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凉市崆峒区新农村建设整乡推进规划

时间:2019-05-12 18:43: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平凉市崆峒区新农村建设整乡推进规划》,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平凉市崆峒区新农村建设整乡推进规划》。

第一篇:平凉市崆峒区新农村建设整乡推进规划

平凉市崆峒区新农村建设整乡推进规划

为了全面总结大寨乡新农村建设整乡推进的成功经验,在“十二五”期间继续推广新农村建设整乡推进这一成功模式,加快全区新农村建设步伐,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特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期间新农村建设整乡推进实施情况

“十一五”期间,实施了大寨乡新农村建设整乡推进工程,坚持灾后重建与新农村建设整乡推进相结合,取得了显著成效。

首先是在反复调研论证的基础上,科学制订了《大寨乡新农村建设整乡推进实施方案》,规划经过3年建设,使全乡小康示范户占到总户数的80%以上,自来水入户率达到90%以上,实现村村通油路,卫生、文化、通讯等设施全部配套到位。在具体实施中,坚持项目投资拉动、群众参与建设的原则,整合灾后重建、生态移民、整村推进、危旧房改造、土地复垦、旱作农业技术推广等“十大项目”,进行统筹安排,统一实施,截止目前建成集中安置点25个、小康住宅户2845户,占全乡总户数的57%,比全区平均水平高48个百分点;完成土窑洞、林缘区搬迁及危旧房改造950户,铺油道路9条73公里,解决了4158人的饮水安全问题,让农民群众享受到了和城市居民一样的生活条件。

大寨乡新农村建设整乡推进成效显著,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一是集中安置,实现了资源效益最大化。通过统一规划建设,把塬边、沟底、林缘区分散居住的群众集中搬迁安置后,实现了水、电、路、讯“四通”,配套建设了沼气池、节能灶、集雨水窖、卫生厕所,建成了村级卫生所、农家书屋和“一村一场”工程,有效扩大了群众的受益面。通过集中连片建设,整合了资源,投入同样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产生了数倍的建设成果和社会效益,有效降低了建设成本和群众的生产生活成本。仅实现基础建设“四通”,就节约资金4260万元;撤并中小学校3所,节约建设资金650万元;同时通过旧宅基地复垦,不仅实现了耕地占补平衡,而且增加耕地2532亩。

二是发展产业,拓宽了增收渠道。通过彻底改善基础条件,扎实推进“四个一”农业结构调整工程,新增果树经济林2600亩、5头以上养牛大户196户、劳务输转6300人,全乡从事农产品加工、贩运和餐饮、运输等二、三产业群众达到2685人。200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371元,同比增长13.9%。

三是示范带动,极大地激发了群众的积极性。通过以点带面、示范引导,充分调动了广大群众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营造了“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实现了由“要我建”到“我要建”转变,加快了新农村建设步伐。

四是政府引导,群众主体,形成了工作合力。区、乡两级组织专业技术人员规划指导,对农民群众开展集中培训活动,有效发挥了群众作为项目建设的决策主体、建设主体和受益主体的作用。同时积极动员群众亲属互助、邻里相帮、干群共建,形成了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强大合力。在新农村建设整乡推进实施中,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是基础设施配套投资量大、普遍缺乏项目支撑,实施难度大;主导产业发展仍然滞后,群众增收渠道单一,与硬件的发展水平不协调;群众的积极性虽被有效激发,但内生动力仍然不足,在一定程度仍然需要行政推动等。

二、“十二五”期间全区新农村建设整乡推进实施计划

㈠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确定的“突出川区、轴线开发、做强园区、聚集发展、统筹城乡、整体推进”布局构想和全区以泾河川为主线、建设312国道沿线经济开发带的战略布局思路,以新农村建设为统揽,实施基础设施建设整塬整川推进,加快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

㈡建设原则

1、科学规划,统筹发展。从各乡镇的实际出发,科学制定符合实际的新农村建设整乡推进规划,统筹考虑农村基础设施、公共设施、产业发展、农村管理等内容,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同时强化规划的龙头作用,以规划统筹各项建设,防止低水平分散建设。

2、以人为本,民生优先。以民生保障为出发点,以群众最关心、受益最直接、要求最急迫的水、电、路、讯配套和村容村貌整治为重点,努力实现生产发展和生活改善。

3、因地制宜,分步实施。从乡镇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和地理等综合因素出发,制定阶段性目标,量力而行、先易后难,分年度实施,不搞齐步走和一刀切。

4、政府引导,农民主体。政府重点搞好引导、协调和服务,财政投入和整合项目重点用于产业扶持和基础设施配套,在建设过程中充分尊重群众意愿,激发群众建设美好家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群众真正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避免大包大揽和过多的行政干预。

5、创新机制,建管并重。建立“国家扶持、部门配套、社会帮扶、农民自筹”多元化投融资机制,项目拼盘,资金整合,切实解决资金瓶颈。同时完善农村各项管理制度,建立农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长效管理机制。确保项目长远效益。

㈢实施步骤、期限和建设内容

“十二五”期间,全区规划实施峡门城乡一体化型、崆峒旅游产业开发型、安国、白水、草峰5个新农村建设整乡推进工程。

1、峡门城乡一体化型新农村建设整乡推进

⑴实施年限:2011-2012年

⑵建设目标和建设内容:以建材项目为带动,以康居楼建设、旧村改造、劳务输转为抓手,建成工业生产、居民生活、商贸服务三个基本功能区,建成康居楼20幢,安置农户781户,基本完成危旧房改造任务,群众人均拥有住房面积达到城区平均水平,道路、供排水、电讯网络、村级文化室和卫生所基本覆盖,基本实现农村城镇化、农民居民化。

⑶2011年建设内容:在唐庄村建设康居住宅楼10幢,安置农户325户;在东部15个村实施危旧房改造和土窑洞搬迁100户,对平华路沿线200户农户住宅进行改造;硬化贤太和峡门两个安置新区道路3.5公里;完善峡门集贸市场基础设施,方便群众和企业职工生产生活;建成图书阅览室3间60平方米,活动室3间90平方米;实施桂井至马山村道路铺砂工程,铺砂7.5公里,整修边沟7.5公里;在二沟村改造中低产田1000亩,使新建梯田达到4000亩;新建2个垃圾定点处理仓;新建一所唐庄村和白坡村共用的标准化村级医疗卫生服务所;在全乡范围新建暖棚150座,新增暖棚养牛1000头,发展5头以上养牛大户30户,发展10头以上养牛大户20户。

⑷2012年建设内容:在吴坡村二社建设康居住宅楼3幢,安置吴坡二社群众90户;在白坡村新建小康住宅40户,建设五层康居楼1幢;在峡门村建设六层住宅楼5幢,高层住宅楼1幢,利用海螺生产余热集中供热,安置群众210户;实施9个村危旧房改造工程80户,完成“三清五改”100户;在贤太安置新区建成村文化室3间,并购置配套设施;埋设供水管道800米,打深井一眼,解决马山村120户群众的安全饮水问题;在峡门村、贤太村和吴坡村各新建2个垃圾定点处理仓;新植优质乔化红富士300亩,使以葡萄、核桃、蜜桃为主的果园面积累计达到2500亩;在全乡范围新建暖棚100座,新增暖棚养牛800头,发展5头以上养牛大户30户,发展10头以上养牛大户10户。

2、崆峒旅游产业开发型新农村建设整乡推进

⑴实施年限:2011-2012年

⑵建设目标和建设内容:按照先川区后山区,逐年推进的思路,到2012年全镇小康住宅户累计达到3510户,村容村貌基本达到新农村的标准;川区村实现村村通油路和通自来水,自来水入户率达到90%以上;主干道路路网总体形成;经济结构及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旅游支柱产业格局初步形成;基本建成旅游生态良好、人文环境优越的新农村建设示范镇。

⑶2011年建设内容:沿崆峒文化一条街两侧建设旅游小康示范户100户,其中寨子街村50户,太统村50户;在蒋家沟、韩家沟、西沟3村实施危旧房改造100户;实施平泾路铺油工

程14公里,实施官庄等3村村道硬化9.5公里,对贾咀、北岭2村通村道路30公里进行整修铺砂;改造北岭村人饮工程,建成太统、官庄、韩家沟人饮工程;实施太统村安置点72户通电工程;实施中低产田改造工程,完成榆树村600亩坡改梯工程;沿崆峒文化一条街、崆峒大道建成垃圾收集点10处,垃圾掩埋处理点2处。配套垃圾清运车2辆,装载机1台,移动垃圾收集箱10个;在蒋家沟村、太统村栽植柳树、国槐等风景树种5200株;在祁河、中河等8村各建成规范化农家书屋一处。

⑷2012建设内容:实施官庄、韩家沟等6村危旧房改造350户;对祁河村、中河村、高岭村3条43.4公里通村道路整修铺砂,完成甘沟村5公里村道铺油;实施中河、贾咀、西沟村自来水入户工程;在鸭儿沟村实施中低产田改造,完成坡改梯工程1000亩;实现寨子街、太统、鸭儿沟、榆树、蒋家沟、韩家沟6村宽带全面入户,建成村级信息化网络;在寨子街村、韩家沟村新建标准化篮球场2处。

