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广西文学艺术人才整体崛起 创意作品独领风骚
广西文学艺术人才整体崛起 创意作品
独领风骚
http://.cn2007年11月11日10:14广西日报 石卫
创意产业是知识经济的产物。创意产业的核心是版权,创意产业的根本是人才,人才是创意产业财富创造最重要最根本的因素。具有超凡智慧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决定着创意产业的命运和前途。
近几年,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广西,在中华大地的文学艺术领域,一批精英崭露锋芒,一批名品光芒四射。“文艺桂军”团队出击,各领风骚,成为中华文坛上一支别具风格的生力军。
东西的中篇小说《没有语言的生活》获得首届鲁迅文学奖,结束了广西连续多年无人获得全国文学奖的状况。鬼子中篇小说《被雨淋湿的河》获第二届鲁迅文学奖。冯艺散文集《朱红色的沉思》、《桂海苍茫》分获第四届、第八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奖。黄佩华出版长篇小说《生生长流》、《公务员》。凡一平的小说《寻枪》、《理发师》改编成电影广获好评。国家一级编剧常剑钧,主要作品获“五个一工程奖”、“文华新剧目奖”、“中国曹禺戏剧文学奖”等多项全国奖。彭匈作品入选多种版本的“中国年度散文”。青年作家李约热获第四届“华语传媒盛典2005最具潜力新人”提名。年轻女作家映川的《不能掉头》获2004年度《人民文学》奖。锦璐在不到两年时间,已有多部中篇小说在《当代》、《钟山》、《小说月报·原创刊》等文学名刊发表。纪尘的小说《九月》在首届“华夏作家网杯”《中华文学选刊》文学大赛上获得一等奖。
我国知名作家、北大教授曹文轩感叹说:远离中心的广西,它的文学竟然是先锋的。《人民文学》副主编李敬泽、《作家》主编宗仁发、《花城》主编田瑛、《文学报》副总编徐春萍在“广西青年小说家讲习班”上评价说:“广西青年作家层次平整、水平整齐,在全国并不多见。”2006年6月,东西、鬼子、张燕玲、凡一平等人走进北京大学百年讲堂,广西的知名作家更是盛名远扬。
文学名家的名品,促进了广西影视作品创作的繁荣和发展。由广西作家创作的影视作品《英雄》、《十面埋伏》等在国内外热映。广西电影《血战台儿庄》、《周恩来》、《长征》、《百色起义》、《我的父亲母亲》、《一个都不能少》等在国内有较大影响,不少作品获得了多项奖励。广西电视剧从无到有,优秀影片开始全国热播,如《苦楝树开花的季节》、《红岸》、《那年秋天》、《真情三人行》、《女进修生》、《歌王》、《漓江情缘》、《响亮》。其中《苦楝树开花的季节》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真情三人行》获“童牛奖”,《响亮》在全国获得较高的收视率。
同时,广西知名歌词作家傅磬、胡红
一、麦展穗等创作的歌曲为大众所传唱。广西民歌迅速推向了全国。《赶墟归来阿哩哩》、《大地飞歌》、《爱我中华》、《三月三九月九》等广西歌曲唱红大江南北;《梦壮乡》、《山歌牵出月亮来》、《广西好》、《壮族敬酒歌》、《壮族大歌》、《踏歌起舞》、《龙的情怀》等广西新歌通过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的舞台被推向全国;一批年轻的广西歌手,如黄春燕、肖燕、陈春燕、李卫红等通过民歌节的推介,开始走红。
漓江画派崭露头角。漓江画派是以广西画家特别是中青年画家为主体,以写生创作为主
要手段,以秀美的广西风光和丰富的广西风情为主要表现对象,以传统中国画为主体,涵盖了油画、版画、雕塑等诸多画种。上个世纪60年代,阳太阳等画家提出“漓江画派”的创意构思,上世纪80年代中期由刘绍昆、高峻、谢森、黄菁、刘晨煌策划的“开始画展”,成为南方最早的前卫画展。黄格胜的《漓江百里图》是以漓江、以广西的自然地域环境、以民族文化特色当作研究对象的美术作品。上世纪90年代广西又先后冒出了油画家张冬峰、雕塑家石向东和国画家张复兴。张冬峰坚持对广西亚热带的风景进行油画探索,将平时被人们熟视无睹的、完全不当成风景的南方丘陵地区,画出了一个新的风景天地。青年雕塑家石向东在各种全国性的大展中屡屡夺奖,是国内惟一连续两届夺走奥林匹克美术大奖的雕塑家。漓江画派将作为广西美术创作思路和形象的总代称而独立于全国美术流派之林。得天独厚的广西山水培育了八桂精英才子的天赋。广西党委、政府的政策措施为精英拓展了才华演绎的广阔舞台。
近些年,广西有规划、有目标、有实效地实施培养行业领军人才的“213工程”,就是在理论、新闻、出版、影视、文艺等相关专业领域各培养20名有较大建树、在全国有影响的学术代表人物;培养100名成绩突出、在广西有较高知名度的学术带头人;培养300名专业基础扎实、有较大发展潜力、在本专业或本地区有影响的优秀年轻骨干。
在全国率先推行作家签约制度。政府给签约作家提供经济补助和工作条件,作家要在签约创作期间完成有质量和数量规定的作品。通过公开选拔、专家考核、创作实战来发现和培养作家。如今,“签约制度”从文学创作扩展到歌词创作、歌曲演唱等领域。
实施文艺创作的“精品工程”,强化作者的精品意识和品牌意识,加强策划和组织,集中优秀的人才、财力和物力,激励作者每年创造出一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能够在全国乃至全世界产生轰动效益的精品。
