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二次土地调查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第二次土地调查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土地资源网论坛收集
一、第二次土地调查背景分析
1、城市化快速推进,城市建设用地需求增长迅速
1996年我国城市化率首次突破30%,标志着全国城市化进入加速发展阶段,此后10多年时间,全国城市化率以年均1.24个百分点速度递增,2009年全国城市化率达到46.6%。城市化快速推进带来城市繁荣的同时,也给城市用地安排形成巨大压力。面对快速增长的城市建设用地需求,土地供给一直存在着两种趋向:一是盲目供地现象,导致土地的闲置浪费;二是违法用地,导致土地市场的混乱无序,土地收益大量流失。因此,当前土地管理急需通过第二次土地调查,摸清家底,了解掌握城市建设用地利用现状,对症下药,预防土地供求失衡。
2、耕地数量减少和质量不高,人地关系日趋紧张
2008年国土资源部统计数据显示,全国耕地1.22亿公顷(折合18.26亿亩),全国人均耕地面积为1.38亩,低于全球人均耕地2.88亩的平均水平。从耕地资源地区分布看,许多地区耕地保护形势已相当严峻。2007年末国土资源部统计数据显示,全国31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中有超过一半人均耕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部分甚至低于0.8亩的人均耕地警戒线。耕地数量减少的同时,耕地质量状况也令人堪忧。2009年国土资源部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成果显示,全国耕地中低质量地占全国耕地评定总面积的57%以上。因此,当前土地管理急需通过第二次土地调查,摸清家底,了解掌握耕地尤其是基本农田利用现状,对症下药,切实稳定耕地食物生产能力,维护国家粮食安全。
3、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土地管理信息化建设迫在眉睫
全球信息化浪潮的掀起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正极大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信息化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国土资源部将“加强信息系统建设,实现信息服务社会化”列为本世纪初期国土资源管理工作需要重点完成的五大任务目标之一。为改变纸质的详查和变更资料调查不迅速不及时、调用手续繁琐、资料更新效率低下、资料共享缺乏平台等问题,急需通过第二次土地调查,摸清家底,强化信息化建设,通过建立互联共享的覆盖国家、省、市(地)、县四级的集影像、图形、地类、面积和权属为一体的土地调查数据库及管理系统,加快全国土地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进程。
基于以上背景,国务院于2006年年底颁发《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的通知》(国发[2006]38号),决定自2007年7月1日起开展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根据国家政策文件精神和湖北省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总体部署,应城市于2008年全面展开全市第二次土地调查,目前调查工作接近尾声,汇总数据成果,分析土地利用的现状特点及问题,总结经验,提出促进土地合理有效利用的对策建议,是应城市二调收尾阶段的重要工作内容。
二、应城市土地利用现状评价
应城市位于湖北省中部偏东,地处江汉平原与鄂中丘陵过渡地带,水陆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外表形似菱形树叶,整体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境域地貌特征构成“七丘一湖二平川”的形态。本世纪初期开始,应城市进入城市化和工业化快速发展阶段,近八年时间城市化率年均增长1.10个百分点,2008年城市总人口规模达到67.87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8.82万人。根据第二次土地调查最新数据,应城市土地总面积109561.34公顷。
基于对最新土地调查数据的分析,发现应城市土地利用现状具有一下特点:
1、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程度明显提高,但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以单位居民点及工矿用地投入产出值作为测算指标,结果显示,应城市建设用地投入产出水平整理呈现明显上升趋势。1990-2008年间,建设用地地均GDP、地均固定资产投资和地均财政收入,都有较大的增长。从横向看,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比较,应城市建设用地投入产出水平还处于较低水平。与全省和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应城市建设用地地均GDP不足其2/3,地均固定资产投资不足其80%,地均财政收入不足其50%,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城镇体系发展不协调也制约了应城市城镇建设用地的集约利用水平。应城市小城镇结构不完善,规模偏小,布局分散,中心城市功能不强。城镇主要集中在我市中东部平原地区和主要交通干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集聚效益不明显,城市基础设施落后、建设水平低、环境质量差,集镇建设用地人均指标较高达到120平方米。
2、农村居民点人均指标偏高,复垦整理潜力与难度并存
