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民族建筑的文化解读
民族建筑的文化解读
建筑是工程技术和建筑艺术的综合创作,是以空间作为直接对象的特定的文化活动,既有设计者的主观塑造意图,又有享用者的心理反馈。这两个精神过程是由建筑这一媒介联系起来的。任何建筑都是人创造的。假若我们依照多数学者所理解的文化定义,即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全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人们习得的生活行为方式或规范”,我们自然会把建筑看作是人类文化的一部分,而且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建筑是时代的写照,是艺术、文化、科技高度集中的反映。各个历史时期的建筑,都反映了文化的时代、民族和地域特色。数千年以来,许多杰出的文化巨人都充分肯定建筑的文化价值。恩格斯在论述阿拉伯人文明发展时说:“他们的建筑物,就证明了这点。”法国大作家雨果说:“人民的思想就象宗教的一切法则一样,也有它们自已的纪念碑,人类没有任何一种重要的思想不被建筑艺术写在石头上。”德国伟大的诗人歌德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法国雕塑家罗丹说:“我们整个法兰西就包括在(哥特式)大教堂里。”我国当代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说:“建筑是人类一切造型创造中最庞大、最复杂的。所以,它代表的民族思想和艺术更显著,更强烈,也更重要。”
建筑是“石头的史书”,是人类文化的纪念碑;建筑的综合性使其最能代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形象。我国的万里长城和天安门就代表了中华民族和中国。看到它们就能联想到中华文明史和伟大的文化成就。金字塔能代表埃及,凯旋门和埃菲尔铁塔能代表法兰西,自由女神像能代表美国,悉尼歌剧院能代表澳大利亚,克里姆林宫和彼得堡的彼得大帝塑像能代表俄罗斯,如此等等,都与建筑文化的丰富内涵有关。
建筑作为人类最重要的文化现象之一,具有两个明显特点。一是普遍性,即每一个人从生到死都要时时事事与建筑打交道,在建筑物内、在建筑群内或建筑文化的氛围里生活;二是复合性,即建筑既要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需要,又要体现政治、经济、科学、技术、哲学、宗教、美学观念等精神方面的要求,还得满足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思维方式、风俗习惯、社会心理的需要。复合性也可以简单理解为各种文化的综合表现。建筑有巨大的艺术容量和强烈的艺术表现力,它能映射某一文化环境(即“文化圈”)中的群体心态。因而,建筑文化又称为“环境文化”和“背景文化”。这当然是一种人造的环境。
中华民族建筑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我简要分列于下:
①我国各民族建筑是研究建筑史和建筑艺术的巨大宝库。在我国现实的民族建筑中,至今仍能看到窝棚式、账篷式、窑洞式、干栏式、邛笼式、土墙瓦顶式的各种民居建筑,它们几乎包括了人类早期建筑的各种形态,并鲜明地勾勒出了建筑发展的轮廓。
②民族建筑是研究宗教文化的宝贵资料。参见精神文化部分的宗教信仰情况。著名的寺庙、道观建筑。著名的石窟寺有新疆的克孜尔千佛洞、库木吐喇千佛洞、柏孜克里克千佛洞,宁夏须弥山石窟,云南石钟山石窟等。著名的塔有云兰大理的崇圣寺三塔、景洪县的曼飞龙塔,宁夏银川的海宝塔,内蒙古呼和浩特的万部华严经塔等。藏传佛教寺庙著名的都多得不能一一列举,仅举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的一部分。色拉寺、甘丹寺、哲蚌寺、瞿坛寺、拉卜楞寺、大昭寺、昌珠寺、萨迦寺、塔尔寺、扎什伦布寺、雍和宫、河北承德避暑山庄的外八庙等。宗教建筑对于研究宗教历史、宗教文化具有重要史料价值。因为民族地区信奉原始宗教和其他大宗教的人较多,所以在村寨及居民建筑中,还有一些祭桩、木鼓屋、神龛等建筑设施。
③具有民族独特风格的建筑是代表民族的重要的永久性标识。我们看到布达拉宫就会联系到西藏、拉萨和藏族;看到成吉思汗陵及穹庐顶的现代建筑上装饰有奔马的形象,就会想
到蒙古族;看到鼓楼和风雨桥会想到侗族;看到竹楼和笋塔就会想到西双版纳和傣族;看到具有阿拉伯风格的建筑和清真寺,自然要联系到回族和新疆的伊斯兰民族,如此等等。造成这种现象的内在原因,是由于这些建筑与这些民族的文化形象密切融合联系在一起。④民族地区的古建筑和古遗址是研究民族史和民族关系史的重要史料。如西藏的布达拉宫,原为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与唐联姻,为迎娶文成公主而筑的宫城,既有藏式建筑的鲜明特色,也有汉藏文化融合的风格。拉萨小昭寺原为文成公主督饬藏汉工匠建造。由于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进藏时带了大批工匠,所以在唐及以后的青藏地区藏族建筑中,都吸收有内地汉族建筑的工艺成就。云南大理崇圣寺三塔,建于南诏时期,其中凝聚着白族和汉族工匠的智慧。内蒙古的五当召是研究藏传佛教和蒙藏关系的重要文物。内蒙古额济纳旗的西夏古都黑水城遗址中,城外西南角有座伊斯兰建筑,说明西夏时期伊斯兰文化的广泛影响。