第二篇:广西人事人才工作30年
人事人才工作:与广西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30年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事厅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区各级人事部门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紧紧围绕自治区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和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对人事人才工作的新要求,创造性地履职尽责。适时出台人事人才工作的新政策,以制度创新实现人事人才工作与全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及时调整体制机制,在理顺职能中实现人事人才工作与全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在推进民族地区人事制度改革和人才队伍加快建设中实现与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和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广西提供了重要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回眸改革开放30年的人事人才工作,自治区党委组织部副部长、人事厅厅长肖化以“四个不断”的归纳,清晰地展现了人事人才工作与广西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历程。
人才总量不断增加
人才是立业之本,成事之基。30年来,全区各级人事部门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始终围绕为广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这一目标,认真贯彻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人才兴桂、人才强桂等重大战略部署,努力克服人才发展的各种不利因素,不断壮大人才队伍,较好地满足了广西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受区域、历史等因素的影响,广西人才队伍建设长期处于“洼地”状态,人才总量在全国省市自治区的排序中居后。上个世纪90年代末,广西每万人中专业技术人才数量只占全国平均数的2/3,每万人中大学生数仅为全国平均数的1/2,国有企业单位专业技术人才比重比全国平均水平少15个百分点,非国有经济单位人才短缺,高新技术研究开发、外经外贸、金融保险、环保、城市规划、资本运营、法律等方面人才基本没有形成规模。
穷则变,变则通。全区各级人事部门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以强烈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坚持不懈、开拓创新,围绕广西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狠抓人才的引进、培养、使用、激励工作,逐步实现了人才总量的节节攀升。2007年底,全区社会人才总量由2000年底的188.7万人增加到318.8万人,每万人口拥有人才由389人提高到639人,全民所有制单位人才总量由160.28万人增加到219.61万人,集体(含股份制)单位人才由不足10万人增加到30.29万人,乡镇企业人才由8.73万人增加到18.27万人,私营企业和三资企业人才由11.32万人增加到50.63万人。
——各产业人才同步增长。2007年底,全区一产业人才20.6万人,二产业人才50.84万人,三产业人才197.36万人,与2000年相比,分别增加3.4万人、16.3万人、97.6万人。
——技术人才稳步增长。2007年底,国有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93.3万人,年均增长2.97%,农业技术人才2.8万人,年均增长3.6%。
——少数民族和妇女干部比重提高。2007年底,全区共有少数民族干部46万人,占干部总数的比例由2000年底的33.1%提高到36.33%;妇女干部49万人,占干部总数的比例由2000年底的35.2%提高到38.70%。
人才质量不断提高
在积极增加人才总量的同时,各级人事部门一以贯之地抓住人才质量不放松。采取在职学习、岗位轮训、选送培训、挂职锻炼等多种形式,对公务员队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进行“阶梯式”培养,促进了人才素质的提高,人才结构的优化、升级,较好地满足了广西新形势新发展对人才质量的新需求。