二调数据显示,2009年应城市农村居民点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190平方米,部分乡镇的人均农村居民点甚至超过200平方米。按照《村镇规划标准》(GB50188—93)要求,应城市现状村镇人均建设用地归属于第五级,规划村镇人均建设用地面积最大不能超过150平方米。如能将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控制在150平方米,则现有农村居民点可挖潜近2000公顷土地。但实际迁村腾地的理论潜力转化为现实潜力的难度很大。以上轮规划实施情况为例,按照人均建设用地标准,规划1997-2010年应城市农村居民点可净减少184.09公顷,但实际农村居民点不减反增,1996-2005年净增农村居民点436.73公顷。因此,从资金运作、公众参与、规划控制等方面综合考虑,建立起农村居民点复垦整理的高效运转机制,充分挖掘迁村腾地潜力,促进集约节约用地,是未来应城市土地管理的重点和难点工作。
3、农地重用轻养,投入不足,土壤质量存在日益退化风险
应城市1987年开展的土地详查结果显示,全市农地尤其是耕地大部分属于壤土,由于土层深厚,土质松散,通气性好,养分含量高,农地总体质量较好。长期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制导致农地经营的细碎零散,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和粮食价格下跌导致农民种田积极性的下降,农业利益低下和农业兼业化问题突出,农地重用轻养行为普遍,导致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明显下降,土壤坚实板结和质量退化屡见不鲜。同时,由于应城市“七丘一湖二平川”的地形格局,低丘岗地占整个土地面积的比重超过三分之二,容易形成部分冷浸田和烂泥田,复杂的地形条件一定程度限制了土地生产能力的有效发挥。虽然目前应城市农地产出逐年增长,高于全省和全国平均水平。但是长远来看,如果不注意投入,过大消耗地力,又得不到
休整和建设,必然造成投入和产出的不平衡。因此,如何促进农地产出水平持续增长,避免土壤质量下降风险,是未来应城市土地管理需要关注的重点。
4、耕地总量大,地区分布不平衡,耕地保护压力增大
二调数据显示,2009年应城市耕地比重大大高于湖北省平均水平。拥有大量耕地一方面给应城市农业经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自然基础,但同时也给应城市未来城市化和工业化快速推进带来困难。经验证明,城市经济建设发展不可避免要消耗大量土地资源,尤其是在经济加速发展时期,土地资源占用更甚。耕地比重较高,势必会导致城市新增建设占用耕地的比重相应提高,造成耕地保护压力增大。从耕地资源分布看,应城市大部分优质耕地位于城市发展交通轴线两侧或城市近郊区,由于经济发展较快,占耕系数更高,耕地保护尤为困难。因此,如何结合应城市耕地资源的现状特点,因地制宜,协调好城市建设与耕地保护的关系,是未来应城市土地管理的重要目标。
5、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农作物种植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
应城市水资源总量丰富,但时空分布不均匀,东南多西北少,夏秋多冬春少,过境水大多数集中在5-8月份,一旦发生较大降雨,南部地势低洼地区很容易出现内渍外涝的不利条件,而北部低丘岗地由于地势较高,水资源利用率低,常现干旱缺水问题。
另外,由于上世纪70年代后国家农田水利设施投资的下降,很多农田基础灌排设施年久失修,导致得天独厚的水资源优势条件难以有效发挥,虽然1999年后随着土地开发整理投入的加大,农田灌排条件有所改善,基于应城市特殊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现有农田中仍然有大部分需要加强治理改造力度。因此,根据应城市水土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因地制宜引导农业结构与布局调整,是未来土地管理的重要内容。
6、土地后备资源开发潜力有限,未来需要开源与节流并举
应城市未利用地中,河流、湖泊面积占未利用地的75.13%,能够进行土地开垦的内陆滩涂和盐碱地占未利用地的24.87%。应城市未来土地后备资源开发不仅难度高,而且潜力有限,以30%的出地率粗略估算,未来全部后备资源实施开垦大约能够增加耕地544.84公顷。而上轮规划实施期间(1999-2005年)应城市仅建设占用耕地就达到238.85公顷,如何实现建设占补平衡,单纯依靠后备资源开发是难以实现目标的。事实上,应城市现有城镇村及工矿用地和交通运输用地等建设用地还大有潜力可挖。2005年的中国国土地资源公报数据显示,截至2004年底,全国城镇规划范围内共闲置土地7.2万公顷,空闲土地5.48万公顷,批而未供土地13.56万公顷,合计占城镇建设用地总量的7.8%。若按全国土地闲置率和空置率的平均水平估算,通过复垦废弃地,利用空闲地,提高土地投入产出水平,仅城镇建设用地挖潜一项,应城市就可以节约用地157.15公顷。因此,未来开源与节流并举,尤其注重节约集约利用存量用地,是协调好“吃饭”与“建设”的矛盾,促进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重要环节。
三、应城市合理有效利用土地的对策建议
1、严格规划控制和引导,强化市场监督,促进集约用地
通过土地利用规划修编,加强城市建设规模控制,严格用地标准,鼓励和引导闲置土地、空闲地、废弃地以及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同时,进一步深化土地有偿使用制度改革,规范土地出让行为,完善建设用地收购储备制度,提高城市土地供应政府调控能力和水平,避免盲目投资、过度超前和低水平重复建设等浪费土地资源现象。在近年来,应城市在集约用地方面明显成效,通过提高土地的集聚度,增加建筑容积率。城镇和工业区布局建设,也要尽可能利用闲置土地、非耕地、劣质地,所有建设项目包括拆建和扩建项目,必须按照城市规划规定的要求建设。每年建设用地安排,除了国家和省重点工程外,集中优先安排城镇、开发区和工业区建设,其他零散的一般性项目用地一律从严控制。特别鼓励东部发展建设循环经济示范区,中部发展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区,西部发展建设旅游区,因地制宜地发展高产出低能耗低排放产业。