⑤土司衙门类建筑为研究封建王朝的民族政策提供了宝贵资料。湖南省永顺县的“老土司城”,距今已800多年。新疆的北庭故城、伊犁将军府旧址等,都是研究民族地区与中央王朝关系的重要文物。此类建筑在民族地区遗存较多。
⑥陵墓建筑为丧葬文化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除穆斯林陵墓外,在国内影响最大的是皇陵,涉及到少数民族的有清朝的东陵、西陵,蒙古族的成吉思汗陵(1954年迁建),藏族中极少数转世**享有的灵塔葬。民间的陵墓建筑主要施于土葬。例如毛南族,石墓以石料精心雕刻后垒成,围盖墓碑的重檐石楼阁有的高达四五米,上面刻有各种人物和神仙的图像;墓柱上浮雕着盘绕的蛟龙;柱础上雕有花卉动物;墓顶装饰着石雕的大仙葫芦、太阳、云水、麒麟等,墓碑两侧刻有大幅挽联,联边刻有凤凰、画眉、仙鹤、蝙蝠、游鱼、梅花鹿、仙桃、水仙、大象等图案,象征吉祥、长寿、福贵、有余、厚禄、清廉等祝愿和颂赞。这些雕刻所反映的文化心理,是我国许多民族所共有的。
⑦建房礼仪,各民族有许多共同点。我国绝大多数民族都把建筑新房屋视为重大活动,因而有传统的礼仪需要遵守。从选址、奠基、破土到伐木、立柱、上梁、盖顶,直至乔迁,都有相应的仪式,最重视的是选址、上梁、“合龙”、落成等关节。一般有专人主持问卜、献祭品、放鞭炮、念祝词等。在民族村寨中,某家建房,全村亲友乡邻协力帮助,多为义务劳动,而且尽心尽力,看作是共同的大事喜事。
⑧公用建筑所反映的社会公共活动。除宗教建筑中的寺庙是举行宗教活动和宗教节目活动的主要场所外,在南方许多少数民族聚居村寨或更大的社区里,都有举行社会公共活动的地方。例如高山族的多数支系都有以部落为单位建立的男性会所,是男性年龄组织的教育训练中心,也是部落的政治军事中心。侗族、壮族有戏楼,京族有哈亭,土家族有摆手堂,苗族有芦笙堂(或场),有些民族有铜鼓场等,基本上是公众聚会或进行歌舞活动的场所。最典型的公用建筑可能要算侗族的鼓楼了。它的社会功能很多。鼓楼作为侗寨的重要标志之一,一般建于寨子中心,有老人义务看守。鼓楼是侗寨商讨重要军事、经济事务和举行集体娱乐活动的地方。
⑨民居建筑能反映出婚姻家庭情况。民居的建筑单元,实际上是为个体家庭而创造的。基诺族的“大房子”是父系家庭公社的产物;拉祜族西支的“大房子”是母系残余形式大家庭的反映。羌族民居的起居室较大,一般在30至60平方米之间,而且地板距天花板的空间有四五米高,如此宽敞是为了满足亲友们节日聚会时喝咂酒,“跳沙朗”,即跳羌族锅庄集体舞。侗族木楼的外廊很宽,因为这里是夜晚一群姑娘和一群小伙子对歌(行歌坐夜)的地方。傣族竹楼楼梯口有间为姑娘设的纺线房,晚间几个姑娘结伴在此纺线;小伙子用歌声征得姑娘同意后可以进去对歌。黔南“青裤瑶”中,姑娘卧房的门上有个拇指大的小洞,高低与床相同,夜晚小伙子可以用小竹棍捅醒姑娘,与之隔门谈情说爱,俗称“闹门洞”或“恋爱洞”。过去海南黎族中有为姑娘建的“寮房”,云南宁蒗纳西族中有“姑娘房”,都是为青年男女自由恋爱准备的。
⑩建筑中表现出丰富的装饰美术。主要是雕刻和绘画,最普遍的是上彩油饰。在藏族、蒙古族、傣族、白族、纳西族、回族、东乡族的寺庙和民居中反映很突出。甘肃临厦回族、东乡族的砖雕技术精湛绝妙;纳西族和白族的木雕镂刻十分有名。侗族在鼓楼和风雨桥上的彩绘绚丽夺目,喇嘛寺庙的壁画艺术成就卓著。俄国作家果戈里说:“建筑是世界的年鉴,当音乐和歌曲沉默的时候,建筑仍在歌唱。”相信同学们能从我国的民族建筑中“听”到更美的音乐和歌唱。
第二篇:解读山地建筑
解读山地休闲
王冰梅
摘要:本文回顾了山与中国宗教、政治、文学、绘画、民俗、地理等的渊源。比较性地阐述了山地休闲的内涵、形式、特征,介绍了国外山地休闲概况。提出大力发展中国山地生态休闲的主张。
关键词:山与中国文化 山地 山地旅游 休闲 山地休闲
社会学家余光远说:“旅游(休闲)是一个文化性很强的经济事业。” 瑞典哲学家皮普尔说:“休闲是一种文化基础”。休闲学者马惠娣说:休闲的价值不在于实用,而在于文化,所以,在阐释山地休闲之前,有必要谈谈山与中国文化的联系。
一、山与中国文化
信手翻阅一下中国的文化艺术文本,或回眸一下中华历史长廊,你会发现,中国的文化历来与山有着不解之缘。
古代中国人对于山有着近乎宗教一般的崇拜与敬畏,自夏商时代始,历代帝王都有登山封禅和祭祀山帝的传统。春秋之前,朝廷设有掌管大山的官吏被称为“岳”。尧在位时,晚年选择继承人,命四岳“悉举贵戚及疏远隐匿者”。四岳推荐了舜。因此,山又称为“岳”。五岳之首泰山可谓中国的文化山,儒教创始人孔子感慨“登泰山而小鲁”,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据考,早期只有东西南北“四岳”,因为在中国的文化词汇中,有五行、五谷、五音、五味之说,因此,添加了中岳嵩山,始有五岳之说,以求对应和平衡。中国的山岳多因是道教、佛教的发祥、壮大之地而声誉鹊起,正所谓“山不在高,有仙则灵”。五岳是中国道教孕育传播的地方,九华山、普陀山、峨眉山与五台山列为四大佛教圣地。中国古代众多的神话传说都发生在名山大川之中,像神农尝百草,愚公移山,孙悟空与花果山、五台山等,《西游记》、《聊斋志异》提到的魑魅魍魉神仙鬼魅的出没藏身之地则不是山洞就是山头。而武当山、嵩山与博大精深、独树一帜的中华武林文化有着深厚渊源。
山居文化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部分,从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诗句中可窥见一斑;王维《山居秋暝》对山中美景一咏三叹,唯美之至;黄公望晚年隐居富春山,一幅《富春山居图》被后人誉为画中之兰亭。白居易筑草堂于北香炉峰,其《庐山草堂记》开头便是:“匡庐奇秀,甲天下山……”为庐山奠定了很高的声望。“背山面水”不仅是中国古代建筑学上的人居经典,而且是今天的房地产商宣传中最响亮的招牌之一。当代文人余秋雨前有畅销书《文化苦旅》,其“文化”、“旅”字流露了游历与中国文人创作之间的关系,其随后的《山居笔记》书名又道破中国文人无法释怀的“山居”情结。