——在全区公务员队伍中,具有研究生学历人员占1.8%,具有本科学历的占26%,具有大学专科学历的占66%。70%以上的地厅、县处级领导干部具有本科以上学历。
——在国有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才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占60%,1.5万人具有研究生学历;具有高级职称的占5%,具有中级称职的占40%。
除各类人才的学历和职称结构渐趋合理外,我区人才专业结构与经济结构逐步适应、协调。
——市场配置作用增强。2007年,全区100家重点企业在人才市场“揽”到了1.7万名大中专以上毕业生,占人才需求总量的76%。
——人才在产业、行业分布趋向合理。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导向作用,引领人才进入传统产业、优势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人才小高地聚集了大批高层次人才,为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引导农村富余人才向小城镇聚集,为广西工业化、城镇化建设提供了智力支持。加大北部湾经济区人才的引进力度,为该区域九大重点产业集聚了发展所需的急需人才。
——外向型人才培养取得突破。2000年以来,由自治区人事厅组织选送的200多名有潜力中青年人才到国外进行高学历培养,他们学成回桂后,成为了广西所在行业的骨干人才。2004年以来,我区人事部门围绕会展人才等九个专业,选送3600多人次的高素质人才赴北美、欧洲著名大学和东南亚国家进行培训,为连续四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和广西举办的各种大型国际性活动提供了重要的外向型人才支持。
——高层次人才质量稳步提升。截至2006年底,全区已拥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266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50人,其中34人次获国家级荣誉称号,153人次获省部级荣誉称号。截至2007年底,共选拔了285名“广西十百千人才工程”人选,其中22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实现了人才培养和经济社会的同步发展。
——稳步推进国外优秀人才的引进。仅1997年至2006年,自治区外国专家局争取国家支持,共资助、引进来桂工作的外国专家1500多人。其中17人为广西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荣获国家“友谊奖”并受到国家领导人接见,91人获自治区“金绣球奖”。
——博士后“两站”(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作用明显。自1998年启动广西博士后“两站”建设以来,我区已拥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7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8个,涉及制糖造纸、汽车制造、机械装备、电力设施、水力发电、工程建筑、中药制药、生命科学、基因工程、基础医学、环境保护、地质矿产、海洋产业、农业技术等高新技术研究领域。博士后“两站”共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95名,其中12位出站后留在广西工作。
体制机制和工作思路不断创新
思路决定出路,创新推动发展。我区各级人事部门认真贯彻国家人事部的工作精神,紧紧围绕自治区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和广西经济社会发展大局,锐意改革、创新发展,人事人才工作的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不断推陈出新,开辟了新天地,迈出了新步伐。
——围绕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创新人事人才政策。近5年来,我区共制定出台人事人才工作政策文件81个,其中35个涉及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这些政策,对于打破人才流动中的体制性约束,促进高层次紧缺人才向我区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聚集,鼓励各类专业人才服务农村基层,改善人才发展环境,实现人事行政领域政策统一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如2005年实施的“人才居住证”制度,通过办理居住证的方式为优秀人才开绿灯,为在桂工作的优秀人才提供更加灵活、便捷、有效的生活和工作保障,使其享受当地人才的同等待遇。从2005年起,自治区人事厅编制并向社会公布的《广西人才开发目录》,动态、前瞻地反映了广西社会经济发展重点领域对人才的宏观需求情况,引导人才向重点领域集聚,促进了人才开发与重点产业的良性互动。2007年制定出台的《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才市场管理办法》,规范了人才市场管理,促进了人才资源在市场机制下的合理流动、配置和使用,并为人才、人才招聘单位和人才中介服务机构提供了法律保障。