2、抓住新农村建设机遇,因地制宜加快“迁村腾地”步伐
2005年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首次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其中,“迁村腾地”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是通过村庄归并与整治、生产生活基础设施改造、农田水利设施配套、生态环境改善等,全面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融合。2010年湖北省新农村建设投入资金将达到55亿元,覆盖全省30%的镇和村,应城市可以因势利导,借助政策优势,多方筹资,加快“迁村腾地”步伐,充分挖掘农村居民点的增地潜力。近城区的农村村民建房,统一纳入安居工程,根据近年来城中个人建房户数平均100户计,仅此一项,每年可节约耕地约1公顷。
3、进一步落实惠农政策,促进农地流转,加大农地改造力度
进入21世纪,国家惠农政策逐渐增多,惠农投入逐年加大。应城市应积极贯彻落实国家惠农政策,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产和农村发展,提高农民加大农业投入的积极性。应城市积极推进农地内部流转,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基础上稳步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促进农地适度规模集中,增加中低产田改造投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应城市在发展特色农业的同时,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重点扶持豪丰、瑞丰、永盛、华兴、雪绒城等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继续加大财政对“三农”的投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技推广力度,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推进农业机械化,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和防灾抗灾能力。
4、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建立耕地尤其是基本农田补偿机制
土地用途管制是国家为保证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环境的协调,通过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划定土地用途区域,确定土地使用限制条件,使土地的所有者、使用者严格按照国家确定的用途利用土地。实施土地用途管制,要注意排除不当土地利用,避免土地利用“外部不经济”现象的发生。针对应城市耕地总量大,分布不均衡特点,还可考虑在重点区域进行耕地保护尤其是基本农田保护的补偿试点,拿出部分土地出让金、耕地开垦费等对产权主体进行一定的货币补贴,提高其土地保护积极性。甚至可借鉴国外经验,建立土地可转移发展权制度,通过市场机制引导和激励地方保护耕地尤其是基本农田。
5、建立土地整理股份公司,加快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进程
目前,土地开发整理模式都是直接运用政府财政资金,这种模式政府直接主导,但存在资金渠道单一,资金投入和资金回收脱节的问题。根据国外经验,成功的土地开发整理是引入市场机制,具体包括土地银行模式、土地信托模式和股份化运作模式。其中,股份化的土地开发整理模式在我国实践比较成功,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户以土地权益入股,投资者以货币资金或技术入股,共同组建土地整理股份公司,通过筹措资金、开发整理、运营土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能够保障土地开发整理持续稳定发展。同时,公司化的运作有助于农业生产直接面向市场,通过资本、技术、土地和技术充分融合,通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产业链条的延伸和完善,促进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
第二篇:杭州市区第二次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工作报告
杭州市区第二次土地调查(农村部分)项目
工 作 报 告
杭州市国土资源局 二○○八年十一月
区民政部门盖章确认的勘界成果图,以及市区第二次土地调查(农村部分)项目技术要求、技术方案等文字成果。
通过调查,一是摸清了市区范围内的土地利用状况。据调查统计,市区土地总面积1059463亩,其中耕地150845亩,园地29888亩,林地155287亩,城镇村及工矿用地493109亩,交通运输用地74193亩,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154659亩,其他土地1483亩(详见附表)。二是更新了国土资源基础空间数据。在农村土地调查过程中,通过对农转用审批数据的整理,并将所有数据成果录入数据库,更新并丰富集土地利用现状、用地审批和土地权属为一体的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为土地管理工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二、主要做法
本次农村土地调查工作大致经历了前期准备、外业地类调查和权属调查、内业处理、成果检查汇总验收四个阶段。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做法:
1、加强组织领导、制定方案。为保证第二次土地调查项目的顺利实施,成立了以分管副市长为组长的市第二次土地调查领导小组,研究土地调查中的重大问题;同时设立以市局分管副局长为组长,局相关处室负责人为成员的市第二次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二调办”),具体负责项目的组织、协调及实施;并在二调办中专门设立了农村土地调查项目组,确定专门人员具体抓项目的实施、进度和成果质量。项目组制定并下发了《关
量,对数据成果进行了全面内业检查,并对批而未用及补测图斑等重点图斑进行了外业核查。对检查过程中发现如线划影像位移整体普遍性问题,则要求作业单位进行全面系统整改。对于成果中地类、权属认定问题,则及时与作业单位进行探讨制定原则并要求按原则进行修改。三是对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地类、权属等方面的认定问题,及时召开会议研究,提出处理意见,以会议纪要形式发到调查人员及检查人员手中,及时为调查工作提供政策依据。
三、几点体会
农村土地调查政策性强、技术性强,且要求高,要做好农村土地调查,主要有以下工作体会:
(一)领导重视是搞好农村土地调查工作的前提。农村土地调查是摸清土地家底,是满足国土资源管理需求,服务经济社会建设的有效措施。我局党委高度重视这项基础工作,保证了人员、经费的到位,为本次农村土地调查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同时专题听取汇报研究土地调查工作,并将这项工作列入2008国土资源管理重点工作来抓,先后召开三次会议进行部署、发动,统一各分局的思想,从而保证了农村土地调查工作的顺利进行,为土地调查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创新管理是做好农村土地调查工作的关键。在此次调查中,我局在项目管理模式、工作模式等方面与以往相比有较大的突破:一是管理模式创新。在工作管理上,以“工作创新、质
2、全面分析市区土地利用状况,进一步加强与其它涉及调查成果应用部门的联系,确保成果在日常土地管理工作及其它部门中的应用,为我市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及其他政府部门提供数据支撑。
3、进一步完善土地调查数据动态更新机制和及时监测制度,保持调查成果数据现势性。
二00八年十一月七日
第三篇:第二次土地调查的土地利用监管技术研究
第二次土地调查的土地利用监管技术研究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当前土地利用监管模式存在的困难和不足,基于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的应用,通过业务应用系统与基础数据库的整合,提出了一套加强土地利用监管的技术模式,为提高土地利用监管的效率和水平提供了可供参考的解决方案。
关键字:土地调查土地利用监管技术
1土地利用监管现状
合理利用土地,促进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将是未来土地管理工作的趋势与方向。节约集约用地,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紧要任务,也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要实现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就必须强化土地利用监管,对土地利用的全过程进行跟踪与监督。
目前土地利用和管理过程中,还存在着以下突出问题,需要加强监管:
(1)违法违规用地。一些地方和单位为了局部经济利益需要,违法、违规搞开发,由此产生的与违法用地相关的社会矛盾也日渐突出。
(2)改头换面,违规审批。一些地方为了项目审批的需要,把不符合要求的项目进行变相处理,用不正当的手段获得合法手续。
(3)数据失真。一些地方刻意虚构、隐瞒数据,无法反映土地利用的真实情况,蒙混过关。
(4)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用地的要求,不利于国家和区域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升级。
而目前加强土地利用监管工作面临的主要困难是:
(1)监管的技术手段跟不上,仍然停留在传统的监管模式上,主要依靠执法人员的巡查和违法用地举报,监管质量和时效性得不到保障,难以适应新形势的发展。
(2)土地基础数据库尚未完全建立,土地基础数据库是整个土地利用监管的基础,没有现势性的数据,就无法为土地利用监管提供数据支持。
(3)监管方法不系统、不全面,技术手段和管理制度不配套,难以实现土地利用的全程跟踪。
提高土地利用监管水平就要改变目前的监管模式,不仅要从组织和制度上完善相应的责任追究机制和制度建设,还要从技术层面上为土地利用监管提供高效、质高的技术手段。本文将重点对土地利用监管的技术层面进行探讨,并摸索和总结一套符合当前业务发展和土地利用监管要求的新的土地利用监管技术模式。目前正在开展的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也为构建土地利用监管体系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2研究路线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和监管业务要求的提高,传统的依靠纸质材料的监管模式无法实现业务数据的有效互动,难以提升基础数据的应用效益,各项技术手段融合集成存在着较大的困难,这种模式从技术层面上已经不能满足新形势下土地利用监管的要求。
要解决土地利用监管问题,除了完善责任体系与制度建设外,还必须重点解决以下两个技术问题:(1)完备土地基础数据库建设。土地基础数据是土地管理的核心,是整个土地利用监管的基础,通过基础数据库,可以更好的实现业务之间的数据共享与互动,可以为建立科学的供地机制提供基础,也可以为批后跟踪与违法用地查处提供可视化手段;(2)进行土地利用监管信息系统建设。如果土地基础数据是核心,那么土地利用监管信息系统则是对核心数据的集成融合与复合利用,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解决好这些问题,才能为解决土地利用监管这个难题提供业务和技术上的准备。