有山多有水,水随山转,山因水活,山静水动,阴阳互生,这是古今中外崇尚的最佳审美和休闲境界。中国古代的文人墨客、雅士鸿儒寄情于山水,以达到物我两忘的超然境界。南北朝时的俪道元,宋代沈括,明朝的徐霞客遍游名山大川留下《水经注》、《梦溪笔谈》、《徐霞客游记》文笔优美的地理学著作。李白、杜甫、谢灵运一生纵情于祖国山河,获得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灵感源泉。中国历代的艺术史上形成了山水诗、山水画的主流派别。“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苏轼为后世文人效仿的楷模,庄子“智者乐水,仁者爱山”为后人津津乐道。九九重阳登高习俗又对中国人的山地休闲起着推波助澜作用。在国人眼中,山水蕴涵着宇宙无限奥妙,是得道、生慧,宁静致远、淡泊明志和修身养性之处,是吸取天地精华、与天地精神往来的处所。山与休闲文化的关系,体现了中国人特有的休闲方式和休闲理念。
现代中国革命时期,山又因革命斗争历史被抹上红色一笔。井冈山被称为中国革命的摇篮,延安宝塔山成为革命者心中的圣地,太行山是中国抗日战争的根据地,、沂蒙山水哺育了中华好儿女,狼牙山、风雪大别山也因革命故事而成为红色旅游经典。朱德、毛泽东、邓小平等不少革命领导人非常喜爱登山,这除了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染以外,又多了一层意味:就是革命斗争意志的磨炼和对征服与胜利的渴望。稍作留意,你会发现毛泽东的诗词中出现“山”字不下数十次,有井冈山、黄洋界(西江月《井岗山》)、武夷山(如梦令《元旦》)、岷山、乌蒙山(七律《长征》)、六盘山(清平乐《六盘山》)、昆仑山(念奴娇《昆仑》)、钟山、龟山、蛇山、巫山、韶山等。
有山必有林,山林、密林成为庇护人类休养生息最后的处所,于是,才有了逼上梁山,占山为王、重上井冈山的故事;林也给山罩上一层神秘的面纱,为人们预留无限的想象空间,于是,有了《西游记》、《聊斋志异》这样的神话经典,并演绎了雪山飞狐、华山论剑、少林功夫等蕴涵中国哲学意味的武学传奇。
二、论山地休闲
实际上,国内外休闲学界并无“山地休闲”的概念、分类和相关论述,“山地休闲” 可以看作是山地学与休闲学的嫁接,是“山地旅游”概念的扩大化和泛化,山地休闲的兴起是旅游产品升级、是由观光旅游迈向休闲度假的必然产物,反映了现代人追求文化内涵、精神需求的本质特征。当然,“山地自行车”的流行也做了很好的铺垫。
(一)旅游与休闲的区别 1.内涵的区别
马惠娣认为:旅游的特点是异地性、业余性和享受性。旅游者的目的是求新、求知、求乐,求得美好的回忆。而休闲更注重精神享受,不仅满足人的感官需要,更能满足人的心理和精神需求。“是一种精神态度,是灵魂存在的条件”。更强调个体与群体间的文化氛围、文化体验、文化传播和文化欣赏。这正是休闲的价值。国外学者阐述休闲学的核心是:休闲是生命的一种状态,是“成为人”的过程,休闲不仅是寻找快乐,也是在寻找生命的意义。休闲有三个特征:一,休闲是“精神的态度”,意味着“平和、宁静状态”;二,休闲是一种为了使自己“沉浸在创造过程”的机会和能力即所谓“闲暇生艺术”;三,休闲使上帝的“赠品”。从我国学者宋瑞的定义来看,休闲的本质是:获得惯常生活事务所不能给予的身心愉悦、精神满足和自我实现与发展。2. 范围和外延的区别
休闲包括娱乐、游戏、个人爱好、旅游、健身康体以及部分文化消费活动。要比旅游范围宽泛得多。
(二)山地休闲文化与海洋休闲文化的区别
显然,山地休闲是以显著的地理特征对休闲所做的新的分类。按此分类方法,尚有滨海休闲、海岛休闲,城市休闲、乡村休闲等。在欧美国家,滨海和海岛休闲更为多见和成熟。这是由其地理特征所决定的。如果说浩瀚、时而狂野时而舒缓的海洋造就了西方文开放、冒险、挑战的民族性格,那么,肃默、厚重的山地和内陆给东方人气质中注入了沉稳、坚韧、内敛的因素。使得东西方的文化传统与休闲方式迥异。西方人热爱帆板、冲浪、漂流、攀岩、野营、滑雪、山地自行车、沙滩排球等动态的运动休闲方式,同时,也有罗曼蒂克式的悠闲逍遥:如沙滩日光浴、海滨漫步、咖啡厅小坐、温泉浴、打扑克等;东方人崇尚垂钓、卧游、归隐、神游、气功、观赏、品茗、吟咏等静态的休闲方式。但随着东西方文化的日益交流,东西方文化行为界限开始模糊、融合。西方人开始饶有趣味地学习东方的养生修身方式,中国人尤其是年轻人开始追随动感的、挑战的、冒险的时尚休闲方式。
(三)何谓山地休闲
上世纪80年代起,有学者明确提出“山地学”的概念并加以研究,随后,建立在地理地质学基础之上的“山地旅游”成为我国旅游学界的研究目标。而国外更注重山地旅游与生态关系的研究。
所谓山地,在地理学上是指海拔500米以上、起伏较大、坡度陡峭,一般呈脉状分布的高地。丘陵与山地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只有高度上的差别,前者海拔在500米以下。我国山地面积为33%,包括丘陵、高原在内的广义的山地面积为69%。浙江省丘陵、山地面积为70.4,其余是河流和平原和盆地,可耕地很少,故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说。临安山地占86%,森林覆盖率74%。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数。因此说,中国人绝大部分生活在以山地为主的内陆地区,这与欧美等西方国家有很大不同。