3、安国新农村建设整乡推进

⑴实施年限:2013-2015年

⑵建设目标和建设内容:通过实施新农村建设整乡推进工程,实现全乡20个村整体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和村容村貌明显改善,发展后劲显著增强,群众收入大幅增加,农民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基层民主政治更加发展,社会和谐基础更加稳固,基本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在产业发展方面,在油坊、安国等6村川水地重点发展设施无公害蔬菜;在白林村刘家山社、王堡村东庄社重点发展特色辣椒、大蒜种植;在东沟、闫沟等5村山塬地重点发展以优质“贵妃”杏为主的林果产业;在余庄、岘梁等9村重点发展暖棚养牛产业,在翟湾村重点发展养猪产业。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重点解决白林、闫沟等11个村安全饮水问题;对余庄、岘梁等5村15个社实施农电改造工程,解决412户1851名群众用电困难问题;实现油坊、安国等6个村社社通油路,实现白林、余庄等12村村村通油路,硬化乡村道路12条35公里,硬化村社道路20条41公里;实施基本农田综合开发,衬砌渠道30公里,沟渠疏浚8公里,低产田改造5443亩,梯田建设8000亩;建成“一池三改”沼气池1500户,青贮池2600座,集雨水窖1500眼;在民居建设方面,新建白林、油坊—安国、上李新农村示范点3个150户;在白林、余庄、等14个村实施土窑洞搬迁及危旧房屋改造工程1593户,完成“三清五改”3000户。在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方面,建成全乡文化服务活动中心广场。建成村级文化活动中心20个;新建闫沟、大庄等7个村级活动场所;对安国卫生院进行改建,建成白林、油坊等18个村级卫生室;完成安国中学教学楼、宿舍楼建设和青龙寄宿制小学建设工程,对范庄、余庄等村小学进行改造维修;建成全乡垃圾中转站,对安国街道进行集中整治,新建垃圾点2个,厕所2座;实现全乡20个村村村通宽带,配备微机、打印机等办公设施,全乡农户宽带入户率达到2%以上,电话普及率达到45%以上,电视广播信号覆盖率达到100%。

4、白水新农村建设整乡推进

⑴实施年限:2013-2015年

⑵建设目标和建设内容:坚持产业为先,巩固果、菜产业发展建设成果,80%的村形成自己的主导特色产业,果、菜、畜产业对农民人均纯收入的贡献率达到 34.3%以上;全镇80%以上农户住房条件得到有效改善,新建住房全部进入规划区,改造户按照“三清五改”标准实施,基本消除土木结构,人均住房面积达到25平方米,80%村实现以村部为中心、主要道路全部硬化或铺油。

在主导产业发展方面,果产业重点优化果园、树种结构,果园面积稳定现有水平,力争挂果园面积达到60%,果品总产量达到1.3万吨,果产业对农民人均纯收入的贡献率提高到14%;蔬菜生产以全区建设“万亩无公害设施蔬菜基地”为契机,重点实施国道312辅线沿线设施蔬菜带和崆索路果菜套种示范带,年发展设施蔬菜1000亩,保护地蔬菜1000亩,发展以胡萝卜、芹菜为主的复种菜6000亩,蔬菜生产面积稳定在2万亩以上,蔬菜产业对农民人均纯收入的贡献率提高到5%;畜牧产业要继续走“以大户带小户,以基地带农户”滚动发展的路子,重点抓好黎明养殖场、强盛肉牛育肥场、兴盛生态农业园等规模养殖场建设,扩大和延伸养殖链条,畜牧产业对农民人均纯收入的贡献率达到15.3%。积极创造条件,培育组建种养方面专业合作社5个,专业协会5个,提高协会覆盖面,为农民群众相互交流提供平台,带动果菜产业的长足发展。

在培育新型农民,努力提高农民素质方面,广泛开展农民培训工作。全镇劳动年龄内劳力年参加科技培训的时间不少于15天,每3年参加一次系统就业培训,户均达到1名科技明白人。同时引导农民群众牢固树立“要致富、靠劳动”的新思维,通过技术培训、信息服务、组织劳务输转等措施,户均输转1个劳务,形成果菜产业为主导,二、三产业为补充的经济发展格局,不断地拓宽就业渠道,切实增加农民非农收入。

在改善人居环境方面,坚持统一放线、分户建设,新建与改造并举的发展路子,新建小康住宅小区10个,完成水、电、路基础设施配套,建成宽裕型小康屋500户;配套“一池三改”项目,全镇清洁能源入户率达到80%以上;完成道路绿化工程50公里以上,完成村庄绿化1-2个;完成村道硬化30公里,道路铺砂100公里;新建村级卫生所12处。

在文明村镇创建方面,大力加强文化建设,挖掘民间文化,用正确的舆论导向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全面实施农村信息化工程,镇机关及驻镇各单位全部接通宽带,杆线到户,川区村80%以上、山原区60%以上农户接通数字电视;每村建成群众休闲娱乐活动场所一处,面积不少于1000平方米。积极开展“和谐村镇”创建活动,加强村民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营造安居乐业、和睦相处的农村新风尚,把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推向新阶段,全镇“十星级文明户”、“五好家庭”户占到总户数的95%以上。

5、草峰新农村建设整乡推进

⑴实施年限:2013-2015年

⑵建设目标和建设内容:按照先塬面后山区的思路,逐年推进,到2015年底,草峰镇新农村建设示范乡基本建成,全镇小康住宅累计达到3500户,村容村貌基本达到新农村的标准;镇内主干道路路网总体形成,基本实现村村通油路的目标;解决1240户群众饮水问题,实现村村通安全饮水,入户率达85%以上,群众安全用水得到进一步改善;区域经济结构及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支柱产业格局初步形成。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彻底改善。

在民居工程建设方面,在安家、张寨、赵家等17村建成小康屋1310户,在张寨、九龙等21村实施危旧房改造1260户,在郭刘、祈段、范河三村实施纯窑户搬迁386户,彻底改善人居环境和村容村貌。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实施道路铺油硬化工程。铺油硬化道路55.9公里,修建排水渠32公里;实施安全饮水工程,新建水塔3座,铺设供水主管道12公里;新建高压线路1km,安装100kVA变压器1台,完成通电工程369户;在梯田建设方面,实施中低产田改造工程26807亩;新建集雨水窖1930眼。

三、保障措施

㈠强化规划的统筹指导作用。实施新农村建设整乡推进工程,时间紧,任务重,涉及的部门多,必须强化规划在新农村建设整乡推进中的龙头作用,做到与村镇规划、村庄规划和项目布点结合,防止乱修乱建和低水平重复建设,发挥有限资金的积聚带动作用。同时要按照农户自愿、规模适度、合理集聚、梯度缩并和有利于生产生活的原则,逐步撤并小型村,搬迁偏远村,优化村庄布局,缩短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实施线路、降低规划难度、提高项目效益,切实加快项目进度。要集中人力、物力、财力优先解决农民最急需的水、电、路等生产生活设施建设,激发群众投身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㈡加大涉农项目和资金整合力度。新农村建设整乡推进工程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必须紧紧

抓住国家扩大内需、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有利机遇,认真筛选论证符合国家投资导向的项目,多渠道向上争取国省投资,以项目推动新农村建设整乡推进。同时要按照“统一规划、集中使用、渠道不变、各负其责、各计其功”的原则,整合各类项目资金和行政资源,将农村各类项目统筹安排,把小项目捆绑成大项目,建立专项资金,集中解决“一乡一村”和“一家一户”办不了或办不好的事情,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使群众真正得到实惠。

㈢探索建立多元化的资金投入机制。在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市出台的各项惠农强农政策,使农民直接受益的同时,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加大公共财政支持新农村建设整乡推进的力度,区、乡两级每年都要安排一定比例的专项资金予以配套,进一步引导农民和社会力量增加投入,逐步构建政府投入启动、信贷投入助推、农民积极投入、社会广泛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格局,确保全区新农村建设整乡推进目标任务的完成。

㈣创新农村基础设施的管理体制和机制。要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通过政府强有力的支持,组织和引导广大农民自力更生,用辛勤劳动建设美好家园。一是充分尊重农民意愿,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他们增加投入。二是充分尊重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和监督权,切实保障农民权益。完善“一事一议”制度,在坚持群众自愿、民主决策的前提下,通过以奖代补、项目补助等方式,发挥政府投资的导向作用,引导农民对直接受益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工投劳。三是加快农村小型基础设施产权制度改革。以明晰产权为核心,鼓励采取承包、租赁、拍卖、转让等多种形式,明确小型基础设施管护责任,充分调动广大农民投资建设和管好农村小型基础设施的积极性,建立长效管护机制。

㈤强化组织领导和目标考核。成立由区委、区政府领导同志任组长,区直综合管理、基础产业和公共服务部门为成员的领导小组,统筹指导全区新农村建设整乡推进工作。各级各部门都要树立大局意识,积极发挥职能作用,加强协调配合,打破条块分割,形成全社会支持新农村建设整乡推进的强大合力。同时把新农村建设整乡推进列入有关乡镇和部门工作的重要指标,实行目标管理,列入年度考核,确保新农村建设整乡推进目标全面实现。