二次土地调查作为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目的是全面查清目前全国土地利用状况,掌握真实的土地基础数据,实现土地资源信息的社会化服务,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及国土资源管理的需要,二次调查最终将形成相关基础数据成果,相关的成果均采用了最新的数据标准,有利于多项业务的数据共享与集成应用。利用二次土地调查的成果——基础地理信息、土地利用数据、土地权属数据、基本农田数据、耕地后备资源数据、影像数据(dom)和土地登记数据、整合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土地开发整理数据和土地交易数据等国土资源基础??的更新与完善,从而可以解决基础数据库的问题。
在第二次土地调查管理信息系统基础上,进行土地利用规划、建设用地审批信息、建设用地供地信息、建设用地利用信息、建设用地发证信息、土地开发复垦信息和土地交易信息的拓展,从而为土地监管业务系统的建设提供保障。因此以第二次土地调查为契机,整合基础数据资源,复合应用业务数据,实现土地管理业务的信息化,进而再利用土地管理业务的信息化,推动以图管地,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与监管水平。
根据现状和未来土地利用监管的目标要求,制定如下技术研究内容与目标:
(1)结合二次调查和金土工程,完成数据中心建设,整合并建设完成各类基础数据库。
(2)设计开发基于国土资源电子政务平台的土地利用监管系统,为土地利用监管提供信息系统支持。
(3)提供分析手段,把握数量变化的趋势,提高土地利用的决策支持水平。针对建设用地、地政地籍、执法监察等业务,能够直观地查询、统计,并可以形成相应的柱状图、饼状图。
(4)结合空间数据提供图形浏览和定位。在业务数据结果基
础上提供属性查图形、图形查属性等功能,通过专题图层获取业务办理信息和流程信息;同时可以通过制定区域分析该区域内地块信息和关联业务办理信息。
(5)提供空间数据专题地图显示。针对业务专题图层如建设用地、开发复垦和土地利用现状等,提供多种分类的专题地图显示并且允许叠加影像图层显示。
(6)空间分析和对比。提供辅助业务审查和违法用地查处的图形分析功能,同时可以将不同专题和不同时期的数据进行对比显示。
3解决方案
各类国土资源业务及其依赖的相关数据构成一个统一的、完整的国土资源业务实体,通过现有业务梳理,对信息化成果进行整合和优化,充分利用和发掘业务管理中的自动化内容,发挥土地利用监管系统的功效,实现监管流程的程序化、监管数据的实时化、监管业务的电子化、数据报表的统一化,让监管数据能够按照需要进行自动、实时、有序地传输。
土地利用监管技术建立在现势性运行数据和地理空间数据基础上,具有自动化信息传输与控制功能,强大的信息管理、信息综合分析和信息提取功能,以及图形、图像等显示输出功能,将支持土地利用监管业务全过程,通过项目的实施,将全面实现土地利用监管的信息化和自动化,并最终实现土地的节约化和集约化利用。
项目的最终目标就是在数据中心建设的基础上,以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土地利用规划数据、计划指标数据、开发整理数据等为数据基础,构建土地利用监管系统,把信息化手段引入到土地利用监管业务中,实现土地利用监管的电子化、流程化、图形化,为领导决策提供重要的数据基础与业务支持。
3.1制定并完善土地利用监管制度与规范
制定并完善土地利用监管制度,从业务上对土地利用监管进行完善与规范,为土地利用监管的信息化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3.2完善网络与信息安全体系建设
在现有网络基础上,建设和优化内部局域网,配置必要的防火墙、入侵检测等网络安全设备,制定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建立信息安全体系,为系统的运行提供必要的安全保障。
3.3数据库建设
(1)根据部和省厅统一制定的数据库标准和数据建库指南,开展各类数据库的建设整合。
(2)结合二次调查工作,开展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基本农田数据库等的建设。
(3)对于已经完成数字化建库的数据库,或通过专项调查、日常监测获取的数字化信息,进行数据整合、格式转换、数据抽取,在数据库和arcgis平台上建立满足金土工程需要的数据库。
(4)对于纸质资料,按照标准进行数字化处理,在数据库和arcgis平台上建立满足金土工程需要的数据库。
(5)对于业务系统运行管理过程中产生的数据,按照数据库标准,直接进入业务数据库。
3.4业务应用系统整合项目以国土资源基础数据库为依托,以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城镇地籍数据、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开发复垦项目数据、建设用地项目数据以及地形数据等基础数据为数据源,通过局域网,应用基于国土资源电子政务平台搭建的土地利用管理系统,完成土地预审、建设用地报批、供地管理、执法监察、在线分析等业务的流程运转与业务审查;通过国土资源专用网上连江苏省国土资源厅,下连所辖市县区国土部门,通过数据交换系统,完成项目申报和项目接收。
系统功能如下:
(1)建设用地预审管理子系统
建设用地预审管理子系统完成预审项目的流程审批与业务数据管理,业务审查以流程为主线,实现协同办公,在审查过程中,结合基础oman">gis技术。
(2)建设用地管理子系统
建设用地报批实现对报国务院批准和报省人民政府批准的建设用地项目的组卷、初审和上报的过程管理,包括建设项目用地申请的受理、辅助审查、一书四方案组卷、督办管理、信息发布、网上接收批复与申报上报等功能。
(3)供地管理子系统
供地管理子系统完成供地项目的流程审批与业务数据管理,业务审查以流程为主线,实现协同办公,供地数据与建设用地分批次或者单独选址报件数据实现无缝衔接,并可以实现对供地项目的动态跟踪。
