只有当合法的消纳场距垃圾源较近,且入场费较低时,建筑垃圾才会送到该合法消纳场,但现有的合法消纳场也只是简易填埋,没有“无害化”控制措施,资源化利用率几乎为零。
工地建筑垃圾中的废钢、旧门窗等一些利用价值较大的废料,在施工或拆除过程中大部分被拆迁或拾荒人员收集处理;大部分的惰性材料(如废混凝土、碎砖等)需要外运处理。但是以利润为中心的承包商没有看到建筑垃圾资源化的效益,再加上管理部门执法不严和再生产品市场前景渺茫等原因,重庆市建筑垃圾中惰性材料的资源化水平几乎为零。
3.4重庆市建筑垃圾规划现状
重庆市现有的建筑垃圾消纳场缺乏统一规划,无序化管理;29处建筑垃圾倾倒点中只有4处备案,其余都是违法场所。这些倾倒场大都由个体经营者和附近农民负责管理,采用一两台推土机或装卸机等简单机械违规作业,更无专业技术人才和专业管理人员,管理水平简单、粗放,经常由于利益冲突,引发矛盾与纠纷,严重妨碍了建筑垃圾的处理处置。
作为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的重要举措,促进建筑垃圾无害化处理及资源化利用,重庆规划在重庆市设置 7 个非余土建筑垃圾综合处理场和 14 个余泥渣土填埋场,到 2020 年,建成科学合理的建筑垃圾消纳处理体系,实现建筑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形成集建筑垃圾管理、处理、利用为一体的综合利用环保产业。与此配套的建筑垃圾管理和资源化促进政策正在制定之中。
3.5重庆市建筑垃圾处理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重庆市政建设和房产开发项目明显增多,许多建筑垃圾在堆放、清理和倾倒等环节中存在严重不规范而导致的脏、乱、差等问题。据笔者调查和重庆市环保部门人员介绍,重庆市主城区绝大多数建筑垃圾都被施工单位以随意倾倒、露天堆放或者简单填埋等粗放式的方式处置,不仅侵占大量土地面积、浪费包含垃圾清洁费在内的许多建设经费,而且在运输和装卸过程中的粉尘飞扬、遗撒等问题又会对市区环境造成很严重的二次污染。建筑垃圾的利用不仅仅是个技术问题,要能真正达到有效利用的程度,还会牵涉到社会、经济、环境等诸多问题,是个不折不扣的系统工程。具体地讲,现阶段重庆市在建筑垃圾治理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建筑垃圾数量大,且增长速度较快 根据《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 年)》,2020 年重庆主城都市圈面积将达到 5473平方公里。如此规模庞大的城市建设和房地产项目开发必将使建筑垃圾的产量持续增加;再加之,这些年重庆市每年 1000 多万平方米的危旧房拆除改造工程也会产生大量建筑垃圾。据专家粗略测算,每拆除 1平方米混凝土建筑,就会产生约 1 吨的建筑垃圾。而最新资料显示,2010 年重庆主城区建筑垃圾已经超过 1500 万吨。随着大重庆建设进程的提速,预计到 2015 年重庆建筑垃圾年产量将会逼近4000 万吨,几乎为现在产量的 2 倍还多。如此大量的建筑垃圾严重地影响到了山城的市容市貌、人民生活和生态环境。
(2)建筑垃圾综合利用率偏低
目前整个中国大陆都对建筑垃圾的处置管理缺乏有效的针对性措施,重庆也不例外,在对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的管理上存在着许多细节性的空白。重庆市建筑垃圾大多采用自然堆放,且平均资源化利用率不足 5%。目前,重庆市区建筑固体废弃物的回收方式主要是在建筑工地、道路和低洼地的回填;回收利用对象也主要集中在钢筋、铝合金等旧金属,而对含量最大的废弃混凝土块则很少进行回收处理。建筑垃圾综合利用率低会造成以下两方面问题:第一,大量可再生资源没有得到合理有效的利用,极大地浪费了许多的稀缺资源;另一方面,建筑垃圾也侵占了大量不可再生的土地资源,耗用大量征地费和垃圾清运费。
(3)相关性政策法规不完善,且力度不够