休闲的定义和解释很多,笔者认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宋瑞对休闲的定义较为全面而精练:休闲是指人们在可自由支配时间内自主地、以自己所喜爱的、认为有价值的方式,从事某些个人偏好性活动,并从中获得惯常生活事务所不能给予的身心愉悦、精神满足和自我实现与发展。其中:“获得惯常性生活事务所不能给予的身心愉悦、精神满足和自我实现与发展。” 规定了休闲的本质。
山地的休闲应凸显山地的特征,充分利用山地的自然和人文资源营造的氛围,前者包括山体、水体、空气、动植物和特殊天象,后者包括宗教、建筑、历史典故、文学艺术烙印等,从而提供观赏、攀登、野营、写生、摄影、徒步穿越、自驾车穿越、宗教拜谒、度假疗养、洗浴、漂流、采摘、滑雪、探险、特色餐饮、垂钓、山地自行车等休闲活动。有人提出,充满危险、高度消耗体力的登山运动是否属于休闲?其实,只要对照休闲的定义,理解了休闲的本质特征,这个问题不难回答。只要是非竞技、非职业的运动,使人在运动中体验到征服、胜利的快感和满足,而不是挫折、失败和沮丧,产生身心愉快,精神满足,有利于自我实现与发展,则都属于休闲范畴。
(四)国外山地休闲扫描
国外虽以滨海休闲、乡村休闲较为多见和成熟,但通过开发旅游资源促进贫困山区发展的案例也不在少数,如20世纪70年代法国东南部山区,西班牙阿斯图里亚斯地区、墨西哥的坎困地区等。较著名的国外休闲山地有: 1.加拿大班夫国家山地公园
加拿大班夫国家山地公园坐落于落基山脉,建于1885年,园内有湖泊、瀑布、温泉、古建筑、滑雪场、娱乐场等,提供泛舟、骑马、登山、雪车等活动。2.瑞士阿尔卑斯山高山冰雪民族文化山地旅游
瑞士阿尔卑斯山有复杂的山体结构和多种山区小气候,是著名的滑雪胜地和世界登山运动的起源,其主题线路就是滑雪和温泉浴,另有景观列车,山地自行车、徒步穿越、古老的中世纪小镇、温泉冰川地址博物馆等休闲项目。3.尼泊尔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山地旅游
尼泊尔位于喜马拉雅山中段南麓,境内有200多座6000-8000米的山峰,有“山国”之称,吸引了大量的登山爱好者。4.日本的山地休闲
众所周知,日本是 “樱花之国”、“地震火山之邦”。境内多山地,多温泉、多河流瀑布。日本山地约占全国面积的76%,著名的富士山是日本的象征之一。是旅游业较发达的国家之一。山地休闲项目有高山滑雪、登山运动,温泉浴、种植园采摘、休闲农业等。日本的保健型温泉洗浴服务相当细致,有许多可以借鉴的地方。
总之,我国是一个内陆山地国家,山与中国宗教、哲学、养生、民居、文学、绘画、风俗民情有着深厚的渊源,为发展山地休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我国应当结合当代国际流行休闲元素,展示山地自然和人文风情,贯彻“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和生态理念,科学地开展山地休闲,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参考文献:
[1]王瑞花 云南山地旅游资源特征及开发保护策略-以滇中轿子雪山为例 昆明理工大学硕士论文集2005,3月
[2]马惠娣 未来十年中国休闲旅游业发展前景瞭望
齐鲁学刊 2002(2)
[3]宋瑞 国内外休闲研究扫描
旅游学刊 2004(3)
第三篇:文化墙解读
六(3)班文化墙解读
班主任:王亚战解说员:周源 曾婧媛
尊敬的老师,领导大家好!
首先,我代表我们六年级三班33名同学欢迎各位领导来到我们这个‘’大家庭。‘’我们班是一个团结、奋进、创新、和谐的集体。我们班的班级口号是:不为失败找借口,只为成功找方法。今天我要为大家介绍一个地方,这——就是我们班的文化墙,我们在这里展示风采,我们在这里书写梦想。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幸福空间,畅想未来。‘’八个大字,我们在教室,学校这幸福的空间里学习,奠基美好的未来。看,文化墙的中间有三本摊开的书,书上有语文、数学、英语的基本知识。书的旁边还有几本‘’百科全书‘’和安全手册。这几本厚厚的书寓意是让我们在无穷的书海里遨游,在书香里漫步.同时也让我们时刻牢记各个方面的安全,让我们对生命负责。
文化墙上的每幅作品都具有独特的风格,文化墙的左边是一只大蝴蝶,蝴蝶的翅膀上是同学们画的手抄报,我们描绘着不一样的世界,我们用优美的文字抒发着心中美好的理想。蝴蝶的头上是我们去年踏青时的照片,有拔河的,还有在沙滩上玩的……看我们是多么天真可爱。多么地幸福快乐。
文化墙的右边是一个小房子,上面写着‘’幸福之家‘’小房子里面是我们班经过投票选出的幸福之星。每颗星每个月都会更换。小房子旁边有一个向日葵,上面写的是我们的班规,是对同学们最起码的要求。叶子里写的是我们的班级口号。
我读书,我快乐,我们的读书角也是同学们最喜欢的地方,每人都把最爱的书和报献出来,与他人交流。课余时间,同学们在这里遨游知识的海洋,吸收知识的营养。读书角的上面是我们班的奖状它——是我们班的荣耀。同时也增加了我们的自信,激励我们争取更多的荣誉。为了锻炼我们的能力,提高我们的素质,我们人人都是小干部,人人都有自己的岗位,这就是我们温馨的‘’家‘’,我们为拥有这样的学习乐园而骄傲,我们会团结互助,努力进取,为班级争取更多的荣誉,在这空间里幸福快乐的学习。
我的解说讲完了,谢谢领导老师们的参观!