(4)执法监察子系统
主要实现土地违法案件的违法线索、立案信息、案件查处信息、结案归档等案件信息录入、查询统计、从网上报送和接收重大违法案件备案信息功能。
(5)在线分析子系统
根据建设用地管理子系统、供地管理子系统、预审管理子系统等业务系统运行结果,自动建立土地转、征用数据库、建设供地数据库、土地开发复垦数据库等业务数据库,建立地政数据在线分析展示系统。对新增建设用地数据、建设占用耕地数据、土地供应数据、农用地转用数据、耕地占补数据、违法用地数据等信息按时间点、时间段、区域等条件进行分类、关联、汇总、统计,掌握相关耕地变化信息,以空间图形和图表的方式,实时监控全辖区或某一区域内已批准建设用地、已供的建设用地、耕地的补充情况、新增建设用地的空间分布、行业分布等信息,为参与宏观调控提供信息支持。
4结束语
通过开展第二次土地调查,结合金土工程项目,将可以在更高、更广的层面上实现适应新形势的土地利用监管技术新模式,相信随着这种模式的深入运用与完善,土地利用监管必将突破传统思维,为土地的节约集约化利用提供支持,进而为宏观决策和经济发展提供保障。
第四篇:第二次土地调查的土地利用监管技术研究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当前土地利用监管模式存在的困难和不足,基于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的应用,通过业务应用系统与基础数据库的整合,提出了一套加强土地利用监管的技术模式,为提高土地利用监管的效率和水平提供了可供参考的解决方案。
关键字:土地调查土地利用监管技术
1土地利用监管现状
合理利用土地,促进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将是未来土地管理工作的趋势与方向。节约集约用地,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紧要任务,也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要实现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就必须强化土地利用监管,对土地利用的全过程进行跟踪与监督。
目前土地利用和管理过程中,还存在着以下突出问题,需要加强监管:
(1)违法违规用地。一些地方和单位为了局部经济利益需要,违法、违规搞开发,由此产生的与违法用地相关的社会矛盾也日渐突出。
(2)改头换面,违规审批。一些地方为了项目审批的需要,把不符合要求的项目进行变相处理,用不正当的手段获得合法手续。
(3)数据失真。一些地方刻意虚构、隐瞒数据,无法反映土地利用的真实情况,蒙混过关。
(4)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用地的要求,不利于国家和区域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升级。
而目前加强土地利用监管工作面临的主要困难是:
(1)监管的技术手段跟不上,仍然停留在传统的监管模式上,主要依靠执法人员的巡查和违法用地举报,监管质量和时效性得不到保障,难以适应新形势的发展。
(2)土地基础数据库尚未完全建立,土地基础数据库是整个土地利用监管的基础,没有现势性的数据,就无法为土地利用监管提供数据支持。
(3)监管方法不系统、不全面,技术手段和 在第二次土地调查管理信息系统基础上,进行土地利用规划、建设用地审批信息、建设用地供地信息、建设用地利用信息、建设用地发证信息、土地开发复垦信息和土地交易信息的拓展,从而为土地监管业务系统的建设提供保障。因此以第二次土地调查为契机,整合基础数据资源,复合应用业务数据,实现土地管理业务的信息化,进而再利用土地管理业务的信息化,推动以图管地,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与监管水平。
www.xiexiebang.com【xiexiebang.com范文网】
根据现状和未来土地利用监管的目标要求,制定如下技术研究内容与目标:
(1)结合二次调查和金土工程,完成数据中心建设,整合并建设完成各类基础数据库。
(2)设计开发基于国土资源电子政务平台的土地利用监管系统,为土地利用监管提供信息系统支持。
(3)提供分析手段,把握数量变化的趋势,提高土地利用的决策支持水平。针对建设用地、地政地籍、执法监察等业务,能够直观地查询、统计,并可以形成相应的柱状图、饼状图。
(4)结合空间数据提供图形浏览和定位。在业务数据结果基础上提供属性查图形、图形查属性等功能,通过专题图层获取业务办理信息和流程信息;同时可以通过制定区域分析该区域内地块信息和关联业务办理信息。
(5)提供空间数据专题地图显示。针对业务专题图层如建设用地、开发复垦和土地利用现状等,提供多种分类的专题地图显示并且允许叠加影像图层显示。
(6)空间分析和对比。提供辅助业务审查和违法用地查处的图形分析功能,同时可以将不同专题和不同时期的数据进行对比显示。
3解决方案
各类国土资源业务及其依赖的相关数据构成一个统一的、完整的国土资源业务实体,通过现有业务梳理,对信息化成果进行整合和优化,充分利用和发掘业务管理中的自动化内容,发挥土地利用监管系统的功效,实现监管流程的程序化、监管数据的实时化、监管业务的电子化、数据报表的统一化,让监管数据能够按照需要进行自动、实时、有序地传输。
土地利用监管技术建立在现势性运行数据和地理空间数据基础上,具有自动化信息传输与控制功能,强大的信息管理、信息综合分析和信息提取功能,以及图形、图像等显示输出功能,将支持土地利用监管业务全过程,通过项目的实施,将全面实现土地利用监管的信息化和自动化,并最终实现土地的节约化和集约化利用。
项目的最终目标就是在数据中心建设的基础上,以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土地利用规划数据、计划指标数据、开发整理数据等为数据基础,构建土地利用监管系统,把信息化手段引入到土地利用监管业务中,实现土地利用监管的电子化、流程化、图形化,为领导决策提供重要的数据基础与业务支持。
3.1制定并完善土地利用监管制度与规范
制定并完善土地利用监管制度,从业务上对土地利用监管进行完善与规范,为土地利用监管的信息化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3.2完善网络与信息安全体系建设