第二篇:整镇推进新农村建设

整镇推进新农村建设 深入推进创先争优

李明

湖北省孝感市孝南区三汊镇作为省级新农村建设整体推进试点镇,2011年,该镇以实现“二线二区二园一中心五个先行村”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为契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落实2011年“123456”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为突破口,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新农村建设整镇推进,深入推进创先争优活动开展。2008年,该镇的新农合工作受到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的高度评价。2009年,该镇在参与处置震惊全国的“12.5”特大爆炸事故中,反应迅速、工作扎实、措施得力,得到湖北省委书记罗清泉、孝感市委书记黄关春的高度评价。当年,他们被孝感市综治委授予“最佳平安乡镇”称号。2010年,该镇财政收入从2006年的216万元跃升到2160万元。

凝聚新农村建设跨越发展的共识

跨越发展就是要加快发展、实现持续突破发展,就是要实现突破自我的超越,就是力争队其他先进乡镇场街的赶超,是对三汊长远发展的不懈追求, 是今后一个时期该镇上下最紧要、最迫切的任务。

跨越发展迫在眉睫。在湖北“两会”期间,省领导在参加各代表团分组审议时多次强调,湖北要想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唯有跨越发展。跨越发展是三汊弥补差距,赶超先进的迫切需要和现实选择。全市、全区争先进位竞争激烈,前有标兵,后有追兵,不进则退,慢进亦退。三汊国地税收入从2006年216万增长到2010年2160万,但是质量不高,基础不牢,要想长期可持续地增长,三汊只有自加压力,承受压力,传递压力,拿出比别人多几倍甚至几十倍的干劲,以超常规的思维和超常规的作法超常规的速度实现跨越发展。

跨越发展蓄势待发。首先,三汊发展思路明确。制定了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为主线,以“二线二区一中心五个先行村”建设为重点,全力推进经济社会倍增计划,大力培植“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新型城镇化”三个增长点,紧扣“干部管理、项目建设、改善民生”三个重心,强化“便民服务、目标管理、绩效考核”三个工作机制的思路。其次,三汊产业规划合理。在张湾建工业园,在李巷建物流园,在丁砦建三产业园,在三汊河、国光、王母等地建休闲渔业、旅游渔业,在埠镇片发展(龙岗土地股份合作社经营体制机制创新试点)优质稻产业园,在伍陈岗地建观光林业园,这些规划,符合三汊今天的发展实际,切实可行,同时,从实践的情况看,各类产业园建设工作进展顺利,成效显著,也充分说明三汊的规划是十分合理。再次,三汊区位交通明显。三汊东邻即将建设的临空经济区,西连正在东扩的孝感主城区,南接规划中的两湖(王母湖、野猪湖)生态文化旅游区,是连接孝感武汉的桥头堡。京珠高速、汉十高速在三汊交汇,并设有出入口,京广铁路、孝汉大道、110省道穿境而过,是孝感通向全国的大通道。

跨越发展时不我待。一是新农村建设倾斜政策有时限,孝南区政府支持三汊镇新农村建设整镇推进,确定了土地出让金等配套资金返还政策,但是此项倾斜政策时限只有三年,2011年是第二年,一定要用足用活这项政策,力争今年返还资金达到1500万元。二是国地税收入持续良好增长有压力,2010年该镇实现国地税收入2160万元,是2006年国地税216万元的十倍,但是基础不稳,质量不高,地税主要来自房地产收入,国税主要来自总部经济,三汊要想实现税收的可持续增长,只有加大力度培植二三产业税源和新型税源。三是天时地利人和正当时。上级政府对三汊的支持力度、各类客商来三汊投资的热情、全镇上下广大干部群众争先进位的干劲是前所未有的,要利用这种上下一心谋发展,合力同心求发展的天时地利人和机遇,实现三汊经济社会跨越发展。

跨越发展重任在肩。一是上级领导的期望热切。去年,省农业厅厅长祝金水、省经管局局长杨孔萍及市委书记黄关春多次到三汊调研农业农村工作,今年,农业部领导也来到三汊实地调研,市长梁伟年春节一过就来到我镇看望干部群众,给我镇干部群众鼓劲。区委仇平贵书记在2月一个月内多次来到三汊与党政领导班子座谈,希望三汊不要满足已有荣誉,力争2011年在全市、全区综合排名中再进一步,挤进全市二十强。这充分反映各级领导对三汊加快发展、跨越发展的殷殷期盼之情。二是三汊干部群众的愿望强烈。这几年,三汊每年至少投入500多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经过几年的建设发展,三汊干部群众充分感受到三汊的基础设施投入不断加大,民生事业不断改善,镇村面貌不断变化,干部群众福利不断提高,作为一个三汊人的自豪感不断加强。三汊只有不断发展才能巩固已有成果,才能实现镇村面貌更大变化,才能获得更多发展机遇,才能实施民生更快投入。三是各地争先进位的竞争激烈,今年形成的123456的奋斗目标明确,但各地都在抢抓机遇,都在加强招商引进,全力推进经济发展,让我们三汊感到压力巨大,我们只有“跳起来摘桃子”才能先人一步,快人一拍,才能实现三汊更好更快的发展。

把握新农村建设跨越发展的重点

实现跨越发展,工作任务繁重,压力巨大,因此,广大干部在破除思想障碍的同时,还必须突出工作重点,把握实施关键,实现跨越发展。

一是不断扩充经济总量。建设好张湾工业园,走在全市工业园区发展前列;建好三汊河渔业合作社、埠镇万亩香稻基地、龙岗土地股份合作社、金喙兴王鸽养殖合作社、伍陈苗木基地,形成产业化发展,走在现代农业发展前列;建设好李巷物流园,丁砦三产业园,集镇高档商住小区,走在新型服务业发展前列。同时,依托省水科所良种基地,加快新型农家乐建设步伐,将休闲渔业、旅游渔业、观光渔业做大做强,延长产业链。

二是不断增强发展后劲。不断加大镇域规划控制力度,特别是三汊镇新农村建设规划控制力度,做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控制先行,坚决打击违规违法乱建行为,将三汊镇区建成临空经济区和孝感东城区连接线的璀璨明珠。加大产业布局调整力度,主要是四个园区(工业、物流、三产业、现代农业)建设力度,增强新型经济增长率,让三汊人和集镇居民实现家门口就业,同时还综合解决留守子女和老人关爱问题。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不断改善招商引资硬环境,主要是加强通村通湾公路建设和清洁乡村工程,加强教育产业布局调整和投入,加快卫生事业建设步伐, 完善社会化服务和管理,全力推进公共服务,使经济社会发展成果让人民群众共享,增强我们的发展后劲。

三是不断注重协调发展。做到镇村(部门)协调发展,上下政令协调畅通一致,各部门、各单位、各村必须树立全局观念和大局意识,增强政治意识和纪律观念,提高贯彻落实镇委镇政府决策部署的执行力度,增强公信度。加强每项决策部署督办力度,拿出实实在在的举措抓落实。强调既要自觉按照各自分工做好本部门工作,又要相互理解、支持、配合,遇到问题要主动沟通,加强协调,以积极的态度,促进各项工作的落实。同时,还要做到镇村、群众干部利益协调一致,今后,特别是村一级可保留征用土地面积的10%,用来兴办村级集体经济实体,壮大村级集体实力,确保我们的民生事业不断改善。

形成新农村跨越发展的合力

三分战略,七分执行。各单位、部门、村要把提高工作执行力作为跨越发展的重要抓手,在执行和落实上比精神,在执行和落实上比速度,在执行和落实上见高低。以勤勉之心谋发展,以勤奋之力抓推进,以勤快之举干实事,为三汊跨越发展加温、提速、鼓劲、给力。

一是要在强化目标责任管理上下功夫。一是抓量化分解,将全年目标任务细化分解,分解到季、到旬、到天,要将任务落实到专班、量化到人。二是抓项目督办,要实行“四定”,定专班、定责任、定进度、定时限;做到“五有”,有布置、有检查、有督办、有通报、有总结。三是抓奖惩落实,将目标考核结果同全体镇干部、中心工作人员、村干部的绩效工资挂钩,同年终评先表优挂钩,同提拔使用挂钩,同带薪休假挂钩,同村干部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挂钩,同物质重奖挂钩。以此来调动全体干部、职工比工作、比进度、比实绩、比奉献的热情。

二是要在营造和谐稳定的环境上下功夫。一是要注重软硬环境优化,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认识,强化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营造亲商、利商、留商、暖商、敬商、悦商“恒温招商”的投资环境。二是要注重服务质量,强化服务职能,转变服务意识,树立“企业家(老板)是老大”意识,急企业和客商之所急,想企业和客商之所想,为企业和客商服好务,让企业和客商敢来投资,愿来投资,想来投资,争来投资。三是要切实转变作风,结合省委“万名干部进万村入万户”活动,全镇广大干部职工要大兴实干之风、大兴“一线”工作法,狠抓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进,将人员下沉到项目上,到工地上,到群众中,让目标管理责任落到实处,和谐稳定环境得到营造。