——围绕建设服务型政府,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改革开放以来,自治区党委、政府和各级人事部门始终把建立健全干部选拔任用和监督管理机制,作为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工作来抓。1993年推行公务员制度以来,广西公务员队伍建设取得了较大的成效,一支素质较高,结构比较合理的公务员队伍基本满足了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2006年1月《公务员法》颁布实行后,广西各级人事部门积极贯彻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部署,积极推进公务员法的实施工作,全区18万多名公务员进行重新登记,事业单位的参照管理审批工作稳步推进,公务员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一是总量保持平稳。据统计,1993年广西公务员队伍总量为22万余人,2000年接近17万人,2007年为19万多人,公务员队伍总量实现了稳中有降;二是年龄结构趋于合理。35岁以下人员占总数的比例由1993年的46.27%下降到2007年的30.5%,55岁以上人员的比例由7.29%下降到3.4%,形成了有利于人员队伍稳定的“椎状”形;三是学历层次不断提高。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员比例由1993年的28.45%提高到2007年底的89.2%,尤其是国民教育高学历的公务员增幅较快。
与此同时,公务员管理法规体系初步建立。实施了“凡进必考”和“到龄即退”的人员进出口制度。自1996年以来,广西共组织公务员录用考试21次,从高校毕业生和社会人员中录用机关工作人员33291名。机关人员退休制度得到严格执行,广西每年约有3000多人到龄即退。特别是建立了辞职、辞退制度,打破了机关工作的“铁饭碗”,“能进不能出”的状况得到了改变,“进”“出”口比较顺畅,使公务员队伍优胜劣汰机制得到建立,也尊重了个人选择职业的权利。
——围绕引进高层次人才,建立“人才特区”。2004年,自治区党委、政府根据广西的特点,创造性地提出了建设人才小高地的工作思路。自治区人事厅积极抓好贯彻落实。经过几年的探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截至目前,全区共建有自治区级人才小高地21个,引进了包括37名“两院”院士、347名博士生导师等学术带头人、309名博士在内的1169名高层次人才到广西工作或为广西服务,共培养(培训)高层次人才1532名,其中国外培养560名。形成了肖培根院士为首的5个院士组成的中药材研发团队,桂林矿地院6个院士组成的特种新材料研发团队,袁隆平院士及其弟子组成的亚热带作物种植研发团队,卓斌院士的柴油动力研发团队等高科技人才集群;涌现了国家特种矿物材料工程技术中心、国家科技农业园、中国工程院与广西共建世界级药用植物园、全国良种水牛的种源基地、中国科学院亚奥工程技术中心等一批国家、国际科研平台,使广西逐渐具备了国际国内一流的科研条件。
——围绕服务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设,抓紧引进急需紧缺人才。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立前后,自治区人事厅在自治区党委组织部的牵头组织下,主动发挥职能作用,2007年5月和2008年3月,具体组织了广西北部湾重点领域人才招募团,赴北京、上海、武汉等大城市及国外开展人才招募活动,共有2万多名优秀高校学子参加了招聘会,已有1000多名学子到广西工作,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急需人才的紧缺状况。同时也在全国宣传了广西,树立了广西爱才惜才、集聚人才的良好形象。
——围绕提供服务搭建平台,大力推进人才市场建设。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才开始通过市场的方式流动。因应形势的发展,1989年,广西人才市场成立。随后,南宁、柳州、桂林、梧州、北海等市级人才市场相继挂牌。1994年,国家人事部、中组部联合下发《加快培育和发展我国人才市场的意见》,广西各地(市)、县人才市场相继成立,人才市场机制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逐步明显,举办交流会的场次逐年增加,人才流动快速增加。加强了对人才市场的宏观管理。在国家政府引导下,广西人才市场健康发展,人才市场的机制、市场环境以及多元化人才市场体系初步形成。2004年5月,经国家人事部批准,广西人才市场升格为国家级的中国广西人才市场。2006年7月,第一个省级区域性人才市场——泛珠三角九省区人才市场网联系统在南宁正式开通运行。2007年11月,经国家人事部批准,中国-东盟人才资源交流与合作广西基地在南宁挂牌。2008年7月,经国家外专局批准,成立了中国国际人才市场广西市场。目前,广西已经形成了中国-东盟国际区域性人才合作、国内省级人才市场合作、自治区内区、市、县三级人才市场联网的三个级别的人才合作市场机制,为广西在国际国内配置人才,国际国内人才到广西就业创业提供了便利、快捷的条件。