第四篇:德国文化解读
德国文化解读——人类文化苍穹的双子星座
糟乎?美乎?褒贬不一的德语
语言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体现出这一民族的文化特性。在当今世界上,德语虽然不能与汉语、英语等语种的规模相提并论,却是欧洲联盟中最大的母语,全欧洲约有9000万人说着德语长大。在历史上,德语也有过它辉煌的时代。在20世纪30年代以前,由于德国人在科学技术方面的领先地位,德语曾一度大量进入科技领域,成为一种国际性的科技交流语言。德语作为一种语言,人们对其褒者有之,贬者有之,其自身也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
“糟糕的德语”
德语属印欧语系中的日耳曼语族,与荷兰语、丹麦语、挪威语、瑞典语、英语等是近亲。因此,学过英语者再学德语,会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学起来会比较快。笔者有一次与几位德国朋友聊到中国的方言问题,特别提到汉字在沟通和紧密中国文化方面的极端重要性,说如果中国也使用拼音文字,那么普通话与粤语、闽南话以及吴语的区别决不亚于德语和英语的差别。一个说粤语、闽南语或吴语的中国人学习普通话,就像德国人学英语和荷兰语一样。话虽如此,德语毕竟与英语不一样。初学德语的中国人首先会在三个方面不太适应。一是德语句子结构“反常”。许多句型属于“框式结构,动词常常要放到句子的结尾,听德国人说话时,一定要等到最后句子结束,才能明白其意思。于是,德语成了一种所谓“让人着急的语言”。二是德语名词都有自己的性。凡是名词到了德国人嘴里都有它的性别。于是,桌子成了阳性物品,房屋属于中性物品,而长凳又是阴性物品。总之,一切事务都分为阳性、阴性和中性。三是数数时很别扭。无论汉语、英语,数字的表达都是先数十位数再数个位数,到了德国人口中则完全倒过来。中国人说二十八,到德国人那里就成了八和二十。德语这些与众不同的特点往往使初来乍到的外国人一时无法适应,而闹出一些笑话。
19世纪下半叶,俾斯曼由于以铁血政策统一德国并在资本主义国家中开创社会保障制度而成为欧洲最伟大政治家,许多人因而慕名而来。其中一位美国女士专门雇了一名翻译陪她去德国国会,聆听这位德国宰相的演讲。俾斯曼的演讲很有气势,也很长,中间不断受到热烈的鼓掌。这位美国女士惟恐漏掉翻译过来的每个字,拼命靠近她身边的译员,但是译员闭口不言。她用胳膊肘推了译员几次,他仍然没有反应。这位美国女士实在忍不住了,只好问道:“他在说些什么?”得到的回答却令这位来自大西洋彼岸的女士意想不到:“不要着急,夫人,我在等。他的动词还没说呢。”
对德语的框式语法结构感到不满的人不只是这位美国女士。专门研究德国文化的斯泰尔夫人也曾在一篇论文中抱怨,在德国,人们根本就无法进行有意思的会话,因为德语的语法结构总是把句子的意思放到句末,在这种情况下,当一个人在说话时,其他人无法中途插话,产生“插话所能起的愉快作用,而这种插话方式在法国就能使讨论活跃起来”。
对德语评价最差的恐怕要数大名鼎鼎的美国作家马克·吐温了。他曾在一篇名为《糟糕的德语》的文章中写道:“德国报纸上一个一般的句子都是无比卓越和印象深刻的珍品。这句子要一个通栏的四分之一;其中包含所有的10个词类——不是按正常的次序而是混杂的;主要是由作者当场构造起来的复合词,这些词在任何词典里都找不到......还涉及14到15个不同的主语,每一个都有它本身的圆括号,加上这里那里一些额外的圆括号,其中再包括3至4个插入语,都再堆在一起插入在一对大括号中间——跟在后面的才是那个动词,然后你才第一次明白那位写作者是在说些什么;在那个动词后面——就我的理解,这仅仅是为了装
饰——写作者堆上‘有、是、曾是、曾有、未成’诸如此类起这个作用的一些词语,然后这个不朽的成品就告成了。......对一个外国人来说,要学习如何阅读和理解一张德国报纸,永远都是不可能的事。”这位美国大文豪还在它的《欧洲游记》中称德语是一种“可怕的语言”、“死语言”。他夸张地宣称,一位智者“可以在30小时内学会英语,30天内学会法语,而要学会德语,得花30年时间”。看来,在马克·吐温眼中,德语确实很可怕。
其实,对德语没有好感的不只是马克·吐温,列夫·托尔斯泰也曾形象地把德语比作看不到尽头的铁路线。
德语的发音也令人不敢恭维,与其它欧洲语言相比,德语听起来很生硬。一次,笔者与朋友在一起神侃时,聊到德语的发音,才知道欧洲大陆流行一种说法:“法语是贵妇人的语言,意大利语是少女的语言,西班牙语是上帝的语言。德语却成了毛驴的语言。由此可见,德语听起来好比有人把铁钉钉进木板。还好,我小时候虽然不是一个好学生,但还没有坏到被强迫去上德语课。”
魅力德语
不过,并非所有人都像马克·吐温那样,对德语抱以不友好的态度。事实上,德语有着许多语言所不具备的优点。
德语在一定程度上张显着德国人的思辨文化特征。有人说,颠来倒去的德语句型结构非常能够体现出德国人的思辨特性,因此,与其它语言相比,德语更适合作为学者、哲学家和法学家们的语言。正因为如此,德国成了思维的王国。