作者系 孝感市孝南区三汊镇党委书记

第三篇:平凉市崆峒区畜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平凉市崆峒区畜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一、畜牧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崆峒区认真贯彻中央1号文件和省市关于大力发展草食畜牧业相关文件精神,充分发挥区位和资源优势,把牛产业发展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按照“四个一”(人均1头牛、1亩草、1亩果菜、户均输出1个劳动力)农业结构调整的思路,狠抓肉牛产业集约化经营,着力推进畜牧业发展方式转变,重点实施了“万千百十”规模养牛工程,大力培育专业村、专业大户和集约化养殖小区,扩大养殖总量;建办了一批拉动能力强、辐射范围广、市场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积极培育完善活畜、屠宰、肉食、皮毛等专业市场体系。总结近几年的发展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区域化布局已初步形成。目前,全区肉牛产业已初步形成了南繁北育川区加工、商贸的区域化布局。南部山区肉牛繁育带,主要包括麻武、大寨、上杨、峡门等乡镇;北部塬区肉牛育肥带,主要包括西阳、大秦、寨河、白庙、香莲、草峰、索罗七个乡(镇)及安国、柳湖、四十铺、白水、花所泾河北岸几个村庄;城郊已形成肉牛屠宰,畜产品精深加工、商贸带;川区的安国、崆峒、柳湖、四十铺、白水、花所312国道沿线的村社以奶牛养殖为重点。

二是肉牛产业规模迅速扩张。依托新农村建设、扶贫开发整村推进、世行贷款肉牛产业化、国家级秸秆养牛示范、牛羊大县建设等项目,重点实施了肉牛产业“万千百十”工程。预计“十一五”末,全区建成肉牛养殖万头乡11个、千头村75个、建成千头养殖场14个、百头场(小区)44个、10头以上养牛大户2875户。届时,全区肉牛饲养量将达到35.8万头;存栏16.4万头,出栏19.4万头,其中自繁出栏11.6万头,占出栏总量的60%,短育出栏7.8万头,占出栏总量的40%。

三是饲草利用率显著提高。近些年崆峒区狠抓了以紫花苜蓿饲用玉米和复种禾草为主的优质饲草基地建设,努力扩大种植面积,饲草料面积已达到50万亩,为肉牛产业的规模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在玉米秸秆利用方面,全区已建成各类大中型青贮窖34.1万立方米,年可青贮玉米秸秆24万吨,另外通过堆贮、袋贮、饲草料加工企业年利用等其他方式,使全区年利用玉米秸秆达到了26万吨,玉米秸秆利用率达到73%。

四是肉牛产业效益快速提升。我区按照农业工业化的思路,围绕产业发展,做强龙头企业、做深产品加工、做优产业品牌。共建成肉牛加工型龙头企业38家,固定资产总值达到4.2亿元,涉及屠宰、肉食品加工、制革、骨制品、生化制药、冷冻储藏6大门类,年销售总收入达到8.9亿元,辐射带动农户5.25万户。福利制革厂瞄准技术前沿,引进意大利先进设备,建成了双百万高档牛羊鞋面革、犊牛皮革、漆皮革等生产线,开发80多个品种120多个花色,年销售收入达3亿元以上,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鞋面革生产企业,进入全国乡镇企业500强之列;景兴和西开牧业公司生产的高档分割牛肉填补了全省牛肉精细分割的空白。“陇上明珠”、“雅虎”、“景兴”等品牌已进入省级和国家级知名品牌行列。通过骨干龙头企业带动,崆峒区初步形成了全省乃至陕甘宁三省(区)最大的牛产品加工集中区。

五是肉牛产业品牌效应日趋明显。充分利用畜牧中心、动物监督所和国家级疫情测报站建在我区的优势,健全了区乡村三级服务网络,强化科技服务,为畜牧产业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坚持高产、优质、高效的原则,加大品种改良、饲料科学配制、短期育肥、疫病防治、青贮氨化等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引进、推广南德温、西门塔尔等5个优良品种,科技对肉牛产业的贡献

率达到45%。从生产、加工和市场等环节严格按照“平凉红牛”饲养管理技术规范、高档牛肉生产技术规程等8个地方标准,进行质量监督,确保了“平凉红牛”皮质厚、韧度强、必需氨基酸含量高、营养丰富,提高了“平凉红牛”核心竞争力,唱响了“平凉红牛”品牌。

六是肉牛产业营销网络不断完善。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完善“陇东旱码头”商贸功能,利用民间资本扶持建成活畜、屠宰、肉食、皮毛等功能完善的专业市场15处,年交易肉牛20万头、原皮60万张,形成了西到新疆、青海,北到宁夏、内蒙,辐射东南沿海的交易网络,与“华安”、“雨润”、“福成”等国内驰名食品集团建立了长期业务关系,走出了一条内联外销的新路子。积极吸收和借鉴外地和其他行业产业化成功经验,先后组建肉牛饲养协会、经纪人和销售协会15个,充分发挥协会“中介”作用,使肉牛生产与市场需求实现了有效对接,较好地解决了肉牛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之间的矛盾,正在筹建的陇东活畜交易市场,建成后必将极大的提升我区畜产品“旱码头”的地位。

总之,我区牛产业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产业规模和设施已经齐备,繁殖、育肥、屠宰、加工的产业分工已然明晰。具备了向深层次、规模化、高效益、产业化发展的条件。

二、发展方向

1、指导思想

坚持用科学发展观和工业化理念发展肉牛产业,以市场为导向,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和技术创新为动力,疫病防治为保障,扶持龙头为突破,大力发展优质杂交肉牛生产,加快推进肉牛产业生产基地化、基地建设规模化、规模养殖园区化、园区生产标准化发展进程,提升肉牛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和产业化水平,加速做强做大肉牛产业。以项目为支撑,狠抓产业关键环节,提升开发档次,努力实施无公害化生产,争创精品名牌,开拓国内外两个市场,建立种、养、加、贸一体化有机高效运行的产业链,把崆峒区建成全省最大的优质肉牛产销基地之一,为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发展,农民持续增收提供产业支撑。

2、总体布局

按照“产业生产基地化、基地建设规模化、规模养殖园区化、园区生产标准化”的要求,将南部山区和北部塬区建成肉牛繁育、育肥基地,将城郊建成加工、商贸基地,将川区建成奶牛养殖基地,最终实现全区整体推进。

1、南部山区黄牛繁育区,包括麻武、大寨、上杨、峡门等乡镇,全面普及冻配技术,除口粮田外全部分退耕还草。

2、北部塬区肉牛育肥带,包括西阳、大秦、寨河、白庙、香莲、草峰、索罗七乡(镇)及泾河北岸有条件的村社,退耕种草,普及秸秆青贮、暖棚养畜、优质肉牛生产等实用技术;以白庙、大秦、寨河3乡及白水镇泾河以北5村为重点建立优质肉牛育肥区。

3、城郊突出肉牛屠宰,肉、骨、皮、鲜奶等畜产品精深加工,延深肉牛产业链条,完善畜产品商贸流通体系。

4、川区以奶牛养殖为重点。

3、规划目标

到2015年,全区肉牛饲养量达到42万头,年出栏25万头;建成万头养牛乡15个,千头养牛村80个,百头以上规模养牛场80个,10头以上养牛大户3500户,现价牧业产值达到6亿元,农民人均牧业收入达到1400元。

三、主要措施及重点项目

1、抓好两个基地建设,进一步夯实开发基础。

一是饲草料生产基地。进一步调整种植业结构,在稳定粮田面积的前提下,通过退耕还草政策的落实,在南部山区和北部塬区扩大以紫花苜蓿为主的种草面积,全区苜蓿留床面积达到30万亩;通过全覆盖地膜玉米的推广,全区粮饲兼用玉米达到30万亩,确保草畜平衡可持续发展。同时,加大青贮窖修建扶持力度,组建饲草青贮专业队,提高农作物秸秆转化利用率,秸秆利用率达到80%以上。

二是优质肉牛养殖基地。坚持农户繁育、育肥场集中育肥的方向,扩大群体规模,提高优质高档肉牛的比例。通过政策优惠,资金扶持等方式,引导农户扩大基础母牛饲养量,加快良种牛繁育速度。协助育肥场理顺经营机制,筹措经营资金,提高经营水平,增强辐射带动作用。在重点扶持景兴、雄风等现有肉牛育肥龙头企业的基础上,在17个乡镇新建高标准规模化肉牛育肥场,为加工高档牛肉提供充足的优质牛源。

2、加强项目及企业建设,发挥龙头带动作用。新上一批能够带动我区牛产业开发向纵深发展的龙头企业及项目,生产高附加值产品,重点在高档牛肉、熟肉制品、革制品、骨制品、生化药品、明胶、奶制品方面取得新突破。依托龙头企业和畜牧项目加速我区肉牛产业的发展。

(1)基础母牛保护项目。该项目主要是通过政府财政补贴、重点畜牧项目倾斜、良种肉牛改良等措施鼓励养殖户增加基础母牛存栏,最终达到提升全区养牛业整体水平,促进农民增收的目的。