为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不断增强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区经济社会全面快速发展。特别是近年来,自治区党委、政府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等多重机遇,快马加鞭地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我区各级人事部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积极主动地发挥职能作用,人事人才工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不断增强。
——人才小高地的建设,为我区引进了大批紧缺的高尖端人才,取得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据统计,目前各人才小高地在研项目1514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70项,国际合作项目75项,省部级项目631项。仅2007年,自治区级人才小高地就有75个项目获省部级以上奖励,有的项目研发水平居世界先进水平。人才小高地成为了广西高层次人才聚集的知名品牌,带来了人才工作观念的革新,有力地促进了全区人才工作的开展和全区科学技术的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水牛研发人才小高地正带动我区奶水牛产业向前迈步,品改、克隆等多项科研成果世界领先,农民从品改牛中获利4.15亿元,本地乳制品牌“皇氏”、“壮牛”逐步成长,“完达山”、“晨光”等国际知名乳品企业也进驻广西;广西亚热带生物工程人才小高地带动了我区传统医药的发展,一批批药材基地在八桂大地诞生,中药材GPA种植基地建立起来……
——博士后“两站”的设立,为我区建立了凝聚高端人才的载体,有力地促进了全区科技教育事业的发展。博士后“两站”从1998零的突破发展到现在的7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8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在“两站”开展的研究项目成果中,共有10项获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获国家发明专利22项,为广西经济社会特别是科技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了示范作用。
——外国专家的引进,为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智力支持。曾获国家友谊奖的德国专家霍斯特〃迪贝勒尔先后到柳州工作4次,累计时间近一年。1998年他设计攻关,使柳州机械厂LJ462Q-1曲轴箱缸孔部分的铸造废品率由30%降到3%以下,使因铸造缺陷造成的废品损失由当年5月份的24.9万元降至7月份的6.5万元,每年废品损失减少300万元人民币。据自治区外国专家局统计,1997年至2006年,全区共资助、引进外国专家1500多人,他们为所服务的相关产业带来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其中17人获国家“友谊奖”并得到国家领导人接见,91人获自治区“金绣球奖”。
——会展人才的培养,为连续四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以及区内重要的国际会议提供了外向型人才支持。中国-东盟博览会落户南宁后,区人事厅及时加强与有关部门的沟通,精心挑选、分批送出共1000多名优秀会展人才分赴美国、英国、新加坡和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等14个国家和地区学习。目前,我区自主培养的这支会展人才队伍已经成型,为我区连续四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以及去年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15周年纪念峰会的举办提供了重要的人才支持,受到各方好评。