在现有网络基础上,建设和优化内部局域网,配置必要的防火墙、入侵检测等网络安全设备,制定信息安全(4)对于纸质资料,按照标准进行数字化处理,在数据库和arcgis平台上建立满足金土工程需要的数据库。
(5)对于业务系统运行管理过程中产生的数据,按照数据库标准,直接进入业务数据库。
3.4业务应用系统整合 项目以国土资源基础数据库为依托,以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城镇地籍数据、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开发复垦项目数据、建设用地项目数据以及地形数据等基础数据为数据源,通过局域网,应用基于国土资源电子政务平台搭建的土地利用管理系统,完成土地预审、建设用地报批、供地管理、执法监察、在线分析等业务的流程运转与业务审查;通过国土资源专用网上连江苏省国土资源厅,下连所辖市县区国土部门,通过数据交换系统,完成项目申报和项目接收。
系统功能如下:
(1)建设用地预审管理子系统
建设用地预审管理子系统完成预审项目的流程审批与业务数据管理,业务审查以流程为主线,实现协同办公,在审查过程中,结合基础oman">gis技术。
(2)建设用地管理子系统
建设用地报批实现对报国务院批准和报省人民政府批准的建设用地项目的组卷、初审和上报的过程管理,包括建设项目用地申请的受理、辅助审查、一书四方案组卷、督办管理、信息发布、网上接收批复与申报上报等功能。
(3)供地管理子系统
供地管理子系统完成供地项目的流程审批与业务数据管理,业务审查以流程为主线,实现协同办公,供地数据与建设用地分批次或者单独选址报件数据实现无缝衔接,并可以实现对供地项目的动态跟踪。
(4)执法监察子系统
主要实现土地违法案件的违法线索、立案信息、案件查处信息、结案归档等案件信息录入、查询统计、从网上报送和接收重大违法案件备案信息功能。
(5)在线分析子系统
根据建设用地管理子系统、供地管理子系统、预审管理子系统等业务系统运行结果,自动建立土地转、征用数据库、建设供地数据库、土地开发复垦数据库等业务数据库,建立地政数据在线分析展示系统。对新增建设用地数据、建设占用耕地数据、土地供应数据、农用地转用数据、耕地占补数据、违法用地数据等信息按时间点、时间段、区域等条件进行分类、关联、汇总、统计,掌握相关耕地变化信息,以空间图形和图表的方式,实时监控全辖区或某一区域内已批准建设用地、已供的建设用地、耕地的补充情况、新增建设用地的空间分布、行业分布等信息,为参与宏观调控提供信息支持。
4结束语
通过开展第二次土地调查,结合金土工程项目,将可以在更高、更广的层面上实现适应新形势的土地利用监管技术新模式,相信随着这种模式的深入运用与完善,土地利用监管必将突破传统思维,为土地的节约集约化利用提供支持,进而为宏观决策和经济发展提供保障。
第五篇:平遥县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平遥县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及对策探讨
【摘要】平遥县受地貌格局的影响,土地利用具有明显的地域空间差异。同时,在土地利用过程中也存在着明显的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水土流失,土地干旱和经营粗放等问题。针对此现状和问题,平遥县应因地制宜地采取相应对策。
【关键词】平遥县 土地利用 现状 对策探讨
1.研究地区概况
1.1自然地理条件
平遥县位于山西省中部,太原盆地西南,太岳山之北,太行山,吕梁山两襟中央,地理坐标为东经112°12′~112°31′,北纬37°12′~37°21′之间。全县总面积1260平方公里。耕地96万亩亩。县境东南部群山环绕,中部丘陵起伏,西北部为广袤的平川。最高点孟山,海拔1962米;最低处境内汾河下游两岸,海拔735米。境内有季节性河流惠济河、柳根河、瀴涧河、昌源河、官沟河和过境河流汾河,为黄河水系。全县属温带大陆性季风半干旱气候,年均气温10.1℃、无霜期158天、降水量439毫米。
1.2社会经济条件
平遥县辖5镇9乡,总人口约49.7653万,其中农业人口42.26万。总面积1262.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96.976万亩,人均耕地面积为2.295亩。平遥县经过多年发展,已经逐渐成为人口大县、农业大县、旅游大县、文化大县。
2、平遥县土地资源利用现状及存在问题
2.1土地资源利用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异
平遥县地形主要有三部分组成:南部土石山区,中部及东北部黄土丘陵区和西北平川区(平遥县地貌类型分布见表一)。平遥县地貌空间分异十分显著,景观格局与结构在空间上表现出较强的规律性和明显的差异性。在这样明显的地貌地域分异基础上,平遥县土地利用也具有明显的地域分异(平遥县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图见图一)。南部土石山区主要以林地和草地为主,以孟山乡为例,面积233.7平方公里,耕地10752亩,国有和村有林地21万亩,退耕还林地4808亩,林地面积占区域总面积的61.3%。西北平川区主要以耕地为主,以宁固镇为例,土地面积9.9万亩,耕地6.9万亩,耕地面积占区域总面积的69.7%。
图1平遥县景观类型分布图
二、平遥县行政区划图
(备注;原千庄乡并入现在东泉镇、普洞乡并入现在段村镇,果子沟乡并入现在卜宜乡)
表1平遥县各地貌类型的分布统计表
地貌类型
占总面 积比例
海拔
主要分布行政单元
东南部土石山区 中部黄土丘陵区 西北平川区
45.6﹪ 15.80% 38.60%
1000米以上 孟山乡、千庄乡、果子沟乡、普洞乡
850-1000米 东泉、卜宜、朱坑、襄垣、岳壁、洪善、中都等乡 736-800米
古陶、宁固、香乐、杜家庄、南政等乡镇 以及洪善、中都、襄垣、岳壁等乡镇的部分村庄
备注:为统计方便,统计采用原合并乡镇之前的行政单位名称
2.2土地资源利用结构不尽合理
平遥县是一个人口大县,同时也是一个耕地资源贫乏县(平遥县土地利用类型见表二),尤其是适合开发的耕地面积更有限。通过表一与表二的对比不难发现,平遥县耕地面积明显超出其合理范围。适合做耕地的西北平川区仅占全县面积的38.6%,而平遥县耕地、园地、其他农用地面积占全区面积的70.2%。