(2)良种改良体系建设项目。根据全区肉牛发展现状,在全区布点建设肉牛冻配改良点。以区畜牧技术服务中心站点为中枢,以乡村改良点为分支,最终形成全区的肉牛改良网。

(3)绿色养殖示范推广项目。新建饲草种植基地60万亩;新建种草-养牛-沼气-气渣还田循环型示范养殖户300户;新建和扩建6个标准化绿色肉牛小区;争取新建骨制品、牛血生化制药、饲草料加工和有机肥无害化处理厂各一座;新建大型畜产品交易市场一处;建立健全农村信息网。

(4)高档牛肉生产项目。依靠景兴.安格斯10万头和西开牧业5万头肉牛屠宰分割生产线,生产高档分割牛肉,拓宽销售渠道,使企业满负荷生产,建成陇东高档优质牛肉屠宰加工中心。

(5)肉食品加工项目。进一步壮大凯沣牛肉罐头生产线,提升公司的知名度。同时,积极创

造条件,拓展低温牛肉食品加工渠道。

(6)革制品加工项目。完善峡门制革厂现有的生产能力,积极进行技术改造,提高经营水平,完善污水处理,建设皮件、汽车座垫、皮包、皮箱等高档革制品生产线,使皮革加工再上新档次。

(7)生化药品生产项目。积极创造条件吸引一批有实力、基础雄厚的大中型企业来我区投资建厂,利用肉牛副产品提制凝血酶、胸腺肽等高科技生化药品,建设生化制药生产线。

(8)饲料加工项目。新上万吨粉状配合饲料和20万吨的秸秆、草料草粕生产线各1条。

(9)动物防疫和产品安全体系。建立和完善全区动物疫病防控体系,重点完善更新区级兽医疫病诊断实验室、兽药检验室的检验设备;新建区级饲料质量检验室、畜产品安全监测中心;完善畜产品安全监测站以及17个乡站的业务用房,增强区、乡、村三级对动物疫病的防疫和畜产品安全监测的服务能力,保障了肉牛产业的健康发展。

3、健全市场体系,增强辐射带动作用。按照大市场的概念,整合现有市场资源,以扩大国内市场,开拓国际市场为目标,不断完善市场网络,扩大产品销售。一是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提升市场的规模和档次。健全区内三级市场体系,在对现有皮毛、活畜、屠宰、肉类等市场整合的基础上,按照现代化、标准化的要求,新建一处包括熟肉制品、革制品等10个交易区和畜产品贸易信息服务、金融服务、运输服务、管理服务中心的大型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使其成为西部最大的畜产品贸易中心。二是以提高产品辐射面和市场占有率为目标,积极拓宽国内外市场。充分利用网络等现代媒介和各种会展,多渠道宣传“平凉红牛”,提高品牌知名度。在巩固好现有20多个省市区固定销售渠道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产品的国内市场覆盖面和销售率。同时,帮助龙头企业改进加工工艺,以国家和国际标准组织生产,提高产品科技含量,积极申请自主出口权。三是加强市场信用体系建设。加大对注册商标知识产权的保护,打击假冒伪劣产品,规范市场经营秩序,以优质的服务、良好的环境塑造市场新形象,进一步增强牛产业中心的聚合辐射能力。

4、实施名牌战略,扩大品牌效应。对已经形成的 “雅虎”、“陇上明珠”牌皮革、“景兴”牌油茶等省内品牌,进一步巩固提高产品质量,扩大知名度,争得全国著名商标,同时,注册和实施“平凉红牛”品牌,将我区牛产业推向全国。其他产品都要按照无公害畜产品的要求实行标准化生产,提高产品质量,争创更多的品牌。

5、加强服务体系建设,增强服务功能。按照市场机制,建设以企业为龙头,以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以政府相关经济部门为依托,以民间专业协会为补充的产业服务体系。一是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大力发展企业带动下的专业协会和养殖合作社,培育和壮大非政府服务组织。二是乡站建设。依托项目,改善乡站设施和设备落后的状况,通过培训着力提高现有人员技术服务素质,为畜牧产业发展提供技术保障。三是利用好国家级疫情测报站建在我区的优势,建立健全三级防疫网络。

第四篇:平凉市崆峒区民政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平凉市崆峒区民政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十一五”期间民政事业发展回顾

2006年以来,我区的民政工作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民政部门的指导下,积极履行“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把解决民生、落实民权、维护民利放在首位,在促进社会公平、推动社会进步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城乡低保、救灾救济等项工作成效显著,优抚安置、民间组织、老龄等项工作取得积极进展,殡葬改革、社区建设等项工作再上新台阶,城市民政工作、基层基础工作继续得到加强。现将“十一五”期间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抓好灾后重建,项目建设取得新进展

扎实做好地震灾后农村居民住房重建维修后续工作,逐户验收,挂牌标志,完成了灾后民房恢复重建任务,全区3248户重建户5166户维修户已全部入住新居。共为1292户1681名“三孤人员”和3848户15959名“三无人员”发放临时生活补助和后续生活补助2261.62万元。同时,全力做好民政项目建设,区中心敬老院已于2009年7月底全部竣工,东川敬老院完成公寓楼改造、修建平房200平方米,白庙中心敬老院50间平房已建成主体,完成投资100万元。

二、建立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各项救助活动全面开展

(一)加大城市低保核查力度,努力实现动态管理。城市低保工作围绕实现动态管理下应保尽保的总体目标,以夯实工作基础入手,公开申报程序,建立监督机制,加大检查力度,积极筹措资金,落实低保标准,整体工作进展良好。一是严格规范管理,夯实工作基础。区委、区政府成立了城市低保工作领导小组,先后制定了《崆峒区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施细则》、《低保工作制度》和《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办理程序》等制度。区民政局指导街道办事处和社区对低保档案实行了社区、街道办事处、民政局三级管理,做到了统一档案盒、统一档案袋、统一编码和代码、统一档案柜“四统一”,为低保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二是建立监督机制,打造阳光低保。区民政局、街道办事处和社区三级成立了低保对象申报审批工作民主评议领导小组,向群众公开了举报电话,设置公示栏153个、举报箱46个,聘任低保工作监督员102个,在低保对象审批过程中坚持公示制度,使低保工作全面接受社会监督,增强了低保透明度。三是加大检查力度,实行动态管理。坚持对低保对象进行定期核查,重点查看新批保障户是否已张榜公布、保障户领取的保障金和发放的金额是否一致、家庭经济收入是否属实等情况。通过行之有效的核查,准确掌握了各保障户家庭实际状况,及时发现并解决了低保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确保了低保工作健康运行。四是积极筹措资金,确保按时发放。我区城镇人口多,下岗职工多,生活困难户更多,低保工作量大面广。区上在财力十分有限的情况下,努力筹措低保配套资金,确保了低保资金按时发放。2006年至今共发放城市低保金13323.15万元,年均保障城市困难群众10256户26877人(2006年9998户26774人、2007年9998户26774人、2008年10103户26268人、2009年10548户27182人、2010年10634户27390人),妥善安排了城市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问题。

(二)认真完善农村救助机制,切实做好农村低保和五保供养工作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健全规章制度。自农村五保和农村低保工作全面实施以来,我区结合实际,制定了《平凉市崆峒区农村五保供养暂行办法》和《平凉市崆峒区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暂行办法》,为农村低保和五保工作全面开展提供了依据。二是认真调查摸底,严格审核程序。由区民政局牵头,乡镇全面参与,认真核清了农村低保和五保对象的人数和基本生活状况。在保障对象申报过程中,对符合条件的农村五保和低保对象由村委会进行了公示,乡镇审核后上报区民政局批准并发放低保和五保供养证书,确保了五保和低保对象的界定工作公开、公正、公平进行。三是结合区情实际,合理确定标准。在认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按照省、市要求和全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整体水平合理确定了供养标准,做到了适度保障。经测算,我区农村低保人均月补差55元(2010年提高至65元,目前此项工作已接近尾声);农村集中供养的五保对象每人每年1940元,分散供养的五保对象每人每年1756元,供养标准和全区农村消费水平基本持平,基本上能够保障五保老人的吃、住、穿、医等方面的支出。四是积极克服困难,落实配套资金。区委、区政府在区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积极筹措落实配套资金,2006年以来共发放农村低保金2931.51万元。五是加强敬老院建设,改善居住条件。全区现有敬老院15个,但大多数修建于上世纪80年代初,基础设施老化,已不能满足当前集中供养的需求。2006年,区上制定了全区农村敬老院建设五年规划,准备逐年新建、扩建一批敬老院,以保证五保对象的正常生活。2006年以来先后建成了崆峒区中心敬老院、东川敬老院、白庙敬老院、草峰敬老院和寨河敬老院,实现了民政基础设施项目数量、投资总量及民政专项资金总量的历史性跨越。

(三)严格审核程序,积极开展城乡大病医疗救助工作

制定下发了《平凉市崆峒区城市大病医疗救助实施办法》和《平凉市崆峒区农村大病医疗救助实施办法》,根据《办法》要求,由区民政局牵头,各乡镇和街道办事处配合,先后三次对城乡困难群众中患大病者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摸底。在审批过程中,由社区(村委会)调查核实、街道办事处(乡镇)复查、区卫生局核查后由民政局审批并进行公示后方可认定。2006年以来,共救助城乡大病患者2654人,共发放城乡大病医疗救助金878.6万元。