我国至今尚无一部关于建筑垃圾管理的国家法律文件,虽然这些年有关部门和重庆地方政府在该领域也相继出台了一些法规规章,以期填补我国在建筑垃圾的法律空白,但是普遍都存在内容不完善、惩罚力度不够的问题,从而给具体的管理工作造成相当大的困难。如我国规定产生垃圾的部门必须交纳垃圾处理费,但是重庆市主城区建筑垃圾的运输及填埋收费,物价部门目前依然未制定专门的计价标准,而是由建设单位与运输公司或填埋场业主议价确定。由于收费普遍偏低,导致建设单位和承包商都对建筑垃圾回收利用的意识薄弱,导致大部分建筑废料被当作建筑垃圾遗弃;再者,目前重庆市的建筑垃圾管理仅仅是从市容环境卫生的角度出发的,距离真正实现城市建筑垃圾“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的目标远远不够。
(4)建筑垃圾再利用缺乏成熟的技术研究作为质量保障 绝大多数建筑垃圾废料只有经过加工利用处理才能产生新的价值。科学技术研究工作是建筑垃圾循环再利用的基础,没有较成熟的技术保证,建筑垃圾的资源化利用就无从谈起。由于建筑垃圾在强度、力学、化学等许多性能方面都较原始材料有不同程度的改变或者降低,因此需要相关研究机构按照“收集、加工和实验”的程序进行质量检测之后,给定具体的适用范围和标准,才可以放心地再次投入使用;此外,建筑垃圾再生产品的品质提升技术,被普遍认为是建筑垃圾再生利用的基础和关键。然而重庆在此方面目前并无相应的技术标准、施工操作规程和工程质量验收规范出台,辖区内也没有较大规模的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企业,且多数垃圾消纳场所是由个体经营者和附近农民负责管理,不仅管理水平简单、粗放,而且经常引发利益矛盾与民事纠纷,严重妨碍了建筑垃圾的及时处置。
总体而言,重庆市在建筑垃圾的“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利用领域,尚处于水平低下、技术简单和管理无序的初级状态,亟需新模式、新方法、新技术和新政策的出现为其发展注入更多积极有效的新鲜血液。
第五篇:我国城市建筑垃圾处理现状 处理问题
我国城市建筑垃圾处理现状 处理问题
摘要: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带来大量的建筑垃圾,建筑垃圾已经加剧了我国城市土地、资源的紧张局面,严重影响了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建筑垃圾的处理利用问题急待解决。合理利用建筑垃圾不仅事关环保,同样蕴藏着丰富的商机。
关键词:建筑垃圾;处理;商机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经济的不停发展,城市加快了“新陈代谢”的速度。大批旧建筑物被拆除,在这个过程中,建筑垃圾无形中成为阻碍城市建设的“代谢物”。该怎样处理这些建筑垃圾,是一个越来越值得关注的社会课题。城市建筑垃圾主要包括城市建设部门建造新的建筑物所产生的开挖废料、拆除工程产生的废料,道路修建与养护过程产生的废料等。尽管大多数建筑垃圾无毒无害,但若简单填埋,不仅影响城市环境、浪费土地资源,还会造成巨大的能源和资源的浪费。
目前,建筑垃圾已经加剧了我国城市土地、资源的紧张局面,严重影响到了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加强建筑垃圾的综合利用已经迫在眉睫。
1我国城市建筑垃圾处理现状
中国垃圾处理起步较晚,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较低,曾出现垃圾包围城市的严重局面。近年来,中国环境卫生行业有了较大的发展,使城镇垃圾处理水平提高,垃圾包围城市的现象有所缓解。但还有一些问题存在,垃圾处理的投入与垃圾处理的需求相比仍明显不足,垃圾处理的水平还很低,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还处于由粗放到处理的发展阶段。主要表现为垃圾堆放现象普遍存在,垃圾处理场的二次污染相当普遍。整体来看,我国城市建筑垃圾的处理呈现以下几个问题:①建筑垃圾分类收集的程度不高,目前只能是绝大部分进行混合收集。②建筑垃圾回收利用率低。③我国建筑垃圾处理及资源化利用技术水平落后,城市建筑垃圾处理多采用直接填埋的处理方式,既占用土地又污染环境。④城市建筑垃圾处理投资少,政策法规措施还不健全,建设工作者的环保意识不强。