德语也反映出德国人的个性特点。例如,在大多数国家,人们把祖国比作母亲,因为祖国是养育人们成长的地方,她体现着对子女的一种母亲般的慈祥爱护。而德国人却把祖国比作父亲。在德语中,祖国(Vaterland)是由父亲和国家组成的复合词。这既反映了德国社会男性家长制的浓烈文化印记,也从一个层面说明,在德国人眼里,祖国就像父亲那宽厚的胸膛一样,给人一种安全感,是强有力的保护者。
在德语中,名词都有自己的性别特征。但是,在我们中国人眼里,德国人对一些事务的定性实在令人费解。例如,在中国人的观念中,太阳有一种阳刚之美,月亮则属于阴柔之列。而德国人却不这样认为。在德语中,“太阳”是一个阴性名词,月亮反而是阳性名词。大概德国人自己也感到这一点与其他民族的感知不太一致,一位德国作家因此专门进行了解释:“‘太阳’(die Sonne)是一位女性,与‘欢乐’(die Wonne)同韵。......太阳是一位母亲,她的温暖宛如盖在倍受寒冷煎熬的孩子身上的羽绒被。”仔细想想,德国人的解释也不无道理。在人类的共同感知中,人们从小在母亲的怀抱中长大,母亲的怀抱就是温暖的和快乐的源泉。加之在气候想对寒冷的德国,太阳被视为生命之光,因此,将太阳比作母亲,是最贴切不过了。而月亮的冷峻、严肃,的确带有明显的男性色彩。
文如其人。德国也像德国人一样,极具严谨性。由于名词有性、数、格的限制,各伺其位,不管一句句子有多么冗长,不管其中单词的排列有多么乱,人们总能有条不紊地将句子的意思理清楚,而且决不会像英语那样容易出现歧义。正因为如此,有人认为,用德语签订国际条约就不怕会出现不同的解释,不会出现扯皮现象。
像中国人跨地区交流时要说普通话一样,德国也有自己的“普通话”——高地德语。德国虽然不像中国那么疆域辽阔、民族众多,但“方言”成分很浓。在历史上,德语可划分为三个部分。在北德地区,人们一般说低地德语;在南部地区,人们说巴伐利亚方言、土瓦本方言和阿雷曼方言。这些方言至今仍然有很强的生命力。在中部地区,如果一个外国人从东部的德累斯顿经美因河畔法兰克福直到德国西部小城特里尔,他会在一路上听到萨克森方言、黑森方言和法兰克方言等中部方言。正因为如此,一些学过正轨德语的外国人初到德国时,往往会一头雾水,听不懂德国人在说什么。众多的方言在某种意义上可以体现和保持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彩性。从这一角度,丰富的德语方言也是当今德国文化多姿多彩的原因之
一。当然,为了沟通的方便,德国人通常都会说高地德语,尤其在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人群中,在电视和剧场里,高地德语还是大行其道的。
虽然有很多人不喜欢德语,嫌其发音过于生硬,句子过于冗长,但钟情于德语者大有人在。据统计,除了以德语为母语者外,世界上还有5000万人在学德语。德国人喜欢自己的语言自然不必说,外国人钟情于德语,不外乎出三个因素:
其一,是德语本身的魅力。有人认为,根据德国的音乐标准,作为一种美丽的语言应该有许多元音,有圆润的音调。德语在这方面的优势并不突出,但它有一种巨大的美学魅力,强大的组合词功能使它善于表达深沉的思想和浓烈的情感。一位俄国作家曾这样评价德语:“它更像雷格玩具箱里的塑料积木,所有部分都可以互相拼接。想用它拼装什么,都留给每个人自己决定。”
其二,人们钟情于德语,还在于现实的需要。德国是当今世界上最发达和最有影响力的国家之一,人们渴望了解它、学习它,而实现这些目标的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掌握德语这一交流工具。此外,德国作为欧盟内部最大的经济体,蕴藏着巨大的商计,吸引着周边国家的人们去那里寻找工作机会。因此,德语在波兰、俄罗斯、匈牙利等东、南欧国家以及土耳其都很有市场。
其三,对于一名外国人,也许学习德语的最重要原因在于德国文化的巨大魅力以及德国文化在西方文化中所占的重要地位。自西方进入近代社会以来,德国人无论在文学、哲学、音乐等领域,还是在科学技术领域,都创造出了光辉灿烂的成就,令世人惊叹不已。于是,通过学习德语探究德国的文化,就成了外国人特别是我们东方人领略西方文化精髓的一条捷径。歌德曾说过:“如果把德语学好,世界上其它语种就不用学了。”这话虽然有些夸张,却也体现了这位大文豪对德语的信心。
第五篇:建筑文化——道教建筑
建筑文化——道教建筑
道教是我国汉民族自已的创立的一种宗教,它的中心思想来自道家,而“道家之源,出于老子”(《魏书释老志》)。东晋南北朝时期,道教十分活跃,南方有葛洪、陶弘景、陆修静,北方有寇谦之,都是中心人物。它的兴衰对我国封建社会政治、文化、思想、生活、习俗、各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它是社会经济和文化的综合反映,又是宗教哲学思想和信仰的体现。
1:道教产生的思想渊源
古代鬼神思想
巫术和神仙方术
谶纬之术
黄老思想
2:道教的基本信仰和教义