三、加强农村救灾救济工作,妥善安排灾民生活

一是建立救灾资金专户。积极推行救灾救济工作改革,逐步建立和完善了救灾工作分级负责、救灾资金“专户管理、封闭运行”和“四联单”发放核销等制度,确保了救灾救济工作的健康有序运行。二是制定农村自然灾害应急预案。及时制定出台了《崆峒区农村自然灾害应急预案》,明确了应急反应机构及职责、救灾资金和物资储备、灾情的划分、预案的启动,为灾害预防打下了基础。三是及时发放救灾款。2006年以来,共发放救灾资金934.5万元,救济灾民和困难群众25941户105807人,较好地解决了困难群众和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问题。四是广泛开展送温暖、献爱心活动。五年来,共组织全区社会各界开展送温暖、献爱心捐献活动8次,共捐献救助资金840万元,捐献物资3160多件,为全区特困群众献出了一份爱心,帮助他们度过了难关。五是深入开展节庆日慰问活动。在重大节庆日期间,由区上四大班子领导带队,对全区特困群众进行了慰问。2006年以来,共发放慰问金160万元,发放衣物1万多件,慰问困难群众5640户22800人(次)。

四、认真开展双拥共建活动,全面落实优抚安置政策

(一)认真开展双拥共建活动。在制度建设方面,坚持和完善党委议军会、领导小组会、军地联席会等项制度,制定工作计划,周密安排部署重要活动,积极协调解决双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实际困难,使我区双拥工作走上了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在政策宣传方面,采取四种有效形式(新闻媒体宣传、工艺广告宣传、文艺载体宣传、国防教育阵地宣传),突出四项宣传重点(宣传双拥工作重大意义、宣传双拥工作中心任务、宣传双拥工作典型事迹、宣传我区双拥光荣传统),加大了对双拥工作的宣传力度;在军地联谊方面,共组织地方为部队进行文艺慰问演出12次,部队为地方进行文艺慰问演出8次;在军民共建方面,军地双方互办实事350多件,建成军民共建点42个,支持武警8670部队顺利完成了“金盾—04”和“励剑昆仑”两次远程机动实兵演习,深入开展了争创“双四好”和双拥模范城(县)活动,先后慰问部队16次,为部队送去慰问品价值62万元。巩固和密切了军政军民关系,全区上下掀起了拥军优属、拥政爱民的新高潮。一方面,各级党委政府以支援部队建设,提高部队战斗力为目标,积极支持驻地部队建设,建立了(以清真北大寺为代表)民族拥军、(以公交公司为代表)交通拥军、(以宝塔社区为代表)社区拥军、(以进军营培训为主)科技拥军、(以新世纪商厦为代表)就业拥军、(以中山街双拥宣传一条街为代表)宣传拥军等六个拥军典型;另一方面,驻地部队以建设第二故乡为己任,积极支援驻地经济建设,建成了(以吴岳村为代表)生态工程、(以特教学校为代表)爱心工程、(以黄家园小学为代表)希望工程、(以抢险救灾为主)平安工程、(以街道清淤为主)美化亮化工程、(以平凉二中为主)国防教育工程等六个爱民工程。通过广泛深入地开展军民共建活动,全区双拥工作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为全区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协调发展和部队现代化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二)全面落实优抚政策。认真落实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自然增长机制,把农村义务兵家属优待金纳入了区财政预算,优待金、抚恤金每年按标准及时发放到户。2006年以来,共发放在乡老复员军人定补和义务兵家属优待金1520万元、“三属对象”抚恤金192万元、伤残军人补助金550万元。同时,认真落实退伍军人安置政策,积极探索各种有效的安置方式,2006年年来共安置退伍士兵325人,城镇退役士兵安置率、上岗率达到了100%。

五、深入开展社区建设和村民自治,进一步完善民主管理制度

(一)社区建设。一是社区工作基础巩固发展。为了提高社区工作人员素质,由区委组织部牵头,民政局配合,组织3个办事处党工委书记和12个社区支部书记赴兰州城关区学习了社区建设先进经验。针对社区条件差的现状,投资350万元(争取国家投资220万元),改扩建了崆峒区社区服务中心和二天门、宝塔、新民路三个社区服务站,南河道社区服务站正在建设。投资30万元,建成了西门口、万安门和兴合庄三个市级示范社区,三个办事处先后筹集100多万元,建成了6个标准化社区,并为社区配备了微机,使社区管理向信息化方向迈进。宝塔社区、东大街社区在全市率先建成服务大厅,减化了办事程序,极大方便了群众。二是社区服务领域不断拓展延伸。社区服务坚持面向社会、面向群众、条块结合、优势互补的工作方针,广泛开展了卫生、文化、科技进社区活动,截止目前,已建立服务网点166个,从业人员846人,其中下岗职工占52%。三是社区综治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各社区都成立了社区综合治理办公室,住宅小区普遍成立了警务室,和社区一同实施联防、联建、联管。五年来,共成立社区治安室和调解小组28个,警务室12 个。四是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和文化建设稳步发展。完成投资357.3万元,建成3个服务中心和3个服务站,专业技术人员达到77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六位一体”功能得到了充分发挥。

(二)村民自治健康发展。一是抓换届选举,夯实村民自治工作基础。在第五次换届选举工作中,严格按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充分发扬民主,严格选举程序,努力做到了“思想认识、组织领导、工作措施、人员力量、执法保障”五到位,确保了全区换届选举工作的顺利举行。换届后,全区村干部中高中(中专)以上学历的570人,占村干部1366人的42%,平均年龄38岁,比第四届下降2.2岁。二是抓制度建设,健全村民自治机制。各村委会健全了民调、治保、计生等组织,建立了以“三会一组”(即:村两委会,村民代表民主议事会、村民大会和民主理财组)为核心的民主自治组织,进一步修订完善了《村民议事规则》、《村务公开制度》、《村社财务管理制度》等各项工作制度,有效地克服了村务管理上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三是抓培训教育,强化干部群众的法制观念。积极引导乡、村干部不断改进工作方法,狠抓乡、村两级干部的培训教育,使乡、村干部的依法自治观念有了较大提高,进一步提高了村委会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水平。五年来,共举办乡、村干部培训班27期,培训干部3263人(次),组织村干部外出学习考察8次。

六、认真落实老年人优待政策,解决老年人的实际困难

(一)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基层老龄组织健全了《基层老年协会章程》和“一表”、“一书”、“五册”,即《老龄工作基本情况统计表》、《赡养老年人协议书》、《60岁以上老年人花名册》、《80岁以上高龄老人花名册》、《特困老人花名册》、《老年协会会员花名册》。

(二)全面落实优待政策。2006年以来共为1665名老人办理了老年优待证,慰问了950位高龄困难老人,发放生活优待金34万元,对患病生活困难的52位老人进行了随时走访慰问,并帮助他们解决了生活中存在的实际困难。

(三)努力加强硬件建设。投资60万元,在民政局办公楼上办起了老年文化娱乐室、图书阅览室、医疗保健室、日间照料室和老年大学,并积极支持、引导老年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有益的文化娱乐和健身活动,丰富了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七、依法规范社会事务管理,逐步提高依法行政水平

在殡葬管理方面,不断加大殡葬执法力度,2006年以来共进公墓安葬4200具,火化尸体1100具;在婚姻登记工作上,积极宣传贯彻落实《婚姻登记条例》,与区计生局建立了信息共享制度,进一步规范了婚姻登记行为。2006年以来,全区共办理结婚登记11260对,离婚1850对,婚姻登记合格率达到了100%;积极实施“明天计划”,2006年以来共为86 个孤残儿进行了免费手术,为他们报销手术费用110万元。

“十二五”时期民政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

今后五年,民政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服务和谐社会建设为主题,切实履行维护民利、解决民生、落实民权的基本职责,着眼于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着眼于促进社会公平、社会稳定和社会进步,着眼于维护和发展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权益和民主政治权利。加强制度建设、健全投入机制、完善服务设施,推进民政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做出积极贡献。

奋斗目标是:完成“十二五”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赋予民政工作的任务,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民政事业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着力推进城乡社会救助体系、灾害应急救援体系、社会组织和社会管理体系、拥军优抚安置体系、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体系、专项社会事务服务体系建设,使法律法规更加健全、体制机制更加完善、财力保障更加有力、基础设施更加完备、队伍素质不断提高,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民政事业发展新格局。

主要任务是:

(一)建立健全城乡社会救助体系,提高自然灾害救助应急能力和城乡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能力

1、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健全完善政策制度和操作规程,建立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和资金投入自然增长机制,强化基层保障队伍建设,强化监督检查,全面建立起精干高效的工作体系和运行机制,全面实现动态管理,分类施保,应保尽保。到十二五末,使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运行更加规范、顺畅,保障面占应保障数的100%,从而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确保所有符合条件的城乡特困居民的生活都得到有效保障。

2、进一步提高农村“五保”供养能力。“十二五”期间,农村“五保”在做到应保尽保基础上,要进一步加大集中供养能力。在现有敬老院的基础上,并有重点地对现有乡镇敬老院进行维修和改造,使全区的敬老院建设能够适应现行五保供养的需求,不断提高集中供养率;对分散供养的农村五保老人,按月足额发放五保供养金。