2我国城市建筑垃圾处理对策
我国城市在对建筑垃圾处理上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重要问题:
①高度重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建筑垃圾的处理和回收利用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社会的各个层面,该如何处理就需要有组织进行协调解决,各建筑施工有关单位要站在讲政治、讲大局、讲稳定的高度,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分工负责,齐抓共管;要建立健全渣土设置与管理专项方案,对工地内建筑渣土的产生、防尘措施、处置等实行统一领导,统一管理。
②提高建筑垃圾的技术处理水平。城市建筑垃圾一般采用直接填埋的处理方式,缺乏对建筑垃圾的有效技术处理。尤其是对建筑垃圾做混凝土骨料必需破碎、筛分分级、清洗堆存的技术国内企业还少有研究。城市相关部门应尽快帮助协调并依靠企业技术研发解决在建设垃圾处理等方面存在的技术问题。
③降低建筑垃圾对环境的污染。我国建筑垃圾处理技术及回收利用率较低,建筑垃圾大部分被运往垃圾填埋场堆放或填埋,不但占用了大量宝贵的耕地,而且对土壤、水源、植被等自然环境造成了相当大的危害。同时,在运输过程中给城市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严重影响了城市环境和城市形象。
所以对于那些分拣出来不能利用的垃圾要合理处置,把对环境的污染降到最低。
④政府要为建筑垃圾处理提供资金保障。建筑垃圾废料不是商品,本身是没有价值的,只有经过加工处理再利用后才会产生新的价值。在建筑垃圾的回收处理利用过程中,常常使处理单位无利润可图,缺少了积极性,直接影响利用工作的进行,因此必须由政府通过某种渠道在利用过程中给予经济补助。
③建立健全合理的政策法规。近些年来,我国对建筑垃圾回收再利用的重要性虽已有清醒认识,但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国家还没有建立完善的相关法律法规,对违反规定的处罚条例,禁止填埋可利用的建筑垃圾及规定建筑垃圾必须进行分类收集和存放的条款还不完善。所以,应出台相关政策法规,实行有效地奖惩制度。
3城市建筑垃圾处理蕴含商机
在城市化进程中,垃圾作为城市代谢的产物曾经是城市发展的负担,世界上许多城市均有过垃圾围城的局面。现如今,建筑垃圾被认为是最具开发潜力的、永不枯竭的“城市矿藏”,这既是对垃圾认识的深入和深化,也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要求。建筑垃圾中的部分废弃物经分拣、剔除或粉碎后,大多是可以重新利用的,根据现有技术,可利用途径有:①建筑垃圾经过破碎、分选成粗细骨料,替代天然骨料来配制混凝土、道路基层材料和建筑用砖。②钢门窗、废钢筋、铁钉、铸铁管、黑白铁皮等经分拣后送有色金属冶炼厂或钢铁厂回炼。③废砖瓦经清理可以重新使用。废瓷砖、陶瓷洁具经破碎分选、配料压制成型生产透水地砖或烧结地砖。④废玻璃筛分后送微晶玻璃厂或玻璃厂做原料生产玻璃或生产微晶玻璃。⑤木屋架、木门窗可重复利用或经加工再利用,或用于制造中密度纤维板。
所以,推进建筑垃圾综合利用,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步推进、协调发展,是今后的发展方向。建筑垃圾的资源化利用牵涉到社会、经济、环境等多项问题,是个系统工程。因此,需要全社会的快速、广泛、积极地参与进来。
参考文献:
刘登。我国建筑垃圾资源化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