道教的基本信仰与教义是“道”,“道”原先是先秦道家的哲学概念,“道“是“神异之物,灵儿有性”, “为一切之族首,万物之父母”。道教发挥道家的思想,并把道和老子合而为一,于是老子在道教中变神化为众生信奉的神灵。
六朝时又演化出至高无上的元始天尊,产生了三清尊神。
以后道教又逐渐发展并形成了包罗许多天神、地祗、人鬼在内的神仙系统。3:道教的诸神
诸神:
三清:道教最高贵的神,依次是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三清神像主要供奉在道教宫观中的三清殿内,中间是元始天尊,左边是灵宝天尊,右为道德天尊。
四御:地位仅次于三清的四位天帝,具体指:北极紫微大帝(总御万星),南极长生大帝(主掌人间福寿),勾陈上宫天皇大帝(统御万雷),承天效法後土皇地祗(执掌阴阳生育,万物之美,大地山河之秀)。
四方之神,八仙。
4:道家仙境
一:十洲三岛
二:十大洞天
三:三十六小洞天
四:七十二福地
5:道教奉祀建筑的起源
源于华夏先民的墓葬祭祀活动。最初的祭祀是在室外进行,以后便逐渐转向室内祭祀祖先神灵。
源于清寒的神仙思想,作为与神沟通的最初普通建筑,逐渐发展变成祀神之所。6:道教建筑的种类
狭义上是指道教徒用以祀神、修道、传教以及举行斋蘸等祝祷祈攘仪式的建筑,包括宫、观、殿、堂、府、庙、楼、馆、舍、轩、斋、廊、阁、阔、门、台、亭、塔、榭、坊、桥,可分为供奉祭祀的殿堂,祈禳的坛台,修炼调经的静室,生活居住的房舍和供人游览憩息的园林建筑五大部分。
广义上的岳庙,关帝庙。城隍庙,土地庙等,也是属于道教建筑。
祠:祠用作建筑上的专称开始源于祀祖。道教建筑之称祀,也许与儒学有关。但是儒家之祀与道家之祀有所不同,儒家祀内仅设木主儿无神像,道家之祀皆有神像。
庙:凡祀外神者亦成庙,祠庙二字多连称。祠原为儒家产物而非道教建筑,但自从
真宗对辽战争失败后提倡“神道设教”粉饰太平,到处修建寺庙,有的就利用原有的祠予以扩建二仍称祠,其中最有代表性的算是位于山西太原市西南五十里悬瓮山麓的“晋祠”。
晋祠:
晋祠圣母殿是为奉祭叔虞的母亲邑姜所建,以前叫做“女郎祠”。点南北宽七间,东西深六间,重檐歇山顶东向,四周围廊,此为宋“副阶周匝”的现存最早实例。殿内塑有侍女像,姿态灵活秀美,是宋塑中的精品。
陕西三原县城隍庙:
建于明洪武八年,是明早期的代表作,正点宏伟,钟鼓楼为重檐十字歇山顶,还有寝宫,大门做工奇巧,水磨砖砌照壁亦为精品。
观:本来帝王居所称为宫,城堞可供眺望处称观,封建时代统治者崇奉天神所以祭祀之所也称宫,迎候天神知所也称观。
道观初名“馆”亦称“庵”,唐宋时期观之大者称“宫”,唐玄宗天宝二年做太清宫以祀老子(在长安,亦玄元庙改称)。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做玉清昭应宫以奉天书,史称:以夜继昼,每绘一壁给二烛,七年乃成,饭二千六百一十楹,制度宏丽。
唐时改庙称宫,当时道教画像较盛。观亦称“道院”乃是规模较小的观。
宫观地点的选择都在风景优美、人迹罕至之处。道家谓神仙所居之处率在名山洞府之中,股以天铭,称之为“洞天”,“洞天”成了宫观的代名词。
鹿邑太清宫:
鹿邑太清宫在河南鹿邑县城东五公里处,传为老子故里。唐乾封元年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创建祠庙,称为紫极宫,天宝二年改为太清宫。现存正殿五间,古柏二株,铁柱一根,唐宋诸代碑六通。
北京白云观:
北京白云观位于北京市西直门外滨河路,唐玄宗元二十七年,建天长观,金正大元年丘处机西游归来,主持与此,改名长春宫,后毁于战火,后在其下院加以扩建。
白云观是全真道第一祖庭,现存邱祖殿、灵宫殿、玉皇殿、老律殿、四御殿,戒坛等建筑。
寺:一般人的心目中“寺”是佛教建筑的专称,其实在道教建筑中也有名寺。
南北朝时,宋明帝与泰始三年在京城建康北郊为陆修静建崇虚观,至孝文帝太和十五年秋,八月“戊戌移道坛与桑乾之阴,改曰崇虚寺。此为道观称寺的唯一特例。
7:道教建筑选址与特点
宫观是道教祀神和作法事的场所,宫观规不大,则一般称“院”,即道院。宫观形制来自祠庙,营建之始先是选址,自古以来凡为道者多在山林选择名山洞府,所谓“洞天福地、古迹灵坛”“之地”,“天伦之
一、效法自然”这是道门古教的首要条件。除道德之士外,还有“宫宇示教”和“山水远俗”也是必要条件。宫宇即今日所称的道教建筑庙或观,山水即今日所称自然风景区点,其环境必须僻静,这样才能远俗而利于修道。我国最早出现的道教建筑,应该是长安终南山(周至县东南)的函谷关令尹喜草创的“终南楼观”,它与佛教的洛阳白马寺相似,一为道教祖庭,一为佛教祖庭。
道教正式成立是在东汉顺帝时期,即公元126—144年由张道陵倡导五斗米道开始,“后又称天师道”,南方多学之。所谓楼观乃尹喜的故室,一如佛教的“舍宅为寺”,此则是“舍宅为观”。山居修道者,大都沿袭道家以“自然为本”的思想,结合深山茅屋土阶,甚至栖宿洞穴,反映了他们顺乎自然,回归自然的旨趣。