3、完善各项专门救助制度。以建立完善制度、理顺有关部门关系为重点,总结积累经验,初步建立多层次、广覆盖、保障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到十二五末,全面建立起管理制度化、操作规范化的城乡医疗救助、城乡居民临时救助、助学和法律援助等救助制度,有效解决特困群众因病返贫及看病难、上学难、生活难等难题,切实保障特殊困难群体的生存、生活、学习等权利。在“十二五”期间,要着力加强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工作,加大对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力度,坚持依法救助,确保受助人员基本生活和基本权益,不断提高救助管理工作的规范化、社会化水平。

4、建立和完善救灾救济工作机制。全面推进救灾应急体系建设,争取纳入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用5年时间,健全政府主导,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为主的救灾应急管理体制;构建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救灾应急综合协调机制;完善覆盖区、乡、村的救灾应急预案,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预案体系,建成区、乡(镇)、村三级防灾信息网,不断提高协同应对灾害的能力。进一步落实救灾工作分级负责,救灾经费分级负担制度。加强区级配套救灾资金自然增长长效保障机制,提高救灾补助标准,完善救灾补助项目。建立和完善救灾资金管理和使用监督制度。建立推广避难场所。大力开展减灾救灾宣传活动,增强民众防灾意识,提高自救互救能力。加强灾情统计管理制度建设,规范灾情报告时间、内容、形式,建立灾情会商和评估制度,切实做好实时灾情评估、过程灾情评估、灾情估计工作。完善区级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建成布局合理,品种齐备、数量充足,管理规范的救灾物资储备系统。加强救灾工作队伍建设和灾害信息员培训管理,培育发展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队伍。建立部门协调、军地结合、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救灾应急工作格局,全面提高救灾工作的整体水平。

(二)健全双拥优抚安置体系,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

1、稳步推进双拥工作。以双拥创建为龙头,巩固现有双拥创建成果,广泛开展深入持久、形式多样的双拥共建活动,进一步加强对全区各级各界干部群众的国防、爱国主义教育工作,强化双拥工作领导机制和工作体系建设,广泛动员人民群众大力支持人民军队建设,协调军地开展具有时代特色的军民共建活动。组织和协调好部队参与和支持地方经济社会建设的各项活动,不断提高双拥工作整体水平。

2、全面落实优抚安置政策。建立健全重点优抚对象医疗保障体系,全面解决重点优抚对象“三难”问题,进一步完善和健全抚恤补助标准自然增长机制,纳入区财政全额预算管理,按标准发放各类重点优抚对象抚恤补助金和农村义务兵家属优待金。全面推行自谋职业经济补偿安置办法,积极为退役士兵提供政策咨询、职业技能培训、就业指导方面的服务,帮助他们实现就业。认真做好信访接待工作,主动做好政策宣传解释和思想教育工作,维护社会大局稳定。

(三)健全基层政权建设体系,构建和谐社区和村镇

1、健全社区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服务体系。进一步理顺区、乡(镇)、社区管理关系,明确社区组织职能职责,建立社区事业投入发展机制,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基层社会管理新格局。进一步加强社区服务中心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提高社区自治能力,增强社会和谐基础。社区具有实践经验的专职工作人员和服务特长的专业志愿者,服务组织建设得到普遍加强,社区办公用房面积达到500平方米以上。全面推进农村社区建设,使社区真正成为管理有序、治安良好、环境优美、人群和谐的新型社区,为建设和谐崆峒打下良好基层和谐基础。

2、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健全村党支部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认真完成第七次、第八次村委会换届选举,全面落实以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制度为核心的村民自治制度,进一步规范村级事务的民主决策、管理和监督程序,全面推行村务公开和村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监督权,大力促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未来五年,使村级组织的管理服务功能和开拓创新能力有大幅度的提高,全区村民自治模范乡镇达到乡镇总数的80%以上,村民自治模范村达到总数的80%。

(四)重视人口老龄化问题,积极发展老龄事业

建立和完善老年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积极开展养老服务社会化示范活动,探索建立多层次、多形式的居家养老和集中养老服务。建立健全以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老年医疗保健服务体系,加快推进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和大病医疗救助步伐,有效缓解农村老年人“医疗难”问题。着力改善老年人住房和生活环境,积极创造条件办好老年教育,大力开展“老龄工作先进区”、“敬老模范乡、村(社区)”创建活动和敬老好儿女评选表彰活动,促进全社会尊老、爱老、助老良好风尚的形成。

(五)健全专项事务管理体系,提高规范化法制化水平

1、加快培育发展民间组织。认真落实党和国家鼓励和引导民间组织发展的一系列方针政策,积极培育市场需要、社会需求、群众欢迎的各类民间组织。在农村,培育和发展一批具有本地特色、效益好、作用发挥突出、对当地经济有影响的农村专业经济协会,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在城市,重点扶持、发展公益类、慈善类民间组织、行业协会和社区民间组织,积极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建立完善社会组织绩效评估体系,提高社会组织的公信力。探索建立民间组织自我发展、自律管理机制和诚信评估社会监督体系。建立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的打击非法、违法民间组织的综合治理机制,民间组织数年增长率达到10%以上。

2、稳妥开展行政区划调整工作。依法加强行政区域界线和地名管理工作,不断完善地名数据库建设,审核、承办区辖区地名命名更名和地名标志设置,协调、指导、制定、落实乡镇地名工作规划。

3、推进专项社会事务管理法制化建设。积极推进婚姻登记改革,建立婚姻登记信息化管理系统,实行婚姻管理人员持证上岗,婚姻登记率达到95%以上,婚姻登记合格率达到100%。推行惠民殡葬改革,从重点救助对象,逐步扩展到辖区所有居民提供免费基本殡葬服务,实行政府埋单。对节地葬法或不保留骨灰的以及土葬改革区自愿火化的,实行政府奖励补贴,建立起覆盖城乡居民的多层次殡葬救助保障体系。

(六)加快民政信息化建设,提高民政工作为民服务的效率和水平

加快民政信息化建设进程,力争最大限度地实现民政业务数据共享。在建立最低生活保障信息系统的同时,民政局局域网要与低保信息系统紧密结合,实现上同省市、下与各乡镇、街道办事处联网,注重做好网站技术升级和功能扩展工作,办好民政网站。做好民政公用政务平台的推广应用工作,加快城市低保、救灾减灾、优抚安置、婚姻登记管理、民间组织管理、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行政区域界线管理、地名数据库、统计台账等信息系统建设。充实和加强信息化工作力量,加大信息化技能培训力度,切实提高民政系统干部应用现代化手段的意识和能力。通过民政信息化建设,加快工作职能转变,提升行政效能,提高民政部门为民服务水平。

三、保障措施

(一)建立民政事业发展的社会支持机制。以政府职能转变为契机,进一步完善“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民政工作运行机制。各级政府将民政事业重大项目建设纳入社会事业发展规划,将各项民政事业费投入纳入政府财政预算,探索建立稳定的民政事业资金投入机制和自然增长机制。积极争取上级民政资金转移支付,鼓励和扶持民间资本参与发展民政事业,开展慈善捐助活动,以改革民政行政体制和资金投入机制为主要内容,建立完善民政事业发展的社会支持机制。

(二)建立完善民政事业发展的保障机制。在国家和省、市相继出台城乡社会救助等相关政策和文件的基础上,抓紧相关制度的建立、完善、衔接和落实,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出台并落实优抚安置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及其他民政地方性法规政策,充分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等手段加强宏观管理,强化法律法规的监督检查,加大执法力度,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建立廉洁公正的执法队伍,不断提高依法行政水平,为民政事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三)大力推进民政事业社会化进程。坚持以国家财政为主,社会力量为辅,多渠道、多形式增加对民政事业的投入,根据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需要,建立经费的自然增长机制,将民政事业设施纳入各级规划之中,将城乡低保、五保、重点优抚对象等所需资金纳入财政预算,加强社会捐赠、慈善工作,倡导社会互助,支持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鼓励国有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城乡集体经济、私营企业和个人以资金、房产、设备、技术、信息、劳务等形式参与民政事业发展,建立多渠道的投、融资机制。

(四)建立一体化强势民政队伍和民政管理机制。进一步加强民政工作机构建设,协调人事、编制、财政等部门,在各乡(镇)加强民政办公室工作,配齐、配强乡镇、社区基层民政部门工作力量,落实好基层民政人员的政治待遇和生活待遇。以为民、务实、清廉、高效为内容,不断强化对各级党委各类民政工作人员及社区、村委会干部民政政策法规、业务知识等方面的培训工作,不断壮大民政工作力量,逐步形成以社区、乡(镇)民政办为基础的区乡(镇)一体化强势民政管理机制,推动和保障全区民政事业稳步发展。

第五篇:整乡推进上海援建新农村建设项目情况

追栗街镇整乡推进上海援建新农村建设项目情况汇报

追栗街镇是一个典型的贫困乡镇,也是2009年全省扶贫开发整乡推进建设试点。两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海浦东新区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追栗街镇整乡推进成为全省的成功典范,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容村貌焕然一新。这些成绩的取得,得力于上海浦东新区的大力支持,一、基本情况