——选派紧缺行业人才出国培训,提升了我区现有人才的质量。从2000年到2006年,我区共派出五批次共201人到国外学习,前四批派遣到国外攻读硕士学位的学员173人全部拿到了学位并回到广西,成为我区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的一支生力军。这173位学员回国后由于工作成绩突出,被提拔为副厅级干部的有6人,被提拔为处级干部的48人。还有不少人在本行业开展了创造性的工作,如有的主持了国家珍珠产品质量评价量化指标科学体系的建立,填补了国内的空白;有的成为广西最大的林业外资项目引进工作的骨干;有的荣获广西区直机关10大杰出青年、全国法律援助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总结人事人才工作走过的历程,自治区党委组织部副部长、人事厅厅长肖化深有感触地说:30年的实践证明,人事人才工作必须始终围绕党委、政府工作的大局,主动服务,求真务实;必须始终坚持改革和制度创新,扩大对外开放;必须始终集聚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形成合力;必须始终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发挥人才作用。这是我们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推动人事人才工作改革创新必须坚持的基本经验。
执笔人:谭泽友
第三篇:广西工商推进人才战略实施
想干事的有机会 会干事的有舞台 干成事的有地位 广西工商推进人才战略实施
国家工商总局门户网站:2009年06月25日来源: 中国工商报提供
近日,广西壮族自治区工商局召开全区工商局长座谈会,自治区工商局对干部的培养、考察和使用提出了明确要求,全面推进人才战略实施。
自治区工商局要求全区工商系统要进一步提高队伍素质,增强领导干部执行力,建设一支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队伍。一是坚持把人才培养摆在突出位置,认真做好各类人才特别是急需人才的培养、储备和使用工作。全区工商系统人事教育机构要充分发挥牵头作用,按照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质的要求,进一步创新培训方式,提高培训实效,全面落实全员培训工作。二是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要进一步完善民主推荐、民主测评制度,建立一套规范的干部选拔、任用初始提名办法,不断增加选人、用人的透明度。要多关注条件艰苦、情况复杂地方的干部,多关注在基层一线长期默默奉献的干部,多关注谋事、想事、干事的干部,对政治素质好、有发展潜力的年轻干部,要敢于给任务、压担子,使想干事的有机会、会干事的有舞台、干成事的有地位。三是切实做好后备干部队伍的调整充实工作,建立健全后备干部队伍培养、选拔和管理机制。要积极推行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工作,进一步健全科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办法,完善选人、用人制度,拓宽监督渠道。四是要建立群众满意度测评机制,把各级领导干部履职履责情况作为干部实绩评价、提拔任用的重要依据,努力形成按制度选人、按制度用人的良好氛围。
第四篇:世界人才报告中国整体排名靠后
世界人才报告中国整体排名靠后
国际管理发展学院(IMD)近日公布了“世界人才报告”,对各国培养人才,以及吸引海外人才的能力进行了评估。评估基于以下三个因素:投资及发展人才,反映政府在教育投资及教育制度方面的素质;吸引与留住人才,反映其留住本地人才和吸引海外人才的能力;人力准备度,反映现有人才队伍满足市场需求的能力。
此次评估涵盖了60多个国家地区,位于榜单前五名的分别是瑞士、丹麦、德国、芬兰和马来西亚,美国排名第12位。在亚洲地区,马来西亚的排名最为靠前,超越了日本(第28位)、中国大陆(第43位)等,此外,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分别位于第21位和27位。
第五篇:广西面向全国公开选拔工业化、城镇化人才
广西面向全国公开选拔工业化、城镇化人才 玉林市副科级领导职位考察对象名单公告
为进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聚集专业性人才,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根据《广西面向全国公开选拔工业化、城镇化人才简章》精神,今年我市拿出七个县(市、区)的发改、工业、建设等3个部门共21个副科级领导职位面向全国公开选拔。经过自治区公选办统一组织报名与资格审查、笔试、填报城市等程序后,8月1日我市组织对填报我市副科级领导职位的56名考生进行了面试,并按笔试成绩、面试成绩各占50%的比例折算为总成绩,按照1:2的比例从高分到低分依次确定体检人选。对体检合格的考生,根据个人自愿与组织调配相结合的原则,于8月2日组织填报具体职位。这21个副科级领导职位中,有2人填报的职位13个,有1人填报的职位7个,按规定对以上20个职位的33名人选进行考察;没有人填报的职位1个,按规定该职位空缺。现将李洁等33名考察对象的名单予以公告。
玉林市公推公选领导干部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0年8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