在风景名胜点的道观建筑,除了奉祀系统的建筑为服从宗教需要显得比较刻板外。大都利用奇异的地形地貌,巧妙地构建楼、亭、阁、谢、塔、坊、游、廊等建筑,造成以自然景观为主的园林系统,配置壁画、雕塑和碑文,诗词题刻等到,供人观赏。这些建筑充分体现道家“王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自然思想,或以林掩其幽,或以山壮其势,或以水秀其姿、形势;自然山水与建筑自然结合的独特风格。
8:道教建筑结构类型与形制布局
结构类型唐、宋两代是道教的鼎盛期,恰好这一时期以高台基、大屋顶、装饰与结构功能高度统一,为主要特色的中国木质结构建筑,经过两汉和魏晋南北朝的发展,不论从建筑形制到组群布局还是工艺水平等方面,都达到了相当成熟的阶段,帝王宫殿陵寝以至王公官吏和庶人的住宅,门厅的大小、间数、架数以及装饰,色彩都有严格的规定,这就为道教建筑的大规模发展奠定了基础,据《唐六典词都》记载,当时天下宫观总一干六百八十七所。道教建筑统称为宫观,就是从这一时期开始的。
历唐、宋两朝六百六十多年间,也是儒、佛、道三教建筑相互影响,彼此吸收的大圆融时期,儒家的宫、殿、堂、厅、门、阙等宫方建筑己被佛道大量移入神堂佛殿建筑,即佛道的山门、藏经楼牌坊等也和孔庙、书院等的同类建筑,在形制和布局组合上都有相似之处。元明之后,道教衰落,在建筑上也墨守成规,设有大的发展,十二世纪中叶,全真道在北方兴起,后来扩及到南方。
形制和布局道教宫观建筑的平面组合布局有两种形制,一:按中轴线前后递进,左右均衡对称敞开的传统建筑手法;
二:按五行八卦方位确定主要建筑的位置,然后再绕八卦方位放射敞开具有神秘色彩的建筑手法。
前一种均衡对称式建筑,以道教正一派祖庭上清宫和全真派祖庭白云观为代表。山门以内,正面设主殿,两边设灵宫、文昌殿,沿中轴线上设规模大小不等的玉皇殿或三清、四御殿。一般在西北角设会仙福地。有仙宫观还充分利用地形地势的特点,造成前低后高、突出主殿威严的效果。膳堂和房舍等一类附属建筑则按排在轴线的两侧或后部。第二种五形八卦式建筑,可以江西省三清山丹鼎派建筑为代表,三清山的道教建筑雷神庙、天一水池、龙龙殿、涵星池、王祐墓、詹碧云墓、演教殿、飞仙台八大建筑都围绕着中门丹井和丹炉,周边按八卦位,一一对应排列。而它们的南北中轴线特别长,所有其他建筑都在这条中轴线两端一一展开,构成一个严密建筑体系。这是由道教,内丹派取人体小宇庙对应于自然大宇庙,同步协调修炼“精气神”思想在建筑上的反映。
9:道教建筑艺术表现手法
道教与其它宗教一样它独特色的艺术性,由于道教是模仿佛教,因此道教艺术在某些方面也与佛教相类似,特别是后期,如明初时仅苏州一地就有三宫、九观、二十四坊之说。
道教建筑艺术的表现主要在细部,即雕刻与绘画。在手法上尽量突出这一宗教的特性,使人们直接感觉到它是庙观而非佛寺。其艺术内容是广泛的,如木雕的天宫楼阁,砖雕中的背饰、瓦头、石雕中的柱、础、栏、板、杆,金属制品中的金殿、金碑以及板画、壁画等。
天宫楼阁,道教好神仙之学,其居处多选风景奇特之地,如山东蓬莱,地处渤海之滨,道教就是利用“海市蜃楼”这一自然现象,用木雕成天宫楼阁的建筑模型,安装在庙观壁面作为装饰物。清李斗《扬州画舫录·工段营造录》中记载:“大屋中施小屋,小屋上架小楼谓之仙楼。江南工匠有做小房子的绝的绝技。这种“仙楼”或“小房子”就是北方的“天宫楼阁”宋李诫《营造法式》称为小木作。
金殿、金碑、古代铜也称金,故道教建筑中无论用铜铸镏金或纯铜制成的殿堂都称“金殿”。用铜铸碑则称“金碑”。金殿象征天帝所居之处,与叫“金朔”。金碑是道教建筑中的小品,宫观内立石碑是不足为奇。
壁画,我国建筑上采用起源很早,寺观内的宗教性壁画始于佛寺,道教兴起也仿照壁画之风而出现在观宫上,审观壁画的发达与道士本人即为画家也有关系。宫观壁画题材以神像为主,此处亦涉及动物、植物、山水、楼台等到。
装饰图案,宫观建筑如布局类似佛寺,但是在殿堂本身的细廊所用装饰,彩画等图案之内容却与佛寺不尽相同。除人物是很容易分清者外,装饰图案一般八卦、太极、四灵、暗八仙、动物中的鹤、鹿、龟、植物中的灵芝、仙草等。
道教建筑的装饰,鲜明反映了道教追求吉祥如意、延年益寿和羽化登仙思想。如描绘日、月星云、山水岩石以寓意光明普照、坚固永生;以扇、鱼、水仙、蝙幅和鹿作为善(富)裕、仙、福、禄的表象;用松柏、灵芝、龟、鹤、竹、狮、麒麟和龙风等分别象征友情、长生、君子、辟邪和祥瑞。另外还直接以福、禄、寿、喜、吉、天、丰、乐、等字变化其形体,用在窗禄门窗裙板及檐头、斜撑、雀替、梁杉等建筑构件上,其对民间民俗传统文化的影响,十分深远。又如八宝图、福寿双全图,这些源自道家思想和神仙故事的图案都远远超越了佛教。
道教建筑在中国道教建筑是社会历史产物,也是我国劳动人民在技术和艺术上智慧的结晶。古代建筑的园林建筑中,占很突出的位置,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有一些重要建筑大部分己列为国家级和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它对于我们现在深入研究中国古代的宗教哲学思想,建设有民族特色的新建筑、还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艺术价值。