追栗街镇位处文山市东南部,距市区17公里,国土面积97.43平方公里,全镇辖5个村委会,36个自然村,66个村民小组,共2567户10943人,居住着汉、壮、苗、彝4种民族,少数民族占62.3%,属革命老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区。全镇耕地面积12916亩,人均耕地

1.2亩。追栗街镇在整乡推进扶贫开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中,采取“政府主导、部门扶持、社会帮扶、全民参与、整村推进”的措施对53个村民小组进行了规划实施。两年来,浦东新区共投入870万元资金,援建了松树坪、沙子坡、科麻栗、五家寨4个自然村17个村小组的新农村建设;重点发展肉牛养殖、三七种植、天草桔橙种植、核桃加工厂4个等产业扶持项目,使650户2960名群众受益。

二、主要工作措施

(一)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加强组织领导。州委李培书记、市委黎家松书记亲自挂钩追栗街镇整乡推进试点工作,在组织、规划、实施等工作中,亲自参与、亲自把关、亲自指导、亲自督办,州、市、镇均成立领导小组,具体工作中细化了各级各部门的工作责任,实行市级领导包村、镇领导包组、村组干部包户的工作责任制,每个项目村有一个由市级领导、有关部门人员和指导员组成的驻村工作组,一包到底,将工作纳入目标管理考核。上海浦东新区及 1

各级领导经常深入项目建设一线,为群众理思路、谋发展、解难题,为试点建设的顺利推进提供了组织保障。

(二)理清发展思路,科学制定规划。镇村干部多次进村入户对村组的基础设施、社会事业、产业发展等基础设施及经济发展状况开展了深入细致的调查,广泛听取干部群众的意见和建议,结合村情民意,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特色,按“五化”标准(民居建设特色化、村庄绿化、道路净化、庭院美化、墙体装饰化)对进行“五有”规划编制(有《村庄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产业发展规划》、《民居效果图》、《村庄鸟瞰图》和《科技活动室效果图》),做到规划一步到位,建设分步实施。

(三)抓好宣传发动,调动群众参与。群众是项目建设的主体,为充分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镇党委、政府通过板报、标语、广播、召开群众会议等形式,向群众大力宣传实施整乡推进的目的、意义、建设内容和总体要求,激发广大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自觉性和主动性。通过宣传,广大群众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高涨,不等不靠,抢农时,争主动,注重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大大缩短了工期。

(四)强化措施,狠抓工作落实。一是培训骨干。为提高干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能力和水平,积极组织工作队员和村干部参加市、镇两级举办的新农村建设培训班,增强业务和工作水平。二是完善工作机制。建立定期汇报制度、相互学习交流制度。定期召开工作会议,研究解决新农村建设工作中的问题。同时,强化部门配合与协作,严肃工作纪律,形成合力,齐抓共管,为新农村建设搞好服务。三是加强资金管理。健全资金管理机制,认真执行《云南省财政扶贫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资金专户存储、专款专用、封闭运行。严格按照资金物资“三制度、一公开、四对应”的管理要求,确保项目资金安全运行,发挥效益。四是强化督查考核。加强对新农村建设工作的监督检查力度,将新农村建设纳入目标管理,对镇属单位和涉及新农村建设的村委会实行目标考核,制定目标考评方

案,实行年初制定责任目标,年中抽查,年底考核验收。两年来,全镇上海援建项目4个自然村的群众积极投工投劳参与完成了进村道路、村内道路、危房改造、四配套建设、沼气池建设、水窖建设等项目,共发动群众自筹资金875.4万元,投工投劳10多万个工日。

(五)加大扶持力度,合力攻坚克难。在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的同时,按照“统一规划,集中力量,各负其责,各记其功,形成合力”的要求,着力整合专项资金、部门资金、社会资金、群众资金投入,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全力实施上海援建项目建设。一是争取上海援建、省、州、市的扶贫项目资金,把扶贫资金捆绑使用;二是积极争取财政及对口部门的资金和项目支持,整合涉农惠农项目资金;三是整合信贷、企业和社团等社会帮扶资金;四是以镇为平台、村为重点、户为单元把各方力量引导、集中到项目建设和发展重点上来,形成了单位挂钩帮扶、社会无私帮扶和村户结对帮扶的“三帮”工作方式。两年来,在上海援建项目中,全镇共整合各类资金1950.7万元。其中:上海援建资金870万元,部门整合资金135万元,群众自筹资金868.7万元,其他资金197万元。上海援建资金870万元,其中:整村推进项目投入750万元(松树坪村280万元,沙子坡村50万元,科麻栗村300万元, 五家寨村120万元),产业项目投入120万元(大牲畜养殖小区45万元,三七规范化种植示范基地40万元;核桃加工厂25万元;优质水果基地10万元)。

(六)培育优势产业,促进经济发展。按照“以经济发展为主线,以培育产业为龙头”的原则,在巩固好传统产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优特产业。两年来,投入120万元资金建成占地3.8亩的大牲畜养殖小区1个,可供33户农户养殖肉牛165头;三七规范化种植示范基地750亩;核桃加工厂1个;建成优质水果基地100亩。目前,项目受益区共种植烤烟、甘蔗、柿子、辣椒、花生、天草桔橙、核桃、油茶等经济作物10800亩;发展养牛710头、养猪2650头、养家禽9800只。

通过实施新农村建设,目前,全镇4个上海援建项目村的进村

公路、村内道路、人畜饮水、住房改造、社会事业等项目实现了全面覆盖,农民素质得到提升,农村环境有了较大改观,产业项目实施区域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有了明显改善,群众实现了“八有”(有安居房、有庭院、有四配套、有生产生活用水、有高稳产农田地、有增收项目、有电视看、有致富技术)的建设目标。塘子边、松树坪、科麻栗、沙子坡、五家寨等新农村成为全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亮点。

三、存在问题及下步工作打算

追栗街镇通过实施上海援建项目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距上级党委政府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群众科技文化素质不高,科技培训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二是水利基础设施薄弱,群众生产生活用水问题得不到保障;三是新农村建设后续管理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规章制度有待完善。

在下步的工作中,我们将认真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大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力度,不断提升农业科技含量,增强农村经济发展的“造血”功能,积极培育和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大力培养农村致富带头人。二是狠抓产业培育,拓宽增收渠道。加大产业调整力度,协调好烤烟、甘蔗主导产业稳步发展,着力培育核桃、油茶、山岛、柿子、大牲畜养殖等特色产业,促进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三是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加大对全镇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四是加大对已建成项目的后续管理力度,对项目村后续发展情况进行适时跟踪问效,积极引导、帮助群众建立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相互监督的机制,确保建设项目切实发挥效益,巩固试点建设成果。

下载平凉市崆峒区新农村建设整乡推进规划word格式文档
下载平凉市崆峒区新农村建设整乡推进规划.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平凉市崆峒区十二五现代农业发展及旱作农业示范区开发建设规划

    平凉市崆峒区“十二五”现代农业发展及旱作农业示范区开发建设规划 “十一五”以来,崆峒区农业和农村工作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由过去解决温饱、追求产量的传统农业向......

    整乡推进项目建设情况汇报(定稿)

    洞波瑶族乡整乡推进项目建设情况汇报 中共洞波瑶族乡委员会洞波瑶族乡人民政府 (2014年5月22日) 县纪委: 自整乡推进项目落地实施以来,洞波乡进一步完善各项工作措施,扎实项目建......

    平凉市崆峒区大秦回族乡腾大小学简介(一张)

    平凉市崆峒区大秦回族乡腾大小学简介 腾大小学是5.12地震后合校并点建成的一所新型小学,位于崆峒区大秦回族乡大张村与滕堡村交汇处。学校占地面积7337㎡,建筑用地893㎡,现有教......

    村新农村建设整村推进工作开展情况

    齐勒乌泽克乡阔布村新农村建设整村推进工作 情 况 简 介齐勒乌泽克乡阔布村位于伊昭公路220省道旁,是特克斯县老县城遗址,全村人口577户,2248人。针对该村集体经济薄弱,农民收入......

    2011年整乡推进新农村实施方案(共五则)

    绿春县戈奎乡2011年整乡推进新农村 示范乡建设实施方案 根据《关于进一步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着力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红发[2010]31号)和《红河州人民政府办......

    **乡2006年-2010年新农村建设规划(范文)

    为贯彻落实中央、*区和**委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安排部署,结合**委确定***乡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乡的要求,按照中央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

    推进新农村建设规划的思考

    规划是龙头,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牛鼻子”,对规划的定位和作用要有明确的认识。在调查研究中发现,有些村庄布局不合理,特别是有的村建房屋间隔空间太窄,连消防车都开不进......

    冯瓴乡扶贫开发整村推进规划

    霍邱县冯瓴乡 扶贫开发整村推进规划 (2011-2015年) 霍邱县冯瓴乡人民政府印制 2010年8月 霍邱县冯瓴乡扶贫开发整村推进规划 第一章 概述 一、区位和乡情 冯瓴乡位于霍邱东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