用地类型
面积(万亩)96.976318 5.48206 38.3367 0.58538 11.80567 12.98999 0.81273 0.51789 39.39272 2.47391 209.373368
占总面积比例%
46.317 2.618 18.310 0.280 5.639 6.204 0.388 0.247 18.815 1.182 100.000
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其他农用地 居民工矿用地 交通用地 水利设施 未利用地 其他用地 总计
表2平遥县土地利用类型表
2.3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
平遥县黄土丘陵面积占全县面积的占全县面积的15.8%。,集中分布在中部及东北部地区,千沟万壑、支离破碎的黄土地貌地表形态在这里表现得淋漓尽致,水土流失现象比较严重,尤其以东泉镇(不包括原千庄乡部分)朱坑乡,岳壁乡尤为严重。据统计,平遥县唯一的中型水库(正好位于黄土丘陵区)总库容为尹回水库,库容总面积为2 630 万m3, 目前, 已淤积泥沙40 万m3, 造成供水量严重衰减。
2.4降水量少且分布不均,土地干旱现象严重。
平遥县水资源非常贫瘠,境内有惠济河、柳根河、婴涧河和汾河四条季节性河流,根据《晋中市第二次水资源调查评价报告》成果,平遥县多年(1956—2000 年)平均降水量为483 mm, 多年水资源总量为8 958 万m, 其中, 河川径流量为2 688 万m, 地下水资源量为7 011 万m, 重复量为2172 万m3。亩均占有水资源量127.75 m3, 远小于国际公认人均500 m3 的严重缺水界限。不仅如此,平遥县水资源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总体呈自东南土石山区向西北平川区递减。这就更加加剧了水资源的供求矛盾。
2.5科技投入低,土地利用粗放
平遥县绝大多数地区土地利用粗放,尤其是农业用地缺乏科学指导,农民经营以传统经验为依据。灌溉仍以传统大水漫灌为主,农药化肥的使用比较盲目,土地利用和农业生产类型的确定主观性大,缺乏统一的、科学的规划。农民科学素质低,严重制约了平遥县农业的可持续发展。3平遥县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对策探讨
3.1进行土地科学规划,加快平遥县土地主体功能区建设
平遥县自然地理环境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异,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应承担不同的主体功能。南部土石山区应成为重点生态功能区;中部黄土丘陵区应继续加快小区域综合治理,发展林果业,逐步发展成为城市近郊区;北部平川区应继续加大开发力度,成为优先发展区和农产品主产区和深加工区。3.2加强对中部黄土丘陵区水土流失治理
中部黄土丘陵区区由于社会经济发展落后,二、三产业基本没有形成规模,农民一直盲目开垦耕种,使原本脆弱的生态环境更加恶化,水土流失现象严重,为此,应该加强对该区域的综合治理。加快区域经济结构转型和植被恢复建设。
3.3加快东南土石山区开发和生态建设
东南土石山区是平遥县生态环境最好区域,自然植被覆盖率高,空气质量最好,但严重制约其发展的是地处山区,交通闭塞,社会经济极其落后,加之近年来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导致该区域生态环境得不到良好保护,更得不到开发。该区域有平遥县唯一的林场——超山林场,是国家油松采种基地和县级风景旅游区。但由于开发力度不够,几乎没有游客。该区域应继续做好生态保护工作,并因地制宜地加大旅游开发力度。3.4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步伐
平遥县是一人口大县,农业大县,平遥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步伐。平遥县现代农业已经初具规模,牛肉集团、龙海公司、五阳公司、国青公司等一批龙头企业的拉动作用日益增强,其中,牛肉集团、龙海公司等2户成为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平遥县重点打造的襄垣乡万亩梨园、杜家庄乡现代农业设施蔬菜示范基地、宁固镇养殖基地尤其是冠云集团肉牛养殖基地已初显成效。3.5对水资源实行“开源、节流、治污”
平遥县水资源极其缺乏,在加强水利工程设施建设的同时还应大力发展节水农业、节水工业、生活节水设施,并加大对污染河段和水源的治理,同时加大对河流源地生态环境保护。3.6加快农业科技普及,提高农民素质
农民素质的提高和农业科技的下乡已经成为一种社会需求,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和加强农业技能培训,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是平遥县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
总之,平遥县具有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丰厚的社会历史基础,在依托平遥古城带动的基础上,应做好区域整体规划,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步伐,真正使平遥县实现和谐、持续发展。【参考文献】
肖杨 毛显强 区域景观生态风险空间分析 中国环境科学2006,26(5),623~626 高俊莲平遥县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其存在问题与对策 地下水 2009,26(5), 62~64
郭志芳 裴红宾 张永清 吕梁山区土地资源现状及开发对策 安徽农学通报2008,14(13), 57~59 张永清 贾进财 山西省山区土地资源利用现状及合理开发对策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5,03,4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